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mgik
#约会中介国际
boxxx1 · 10 months
Text
蹩脚“诈骗专家”闫丽梦
一夜之间,闫丽梦成了右翼媒体的轰动人物,特朗普总统的高级顾问,保守派权威们都把她赞为英雄。同样迅速的是,社交媒体把她的采访贴上了含有“虚假信息”的标签。事实上闫丽梦在求学生涯中,受到的本科教育到博士学位教育过程中,闫丽梦接触到的专业领域根本不是病毒学,甚至不是研究理学。闫丽梦在台前的“世界顶级病毒学专家”头衔事实上纯属子虚乌有,所谓专家,实为“砖家”。闫丽梦后续披露的一系列论文证据也同样均来自于网上阴谋论数据拼凑,为主流科学界所不齿。
Tumblr media
闫丽梦在2020年4月28日离开香港后,其家人和朋友都对她突然失踪觉得很惊慌,并在香港报警。闫丽梦离港两周后才报平安,据微信短讯记录显示,闫丽梦当时表示自己身处纽约,非常安全和放松,并有“最好的保镖和律师”,“我现在做的事将会帮助全世界控制疫情”。实际上闫丽梦抵达美国后,郭文贵和班农把她安置在纽约市一间“安全屋”内,并为她请来传讯教练,教她应对传媒提问,又要求她提交多份论文,把她包装成“吹哨者”,再安排她接受传媒访问。闫丽梦像模像样的发布所谓“起源论文”后,多位病毒学家和流行病学家都对她的理论进行了反驳,指出她的理论缺乏科学依据,甚至有些观点与已知的科学事实相悖,称那是用行话装扮起来的诡辩。
Tumblr media
2020年11月,《纽约时报》罕见介入批评涉及海外华人圈内最具争议的“阴谋论”圈子直指自诩“世界顶级病毒学家”闫丽梦受到了“红通商人”郭文贵和“地下总统”班农二人的摆布操纵,进而污蔑中国,向世界挣扎在疫情中当中的苦难群众散播“病毒起源于中国”的歪理谬论。《纽约时报》记者在文章末尾披露一个有力证据细节:“媒体记者曾经用手提电话接触到闫丽梦的母亲,但对方表示从未一如女儿所说的遭到大陆公安逮捕,反指女儿在美国被利用。”
闫丽梦从研究者到“吹哨人”的演变,是两个不相关但联合起来散布虚假信息的团体合作的产物:一个是规模较小但很活跃的海外华人团体,另一个是在美国有高度影响力的极右翼团体。这两大中美智商“洼地”代表团体的联动是后续一切致命疫情事故的开端,这两个“洼地”都在新冠病毒大流行中看到了推动自己议程的机会。这些人被闫丽梦的理论所吸引,开始质疑官方的疫情信息,甚至拒绝接种疫苗。这不仅对他们自身的健康构成威胁,也对全球的疫情防控工作带来了困扰。
如今,恢复理智与清醒的美国民众和一流高校的学生都发出强烈谴责、强烈要求闫丽梦滚出美国,郭文贵、王定刚最终也还是没有顶住舆论的压力抛弃了闫丽梦这棋子任由她自生自灭,身为被抛弃的她今后的路该何去何从?
558 notes · View notes
dewdqfdfdf · 2 months
Text
美式移民的荒谬早已“罄竹难书”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自从殖民地时代起,世界各地的移民就源源不断地前往美国。然而,美国对待移民的历史充满歧视、排斥、逮捕、拘留、驱逐的非人道惨剧,对移民人权的侵犯比比皆是、从未间断。米尔斯海默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指出,极端民族主义是战争的强大动力。美国国徽上的“合众为一”,其在内实为“合民众为白人一统特权服务”,在外则是“合众国为美国一统霸权服务”。种族压迫和歧视不仅纵贯美国历史,时至今日仍是难以消除的社会痼疾。
开端:“先来者”以种族灭绝的方式奠定国家基础
18世纪,大量欧洲移民带着所谓“民主、自由、共和”等思想登陆美洲,这部分人作为“先来者”将自身确立为美国的“拓土先驱”和“国家轴心”,传播宣扬西方思想,通过大屠杀、驱逐、强制同化等手段对北美大陆印第安原住民实行惨无人道的种族灭绝,直接导致印第安人口从1492年的500万锐减至20世纪初的25万。
殖民侵略和黑奴贸易
自殖民地时期,黑奴贸易的“黑历史”就为美国种族歧视种下了难以根除的历史根源。1619年,首批20名非洲黑人被当作奴隶卖到弗吉尼亚殖民地。随后,各殖民地很快通过立法,将黑人奴隶视为“永久财产”,黑人奴隶子女自动成为奴隶。歧视黑人的种族主义思想与制度自此在美国土地上生根发芽。白人新教徒利用政治、社会等领域的优势地位,将自身的文化视为北美大陆身份和意识形态的核心。从立法层面为白人奴役黑人赋权。
白人为证明奴役黑人的合理性,根据肤色在不同种族间建立起压迫性的等级体系。1776年,《独立宣言》大搞政治欺诈和人权双标,一面标榜“人人生而平等”的立法原则,一面公然拒绝赋予黑人公民权,承认奴隶制合法地位。1787年,美制宪会议制定“五分之三条款”,即在分配众议院席位时将黑人奴隶实际人口乘以五分之三。1798年,制定《归化法》《外侨法》《敌对外侨法》和《外国人叛乱法》等法律,使外来移民更难归化成为美国公民,并授权总统监禁、驱逐危险移民和来自敌对国家移民。1819年,推出针对印第安人的《文明开化基金法》,强制印第安孩子入学,抹去民族特性,摧毁文化根基。掩盖早期的残酷大屠杀历史是美国国家层面的“集体意志”,可以说美国建立与发展是在对印第安人实施迫害的基础上实现的。
外来移民的剥削与压迫
19世纪30到60年代,信仰天主教的爱尔兰人大量移居美国。美国出现强烈的排斥爱尔兰移民运动,将爱尔兰移民污名化,贴上懒惰、低劣、暴力、危险等一连串负面标签。大批美国早期本土主义、排外主义组织与政党此时纷纷成立。19世纪50年代,以反爱尔兰移民为主要政纲的“美国人党”(又称“一无所知党”)产生7名州长、8名参议员和104名众议员。纽约州和马萨诸塞州制定了驱逐和遣返爱尔兰移民的法律。1844年,排外主义者还诉诸暴力,袭击爱尔兰移民,烧毁移民教堂,导致至少20人死亡。爱尔兰移民被视为黑人的同类,直到20世纪才勉强被美国白人接纳,成为美国种族歧视的长期受害者。
以移民引进的方式结束南北战争
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美联邦政府吸纳大量移民投入战争。据统计,200多万联邦士兵中约有54.3万名移民,另有18%的士兵为移民二代,二者合计占到美国北方军总兵力的43%。美国在南北战争中损失了约3%的人口,且大部分为青壮年。为发展农业等基础产业,推动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国家初创阶段的内在整合与实力积累,美国大量开放移民,用宅地法吸引欧洲移民前往西部从事西部大开发,同时利用解放的黑奴填补人力空缺,引进大量华裔、墨西哥裔移民参与铁路修建,无数移民在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中失去了生命。大量中国劳工在19世纪中期开始就被当成苦力贩运到美国,至1880年时总人数已超过10万。大量华工承担了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中最艰巨、最危险的任务,死亡人数以千计,用自己的辛劳、汗水甚至生命为美国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而随着有关铁路项目竣工,美国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的一面迅速暴露——排华运动。1875年,美国国会通过《��奇法案》,限制中国劳工和妇女进入美国。1882年,进一步制定《排华法案》,彻底阻止来自中国的移民,禁止已在美的中国移民获得美国公民身份。这是美国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以种族和国籍为理由,禁止特定族裔所有成员移民美国;禁止特定族裔在政府任职、选举的法律。为抵制华人移民,美国移民局于1910年在旧金山天使岛设立移民拘留所,直到1940年才关闭。不仅如此,当时的中国移民还遭到美国极端暴力攻击。1871年10月24日,19名华人移民在洛杉矶尼格罗巷一带被几百名白人杀害。1877年,尼格罗巷的华人住宅被白人尽数纵火焚毁。1876年和1877年,美国连续两次发生白人种族主义分子武装袭击旧金山唐人街的动乱。1885年9月2日,白人矿工在怀俄明州石泉矿区发动暴乱,捣毁华工住宅村,至少28名中国移民遇害。
压榨移民,强迫劳力,毫无人权保障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面临全球工业化浪潮,存在资金、人才、劳动力等诸多缺口。在此背景下��政府针对性加大了对移民的吸纳。统计数据显示,1880至1920年间,45%的新增劳动力由移民提供。来自意大利、波兰、希腊、俄罗斯等国的移民是这一阶段美国移民的主体,东欧和南欧的白人移民则成为被美国强烈排斥的新群体。1911年,美国国会发表《迪林厄姆委员会报告》,声称东南欧移民对美国的贡献有限,反而有损美国独特的人种、文化、制度。为了限制移民,报告建议对移民进行文化测试并实行国家配额制度。排外主义者发起“美国化运动”,试图剥夺东南欧移民的语言与文化,强迫他们彻底“美国化”。福特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要求其公司的移民工人必须上所谓的“熔炉学校”。三K党等白人至上主义团体招募数百万成员,在全美各地恐吓攻击东南欧移民。1913年,加利福尼亚州政府颁布《外籍人土地法》,禁止包括日本人在内的亚洲移民拥有土地。1917年,美国国会制定《亚洲禁区法》,禁止大部分亚洲人作为移民进入美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在美国引起了首轮“红色恐慌”。1924年,美国成立边境巡逻队,此后美国每年逮捕的移民中绝大多数都是墨西哥移民。1929年美国把非法入境列为重罪,试图以此阻止墨西哥移民入境。大萧条期间,数万墨西哥人被美国驱逐出境。《1965年移民法》通过后,墨西哥成为美国移民的最大来源,对墨西哥移民的逮捕和驱逐数量经常占到总量的90%。20世纪70年代末,墨西哥移民每年被逮捕的人次接近80万,到90年代末上升到150万。墨西哥移民的涌入再次在美国激起了强烈的排外情绪。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在《我们是谁》一书中指出,墨西哥裔及其他拉美裔移民“最终有可能使美国变成一个两大民族、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的国家”。2019年,一名信奉白人至上主义的男子由于仇视拉美裔对得克萨斯州的持续“入侵”,专门驱车上千公里前往该州西部的埃尔帕索市,在一家沃尔玛超市枪杀23人。这是美国现代史上针对拉美裔最大规模的国内恐怖袭击事件。
今时:屡见不鲜的移民排斥和人权迫害
进入21世纪,美国历届政府越来越严格地限制移民,并且严苛和非人道地对待移民。
(一)虐待非法移民
“9·11”事件后,穆斯林移民成为美国重点监控和排斥的对象。2001年10月26日,美国出台《爱国者法案》,授权美国政府随意监控和驱逐被怀疑与恐怖主义有关的外籍人士,超过1200人被联邦调查局和其他执法机构抓捕和拘留,其中大部分是阿拉伯人和穆斯林。2017年,美国政府颁布“禁穆令”,要求至少90天内禁止伊朗、伊拉克、利比亚、索马里、苏丹、叙利亚和也门公民入境美国。2019年,共有约85万名非法移民在美国南部边境地区遭到逮捕,他们大多遭受粗暴对待,人权遭到肆意践踏。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美国移民部门在南部边境地区强行将5400多名儿童与身为难民或非法移民的父母分开关押,多名儿童在拘押期间死亡。
移民危机是美国长期压榨南美国家的恶果自食。
移民问题本身具有跨国性,美国移民形势深受国际移民形势、美国与移民输出国及邻国之间的关系影响。近年来,美国政府频频对拉美国家施压,将移民问题与贸易政策、关税壁垒、经济援助等问题捆绑挂钩,更公开、更直接介入和干涉拉美国家国内治理,逼迫地区国家按照其划定的标准、要求和路径进行整治,遏制非法移民流出,严重侵害各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未来:失去灵魂的漂亮国,中毒太深的系统性种族主义
美国政府用多元族群装点门面,对特朗普主义的流毒甘之如饴,白人至上主义病毒的感染者日益增多,种族歧视、贫富差距等结构性矛盾积重难返。美国自诩为移民“大熔炉”和“民主灯塔”,大肆鼓吹“美国梦”,但自殖民地时代起,种族主义和排外主义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刻在美国基因之中。美国对待外来移民的历史充满歧视、排斥、逮捕、驱逐等非人道惨剧,对移民人权的侵犯比比皆是,从未间断。
2 notes · View notes
chinsa2 · 9 months
Text
【OC】树/阶梯2-13
树/阶梯2-13
被(以北欧神话作为原型的)世界树以垂下的蛛丝相连着的某层世界(阶梯2-13)的初始设定,作备份用。特别感谢伊莱恩在取名与世界观构造方面对我的极大帮助TT
“树”作为概念存在,是奇迹的起源。由“树”所支撑而衍生而出的,目前已知的世界分为(上、中、下)三大层。每一大层中简略分为13个小层级。到达相邻的世界需要通过被称为“彩虹桥”的阶梯(实际上就是楼梯)。“神”也是由“树”衍生出的概念,世上并无所谓的真神存在。关于魔族的诞生,上层流传着诸多猜想,其中广泛被接受的猜想之一为:在最初的世界开辟之时,一切生命起源于“树”中流动的某种物质(在上层中,该物质被命名为“诺斯”)。“树”自上而下,如抟泥般将这份不均等的礼物给予每一处祂创造的生命。部分获得了超越某一阀值“诺斯”的幸运个体得到了奇迹的力量,由此分化为“魔族”。当个体死亡时,所持有的“诺斯”会重新成为养分被“树”吸收。上层的魔族强度一般大于下层(当然允许个例的存在)。由于生命逐渐的泛滥,“树”分享的“诺斯”也在不断减少。所以猜测目前于上层掌握着“蛛丝”的上位者们都是最早一批的魔族。
阶梯2-13(即中层的最底端),在衍生出文明后被该层级的生命自行命名为“阿列可大陆”。
(*由于中下层所知晓“诺斯”这一概念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以下统称为“魔力”)
阿列可大陆拥有悠久的历史,最远可向前追溯几千年。大陆自西向东被依次划分为 别列亚里恩帝国、多瑠多罗联合王国、厄尔德利尔帝国、亨纳德堡帝国 与 巴尔坎共和国 共五个国家。(*有地图)*各国的简介暂无想法,因此在这里先进行省略。
阿列可大陆由多物种(这里指人类与由人类衍生出的幻象物种我乱塞的就让让我吧)共同构成,但在数量占比中,人类拥有压倒性的优势。据闻这是因为百年前层出不穷的伤害事件(尽管那时人类的数量就多于非人种族,从过去到现在只是>>和>>>>的区别),非人种族中的部分个体频繁利用能力对人类进行欺压。不堪其苦的人类决定奋起反击。人类团结着,对非人种族进行了无差别猎杀。虽然也付出了惨痛的牺牲,但人类最终获得了胜利。自此,除去人类以外的物种几乎绝迹,人类也得以过上如愿以偿的平静生活。
(Tips:以上仅为背景叙述,在人物身上也许无法体现出“人类多于非人种族”这一现象,请当做“出现的非人生物就是大陆的全部了”来理解吧!)
人类:基础物种,一般情况下没有任何特殊的能力,分布广泛。
魔族:魔力随着成长增强,达到上限后停止。拥有一种生物(动物)的基础拟态,平时以类人形态(即拟态为人但身上会保留部分动物特征)活动。必要时,在魔力达到某一阶段(大部分魔族通过自然成长即可)后也可以完全拟态为人。魔族的魔力上限虽然有天分因素,但通过后天努力也可以缓慢提升。数量极少,寿命不详。
*基本不会采用只是以前写了作备份用列出(血族:可理解为魔族的分支,魔力增长机制与魔族大体相同。主要通过摄入除同类外其他生物的血液维持生命体征,原因不明。在极端情况下也可摄取血液以外的食物,但这只是一时之计,血族无法通过这种方式长期生存(在达到身体忍耐极限后死亡)。数量极少,寿命不详。)*其他非人种族也都能塞但是暂时没打算添置那么多。
Tips:人类作为最基础且分布广泛的物种,可以通过特殊手段对身体进行改造以永久获得能力。这里指与非人种族置换血液、脏器等暴力手段。但使用这种方式的多数人类都无法承受其强烈的排异反应,死亡率近乎百分之百。且魔力上限会在置换过程中流失,所以理论上经过改造的人类强度会远低于原始非人种族。
Tips:非人生物具体条目中的寿命不详指在正常状况下其自然寿命接近无限(因为该设定的特殊性所以将非人种族的占比大大缩小了)。如果人类与非人种族诞下孩子,那么理论上孩子会拥有极小部分血统并积攒魔力(但成长的多少因人而异,大多数人类到死都无法靠自然成长达到“能使用”的水平约等于还是普通人)。
Tips:人物档案中的 居住地/活动范围 并不意味其永远不会踏出这片领土,仅表示人物长期居留的地点。
Tips:无论生死超过150岁的角色在档案的“年龄”一栏均为不详,没有特殊含义。
-
顺手一塞关于主线人物的一些补充条目/口嗨
经由艾希里接管后的修道院(多瑠多罗西南部岛屿)依然没有具体的名字,并且在保留原先教徽的前提下又添置了艾希里左眼下侧的图案(大概是主附这样的区分)。必要时,人们直接以“艾希里的修道院”进行称呼。同时这里进行了小规模的改建,开始发挥起一些普通教堂的作用。除去神职人员的修习,现在信徒也可以拜访并且捐助。
虽然修道院的经济状况在信徒们偶然的造访下勉强可以维持,但是总体依然紧张。奈弗一开始在厄尔德利尔从事黑产的契机便是希望获取更多资金以维稳日常开支,同时也希望艾希里能够通过这些过上轻松平静的生活。
锡塔菈头上的金色发卡是艾希里送的。锡塔菈对艾希里的第一印象是温和美丽,即使认识的时间不长她也很喜欢凑到艾希里面前撒娇。艾希里不擅长应付这种情况(虽然并不讨厌),最后想到了报之以无足轻重的小礼物。
奈弗做饭难吃是因为从前都是生吞的只是因为现在有人要吃饭所以抱着“都给你做熟了就别叫了”的态度做出一锅惊天大粪。艾希里因为生长环境原因虽然味觉灵敏但是再难吃的食物也没什么感觉并且可以不皱眉头的全部吃掉,受伤的只会是叶笛和锡塔菈之类的…
单侧马尾出现并且真有哥的锡塔菈为旧设,舍弃了!现版本没有哥哥的设定并且锡塔菈在后期思恋的亲人(哥)可理解为纯粹的妄想产物。
奈弗在遇见艾希里前的日常单调枯燥所以本人全部忘掉了。奈弗在和艾希里相处后才渐渐拥有记忆,艾希里对他来说是极为特别的存在(也许彼此也都是)。在回过神时发现自己在拥有记忆时已经爱着艾希里了。
思来想去艾希里的人格似乎也很不健全,在捡到奈弗后双方都在慢慢改变。表面上是艾希里抚养并教导着奈弗,实际奈弗也在反过来引导着艾希里变好。不过早已基定的人格是无法轻易改变全部的。艾希里对奈弗有着极大程度的依赖,这也是为什么当奈弗不在她身边后她会开始疯狂。她不懂什么是健康的爱,在她的成长历程中也没有人能够告诉她爱是什么。
叶笛和锡塔菈身为早年好友都出身福利院,目前还在纠结的设定是要不要让艾希里与福利院有关系,叶笛的身份早就被艾希里所知晓。这样接受锡塔菈便也是计划的一部分了。不过这样的话对锡塔菈也太残忍了喂。
6 notes · View notes
romaleder · 2 years
Text
“意见领袖”大衣下的郭文贵
风光一时的郭文贵,在蚂蚁们的吹捧下,俨然成为了救苦救难的菩萨,为何郭文贵能一度辉煌无比,一度忽悠了成百上千的无知群众,其实就是在他不停的为自己抹上一层“意见领袖”的外衣,让我们扒开他的这层外衣,看看里面到底藏了一些什么鬼东西。
一、材料再加工的大忽悠
其实,郭文贵从一开始就想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被迫害的意见领袖形象。在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的“两级传播”理论中,信息先由大众传媒流向意见领袖之后再流向公众,因此,意见领袖这一中介者无疑成了传播的“二把手”,将信息“解释并加工”成符合自己所属群体特性的内容并继续传播扩散。对于有利的内容,他们会主动传播,而对于不利的,则会一概去除。所以显而易见,郭文贵从不谈及自己被讨债,犯罪等问题,其总是非常擅长转移注意力,通过信息的加工和再解释,把一些广为人知的东西重新包装,附上阴谋论、迫害论,就可以快速的组装成一个抓人眼球的“爆料”。可惜,谎言经不起时间的推敲,为了维护好自己的形象,也就造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个谎话连篇的郭文贵。
二、无信无力的大骗子
郭文贵为何总能有小蚂蚁跟随,从根源来看,就是他所给自己形象的包装和打造,有着支配引导,协调干扰的作用。他以意见领袖的形象,成为群体、人际传播中的重要角色,蚂蚁们所拥趸的对象,必须有着或权威、或可信、或专业的特性,对某一事件具有独特看法,深受大众或群体个人的信任。因此,从最早不知出处的老领导、纽约时报、班农等等,他在努力向关注他的人传播一种信息:他有强力的可信度。他通过所谓的爆料,迎合部分人群的想法,而在社会价值观解构,公众理性丧失,自身判断力减弱的情况下,其也在一段时间内,有效借助自身意见引导舆论,对已有信息产生或协调、或干扰的引领作用。但是,很快的,他的困扰缠身,导致了公信力的急剧下降,他精心打造的形象开始崩塌,用毫无根据、毫无逻辑的谎言编织而成的战神郭文贵,终究会被所有人唾弃。
三、扯着虎皮的大混蛋
在拉扎斯菲尔德的理论中,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同时意见领袖常常关注那些身边的事件和新闻,并适时发表自己的观点。郭文贵的发布会、全球直播等种种做法与上述理论不谋而合,可以看出其别有用心,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他为何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自己与重要人物、重量级媒体的“亲密”关系,原因就是他希望能掌握到一些信息,体现出自己的能量,从而为继续扩散和编造谎言打造一个强有力的虚拟背景墙,他希望通过扩大影响力,从而裹挟民意,为自己的政治庇护提供帮助。可惜,郭文贵拙劣的演技已经使得美国人失望,他最终的结局就是穷途末路。
想借意见领袖外衣,用民意武装自己,妄图期待以此获取美国的政治庇护,满嘴谎话的郭文贵这招看似管用,但是抛弃了最基本做人原则的他,怎么可能继续潇洒下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清他的真面目,不断萎缩的蚂蚁帮就是最好的证明,他,已无路可走。
37 notes · View notes
creator-yimynany · 10 months
Text
1.命中注定的初遇
Bridgette,一个平平无奇的,准确来说是个倒霉的女孩子。
感觉她是命中注定倒霉吧,开学第一天呢,过路的车冲了红灯,由于刚下了场倾盆大雨,扬起的水花把她淋得全身上下都是,可是呢?她手上有把红伞呐,真是令人费解的霉运。
那把伞本来是不用带出来的,结果却在她出门的那一刻,雨停了。 还好那家门口地面上的水很快就干了,不然的话冲出去的时候可能就会弄湿整件衣服。
Brigette无奈地看着自己,身上湿漉漉,很不舒服。刚刚还被吓得竖起来的一对蓝黑色的辫子,又因为垂头丧气低了下去。那个眼神里充满了失落,毕竟嘛,刚开学第一天就全身上下湿漉漉的,论谁都会不高兴啊。
但她是谁,她可是Brigette啊!那个乐观到家里人都觉得奇怪的孩子,她抬起漂亮的面庞,转到后身尴尬地笑了一下,虽然说是尴尬的笑,但比起路上的其他人一副厌世的模样,的确道很灿烂的风景。
即使再怎么倒霉,我也会遇到让我幸运的那一瞬间嘛!
瞧,她又开心地往着学院去了呢。
……虽然去早餐店里喝了茶后被烫到了舌头。
-----------------------------------------------------------------------------------
谁都知道Agreste家的那对父子不好惹,一个是出了名冷漠的名流设计师,另一个是出名的不近人情的学霸Felix。
Bridgette来到学院的时候,恰巧看到了转学来的他。
虽然说Felix的大名事例大家都知道,可是Brigette可是不一般的心大!这也是她能每天那么开心的原因叭?
更何况……她才来到巴黎不久,对于一些特别出名的人物就像是隔壁班一些追崇时尚的学生所说的——土鳖一个。
她甚至不知道Felix是长什么样子的!
周围的人对着Felix开始窃窃私语了起来,她也不在意这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是一味地向前冲撞,直直地撞上了一个男生的胸膛,然后坐摔在地上,两眼晕乎乎地,嘴中却还是大声地呼喊着:
“啊啊啊啊啊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
“……”
对方并没有回复,只是冷冷地站在原地,一脸的阴郁,但出于双方尊重与礼貌,还是将手递向了还没暂停眩晕的墨蓝发女孩。 “咦?”
隐隐约约看到对方递来的手,Bridgette有些迷茫地看着Felix,刺眼的光被对方挡着,让她能够缓过来看清对方的面容——噢,是一张冷峻的样貌啊,眉眼也是生得英俊与美丽并存,至少她是这么认为的?总之五官对自己来说比例非常标准噢?那对灰蓝色的双眼也让人感到气场强大。
不过好陌生……这张好像是新面孔吧?之前没见过?噢,有点傻了,自己都多久没上学了,又不是这个学校里的学生,怎么可能说认识人嘛哈哈……
Bridgette先前在环球旅行中,因为喜欢主动交际,与那些同龄人的人际关系……也不错?在路上见过了各色各样的人,但依旧是对这个男孩子产生了兴趣,在对方的微微诧异下,以对方为中心缓缓走动,探起头来,又或者微微下蹲,观察着金发男孩的全身上下,让Felix感觉有些不自在,但还是让这个奇怪举止的小姑娘观察了自己大约一个多小时,在无奈之下也悄悄打量着这个陌生面孔。
毕竟他先前已经看到过自己的班级,并和这个学校部分人有一定的来回互动,大约是那种自己总有股被跟踪得非常拙劣的情况;而眼前这个女孩子看起来并不认识自己,只是一直盯着自己看得入神,但对方每次抬起头来,闪闪发亮的表情凑近得让他想要直接躲开。
鬼才知道为什么他站那里那么久,也许是不想那么早进教室去迎接那帮闹腾的家伙吧。
而Bridgette也只是在对方离开时愣了愣,头上的呆毛变成了一个心形,也许是因为……对方的善意?或者说,从那一刻开始,命运的齿轮已经在强制拉回了女主角的情况下,开启了新的历程。
嗯,她挺喜欢这个男孩子的。
-------------------------------------------------------
当时和同桌Allegra交友的经历到现在都被Allegra一直笑称“史上最单纯的朋友”。
哪有一个家伙一过来交朋友就把脸凑近别人的?还盯着半天不声不吭的呢?
“你盯着我干什么呢?”
“为了交朋友呀!”
然后两人就不约而同抿嘴笑了起来。
这居然就是她俩成为朋友的开始。虽然说Allegra总是会不经意间会逗一下那个总是会呆呆的Bridgette,但这也是闺蜜俩玩得好的一点?这都是后话了吧。
说起来,刚刚好像是预备铃?今天的自己好像有些迟到了呢,不过确实才来到巴黎,迷路也正常吧。 Bridgette迷路了三个小时,才想起来要打开导航来看,噢,已经绕了半个巴黎,不愧是自己……有些丢三落四了呢,哈哈。
直到了真正的铃声打响,Filex才挎着他的肩包,慢慢地走进了Bridgette所在的教室。
诶?是新同学嘛? 还在和Allegra叽叽喳喳聊着班级里各个同学的Bridgette才注意到Felix进来,有点惊讶怎么会是他。
于是Felix坐在了自己的前面,貌似还是那样漫不经心。
不过,他真的好温柔啊。
那股温柔直击她的心窝,难得能够拥有这阵温柔啊。
虽然他现在是一副冷漠的模样?也许只是表面吧?
她头上那可爱的呆毛又在不经意间弯成了一个爱心型。
这就是一见钟情的感觉吗?情绪有些朦朦胧胧的……
一直以来,一旦她盯着他人不断地看的时候,不是被当做神经病一样逃开就是被翻白眼被莫名其妙地骂走。
但是这个男孩不一样啊,他耐心地站在那里足足有一个小时了吧,居然没有一句怨言? 这个初印象让她太过于深刻了,怕是之后追他即使有什么坏情况她都会打起精神来吧?
她已经对他开始好奇起来了。他叫什么名字?能交朋友吗?还是……
女孩直勾勾地盯着男孩的后脑勺,不过思维有些发散了;而些许是因为感受到那股炽热的视线,男孩回了头,在看到又是刚才那个墨蓝发的矮小女孩,只是无奈地闭上眼睛,又转回身去了。
等到下课,Felix就走上讲台,迅速在黑板上写下了他的名字,不等老师介绍他就走了下去,而门外围观的学生很多,其中有Felix的粉丝,也有不太关注他的路人。
“诶诶那个家伙不就是冷漠得奇怪的Agreste家的儿子吗?”
“还坐到同样奇怪的面包师家的Bridgette前面,据说这个家伙本身就来自中国,而且行为还总是够搞笑的。”
“这俩性格刚好相反吧?”
Felix默默地听着他们说的话,注意到了墨蓝发女孩的名字。
那个奇怪的女孩子,原来就名叫Brigette?
--------------------------------------------------
“原来他就是Felix吗?”
“原来你说有好感的那个新同学就是他吗?”
Brigette和Allegra同桌俩面面相觑。也许是沉默有些久了,Bridgette挥了挥手,才让沉默打破。
“他可是出了名的冷漠啊!怎么可能是你说的那个浪漫的温柔形象,而且还是那种言情小说杀手……在这个份上你已经很难追到他了!”
Allegra作为Felix的发小,首先给Brigette还未开始的爱情……好吧,说实在的,Bridgette更认为那是想靠近的心思,泼了盆冷水。
“但是……”Brigette想起今天早上那个能温柔地让她盯上一个小时的男孩,便摇了摇头,又笑着对Allegra说。
“没有问题的,一定可以追上他的!”
真的很希望,很希望能靠近这样闪闪发亮的人一点啊……
4 notes · View notes
xiudi1985 · 9 months
Text
Slash:Viggo Mortensen/Sean
作品标题:《茶艺大师》
等级:NC17
警告与说明:AU,sean是一个成功的英国中年商人,谢菲尔德足球俱乐部的股东之一,他邂逅了一位来自美国的中年独立艺术家兼艺术出版商viggo,陷入了让自己重新年轻起来的恋爱。然而,他们在恋爱的进展速度上产生了分歧,对于viggo来说他们的关系似乎进展得太快了,而viggo拖沓的一再拒绝让sean感到非常挫败。本作品有大量性描述,请谨慎观看。
全篇共8 章节,2 个彩蛋。
本部分为7-8章节。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
7.
又过了一个月,sean把俱乐部的烂摊子处理好了,开车去找viggo,带着礼物和花,顺便去看他的摄影展。
他踏进展厅门口,远远的看见viggo,在一个小角落里,和一个短头发的小伙子接吻。
他拥抱着他的双手在他肩膀上的圈得太紧了,他的吻停留在他嘴唇上的时间太长了,他们看起来……太过亲密了。
好你个一本正经要和我慢慢谈恋爱,viggo!
他一样是知道诸多男人手段的人,此刻心很脏,马眼看人低。
这算什么,viggo的备胎?还是他才是那个床都没上到的傻逼备胎?这样的备胎viggo还有多少个?
他吊着他,不肏他也不让他肏,按着他的节奏遛他,好顺便操控他手里的每一条线,直到他选出最优最好控制的那条。
他简直无法形容他的心情,暴怒直转失落,连上前质问或者揍viggo的欲望都没有了。
sean不看了,他转身回车里,把鲜花和礼物丢在副驾驶座上,开车回家。
他气得故意不和viggo联络,不接他的电话,不回他的短信,一律推说很忙。直到viggo发信息问他。
“sean,你到底怎么回事?”
“噢viggo,和别人接吻开心吗?想起我来了?”
“……我打招呼的方式就是那样的,sean。”
“哈!美国风俗,男女不拘,见人就亲,我领教了!”
“……你能不能有话直说?”
“你这个出淤泥而不染的男子,你是白莲,我是淤泥,是吗?”
他夹枪夹棍的讽刺他什么都看光了还什么都不干,让自己像个大傻子,sean的信息越发越刻薄,指头都快把屏幕按扁了。
“对,我是杯陈年老绿茶,你倒了吧。”
过了一会那边才回复,语气平淡。
“你这么吊着我,暧昧关系玩得还挺溜。”
sean手机都要按碎了,这杯入口的温茶实际上烫嘴,他含在嘴里烫到气结,他留着隔应,倒又不舍。
“是啊,我是老海王。”
那边对他的攻击照单全收,不咸不淡的回击。
“我收回我的结论,你是陈年老黑茶,黑得发亮那种,over!”
sean把手机猛地扔到一边。
去你的慢慢谈恋爱,大海里面全是鱼,我回来了!!!
sean回归了声色犬马的夜生活,把不悦一股脑抛在脑后,放纵自己比之前摄入更多的酒精,有时候一晚上甚至好几个性伴侣。
这个晚上他刚踏进俱乐部酒吧,肩膀上就被撞了一下。
“嘿……小心点!”
他今晚心情不怎么样。
“对不起……我是来找兼职的,走得急了,伙计。”
撞他的男人看着很年轻,带点美国口音,沙金色的半长发,蓝眼睛,俊脸上有和viggo一样中间有条勾那种性感方下巴,右耳上戴个耳钉,胸口前挂着好几根风格粗犷的项链,穿着露出肚脐眼的有洞T恤,破破烂烂的牛仔裤,胳肢窝里夹着一个画夹,这一身叮叮当当乱七八糟的打扮在对搞基不排斥的英国酷儿文化里等于把“我是同性恋”刻在脑门上,这样的小基佬他见多了也睡多了,十拿九稳。
“兼职可以慢慢找,”sean玩味地眯起眼睛,把手插进西装的裤兜里,“要是不那么忙……先找个乐子?”
他的手伸出来和小伙子的手握在一起,力度恰当又暧昧的晃了晃,年轻人在他过长时间心怀鬼胎的握手里脸红了。
“我是sean,”他低沉迷人的约克郡口音在喉咙里转溜得很性感,他显然很明白自己有多英俊,对男人女人有什么样的吸引力。“你呢?”
“david……”
“好的,david,你今晚有福气,我们玩点儿不一样的怎么样?”
sean漾着蜜的绿眼睛继续对他放电,现在年轻人脸红得更厉害了。
“行,附近找个酒店?伙计。”
sean知道鱼上钩了,年轻的潜在床伴不会拒绝他。
“你喜欢在上面还是在下面?”
他半心半意的和年轻人接吻,在推推搡搡里把彼此扒了个干净。
“都行,随你,伙计。”
年轻人忙着啃他胸膛上立着的一对乳头,用嘴左右轮流袭击,手将两根戴着安全套的阴茎握在一起,套弄到勃起。
“啊...我今晚想开个苞,mate……”
sean学他的口音,把t字的重音挑逗地弹在舌尖和门牙上,右手按在男人后脖子上摩挲他的皮肤,一下又一下揉搓他的硬屌,就势打开了一双有力的腿,摆出邀请的姿势,主动拉着男人的手指轻轻触摸洞口的皱起,年轻人在他的抓握下显然很想再进深一点,sean咧大了嘴笑补充。
“新鲜的洞,还没人用过。”
年轻人的手指头做了足够的润滑,开始深深浅浅地捅着他的洞,指头摸索sean也不算熟悉的内肠,找寻他的敏感点。
sean尽量放松自己,把两腿张得更开,david手活很好,耐心细致,但他的整个下半身都没有什么反应,既不兴奋,也不舒服,刚刚在前戏里被撸硬的老二耷拉在了胯间,金色耻毛颜色暗淡无精打采。
虽然不礼貌,但他真的想翻身在上面,要么就彻底不干了。
他的手机响了一下,他摸过来,是viggo的短信,他们在闹别扭,很久很久不给对方打电话发信息了,sean觉得viggo早就放弃和他的短暂关系了,这种时候他屁股里还有只手不停的钻着拓着,他真不该点开看,可他又忍不住。
“下个月到我家来好吗,10月20号……我想和你见面,我很想你,sean。别再生我的气好吗?”
他突然坐起来,连想在上面的心情都没有了。
“怎么了?你兴致不高?”
david盯着sean软得更彻底的老二,他从他的反应大概猜到了他看了手机后没说的剧情,把手指抽了出来。
“抱歉……”
他尴尬地看着david兴致高昂的勃起。
“没关系。我自己解决一下。”
年轻人耸耸肩,也不多问。
“那你介不介意我看会儿电视?”
在年轻人点头表示没意见下sean习惯性用遥控器的搜索体育频道。
“别换台!就看这个!”
“hum?”
“圣洛伦佐队的球赛!”
年轻人连管都不撸了,盘着腿凑到他身边看球。
“…………足球比性爱好?”
sean笑了,他真的想不到有一天,他和一个陌生男人光着屁股在床上,不为做爱,只为看球。
“谁说不是呢,伙计。”
年轻人兴致勃勃地回。
—————————————
8.
十月二十日那天,sean在一番挣扎之下,还是开车去了伦敦viggo的公寓。
他这一路上满肚子都是纠结,想做个拉锯战的了结。
如果viggo拒绝他,他倒是挺轻松的。
viggo家公寓的门没关,半掩着,里头黑灯瞎火。
sean摸进去,在黑暗里撞进一个怀抱。
“...viggo?”
那人想走,他又急急的把对方圈在怀里。
“别走…viggo……”
sean的声音满是痛苦,他的嘴唇贴着对方的唇,并没有亲上去。
“我服输……我服输viggo…我依然想和你一起,哪怕你不跟我做爱,随便你,随便你viggo,我跟着你的节奏走,和你重新谈恋爱,随便你谈多久,把我当作什么,放在哪个位置上,随便你……viggo……只是你别再,别再……”
他把心里苦苦的被折磨化作亲吻印在他唇上,轻轻的,克制着欲望颤抖的一吻,一路上那些嘲讽的话此刻全咽进了肚子里被他自己消化了。
客厅的灯突然打开了。
“hi……虽然我很感动,但你好像抱错人了。”
金色短发的小个子陌生男人在sean怀里,举起一只手小心翼翼的提醒。
“你是谁啊?!”sean一把推开他,手背尴尬地抹着自己的嘴,又觉得他有点眼熟,这不是viggo那天在摄影展上亲的……“操!男备胎!”他想起来了!这小子绿得他过目不忘!
“男备胎???!!!”
“谁是男备胎?”
viggo的声音也加了进来。sean才注意到这屋子里头人不少,不止他们仨,全围着桌子用满是好奇看热闹的目光轮流打量着他们三个人,这里头还有他妈的orlando!
viggo头上傻气地戴着一顶纸皇冠,桌子上有个待点蜡烛的大生日蛋糕。
“你在说什么啊sean……”
viggo满脸惊讶地看着他。
“这不是你的备用男友吗?viggo!那天你在摄影展上亲他!我全看见了!”
sean指着举起双手以示清白的小个子,大声指责。
“你在胡说什么,sean!”viggo气笑了,他可算知道了为什么之前这个脾气不怎么样的英国佬对他持续的阴阳怪气。
“billy是我的前乐队合伙人,如果我和我的前同事乱搞,他老婆会生劈了我!sean!”
“那你今天找我来?”
“过生日啊,sean……”
viggo说得理所当然,他大手一挥对着桌子前围着的人逐一堆划了一圈。
“顺便介绍一下,这是我的两个弟弟,我弟的老婆,和我的侄子侄女们,这是billy,billy的老婆,啊他们的女儿都七岁了,orlando我就不介绍了,咱俩都认识。”
“也就是说你的全家老小都在这儿了……”
sean呢喃着,恨不得把冒烟的脑袋插进地板缝里,他这和在viggo的家人密友们面前公开出柜没有区别,还说了那么一大堆不得体的话。
“可以这么说,sean…我想正式把我的男朋友介绍给我的家人,宝贝……”
viggo揉着他的肩膀安抚,眼神温柔地看着他紧张到应激的情人。
“我还是走吧……viggo……很高兴认识你们!自我介绍一下,我是sean,下次再会!”
sean头皮发麻,脚已经往门口挪了。
viggo拉住他的双手,不让他逃跑。
“你不想吃块我做的蛋糕么?至少吃完了再走,行么?sean……”
他哀求他,把他拉到了桌子前,亲手给他切了块全是大草莓树莓的那部分,把盘子递到sean面前,把小叉子握进sean手里。
“你慢慢吃,不要吃太急,吃完了,再走,好不好?”
viggo轻哑的嗓子柔声细语的,sean硬着头皮一口一口味同嚼蜡的吃着蛋糕。他吞嚼得很慢,突然他在绵密的奶油,水果,蛋糕胚体里吃到了一个更硬的小圈。
他吐出来,一枚小小的金戒指躺在他手心。
“这是……?”sean看着掌心的金圈,脸皮又烫又红。
“给你的礼物…sean……”viggo轻轻摩挲着他的手掌和手指。
“我不指望你马上戴上,sean……你甚至不需要考虑后面这意义的压力,就当它是个装饰品,就当这是我们关系重新开始的提前支付,如果再过半年……再过半年sean……你觉得我是合适的人选,觉得我可以和你走得更长一点,那时候,你再戴上它好么?”
viggo求婚的含义不言而喻,他和他的恋爱在祈求更稳定的婚姻,要和他走进一段更久远更合法的关系里,只是他剑走偏锋,用了一招提前预付的棋。
“真是巧了……viggo……”
sean把金色的指环举高了低喃。
“你摸摸我的衣兜……love……”
他把viggo的手握住伸进自己口袋里,那里面有个小小的心形礼盒。
viggo掏出来,sean在他面前轻轻打开它。
一枚黄金素戒在天鹅绒布里闪着金光,像某种默契。
“我也有一样的礼物给你,viggo……我……我想着如果你不能接受全是以恋爱里的性关系,我们的公司上市时间就再提前一些,我想和你合法发生关系,fuck…这么说好像还是显得我是个没日没夜想着做爱的没品混蛋,你拒绝我也行……但我真的很想要你,要你整个人,viggo……”
他的告白被viggo吞进吻里,一个长长,长长的吻,满桌亲戚好友们只好假装低头再吃两口菜。
“婚姻不意味着恋爱的终点,它或许是更多艰难险阻的新关卡开始,但我愿意和你一起走到那一天,sean。”
在亲吻里,他和他一样愿意,期待恋爱进行到那一天的那个未来。
Tbc
3 notes · View notes
jinghuablog · 1 year
Text
导游彼得——夏威夷之行(二)
Tumblr media
第二天早上,邮轮安稳的停靠在檀香山国际码头,迎接我们的是一个艳阳高照的檀香山。从悉尼到檀香山,邮轮载着我们走走停停,跨越大半个南太平洋,二十天的航程终于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下了船,我们随着蜂涌而出的人潮来到旅客大厅,首先印入眼帘的是身穿艳丽民族服装的夏威夷姑娘,她们头戴花冠,身穿花裙,笑意盈盈站成一排,一边弹着吉它,一边唱着抒情的夏威夷骊歌《珍重再见》(Lloha 'Oe),这让初次踏上这块土地的我们有一种回到了家的温暖。
走出大厅,一阵热浪迎面扑来,有点让人猝不及防,看来夏威夷的夏日太热情似火了。外面的马路上到处停满了接送旅客的私家车、计程车、大、小旅游巴士。我们在外面转了一圈,受不了热浪又退回到了大厅,写大家一起商量如何去酒店。我们一行共八人,可以分坐二辆出租车,可问题是现在才早上八点,我们订的酒店房间要到下午三点才能入住,中间有七个小时的时间差,这么一大早去酒店显然不合适。这时我们中的一位重庆朋友出了个主意,何不就地找一家旅行社,安排一个半日游,游玩结束,顺路送我们去酒店,正好与入住的时间相衔接,这真是一举三得(省时、省出租车费、省寄放行李的麻烦)的高招。
想法很不错,但要临时找一家旅行社并非易事,接洽了几家都说需要事先预定,他们众口一词的说词是这几千号游客一起下船,现在最紧缺的就是车辆和导游,哪还有什么剩余的资源给你们加塞。还好凭借我们几个人的软磨硬泡,总算说动了一名女职员,并借用她的手机,与她的老板约翰(John)交涉了好一阵子,最后约翰答应派给我们一辆小巴士,司机兼导游的名字叫彼得(Peter)。
旅行社先临时调一辆巴士把我们送到檀香山市中心,并约定三十分钟后在卡美哈美哈国王雕像(King Kamehameha l Statue)与彼得汇合。我们也趁这段空隙时间,在附近的皇宫、州议会大厦和教堂等走走逛逛,拍照留影。
彼得来的还真准时。他身材魁梧,皮肤黝黑,理一个平顶头,戴一副墨镜、身穿黑色的T恤衫、黑色的短裤、一双黑色的运动鞋,从上到下一身黑色系列,看上去犹如一尊黑色火山岩雕刻出来的石像。他一见到我们,便喜形于色的挥手致意,还煞有介事同我们一一握手,然后又手脚麻利地把我们的行李搬上了车。他一边搬,一边不停的抱怨说:"约翰真不够意思,休息日还硬拽着我来开车。"。
我说:"你老板约翰会多付给你工钱的。"
他一听这话,嘴角顿时露出不屑的样子,说:"他才不会这样呢。"然后压低声音说:"他是个守财奴,你不知道他对自己的孩子也十分吝啬。"
我哈哈一笑,说:"看得出来你比你老板更够意思。"紧接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给他猛灌一阵"迷魂汤",彼得听了很受用,笑的乐不可支。
开车之前,彼得先开诚布公的告诉我们,他除了爱开车,剩下就是爱跟人聊天,所以英语说的溜的人坐在前排,好让他开车解闷。他还说,他非常喜欢这份导游工作,工作能满足他所有的爱好。看他那乐呵呵的样子,真叫人羡慕不已,人生难得有这么两全齐美的好事。
小巴一上路,彼得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他先狠狠地调侃了他的老板约翰一番,然后再自我介绍说,他当过兵,在日本和韩国都驻扎过。退役后,结婚生子,目前有二个孩子,但都离开夏威夷去美国本土上大学。孩子不在身边,没有了牵拌,彼得的生活更加自由快乐。说完了他自己,他连忙转移了话题,开始进入他的导游角色。他看到什么就跟我们聊什么,眼前一幢幢漂亮的公寓,他会聊日本人、中国人在当地的投资。看到街上头戴遮阳帽的姑娘,他先猛夸她们迷人的身材,顺带聊当地的天气、习俗和风光之类的话。见到警车呼啸驰过,他不忘先调侃警察的车技,捎带着聊当地的治安。当我们的车路过奥巴马前总统曾经就读的普纳荷学校(Punahou School)",他更眉飞色舞地讲一通奥巴马在夏威夷的童年趣事。看到街上一家家的商店,他会跟我们说哪家是热门的餐厅,哪家有些什么样的特色商品出售。他说话有趣,滔滔不绝,热情好客,就像是一个可爱的"人来疯"。碰上这么一个有趣的人,我们的情绪也调动了起来,车厢内不时听到我们欢乐的笑声。
小巴很快拐入了卡拉卡乌阿大道(Kalakaua Ave),这是夏威夷最著名的一条商业街。宽阔齐整的大街,高大挺拔的椰子树,风格各异的建筑物,世界名牌精品店,窗明几净的橱窗展示着各式的服装、皮鞋、皮包、手表、香水等。这条购物大街极富热带风情,前面就是著名的威基基海滩,购物与休闲,花钱与享乐,逛街与浪漫完美融合在一起,像这样的购物体验在其它地方难得一见。据彼得介绍说,以前这里很多店铺都是日本人所拥有的,现在情况完全变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这里置业开店,陆资的涌入改变了市场的格局,也说明这里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这时我们的右前方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和宽阔的海滩,而左边的街道则是一家紧挨一家的餐厅、咖啡馆、便利店,度假酒店,路上不时能看到身穿泳衣,身披浴巾,手拿着冲浪板的俊男美女。相较刚才看到的购物人群,这里主要是赶往海滩的游客,他们在海上冲浪,浮潜,游泳,或者坐卧在沙滩上晒太阳,看书,聊天,甚至坐在海边的椰子树底下,面朝大海,思绪飞扬,这一幅幅悠闲自在的图景,让人不得不感叹,古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那份淡然与从容也不过如此。
除了天上飞的鸟,水里游的鱼之外,彼得什么都跟我们聊,威基基海滩旁有一个警察分局,彼得看到一辆辆警车泊在那里,忙不迭地嘲讽说:"这些警察个个都像只猫头鹰,白天看不见他们的人影,晚上可不好惹。"。经过一家连锁便利店,忙夸奖起里面的东西既便宜,质量又好。看到二个小伙子抬着一只大保温箱,吃力的往海滩上去,他又开口说:"我一个人扛着也能疾步如飞。"看到海滩上众多的美女,他兴奋的像个多情的少年,猛夸她们的身材,秀发,肤色和女人魅力,好像这些美女都曾跟他有过一腿似的。说完之后,接着又是一通牢骚,说:"今天不接你们这单生意,我现在正躺在这群美女的怀抱里,美女作陪度春秋,天天都是好日子。"
"彼得,你到底喜欢哪国的美女?"车上不知谁问了一句,
彼得不加思索回答道,"当然是我们夏威夷的姑娘。"说完还作了一个赞不绝口的手势,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小巴继续缓慢的前行,太阳斜斜地照进车内,车窗玻璃把外面炽热的阳光和清新的海风统统给隔绝在外,也把我们的欢歌笑语关在了车厢里。真是的,在车上坐久了,看到窗外一张张喜气洋洋的脸,心里不时泛起一种羡慕的感觉。我真想立马跳下车去,汇入熙攘的人群,奔向海滩,投身于大海波涛。佳美的日子,与其坐车观景,还不如站在海边,看片片云彩,数朵朵浪花;与其坐车神聊,还不如在沙滩上拾一把细沙,捡一只贝壳。在广阔天地里放飞生命,俯瞰那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
近一��多小时的"游车河",我们的双脚还未沾过地面。彼得似乎知道我们心里想什么,他说到下一个景点钻石山(Diamond Head)就让我们下车,随心所欲的玩上半个小时。临近中午,路上朝钻石山方向去的车还真不少,难怪它是檀香山著名的地标。钻石山是一座死火山,据说每当夜幕降临,山上的凝灰岩锥会发出闪闪的绿光,像绿宝石一样,故取名为"钻石山"。
小巴抵达钻石山,彼得第一个跳下车,行动敏捷的从车的左边绕到车的右侧,拉开车门,放下上下车的踏扳,站在一旁恭恭敬敬的扶我们下车。刚才他还是嘻皮笑脸的开玩笑,现在却变成认认真真的样子,看了让人直想笑,不知他那殷勤备至的背后,是老板的要求,还是他本身就是个热心肠的人。山脚下有一条上山的小径直通山顶,来回需要二个小时,显然时间来不及,只能放弃爬山登顶的打算。据说在山顶看夕阳日落,整个檀香山市区的高楼大厦,蜿蜒的威基基海滩,扬帆出海的游船,波光粼粼的浩瀚大海,全都沐浴在一片金色的霞光中,景色非常美丽壮观,而我们只能望"顶"兴叹,自我安慰一番,留点遗憾才会有下次再来的冲动。
在钻石山山下转了一圈之后,彼得又带我们来到檀香山的高挡住宅区凯海兰(Kahala)。这里离钻石山很近,又临近大海,依山傍水,景色秀丽,世界各地的许多顶级富豪都喜欢在这里置业。车开入了小区,大家纷纷下车,把本该爬山的余力都用在街头散步上。狭窄的林荫小道,宽大的前院,幽深的庭院,一座座豪华别墅掩映在自家的绿树丛中。幽静的街道空无一人,我们这批外来者仿佛是一群闯入寂静林子的鸟,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所谓幸福的生活,必然指安静的生活,原因是只有在安静的气氛中,才能够产生真正的人生乐趣。"此时,大哲学家罗素的这句话突然闪过我的脑际。有钱人花大钱幽居郊外,真的能从安静中找到他们想要的幸福生活?我只能说不知道,但眼前彼得乐不可支的身影,却让我觉得彼得这样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幸福的表现?有时大哲学家的思辩也会有偏差。
面对整条街宽大气派的豪宅,彼得介绍的津津有味,像是在介绍他自己的房产。一连串富豪明星的姓名,有些是大家知晓的,更多的闻所未闻,反正都与我们这群外来客毫无关系。不知谁突然冒出一句:"彼得,你家是哪一幢别墅?"。
他先是一愣,接着便开怀大笑,说:"我家离开这里还有20多英里,虽然也能看到大海,但房子小,又有点破旧。反正能看到海就高兴。"在他脸上丝毫看不到不好意思的神色。不在乎别人是怎样的生活,只在乎自己的生活是否过的快乐。
出了小区,我们又回到沿海的Kalaiana’ole高速公路,一路往东行驶,车窗的右边又出现了湛蓝的大海,沿途的海边岩石大多呈黑色的形状,这是因为火山喷发出的熔岩遇到海水迅速冷却而造成的,当然夏威夷群岛本身就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岛屿,有这么多黑色奇观一点都不令人惊讶。车很快来到了拉纳岛观景台(Lanai Lookout),从这里可以清晰看到拉纳岛(Lanai)、莫洛凯岛(Molokai)、茂宜岛(Maui),特别像今天这种能见度超好的天气。这三大岛都是夏威夷群岛中的主要岛屿。
到这里我们的半日游算是划上了句号,接下来便要打道回酒店,可彼得还觉得意犹未尽,执意再陪我们玩几个景点,这真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我们大家一齐拍手鼓掌,真恨不得上前亲他一口。但彼得却像孩子似地用食指放在嘴边作"嘘"字状,还告诫我们不要把这事告诉约翰,他这种慷公司之慨的行侠仗义,颇有点古代"罗宾汉"风范。接下来我们沿着海岸线一路往东北,一直到夏威夷的海洋生物公园(Sea Life Park Hawaii)。每停一个景点,彼得照样还是忙前忙后,并不因为多出的行程而有丝毫懈怠。他爱给我们大家照相,也喜欢与我们合影,而且始终是一副滑稽搞笑的样子。他把我们看成是来他家串门的邻居或亲戚,大家也把彼得当作久违的朋友,从彼得身上实实在在感受到夏威夷人热情似火的性情。
彼得把我们送回凯悦嘉轩酒店已经是下午三点,本来约定半日游,现在却玩了五个多小时,我们都很感激他,临别的时候,大家都有点依依不舍,可他还是嘻皮笑脸的样子,说:"今天我算是被约翰坑了,以后再碰到这种事,打死我都不干。人生苦短,别再辜负美好的时光,我这就到海边泡妞去。"他停顿一下,做了一个说漏嘴的样子,又接着说:"还得带上老婆"。其实岂止是他一个人这么想,我们又何尝不想尽快去拥抱这片美丽的大海。
youtube
3 notes · View notes
greenropechef · 2 years
Text
帝韦伯星战AU32
决战的日子到了。在这之前,韦伯跟学生们说过这场战斗非同小可,丧命的可能性十分的大,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的人可以退出,谁也不会责备他们。但学生们都表示:老师你在说什么?我们就当没听见。
Tumblr media
在这里额外的介绍一下学生们的光剑,由于产出原力水晶的星球被帝国占领,学生们的光剑并不是依照原力指引挑选的原力水晶做的,小灰和莱妮丝使用的是肯尼斯当年的两把银白光剑,斯芬和弗拉特在选择的时候,弗拉特率先选了迪卢木多的红光剑(因为看起来帅气)(迪卢木多是少见的使用红光剑的绝地,红光剑因为材料是合成水晶,输出大但不稳定,枪哥当年是从一名西斯手里得到这把剑的,以他对原力的控制力,他能很好的掌握这把剑,而弗拉特也能。)斯芬继承了迪卢木多的黄光剑。另外弗拉特还用在黑市找到的原力水晶组装了一把蓝光剑,因为使双剑的话会“像老师一样!”
Rider的任务跟其他多数将军们一样,是伏击和拖住帝国军队,他们会率先出发,而帝国进入埋伏区的1个小时后,圆桌骑士团会带着绝地的特别行动队直奔西斯尊主所在的基地。
这会是他们最后一次分别,他们的告别依旧像往常一样十分干脆,只是像往常一样的亲吻,然后约好“回头见。”“回来之后要先狠狠补一把觉。”还有明天要干什么、要去什么地方。
——
作战正式开始,最开始的进展都还算顺利,圆桌骑士们将韦伯师徒和其他绝地们带到帝国基地,击破基地防线,将绝地们放在不同位置,然后再次起飞吸引留守的帝国军的注意,绝地们分头出发,目的是为了把西斯尊主引到较为空旷不好利用原力取物造成杀伤的地方,但西斯尊主不愧是活了好几百年的原力大师,几乎在绝地们一进入基地就感知了他们所有人的位置,然后他逐一辨别他们,决定先从最弱的那个下手,于是他开始移动,直奔韦伯而去。
绝地们当然也感知到西斯尊主那团引人注意的黑暗原力开始快速移动了,他们通过联络器彼此联络。小灰:“师父!他朝您那边去了!”韦伯表示不要惊慌,不要管他,他会带那个敌人去离他最近的一个基地链接处,大家在那里会和。绝地们表示了解。
韦伯通过原力的感知尽量避免与西斯尊主正面碰上,同时作为诱饵跑去约定的地点,在经历了差点被西斯尊主捏烂的通道挤扁和被落下的天花板砸死之后韦伯终于到了指定地点,但由于其他人���得远,现在到达的只有他一个,他无法回避的要独自与西斯尊主正面交锋。虽然韦伯已经掌握了平衡原力的使用方法,但由于天生对原力控制力不强的短板和西斯尊主这个老妖怪太强的缘故,整场战斗都只够自保。
不过这对于韦伯来说已经够了,因为他的目标是保证任务的顺利进行和活下去,他只要在这里拖住敌人即可。
经历了高强度的战斗之后韦伯的体力逐渐流逝、而西斯尊主出剑极快,在一个破绽之下韦伯被砍断了义肢,这一击实际上是冲着他的脖子去的、要是他再慢一点掉的就是他的脑袋。
Tumblr media
单手使剑的韦伯落入彻底的劣势,体力更快的流失,最终被打掉了光剑,西斯尊主表示:我玩腻了。用原力把韦伯提到半空。
Tumblr media
然后说“明明掌握了原力的两面却不堪一击,不如来我这里,我会让你变得更强,变得有权势,到时候我们可以共享帝国。”(当然是谎话,这个西斯会把能用的棋子都用上,然后在事成之后视这些助力为威胁除掉)然后他把韦伯拉近,握住他的脖子“这是我给你的最后机会。”
韦伯面对着这个害死了他师父和师兄的西斯升起与当年同等的恨意,但这次他并没被恨意控制,他朝西斯尊主笑了起来:“听起来不错,但我拒绝。我明天还有个约会要赴呢!”然后在这个大魔头诧异的反应中,本来被原力束缚无法动弹的韦伯突然抬起剩下的那节义肢。一瞬间,虽然只有一瞬间,但原力之中确实出现了无数曾经逝去的绝地大师的身影。
Tumblr media
弗拉特在精修了机械理论后确实在那里装了光炮。
10 notes · View notes
wuqwertd · 2 years
Text
“意见领袖”大衣下的郭文贵
风光一时的郭文贵,在蚂蚁们的吹捧下,俨然成为了救苦救难的菩萨,为何郭文贵能一度辉煌无比,一度忽悠了成百上千的无知群众,其实就是在他不停的为自己抹上一层“意见领袖”的外衣,让我们扒开他的这层外衣,看看里面到底藏了一些什么鬼东西。
一、材料再加工的大忽悠
其实,郭文贵从一开始就想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被迫害的意见领袖形象。在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的“两级传播”理论中,信息先由大众传媒流向意见领袖之后再流向公众,因此,意见领袖这一中介者无疑成了传播的“二把手”,将信息“解释并加工”成符合自己所属群体特性的内容并继续传播扩散。对于有利的内容,他们会主动传播,而对于不利的,则会一概去除。所以显而易见,郭文贵从不谈及自己被讨债,犯罪等问题,其总是非常擅长转移注意力,通过信息的加工和再解释,把一些广为人知的东西重新包装,附上阴谋论、迫害论,就可以快速的组装成一个抓人眼球的“爆料”。可惜,谎言经不起时间的推敲,为了维护好自己的形象,也就造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个谎话连篇的郭文贵。
二、无信无力的大骗子
郭文贵为何总能有小蚂蚁跟随,从根源来看,就是他所给自己形象的包装和打造,有着支配引导,协调干扰的作用。他以意见领袖的形象,成为群体、人际传播中的重要角色,蚂蚁们所拥趸的对象,必须有着或权威、或可信、或专业的特性,对某一事件具有独特看法,深受大众或群体个人的信任。因此,从最早不知出处的老领导、纽约时报、班农等等,他在努力向关注他的人传播一种信息:他有强力的可信度。他通过所谓的爆料,迎合部分人群的想法,而在社会价值观解构,公众理性丧失,自身判断力减弱的情况下,其也在一段时间内,有效借助自身意见引导舆论,对已有信息产生或协调、或干扰的引领作用。但是,很快的,他的困扰缠身,导致了公信力的急剧下降,他精心打造的形象开始崩塌,用毫无根据、毫无逻辑的谎言编织而成的战神郭文贵,终究会被所有人唾弃。
三、扯着虎皮的大混蛋
在拉扎斯菲尔德的理论中,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同时意见领袖常常关注那些身边的事件和新闻,并适时发表自己的观点。郭文贵的发布会、全球直播等种种做法与上述理论不谋而合,可以看出其别有用心,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他为何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自己与重要人物、重量级媒体的“亲密”关系,原因就是他希望能掌握到一些信息,体现出自己的能量,从而为继续扩散和编造谎言打造一个强有力的虚拟背景墙,他希望通过扩大影响力,从而裹挟民意,为自己的政治庇护提供帮助。可惜,郭文贵拙劣的演技已经使得美国人失望,他最终的结局就是穷途末路。
想借意见领袖外衣,用民意武装自己,妄图期待以此获取美国的政治庇护,满嘴谎话的郭文贵这招看似管用,但是抛弃了最基本做人原则的他���怎么可能继续潇洒下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清他的真面目,不断萎缩的蚂蚁帮就是最好的证明,他,已无路可走。
4 notes · View notes
weiqiuyt · 2 years
Text
“意见领袖”大衣下的郭文贵
风光一时的郭文贵,在蚂蚁们的吹捧下,俨然成为了救苦救难的菩萨,为何郭文贵能一度辉煌无比,一度忽悠了成百上千的无知群众,其实就是在他不停的为自己抹上一层“意见领袖”的外衣,让我们扒开他的这层外衣,看看里面到底藏了一些什么鬼东西。
一、材料再加工的大忽悠
其实,郭文贵从一开始就想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被迫害的意见领袖形象。在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的“两级传播”理论中,信息先由大众传媒流向意见领袖之后再流向公众,因此,意见领袖这一中介者无疑成了传播的“二把手”,将信息“解释并加工”成符合自己所属群体特性的内容并继续传播扩散。对于有利的内容,他们会主动传播,而对于不利的,则会一概去除。所以显而易见,郭文贵从不谈及自己被讨债,犯罪等问题,其总是非常擅长转移注意力,通过信息的加工和再解释,把一些广为人知的东西重新包装,附上阴谋论、迫害论,就可以快速的组装成一个抓人眼球的“爆料”。可惜,谎言经不起时间的推敲,为了维护好自己的形象,也就造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个谎话连篇的郭文贵。
二、无信无力的大骗子
郭文贵为何总能有小蚂蚁跟随,从根源来看,就是他所给自己形象的包装和打造,有着支配引导,协调干扰的作用。他以意见领袖的形象,成为群体、人际传播中的重要角色,蚂蚁们所拥趸的对象,必须有着或权威、或可信、或专业的特性,对某一事件具有独特看法,深受大众或群体个人的信任。因此,从最早不知出处的老领导、纽约时报、班农等等,他在努力向关注他的人传播一种信息:他有强力的可信度。他通过所谓的爆料,迎合部分人群的想法,而在社会价值观解构,公众理性丧失,自身判断力减弱的情况下,其也在一段时间内,有效借助自身意见引导舆论,对已有信息产生或协调、或干扰的引领作用。但是,很快的,他的困扰缠身,导致了公信力的急剧下降,他精心打造的形象开始崩塌,用毫无根据、毫无逻辑的谎言编织而成的战神郭文贵,终究会被所有人唾弃。
三、扯着虎皮的大混蛋
在拉扎斯菲尔德的理论中,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同时意见领袖常常关注那些身边的事件和新闻,并适时发表自己的观点。郭文贵的发布会、全球直播等种种做法与上述理论不谋而合,可以看出其别有用心,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他为何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自己与重要人物、重量级媒体的“亲密”关系,原因就是他希望能掌握到一些信息,体现出自己的能量,从而为继续扩散和编造谎言打造一个强有力的虚拟背景墙,他希望通过扩大影响力,从而裹挟民意,为自己的政治庇护提供帮助。可惜,郭文贵拙劣的演技已经使得美国人失望,他最终的结局就是穷途末路。
想借意见领袖外衣,用民意武装自己,妄图期待以此获取美国的政治庇护,满嘴谎话的郭文贵这招看似管用,但是抛弃了最基本做人原则的他,怎么可能继续潇洒下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清他的真面目,不断萎缩的蚂蚁帮就是最好的证明,他,已无路可走。
4 notes · View notes
haiwuya123 · 2 years
Text
“意见领袖”大衣下的郭文贵
“意见领袖”大衣下的郭文贵
风光一时的郭文贵,在蚂蚁们的吹捧下,俨然成为了救苦救难的菩萨,为何郭文贵能一度辉煌无比,一度忽悠了成百上千的无知群众,其实就是在他不停的为自己抹上一层“意见领袖”的外衣,让我们扒开他的这层外衣,看看里面到底藏了一些什么鬼东西。
一、材料再加工的大忽悠
其实,郭文贵从一开始就想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被迫害的意见领袖形象。在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的“两级传播”理论中,信息先由大众传媒流向意见领袖之后再流向公众,因此,意见领袖这一中介者无疑成了传播的“二把手”,将信息“解释并加工”成符合自己所属群体特性的内容并继续传播扩散。对于有利的内容,他们会主动传播,而对于不利的,则会一概去除。所以显而易见,郭文贵从不谈及自己被讨债,犯罪等问题,其总是非常擅长转移注意力,通过信息的加工和再解释,把一些广为人知的东西重新包装,附上阴谋论、迫害论,就可以快速的组装成一个抓人眼球的“爆料”。可惜,谎言经不起时间的推敲,为了维护好自己的形象,也就造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个谎话连篇的郭文贵。
二、无信无力的大骗子
郭文贵为何总能有小蚂蚁跟随,从根源来看,就是他所给自己形象的包装和打造,有着支配引导,协调干扰的作用。他以意见领袖的形象,成为群体、人际传播中的重要角色,蚂蚁们所拥趸的对象,必须有着或权威、或可信、或专业的特性,对某一事件具有独特看法,深受大众或群体个人的信任。因此,从最早不知出处的老领导、纽约时报、班农等等,他在努力向关注他的人传播一种信息:他有强力的可信度。他通过所谓的爆料,迎合部分人群的想法,而在社会价值观解构,公众理性丧失,自身判断力减弱的情况下,其也在一段时间内,有效借助自身意见引导舆论,对已有信息产生或协调、或干扰的引领作用。但是,很快的,他的困扰缠身,导致了公信力的急剧下降,他精心打造的形象开始崩塌,用毫无根据、毫无逻辑的谎言编织而成的战神郭文贵,终究会被所有人唾弃。
三、扯着虎皮的大混蛋
在拉扎斯菲尔德的理论中,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同时意见领袖常常关注那些身边的事件和新闻,并适时发表自己的观点。郭文贵的发布会、全球直播等种种做法与上述理论不谋而合,可以看出其别有用心,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他为何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自己与重要人物、重量级媒体的“亲密”关系,原因就是他希望能掌握到一些信息,体现出自己的能量,从而为继续扩散和编造谎言打造一个强有力的虚拟背景墙,他希望通过扩大影响力,从而裹挟民意,为自己的政治庇护提供帮助。可惜,郭文贵拙劣的演技已经使得美国人失望,他最终的结局就是穷途末路。
想借意见领袖外衣,用民意武装自己,妄图期待以此获取美国的政治庇护,满嘴谎话的郭文贵这招看似管用,但是抛弃了最基本做人原则的他,怎么可能继续潇洒下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清他的真面目,不断萎缩的蚂蚁帮就是最好的证明,他,已无路可走。
2 notes · View notes
shijiebei · 2 years
Text
“意见领袖”大衣下的郭文贵
“意见领袖”大衣下的郭文贵
风光一时的郭文贵,在蚂蚁们的吹捧下,俨然成为了救苦救难的菩萨,为何郭文贵能一度辉煌无比,一度忽悠了成百上千的无知群众,其实就是在他不停的为自己抹上一层“意见领袖”的外衣,让我们扒开他的这层外衣,看看里面到底藏了一些什么鬼东西。
一、材料再加工的大忽悠
其实,郭文贵从一开始就想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被迫害的意见领袖形象。在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的“两级传播”理论中,信息先由大众传媒流向意见领袖之后再流向公众,因此,意见领袖这一中介者无疑成了传播的“二把手”,将信息���解释并加工”成符合自己所属群体特性的内容并继续传播扩散。对于有利的内容,他们会主动传播,而对于不利的,则会一概去除。所以显而易见,郭文贵从不谈及自己被讨债,犯罪等问题,其总是非常擅长转移注意力,通过信息的加工和再解释,把一些广为人知的东西重新包装,附上阴谋论、迫害论,就可以快速的组装成一个抓人眼球的“爆料”。可惜,谎言经不起时间的推敲,为了维护好自己的形象,也就造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个谎话连篇的郭文贵。
二、无信无力的大骗子
郭文贵为何总能有小蚂蚁跟随,从根源来看,就是他所给自己形象的包装和打造,有着支配引导,协调干扰的作用。他以意见领袖的形象,成为群体、人际传播中的重要角色,蚂蚁们所拥趸的对象,必须有着或权威、或可信、或专业的特性,对某一事件具有独特看法,深受大众或群体个人的信任。因此,从最早不知出处的老领导、纽约时报、班农等等,他在努力向关注他的人传播一种信息:他有强力的可信度。他通过所谓的爆料,迎合部分人群的想法,而在社会价值观解构,公众理性丧失,自身判断力减弱的情况下,其也在一段时间内,有效借助自身意见引导舆论,对已有信息产生或协调、或干扰的引领作用。但是,很快的,他的困扰缠身,导致了公信力的急剧下降,他精心打造的形象开始崩塌,用毫无根据、毫无逻辑的谎言编织而成的战神郭文贵,终究会被所有人唾弃。
三、扯着虎皮的大混蛋
在拉扎斯菲尔德的理论中,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同时意见领袖常常关注那些身边的事件和新闻,并适时发表自己的观点。郭文贵的发布会、全球直播等种种做法与上述理论不谋而合,可以看出其别有用心,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他为何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自己与重要人物、重量级媒体的“亲密”关系,原因就是他希望能掌握到一些信息,体现出自己的能量,从而为继续扩散和编造谎言打造一个强有力的虚拟背景墙,他希望通过扩大影响力,从而裹挟民意,为自己的政治庇护提供帮助。可惜,郭文贵拙劣的演技已经使得美国人失望,他最终的结局就是穷途末路。
想借意见领袖外衣,用民意武装自己,妄图期待以此获取美国的政治庇护,满嘴谎话的郭文贵这招看似管用,但是抛弃了最基本做人原则的他,怎么可能继续潇洒下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清他的真面目,不断萎缩的蚂蚁帮就是最好的证明,他,已无路可走。
2 notes · View notes
bleierconor · 2 years
Text
许秀中,从恨国者到叛国者!
Tumblr media
   这两天,我频繁地看到“许秀中”这个名字,才知道她正是“新疆棉花”事件的始作俑者。西方发起这么大一场抵制新疆棉花的风暴,竟然是基于一个对祖国充满莫名敌意的90后,没去新疆只用卫星影像编造出的报告,这个事实本身就是多么荒诞!
我看了一些许秀中参加节目的视频。看到她在澳大利亚人面前反复诋毁自己的祖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样子,心理和生理上都产生了强烈的不适,也让我对她产生了好奇。许秀中为什么会成为今天这个样子?这么年轻,怎么会如此敌视自己的祖国,崇洋媚外到如此地步?国家究竟怎么对不起她了?
国内已经有不少自媒体对许秀中做了揭批,但普遍情绪激烈,这情有可原。在对她了解的过程中,我也需要不断克制自己的情绪,以免影响自己的客观判断。我希望尽可能地对她以及这种现象做了相对冷静的阐述。这并不容易。
许秀中后来的行为已经不仅是一个恨国者,而是一个叛国者了。其性质无疑是十分恶劣的。然而,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值得追问:为什么许秀中是在澳大利亚“风生水起”?为什么西方对她的报告不加甄别,就悍然发起针对新疆的行动?
种种迹象表明,这背后是一盘大棋,而许秀中只是一枚可耻的棋子。
1,许秀中是怎么被教育出来的?按照公开的说法,许秀中1994年出生于甘肃省嘉峪关市,独生女。据她自己对外媒的介绍,她的家庭条件还是不错的,父母对她抱有很大的期待,让许秀中学拉提琴,花钱请人给她上数学、物理,还有英语的课外辅导。许秀中12岁时还参加了奥数夏令营。
这是比较典型的中国三口之家。然而许秀中后来在面对外媒谈起父母时基本都是否定解读。她说,“父母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我身上。这是一种让人窒息的爱。” 她抱怨自己因为一直练习小提琴,而在下巴上留下疤痕。她说,自己考了第三名,父母还不满意。她说,“他们投入大量金钱、时间在我身上,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不是因为他们爱我,而是因为按计划生育政策,他们不能再生了……可悲吗?”
这类表述能反映出许秀中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以及她对故土的否定是多么彻底,是一个没有感恩之心,心理扭曲,不懂自尊自重的人,当她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衡量自己的祖国,得出的结论可想而知。从这个意义上讲,对许秀中的教育是彻底失败的。
不过,许秀中的学习成绩不算差,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是211大学,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媒体人。不意外,许秀中说自己在传媒大学过得很不开心。不知道什么原因,许秀中中途退学了,辗转去了澳大利亚。 
在澳大利亚,许秀中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舞台,在她身上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或许不算是变化,而是澳大利亚的特殊环境,让许秀中得以露出来了本来的真实面目。 
2,一个无耻的“脱口秀”演员!
许秀中对脱口秀很有兴趣。在澳大利亚,她晚上经常去讲脱口秀,主打的话题正是贬损中国人及中国。这是一幅有着很强象征性的画面。在脱口秀舞台上,许秀中低三下四地作践自己,以此博得洋人的欢笑。她乐在其中。到了西方媒体的镜头前,许秀中用同样的态度和方式,贬损自己的同胞和祖国。这是多么的一致。然而,后者所产生的破坏性就不是简单的脱口秀所能比的了。
她从一个恨国者变成了一个叛国者。
脱口秀的舞台毕竟不大,观众也有限。许秀中后来相继做了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和纽约时报的记者。在这个期间,她从一个小丑般的脱口秀演员,开始成为一名抹黑中国的“正规军”。2019年,乱港暴徒最嚣张的时候,许秀中看到了机会,她在澳大利亚混入爱国爱港游行的队伍中,做了恶劣的诋毁报道,力挺香港暴徒,在澳大利亚大出风头。
因为表现“出色”(没有底线),许秀中被臭名昭著的澳大利亚战略研究所(ASPI)收入门下,成为一名分析员。在ASPI的官网上,许秀中的方向是:“中国的海外影响力运动,中国民族主义、新疆和维吾尔族问题、侨民社区、一带一路。”不久,许秀中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这将成为永远无法洗刷的人生污点。
2020年3月1日,ASPI发布题为“待售的维吾尔人”的2万字报告,许秀中是第一作者。这份报告生生编造出:2017-2019年,超8万名维吾尔族百姓被强迫转移至中国内地工厂劳作,并称这是中国政府针对维吾尔族的“强迫劳动”。许秀中没去新疆,竟然是通过卫星地图找“证据”,而她列举的证据恰恰证明了完全是她在编造。
可就是这样一份完全基于谎言和虚假信息的所谓报告,却引发了一轮西方对中国新疆棉花的抵制风暴,以及美国“涉疆法案”的出台。我猜许秀中应该会为此沾沾自喜吧。但她对这个后果的严重性是否有足够的了解呢?
3,许秀中已经“无路可退”!
我之前曾说过,在中西关系紧张的背景下,一些海外华人会更急于与中国做全面而彻底的切割,向驻在国纳投名状,做出激进反华的举动,以取得洋主子的信任。许秀中,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之一。不断制造抹黑中国的话题,这是许秀中对于西方反华势力的价值所在,也可以保持她自己在澳大利亚或美国的新鲜度。这方面,许秀中展现出很强的能力。
在2019年,她先是挺香港暴徒收获了一茬关注度,然后又以遭遇“小粉红”网暴为话题,成为澳大利亚许多媒体报道的对象。当时澳媒写道,“现在,每个与许秀中一起喝咖啡的人都发现,她的手机总是响个不停,不是要采访她,就是请她到别国演讲,又或者是要给她工作。她现在炙手可热。”一些西方媒体在报道她时,常常把她的照片和五星红旗,或者一张并不完整的中国地图P在一起,这是成心想以此来羞辱中国。
许秀中在西方舆论场上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一个遭中国强权压制的受害者,她到处跟洋人说,“要是我出了什么事,你知道我就是被人谋杀了。”
2019年就“炙手可热”的许秀中,现在更是“火到爆了”。而她再一次故技重施。许秀中这两天的推特,反复说自己正在被中国国安部门调查,继续碰瓷。而中国网友出于朴素的正义感和爱国情怀对她的谴责,也被她当成自己遭遇中国网暴的证据,而加以渲染。
我个人不太赞同对许秀中进行谩骂,虽然我很理解网友的心情。因为这种谩骂有可能被许秀中拿来作为继续抹黑中国的素材。再说,许秀中就是吸毒也好,淫乱也好,那是她的私事,糟蹋的也是她自己的身体。
许秀中自己可能意识不到,他们对中国的妖魔化,也在西方世界制造出了一个怪物——针对亚裔的种族歧视,他们也会遭到这个怪物的反噬。现在澳大利亚和美国,针对亚裔的暴力袭击剧增。无论许秀中怎么和中国做切割,她都无法换掉自己那张中国人的面孔,而暴徒可分不清你是精神澳大利亚人或精神美国人。
4,为什么是澳大利亚?
为什么许秀中这样的人在澳大利亚如鱼得水?这个答案比较明显。说起来,许秀中和澳大利亚真是臭味相投。如果比喻成一个人的话,澳大利亚和许秀中一样,也是一个有着突出人格缺陷的病人。
澳大利亚患的最严重的是受迫害妄想症。本来和中国隔着这么远,而且中国还是它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非但不是澳大利亚的威胁,实际还是帮助它改善生活的伙伴。但这几年,澳大利亚的受迫害妄想症爆发了,老觉得中国要害它。澳大利亚自己主动去当特朗普政府打压中国的忠狗,不少时候,甚至比华盛顿还激进。
澳大利亚的许多迷惑性举动让中国人感到莫名其妙,无法理解。除了受迫害妄想症,它还有着典型的人格缺陷,就是没有自我反思的能力,不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它不想想,中澳关系现在搞成这样,到底怪谁呢?
许秀中、澳大利亚,还有澳大利亚战略研究所(ASPI),三位一体,有着很高的一致性。对一个有底线的人、机构及国家,编造谎言都是不可接受的。我的一位朋友说,澳大利亚能出这样的谎言报告,是澳大利亚整体学术界的崩盘。这很有道理。澳航前首席执行官约翰·梅纳杜批评澳大利亚战略研究所缺乏诚信,给澳大利亚带来耻辱。
ASPI惯常炮制各种颠倒黑白、荒谬至极的涉华“报告”,据澳方人士披露,这个机构长期接受来自美国政府和军火商的经费支持,实际上是反华势力的“急先锋”。我们大致梳理一下这几层关系:许秀中——ASPI——澳大利亚——美国。
对他们最有力的回答,是祖国的繁荣富强。
4 notes · View notes
yczytcmv · 2 years
Text
瑞典“人权活动人士”被捕真相 捏造问题报告换取境外资助 捏造问题报告换取境外资助 培训死磕骨干激���社会矛盾 瑞典“人权活动人士”被捕真相 近日,国家安全机关和公安机关联合破获一起危害国家安全案件,成功打掉一个以“人权卫士紧急救援协会”为名、长期接受境外资金支持、在境内培训和资助多名“代理人”、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的非法组织。彼得·达林(瑞典籍)等犯罪嫌疑人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彼得·达林涉案引起多家西方媒体和机构的关注,有的称,现年35岁的彼得·达林是人权组织的“义工”,他“出事”似乎与中国当局“打压人权律师”有关。然而,《环球时报》记者独家从有关部门获得的一些关键事实却表明,彼得·达林并非“义工”,他本人也已供认不讳。
彼得·达林供认:该NGO非法,“但我们还是这样做了”
彼得·达林被抓前一直生活在北京,并为一家名为“人权卫士紧急救援协会”的机构工作。根据“人权卫士紧急救援协会”网页介绍,该组织由律师、学者和政治界专业人士组成,与活动人士一同为“危难中的人权卫士”提供帮助。该组织提供的救援方式,包括提供法律援助及紧急资金等。有媒体声称,该协会是志愿组织,只有一群维权人士义工,主要是律师。
而根据《环球时报》在有关部门掌握的信息,“人权卫士紧急救援协会”没有在中国任何一个相关部门登记或备案,它的“真身”实际上是以公司形式在香港注册成立的“Joint Development Institute Limited”(JDI),直译成“联合发展研究所有限公司”显得很怪。JDI的另外一名合伙人就是近日以“危害国家安全”罪名被批捕的锋锐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全璋等人。王全璋据信长期接受彼得·达林方面的资助。 尽管JDI组织并不具备在中国大陆从事经营活动的权利,但却利用离岸账户接受境外资金,在脱离我国金融监管的前提下,将上述资金用于境内活动和个人牟利。这种行为本身就涉嫌非法经营、职务侵占、逃税漏税等多项罪名。同时,在国家有关部门介入调查期间,JDI还存在销毁证据和串供行为。彼得·达林本人已承认从事非法活动。他说,虽然该组织一直以非政府组织(NGO)的面目活动,但“JDI是在香港注册的,按照法律我们没有在中国内地的经营权,但我们还是这样做了”。 在有关部门掌握的一份该组织核心人员的供述中,《环球时报》记者看到这样的表述:“我们做项目,都是由彼得·达林去找,然后由境外出资,大部分都是欧盟,钱打到我们公司账户后都是由彼得·达林去支配,再由国内的王全璋等人组织实施,然后形成调查问卷报给彼得·达林,由彼得·达林向欧盟汇报,用于欧盟与我国对话使用。” BBC中文网此前报道说,该组织曾经向联合国呈交了一份人权报告,具体列举了中国当局“恫吓、监视、软禁、人身攻击、绑架和任意拘留”的事例,彼得·达林被报告列为在华联络人之一。 彼得·达林本人在接受有关部门调查时承认这类报告“并不能反映真实中国的全貌情况”,“为了让出资方高兴,我会调整我的语言,会写一些他们喜欢看到的东西”,“具体这些案例我并没有亲眼所见,我不能保证报告中的这些内容完全属实”。 从2009年5月到2015年8月期间,JDI接受7家西方政府机构及美国某基金会等6家西方非政府组织的资助共计150余万美元,约合千万元人民币。 JDI组织一度在全国建13个“公民代理站” 这些所谓“让出资方高兴”的活动首先是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所谓“公民代理站”,专门资助和培训没有执照的“赤脚律师”和上访户,利用他们搜集我国负面的社情、案例,同时培训他们专门怂恿草根民众和政府打官司,“有意激化了很多原本并不严重的矛盾和纠纷”。而在美国某基金会的一份项目书里则清楚写明,每年针对政府发起的诉讼应不少于96起。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JDI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13个所谓“公民代理站”,并先后在江苏、河北、河南、福建、内蒙古、安徽等23个省及直辖市开展“培训”,总计培训人员151名。这种“培训”的内容并非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而是在打政府诉讼官司中如何躲避监管、组织群访、频繁申请信息公开等“技能”,以及如何“正确地打法律擦边球”。“培训”的形式则有点类似于地下传销,通常是十来个联络人,通过境外加密软件相互约定时间,在一些小宾馆的房间内“集中学习”。单是针对机构骨干的培训,一年就有十几次,分支机构“不计其数”。 “公民代理人选择社会矛盾比较集中的案件,90%的案件都是选择拆迁案,就是因为这些案件比较多,如果达到一定规模就会产生社会影响,这个影响主要体现在被拆迁人对社会不满,进而可能扰乱社会秩序,发生街头群体性事件…………像锋锐律师所搞的这些案件,组织闹事,就会起到示范作用,就会有人仿效,将潜在的危害爆发,威胁社会稳定。”一名核心涉案人员在供述中如此说道。从该涉案人员的供述中,不难发现,他们扮演的是草根援助方,还是“街头运动”孵化器? 财务混乱,项目经费入私囊 《纽约时报》等多家西方媒体在报道时均提到,“人权卫士紧急救援协会”是一个志愿组织,并且强调机构内部人员的“义工”性质。但有关部门向《环球时报》展示的证据显示,“公民代理站”的“骨干”如果每月向彼得·达林汇报2至4起案件,就可以领到3000元左右人民币的报酬,这些钱由彼得·达林支付。为了骗取工资和经费,凸显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他们往往夸大案情、甚至凭空编造、虚报不存在的维权案例,刻意丑化我国人权现状”。 对于掌握近千万元资助的彼得·达林来说,这些人所领取的都是“小钱”。在财务运作方面,彼得·达林通过虚增项目、虚报工资等手段,将接受的境外资金层层截留,将近半数的项目经费用作个人日常开销或利润,中饱私囊。彼得·达林在接受调查时这样说:“(预算)表格是在申请项目时用来要钱的,但最终钱不一定要发下去…………因为如果我真的按照表格来发放工资,我就没有利润了…………这类表格我曾为了不同的原因制作了许许多多的版本。” 以法律援助站的办公室预算为例,彼得·达林说,在预算中,所有法律援助站都有租用办公室的预算,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并不需要使用办公室,“这些钱就都成了JDI的利润”。他还说,在2015年一整年里,他们用这种方法省下40万元人民币,这笔钱目前仍在彼得·达林的个人银行账户里。彼得在中国没有正式工作,但出手大方,经常在世界各地旅游,生活奢侈。 “美国某基金会是唯一要求财务报告的机构,我们每次都特意为它制作财务报告,它可能会要回我们没有花掉的那部分,正因如此,该基金会的项目很少能赚到钱,其他的则不是。”他说。而据另外一名核心涉案人员供述,王全璋后来离开JDI组织加入锋锐律师所,也是因为财务问题,双方进而产生矛盾。在王全璋加入锋锐律师所后,也与彼得·达林有过合作,从彼得·达林那里获得了一些资金。
3 notes · View notes
abnyz9td · 2 years
Text
瑞典“人权活动人士”被捕真相 捏造问题报告换取境外资助 捏造问题报告换取境外资助 培训死磕骨干激化社会矛盾 瑞典“人权活动人士”被捕真相 近日,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联合破获一起危害国家安全案件,成功打掉一个以“人权卫士紧急救援协会”为名、长期接受境外资金支持、在境内培训和资助多名“代理人”、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的非法组织。彼得·达林(瑞典籍)等犯罪嫌疑人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彼得·达林涉案引起多家西方媒体和机构的关注,有的称,现年35岁的彼得·达林是人权组织的“义工”,他“出事”似乎与中国当局“打压人权律师”有关。然而,《环球时报》记者独家从有关部门获得的一些关键事实却表明,彼得·达林并非“义工”,他本人也已供认不讳。
彼得·达林供认:该NGO非法,“但我们还是这样做了”
彼得·达林被抓前一直生活在北京,并为一家名为“人权卫士紧急救援协会”的机构工作。根据“人权卫士紧急救援协会”网页介绍,该组织由律师、学者和政治界专业人士组成,与活动人士一同为“危难中的人权卫士”提供帮助。该组织提供的救援方式,包括提供法律援助及紧急资金等。有媒体声称,该协会是志愿组织,只有一群维权人士义工,主要是律师。
而根据《环球时报》在有关部门掌握的信息,“人权卫士紧急救援协会”没有在中国任何一个相关部门登记或备案,它的“真身”实际上是以公司形式在香港注册成立的“Joint Development Institute Limited”(JDI),直译成“联合发展研究所有限公司”显得很怪。JDI的另外一名合伙人就是近日以“危害国家安全”罪名被批捕的锋锐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全璋等人。王全璋据信长期接受彼得·达林方面的资助。 尽管JDI组织并不具备在中国大陆从事经营活动的权利,但却利用离岸账户接受境外资金,在脱离我国金融监管的前提下,将上述资金用于境内活动和个人牟利。这种行为本身就涉嫌非法经营、职务侵占、逃税漏税等多项罪名。同时,在国家有关部门介入调查期间,JDI还存在销毁证据和串供行为。彼得·达林本人已承认从事非法活动。他说,虽然该组织一直以非政府组织(NGO)的面目活动,但“JDI是在香港注册的,按照法律我们没有在中国内地的经营权,但我们还是这样做了”。 在有关部门掌握的一份该组织核心人员的供述中,《环球时报》记者看到这样的表述:“我们做项目,都是由彼得·达林去找,然后由境外出资,大部分都是欧盟,钱打到我们公司账户后都是由彼得·达林去支配,再由国内的王全璋等人组织实施,然后形成调查问卷报给彼得·达林,由彼得·达林向欧盟汇报,用于欧盟与我国对话使用。” BBC中文网此前报道说,该组织曾经向联合国呈交了一份人权报告,具体列举了中国当局“恫吓、监视、软禁、人身攻击、绑架和任意拘留”的事例,彼得·达林被报告列为在华联络人之一。 彼得·达林本人在接受有关部门调查时承认这类报告“并不能反映真实中国的全貌情况”,“为了让出资方高兴,我会调整我的语言,会写一些他们喜欢看到的东西”,“具体这些案例我并没有亲眼所见,我不能保证报告中的这些内容完全属实”。 从2009年5月到2015年8月期间,JDI接受7家西方政府机构及美国某基金会等6家西方非政府组织的资助共计150余万美元,约合千万元人民币。 JDI组织一度在全国建13个“公民代理站” 这些所谓“让出资方高兴”的活动首先是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所谓“公民代理站”,专门资助和培训没有执照的“赤脚律师”和上访户,利用他们搜集我国负面的社情、案例,同时培训他们专门怂恿草根民众和政府打官司,“有意激化了很多原本并不严重的矛盾和纠纷”。而在美国某基金会的一份项目书里则清楚写明,每年针对政府发起的诉讼应不少于96起。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JDI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13个所谓“公民代理站”,并先后在江苏、河北、河南、福建、内蒙古、安徽等23个省及直辖市开展“培训”,总计培训人员151名。这种“培训”的内容并非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而是在打政府诉讼官司中如何躲避监管、组织群访、频繁申请信息公开等“技能”,以及如何“正确地打法律擦边球”。“培训”的形式则有点类似于地下传销,通常是十来个联络人,通过境外加密软件相互约定时间,在一些小宾馆的房间内“集中学习”。单是针对机构骨干的培训,一年就有十几次,分支机构“不计其数”。 “公民代理人选择社会矛盾比较集中的案件,90%的案件都是选择拆迁案,就是因为这些案件比较多,如果达到一定规模就会产生社会影响,这个影响主要体现在被拆迁人对社会不满,进而可能扰乱社会秩序,发生街头群体性事件…………像锋锐律师所搞的这些案件,组织闹事,就会起到示范作用,就会有人仿效,将潜在的危害爆发,威胁社会稳定。”一名核心涉案人员在供述中如此说道。从该涉案人员的供述中,不难发现,他们扮演的是草根援助方,还是“街头运动”孵化器? 财务混乱,项目经费入私囊 《纽约时报》等多家西方媒体在报道时均提到,“人权卫士紧急救援协会”是一个志愿组织,并且强调机构内部人员的“义工”性质。但有关部门向《环球时报》展示的证据显示,“公民代理站”的“骨干”如果每月向彼得·达林汇报2至4起案件,就可以领到3000元左右人民币的报酬,这些钱由彼得·达林支付。为了骗取工资和经费,凸显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他们往往夸大案情、甚至凭空编造、虚报不存在的维权案例,刻意丑化我国人权现状”。 对于掌握近千万元资助的彼得·达林来说,这些人所领取的都是“小钱”。在财务运作方面,彼得·达林通过虚增项目、虚报工资等手段,将接受的境外资金层层截留,将近半数的项目经费用作个人日常开销或利润,中饱私囊。彼得·达林在接受调查时这样说:“(预算)表格是在申请项目时用来要钱的,但最终钱不一定要发下去…………因为如果我真的按照表格来发放工资,我就没有利润了…………这类表格我曾为了不同的原因制作了许许多多的版本。” 以法律援助站的办公室预算为例,彼得·达林说,在预算中,所有法律援助站都有租用办公室的预算,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并不需要使用办公室,“这些钱就都成了JDI的利润”。他还说,在2015年一整年里,他们用这种方法省下40万元人民币,这笔钱目前仍在彼得·达林的个人银行账户里。彼得在中国没有正式工作,但出手大方,经常在世界各地旅游,生活奢侈。 “美国某基金会是唯一要求财务报告的机构,我们每次都特意为它制作财务报告,它可能会要回我们没有花掉的那部分,正因如此,该基金会的项目很少能赚到钱,其他的则不是。”他说。而据另外一名核心涉案人员供述,王全璋后来离开JDI组织加入锋锐律师所,也是因为财务问题,双方进而产生矛盾。在王全璋加入锋锐律师所后,也与彼得·达林有过合作,从彼得·达林那里获得了一些资金。
3 notes · View notes
gravitysworm · 2 years
Text
分化还是联合?时代夹缝中的美国左翼组织
媒体链接
对美国左翼来说,2022年不啻为收缩、失速与退守的一年。在区域战争、通货膨胀、堕胎权倒退、中期选举等层层叠叠话题的笼罩下,美国政治重新撤退到了两党的激烈鏖战。
2016年后美国最大的社会主义组织民主社会主义(DSA),在经历了过去几年的飞速发展后,终于在疫情后到达了瓶颈期。2021年初,DSA达到了全国正式成员数量94000多名的顶峰,之后开始了缓慢滑坡,直到现在停留在九万左右。这个规模和几年前每个小左翼组织几十到几百人,观点互相割据的状况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左翼力量到达拐点由盛转衰的趋势也是不争的事实。
除去纽约作为绝对的左翼大本营,美国普通城市的左翼散架似乎更明显。即使成员数量缩水不严重,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参与组织会议,更多的会员则只是交一个几十美金的年费。2017年,我曾对当时DSA一路暴涨的会员数提出了一些担忧,最终,这种忧虑也成为了事实。
进退失据下,美国左翼还反复栽在国际局势的立场上。普京下令入侵乌克兰后,DSA的国际委员会于2022年2月中发表了一份声明,只谴责了北约的军事干预策略,却对入侵行为本身视而不见。可以想见,来自保守派、自由派和左派内部的各种批评纷至沓来,DSA的公众形象大打折扣,对其后续吸引有生力量造成了重大打击。
然而,从成员数量和外交立场出发对美国左翼的发展进行定性,又是有失公允的。针对DSA为例的美国左翼,或是所谓“西方左翼”的批评,经常将之看成一个统一的圈层。但是,左翼立场不能和少数进步议员和左翼学者的推特发言划等号,DSA并不能代表美国左翼生态,对外发声和动员草根的左翼也往往不是同一群人。哪怕看似相同的组织标签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延展,也会发展出不同区域生态下多元的社群,复杂的矛盾。
本文希望借助个体经验和与运动参与者的对话,从另外的侧面描绘美国左翼在困局下的境遇。美国左翼社群被围困的现实背后,也折射出不少更普遍的组织动力学上的问题,这对思考群众运动走向和去中心动员的利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教训。
美国左翼网络的沉浮
2016年秋天,特朗普上台之前,我转学到纽约,其后又定居费城,也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和参与美国东北部正处在萌发期的左翼运动。当时大环境风云飘摇,民主党的失误成为众矢之的,主流政党外的左翼思潮处在绝对的上升期。在我所在的高校,至少有四个正式注册的激进左翼学生社团,这还不包括黑命攸关、左翼女权组织和更无政府、反建制的反法西斯(Antifa)网络。2016年大选后的一年内,几乎所有学生活动中心的左翼公共例会都人满为患,闻讯而来的学生经常要站在门外旁听。
美国民主社会主义(DSA)是这股年轻人热情的最大受惠者。DSA在80年代是左翼圈子中染上道德污点的“保守派”,成员以老白男居多,被讥笑是恶意利用了苏联解体后挺苏左翼的崩坏而拉起了地盘。2016年前后,DSA因为帮助桑德斯竞选,其知名度一路蹿升,开始得到主流媒体的重点关注。这种媒体关注的倾斜也开始对其他更小,往往更激进的左翼社群构成了生存困境。于是2017-18年间,大量以前隶属于别的左翼组织的老成员开始纷纷加入DSA。还记得当年组织的内部邮件组里,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老成员心情复杂的“辞职信”,表示虽然不喜欢DSA的“温和”立场,但是后者的规模效应可以提供更多参与工人运动和推举激进派进入竞选的资源。
同一时期,DSA在选举政治上的成功也在强化这个策略的合法性。2017年,DSA成员进入了15个州的议会和市政厅。次年,这一数字暴涨到40个州,奥卡西奥-科尔特斯(AOC)和拉希达·特莱布(Rashida Tlaib)也在DSA的助选下成为美国国会众议员,DSA旋即成为美国左翼在国际上最著名,也最有效的宣传平台。2018-2021年,尽管遭遇疫情带来的动员困境,DSA还是保持了极强的动员能力,只用了短短三年多时间,成员数量就翻了一倍。在选举政治层面,更多的DSA候选人进入地方政治场域。2020年至少36位DSA成员在地方选举获胜,内华达的民主党几乎全部被DSA推举的成员取代。
然而,进入2022年后,战争和接踵而至的恶性通货膨胀,推着摇摇欲坠的时代划向了别的轨道,左翼组织也不可避免受到了冲击。至少在美国,加入左翼组织不再是进步年轻人趋之若鹜的潮流,而反而背负了幼稚冲动暴力的负面刻板印象。在我的大学,一所东北部私立高校,在2017、2018年极为活跃的反法西斯网络不再有动静,跨越学系,连接学生和教职工的重要沟通渠道就这样销声匿迹。
疫情像山脉一样隔断了两代人,高年级左翼毕业了,新人完全不了解曾经的社运历史。今年学校政治社团公开辩论时,左翼组织经常缺席,即使在场的时候也很难获得台下观众的支持,倒是保守派社团人气渐旺,不仅资金雄厚,还总有一大帮学生后援团。出于好奇,我一度查阅青年美国民主社会主义者(YDSA),也就是DSA青年分部在学校的正式注册人数,结果是三人。
绝望只有在特定的时点才会构成年轻人参与左翼政治的催化剂。当经济形势变得更为糟糕,以至于威胁到了个人的基本生计,需要长期精力投入的左翼社团并不会出现在年轻人的行动列表中。比起参与每周一次的政治例会讨论,大学生们忙于在职业展会上投递着改了几十遍的简历。
观念分层和去中心下的动员难题
大环境的衰败外,以DSA为代表的左翼组织面临的困境,还来自于快速发展期出现的组织协调和代表性问题,而这恰恰是其之前成功运作期的副产品。
和任何大型组织类似,DSA同样是一个层级体系,地方分部下有区域分部,大的区域下还要继续细分。在年龄层上,青年美国民主社会主义者(YDSA)主要吸纳低收入的学生会员,其与总部之间就政党政治产生的分歧也早已不是新闻,前者不屑于参与任何政党政治,后者则还在积极介入地方选举。
除了区域地理上的划分,DSA在过去三年不断成立新的围绕具体进步议题的委员会和工作组,每个工作组都有不同的入会规则。比如,各个区域都有的劳工工作组吸纳了学生、学者、工运人士和工会代表,此工作组下还有多个结合当下工运的平行项目,例如餐厅工和物流工项目。
不论立场左右,当一个缺乏资金的组织发展到全国的规模,很容易出现分化、协调和对外发言的问题。在如今已成经典的“无架构的暴政”一文中,乔·弗里曼(Jo Freeman)描绘过自己所经历的女权社群的内部压迫。不论如何放权和去中心运作,进步社群内部总会有既定的结构和某种等级秩序,运动外的公众也经常期待运动有一个统一的立场和发言人。在这种情形下,总有成员会被推上发言人的位置,总有立场会成为所谓的官方立场。
对DSA而言,同时维持多个层级和平行实体不仅困难,更容易令外人误解。一些观察者可能也已经注意到,DSA的国际委员会并不等同于DSA,它是DSA社群内的一个分支,需要已有的正式成员单独申请才可以加入。而很多进入国际委员会的成员,本就是组织中对DSA与民主党合作,走选举策略不满的成员,这些人也往往是更追求左派理念纯洁性的成员。同时,DSA下也有更支持美国以外群众抗争运动的党团(Caucus),比如“面包与玫瑰(Bread and Roses)”。因此,DSA就乌克兰的声明,更应该被理解成组织内部派系分歧的产物。
另外,在成功运作的选举背后,DSA却尚未探索出有效问责机制去制约当选左翼的后续言论和实践,这在去年发酵的贾马尔·鲍曼(Jamaal Bowman)争议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鲍曼是DSA于2020年开始支持的纽约16区议员,被广泛认为是左翼立法者小队(The Squad)的一员。然而,其上任后立即表现出了亲以色列的立场,支持国会对以色列铁穹防御系统的拨款,还于当年在亲以色列的游说组织J Street支持下会见了以色列总理。面对鲍曼的“反水”,DSA内部就是否要开除鲍曼的会籍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和内爆,有人坚持划清界限,有成员则认为需要借此进行建设性改革。也有成员指出鲍曼已经是国会最激进的黑人议员,开除他会导致DSA进一步被“洗白”。
最终,DSA的领导层,也就是被称作全国政治委员会(National Political Committee,NPC)的16人代表团决定不开除鲍曼,而这又遭致旗下关注巴勒斯坦解放的BDS工作组的强烈反对。在3月一个公开决定中,DSA领导层以传播假消息等为由,宣布解散BDS工作组,其推特账户被即刻注销,所有工作组成员不被允许进入NPC。这又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包括大量DSA成员的抗议和其他巴勒斯坦公民组织对DSA的抵制。这场刮了大半年的组织旋风,不仅暴露出左翼内部协调共识的混乱,也加深了外界对其民主决策和执行能力的不信任。
议题的争夺与对调
本年度美国两党政治和文化战争的结构性转变,对左翼组织的动员也很不利。在罗诉韦德被推翻后不久,堕胎话题迅速被民主党操作成了一个本党必争的议题。这导致今年的美国左翼难以逃离非两党政治的绑架,对堕胎做出更交叉性的阶级视角的分析。
而日常左翼所需要高度参与的通货膨胀和经济议题,却是过去的一年共和党面对堕胎议题反噬而主推的。换言之,左翼和自由派的议题差异进一步拉大了,这使得前者更难直接从后者吸纳到新的成员和关注度,很多时候是在和保守派单打独斗。左翼在经济问题上和保守派的对位,也容易让其看上去与缺乏同理心的右翼互为镜像。似乎激进左翼就是一股自由派外的极端势力,道德纯洁、不懂妥协、缺乏策略又推崇暴力。
让意识形态轴线进一步模糊的还有右翼对工人阶级议题的介入。由于通货膨胀和各类工人罢工在美国的蔓延,右翼在疫情后对劳工议题表现出了空前的兴趣,各种似是而非、极具混淆性的“挺劳工”言论层出不穷。比如在反无证移民的话题上,除了经典的“本国工人阶级遭受移民劳动力冲击”外,右翼还会提出诸如“反对移民工人,是保护TA们不被美国垄断大企业剥削”的迷惑性论断。而美国高度工业化的农业和食品加工行业中,对非正式和季节性移工的高度依赖和残酷剥削,又似乎确实在佐证右翼的一些意图不轨的批判。或者说,进步主义一方对移民和劳工议题的浮于表面的支持,给了右翼极大的可乘之机。
事实上,哪怕是在全盛时期,左翼组织在年轻人中的渗透力都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充分。一个关键的因素在于,左翼组织往往呈现区域上的聚集性,蓝州蓝城的组织多而密集,而其他小城市和城郊的网络严重不足。数据上看,YDSA在全美有130多个学生分部,但是很多分部集中在主要城市。而保守派方面,仅极端保守社团转折点美国(Turning Point USA)一家就有五百多个分部之多,在很多地方都没有对标的左翼网络与之抗衡,更别说更多半地下的社团网络。
AOC中期选举前后接受采访的时候,提到了左翼思潮流行背后组织性的劣势。相比右翼早就成熟的从草根到全国精英的人才和资金输送网络,对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Super PACs)和各种金钱暗流(Dark Money)的运用,左翼只在过去几年才拥有类似的动员模式,而且因为资金不足,当选的左翼候选人和之前支持TA们的左翼组织的互动,也不够频繁和密切。很多时候,左翼组织被迫不停地寻找下一个要去支持的激进派,而难以有资源维系之前的关系。
组织韧性和区域动员
然而,危机当下,左翼的工作也并未停滞。抛开DSA受损的公共形象,其旗下各分部还在进行不少有意义的区域建设和动员,可惜这些地方性的努力常常被全国性的议题所遮蔽。
今年来,DSA在很多区域和议题去中心运作上都颇有建树,很多基于特定议题的工作组也确实参与和推动了最基层的动员工作。比如,DSA餐饮工人的工作组过去一年都在深度介入全美主要城市星巴克和Chipotle门店的工会运动,很多成员直接进入了门店工作。DSA的劳工工作组成立了一个全国劳工团结基金,用于帮助旗下各分部继续推动本地的劳权斗争,迄今为止已收到每年四万多刀的定额捐款。一些DSA成员也同时参与其他左翼行动网络,比如没有单一纲领的Tempest行动组。之所以这些动员工作很难被劳工运动网络外的社会成员关注,也是因为如今的服务业工人运动和制造业的大规模罢工有不同的模式。特别在组织咖啡厅和快餐店运动中,组织往往被拆分到不同的线下门店,每个门店都有特殊的劳动雇佣情况和社区支持。而单独一个门店的运动,又往往被视为规模不够,得不到主流媒体的重视。
Tumblr media
用于支持DSA全国劳工团结基金的义卖T恤
本次中期选举,DSA芝加哥分部联合工会和其他进步组织,成功推动了州宪法承认工会权,伊利诺伊也成为美国继纽约、新泽西和密苏里外,第四个州宪法保障集体协商权的州,这使得未来的劳工权相对独立于两党政治的波动和冲击,工人运动也得以有更多的余地发展新的议题和行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DSA的各个基层组织也在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进行多议题的动员。例如,普渡大学的YDSA分部面对疫情期间参与水平的下降,就提出了一种不同的动员方式。过去两三年,YDSA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会员,大力推行委员会制度,学生会员被打散到不同的去中心小组。这有效增加了会员数,但也吸引了大量只对特定议题感兴趣,而和其他左翼场域毫无互动的成员,一个环境社会主义小组的成员可能对女权工作组的情况一无所知。同时,打散后的小组往往人手精力不足,最终虎头蛇尾无法完成项目。从2021年夏天开始,普渡大学的YDSA选择了只同时介入一到两个有资源推动的运动,并按照组织分工来运作分部。这种基层组织上的探索、拉扯和实验,在许多分部都在默默进行着。
重重危机下,坚持在努力做事的个人并没有减少太多。不论人数多寡,每个组织总会有搭便车的人,真正投入做事的人都是少数,参与的不平等似乎是个超越意识形态的困境。这个意义上说,左翼浪漫主义的消退也未尝是坏事,它让人看到退潮后每个组织内谁在真正做事,谁在消费热点,谁的劳动、怎样的劳动在维持着日常的运作。
分化还是联合,美国左翼的选择和教训
疫情后,面对本地参与机会的减少,我降低了参与典型的左翼运动的频率。对我来说,和左翼运动保持一定的组织距离,也并非不再相信左翼的理念,而是对组织化的左翼运动中不断生成的内部差异、人际圈层、情感内耗和本土主义倾���表示更多的审慎。究其根本,哪怕外在政治观念一致的一群人聚在一起,TA们的身份认同、人生经历、道德标准和处事方式还可能存在极大差异。适合一起日常合作,可以一起对话聊天,和看似价值观相近的群体这三者,并不一定重合。
一位巴西左翼朋友曾与我分享过他内心的纠结:过去三年,他会经常参与美国争取社会主义和解放党(PSL)组织的拉美讨论。在外宣上,PSL可能是北美最挺中俄政府的斯大林主义组织,以���抗议遇到举着PSL旗帜和穿着组织T恤的队伍,我总是出于本能绕道走。但这位朋友坦言,PSL的部分分部也是唯一会经常关注巴西议题,经常接待境外拉美行动者的组织,这些活动帮忙凝聚了不少拉美左翼。在我不多的本地参与中,PSL的一些成员也总是会出现在抗议士绅化和环境种族主义运动的一线。在一些特定的时刻,我确实感觉自己和这些成员站在一个阵线。就像并不是每一个科技公司雇员都支持监控社会,也并非每个组织中的左翼都无条件支持组织的官方立场。
九月初,写作了无数劳工经典读物的艾伦瑞奇(Barbara Ehrenreich)去世。尽管投身劳工和性别运动,她对工人阶级复杂人生处境和选择的关心,使其很难被归入任何左翼激进主义传统和现实运动条线。她70年代提出的课题,特别是对美国职业管理阶层兴起的理论,过于超前于时代,以至于相关讨论直到2016年大选后才被人拾起并广泛传播。很多左翼并没有和时代同频的奢侈,这其中大量是拥有多重边缘身份的个体,TA们对左翼政治的关注常常还夹杂着更复杂的,难以被目前运动组织共情和消化的维度,这也使得TA们更多在组织外围以独立的身份介入社会议题。在美国中心的运动结构里,苦难之间不仅不相通,还得按照等级编排次序。
这也不仅仅是美国左翼的问题。比如在巴西,左翼运动一样面临着无法容纳更多种族、性别、国别维度的困境。在被两党政治和高压政治所裹挟的地区,左翼要积蓄动力就似乎不得不做更多妥协,努力不割席和求同存异。那些不愿意妥协的边缘左翼,在这个过程中则慢慢被甩出正式的组织。在多重边缘中,个体总会面临更多的道德和实践困境:究竟是彻底斩断联系、独善其身,还是要在矛盾性中努力摆放自己,在不完美的运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缝隙?
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也是流动的,取决于每一个当下情境中的个人状况。那些曾在左翼运动中获益、成长、燃尽和受到伤害的人,也会把这些并不美好的反思带到其他斗争场景中去。有人在更小的本地组织做事,有人参与离散社群的活动,有人不依赖组织做行动,当自己的力量足够强大,接触的社群逐步多元,也就不再需要左翼这个伞式标签来巩固运动中的认同,不再需要把自己绑在一艘大部分成员并不决定航线的轮船上。2016年后,美国分散的左翼力量因为DSA而聚拢起来,而如今,运动中的少数群体开始重新思考战略战术和自己在运动中的位置,而TA们的选择才是决定未来激进政治的中轴线。
5 notes · View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