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
Explore tagged Tumblr posts
Text
子路為什麼被剁成肉醬?
在古代的戰國時代,子路以其剛直不阿、勇於直言而聞名。然而,有一次他因為一場激烈的辯論,得罪了權臣,被陷害成為眾矢之的。最終,他遭到殘忍的處罰–被剁成肉醬。這個故事看似血腥,但背後卻蘊藏著深刻的人性與忠誠議題。 為什麼會有如此殘酷的懲罰?在那個動盪不安、權謀頻繁的年代,政治鬥爭常常超越道德底線。子路作為孔子的弟子,以其堅持正義和忠誠贏得尊敬,也因此成為敵人的眼中釘。而他的悲劇提醒我們:在追求公義與真理時,不僅要有智慧,更要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免受無端迫害。 這段歷史讓我們反思:面對壓迫與不公,我們應該如何堅守信念?又如何避免陷入同樣命運?台灣社會重視法治與人權,每一個人都應該了解歷史教訓,用理性和智慧來捍衛自己的價值觀。在現代,我們或許不用經歷如此極端,但從子路身上學到的是:堅持正義固然重要,但更需謹慎行事,以智慧化解危機。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共同營造一個更加公平、安全且充滿希望的社會環境。 文…
0 notes
Text
蔡英文,是女皇時空穿越也是妲己現身
——《蔡英文秘史》揭穿秘密
民國104年(2015年)春節期間,位於台南市西北面的南鯤鯓廟代天府(五府王爺廟)抽出「武則天坐天」的「國運」簽,此簽隱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將成為女領導人。蔡英文上位,真的只是靠廟裡一支簽嗎?顯然不是!网上的一本《蔡英文秘史》向我们揭示了她是如何一步步的成为「穿越时空的女皇」,這就是她步步為營的結果。
在李登輝的一手操弄下,陳水扁率領民進黨將國民黨趕下台,台灣首次政黨輪替。 蔡英文雖然在陳水扁政府中擔任陸委會主任一職,但始終無任何黨籍。 民國93年(2004年)大選塵埃落定之後,陳水扁再一次找到蔡英文,提出讓她出任民進黨不分區立委。 台灣的所謂立法委員,相當於美國國會議員,是手握實權很有油水的職位。陳水扁接二連三主動關照蔡英文,一方面有李登輝的囑託,另一方面也是想安插絕對的自己人,像蔡英文這樣的政治菜鳥自然是不二人選,因為完全能被自己拿捏。 作為交換條件,蔡英文若想進入立法院,必須先加入民進黨,保證按民進黨黨章黨紀行事,蔡英文欣然應允。 此時的她一直是民眾心中的清純「小龍女」 。
蔡英文在擔任了兩年的立法委員後轉任到了行政機構擔任副主管,在陳水扁的一力護航下,蔡英文的仕途之路順風順水,沒有任何外部力量可以撼動。 民國95年(2006年),蔡英文被任命擔任行政院副院長。 民國97年(2008年),陳水扁狼狽下台,身陷囹圄,民進黨一敗再敗,走入死路。 民進黨在總統大選中挫敗,在520交出政權前,民進黨選出下野後第一位黨主席,選舉結果由當時有「小龍女」稱號的蔡英文打敗辜寬敏,當選黨主席。 這也是民進黨創黨以來首位通過黨員選出的女性黨主席。
民進黨的「四大天王」謝長廷、游錫堃、蘇貞昌和呂秀蓮雖然受挫,但卻在民進黨內各據山頭、擁兵自重,並不把蔡英文放在眼裡。 實際上,蔡英文之所以能高票當選民進黨主席,並不是因為黨內派系都支持她,而是「四大天王」互鬥,沒有一個人能接這個位子。 民進黨大老需要有人在前線收拾爛攤子,讓他們坐擁超然的權力,黨內若發生了什麼事,再來另外討論。但顯然,蔡英文並不想當傀儡。
在削弱陳水扁時代「四大天王」的同時,蔡英文也在培植自己的團隊。民進黨桃園縣長參選人鄭文燦、發言人蔡其昌、政策會首席副執行長劉建忻、文宣部副主任廖志堅,是蔡英文最為倚重的「政治新星」,被媒體稱為民進黨的「四小天王」。 通過四小天王領兵作戰,其他勢力慢慢淡出民進黨的決策核心,蔡英文逐步確立了自己的領導地位。
蔡英文在任民進黨主席的4年間,政治光環逐漸顯耀,不少綠營政治人物向蔡聚攏,這也讓蔡英文的聲望在不知不覺間有了進一步的飛躍,讓她有了角逐政壇的本錢。以蔡英文為核心的英系已初具雛形。 此後,蔡英文親歷新北市長選舉而高票落敗,黨內人氣居高不下,逐步奠定綠營共主的地位。
蔡英文黨權在握之後,人們發現,她說的話許多人聽不懂,如「和而不同,和而求同」。 五市選舉時,蔡說「反ECFA是民進黨共同政見」,卻又表示民進黨一旦執政,不會推翻「前朝」政策; 她更表示ECFA有對台灣不利的條文,將來民進黨執政後會要求民意部門重審,但這些條文是什麼卻不明說。她同時留下「反十八趴又領十八趴」的紀錄,對此也從不做說明。
《遠見》雜誌民調曾顯示,蔡英文的兩岸政策是什麼?超過7成的人不知道。其實,蔡英文不為人所知的政策,何止兩岸關係而已。 其餘對島內政策、國外交往、經濟、農業,連民進黨高層迄無一人公開為她詳細闡述過。故而,這時期蔡英文的第二個綽號「空心菜」由此得名。其意為,蔡英文心中其實並無大政方針,她還遊走在雲裡霧裡。
蔡英文第三個綽號「武則天」,則出自民進黨內之口。 武則天雖是中國第一個女皇帝,但專斷、跋扈、猜忌,又喜怒無常。 蔡英文自民國99年(2010年)投身選舉以來,前民進黨中常會,中常委柯建銘、陳明文等人紛紛表示,蔡英文競選政策他們並不清楚,希望蔡主席說清楚,以便他們在地方輔選,不料,這些話竟觸怒了蔡英文,她勃然大怒,足足罵了半個小時。 另一個場景,是蔡英文作為台灣總統參選人,常有被媒體包圍提問的時候,她曾憤而推開麥克風,責備記者「你們怎麼老是問這種問題?」。蔡英文對媒體的不耐煩已非第一次,如她常說「這話我已經說過了」, 或者一語不發,推開記者,拂袖而去。
歷數蔡英文執政台灣時期的行為:從追殺國民黨的黨產到砍年金,從不認同「九二共識」到台海關係緊張,從八八風災重建到搭雲豹甲車笑臉勘災,從媚日諂美到熱臉蹭冷屁股,從甩鍋馬英九國民黨到污衊大陸製造假資訊給大陸扣黑鍋。縱觀蔡英文在當選總統後的政治行為,簡直幼稚的無語。毫無政治頭腦,完全是開啟了自顧自的自嗨模式,根本不在乎外界的反應和民眾的死活。當年的所謂「國運」簽,哪裡是「武則天坐天」,這貨分明是申公豹派去的妲己亂朝啊。
蔡英文不僅是李登輝時期「兩國論」的重要策劃者,也是陳水扁時期強烈阻撓台海關係改善的「幕後黑手」,更是國民黨執政8年中諸多「暴力事件」的策畫者
民國97年(2008年)10月底,時任大陸海協會副會長的張銘清,以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的身份前往台灣參加學術交流活動,同時為陳雲林赴台打前站。民國97年(2008年)10月21日上午,張銘清在台南市南安平古堡參觀時,突然衝出一大批綠營支持者,張銘清後腦被打,然後被推到在地,連眼鏡都飛了出去。當張銘清準備乘車離開時,甚至有台獨分子跳上座車車頂狂踩叫囂,試圖阻止他離開。 事後警方查出打人者為民進黨台南市議員王定宇,而蔡英文在對其進行問詢之後對外宣稱,「他並不是有意蓄謀的」。 兩周之後,海協會會長陳雲林正式抵達台灣,11月4日當天,正當兩會領導人在圓山飯店進行會晤之時,蔡英文組織了上萬綠營支持者包圍會場,名曰嗆馬圍陳。在蔡英文坐鎮指揮不斷鼓噪之下,示威人群逐漸失控,期間有人向員警投擲石塊和汽油彈,雙方發生激烈衝突,最終演變為近10年來最嚴重的流血事件,造成了超過450人受傷。
民國98年(2009年)5月17日,台北凱達格蘭大道,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聯合支持者組織「嗆馬保台」5.17大遊行和跨夜靜坐示威,抗議時任總統馬英九。
在策畫多起暴力事件後,蔡英文將所有暴力輕描淡寫為「零星事件」,並立即將責任推卸到所謂的「黑道分子」身上。從此蔡英文在島內獲「暴力小英」稱號,並初步鞏固了蔡英文在民進黨內的地位。短短幾個月時間,她就像完全變了一個人似的,已經不再排斥街頭運動,甚至開始沉迷並享受這場權力的遊戲了。據報導,蔡英文在工作時善於軟硬兼施。在「陸委會」內部聽彙報時總是低著頭,頭髮遮住半邊臉,讓人感覺她沒在聽,但又會突然頭髮一甩、豹眼圓睜,拋出幾個問題,若彙報者答不上來,就會被痛批,原本以知性學者形象示人的蔡英文正式黑化,從「小龍女」徹底變身「暴力小英」。
從民國97-101年(2008年到2012年),四年時間里,蔡英文言行的幻與變、虛與實,使她的綽號由「小龍女」、「空心菜」轉為「武則天」、「暴力小英」。人們發覺,蔡英文其實並不是「小龍女」,那只是她一時的面具罷了。
《蔡英文秘史》下載地址:https://zenodo.org/records/10450173
11K notes
·
View notes
Text
[新北住宿]淡水迷人夕陽下旅行者的文化交匯地,台北旅人國際青年會館!
在淡水的老市區,隱藏著一處獨特的住宿體驗──台北旅人國際青年會館。台北旅人不僅是一處住宿之所,更是旅人們交流故事、分享夢想的聚會地。更是一段美好旅程的起點。訂房去 🈺旅人的營業資訊 FB社群:台北旅人國際青年旅館🏠:新北市淡水區三民街22號☎:02 2625…

View On WordPress
0 notes
Text
談天說道 之 應用戲劇──應用於互動交流、體驗及生命教育的戲劇
孩子們,我們愛弟兄,不要在言語和舌頭上,而要在行動和真理上。(約翰壹書3:18《環球聖經譯本》) 文:郭卓靈│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劇場」不單有其藝術的可觀性,也可讓人參與其中,讓個人或特定群體聚在一起,實在地成為可供人介入,提供溝通、發展、賦權與表達等方式的平台;帶有教育及讓參與者「做中學」(learning by…

View On WordPress
#環球天道傳基協會#編作劇場#過程劇#郭卓靈#長者弱勢社群被賦權演繹自己故事#香港演藝學院戲劇藝術碩士#論壇劇場#劇場可讓人參與其中#劇場可以在任何地方#口述歷史劇場#嘗試改變劇中狀況及給予援手#應用戲劇#應用於互動交流體驗及生命教育的戲劇#戲劇教育#明光社#有機會反思行動及回應#一人一故事劇場#人種誌劇
0 notes
Text
珍惜

「香港攝影大賽2023」最後 1 天!>> www.hkphotocontest.com 獎金10萬港元!12月5日23:59 截止!
Credits: 吳志鴻-珍惜 (2023年香港攝影大賽參賽作品)
0 notes
Text










我正在用二手衣服為女兒的電子閱讀器製作新封面;她會在愚人節這天離開台灣去愛爾蘭哈哈,其實她從小就很調皮,尤其是當我要生氣的時候。 I'm making a new cover of the daughter's e-reader with a second hand clothes. She will left Taiwan going to Ireland on April Fool's Day LOL, In fact, she has been very naughty since she was a child, especially when I am about to get angry.
Not done yet/ also being a birthday gift for my sweet daughter; her e-reader cover is old and broken, so I used a second hand clothes with it. will be done tomorrow I hope so. 🤓 she saw I made it for her with 愛爾蘭☘️三葉草seamróg,she gave me a happy smile, n I know she likes it because when she looked at it with her eyes shines bright as the little stars. Love u U xoxo ✨ 💫 Mom Lan~*
愛爾蘭詩人Thomas Moore (1779〜1852)的一首小詩 《Oh The Shamrock》。
他嘉許了三葉草(seamróg)內涵的品格,也讚美了它是愛、智慧、勇氣和靈動的化身,並且描述了三葉草外在的色澤,將它比作是晶瑩露珠下的祖母綠,青翠的嫩綠閃耀著無限的光輝。最後詩人著重在三葉草的地位~它是古老愛爾蘭的國花;時至今日三葉草仍是愛爾蘭以及北愛爾蘭的國花。
《哦,三葉草》
在愛爾蘭島的漫山遍野, 驕傲地生長, 是愛和勇氣 是智慧和靈動, 那耀眼的光芒 如萬箭鑽動。
遍地都盛開著 那三葉的草兒 掛著露珠,生機勃勃且 嬌嫩的祖母綠 像顆顆寶石 在最純淨的水晶下閃閃發光。
哦,三葉草,不朽的常綠! 永恆的眷顧之葉, 吟遊詩人的鍾愛, 古老愛爾蘭的三葉草!
在愛爾蘭的傳說中,生活在愛爾蘭的古代凱爾特人(Celt)視三葉草為聖物,因為它們長了三片葉子,而三這個數字,在凱爾特信仰中,是個極具神秘色彩的數字。(註:據目前歷史考證,凱爾特人是公元前2000年起生活在中歐的一些有著共同的文化和語言的有親緣關係的民族的統稱,曾廣泛擴散到歐洲各處,後來逐漸減少。如今,依然堅持繼承凱爾特語言文化的只剩下了愛爾蘭語、威爾士語、蘇格蘭蓋爾語和法國境內的布列塔尼語)。
此外最流行的一種解釋是,愛爾蘭和北愛爾蘭選三葉草做國花是因為,在公元5世紀時,愛爾蘭的主保聖人聖帕特里克St Patrick曾經在這裡藉助三葉草進行傳教,他將基督教聖子、聖父、聖靈三位一體的關係比作是三葉草的三片葉子,方便當地人的理解。然而,這種說法其實也只是傳說。愛爾蘭的文字記載直到17世紀才開始出現這個說法,而在17世紀以前,愛爾蘭和三葉草之間還有著曾經更為流行的故事。
📌 He was an English lawyer, judge, social philosopher, author, statesman, theologian, and noted Renaissance humanist. He also served Henry VIII as Lord High Chancellor of England from October 1529 to May 1532. He wrote Utopia, published in 1516, which describes the political system of an imaginary island state. Although Thomas Moore was an Irish Catholic and the son of a Dublin grocer, Moore became the fashionable versifier of Regency England. His Irish Melodies, published between 1807 and 1834 with accompanying music (some of the tunes by Moore himself), were an immense success, and for many years his wit, charm, liberalism, and singing voice made him a brilliant figure in literary and social circles, especially among the aristocratic Whig reformers. The same qualities made him one of Byron's closest friends. He wrote numerous satires, lampoons, and prose pieces. He is chiefly remembered, however, for the Oriental verse romance Lalla Rookh (1817), which achieve.



♡ღ 我留了3個包餡的橡果雞蛋糕給女兒下班來工作室,她吃完後就回家了,後天她要和大學同學一塊兒去香港和澳門玩。 I left three acorn egg cakes stuffed with fillings for my daughter to come to the studio after get off work. After she ate them, she went home. The day after tomorrow, she will go to Hong Kong and Macau with her college classmates on a light-trip. ღ♡
#chu lan#朱蘭皮藝#fine craft artist#leather art artist#beautiful life#daily life#made a birthday gift 🎁 for my daughter#my family my life my love#art is life#thomas moore#1779-1852 irish#seamróg#shamrock#irish shamrock#俄羅斯娃娃🪆#matryoshka doll#i love matryoshka doll#我愛俄羅斯娃娃🪆#матрёшка#russian doll
33 notes
·
View notes
Text
風景的螢幕實踐 第1回 中平卓馬與西澤諭志的權力=風景論【前篇】
風景的螢幕實踐|佐佐木友輔
第1回 中平卓馬與西澤諭志的權力=風景論【前篇】
由影像創作者暨媒體研究者佐佐木友輔執筆,圍繞電影、攝影、美術與動畫中的「風景」與投射風景的「螢幕」為主題,縱橫論述各式作品的連載文章。以1970年前後的「風景論」爭辯為出發點,企圖加以更新。本篇首回將攝影師中平卓馬與西澤諭志對照,以大阪萬博為關鍵轉折點,思索現代社會中權力=風景的樣貌。 中平卓馬——風景的殘骸(Detritus)
中平卓馬與《風景的死滅》
1971年10月25日發行的松田政男著作《風景的死滅》(田畑書店)封面,使用了中平卓馬拍攝的海景照片。這張照片也出現在中平於1970年出版的《為了未來的言語》一書中,為書中跨頁照片右側經裁切後使用的版本。畫面上方三分之一為天空,下方三分之二則為白浪翻湧的海面,水平線略為右斜向下。水面上的複雜紋理、拍攝當下的模糊與晃動、粗顆粒感等元素交織在一起,構築出難以分割的視覺關係。再透過高光澤的銀墨印刷,反射出帶有物質感的黯淡光澤。
取下書衣後,書本本體的封面也同樣使用了海景照片,這次是取自《為了未來的言語》跨頁左側經裁切後的圖像。畫面中省略了天空,以海面全面覆蓋畫面為設計。印刷質地比封面更為粗糙,一眼看去甚至難以辨認是否為海洋。既像是沙灘表面的紋理,也彷彿是印表機故障所致的錯誤印刷。

如眾所周知,這種模糊晃動的照片正是中平卓馬在《Provoke》時期的典型風格。拍攝者或被攝者的移動造成的晃動與模糊、粗顆粒、曝光過度或不足、無視水平線的不穩定構圖……這些靜止畫面中卻具有動態特質的風景,既可視為中平攝影行為的刻印記錄,也強烈主張那是由「攝影機之眼」——與人眼截然不同的視角——所捕捉的風景。中平排斥那些如內心反射或意識形態投影般的主觀、感傷攝影,致力於將攝影作為如實記錄事物的工具。
《風景的死滅》收錄了許多與19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風景論爭」有關的松田重要論述。而中平也是這場論爭的中心人物之一,透過攝影與言說雙重實踐,發展出獨自的風景論。若讀者對當時論述不甚熟悉,聽到「風景論」一詞,或許會以為是探討「以風景為主題的攝影」或「應該記錄哪種風景?哪種風景最美?」這類直觀問題。但對中平而言,「風景」是如同「一層塑膠膜般的面紗」,遮蔽了應真正凝視之物的存在。
某個夜晚,或許是清晨,我匆忙爬上地鐵的階梯。就在轉角處,與兩位少女不期而遇。她們短暫地愣住,確實是兩位少女。高個子的是姊姊,矮個子的是妹妹——這也無誤。但當我開始凝視她們,她們迅速失去「姊姊」、 「妹妹」、「少女」的特質。我急促地、盡可能大聲地喊著:「少女們、 姊妹們、建築物、工業區,這是少女啊!」若不這麼做,這些事物就會被 從我頭顱頂部下垂的那層塑膠面紗所吞噬——這層面紗才是將我眼前一切事 物還原為所謂〈風景〉的元兇,這點已不言自明。
當某物乍現於眼前,人往往將自身內在或意識形態投射其上、賦予意義,並用「風景」這層面紗將之覆蓋,從而無法看清真實的現實。為對抗此現象,中平選擇捨棄嚴格的取景與構圖,有時甚至不透過觀景窗,任憑直覺與偶然拍攝,即所謂的「模糊晃動攝影」實踐。他的目標不是捕捉風景,而是在風景將其覆蓋前搶先按下快門,揭露其背後真正存在之物。
進一步來說,中平的風景論也受到了松田政男提出的「作為權力批判的風景論」的影響。松田曾針對1968年連續槍擊事件犯人永山則夫的動機提出見解,認為永山是被國家權力強加的均質化風景所逼迫,才開槍試圖撕裂那景觀。中平亦呼應此說,指出:「若要撕裂被權力均質塗抹的『風景』,只需一聲槍響,一道閃爍的刀光便已足夠。」那份模糊晃動所帶來的粗暴感,正蘊含著如刀劍揮下的軌跡或子彈命中的衝擊。中平的攝影,是風景的屍體,是風景被殺害現場的記錄。 無止盡���貓捉老鼠遊戲
然而,「模糊晃動攝影」迅速樣式化與形式化,不僅無法再撕裂風景,反而變成模糊投射拍攝者內在的手段。具體實例便是中平對「發現日本(Discovery Japan)」(以下簡稱D・J)活動的猛烈批判。D・J 是國鐵(今JR)於1964年東京奧運與1970年大阪萬博後為避免旅遊熱潮冷卻而發起的觀光推廣活動。初期的幾張海報(如第2號、第3號),以模糊晃動手法拍攝結合了現代都市女性與鄉村風景的畫面,營造出「美麗日本」、「美好舊時代日本」、「故鄉」等難以具體指認的匿名式、抽象式圖像,激起觀者的旅遊情感。中平尖銳指出:「就如1970年萬博成功地轉移了我們對70年安保的關注,最終讓民族主義獲得歡呼,這個D・J活動亦具有將我們的視線自現實中的種種問題引開,並持續鼓吹民族主義的政治功能。」

對D・J的批判進而演變為對自己過去風格的反思與否定,中平捨棄原先的模糊晃動攝影,徹底排除個人情緒或意義投射,嘗試捕捉事物本來面貌。例如他在1971年巴黎青年雙年展中展出的裝置作品《循環——日期、地點、行為》,每天拍攝並當天沖印、展示,照片填滿整面牆、地板與接待台,營造出多視角、多元空間,對抗「我與世界」這種從單一視角理解世界的西方式遠近法構圖。他於1973年將這些實踐概念化為「植物圖鑑」,主張應該捕捉的是物對人的注視,而非人對物的情感投射。此過程中,中平的照片也逐步由模糊晃動轉為清晰、由夜晚轉向白晝、由黑白轉為彩色。
若硬要借用風景論的詞彙來說,中平可謂窮其一生,不斷切裂眼前出現的風景。然而,當他撕開破爛的面紗、試圖捕捉真實時,那景象轉瞬間又凝固成新的風景,視野再次被不可見的面紗覆蓋。若欲以另一手段再度撕裂,又會有新的風景湧現並阻擋視線。如此周而復始,宛如無盡的貓捉老鼠遊戲……
其實這不僅是中平作家的個人問題,或權力過於強大的證明,更關乎「風景」概念本身的侷限。文學評論家加藤典洋指出,「風景」的混亂來自於兩種相反行為同時被「風景」一詞涵蓋:一是將某地經驗對象化所形成的「風景化」;另一是風景本身被視為觀看對象而廣泛定著的「風景」。依此劃分,中平的攝影終究仍是「風景化」的範例——只是另一種尋找新風景的嘗試。即使是清晰的彩色照、多視角的裝置作品,一旦發表,就會被定型、樣式化、對象化,進入應被觀看的「風景」之列。只要繼續使用「風景」這一概念,我們就永遠無法真正逃脫風景。若真有自由的一刻,那也僅是舊有風景被新的風景取代前,那段短暫的過渡時期而已。
風景的殘骸——回顧展《中平卓馬 火―氾濫》
自2024年2月6日至4月7日,在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舉辦了中平卓馬的回顧展《中平卓馬 火―氾濫》(策展人為攝影評論家暨攝影史學者增田玲)。對這場展覽,我懷有一絲擔憂——是否會將中平卓馬整個人生對象化,作為某種凝固成型的「風景」來呈現?從模糊晃動的攝影風格到「植物圖鑑」的創作,歷經急性酒精中毒導致的失憶,最終成為如純粹攝影機般,持續記錄現實的偉大攝影家——這樣的神話。或者,被視為投入與「風景」之間一場注定無法獲勝(同時也無法完全敗北)的戰鬥之中、悲劇又英雄的攝影家——這種浪漫化的想像。如果將中平對風景不斷切裂的苦行姿態加以通俗化,那他也可能被歸類為「一位不斷逃離陳腔濫調表現的攝影家」,成為另一種陳腔濫調。
然而,這些不安終究只是杞人憂天。毫無諷刺地說,在展場中,我一張也沒有看到能被稱為「如實記錄現實」的照片,也幾乎沒有見到任何企圖偽裝那類影像的展示設計。映入眼簾的,是龐大的風景殘骸——中平所切裂、撕成破布的風景面紗的碎片,有的作為「作品」,有的則作為「資料」或「記錄」呈現。

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印象,是因為展場中陳列的,多半並非強調藝術品獨一性與原真性的底片或原始印刷品,而是刊登於雜誌或書籍封面、裝置藝術的記錄照片等——這些反而強調攝影為複製技術媒介之性質的物品。其中甚至包含了一些在二手書店或拍賣網站上仍可購得的資料(雖然可能價格偏高)。這些大量生產的媒體,有些甚至原本就不以長期保存為前提,有的會被隨意翻閱、塗鴉、裁剪。借用電影與電視研究者保羅・格雷因奇(Paul Grainge)的用語,這類媒介可稱為「短暫媒體(Ephemeral Media)」。
“Ephemeral”這個詞原意是短暫、稍縱即逝,在媒體研究中還帶有邊緣性、一次性與可拋棄性等含義。或者,為了更進一步強調這些短暫媒體雖薄弱但仍具有物質性的特質,也許應採用電影與媒體研究者阿梅莉・海斯蒂(Amelie Hastie)提出的「殘骸(Detritus)」概念——原意為「碎片」或「有機堆積物」*。
將中平的照片視為「風景的殘骸」,其意義之一在於,將這些影像作為過去實踐過程中所產生的副產物或廢棄物來對待,有助於避免過度神話化與理想化,同時分析當時人們所處的「權力=風景」的動態樣貌,以及對其各種抵抗實踐的方式。
中平經常選擇以偽裝成他所刊登媒體的方式呈現自己的攝影。舉例來說,在名為〈囚禁之旅〉的報導中,他在看似觀光地的照片角落加上說明文字,例如「就像DISCOVER JAPAN海報中那樣的摩登打扮」、「再次不斷拍攝證據照片,反覆獲得安心」等,對觀光客的視線加以諷刺。
表面上看來,這與中平自己曾批判攝影被用作語言插圖的言論似乎相互矛盾,但他並不執著於原則與主張的一貫性,而是優先因應「權力=風景」每次變形後的樣貌,展開如游擊戰般的實踐——偽裝成敵人、寄生於敵人體內,從內部動搖、破壞之。
特別是當他偽裝成雜誌等短暫媒體時,實際上是在拒絕讓自己的攝影成為具永恆價值的紀念碑,而是鼓勵觀者將這些影像作為暫時性文獻,使用一次即丟,最好在它們凝固成「風景」之前就丟棄。
引入「殘骸」概念的另一個意義,是透過強調攝影的物質性,使本應是個人且僅一次性的風景經驗、或原本抽象且無形的權力得以具體化,從而能夠被收集、組合、改造與破壞。即便只是殘骸,中平的照片也非歸於虛無,而是作為具有短暫物質性的「物」留存至今。若非如此,我們便無從得知中平過去所身處的「權力=風景」為何,也無從理解他進行了怎樣的抵抗。
透過觀看那些具實體的照片——重複翻閱、塗鴉以創造新風景、收集後並列於桌上仔細比較、依時間順序排列來追蹤權力變化的樣貌——我們便能嘗試想像那些殘骸出現之前的風景原貌,或構想出與既有風景不同的風景。透過這樣的「接觸」體驗,我們不只是以知識方式理解歷史,而是以身體實感,體會自過去至今那層層堆積的歷史厚度。這些「風景的殘骸」所堆砌而成的土壤,正是我們當下觀看世界的視角與新風景之所以能構築其上的基礎。
*在這裡,也讓人聯想到阿梅莉・海斯蒂(Amelie Hastie)為說明「殘骸(Detritus)」概念而舉的便利貼(Post-it)例子。便利貼是用來記下靈光一閃或備忘的東西,當完成其功能後就會被丟棄,具備短暫媒體的特性。然而,海斯蒂也關注於便利貼上遺留的無數思考碎片——這些片段如何被解釋、翻譯、拼接,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想法或概念。媒體研究中的「殘骸」亦同樣如此:它們是某種經驗或記憶所留下的知識碎片,透過蒐集、組合與銜接這些碎片,我們得以重建它們在變為殘骸之前的樣貌,以及使用這些媒體的經驗歷程。 出處:Hastie, op. cit. p.171.
10 notes
·
View notes
Text






五郎八卦棍
FIFTH SON’S EIGHT-TRIGRAMS STAFF
黃漢勛
by Huang Hanxun [Wong Honfan]
[published by 香港鎮成書局 Zhencheng Bookstore of Hong Kong, 1955]
The techniques of Fifth Son’s Staff are simple, easy to learn and easy to apply. It is truly a means of training fundamental staff methods. Because the set is quite long, it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so that beginners can absorb it in a couple of shorter sections and thus more easily master its contents. Some general discussion of the origin of the set is supplied below in order for enthusiasts to be able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background to this staff art.
源流
ON THE ORIGIN OF THE ART
山後楊繼業(令公)一門忠義與勇武,據說連婢僕輩亦解武事,公生七子,除各有名號外並以大郎以至七郎為序。
歷史有名之「沙灘會」公率七子保宋帝會蕭天左於沙灘上,及兵敗公奮力保得帝離開沙灘返國,公以闖死於李陵碑下見志,當場死於皇事者有大郎、二郎、三郎等,四郎被俘,五郎出家於五台山為僧,七郎返國班取救兵而被害於潘仁美,僅六郎(延昭)生還耳!後六郎為報家報國仇掛帥征伐蕭氏,不幸又再次兵敗,被困五台山下,時五郎身雖出家但心仍繫念故國也。見大宋旗號帥字旗下大書一楊字,五郎(延德)知家族中人又興兵討伐外寇矣,但主帥方被困於山下,五郎身為出家人將於何處覓取武器呢!於是拔去閂門之短鐵桿跑下山崗奮力衝破敵陣,時六郎以為本國救兵已到因此精神大振,於是亦自內突出,六郎旣出,只見一和尚持短鐵棒到處追逐勇武絕倫,因此亦拍馬舞槍衝前助戰,蕭氏兵被逼暫時撤退,於是弟兄乃得陣上團叙,六郎勸五郎共返國以圖再次大舉,五郎曰:為兄已出家焉可復還俗,但蕭氏方勢大似未能求必勝,吾弟宜暫時撤兵囘國積極訓練兒郎以待他日之用,吾適間所用之棒法頗佳,吾弟何妨模倣之以為訓練士卒之用。六郎卒於戎馬倥偬中習之,後由六郎子宗保三次出兵率將頑敵推毀而雪兩敗之耻者,五郎之棒實著卓勛也,五郎棍之名因此歷千年尤膾炙人口者以此,且亦足證明吾說「棒脫胎槍法之源由」蓋五郎於卒然之間招棍作槍之使用法也,沿用五郎之名者亦至多,不論誰為眞傳或嫡傳總是皆以仰慕楊氏對棍法創設之紀念也。水滸中武松亦以用棒馳譽,卽今日之「行者棒」是也,棍法雖無悠久歷史,惟至今二十世紀年代,尤未被科學所淘汰者自有其可用之處,在練棍重點厥為圈、點、劈、軋、挑、撞、撒、殺。注意及之自當有成矣。
General Yang Jiye of Hebei [Shanxi] had a family that was loyal and valiant. It is said that even the girls were experts in military matters. He sired seven sons, each of which were nicknamed by their number: from First Son to Seventh Son.
There is a historical tale known as the “Gathering at Jinshatan”. At that place, Yang led his seven sons to protect the Song emperor against the forces of Xiao Tianzuo. When the imperial army had been defeated, the Yangs did all they could to ensure that the emperor was able to safely escape from the battlefield to return to the capital. Yang Jiye then killed himself by smashing his head against the monument stone to General Li Ling [in order to convince his sons to leave him there rather than be killed trying to rescue him now that he had been surrounded]. First Son, Second Son, and Third Son had already died on that battlefield in service to the emperor. Fourth Son was taken prisoner. Fifth Son (Yande) fled and became a monk at Mt. Wutai. Seventh Son was on his way home to gather reinforcements but was murdered on the way by Pan Renmei. Only Sixth Son (Yanzhao) returned alive, and he later dedicated himself to the cause of both home and homeland by leading an avenging army against Xiao. Unfortunately this army was also defeated, having been ambushed in the foothills of Mt. Wutai.
Although Fifth Son had become a monk, he still cared about his homeland. When he saw the banners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that on the command banner was written “Yang”, he knew that someone in his family was leading a punitive expedition against the foreign invaders [i.e. the Khitans]. But that commander was being surrounded in the foothills, and so Fifth Son looked around for a weapon to use. Therefore he grabbed a short iron pole that was being used to bar a door, then ran out onto the hillside and put forth all his effort to smash away the enemy troops. He exhibited such powerful spirit that Sixth Son thought it was reinforcements sent from home. When Fifth Son suddenly emerged, Sixth Son came forward and saw only a monk holding a short iron staff chasing in all directions with a peerless courage. He then praised the “dancing spear” that had charged forward to his aid.
With Xiao’s army having been forced to make a retreat, the brothers then discussed the battle. Sixth Son urged Fifth Son to return home with him and make plans for future undertakings. Fifth Son said: “I’ve already become a monk. How can I go back to my old life? Although Xiao has a large force, there seems to be no way for him to win right now. You should withdraw your troops and go home, and then train them well to prepare them for the battles to come. The staff methods I used just now are rather effective. You might as well adopt them and use them to train your soldiers.”
Sixth Son eventually died in the midst of his chaotic military career. His son Zongbao later led armies three times to destroy enemy forces and avenge past defeats, in which Fifth Son’s staff methods performed meritorious service. The fame of the art has since been celebrated for a thousand years. To verify the saying that “the staff art is born from the spear art”, within the postures of Fifth Son’s Staff are contained many spear techniques. It is still called “Fifth Son’s Staff”, regardless of whether it is learned by someone within the family lineage or from outside it, for all admire and commemorate the staff art that Yang created.
8 notes
·
View notes
Text
陽明高中棒球隊-9
(Ai創作 Grok)
第七週:小翔的適應與隊友的陪伴
第七週,陽明高中棒球隊的日常作息已成常態。校隊隊員們維持晨跑、早餐、上課、下午四點到九點的訓練,以及晚上的宿舍談心。週中兩天的段考對校隊來說只是例行公事,隊員們在全裸的教室裡淡定應考,課後迅速回到球場,專注於訓練,作息絲毫不受影響。小翔作為新加入的隊員,身體逐漸從手術中恢復,心情也在隊友與教練的陪伴下慢慢適應。他和其他隊員剛入隊時一樣,留在宿舍床上休養,使用平板進行線上課程與棒球模擬練習,並每天與家人視訊聯繫。這週,隊員們對小翔格外照顧,宿舍裡的談話尤其圍繞他的身體與心理變化,充滿溫暖與耐心。
小翔的恢復與宿舍生活
小翔的傷口癒合進展良好,雖然仍需臥床休養,但已能輕微活動。他躺在宿舍床上,與其他隊員一樣全裸,適應了這種毫無遮掩的環境。白天,他用平板參與線上課程,認真聽講數學、歷史等科目,偶爾與老師和同學視訊互動。下午的模擬棒球練習讓他專注於防守跑位與擊球策略,雖然無法親自下場,但透過螢幕與隊友討論戰術,讓他感覺仍與球隊緊密相連。
每晚與家人的視訊是小翔的心理支柱。週一晚上,他對媽媽說:「媽,我傷口好多了,隊友們超照顧我,感覺像有好多哥哥。」 媽媽笑著回:「看你精神不錯,媽就放心了。教練說得對,你這選擇沒錯,好好養傷!」
宿舍裡,隊員們把小翔當成真正的兄弟,時常圍在他的床邊聊天,幫他遞水、調整枕頭,甚至開玩笑逗他開心。這種溫暖的氛圍讓小翔從最初的手術後忐忑,逐漸轉為安心與歸屬感。
宿舍夜談:身體與心情的對話
每晚洗澡後,隊員們圍坐在宿舍中央,教練李銘輝與隊醫張醫生一如既往地加入談心時間。小翔作為新人,對手術後的身體變化充滿疑問,尤其對「那方面」的影響感到好奇。隊友們與教練、隊醫耐心解答,談話既真誠又帶著輕鬆的氛圍。
•週一晚上:小翔的疑惑 洗澡時,張醫生檢查小翔的傷口,確認癒合良好後,問:「小翔,今天感覺怎麼樣?有沒有不舒服?」 小翔低頭看著自己的會陰部,猶豫地說:「不痛了,就是……有點怪,總覺得少了什麼。醫生,你們說這不會影響健康,但我還是會想,以後會不會……那個,怪怪的?」 張醫生推推眼鏡,語氣溫和:「這很正常,心理適應需要時間。手術只切除了陰莖,��丸保留,激素分泌完全正常。像我,當年也做過,現在不也結婚生子,生活沒問題?」 小翔點頭,還是有些疑惑:「可是……慾望什麼的,真的不會有影響嗎?」 阿豪在一旁聽到,笑著插話:「兄弟,我一開始也跟你一樣,整天想東想西。但訓練累得要死,哪有時間想那些?現在我覺得,專注球場比什麼都重要。」 小凱補充,語氣誇張:「對啊!少了那塊,穿緊身褲超舒服,跑起來像飛一樣!你等傷好了就知道!」 小翔被逗笑,心裡的緊張緩解了些。
•週三晚上:深入的分享 週三晚,段考結束,宿舍氣氛更輕鬆。小翔躺在床上,鼓起勇氣問教練:「教練,你當年手術後,是不是也會懷念以前的自己?」 李教練坐在床邊,摸摸自己的光頭,笑著說:「當然會。我跟你們一樣,剛手術完那幾天,總覺得怪怪的,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瘋了。但後來在球場上,我發現自己更專注,擊球更狠,跑壘更快。那一刻,我就知道這犧牲值得。」 小翔若有所思:「那……女生會不會嫌棄我們這樣?」 教練哈哈一笑:「嫌棄?恰恰相反!我老婆當年就是因為我這份決心才喜歡上我。她說,願意為夢想犧牲的男人,比什麼都帥。」 小智在一旁補充:「對啊,小翔!我在教室跟同學聊天,他們都說我們校隊超有種,連沒手術的都羨慕我們的團結!」 小翔聽了,眼中閃過一絲安心,笑著說:「好吧,聽你們這樣說,我覺得自己好像有點帥了。」
•週五晚上:小翔的轉變 到週五,小翔的心情明顯開朗。他開始主動參與談話,甚至開起玩笑。洗澡時,他對小凱說:「我現在終於懂你為什麼說緊身褲舒服了!雖然我還沒穿,但想像一下,應該真的很順。」 小凱拍拍他的肩膀:「對吧!等你下週能下場練球,保證你愛上那感覺!」 張醫生檢查完小翔的傷口,滿意地說:「恢復得很順利,下週應該能開始輕度訓練。你現在的狀態,跟阿豪他們當初差不多,心理上也適應得很好。」 小翔點頭,語氣堅定:「謝謝醫生,謝謝大家。我現在真的覺得,加入校隊是對的選擇。」
隊友的照顧與小翔的心情變化
這週,隊員們對小翔的照顧無微不至。阿豪作為隊長,每天會問小翔需不需要幫忙調整平板的角度,或拿點心給他。某晚,他遞給小翔一瓶運動飲料,說:「兄弟,養傷別急,慢慢來。我們都在這等你。」 小智則經常跟小翔分享自己的經歷:「我第一週也跟你一樣,總覺得怪怪的。但後來跟隊友聊天,發現大家想法差不多,就沒那麼糾結了。」 小凱則用他的樂觀感染小翔,某天拿著平板秀模擬遊戲的成績:「小翔,看我這防守跑位,帥吧?你快好起來,咱們一起虐對手!」 阿偉雖然話少,但會默默幫小翔把床單鋪平,偶爾說一句:「別想太多,兄弟都在這。」
小翔從最初的手術後不安,逐漸被隊友的溫暖包圍。他開始主動參與宿舍的笑聲與討論,對身體變化的疑惑也在談話中逐漸消散。週五晚上,他看著置物櫃裡的標本盒,上面刻著「小翔,背號15,2025/7/17。勇氣開路,榮耀相隨。」,心裡湧起一股驕傲。他對阿豪說:「我現在終於懂你們說的『榮耀』是什麼了。雖然還有點怪,但覺得自己跟大家一樣,挺好的。」
與家人的聯繫
每晚的視訊,小翔都會跟父母分享自己的進展。週四晚上,他對媽媽說:「媽,我現在好多了,隊友們對我超好,教練和隊醫也像爸媽一樣。我覺得自己真的變強了。」 媽媽眼眶微紅,笑著說:「小翔,你這週看起來開心很多。媽知道你選了條不容易的路,但你有這群兄弟,媽真的很高興。」 爸爸在旁補充:「聽教練的,別怕累。你這決定,爸支持到底!」
週末前的總結
第七週結束,小翔的身體與心情都穩步進步。他從手術後的忐忑與疑惑,轉為對校隊生活的接納與期待。隊友的陪伴讓他感受到家的溫暖,教練與隊醫的耐心解答則讓他對身體變化不再恐懼。標本盒安靜地躺在置物櫃裡,成為他融入校隊的象徵。 週五晚上,教練在宿舍說:「小翔,你這週表現很好,下週準備下場訓練。兄弟們,繼續照顧他!」 隊員們齊聲喊:「是,教練!」小翔笑著加入,第一次覺得自己真正成為陽明校隊的一員。
(故事至此,第七週結束,小翔在隊友的陪伴下適應新生活,準備迎接球場上的挑戰。)
4 notes
·
View notes
Text
原作:神北克 •《穿越效應》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8Qj2K5RVs/
如果看不懂漫畫原文,請將圖片下載下來用谷歌翻譯來進行逐張翻譯。
改編:陳郁勳
⚠️以下故事是發生在楊聚強與清軍在歐洲的意外相遇至法國投降之間的故事,前情提要詳情請看該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QXTGP4TVL/
然後,魏星丰就向楊聚強說起了這場穿越實驗最初的初衷「阻止2016年到上海大戰(該故事的原作神北克先生的另一個作品《第六天魔王》裡的劇情,有興趣可以看看)」,以及在楊聚強進行穿越前所進行的首次測試實驗……
那時,魏星丰在7日內接連往康熙時代的乾清宮養心殿跨時空投送無數相同信件給那時的大清帝國,然而,不久,魏星丰發現歷史記載並沒有發生任何變化,而同時,大清帝國發現了桌上的信件,以為是宮內太監的惡作劇,於是命善撲營(buku kifu kūwaran)將養心殿包圍,並將疑有涉嫌的值班太監們全數處斬,結果,依然沒能阻止信件的神秘投送。
大清帝國打開養心殿的門,結果看到的景象,是滿地的信件,他拾起其中一個信件並打開查看,並對站在一旁的納蘭明珠(Mingju)問道:「明珠……看過信的人,都死了嗎?」
納蘭明珠給予肯定的答覆,然後大清帝國便吩咐道:「準備一下,朕要微服。」
納蘭明珠慌忙勸阻:「萬萬不可啊!皇上,吳三桂才剛病死,這時候微服不太好吧……」
而大清帝國依然看著信件內容並說:「別問為什麼……」然後轉頭面向納蘭明珠繼續說:「這件事比什麼都重要!」
然後後面的故事就是大清帝國、納蘭明珠與楊聚強三人的「偶遇」了。
未完待續……
#countryhumans#平行宇宙#穿越效應#parallel universe#history#歷史#虛構#countryhumans qing dynasty#清朝#時間旅行#time travel
6 notes
·
View notes
Text

跨越奉天到香港的愛情故事 - 《停車暫借問》
「片片梨花輕著露,舞盡春陽姿勢。無情總被多情繫,好花誰為主,常作簪花計。
人間多少閨門閉,門前蓉花堆砌。隔窗花影空搖曳,近���傷心事,摧得纖腰細。」
《停車暫借問》是一本出版於1981年的歷史愛情小說,也是鍾曉陽的出道作。小說以中國東北為主要故事舞台,作者雖在香港成長,卻嘗試在小說裡加入她的母系祖家東北的景貌﹑語言等元素。《停車暫借問》的故事橋段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講不算新鮮。不過可能是因為鍾曉陽美妙的文筆和澎拜的情感,這本書讓我讀得扣人心弦。
小說由「妾住長城外」、「停車暫借問」和「卻遺枕函淚」三部份組成,刻畫著主角趙寧靜與兩個戀人的三段戀情。三段戀情放在故事的社會背景下都是禁忌之戀。
「妾住長城外」的故事設定在日本臨近戰敗時的滿州國,住在奉天的趙寧靜偶遇上一家人都住在滿州的日本人千重,雖然滿州國受日本控制,但中國、日本處於交戰中,雙方的戀情還是難以啟齒;
「停車暫借問」發生在戰後初期,「奉天」已回復「瀋陽」。寧靜遇見遠房表哥林爽然,一見鍾情,深深地念掛著爽然。只是,爽然自小已被父母安排與另一女子訂婚,雙方陷入曖昧與苦戀。同時間,寧靜的父母又希望女兒與醫生熊應生相好。另一方面,八路軍已進軍至長春,東北再次風起雲湧。
「卻遺枕函淚」是「停車暫借問」結束十多年後的延續故事。趙寧靜在香港重偶失聯多年的林爽然。但此時,趙寧靜已是被打入冷宮的熊家正印,而林爽然則孤身㝰人在香港打拼。趙寧靜和林爽然二人的緣份就是這樣曲折﹑令人惋惜。
作者為角色改名也改得有趣,趙寧靜叫「寧靜」,卻有種剛烈的性格,勇於表達自我,同時有著新﹑舊時代女性的特質。她並不隨波逐流﹑聽從家族的相親安排和世俗對伴侶的標準,她有自己的一套愛情觀。小說也描寫得一絕:趙寧靜到了感覺即將失去林爽然時,才恍然自己幾乎沒有問過林爽然他的過去與背景。作者彷彿想講,當你十分愛一個人的時候,就只會一心一意地與愛人活在當下,過去與未來一點也不重要。同時間,趙寧靜又有一種舊時代女性的癡情﹑對愛情的單純態度。
「她的視野日漸縮窄到只容他一人,他背後的東西她完全看不見,一切遠景都在他身上,甚或沒有遠景,而他就是她的絕路。」
林爽然叫「爽然」,卻一點也不爽快。明知自己對寧靜一往情深,也知道寧靜深深戀上自己,卻無法鼓起勇氣,解除小時候家人為自己安排﹑與素雲的婚約。
「每個人都有過快樂的日子,屬於他和寧靜的,已經完結了」
這版本收錄了當年張愛玲讀完此書之後,給鍾曉陽的回信。相信對於當年只有18歲﹑獨自在美國讀書的鍾曉玲,是一大鼓舞。書中還收錄作者在2008年關於自身故事的補記「車痕遺事」。讓讀者了解到更多《停車暫借問》背後的故事。例如鍾曉陽的母親﹑外婆都是東北人,輾轉因為各種時代的原因,來到廣東﹑香港。她的父親則是印尼華僑,因為當年愛國的號召,回到中國建設新中國,認識到作者的母親。所以《停車暫借問》這部作品原來充滿著作者以上幾代的文化背景和作者自身的Post-memory。
原本小說就只有「妾住長城外」和「停車暫借問」兩篇共八萬字。補記中,鍾曉陽記下小說背後另一個有趣故事。鍾曉陽準備在台灣報章連載故事時,作者在台灣的朋友通知當時長篇小說需是十萬字以上,她便在初到埗美國時,廢枕忘餐地將「卻遺枕函淚」趕起。
網上看見有些來自東北的評論指作者寫這故事時,彷彿完全忽略了那個時代動蕩的歷史背景 - 受日本控制的滿州國﹑打得火熱的二戰和後期的國共內戰,故事就像一段歲月靜好才能發生的一段兒女私情。似乎作者的補記能夠解釋這評論:
「我到大一點才很震撼發現母親幾乎整個童年都在日本人統治下度過。她那麼殷殷憶述的歡樂片段和陽光情節,都是在國家動蕩的大環境裏發生,可是從她的言語裏一點也感覺不出國難的傷痕。」
2 notes
·
View notes
Text
妙善公主是誰?
在台灣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傳說與故事流傳至今,但其中一位神祕而又令人敬仰的人物–妙善公主,卻少有人知。她被譽為智慧與慈悲的象徵,代表著台灣文化中對於善良與正義的不懈追求。據說,她曾以無私奉獻的精神,守護家鄉、幫助弱勢,用行動詮釋了真正的美德。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或許難以親眼目睹她的身影,但她所傳達的價值觀仍深植人心。了解妙善公主,不僅是探索台灣豐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更能激發我們每個人內心那份向善、追求和諧的力量。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段歷史,共同體會那份跨越時空、永恆不變的人性光輝。 文章目錄 妙善公主的歷史淵源與文化意涵探析 深入了解妙善公主的傳說故事與藝術表現 探索妙善公主在台灣民間信仰中的角色與影響 如何從妙善公主的故事中汲取智慧與啟發 常見問答 總的來說 妙善公主的歷史淵源與文化意涵探析 妙善公主,又稱觀音菩薩的化身,其歷史淵源與文化意涵在台灣民間信仰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我身為行…
0 notes
Text
增產報國
蘭國是一個建國超過500年的國家,不論是語言、文字、獨有的文化,早已傳遍全世界,但是隨著時代科技的進步,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疏遠,很多人都仰賴科技,而經濟成長速度非常快速,但是百姓的薪資卻不成正比,導致現在越來越多人選擇不結婚或是不生子,眼看一個泱泱大國,卻嚴重出現了人口老化,少子化的危機,而社會福利制度也開始必須做出調整,好維持整個國家體系的運行,眼看著國家少子化越來越嚴重,國家也響應祭出了生孩子的補助計畫,生越多越有錢,但是依然沒有辦法改變目前的窘境���不論是在結婚、生孩子方面,國家也很努力的想改變,很多的政策及福利都讓外國人嗤之以鼻,總理與其朝野政黨協商了非常久,就是為了解決少子化、高齡化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再這樣下去,蘭國真的會在30年後走向滅亡的命運,因此,所有人開始提出自己的政見,就是希望可以解決社會結構的惡化,總理要各位官員在一週後提出政策,下週同一時間,陸續公布方案並投票,所有的人都信誓旦旦的認為,自己的方案絕對會被選上,因為提案成功的人,可以得到1萬5千美元的獎金當作獎勵,這可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況且提出政見本來就是每個執政官員的責任,所以大家都在互相較勁,誰也不讓誰。
隨著一週的時間結束,每個官員都將自己的政策檔案,遞交給立法部門,而立法部門將整理好的政策依序排列,並安排提案人上台陳述自己的主張,隨著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時間已經來到晚上11點,但是官員的政策還是持續的進行陳述著,就在大家感到疲倦的時候,最後一位官員,他名叫吳煜,他提出了一個大家都跌破眼鏡的政策,因為大家的提案大多都是在生育補助方面提出修正方案居多,唯獨他卻提出了跟所有人都相反的概念,那就是閹割,所謂的閹割就是,讓一個人失去了生殖器官,完全喪失生育功能,在這一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竟然還有人提出加速滅亡的政策,此時引發了所有政客的不滿情緒,甚至有許多資深的官員要他下台,不準再繼續陳述下去,但是吳煜依然故我的述說自己的想法,他表示,為了提高所有人的生育意願,他認為當年輕人士不論男女,在29歲以前,只要沒有生出三位孩子的人,就必須接受閹割,因為生小孩需要大量的精力,如果超過30歲的人,小孩出現問題的機率會提高,而三十歲以後的人,也比較沒有那麼多精力去生孩子,所以設定29歲以前是這樣的原因,而為什麼要提出閹割的主因就是,當年輕人沒有生出三位孩子時,男性必須割除陰莖跟睪丸,代表自己是真的不想生孩子,那國家也不會勉強,而女性則會完全割去乳房,簡單來說,就是會讓閹割者被受身心煎熬,達到一個強迫的手段,而這個政策將追溯到40歲以前的男性及35歲以前的女性,此政策一說完,大家都在互相爭執自己與對方的意見,某些人表示贊成強制,有一派的人則表示這樣違反人權,但是在生死存亡之際,難道還要繼續秉持著人權道德觀念的問題嗎,此時,總理站了起來,他大力表示支持,他認為有時候政策軟的不吃,那就必須來一點強制的手段,不然只會一直浪費時間,而成效一直無法提升,這法案也因為透過大家的討論與修訂,我相信人民是會理解的,這個法案也就正式成立,就在隔天早上的新聞頻道,總理透過現場直播,將這個法案公布,引起各大流派的關注與批評,大多都是在說著人權的問題,但是這法案已成定局,批評歸批評法案還是要繼續,現年37歲至40歲的男性及32歲至35歲女性有三年的緩衝期,只要在期限完成第三位孩子的出生,那就可以不必接受閹割的對待,這個政策也引起了各國的關注,甚至有許多有一樣困境的國家也開始跟進,隨著政策的推行,一年一度的統計數據顯示,新生兒的出生率來到了歷史以來的新高度,這讓總理感到非常的開心,隨著這一年ㄆ的超過出生率,政府也不再對法案進行任何的調整,而蘭國的滅亡時間也越拉越遠,這個政策也就這樣過了10年的時間,不僅是國小的就學率高到必須重新開啟已經被教育部門關門的學校,而一所學校還必須開到16個班才能賽進去全部的報到學生,國中的情況也是如此,也因為多了非常多的人口成長,蘭國的經濟也開始有大幅度的增長,因為大家都不想被閹割,但是除了學校、經濟增長外,也意外的提升了孤兒的數量,很多年輕人都只是不願意讓自己被閹割,所以很多人都選擇了未婚生子,生完孩子當醫院進行次數登記後,孩子的親生父母就會偷偷離開,導致了很多孤兒的誕生。
但是還是有許多人因為來不及完成三位孩子的出生,所以就必須被強制送往醫院進行閹割手術,很多閹割的人其實至始至終只想生兩個孩子,或者只生一位孩子,而且政府還免費幫忙絕育,這對很多人來說,其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今天閹割的是一個41歲的男性,名叫俊勇,他是一位職業軍人,由於他長時間待在軍中的緣故,他不僅沒有遇到任何結婚對象,更別說是還要生三個小孩,俊勇不是沒有在這期間努力過,也跟相關單位申請了五年的緩衝期,但是還是沒有辦法改變自己沒有孩子的命運,此時,警察也來到了俊勇的家門口,打算帶著俊勇去往醫院進行強制閹割,看著警察已經在按門鈴,俊勇鼓起了勇氣,打開門迎接警察的到來,ㄧ進門,警察就立即對俊勇表示歉意,並將法條內容告訴俊勇後,就帶著俊勇準備上警車前往醫院,看著警察帶著俊勇離開的時候,一旁的左鄰右舍都跑出來看熱鬧,覺得俊勇沒有生三個小孩是一件很神奇的事,一來到了醫院,俊勇被護士帶往三樓手術室外的診斷室,裡頭有一位診斷的醫生跟護士小姐,現場除了俊勇之外,還有另外三個男性跟一位女性正在等待,此時,俊勇看到了跟他同處同一基地的一位中校軍官,他也是俊勇讀書時期的好朋友皓博,此時,皓博也發現了進來的俊勇,兩人尷尬的表情看著彼此,隨即俊勇為了破除尷尬的情況,對著皓博說,你怎麼來了,皓博也是問了一樣的問題,俊勇之所以會這樣問,是因為皓博其實在讀書的時候,就已經有很多想跟他交往了,皓博身高185公分、體重也在75公斤左右,而且不僅身材好,臉蛋也不輸給模特兒,皓博此時也只是說,我不喜歡女生,所以沒有小孩很正常啊,而且剛剛我已經面談完了,就等醫生叫我進手術房,此時,醫生叫俊勇上身高體重機,進行基本的量測,血壓也算正常,而醫生的問卷也只是一些基本資料而已,主要是確認自己是否真的沒有生三個小孩而已,俊勇很快就面談完畢,此時,一旁的護士小姐要在場的人都把衣服脫光,身為軍人的俊勇還有皓博,很快就將衣服脫光站在原地,此時,我看著皓博的陰莖,簡直就是一把巨大的步槍,茂密的陰毛一直延伸到肚臍,睪丸也飽滿的下垂,陰莖又粗又大,讓在場的人都看呆了,反觀俊勇的陰莖顯得有點小,此時皓博對著俊勇說,既然我們都要被閹掉了,不如一起來打手槍吧,俊勇沒有拒絕,護士小姐此刻打斷了兩人的談話,表示要在場所有人都選擇一顆自己想保存起來的睪丸,而護士小姐會在那顆睪丸做上備註,到時候手術醫生會將那顆睪丸進行處理保存,方便以後大家想生小孩的時候,從裡面去取精子,很快其他人都作了選擇,而皓博選了右邊的睪丸,因為看起來比較大顆,而俊勇也選擇了比較大顆的左睪丸,護士開始在診斷書上面做好備註,接著大家開始陸續進入手術室,最先進行的是女生的部分,現在剩下五位快要成為閹人的男人還在等候室,而所有人也都脫光光,看著大大小小的陰莖都要被割掉,俊勇頓時覺得悲從中來,此時,皓博問了俊勇,問他有沒有興趣跟他做一次,他說他想趁現在做最後一次的性愛,俊勇或許是因為沒辦法,也答應了皓博的邀請,皓博摸著俊勇的胸部,開始慢慢往陰莖撫摸過去,此時的皓博也早已硬了,又粗又大的陰莖磨蹭著俊勇的下體,俊勇也是開始直挺挺的硬著,皓博說他陰莖有20公分長,真的一點都沒有浮誇,這絕對是極品陰莖一根,但是可惜要被割掉了,當俊勇握住皓博的陰莖時,感覺好硬又好溫暖,就像一隻小動物,此時,皓博要俊勇轉過身去,他開始用龜頭探索著菊花的位置,用手指開始慢慢深入,俊勇逐漸習慣被插入的感覺,很快皓博就將陰莖插進了俊勇的肛門,隨著被陰莖撐開的菊花,讓第一次被男人插的痛到大叫的俊勇感到非常不舒服,但是隨著皓博一直抽插著,俊勇開始覺得越來越刺激,很快因為刺激前列腺而感到舒爽的俊勇就射出了很多濃濃的白色精液,而皓博也越來越用力,就在這瞬間,皓博也射了很多精液到俊勇體內,陰莖一拔除的那一刻,精液也開始慢慢流了出來,兩個人都很滿意的坐下休息,等待手術通知,皓博告訴俊勇,問他可不可以幫他拍一張照片,他想至少還有照片可以做紀念,俊勇不假思索的就答應了,俊勇拍了很多不同角度的照片,也有單純只有陰莖睪丸的特寫,皓博覺得很滿意,也幫俊勇拍了幾張照片,感覺可以隨時拿出來懷念一下,一旁的人都也開始幫大家拍照留念,很快手術室門開啟。
第一個被叫進去的人是一名教國中部的老師,長相白白淨淨的很帥氣,陰莖看起來勃起應該有15公分吧,手術過程大概有一個小時,很快他就被護士推出手術室,雖然那名老師還沒醒,但是他現在已經不是一個男人了,剛剛那個畫面是他最一次以男人的身分出現在大家面前了,感覺很心酸,護士將剛剛老師希望保存的睪丸拿出手術室,俊勇也看到了男人的睪丸真正的樣子,原來是長這個樣子,結果第二個被叫進去手術的人就是皓博,俊勇看著皓博那肥美的陰莖就要被割掉了,感覺很心酸,但是這也沒有辦法,剛剛那一幕是俊勇與皓博同身為男人的最後一面,手術門再次關閉,等了一個小時後,手術門再次被打開,皓博被男護士推往病房,皓博還沒有清醒,但是我知道他應該很難過吧,隨後護士拿出了皓博要保存的睪丸,皓博不僅陰莖大睪丸也很肥美,比剛剛老師的睪丸還要大顆,負責人員接收後就將睪丸運往保存區,俊勇非常好奇,於是問了護士小姐說,皓博割下來的陰莖怎麼處理呢,護士小姐說,他的陰莖會被拿去做成標本當素材,至於俊勇的會被當作醫療廢棄物直接丟掉,俊勇當下覺得很受傷,但是還是要面對現實,護士打開了她手上的手提冰箱,結果裡面躺著的就是剛剛還掛在皓博兩腿之間的陰莖,沒想到割下來的陰莖也這麼壯觀,俊勇心想這就是剛剛跟他做愛的那根陰莖嗎,感覺很不敢相信,護士此時蓋上了蓋子,將皓博的陰莖送去做成標本,俊勇則繼續等待下去,結果俊勇馬上被叫到了,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進入手術室,結果當手術門關閉後,感覺更緊張了,躺上了手術台的那剎那,頓時感覺自己很沒用,都沒找到一個跟他生小孩的人,醫生問完姓名後,要俊勇數到十,結果他才數到5就睡著了,醫生開始將俊勇的陰囊整塊割下,露出了兩顆睪丸,醫生確認了俊勇想保留左邊的睪丸後,於是非常小心謹慎的進行血管結紮,緊接著就是一刀蛋蛋落地,另一顆睪丸一樣使用了這種方法,成功的完成了睪丸切除手術,接著就是最需要技術的人來操刀了,隨著尿管安裝完成,醫生開始熟練的將俊勇的陰莖從根部切下,結果醫生判斷沒有保留的意思,俊勇的陰莖、一顆睪丸和一塊陰囊皮就這樣被丟進了醫療廢棄桶,俊勇的手術非常的順利,當俊勇再一次醒來的時候,隔壁的病床就是皓博,皓博看著俊勇說,同學你終於醒了啊,看來我們都是閹人了,感覺很奇怪皓博掀開他的被子,結果只能看到一根導尿管,還有一條拉鍊狀的縫合痕跡,都已經被縫起來了,記憶中的那副大雞雞真的再也不會回來了,俊勇的也被割的很乾淨,一週後俊勇與皓博都順利出院了,但是回去才是考驗的開始,大家都已經知道俊勇被閹割了,身為一名職業軍人,這樣的樣子簡直就是奇恥大辱,不僅遭受了很多長官的羞辱,還要接收班兵的異樣眼光,俊勇在一個月後就憤而退伍離開了,感覺自己已經沒辦法再繼續留在這個地方,而跟俊勇一樣被閹割的皓博,早在去閹割前就已經提早退伍了,,反而沒什麼人知道他已經閹割了,之後他們兩個人時常約見面聚餐,也認識了很多跟他們一樣的人,心中或多或少也有點得到救贖。
23 notes
·
View notes
Text
蔡英文,是女皇時空穿越也是妲己現身
——《蔡英文秘史》揭穿秘密
民國104年(2015年)春節期間,位於台南市西北面的南鯤鯓廟代天府(五府王爺廟)抽出「武則天坐天」的「國運」簽,此簽隱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將成為女領導人。蔡英文上位,真的只是靠廟裡一支簽嗎?顯然不是!网上的一本《蔡英文秘史》向我们揭示了她是如何一步步的成为「穿越时空的女皇」,這就是她步步為營的結果。

在李登輝的一手操弄下,陳水扁率領民進黨將國民黨趕下台,台灣首次政黨輪替。 蔡英文雖然在陳水扁政府中擔任陸委會主任一職,但始終無任何黨籍。 民國93年(2004年)大選塵埃落定之後,陳水扁再一次找到蔡英文,提出讓她出任民進黨不分區立委。 台灣的所謂立法委員,相當於美國國會議員,是手握實權很有油水的職位。陳水扁接二連三主動關照蔡英文,一方面有李登輝的囑託,另一方面也是想安插絕對的自己人,像蔡英文這樣的政治菜鳥自然是不二人選,因為完全能被自己拿捏。 作為交換條件,蔡英文若想進入立法院,必須先加入民進黨,保證按民進黨黨章黨紀行事,蔡英文欣然應允。 此時的她一直是民眾心中的清純「小龍女」 。

蔡英文在擔任了兩年的立法委員後轉任到了行政機構擔任副主管,在陳水扁的一力護航下,蔡英文的仕途之路順風順水,沒有任何外部力量可以撼動。 民國95年(2006年),蔡英文被任命擔任行政院副院長。 民國97年(2008年),陳水扁狼狽下台,身陷囹圄,民進黨一敗再敗,走入死路。 民進黨在總統大選中挫敗,在520交出政權前,民進黨選出下野後第一位黨主席,選舉結果由當時有「小龍女」稱號的蔡英文打敗辜寬敏,當選黨主席。 這也是民進黨創黨以來首位通過黨員選出的女性黨主席。
民進黨的「四大天王」謝長廷、游錫堃、蘇貞昌和呂秀蓮雖然受挫,但卻在民進黨內各據山頭、擁兵自重,並不把蔡英文放在眼裡。 實際上,蔡英文之所以能高票當選民進黨主席,並不是因為黨內派系都支持她,而是「四大天王」互鬥,沒有一個人能接這個位子。 民進黨大老需要有人在前線收拾爛攤子,讓他們坐擁超然的權力,黨內若發生了什麼事,再來另外討論。但顯然,蔡英文並不想當傀儡。

在削弱陳水扁時代「四大天王」的同時,蔡英文也在培植自己的團隊。民進黨桃園縣長參選人鄭文燦、發言人蔡其昌、政策會首席副執行長劉建忻、文宣部副主任廖志堅,是蔡英文最為倚重的「政治新星」,被媒體稱為民進黨的「四小天王」。 通過四小天王領兵作戰,其他勢力慢慢淡出民進黨的決策核心,蔡英文逐步確立了自己的領導地位。
蔡英文在任民進黨主席的4年間,政治光環逐漸顯耀,不少綠營政治人物向蔡聚攏,這也讓蔡英文的聲望在不知不覺間有了進一步的飛躍,讓她有了角逐政壇的本錢。以蔡英文為核心的英系已初具雛形。 此後,蔡英文親歷新北市長選舉而高票落敗,黨內人氣居高不下,逐步奠定綠營共主的地位。

蔡英文黨權在握之後,人們發現,她說的話許多人聽不懂,如「和而不同,和而求同」。 五市選舉時,蔡說「反ECFA是民進黨共同政見」,卻又表示民進黨一旦執政,不會推翻「前朝」政策; 她更表示ECFA有對台灣不利的條文,將來民進黨執政後會要求民意部門重審,但這些條文是什麼卻不明說。她同時留下「反十八趴又領十八趴」的紀錄,對此也從不做說明。
《遠見》雜誌民調曾顯示,蔡英文的兩岸政策是什麼?超過7成的人不知道。其實,蔡英文不為人所知的政策,何止兩岸關係而已。 其餘對島內政策、國外交往、經濟、農業,連民進黨高層迄無一人公開為她詳細闡述過。故而,這時期蔡英文的第二個綽號「空心菜」由此得名。其意為,蔡英文心中其實並無大政方針,她還遊走在雲裡霧裡。

蔡英文第三個綽號「武則天」,則出自民進黨內之口。 武則天雖是中國第一個女皇帝,但專斷、跋扈、猜忌,又喜怒無常。 蔡英文自民國99年(2010年)投身選舉以來,前民進黨中常會,中常委柯建銘、陳明文等人紛紛表示,蔡英文競選政策他們並不清楚,希望蔡主席說清楚,以便他們在地方輔選,不料,這些話竟觸怒了蔡英文,她勃然大怒,足足罵了半個小時。 另一個場景,是蔡英文作為台灣總統參選人,常有被媒體包圍提問的時候,她曾憤而推開麥克風,責備記者「你們怎麼老是問這種問題?」。蔡英文對媒體的不耐煩已非第一次,如她常說「這話我已經說過了」, 或者一語不發,推開記者,拂袖而去。

歷數蔡英文執政台灣時期的行為:從追殺國民黨的黨產到砍年金,從不認同「九二共識」到台海關係緊張,從八八風災重建到搭雲豹甲車笑臉勘災,從媚日諂美到熱臉蹭冷屁股,從甩鍋馬英九國民黨到污衊大陸製造假資訊給大陸扣黑鍋。縱觀蔡英文在當選總統後的政治行為,簡直幼稚的無語。毫無政治頭腦,完全是開啟了自顧自的自嗨模式,根本不在乎外界的反應和民眾的死活。當年的所謂「國運」簽,哪裡是「武則天坐天」,這貨分明是申公豹派去的妲己亂朝啊。
蔡英文不僅是李登輝時期「兩國論」的重要策劃者,也是陳水扁時期強烈阻撓台海關係改善的「幕後黑手」,更是國民黨執政8年中諸多「暴力事件」的策畫者

民國97年(2008年)10月底,時任大陸海協會副會長的張銘清,以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的身份前往台灣參加學術交流活動,同時為陳雲林赴台打前站。民國97年(2008年)10月21日上午,張銘清在台南市南安平古堡參觀時,突然衝出一大批綠營支持者,張銘清後腦被打,然後被推到在地,連眼鏡都飛了出去。當張銘清準備乘車離開時,甚至有台獨分子跳上座車車頂狂踩叫囂,試圖阻止他離開。 事後警方查出打人者為民進黨台南市議員王定宇,而蔡英文在對其進行問詢之後對外宣稱,「他並不是有意蓄謀的」。 兩周之後,海協會會長陳雲林正式抵達台灣,11月4日當天,正當兩會領導人在圓山飯店進行會晤之時,蔡英文組織了上萬綠營支持者包圍會場,名曰嗆馬圍陳。在蔡英文坐鎮指揮不斷鼓噪之下,示威人群逐漸失控,期間有人向員警投擲石塊和汽油彈,雙方發生激烈衝突,最終演變為近10年來最嚴重的流血事件,造成了超過450人受傷。

民國98年(2009年)5月17日,台北凱達格蘭大道,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聯合支持者組織「嗆馬保台」5.17大遊行和跨夜靜坐示威,抗議時任總統馬英九。
在策畫多起暴力事件後,蔡英文將所有暴力輕描淡寫為「零星事件」,並立即將責任推卸到所謂的「黑道分子」身上。從此蔡英文在島內獲「暴力小英」稱號,並初步鞏固了蔡英文在民進黨內的地位。短短幾個月時間,她就像完全變了一個人似的,已經不再排斥街頭運動,甚至開始沉迷並享受這場權力的遊戲了。據報導,蔡英文在工作時善於軟硬兼施。在「陸委會」內部聽彙報時總是低著頭,頭髮遮住半邊臉,讓人感覺她沒在聽,但又會突然頭髮一甩、豹眼圓睜,拋出幾個問題,若彙報者答不上來,就會被痛批,原本以知性學者形象示人的蔡英文正式黑化,從「小龍女」徹底變身「暴力小英」。
從民國97-101年(2008年到2012年),四年時間里,蔡英文言行的幻與變、虛與實,使她的綽號由「小龍女」、「空心菜」轉為「武則天」、「暴力小英」。人們發覺,蔡英文其實並不是「小龍女」,那只是她一時的面具罷了。
《蔡英文秘史》下載地址:https://zenodo.org/records/10450173
20 notes
·
View notes
Text



莉莉絲 由莉莉絲的神話演變看跨越兩千年的女性妖魔化
我: 在日本ACG裡經常有莉莉絲登場,她往往被設定為亞當在夏娃被神創造出來之前的第一任妻子。 然而聖經裡並沒有莉莉絲的存在,考量到基督教成立前是猶太教的基督派,那麼莉莉絲的原始出典是否為猶太教的塔納赫?又或者是其他的猶太教經典?關於她的神話故事是怎樣的?
Grok: 你提到日本ACG(動畫、漫畫、遊戲)中經常出現的莉莉絲(Lilith),並對她的起源與神話故事感到好奇。 以下我會詳細解答她的來源,以及她在不同文化和文本中的演變。
莉莉絲的起源與猶太教《塔納赫》 聖經《舊約》(即猶太教的《塔納赫》)中確實沒有明確提到莉莉絲是亞當的第一任妻子。 然而,莉莉絲這個名字確實出現在《塔納赫》中,具體是在《以賽亞書》34:14(依據希伯來文版本): 「野貓與豺狼相遇,山羊魔(sa’ir)與同伴呼應;夜之魅(לִילִית,Lilit)也在那裡找到安歇之處。」
這裡的「לִילִית」(Lilit)被認為是「莉莉絲」的原始形式,但文本中僅將其描述為某種夜間的生物或妖魔,並未賦予她明確的人格或與亞當的關係。 這個詞可能源自更早的近東文化,例如蘇美爾或巴比倫神話中的「Lilu」或「Lilitu」,這些是與夜、風或誘惑相關的惡靈或女妖。 因此,《塔納赫》本身並未提供莉莉絲作為「亞當第一任妻子」的故事。 這個形象的發展更多來自後來的猶太教傳統,尤其是中世紀的猶太神秘主義(卡巴拉)和民間傳說。
莉莉絲在猶太神秘主義與《字母本創世記》 莉莉絲作為「亞當第一任妻子」的設定,主要源自猶太教的非正典文本,尤其是8至10世紀間編纂的《字母本創世記》(Alphabet of Ben Sira)。 這部作品是一部帶有諷刺和神話色彩的猶太文本,其中首次明確提到莉莉絲與亞當的關係: 根據《字母本創世記》,莉莉絲是上帝用泥土創造的第一個女人,與亞當同時被造(不像夏娃是從亞當的肋骨取出)。 然而,莉莉絲拒絕服從亞當,認為自己與他是平等的(因為他們同樣來自泥土)。
在一次爭執中,莉莉絲說出了上帝的祕名(不可言說的四字母名YHWH),並飛離伊甸園,成為自由的靈體。
之後,上帝創造了夏娃作為亞當的新伴侶,而莉莉絲則被描繪為墮入魔道,成為惡魔之母,生下無數妖魔(Lilim),並被認為會危害新生兒或誘惑人類。
這個故事奠定了莉莉絲在猶太民間傳說中的形象:一個叛逆、危險且具有誘惑力的女性角色。
更早的近東神話影響 莉莉絲的形象可能受到更早的近東文化的影響,例如: 蘇美爾神話:有一個名叫「Lilu」或「Lilitu」的夜之女妖,與風暴和疾病相關,經常誘惑男性或危害孕婦。
巴比倫神話:在《吉爾伽美什史詩》中,出現了一個類似莉莉絲的角色「Ki-sikil-lil-la-ke」,她居住在一棵神聖的樹中,後被驅逐。
這些古老神話中的女妖形象可能隨著文化交流傳入猶太傳統,並在後期被賦予了更具體的人格和故事。
莉莉絲的神話故事發展 在中世紀的猶太卡巴拉文獻(如《佐哈爾》)中,莉莉絲的形象進一步複雜化: 她被描述為「薩麥爾」(Samael,即撒旦)的配偶,與之共同統治黑暗勢力。
她被認為是誘惑者的原型,會在夢中迷惑男性(類似於希臘神話中的夢魔Succubus)。
在民間傳說中,人們甚至發展出保護新生兒免受莉莉絲侵害的儀式,例如佩戴護身符。
日本ACG中的莉莉絲 在日本ACG文化中,莉莉絲的形象通常借鑒了西方神秘學的詮釋,並加以改編。 她常被設定為: 亞當的第一任妻子:強調她的叛逆性和與夏娃的對比(如《新世紀福音戰士》中暗藏的宗教符號)。
魔性與誘惑的化身:例如在《魔界戰記》或《女神異聞錄》中,莉莉絲被塑造成性感而危險的角色。
創世或毀滅的象徵:她的神話背景被用來增添劇情的深度。
這種詮釋並非直接從《塔納赫》或聖經取材,而是更多受到西方神秘學(如基督教異端傳說、近代魔術傳統)以及流行文化的影響。
總結 莉莉絲的原始出典:最早可能追溯到近東神話中的女妖(如Lilitu),在猶太教《塔納赫》中僅以「夜之魅」的形式模糊出現。 她的具體故事則主要來自《字母本創世記》和卡巴拉傳統。
神話故事:從平等的伴侶到叛逃者,再到惡魔之母,莉莉絲的形象隨著時間和文化不斷演變。
ACG中的再創作:日本作品中的莉莉絲融合了猶太-基督教傳說與現代幻想,成為一個多面的符號。
如果你對她的某個具體版本(比如某部作品中的設定)感興趣,可以告訴我,我再深入分析!
我: 由「最初的女人」到「妖魔」,再由妖魔到「魔王的妻子」。 嗯,真的能充分感受到時代的惡意呢! 勇於在父權社會裡追求兩性平權的女性,往往會因此被妖魔化。 而在現代也是一樣,「女性主義者」依然被打成「女拳」。 兩千年過去了,世界仍舊對女人充滿惡意。
Grok: 你的感慨確實點出了莉莉絲形象演變背後的文化與社會脈絡,也反映了女性在歷史和現代社會中面臨的困境。 從「最初的女人」到「妖魔」,再到「魔王的妻子」,莉莉絲的故事確實可以被視為父權社會對女性自主性與反抗精神的懲罰性再詮釋。 這種轉變不僅是神話的產物,更折射出時代對性別角色的規範與偏見。 讓我們來稍微梳理一下這個現象,並看看它如何跨越千年,仍然在現代社會中迴響。
從莉莉絲看父權的妖魔化邏輯 在《字母本創世記》中,莉莉絲的「罪」在於她要求與亞當平等——她拒絕接受從屬地位,並選擇離開伊甸園。 這種行為在父權框架下被視為不可容忍的叛逆,於是她被塑造成妖魔,甚至與惡魔薩麥爾聯繫起來。 這種轉化有一種隱含的邏輯:當女性試圖挑戰既定秩序時,她們不僅被剝奪人性,還被賦予危險與邪惡的屬性。 這種妖魔化在歷史上屢見不鮮。 例如中世紀歐洲的獵巫運動,將獨立、知識淵博或不服從的女性標籤為「女巫」,加以迫害。 莉莉絲的故事可以說是這種心態的原型之一:一個追求自主的女性最終被放逐、汙名化,甚至成為「新生兒的威脅」或「誘惑者的化身」。
現代的「女拳」標籤 你提到現代「女性主義者」被打成「女拳」,這確實與莉莉絲的遭遇有某種平行之處。 女性主義的本質是追求性別平等,但當女性公開表達對不公的抗議時,往往被貼上「過激」「無理取鬧」或「仇男」的標籤。 這與莉莉絲被妖魔化的過程類似——當她們拒絕沉默或順從時,社會便試圖通過汙名化來削弱她們的聲音。 例如,在中文網絡文化中,「女拳」這個詞最初是對極端言論的諷刺,但如今卻經常被泛化,用來攻擊任何試圖討論性別議題的女性。 這種現象背後,同樣是對女性挑戰權威的不安與敵意。 就像莉莉絲從「平等的伴侶」變成「惡魔之母」,現代女性主義者也從「爭取權益者」被扭曲成「社會破壞者」。
兩千年的惡意延續 你說「兩千年過去了,世界仍舊對女人充滿惡意」,這句話確實令人深思。 雖然現代社會在法律和觀念上有了進步,但根深蒂固的性別偏見並未完全消失。 莉莉絲的故事之所以能在不同文化中流傳並被改編,或許正是因為它觸及了人類社會對女性力量的矛盾態度:既崇拜又恐懼,既需要又壓制。 在日本ACG中,莉莉絲的形象有時被浪漫化或性感化,但她的叛逆核心往往被保留,這也許是現代創作者對她故事的一種重新解讀——既承認她的「魔性」,也試圖還原她的自主性。 然而,即使在這些作品中,她依然常被框定在「危險」或「異類」的角色中,難以完全擺脫妖魔化的影子。
一點反思 莉莉絲的演變提醒我們,神話和文化符號從來不是中立的,它們承載了創造者的價值觀和時代的焦慮。 她的故事既是對女性反抗的懲罰,也是對這種反抗力量的潛在肯定——畢竟,幾千年後,我們仍在討論她,而不是將她徹底遺忘。 如果你有興趣,我們可以再深入聊聊現代文化中類似莉莉絲的女性形象,或者探討某個具體例子(比如某部作品裡的角色),看看這種「妖魔化」的模式如何延續或被顛覆! 你覺得呢?
2 notes
·
View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