andy4531
andy4531
无标题
2 posts
Don't wanna be here? Send us removal request.
andy4531 · 8 months ago
Text
给废物新生:我的环保手工大冒险 🌱✨
觉醒环保之心:心动不如行动,但机会总是擦肩而过
这些年来,环保问题真的是天天见。垃圾桶边堆积的废弃物让人头疼,海洋里漂浮的塑料瓶更是让环保心碎。每次看到这些景象,我的心里都是酸酸的,充满了无力感和焦虑。
Tumblr media
我一直梦想着自己动手,为环保出一份力,却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实践。直到某天,我刷社交媒体的时候,偶然看到一个名为“可一可再——废物回收再制作工艺品展览”的公益项目宣传图片。这一刻,我的心跳加速了!这个项目的理念太棒了:用废物再利用,给废物一个新生,同时传播环保理念。我简直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便立刻报名参加了——终于有机会用创意和双手为环保做点实事了!
Tumblr media
手工之路:挑战与成长,一步步走来
活动刚开始的第一天,我就开始在家里和社区里四处搜集可回收的材料。塑料瓶、旧纸箱、玻璃罐……这些平时被我们随手扔掉的“垃圾”,今天都成了我的“珍宝”。为了确保它们干净整洁,我细心地清洗了每一件物品,去除异味,为接下来的创作做好准备。
Tumblr media
不过,实际操作起来可没想象中那么简单。首先,材料选择成了难题。虽然家里堆了不少废物,但不是所有都适合做工艺品。经过一番筛选,我决定用旧纸箱做一个收纳盒,用塑料瓶做一个花盆。
制作收纳盒时,我拿出几个旧纸箱,按照教学视频一步步剪裁拼接。但因为缺乏经验,剪裁总是不够精准,结果收纳盒形状有些歪七扭八。为了克服这个难题,我反复练习,终于掌握了正确的剪裁技巧。经过一番努力,一个规整的收纳盒终于诞生了,看到自己的成果,真是超级有成就感!
Tumblr media
接下来是塑料瓶花盆的制作。塑料瓶材质硬,不太好剪,而且容易滑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用胶带和橡皮筋固定住瓶子,才顺利地完成了剪裁。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将普通的塑料瓶变成了一个别致的花盆,搭配上几株小植物,感觉整个空间都绿意盎然了。
Tumblr media
过程中还有许多小烦恼,比如如何让纸箱边缘更平整,如何让花盆既美观又实用。每当碰到难题,我都会在社交媒体的讨论区里向其他小伙伴请教。大家热情洋溢地分享创意和经验,这种互动让我感到无比温暖和有动力。
分享与收获:从点赞中汲取力量
完成手工后,我迫不及待地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了制作过程和成品照片,还特意@了项目的官方账号,并且收获了一些点赞和评论。看到大家的认可和鼓励,我的心里暖暖的。更棒的是,通过大家的分享,我学到了更多有创意的制作方法,灵感源源不断地涌现。更重要的是,我深刻体会到,环保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需要每个人实际行动起来。亲身参与和实践让我意识到,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环保事业一定会有大大的进步。
Tumblr media
结语:环保手工,乐趣无穷
“可一可再”不仅是一次环保行动,更是一种充满创意和乐趣的生活态度。通过废物再利用,我们不仅减少了浪费,还为生活增添了色彩和乐趣。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加入这个行列,一起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让我们的地球变得更加美好!
🌍💚 加入我们,一起动手,一起绿化地球吧!
本文未使用AI进行辅助创作。
0 notes
andy4531 · 9 months ago
Text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真实性:挑战与应对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虚假新闻的传播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新媒体平台的普及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前所未有,但也为虚假信息的扩散提供了温床。本文将从信息传播特点、算法推荐机制、公众信任、经济利益、监管挑战等方面,深入探讨现如今虚假新闻问题的成因,并给出一些应对策略。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新闻的数量迎来爆发式的增长。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发布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准备;而在新媒体时代,个人媒体追求新闻速度的特点会反作用于主流媒体。“拼速度、抢关注”驱使着主流网络媒体将未确认的信息包装成新闻,借助其影响力广泛传播。(林卓颖、何桂林、刘自然、曹燕妮,2015)在新媒体发展初期,这种现象不仅促使着传统媒体注册的网络账号逐渐脱离其严谨的新闻报道风格,还积累了一大批想分互联网这份羹的个人媒体,为“短平快”新闻的爆发式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交媒体平台作为新媒体传播的主要媒介加速了新闻内容的同质化,同时几乎断绝了个人想要将新闻追根溯源的想法。对比数十年前的传统新闻媒体,如今社交媒体平台的高速传播为“循环报道”的传播现象创造了理想的条件。(Sterzer, McDuff, & Flasz, 2008) 出版社之间的相互参考、报道使得新闻相似度越发增大的同时,转载的信息却逐渐失真。现如今,一个报道经济的主流媒体可以对生活琐碎之事评头论足,一个地域性的网络媒体亦可为一些蝇头小利而故意产生报道偏差。新媒体时代下信息量的爆发式增长同时促使着社交网络结构愈发稀疏,普通网民与信息发出者的联系远强于普通网民之间的联系。(胡存梅、武照云,2023)这种“信息集中式管理与分发”的特点不仅能随意引导网民的关注点,创造信息茧房,最小化造谣成本,而且分散了网民之间的讨论,使得个人媒体的辟谣流程愈发艰难。
在如此低成本、高效率、便引导��少追责的新闻传播环境下,假新闻的泛滥应运而生。
面对虚假新闻的挑战,监管和法律的缺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新媒体平台的跨国性质使得对虚假新闻的监管和法律追责变得复杂。各国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标准不同,导致在国际层面上难以形成统一有效的监管框架。同时,当今媒体平台的循环报道以及严谨性的普遍缺乏使得相关监管平台难以将虚假信息追根溯源。
在当今信息真实性饱受质疑的大环境下,提高公众的新闻素养与辨别能力是应对虚假新闻的有效方法之一。教育机构和媒体组织应加强对公众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甄别能力的教育,使其具备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从而减少虚假新闻的影响力。此外,媒体平台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强对虚假信息的审核、管理与惩戒措施,主动打击虚假新闻。
参考文献:
林卓颖、何桂林、刘自然、曹燕妮(2015)。新媒体时代的“假新闻”现象与治理对策研究。载于唐绪军、吴信训、黄楚新、刘瑞生(主编),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6(2015)(页65-8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胡存梅、武照云(2023)。基于新媒体平台的营销推荐算法机制研究。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36-42。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1-5330.2023.02.010
Sterzer, M., McDuff, P., & Flasz, J. (2008). Note to file—The challenge of centralized control faced by the intelligence function in Afghanistan. Canadian Army Journal, 11(2).
视频未使用GenAI工具。文章使用GenAI工具搜寻文献以及润色语言。
1 note · View 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