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燈光節
Explore tagged Tumblr posts
Text
元宵節2025
H:元宵節,臺灣燈會展開,從明代開始,華夏新年節慶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之後才正式結束活動。漫長的春節。20250212W3
網路報導
2025台灣燈會睽違9年重返桃園!自2月12日至23日在桃園舉行,2月7日試營運。以「光聚千塘串桃園」為主題,分為A18高鐵站「主燈展演場」及A19桃園體育園區站「光的遊戲場」兩大展區。
網路資料
台語年俗唸謠歌來記憶春節的每日習俗:「初一早,初二巧,初三睏佮飽,初四接神,初五隔開,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請囝婿,十二查某囝轉來拜,十三食泔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到飽
初四頓頓飽,初五隔開,初六挹肥
初七七元,初八完全
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
十一請子婿
十二查某子返來拜
十三食暗糜配芥菜
十四結燈棚
十五上元暝
十六拆燈棚
維基百科
春節,亦稱新春、正旦、正朔,是以農曆計算的中國傳統新年,其慶祝活動又俗稱過年、度歲等,是漢族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從明代開始,華夏新年節慶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之後才正式結束活動,有些地方的新年慶祝活動甚至到整個正月完結為止。辛亥革命後,官方紀年標準由農曆改為格里曆。華夏新年與朝鮮新年、越南新年、琉球新年和明治維新前的日本新年多數為同一日,而與藏曆新年、蒙古新年同日或差一天或一月。
維基百科:
臺灣燈會
台灣於每年元宵節舉行之燈藝節慶活動
臺灣燈會(英語譯名:Taiwan Lantern Festival)是臺灣自1990年起於每年元宵節舉行之燈藝節慶活動,由交通部觀光署以及全台各地方政府共同主辦。原為僅在臺北市舉辦的「臺北燈會」,自2001年起移師全台各地舉辦,並於2003年正式定名為台灣燈會,就此成為全國性盛事。至於原本的臺北燈會則改由臺北市政府自行舉辦,並沿用1997年開始舉辦的臺北燈節名稱,此後各地方政府也開始陸續舉辦屬於自己城市特色的燈節。
維基百科:
元宵節,亦稱為元宵、上元、上元節、小正月、正月半、新十五、元夕、小年或燈節,中國傳統節日,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為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象徵著春天的到來。華人傳統會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以示祝賀。這是傳統���春定義的最後一天,亦是春節假期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明朝錢塘瞿佑《雙頭牡丹燈記》:「每歲元夕,於明州張燈五夜。傾城士女,皆得縱觀」。青年男女外出觀燈並趁機結識、相會,所以在東南亞地區也有「中國情人節」的別稱。
晚明繪畫《上元燈彩圖》描繪當時南京元宵節人們觀燈的熱鬧景象
快速預覽
佛教有在正月十五點燈供佛的習俗。而道教中,上元節為天官大帝(民間相傳即為堯)誕辰,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分別屬天、地、水這三官大帝主管。上元節乃天官華誕,故燃燈以慶。終唐一代,朝廷皆正式祭拜。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已構成春節年俗的重要內容,是真正意義上的「狂歡節」[2]。從除夕關門守歲,到正月十五全體都加入到節日活動,元宵節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在海外華人聚居地也備受重視[3]。2008年6月,元宵節民俗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

明代宮廷元宵節情況
關於元宵節的由來,說法很多,最早可追溯至秦漢時代。秦末就有:「正月十五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說。本稱「爸爸」,是農民祈求豐收的日子,也是道教的天官誕。人們在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
還有說法認為,漢武帝時聽從謬忌之說,在甘泉宮修建太一祠壇,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乙神最隆重,從黃昏開始,通宵達旦用盛大的燈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經過祠壇之上,從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張燈結綵的習俗。[4]
也有說法是,漢明帝篤信佛法,聽從蔡愔的建言,敕命正月十五夜,在宮內「燃燈表佛」,從此民眾效仿,皆點燈供奉佛祖。東漢末年,元宵節作為節日才正式初步形成。[4]
隋朝初年,元宵節完全形成。[4]在唐朝,元宵賞燈十分興盛,無論是京城或是鄉鎮,處處張掛彩燈,人們還製作巨大的燈輪、燈樹、燈柱等,滿城的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鬧。宋朝燈節更加豐富多彩,元宵賞燈持續五天,燈的樣式繁複多樣,逛燈市十分賞���悅目。詩人辛棄疾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說的就是宋朝燈節花燈無數,煙花如星雨。那時還興起了猜燈謎,即將各種燈謎寫在紙條上,貼在花燈上,猜中的人還能得到小小的獎勵。這種娛樂益智的活動受到人們喜愛,廣為流傳。
明清之際,元宵節通常被百姓當作春節的結束,活動也日益多元化:吃湯圓、觀燈和娛樂遊行是元宵節三大主軸。遊行活動中分為高蹺、旱船、舞龍、舞獅、秧歌、抬閣等傳統藝術表演。放煙花是元宵節的高潮。[4]明朝的燈節持續的時間更長。自初八開始點燈,謂之「上節日」,初八夜謂之「上節暝」,宣告燈節的開始,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以顯示歌舞昇平,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5]。清朝則只有三天,但是燈火璀璨,燈也更加精緻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明代宮廷也會張燈結綵,並模仿民間習俗,在宮內設置市集,有雜技、百戲等遊藝表演,宮中各人放煙花,燃爆竹,小孩提花燈。
清代畫家丁觀鵬的《太平春市圖》,描繪出清人想像中的明代元宵節景象,有猴戲表演、跑旱船、傀儡戲等遊藝活動,又有賣面具的小販、拉花燈小孩、提花燈的人,還有盲眼算命先生。
常見習俗
南京夫子廟在元宵節期間舉辦的金陵燈會
元宵節具體發展狀況和習俗因各地文化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有些習俗見於多個地區。
燈火相關
華人元宵節延續了初期與燈火相關的習俗,如賞花燈、猜燈謎等習俗見於多個地區。西南地區有燃篝火的習俗。在中國南方語言如閩南語、客家話、馬祖話(福州話)、圍頭話(粵語)中「燈」和「丁」諧音,元宵點燈意寓添丁,故客家人、福建、潮汕、臺灣、廣東和香港人認為元宵燈即為添丁的佳兆。元宵此日,人們紛紛掛燈籠。俗稱「開燈」。也有些地方是小孩提燈籠、玩煙花等。除了紙紮燈籠外,有些地區還會用蘿蔔製成蘿蔔燈。
鬧社火
鬧社火多流行於北方地區,鬧社火除了燃燈火,還有各種民俗表演[6]。
走橋
晚明南京的元宵走橋景象
元宵走橋的習俗見於各地,又稱踩橋、踏橋、過吉祥橋、走百病、消百病、散百病、消散百病、遣百病、走不病等,祈求健康。廣東佛山將之形容���「行通濟,無贔屭」。寓意走過通濟橋,就會健健康康,不會犯愁。
偷青
在廣東、臺灣農村有「偷青」的習俗,廣東是偷菜,台灣是偷蔥。未婚女性在元宵節夜裡,以偷青來討個結婚吉兆的說法。台灣俗語說:「偷挽蔥,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台灣話發音)。
迎紫姑
有些地區會在元宵節拜祭紫姑(漢族民間信仰的廁神),稱為迎紫姑。
聽香
食品
元宵及其餡料
元宵、湯圓是華人元宵節的代表食品,其雛形為唐代的面繭和焦譔。面繭是一種外形似繭的一種麵食,而焦譔則是烤餅的一種,吃時會和糖一起放在湯裡吃。這些食品都呈圓形,是代表月亮,有著祭月、賞月的含義[7]。
各地情況
作為元宵習俗發源地,華人社會的元宵活動發展歷史悠久。主要有吃元宵、猜燈謎、放天燈等。
一些地區會有大型的花燈會,如在江蘇南京,每年會在元宵節舉行大型的秦淮燈會,有「秦淮燈彩甲天下」的美譽,大抵古代元宵燈節時人流如潮,節日活動豐富多姿,而古時男女缺乏交往的機會,所以元宵節很自然就成了古時情人相會之日,如歐陽修亦有詩云:「去年元宵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因此,元宵節亦稱為「中國情人節」。但在臺灣和中國大陸情人節指七夕。
臺灣
主條目:臺灣元宵節
新北市平溪區的天燈,本為平溪居民傳遞訊息、向天祈求的「天公燈」,後來演變為祈求子嗣、平安的「添丁燈」、「平安燈」臺南風神廟前元宵花燈
在臺灣,元宵節自古代即為與新春、清明、端午、中元與中秋並列重要傳統民俗節日。元宵節又稱「元宵暝」,為上元節夜裡的「迎鼓仔燈」活動。在早期,有未婚女性在元宵節夜裡,以偷蔥來討個結婚吉兆的說法。俗語說:「偷挽蔥,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閩南語發音)。即使在日治時代官府改為西曆的一月十五日,但民間仍自行過農曆元宵節,因此當時日本人的臺灣總督府特許在艋舺龍山寺辦燈會,延伸至今龍山寺仍保有鑽燈腳(臺羅:nng ting-kha)的信俗。
時至今日,慶祝元宵節在臺灣已發展成全臺的大型禮俗活動。除了賞花燈活動及大型的臺灣燈會、臺北燈節、中台灣元宵燈會、高雄燈會藝術節之外,各地活動皆有特色;如新北市平溪區的平溪天燈節;臺南市鹽水區的「鹽水蜂炮」;臺灣東部的臺東縣的炮炸寒單爺、澎湖縣的乞龜祈福儀式、苗栗縣則有著名「苗栗𪹚龍」、外島馬祖列島的元宵���暝,以上可稱為「北天燈、南蜂炮、東寒單、西乞龜、中炸龍、外擺暝」。另外在新北市野柳「神明淨港」等各地具特色的風俗與豐富的文化資產。
維基百科
台灣元宵節
台灣的傳統節慶
臺灣的元宵節,亦稱為上元節,隨著17世紀的第一批漢人移民傳入,與新正、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陽、冬至並列為漢人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隨著工商業的發達與1980年代末期以來假日旅遊風氣的盛行,臺灣人慶祝元宵也因文化上的差異而和其他華人地區的元宵節有所區別,最具特色者即為各大城市舉辦的元宵燈會、燈節活動。
簡介
元宵節自古代即與新正、清明、端午、中元、中秋並列台灣漢族移民重要傳統民俗節日。在早期,有『未婚女性在元宵節夜裡以偷蔥來討個結婚吉兆』的說法。俗語說:「偷挽蔥,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即使在日治時代,也同與日本人過西曆元宵節,但民間仍然保存臺灣漢族傳統文化習俗過農曆元宵節,因此當時日本總督府特許在艋舺龍山寺辦燈會,延伸至今龍山寺仍保有鑽燈腳 (軁燈跤) 的習俗。
時至今日,慶祝元宵節已發展成全臺的大型禮俗活動。除了賞花燈活動及大型的臺灣燈會、臺北燈節、高雄��會藝術節之外,各地皆有其特色燈節;如北臺灣的台北市士林區社子島「夜弄土地公」活動與新北市平溪區放天燈活動;南臺灣的臺南市鹽水區則有著名的「鹽水蜂炮」;東臺灣的臺東縣,則有以鞭炮炸財神的祈福活動「臺東元宵炸寒單爺」;及澎湖縣的乞龜祈福儀式,俗稱「北天燈、南蜂炮、東寒單、西乞龜」。另,在中臺灣的苗栗縣則有著名的「苗栗𪹚龍」,火旁龍是指以鞭炮、蜂炮炸舞龍方式得到「去邪(去舊)迎新年」的作用與野柳「神明淨港」名列臺灣「客莊十二大節慶」……等各具特色的風俗的文化資產。
元宵習俗
台灣元宵節活動和習俗多樣,但主要皆以燈會活動為主。早年台灣各地在元宵節普遍有「迎鼓仔燈」的習俗,就是在當地信仰中心的大廟前所舉辦的燈籠盛會,也是當時台灣元宵節時的主要活動,可視為今日全台各地燈會的前身。時至今日,由於工商業社會下廟宇已不再是人民生活的主要重心,又為了年節應景起見,通常由各地縣市政府統一舉辦官方的燈會活動,由於燈會活動改由官方主導,規模也日趨擴大。早年台灣並無吃元宵的習俗,戰後由外省裔住民傳入,豐富了台灣料理文化。
元宵燈會
提鼓仔燈看花燈
攝於媽祖樓天后宮,兒童彩繪鼓仔燈。每年時屆元宵前數日,各地皆會懸掛或搭結燈棚、供人歷覽。
燈籠,或稱「鼓仔燈」(臺灣話:kóo-á-ting,客家話:den24-nung11)、「燈籃仔」(臺灣話:teng-nâ-á)[1],燈藝師用細竹、鐵絲來塑形完成骨架後,外頭糊上各式紗、花紙或塑膠,內置蠟燭或一盞油燈的傳統燈具。每年時屆元宵前數日,家戶、角頭宮廟皆會懸掛或搭結燈棚及各種藝術造型的花燈(hue-ting)、供人歷覽。古時的元宵燈籠,種類甚多,除了基本的「鼓型」外,尚有廟寺常見的「綵燈」、商鋪的「走馬燈」等,與種類繁多的「兒童鼓仔燈」,包括骰子燈、兔子燈、關刀燈、水蛙燈、戰艦燈、等造型異趣的鼓仔燈。而燈會展示的鼓仔燈,除了傳遞吉祥寓意外,亦有包含傳統忠孝節義與文學小說的燈種。除了祝賀佳節外,也有祈禱合境平安之意[2]。
清代元宵夜裡,各地宮廟除了元宵宮廟例祭、燈會迎燈外,還有「迎燈排」(臺灣話:ngiâ-ting-pâi)的儀式。遶境行列中,除了有類似舞龍的「龍燈」,還包含著弄獅、武術、藝陣與大仙尪仔等民間遊藝。1945年二戰末期,全台灣因戰事需求,夜間均通火管制,各地元宵迎燈排儀式告停。唯彰化花壇鄉的白沙坑文德宮改為白晝進行,因此成為唯一保留清代至今「迎燈排」文化[3]。戰後元宵活動重現熱絡。1990年代開始,為了推廣臺灣的觀光旅遊產業,交通部觀光局擴大成全國性的燈會,初名臺北燈會,2001年改為各縣市角逐申辦的臺灣燈會。
燈猜
燈猜即燈謎,是將謎語書寫、黏貼在鼓仔燈上,供人猜射的風俗。每當人猜射中便會奏樂、贈與獎品。臺灣話稱為臆謎猜(臺羅:ioh-bī-tshai)、客家話稱為揣令仔(客羅:ton11-liang55-e31)。台灣最早的謎學發展可溯自1850年代的清治時期中葉,竹塹地方已流傳林占梅之燈謎作品。後來末代巡撫唐景崧亦推廣謎學。進入日治時期,民間為了傳承文化,亦促使春宵秋夕常見人們熱衷「張燈射虎」;各地文人、詩社紛紛設立「燈謎部」,爭相揭謎,甚連報章雜誌亦會刊載謎語賀節。戰後的1958年,臺灣民間第一個謎學社團集思謎社成立[4]。
元宵趣俗
菜股(tshài-kóo)或坵(Kiu),即「田畦」
台灣珠蔥,偷挽蔥嫁好翁
菜園與籬牆,偷挽菜嫁好婿
元宵是夕,人們為了求子嗣,已婚婦孺除了會到奉祀註生娘娘 的廟裡參拜外,由於「燈」字,閩南語與客語之音皆同「丁」,傳說婦女若鑽過鼓仔燈,除了祈求一年幸運外,能夠保佑生添丁[註 1]。臺灣閩南俗語謂「軁燈跤生膦脬」[註 2]意味鑽過或穿越燈底,明年得貴子。此外,若在元宵夜裡觀月,讓身體沐浴月亮光輝下,亦傳可受孕。
古代元宵是夕,未婚男女則有「菜園偷俗」。概因舊時社會男女關係授受不親,而藉元宵夜以促成男女相識、結緣機會。臺灣話俗諺「偷挽蔥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意味未婚女子偷拔、偷擰蔥、菜可以嫁得好夫婿,但須當場棄之。另外已婚女子也可以為求家庭美滿去偷拔菜。未婚男子則流行「跳菜股娶好某」,意味跳過一股一股的田畦,可以娶到好新娘。另外還有「偷敲菜嫁好婿」、「 偷硓𥑮得好某」、女子若偷走飼豬盆而被責罵亦是生男之兆,而竹籬臺灣話音同「得兒」因此偷拔菜園裡的竹籬亦可生兒子。不過以上趣俗僅限於元宵夜才靈驗。然而傳說若元宵夜越晚睡則自己越長壽。
祭祀
懸掛在廳堂、神龕梁上的香爐便是三界公爐。 三界公是僅次於天公的天神,在拜拜時,須先拜三界公。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除了是全年第一個滿月外與新正的最後一天外,更是民間信仰中三官大帝之天官紫微大帝的誕辰。臺灣民間俗稱「三界公」(臺羅:Sam-kài-kong),即掌管天、地、水三界之神,其地位僅次於玉皇大帝。臺灣分別於上元正月十五祭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七月十五祭赦罪地官清虛大帝,下元十月十五日祭解厄水官洞陰大帝。每年的正月十五,信眾都要到宮廟裡參加祈福禮斗,古代其中又以臺灣閩南漳州後裔信仰最為虔誠、祭典最為盛大。
三界公是僅次於天公的天神,因此祭拜規格亦相當慎重。人們在正月十四的子時便開始祭拜三界公,備妥包括牲禮、鮮花、素果、綁著紅紙的壽麵、菜碗六碗、供品、酒菜等神饌,經焚香祭拜、祝禱,擲筊、祭酒三巡後便可燒金、撤供。元宵當日亦要祭拜包括神明、地基主與祖先,時間與供品依照奉祀對象而有小異。宮廟中的祭祀尤其盛大,祭品須在上元前一周即備妥,當日再由爐主、教長與道士主祭、祈福。
繞境科儀
元宵遶境信眾以炮仗驅瘟來賀節
對某一廟宇信仰聚集的村落或劃分神尊掌管守護的區域,稱為「境」。該廟宇神尊出巡該村落或區域,即稱為「繞境」,或作「遶境」。通常在特定日子,如神尊誕辰、春節、元宵、建醮、建廟週年紀念等,或遇特殊情況如袪邪、治煞等,迎請神尊巡視賜福與消災。「繞境」的陣仗通常有「清道」、執杖、執燈、執旗、執令、神偶、香爐、神轎、樂隊及民俗技藝、花童、挑禮或地方特殊的陣頭,如八家將、宋江陣、蜈蚣陣等。
在馬祖地區,元宵節「擺暝」時多有繞境活動,稱為「迎神」。迎神繞境通常在晚上七、八點進行,當天下午三、四點便會先由「保長公」進行一次「清道」,沿路張貼「清潔街衢」之黃紙,一方面是驅離邪穢,一方面也是先在白天清理街道、排除障礙,以免入夜繞境發生危險。繞境時,家家戶戶懸掛燈籠、門口備好香案、持香等待儀仗,在神轎經過時奉香及點燃鞭炮。儀仗返廟後,廟方會發放參與人員紅蛋(太平)、泡麵、飲料等食物,除北竿島外,迎神繞境的隔天會在廟中或餐廳「食福」,由參加「擺暝」的家戶派代表一同用餐。[5][6]
元宵擺暝為馬祖的年度盛事[7],此外新港奉天宮、溪口北極殿元宵遶境[8][9][10]與台南四安境迎聖旗聖爐[11]、美濃龍肚祈春福[12]亦為各地盛會,重要程度更甚過年。
賽水仙 演潮戲
龍山寺正殿迴廊巨大的燈籠。
連雅堂《雅言》:「台南舊有賽花之舉。每歲元宵,各以所養水仙陳於三山國王廟,互誇奇麗」。[13]臺南三山國王廟舊時於元宵有賽水仙之舉,但惟自九一八事變隔年起便停止放煙火及辦水仙花展,直到進入民國才逐漸恢復活動之舉行;而元宵節亦為潮州人的大日子,他們會聚集於三山國王廟交流敘舊,亦奏潮樂演潮戲酬神。。
炮仗驅瘟
季節交替氣候多變,瘟疫傷寒等風土病的肆虐往往造成大量人員死傷[14]。地方除了藉由宗教信仰祈願神明遶境禳除瘴癘,一方面火藥中含有硫磺和藥草,遶境的「攻炮」或「炸砲」[15]產生的高溫或以滅菌。台灣許多元宵習俗如夜弄土地公、後龍攻炮城、馬鳴山吃飯擔、鹽水蜂炮、炸玄壇、利澤簡走尪皆與相關。
乞龜
東勢新丁粄節的乞龜。
早年百業待興各地廟宇會在年關剛過的元宵期間,將庫存的糯米、麵粉等五穀作成印有龜殼壽紋的糕點。只要民眾向神明請筊聖杯,就可拿取所求之糕點,以渡年關。乞龜之人須於來年豐收之時,另做龜紋糕點返還給神明。謝神「還龜」時,按禮數會重於原先所乞龜糕重量,故乞龜糕點一年比一年龐大。
拜冬生娘、聽香
冬生娘即為紫姑,相傳為���山過臺灣時傳入,流傳至各地後發展出了椅仔姑、「關三姑」、「請月姑」等,過去會於此節以椅子作道具,向椅仔姑問事求卜[16]。聽香一種閩南地區舊有習俗。 婦女在元宵或中秋夜時,在神前燒香默禱,表明欲測之事,而後請示方向後,用所聽的第一句話來判斷吉凶。
沖天炮射火馬
雲林縣水林鄉的蕃薯厝順天宮會舉行三天繞境夜巡射火馬活動,適逢馬年更擴大舉辦[17]。
客家麻糬。元宵的食福文化代表將新生兒「出丁」的喜悅與神明的祝福分享給親友。
出新丁迎男孫燈
屏東市海豐三山國王廟、九如三山國王廟與佳冬六根庄三山國王廟等地均有「迎男孫燈」之習俗。凡庄內家庭前一年有新生男嬰出世即為「出新丁」,農曆元月初一子時即可至廟中「報燈」。
依習俗,第一位報添丁之喜的新丁即為「男丁首」(燈頭),而凡是所有報燈的新生兒家庭均會製作「子孫燈」掛至神轎上,於元宵節當天隨王爺公神轎參與出巡、駐駕至個家庭中接受信眾朝拜祈福[18]。各地元宵迎男孫燈儀式細節略有小異,係為客家人「添丁掛燈」之禮俗[19]。
夜祭、趒戲、食仙蛋
萬巒鄉加匏朗的原住民馬卡道族會在加匏朗仙姑廟舉辦夜祭、趒戲。相較於相較於漢人在這日吃湯圓,加匏朗的原住民馬卡道族會在這天吃糯米、糖捏成的仙蛋,紀念從仙蛋孵出的仙姑祖。[20]
淨尪
利澤簡廣惠宮會舉辦鑑別新娘是否為妖狐的宗教儀式[21]。
元宵燈會
國家級的臺灣燈會除了展示巨大的主燈、副燈外,並透過民間藝術的大型展演吸引國際觀光客。
燈會迎賓門,各地舉辦盛大的元宵燈會慶典。
在地創生的燈節,時常帶動文化觀光熱潮。
各地燈會往往邀請學生、燈藝師與社會團體同台競技花燈作品。
臺灣燈會
交通部觀光局為慶祝元宵節,並將特有傳統民俗節慶推廣至國際,自1990年起結合民間及地方政府資源,以「民俗文化根、傳統國際化」之規劃目標,將元宵節提燈籠的傳統民俗活動,包裝成大型觀光盛會,即台灣燈會。
國家級的臺灣燈會,起初名為「臺北燈會」,2001年移師高雄市、易名為「高雄燈會」,2003年易名為「臺灣燈會」並開放其他縣市參與承辦,臺北市及高雄市則另起爐灶舉辦專屬於該市之地方燈會「臺北燈節」與「高雄燈會藝術節」。
各地燈會
參見:燈節 (中華民國)
鄉土民俗
台灣元宵相關的習俗與行事,目前數量佔無形文化財最多。各地亦流傳各具特色的元宵節慶,又以「北天燈、南蜂炮、東寒壇、西乞龜、中𪹚龍、外擺暝」齊名。以下謹列知名的地方鄉土文化,若綬證為法定無形文化資產,均使用原登錄之名稱。

0 notes
Text
冬至
H:冬至吃湯圓。王家大宅每年的「冬至」是這樣過多。冬至前一天雜貨買二斤糯米,然後去柑園豆腐店A糯米,帶回放入布袋用石頭壓乾,再用手揉糯米,然後分塊搌成小塊搓成圓形,並用乾麵粉分開,結束後先煮部分當點心。其他隔日烹煮分鹹的,或甜的,也有包料的,祭拜完成再食用。吃完湯園,號稱「長一歲」。「冬至圓仔呷落加一歲」。20241221W6
維基百科
冬至,又稱冬節、賀冬、冬至節、亞歲,二十四節氣之第二十二個節氣、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反。冬至日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之日,冬至一般都在西曆12/21��12/23,北斗的斗柄指向子,太陽位於黃經270°,農曆用冬至所在月來定義十一月。
臺灣
祭祖祠
冬至,臺灣古稱「冬節」(台灣閩南語:Tang-Tseh/Tang-Tsueh ,客家語:Dung24 Jied2,閩東馬祖話:tøyŋ ʒai[14],閩東福州話:tøyk1 tsaik7)。民間首重祭祖,分為家中奉祀的祖先公媽,與各地宗親祖厝、宗廟所舉行的隆重莊嚴的三獻禮,稱為「祭祖祠」或「進祖」。禮成後則設宴款待,臺灣稱為「食祖」、金門稱為「食頭」、澎湖稱為「食冬」。冬節時,主婦會在清早便開始「浮圓仔」、「炊菜包」,拜完神佛後,便開始祭拜祖先。祭畢後,全家團圓著,食用冬節圓、菜包,寓意添一歲。祭拜神佛準備全副牲禮(號稱謝平安)、四果、冬節圓和菜包,拜祖先則準備剖開的牲醴、米飯、十二碗、五味碗、四果、冬節圓、雞母狗仔、菜包等。
為了賀節與酬神,人們會在下元與冬節期間,請戲班演出「冬節戲」,臺灣日治時期的冬節戲多為「亂彈戲」,臺灣戰後時期則多為「歌仔戲」。舊時官廳府衙亦會在冬節亦要設筵慶賀。金門是典型的宗族社會,因此冬至祭祖在金門是隆重的大事,各地宗親氏族會舉行隆重的三獻禮與食頭儀式。所謂的「頭」,分為男子新婚的「新婚頭」、家中有子成婚的「老大頭」、男子年滿十六歲的「成丁頭」。推舉任官職、學位或聲望的人士擔任主祭,陪祭則由爐主擔任。另外除了冬節圓外,金門人亦會在冬至食「拭餅」(即潤餅)[15]。
慶祝方式
傳統上冬至半月是喜慶氣氛濃重的節期,更是其中蘊含最豐富、最多不同節俗的節日,且最具繼承力。慶祝方式多樣,包括但不限於祭祀(祭天、祭地、祭神、祭祖)、賀禮(拜賀、送寒衣)、飲食、文藝(數九)等。
《周禮·春官宗伯》云:「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祇物魅。」古時華夏民眾按照天圓地方的原則,冬至圜丘祭天,夏至方澤祭地。[9]
《夢粱錄》也提及:「十一月仲冬,正當小雪、大雪氣候。大扯杭都風俗,舉行典禮,四方則之為師,最是冬至歲節,士庶所重,如饋送節儀,及舉杯相慶,祭享宗禮,加於常節……此日宰臣以下,行朝賀禮。士夫庶人,互相為慶。太廟行薦黍之典,朝廷命宰執祀於圜丘。官放公私僦金三日。東駕詣攢官朝享。」[10]
朝廷與官民
早在周代,冬至就有國家祀典。《周禮.春官》提及:「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冬至節則是在漢代開始成為通行節日,並在往後衍生出越來越多節俗,排場與風光也漸甚。甚至會有不少文人因此大獻頌詩,例如漢代有一賀君作品《獨斷》則提到:「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4]
《後漢書》「禮儀志」中記載東漢王朝對待冬至的情況:「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由此可知從漢代起冬至是國定假日。而歷代帝王亦會以冬至為盛大的國事大典,南郊祭天(取太陽要從冬至後從南回歸線「回歸」),北郊祭地,朝會群臣與鄰國使節等。《史記.封禪書》提及:「冬至日,禮天於南郊,迎長日之至。」可見當時人們視「長日」當作喜福。[4][9]
河北《懷安縣誌》提及:「冬至日,縉紳拜闕,士人拜師長,子孫拜祖父,曰賀冬。」,當中「拜闕」就是指到皇宮中朝拜君主,赴拜闕者有本國臣僚,亦有外國使節。南北朝時代沈約《宋書》則記載了:「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朝賀,因小會,其儀禮亞於歲朝。」並有獻襪履之儀,表示迎福踐長。曹植《冬至獻襪頌表》記載:「千載昌期,一陽嘉節,四方交泰,萬物昭甦……並獻紋履七緉,襪若干副。」[4][2]
魏晉朝以後,時任朝廷也開始在冬至當日舉行朝會,其盛大僅次於元日(元旦)。朝會典禮中有一儀式為朝賀禮,皇帝在當中要接受各國與周邊民族的使臣、以及文武百官的上表祝賀。[1]
宋朝以後,皇帝更專門制定冬至節大朝會的儀衛兵仗,俗稱「掛冬仗」,宮城內外遍佈排列井然有序的步騎兵甲,同時懸掛旌旗、擊鼓、奏樂。而入朝官員則必須穿著制服覲見皇帝,比照祭祀大禮。[1]
明清兩代則在北京南郊天壇祭天。清代皇帝祭天儀式每年都有,祈求天帝保佑、國泰民安,並已發展到極為繁瑣、複雜、隆重:期間皇帝必須穿祭服、請牌神,太常寺官奏請行禮,典儀官唱讚「燔柴迎帝神」;更在東南煪柴爐升火,西南方懸望燈,樂隊齊鳴。[10]
清代《帝京歲時紀勝》亦提及:「長至南郊大祀,次日百官進表慶賀,為國大典。」[4]
官府亦會在冬至期間允許開放賭場供民聚自由��入。[1]
古時民間
冬至是昔時各家庭團聚慶賀的節日,不僅家庭成員間相互飲「節酒」和食佳節美食慶祝,更會走訪親友居所慶賀送禮和祭奠祖先與神明,其中河北《柏鄉縣志》就有提及:「是日士民祭始祖墓」。而民眾也會準備一套新衣服以求在冬至體面應節,哪怕是節衣縮食儲錢甚至問親友借貸也得購買新衣服。而冬至亦有時值一陽初至「扶陽」的信仰意義及相應習俗,取陽氣於冬至既小又弱故需扶助使其健旺,例如「擁爐會飲」、食圓形食品等,雖則扶陽觀念的習俗在20世紀開始式微。[4][1]
早在商朝,民間已有著年終祭祀「清祀」的習俗,祭祖妣兼祭百神。而早在周代,每年農曆十月,民間都會有年終「大蠟」(其中「蠟」解作「合祭」之意),祭一切神祇鬼靈;後於漢朝正式採用農曆時將大蠟禮儀移到農曆十二月。這反映著傳統華夏人民善祭的一面──認為眾生皆由眾神靈庇護,且延續著祖先的歷史。[9]
《s:東京夢華錄/卷十》就記載了宋都開封城每逢冬至節到處洋溢的節日氣氛:「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祝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1]此外開封特別普遍流行「守冬」習俗,乃趁冬至一陽復始之時人如能與大自然息息相應就會獲得新的生命力,表示兒孫添歲、老人延壽。同時因正值冬天及農務閒期,中國北方多在冬至前後有冰上,雪上遊戲,例如堆雪獅、雪人、雪山、雪燈、打滑澾、打雪仗、溜冰、爬犁等,另外還盛行冬獵並攜帶獵物串親訪友,同時盛行閭里饋贈家慶瑞雪豐年。[10]
《清嘉錄》亦有一首詩描述送禮:「冬至家家講物儀,近來送去費心機。胸前盡收渾閒事,原物多時卻再歸。」[1]
清光緒八年刻本河北《懷來縣誌》:「冬至,拜節,或以羊、酒相饋送,謂之肥冬。」指肥冬乃指冬至正當糧入倉、豬已宰、酒正釀之時節,飲食豐饒,各家各戶皆酒肉飄香之餘亦會饋送酒肉予親朋戚友。[4]
《中華全國風俗誌.江蘇儀證》:「十一月冬至節,從火,祀家廟、福祠、灶經,拜父母尊長,設家宴,親戚相賀,與元旦一例。諺云『大冬如大年』,即吳中『肥冬瘦年』之說也。」可見南北朝時冬至,民眾���有拜父、拜母之禮。[4][2]
冬至與春節同樣有「拜冬」、「賀冬」等習俗尊師敬老。東漢崔寔《s:四民月令》提到:「(冬至)進酒淆,及謁賀君師耆老,如正旦。」
冬至的飲食文化與規模更是豐富非常。
中國北方
北京市一戶家庭在冬至日食用水餃
北方的冬至飲食習俗:
有諺語「冬至餃子夏至麵」,認為冬天寒冷而人體耗熱量多故應該多食有營養的食品補充熱量。因此有冬至日有食餃子和餛飩的習俗:吃餛飩寓意破陰釋陽,表達冬至的新舊交接宇宙混沌狀態,更意味親自開闢世界;而吃餃子又俗稱「安耳朵」(擠餃形似耳朵),民間習俗認為冬至日不食餃子會凍掉耳朵,也不利農事收穫;另一說食餃子防為紀念藥王張仲景。而餃子、餛飩和包子等更會是家庭成員團聚圍桌而食,稱為「蒸冬」。 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四川、山東棗莊流行冬至當日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餃最為常見。 [10][4]
南宋陳元靚在《歲時廣記》提及:「京師人家,冬至多食餛飩。」;[4]
南宋周密在《s:武林舊事/卷三》提及:「享先則以餛飩。」;[4]
清代乾隆年間記載著一段歲時民俗:「冬至、祀先祖,食���飩,取陰陽胚胎,包孕渾涵。」;[9]
河北《柏鄉縣誌》則提到:「冬至日,作餛飩為食,取天開於子」,混沌初分,人食之可益聰明。」[4]
傳說漢末醫聖張仲景體念家鄉鄉民在寒冬中辛苦工作,就在冬至日利用羊肉等祛寒的藥材包在麵皮中,作成耳朵模樣,給鄉民們治病補身,此藥方名字叫作「祛寒嬌耳湯」,嬌耳就是餃兒。
據最早在《s:荊楚歲時記》記載之風俗,陝西一些地方在冬至會食用赤豆粥,認為可以驅疫鬼以避疫與卜壬日,該疫鬼相傳乃共工之子在冬至日死亡後的化身。傳統華夏人民一直以紅豆、赤豆、桃木等有避災袪疫的「神物」來陪件節時,更有「剪草成馬,撒豆成兵」一說,屏山先生《至日詩》亦有描述:「豆糜厭勝憐荊俗,雲物書祥憶魯台」;隨後此習俗與冬臘節令的臘八粥融合,遂民間記憶傳襲出現了模糊。[9][2]
「擁爐會飲」:爐火與酒都屬暖,圍爐溫酒,團聚共飲,既扶陽又賀節。[4]
北方少數漢族和朝鮮族人還會吃狗肉,認為是大補食品。[10]
北方滿族旗人在冬至時既祭天又祭祖:到了冬至晚上,家庭會在庭院內舖桌、擺供桌,掛「天地禡兒」,殺豬祭祀;同時祭祀祖兒,在院內立祖先竿子,其中竿頂為葫蘆狀,下有「刁斗」。參與祭典之親朋事後更獲分得祭祀用過的肉(稱為「白肉」)享用,是為「吃白肉」;而豬腸和豬尿則丟在刁斗上任雀鳥進食。[9][10]
北方冬至前後亦是舊地主討債的時期,窮苦人往往外出討飯,各地社倉實行賑濟。民眾也喜歡掃雪煮茶,認為有助健身。[10]
冬節圓湯圓
在臺灣,冬至的湯圓被稱為「冬節圓」(臺灣閩南語:tang-tseh-înn/tang-tsueh-înn,客家語:Dung-Jied-Rhan[註 1])或「圓仔」。圓仔有分甜鹹、大小之分。用於祭祀的紅白兩色的小圓仔與如雞蛋大小般的「圓仔母」兩色各六。圓仔母通常包花生餡或芝麻餡及糖料[16]。冬節前夕,全家人一齊將糯米糰搓挲成大大小小的圓粒,稱為「公孫父子圓」。人們在祭祀完畢後,一起食用,稱為「添歲」。小孩會將「圓仔丁」黏糊於門扉、窗戶、車窗、桌、櫃、畜欄、牲窩、水井或器物等處,犒勞窗牖神及家具神等守護神一年辛勞,稱為「餉耗」。糊黏圓仔丁在傳統習俗中亦有祈求「出好丁」之意,為祈禱新婦生子之寓意(古時指是男子)。待圓仔丁乾燥後可以藉由圓仔的膨脹或塌陷來預卜生育之兆,給孩子們食用,亦有保佑發育健康,添新歲 [註 2] [註 3]。古代流傳著食用冬節圓需每匙兩粒,若未婚者最後一匙必為單數 ,若已婚者最後一匙必為雙數。舊時臺灣尚賭,賭客食用時亦預卜最後一匙剩雙數為贏兆、單數為輸兆[16]。
搓丸
馬祖冬至時令,會搓製糯米作成的粉團(糍粑),為「搓丸」(ㄘㄨㄛ ㄨㄥˋ)[14],也稱「搓糍」(tshɔ si)。「糍」,馬祖當地也寫作「𥻵(米時)」。



0 notes
Text
蔡揚名
H:蔡揚名導演,也是電影浪潮的縮影。龍祥時代早上播映「兄弟珍重」(1990年1月27日)編劇吳念真,導演蔡揚名。20241013W7
維基百科
蔡揚名
出生資訊:1939 年(85歲),北港街
蔡揚名,台灣影視演員、導演,曾用藝名陽明、歐陽俊,雲林北港人,導演蔡岳勳的父親。 1963年當兵退伍,隨林福地導演進入電影界,做台語電影場記、演員。1969年執導其第1部電影《淚的小花》,1973年執導其第1部國語電影《乞丐與千金》,被張徹導演賞識,成為邵氏合約導演,到英屬香港與張徹合作執導國語片《警察》(唐佳、劉家良武術指導)。
簡介
出生資訊: 1939 年(85歲),北港街
子女: 蔡岳勳、 蔡宓潔
獲獎記錄: 金馬獎終身成就獎
(外) 孫子/女: 蔡豐澤、 蔡牧霏、 蔡淳羽、 蔡昀霏
活躍年代: 1960年代至今
他是蔡岳勳執導的《痞子英雄》等台灣電視劇的監製。
2021年獲得第58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1]
執導作品
《思相枝》 編劇兼副導演
《女性的復仇》 導演
《錯誤的第一步》 導演
《凌晨六點槍聲》導演
《慈悲的滋味》導演
《望海的母親》導演
《芳草碧連天》導演
《俠盜正傳廖添丁》導演
《三傻闖世界》導演
《小丑》出品人 歐陽俊 導演
《九龍城風波》導演
《殺戒》導演
《脂粉奇兵》導演
《慧眼識英雄》導演
《大地飛鷹》導演
《絕代公主》導演
《南海血淚》導演
《快樂英雄》導演
《雙龍谷》導演
《方世玉大破梅花樁》導演
《阿呆》導演
《大頭仔》導演
《方世玉大打擂台》導演
《校樹青青》導演
《孩子王》導演
《兄弟珍重》導演
《新阿里巴巴》導演 陳俊良 導演
《天生寶ㄧ對》導演
演出作品
電影[2]
1986 《箭瑛大橋》
1985 《孤戀花》
1972 《傳宗接代》
1971 《婚夜秘密》
1970 《妙賊》
1970 《豔諜小牡丹》
1970 《斷腸紅》
1970 《女大十八變》
1970 《少女的祕聞》
1970 《母親與我》
1969 《丈夫與生育》
1969 《淚的小花》
1969 《洞房花燭夜》
1969 《浪子心》
1969 《燒肉粽》
1969 《處女寶鑑》
1969 《傷心的人》
1969 《媽媽妳在何方》
1969 《暗光鳥》
1969 《酒醉誤江山》
1968 《心酸的人》
1968 《難忘負心人》
1968 《秋霜女人心》
1968 《男人的眼淚》
1968 《春宵一刻值千金》
1968 《藝妲女》
1968 《危險的十七歲》
1968 《嘴笑目笑》
1968 《歹竹出好筍》
1968 《夕陽西下》
1968 《天無絕人之路》
1968 《小情人逃亡》
1968 《少女的秘密》
1968 《女俠梅姑》
1968 《永遠愛著你》
1968 《為著錢走天涯》
1967 《明日的期望》
1967 《海女美人魚》
1967 《夢的人生》
1967 《搖籃橋情淚》
1967 《情天玉女恨》
1967 《相逢在橋邊》
1967 《三聲無奈》
1967 《千面夜叉》
1967 《女的歸宿》
1967 《我的丈夫是誰》
1967 《普士遍》
1967 《暗淡的月》
1967 《颱風雨彼日》
1967 《愛你到死》
1967 《女醉俠》
1966 《大色藝妲》(天字第一號第五集)
1966 《黑鑽石》
1966 《悲戀關子嶺》
1966 《女○○七》
1966 《無緣的人》
1966 《小浪子》
1966 《梅花女鏢客》
1966 《情海斷腸人》
1966 《海女紅短褲》
1966 《黃昏的太陽》
1966 《浪子嘆》
1966 《悲哀的列車》
1966 《恐怖七號街》
1966 《黑美人》
1966 《風颱雨》
1966 《惜別信號燈》
1965 《心愛彼個人》
1965 《故鄉的人》
1965 《鐵樹開花》
1965 《哀愁的火車站》
1965 《悲戀公路》
1965 《悲情鴛鴦夢》
1965 《澎湖嫂尋夫》
1965 《相思河畔》
1965 《故鄉聯絡船》
1965 《難忘街路燈》
1965 《海上的男兒》
1965 《等君心酸酸》
1965 《棺材船》
1965 《夜光雙飛俠》(上、下)
1965 《浪子回頭》
1965 《雙面情人》
1965 《愛情二重奏》
1965 《黃昏城》
1965 《黃昏故鄉》
1964 《女通緝犯》
1964 《桃花泣血記》
1964 《寶島夜船》
1964 《鹽田區長》
1964 《明日的希望》
1964 《少女的祈禱》
1964 《悲情城市》
1964 《難忘橋邊》
1964 《送君出帆》
1964 《藝妲嫁乞丐》
1964 《請君保重》
1964 《求妳原諒》
1963 《天邊海角》
1963 《我的命運》
1963 《金色夜叉》
1963 《世間人》
獲獎
金馬獎
More information 年份, 頒獎典禮 ...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兄弟珍重
導演蔡揚名監製楊登魁編劇吳念真主演萬梓良
恬妞
陳松勇
楊慶煌
張永正
陳博正配樂張弘毅攝影廖本榕剪輯廖慶松製片商金格影藝有限公司片長122分鐘產地 臺灣語言華語
台語上映及發行上映日期 臺灣:
1990年1月27日
劇情簡介
多年前,黑道殺手武雄因殺人罪接受審判,入獄法律的制裁。
十多年後,假釋返家時發現妻離子散,妻子已改嫁他人,面對親生兒子也不敢認,決定心遠離黑道重新做人,並在一家鐵工廠做鐵工。
久而久之,武雄與同事的友情日增,並且跟賣便當的阿麗發展出一段感情,讓人生有了歸宿。但是,武雄卻在為同事挺身而出時,再度與黑道發生過節。怎料,昔日的黑道關係仍糾纏著武雄,並將他迫到走投無路,甚至於女友阿麗也身受其害……

0 notes
Text
旅遊/美加楓情 秋色醉人
周刊2078期 01/14出刊
魯秋琴
2024-01-14 01:01 ET

正在忙著收拾行李參加賞楓郵輪,傳來哈瑪士襲擊以色列,導致加薩走廊遭到以色列的報復性攻擊,螢光幕上的慘狀,令人不忍卒睹,鮮血提前染紅了10月。因遠行而雀躍不已的心情被套上了枷鎖,沉重地提不起勁。
從舊金山搭乘夜機飛到東岸,一覺醒來,紐澤西的機場已在望,外子的兄嫂來接機,在相見歡中暫時解開了桎梏。相偕前往紐約搭船,隨著親友的聚敘,心情漸趨穩定。

新港萬得福莊園 宏偉
航程繞著東北角經過緬因州前往加拿大,由於海洋氣候的調節,新港(Newport)成了許多貴族的度假勝地,十八、十九世紀富商雲集,豪宅大院不勝枚舉。我們曾在紐約上州待了八年,原就住在鐵路大王萬得福(Vanderbilt)的別墅附近,沒想到富豪芳鄰在此處的聽濤莊園(The Breakers)更精緻宏偉,面向大海,宛如北國佳人絕世而立。
1810年,科尼利厄斯·范德比爾特(Cornelius Vanderbilt),從母親那裡借了100美元,駕駛著一艘大船,為有需要的人提供輪渡服務。隨後又將業務擴大到蒸汽船運輸,接著創建了鐵路王國。直至1877年去世時,頂著「鐵路大王」、「航運大王」頭銜的科尼利厄斯,積累了1億美元的財富。
萬得福第六代傳人葛莉亞.萬得福(Gloria Vanderbilt)之子安得森.庫伯(Anderson Cooper ),寫了一本萬得福家族興衰史(Vanderbilt: The Rise and Fall of an American Dynasty),介紹這個曾經是賓客雲集,揮金如土的富商家族。

波特蘭城 4度浴火重生
人的姓名和一生運道息息相關,因此好聽又順耳的名字一再被沿用,不僅是人名,地名也時常鬧雙包,美國境內至少有十多個波特蘭城。這座在航線上的波特蘭城,是緬因州最大城市, 史上曾經歷四次大火,遂以拉丁文Resurgam為格言,意味著「浴火重生」,採用鳳凰為市徽向世人展現的再生的信念。
我們下船找尋海鮮餐館,簡簡單單一個龍蝦漢堡,付帳時才發現,海港附近的生意人一點也不含糊,加上15%小費後上稅,平價的漢堡在此成了精品。古舊的城市,莊嚴的教堂織起一張充滿懷古幽情的面紗,卻掩不住那錙銖必較的生意經。比起新港,眼下只是市井小民的日常,温暖的秋陽親吻著波特蘭城,楓葉羞紅地低下頭,我們回到郵輪上,繼續遁世之行。
亞凱迪亞 曾以汽車聞名
從巴爾港(Bar Harbor)上岸,當年離開東岸前夕,曾去拜訪島上的亞凱迪亞公園(Arcadia National Park),帶著全家老小,在鬱鬱蒼蒼的森林步道中躲過7月暑氣。這次回訪,順著山路一邊聽故事、一邊欣賞這楓情萬種的湖光山色。
以法國探險家凱迪拉克為名的頂峰傲視羣山眾壑,它也曾是美國引以為榮的汽車品牌。當年透過洛克菲勒二世的努力奔走,勸服了許多富豪主動放棄莊園,捐給政府,改成了國家公園。其中有一處紅瓦的別墅被用來拍攝「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浮華世界裡,大亨竟然更改了本名,最後老父來收拾兒子遺物時才揭露了真相,繁華落盡後的淒涼令人唏噓,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無奈更是叫人扼腕。
匆匆駛過山區,喚起許多回憶;彼時牽著手在公園中嘻鬧的孩子,如今已有了自己該牽的小手。不知他將來會不會更改姓名,成為另一個萬得福、洛克菲勒或蓋茲比?隨著接駁船遠離小島,心中仍有一份眷戀和牽掛。
進入加拿大 跌進時光機
進入加拿大,經過換日線,我們失去了一個小時,匆匆用過早餐,聖約翰(St. John)港口在望,一位穿著清教徒衣裳的女士親切地招呼著,瞬間,世界跌進了時光機中。巴士將我們載到芬迪灣(英語:Bay of Fundy,法語:Baie de Fundy),位於加拿大新布藍茲維省和新斯科細亞省之間,在三面為���地包圍下成為漏斗形的海灣,強勁的波浪隨著潮水衝進芬迪灣,湧入佩提科迪亞克河(Petitcodiac River)逆向倒流,形成一個14到16呎的落差,蔚為奇觀,碼頭邊的船在漲潮時隨著升高的水位被推送出海,退潮時卻被擱淺在河床中。
據說曾經有位妙齡少女從北部趕來和未婚夫相會,不料,他竟已另結新歡,極度失望之際,轉身跳入河中,正巧被漲潮中行駛的輪船長救了起來,兩人一見鍾情,定下終身,從此生活美滿幸福,更擴展了船務。反觀那位負心漢卻一直沒有安定下來,孤單潦倒一生。澎湃的河水依舊向海灣注入,等著另一場潮汐來改變方向,驀地,想起蘇軾的「念奴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雲人物。」芬提灣的水卻是可以逆向反轉,迎來一個華麗的轉身。
哈利法克斯 2沉船故事

在哈利法克斯以西43公里的佩姬燈塔,訴說著另一個沉船的故事,一位倖存的英國女郎終日在���岬上哀泣,居民遂將這港灣取了她的名字:佩姬灣(Peggy Cove ),鎮上的燈塔、火腿腸店以及禮品屋,都跟著被稱為佩姬,一段淒美的愛情永垂千古。
楓葉王國 揮灑絢爛顏色

這一趟賞楓之旅,跨越了時空,從鐵路大王到大亨小傳,經歷了人世間愛恨情仇和生離死別,彷彿是親臨其中,又似鏡花水月,轉眼成空。「遁世號」終於悠悠晃晃地遠離了楓紅層層,隨著大西洋流回到紐約。返航時,我們調回了一個小時。晨曦乍現,港口的燈火通明,手機恢復了,大批的訊息湧現,加薩走廊的慘狀再度染紅了10月,今年的楓紅更甚往昔。
0 notes
Text
金門823砲戰
轟雷計畫/八二三砲戰局的8吋屨帶式自走榴彈砲/自枋寮登陸/進駐高雄棒球場/送到金門的料羅灣/王道夷,江崇武,周孝煌三位艇長/ 陳定宇,海軍小艇隊,預官27期,逢金門823砲戰前夕,寫于紐約,70歲紀念!
民國47年9月17日漆黑的深夜,三艘噸位僅約280噸的"合"字号戰車登陸艇(LCU),在澎湖外海強勁的東北季風吹颳下,海面一片波濤洶湧,但三艘艇慢速有序的進入美國海軍的兩棲登陸船塢艦山貓号( LSD Catamount ), 這是一艘總排水近萬噸的運載登陸艦艇的母艦,此刻,這艘母艦的任務是要將這三艘艇運送到金門的料羅灣。這項任務是攸關金門全島近十萬軍兵的生死,乃至於中華民國存亡的重任!因為三艘艇上所裝載的是能扭轉八二三砲戰局的8吋屨帶式自走榴彈砲。
自從中共在8月23日傍晚發動全方位對金門及附屬離島發動砲擊開始,金門守軍就被全面壓制,從美國已解祕的第二次台海危機資料顯示,砲戰開始的兩週內( 8/23-9/5日 ),中共打了127,973發砲彈,而我方總反擊量僅27,381發,而且有4天居然一發都未反擊。在這種劣勢下,國防部長俞大維強烈要求美方批准他多年以來申請的8吋自走式榴彈砲,美方本無意因重型武器支援台灣而破壞兩岸均勢,但兩位美軍顧問在砲戰發起時的犧牲及輿論態勢的發展,美方不得不同意立即將六門編配於美軍駐琉球的陸戰隊的8吋砲,借給台灣。
這六門巨砲,由美艦運送自枋寮登陸,直接進駐高雄棒球場,我方被選入操控這些巨砲的是第八軍團砲兵607 已兵營第一連,因為該營是當年全陸軍砲兵首屆金像獎射擊比賽冠軍,同時,因為是屨帶式自走砲,許多裝甲部隊技術士官加入,經過美軍一絲不苟的要求下,砲兵連苦練戰技僅一週就完成換裝訓練,能熟练地操作巨砲,而整個運動場被履帶車,縱橫奔走,蹂躪至慘不忍睹。與此同時,海軍與第七艦隊立即著手此一將這些巨砲由小艇乘大艦的計劃,獲得第七艦隊司令畢克莱( Wallace M. Beakley)中將的同意,黎玉璽指派登陸艦隊司令林溥負責計劃執行,經兩晝夜,"轟雷計畫"完成。接著就是"合"字号戰車登陸艇隊和美方船塢艦(LSD)的裝載訓練,特別是夜晚在燈火管制下進出母艦,以及在母艦航行中進出船塢,狹窄的船尾塢門,海上的強風和湧浪考驗艇上每一官兵的技術,體力。另外,搶灘,退灘,裝載,下載,編隊都要在最短時間,訓練完成。
先總統蔣公完全瞭解這一計畫的成敗攸關台灣存亡,從《黎玉璽回憶錄》上,寫著蔣公從計畫著手硏究到第一次執行完成,全期十六天,各項細節詳細垂問,各種操演如重砲裝卸操作及搶灘演習,他都親臨灘頭。他在十二日一個夜晚,到灘頭觀看並召見三位艇長,給這些約二十二歲中尉們莫大的鼓勵,王道夷艇長說:只要我人不死,船不沉,我一定達我任務!
美軍為確保任務的保祕性,特別安排將一艘與LSD17山貓号的同型艦LSD22 Fort Marion,改漆舷号為LSD17,當山貓号從馬公航向金門時,假的山貓号回馬公,而誤導中共情報人員。
十八日的晚間,船塢艦山貓号抵達料羅灣外十二海浬的水域,開始浮水作業,三艘合字号,合昇、合永、合川,出了母艦後,全速衝向灘頭,此刻,艇内的砲兵也發動屨帶式自走砲,裝彈藥和器材的兩輛卡車也啓動引擎,��等船衝到灘頭,艇的大門一開,將砲車駛向安置好的砲位。
中共的砲火完全覆蓋着衝向灘頭的最後航程,雖然,海軍已安排許多漁船,携帶大片的鋁板成為雷達的目標,減少三艘艇被砲火命中的危險,但滿天飛來的砲彈呼嘯,猛烈無比。船身隨震波搖滾不止,熾烈的砲火籠罩在船的四周,更要命的是,濃煙、火光、水柱遮掩了灘頭的白色登陸誌和兩側雷區的紅色燈標,合永艇艇長江崇武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他從望遠鏡中在煙塵濛濛的海岸際看到一盞白燈及兩盞相距很近的紅燈,也只是一瞥而已,在一陣爆炸後就熄滅無踪,只剩一盞紅燈,驚的他一身冷汗,他立刻向左修正航向,憑藉剛才看到的大概白燈位置衝去,當船躍過第一道白色激浪時,江崇武知道上了灘頭,立刻下令拋後錨,當錨鋼索放到350 呎時,船身猛然一挫,船己穩穩地搶上灘頭。船艏的登陸跳板也立即平搭在海灘上,而此時,猛烈的砲火也達到了最高潮,船四周似乎都是不停息的水柱。、
8吋砲組的指揮官從砲車上露出身子,江艇長給他一個前行手勢,砲車隨即響起一陣引擎的怒吼,這座龐然大物的砲車,昂著粗重砲管,像一隻無畏的怪獸,屨帶輾過甲板擦迸出火花,從船艏躍向灘頭,緊隨其後的彈藥車,裝甲人員及器材車,如一條鋼鐵火龍,衝向火海,無畏無懼,視死如歸!
王道夷、江崇武、周孝煌三位艇長都完成任務,拉起錨索,退出灘頭,順利回到母艦。據金防部的灘頭落彈量報告:登陸的八号灘頭,共落下二千發,誤差為5%,至於海上及空中爆作則無法計���!整個轟雷計畫共完成四次運載登陸,十二門巨砲運抵金門(有一次砲車觸雷屨帶損毀),九月二十六日下午16:30所有巨砲首次射擊,50餘發炮弹,每一發重達180 磅的威力,造成中共陣地及民用設施極大的破壞。
今天逢八二三紀念日,記下一些關於這場戰役的讀書心得,特別是王道夷艇長,他是我在服海軍預官役時的海灘總隊上校總隊長,儀表出眾,可惜是限官班而非官校畢業,��遷機會有限,不過他因運砲任務成功,得了七等雲麾勳章也不容易!
陳定宇,海軍小艇隊,預官27期,逢金門823砲戰前夕,寫于紐約,70歲紀念!
0 notes
Photo

望安公休4天🔖 10/20(日)~10/23(三) 10/24(四)open #many_cat #money_cay 🔜很快就回來了😚 歡迎加入好友⋯ @wangan_cafe Line:望安CAFE #澎湖咖啡 #望安cafe #wangan_cafe #菊島好食光美食電子護照 #澎湖燈光節 #penghutravel #penghu #halloweeniscoming (在 望安 CAFE) https://www.instagram.com/p/B3ysSoQFVic/?igshid=xfmpvwdsr5fn
0 notes
Photo

到高雄沒看到無人機花火, 專程又飛到澎湖花火節, 雨天也澆不熄我們的熱情😆 只是我們的觀賞位置是不是不太對, 怎麼沒我以為的壯觀啊🤣 . #澎湖 #花火節 #2022澎湖 #海上花火節 #LineFriends #無人機科技 #燈光秀(在 澎湖) https://www.instagram.com/p/ChH4hR-Li2_/?igshid=NGJjMDIxMWI=
0 notes
Photo

這隻海龍都快跳出來了!此燈組命名為奇幻燈組LIGHT OF FANTASY,光影藝術家山米以傳統花燈工藝的透光特性,結合燈光藝術打造一座海洋奇幻仙境。#2019澎湖國際海灣燈光節 https://www.instagram.com/p/B1iIw4ynTpJ/?igshid=1bhfzn77cr5yx
0 notes
Photo
地球暖化 發現與監測二氧化碳對於地球的衝擊,需要科學家投入研究。但是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每一個人都可以盡一份力量,降低地球暖化。 許多城市是改用發光二極體LED燈,省電又不含汞。例如瑞典的摩天大樓、柏林的公車亭都改用LED燈。雖然LED燈的價格高兩、三倍,但是至少五年不用更換,一般燈泡一年半就要換,省電的同時也省下維持費用。甚至已有機場也用LED燈來照明滑行跑道。 避免陽光直射門窗,在窗戶上加遮陽板或是用雙層玻璃隔熱。多開窗,利用自然風降低室內溫度。 如果一定要開冷氣,要緊閉門窗,減少冷氣外漏,而且調高冷氣的溫度。 冷氣溫度每調高一度,就多節省六%用電。以全台灣一千九百萬台冷氣計算,一個夏天就可以省三億度的電,足夠澎湖使用一年。 品嘗各地奇珍異果,非常吸引人,但是卻是需要耗費非常多包裝、運輸能源。吃當地、當季的食物最好,節省運送、冷藏的能源。 交通運輸佔地球溫室氣體排放一四%,最有效的減量方式,就是多利用大眾運輸系統、搭公車及捷運。 種植的選擇是竹子。竹子長得快,一天甚至可長三十公分,吸收二氧化碳多,是造景、植林的新選擇。 當暖化成為事實,減碳就成為義務!台灣氣候的現況與那些我們共享的未來。
3 notes
·
View notes
Text
潘安邦
H:潘安邦印象深的「外婆的澎湖灣」,英俊瀟灑的外形,後來也就少看到了。20231220W3
維基百科介紹:
潘安邦,台灣男歌手與電視節目主持人,擅長演繹校園民歌,生於臺灣澎湖縣馬公市篤行十村,馬公高中畢業。 維基百科
出生資訊: 1954 年 9 月 10 日,馬公
逝世: 2013 年 2 月 3 日,龜山區
配偶: Chih-hsiang Wang (結婚於 1986 年–2013 年)
專輯: 外婆的澎湖灣
學歷: 國立馬公高級中學
代表作品: 歌曲: 〈外婆的澎湖灣〉; 〈爸爸的草鞋〉; 〈陽光和小雨〉; 〈聚散倆依依〉; 〈故鄉的風〉; 主持: 《人間心燈》(人間衛視)
網路資料:
外婆的澎湖灣
潘安邦的歌曲
晚風輕拂澎湖灣 白浪逐沙灘
沒有椰林綴斜陽 只是一片海藍藍
���在門前的矮牆上 一遍遍懷想
也是黃昏的沙灘上 有著腳印兩對半
那是外婆柱著杖將我手輕輕挽
踩著薄暮 走向餘暉 暖暖的澎湖灣
一個腳印是笑語一串 消磨許多時光
直到夜色吞沒我倆在回家的路上
澎湖灣 澎湖灣 外婆的澎湖灣
有我許多的童年幻想
陽光 沙灘 海浪 仙人掌
還有一位老船長
晚風輕拂澎湖灣 白浪逐沙灘
沒有椰林綴斜陽 只是一片海藍藍
坐在門前的矮牆上 一遍遍懷想
也是黃昏的沙灘上 有著腳印兩對半
那是外婆柱著杖將我手輕輕挽
踩著薄暮 走向餘暉 暖暖的澎湖灣
一個腳印是笑語一串 消磨許多時光
直到夜色吞沒我倆在回家的路上
澎湖灣 澎湖灣 外婆的澎湖灣
有我許多的童年幻想
陽光 沙灘 海浪 仙人掌
還有一位老船長

0 notes
Text
三義山城中螢火蟲飛舞的紅色城堡,草地上螢火蟲就在身邊圍繞♥Nini and Blue玩樂食記

位在苗栗三義山城中,但距離交流道不遠,順著蜿蜒的山路一路爬升,空氣越來越是清新,紅色城堡在綠色森林中相當顯眼。每到螢火蟲季節時,會有大量螢火蟲漫天飛舞,走在大草地上手一伸就能碰到,當然,是不能真的去抓牠喔~這樣才能每年都看到美麗的螢光,不需要到深山或是人煙特別稀少的地方也能輕鬆觀賞螢火蟲

位在苗栗三義的漫步雲端森林廚房
因為容易起霧,常籠罩在白霧當中
因此取名為漫步雲端
入口處斜坡較陡,開車記得慢行!
店家資訊>請點這

紅色城堡在山林中相當顯眼
突然有種置身於歐洲的錯覺

這裡原本的地形就是高低起伏
漫步雲端並沒有特別去剷平改變地貌
而是保留原本自然生態
順著地形用石頭、木材建造紅色城堡
正也因為當初沒有破壞生態才有豐富生態

餐廳的空間頗大,適合團體聚餐
外面還有大草地與許多動植物
可帶孩子來這遠離3C產品多接觸自然
同時也更加增進親子關係

螢火蟲季節是越晚越多人
許多人都會早早來等待呢!

順山勢而建的城堡呈現多面貌

爬上一個樓梯或是轉個角
又是不同的風格感覺

山上微風徐徐,坐在窗邊很舒服

山的另一旁是西湖溪,源於關刀山
因為沒有工廠的廢水汙染
所以溪中有許多九冰、苦花、蝦子
而且可以讓孩子們下水抓魚
但大人還是要在一旁注意安全喔!

山坡地也沒有灑農藥
再加上附近有乾淨的水源
所以才能保留下許多螢火蟲

可以帶寵物進來
只是用餐必須在戶外座位區

園區內也飼養了一些動物
紅番鴨與大白鵝一點都不怕人
很悠哉的滑水或草地散步
餐廳入口處的粉紅色鸚鵡很活潑
會說你好、哈囉、掰掰
高興的時候還會一直上下舞動

大草地上可以讓孩子們奔跑
還有許多人自備球和飛盤來玩

還有許多佈景適合來外拍
也可以來拍攝婚紗與舉辦婚宴喔!


假日除了套餐之外
還提供自助吧,有多款蔬果甜點
以及飲品無限暢飲

飲品除了基本必備的咖啡之外
還有多款新鮮果汁、店家自製果醋
酸酸甜甜超適合夏天~
假日來等於是另類的吃到飽模式

平常提供新鮮檸檬水
在野薑花季時還能喝到野薑花水

套餐濃湯-南瓜濃湯
用湯匙撈起時就能感受到濃郁感

套餐麵包-香蒜麵包
塗抹的醬料看起來與平常不同
不只是只有蒜頭香氣之外
還有秘密配方提出另種風味

套餐沙拉
套餐的生菜除了基本的鮮脆
在自助吧的蔬果也很多款又新鮮

甜菜醬時蔬燉飯(素)
漫步雲端提供兩款素食餐點
也是相當用心與精緻

甜菜根天然的紅色將米粒染得誘人
上頭搭配蓮藕片、地瓜、番茄、甜椒等
全部使用天然食材無素料
雖然是燉飯,但一點也不過濕黏
整體吃起來清爽而不太清淡

套餐前菜-馬鈴薯大蝦
每道餐點像是法式料理般的擺盤
簡單中也要有著華麗感

煎過的馬鈴薯塊上還奢華放上松露醬
更用鮭魚卵做為盤飾

德式豬腳佐蜂蜜芥末醬
搭配不是外國口味的酸菜
而是台灣黃金泡菜~更對味

(右)蜜蘋醋飲$170
蘋果醋飲加上新鮮蘋果
以及許多蘆薈果肉和山粉圓
平常怕酸的Nini也覺得很清爽好喝
尤其是夏日悶熱時,喝完更是舒爽

(左)跳舞女孩$190
豐富的莓果類打成冰沙
最後點綴冰鎮過的藍莓與蔓越莓
酸甜滋味,一口喝下透心涼~


除了螢火蟲季還有桃花、李花、野薑花季
在冬天時,雖然沒有花季
但雲霧瀰漫壟罩城堡就像是在仙境一般
一年四季都很適合來約會喔~

用餐完,終於等到夜幕低垂
許多人都已在戶外大草地等待
大概等到六點半過後,出現點點綠光

原以為螢火蟲會在水源附近較多
沒想到居然是在山坡地最多
密密麻麻一大片螢光閃閃
草地上因為太多人走動
雖然有螢火蟲在身旁飛舞
但數量還是以山坡地的最多


螢火蟲季也是其交配時期
賞螢時切忌使用燈光照射
如果需要燈光照路況記得包紅紙
現在手機螢幕太亮,也會影響喔!

想要每年都有螢火蟲可看
需要大家一起保護喔!
賞螢時千萬別抓、禁用強光照射

店家資訊>請點這
到粉絲頁和Nini and Blue聊聊天吧!!分享你的秘密景點與餐廳
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niniandblue/timeline
IG:https://goo.gl/Ec8m5w
美食餐廳分類懶人包快速連結,請點下列選項
台中西屯區 |台中西區 | 霧峰區|公益路|勤美誠品.草悟道.廣三sogo|大雅學府路|東海中科|一中街|台中火車站|新光大遠百|秋紅谷|日式料理、居酒屋|早午餐、下午茶、咖啡蛋糕甜點鬆餅|台中市長早餐地圖|海鮮吃到飽百匯|牛排|鍋物。麻辣鍋|泰式料理|韓式料理|不限時、有插座、WIFI|台中販賣機 |約會餐廳|聚會餐廳|
旅遊景點行程攻略懶人包快速連結,請點下列選項
台中|大雪山|南投|雲林|台南|台東|花蓮|澎湖|北部樂園優惠|中部樂園優惠|南部遊樂園優惠
旅遊景點行程攻略懶人包快速連結,請點下列選項
日本東京|日本大阪京都|日本沖繩|日本秋田|日本鹿兒島
香港|澳門|廈門
印尼峇里島|韓國濟州島
3 notes
·
View notes
Text
聲樂家簡文秀急呼 歲末寒冬齊助社福渡寒冬
【記者彭慧婉/桃園報導】又到了歲末寒冬,億光文化基金會按照往年慣例,都會在農曆春節前再捐贈200萬元幫助急需支援的社福團體。 聲樂家簡文秀表示,今年因COVID-19疫情,百業蕭條,物價飆漲,募款活動紛紛延後或取消,許多團體位居偏鄉,交通不便又資源不足,急需有更多善心的朋友們挹注及關懷,今年億光文化基金會特遴選18個團體,包括:私立草屯創世清寒植物人安養院、臺南私立菩提林教養院、彰化私立慈生仁愛院、幼幼社福慈善基金會、道生聖樂學院、臺灣流浪動物救援協會、愛維養護中心、心燈啟智教養院、苗栗私立新苗教養院、臺灣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協會、臺東馬偕醫院偏鄉就醫專案、慈懷社會福利基金會、中華民國書學會、臺灣盲人福利協進會總會、澎湖縣樂朋家園、花蓮私立安德怡峰園、切膚之愛社福基金會、福和愛心關懷協會等。 心地善良,又富愛心的聲樂家簡文秀表示,希望邀約更多的善心人士,以小額捐款或打個電話問候都可以…

View On WordPress
0 notes
Photo

來望安CAFE 店內消費打9折(餐食除外) 還可以參加集點➕抽獎👍👍👍 歡迎加入好友⋯ Line:望安CAFE FB:望安CAFE #澎湖咖啡 #望安cafe #wangan_cafe #菊島好食光美食電子護照 #澎湖燈光節 https://travel.penghu.gov.tw/penghu/(在 望安 CAFE) https://www.instagram.com/p/B3b8P3IFCFO/?igshid=1da40pb293bu0
0 notes
Photo

澎湖網紅拍攝景點直擊!#鯨動海灣 #itaiwanlife #澎湖 #澎湖景點 #澎湖網美景點 #2019澎湖國際海灣燈光節 (at Penghu, Taiwan) https://www.instagram.com/p/B1QVj2Pnpg0/?igshid=bqc406ezev2x
0 notes
Photo
澎湖吉貝打卡再增一處 吉貝沙尾美人魚將點燈澎湖吉貝打卡景點再增一處,吉貝沙尾美人魚亮點藝術點燈儀式,將於本週六(9/11)晚間7時在白沙鄉吉貝沙尾呈現,為了迎慶點燈,開場將先由「菊之音管弦樂團」帶來歡樂的演奏曲目炒熱現場氣氛,晚間7時live17330分則由美人魚點燈秀及精彩絢麗的180秒花火秀照耀吉貝沙尾夜空,為這座美麗島嶼增添浪漫風情,打造專屬澎湖的浪漫仲夏夜。此外現場更加碼推出打卡限量送好禮三選一活動。澎湖旅遊處表示,這座美人魚塑像是2020澎湖國際燈光節主燈,澎湖縣府為資源live173化,永續發展地方亮點,安排移師北海旅遊勝地吉貝,搖身一變成為吉貝沙尾裝置藝術,並規劃週邊心形休憩座椅及鑽石戒指裝置環繞整座塑像,更透過主燈區燈光色彩變化,以及入口路段樹燈光飾、景觀造明串連動線,營造夜間豐富的燈光藝術效果,洋溢夢幻浪漫氛圍,不live173論白天或黑夜,呈現出不同的迷人風情,也讓觀光資源重生再利用。美人魚塑像不僅為吉貝沙尾添上愛情夢幻之情境,亦深化吉貝嶼旅遊內涵,加值當地行銷,澎湖縣政府誠摯邀請大家登島體驗吉貝度假海島氛圍,用眼睛欣賞海景的美麗,用身體感受夏日的風采。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