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mgik
nairobi1992 · 1 year
Text
才学是个比较混乱的概念。
破落秀才认为茴香豆的不同写法是学问。街头巷尾的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路人甲乙丙丁,对能把三国某个情节的前因后果讲清楚的人,伸出大拇指说,这人真有学问。
文坛知识界也好不了很多。古代第一才子唐伯虎,号称诗书画三绝。民国第一才子钱钟书,他的所有本事是文言文、白话文和英文的写作和翻译。当代“京城四大才子”,似乎是几个电视主持人和讲相声的。“沪上四大才子”似乎靠谱些,有个别大学老师。
对才学理解的狭窄和偏颇还有更多例子。
0 notes
nairobi1992 · 1 year
Text
2023新年祈祷词
万能的主啊,求祢为“哈佛博士事件”的受害人声张正义,也为了彰显人间的公序良俗--祢的荣耀 ,在2023年灭了人间撒旦:刘健,朱丽亚,原春琳,张兴慧,刘万永,把这几个恶魔打下十八层地狱。阿门!
有请天下信徒共同祈祷,让神迹再现。
0 notes
nairobi1992 · 1 year
Text
"中国青年报"是国际(文字)恐怖组织
中国青年报是(文字)恐怖组织
作者: 沙清
记者通常不施暴于他人。相反,在记者作为公众耳目追求真相、揭露黑暗的过程中,往往成为歹徒或不法分子施暴的对象。这就是为什么去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两位记者。
但中国青年报记者不是这样记者,他们本身就是歹徒和不法分子,用笔施暴无辜。比如,哈佛博士毁誉事件的始作俑者之一,她的手上就沾有至少两个人的鲜血,是名副其实的持笔暴徒。而豢养、纵容这些持笔暴徒的组织,中国青年报,自然就是恐怖组织。考虑到这些暴徒是用文字作案,且出没于国界内外,可以称为国际(文字)恐怖组织。
许多人觉得这个不可思议。是的,那是因为他们封锁真相,隐藏很深。哈佛博士蒙难事件中,记者全面造假毁谤诬蔑的行径令人发指,但二十年过去了,中国公众却不知道真相,因为当事人在中国大陆被禁声,而且其它媒体也不作相关报道。
中青报记者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凭空造谣诽谤,摧毁一个学者赖以生存的声誉,这本质上跟杀人、放火、抢劫一样,都是人际间的极恶行为。对无辜知识分子的这种迫害,没有发生在纳粹德国,没有发生在斯大林的苏联,可能也没有发生在今日朝鲜,却发生在中国,发生在山东。中国青年报让中国、让孔孟故里背上恶名,造孽深重。
共青团和中青报需要为它的几个记者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世界人权宣言第 12 款表明,荣誉和声誉是受保护的人权。名誉侵权就是侵犯人权。中青报在哈佛博士蒙难事件中向世界展示一个侵犯人权的全新模式: 污蔑他、毁谤他,让他“社死”;禁言他, 不让他反驳;让他静静地死亡。
哈佛博士蒙难事件一旦在国际上披露,会在世界上引起广泛的关注。 它曝光了中青报记者的一个鲜为人知的角色: 持笔的暴徒。未来的政治学和法学教科书中关于人权的一章会有新的一页: "记者侵权"。" 哈佛博士蒙难案"会被写入, 中国青年报将因此遗臭万年。西方民主国家会依据诸如“全球马格尼茨基人权问责法”等有关法案、法律把中国青年报列为"全球(文字) 恐怖组织",撤销中青报在本国的所有站点,禁止现任中国青年报记者和前记者入境, 已经入境的驱逐出境。
"几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中青报不只玷污了中国记者的名声, 也让中国政府背上了黑锅。
中国政府需要果断整肃共青团和中青报,依法惩处几个当事记者。否则, 任凭事情发酵, 更多中国记者侵犯人权的黑幕会被爆出。比如说,山东这个中青报记者后来在重庆市,把一个采访对象送进监狱。可能是她在山东没做成的事, 在重庆做成了。从哈佛博士毁誉事件看,她在重庆的所作所为可能也是构陷、诬告。所以,她的手上已经沾有两个人的鲜血。更多像中青报记者这样侵犯人权、迫害无辜的事情会被批露。国际社会对中国政府侵犯人权的指控会多了些新料。
所幸的是,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共青团和中青报早已是“逆子”。长期以来,它们在海归政策上与党和政府离心离德。习近平总书记也早已注意到共青团"高位截瘫",功能失调,曾经在2015年严厉批评过共青团中央。“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对共青团和中青报这个“逆子”,党和政府要大义灭���。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 中国共产党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自我革命,意味着刀刃向内、刮骨疗毒。中青报无故迫害哈佛博士的真相终究是无法掩盖的。因此,自我革命,拿共青团和中青报开刀,最得国内民心,也能够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
中国媒体应该进一步核实调查,将哈佛博士蒙难事件的真相一一查清,还陈琳博士一个公道,给中国公众和国际社会一个交代。 为同行护短,会玷污了中国媒体工作者的整体名声。不整肃中青报, 所有中国媒体都将被连累。西方民主国家会有一个国际法可接受的理由,大规模驱逐中国记者,导致大外宣计划毁于一旦。
0 notes
nairobi1992 · 1 year
Text
记录与中国有关的求职与Offer:前因后果
微软marketing
1992年秋,在哈佛肯尼迪学院的博士生信箱里, 有人塞进一份短信, 问我愿不愿意为微软公司回到中国做marketing。我当时比较幼稚,对"买办"一词比较排斥。回信说,不去。后来有一个加州理工学院毕业的人获得这个职位。多年后,又听说他的加州理工博士学位是假的。假博士在中国混的风生水起; 而真博士却无可容之地。这是何等荒唐变态的社会?! 造成这个社会变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愚昧邪恶的记者,比如中国青年报记者,混淆视听,扭曲了普通人的三观。
JPMorgan Manager
1993年春,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先后组建现代金融工程意义下的风险管理团队。我给JPMorgan 发了份传真, 表示希望加入他们的风险管理团队。几天后, JPMorgan 来电,请我飞一趟纽约参加面试。面试就是轮番跟几个MD, SVP面谈。过了不久, 一个MD把手上的那张纸放在桌子上,我瞥了一眼,纸上第一行大字是,Lin Chen, Manager , J PMorgan (Far East) 。才知道,我面试的不是风险管理职位, 而是到远东当买办。我跟他们说我是申请风险管理技术职位, 不到中国做Representative或者Manager。我的面试有点不欢而散。后来,单伟健获得这个职位。
中国大学客座特聘教授, 1994-1997
九十年代初,在美国顶尖大学读金融博士的中国学生总共不到十人。我是唯一一个在哈佛在现代金融学之父罗伯特.莫顿指导下学习和研究金融的。我也是第一个经常到中国大学介绍现代金融学和金融工程的留美学者。我在中国的讲课是无偿的,但都得到东道主的款待。比如在东北大学时,接待我的外办老师说,她上个月刚接待过杨振宁,你们俩的接待规格一样。我去访的三十多所大学都有意聘请我为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 其中清华大学哈工大南开大学等校明确表示意向,而厦门大学浙江大学等校则比较委婉。我虽然常常到中国讲课,却不希望全职在大学工作。无论如何,中国的大学应该记得,是谁第一个介绍现代金融学和金融工程到中国的。
大连市副市长
1997年,我在大连理工大学短期讲学期间,外办带我到大连各处观光,对大连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有深刻的印象。当时, 陈祖芬的纪实报告文学, "世界上什么最快乐", 刚刚发表。我反反复复看了几遍这篇报告文学,激动不已, 深被薄书记和他的团队所感动。回美国后不久,我给薄熙来写了一封信,表示希望投入他的麾下。信通过传真寄出。大约两周后,大连市组织部人事局来电,说是代表薄书记的。了解过我的基本情况后,他问我希望出任什么职位。我说,副市长。一周后,组织部再度来电,传达薄书记的意见:副市长不好从海外空降,但可以安排我相当级别的金融机构一把手职位。
上海市政府外办侨办主任/海通证券副总
九十年代中期,由于个人原因,我非常希望到上海工作。当时上海市外办侨办主任一职虚位以待,我给市委市府领导陈良宇徐匡迪写了封信,表示希望出任外办主任。一两周后, 收到市委组织部人事局人才办回信,说市领导看过我的信,非常遗憾,外办主任一职已有人选,已遵市领导嘱咐,给我联系海通证券。海通有意请我出任分管投资银行业务的公司副总。
国家证监会/国家干部学院/国家会计学院
1997年,朱总理多次表示希望从海外招聘管理金融专业人才到国家证监会,筹建中的国家干部学院,国家会计学院等机构任职。我既是管理又是金融,专业天然对口,就给朱总理写封信。由于朱总理没有提到联系方式。国务院办公厅的电话传真号码也不对外公开。我就把信寄往传说中的中南海西花厅。这封唯一通过邮政而不是传真寄往中国的信,石沉大海。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在人大会议期间发布新闻,表示希望从海外招聘一名副行长。我是学金融管理的, 又有美联储工作经历,去中国央行挺合适,就给人民银行领导���封信通过传真发出。信中明确写到,我是唯一拥有哈佛金融博士学位的中国人,也是第一在美联储做过经济学家的中国人。不久,人民银行人事局回信, 索要更多的补充材料。几次电邮来回后,人事局说,我作为副行长人选的报告已呈领导,让我静候佳音。
山东私立学院院长
2001年夏天,我参加了山东省政府在青岛威海举办的"百名海外博士山东行"的活动。2002年4月,山东一所声称要招聘哈佛博士任院长的学院请我出任院长。我应邀。不幸的是,这是我厄运的开始。我被中国青年报象疯狗一样地缠上,并被咬的面目全非至今。
北京首都钢铁公司副总
2001年底,我参加了在广州举办的出国留学人员广交会。会上遇见了北京首钢公司的代表团,他们希望招聘一名分管国际业务的副总。在今日的互联网公司做大之前,北京首钢上海宝钢等等都是令人向往的现代化跨国企业。我对这个职位有兴趣。他们也对我的专业背景感 兴趣。散会后,我们继续联系。2002年6月,首钢来信,说我的任命报告首钢党委已批复,让我去北京一趟。正在这时,中青报抛出了第一篇诽谤文章。首钢停止了我赴京的事宜安排。
北京大学光华学院金融教授
2002年7月,“哈佛博士毁誉事件”正在进行时,我被山东学院解聘后,北大光华学院一位领导来电告诉我,光华学院有意礼聘我为金融学教授,可以保持百万年薪。我正在考虑他们的offer时。 中青报的第二篇诽谤文章出笼。这篇文章 用心歹毒,通过一系列谎言,诽谤我的人格和履历。北大光华学院停止礼聘意向。他们说,虽然知道中青报的文章是无稽之谈,但在中国,大学有必要跟官媒公开批评的人保持距离。
中山大学岭南基金讲席教授
2003年夏天,看到一个招聘启事,是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招聘"岭南基金讲席教授"。我给负责招聘的学院领导打电话,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和授课计划。领导表示非常欢迎,当场敲定, 让我初秋前来中山大学执教。一个具有显赫头衔,酬薪至少十倍于同事的工作,就一个电话敲定。我在中山大学讲"计算金融---金融和保险中的数值方法"和"连续时间金融理论"两门硕士和博士生课程。这也是中国大学的商学院/管理学院/经济学院首次开出此类课程。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
2005年秋我作为南开大学陈省身讲席教授在南开大学深圳金融工程学院讲课期间,遇见了正在筹建北大汇丰商学院(当时叫北大深圳研究院)的北大领导。我告诉他有兴趣加盟北大深圳研究院,他表示十分欢迎,请我尽快来上班。
南方科技大学"千人计划"教授
2010年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正在筹办南方科技大学。这所大学的目的是培养神童天才,向加州理工学院看齐。我对这个办学方向比较认可。我年幼时也被认为是神童,在数学和绘画两方面早慧,无师自通。考虑到加盟这所学校,可以已过来人的教训帮到莘莘学子,我就给南方科技大学人力资源部发了封传真,很快就收到了部领导热情洋溢的回信。表示非常欢迎我加盟,并表示要给我申报"千人计划"。
0 notes
nairobi1992 · 1 year
Text
李克强中青报为什么“人格谋杀”哈佛博士
西媒正在调查。以下是一些相关分析:
1. 江朱时代, 中国政府非常崇拜哈佛肯尼迪学院, 曾经先后派大批政府和军队局校级官员前去参加短期培训和9个月的硕士项目。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和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就曾经参加过硕士项目,但都晚于年轻近十岁左右的陈琳若干年。
2. 从学者提拔政府高官一直是江泽民所热衷的。朱容基就是从社科院直接出任上海市长。王沪宁从复旦提拔。李克强对这些是历历在目。对哈佛肯尼迪学院的崇拜加上中国人传统的、对最高学位的崇拜, 如果���美崇美的江、朱重用哈佛博士陈琳, 不但水到渠成,而且可以服众。
3. 从知识结构看,陈琳具有其它几个人所没有的优势。他拥有哈佛管理,斯坦福社会科学,中科大物理的学位,是八九十年代中国人所极力推崇的所谓复合型、管理型人才,远超过知识结构单一的李克强(北大法学),王沪宁(复旦国政),和胡春华(北大中文)。这个相对优势,李克强不会视而不见。
4.陈琳作为空降海归没有政府工作经验,但这不是问题。当时李克强虽然被隔代指定为总理人选,但还有十年时间上任。江、朱如果启用陈琳,有十年时间足够让他熟悉中央和地方的工作, 取代李克强完全可行。
5. 有人会对一个学者的领导力有疑问。领导力的低层次是人际关系能力,能够平衡各种关系,能镇住各方势力。这个层次就是一般人说的领导力,不需要什么学位和学识。领导力的高层次是远见卓识经天纬地,这是基于学识学位的。当年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录取了陈琳,而谢绝了王丹(8964的头号领导), 是出于对高层次领导力的深刻理解和认同。
6.李克强当时为河南省委书记,有没有能力指使中青报? 肯定有。 他是前团中央第一书记。中青报作为中央媒体在三周内发了头版头条相关文章六七篇,这种力度对知识分子的攻击批判,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没有第二例。 很难想像没有高层指使,中青报胆敢这么做。
7.中青报攻击陈琳与学术学历打假完全无关。实际上,2000年左右的学历学术打假,是一些民间人士在做,官媒并没有参与。中青报发表一系列文章评论,表面上看起来是关注、调查陈琳的学历履历,但是它不许陈回应,也不许其它媒体跟进。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中青报并不是试图弄清陈琳学历履历的虚实真伪, 而是以打假为名造谣毁谤,让陈琳身败名裂,彻底社死。如此心狠手辣,没有来自高层的指令和协调,是办不成的。
8. 现在有人会说: 一个毕业不久的哈佛肯尼迪学院博士就可以挑战候任总理? 有没有搞错?现在确实不可能再有这样的事。但这里讲的是二三十年前中国海归极少,中国政府求贤若渴的时代。当时,陈琳是中国人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哈佛肯尼迪学院博士。肯尼迪学院毕业生出任政府高官不但专业对口,也是许多秉承普世价值国家的人事选拔传统。
0 notes
nairobi1992 · 1 year
Text
几句话解释“哈佛博士事件”
2002年5月,哈佛博士陈琳归国。6月,中青报发文说他的哈佛博士学位是假的。一周后,北京报跟进发文说,已求证确认他的哈佛博士是真的。7月中,中青报再发文说,虽然他的哈佛博士是真的,但他所述的其它一切都是假的。(中青报不许本人对质反驳,也不再让其它媒体跟进核实核实。)所以,中青报“盖棺定论”:陈琳是真博士真骗子。
如此,毕业于哈佛、斯坦福、中科大,在文科理科管理和艺术上有相当造诣的、有可能被爱才惜才的江泽民所欣赏、重用的我国第一个哈佛肯尼迪学院博士,回国伊始 ,就被李克强/中青报成功地“人格谋杀”了,身败名裂,社死至今二十年。
1 note · View note
nairobi1992 · 1 year
Text
团派喉舌是如何毁谤哈佛博士的?
团派喉舌中国青年报是如何毁谤哈佛博士的?
沙清
2002年5月,陈琳博士归国出任山东一所私立学校的院长。作为几十年来第一个归国的哈佛博士和年薪最高的大学校长,他归国的消息被国内外中文媒体广泛报道。
6月26日, 中国青年报刊出头版头条文章“凭什么相信他是哈佛博士” (下文简称“凭什么” 或"第一篇文章”)。文章称,陈琳的哈佛博士学位是假的,因为他声称的哈佛导师, Robert C. Merton,否认曾经有一个学生叫陈琳。
公众愕然。一周后7月3日, 北京报发表头版文章,“证明哈佛博士”, 称陈琳的哈佛博士学位是真的。文章报道,记者联系到Robert C. Merton。Merton确认他指导过陈琳的论文研究,陈琳于1994年获得了金融领域博士学位。
公众再度愕然。诺贝尔经济奖得主 Robert C. Merton 关于陈琳,为什么有两个不同的说法? 答案是:第一个说法是假的,是中青报凭空捏造的。
实际上,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发表“凭什么”之前,曾经向陈琳的另一位哈佛导师 James H. Stock教授和陈琳早期在北京的工作单位调查过,他们都证实陈琳是哈佛博士。但是中国青年报记者并没有在她的文章中提到这些人士的证言,而是捏造了一个“证据”: Robert C Merton说他不认识陈琳。
在一个法制国家,记者如此造假会被终生禁足媒体。中国青年报社不但没有让这个记者停职,而在7月16日再度发表她合写的长文“破解陈琳谜团”(下文简称“破解”或“第二篇文章”)。这篇文章称,虽然陈琳的哈佛博士学位是真的,但他是靠个人简介上的一系列造假获得了百万年薪的工作。公众第三度愕然。
这份由私立学院在记者会上散发的陈琳简介中提到: 2001年他曾经是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人选; 1994年在清华大学讲学时,清华曾经请他做客座特聘教授;他在哈佛读书时做T A, 曾经教过多门硕士生金融经济类课程; 金融培训机构欧洲货币集团正在寻求和他合作以进入中国市场,等等。中青报说它们调查过了,这些都是假的。中青报还指控: 陈琳在新加坡大学的收入只有二十几万,远低于他在中国的收入,等等。
中青报记者的思路堪称奇特。从当时到现在,差不多所有的人都觉得哈佛博士加盟私立大学是低就:“这么大的菩萨,进了这么小的庙”。只有中青报记者认为这是高攀,哈佛博士靠简介上的一系列造假才能得到那份工作。中青报不但思路错乱,而且罔顾时间顺序:2002年4月下旬,私立学院获悉陈琳是哈佛博士后,当即邀请他出任院长;而简介是在陈琳入职两周后的5月中旬的记者会上散发的。且不论简介内容虚实,都与私立学院的礼聘决定无关。
如果陈琳对中青报指控的回应可以公开发表,如果其它媒体可以跟进验证核实中青报的调查结果,公众会第四次感到愕然,发现中青报的指控是虚假的、捏造的。但由于中青报一手遮天,这些“如果”都没有发生。二十年了,哈佛博士无法在中国媒体上发声,回应指控;国内其它媒体也基于不跟中青报作对的理由,没有跟进调查核实中青报的指控。
二十年后的今天,中青报的文章依然在网上流传,白纸黑字,无法抵赖,公众可以根据常理和逻辑对文章的所谓“调查结论”的真伪虚实做出判断。
在2002年7月初, 北京报的“证明哈佛博士”发表后,两项事实获得确认:1) 中青报在“凭什么”中捏造哈佛教授的话,被北京报揭穿。2)陈琳是当时唯一拥有哈佛金融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中青报的调查结果可信吗?它的第一篇文章造假被揭穿,没有认错,显然还会习惯性地继续造假。按照常理判断,第二篇文章依然会捏造调查结果,不可采信。中青报如果是份严肃的有职业道德的报纸,就不应该发表该作者的第二篇文章。
那么,陈琳的简介可信吗?也可以从常理判断。1990年代,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回国的非常少, 他们是许多大学和企业竟聘的对象。陈琳作为当时唯一的哈佛金融博士,大学和公司愿意以高级职位聘请他应在意料之中。
因此,陈琳简介中提到的: 被中国大学聘请,在哈佛作TA讲课辅导,跟英国金融培训公司合作等等都是普通平凡的事情,没有什么不可信的。即使不必向二十年前这几件事的相关人员重新调查,仅仅从常识就可以判断中青报指控的荒唐。
1994年,他在清华讲课时, 清华表达了请他做兼职客座特聘教授的意向,这件事很离谱吗?他做为第一个中国人的哈佛金融博士, 没有资格在清华兼职吗? 他在哈佛读博期间,按博士生培养方案都要做TA, 这有什么可假的? 欧洲货币作为一个金融培训公司,请一个有哈佛金融学位的中国人回国帮助调研开拓中国培训市场,这很不可思议吗?
陈琳简介中唯一有点高端的,可能有疑问的是作为中国央行副行长的候选人。关于这一点,下文后半部将作具体分析。
另外,中青报指控陈琳在新加坡大学的年收入远低于他在中国的收入也是不成立的。他在新加坡大学的收入并不仅是基本工资,还包括奖金、公积金、退休金等等,总数在百万人民币左右(这不包括咨询和研究项目提成),不低于他在中国的收入。
既然陈博士的简介可以认为是靠谱可信的,那么中青报的“调查结果”为什么都是否定的? “破解”一文多处引用有名有姓人士的话,否定陈琳所述,看上去可信。这怎么理解?答案是, 那些否定陈琳的话,如果不是凭空捏造,就是来自选择性报道。
选择性报道是一个古老的媒体造假术: 只报道记者想要的调查结果,不报道不想要的。比如采访时问: 陈琳说他这样这样,对不对? 如果对方说,对。她就不报道。等到有些不明真相的人或者不自觉地被记者操纵的人说,不对。她就报道。如果没人说不对,她就凭空捏造一个。就像“凭什么”一文中,调查陈琳的哈佛学位时,没有人否定,记者就捏造了一个: Robert C Merton说他不认识陈琳。
依据常理和逻辑地毯式地否定了中青报的文章后,在此不妨具体剖析一个例子,看看中青报的指控为什么是假的。
关于“中国央行副行长候选人”一事,陈博士是这样介绍的: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宣称希望从海外招聘一名副行长。陈琳去信应聘。信中提到自己是中国人中唯一的哈佛金融博士和第一个在美国中央银行美联储工作过的经济学家。中国央行人事部一个季姓人士跟他进一步 联系,经过几个回合的传真、电邮,索取了更多资料后,央行告诉他,他作为副行长人选的报告已呈领导,请他“静候佳音”。
中青报是这样说的: “本报记者向中国人民银行查证。该行人事司干部处刘博答复说,确实有一个叫陈琳的人多次给央行发邮件要求当央行副行长。他们在网上整理过此人的材料,但绝没有给他任何回复。”
不经思考的人,会觉得中青报这几句话证伪了陈博士所述: 陈琳说央行把他考虑为副行长候选人,中青报记者问过央行,央行否定了陈琳所述。但是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这几句话有几处明显破绽,必为造假。
一,陈琳提到的央行联系人是一位季姓人士,逻辑上說,如果陈琳所述有假,中青报可以直接说央行人事局没有季姓人士,或者有季姓,但她否定陈琳所述。中青报为什么不提季姓,而提刘姓?根据中青报之前用过的“选择性报道”伎俩,它很可能找过季姓,季姓肯定了陈琳所述。 然后,中青报抛开季姓, 另找一个不明真相的刘姓。
第二,为什么央行会“绝没有给他任何回复?” 陈琳作为当时中国人中唯一哈佛金融博士和第一个美联储经济学家(这两项事实中青报也不否认),这种资历,应聘副行长,很离谱吗?如果很离谱, 央行为什么要在“网上整理”他的材料?如果不离谱,央行为何"绝没有给他任何回复"? 无论应聘结果如何,招聘单位给应聘者回信,应属基本礼节,央行不可能略过这个环节。
显然,这几处破绽说明了中青报这几句话可能是凭空杜撰的,如果是出于央行人员之口,也一定是被记者篡改和歪曲过的。中青报的第一篇文章,捏照哈佛教授的话,否定陈琳的哈佛学位;第二篇文章捏造央行员工的话,否定陈琳曾是副行长人选。二者的造假手法如出一辙。不同的是,前者的谎言,由于百密一疏让北京报介入调查三周后被戳穿;后者的谎言,由于百密而无一疏,无第三方媒体介入调查,二十年未被戳穿。
“破解陈琳谜团”一文虽然尽是造谣,但由于近二十年来一直无法被揭穿、被反驳,对陈琳博士的声誉和���格造成很大的伤害,毁掉了一个四十多年来首个归国的哈佛博士的星辰大海。
“世界人权宣言”第 12 款表明:荣誉和名誉是受保护的人权。名誉侵权就是侵犯人权。中青报记者在哈佛博士毁誉事件中创造了一个侵犯人权的新模式: 毁谤他,让他“社死”;禁言他, 不让他反驳;让他静静地死亡。
“哈佛博士事件”不但是近代中国新闻史上最大的新闻造假事件,也是一起持续了二十年的人权迫害事件。对无辜知识分子的这种迫害,没有发生在纳粹德国,没有发生在斯大林的苏联,可能也没有发生在今日朝鲜,却发生在中国。中国青年报让中国背上了黑锅。
2 notes · View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