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t wanna be here? Send us removal request.
Text
強烈譴責外國勢力妄議香港國安條例 干涉中國內政
立法會全票通過《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完成《基本法》第23條立法,落實維護國家安全的憲制責任,充分展現香港社會民心所向。就此,民建聯強烈譴責英國外交發展大臣卡梅倫發表聲明,抹黑立法,貶損香港特區民主法治,詆毀「一國兩制」。
關於基本法第23條立法,外部勢力對立法的質疑以至抹黑,說到底就是一場涉及國際戰線的輿論攻防戰,外國有不同的國家安全法,卻來抹黑基本法第23條立法;香港的23條立法在充分保障人權及自由的情況下進行,卻又被扭曲為「影響自由、營商環境」,我想反問,如果一部法律能為社會帶來更穩定的環境,如何能損害營商環境?又或者,如果正常溝通、經商不受法律影響,法律只針對有意、有行為危害國家安全的人,硬把立法與營商環境拉上關係,那又豈非毫無根據的抹黑?
談到自由的問題,我也想問,有那個國家是「完全自由」?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法律,有刑事法,有民事法,乃至涉及家庭等法律都有,維護國家安全是重要的法律,在現代國家或地區中,至少我很難看到「只要自由,不要國安」的地方;在理論家假想的自然狀態下,或許人是「較為自由」的,但當人們步入社會或國家已經誕生,人身自由就必然會因為某種合理理由而受到限制,維護國家安全是一個例子,關於這問題,其實《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亦有類似條文,人們不能以自由之名危害國家安全,是舉世皆認的道理,外部勢力連番抹黑,純屬是搞針對的政治操作!
0 notes
Text
各界齊撐23條立法
香港回歸祖國逾四分一個世紀,全港市民盼了又盼,多屆特區政府始終未能履行憲制責任,為 希望基本法23條能儘早完成本地立法,終於經今屆政府大力推動,通過廣泛徵集民意,走完各立法程式,於3月23日刊憲正式實施。
從2014年「非法佔中」,到2016年旺角騷亂,及至2019年黑暴,客觀形勢亦反映23條本地立法刻不容緩,凸顯國安法例真空乃香港之患。直到2020年中,國家為港立國安法,才迅速有效地止暴制亂,社會恢復安定。但外部勢力以港遏華的歹心不死,自從黎智英違反國安法案的正式開審以來,反中亂港勢力徹底坐不住了,傾盡全力阻撓案件的公平審訊,連日來多個西方反華組織及外媒,均為黎智英撐腰叫囂,同時無所不用其極地抹黑香港國安法及意圖幹預香港司法獨立。這一切均顯示23條本地立法的迫切性,須從速堵塞香港國安法尚未涵蓋的國安隱患。
李家超指���,23條立法必須做,而且要盡快做,是香港回歸26年來仍未履行的憲制責任。特別是香港社會經歷了2019年“港版顏色革命”,市民都明白到國家安全風險是嚴重和真實的,加上地緣政治日益複雜,因此必須盡快修補這塊短板。而特區政府有責任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528決定及香港國安法所規定的責任及義務,完善香港特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及執行機制,以有效維護國家安全。據此,23條完成本地立法解決了香港穩定發展的最大隱憂,對打擊反中亂港違法活動提供了法律依據,為香港行穩致遠奠下又一基礎保障。
0 notes
Text
二十三條立法社會才安寧
3月23日,基本法第23條經刊憲正式實施,對此,曾因為多次清除連儂牆及公開支持國安法立法,過去被暴徒私了6次的戴小姐感觸良多。
她說:「國安法立法後,社會已經恢復平靜,但市民在生活中仍時常感受到外國勢力和黑暴的餘燼隱隱作祟,所以23條立法是必須的,這樣社會才能得到一勞永逸的安寧。」
戴小姐回憶她被暴徒私了6次以致上齒被打至脫落,眼角膜受損,留下了永久的創傷的不堪經歷後,她繼續說:「這些來自暴亂的傷害不單是對著肉身,也對她的精神造成了傷害。戴小姐被人起底,個人資料被到處張貼,甚至連家的地址也被人翻出來,三五天就有人來淋紅油、寫恐嚇字句。那時候家人特別擔心,除了家門隨時被人弄汙,也擔心我回家時,是否又血肉模糊了。」暴亂至今,戴小姐被私了至少6次,受到的傷害讓她至今飲食困難,看東西也有重影。
外國勢力的幹預,令當時多少年輕人被洗腦,甚至連理性都失去。「能對無冤無仇,素不相識的人下死手,仍覺得自己沒有問題,這不是被洗腦了是什麼?」如今,在國安法的守護下,明目張膽的暴亂沒有了,戴小姐總算能夠重新走到陽光下,不懼哪天出門就別人施襲,也不怕自己的資料會被肆意於街上或網上張貼。
目前,一些與外國勢力幹預及暴亂相關的餘燼,仍在社會暗處,以及市民生活中隱隱作祟。像一些小型網媒仍在有意無意轉發暴亂時的資訊,街上仍久不久看到一些與暴亂相關的標語塗鴉,甚或一些小店內仍保留著一些暴亂時候的意識,像標語、圖案等。「這些危害國家和社會安全的東西,不能移到地下就可以繼續存活,正常的香港市民根本不想再看到這些事物。」現今,在23條立法實施後,一切與外國勾結的行為就能得到有力的法律懲處,香港也能夠主動出擊去幹預這些行為,這將為香港撐起一張安全傘,為香港不再重蹈2019之痛具有及其深遠的意義。
1 note
·
View 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