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iPER 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不同領域的專業創作者,分享自身的思維與經驗,傳承文化、提升價值與開闊視野。除此���外,也能以即時的方式互動,透過最直接的交流將創作與背後的理念向外傳遞。 www.flipermag.com
Don't wanna be here? Send us removal request.
Photo




『探索女性特質 超現實的自拍肖像』 2015 年 10 月初,藝術網站 Artnet 公佈今年 9 月「全球藝術家關鍵字搜尋排行榜 300 大」,讓人一瞧哪位藝術家受到全球網民青睞。英國街頭藝術家班克斯(Banksy)穩固冠軍寶座,日本攝影藝術家荒木經惟(Nobuyoshi Araki)拿下第二,美國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則位居第 3。值得一提的是,本月除了荒木經惟外,還有 4 位攝影藝術家入榜前 10 名,分別是德國時尚攝影師漢姆特‧紐頓(Helmut Newton)、美國攝影師喬彼得.威金(Joel-Peter Witkin)、美國攝影師裘克.史特吉(Jock Sturges)、美國女攝影師伍德曼(Francesca Woodman),排行第6、第 7、第 8、第 10。 人物像鬼魅 臉部模糊的肖像照「我在畫面中嗎?我可能是鬼魂、動物或屍體,而不只是一位站在牆角的女孩。」─伍德曼(Francesca Woodman)1960 年代起,美國女權運動與女性主義蓬勃發展,藝術家也透過創作重新審視女性的身體,反思傳統對「美麗女人」的印象。其中,女攝影師伍德曼拍攝模特兒或自己的肖像照,呈現她們待在各種空間的姿勢與形象,藉此探索女性特質與自我���以及身體與環境的關係。伍德曼的照片不同於傳統肖像照,畫面中的人物通常赤裸身體,但刻意遮掩或模糊臉部表情,像鬼魅般待在斑駁的牆面、凌亂的房間內,同時她也會放置鰻魚、皮草、門、鏡子等各種物品,營造神秘、超現實的氛圍。「鰻魚系列」(Eel Series)是伍德曼拍攝自己倒臥在地板,臉部朝下,身體與左手扭曲,模擬旁邊水盆中鰻魚的姿態,暗喻鰻魚滑溜的肌膚、柔軟的身軀,就像女性纖細柔弱、性感的特質。除了探索女性特質外,伍德曼也關注女性的情慾。「無題」(Untitled, 1975–80)是伍德曼拍攝明暗對比強烈的房間,窗外耀眼的光芒沐浴地面與女性修長的雙腿,但畫面前方的沙發顯得較為陰暗與模糊不清,沙發上還披掛一件皮草大衣,而女性赤裸的雙腿與皮草似乎暗喻野性、質樸自然的性慾。雖然伍德曼從 13 歲起開始攝影,很早就顯露藝術才華,也畢業於藝術名校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但她生前作品不被重視、懷才不遇,曾想往時尚攝影界發展卻沒有獲得工作機會,最後她於 1981 年跳樓自殺,結束短暫 22 年的一生。伍德曼的父親認為,她的自殺可能與沒有獲得國家藝術基金會資助有關。 9 月 Artnet 300 前 20 名1. Banksy 2. Nobuyoshi Araki 3. Andy Warhol 4. Pablo Picasso 5. Roy Lichtenstein 6. Helmut Newton 7. Joel-Peter Witkin 8. Jock Sturges 9. Keith Haring 10. Francesca Woodman 11. Damien Hirst 12. Salvador Dalí 13. Jean-Michel Basquiat 14. Fernando Botero 15. Victor Vasarely 16. Michael Dweck 17. Wayne Thiebaud 18. Nan Goldin 19. Marc Chagall 20. Joan Miró see more , truth me , you need it~
http://bit.ly/1RuS3eX
8 notes
·
View notes
Photo
神行銷!法國色情網站用這一招讓付費訂閱率飆升了 50 倍 行銷是一項十分難以捉摸的專業,說簡單好像也挺簡單的,說難也十分之難。隨著現今科技的發展,行銷可以玩的手法越來越多,但要怎麼「捉住」人心、找到「痛點」,仍是讓無數行銷人抓耳搔腮、急欲尋求解答。而法國第一名色情網站 Marc Dorcel 顯然深諳此道。多數人能夠不付錢看片最好,因此像 Marc Dorcel 這樣的網站也深深體認到��路時代,絕大多數人都還是有「上網=免費」的思維,這樣該怎麼「說服大眾付出每個月 9.99 美元的月費」成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特別是, 如果這些人根本也不在乎、也體會不出「高畫質」的價值所在。 為此,Marc Dorcel 決定使出一招殺手鐧:向大眾提供一條「免費大道」直通這家老字號色情網站的 A 片庫。興奮了嗎?別高興的太早,因為 Marc Dorcel 可不想讓你這般不勞而獲,他們要求「看片沒問題,但你得把『手』留在鍵盤上!」也就是說看片可以、看免費歡迎,但你邊看得邊用雙手按住 Q、S、P、L 四個按鍵。登愣~消息一出,多少宅宅跟我一樣大呼 WTF,看片不就是要**嘛!這樣有手不能用,太痛苦了~不過難度越高,吸引到的勇者越多,特別是放著免費高畫質 A 片不看,傻了嗎! 因此,消息一出,法國網民炸開了,人人都上網挑戰,紛紛 #handsoff 來炫耀「我就是看免費還能**」的絕招。請看圖邊介紹, 從網友踴躍的 po 文可以看出這次的行銷活動超級成功;Marc Dorcel 驕傲的說,透過這次的活動他們獲得了:網站造訪量暴增 27 倍; 付費服務訂閱量暴增 50 倍; 24 小時內,推特上 #handsoff 超過 5000 則;以及一座「2015 坎城創意節」獎項! 而從這次的例子中,我們也看出了「行銷物件」不是問題,問題在於你怎麼用創意來激發人群!Marc Dorcel 這家歐洲老字號色情網站讓所有行銷人員都學到了一課。p.s. 福利一定要分享下:Handsoff 活動網站在此。大家可以用過後 share 一下你們是怎麼「解放你們的雙手」XD you need to see more : http://bit.ly/1MbvEix
5 notes
·
View notes
Photo








以文字創意閱讀時間 ー 德式當紅設計 QLOCKTWO 鐘錶系列商品正式進軍台灣 專營獨立品牌的鐘錶代理商瑞博品有限公司,今年為台灣消費者引進,具有文字圖像概念,於歐美多國熱銷的生活設計品 – QLOCKTWO。10 月 20 日,在新光三越信義店 A4 館 ARTIFACTS 專櫃舉辦上市發表會,邀請您感受,以文字呈現時間的德式設計創意。德國設計製造的 QLOCKTWO ,源自 Beigert & Funk 公司創意,此企業為德國施瓦本格明德 (Schwäbish Gmüd) 的雙人設計師 Marco Biegert 和 Andreas Funk 於 1999年,以兩人姓氏共同創立,2009 年 QLOCKTWO 系列產品正式問世。QLOCKTWO 由110個字母及LED燈所組成的方形矩陣為基礎,藉由點亮文字,詮釋當���時間,是相當具有創意巧思的藝術設計。此商品問世以來,榮獲二十多個國際知名設計獎項肯定,例如:Reddot紅點設計、iF產品設計、Focus Open設計大獎、Good Design優良產品設計大獎、室內設計創新大獎Interior Innovation Award,以及歐洲評選工藝技術、生活時尚創新及高品質產品的 The Plus Award …等。 可掛牆或擺放桌面,自由選擇前方面板材質,如繽紛的壓克力玻璃、霧面上色的鋼質,或是CREATOR’S EDITION 原創系列,以特殊製成處理過的原鐵、鐵鏽,手工製作的金箔、鉑金材質。同概念但尺寸加大為 90 公分長寬的QLOCKTWO Large,是空間的醒目亮點,不論是豪宅、展覽或商辦空間,總能在第一時間吸引目光。實用的 QLOCKTWO TOUCH,一個 13.5 公分長寬大小桌鐘,具備鬧鈴功能,透過觸碰,啟動貪睡模式並可關閉鬧鈴。QLOCKTWO CLASSIC/ Large/ TOUCH 全系列,具備多達 19 國語言與豐富面板,搭配隨季節變化的生活風貌。 QLOCKTWO W 腕錶系列,為廣受市場歡迎的明星產品。 發表會當天,邀請到於忙於對岸工作的時尚藝人丁春誠,由於深受 QLOCKTWO 設計創意吸引,特別百忙中,由北京返台參與發表活動。 崇尚設計生活的消費者,10/20~11/20 期間於 ARTIFACTS 新光三越信義店 A4 館、微風復興專櫃和台中新光三越門市,與 QLOCKTWO CLASSIC 時鐘拍照,寫下一句對 QLOCKTWO 簡短感想,標記 #Qlocktwo #artifactsoffical 後,上傳至個人 Facebook 動態時報公開分享,即有機會抽得一款 QLOCKTWO TOUCH 桌鐘。QLOCKTWO 與您一起品味時間新樣貌。 see more: http://bit.ly/1OJOyDR
4 notes
·
View notes
Photo
默默發現自己記憶力越來越不如從前的同時,突然發現原來市面上有越來越多強調記憶功能的產品,突然覺得生活中充滿了某種莫名的幽默感 (笑)。從講求智慧的手機、電腦,到默默支撐重量、夜夜與我們同眠的床墊、枕頭,原來都有著不吃銀杏就很厲害的記憶力。日本品牌 Perrocalienten 所推出的魔術拍拍拭布 Peti Peto,以紙鶴為造型,並強調記憶功能,用完隨手拍拍就能回復成原本的造型,不用怕自己手不巧、記憶力不佳,摺不回去!
Perrocalienten 在西班牙文是熱狗的意思,Perro 是狗的意思,Caliente 則是熱的意思,合起來就是熱狗,也就是說,無論是英文的 hog dog,或是中文的熱狗,其實都是直譯。而創辦人之所以會選擇 Perrocalienten 作為品牌名稱,就是因為其有趣的發音和詞源。Perrocalienten 旗下的產品大多強調簡單線條、俐落設計和極簡造型,不複雜,不晦澀難懂,所以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
而今天幫大家介紹的 Peti Peto,是以特殊聚酯材料所製成��經過摺疊技術形狀記憶的特殊加工,所以攤開來使用後,也能快速回復原來的形狀。從影片來看,所謂的「隨手拍拍」,真的就是字面上的隨手拍拍,從右手丟到左手再從左手扔回右手,三兩下就又回到紙鶴的模樣,簡直比魔術還神奇,而且是人人都能上手的魔術! Peti Peto 能用來擦眼鏡和電腦螢幕,除了紙鶴造形外,還有富士山、鵝和企鵝等多款造型,大部分走的都是可愛小動物的路線,所以想必推出後,應該會有不少小孩直接拿來當玩具玩吧!Peti Peto 每款未含稅價 1600 日圓 (約台幣 443 元),在 100percent Online Storec 和台灣的博客來都買得到唷! see more: http://bit.ly/1OHni9d
3 notes
·
View notes
Photo




在迪化街的前端有個永樂市場,二樓與三樓聚集了許多家布商在此營業,由於商家眾多,這裡的布料可說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據說有些布料是從國外進口回來,質料相當地好,難怪也成為不少設計師及設計系相關學生尋找靈感的來源呢。 霞海城隍廟起於 1856 年在大稻埕籌備新建,在 1859 年 3 月 18 日座落於南街,就位於現址。然而該廟因為街道狹窄,不含方廟埕僅僅 46 坪大小,但卻大稻埕居民的信仰中心,是見證大稻埕發展的一棟重要的歷史建築。 除了主要的城隍信仰之外,此廟還有一位神祇-月下老人,據說相當靈驗,使得各地信徒慕名而來,向月下老人求取紅線求得好姻。除了本地人之外,還有日本、韓國觀光客特地到此拜月老呢! 我們都知道拜神時心誠則靈,當拜月老求取紅線時,切勿貪心取多條紅線,以免惹來不必要之糾紛!不過,當好事成雙時,別忘了回到城隍廟向月下老人說聲道謝呢。 清末至今,迪化街都是大稻埕商圈的核心,然而到了今天,不僅保留了原有的風貌,也帶入了一些新的商業活動。現在在迪化街裡,除了傳統南北貨商家之外,還注入了不少新元素在裡頭,讓創意發生在老街屋裡! 傳統商家門面多為販賣貨物,其內部無法進去參觀,而這些創新的店家基本上都是可以入內參觀!除了看老建築之外,一些發生在老建築裡的新創意,有些賣水果、有些賣咖啡、有些賣布包、有些賣雜貨‧‧‧等,每個小角落、小地方都常是從事創意工作者的靈感來源之一。 這些地方讓人自在地感受發生在老房子裡的創意,一邊細細品嚐老空間的美!相當值得讓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前來參訪! 每一棟老房子都藏著不同的故事,大稻埕所蘊藏的人文故事並一朝一夕能說明清楚。然而無論今古,大稻埕對於台北的發展史都有一定重要的地位。若當時街道拓寬,老街屋都沒了,我想許多人文故事從此埋沒在建築殘體、眾多砂礫中‧‧‧ 一定要看看的原文see more :http://bit.ly/1klWZIW
0 notes
Photo










社群網站現在已經變成和生活密不可分的媒介了,俄羅斯的插畫家 Ivan Belikov 運用對於這些事物的觀察,將我們經常使用的 facebook, instagram 等等 APP 或網站變成一張張有趣生動的海報。將相似的顏色搭配上生物,有趣的情景讓人印象深刻呢! see more : http://bit.ly/1NPCdxS
3 notes
·
View notes
Photo








設計師本人好嬉皮~~ 好想試聽看看>_____< Ross Lovegroveg 是位對於設計充滿獨到見解的工業設計大師,經典作品更深深改變你我對於現實世界的觀點。 他的設計靈感源於大自然的秩序與美感,作品揉合科學技術、材料科學與生命般的有機形式,許多產業領袖喻之為 21 世紀新美學表現,設計中總內含深厚的人性與策略層面,展現樂觀心態,並在各種作品裡一貫融入創新與活力,如相機、汽車、火車、航空、建築等。 Ross Lovegrove 與 Muon X MUO 大型裝置合照 師法自然的有機理念 被稱為有機隊長的 Ross Lovegrove 表示,他的設計靈感來自透過對於大自然的觀察,在任何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對有機本質論 (organic essentialism) 的執著,主張不去模仿自然形式萬物或生態,而是將新式材料與高科技技術運用在日常生活隨處可見且平���的事物上,保持自然形式所擁有的韻律與和諧理念。他的作品就像是生物經過了數萬年的進化、因應環境去掉不必要的部分,最後留下來的,都是最去蕪存菁的形體。 舉凡是靈感來自 DNA 外型的螺旋梯、細胞般的椅子「Supernatural Chair」、彷彿替水穿上一層外皮的「TY NANT」水瓶、甚至是如同骨骼般的金屬椅「Go」,再再體現出 Ross Lovegrove 師法自然的設計哲學。 首次與KEF攜手合作設計旗艦級音響 Muon,初衷非常簡單明瞭:設計出最極致頂尖的喇叭。落地型 Muon 透過精湛超塑成形技術,大幅減少了在製程上鋁的消耗。而其製作而成的箱體,彷彿將聲音的流動具象化地呈現在你眼前,就像水的波紋一樣充滿了流線感。完美結合開創性的聲學技術與先進的有機形式素材設計,塑造出獨一無二的藝術與聲學傑作,堪稱傳奇。 今年,Ross Lovegrove 與英國音響品牌 KEF 第二次合作,於 London Design Festival 的主場館 Somerset House 共同推出藍牙音響 MUO。Ross Lovegrove 運用音響外觀製程少見的電鍍技術,讓 MUO 呈現如同色階般的顏色變化;並在鋁製外殼上運用出音孔刻劃出如水流動般的圖騰。 來看看原文吧!see more : http://bit.ly/1OD2sI0
#ross lovegrove#organic essentialism#Muon X MUO#dna#supernatural chair#ty nant#go#somerset house#kef
2 notes
·
View notes
Photo










一直很想去台灣,要出發的前一天都難以置信第二天即將要到達一個做夢都想去的地方。 看多了台灣電影,就知道台灣馬路上奔馳的幾乎都是機車, 去到台灣看到機車就彷佛進入電影畫面裡一樣, 你會愛上這裡緩慢的節奏和溫和的陽光, 每走過一條小路都能看到陽光從縫隙裡灑進來, 喜歡這裡的生活氣息和對美食的態度,融入其中,你再也不會覺得跟台灣有多麼遠了。 看看原文see more: http://bit.ly/1GcsEXc
2 notes
·
View notes
Photo




有人猜測,希特勒(Adolf Hitler)痛恨現代藝術,是因為忌妒他們的才華。德國納粹領袖希特勒,曾立志當一位藝術家,但兩次報考維也納藝術學院都落榜,轉而投入政治活動。1930 年代,希特勒掌握德國政權後,他將印象派、立體派等畫作視為「墮落藝術」(Degenerate Art),不僅沒收作品,也打擊這群前衛的藝術家。
1937 年,德國慕尼黑舉行「墮落藝術展」,納粹成員從博物館與猶太裔藏家手中,蒐集約 500 件貝克曼(Max Beckmann)的作品展出,將他作品視為劣等、下流,並貼上不愛國的標籤。貝克曼歷經一次大戰陰影後,以痛苦、頻臨崩潰的情緒為創作主題,開始用粗曠的黑色線條勾勒人物,描繪徬徨不安、恐懼的神情,構圖呈現擁擠的空間感,令人感受到壓力與苦悶。
但希特勒並未否定所有的藝術流派,他只認為現代藝術難以理解又缺乏美感。他推崇古希臘羅馬藝術,強調陽剛、英雄特質,並指定托拉克(Josef Thorak)、阿諾•布萊克(Arno Breker)等寫實主義藝術家替納粹製作雕像,宣揚納粹的政治理念。只是希特勒死後,納粹藝術家不再享譽,更被視為幫兇。 德國警方查獲納粹藝術品 黑市喊價超過1億
今年 5 月,德國警方在巴特迪克海姆(Bad Dürkheim)小鎮查獲非法藝術品交易,逮捕8位嫌疑犯,並發現 9 件納粹時期藝術品,包含刻劃駿馬的青銅雕像《邁步的馬》(Walking Horses),以及約 10 公尺高的英雄雕像。
《邁步的馬》是希特勒委託德國藝術家托拉克(Josef Thorak),替新德國總理府前製作的裝飾品。這件雕像是根據真實馬匹大小製作,兩匹駿馬舉起右方前腿,同時張開嘴部彷彿正發出嘶吼聲,呈現昂首前進的英姿。
專家推測另一座 10 公尺高的英雄石雕,很可能是阿諾•布萊克(Arno Breker)的作品。這位英雄肌肉健美,神情堅毅,手持一把劍,與阿諾•布萊克代表作《Die Partei》,描繪一位拿火把的戰士造型相似。
托拉克與阿諾•布萊克都是納粹官方的藝術家,曾獲得納粹的資助與肯定,並累積大量財富。而希特勒又特別鍾情阿諾•布萊克的作品,二次大戰結束後,阿諾•布萊克曾被諷刺為「希特勒的米開朗基羅」。
另外,還有兩座克里姆希 (Fritz Klimsch) 創作的女性雕像,原本擺在納粹司令部花園內供人觀賞。德國警方表示,這些雕像流落黑市至少有兩年時間,價格約落在 440 萬至 880 萬美元間(1.3534 億至 2.7068 億台幣)。
納粹藝術品 德國博物館該不該保存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為鎮壓異議者與推行種族主義,設立集中營,奪走數百萬人的性命,成為德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至今,納粹仍是德國社會的禁忌,相關藝術品被視為納粹的權力象徵,法律明文禁止販售納粹的徽章、制服、雕像、畫作。
因此,這批納粹時期的雕像該何去何從,也成為德國政府的難題。普遍認為,納粹時期藝術價值低,是為了宣傳納粹理念而生的作品,沒有必要保存。德國警方表示,雕像暫時會運往警局妥善保存,直到釐清它們的所有權。
若藝術家沒有繼承人,這批雕像將屬於德國政府。德國文化部聲明,這些作品若經證明屬於政府,將會放到博物館內展示,闡述納粹如何利用藝術傳遞政治理念。
「隱匿納粹藝術品將帶來反效果。」藝術史家弗爾麥斯特(Christian Fuhrmeister)表示,試圖去遮掩會激發民眾好奇心或崇拜心理,將歷史神秘化經常伴隨妖魔化的想像。
人們該以什麼態度面對納粹時期的藝術?慕尼黑的現代藝術陳列館(Pinakothek der Moderne)策畫展覽「對立藝術-頹廢藝術-納粹藝術— 1945 年後的藝術收藏」(Contra(ry) Art: ‘Degenerate Art’ – Nazi Art – Collecting After ’45),試圖探討這項議題。
該展覽展出被納粹迫害的藝術家,像貝克曼與法蘭德里克(Otto Freundlich),以及受到希特勒推崇的藝術家托拉克、齊格勒(Adolf Ziegler)作品,讓觀眾感受他們彼此對立的藝術價值。展期至明年 1 月 31 日。
雖然是假日,但還是可以看一下這經典的作品,詳見原文see more: http://bit.ly/1RgOJnC
1 note
·
View note
Photo










滑板運動一直在改變,但是改變的不只是滑板本身,還有玩滑板的人。攝影師 Hugh Holland 告訴 Russh 雜誌,滑板愛好者在上世界 70 年代的風格是令人難以置信的。這就是為什麼我把滑板攝影擺在了首位,我總是說,這就像建築上的芭蕾。我最拍攝它的著迷到了極致的地步。
在數年的過程中,攝影師記錄的加利福尼亞州孩子們無處不在的自信地騎著自己的滑板。要注意的是在加利福尼亞州上世�� 70 年代經歷了嚴重的干旱,這讓很多水池都變成了空地,這成了他們尋求冒險和刺激的滑板黃金地段。滑板少年們迎著海風,在海灘邊他們的金發隨著風飄揚。這項運動對於他們來說好像與生俱來的,輕而易舉。 Holland 在他的寫實攝影裡這樣有感。
1978 年,狀況發生了改變,導致了他結束了這樣的拍攝。 “這是自由精神的最後一年,” 他說。 “但最後,我停的原因是因為我不喜歡我的照片是隨著公司的標誌,你知道的。”雖然他不再拍攝滑板, Holland 保留了他這些年的精華:加州滑板 1975-1978。 see more:http://bit.ly/1NfyVAO
2 notes
·
View notes
Photo






曾經,人們為了經濟大量侵蝕自然界的一切資源,而今,有愈來愈多藝術家以創作來表達對於這個現象的反思,愛沙尼亞建築系學生 Birgit Õigus 在樹林深處放置了三個手工打造的巨大木造號角,以物理共振方式收集最純淨自然的環境音,用以探討裝置和環境的互動關係。
直徑三公尺的巨大號角同時也是一組互動裝置,站在號角群的正中央,可以聆聽來自四面八方的自然立體環繞音,甚至人們還能用最隨興的姿態躺在裏頭,讓自己的五感細胞重新張開去感受來自森林的囈語。
現代人聽慣各種嘈雜的環境音,然而這些聲音大多為人造的「噪音」,並非原先就存在於自然界的「聲音」,Birgit Õigus 想要讓人們重新感受到真正屬於自然界的聲音,選擇這個遠離市區的森林深處,一個沒有車水馬龍、只有蟲鳴鳥叫的環境,讓路過的健行者和熱愛大自然的人可以擁抱這片難得的清靜之地。
其實愛沙尼亞有 51% 的區域被森林覆蓋,居民們也很習慣與自然界相伴,然而這組號角還是讓人們愛不釋手,可惜我們無法親自到愛沙尼亞去感受這個裝置的魔力,但至少可以透過照片傳達出的意境稍微得到一些平靜囉!
原文(see more):http://bit.ly/1ODMlby
2 notes
·
View notes
Photo








隨著智慧型手機和行動網路越來越發達,我們便能即時接收訊息、關注朋友動態,隨時連線打 game,做各式各樣的事情,因此當手機能支援的功能越多,我們花費在它上面的時間也就越多,而相對心神待在現實世界的時間就不斷在縮減。
有感於現在許多人都低著頭一直滑手機,波蘭的攝影師 Kamil Kotarba 拍了一系列的照片來反應這個現象。 每張照片都不見完整的人體,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抓著手機的手,人的意象及溫度完全消失,無機質的手機成了主角。
看著這系列的照片,一種哀戚感從我心底油然而生。從甚麼時候開始,我們變成必須無時無刻、隨時隨地都抓著手機的一群人了?
雖然我不願承認,但恐怕這就是這我們現在生活的樣態。
現實世界的本體似乎已不再重要,我們的心神早已被虛擬世界擄走。比起現實生活周遭所發生的事情,我們更在乎螢幕裡那些動態消息;比起待在身邊的那些家人朋友情人,我們更想知道螢幕那頭的人發生了什麼事。
手機明明是應該是被發明來聯繫情感的,為何卻使我們彼此越來越疏遠?
原文(see more):http://bit.ly/1GHZhGI
6 notes
·
View notes
Photo








使用器材:CONTAX G2+G Planer 45/2.0 膠卷:Fuji Film C200
追隨花季, 我第二次來到日本。
而這一次, 我的身邊多了一個住在異國海岸邊的美麗姑娘。
可能是由於北陸新幹線剛剛開通, 可能是恐懼京都的遊人繽紛,也可能是因為它是通往白川鄉的驛站, 我選擇了金澤,一座悠然自得的小城,一座從 500 年前就將傳統文化視作珍寶的城市。
也許見多了大都市的車水馬龍,人總是需要返歸樸質與自然。
美術館裡的空氣是曖昧不明的,大略是和設計有關。
絲竹般輕盈的白色線條,曲線延長並不帶侵略性,
通透,像一塊圓盤形的白色翡翠,幽香四溢。
中庭裡, 《泳池》靜靜地波動著,
所有人都在「日光浴」中游移,思索,
他們在用目光交流?
是否彼此感受到了那種陷入海底的窒息?
或許是沒有角落,我們也就沒有了躲避的空間。
這裡挑起了我對禪宗「閒寂」之道的憧憬。
不去追求什麼豐富的觀念, 深奧的道理, 宏大的哲學體系,
最賞心悅目的, 就是與周圍同化——
觸感之和,氣味之和,光線之和,「悅目」之和。
我,喜歡這座美術館。
原來美術館在攝影的角度呈現的是如此之美的意境!
see more : http://bit.ly/1G4O7RZ
3 notes
·
View notes
Photo




創意者作息揭密:早上不起床晚上不睡覺,最能激發創造力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很早起,但畢卡索(Pablo Picasso)卻相反,至於卡夫卡(Franz Kafka)則是每天小睡兩次。這些歷史上最有創造力的名人的不同之處不只在於出生年代,而且還有他們的生活作息。雲端服務公司 Podio 將 Mason Currey 在 2013 年所出版的「每日例行公事:藝術家的工作方式」(Daily Rituals: How Artists Work),轉化成簡單好讀的圖表。我們可以從這些彩色圖表看出這些著名的創作者的生活方式有多麼的不同,睡眠絕不是唯一不同之處。 古斯塔夫·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規律地過生活,如此你才能創造出熱情又具有原創精深的作品。」 研究發現,英雄所見並不略同。附上圖表可讓我們一窺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價、作家與音樂家們是如何規畫他們的一天。 建議在工作外至少有 12 小時的休息時間,其中若有包含睡眠會更好,因為讓大腦休息對找靈感寫小說是有幫助的。小憩片刻也會增加處理創意性問題的能力。湯瑪斯·曼(Thomas Mann):「規律與單純化是成為專家的第一步。」 你是不是也是夜貓靈感族呢? 想見原文(see more): http://bit.ly/1GaK6uM
2 notes
·
View notes
Photo




真人真事版的百日告別,他們淡出憂傷的過程「這就是我 take care of myself 的方式。」 【Sophie Calle 蘇菲卡爾 – 法國人 / 當年 31 歲 / 攝影師 / 概念藝術家 / 作家】 自從選了那個城市展開三個月的研究生活開始,她每天寫下一封情書,寫著所有因為寂寞而發生的事,也倒數著能和愛人再度相見的日子。在走迷了的東京慌忙了百日過後,她拉起行李到達了當初約定見面的新德里帝國飯店,下榻的房間裡卻只留下一張字條:「M 無法與您在新德里會合,因為巴黎有意外並且住院。」 三天後她回到巴黎,發現了自己的愛人愛上了別的女人。 她花了九十五天,用不同的敘事方式述說了九十五次這場故事,把自己述說的失戀故事和每一個別人的痛苦故事擺放在一起,藉著不同重複自己的故事而掏空這種心碎的痛苦,也在面對不同人的痛苦面前,漸漸痊癒了這場失戀。 痛苦發生後第 98 天,她用淡得幾乎看不見的字寫出「夠了」。 最後她把這個系列稱為:Douleur Exquise 極度疼痛,這是屬於她和這場戀愛的百日告別。 see more: bit.ly/1OsNeoM
4 notes
·
View notes
Text
A Portable Cocktail Kit
紐約的W&P Design 聯手 PUNCH 設計出可攜帶迷你型雞尾酒套裝。簡單略帶復古風格的錫盒裡裝著雞尾酒必備神器:雞尾酒配方卡、攪拌棒、麻質杯墊、蔗糖兩包,重點是來自委內瑞拉的安哥斯圖娜苦酒,只需滴入兩滴,照著配方卡進行攪拌,這神器已被雞尾酒愛好者愛不釋手,去到哪都要帶著神物一般的 Cocktail Kit。
see more: http://goo.gl/cd7HC1
4 notes
·
View notes
Text
Last Roll of Kodachrome
膠片時代漸漸被數碼時代取締,膠片也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傳奇底片 Kodachrome 已經停產,而最後一卷則由當代著名攝影師 Steve McCurry 親自操刀。以下則有部份最後的作品「 Last Roll of Kodachrome 」,不少是拍攝於印度。 See more: http://goo.gl/xbuveL
4 notes
·
View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