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mm-how-interesting
hmm-how-interesting
上网冲浪正变得越来越危险
2 posts
Don't wanna be here? Send us removal request.
hmm-how-interesting · 5 years ago
Text
上网冲浪正变得越来越危险。
作为一个在互联网上公开发表观点的写作者,我早有这样的感触,但它恶化的趋势,还是大大超出我的预料。
说几件小事,它们都与近期疫情的反复有关,但我想谈的与疫情无关,而是那片嘈杂污浊的舆论场。
近期全国多地又出现了零星疫情,通化和石家庄部分地区差不多进入到了去年武汉“封城”时的状态。
通化的抗疫形势比较严峻,当地在15日开启第一轮全城核酸检测,到18号宣布封城,防疫措施被迅速加码到最严格的程度。
维持一座城市的正常运转,是一项浩繁的巨大工程。“全面管控”看起来威风凛凛,但在实操层面,它往往意味着“多面失控”,尤其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虽有武汉封城的经验可供借鉴,但对于每天泡在文山会海的领导们而言,其对“全面接管”一座城市的日常运营,仍然缺乏最基本的概念。
物资筹措,食品储备和供应,志愿者招募、管理和统筹调配,居民需求的统计、购买、调配、运送问题,特殊困难人群的数量及需求统计,慢性病和老年病患者的药品保障,封城期间孕妇日常孕检和婴幼儿急诊流程机制的确立……
太多太多的问题和需求集中爆发,而全城隔离几乎等同于切断市场调配资源的能力,中断民间的自我组织能力。这时仅仅依靠政府来调配资源,一定会出现手忙脚乱的局面,也一定会出现被忽视的需求,被敷衍的群体。
于是,越来越多的通化人在网络上发声,很多通化人表示“买菜困难”,有人焦急地为家里老人寻求降压药,甚至有的居民已经出现了“断粮”的窘境,而官方公布的“救助热线”却一直处于瘫痪状态,无法及时解决民众的生活困难。
无可奈何的通化人愣是靠一条条微博,把自己顶上了热搜。于是,才有了副市长发布会上的公开道歉,才有了《人民日报》四问通化物资配送问题。
但可能很少人注意到,在舆情爆发之前,第一批通化人所发出来的“杂音”,在网络上是遭受了诸多指责和攻击的。
比如有人教育那些诉苦的通化人:“有点困难就哭天喊地的,看看谁能被饿死。”
比如有人讽刺通化人的“矫情”:“就饿两天吵个没完,牺牲一下又怎么了?”
比如一个通化姑娘感叹社区配送的蔬菜包价格稍高,下面就有人警告她:“不要给敌人递刀子!”
终于,有人开始指着那些批评通化政府准备不足的困难群众说:“恨国党,赶紧的去美国。”
你瞧,这就是当下网络舆论的一个奇怪趋势,一个人仅仅是在特殊时期寻求帮助或者抱怨几句,他就要面临“恨国党”这样严峻的指控。
(二)
也是因为疫情,前两天,大兴一些小区的居民被要求集中隔离,但很多家有宠物的人却被告知:“不允许带宠物隔离。”
更有甚者,一位养猫的朋友在表达自己困境之后,被社区告知“将猫放生”。要知道北京现在夜晚温度能达到零下10度,没有野外生活经验的家猫在这种环境下,放生基本等同于“自杀”。
但他们遇到的困难,在一些人眼里却是“给国家添麻烦”。他们视猫猫狗狗为家人的态度,却被指责为“圣母”、“白左”。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处于风暴中心之外的“围观者”而言,动辄“不惜一切代价”的斩钉截铁其实是轻飘飘的。
有些代价,就是个体所不能承受之重。
锤子没挨在自己头上,当然是不知道痛的。但你若还嘲笑那些挨锤子的人不够坚强,就真有点不是人了。
对一些人而言,他人的苦难和泪水是与己无关的,而自己此时的岁月静好则是恒久不破的,因为他们相信,只要永远跟随主流的强音,自己就永远不会变成边缘的少数派。
我还感叹于“共情”的消失。
比如前几天有媒体竟然写出了《可恨!26岁石家庄女子确诊前连续六天下班兼职》这样的标题。
或许,你还记得这样一件事,2020年疫情最严重之时,在郑州某小区,小区内的业主竟投票表决,决定不让租住在本小区内的“医护人员”回家,投票的结果是:
一致通过。
“这是为了我们大多数人的安全”,这恐怕是很多投票业主的内心映射,它看起来有一种不容置喙的正义和正确。
我毫不怀疑,如果不是在现代社会,这些人可以一致举手同意,架起高高的祭坛,把一名罹患疫病的邻居用火烧死。
以“关爱和保护”之名,行“冷漠与残酷”之事。
史书上写满了这样的残忍和冷漠,文明的进化一日千里,但这些人性中的暗影,其实从未消失。
(三)
看到居家隔离的网友在网上写几句抱怨的话,就批评他们矫情、“给政府/国家添麻烦”。
看到遭遇买菜难/买药难的普通人批评几句措施不当,求助无门,就骂这些人“屁股歪”、“带节奏”、“美国不封城,求你们都赶紧移民吧!”
看到网友们为无人照顾的猫猫狗狗们呼吁,就骂这些人是“圣母婊”,是“白左”……
这是非常糟糕的做法,这已经超越了我对价值观念迥异的理解,这就是纯粹的冷漠和残忍。
我们永远要警惕,那些试图用宏大叙事的政治正确去淹没日常生活的声音。
他们往往对个体正在遭遇的苦难和悲痛选择视而不见,还要恶狠狠地怼上一句:
特殊时期,你就不能克服一下困难,体谅一下国家吗?
其实这句话和它背后所隐含的逻辑,就是一个陷阱:
它阴险地将个体苦难和国家荣誉、集体得失刻意混淆,它恶毒地在强音下抹掉了个体的低语,并将其视作“别有用心”的杂音。
而在一个错误的问题下,任何高明的回答都是徒劳的。
这就像一个姑娘不小心出了车祸,别人问她,你怎么受伤了?
姑娘哭着回答:我在高速公路上撞车了。
你真的觉得这样的回答没问题吗?
在当下的互联网上,这个回答极有可能面对着以下质疑:
“哭什么哭,难道欧美的高速公路上没交通事故吗?”
“一张嘴就老阴阳人了,自己车技问题不提,非得强调高速公路?故意带节奏吧?”
“双标狗死全家,你美爹每年几万人死于车祸怎么不提,自己受点伤哭得就跟死妈了一样,滚……”
如果你上B站开弹幕,上网时喜欢观看知乎、豆瓣和微博的评论区,应该对这一切并不陌生。
你可别天真地回问:到底怎样回答才不被你们误解呢?
别问,问就是一句“你妈死了!”
坦白讲,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试图和一个动辄给困难群众扣上“给国家添麻烦”的大帽子的人去辩论,本身就是极不明智的,注定会得到一个极度疲惫的结果。
逐渐恶化的网络舆论,让很多精力有限的“正常人”逐渐沉默,让原本沉默的人愈加沉默,而这沉默本身又化为一种巨大的加速力,推动舆论更加滑向低幼、浅薄和非黑即白的沼泽地。
每一个试图和这片沼泽对抗的人都在疲惫地挣扎,到最后,仅仅证明自己不是拿美国人工资的“走狗”就已经精疲力竭了。
于是我们目睹这个世界如此喧嚣,但当你去认真倾听的时候,却惊惧地发现,群声鼎沸,但吼来吼去核心思想都可以归结为四个字母:
NMSL
于是一种诡异的逻辑就出现了:
当问题已经膨胀为“房间里的大象”时,当你知道那里有问题,我们也知道那里有问题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
你不能提出问题。
任何试图将问题公开化的动作都是不怀好意、别有用心、受人指使的,直到最后,提出问题的人变成了“问题”本身,面临着被优先解决掉的处境。
看起来他们似乎正在做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在嘹亮的赞美合唱面前不允许任何杂音的出现。
他们试图捍卫和宣灌的,恰恰是一种“不必在乎个体,不必在乎少数人,为某个目标可以牺牲一切”的冷��和残酷。
可悲的是,他们往往错判了自己的位置。
我总是想不明白,明明都是脆弱的蛋,为什么一思考,就习惯于将自己代入进“强者”的角色中呢?
我不明白的是,什么时候舆论环境开始变得如此狭隘,连提出问题和倾诉苦难,都要面临着道德审查和政治色彩比对的压力了?
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但我们面对的悲哀是,面对他人苦难的抽泣,有人不仅仅觉得吵闹,竟然还有一种“被侮辱”之感,于是他们攥着刀子恶狠狠地威胁:
“闭嘴!再叫把你的舌头割掉!”
0 notes
hmm-how-interesting · 5 years ago
Text
爱国是如何成为一种美德的?
文/刘擎
多年前的一名学生毕业后到中学任教,最近刚担任高一年级的班主任,兴致勃勃地组织学生搞演讲比赛。班上的文艺委员夺冠呼声最高,她以爱国主义为题,赞颂祖国的悠久文明、大好河山、历代的杰出人物和当今的伟大成就,最后抒发感慨: "爱国是我们情不自禁的激情,是一种高尚的德……我们从小就应当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操,为祖国奉献自己的青春。”她的演讲观点鲜明,语言流畅,感情饱满。特别是这位女生外形清秀,声音甜美,很具有感染力,赢得大家一片掌声。
可是"事故"发生了。班上有位被大家戏称为“小哲人”的同学不合时宜地表达了异议: "这篇演讲思路挺乱的。"班主任耐心ia, 乱在 哪里?
小哲人随即提出了三点质疑:
首先, "情不自禁的激情"就是本能,而本能大多称不上是美德。饿了,就情不自禁想要吃饭;遇到漂亮女生,会情不自禁地多看几眼,这算是美德吗?
其次,既然爱国是情不自禁的本能,放任就是了,何必还要从小培养?这到底是要闹哪样?
最后,爱国是因为祖国有伟大的历史和功绩吗?那么假设你不幸生在没那么伟大的国家,你是不是还会爱国?是不是会更爱别的更伟大的国家?中国周边许多小国家的国民,是不是应该更爱中国才对呢?
这三个问题一下子让现场陷入混乱。秀气的文艺委员深受打击,委屈得差点哭出来。一位男生出来打抱不平,反问小哲人:那你到底是什么意思?难道我们不应该提倡爱国主义吗?你到底爱不爱国?小哲人应答说:这事儿我早就想过。爱自己的国家就是因为偏爱自己,这是一种自私的本能,算不上什么美德。"我当然爱国,因为我自私。爱国不必说得那么玄,也不用那么装。”
年轻的班主任遇到了麻烦。他不能接受将爱国贬低为自私,也不喜欢小哲人那种轻慢的态度,但一时间又难以给出有力的反驳。于是,他想求助昔日的老师来救援解围。实际上,班级活动的这一幕也是公共辩论的一个缩影。对这些问题很难给出圆满周全的回答,我只是勉力对相关的争论做些澄清和梳理。
01爱国与自私
要对爱国主义作出严格的界定并不容易,其中"祖国"的概念就相当复杂,可能同时涉及地理、种族、族裔、民族、语言、文化、历史和政治的多重维度。爱国主义也由此衍生出多种不同的版本,并且常常与民族主义的概念相互纠缠。但在一般意义上,爱国主义的主要内涵包括:对自己国家特殊的爱和认同,对这个国家及其同胞之福祉的特殊关切,也常常引申出为祖国的利益和兴盛而奉献的意愿。
对爱国主义的评价始终充满分歧。比如,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认为,爱国主义既是愚昧的,也是不道德的。每个爱国者都相信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最伟大和最美好的,但这显然不是事实,因此爱国的激情源自一种愚昧而错误的认知。同时,爱国主义者往往将本国的利益奉为最高目标,不惜以别国的损失为代价来促进本国的利益,甚至可以不择手段(包括战争) ,这在道德上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相冲突。也有不少论者指出,爱国者常常列举祖国的种种卓越之处,这似乎表明爱国有其"客观的"理据,源自祖国的优异品质。但实际上爱国情感并不依赖于祖国的客观品质(比如繁荣和富强) ,因为即便承认有别的国家更为卓越(比如更加繁荣富强),爱国者也不会因此而"移情别恋”。在根本上,对祖国的爱不是"对象品质依赖"的,而是"自我身份依赖"的,爱是因为这个国家(也只有这个国家)包含着“我",这是"我的国家" (无论她好坏)。因此,爱国主义在本质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在我们通常的道德感中, "利他主义"比"利已主义"更为高尚。若是将爱国主义视为"自爱"或"利己"的衍生物,那么它在道德上至少是可疑的。所以有人断言,爱国在本质上是自私的,虽然难以抑制和消除,但并不是一种值得标举的美德。
然而,将爱国等同于自私或利己主义的论断未免过于草率,也很难令爱国者信服,因为这种论断忽视了两者之间的重要差别。
首先,利己主义指向个体的自我,而爱国的对象是一个共同体,后者可能蕴含着(前者不具有的)关怀和奉献等利他主义的品格。
其次,利己主义的道德疑点在于"损人利己",在于不公正地对待他人(比如将别人完全当作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 ,而爱国主义并不一定要取“损别国而利本国"的方式。自爱本身在道德上是中性的。
如果只是因为爱的对象中包含了"我自己"就要受到道德责难,那么我们对自己所属的家庭、社区、城市和族群的爱都无法豁免,甚至对人类和对地球的爱也是如此--爱人类,是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爱地球(包括自然和动物) ,是因为我是地球上的物种之一。这样宽泛的指控不具有差异化的针对性,也就失去了道德评价的有效性。
由此看来,道德评价的要点不在于是否自爱,而在于如何自爱。所有的爱国主义可能都是自爱的衍生物,但是自爱的方式相当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爱国主义仇外的、极端排压性的"爱国主义"以类似损人利己的方式来爱国,很难在道德上得到辩护。而温和理性的爱国主义主张所有国家之间的平等尊重、互利互惠,完全可能与普遍的道德原则相兼容。
但问题是,爱国毕竟意味着一种"偏爱"。一个爱国主义者若是能一视同仁地对待祖国和别国,能对本国同胞与其他国家的人民怀有同样的关切与忠诚,那么他就变成了一个世界主义者,不再具备爱国主义的界定性特征。因此有人认为,爱国主义在道德上总是危险的,必须予以节制和修正。
针对这种观点,政治哲学家沃尔泽曾以父母对子女之爱来作对照分析,相当具有启发性。父母对自己的子女几乎都有情不自禁的爱,是一种近乎本能的、非理性的偏爱。但这本身并不构成我们反对父母之爱的道德理由。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样一种情景:父母渴望对自己的孩子予以“特殊的" (超出对其他孩子的)关心和照顾,但同时能"以己度人”,理解其他孩子的父母也具有这种偏爱倾向。
因此,他们承认自己的孩子应该和其他所有孩子一样服从公平的程序(比如,学校评分、大学录取或公务员考试方面的程序) 。通情达理的父母甚至会督促自己的孩子尊重他人,服从公平的程序。在这种情景中,非理性的偏爱与公平的道德原则完全可以兼容。
同样,爱国主义即便是一种自爱的衍生物,也未必要走向极端的排他性。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也完全可能与国际正义的原则共存。无论是对于个人、家庭还是国家,在道德上可谴责的不是自爱本身,而是损人利己。因此,笼统地反对和支持爱国主义都缺乏充分的理据,我们需要鉴别不同形态的爱国主义,相应做出差异化的道德评价。
02与批判性的忠诚
爱是一种情感,包含着关怀、忠诚与奉献这些值得称道的品质。但什么是爱呢?仍然以父母对子女的爱来类比。父母若是无保留地满足孩子的所有欲求、无条件地支持孩子的一切言行,通常会被看作"溺爱",甚至人们会说这不是"真正的爱",因为这最终会害了孩子。
的确,有人倾向于将爱描述为纯粹盲目的、完全非理性的、无需任何理由的狂热激情,但这是一种过度"文艺化"的表述,或许有助于探究人性深渊的幽暗之处,却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源自情感与理性极端对立的二元论,也无从揭示人类关��的真相。在宽泛的意义上说,所有可持存的亲密关系都无法排除理性、判断和反思的维度。
与父母之爱相比,爱国主义更有可能容纳理性判断的维度。因为国家并不具有像家庭(以及宗族、部落、村落、地方社区甚至城市)那样的经验具体性和直接可感性。人们对国家观念的理解,以及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都不是"现成的"而是"养成的"。
因此,爱国并非一种"自然的本能",而是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的情感。教育是一种话语(论述)依赖的活动,也就无法排斥论述的内在要求:理由与判断。在此意义上, "爱国不需要理由"是一种非常可疑的说辞。许多思想家主张,爱国主义的忠诚应当包含批判性的维度。
著名哲学家麦金泰尔在《爱国主义是一种美德吗? 》的著名演讲中,为爱国主义作出了道德辩护。作为社群主义者,他主张国家的某些实践和规划(其广泛的利益)是不可质疑的,甚至承认,在有些情况下爱国主义支持和效力的某种事业"可能并不符合人类的最佳利益。但他仍然指出,爱国者所忠诚的对象并不是国家权力的现状,而是“被想象为一种规划"的国家。一个人可以"以国家真正的品格、历史和渴望的名义来反对其政府”。
晚近出现的两种理论,更强调"批判性忠诚"的重要性。维罗里的"共和主义的爱国主义"认为,爱国所忠诚的"祖国"不是一个出生地,也非现存的政治制度,而是一个符合公民自由理想和共同自由(正义)的共和国。在此意义上,当现存的政体背叛了自由与正义的理想(例如法西斯时期的意大利) ,就不再是属于我的祖国。
而哈贝马斯与米勒等人则主张,爱国主义不是一种现成的、凝固的"认同",而是由公民通过民主实践不断塑造的,其根本理念是“个体相互承认彼此是自由和平等的",由此寻求彼此可接受的理据,回答"如何一起生活"这一问题。这两种理论都突出了爱国精神的政治特征--"爱国”的忠诚是指向一个自由与正义的政治共同体。在此,祖国不是“自然的"国度,而是一个"未竟的理想"。
刘擎
1 note · View 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