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t wanna be here? Send us removal request.
Photo

人生的导演
济群法师
在人生舞台上,每个人都投入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起先,是父母的孩子;后来,又成为孩子的父母。与此同时,还担纲着形形色色的职业身分、社会身分。事实上,在这场无休止的连续剧中,我们有着演不完的角色。即使眼前这个角色命终,不过下场片刻,又会换上另一副面目登台。
戏中,多数都是敬业的演员,以至入戏太深,完全沉溺在角色中,以为这是人生全部。于是乎,忙得想不起“我是谁”。或者说,根本不曾想过,角色以外的那个是什么。常常,我们会听到一个声音在向自己发号施令,但一入戏,就忘了回头看一看,这声音究竟来自哪里。其实,那正是一个隐形的导演,一个不断指使我们如何演绎角色的导演。
这个导演的名字,就是“心”。
心是什么?心与人生的关系如何?
一.心是什么
1、心是多元的
佛法将心分为心王和心所。心王,是心灵世界的主人;心所,则配合心王的各种心理活动,包括善、不善、无记(非善非恶)三类。从这个角度说,心又像是个王国,有国王当政,百官辅佐,有忠臣卫国,也有奸臣谋私。
心的各个因素虽��独立,但心理活动却是复合作用,由诸多因素配合完成。正如国王行动必有臣下辅佐一样,心王亦非单独活动,必有相应心理与之配合。唯识典藉将之归纳为六位五十一心们辅助心王完成各种人生活动。
其中,作意、触、受、想、思五种为遍行心所,心王活动时必随之生起,有如不离国王左右的贴身侍卫一般。而善、不善心所的作用,则与忠臣或奸臣相仿佛。当意识与善心所(无贪、无嗔、无痴、惭、愧等)相应,便产生善(道德)的行为;与不善心所(贪、嗔、痴、无惭、无愧、自私、放逸等)相应,便产生不善(罪恶)的行为。
认识心理的各种因素,我们才能进行有效管理,增强善心所,抵制恶势力。而不像蒙昧无知的昏君那样,大权旁落,一任属下肆意妄为。如果那样,我们就失去了人生的基本自主权,幸福就更是遥不可及了。
2、心是缘起的
佛法是缘起论,认为万物由因缘和合而成,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心理活动同样如此,皆依因仗缘而起,决非偶然。因,是心理因素;缘,是相关境界。
如,见财起贪是贪心的作用;害怕黑暗是恐惧的作用;因作恶而内心不安是良心的作用;想起某个怨敌而咬牙切齿是嗔恨的作用;被人占了便宜而耿耿于怀是悭吝的作用;看到别人功成名就而失落难过是嫉妒的作用。其中,贪心、恐惧是因,财物、黑暗是缘。因缘具足,方能引发相应心理活动,任缺其一,皆不得成熟。
尽管如此,因、缘仍有主次之分。虽然外境是引发心理活动的导火索,但内因才是根本所在。同时,意识本身具有极强能力,即使不曾面对外境,也可通过回忆、分别引发相关心理活动。
认识因、缘的相互作用,我们就可以知道,改善外境固然对心行有一定影响,但关键还应从心的本身下工夫。否则,作用必定是暂时而收效甚微的。
3、心是行为之本
凡夫往往心随境转,从表面看,似乎物质决定意识。其实,这是由于对内心缺乏了解所致。古时,郑国有大夫名子产,有人赠其宝玉,他坚辞不受,谓:“尔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可见,没有贪心为因,即使面对诱惑,也不会为之所动,丧失原则。
因,好比深埋于土壤的种子,由阳光、雨露滋润而生长壮大。种子虽隐没不见,却是作物成长的根本。人人皆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理,所以然者,乃因所种分别是瓜或豆的种子。不同的种子,会在同样的阳光雨露下结出不同果实。
我们的心,便是引发各种行为的种子。有怎样的心,便会导致怎样的行为,导致怎样的人生结果。很多人向往成功,但往往只关注外在条件,如文凭、能力、资金、人际关系等,却忽略了对内心的训练。当然,不能否认外在条件的作用。但就目前的发展趋势,已很难将文凭、资金作为个人的特有优势。在全球化到来的今天,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农人在播种时,都会选择优良品种。若选种有误,即使辛勤耕种,也会事倍功半,乃至颗粒无收。这些优秀种子,正是通过精心培育而来。同样,我们想要在人生收获成功,也应努力调整心行,去除其中所有不健康元素。如是,无论遭遇得失、荣辱,还是挫折、障碍,皆能从容面对。自身问题解决了,再辅以相应的外在条件,才能成为真正的成功者。否则,即使一朝暴富,侥幸领先,没有正确心态,也难以长久保持。
4、心是苦乐之源
在这个物质化时代,人们习惯以财富决定一切,并将苦乐维系于此,一味向外追逐。但随着条件的不断改善,痛苦,似乎仍是有增无减;快乐,多半还是昙花一现。原因何在?正是忽略内心所致,不知心在苦乐感受中的重要作用。
烦恼,是人生痛苦之源。烦为扰义,恼为乱义,是扰乱内心的不安定因素。究其根源,则是无明和执著。失恋之痛源于对感情的执著;破产之苦源于对金钱的执著;失败之恨源于对成功的执著。执著有多深,痛苦就有多大。若心不曾陷入种种执著中,对失恋、破产、失败乃至生死就能淡然处之了。所谓的“苦”,也就不会轻而易举地将我们抓个正着,将我们再三折磨。
放下这些苦因,我们就能以从容的心感受自然,品味人生。对于这样的心,快乐是无处不在的。有道是,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世间不是缺少快乐,而是缺少感受快乐的心。如果��发现美的眼睛须经专业训练,那么,感受快乐的心同样需要经过相应调整,那就是断除无明,放下执著。
二、心非常非断
19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率先提出“意识流”之说,认为思维活动如流水般连绵不断。这一学说不仅成为西方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并极大影响了文学、影视等艺术领域的创作。
其实,相关思想在佛典中早已有之。《成唯识论》云:“阿赖耶识为断为常?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瀑流,因果法尔。”认为心理活动如瀑流般刹那生灭、相似相续,不常不断。
流水永不止息,此为非断。但此刻的流水又非之前、之后的流水,此为非常。了解这一原理,可帮助我们纠正断、常二见。这是世人在认识中的两大误区,非此即彼。
1、心非永恒
持常见者,认为在物质领域有独存不变的原子,在精神领域有永恒主宰的灵魂或神我。
佛法以缘起看世界,否定世间有独存、不变之因,从而提出无常、无我的思想。我,为常(永恒)、一(独存)、不变(坚固不坏)、主宰(具有绝对力量)之义。佛法认为,无论外在世界还是内在心灵,都没有恒常不变的实体。
在我们心中,储藏了无量生命经验。意识的活动,正是以阿赖耶识的种种经验为基础,六尘境界为所缘,不断分别,引发各种心理。在伦理上,与善心所相应,即成善心;与不善心所相应,即成不善心。在感受上,因所缘境界的顺逆变化,而引发苦、乐、忧、喜之情。
正因为心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才有被改造的可能。否则,凡夫心就永远无法断除,更没有成就圣贤品质的可能。
2、心非断灭
持断见者,则认为人死如灯灭,一切将随死亡化为乌有,这是���常见危害更为严重的错误观念。须知,心的活动虽缘生缘灭,念念无常,却不会彻底断灭。事实上,每个起心动念都将在内心留下痕迹。
佛教认为,生命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始无终。生,不是最初开始;死,更不是就此结束。今生,只是漫漫生命旅程的一个片段。现有色身虽会消失,生命洪流仍将继续。人生的一切努力,尽管终成泡影,但由此形成的业力及内心经验,将成为未来生命延续��潜在力量,尽未来际地影响着我们。
这也是改善人生的意义所在。如果死亡会结束一切,将曾经的善恶行为划上句号。那么,止恶行善又有多少意义?正是这种错误观念,导致了功���主义的盛行,为了眼前利益不择手段,无视未来后果。而了解生命真相的人,绝不以明天的巨大不幸来换取一时之乐。因为善恶行为是功不唐捐的,多行不义,不仅要付出代价,更会成为未来生命的阴影。
3、生命起点
生命有两大系统,一是受之于父母的色身系统,一是来自个体生命延续的心灵系统。生命因往昔积累,造就今生的不同起点,形成人间的种种差异。即使同胞骨肉,也存在智力、性情乃至相貌的差异。此外,更有种族、国家、宗教、经济形成的诸多差异。有人生于王室豪门,有人生于乞丐之家;有人从小智力超群,有人生来弱智低能,可以说,世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佛教认为众生平等,为何世间存在这许多差别呢?
须知,这种差别正是来自平等。在因果法则面前,众生是平等无别的,行善必得乐果,作恶必得苦果。人生的一切差别,无不取决于曾经造作的善恶行为,自作自受,无人替代。
4、把握现在
每个人的生命素质皆由自身行为决定。所以,命运之舵就掌握在我们手中,决定于当下这一生,这一刻。因为过去已然过去,未来尚未到来。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也很难直接把握将来,真正能够抓住的,唯有现在。人身难得而易失,这是今生最大的财富,也是六道重要的枢纽。
佛陀时常教导我们要活在当下,而不是沉弱于往昔回忆,那只能浪费时间,却于事无补;也不要幻想着以后如何,因为人命脆弱,世事无常,若不立即从现在做起,计划往往还赶不上变化。
认识到当下这一念的重要,我们就应善加珍惜,有效利用。通过现在的努力,为未来奠定良好起点;通过心念的改善,为人生开辟美好前景。
三、心的两个层面
佛经还以大海及波浪为喻,从不同角度对心灵世界进行深入剖析。《楞伽经》曰:“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心灵世界有如大海,心理活动则如波浪。大海,因风暴而波涛汹涌;内心,则因境界刺激而现起种种心念。浪花时起时灭,海水却相续不断,心灵世界亦复如是。通常,人们都是活在意识构成的心念中,以为这就代表着自我的一切。事实上,那只是海面的浪花。波涛之下,才是海洋深沉、广大的部分。
1、意识
心灵世界中,最为活跃、突出的是意识。佛法认为,意识层面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在认识能力上,前五识为现量(直觉),其所缘对象必须是现在而非过去、未来,必须是现前而非别处,同时,不带名言、不能分辨是非差别。一旦和过去、未来的境界发生联系,或对认识对象作出判断、介入语言概念,便进入第六意识的作用范畴了。
意识的能量极大,人生一切行为皆由其成办,这也是人所以为万物之灵的关键。因为意识具有分别、推理、判断的能力,可以使人通过理性思维来决定善、恶行为。同时,还能使人获得有别于动物的精神生活,乃至成就智慧,证得真理。
在心理活动中,意识虽为主体,却未必能保有权威作用。无始以来,我们为无明所惑,使贪嗔烦恼大行其道,占据心灵主导。在这种情况下,意识就像充当傀儡的君王,对烦恼唯命是从。于是乎,明知所做是错事,仍控制不住去做,甚而再三犯错。何其可怜,何其可悲。
唯一的出路,就是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树立正见,夺回失去的主权,使心真正发挥正面作用。如此,才能将人生导向光明。
2、潜意识
与意识对应的是潜意识,其活动虽不为人所知,却暗中左右着意识。在唯识典籍中,将之归纳为第七识和第八识。意识的生起,以第八阿赖耶识储藏的种子为因,为根本依止。同时,第七末那识与生俱来的先天蒙昧(不共无明)和自私本能(俱生我执)也对意识活动有着重大影响。
第七识,梵语末那,汉译为意。这里的意,指意根而非意识。意,为思量义,《八识规矩颂》中,将其特征定义为“恒审思量我相随”,即无休止地想着自我。这种俱生我执,正是人类自私本性的根源。而末那识的不共无明,又使有情始终处于蒙昧中,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不知生命真相,世界本质。
第八识,梵语阿赖耶识,汉译为藏。它不仅收藏了有情所有的生命经验,为意识活动提供信息。同时,还在生命转换、延续过程中从不间断地工作。它执持色身直到一期生命结束,并随着业力去投胎,如是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唯有解脱才能使其下岗。
了解潜意识的存在,及意识、潜意识的相互关系,我们就找到了心理活动的���头。如此,才能直探本源,究竟解决心的问题。
四、人心与人生
1、心灵频道
人,是复杂的多面体。某些行为差异极大者,我们称之为双重或多重人格。情节严重者,往往被视为精神疾病。事实上,这些现象并非个别,善心人也会有冷酷之举,残暴者也会有温柔一面,区别只在于反差程度和表现方式的不同。
生命在无尽延续过程中,以明和无明为基础,形成了种种心理力量。其中,既有贪婪、嗔恨、妒嫉、自私、骄傲等负面心理,也有慈悲、善良、自信、无嗔等正面心理。每种心理力量,都代表着一种心灵频道。
和电视频道一样,心灵频道也有不同的信号。其强弱程度,正取决于心行积累。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并远远高于其他信号时,就会伺机抢占频道,占据心灵的“收视率”。如贪心重的人,因受贪念驱使,会习惯性地现起贪心,而不断贪婪的结果,便使贪心无限张扬,进而成为贪性人。但我们要知道,这并不意味着贪心便是他的唯一频道。事实上,只是贪的信号太强,使其他频道受到干扰而无法正常播放。
认识到这一原理,我们就不必为现有的不良心行气馁,那样会顺着惯性堕落。我们更不能为偶尔的优良表现自得,那就可能因疏于防守而被烦恼攻击。我们要做的,是正视心灵的善恶频道,主动把握播放权,积极点播正面的心灵频道,使之信号不断增强,最终,牢牢占据心灵主导地位。
2、心灵陷阱
许多人都觉得世事难测,处处陷阱,稍不留神就落入圈套。其实,世间陷阱是有形的,具有相应社会经验或人生阅历便能识别真伪,不为所惑。即使涉世不深,只要带着防范之心审慎行事,也不至轻易受骗。
最难防范的,恰恰在于我们自身,在于心中各种无形的陷阱。其可怕之处,不仅在于我们无法逃避,更在于很少有人能意识到,甚至,我们在落入陷阱后还会将它越挖越深,以为这是人生出路所在。
这些陷阱,恰是负面心灵频道不断工作的结果。比如对某人生起嗔心,若这念嗔心不能及时制止,而是反复播放,我们就会收集到很多关于这个频道的素材。事实上,心有着奇特的编辑功能,能将种种有关乃至无关的素材统统演变为嗔心所需的证据,使我们在嗔心的泥淖中越陷越深。虽然,我们有时也会因这样那样的帮助爬出陷阱。但只要陷阱还在,但凡想起此人,仍会一头栽下去,就像俗话说的那样,“想起来就有气”。若是心灵陷阱越挖越多,那我们的一生,就会从这个陷阱落入那个陷阱,永远暗无天日,永远遭受伤害。
所以,我们要仔细审查内心,发现陷阱所在。同时,培养正知正念的力量,彻底清除陷阱,而不是简单地在表面掩盖一番,那样就会埋下更深的隐患,更重的危机。
3、心态与人生
人类的生活方式千差万别。为什么我们会选择这种生活方式,而非另一种?除了客观条件的制约,还有主观因素在作用,那就是我们的欲望、想法和情绪。
欲望促使我们追求。其中,有善、不善、无记三类,毋须全面否定。欲望不同,故产生幸福的因缘也各不相同。有人以事业有成为追求,在努力工作中获得幸福;有人以家庭美满为追求,在天伦之乐中体味幸福;也有人以及时行乐为追求,在声色刺激中寻找幸福。但我们要知道,唯有善法相应的正当欲望,才是获得幸福人生的途径。否则,不仅会背离幸福,更会使人走向犯罪深渊。除具体内容的差异,欲望还有容量多寡的区别,这也是影响幸福的重要因素。少欲者,解决温饱就能知足常乐;多欲者,拥有再多也欲壑难填。若将欲望比作器皿,少欲有如杯子,轻易就能装满;多欲有如汪洋,百川归海尚不能盛满。所以,佛陀时常教导弟子们应少欲知足。如若不然,就会将一生耗费于无休止的索取中,甚至无暇享受。
情绪影响个人心情。其中,分健康与不健康两类。健康的情绪,如喜悦、愉快、满足等;不健康的情绪,则有忧愁、焦虑、恐惧等。情绪的发生,源于心对境界的感受,但它的变化又会影响内心平衡。正确看待人生和世界,是杜绝不良情绪的根本。此外,还要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一旦感染,及时治疗,在发病初期控制其蔓延。若不懂得对情绪进行分类管理,而是任其发展,到全面发作时,就难以救药了。忧郁症所以会成为现代人的通病,造成自杀率的居高不下,重要原因,就是疏于情绪管理,疏于对心的观照。
想法决定人生选择。事实上,多数人的生活只是摇摆于欲望和情绪之间,每天说着、做着的,无非是我要、我不要;我喜欢、我讨厌;我开心、我痛苦。有时,人们也会感叹这种生活的无聊与无奈,但感叹之后,多半仍是继续妥协,继续随欲望和情绪漂流。除此而外,很难找到超越欲望和情绪的正确想法,这也是人们所以和幸福擦肩而过的重要因素。因为欲望和情绪是变幻无常的,这使人生选择变得盲目,使人生目标变得游移。如果没有正确的想法作出抉择,作出取舍,幸福又怎能如期��至?
了解各种心理因素对人生的作用,就应依此对照,检查现有欲望是否合理,哪些想法需要调整,哪些情绪应该克服。不断调整,多方养护,有效保障心灵健康。
五、结说
探索人心与人生的关系,是为了唤起人们对心的重视。当内心出现烦恼时,当生活遭遇困境时,当人际关系产生隔阂时,我们不要一味寻找外在原因,还应将目光收回,看看自己的心处于什么状态,看看这位人生导演是否存在问题。
追根溯源,我们才会发现,打开心结,就能从根本上瓦解烦恼。虽然,外在改善尚有赖于诸多条件的和合,未必能以个人意志左右。但只要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就不会因外境变化受到伤害,更不会使自身成为危及社会、伤害他人的不安定因素。所以说,健康心灵不仅是幸福人生的保障,更是社会和谐的因素。
125 notes
·
View notes
Photo

佛教的生命观
净慧长老
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生命,佛教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在一切有情众生之中只有人能修行解脱,所以佛陀慈悲开示,要佛弟子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更要慈爱他人的生命。当今世界,自杀已经成为最为危险的现象,不但社会上因挫折压力而自杀者越来越多,而且受各种邪恶极端组织蛊惑胁迫而自杀的人亦为数不少。我们身为佛子,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谨遵佛陀教诲,慈悲为怀,关爱生命,护持净戒,不自杀生,亦不教唆他人犯杀生戒。
一、众生平等,善待生命
生命从何而来,死后又归何处?这是人类永恒追寻的话题。孔子讲,“未知生,焉知死”,体现出儒家对现实人生和生命价值的重视。佛教进而探究人生的实相,追求生命的本源,提出了缘起论、佛性说,以及六道轮回、生死解脱等完整的理论和修行方法。
四圣谛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于鹿野苑所宣讲的四种修学法门,是佛教理论和修行解脱的基石。四圣谛中首先是苦谛,讲人生是苦,生命是无常的。人生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盛等八种苦,包括三个方面,即人自身因身心的变化而发生的生老病死苦,外界因物欲的得失而发生的求不得苦,以及社会关系方面眷属朋友分离、仇敌冤家共住等痛苦。在所有痛苦中,最终又归结为“五蕴盛苦”,五蕴炽盛如火,所以苦海无边。佛教是最平实的,就是要解决现实人生是苦这一根本问题,所以真正的佛教徒从不介入有违慈悲���世精神的活动,而是以超然出世的品格利乐一切有情。
缘起思想是佛教教义的根本,其经典概括是《阿含经》中所说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待而有,一切法皆依赖一定的条件而产生和消亡。一切生命都由众多因缘聚集以及因果联系而存在,蕴、处、界是组成生命的要素,包含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由色、受、想、行、识五蕴,随六处而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认识作用,以及地、水、火、风四大,从不同侧面论证了有情众生是色与心,物质和精神和合的存在。
由缘起论可以推知,一切生命都是因缘而生,有生必有死,这是亘古不变的客观规律。有情生命是有限的,死后亦非断灭而归于无。《成唯识论》云:“若法能生,必非常故。诸非常者,必不遍故。”一期生命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永恒生命的结束,而是新的一期生命的开始。有情生命有前生、有今生、有来生,生命轮转的方向,完全是由自己所作的业决定的,在六趣中生生死死轮回不息,唯有圣者才能解脱生死,出离轮回之苦。
透过佛教缘起论,进而可以通达诸法平等无自性,即平等一如的法性。大乘佛教进而认为,一切众生皆具有清净的如来藏佛性,众生与佛是平等的,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平等的生命观要求我们要善待自己,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更要慈爱善待一切众生的生命,不可任意剥夺他人的生命甚至是动物的生命。人的生命最为宝贵,要珍惜自己有限的生命,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解决生命的痛苦,最终达到生死的解脱。
二、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佛教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六道中的众生只有人能够值遇佛法,修行解脱。六道轮回是佛教信仰的基础,佛教认为,生命的存在形式有六种,众生因为自身的善业和恶业,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恶鬼道、地狱道等六道之中流转往复,此死彼生,了无出期。
在六道之中,人道众生具有其他各类生命所无法比拟的殊胜之处。三恶道众生因为寒热苦、残杀苦、饥渴苦等众苦煎逼,苦多于乐,故无法修学佛法。阿修罗道众生则嗔恨心重,多数时间都在与天争斗,所以也无暇修学善法。天道众生多为五欲尘心所染,过分贪著享乐,亦无法修行。太苦无力修行,太乐又易于贪著享受,只有人道苦乐参半,有时间思考人生,有惭愧心,有意志力,能够发起宏誓愿力,所以才能参究生命的实相,追求真理,有机会从痛苦之中解脱出来。因此经中常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
佛陀常用“盲龟浮木”来比喻人生的珍贵。《阿含经》中说,人身极为难得,如大海盲龟,百年一现,有浮轭木有孔,在海上随风飘动,当盲龟浮出水面,其颈正好穿入孔中。这种机会少之又少,佛以此比喻人身难得。佛经中讲,从恶趣死,生恶趣者多,如大地土;从恶趣死,生善趣者少,如爪上土。所以人身难得,人死之后堕三恶道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土。
总之,人道的殊胜非其他生命所能比,所以佛教非常重视人生的价值。经中有警示:“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古人也有劝勉:“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佛教要求我们重视人生,其目的就是要我们珍惜此身,用于修学佛法,求证解脱。依据佛陀的遗教和佛法的精神,在没有得到真正解脱之前,绝不可自暴自弃,甚至自残生命。愿所有佛子谨遵佛陀的教诲,切莫辜负此人身!
三、严持净戒,誓不杀生
佛教修学的体系是戒定慧三学,这是解脱生死、通往涅槃的唯一道路。戒是三无漏学的基础,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是佛法修学之正途。《华严经》中讲,“戒为无上菩提本”,佛陀临终时教诫弟子们要“以戒为师”,所以遵守戒律是佛弟子的基本行为准则和根本标准。
无论是在家五戒,还是出家比丘戒以及菩萨戒,都将杀生作为根本重罪。《阿含经》中讲:“尼拘陀!云何是汝修行所持四戒?谓不自杀生、不教他杀、不隨喜杀;不自偷盗、不教他盗、不隨喜盗;不自妄语、不教他妄语、不隨喜妄语;不自邪染、不教他邪染、不隨喜邪染。”《梵网经》云:“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波罗夷是佛教戒律中最严重的罪行,比喻为断头,不能再生。犯杀生戒者,将永远被驱除僧团,死后堕落地狱。《华严经》中亦讲到杀生的果报:“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墮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
杀生戒包括不杀一切有情众生,而以杀人之罪为最重,既不许自杀、亲手杀,也不许教他杀、劝他自杀。根据道宣律师的南山律,具足五个条件即犯杀人戒:一是人,二人想,三起��心,四与方便,五命断。即要以人作为对象、要知道所杀者是人、要有杀人的动机、要有杀人的方法手段以及最终将人杀死等五个方面。根据这五个方面判断,自杀即是杀生,同样是违背佛戒的。
佛教认为死亡有三种:寿尽而死、福尽而死、非时横死。《瑜伽师地论略纂》中说:“寿尽死,则业命终;福尽死,则衣食阙;不避不平等,则余缘枉横死。”非时横死是遇到自然界水火灾害及恶缘人祸等而枉死,自杀即属于非时横死之一种。而赞美自杀、教唆自杀者罪业更重,道宣律师说:“今多有人自焚,多有愚从七众赞美其人,令生欣乐,并如律本结重。”也就是说,自焚致死,即犯杀戒;赞美自焚者,也同样犯杀戒。我们佛弟子要坚持正知正见、正信正行,不要受邪恶势力的蛊惑,轻弃人身,罪莫大焉,后悔莫及。
四、结语
佛教是爱好和平、珍惜生命、积极向善的宗教,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和杀戮。自焚是一种极端的自杀行为,是受错误观念以及极端思想的蛊惑胁迫所致,与佛教慈悲为怀、关爱生命的根本宗旨是背道而驰的。不管是出自何种目的,无论是自杀,还是教唆他人自杀,都是邪恶愚痴的行为,都严重违反了佛教的根本精神。所谓的“自焚是非暴力不合作的最高境界”、“自焚不违背佛教教义”等说法是毫无根据的。珍惜人生、关爱生命是人类文明共同的价值取向,只有宗教极端组织等,如臭名昭著的太阳圣殿教、奥姆真理教等才会鼓吹自焚和暴力活动,这种无视人类文明、戕害生命的言行必然受到爱好和平、积极向善的人们���反对和唾弃。
8 notes
·
View notes
Photo

也談「知解人」
文|無墨
談到「知解人」一詞,很容易引發人聯想起禪宗的譏諷語:「知解宗徒」;甚至後來有些標榜修行的人也都泛為引用。其實佛陀的正法是以教證為體的,若論完整的修學,不但是有先後次第,而且還是相依相成的。
「知解」釋詞
先說「知解」二字在佛法中的解釋。
「知」是明了清楚佛所說的教法、教誡。分別的說,有知法、知義、知緣起、知涅槃等;廣說乃至包含了三藏十二部教,是通達明了語言文字的佛法智慧。「解」,可以有二種解釋:一是解脫諸煩惱;一是對於佛法的道理用心聞思而有所覺悟,有了出世間的正確智慧。
聞思修慧
人在世間生存,也會感知色聲香味觸法能引生諸欲;但因為無知顛倒,執著一切境界,引生種種憂悲苦惱。若是有因緣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或自己恭敬用心的閱讀經論,思惟領會,明白世間人生的真相,也深徹的信解佛法、三寶、四諦等功德,這是開始有佛法的智慧了;但還要進一步深入的思惟觀察,才能更加深刻的悟解佛法。這時候,須要依持戒法、常布施、行忍辱、勤思法義以成就思慧。然後,更進一步,就是修學禪定。掌握了修止觀的方法,成就禪定,在禪定中觀察法義;止觀相應了,即是屬於修慧。但這還是有漏的智慧,只能調伏煩惱,不能斷煩惱;必須引發真實無漏的般若慧現前,才是真智慧。達到這個程度,就有能力斷滅煩惱, 離苦得安樂了。
佛學總名為智慧之學,從聞慧開始到修慧,裡面收攝蘊藏的是無量無邊佛法的智慧;由劣到勝,由小至大,極至深邈廣博。三慧雖是差別安立,其實也是相互融攝, 不是一一獨立各別的修學可以成就的。換句話說,縱使達到修慧的階段,也還是要依止正知正見加行取證,直至成佛才能究竟圓滿。
《瑜伽師地論》言:「正知」為能不毀犯所不應犯,是有正念力,能正知於不善而不犯;「正解」為能修對治毀犯之法,也就是能行善法,對治惡法令不生。這意思是,以聞思所成的如理作意為方便,勤修止觀──由修四念住、四正勤,或為得禪定而修四神足;成功了,即成就世間慧,這是得聖道的前方便。又繼續加行修五根、五力,進一步就能趣入現觀,最後依七覺支中的擇法覺支、八正道支之正見,善通達真實法,即能成就無漏的出世慧。所以在該論中說,若通達世間慧、出世慧,總二說名正見。而在《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中說,包括見道前之方便慧、得到根本無分別智的見道慧,以及後得智的修道慧,都名正見。所以,整個學佛的歷程,其修學次第就是三種方法:一、聞法;二、行法;三、究竟證法。此中從知解、修行到取證,都是不能離開佛的聖言量──契合經論,經由不斷的實踐,才能獲得無量無邊的智慧,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
學解與禪行的特色
東漢末年,印度佛教初傳中國,早期漢譯佛典有安息國安世高譯出小乘佛教經典;支婁迦讖譯出了大乘佛教經典,如《道行般若經》等。接著又有譯經僧相繼來華, 而有禪、淨土及戒律經典漸漸流入。歷經本土文化、政教背景以及弘傳學者思想變革的影響,中華佛教由最初的移植轉為啟發成長,形成偉大發展的時代──隋唐佛教。其最獨特者有二:
一、約學解說:隋唐之間陸續有天台、三論、華嚴、法相等各宗之成立,義學高賢融會大小乘經典,闡明教理,別具體系。其中天台、華嚴二宗集大藏經論以別時判教,賅綜恢閎而貫攝無遺;又能綜合印度大小乘禪經,創立實踐的觀行法門;顯發出早期祖師大德乃以思、修慧融洽義學、止觀之精髓,並能綜貫條理,融合本土文化,著傳不朽典籍,開導後學,形成魏晉隋唐之偉大功業,而奠定中國佛教思想之特質。其於學解之智慧與成就,具聞慧程度者尚且難以望其項背,況僅口耳之學者!今之學人實不應妄加輕忽、評斷。
二、約禪行說:雖遠自安世高就已譯出以念安般禪法為基礎的《安般守意經》,早期西來的大德多數是禪教兼弘。然而,成為後世中國禪宗特色者,則始於菩提達摩傳《楞伽經》予慧可以付法印心。教依《楞伽》明唯識而歸宗於真常淨心;宗通離言自覺聖智;以「教」、「宗」別應二機,是以言說為方便教法,循之修行即示以真實。達摩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塵障故」,本真常唯心論之共義。禪法傳至六祖,慧能由聽聞五祖講《金剛經》頓開慧悟,自見眾生真淨本然���性,即以本然性淨之玄悟,鑑照舉心應事,息心忘緣,以慧悟導行;還是遠承達摩之道:以真常唯心為體,兼融般若空靈高簡,卓立「妙有真空」超然高潔之精神,開百世之風,大行禪道,為唐宋以來佛教之所宗歸。
禪宗雖以禪慧為中心,自達摩至唐代以來,多數禪師重視聞思經教,亦重戒行而別立禪寺訂制清規,然其特色偏重急求開悟,見性取證。接引禪者特重指向趣入超越名相之慧悟,故在敷演教法非常重視見地,故有「貴子見地,不貴子行踐」之語。今且擷引《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略窺直指心性之道風。
〈頓漸第六〉:
一日,六祖告大眾:「我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你們誰識得?」
神會站出來說:「是諸佛的本源,神會的佛性。」
六祖說:「已經說是無名無字,怎麼還說有『本源』、『佛性』之名!你將來若是弘遍宗法,也只成個『知解宗徒』!」
〈付囑第十〉:
師一日召喚法海等十人,教導如何說法才不失本宗。
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二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執空的人就是毀謗佛經。若說直言不用文字,既然不用文字了,就不該有語言,也沒有不用文字這句話。
又說,直道是不離文字,就此「不立」二字也是文字。若見他人演說教法,便謗毀他人執著語言文字;你們應當知道,自己糊塗還可以,倘又謗毀佛法的話,罪障是無數的……。應該依經、依法修行,無住相法施。你們若悟,不離自性說一切法,就不失為本宗門人。
學習佛法貴在明空。如言:「解不至空,學不至宗;行不至空,不足以言解脫」。神會根性聰明,但在機答中略嫌拘泥,故六祖疾聲訶之──不過是「知解宗徒」;這是六祖一向平實接引學人的方式,主要在激策神會契入真實。當時南禪的禪者崇重「直下承當」,自於「本淨心性」即是「恆沙妙用」,確立見之切、信篤行,風格雄健如「天馬行空」。其特色是能不為層積之文化堆所拘縛,直探佛道於自心;是以南禪樸實簡易,故使佛教廣為流傳。但末流學養不足之禪者反倒有狂放空疏之失,乃至鄙視經論學術,高唱不立文字。
六祖慧能雖不識字,然而也是依聽聞經教而慧悟,并且教導門人應依經教演說教法。其門下之讀書人如神會,即是「傳授五經,後覽漢書」的飽學之士,而且禪宗旁支名匠也多數學有素養,如牛頭法融「學通經史」,北宗神秀「博綜多聞」。是故應當了知六祖出「知解宗徒」之譏諷語,其用意為鞭策門人契會明淨之智域,時作觀機逗教、善巧方便之用;後人當審慎思擇,忖己德行加以明辨,不應動輒偏頗,假詞以譏誚學教之人。
三學相資‧解行相應
「佛正法有二,謂教證為體;有持說行者,此便住世間」。釋尊是從行證而流出言教,佛弟子應依言教而引入行證;所以,義解與實踐是相依而不是相離的。
佛陀在世的時候,弟子出了家在僧團中住,都依律制而行;出外乞食則守護根律儀,正念正知、於食知量,還要勤修悎寤瑜伽;除此之外,就是聽佛說法,然後精勤思惟、宴坐、經行,修習定慧。所以是「解行相應,三學相資」的。但是,在當時也普遍發生一種現象:「多聞者與多聞者俱,持律者與持律者俱」;志同道合者各成一團,後來佛教界也形成專究法義的經師、律師、論師,或傳授定慧的瑜伽師,以及通俗弘化的譬喻師。這多數由於根性不同,而且三藏深廣,全面精通不易之故。但是能專門探求,分科弘化利他,非得歷經數十年精勤無間地用功,才能深入一門,然後展轉傳授,利益他人。其能續佛慧命,饒益後學為作依止,功德是難以言喻的;不然佛法早就晦昧了。
印順老法師認為:今人若論自己修學,在舉世動亂的時代修學不易,應當認真務實,不要看得太高、或太容易。必須先要確立正知見,修行動機必須純潔,目的正確,由明淨心意引生正信,攝心寧定。不因專重修證而輕忽聞思;或者一知半解,盲修瞎練,不自知深淺,輕謗他學。而且要有方便善巧,應用聞思所學,學以致用。長期不間斷的漸修漸學,漸學漸修,智慧也就不斷的增明、增上了。
108 notes
·
View notes
Photo

修行之路
玅境老和尚
一、前言
修行之路,有世間善法與出世聖道的不同。無論何者,首先應有離苦得樂的願,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世間善法、出世聖道,皆從這裡開始。相信因果而不敢為惡,遠離一切的過失,以誠意做一切利益自他事,即為真佛教徒也!
佛陀大慈悲、大智慧,開示我們緣起的道理!一切法皆是緣會而生、緣滅則無;換句話說,就是自作自受的意思。如是思想發動如是行為,將來的命運即如是決定,名之為緣起。若不相信有緣起,就是不相信善惡果報;不相信善惡果報,將來的生命必是苦惱的。
二、行世間善法
(一)習五戒十善
世間善法這一條路,就是行「五戒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即是「五戒」。若於不妄語,加上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再加上內心的不貪欲、不瞋恚、不邪知邪見,即成為「十善」。佛教徒受了三皈,雖然沒有受五戒,也應該這樣學習,若身口意和五戒的相貌相應了,就應發心受五戒,學習十善法。
學習十善法的時候,自己應該作記錄,這一天內,我的身業、語業、意業,犯了十善法的哪一條呢?或者遇到違犯十善的因緣,但我沒有違犯,那也作記錄。這樣子,經過七天、十天、一個月,互相對比,就知道自己進步了沒有。慢慢的,若完全是良好的記錄,那就是非常殊勝的功德。
(二)信善有善報
1.假善人得救護記
我講一個大約是五十年前至一百年前的故事。在中國河南省鄭州市,有一個醫生,外號叫做「假善人」。若是窮人請他看病,他就徒步走去治病,不收費還送藥。有錢的人請他去治病,你請他坐車、吃飯,他也接受。如果是沒有錢的人,非要請他吃飯,就說「吃齋」,就是吃素食不吃肉--豆腐、白菜,白菜、豆腐;若是一定要請他坐車,他說「臀部生瘡」,不能坐車,一定要徒步走。沒有錢的人請吃飯,他說吃齋;有錢的人請吃飯,也吃肉。這樣久了,人家就說:「你不是真吃素,是假的。」所以那個地區的人,就是習慣稱呼他為假善人,他真實的姓名,大家都不知道了。
這個時期,在河南省滑縣這個地方,位於江的南部,有一個姓陳的人,很孝順他的父母,是個孝子。他母親有病了,請什麼醫生、吃什麼藥都無效,拜神、拜鬼也都無效,他心裡面很痛苦!後來就有人介紹,說鄭州市有一個假善人,這醫生不錯,你可以請他來給你母親治病。
於是乎,他就過江到了鄭州市,問假善人在哪裡?就有人領他去。到假善人的家裡一看,家徒四壁,很貧苦的樣子。原來假善人是發好心為人治病,並不是要發財。 陳孝子就向假善人說明來意、他母親的病況。假善人說:「明天一早我們過江,坐頭班船去給你母親治病。」約定好了,第二天早早的就起來,從他的家,徒步走十五里路到渡口這裡。
但是,前一天夜間,這個船的負責人也就是總經理,作一個夢。夢見什麼呢?夢見觀世音菩薩對他說:「明天的早班船,你不可以讓假善人坐上船。如果你要讓他坐船,我就要處罰你!」總經理作這個夢一下就醒了,向人說:「觀世音菩薩叫我不許假善人上船」。
然後再睡,又作了一個夢,夢到河神來對他說:「觀世音菩薩剛才告訴你的這件事,要記住!這個假善人不可以坐早班船走。你要記住這件事!如果你馬虎了,我就不放過你!」對於自己醒了又作夢,他感覺到奇怪:「怎麼回事情呢?」但是想了一想還是睡。
入睡以後又作個夢,當地的土地神來了。土地神說:「觀世音菩薩和河神,他們告訴你的事,你要記住!如果你允許他坐船,我也是不答應!」他感覺到疑惑:「唉呀!怎麼回事情?」這樣子,再想睡也睡不著了!於是他早早起來,到碼頭那裡預先安排,對職員說:「不許假善人上船」。隔了一會兒,很多人上船,都滿了。就問:「誰是假善人、誰是假善人?」沒有一個人是假善人。這時候,他想:「觀世音菩薩叫我注意,不可以叫假善人上船。這裏沒有人承認,這怎麼回事情呢?」
正在這時候,就聽到有人說:「你是假善人,我知道,我知道!」他回頭一看,一手把假善人抓住了,說:「你是假善人?」說:「是的」。他回答完這句話,這位總經理就下令:「開船!」那位陳孝子心裡面可是不得了,馬上跪下來:「不要開船、不要開船,一定要請假善人上船!」但是總經理不聽他的,船就開了;沒有多久,來一陣颶風,就把這船打翻了,沒有一個人生存!
在這記錄上看,假善人雖然做醫生,但是他不貪錢,對於貧苦的人特別的照顧、特別的關懷。所以,感動觀音菩薩、河神、土地公都來照顧這件事。用佛法的話說, 發了善心、發了好心腸,會有人來照顧,就算會遇見災難,也能躲避過去。由此可見,作善就會有善報。所以,我們肉眼凡夫,對善惡因果的道理不太明白,只是從書本上知道佛菩薩這樣開示,有的人相信,也有的人不相信。但是,由於有這樣的事實,就可能會引起我們的信心。
2.普佛感應免難記
在一九八九年,廣州的白雲機場,有三架飛機同時都被破壞了,大概很多人受了傷害!後來,我在《香港佛教》雜誌上,看見有人發表一篇文章,說這三架飛機,有一架飛機是從廈門飛到廣州白雲機場的。其中有兩個人,曾到廈門的南普陀寺普佛,拜了八十八佛,然後才上飛機的。飛機失事時,他們兩個人一點也沒受到傷害, 遇險如夷,很平安!於是他就感覺:很多人遇見災難了,而他遇見災難卻能平安無事,那是在寺廟裡面普佛的感應!
從這件事來看,我們拜佛、念佛,也會有這種作用。當然,這不單是世間的善法,也與出世間有關連。在出世間善法來說,這還是散亂的,用有趣向心、有執著心去拜佛,而有這樣的感應;雖然是出世間的事���,但在世間上,能顯現出善的力量。所以,我們肉眼凡夫應該相信世間的善惡果報,不可以做惡事,這樣使令我們增長慈悲心,增長對其他人的愛護心,不傷害別人。這樣子,我們有世間善法做基礎,然後修學聖道,這條路才是安全的!以上都是屬於善業。
(三)信惡有惡報
1.貪財害命青蛙申冤記
我再講一個惡的故事。在中國陜西省山原縣,有一個開豆腐店的,煲豆漿出賣,老闆姓李。這一天,從青海來了一個姓張的客人,這是個有錢的人。他到這地方來, 大概是有生意上的事情,住了很久,天天到這豆腐店吃豆漿,彼此相熟了一點,他就問李老闆說:「我到其他賣豆漿的地方吃,但唯有你這裡的豆漿味道很鮮美,非常好吃!來吃豆漿的人也特別多。你這個豆漿為什麼做的這麼好吃呢?」
豆漿李說:「因為和你熟了,所以我可以告訴你這個秘訣。是什麼原因呢?就是把青蛙的腿放在裡面煲,所以豆漿的味道就好吃,就是這麼簡單啊!」姓張的客人說:「那你一天要殺多少青蛙呢?」他說:「我一天要殺兩百多隻青蛙。」姓張的客人說:「唉呀!你為了作生意維持生活,每天殺死這麼多隻青蛙,不是好事,不吉祥啊!」姓張的客人說出這樣的話,也可能是信佛的人。
豆漿李說:「我也感覺殺死這麼多的青蛙不太好,但是為了賺錢,只好這樣辦。」姓張的客人說:「你願不願意改行呢?」豆漿李說:「改行很難,我又沒有錢,做什麼生意都要資本嘛!沒錢怎麼改呢?我這樣賣豆漿,還可以維持生活,要改行很困難。」張先生說:「如果你肯改行,我可以幫助你兩百兩銀子。」豆漿李說:「好啊!」張先生送給他二百兩銀子,就回青海去了。
光陰特別快,一晃眼,過了十年,張先生又從青海到西安作生意。到西安後,就想:「這個豆漿李改行沒改行?究竟怎麼樣情形呢?我可不可以去看看他呢?哎!去看看他也好吧!」他就從西安到了山原縣,到這兒一打聽,豆腐李發了大財,完全不同了!
一見面,大家很歡喜。豆腐李預備很多好菜飯,請張先生在家裡吃飯。吃飯的時候,這豆腐李心裡面可有事情,想:「他給我兩百兩銀子,幫忙我改行。我今天發了這麼多財,如果他說他是老闆,把我賺的錢要去一半,也有道理啊!如果是這樣,我的心太痛了,怎麼辦呢?」
他就和太太商議辦法--拿了很多的酒,給張先生飲,灌醉了以後,夜間把他綁在磨豆腐、磨麵用的磨盤上,丟到河裡面去了!因為綁了磨盤子,他就浮不上來。這樣子做完了,感覺好像誰也不知道,豆漿李心裡也可能安、也可能不安。
就在這個時候,山原縣的縣長任期滿了,另外來一位新上任的縣長。當新任縣長的轎子到河邊的時候,來了很多青蛙,轎子不能再往前走了。抬轎子的人就向縣長說明情況。縣長下了轎子,一看:「哎呀!這麼多的青蛙,怎麼回事情啊?」然後縣長就說:「你們若是有什麼冤枉的事情,就帶我到那個地方看看。」話剛說完,這些青蛙都往河裡面跳,而這正是張先生沉屍的地方。
這時候,在路面上一隻青蛙也沒有了,新任縣長上了轎子,回到縣城。一上任,立刻派人到河邊,把水擋起來,然後把這一段水抽乾,張先生的屍體就露出來了。縣長看這屍體都爛了,就把他埋葬起來。
另外,還有個磨盤。磨盤有兩扇,一個上、一個下;就把這個上磨盤帶回縣政府,然後發出通告,要買下面的磨盤。陸續地有很多人賣下磨盤給他,但和這片上磨盤都不合適。
忽然間,有一個人來賣磨盤,和上面的磨盤一對,完全相合!因此就問他:「這個磨盤是你的嗎?」這人說:「這個磨盤不是我的。」縣長說:「不是你的,怎麼可以來這兒賣呢?」他說:「我因為吸鴉片,錢都用光了,常常到我叔叔那裡借錢,叔叔不借我。前幾天,我到他那兒去,他不在,順手就把他的磨盤拿來了。只有這麼一扇磨盤,你說要買,我就賣給你啊!」「喔!原來是這樣。好!」縣長下令,把他叔叔--豆腐李逮捕了。逮捕之後,一問,他就坦白的發露了,這件事是他做的!
縣長把豆腐李抵命了、他的財富收歸國有;然後為張先生立了碑,又把墳墓造得好好的。一切都安排妥當了。那這麼多的磨盤怎麼辦呢?於是就鋪在河邊的路上讓人行走。到現在,那個地方還是這樣子。
豆腐李因為張先生才能改行,而後發了財;又因為發財,怕張先生同他要錢,而害死張先生。這是因為錢而作惡事,也就是因貪心而殺害人命。肉眼凡夫不知道善惡果報,作惡事,並且覆藏自己的罪惡;但是,青蛙告狀,把這件案子破了。這怎麼回事情呢?
在《大毘婆沙論》上說:狐狸、狗、狼、老虎,或者是豬,這些畜生多數有點神通的。有什麼神通呢?多數有宿命通、他心通。人類有神通的不多,有些人有報通--沒有修禪定,但宿世有特別的功德,今生的眼、耳、鼻、舌、身、意就有這麼一點特異功能。當然,報通也不是決定靠得住的。所以,青蛙知道張先生勸豆腐李改行,不要殺青蛙,青蛙因為有點神通,知道這件事;換作是人類,若不說明還不見得會知道。
若按佛法的因果來說,這只是現報而已,那豆腐李將來還要到三惡道去受苦的。由這些事情看,我們應該修學十善法,應該持戒,不要殺害生命,這樣增長了慈悲心,再來人間的時候,會有長壽的果報。壽命長是人所歡喜的,這都是由於不殺生、有慈悲心的關係。這不殺生戒包含在五戒、十善裡面,我們應該注意這件事!
我們平常的人沒有修學聖道,由於內心裡面有貪欲、瞋恚、愚癡這些煩惱,我們就會做惡事。或者因為貪心做惡事--就像豆腐李和張先生並沒有恨,只是因為對財的貪心,而做出殺害生命的惡事;也有的是與人有恨而做惡事,那就是因瞋心而做惡事;也有的人因為愚癡而做惡事。
2.因癡殺生祭祀造罪
因愚癡而做的惡事是什麼呢?我小時候在東北的齊齊哈爾市讀書,看見一些事情。齊齊哈爾市有孔廟,對孔夫子有恭敬心的人,到孔夫子紀念日時,為了表示恭敬,怎麼辦法呢?就是殺豬、殺羊、殺魚來供養孔夫子。在佛法來說,這就是愚癡!這樣供養是沒有功德的。
佛教常用香、花,或者生果供佛,而不殺害生命。殺害生命是非常殘忍的事情!怎麼可以用這種方式來供養佛菩薩、供養孔夫子啊!
在印度有相信梵天的人,也是殺禽獸、或殺人來供養天。站在佛法的立場上說,這就是愚癡!因愚癡而犯罪、做惡事。歡喜吃肉的人,聽見這樣的說法,心裡面可能不舒服、不同意;但你稍微忍耐一點──世間上的事情一定要有理智,不能夠只隨順自己的情感做事,不然的話,自己給自己製造苦惱!
因為內在的貪心、瞋心、愚癡心而做殺、盜、淫這些惡事,前面說的是殺生;從中國歷史上看,因為淫欲影響了國家的命運,造成很嚴重的傷害,也是很多很多的!
3.由淫亂國鞭屍三百記
我們都知道伍子胥這個人,現在就講講他的故事。
這是在春秋時代,楚平王時候的事情。伍子胥的父親叫伍奢,哥哥叫伍尚。楚平王的兒子叫做建,伍奢就是太子建的老師。在建十五歲這一年,父親想給他娶個太太,就派一個叫做費無忌的人,到秦國為他的兒子娶媳婦。但是費無忌回到楚國的京都,就先向楚平王說:「秦國的這個女孩子太好了!王不妨自己娶下來,另外再給太子娶妻。」不久,這個秦國女孩子到了,楚平王一看,的確是很美!於是他就自己娶了,另外再給太子建娶妻。
過了一個時期,費無忌向楚平王說太子建的壞話:「太子建自從王自己娶秦女以後,他就不高興我。」頭一次講,楚平王聽見,也可能只是心裡面不舒服,費無忌一次又一次講,常常說破壞的話,說多了,楚平王心裡開始注意,也就不高興太子,就命令他到城父--楚國的邊地去守邊。
太子到了邊地以後,費無忌又說壞話了:「太子在那裡有軍隊,又和各國諸侯聯絡,可能對王不利,王自己應該準備準備!」
這時候,楚平王就認真的處理這件事,把太子建的老師伍奢叫來呵斥。伍奢說:「王怎麼可以聽小臣的破壞,傷害你們骨肉的關係呢?」楚平王不聽他的話,而把伍奢關進牢獄。
之後,費無忌又說:「伍奢還有兩個兒子,都是特別有能力的人,若殺掉伍奢,他這兩個兒子將來是楚國的大患,也應該把他們叫來才對。」怎麼樣叫法呢?就這麼說:「如果你們兩個人肯來,就赦免你們的父親。」然後,要伍奢寫封信叫他們來。伍奢說:「我寫信也不完全有效!如果說來了,父親就不會被處死,大兒子伍尚可能來,但是小兒子伍子胥不會來的,他很聰明、很有智慧,善於謀事,知道來了就都會死的!」說儘管說,還是寫了一封信,叫他兒子來。
他這兩個兒子接到信,果然伍尚對弟弟說:「若去,父親就可以不死,我應該去!我若不去就是不孝順;但我們若都去了,一定是死,那將來就沒有人報仇了。所以你可以逃跑,將來為我們報仇。」這樣商議商議,伍子胥跑到吳國去;伍尚來到京都,果然,伍尚和伍奢都被殺死了。
楚平王二年為太子娶妻,七年(西元前 522)殺死伍奢、伍尚,而楚平王在位一共十三年。平王死了以後,昭王繼位。楚昭王十年(西元前 506),吳王闔廬、 伍子胥等人,領著軍隊來伐楚國,經過五次戰爭,吳國的軍隊就佔領楚國的京都郢。這時候,楚平王已經死了,伍子胥還打開他的墳墓,鞭屍三百。這就是「鞭屍三百」的典故。
楚平王本來給他兒子娶妻,卻自己娶了,這就是因為男女欲而造成的問題。若是一般人,也可能是沒辦法了,但伍子胥是個有本事的人,因此而發生了很多很多的苦惱。
(四)結勸進修
三界之中,人和天的生命是安樂得多,但是必須要持戒,才能辦得到,這就是世間的善惡因果,所以我們應該學習十善法。十善法裡面的不妄語,也很重要!又不飲酒也是非常好,使令我們神智清醒,不做錯事;喝醉酒就不知好歹,容易做壞事。所以,修行這條路怎麼走?應該持戒清淨,不做惡事,相信善惡果報,要有這樣的信心才可以。
如果我們由於相信善惡果報,不做惡而做善,停留在這樣的階段裡,至少不會到三惡道受苦,可以在人間、天上享福報,這也是人所歡喜的事情。但是,這也是無常的,人間雖然不像三惡道那麼苦,卻也有很多很多令人苦惱的事;到天上好過人間,但是時間一到,壽命也就結束了,福報雖然是可愛的,但不是永久的。所以,還是修學聖道是最圓滿的!
三、修出世聖道
(一)依三學斷惑成聖
修學聖道這件事,就是凡、聖的問題。什麼是凡夫、什麼是聖人呢?凡夫和聖人不同的地方在於聖人心裡面沒有煩惱,而有智慧;凡夫沒有智慧,只有煩惱。那麼凡夫要如何才能夠沒有煩惱,而成為聖人呢?這就要修學戒定慧了。由戒定慧的調伏,逐漸地逐漸地就可以消除煩惱。
(二)略示斷惑二要
1.控制心念
消除煩惱這件事,我想從兩方面解釋。
第一個解釋。譬如在公路上駕車的時候,要抓住方向盤,不能離開軌道,偏了就危險!修學聖道的人,就是要控制住這一念心,心剎那剎那相續的向前進,要控制它,不要走錯路了。心裡一有煩惱就調、一有煩惱就調,這樣漸漸、漸漸地煩惱就不活動,若再加上般若波羅蜜,煩惱就斷了。
再說個譬喻:就像放牛的,牛要飲水也要吃草,但不可以讓牠到田地裡面去吃苗稼。牛譬喻我們的心,制心如制牛,叫牠不要愛著色聲香味觸法,在上面生貪心、生瞋心、生愚癡心,就像是牛吃了禾稼!《金剛經》說:「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就是這個意思。控制這一念心牛,在色聲香味觸法上,不要生貪心、 瞋心、愚癡心、不要生種種煩惱!修行就是這樣子。身體有行、住、坐、臥的不同;但是這一念心,沒有行、住、坐、臥的不同,就是要這一念心一直的清淨無染!
2.修學止觀
第二點,就是止觀。「止」就是修定,叫心不要散亂,安住在一個所緣境上不動,明靜而住--這是止。「觀」就是用般若的智慧,觀察我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這樣觀一切法空,心就會無所住著,也就不會生貪心、不會生瞋心了。
我們的煩惱是在什麼地方生起的呢?是在色聲香味觸法上生起的,在眼耳鼻舌身意上生起的。現在,觀察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都是空無所有的。引起煩惱的因緣沒有了,煩惱就不會生起了。若是我們不觀察,不可以;若只是修止令心明靜不動,煩惱沒有辦法斷,還要觀一切法空才可以。我們學習《大乘起信論》也好、學習《中觀論》也好、學習唯識論也好,都是要觀一切法空啊!使令心無所住,煩惱才能不生。不修觀,這個煩惱不能斷!
我就提出這兩點,來說「斷煩惱」。
斷了煩惱,就是聖人了!佛在世的時候,出家人很多得聖道,在家佛教徒也有得聖道的。為什麼佛在世的時候,能夠得聖道呢?就是因為他們能夠這樣修行。
正法住世、像法住世,慢慢地得聖道的人少了;到末法時代就更少!那我們佛教徒怎麼辦呢?若能誠心的念阿彌陀佛,也還是很好。我們雖然沒有修止觀,但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到阿彌陀佛國見佛聞法之後,還是要修止觀得無生法忍、得聖道;雖然慢一點,慢一點不要緊,總而言之,我們還是得聖道了!
(三)為求聖道會通大小
但是,今天的佛教和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的佛教,可有一點不同了。有什麼不同呢?因為南傳佛教來到我們這個大乘佛教的區域裡面了。本來南傳佛教也是佛法,來到大乘佛教這個區域,我們也是歡迎。因為學習小乘佛法,也可以得聖道,不應該有問題。可是,是有問題了!
有什麼問題呢?北傳佛教有淨土法門--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南傳佛教沒有,他們不念阿彌陀佛的啊!做什麼呢?修四念處。我們中國佛教的《阿含經》、 《般若經》、《寶積經》、《華嚴經》、《法華經》、《金剛經》裡面,都有四念處的法門,三十七道品就是說四念處。而且《金剛經》的四念處,就比南傳佛教的四念處高深一點!明白的說,南傳佛教的四念處是屬於鈍根人,中國的經論是為利根人說的。若修學中國佛法的四念處,兼修南傳佛教的四念處也是好,也能得聖道!
若說:「中國佛教沒有得聖道的法門,我們去學南傳佛教。」這樣子有一點問題,因為你冤枉了中國佛教!中國佛教也有四念處嘛!但是,我們沒有深入的學習中國佛教,就迷迷糊糊的認為:「哎呀,南傳佛教的學者來教我們坐禪,感覺到很好,我們中國佛教好像沒有這件事!」其實不是沒有,我們有更圓滿的聖道的法門!因為沒能深入的學習,所以不知道。若是我們深入的學習、好好修行,我看可能比南傳佛教更快得聖道!我說這話有什麼根據啊?蕅益大師讀《般若經》以後,說:讀《般若經》,使令你成佛快一點。他有這句話,得無生法忍會快一點!所以我說:南傳佛教的佛法來了,我們歡迎!但是不要輕視中國佛教,應該尊重!這樣才是對的。若是你相信南傳佛教,毀謗中國佛教,那是有罪過的!
總而言之,眾生的根性不一樣--有人適合修南傳佛教的四念處,有人適合修北傳佛教的四念處,有人適合念阿彌陀佛、有人適合念陀羅尼咒--都好!但是,你還要發心深入學習佛法,才能修行的好一點,如果不能深入的學習,只聽人家講一段話,一知半解,你念佛也未必念得好,四念處也未必修得好。所以,修習出世間的聖道,也不應該排斥南傳佛教,因為它也是佛法,也是能得聖道的,我們應該承認這件事;但若是不學習,就容易毀謗中國佛教,造成謗法的過失!這是一件遺憾的事!
四、結語
「修行這條路怎麼走?」就是從相信善惡果報開始,修學五戒十善,然後依戒定慧修學止觀、修學般若波羅蜜。那麼,世間的善法圓滿,出世間的聖道也圓滿了!這樣,我們才沒有白相信佛法,在佛法裡面能夠有所成就!
13 notes
·
View notes
Photo

An Excerpt of the Lotus Sutra
Sanskrit:सद्धर्मपुण्डरीकसूत्र English: Sad-dharma Puṇḍárīka Sūtra Chinese: 妙法莲华经
7 notes
·
View notes
Text









虚云大师禅语30句:
1、人命无常,朝存夕亡,如石火电光。
2、善用心者,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
3、时光长短,唯心所造。一切苦乐,随境所迁。
4、时间是刹那刹那的过,刹那刹那的催人老。
5、用功的人要善于调和身心,务使心平气和,无挂无碍,无我无人,行住坐卧,妙合玄机。
6、古人说: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7、禅是静虑,要在静中思虑好歹,择善而从。
8、精进勇猛,有大愿力,难的会变为易。疏散放逸,悠悠忽忽,易的也变为难。
9、有憎爱心,就有烦恼;憎心一起,道心就退。
10、生命可置之度外,因果不可昧于毫厘。
11、中下根人,常被境风所转。境风有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行人遇着利风,便 生贪着;遇着衰风,便生愁懊;遇着毁风,便生嗔恚;遇着誉风,便生欢喜;遇著称风,居之不 疑;遇着讥风,因羞成怒;遇着苦风,丧其所守;遇着乐风,流连忘返。如是八风飘鼓,心逐 境迁,生死到来,如何抵敌?
12、以智慧明鉴自心,以禅定安乐自心。以精进坚固自心,以忍辱涤荡自心。以持戒清净自心,以 布施解脱自心。
13、坐禅要晓得调养身心。若不善调养,小则害病,大则着魔。
14、修行用功,贵在一心。
15、年轻不知好歹,把宝贵的光阴混过了,老病到来,死不得,活不得,放不下,变为死也苦,活 也苦,这就是“早不预修,年晚多诸过咎”。
16、年老的人死在眉睫,固要猛进;年轻的人亦不可悠忽度日,须知“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 年人”,总要及早努力,方为上计。
17、佛法的根本要义,乃是戒、定、慧三字,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18、学佛当以明心见性为本,断恶修善为行。
19、做工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
20、凡夫的境界,总是贪染财、色、名、利。
21、参禅念佛都是入道妙门,不分高下,可以互通,圆融无碍。譬如念佛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 禅?参禅到能所双忘,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禅与净本相辅而行。
22、妄想来了,就让它来,我总不理会它,妄想自然会息。
23、你我都是一个心,只因迷悟而不同。
24、人身造化和天地一般,身心动静、行住坐卧,要顺时调护。
25、以智慧明鉴自心,以禅定安乐自心,以精进坚固自心,以忍辱涤荡自心,以持戒清净自心,以 布施解脱自心。
26、修行悟道,易亦难,难亦易。如开电灯一样,会则弹指之间,大放光明,万年之黑暗顿除;不会 则机坏灯毁,烦恼转增。
27、人曰:修行有三不足,不足食,不足衣,不足睡。不足食,取止饥不宜过饱,更不能求美味;衣 取御寒,宜服粪扫衣,更不能贪求美备;睡取调倦。不宜久睡,盖久眠长愚痴,多衣增挂虑, 过饱不便用功。
28、妄念人人皆有,然妄念起时,我自知之。知而不随,是谓不相续,不相续则我不为妄转;纵有 妄念起灭,亦不过如浮云之点太虚,而太虚固不变也。
29、真心为无价之宝,贤愚凡圣、天堂地狱、秽土净土,皆由他造作。佛祖教人显了真心,证自性 佛。人能将种种习气断尽,则真心自显,自佛即证。
30、放下一切,立地成佛,平常心是道,要能直下承当,及善于保养道体等等圆顿道理。
0 notes
Text









虚云大师禅语20句:
1、前贤寒山曾问拾得,在人世间如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者,该如何处置乎?拾得说,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2、心中有佛,何须他人唠叨啊。
3、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已忘,心灭罪忘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4、人生难得,活着能做许多善事。这些事情能帮助人消除罪业。
5、一切业障源皆从妄想生。
6、心中有佛,佛在眼前;心中无佛,佛在天边。
7、这修行是自己的事情,就好比是吃饭、睡觉一样,别人是代替不了的。
8、不要以为只有诵经拜佛行香坐禅才是修行,修行应该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刻,体现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祖师们说得好啊,运水搬柴无不是道哇。
9、佛是自己修得的、证得的,仅仅依靠外力是不能使你成佛的。只有自己勤修善道,拨开自己心头的迷雾,才可以见太阳。......六祖说过,一念迷是魔,一念悟即佛。就是说,你放下恶念的那一刻就是佛。
10、其实万物都在变。事情都在发展。今天已经和昨天不一样了,明天还要变。该做的事情要做。有的时候等也是在做。
11、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12、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3、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14、心中有佛,出世入世没有区别。
15、心中无佛,坐破蒲团读遍佛经也没有用处。心中有佛,出入聚散无非因果。
16、你做你的,我做我的。我们各种各的因,各修各的福。
17、置身红尘世间,由不得你不想,由不得你不做。
18、不苦就不是人生。
19、初次见到山和水的人,他会说,噢,这就是山这就是水。后来见多了他就不这么认为了。原来山有千变万化,水有万种风情。这时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了。这山山水水都是人的思想。等走遍了万水千山,看透了这些才发现,其实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没有分别。
20、吃饭还是吃饭,睡觉还是睡觉。住茅棚和住大厦都是住。
0 notes
Photo

極樂世界的往生者蓮華化生出來的當下身體就很高大,不需要從童年到青年到中年的過渡,也不需要去哺乳、養育。這種生命的現象就不是我們常識的范圍 了。這個身體是善根福德成就之身——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現在又談到善根福德的問題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身體,是多善根多福德成就的。
但這裡仍然要扣緊淨土法門的特點,這個多善根多福德不是站在自力的角度,而一定要站在淨土的角度,以佛的果地覺作眾生的因地心,全攬佛德為自德。所以善根福德來自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無量劫積功累德,六度萬行所成就的多善根多福德,透過這個名號,傳達給我們。
如果靠我們自己不可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成了佛的身體。從蓮華一出來就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紫磨真金色,金剛那羅延身體啊!如果我們一看,那都嚇一 跳啊!我從一個很恐怖的很丑陋的人變成這麼莊嚴的佛相啊,這個跨度太大了!那一只鸚鵡就覺得跨度更大了,鹦鹉變成了佛相。夢都夢不到,這裡就是頓超。
所以這個善根福德成就的身體,是阿彌陀佛的善根福德恩賜給我們,阿彌陀佛加持給我們。阿彌陀佛的巨大的威神願力令我們從一個業力的凡夫醜陋的身體變成了如來的身體。
3 notes
·
View notes
Text
“大慧。世論婆羅門作如是問。我如是答。不問於我自宗實法。默然而去。作是念言。沙門瞿曇無可尊重。說一切法無生無相無因無緣。唯是自心分別所見。若能了此分別不生。大慧。汝今亦復問我是義。何故親近諸世論者。唯得財利不得法利。……大乘入楞伽經”
—
1 note
·
View note
Photo

阿彌陀佛功德無量破一切惡,成一切善
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十方諸佛自然護念。「護念」即是守護憶念,令其安穩,無諸障難
故知:念阿彌陀佛,即是念十方諸佛;生極樂淨土,即是生十方淨土;能以此自利,即能普利一切。不必改口另外稱念十方諸佛名號。
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觀音勢至,自然相隨;並有其他大菩薩,共二十五位,不請自來,二六時中,歡喜擁護,令念佛人,離諸惱亂,常得安穩。
故知:但念彌陀,即已通念諸大菩薩,觀音勢至,自在其中,不必改口另外稱念其他菩薩。
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即是獲得大利,具足無上功德,當然超勝任何咒語;何況一句彌陀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故念佛之外,不必改口另外持念其他咒語。《大經》之〈流通分〉佛告彌勒菩薩言: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故知:「念佛」既是無上大利功德,則一切咒語及諸行門,皆是有上小利功德。故有智之人,當舍有上小利之余行,而專念無上大利之六字洪名。
又,《佛說阿彌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經》言:
阿彌陀佛名號,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深秘密、殊勝微妙、無上功德。
所以者何?「阿彌陀」佛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諸菩薩、聲聞、阿羅漢,一切諸經、陀羅尼神咒、無量行法。
是故,彼佛名號,即是為無上真實至極大乘之法,即是為無上殊勝清淨了義妙行,即是為無上最勝微妙陀羅尼。而說偈曰:
阿字十方三世佛 彌字一切諸菩薩 陀字八萬諸聖教 三字之中是具足
舍利弗!若有眾生,聞說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歡喜踊躍、至心稱念,深信不懈,于現在身,受無比樂;或轉貧賤獲得富貴,或得果免宿業所迫病患之苦,或轉短命得壽延長,或怨家變恨,得子孫繁榮,身心安樂,如意滿足。如是功德,不可稱計。
故知:一句彌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即是總持總念諸佛、諸菩薩、諸經咒、諸行門。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六字全收。」亦謂「該羅八教,圓攝五宗。」既得臨終往生淨土,亦獲現世身心安樂。
《大悲經》言: 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盤界,不可窮盡。
《觀經》言: 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經》言: 若人以四天下七寶,供養佛及菩薩、緣覺、聲聞,得福甚多;不如勸人,念佛一聲,其福勝彼。
《涅盤經》言: 佛告大王:假令開大庫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眾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稱佛一口,功德過前,不可較量。
《增壹阿含經》言: 四事供養閻浮提一切眾生,若有稱佛名號,如構擠牛乳之意 牛乳頃,功德過上,不可思議。
《大智度論》雲: 譬如有人,初生墮地,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滿中七寶,奉施于佛;不如有人,于後惡世,一聲稱念阿彌陀佛,其福勝彼。
善導大師雲: 自余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慶文大師雲: 專稱一佛名號,則是具稱諸佛名號;功德無量,能滅罪障,能生淨土,何必生疑乎!
元照律師雲: 一乘極唱,終歸咸指于樂邦; 萬行圓修,最勝獨推于果號。
又雲: 況我彌陀,以名接物,是以耳聞口誦,無邊聖德,攬入識心,永為佛種,頓除億劫重罪,獲証無上菩提。信知非少善根,是多功德也。
戒度法師雲: 佛名乃是積劫熏修,攬其萬德,總彰四字,是故稱之,獲益非淺。
用欽法師雲: 今若以我心口,稱念一佛嘉號,則從因至果,無量功德,無不具足。
嘉祥大師雲: 佛有無量功德,念佛無量功德,故得滅無量罪。
法位大師雲: 諸佛皆德施名,稱名即稱德,德能滅罪生福,名亦如是。 若信佛名,能生善滅罪,決定無疑;稱名往生,此有何惑!
宗曉禪師雲: 還丹一粒,變鐵成金;真理一言,轉惡業成善業。
蓮池大師雲: 極樂依正,言佛便周;佛功德海,言佛便周;一切功德,言佛便周。
彌陀萬德之名:無一願不包羅,無一行不體備,無一佛不貫徹。
彌陀乃萬德名號,一名才舉,萬德齊圓,不期于福,福已備矣。
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舉其名兮,兼眾德而具備; 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余。 越三祇于一念,齊諸聖于片言。
3 notes
·
View notes
Photo

阿彌陀佛為什麼放光?
善導大師在《般舟贊》中說:
相好彌多八萬四, 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為余緣光普照, 唯覓念佛往生人。 “不為余緣光普照” :“為”就是目的,不是為了其他的緣、其他的目的而放普照的光明。阿彌陀佛放這些普照的光明,有他唯一的目的。什麼目的呢?
“唯覓念佛往生人” :唯獨尋找念佛的人,攝取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比如說在黑暗的房間里,我們有一枚戒指突然掉了,不知道掉到什麼地方去了,這個時候,我們會把電燈打開。電燈一打開,房間都照亮了。
但是,我們打開電燈,不是為了照桌椅、照板凳,我們是為了照戒指,是不是?開燈是有目的的,要找戒指。
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他是有目的的,他是來尋找念佛的人。你念佛了,就攝取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又說:
一一光明相續照, 照覓念佛往生人, 欲比十方諸佛國, 極樂安身實是精。 “覓”是找,仔細地找,找不到就誓不罷休,就像獨生兒子丟掉了一樣,到處找,向著四方去喊:我的兒啊,你在哪里?雖然四面八方地喊,心中只有一個目標──兒子。一旦兒子答應“我在這里”,就找到了。
阿彌陀佛的光明向十方世界普照,他在呼喚我們。佛的光明,就是佛的名號,就是佛的心願。他呼喚十方眾生:稱念我的名號,回歸我的淨土。
我們答應:阿彌陀佛!我在這里受苦,我要回極樂啊!這樣他就找到我們了,這就叫“照覓念佛往生人”。
摘自:《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7 notes
·
View notes
Photo

怎樣才是一心歸命阿彌陀佛 淨宗法師
一心歸命阿彌陀佛,決定就被阿彌陀佛救度,這也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的含義。“南無”兩個字就是歸命,“阿彌陀佛”四個字就是救度,“你歸命我,我就救度你!”就這麼簡單。
怎麼叫歸命?就是把自己交給阿彌陀佛,稱念佛的名號,這樣當下就放下了,就交給阿彌陀佛了。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不容易了。很多人只交一半,好的交了,壞的不交(這叫陽奉陰違)。
每天晚上在那里磕頭發願,唱:“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唱完之後回向,回向什麼呢?今天念了幾萬聲佛,誦了什麼經,做了什麼善事,這些回向給阿彌陀佛;剩下那些不好的,“那些不要回向,不好的怎麼好意思回向給佛呢?”
這就叫一半歸命、一半沒有歸命。“歸命”的意思,就是把自己的命全部交給阿彌陀佛,你還留一半,留一半就麻煩。其實,好的一半留著自己用倒沒關系,壞的一 半交給阿彌陀佛去處理,他決定有辦法處理得很幹淨。如果你不舍得交那壞的一半,就要去六道輪回。那些東西留著有什麼好處啊?
這就是眾生的顛倒,把功德給佛,壞的留著自己用。其實恰恰相反,按照我所體會的念佛,功德從佛那里要,一律都要,無上大寶,無上功德(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全部要來;壞的,全部袒露給佛。
比如說,小孩子身上長了瘡,請問這個瘡難道不是要交給醫生處理嗎?不是要交給媽媽洗嗎?他自己留著,對得起媽媽嗎?他想:“我臉蛋很幹淨,這個交給媽媽;屁股長了瘡,不幹淨,不給媽媽。”那樣媽媽照顧不到,就心疼了。
再比如,小孩子在外邊把衣服玩得很髒,“髒衣服自己留著,幹淨衣服給媽媽。”那媽媽又不高興了,“髒衣服拿來我洗!”
同樣道理,阿彌陀佛救度我們,就是要把我們的煩惱、污染、惡業通通拿��啊。什麼叫消業?什麼叫“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就是阿彌陀佛要把我們的煩惱、惡業洗幹淨,那你要交出去啊!你自己留著,那怎麼去洗呢?
所以,大家要懂得,歸命,就是把自己的一切全部交給阿彌陀佛。
你如果在佛的面前陽奉陰違,好的給,壞的留著,那叫半歸命半不歸命,半不歸命就是沒有歸命。一個人只有一條命,你還有一半留著,對不起,沒有歸命。沒有歸命怎麼救度呢?怎麼去往生呢?
大家想想看,自己的念佛有沒有徹底歸命?我們心里總是這樣想:阿彌陀佛啊,我現在念得還不清淨啊,我什麼時候念得清淨了再去往生;像我這樣不清淨,大概不能往生吧‧‧‧‧‧‧‧
這樣的概念決定是錯誤的,是決定沒有歸命的,是決定懷疑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的。如果真是一個歸命的眾生,他就不會存在這樣顛倒的概念。
那麼,什麼樣的心態是正確的?“南無阿彌陀佛,我是一個五濁惡世的凡夫,毫無能耐,我就靠您老人家到西方去,我徹底交給您老人家,我不管再差再惡,我都信靠您老人家去往生。”
所以,要舍得拿出來,要徹底交給阿彌陀佛,在阿彌陀佛面前沒有隱藏,要暴露自己,要透明,跟阿彌陀佛心心相印,這才是一心歸命。
我們和別人關系好,就會無話不談。大家想一想,我們念佛,跟阿彌陀佛的關系有沒有這麼好?我看很多人沒有,我自己以前也沒有,叫什麼?報喜不報憂,好的、 功勞匯報;剩下的就藏起來。為什麼跟阿彌陀佛不敢談?因為跟阿彌陀佛的感情不深厚啊,不了解阿彌陀佛,怕阿彌陀佛怪罪。我們因為不了解佛的慈悲,才有這種 心態。
如果大家還有一半留著,我奉勸把這一半也交出去,交出去就輕松了,就解脫了。
(摘自中國佛教網)
7 notes
·
View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