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中國主編 Editor-in-chief
Explore tagged Tumblr posts
Text
紀念劉曉波先生殉難六周年Commemorating the Sixth Anniversary of the Martyrdom of Liu Xiaobo
(編者按:今天是劉曉波先生逝世六週年,全球各地都有紀念活動。紐約新成立的六四紀念館舉行劉曉波逝世六週年追思會。本文是獨立中文筆會會長、民主中國主編蔡楚 Cai Chu 先生的網絡發言致詞) 劉曉波先生一生做了三件大事 Liu Xiaobo did three major things in his life 六四”聲援學生成為黑手 Supported “June 4th” students democratic movement and became “black hands” 創建和發展獨立中文筆會 Established and developed the independent Chinese PEN Center 鞏固和發展民主中國網刊, 用以身殉道的方式來弘揚《零八憲章》。 Strengthened and developed the “Democratic…

View On WordPress
0 notes
Text

經濟學人副總編(Tom Standage)談2023十趨勢:台灣是最大衝突點,不幸中有三大幸,天下編輯部/天下Web only整理,2023-01-09。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4372 Tom Standage, deputy editor-in-chief of The Economist, talks about the ten trends in 2023: Taiwan is the biggest point of conflict, and there are three major blessings in misfortune. Ten trends to watch in the coming year A letter from Tom Standage, editor of “The World Ahead 2023”
Tom Standage, ,#The World Ahead
經濟學人副總編史丹德基談2023十趨勢:台灣是最大衝突點,不幸中有三大幸,《經濟學人》[2023.01.09] 《經濟學人》副總編輯、年度特刊《全球大趨勢》(The World Ahead)主編斯丹迪奇(Tom Standage),在2023天下經濟論壇(CWEF)揭曉今年最重要十大趨勢,從烏俄戰爭、台灣安危到驗收元宇宙。+
以下是演講摘��:
過去三年的世界由疫情主導,從現在開始的未來,則與一場等不到終點的戰爭息息相關。不過,全球動盪中,我們也看到三個不幸中的大幸。
▼趨勢1:烏俄戰爭取代疫情,成全球最關鍵事件
烏克蘭戰爭將取代新冠疫情,成為對全球影響力最大的關鍵事件。這場戰役先改變了能源供給,衝擊原物料價格並導致通膨,也決定各國央行升息幅度。2023年全球是否因此進入衰退,以及如果經濟衰退,會多嚴重和持續多久,全都要看烏克蘭。這場戰爭的發展勢態、持續的時間,會決定很多事情。 2023年烏克蘭在戰爭可能會有可觀進展,但紛爭不可能就此落幕。因為俄羅斯總統普丁無法佔領整個烏克蘭,既然達不到初衷,他現在唯一可做的,是一邊拖延戰爭,一邊期待有利於他的改變發生。 普丁盼望三件事。第一,透過摧毀當地的電力、熱能、供水設施,逐漸擊垮烏克蘭人的意志。不過,這個計劃目前沒什麼成效,倒是鼓舞烏克蘭人更團結、更堅定把俄羅斯人趕出家門的意念。 第二,普丁也希望歐洲的寒冬與壞景氣,會降低歐洲列國支持烏克蘭的意願,減少救濟。 最後,我認為也是他最深的期待,則是川普重掌美國。川普若贏得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美國就會從烏克蘭撤走援兵,而美國是烏克蘭現在最大盟友,包括金援與軍火。所以,我們認為普丁最大勝算,是全力拖延這場衝突。目前唯一的變數,是普丁失去政權,不過我們認為發生的機率不大,可能性大概只有10%。
▼趨勢2:高物價、全球衰退迫在眉睫
高物價將持續。全球現在面對的通膨,最初是因疫情而起,又遭烏俄衝突惡化。我們從擔心病毒,到擔心物價。全球央行升息的速度也比過去數十年都快,而且還擠在同個時間,2023年很多國家的經濟都��進入衰退。美國的衰退幅度相較和緩,歐洲會很嚴重,英國則會長久持續,而且衰退早就開始了,全世界都有感。 此外,美國的高利率、強勢貨幣將影響全球。許多國家的債務都以美元計價,因此美元走強,這些國家的人民勢必會過得更艱苦。
▼趨勢3:戰爭加速能源轉型,「風光」使用創新高
烏俄戰爭加速各國使用再生能源的速度。這是2023年第一個不幸中的大幸。 雖然現在有很多國家的煤炭使用量在成長,但這只是短時間的權宜之計。太陽能、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設備投產約需2年,我們最快要到2023年底才能看到能源來源的轉移。在戰爭爆發後,歐洲有19個國家在太陽能和風能的使用量上創下歷史新高。他們不想繼續仰賴俄羅斯天然氣。國際能源署署長比羅爾(Fatih Birol)認為,這場戰爭無疑是能源發展的轉折點,大幅加速綠能轉型。 許多歐洲國家提高了2030年再生能源的目標佔比,我們預期會有更高的核能使用���,不管是透過延長既有核電廠的使用年限,或是蓋新廠。 還有氫能。氫能在發動車的能耐上有限,但在工業上很實用,包括脫碳、製造鋼鐵與水泥,以及航空和海運。 大量資金注入綠色科技下,歐美開始有聲音反對政府過度補助再生能源。我樂見其成,正是因為綠能科技的規模愈來愈大,我們才需要這些對話,也可看出我們正走在對的路上。
▼趨勢4:中國顛峰已過?經濟成長放緩、人口縮水
印度人口預計在4月超越中國,人口數來到14.3億人,登上全球最高。 2023年開始,中國人口也將開始下跌。習近平的清零政策、對科技業的打壓、房地產危機,正扼殺生育率。看看2022年,中國光是為了核酸檢測就花了250億美元(約7640億台幣),等同中國GDP的1.5%。 另一方面,中國人口老化早開始、勞動人口年年降低,主因是一胎政策導致每年退休的人遠超過進入職場的人。 不少人認為,中國過去幾年的追趕式經濟成長,恐怕一去不復返。中國經濟再也不可能超越美國。 中國所主張的兩個價值——限制部份人權能使社會穩定、監控人民能換來高速經濟成長,如今都與現實不符,也大��削弱了中國式經濟體制能夠取代民主國家資本主義的說法。這是2023年第二個大幸。
▼趨勢5:分裂的美國,伴隨僵局與內鬥
美國兩大黨之間與黨內,可預期會有更多鬥爭。共和黨在期中選舉贏得眾議院,美國進入「分立政府」,無疑伴隨不少僵局與內鬥。兩黨席次差異微乎其微,少許政治人物握有巨權。共和黨將積極展開對民主黨的調查,可能搜查拜登的筆電資料。槍枝、墮胎、種族議題也將重回爭議,凸顯兩黨間的對立。 黨內也將有許多衝突。川普已經宣布他想再次參選,可預期2024年總統大選初選,他將先槓上另一名共和黨候選人德桑提斯(Ron DeSantis)。 同時,拜登也受到要他別再參選的壓力。即便他期中選舉表現不錯,但許多人認為不考慮連任的拜登,在接下來2年總統任期可以有更多貢獻、更容易得到共和黨在部份法案上的支持,包含打擊中國與大型科技公司,這兩件事是兩黨共識最高的議題,但打擊中國有點敏感,尤其是如果扯到台灣。
▼趨勢6:台灣,最顯著衝突爆點
烏俄戰爭改變中國的想法嗎?一方面,中國可能會覺得,歐美勢力光是顧及烏克蘭就分身乏術,現在會是攻擊台灣的絕佳時機;另一方面,烏克蘭也證明了,國家大小不是一切,就算是強權大國想攻打鄰近小國,也未必能心想事成。我們認為,2023年中國在台海發射飛彈的機率只有6分之1,但中國更可能會在東海、南海地區進行武力恐嚇,來測試美國與其盟友的態度。不過,台灣並不是中國唯一的衝突點。印度和中國之間也有邊境衝突,2020年曾有24名士兵因此喪命,怒火絕對有可能再度點燃。 在歐洲,土耳其與希臘也有點緊張。兩國領袖即將迎來連任選舉,土耳其總統曾提及,希望奪回被希臘偷走的島嶼。如果他在2023年拿這件事拉抬選情,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極有可能陷入危機,因為土耳其跟希臘都是會員國。
▼趨勢7:新聯盟出現,西方國家更團結
2019年,法國總統馬克宏曾稱NATO瀕臨「腦死」,歐盟則是危如累卵。如今,瑞典與芬蘭預計在2023年加入NATO,組織再度活化。烏克蘭也申請加入歐盟。 這是我們今天談的第三個大幸:西方國家與盟友之間變得更加團結。這也提醒我們,守護民主至關重要。 首先,美國把重心從中東移到亞太地區的新盟友,包括和印度、日本、澳洲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以及結合澳洲、英國的「澳英美聯盟」(AUKUS)。 另一方面,以俄羅斯為首的「集體安全條約組織」(CSTO)會員國近年爭吵不休,亞美尼亞甚至在最近一場會議後,拒絕簽署共同宣言。 檢視各聯盟的健全程度,西方國家重拾信心,威權主義屈居劣勢。 我自己最喜歡的新聯盟是I2U2,雖然名字聽起來很像搖滾樂團,但這個聯盟旨在共同發展糧食安全與乾淨能源,串連以色列、印度、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與美國。這幾個國家很少聚在一起,可見糧食與能源安全已是普世問題。
▼趨勢8:報復性旅遊出現,但商旅不再
旅客將全力把過去3年被剝奪的旅遊時光補回來。 2022年,國際旅客入境數量提升6成,預計2023年會再成長3成,實際出遊次數會從2019年的18億次,稍稍降到16億次。不過,因為通膨的關係,旅遊支出將回到疫情前的水準,接近1.34兆美元(約40.9兆台幣)。 參考911事件、全球金融危機的後續效應,我們預測商務旅遊持續疲軟,因為企業撙節預算,改採線上會議,商旅絕不會回到疫情前水準。 不過,這是相關業者把握報復性旅遊的絕佳時機,絕對要打鐵趁熱。
▼趨勢9:元宇宙留或走?蘋果新裝置將是焦點
2023年也將揭曉在虛擬世界玩樂與工作的可行性。元宇宙將走入日常,還是淪為紅極一時的娛樂消遣? 其一焦點事件是,蘋果將發表第一款頭戴式裝置。從智慧手機、平板到手錶,蘋果往往一出新品,就改變市場。我們很好奇,蘋果會怎麼稱呼這個新市場?元宇宙?混合實境?擴增實境? 蘋果新產品瞄準的客群是開發人員,希望透過他們創造內容。如此一來,在2024、25年,當蘋果推出為一般消費者設計、更便宜的頭戴式裝置時,他們便已經有元宇宙的東西可以體驗。 至於臉書改名為Meta,則阻礙了元宇宙發展,因為從沒聽過元宇宙(metaverse)的人,可能會以為它是臉書獨有,而忽略許多企業都在積極開發元宇宙。我們也會關注,Meta究竟會不會履���對元宇宙的承諾。
▼趨勢10:密鑰取代密碼,科技詞彙花樣多
2020年、21年,我們學了很多關於免疫學與疫苗的新詞彙。2022年,我們接觸了不少與軍事裝備、國際衝突有關的新術語。 2023年,我們需要持續學習更多軍事、環境相關的詞彙外,科技新詞也不遑多讓。畢竟,永遠都有新科技。 密鑰(passkeys)是透過生物識別技術的數位鑰匙,無法被猜測、遺忘或偷竊。當你要登入某個app或網站時,只要你的手機或電腦在附近即能解鎖。 現在已經有許多網站採用這套系統,不過電腦與手機上需要最新的軟體。隨著2023年有更多人更新軟體,密鑰也將更普及,防範釣魚攻擊、大幅減少網路犯罪。 其次,加密貨幣熱度不再。「後量子加密法」(PQC,Post-Quantum Cryptography)強勢登場,如果你還不知道這個詞,請好好研究一下。 我們也將聽到「生產力偏執狂」(productivity paranoia)一詞。這指的是當管理者與員工對遠距工作的效率有不同見解,所產生的偏執。微軟研究顯示,87%員工認為自己在家工作的效率與在公司一樣,但只有12%企業管理者認同。 此認知差異導致不信任感與焦慮。員工擔心主管覺得他們在偷懶、主管也擔心員工真的在發懶。「生產力做戲」(productivity theater)現象會更常見,員工可能會迅速回復每一封email,即便只是寫「收到」或「感恩」,來證明自己有認真工作。
《經濟學人》一共選了23個新字,歡迎來經濟學人網站看看。不確定性才是新日常 疫情的結束,也為過去政治與經濟穩定的時代畫下尾聲。如今的世界更不穩定,從地緣政治、經濟動盪、極端氣候到高速科技變化,從現在開始,不確定性才是新日常,沒人躲得過。
0 notes
Text
在騰訊 WE 大會 我看到了科學的不同模樣
儘管探索方式不同,但今年 WE 大會的嘉賓真容依然強悍,嘉賓陣容主要包括:
Carl June:權威癌症免疫學家,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
Brian Greene: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王貽芳:中國科學院院士,高能物理學家
施路平: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主任
Hod Lipson: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機器人研究權威專家
Jennifer Jackson: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地質物理學專家
Magdalena Skipper:《自然》總編輯,遺傳學家 Editor-in-chief of Nature
在大會現場,專家們也分享了一些各自領域內的研究內容,讓我們一起看看”科學大牛“們都講了些什麼。
王貽芳:大眾應該相信科學家是有追��的

作為當代最知���的高能物理學家之一,王貽芳曾領導團隊測出了“幽靈粒子”中微子的第三種振盪模式。也許對普羅大眾來說,中微子距離我們很遙遠,但事實並非如此。王貽芳在演講中提到,如果中微子質量為零,這個世界上、這個宇宙裡面,就不會有一個有密度漲落的結構,沒有這樣的一個結構,自然銀河係與人類就不會存在。
既然中微子已被證明存在第三種振盪模式,那麼下一個階段的研究將指向什麼方向呢?
對此,王貽芳表示,接下去希望確定三種中微子的質量順序,這個實驗就是正在建設中的江門中微子實驗。同時,考慮在未來對江門實驗升級,用於尋找一種完全新的衰變(無中微子雙 β 衰變),確定中微子是否是其自己本身。
此前,王貽芳為首的中國科學家提出建造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這項計劃曾引起了熱議。針對於此,王貽芳在演講中再次強調了建立大型對撞機的重要性,他說道:
這樣的大型裝置會在基礎物理研究領域帶來很多的機會,首先會推動國內一些現有技術的發展,包括精密機械、低溫、真空、自動控制、抗輻照芯片、計算機等。另外,它還會使國內現在空白的一些關鍵技術、高技術能夠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比如說大功率的微波器件,還有大型的製冷設備、超導磁鐵等。
對於社會中的一些熱議與質疑,王貽芳在採訪中表示,大眾的質疑可能源於對基礎科學的不了解。他認為,大眾不要過度帶有功利心去看待基礎科學研究,應該相信科學家是有追求的,給科學家空間。
最後,王貽芳還在採訪中澄清了一個事實——建立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的預估造價為 360 億元人民幣,而並非他人所指的需要上千億人民幣。
Hod Lipson:具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終將會出現

Hod Lipson 是“粒子機器人”研究團隊的領頭人之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創意機器實驗室總監,主要致力於創造出有自我意識、會自我複制、有創造力的機器人。
Hod Lipson 在演講中介紹到,自我意識並不是一個非黑既白、非有既沒有的東西,而是有不同層次的,也就是說能夠預想到未來有多遠以及整個時間框架,並且這種預見性是在模擬中做出規劃的。
當前,機器人是能夠在模擬訓練中學習的,但這些模擬都是由工程師創造出來的,而 Hod Lipson 所研究的,是想讓機器人能夠獲得自我模擬、自我建模。他提到,他們想做的粒子機器人,可能是由成千上百個粒子組成,即便其中 20% 的粒子壞掉了,也仍然可以繼續運作,而不是單一形態的。
不過,如果機器人有了自我意識,人們不免擔心其會造成不可控的影響,對於這方面的擔憂,Hod Lipson 在採訪環節中作了回應。他表示,儘管人工智能既強大又危險,但這個技術非常值得擁有。但對於這項技術,人類需要知道它能夠強大到什麼程度,給予它尊重,並確保能夠恰當地使用。
另外,他也直接地表示,對於機器人可能帶來的倫理問題目前依然沒有答案,但這項技術依然還是會繼續發展,而具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也終將會出現。
Brian Greene:我們的宇宙或許只是無數宇宙中的一個
Brian Greene 是超弦理論的研究者,他的研究成果包括卡拉比丘空間的”鏡像對稱性“��彗星起點等,這些成果對弦理論及天體粒子研究開闢了重要的道路。
但更為可貴的是,Brian Greene 除了在科學研究上有所成就,在科學知識的普及上,他也是身體力行。 Brian Greene 不僅創辦了”世界科學節“(一場旨在向大眾傳播科學知識的活動),還出版了《宇宙的琴弦》等科普讀物;而此次參加騰訊的WE 大會,也是Brian Greene 的一次科普之旅。
在 Brian Greene 看來,在微觀世界中,除了有夸克、電子等顆粒組成,還存在著非常微小且振動的弦,而這些能量弦,也就是物質的核心。
Brian 設想,世界萬事萬物的所有東西,都是來自於星系能量弦的振動方式。基於此,周邊世界便是多維度的。同時,Brian Greene 也在演講中提到了多重宇宙存在的可能性。他說道:
也許以後,會認為我們的宇宙並不是宇宙空間的中心,而只是無數宇宙中的一個。
Jennifer Jackson:地心腫塊對塑造地表起著重要作用
Jennifer Jackson 是加州理工學院的教授,她曾帶領團隊發明了”地震層析成像法”技術。通過這項技術,她和團隊發現了地心中存在著兩個巨型“腫瘤”。她認為,這樣的腫塊,哪怕是小腫塊,也在塑造地表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如果我們可以對地球內部進行更高清的成像,就能更好地了解地球腫塊對於每一個行星可居住性的影響。
Jennifer Jackson 這一腫塊的新發現無疑是一個大突破,有科學家猜測,這兩個深埋地球內部的異物可能關係到環太平洋火山帶以及地球板塊的形成和運動,甚至可能關係到38 億年前地球生命的誕生。
事實上,對地心的探測不僅能夠了解過去,還能夠影響現實生��,Jennifer Jackson 在採訪中表示,儘管地心離現實生活較遠,但地球內核有任何結晶變序的變化就會影響外核的對流,因此是會對地心的研究是會對現實生活產生影響的。
Carl June:通過喚醒免疫系統消滅癌細胞

眾所周知,癌症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但在於病魔的抗爭中,人類的研究從未停下腳步,而 Carl June 就是其中的鬥士之一。 Carl June 是CAR-T 細胞療法的創始人之一,他曾因為對“過繼免疫療法用於癌症和HIV 感染的潛在用途”而聞名世界,被評為“全球生物製藥界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
在演講中,Carl June 對CAR-T 細胞療法做了介紹,他表示,CAR-T 細胞療法是通過喚醒免疫系統來消滅癌細胞的,一旦接受了治療,這些注射的CAR-T 細胞便可以在體內存活很多年。目前,這一療法已成功應用於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等腫瘤治療的臨床試驗。
不過,由於 CAR-T 細胞療法是一種針對病人專門定制的治療方法,所以目前的治療價格是非常高的。如何降低細胞療法的價格,是 Carl June 及其團隊不得不面對的挑戰之一。對於這一挑戰,Carl June 也在採訪中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隨著這一療法被更廣泛的市場應用後,會使可得性越來越高,成本也會在改進中變得越來越低。
其他
除了上述的五位科學家,在 WE 大會上,還有來自中國的類腦計算研究中心主任施路平、《自然》總編輯 Magdalena Skipper、以及英國知名神經學家 Tom Baden 也帶來了相關研究的分享。值得一提的是,Tom Baden 也是首屆“自然科研全球影響力大獎”的獲獎者,這一結果在 WE 大會當日得到了揭曉。
總結
無論是癌症、機器人,還是地質、例子,弦理論·······它們其實都是科學領域的各個小宇宙,儘管分佈於不同的位置當中,卻也都是大宇宙中的點點星辰。科學家們發現到,或者探索了這些小宇宙,讓它們在大宇宙空間中發光發亮。
而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多抬頭仰望這片由各個“小宇宙”匯合而成的星空,去了解科學大宇宙的存在。
.
from 在騰訊 WE 大會 我看到了科學的不同模樣 via KKNEWS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