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t wanna be here? Send us removal request.
Text
博尔赫斯让我珍视自己的精神经验
他坦言不懂康德
康师傅是外在刺激内在感官
但是没有提到内在精神也可以触发内在感官
比如失恋、亲友去世、拜年、宴会、唱歌、谈恋爱、欠债还钱、做慈善都是精神经验

0 notes
Photo


我不知道在哪里 所以睡在了大街 明天也许后天我就要结婚 ta叫英吹思婷 可是ta却不知道 这当然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 非要剃秃才行 大山撒出来的面霜浇了一脸 舔一舔的话感觉不会很糟 因为我打小时候起就从没在身上带过刀子,好多年了
0 notes
Text
小说家
ta说这些题外话(长篇大论),根本原因是迫于一种舆论压力(其实各国都有这种压力)——要求小说家既是先知、又是社会改革家,还得是哲学家。

0 notes
Text
刘晓波
我完整梳理了一下刘晓波在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新时期十年文学讨论会”(1986年)上的发言:《新时期文学危机》。
刘晓波的这篇论(发)文(言)很重要,不光是在谈论文学,连着中国人也聊了几句。

0 notes
Text
热爱
最近每天晚上写出五千字的短篇小说,应付考试。
有时候会想自己热爱的如果拿去应付某些东西会不会变了质?
这是每个读书人的通病,在所谓壮志未酬之后的。
事实上,你所热爱的,正是要你通过一切手段去保护的,去争取的。若您连区区考试都抵不过,谈何热爱?恐怕只是单相思罢!
0 notes
Text
作家生活与作品之关系
以艾布拉姆斯镜与灯四要素中“世界”“作者”“作品”分析作家生活与作品之关系:
首先,客观世界对于作家来说具有现实性和直接性。而这样的现实性的普遍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教条的,另一种是多元的。然而,当世界有了日期体系后,将某个特定情况组成合为一个整体,在某些情况下这个整体也是自己前身。从这一点上便可得出,作家生活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现实都隐含有无限的“荒诞性”。
其次,作家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知识型”,即作家对生活产生疏离感,一种是“体验型”,即作家让生活融进血液里。关于体验式,中西方作家虽殊途同归,都要求作家对生活有高度敏感性,但还是存在形式上的差别。第一:西方作家在大的层面上进入了人本体世界的开掘和体验。以卡夫卡为例,卡夫卡一生事实上并无特别大的坎坷,但他那闭塞沉郁的性子使其为世界文学发展增添了一种可能。他居然能从生活中一件极微小的事件,比如掉头发感受到难以忍受的痛苦,并把这痛苦上升到人本体的痛苦的高度(由此观之敏感的重要性),文学语言也随之从卡夫卡本体冲动中生长出来,与他独特的审美感受同步酝酿。当他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时,大脑内便出现一种新的句式,句式与句式的组合孵化出了《城堡》。而这种可以称之为“个性意识”的新物种绝不是生搬硬造生活中的情节,更不是只要经历了大风大浪就能创作出来的。
第二:相较于西方,中国作家更重视直觉式体验。比如徐渭的一生颇具有传奇性,“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徐文长传》)”每每做出异常举动时,徐渭便闭眼体悟动作、时空、环境之间的关系。因而创作出了《四声猿》。作家看似动,实质内心在进行“妙悟”“虚静”的过程。正是这样对生活的直觉式体验使作家在创作中忘掉了自己的具体存在,其达到的正是被具体存在的常识和理性所遮蔽的东西。
而知识型作家由于刻意重视生活的教条化而缺乏荒诞意识,没有生命力面对世界的冲动,文学想象力贫弱导致作品呈现出一种缺乏活力的程式化状态,自然创作不出伟大作品。
最后,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中一再强调:“除非他本身已具备了文学天资,一个年轻的作者才能被扶上路子。”天赋对作家的创作可见一斑,正如徐渭自幼聪颖异常,六岁读书,九岁便能作文,在世态炎凉的荒诞现实之中,徐渭形成了既孤傲自赏,又郁郁寡欢的性格。 不能否认的是,作家的性格往往决定了作家是否具有敏感度。
作家面对现实生活拥有个性意识与敏感度从而使创作出来的作品不再停留在社会道德伦理规范上,转向自觉的艺术形式,是作家该有的状态。
可见,作家的生活与作品实际上并没有直接关联,二者通过“天赋”“敏感度”“个性意识”为媒介产生火花。而“敏感度”与“个性意识”可通过后天培养获得,同时也和作家本身的性格有关。
0 notes
Text
网络文学?
学年论文导师盛情邀请我写网络文学的综述,说我是研究网络文学的祖师。
导师哪里来的小道消息啊?我也不好意思大庭广众之下反驳她说我从来不看网络小说🌝
一个星期后,交了一篇《网络文学本体论综述——世界,读者,作者,作品之意义》一万九千字
而paperpass 把我自己瞎诌的话硬撩到某些专家论文上🌚
0 notes
Text
脱轨
有一段时间我以为自己脱轨了,近而努力恢复正常,发现以前我试图追赶热度而说一些不得体的俏皮话,做那些不得体的俏皮事,实在搞笑。
我知道了,这个时代的感性太快,却在理性上停滞不前。
于是我放弃那套(与时俱进)的想法,与一切流行划清界限。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