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pelagonarratives
archipelagonarratives
_The Archipelago Narratives
71 posts
Don't wanna be here? Send us removal request.
archipelagonarratives · 9 years ago
Photo
Tumblr media
“Can we even understand the material world that lies outside of ourselves? Can we separate ourselves from it? How can we pose the question “what is real? ” if “we cannot understand what is real unless we understand what ‘what’ means, and we cannot understand what ‘what’ means without understanding what ‘means’ is, but we cannot hope to understand what ‘means’ is without understanding what ‘is’ means.” (Ray Brassier) Im-materiality no. 3 (consciousness) 為 Birgitte Kirkhoff Eriksen系列展覽的最後一部(前兩部分別討論“物件”與“世界”),主題圍繞在 主觀意識、物質—非物質(consciousness and the surrounding world, thought and things, the immaterial and the material)、物質如何操控個人意識(‘I myself only have to taste a specific menthol-flavoured sweet to be swept back into my grandmother’s living room.’‘… it is “damned difficult” to reach beyond the subject – beyond grandmother’s parlour, as it were.’)... http://www.kunstkritikk.com/kritikk/materialism-after-the-grand-narratives/?d=en http://socks-studio.com/2014/10/09/im-materiality-no-3-consciousness-by-ebbe-stub-wittrup-troels-sandegard/
0 notes
archipelagonarratives · 9 years ago
Photo
Tumblr media
‘Classification through sections of spatial situations’ 來自 ‘1968. Study of architectural elements’ 系列,以建築的構成視為一種符號或書寫的形式之假設下,透過建築式圖像,將各種量體 (volume) ,平面 (plane) ,與線性元素 (linear element) 之間典型的關係做分類。 Franco Purini & Laura Thermes的作品以建築圖像為重心,探討理性主義的’線性’ (做為具體的劃分、明確地體現等),以及帶有’形而上’ (事物的根本原則如存在等的抽象概念)特質的古典傳統。 他們的作品包括第一屆威尼斯雙年展��的 ‘Strada Novissima’ 裝置作品。
http://socks-studio.com/2014/10/12/franco-purini-study-of-architectural-elements-1968/
0 notes
archipelagonarratives · 9 years ago
Photo
Tumblr media
同場加映Josephin Ritschel,上次 House E 1027 插畫的創作者,畫風都超詭譎的,有點現代邪惡的超現實,也有很多對空間的描寫。 'Death Without Darkness, 2014' http://josephinritschel.tumblr.com/
0 notes
archipelagonarratives · 9 years ago
Photo
Tumblr media
Eileen Gray (1878–1976) & House E 1027 一開始只是看到有關她的漆藝屏風設計,估狗了一下發現一些小趣事;原來雖然年輕時候是在Slade藝術學院學習畫畫(然後崇拜Mackintosh),後來她也開始做起了傢俱跟建築。 在女性常被忽略的那個時代,這棟自宅也曾被誤認為是當時男伴的作品,有趣的是,在完成這棟自宅後不久,Eileen就再也沒回到這裡,謠傳是因為男伴找了柯比意來畫這小房子的壁畫,感到不爽而離開 (哈)(還是是因為受不了柯比意裸體畫壁畫?)。 插圖中有 Eileen 與她兩個經典傢俱。 以及那個沙發和燈管燈怎麼那麼好看: http://www.classicon.com/en/product/adjustable-table-e-1027.html
1 note · View note
archipelagonarratives · 9 years ago
Photo
Tumblr media
Luke Fenech,倫敦插畫家兼平面設計師,與其說是一個風格化的操作,他更傾向定義自己作品為一種過程或研究。多數作品呈現一種概念式的地圖,暗示著一種平衡於抽象與物件描述之間的敘事活動。
http://socks-studio.com/2014/08/27/luke-fenechs-stories-maps-and-connections/
http://www.lukefenech.com/
0 notes
archipelagonarratives · 9 years ago
Photo
Tumblr media
“….或可以說是任何的啟航是不可能的。收起的帆,沒有一絲的風…. 沒有浪,也沒有潮汐。“
今天新認識的一個丹麥畫家,發現在其本人的居住空間、作品表現的氛圍、與藝術圈的關係,剛剛好完美的重疊在一起,覺得有趣。並且Hopper也受到他的影響。
Vihelm Hammershøi (1864-1916),以低調氛圍與灰色基調,以及低彩度的建築、地景與肖像畫知名。
與地景系列相比,他對自宅空間的描繪較為人讚賞;他的住家近乎毫無裝飾,這樣的審美觀,似乎來自於他心理上對社會的疏離感。而這系列的畫,人常在畫中缺席,或只描繪了謎樣女性的背影。
他所持有的陰鬱氛圍與態度,對死亡與象徵主題的興趣,讓他與當時的學院派與實驗派脫離,對時代性元素的迴避更使得他與當代辯論拉開距離。被形容為“並非出類拔萃,而是處於其時代邊緣的美麗生物。”
http://socks-studio.com/2014/06/02/the-banality-of-everyday-life-domestic-interiors-painted-by-vilhelm-hammershoi-1864-1916/
0 notes
archipelagonarratives · 9 years ago
Text
對話
臨時興起,出了車站一路往家的方向走去時,用不到十秒的時間撥電話、約好人,然後等待過斑馬線;每一次總是可以這麼輕鬆的收穫接下來一兩個小時的踏實。 盡情的談話結束之後,一個人慢慢地散步回家的路上,心裡想著,關於人和人之間的對話,總是這麼神奇的呢。開始好奇,約莫有多少比例的人可以從與人談話中獲得成就感呢?聽著對方的故事,試圖了解一些細微的始末,然後驚奇著“咦,到還不常這樣想呢”,有一種再次擦亮一個又一個的窗戶,回想起這個世界的多樣性。 然而建立成就感最關鍵的,應該還是來自於說話這個行為本身吧;當體會到自己的影響力的時候,的確會感到滿足,而對話這一個最簡單的動作,則是以一個非常自然的狀態,見識並確認身為人小小的影響力—當對方如預期中做出回饋之時。甚至,在對方的表情、語氣與歡笑之間,可以安心地感覺到自己剛剛才給予出了並也收穫了些什麼。
0 notes
archipelagonarratives · 9 years ago
Text
然而實際上是,你能做的有限;像是再正常不過地,清洗用完午餐的杯盤,打開闔上的電腦,努力讓自己有紀律地完成一天的工作,闔上,然後出門散步。 總是有一股衝動,必須要改變點什麼的慾望,然後沒有一次例外的、面無表情地在一個呼吸之間,壓制住那個鼓譟。再等一等吧!此時拿出來重新檢視也只是徒然。 然而實際上是,你想著也許應該去跑步好讓這個焦躁因此舒緩,卻只是累的走進浴室,決定結束這一天的努力。 — 二零零八,二零零八;回想就在稍早騎著車、走著附掛橋的路上,深深吸進一口讓人想不透怎麼可以這樣懷念的空氣,新鮮;然而你明明知道這不過就是極度普通的,小小一個不起眼的小事。不對,其實它應該是再神秘不過的一種感官,不能像視覺或聽覺一般的被記錄以及複製,不能被完全掌控以及利用的,嗅覺,所以才有讓人無法抗拒的、無預警的能力,喚起深層記憶—深深的,不會疲乏的重新經歷一番,甚至在某種時空背景的對比之下,被放大的。 於是毫不猶豫地隨意找了地方坐下,依靠著路燈看起書,打赤腳這個小動作儼然成為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 自省之後的反省,的的確確在別人看來並不需要太過苦惱的,完全同意,也完全接受作為我自己是多麼習慣於對各種渺小感受的不斷咀嚼,甚至可以說是必須的;這也得要經歷了好一些事,才逐漸得出這樣的結論—這些行為都出自於對個人建構世界的一種潔癖。過多的思考確實目的不在於對事情有什麼建設性的幫助,而是在於建立起內心秩序的平靜。 雖然未知狀態的直覺也是不斷出現,這種能被處理的模糊也是應該要弭平的。
0 notes
archipelagonarratives · 9 years ago
Text
Morphology, Topology, and Typology.
Morphology 形態學 Formal articulation / 研究空間的邊界 / wall, floor, ceiling /  Heidegger – Boundary, is where something begin (starting point)
Topology 拓樸學  Spatial organisation / 中心、路徑、領域,不同的排列組合與增減 / 拼圖 Topos = Place (Greek)
Typology 類型學 有意義的、有自明性的呈現 / archetypes 原型 / 基本樣態,原則 語言的 / 擁有一般性
0 notes
archipelagonarratives · 9 years ago
Text
Be-thinged
海德格說,我們是被物調理 (condition)、被物化 (be-thinged)的人。
當我們在觀看、體驗、試圖了解、吸收訊息、指認分別時,我們內在的一部份被其物影響、改變、重組。我們的認知與態度,甚至世界觀,被該物以某種方式重新調理過。
於是當我們反過來檢視自己,這樣的狀況如同一面鏡子,既反映出了周遭所環繞的事物,也顯現出這個物品因自有特質而呈現其內涵的方式。
0 notes
archipelagonarratives · 9 years ago
Text
前兩天在英國的同事寫信來跟我說,她辭職了,準備要回紐西蘭。又說在上個月,去年因遠距離分手的男朋友來英國跟她同居,現在他們正在計畫要回紐西蘭定居的事情。
又再想到,另一對紐西蘭的朋友也是這樣的同進同出,也許哪天會離開英國,也許再一起移居另個國家。她也曾經說過,紐西蘭人很多都是這樣想的,等到結了婚或有了小孩,就逐漸回到紐西蘭去;她說,在認識的朋友中有一對最有能力有理想的夫妻,最後仍然選擇回家。
原來並沒有想過這件事,原來在我們更南方、離歐美這個追求理想的世界重心更遙遠的地方,完全可以理解地擁有著一樣的考量。在英國的很多時候,下意識地認為這些外表相近又語言相通的朋友們之間並無分別,然而事實上在這一點有相當大的不同,而且是與我們同一邊了。
0 notes
archipelagonarratives · 9 years ago
Text
Collective Dwelling
“在都市空間中,人類「居住」(dwell) 在體驗世界豐富性的感受裡,我們可以稱其為「集合的住居」(collective dwelling) 樣態。「集合」(collective) 的原始意義即是「聚集」(gathering) 和「組合」(assembly) 。”
(C. Norberg–Schulz, 1984. Introduction & Chapter 1. The Concept of Dwelling, On the way to figurative architecture.)
0 notes
archipelagonarratives · 9 years ago
Text
詩與科學
“因此詩使得存在的基本特質具體化。「具體化」在此表示使一般「可見的」事物成為一個具體的、地方性的情境。所以詩朝著與科學思考相反的方向而行。科學離開了「既有的物」,詩帶我們重返具體的物,透露了存在於生活世界的意義。”
(C. Norberg–Schulz, 1963. Chapter on Symbolisation. Intentions in Architecture.)
0 notes
archipelagonarratives · 9 years ago
Text
‘Being’
“When I go toward the door of the lecture hall, I am already there, and I could not go to it at all if I were not such that I am there. I am never here only, as this encapsulated body; rather, I am there, that is, I already pervade the room, and only thus can I go through it.”
“當我走向大門,我已經在那裡了;假如我不在哪裡我根本無法走向大門。我不光在這裡正如這穿戴好的身體,相反地,我在那裡,亦即,我已經蔓延房間,而且正因為這種我才能穿過它。”
(M.Heidegger, 1971. Building Dwelling Thinking.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建築現象學導論)
0 notes
archipelagonarratives · 9 years ago
Text
Ghost
鬼=“他者”
女木島也被叫做鬼島,這次在藝術祭看到有一個作品將“鬼”這個字詮釋為“他者”的概念。
所謂他者,就像移民,不屬於這裡也不屬於那裡,打從遷徙之初便已和原來所屬之地不同,遷徙之後,想當然爾也仍是個外來者。鬼之於人,即代表著一種無法與所踏之地和諧共處的他者,這樣思考起來,我們也時常或長或短的扮演著、旁觀著鬼這種身份。
接著,從另一層面來看,這樣子令人在意的身份必定會伴隨著一種特殊狀態—不能避免的”他景“,也就是從不同時空過渡來的觀點、框架、記憶,即便已身處在新的時空,所看出去的景色仍可能使用了舊的濾鏡,過去所積累起來的種種將不由自主的投射在新的事物上,成為他景的殘影。
再延伸下去,就是記憶、聯想、與創造的事情了。完全可以朝向當時在研究所想探討的事情。果然覺得有趣的東西都是一連串相關的啊
0 notes
archipelagonarratives · 10 years ago
Text
Categories of Signs
'A photograph is an icon, a smoke is an index of fire, and a word is a symbol.'
                                                   — John Fiske
0 notes
archipelagonarratives · 10 years ago
Photo
Tumblr media
ANOTHERSCAPE [6]
Practical References
1 note · View 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