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t wanna be here? Send us removal request.
Text
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父母長輩往往鼓勵我們事前做好充足準備,「不要輸在起跑點上」是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凡事豫則立,立足於良好的起跑點,的確佔了先機富於優勢,但愛因斯坦卻說:「成功常常不是取決於起始點,成功常常是取決於轉折點上。」然而一般人畢竟不像愛因斯坦那般天才優異,要能自我改變,適時把處於握轉折點,似乎並非容易。請以「起跑點與轉折點」為題作文一篇,加以闡述說明。文中必須包含以下兩點:你對上文括弧裡兩句話的看法、評論。列舉所見聞之具體例證或個人親身經歷,以輔助說明你的論點。(社工師) 每一個時代都必須面對不同的挑戰,當挑戰來臨時,能正確判斷,及時因應,化危機為轉機,就會成功;倘若誤判情勢,因應錯誤,就會以失敗收場。請以「挑戰與因應」為題,作文一篇,闡述其旨。(關務三等) 心理學研究有個理論叫「破窗效應」,就是説,一個房子如果有一扇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沒多久,其它窗戶也會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牆如果出現了一處塗鴉沒去清洗,很快的,牆上就會佈滿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乾淨的地方,人們會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只要出現一個垃圾,人們就會毫不猶豫的丟,而且不覺得愧疚。任何壞事,如果一開始沒有阻攔,形成風氣,日後 就很難改變,就像河堤只要出現一個小缺口,就可能導致崩壩的危機。請以「從細微處建立秩序」為題,作文一篇,闡述其旨。(關務四等) 毛毛蟲即將化蝶,必須破繭而出。當初作繭並非自縛,而是沉潛在內,蘊育更豐富的生命。待破繭一刻,立即展現出美麗身影。請以「讓世界看見我的美麗」為題,作文一篇,印照自我生命,抒發自己的感受或啟示。(身心障礙三等) 每一個人與生俱來,都有自己的天賦能力,但有時仍受限於先天、後天條件的束縛。因此,在生命的過程中,如何建立自身價值--「做好自己」,便是最重要的課題。請以「做好自己」為題,作文一篇,抒發自己的看法與體會。(身心障礙四等) 在過去的時代裏,所謂「閱讀」,讀的是紙本的書籍,但在今天的數位時代,由於人們普遍使用電腦、網路、手機,閱讀的習慣改變了,愈來愈多的人不再接觸紙本書籍,這樣的改變有什麼得與失呢?請以「數位閱讀的得與失」為題,作文一篇,闡述你的體會與看法。(警察 鐵路三等) 「他正在機場跑道旁檢查燈號,儘管天空如此平靜,但他明白,在最後一班貨機尚未安全抵達之前,『今天』還是充滿未知數的。」(改寫自安東尼‧聖艾修伯里《夜間飛行》)在工作崗位上,如何衡量一天的「開始」與「結束」?抱持「充 滿未知數的今天」是什麼樣的工作態度?從一天的開始到結束,你如何對待工作上的「今天」?請以「今天還是充滿未知數的」為題,作文一篇。(警察 鐵路四等) 胡適曾經以「差不多先生」諷刺我們民族性裡凡事馬馬虎虎,得過且過的毛病,提醒國人行事應當力求精確,認真不苟。然而我們又看到有「大行不顧細謹」、「大事不拘小節」的說法。請問此二說究竟是可以相濟為用呢?抑或相互矛盾?請以「任事應有的態度與做法」為題,作文一篇,闡述己見,文中必須論及上揭二說的相濟為用或相互矛盾。(高考三級) 古往今來人們莫不崇尚知識,韓愈說:「人生處萬類,知識為最賢」,英國 16、17 世紀之際的哲學家培根所說的:「知識就是力量」尤為經典名言。韓愈、培根所說的「知識」,與現今網路年代所謂「知識爆炸」的「知識」,定義是否相同?請以「『知識』的定義」為題,作文一篇,予以闡述,文中必須對上述兩類「知識」的意義及其作用,加以討論說明。(普考) 某國外電視臺曾有一個實境節目,主題為「窮富家庭互換生活一週」, 互換包括了住所、生活方式、工作內容。富家庭的代表是一對夫婦(先 生叫泰瑞)與一位女兒,泰瑞原本是一間公司的老闆,後來將公司出售 後,擁有十億(新臺幣)以上資產,不需要工作,全家住在一棟豪宅中 。窮家庭的代表則是一位單親媽媽(名字叫芭比)與她的四個小孩,他 們一家人一週的生活費用不到泰瑞家一週的十分之一,五口人住在一般 公寓內,芭比還必須兼三份工作才能養家。 一週過後,雙方回到節目上分享感想。芭比說,過去這一週我終於有時 間可以放下工作,專心的看一本書、陪伴孩子,雖然我的生活費很寬裕, 但是我仍珍惜每一分錢。她還告訴孩子們「只要肯努力,日後就能過著 這樣的生活。」至於泰瑞的太太,回到節目上表示,雖然我們過去這一 週無法上高級餐廳、盡情購物,但我和先生下班後回到家分享工作情形、 交換工作心得,並且和孩子也有較多的話題與更親密的互動。 閱讀上文後,請針對兩個家庭交換一週後的感想,提出你的評論;同時, 對該節目的設計與安排,你認為有何目的?它會有效果嗎?請說明你的 看法。二、 1943年,法國聖修伯里出版童話名著《小王子》。在故事裡,小王子原 本獨自住在遙遠的星球上,有一天,他決定環遊星際,最後來到了地球 。他在沙漠裡,遇見了狐狸並且和牠成為好朋友。狐狸告訴小王子一個 秘密:「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楚;真正重要的東西,光憑眼睛是看不見 的」。 狐狸講出來的秘密,其實很平凡:眼睛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事物的表象; 只有用心去體會,才能真切掌握事物的精髓。請以「用心」為題,抒寫 自己切身的經驗以及因之而得到的體認。(社工師) 以往企業都以「負責」作為用人的重要考量,自 1990 年代之後,「當 責」(Accountability)成了全球最熱門的企業管理概念。「負責」是 指個人做好份內的工作,「當責」則是個人不只做完份內的事,也會 為了組織或團隊有更好的成果、更好的績效,主動多做一點,願意將 原本不屬於自己責任範圍的工作額外多做,以謀求企業組織最佳的成 效。如果組織內成員的態度,都能從負責轉為當責,那麼企業主的管 理,就會由原本消極的「事後追究責任」,提升到積極正面的「事先 承擔責任」,一個當責的企業組織,當然能讓客戶得到最滿意的服務。 請以「從負責到當責」為題,撰文一篇,加以申論。(司法三等) 人們多半不喜歡吃苦,然而,像茶和咖啡這類初嘗帶著苦味的食物, 在苦味漸散後,會在舌間留下淡淡的清甜。人生也是如此,往往歷經 種種苦澀之後,才能嘗到真正的甘甜。請以「回甘」為題,寫一篇 完整的文章,敘寫自己親歷的經驗和體悟。(司法四等) 以下是一篇文章的摘錄: 傳統社會以「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作為維繫五種基本人際關係的原則,透過這「五倫」,人與人間的相處 進退,各有所據。 1980 年代初的臺灣,隨著經濟起飛,既有的倫常觀念逐漸產生變化。以 商品消費為導向的現代社會,特別是都會區,一個人接觸互動的對象, 很多時候是「不知名的第三者」。這些人都不在傳統「五倫」的網絡中, 「五倫」的規範已難完整肆應新的人際關係。 當時的李國鼎先生有感於此,為重建工商社會中人類精神文明的價值理 念,於是倡導心靈改革,強調以「誠」來連結疏離的群己關係,孫震先 生名之為「第六倫」,意指彼此不認識的非人情關係,無論任何形式的 往來,當以誠信自我要求。這樣做,既是尊重自己同時也是尊重他人的 人格與權益,人我可互蒙其利,增進社會和諧,此即「群己倫理」。 21 世紀以來,科技日新月異,地域輻射廣泛,人際往來多元,新型態的 群己關係普遍受到關注。美國哈佛大學丹尼爾‧戈爾曼教授在《情感智 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書中,將人際關係概括為五個內容,其 中有「以誠相待」的「人際互動效能」一說。當代心理治療專家維傑尼 亞‧薩蒂爾,經過醫學追蹤,積累大量臨床個案,認為現代社會的人際 關係要素,除了「控制和調整自我」之外,還需要「以誠待人」、「尊 重他人」。兩者都強調人際間「誠」的重要,與前述的「第六倫」不謀 而合。 時至今日,人人處於複雜多樣的社會網絡中,如何面對瞬息萬變的人我 互動?其中的群己倫理確實值得深思。 請以「當今社會的群我關係」為題,撰文一篇,就上文中以現代社會 裡的群己關係作為「第六倫」,以及東西方皆以「誠」作為人際往來之 道,予以評議;並參酌一己經驗與體認,詳加闡述。 一個地方之所以會對人產生不同的意義,往往由於親密的接觸或特別的 記憶。 明末文人張岱曾多次往遊西湖,西湖留存了當時江南繁華富庶與他青春 多彩的身影。國亡家破後,西湖成為張岱心中永恆的印記:「余生不辰, 闊別西湖二十八載,然西湖無日不入吾夢中,而夢中之西湖,實未嘗一 日別余也。」(《西湖夢尋‧序》) 而徐志摩康橋求學,啟迪了他的心眼、開闊了他的生命境界,他不斷詠 嘆:「康橋!汝永為我精神依戀之鄉!」「康橋!你豈非是我生命的泉 源?」(〈再會吧康橋〉) 請選擇一個曾經去過或生活過的地方,以它作為題目,敘寫你在其間留下的記憶,並說明這個地方對你所具有的特別意義。(會計師、不動產估價師) 現代人好談公平,口口聲聲要求公平,但是人手五指長長短短,不 可能齊平;雙胞胎離開母體,必有先有後,不會同時出生。此外, 狼群分食獵物,既讓強壯者分得最多的食物,卻也不會讓弱小者忍 飢挨餓;福利國家對所得高者加重課稅,用意即藉以照顧弱勢。上 述事例顯示了:所謂「公平」,並不能簡單的定義,應有更深刻的 多元視角。請以「公平的真諦」為題,結合自己的經驗與體會,作 文一篇加以闡述。(外交、民航、稅務三等) 日常生活中,總會遇到結果不確定的狀況:要提前多久出門,才能 準時抵達機場?該不該離開穩定的工作,到另一個新單位任職?是 否要投入資金與人力,研發新產品?……不論個人或團體,其實每 天都承擔著大大小小的風險。然而風險雖存在危險,卻也往往充滿 希望。請以「承擔風險」為題,具體闡述如何衡量風險的不確定性, 並讓自己承擔可承擔的風險。(外���、民航、稅務四等) 目前的社會,習慣以金錢的多寡,來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因此擁有 大量財富的人,往往被視為成功的人,���人仰慕。然而也有人說:「沒 有好的身體,是健康的窮人;沒有智慧,是精神的窮人;沒有閒暇, 是時間的窮人。如果只有金錢而沒有健康、沒有閒暇、沒有智慧,這 樣的人生,怎麼
0 notes
Text
2020 國家考試 國文作文
《文子.九守》云:「量腹而食,制形而衣,容身而居,適情而行。」《文
子》雖非針對醫道而言,然實與醫理相通。請作文一篇,從中醫醫理的
角度予以闡釋。(中醫師)
當今網路資訊傳輸便捷,很多人使用社群媒體作為溝通平臺,例如臉
書、推特、IG、line……。在這些社群媒體上面,匪夷所思的事件日日
層出不窮,顯見社媒儼然已成為生活中的必需品。以臉書為例,近年來
心理學家和心療界的研究指出,過度使用臉書會上癮,用慣臉書的人,
如果幾天不用,就會感到焦慮不安。
有人曾經實驗不用臉書,開始幾天後發現,戒斷讓他妄想,以為自己與
世界分離。可是,撐過一段時期,他突然覺得能夠清楚看見行道樹上新
生的枝枒,聞到初春綻放的花香;甚至感知到,網路人際言談與意念之
間,存在巨大的矛盾與落差。在沒有臉書的日常裡,反而更能留住時間
和心力,專注思考需要解決的問題。
沒上臉書發文21 天後,他和幾位多年老友及臉友聚會,會中隨口問他
們,有沒有發現他從人間蒸發?朋友們愣了幾秒,紛紛搖頭說「沒有」。
這讓他聯想到,即使每天無數人從地球登出,也不見得有多少人會真正
在意。正因為如此,他非常珍惜當天的聚會,也很感謝友人願意從虛擬
網路「具象化」來到他的面前,一起吃飯聊天長達半日之久。他察覺這
樣的經驗彌足珍貴,也比臉書po 文更有意義。不過,實驗結束後,要
不要重返臉書?據說還在審慎評估中。
閱讀上文後,請以「我與網路社群媒體」為題,撰文一篇,先對文中
的實驗提出評論,並結合自身經驗,敘述從中得到的啟發
唐.王維〈竹里館〉
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唐.李白〈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
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
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人生難免孤獨,孤獨並不完全等於寂寞。有時孤獨可以是自我的圓滿,
有時孤獨則是自身的感傷。請以「孤獨」為題,作文一篇,詮釋上述王
維與李白的孤獨,並抒發自己孤獨的經驗與體會。(社工師)
傳統社會在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的實踐,大都強調「欲速則不達」、 「慢工出細活」;即使當今,亦常見「寧停一分,不爭一秒」的警示。 不過,自古以來,「慢」的哲學之外,也存有對「快」的追求,譬如 強調當機立斷的「快刀斬亂麻」,往往能讓原本糾結的困境,變得簡 單清楚易於處理。不論家國大局或尋常人生,有時為爭取轉圜的時間 空間,而需「急事緩辦」;有時為避免因拖延導致橫生枝節,故得「速 戰速決」。由此看來,顯然緩急快慢的處事節奏可以參差並行。 進入現代社會後,緩慢的行止步調常被視為「落後」的象徵,而各領 域日新月異的快速競爭,幾乎已成「進步」的同義詞。處在今日多變 的情境裡,生活行事的快慢,得如何因應方能合宜?請以「我的緩急 之道」為題,參照一己切身經驗或周遭見聞,撰文一篇,詳加論述。(關務三等)
街道上,一位衣衫襤褸、傷口化膿的老人讓我停下了腳步。他顫抖著 伸出一隻紅腫、骯髒的手,喃喃地向我乞討。我摸索身上所有的口袋, 連一毛錢都沒找著。望著那隻等在我面前顫巍巍的手,我歉疚不安的 緊緊握住:「真對不住,老哥,我今天出門什麼都沒有帶……」他凝 視著我,發青的嘴唇微微地笑了。他用力回握住我的手說:「謝謝你, 兄弟,你給了我一份美好的禮物。」 上文中的老人為什麼心懷感謝?他究竟獲得了什麼美好的禮物?請 以「美好的禮物」為題,先對上述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從而連結 你生活中給予或接受的經驗,作文一篇,加以敘寫。(關務四等)
1868 年,英國生物學家湯瑪斯•赫胥黎(西元 1825~1895)檢視一批 來自大西洋深海底層的泥土樣本,驚奇地發現一些膠狀原蟲。幾經檢 驗後,他興奮地對外發表,他終於找到最簡單的生命形式――一種介 於礦物質與生物中間的缺失物種,並將之命名為「海克爾深海蟲」。 幾年後,一次大型的海洋勘察計畫重新探勘該地,無論再怎麼採集與 檢驗,都無法找到同種生物。最後,科學家發現這些膠狀原蟲,其實 是泥土和固定用酒精化學合成反應之後的產物。消息傳回英國,赫胥 黎非常失望,坦承自己的錯誤,感嘆地說:「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即 使對於最珍愛的定律,也應該隨時準備放棄。」 閱讀上文後,請以「犯錯的影響與啟示」為題,撰文一篇,需先就 「海克爾深海蟲」事件提出你的看法,其次結合切身經驗,詳述犯錯(身心障礙三等)
「意外」往往打亂了我們生活裡熟知的一切,它可能是場疾病,也可 能是個關鍵時刻的選擇,並因此改變了生命。意外發生後,人們是如 法國作家卡繆(Albert.Camus)《鼠疫》書裡說的,瘟疫讓人喪失了 愛別人的能力?還是如加拿大詩人李歐納•柯恩(Leonard.Cohen) 認為的,因為縫隙,光線才有機會透進來照亮黑暗?生活中經常是禍 福相倚,悲喜交織的。請就個人的親身經歷與體悟,以「意外教會我的事」為題,作文一篇,加以闡述
人人皆有向上追求的動力,向上的方式則各自不同。 有人選擇跟眾人一起爬樓梯,雖然不確知最終能登上那一層,但目標明 確、方向固定。只要按部就班,持續努力,就能一層一層往上升;而爬 得越高越快,就能獲得越多的掌聲。 有人選擇自己一個人爬樹,在喜歡的枝幹上攀爬。如果發現這裡看不到 他想要的風景,就往別處爬去。雖然不確知樹幹是否安全,但視野的豐 富變化,讓他充分享受攀爬的自在。 爬樓梯與爬樹,都可能有需要承擔的挑戰或風險。人生之路,你會如何 攀爬向上?請以「向上」為題,闡述你願意承擔和不想面對的分別是什 麼?(地政士)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大流行,排山倒海、一發不可 收拾的疫情,全面逆轉全球化,已帶來人類社會翻天覆地的根本性改 變,深刻影響著世界各國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文化、宗教等各 方面的發展。面對這來勢洶洶的新病毒,唯有靜下心來,才能按部就 班將每件事情處理妥善,讓生活重新步上正軌。如何與天地萬物共存 共榮,此時反省深思,格外具有意義。試以「後新冠病毒世界的省思」為題,作文一篇,申論己見。(警察二等)
我國已於 1993 年成為高齡化社會,2018 年轉為高齡社會,推估將於 2026 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論語.公冶長》記載孔子的志向之一是能夠 使「老者安之」,《禮記.禮運》也提到大同世界的理想:「使老有所 終」。這不僅僅是一種對於社會發展的願景,同時也是當前社會所面臨 的重要議題。然而凡事皆應從個人做起,請以「尊敬老人,善待老人」 為題,作文一篇,闡述自己的見解與做法。(警察三等)
《新五代史•伶官傳•序》有云:「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 困於所溺。」意謂:人生中的禍患,常常是由一些細微事情的失誤中, 積累而釀成;智勇雙全之人,則大多因過度沉溺迷戀某種人或事物不 能自拔,而使其陷入困境。 歐陽修是在總結後唐莊宗李存勖,勵精圖治得天下、寵信伶人失 天下的典型事例教訓時,做出如是具體論斷:國家的盛衰、事業的成 敗,主要取決於人事,取決於當事者的思想與作風。 人當何以自持,方能安享生命?請以「禍患常積於忽微,智勇多困於所溺」為題,撰文一篇,闡述己見,文白不限,長短不拘。(警察四等)
1 note
·
View 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