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chan
e-c-chan
中醫說
21 posts
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Don't wanna be here? Send us removal request.
e-c-chan · 3 years ago
Text
Tumblr media
0 notes
e-c-chan · 4 years ago
Text
28种脉象歌诀:附上动态图解
https://mp.weixin.qq.com/s/bh5ArD3V4QZPJsF5nzrxrA
0 notes
e-c-chan · 5 years ago
Text
服安宮牛黃丸調理身體謬誤 中醫:安宮牛黃丸不能亂服 - 香港經濟日報 - TOPick - 健康 - 健康資訊 - D171114
0 notes
e-c-chan · 5 years ago
Text
0 notes
e-c-chan · 5 years ago
Text
Tumblr media
0 notes
e-c-chan · 5 years ago
Text
教你彻底辨清楚身体是寒是热
原创 刘希彦 希言館 2016-12-
口述:刘希彦
文字整理:张琼
汪铎·逍遥游
来自希言館
最近总有人问夏天怎么养生,于是会有很多的人给你支招,应该吃这个或者做那个。很多观点还不太一致,比方说,有的人会说夏天要喝凉茶喝去火的汤,广东广西那边就流行这个;又有人说夏天要吃生姜吃热的,最近姜枣茶的帖子就非常的多。到底应该相信哪个呢?其实这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人体的运行规律,才会无所适从。
按照常理来说,夏天人体内部是寒的,冬天人体内部则是热的。为什么夏天温度这么高,身体里面却是寒的呢?因为人体和天地运行的规律是同步的。到了夏天,整个天地的阳气在外(地上),阴气在内(地下),你可以去摸一下井水,是很凉的。而整个冬天阳气在内(地下),阴气在外(地上),所以冬天的时候,你去摸井水或者去山洞里,人会觉得暖和的。人体顺应天地能量场的运行,夏天气血运行于体表,人则容易出汗,能量都跑体表去了,内部自然偏虚寒;冬天人体气血运行于里,内部容易偏热,皮肤则毛孔关闭,不容易出汗。这样说来,夏天应该是要少吃寒凉的东西,以免加重里寒,比如说西瓜,冰棍,冰淇凌,各种冰镇的水果饮料之类要少吃。有一句老话“冬吃萝卜夏吃姜”,夏天进补吃姜就好,不要吃滋腻的,本来脾胃虚寒就不消化,吃了滋腻的只会上火。夏天吃姜是不容易上火的,不信可以去试试。冬天为什么吃萝卜呢?是为了疏通里面的郁热。
夏天喝冰水吃冰棍会觉得越吃越渴;喝上一杯热水或者热茶,反而不渴了,可能当时觉得热,但过一会整个人便觉得凉快了。为什么呢?除了刚才说的之外,这里面还包含着另一条人体运行规律:津液的产生靠脾胃的运化,脾胃的运化需要热量才能完成,只有脾胃运化了,才能够化生津液,人体才能真正的解渴。我们吃了冰凉的东西,脾胃的运化之力会降低,喝下去的水也不吸收,就会出现越吃冰的冷的越渴。
再说说夏天的感冒,有一个药很常用,就是藿香正气水。如果没有好的医生来诊断,吃这个药一般来讲奏效的可能性比较大。这是典型的温热药。冬天的感冒,据我的经验,热证温病反而偏多,哪怕在湿冷的南方也是如此。
我见过这样的医生,病人来看病,他会问是受热了还是受凉了?病人如果说受了热感冒的,他就会开寒凉药清火药;如果说受了寒凉了,他就会开温热药。这是一种极大的谬误,是完全不懂医理的表现。首先从外界的因素来讲,夏天外面的温度升高,人体未必得温病;而冬天外面冷,人体未必得寒病。其次,一个人得温病还是得寒病,外界因素的影响也不是绝对的。还有内因,就是看这个人肠胃里有没有积滞。从临证来看,这个因素的影响往往要比外界因素影响更大。如果一个人平时饮食过多,又喜食肉食辛辣的话,往往容易得热病温病;一个气血虚,肠胃里头也少有积滞的人,往往得寒病阴病。
所以我们也不能单凭‘夏天’就认定人体内一定是寒的,只是说偏寒的情况居多,所以我不建议所有的人都去吃生姜。如果说夏天就必须吃姜是违背中医精神的。那到底是应该执外因还是执内因呢?其实内外因都只是参考,都不可执。真正的中医精神是什么?是辨证。证是什么?是人体的症状反应,那为什么说是“证”呢?真正的“证”的含义是人体发生何种异常的证据。所以我们辨一个病,不能以天气为准,也不能以病人平时的生活习惯为准,更不能以年老年幼为准,这些都只能是参考,但都不能成为最终的证据。
最终的证据是人体的反应,辨人体的反应是为辨证。
不管是养生还是治病,都要了解辨证,否则容易弄错,只听别人支招,或者只听大面上的理论,容易把养生变成害生。只有回到辨证,这才是真正的中医精神。有人会说,我们没学过医,怎么能辨证呢?其实很简单,现在我就教大家怎样来辨人体的寒热,只要寒热辨对了,对于养生和简单的用药而言,准确率就高了,也不会有大方向的错误。
何为热证?如果身体有以下反应:A、怕��同时掀了被子或脱了衣服不觉得冷;B、喜欢喝凉水且喝了不觉得胃胀或凉,或者喜欢喝很多水,喝了不觉得胃胀或凉;C、胃口很好,无消化不了的反应;D、感觉鼻子里呼吸热;E、大便臭,或屁多而且臭。这些情况具其一就是偏热证。
何为寒证?A、感觉不想喝水,喝也只喝热水,或感觉想喝水,却喝不多且不能饮冷;B、怕冷同时衣服穿得多,被子盖得厚;C、怕冷同时身体感觉浑身僵紧,行动不利,或骨节韧带咔啪作响;D、四肢冰冷,或胃腹有冷感;以上情况具其一,寒证的可能性大。
要注意两点:第一,寒证的反应往往自感不明显,而且现在的人因为思虑操劳紧张熬夜,身体消耗大,阴寒的比较多,所以可以用排除法,只要没有热证反应,服用去火的药就要谨慎。一般来讲,人吃温热的东西不容易吃坏,比方说常年吃辛辣的地域很多,不会有大问题(肉类不在温热之列,那属于滋腻,容易助痰湿邪火),毕竟人体是靠阳气在运行;吃寒凉的东西只要几天就有可能吃坏脾胃,久服更是损伤元气。第二,切忌以人体局部的上火反应来辨寒热,比如口腔溃疡、青春痘、皮肤病、咽喉炎、便秘之类。从临证上来说,人体在阴证寒证的情况下,也会发生局部上火。
寒证要禁吃生冷寒凉,可以适当吃些温补的东西;热证,哪怕自己感觉虚乏,其实也不是真虚,要少吃肉类,也不要用补药去进补。特别要提醒的是,身体偏阴寒的,就算有口腔溃疡、便秘之类的上火反应,也不能去吃寒凉药清火药。下火只是一时,不吃又会上火,且迁延不愈,伤害阳气,小病变成大病。所以只要辨别对了寒热,养生服药时起码可以做到无大错。
最后提醒一点,夏天养生要少开空调。因为夏天气血运行于体表,毛孔呈开放状态,空调的寒气容易进去,日后容易引起风湿关节炎类的疾病,女性还会引起宫寒。同样的原理,冬天也不要把屋子里的暖气开太热,冬天的人体气血能量归于五脏,滋养五脏,犹如树在长根,现在的北方把温度烧到二三十度,冬天在家里穿着短袖,这样其实是强行把里面的气血能量调到体表,这样一来内脏就失去了滋养,就会造成很多内脏的疾病,脾虚肾虚肺热肝热还是轻的,甚至脏器的痞结癌肿也随之而来。有些人会问,有这么严重吗?如果在乡下生活过的人就知道,头年如果是暖冬,哪怕只是短暂的几天热到二十度以上,来年就有很多的树要死。万物一理,所以现在气血亏虚的人那么多,莫名其妙的疾病也那么多。其实,只要明白了顺其自然,不妄自作为,皆可活到天年,度百岁而去,哪里需要什么养生呢?说养生就已经是小道了。
0 notes
e-c-chan · 5 years ago
Text
Tumblr media
德國老教授做中醫60年,竟然如此評價中醫,令無數中國人汗顏……
曼福瑞德·波克特,中文名為滿晰駁,取意為“以飽滿的責任感,反駁西方明晰科學的不足” ,出生於1933年,學貫中西,通曉德、英、拉丁、中、法等多國語言。曾任德國慕尼黑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是德國慕尼黑大學漢學、中醫理論基礎教授,中國中醫科學院、國際中醫規範辭典執行主編。50年代在巴黎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 又開始學西醫,並接觸到中醫,拜訪過100多位中醫大夫。家有中醫書籍8000多種,以在西方傳播中醫學為己任。
🌟沒有中醫,我早就不存在了
問:滿教授,您在講演中說:沒有中醫,我早就不存在了。是您把中醫藥學研究當作終身事業,視為生命一樣重要呢,還是中醫藥使您的健康大受裨益,甚至挽救過您的生命呢?
波克特:應該說,這兩個含義都有。早在50年代,我就被中國傳統文化深厚​​的底蘊征服了。我結識了不少華人朋友,並向他們學習漢語。在巴黎大學求學,有幸結識了李約瑟博士,更加深了我對漢學的興趣。
我的博士論文就是關於《道藏》的研究。取得博士學位後,又回德國學習西醫,同時研讀了南京中醫學院編著的《中醫學概論》。從此我與中醫結下了不解之緣,當作了我一生最主要的事業。
作為中醫學家,我當然知道中醫的保健方法,並在實際中廣泛應用。有一年外出受寒,肩膀疼得很勵害,下飛機後胳膊都抬不起來了。開始時用西醫方法治療,很久不見效果。後來我改用艾灸,三次就完全恢復了。
1989年,我患了膝關節炎,西醫先讓服用可的松,沒有效果,後來建議動手術,換金屬關節。一位姓周的中醫師給我推拿、針灸,配中藥吃,不到6個月,徹底好了。你看見我今天在會上,兩個多小時都是站著講演的吧,完全正常。
兩年前,我的眼睛視物模糊,西醫說是中心性滲出性視網膜炎,沒有辦法治,搞不好會失明的。讀書人眼晴失明是最可怕的事,我用中醫方劑學裡的茯菟丹和六味地黃丸為基礎,做成藥粉來吃,幾個月後就好了。現在我那麼大年紀了,視力1.5,你看,我的眼睛不是好好的嗎?
問:您的太太和家人、朋友,是不是也相信中醫,有病時是不是也請中醫師來看?
波克特:當然!我這次來北京,從王府井的平心堂給我的太太配了中藥散劑,還要帶回一些在歐洲不便買到的中成藥呢!
問:聽說您能用中醫診病,並能開中藥方?
波克特:當然。我研究中醫藥幾十年了,60年代時曾經拜台灣一位老中醫為師,他的脈診很特別,診斷不錯。我也是個蠻不錯的中醫師啊。
問:在德國,認可中醫中藥的人多不多?
波克特:德國是使用植物藥最多的歐共體國家,佔領了歐洲草藥市場的70%左右。據調查,58%的德國人服用天然藥物,85%的德國人認為天然藥物有效,毒性低。可是現在到德國和其他歐美國家的中醫師,大多數水平不高。
有的人到中國進修中醫幾年甚至幾個月就開中醫診所,真正能用中醫理論和方法診病治病的中醫師不多,許多中醫師不會望聞問切。他們其實是假中醫。
中醫是一門科學,希望中國要嚴格掌握培養標準,不要培養這樣的假中醫,這對中醫在世界的傳播影響很不好。真正好的中藥也不容易買到,有些還是從其他國家進口的,藥效得不到保證,這很影響中醫藥在國外的聲譽。外國人看中醫,並為中醫的療效點贊。
🌟中醫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共同財富
問:您在各種場合都說過,中醫是成熟的科學。我們相信這是您對中醫藥學多年研究和深刻理解的結果。在您看來,中西醫是不是各有所長,它們各自的長短主要是哪些?
波克特: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要多說一點。國外是有許多人認為中醫不科學。奇怪的是,居然也有許多中國的中醫們對中醫的科學性表示懷疑。
我在世界許多地方講演,我一再強調中醫是一門成熟的科學。這是我幾十年研究而得出的結論。什麼叫科學?在我看來,科學必須符合以下三條標準:
一、以正面經驗為基礎。“正面經驗”是針對確鑿的事實而取得的實際效果。正面的事實與主觀的臆測是相對立的,離開了事實,科學便失去了形成的必要條件。所以“正面經驗”,是經驗的事實資料的積累,能夠重複和驗證的。
二、陳述的單一性。即在一定的上下文意中,具體名詞術語的含義是單一的。所陳述的內容都是有一致規定的,並排除其他含義,那怕是稍微相似的含義。
三、經驗資料的嚴格、合理的綜合。“嚴格的”,是指不是任意的、含糊的和近似的;“合理的綜合”,是指從收集到的經驗資料中建立起合乎邏輯的聯繫。
這種合乎邏輯的聯繫,就是這個學科的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能使人們對未來事物迅速做出有把握的靈活推斷,並使原有的結果再度產生。
按照這三條標準,可大致將二十世紀的各種科學分為精密科學、原始科學和偽科學。少數學科屬於精密科學,如物理、化學、天文學幾乎完全符合三條標準,是精密科學。多數學科只符合第一條,可稱為原始科學。離開了取得正面經驗的確鑿事實,則應稱為偽科學。
在現代醫學(西醫)中,絕大多數是原始科學的知識,只有一小部分是精密科學,其中還有較大的偽科學的成份。與此相反,中醫除了還有一部份是原始科學和偽科學的殘餘外,就絕大部分或者主體而言,應當稱得上是精密科學。
《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等等中國古代醫書的傳世,表明中國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中醫理論體系,而且很早就有自己的藥物學專著,確立了中醫學辨證施治的理論體係與治療原則。
中醫是一種內容最豐富、最有條理、最有效的一種醫學科學。
而西醫學的發展只有幾百年的歷史,大踏步發展只有幾十年。應當看到,它是藉助物理學、化學的方法和理論,作為自身使用的技術才發展起來的,事實上它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藥理學基礎。
從根本上說,西醫學還只是一種典型的生物醫學或動物醫學,還遠沒有發展到真正意義上的人類醫學。它將針對老鼠的實驗結果應用於人類。須知,人類與老鼠畢竟有天壤之別啊。
當然,西醫在物理、化學方法基礎上發展的醫療技術是很可貴的,但技術與科學是兩回事。
西方醫學已進入方法學的死胡同,它不能像中醫那樣對個體機能失調作出精確的、特異的判斷,並進行治療。
西醫盲目用藥的現像很普遍,動不動就用抗生素、激素,經常服用很容易造成藥物依賴,破壞人體自身的免疫力。抗生素、激素的濫用,使高血壓、心髒病、血栓等等病症隨處可見。
我開始是學西醫的,而且在慕尼黑大學醫學系當過老師,也有行醫資格。 如果不了解西醫,我就沒有資格批評西醫。
當然,我決不是說西醫一無是處,這裡我是從科學與技術的比較上講的。從長遠來看,中醫應該比西醫有更廣闊的前景。因此,中醫藥學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中國人自己把寶貝當垃圾丟掉了
問:您中醫既然是成熟的科學,具有廣闊的前景,那麼,它是不是就應該具有全球化的條件?您對中醫全球化樂觀嗎?
波克特:這個問題很難用樂觀或不樂觀這樣簡單的結論來回答。從當前看,情況不容樂觀。從長遠看,如果中國同道們和中國的領導人足夠的意識到當前的問題,並著手加以糾正,中醫走向世界是必然的。正如我這次演講的主題那樣,“當代人類不能缺少中醫”呀!
問:在您看來,當前中醫藥發展主要存在哪些問題,或者說,影響中醫藥全球化的因素是什麼?
波克特:最大的問題是——中國自己把自己的寶貝,當作垃圾忽視,甚至丟掉了。這是令人十分痛心的。
這句話真的讓中國人無比汗顏。
中醫藥在中國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但是對中醫學的科學原理認識不夠。就像剛才講的:居然也有許多中國的中醫們對中醫的科學性表示懷疑,這是問題的實質。
中國至今沒有為確定其科學傳統地位而進行認識論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學探討,沒有從全人類福祉出發給予人道主義的關注。近一百年來,許多人固執的相信用西醫的方法可認發掘和提高中醫,這樣做的結果,使中醫受到的是教條式的輕視和文化摧殘。
中國的有關主管部門和許多醫生,表現出不可理喻的民族虛無主義,不承認自己民族醫學的科學性,不認真評價並確定中醫的價值,一味追求時髦,用西醫的標準和術語改造中醫,扼殺中醫。
可悲的是,當前這種狀況還在繼續惡性循環:在中國,雖然有“中西醫並重”的行政規定,但在醫療的事實上,中醫不能和西醫享有同等的學術地位。專門研究中醫的機構少,經費少,更危險的是研究方法的偏謬。研究人員沒能對中醫基本的方法論和認識論進行深入的研究,不能用深刻而又令人信服的論據去證實中醫藥的科學特點。
在中國,對中醫的歧視處處可見。中國的西醫師有157萬人,中醫師只有27萬。在綜合醫院中,中西醫的比例約為1:9甚至5:95。
更奇怪的是,在中醫研究機構和中醫學院也存在這個問題,中醫院中,病歷90%是用西醫診斷學和病理學的術語寫的,能用傳統的中醫學理論和方法來診病和開方的,一種說法是不到一萬人,而且這些人年事已高。果真這樣,那就悲慘了!
種種跡象表明,中醫正在不斷走下坡路,走向衰落。這種傾向如不迅速而有力地加以扭轉,這個曾在理論上、實踐上達到最成熟、最有效的水平的醫學,將成為過時的東西。
這不但對中國人民是不負責任的,而且對世界人民也是不負責任的。因為中醫的衰敗不僅是醫學上的問題,也是一個嚴竣的社會問題,會給一個國家的經濟帶來很大的影響。
美國2003年的衛生醫療費用是1.5萬億美元,這個數字���當於中國2004年的國民生產總值。中國13億人,如果沒有中醫,誰能支付起那麼高的醫療費用呢?
到過歐美的人就會知道,歐美的醫療效果並不一定好,許多病的治療上並不滿意。不然,怎麼會有那麼多人跑到歐美做中醫呢?中國要保證老百姓的醫療,當然更不能缺少中醫。
🌟中國人應該克服文化自卑感,在全世界為中醫中藥“正名”
問:針對您看到的這些問題,如果請您開個“藥方”,您會怎麼開?
波克特:中國的事應該由中國人自己來解決,我相信中國有能力解決這些問題,不過我有幾點看法要說一說。
中國自己不把中醫藥學當成科學,不重視中醫藥的發展,其根源是文化自卑感。幾年前我看了崔月犁先生的《中醫沉思錄》,我高興地看到有許多人在深刻地思考中醫的問題了。最近我讀了李致重先生的《中醫復興論》,我們的理解完全一致。太讓我高興了!我對他說:我們是朋友,也是同學,志同道合的中醫的學生呀。
我認為,中國應當首先把自己中醫的事情做好。中醫應當在中國的國學傳統上盡快復興起來!
實際上,中國是不應該有文化自卑感的。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有燦爛的傳統文化。幾千年來,中國一直是世界上的文化強國,對人類文明有過重大的貢獻。中國祇是在近二百年才落後了,但這是社會的落後,管理的落後,經濟的落後,而不是文化特質的落後。
中國人應該克服文化自卑感,理直氣壯地弘揚自己優秀的傳統文化,大力宣傳和發展中醫中藥學,要在世界範圍內為中醫中藥“正名”。中醫是成熟的科學,不是經驗醫學,更不是偽科學。
不要人為地把中醫學搞壞了,讓人家說你是偽科學。現在,西方人也已經覺察到西醫西藥的局限性了,但又沒有其它辦法,很多人把目光轉向植物藥物,希望從傳統醫藥中尋找出路,這是中醫中藥發展的好時機。
中國應該加強中醫中藥的教學和研究。中國要培養大批真正能用中醫藥學的理論和方法來診病治病的中醫師,不是一萬人,而是五十萬、一百萬人。這樣,輸送到世界各國的假中醫也就少了。
中國應該制定中醫藥學的標準,當然不是以西醫學方法來評判的標準,並使它逐步成為國際遵循的唯一標準。這樣才能消除國際市場上那種傳統中藥按植物藥物,或者西藥標準劃定的混亂局面。中醫中藥有自己的標準,用別人的標準就不是中醫中藥了。
現在迫切要做的事情有三條:
一是設法使中國的一些一流學者掌握認識論,即有關現代科學在方法學上與中醫學相適應的認識論;二是繼承、開發中國傳統醫學寶庫;三是系統地發展屬於中醫自己的現代技術。
比如研製鑑定中藥的新技術;藥物功能論斷的新技術;在醫學文獻迄今還沒有包括進去的中醫治療功能性或退行性疾病的方法論和具體方法等等。這些工作要靠中國的同仁來做,也需要進行廣泛的國際合作。
🌟說中醫是科學和技術,顯然都貶低了它,因為它超越並包容科學技術
問:您是不是早就與中國的相關單位進行了交流與合作?
波克特:是的。我與中國的合作與交流已經有很多年了。與中方簽訂了幾項協議書,合作編纂中英文《中醫學規範辭典》、改編《傳統針灸學教程》、編寫《中醫學概論》等等。我很熱心於這些工作,因為只有首先把中醫的事情做好才行。
我常常肯說:我不知道。這好像是我的口頭語。不過真的,我不知道中國不少人已經看清了中醫的問題,為什麼改起來這麼慢?我也不知道在我的有生之年,我還能夠為中醫做一些什麼。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我會一直努力的。
西方醫學是建立在人體解剖學和電子顯微學基礎之上,屬於實證科學範疇。中醫不是普普通通的技能或者技藝,不是通過多少年的高等教育和臨床實踐就可以成為中醫泰斗的。
中醫醫術的高低首先取決於中醫從業人員的道德水準,是和人的德性修養緊密相關的!為什麼現在的西醫大行其道,佔據大半壁江山,而中醫萎靡不振,鮮有大醫現世,我認為有如下原因:
1. 中國傳統文化被毀壞殆盡,天人合一、善惡因果、仁義禮智信等正念已經煙消雲散;
2.現行中醫教育體系違背了中國傳統醫學“師父帶徒弟”、“口傳心授”、“修煉德性”的傳承模式;
3.人心浮躁、醫風可疑,眾多中醫從業人員過多關注如何追逐名利,追求錢財,基本上不具備大醫現世的德性背景和靜悟條件;
4.由於污染日益嚴重,中草藥本身帶有一定的毒性;此外,出於經濟利益考量,中藥廠商採取非法手段炮製中藥飲片。這些因素都大大減弱了中藥的藥力,人們逐漸失去了對中醫的信心。
中醫衰敗了,不是中醫不行了,而是人不行了。燦爛的傳統中醫文化將永遠照耀我們這個星球!
中醫的確不是西方標准定義的科學,更不僅僅是治病的技術,說它是科學和技術顯然都貶低了它,因為它超越並包容科學技術。
它既是形而上之道,無形無象,通天達地;又是形而下之器,有形有像,醫病救人,同時也是一種滲透於東方世俗生活的文化、哲學、藝術、價值觀,甚至就是一種美的生活方式。
我相信,學了中醫生活一定會更美好,所以我以為每個中國人都該學中醫。《黃帝內經》、《道德經》、《易經》的經典語錄應該直接進入大中小學的課本,因為這些都是中醫的源頭。
試想,你即使不給人治病,學了中醫也能給自己養生保健,這也是積德行善,因為你減少了自己的痛苦,也就減輕了親友的麻煩。
再說,中國幾千年來壓根兒就沒有中醫文憑這東西,中醫高人是師帶徒的結果。如此看來,中國學醫的舊制和習慣法,其實是一種比科舉制度和現代考試制度更先進的人才選拔體制,讓社會成為最大的考場,頗有道家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學好中醫必須跟著師父在臨床實踐中學習
有人說江湖醫生騙人,世上也的確有這種江湖騙子。但那個行業沒騙子?我們一生中真正上當受騙的悲劇是因為江湖醫生嗎?誰也不從中醫教育和體制上找原因。中醫高人都被消滅了,當然只有庸人和騙子當道!
我以為,人世間的種種職業中,唯獨醫生最難騙人,因其結果只有兩種:有效和無效。而絕大多數誤人生命的,究竟是江湖醫生還是某些正規醫院,相信大家心知肚明。
中醫內容在很多人眼裡就是中藥。其實中醫的內容之豐富超出我們的想像。僅從大的方面就可分為內治與外治,而外治的內容更豐富多彩。只要搞通了中醫的一法,就容易觸類旁通,治療方法多了,就能不拘一格結合運用,哪種方法適用就用哪一個。
關鍵是必須跟著師父在臨床實踐中學習。從實質上看,中醫不是治病而是治人,其法在於調節陰陽平衡,��凡調節陰陽平衡之法皆為中醫之法,其法並無高下之分,端看那種法更合適。
從廣義上講,中醫之法亦是治國之法。所以“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之說很有道理,因做良相與良醫之道相通。
中國是文化的中國,數千年來以文教化四方而少有武力征服;而中醫承載著中國文化的核心——道。故曰:中醫亡,則中國文化亡,文化即亡,則中國名存實亡!決非聳人聽聞!
0 notes
e-c-chan · 5 years ago
Text
鐵杆中醫熊繼伯談新型冠狀病毒
………………………………………………
大家好!我受湖南省防治新型肺炎領導小組和中醫高級專家組的委託,來給大家講一講有關中醫藥防治的方案。這個方案是我們湖南省中醫藥高級專家組共同研討,而且是經過多次研討才擬定的,並且一直在中醫藥管理局兩位局長的親自組織領導下,確定的方案。
首先我們要對這次新型的肺炎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這次的新型病毒肺炎有三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發病迅速,傳播很快,傳染性極強。第二個特點,所有的病人基本上是同樣的主症,發熱,咳嗽,然後氣喘。而且病勢發展很猛,一開始僅僅是發熱,咳嗽甚至還兼有一些腸胃道的症狀,然後迅速進入重症期,一到重症期就是高燒、暴喘甚至有呼吸衰竭,這是一個共同的症狀特點。第三個特點,發病季節是在去年也就是我們講的己亥年,大雪、冬至之後,直到現在。
根據這三個特點,我們首先要弄清四條,哪四條呢?第一條中醫學上叫什麼病?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這是現代醫學病名。中醫沒有這個病名,我們必須搞清中醫應該稱此病為什麼病名?這是第一個要搞清楚的。第二條,病因是什麼?第三條,病邪性質是什麼?第四條,病變的部位是什麼?也就是我們所講的病機,包括病因、病性、病位,概而稱為病機。所以我想就這四點做一點解釋。
首先要弄清這是一個什麼病?它是一個傳染病,它不是一般的外感病,更不是一般的雜病,首先要明確它是傳染病。傳染病中醫稱為什麼病?在《黃帝內經》的《素問•刺法論》中講:“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避其毒氣,天牝從來。”這段原文告訴我們這個病是個疫病,疫病就是相互傳染,無論老少都是同樣一個病症,就稱為疫病。在明代吳又可的《溫疫論》專門講了溫疫。他說“疫者,感天行之癘氣也”,疫是自然界疫癘之氣。“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這就是講的傳染病。從這兩條原文我們就可以看到,我們的古人已經認識到傳染病稱為疫病。所以毫無疑問這個病就是屬於疫病。
第二,它的病因是什麼?病因剛才前面提到的是疫癘之氣,清代的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說“疫者,癘氣流行,多兼穢濁”,一個是疫癘之氣,二個是穢濁之氣。《黃帝內經》講“避其毒氣,天牝從來。”天牝是什麼?就是鼻子。說明是從呼吸道傳染的傳染病。這不是一般的常見病,根本不是一般的外感病邪。關於病名,我們要確定它是疫病。它的病因是疫癘的毒氣。
第三點就是病邪性質。關於性質我想多講幾句,因為這個病發在冬天,有人認為這是傷寒,是感受寒邪發的病,這個說法有沒有道理?有道理啊,是冬天發的病,而且病人一開始確實有一點點惡寒的表現,發熱惡寒似乎是傷寒,但是要明確,什麼是傷寒?傷寒有廣義的和狹義的,《傷寒論》是廣義的,《傷寒論》中的太陽傷寒是狹義的,無論是廣義和狹義,我們看看原文。《難經》講“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溼溫,有熱病,有溫病。”這五個哪一個是傳染病?不是。張仲景的《傷寒論》的太陽篇講傷寒,那是講狹義的傷寒。“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大家想想這是傳染病嗎?這肯定不是傳染病。所以我們講的傷寒不是傳染病,這是第一個理由;第二個理由,吳又可《溫疫論》曾經專門講過“傷寒不傳染,時疫多傳染,傷寒邪從毛竅入,時疫邪從口鼻入。”這就說明兩點:第一點我們講的傷寒不是傳染病,而疫病是傳染病;第二點,傷寒邪是從外表進入的,是從體表毛竅進入的,而溫邪、疫邪他是從口鼻傳入的,這就明確了,疫病不能講成傷寒,這是一個理由。再一個理由,都認為冬天的發病就是寒邪,這一點大家要明確,這裡有一個非常複雜的因素,按照《黃帝內經》運氣學的規律,己亥年啊,亥年是厥陰風木司天,厥陰風木之氣也就是風氣,是主上半年的客氣變化,主要的是第三步,下半年是少陽相火之氣在泉,在泉之氣就是主的第六步。第六步是什麼時間呢?從大雪開始,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再是立春,這個階段在去年它的客氣是什麼氣呢?是少陽相火。客氣就是干擾之氣,就是異常的氣候變化,也就是火熱之氣的干擾,當然這只是運氣規律。在這種火熱之氣的干擾下,如果氣候確實有特殊的變化,那麼就容易發生疫病。《黃帝內經》中曾經專門指出,在吳鞠通的《溫病條辨》也專門指出過,《黃帝內經》的《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講厥陰司天之年終之氣,“陽乃大化,蟄蟲出見,流水不冰。”人們感到溫暖舒服,那就是一個暖冬。“其病溫厲。”就容易發生傳染病。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上面引用的原文,他改了一個字,省略了一段話,他講:“厥陰司天之年終之氣,民病溫厲。”這就直接了當地告訴我們在厥陰司天這個年份,最後一步是少陽相火在泉,受火熱之氣的異常干擾,那就是應寒而不寒,變成一個暖冬。如果這個時候氣候的反覆很大,就容易發生傳染病。那是不是每逢亥年就發傳染病?不是,它必須根據當時的實際氣候的變化。《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這樣講“時有常位,而氣無必也。”時間是有固定的規律的,但是氣候他不是絕對不變的。我從去年冬至節氣前開始就密切關注氣候變化,冬至節前後,氣候忽冷忽熱,反覆無常。所以我當時就意識到很可能有傳染病發生,這是《黃帝內經》運氣學理論,就知道今年冬天這個傳染病,不要把它做寒證看。還有一種認識,此次傳染病發於武漢,武漢地區屬於溼熱地帶。所以就認為這個病是溼溫。同志們啊,溼溫我們是很清楚的,溫病學家早就告訴我們,溼溫病的發病季節在夏秋之際,而且關於什麼是溼溫病,《溫病條辨》下了明確的定義,它的原文是這麼講的,“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名曰溼溫。”大家想這個是個什麼病?這就是一個普通的溼熱病,它不是傳染病,而且它有季節性,所以它不是疫病啦,不能跟疫病混為一談。
那麼我們當前疫病究竟是什麼性質呢?疫病它的病邪性質有兩大類,第一類是溫熱類,第二類是溼熱類,溫熱類多發於冬春季節,溼熱類多發於夏秋季節。溫熱類的疫病基本上是從口鼻傳入的,比如流感、麻疹、白喉、百日咳以及我們當前所發的肺炎,這個屬於呼吸道傳染。而溼熱性質的疫病多是腸胃道的傳染病,比如急性胃腸炎,比如霍亂,比如痢疾。在腦膜炎裡頭也有兩種,一種流腦,一種乙腦,流腦是屬於溫熱性質的,而乙腦就是屬於溼熱性質的,這一點在性質上我們要有所鑑別。這次的疫病我們應該把它的病邪性質確定為“溫熱濁毒”。這個濁字哪裡來的呢?吳鞠通《溫病條辨》講了“疫者,癘氣流行,多兼穢濁。”是穢濁之氣,它是穢濁。毒字哪來呢?《黃帝內經》《素問•刺法論》“五疫之至,皆相染易。”“避其毒氣,天牝從來。”是濁毒,是溫熱性質的濁毒,這就是我們對這次疫病的病邪性質的認識,這是第三點。
第四點,我們要清楚的就是病變部位,病變部位在哪兒呢?疫邪從口鼻進入,呼吸道傳染,肺為呼吸出入之門戶,穢濁之氣由口鼻吸受,必然先傷肺氣。這話不是我的話,這個話出自《吳醫匯講》,肺為呼吸出入之門戶,口鼻進入疫毒之氣,必然先傷肺氣,毫無疑問,病位在肺。我們看看這個病的主症,開始發熱,然後主症咳嗽、氣喘,全是肺司呼吸所主的病,《黃帝內經》講:“肺病者喘咳氣急”,咳、喘、氣急都是肺的病。但是有一個複雜的因素,我們學中醫的應該知道,肺與胃經脈是相通的,肺與大腸是相互表裡的,也就是說肺與胃、肺與大腸有密切的關係,因此肺有病往往也會及於胃腸,為什麼?因為他們有經脈聯繫,《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講:“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這就說明肺與胃、與大腸直接相通,他們的網絡是相通的,所以肺有病必然影響胃腸。因此在疫病的病變過程中,有一些病人確實有胃腸道的症狀,比如胸悶、泛惡、欲嘔,甚至於大便溏瀉,但是我們要清楚其主要病位在肺,胃腸道的症狀只是一個兼證而已。
這幾天我已經接觸了30多個病人,中醫肯定是要看病人的,你不瞭解病人的實際情況,光從書本上講,只能是紙上談兵,必須瞭解病人。我看這30多個病人中已經碰到三個危重病人,還有30多個都是一般的。但是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開始發熱,然後進入咳嗽,進入危重期,高燒、氣喘,開始有一點點噁心、嘔吐,甚至於大便溏,後面基本上就沒有,這是一個症狀的表現。第二個症狀表現就是一開始症狀並不明顯,突然一變就成為重度期,只要是發熱不退,立馬就高燒就開始暴喘,這是第2個特點。第3個特點,所有的病人絕大多數舌上都是薄黃苔或薄黃膩苔。到了危重期,就是黃膩苔,甚至於是黃厚膩苔,這個真相已經暴露出來了,是痰熱結聚,是穢濁之氣阻塞。我通過這幾天的病人接觸就更加明確了這個疾病的病變部位,病邪性質以及傳播的速度。
下面我們就把關於如何防治新型病毒性肺炎的方案,給大傢俱體的講一下。新型肺炎應該分為四期,第一期是初熱期,包括咳喘期,第二期是重症期,第三期是危重期,第四期就是恢復期,我們根據四期來確定治療方案。中醫治病有一個基本的原則,這是永遠不能脫離的,就是辨證施治。張仲景《傷寒論》講的很清楚,“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我們《黃帝內經》也早就明確指出了,要“審察病機”,“謹守病機,各司其屬。”“勿失病機”,為什麼一定要強調病機,就是告訴我們要辨證,中醫是離不開辨證的,要在準確辨證的前提下才能夠準確施治。
下面我們就按照辨證施治的總原則,分成了四期。
第一期初熱期,分了三型,第一個證型是溫邪犯肺,就是一開始,溫邪犯肺的表現,發熱微惡寒,注意它是微惡寒。傷寒是惡寒重發熱輕,溫熱病是發熱重惡寒輕,一開始發熱往往都有38度左右,有的甚至39度,乾咳,少痰,咽乾,咽痛,舌紅,苔薄白,脈浮或浮數,這是溫邪犯表的表證現象。所以表證的時候我們要用輕清宣透的方法,而且要注意宣肺。這個時候的治法一透邪二宣肺,我們稱為宣肺透邪。吳鞠通講:“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治邪在上焦外感初期的病,要用輕清宣透的方法,不要用重劑,一開始用重劑那是不適合的,動不動就是麻黃,石膏,大黃,這就不合適了。必須用輕清宣透。輕清宣透什麼方呢?就是桑菊飲和銀翹散。如果病人先有口苦,嘔逆又惡寒發熱,那麼這是邪犯少陽,可以合用小柴胡湯或者小柴胡湯合桑菊飲,這是可以的,因為去年冬天是少陽相火的干擾之氣,這一點我們不能忘,所以小柴胡湯是可以的,可以用小柴胡湯合桑菊飲,這是第一個型的證治。
第二個證型咳嗽微喘。這個時候病人的表現是以咳嗽為主,有的發熱已經解除了,有的發熱不嚴重,重點是咳嗽兼有氣喘,氣喘並不明顯的時候,但是有胸悶,還有咳痰,咯痰不爽,咽喉癢,當然還有兼證,比如食量差,大便不溏或者是大便溏。這個時候脈滑或者是浮滑,舌苔有薄白的也有薄黃的,這是初熱期,剛剛表現以咳嗽為主症的時候,這應��是第二個階段,治療重點要宣肺止咳,要知道肺的特點,一個是主宣發,一個是主肅降,凡是外邪閉肺,不論是什麼邪氣,第一要宣,第二要降,驅邪找出路,要依據肺本身的生理特點來解決邪氣的出路,所以這個時候應該宣肺止咳。因為重點是咳嗽,所以我們可以用桑貝止嗽散,也就是程鍾齡的止嗽散加桑貝散,其實杏蘇散也是可以用的,但是比較而言,程鍾齡的止嗽散更為合適,但是止嗽散它沒有平喘的作用,所以這個時候要用桑貝散。我們中醫有一個一貫的原則就是治未病原則。治未病第一是未病先防,第二就是既病要防變,要防止陷邪深入,要防止它由輕變重,要防止他的病情發展,所以這個時候就要考慮咳的下一步很可能就是喘促。因此加桑貝散就是這麼一個道理,桑白皮和貝母其實就是防止喘促的,不讓他喘促加重。
如果病人表現舌苔黃膩,胸悶,吐黃濁痰,這就說明鬱熱傷肺了,這是痰熱壅阻肺氣,痰熱阻塞胸肺啊,用什麼方挺合適呢?張仲景小陷胸湯是最合適的。《傷寒論》講,“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小陷胸湯是治小結胸病的啦。要知道啊,我們用方第一要針對主症,第二要針對病機,張仲景小陷胸湯,治小結胸不錯,但是這個小結胸是痰熱結聚在胸膈所出現的小結胸,那麼現在我們這個疫病裡面有痰熱結聚胸膈的證型的時候,毫無疑問就要用小陷胸湯。但是用小陷胸湯有一個注意點,溫病學家曾經提到過,舌苔不黃膩不黃滑者,小陷胸湯不可用。為什麼這麼說呢?舌苔不黃膩不黃滑,說明痰熱不重就不要用小陷胸湯,所以必須在痰熱很重,阻塞胸膈的時候就可以配用小陷胸湯了。這裡我還要順便說一下,小陷胸湯內有一味藥是瓜蔞實,我們現在的瓜蔞實,有些藥房有,有些藥房沒有,有些藥房只有瓜蔞皮,其實瓜蔞皮是最合適的。無論是瓜蔞實也好,瓜蔞皮也好,它們的作用都是寬胸利膈化痰濁,但是它有另外一個副作用,就是吃後大便溏瀉,因為它含大量的油脂,吃了以後大便溏瀉,我們在用瓜蔞實、瓜蔞殼的時候,有人一開就是30克、20克,殊不知這麼吃下去病人就會拉肚子,只吃了兩餐,便拉四次肚子,吃了三餐,拉六次肚子,病人本來蠻好的,一下就把他拉趴下去了。我們要知道正氣虧損邪氣就會亢進,疾病變化的過程,它本身就是一個正邪鬥爭的過程,中醫一貫注重扶正要固本,祛邪要扶正,扶正祛邪兩者兼顧,你動不動就大砍大殺,這個病人怎麼辦?還不由輕變重,弄出多的病來了。所以我們用藥的時候不要亂用,一定要考慮它的副作用,這是我順便講的多餘的話,這是第二個證型。
第三個證型是邪犯胃腸型,我們在所看到的病人中有一部分病人一開始確實有噁心欲嘔,大便溏等症狀,因為肺與胃腸它是相互聯繫的,所以出現這個症狀,我們只能把它作為一個兼證看。這個症狀表現是納差,大便溏,噁心欲嘔,有的還腹脹,有的疲乏,有的是薄黃苔,有的是黃膩苔,這個時候要化溼濁,重點是化濁,也叫清熱化濁,理氣健脾,也可以講理氣運脾。用什麼方呢?王孟英的王氏連樸飲,這是一個方,還有一個方是《醫原》裡面的藿樸夏苓湯,我想把這兩個方解釋一下。王氏連樸飲,黃連、厚朴是君藥,裡面還有一個梔子豉湯,還有法半夏,還有菖蒲和蘆根,這是王氏連樸飲這個方的所有的藥。梔子豉湯是治療熱擾胸膈的,但大便溏不能用梔子,《傷寒論》講了病人大便舊微溏者,不可用梔子豉湯。這一點我們不能忘了,所以方中的梔子豉湯可以去掉。這個藿樸夏苓湯的藿香和王氏連樸飲中的菖蒲是去濁的。藿樸夏苓湯重點是化濁利溼,治療大便溏瀉,所以合用藿樸夏苓湯,王氏連樸飲和藿樸夏苓湯可以治療胃腸這些症狀,但這是一個兼證,不可多用,大便溏,噁心嘔吐,一旦症狀控制就不需要多用,不要一個人一吃就是10付,15付,那就不對了。因為這個新型肺炎的疫病主要病位在肺,他的發展趨勢是咳嗽氣喘,所以這裡我們只能把它作為兼證去對待,這是初熱期,辨證分型分為這三型。
第二期就是重症期,重症期後面還有一個危重期,這其實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重症期第一個型是邪熱壅肺證,病人的表現,發熱咳嗽,氣喘口渴,胸悶,吐黃痰,脈滑數。我今天看到一個重症,就是一開始發熱,只一點點咳嗽,沒有控制住,立馬就發生氣喘、咳嗽,熱勢就增高,就屬於重症,也就是屬於邪熱壅肺型。主方是麻杏石甘湯,麻杏石甘湯出自《傷寒論》,《傷寒論》講發汗後或者下後,有的是無汗而喘,有的是汗出而喘,無大熱,麻杏石甘湯主之。他講了一個無大熱,前提是汗後或者下後,張仲景麻黃、石膏的用量是個什麼比重呢?麻黃用四兩,石膏用半斤,我們不能看他當時的分量是多少?但是這個比例已經很清楚了,半斤就是八兩啦,那就是說石膏只用到麻黃的一倍,只加一倍,二比一的分量。對於這種高熱、氣喘、肺炎症,這種病毒性的肺炎症,如果石膏只用到麻黃的兩倍,那是解決不了這個熱邪的,我本人是有經驗的,而且是有長期的經驗,石膏最少要用到麻黃的4倍或者5倍,就是說麻黃用5克,石膏要用到15g到25g,更甚的可以用到30克。同時還要注意麻黃,張仲景用麻黃,無論是小青龍湯、麻黃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等等,麻黃都是先煎吹去沫,為什麼要先煎去其沫呢?要去掉他的這種辛燥之氣,是減少他的辛燥之氣,防止病人發生虛脫,凡是虛人服用麻黃容易大汗淋漓啊。我們現在沒有什麼先煎去其沫,怎麼辦呢?就用炙麻黃,用蜂蜜炙,緩解他的辛燥之氣,所以麻黃要用炙麻黃。麻杏石甘湯本身就是宣洩肺熱,合桑貝散就是清肺熱,化痰濁,這樣進一步控制它的邪熱壅肺的喘咳,這是第一種情況。
第二種情況,疫毒閉肺型,疫毒閉肺我們又稱為臟腑同病,也稱為表裡俱實證,臨床表現是高熱、咳嗽、吐黃痰、胸悶、氣促,其中有一個更重要的症狀,就是便祕和腹脹,這個時候舌苔往往是黃膩苔或者黃燥苔,脈象也是滑數。我們知道肺與大腸相表裡,肺熱壅盛,又兼大腸腑實裡結,這不是表裡同病嗎?肺與大腸相表裡嘛,也叫臟腑同病。這個時候光清洩肺熱不夠,必須通瀉腑氣,所以要用吳鞠通的宣白承氣湯清肺通腑來解毒熱,宣白承氣湯出自《溫病條辨》:“喘促不寧,痰涎壅滯,右寸實大,肺氣不降者,宣白承氣湯主之。”這個右寸實大就是指的肺脈實大,肺熱壅盛,表面上是肺熱壅盛,而暗中的有一個腑氣不通,所以這個時候通腑就可以洩熱,這叫表裡同治。曾經也有人用防風通聖散的,防風通聖散沒有這個合適,防風通聖散它是治表裡外感證的,這裡是指肺熱壅盛的喘促造成腑氣不通的,就用宣白承氣湯。但注意宣白承氣湯不可久用,為什麼?大黃、瓜蔞實都是通大便的藥,給人久用就會造成大便洩瀉。我們治病關鍵是要殺病毒,控制症狀,不讓症狀發展,解除病毒以後就不要老吃這個藥,一開開個十付,別人已經拉肚子,怎麼還要吃?那就不行了,要特別注意不要傷伐正氣,《黃帝內經》《素問•五常政大論》講過這麼一個規矩:“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十去其九就夠了,就不要再吃了。後面怎麼辦呢?“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為什麼要這樣做?“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不要太過,不要傷害人的正氣,不要動不動就是大黃10克,麻黃10克,瓜蔞實30克,這樣會損傷正氣的。我要再叮囑一遍,服用宣白承氣湯只要大便一通,喘促一降,高熱一退就可以停藥,這是第二種分型。
第三期是危重期,危重期就會出現內閉外脫,內閉外脫往往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陰脫,一種是陽脫,這個是一般的規律,凡是病人到生命垂危的時候,往往出現兩脫。但是這裡要注意它不完全是脫,還有邪閉,這是一個虛實夾雜的病證,這叫內閉外脫,一方面是熱邪深重,二方面是肺部氣津虛脫。內熱熾盛表現神昏煩躁,胸腹灼熱,因為灼熱在胸腹往往手足不一定高熱,他是逆冷的,這是一個反常的現象,這叫熱鬱在中,陽不能達,就會出現這種現象。呼吸急促者,這個時候必須扶助他呼吸,不插呼吸機,他呼吸就衰竭。舌質紅絳或者是苔黃或者是苔燥,脈數或者是芤脈或者是促脈。此時,第一要固脫,第二要開閉,固脫就是固肺氣,固肺津,開閉就是洩肺熱。所以必須有兩個方,第一個方生脈散,生脈散是李東垣的方,出自《內外傷辨惑論》,《溫病條辨》吳鞠通講:“汗多,脈散大,喘喝欲脫者,生脈散主之。”汗多,大汗淋漓,脈散大,就是大而芤的脈,喘喝欲脫不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呼吸衰竭嗎?用生脈散,這是固肺氣,救肺津的,這是固脫的。但是現在這個新型肺炎,熱邪特別重,凡是危重期,就是高熱氣喘,他的高熱與氣喘是並進的,有的雖然沒那麼高熱,他熱邪阻於肺部,阻於胸膈,所以這個時候熱邪深重,必須清熱,因此要用三石湯。三石湯出自吳鞠通的《溫病條辨》。我們有一個救急的方叫紫雪丹,三石湯是紫雪丹中的主藥,滑石,石膏,寒水石,吳鞠通講:“暑溫蔓延三焦,邪在氣分者,三石湯主之”。重點是清三焦暑熱的,其實他化濁,滑石,杏仁,通草,這是化濁的,還有金銀花,這是解毒的,它具有清熱化濁解毒三個作用,因此我們可以用三石湯。方中滑石、石膏、寒水石的分量都要用的比較重,一般要用20克左右。如果病人出現昏迷就必須配服安宮牛黃丸。這裡我要順便說一下,上海有一個同志給我打電話,不知誰說的,說這次的新型肺炎用安宮牛黃丸可以做預防,所以大家大買安宮牛黃丸。我說這錯了,安宮牛黃丸是治療熱入心包造成的昏迷不醒的病人,那是熱邪已經深入了,而且產生昏迷,神志模糊了,才用安宮牛黃丸。你現在就吃安宮牛黃丸,中醫有一個警句:不要引邪深入,不能引賊入室,是不是?病邪還沒來,你把它引到裡面去幹什麼?這不知是誰亂說的。所以安宮牛黃丸我們要正確使用,沒有昏迷,絕不能用安宮牛黃丸。不要以為這個藥比較貴,就是好藥,現在老百姓有種錯誤的觀念,藥越貴就是越好的藥,大家都拼命買,誰說哪個藥好就買哪個藥,這是不對的,不能這樣做。安宮牛黃丸用的時候也要注意,大人一天一丸,小孩不能吃一丸,因為裡面有一些劫伐的藥,比如冰片,比如麝香,比如牛黃,這都是劫傷元氣的藥,要注意一點,用藥不要過度。
危重期還有一個最危險的證型,就是陰竭陽脫。不論什麼病,包括疫病在內,傷陰過度,熱毒傷陰過極往往轉化,造成陽脫。這個時候的主症手足厥冷,也可以講手足厥逆,全身出冷汗,體溫下降,最重要的是體溫下降,我們用現在的檢測手段,一量體溫多高就知道了。歷史上我們中醫沒有體溫表的時候,就必須摸人家的手足、身體,特別是胸腹部位,才知道他體溫是否下降,現在體溫表一量就知道了。精神是十分的極度的萎靡,神識淡漠,舌色晦暗,脈微細。張仲景講少陰病脈微細,有陽脫的情況。人在生命垂危的時候,往往是陰陽俱損,陰損及陽,首先有陰脫,而後造成陽脫,這是一個基本的規律。到陽脫的時候大汗淋漓,四肢厥冷,體溫下降,脈象甚至看不到了,這個時候毫無疑問要溫陽固脫,用參附湯加上龍骨牡蠣叫參附龍牡湯,這就是固氣脫的。但是要注意不能弄錯,如果尚有熱邪的時候,不能用,如果是以津脫為主的不能用,這個時候一定是陽脫氣脫。我們要抓住他的特點,體溫下降,脈象微細,舌淡紫,這樣才能用參附湯,參附龍牡湯,這是第三期危重期。
第四期就是恢復期,有的在危重期已經被治好了,或者病人沒進入危重期就已經開始好了,到了恢復期,恢復期好辦了。
恢復期一般是兩種傾向,我們知道熱病最容易傷陰,疫病同樣如此,無論是溫熱疫邪也好,溼熱疫邪也好,往往都容易傷陰。溫熱病的後期是傷陰的,溫病學家講了“存得一份津液,便有一分生機”,“存得一份津液,便有一份生理”,這是必然的。溼熱病容易導致陽衰,溫病學家也講了,這個溼熱病治陽衰,不一定要用溫藥,要用利溼的藥,防止他陽衰。這是溫病學家講的,我們對疫病也要按照這個規律去治療他的恢復期。所以恢復期無非是兩種,一種是津虧的,一種是氣虛的。
津虧了,哪兒津虧呢?一個是肺,二個是胃,我們稱為肺胃陰虛型,也可以講肺胃津虧型,口乾食少,疲乏,舌紅少苔,當然有的還舌上乾燥,這裡要注意到舌色非常重要。凡是陰虧了,第一個表現就是舌紅少苔,不是血虛,如果是血虛那是舌淡,或者是熱邪傷人造成津虧,他是舌紅少苔。溫病學家葉天士曾經講過,“溫病救陰猶易,通陽最難,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這種病後期不是血虛,而是津虧。如果是血虛,臉色淡黃,舌淡,而這裡是津虧,所以病人表現一定是舌紅少苔或者是舌紅而幹,這一點是一定要注意的。用什麼方呢?要滋養肺胃的陰,用沙蔘麥冬湯。這個沙蔘麥冬湯出自葉天士的葉氏養胃湯,所以我經常說沙蔘麥冬湯不是吳鞠通的,而是葉天士的,葉天士的葉氏養胃湯:沙蔘、麥冬、玉竹、扁豆、桑葉、甘草,六味藥,吳鞠通加了一味藥花粉就變成沙蔘麥冬湯了。我讀了這些書以後,我經常講沙蔘麥冬湯是葉天士的不是吳鞠通的,當然吳鞠通加了一味藥,那就把名字給改了,我想應該改為加味葉氏養胃湯,當然吳鞠通已經講沙蔘麥冬湯,葉天士與吳鞠通都是我們的老前輩,所以還是叫沙蔘麥冬湯,它就是滋養肺胃陰虛,促進飲食,解除餘熱,這是一個。
第二個脾肺氣虛,這個病在肺,肺氣虛,肺主氣,但是脾為肺之母。脾者土也,肺者金也,我們要用培土生金法,補肺必先補脾,這是一個基本道理,這是我們中醫一貫的原則,所以脾肺氣虛,重點是補脾,然後益肺氣。用什麼方呢?用劉河間的黃芪四君子湯加陳皮、法夏,我們稱之為黃芪���君子湯,也就是六君子加黃芪,一補脾肺二補氣虛,這樣就恢復得很快,這個恢復期就好辦了。我們要掌握的就是一個是屬於陰虛的,一個是屬於氣虛的。
在治療方案裡面,我們主要就擬定這麼一個四期的方案,這四期的方案大概的東西,我想都應該囊括進去了,當然有些病人因為體質的差異,有些地方因為局部地理氣候的關係,或者是生活習慣,或者有些人素有什麼痼疾,他在病變表現過程中會有一些不同,我們要隨證施治,總而言之要辨證施治。《黃帝內經》《靈樞•壽夭剛柔篇》講:“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有短有長,有陰有陽。”人的體質是有差異的,有剛柔的區別、有強弱的區別,有肥瘦的區別、有陰陽的區別,何況還有老少的區別。總之,我們要針對不同的體質,根據他不同的表現,隨證施治。我們講的這些只是一個主流的,一個梗概的東西,所以剛才講的這些主方前面都加了兩個字,推薦方,這是給大家推薦的,不是一定不移的。但是我們不論怎麼辦?都必須要把握這個病的病邪性質,病變部位,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病?它的趨勢是什麼?這一點我們是必須清楚的。
關於預防,這裡出了兩個預防方,一個預防方是針對虛人來的,尤其屬於虛寒體質的,我想老年人,寒氣重的人,素體陽氣不足的人,這是實用的。大家都知道中醫的理論,“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邪之所在,皆為不足。”這都是《黃帝內經》的理論,所以我們要固正氣。第一個處方是針對固正氣,治療虛寒,對虛寒體質用於預防的方。第二個方就適合普通的人群,特別是幼年兒童人群是最合適的,因為它是辛涼御邪,清熱解毒的一個方,就是銀翹散加減的一個方,用了銀花、連翹、甘草、板藍根解毒,用了蘆根、桑白皮清肺熱,用了荊芥、薄荷辛涼透邪,所以它是一個清肺解毒,御邪在外的方,普遍的人都可以用。預防藥分量不要重,用的時間也不需要長,3到5付即可,不要把它作為飲料去喝,不要一天都吃這個藥,我們不主張大家天天吃這個藥,三到五天即可。現在預防重點是要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這是關鍵。全方位嚴密隔離措施,這是切不可少的,大家要知道這個病是由口鼻傳染的,這是呼吸道傳染病。現在電視裡天天講,要戴口罩,要勤洗手,要隔離,不要到公共場所去,這完全是對的,大家認真做到就行了。
我想這次疫病的發生和流行,對我們全體中醫是一個很大的考驗,既考驗我們的醫德醫風,也考驗我們的醫療技術和醫療水平。我們不單單是要有決心,更重要的是要有辦法,而且要有準確的辦法,要有準確的施治法則,要有準確的預防措施,這才能夠真正為人民的生命和健康負責,所以我們既要有決心,又要有辦法。我希望我們大家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湖南省委省政府和省衛健委、省中醫藥管理局的直接領導下,我們大家共同努力,儘快打好這場防疫的阻擊戰。謝謝大家!
0 notes
e-c-chan · 5 years ago
Text
鍼灸為什麼能治大病?(推薦)
…………………………………………
劉希彥
《黃帝內經》裡面為什麼幾乎只講鍼灸,而不講湯液學?可見在當時靠鍼灸就可以治好大部分病,而不必像現在這樣逢病就吃藥。當然,當時的鍼灸水平一定是比現在高的。
1、《黃帝內經》裡面為什麼幾乎只講鍼灸,而不講湯液學?
一根小小的針扎進皮膚裡,就真的能治好重病,甚至絕症嗎?至少我在學醫之前,是不相信的。有的病人,根據他們的病情,我建議在服湯藥的同時,配合鍼灸,他們往往表現得很不屑,說扎扎針燒燒艾能治什麼病。鍼灸到底能不能治病?當然能治病,而且能治大病。在崇尚科學精神的今天,大家可能覺得不可思議。
諸位有沒有想過,《黃帝內經》裡面為什麼幾乎只講鍼灸,而不講湯液學?可見在當時靠鍼灸就可以治好大部分病,而不必像現在這樣逢病就吃藥。當然,當時的鍼灸水平一定是比現在高的。
現在我們鍼灸水平沒辦法提高了。
首先,鍼灸在中國還沒有在美國受歡迎;其次,有不少人質疑人體經絡的存在,因為用現代的科學儀器暫時檢測不出經絡的存在。當然,這種質疑在現在也正常,連現代科學儀器都無法印證的事物,古人怎麼可能知道呢?
2、現代社會看似越來越發達了,其實離很多真正的生命之“道”愈加遙遠
莊子說,生活在夏天的蟲子,你是不能跟它說冰的存在的。
人類發展到今天,外物越來越發達,人類對外在事物的欲求也在不斷膨脹,早已不可能像古人那樣向內修煉了。古時候物質條件相對簡單,交通相對閉塞,人們習慣於向內求。那時,打坐、內觀、練氣可以說是人人都會一點的基本功課。其實只要打打坐,就能感受到氣機在身體裡面的運行,若再能精進,還會有更多不可思議的境界,感覺到經絡的運行軌跡也並不算什麼難事。
現代社會看似越來越發達了,其實離很多真正的生命之“道”愈加遙遠,此所謂“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所謂科學,乃分科之學,越分越細,追求極致的細微之相,我們能夠把一片樹葉研究到細胞、分子、原子、DNA。可是,當這片樹葉遮住自己眼睛時,眼前的一座泰山卻看不到了。
3、關於鍼灸治病的原理,一言以蔽之:引導能量而已。
關於鍼灸治病的原理,一言以蔽之:引導能量而已。“針”就是用針扎進人體,“灸”就是在人體表面用艾灸定點加熱。以前還有砭,就是用磨製的石器從外部去刺激人體。這些都是運用了同一個原理:當受外物刺激和傷害的時候,人體出於自保,能量與津血會自動往那個部位匯聚。就像人身上捱了一拳,那個地方就要腫起來,就是氣血往那個地方匯聚,去修復那一拳頭造成的傷害。鍼灸是用外力的傷害和介入來人為的引導能量,以打通閉阻,也就是打通免疫力的通道。
要想了解真正的古中醫,就要先認識到藥是不能治病的,只有人體自身的免疫力能治病。以藥治病的結果就會是西醫界如今面臨的問題,連感冒都沒有特效藥。對人體免疫力而言,非典病毒、埃博拉病毒在臨床上哪怕不治療,死亡的也只是一小部分,多數人能自愈,癌症自愈的也不少。艾滋病普通免疫力的人都能抗一二十年不發病,免疫力才是能對付一切疾病的藥。中醫為什麼能治大病重病,因為真正的古中醫思維是恢復人體能量,打通人體循環,讓人體自身的免疫力去治病的,而非用針用藥直接去治病。
中醫反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你頭痛,有可能在腳上扎一針就好了,鍼灸就充分體現了這一精神。以藥治病是後世中醫的理論,漢代的醫學典籍《傷寒論》,整本書沒有一個病名,只治六經。所謂六經,就是人體自身排病的六種渠道,也可以說是模式。真正的中醫思維只是去引導和治理這六種模式。所以,宋元以降的許多中醫理論對中醫是有毀壞的,以至於中醫淪落到今天治病慢、不治病的境地。中醫需要回歸真正的傳統,這是另一個話題,在這裡先不多講。
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著名作家賈平凹曾經得過很嚴重的肝病,醫院治不好,他就用作家的藝術思維,每天對自己的肝說話,勸解它,安撫它,跟它講和。他每天這樣堅持,後來肝病竟然奇蹟般的好了。醫生們都覺得奇怪,有很多人分析說,這是精神療法。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精神療法,未必真的是精神在起作用。運用中醫思維來看,當他對自己的肝說話的時候,人體的氣血和能量就會往肝走。好比我們平時看東西的時候,一凝神氣血就往眼睛走,就看見了;“側耳傾聽”,一側耳,能量就到了耳,就能聽到了該聽到的聲音,走神時,就會“置若罔聞”。賈平凹用意念將能量引向了肝,免疫力也就過去了,肝病久而久之自然就會好,所以人對付疾病真的沒有那麼複雜。古人治病是“道”的思維,是順應人體,順水推舟的。舟不走了,看水往哪裡流,風往哪邊吹,看好了水向風向,實在不行,引點水過來,順勢而為,輕輕一推船就走了。其實,推走船的主要不是人,而是自然之風水,人能有多大力量呢?西醫是病灶醫學,就是隻研究船,最後把船研究了個透,每一根木頭纖維都研究了,甚至於把船拆開了,破壞了,船還是不走。
醫學只要不妄自作為,只要明白如何順其自然,順勢而為,對待疾病就完全不必象現在這樣的悲觀。如今,西方也在提自然療法,順勢療法。對於他們來講,還只是初步的反思,要真正的醒悟,並建立體系,還需要很強大的哲學基礎和若干年的摸索和實踐。相較之下,中國早在幾千年前就有了這種哲學基礎和一整套辨證治療方法。所以,我覺得中醫對於人類的未來是非常重要的。美國是一個強調科學精神和法律精神的國家,按照這兩條精神,他們是不可能讓鍼灸合法的,因為檢測不出來,無法證實其存在。但他們現在立法通過了鍼灸。這不是退步,而是一種進步。人類只有承認自己侷限才是智慧的開端,如果只是憑著自己的那點有限的智慧去評判一切,去否定幾千年實踐下來的傳統,反而是一種愚昧。
中醫無絕症
人是天地孕育的最精密的儀器,本就是天地的一部分。所以我們永遠也無法修自己,除非我們有和天地同等的智慧,就好像一臺洗衣機永遠也不可能修它自己一樣。
問:請問希彥老師,“中醫無絕症”這個說法,確實如此嗎?
劉希彥:根據我的臨床經驗,確實是這樣。比方說肝硬化腹水,這是比較重的病,藥如果用對了,快的十來天腹水就能消下去,有時候我們治一個普通的胃病失眠之類,可能所需的時間更長。
問:為什麼會這樣呢?原理是什麼?
劉希彥:這就要從中醫的哲學基礎說起。從哲學的角度來說:人類根本沒有可以治病的藥。
打個比方,我們創造了一臺電腦,造了一臺洗衣機,我們今天就可以修電腦,今天就可以修洗衣機。而我們人呢?人是天地孕育的最精密的儀器,本就是天地的一部分。所以我們永遠也無法修自己,除非我們有和天地同等的智慧,就好像一臺洗衣機永遠也不可能修它自己一樣。既然我們做不到修自己,那醫學又是什麼?
先從西醫說起。西醫領域一直在致力於研究治病的藥,那西醫領域到底有沒有治病的藥呢?先說感冒,現在大家都知道了,抗生素不是感冒的特效藥。在國外門診,大夫是沒有權利隨便開抗生素的,若開了,��可能會面臨吊銷執照的處罰。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抗生素不是感冒的特效藥,那感冒的特效藥又在哪裡呢?西醫界的答案是沒有。如果感冒都沒有特效藥,那別的病呢?自然更沒有特效藥了。比方說糖尿病、高血壓,我們都知道需要終身服藥。這些藥是在控制血糖,控制血壓,但不能治癒。不但治不好,還傷肝腎,因為服用這些藥物引起肝腎衰竭的病人現在有很多。如果病嚴重了呢,就是手術,把壞掉的器官切割或者置換。然後就是排異反應,因為不是你的器官人體不接受。這種治療追求的是五年存活期,如果能存活五年就算治癒。
問:那中醫領域有沒有能治病的藥呢?
劉希彥:一樣沒有,能夠對抗疾病的只有人體自身的免疫力。因為我們人體的免疫基因鏈足夠對付已知的一切疾病。比方說艾滋病,人體免疫力一般的,能抵抗艾滋病病毒十幾二十年不發病。個別免疫力極強的,終生不發病。癌症、非典之類的自愈的就更多了。
問:我知道當年非典疫情肆虐,西醫素手無策,抗生素無治,只能使用大劑量的強效的激素,倖存者多得股骨頭壞死,肺纖維化等後遺症,痛苦非常。後來是中醫出來治好了很多,治癒者亦無後遺症。可照您說的既然中藥不治病,那麼中醫又是靠什麼把人治好的呢?
劉希彥:真正的傳統中醫是反對用藥去治病的,而是著眼於恢復人體的秩序,打開讓免疫力受到抑制的這把鎖,然後讓免疫力自己去治病。真正能“覆杯而愈”的只能是人體自己,而不是藥物。只有明確這個觀念,用這個理念去治病,中醫才真正是中醫,中醫才能擺脫現在治病慢不治病的怪圈,成為真正的治病快治大病的中醫。後世的中醫之所以衰落,也是因為越來越偏向於以藥治“病”。我說的這個病就是病症的病,這是局部思維,背離中醫精神的。對於人體免疫力而言沒有大病小病。西醫所謂的大病很多情況指的是患病的位置,比方一個炎症,在皮膚你可以不去管它,在腎上呢,腎炎那就是大病了。但對於人體免疫力而言,它是一樣的。又比如黃斑病,號稱眼部癌症,這在西醫中是最難治療的病之一。我治過一例黃斑病,只用了一個月便徹底根治了,也沒有再復發,而我當時辨證的時候,只是用了一個和解少陽加祛溼的方子。那為什麼這樣一個方子就能根治了黃斑病,而西醫卻束手無策呢?很簡單,因為,黃斑區的病變可以理解為有一塊積液在眼球后部,溼氣去除,自然也就好了,之所以西醫稱之為絕症,是因為積液在眼球的後部,對於西醫而言那個區域的病變很棘手,做手術非常的困難,所以稱之為絕症。而對於中醫而言,身體哪裡都是一樣的區域。免疫力正常了,人體秩序恢復了,大病亦能速去,反之一個感冒也有可能遷延一兩個月不好。
問:你是研究古中醫的,古中醫治病在理念上有什麼不同?
劉希彥:古中醫關注的不是病本身,而是人體的排病之勢,然後協助人體去排除這個病邪。那就要知道人體選擇的排病邪的位置和途徑在哪裡。推定人體排病之途徑和方式的證據,我們稱之為“證”,也就是諸如發熱、體痛、嘔吐、腹瀉之類的人體的證狀反應。中醫所謂辨“證”施治,而非辨“症”施治和辨“病”施治,正解應該是這樣。所以我們不針對病。鍼灸治病的原理也是這樣,經絡是人體能量運行的通道,真正的古中醫湯液學和鍼灸學原理是一樣的,是一以貫之的,主要是引導能量,順應和幫助人體去排病,而不是直接去治病。你看歷代經方大家的醫案裡,用一個桂枝湯和小柴胡湯做基礎方,就能治好很多疑難重病。一般會認為桂枝湯和小柴胡湯是治感冒的,也對,其實對於經方的理念而言,沒有什麼治外感冒和內傷病的區別,因為根本就不直接針對病。桂枝湯是疏通體表的,小柴胡湯是疏通半表半里的,只要人體將邪氣排到這個層面僵持住了,你用這個方子幫助人體排出去,則相應的病都可以治好。這就是為什麼小柴胡湯幾乎可運用於一切疾病的緣故。後世有個逍遙散,都知道是運用極其廣泛的,你去看組方,只是小柴胡湯的變化方而已。
為什麼古人用湯藥和針石來治病,而不是別的方式?比如我們古來就有中醫的外科手術,華佗就是代表。文革的時候,還有外國的紀錄片導演在中國農村拍到過完全鍼灸麻醉的中醫剖腹產,這個視頻網上就有。為什麼我們明明早就有中醫外科手術,卻不普及這種治療方式?說明古人已經認識到人體是可以通過由外治內來治癒疾病的,不需要在人體內部進行傷害性的定點治療。西醫看似大巧,實質上是大拙,上帝創造了疾病這把鎖,就一定留下了鑰匙,如果治病一定要拆開人體,甚至切除器官,實則是侮辱了上帝的智商。
漢代之前的古中醫和後世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完全沒有“病”的概念,整本《傷寒論》沒有提到一個病名。《傷寒論》講治六經,六經可以理解為人體的六種困局;也可以理解為人體自己排病的六種模式。學會這六套方法就能治萬病。這是一套大道至簡的醫學體系。歷代很多名醫,都推崇《傷寒論》,都在試圖破解《傷寒論》的理法,可越是簡單的反而越不容易領悟。我的研究就是破解《傷寒論》後面的理法,破解《傷寒論》所記載的古經方的組方規律。學醫不能一個病一個病去學,病何止千萬,治病的經驗是學不完的,經驗也不能適用於一切情況。用經驗治病就是賭博,用病人做賭注,因為你不瞭解真正的原理,那就只能時而治得好,時而治不好,治好時不知道為什麼治好,治不好時不知道為什麼治不好。
我自己也是從後世中醫學起的,一路往上追溯,學回到《傷寒論》和古經方。古中醫不但組方原理與後世差別很多,療效也要高出很多,這個不但是我有這個經驗,也不是現在才有人這麼說,歷代的醫學大家大都有這個共識。
劉希彥:古中醫解讀秋季養生防病
人在秋天容易煩躁失眠,心煩胸悶,上火,甚至於發皮膚病,出現諸如皮膚瘙癢、眼睛乾澀等症狀。一般來說,醫生會說這是秋燥,常見的解決辦法就是滋陰。滋陰就是用地黃、銀耳、阿膠等藥物,簡單的則用梨水、梨膏之類的來滋陰降火。一提到秋天養生,大家都會說要滋陰,但是秋天滋陰真的是人人都適用的嗎?今天就和大家討論一下這個話題。
1、從古中醫的角度來分析一下滋陰的原理
首先,從古中醫的角度來分析一下滋陰的原理。滋陰,就字面來看,第一,它是滋補的方法,第二,它是陰性的能量。
在中醫裡,只有在陰虛和陽亢同時具備的時候才能用滋陰之法。舉一個例子,若是單純的血虛,並沒有陽氣亢盛的狀況,這時就不能滋陰。因為血虛就是陰,而滋陰藥材是陰性的,陰上加陰是不可以的。只是陰的話,用陽性藥材去平衡才可以,這才是中醫的思維。還有一種情況,身體並沒有陰虛血虛,是真的上火,這時候用有滋補作用的滋陰藥,只能起到火上澆油的效果。滋陰是要符合一定身體條件的,並不是每個人都適用,所以,說到秋天養生立刻聯繫到滋陰,這是欠妥的。
秋之氣為金為燥,這是沒錯的,秋天的確容易秋燥,但我們治病的對象是人而不是天,不能單憑氣候就去決定人去吃什麼,怎麼治療。夏天雖潮溼,也有燥證患者;同理,秋天雖乾燥,人也可能是溼證。秋天心煩、上火、失眠的情況較為多發,秋燥是一方面,但從臨證上觀察,身體堵塞的情況則更為常見。
夏天雖然很熱,但人體會排出大量的汗液;到了秋天,天地之氣一收斂,大家明顯可以感覺出汗少了。汗是人類排洩熱和火的重要方式,只要我們一出汗,身體就會覺得涼快了舒服了。可在秋天,特別是秋天前期的時候,溫度並沒有下降多少,但是人排汗卻變少了,人就非常容易上火。
簡而言之,就是體表排熱少了,我們吃下去的熱量容易囤積,就會以上火的方式顯現。
當今社會,這種情況是很普遍的。因為大家的飲食條件非常好,幾乎頓頓吃肉,零食也吃得很多,在這種情況下再滋陰的話,就是火上澆油了。所以,秋天上火的人先別急著去滋陰,可以先清淡飲食,再看二便是否通暢。通常秋天汗腺關閉,小便自然會增多,如果小便多,循環就是通暢的,應該高興。如果秋天小便少的上火,我們可以把這種情況稱為溼熱。通常情況下小便少的人,皮膚會很黃的。有很多女性看到自己皮膚髮黃就去滋補氣血,或者塗抹增白的化妝品,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小便通了,皮膚也就不黃了。中醫治療黃疸,也就是這個原理。
2、後世中醫和古中醫的區別
說到這裡,順便說說後世中醫和古中醫的區別。後世中醫在看到一個病的時候常說是陰虛引起的,或者說是肺熱脾虛引起的,其實,如果從人體大循環來看,無論是上火,是肺熱脾虛,還是具體到一個病,它們都是現象,本質上並沒有不同。上火是病,肺熱是病,脾虛是病,具體的病也是病,它們都只是現象,是末節的東西,或者說是後果。
我們要問的是為什麼上火?為什麼肺會熱脾會虛?以上火為例,如果根本原因是汗腺關閉了,能量出不去,大循環不通了,這個熱積在胃,就是胃熱;積在肺就是肺熱,則有發燒有咽喉炎;反應在腎,就可能是小便黃少了,則有泌尿生殖系統病變。這種種的症狀,歸根結底有可能是由於人體大循環不通暢導致的,如果只是去降火去滋陰,這種情況就像灶裡的柴塞多了,冒煙了,還去添柴,或者見火滅火去潑水,這都是不對的。首先應該去疏通,任煙自滅,讓能量循環,這才是真正中醫的思維。
當然不是說所有的病都是能量囤積不通引起,也是能量虛少的陰證寒證,需要溫和補;也有陰虛陽亢之燥,需要滋陰,當下這種情況的確很多。
事實上很多行古法的中醫想法也有不同,比如我見過有古法的鍼灸,碰到虛寒血虧之病,也是建立循環的,他們形象的說是“要致富先修路”,路修好了,能量才能積累,局部的去溫灸一下或者止一下痛,不是長治久安之道。我說的是一種觀念,就是要著眼人體之大循環來看人體,不要執著於現象,秋天乾燥是外界的現象,肺火肝火脾虛腎虛是內在的現象,具體到一個病,更是現象。只看現象容易找不到根本,容易誤判。人體表裡上下之大循環大秩序,以及由此導致的能量之虛實才是根本。
最後說一下貼秋膘的問題,現在有暖氣的地方,不要急於貼秋膘。
以前的人貼秋膘,是因為冬天很冷,在秋天多吃一些囤積能量以應對寒冬。現在很多的地方有暖氣,冬天是夏秋天的溫度,可冬天氣機內斂,汗腺又打不開,以至於整個冬天人體都處於秋燥上火的狀態之中,這時還去貼秋膘,囤積能量,會讓人更不舒服。如果是在沒有暖氣的南方,冬天很冷,那麼在中秋過後,溫度降低,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適當貼些秋膘未嘗不可。
歸根結底,我們有了正確的觀念後,才更能正確地認識到人體的運行和循環,而不是人云亦云地去滋陰降火,或者去貼秋膘。
0 notes
e-c-chan · 5 years ago
Text
钟南山:中医一开始就要介入,别到最后不行了才看
https://mp.weixin.qq.com/s/r1ereoQs1le8FTppjMDLeQ
0 notes
e-c-chan · 6 years ago
Text
【This.中國】中醫生死大辯論 反映的竟是中國存亡焦慮(下)
https://www.hk01.com/article/390474
0 notes
e-c-chan · 6 years ago
Text
【This.中國】中醫生死大辯論 反映的竟是中國存亡焦慮(上)
https://www.hk01.com/article/390344
0 notes
e-c-chan · 6 years ago
Text
般若波羅健康108條!
文/南懷瑾
……………………………………
1、臉上長痘,是因為「痰濁」無去路,只好把臉當「出路」了。想讓它從後背出,就刮痧。想讓它從小便出,就蹲走跪行。想讓它從大便出,就推腹,敲帶脈。但是,若不暫時忌口:冰鎮冷飲,肉食燒烤,甜品辛辣。也是枉然。總之,痘痘,多是腸胃的問題。
2、若你總是手腳冰涼,只要先讓你的腳熱起來,身上的病就會去掉一半,後腰,肚臍,膝蓋,雙腳的保暖尤為重要。
3、一按摩,就打嗝。是經絡通暢的表現。打通經絡就是打通經絡裡停留的濁氣。最終會於腸道,推腹。
4、大便對應著煩惱,小便對應著恐懼,汗液對應著寒邪,眼淚對應著鬱結。
5、治病要給病以出路,常見的出路是:大便、小便、汗液和眼淚,先深蹲,臀部貼近腳後跟。然後,腳掌不離地,向前蹭著走下去。可以助陽,利水,發汗,通便。對鼻炎有效(一邊蹲走,一邊用兩手「魚際」擦揉鼻翼。)
6、膝與腹經絡相通。深蹲可去腹病,可常做。蹲而頭暈者,慎做或不做。
7、少則甜,多則膩,「品」不過三口,多食反失滋味。
8、生活中,少問幾個「為什麼」?會減少許多煩惱,節省許多氣血。
9、按摩,有效而易學。按,久按不動,待氣血聚來;摩,捏揉推撥,散氣滯血瘀。一按一摩,引清氣驅趕濁氣;摩之按之,散瘀血好血自生。
10、足跟痛者,多為腎經氣滯。按摩小腿腎經:太谿——复溜——築賓。這一段若經穴敏感者,足跟痛可立時減輕。
11、噴嚏、咳嗽;寒戰、嘔吐;哈欠、抽筋。這些現象,若因勢利導,皆是治病的良方。
12、鍛煉不忙著鍛煉肌肉,先讓你的五臟六腑結實了再說。樹幹茁壯,枝葉自然茂盛。粗壯的肌肉需要大量的氣血,五臟都吃不飽,別急著餵養肌肉。
13、想氣血足,先別損耗。吃那一點營養,敵不過隨意的揮霍。
14、想要讚美,就會想要批判。所以要以恆溫之心,取捨冷暖之事。
15、腎為先天之本,生精髓。脾為後天之本,長氣血。精髓是種子,氣血是糧食。強腎就是育種,健脾就是囤糧。糧雖多,坐吃山空。種不絕,生生不息。強腎,長生久視之道。
16、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只要不停下來琢磨,「物來則應,物去不留」,就不會毀傷我們的身體。反而會激發我們的能量。遇到老虎,撒腿就跑,增強了腎上腺,雖恐無害。遇到不平事,大吼一聲,陽氣十足,雖怒不傷。若是思來想去,耿耿於懷。便成了負能量,暗傷陰血。《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17、老子說:「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都精明算計,明察秋毫。只有我糊里糊塗,無所用心。糊里糊塗,才能置心一處。無所用心,才能心無所住。「靜極則生慧,心安理自得」。
18、什麼是先天之本呢?就是產生能量的源泉。不是支流,不是通道,不是外來的注入,而是與生俱來。心生願力,肺生氣力,腎生活力。三大先天之本。願力讓人想做,氣力讓人能做,活力讓人愛做。腎藏精,肺藏氣,心藏神。
19、讀《金剛經》可除三毒,得五福。三毒:貪、嗔、痴。五福:長壽、富足、康寧、好德、善終。
20、讀《金剛經》可得「無諍三昧」。無諍:不爭論美醜、善惡、是非。不起分別心。三昧:梵音samadhi也稱「三摩地」。心定神安之義。此時可產生巨大能量,叫三昧真火。三者,天地人。昧者,太陽未出時的混沌狀態。三者,過去、未來、現在。昧者,無所住之心。
21、如何散「結」,艾灸、刮痧、拔罐;推腹、拉筋、跪膝;揉太衝,敲帶脈;金雞獨立,壁虎爬行。
22、病有風寒暑濕燥火。寒邪「結」在臀下,風邪「結」在肋間,濕邪「結」在臍周,火邪「結」在肘窩,燥邪「結」在內踝,暑邪「結」在中脘。
23、敲「帶脈」,或者就是敲肚子,這個簡單的動作,就能讓許多人肚子裡的「三濁」,很快排出去。但是,如果你零敲碎打,淺嚐輒止,三天就放棄了,那才真叫「失之交臂」。再好的「功夫」,都是需要功夫的,時間不夠,就沒有效果。
24、身體有一病,身體就有一藥來治,經絡穴位,就是藥。舉手肩膀痛,看看痛在哪裡,痛在哪條經上,便調治哪條經。痛的地方,或是瘀血,或是氣滯,或是寒凝。當溫通宣散。通要有通路,散要有出口。經絡是通路,臟腑是出口。
25、脊椎兩側的筋怎麼會變短呢?外傷而瘀血、受寒而凝滯、過力而勞損,都會傷筋。所以脊椎有病,在患處兩側俞穴位置必有症狀:或腫脹,或結節,或拘攣。只要留心,眼觀,手摸,一按便知。調治可用肘尖撥筋,刮痧拔罐,艾灸熱敷。順經而施,隨症而選。脊椎兩側的筋一但松解,脊椎會自動歸位調直。不治而治。
26、強腎必強腰椎。若脊椎已受損:或側彎,或突出,疼痛受限,便當先修復再鍛煉。脊椎有病,「症在骨,結在筋,根在臟腑」。手法好的「整脊」大夫,可以很快將脊椎調直復位,卻往往難保長久。因癥結在脊椎兩側的筋。兩側的筋左右牽拉中間的脊椎,若一側的筋短了,拉力就會增強,脊椎便向短的一側側彎突出。
27、為什麼要強腎?因為腎是鼓動身體能量的風箱。它是持久力,是永動機。腎強,則身體無處不強,五臟都有動力;腎弱,則人既無激情,也難持久。腎是人的潛能,挖掘就有,不用則廢。腎主納氣,肺吸的氣再多,腎不接納,氣也難以輸佈到全身。想要擁有更多的能量,需要先有儲藏能量的空間。腎就是空間。
28、老子說:「弱其志,強其骨」。說的就是強腎的方法。心主七情,腎主六欲。強腎先要將六欲的能量,收攝回來。「虛其心,實其腹」,心先不亂,腎才能強。「實其腹」,就是把七情的能量,都集中到丹田的地方聚守。「強其骨」,就是強壯腰椎,填充骨髓。牙齒,就是骨之餘。最簡單的強腎法,從叩齒開始。
29、身體有「外寒內熱」,也有「上熱下寒」。前者常常感冒,後者容易上火。熱本是能量,可以在身體裡轉化。外寒內熱,可發汗而解,熱隨汗而發,寒隨汗而解。上熱下寒,可引血下行,血總是熱的,腳一熱,上焦的火隨之而消,痘痘們也就不見了。
30、冬令進補。保暖就是最好的儲藏,最好的進補。「風從項後入,寒從腳底生」。脖子後面最易受風,所以要豎起領子,帶上圍脖。腿腳離臟腑較遠,血量不足,寒氣最易侵入,所以下半身一定要多穿,棉靴厚襪,最佳選擇。腰為腎之府,腰的保暖尤為重要。上半身,心火旺,肝氣盛,少穿些倒是無妨。
31、後背是寒氣積聚的地方。俞穴眾多,該灸哪個穴位好呢?你的身體會告訴你。當艾灸在你的後背緩緩掠過的時候,有的地方會癢,有的地方會麻,有的地方會熱感強烈,有的地方卻木知木覺。艾灸到正確的穴位,你會感覺很舒服,就可以停下來,多灸一會兒。幫別人艾灸,要注意時間和距離的掌控,小心燙傷起泡。
32、膝蓋最易受傷,爬山坡,下樓梯,玩藍球,打太極,都有可能會磨損膝蓋。需隨時保養。保養其實很簡單,「只要坐在椅子上,把膝蓋抱在胸前,貼胸抱左腿一分鐘,然後再抱右腿,左右交換。」這個方法比跪膝簡單,效果卻很好,適用於更多的人。
33、「過敏性鼻炎」,清涕不斷,畏風怕冷。外因多為風寒束表,內因多是肺腎氣虛。若寒氣偏重,多在背俞艾灸,待背癢時刮痧效果最佳。肺腎氣虛,可試練一個小方法:「單腿下蹲起」(一腿向前伸直,另一腿蹲起)每天兩腿各做五個。功效勝於「冬蟲夏草」。此方法較費力,可先扶著椅子練習。
34、與朋友們分享一個直立健身的小方法,「肚子鼓鼓挺向前,腰身如弓向後彎,仰頭揚眉朝天看,蹭步前行腳如粘」。每天「蹭步」三分鐘,最強腰腎增內功。
35、打坐時氣血旺盛,內力集中,便會衝擊固有的病灶,通常是酸、麻、脹、痛。酸是缺血,但好血將至,多按揉即可。麻是氣至血未至,可拔罐引血而至。脹是濁氣有餘,不可拔罐,可敲打經絡,也可推腹。痛是血瘀,刮痧刺絡可除。總之,靜心打坐時,身體自行調節修復,酸麻脹痛,隨它而去好了。
36、初學打坐,不必拘子時午時,飯前飯後,只是不要過飢過飽就行。兩手隨意疊於腹前,兩眼微閉,怡然自得。
37、打坐最長陽氣,就像冬天在屋裡生火一般。陽氣本足的人,一打坐就愛出汗,排出體表之寒。陽氣不足的人,會覺得手腳溫暖,鼻流清涕,排出體內之寒。
38、初學打坐,不必死守一竅,不必刻意呼吸。放鬆隨意,就不會出偏。可以一會兒想著丹田,一會兒關注呼吸,一會兒留意膝蓋酸痛的地方。像個頑皮的孩子,東張西望,玩累了,自然會歇在某處,落葉歸根。
39、打坐一段時間,陽氣漸盛,身體開始排寒,鼻流清嚏,困倦思睡。這時馬上裹衣而眠。最長氣血。
40、初學打坐不必雙盤,單盤就行,但要打到半小時以上,三個月後漸漸的自然就能雙盤了。
41、打坐時可以想著「眉心」,可以想著「膻中」,也可以想著「肚臍」。就像是一個守著老宅的看門人,在院子裡悠閒的走來走去。想停在哪裡就歇在哪裡。
42、打坐最能聚陽生火,聚的是肝腎之陽,生的是命門之火。打坐時陽氣內斂,最怕受寒,最好能擁衣裹被。
43、老子說:「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不看窗外,便明天道。」說的就是打坐入靜。
44、《內經》說:「必先去其血脈而後調之,無問其病,以平為期」。調的是心包經的阻滯,平的是肝膽鬱結之氣。氣順則平。不問它是哪裡的病,只以氣順為要。
45、百病從氣生,氣不順則病。不順之氣起於肝,行於膽和���包。生氣時吃飯,飯不下行而積滯脹氣,其治在膽。生氣時飲水,水氣凌心,生痰而頭眩,其治在心包。膽能行肝之氣鬱,心包可疏肝之血瘀。
46、思慮最耗氣血,惱怒最耗氣血,恐懼最耗氣血。沒有尊嚴、寄人籬下、受制於人,這些才是我們真正的病因。躲避心靈的惡魔,只全力與幾個可憐的細菌作戰。怎麼可能痊癒呢?
47、「走路」是最簡單的健身法。有無數的變化。腳步可「如墜鉛石」,也可以「如履薄冰」。可以疾走如風,也可以安步當車。發力點可以在腳掌、可以在肚腹,也可以在腰膝。可以原地踏步,也可以足不離地。少用肌肉,多用節奏。用意不用力。
48、心臟的養護在於心安,心最怕「亂」。肺臟的養護在於氣平,氣最怕「急」。調養心肺最便捷的方法,就是走路的節奏。有節奏則心不亂,有節奏則氣自平。
49、身體的內在動力最重要,外來的都是暫時的助力。身體最有力的是筋骨,肝主筋,筋的能量匯聚在膝蓋,養膝就是養肝。腎主骨,腎的能量集中在腰,強腰就是強腎。
50、若積寒太深,陽氣太弱,只用「取嚏法」,鼻子這個臨時的排寒口會難以承載,反而會堵塞加重。其實,排尿、排便、出汗,都是在排寒,且道路較寬。
51、蘿蔔白菜,最宜腸胃,稀粥爛飯,最好吸收。尤其是虛弱的病人,氣血忙於除病已感不足,卻強灌以「營養厚味」,耗費大量氣血用於消化,這不是添病嗎?
52、進補,強調的是吸收,而不是貴重和營養。能吸收,就是營養。不吸收,就是毒素。
53、吃牛肉,想增長氣血,可這並不是免費的。一塊牛肉下肚,需要口腔分泌唾液,胃腸胰臟分泌消化液,膽囊分泌膽汁,肝臟分泌消化酶等等,大概要預先支付半塊牛肉的氣血。倘若消化不良,牛肉沒被吸收,那樣還得加倍支付氣血,把不吸收的東西排出去。所以,不是吃,就增長氣血,有時候,得不償失。
54、「取嚏法」對於感冒遽起,隨時可用。若作為平日宣發肺氣,祛除表寒的保健,最好不要在下午四點半以後操作。因為此時陽氣漸收,肺由宣發,轉為肅降。到酉時(晚5點到7點)就進入腎的納氣時段。宜藏而不宜生發了。
55、何為濁氣?氣逆不順,氣滯不行。氣逆則生火,氣滯則血瘀,氣鬱則生痰。心不平,則氣不順。外來濁氣易化,心生濁氣難消。上氣是源,下氣是庫,中氣是用。氣吸於肺,存於腎,用在中脘。「三寸氣在千般用」。用中脘之氣,增氣血,無損耗。「綿綿若存,用之不盡。」
56、氣血就是能量,氣是能,血是量。氣不足,血行滯常瘀,血不足,氣易散難守。經絡是氣的通道。打通經絡就是用清氣趕走濁氣。濁氣最終要趕到腸胃,從二便而出。
57、練完多吃,吃完多練,最長肌肉;練完就睡,睡完就練,最長氣血。長肌肉,功在脾胃,長氣血,功在肝腎。脾主肉,腎納氣,肝藏血。
58、有人「因瘀而虛」,拉筋出汗,越煉越有勁,這樣的人不是真虛。有的人「因虛而瘀」,氣弱血少,出汗怕風,需先睡覺、打坐、保暖。
59、弱先得養,積聚能量。鍛煉是在用能量,不足還去用。心有餘而力不足。
60、氣血足,鍛煉則長,氣血虧,鍛煉反傷。怕冷別冬泳,氣虛莫跑步。睡不足,早起鍛煉,自損身體。困了熬,白天再補,石換美玉。
61、困了就睡,不分時間。不困強睡,氣血不入,徒強心煩。想睡了,是身體告訴你,現在可以儲存氣血了。
62、想睡,睡不著,能量只出不進,身體正在透支。
63、腰為腎之府,強腰就是強腎。肺為腎之母,益肺就是益腎。打哈欠,伸懶腰,既補肺,又補腎。
64、刮痧就是抓癢,抓破了,就是「刺血」。自然療法就是自癒本能的放大和加強。
65、腎者,甚也,「作強之官」。要想強壯,出人頭地,必須強腎。若只求平和少病,舒肝健脾就行了。
66、血尿同源,清濁之分。腎這個過濾網如果堵住了,便清濁不分,血液會被污染。輕者痛風結石。甚者尿毒水腫。腎病非為腎,皆在肝也。
67、肝是解毒工廠,若不工作,便成了製毒倉庫。把沒有降解的大塊毒直接給腎,腎這個過濾網太小,就會堵住了。
68、肝有鬱結,心生煩躁,濁氣入腹,頭暈腦脹,半夜醒來,再難入眠。可在睡前多推按大腿肝經,揉太衝穴,解生氣之源。再「推胸至腹」,消已生之氣。
69、肝不怕酒肉,最怕生氣。任勞不任怨。生氣時,肝就罷工。這時喝酒,酒毒不解,容易醉倒。這時吃肉,肉食不化,血脂增高。
70、肝者,乾也,是乾活的器官,最能吃苦耐勞。《內經》稱為「罷極之本」。罷極,疲勞之意。最先積勞成疾。所以,我們要好好愛護我們的肝。
71、肝為「將軍之官」。「慈不掌兵」,將軍沒幾個脾氣好的。但將軍生氣,直來直發,不怒而威。所以,不是不可以生氣,要生就生那種雄渾霸氣。不然,還是「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比較穩妥。
72、不生氣得一步步來,第一步,知道生氣的壞處:白白耗費大量氣血,並讓自己生病。第二步,你不能主動去找氣生,你看不慣的地方就是你的生氣源。第三步,多看你喜歡的人和事,別總與犯相的人在一起。
73、不生氣不是忍著,越忍氣越多,反而會生病。多半的慢性病都與生悶氣相關。生氣也是一種習慣。不改變這個習慣,病就不會好。
74、經絡穴位一敲就痛,一揉就打嗝,實際是氣血比較旺盛,經絡比較通暢的表現。正邪相爭就痛,正無力相爭就不痛,正勝邪了,全通了,也不痛。
75、吃多少好東西,一生氣怨恨,氣血就變成負能量,補到肝火上去了。我們需要旺盛的精力,而不是火爆的脾氣。
76、氣血虛的人推揉、敲打經絡時,常常沒有痛感。這時揉也白揉,敲了白敲。先得養足氣血。
77、體實的人多在肝膽上用力。體虛的人多在肺腎上用力。
78、有瘀血的地方,就有濁氣,濁水。瘀血化開後,代謝的廢物會更多。殺敵容易,清掃戰場上的垃圾卻難。垃圾不清,又重新污染血液,前面的戰鬥也是前功盡棄。所以,攻擊莫急,日消月減,病去如抽絲,則安穩無患。
79、有人原來膝蓋不痛,但血壓高,練跪膝,血壓降下來了,但膝蓋痛了,腳踝也酸了。其實是血液下行沖擊病灶了,不是一下子就能沖開,所以會暫時疼痛。不通則痛。
80、膝蓋為什麼會痛,有瘀血堵塞。瘀血的地方,也是濁氣、濁水停留的地方。新鮮氣血不衝擊這個病灶,有時它會苟且偷安,暫時不痛。但如果新鮮氣血被引下來了,就一定會衝擊它,正邪不兩立。衝擊過程,往往會令疼痛暫時明顯。
81、跪膝的目的,是要把新鮮氣血引到膝蓋,不是要鍛煉膝蓋,而是要養護膝蓋。磨損再鍛煉,只會更受傷。把膝蓋當作一塊堅冰,把氣血當作暖流,慢慢的融化它。
82、推腹不是非要用手推。腹部運動,如仰臥起坐、腹式呼吸、撞丹田;常用的成藥如香砂六君丸、加味保和丸、大山楂丸;食物如鮮山藥白蘿蔔湯,都可以。總之,推腹要有兩個條件:有動力,有出路。方法不用執著,好用則用,自創更好。
83、排毒還有些「旁門左道」,也可見機而用。哭泣是給肝洗澡,去鬱結之火。噴嚏是給肺鬆綁,散寒邪之束。這些只是閘口,小毒可散,小邪可除,莫當瀉洪大道。
84、說推腹是方法,不如說是個概念。意在強調排濁的重要。怎麼推,隨意。可揉,可摩,可按,可敲,可溫,可灸。可刮痧也可拔鑵。可順逆轉圈,也可意守內觀。能讓肚子裡面,自覺不自覺的運動起來,咕咕作聲,放屁連連。當然最好。
85、捅「馬蜂窩」要先做些防護。攻敵城堡,也要攻三門,放一門。讓敵有路可逃。不然就會魚死網破。對於身體的頑疾沈痾,不可一味強攻。要給病以空間和去路。有空間好血可入,有去路病氣方出。
86、「病走熟路」,病總愛在一處復發。要想去病,就要給病找出路。病的出路,就是三濁(濁氣、濁水、宿便)的出路。
87、掃地會揚起塵土,水沖會激起泥點兒。推腹排毒也會有類似情況。往下推,下面堵塞不通,就會逆行而上。氣逆則頭脹打嗝,水逆則嘔惡眩暈,濕逆則生痰長痘。所以要和跪膝、蹲走、墜足、金雞獨立等引血下行之法配合。就會有利無害,善之善者也。
88、一邊推腹,排濁氣,一邊又愛生悶氣。生的比排的多,肚子總是漲漲的,硬硬的。推腹就顯得力不從心,更添煩躁。陰虛有火的人可以多推揉大腿內側的肝經,一點點推到膝窩下。先消消氣,去去火,肚子就會鬆軟下來。
89、常推腹而腹內不動,又怕寒涼的人,很多時候是腹內有積寒。積寒淺,艾灸中脘、神闕。積寒深,可灸背腧諸穴,腧穴可以直通臟腑,排寒迅速。
90、兩腿的垃圾(濁氣、濁水、贅肉、瘀血)與外界沒有直接的通路,要先倒入腹部的垃圾站,從大腸、膀胱排出。如果腹內垃圾本來就堆積如山,清運不走,腿上的垃圾也是出不去的。垃圾出不去,氣血就不純淨。就會百病叢生。
91、身體的氣血不是有餘而是不足。我們的膝蓋為什麼受損,缺少氣血潤滑。我們的靜脈為什麼曲張,血少不暢而淤積。兩腿本是兩桶氣血,因堵滯而變成兩桶廢料。血不下行,則腳底冰冷,氣不下行,則虛火��逆。先把肚子清乾淨,再把腿的兩桶垃圾倒掉。然後重新換成新鮮的氣血。
92、增強氣血,首先要讓氣血純淨。濁氣鬱結,清氣難入。陳血不去,新血不生。清氣入於肺而濁氣出於大腸和毛孔。新血生於心而濁水走小腸而入膀胱。所以腹要常清則無病,是補養氣血的第一步。
93、氣血要想增強,就要儲備,氣存於腎,血儲於肝。腎與膀胱相表裡,膀胱經禦寒要耗費大量腎的陽氣。肝與膽相表裡,膽不決斷,思慮不眠會耗掉大量陰血。防寒入侵可以節省腎的陽氣。減少思慮會節省肝血的損耗。多睡覺,少費神,多保暖,少凍人。就可以節省大量氣血。
94、氣血是生命的本錢,氣血充足,心態會隨之改變。你有一千元,或你有一千萬,你對世界的看法會完全不同。外界的一切,不好把握,自己的氣血卻可以隨時節省和增強。氣血決定你的定力,你的智慧,你的膽量,你的性格。
95、身體每天會產生大量廢物。廢物會污染血液,為疾病的產生提供土壤。如果產生的廢物都能夠及時排出,人就不會得病,人就不會衰老。排除廢物需要足夠的氣血,充分的時間,有效的方法。人們通常只關注方法,卻不懂得積聚氣血,節省時間。要知道,只要氣血和時間充足,排除廢物的方法,身體天生就有。
96、精足,腎則有力,陽足,肝則有力,血足,脾則有力,氣足,肺則有力,神足,心則有力。精不能驟生,血不能速成,陽不能立旺。唯氣,吸之於天,取之不盡;唯神,一念之間,扭轉乾坤。
97、人有三種力量:願力、氣力、體力。願力發於心,氣力行於肺,體力運周身。「哀莫大於心死,生命只在呼吸。」願力,氣力是人的原動力。
98、生命由時間和氣血組成。時間少了,生命不長,氣血少了,生命不強。如果天天花費時間來耗費氣血,生命將斷送在自己手中。
99、深吸一口氣,力量倍增,向外可推起槓鈴;深吸一口氣,不推槓鈴,向內推動經絡,則阻滯可開。
100、筋不開而強拉,則經脈易損;理不解而窮通,則心智必傷。自然之力如冰融雪化,需待春暖花開。
101、「是藥三分毒,無毒豈是藥。毒來病受之,身體自無恙。」藥之毒即藥之性。或寒或熱,或補或瀉。以糾身體之偏,偏陰偏陽,偏實偏虛。「陰陽相合,虛實相濟。中病即止,以平為期」。無病而服藥,無虛而進補,無偏而糾正,才會拔正反亂,中毒三分。
102、黃芪雖為補藥長老,但禁忌也多。得先看看黃芪的進補須知。補不好,補在了火上。豈不是「無疾添病,藉寇兵而齎盜糧」。黃芪功能實表,有表邪者勿用。所以仲景《傷寒》,不用黃芪。能助氣,氣實者勿用。補中虛,胃腸脹滿者勿用。能助陽,火燥陰虛者勿用。升舉陷,上熱下寒者勿用。肝氣不和,多怒者勿用。
103、黃芪可以多說幾天。黃芪甘溫歸肺脾,「脾胃一虛,肺氣先絕」。肺主一身之氣。黃芪補氣最為第一。芪者,長老也。「黃芪為御外風邪之牆垣。白朮是培補中氣的地基。」兩者相合。「正氣內存,邪不可干」。再配「防風」,防一切寒邪賊風。三藥合力,為身體構築了一個無形的屏障。「玉屏風散」因此得名。
104、太極拳的要點在於「肚子轉動」。四肢如何運動,都無關緊要,不過是在點綴和裝飾,就像旋渦四周一圈圈的波浪,它們不是發力點,也沒有自主性。
105、今天說的這味草藥叫「大腹皮」。藥名讓我想起了「將軍肚」。覺得生動有趣,感性十足。所以先來講它。「大腹便便用腹皮,降氣除濕兩相宜。水腫氣腫二便閉,皆因三濁腹中聚。味辛洩肺通大腸,氣順痰消除滿痞。性溫和中去濕寒,歸經專走胃腸脾。藥效雖佳皆助力,長治久安靠自己。」
106、「山藥溫平治虛勞,久服無傷上品方。益腎健脾補肺弱,澀精固腸潤皮毛。內服和中定喘嗽,外洗煎汁止痛癢。鮮藥同煮白蘿蔔,推陳出新順氣湯。」
107、祛寒順氣,常備陳皮薑湯。
108、遇冷咳喘肺中寒,多灸背俞水袋暖。推腹不散分虛實,虛者寒濕灸中脘。實者氣結多脹痛,內推外敲尋肝膽。血不下行膝邊結,濕氣濁氣兩道坎。濕揉陰陵多點按,氣撥陽陵趾邊串。嘗試打坐腿雙盤,莫忘跪膝功效全!
(網文)
3 notes · View notes
e-c-chan · 6 years ago
Text
高血壓是怎樣來的?
我們的心臟每天跳動,將血液送往全身。心臟將血液打出來後,進入大動脈,大動脈接到血液後,會不斷透過收縮,不斷傳接,將血液送到動脈,毛細血管,送到全身各處。
最難送到的幾個位置:
1)頭部頂端
2)手指指端
3)腳指指端等離心臟最遠的地方。
看一個人有沒有心臟病的前兆,摸一摸他的手,如果手腳冰涼就知道他的血液輸送有問題。手腳過熱、過紅、過漲,同樣地,也是心臟有問題。手腳冰涼表示心臟的跳動力度很弱,手腳太紅太熱表示心臟跳動過猛,過凶,過于疲憊,都是很危險的。
談到高血壓,我們要談一下高血壓到底是怎麼回事。血壓是用來運送血液的,在沒有充分的血壓時,血流速度就會變慢,只有適當的血壓才能將血液送到全身。可是如果血壓太低就送不動,太高就會造成血管受到壓力,擠壓,甚至擠破,造成腦溢血。
現在來看一看造成高血壓的原因
第一,血管由于缺少蛋白質、維生素C、維生素E、鈣當中的任何一種,血管就會慢慢失去彈性,變成一個彎管,使血液輸送困難,不得不加大血壓使血液流得比較順暢。
第二個原因,如果血脂肪、膽固醇太高,造成血液的粘稠度太高,就象長江的上游,水流速度非常快,水非常清澈,沒有垃圾,下面沒有沙子。到了下游,水流速度變慢,整個水面上漂着一大堆的垃圾,底下都是沙子。同樣的,當血液的粘稠度增加以後,血流的速度變慢,血管上就會沉積許多附着物,越來越多,這時候血流的速度越來越慢。
但是身體是不允許血流速度變慢的,因為全身的每一個細胞都需要透過血流輸送養分,然後才可以生存下來,才可以繼續新陳代謝。當血流速度變慢的時候,大腦、手腳全部會發出警報,手會麻,手會痛,頭會痛,頭漲,頭會感覺昏昏沉沉,全部是身體發出警報,“我要養分……!快供養”。
所以很多的醫學工作者經常會强調,高血壓的病人要降血壓。他强調膽固醇、高血脂會造成高血壓,可是他忽略了一點,膽固醇、血脂肪是沒有能力調血壓的,血壓高不是膽固醇、血脂造成的,是膽固醇和血脂造成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速度減慢,是身體把血壓調上來的,不是膽固醇去調的,膽固醇沒有那個能耐。是身體當發現血流速度變慢的時候不得不把血壓調上來。身體調高血壓是要花費很大的力氣的。是要透過腎臟不斷地分泌荷爾蒙來收縮肌肉組織,來加大血壓,才可以幫助血流恢複正常。
如果你隨便地開始吃降壓藥,意味着身體花了好大的力氣,因為身體的細胞沒有營養,在呼喊“趕快把養分送過來”,于是身體不得不把血壓調上來,當你身體費了好大的力氣把血壓調上來的時候,你去吃降壓藥,你不是在幫助你的身體,你是在跟身體作對。你的身體如果會說話,一定會跳起來,打你兩個耳光,問你“搞什麼鬼,我好不容易把血壓調上來,為了保護你,你卻跟我作對!”這是事實,這是為什麼這麼多年高血壓成了不治之症,為什麼高血壓病人要吃一輩子的藥。因為高血壓吃的藥不是用來治病的,而是用來跟身體作對的,要作對一輩子。
高血壓病人往往很高興,“哎喲,我的血壓正常了!”,可是你看他,他的氣色不正常,他的體力不正常,他的精神不正常。很多人很傻,他覺得血壓正常自己就正常。你要的是一個正常的體魄,而不是簡單地用血壓來判斷的。我們不是要輕易地去降血壓。當血壓超過170~180,他會因為血管的彈性不夠,缺少維生素C,有裂痕,缺少維生素E,比較脆弱,它很可能在高血壓的狀態下被擠破,產生腦溢血,產生體內內出血,造成不治之症。可是問題的關鍵是,血壓也不能輕易去降。
這裏有一個矛盾。那麼應該怎麼處理呢?
首先不是輕易地降血壓,而是想方設法改變血流速度。血流速度一改變,你的身體就不去調血壓。只要血流恢複正常,血壓自然恢複正常。
要調節血流有兩個關鍵
第一,恢複血管的彈性。
改善血管的彈性,增加蛋白質(健怡餐)、全衡營養素,葡萄籽100、鈣鎂健骨、輔酶奧米茄Q等就可以增加血管的彈性。
第二個增加運動,增加血流速度。
把血管中造成血液粘稠度增加的物質降低下來,將血液變得稀一點,血流的速度就加快了。所有能夠幫助降低血中的膽固醇、血中的脂肪的營養素增加,血脂肪自然能夠降下來。
所以高血壓並不難治的。不要亂搞一氣,越搞就越難治。搞到你的腎臟功能衰竭。吃降壓藥一定會造成腎衰竭,因為腎臟好不容易把血壓調上來,你給它降下來,所以腎臟天天忙着調血壓,都沒空幹別的事情了。最後腎臟肯定衰竭。腎臟一衰竭你就宣布……,因為你就不治高血壓了,你開始治療腎臟。治療腎臟開始洗腎,一洗腎就代表身體大量的養分沒有辦法被身體回收,全部隨着洗腎排出去,所以養分供應不足。養分供應不足,腎臟就沒有材料修補。腎臟沒有材料修補,腎臟就更極度衰竭。極度衰竭就再洗腎……
各位記住,我們的身體是想恢複健康,你不要把身體拆開來一個一個去治。要真的治,就把身體連成一個系統,好好保養。
(來源:網絡文章)
0 notes
e-c-chan · 6 years ago
Text
你也有晚睡強迫症嗎?
白天工作,下班後只有數小時,但還是不想休息。總覺得欠了甚麼不做便不可,但又不知道要做甚麼,直到身體累了才休息。這樣,便有可能患上晚睡強迫症。
有研究指出,長期熬夜的人患癌症的比率較高,而睡眠不足也影響新陳代謝,導致人免疫力下降、內分泌失調,導致易怒、健忘、焦慮不安等問題。
以下是一些方法:
1、訂立目標
為自己定下目標,跟自己說:「我今晚要11點睡覺」。
2、提示自己睡覺
培養在睡前做某些行為來,例如喝熱牛奶、洗熱水澡等,作為「要睡覺了」的提示。
3、調整心態
有不少人之所以遲睡,是覺得白天都在忙碌,希望在晚上有自己的時間聽歌、上網、玩手機。
其實,睡眠充足,把日常事務辦好,可以用來做私人事務的時間更多。早點睡,早點起來晚,也會比晚睡健康。不要覺得早睡便吃虧了,改變觀念,改變夜睡的習慣,身體健康最重要。
(資料來自網上)
0 notes
e-c-chan · 6 years ago
Text
0 notes
e-c-chan · 6 years ago
Text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