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芝旋風式獨家訪台行程
Explore tagged Tumblr posts
nelsonwanglee-blog · 8 years ago
Photo
Tumblr media
第十五屆聖誕ABC禮物交換趴 #小綠家族搬家惹 #謝謝阿母寶救命之恩 #阿芝旋風式獨家訪台行程 #loveu❤️ (在 Taipei, Taiwan)
0 notes
hooptaiwan · 8 years ago
Text
When the Game Really Became a Game   獨裁鐵幕後的哀愁
Tumblr media
坎特(Enes Kanter)捲入土耳其政治鬥爭,竟被取消護照還身負當局拘捕令,更慘遭指控為武裝恐怖組織一份子,事實上NBA歷史上這不是頭一遭有球員因為政治��素成為犧牲者,來自專制國家前蘇聯的沙波尼斯(Arvydas Sabonis)和北韓的李明勳過去都是血淋淋的例子,當籃球比賽不再是籃球比賽,而是赤裸的權力遊戲,徒留下的是遺憾嘆息。
文:陳元廷
冷戰悲歌
2013年夏天,多曼塔斯(Domantas Sabonis)決定接受提議,拜訪岡查加大學(Gonzaga University),對方安排了同樣來自歐洲的波蘭籍中鋒卡諾夫斯基(Przemek Karnowski)率先在下榻飯店接待,之後一連串遊覽當地環境的行程則是由隊上後衛史塔克頓(David Stockton)負責。
史塔克頓準備一張照片向多曼塔斯證明,自己父親,也就是名人堂後衛約翰(John Stockton),最喜歡的一件T恤是1992年時巴塞隆納奧運上獲贈、傳奇樂團《死之華》所贊助的立陶宛國家隊款式,他轉達道:「父親總是告訴我,你爸爸就算已經幾乎不能在場上恣意活動,還是位偉大球員,更是個傳球天才。」
岡查加教練團準備一份簡報給多曼塔斯,裡頭提到學校幾個月前才幫助長人歐林尼克(Kelly Olynyk)以首輪第13順位進入NBA,他們有信心在其身上複製同樣成功模式,此外也提到多曼塔斯面框與背框兼修的打法很容易就能可以適應球隊戰術體系,多曼塔斯暗自下定決心,赴美就讀岡查加是自己實現NBA夢想的最好選擇。
公認是歐陸最偉大中鋒的父親沙波尼斯卻有些猶豫,他在多曼塔斯身上看到自己當年球場上身影,從不否認這位家中最小的男孩具有其他兩位兄弟所缺乏的籃球天賦,不過沙波尼斯認為祖國立陶宛球員過去前往美國挑戰大學籃壇往往失敗作收,且多曼塔斯當時接受培訓的西班牙職籃隊伍更允諾將開給他三年合約,但每次父親詢問兒子看法時,後者答案從���改變,他的籃球生涯下一站已經鎖定岡查加大學。
多曼塔斯出生時正是父親終於來到世界籃球最高殿堂——NBA的那年,當時已經31歲的他心中非常清楚:「如果這時候我還不把握機會,那麼這輩子肯定不可能體會到在NBA競爭的滋味,這感覺就像剩下最後一發子彈一樣。」當時的他卻也傷痕累累,各式各樣腳傷摧殘下,昔日優雅的巨人如今場上姿態彷彿陷入泥濘般寸步難行,立陶宛直到1990年才脫離蘇聯統治,此前蘇聯國家隊多次罔顧沙波尼斯復原進度,就連遭遇阿基里斯腱斷裂如此嚴重的傷勢,也強迫他提前復出征戰國際賽事,日後檢視過沙波尼斯腳部X光片的NBA隊醫曾說:「光憑X光片上頭顯示的狀況,沙波尼斯根本符合申請殘障車位的資格了。」
17歲的沙波尼斯赴美參加友誼賽時,一度力壓日後成為NBA狀元的山普森(Ralph Sampson),他的面框進攻能力和奔放的傳球創意足以與華頓(Bill Walton)相提並論,無窮低位單打威力則被視為比尤英(Patrick Ewing)更具潛在發展性,「健康的沙波尼斯是無所不能的,他擁有柏德(Larry Bird)和馬拉維奇(Pete Maravich)般細膩的技術,體能就跟賈霸(Kareem Abdul-Jabbar)一樣出色,他還擅長投三分、組織策應,還有帶球推進,當初我們早該想出個計畫把他綁架來美國。」日後成為球評的華頓指出。
事實上沙波尼斯過去的確曾有機會,以全盛之姿和美國最頂尖的籃球選手互相抗衡,路易斯安那州大(註:簡稱LSU)教練布朗(Dale Brown)1986年就想出一個看似瘋狂無比的計畫,希望邀請21歲的沙波尼斯入隊。
由於過去職籃選手是無法參與國際賽事,明眼人都曉得蘇聯為了保留沙波尼斯參與1988年漢城奧運資格,不可能讓他在此之前先加入NBA,美國大學校隊就成為折衷方案,且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和蘇聯最高領���人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1985年才於日內瓦進行冷戰期間最具歷史性的高峰會談,發表宣言中包括雙方日後將積極推展體育交流,布朗的突發奇想並非全然缺乏支持。
寫給雷根總統的信中,布朗強調沙波尼斯可望扮演如同突破黑白種族藩籬的棒球巨星羅賓森(Jackie Robinson)一般角色,也提議他可以分別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和紐約的自由女神像前簽下象徵意義十足的入學意願書。遭到雷根婉拒後,布朗仍不死心,聯絡上並說服在與蘇聯關係深厚的美國富豪哈默(Armand Hammer)出手相助,對方允諾將安排他與戈巴契夫會面,但哈默卻在布朗到訪莫斯科時染上一場大病,最終人生地不熟的布朗只能無功而返。
布朗把最後希望寄託在一位就讀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新聞系的學生楊努勒薇休絲(Rima Janulevicius)身上,出身立陶宛移民家庭,從小就被灌輸同鄉間應該互相幫助的觀念,她對這不尋常的提案欣然應允。
楊努勒薇休絲不惜來到舉辦FIBA世界錦標賽的西班牙,千方百計設法與沙波尼斯取得聯繫,後者告訴前者他的確對加入LSU籃球校隊有興趣,卻也指出蘇聯方面不可能答應,同時他也一口回絕執意赴美的可能,害怕這麼做會讓家人朋友陷入生命危險,楊努勒薇休絲不死心,幾個月後再到阿根廷,意圖再度遊說到此參加世俱盃的沙波尼斯,這次球隊教練拒絕讓兩人碰面,聲明沙波尼斯已經答應1988年漢城奧運前會繼續留在國內受訓。
沙波尼斯巔峰身手於是永遠被隔絕於鐵幕之內、無緣西方世界,漢城奧運時宰制美國隊中鋒D.羅賓森(David Robinson)的表現成為絕響,此後同樣出身立陶宛的國家隊隊友馬修里昂尼斯(Sarunas Marciulionis)於1989年獲准挑戰NBA,沙波尼斯卻因飽受傷勢困擾,自認以此狀態無法應付NBA等級賽事而忍痛放棄。
而從馬修里昂尼斯身上或許可以一窺沙波尼斯先前面臨的艱困抉擇,他得知隨身英文翻譯數位親戚被送到西伯利亞勞改營,���終於相信對方不是蘇聯派來的間諜,該名翻譯不只得數次被迫陪KGB(註:蘇聯情報單位)一起「兜兜風」,接受讓他下車時鼻青��腫的一連串拷打,因為若乖乖就範以錢解決問題,日後對方只會越加需索無度,最後他以翻譯美國情色刊物和錄影帶作為替代方式。協助馬修里昂尼斯的西洋棋王卡斯帕羅夫(Garry Kasparov)則曾語重心長道:「你要不就是成為立陶宛最富有的人,得以享受自由追尋夢想,否則你就是淪落到西伯利亞去。」
兒子們私底下透露,他們會小心翼翼避免讓沙波尼斯看到自己巔峰時期比賽片段,因為那些畫面帶給沙波尼斯無比煎熬與痛苦,二兒子圖提(Tuti)解釋:「假如我跟多曼塔斯和他三人獨處時,他會問,『如果我當初早點來到美國呢?』儘管他對外總是堅持對自己生涯沒有遺憾。」
將近三十年過後,沙波尼斯在多曼塔斯就學的文件上簽字同意,親自於立陶宛籃協記者��上公佈這項消息。多曼塔斯談到父親當初如何看待自己加入岡查加的決定時,指出:「我想他給了我很大的自由。」這是1986年當時的沙波尼斯所沒有的奢侈。
北韓的麥可
1997年5月,綠色箱型車行駛於加拿大幽靜的田野,車門外幾行大字表明「七呎十吋的李麥可專用座車」,為了讓他成功塞入車內,車後只留下一個座位,官方歷史紀錄顯示最高NBA球員為七呎七吋的穆雷桑(Gheorghe Muresan)和寶兒(Manute Bol),換言之這位「李麥可」若果真能夠如願以償,他將一舉打破兩位前輩的紀錄。「李麥可」除了難以置信的身高數字,還有個同樣出人意料之外的出身,本名李明勳的他來自朝鮮半島獨裁一方的北韓。
北韓政權儘管一直以來都視美國為頭號大敵,這卻絲毫沒有影響高層領導人對於NBA的喜愛,美國方面第一次見識到此弔詭情況是在1991年時雙方於華盛頓進行會談時,一次用完晚餐後一行人來到北韓代表旅館房間,其中為首的一位官員李根(Ri Gun)忽然打斷美方代表史薛梅爾(Gene Schmiel)閒談,說:「我的天啊!竟然已經晚上八��,芝加哥公牛比賽也差不多開打了。先安靜一會吧,我們廣告暫停的時候再談。停!喬丹(Michael Jordan)和公牛準備出場了,我想看看皮本(Scottie Pippen)傷勢復出後表現如何。」
史薛梅爾大概作夢也無法預測到,自己接下來時間竟然不是和北韓官員爭論國際政策,而是自己支持的克里夫蘭騎士和公牛比較起來到底佔有哪些優勢,或者NBA究竟該不該開放區域聯防這種資深球迷才會觸及的議題。史薛梅爾發現李根對聯盟當前動態瞭如指掌,無論球員綽號或是數據都相當熟悉,對方指出這是因為自己常有機會和最高領導人——金正日一起觀賞公牛球賽的緣故,史薛梅爾甚至在寫給政府內部的備忘錄中,強調:「面對北韓外交官員,最好的破冰方式就是聊聊喬丹或公牛近況如何。」
顯然美方非常認真看待史薛梅爾所給予的建議,2000年時國務卿歐布萊特(Madeleine Albright)成為史上首位到訪北韓的美國政府首長,隨行的北韓議題資深顧問卡林(Bob Carlin)回憶:「比起一瓶威士忌酒或迷你自由女神像,我們希望找到更有意義的禮物來送給金正日。我想剛拿到這顆我們準備的喬丹簽名球時,他其實有些措手不及,但你可以感受到他反應過來後顯得很開心,這表示我們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才找到這樣贈禮。」
根據北韓內部報導,這顆喬丹簽名球和巴基斯坦送的珍珠盒、古巴送的鱷魚皮手提包、辛巴威送的疣豬標本和俄羅斯送的高級獵槍共同陳列於金正日紀念館一隅,日後甚至傳出南韓廠商三星為了提倡朝鮮半島應該和平共處,還有意邀請喬丹本人造訪北韓,可惜遭到拒絕。而之後金正日的接班人——金正恩同樣繼承父親熱愛NBA的性格,2013年招待羅德曼(Dennis Rodman)和數位退役球員拜訪平壤。
李明勳九零年代在亞洲國際賽事表現不俗,1991年神戶亞錦賽上曾對菲律賓繳出單場55分成績,1993年雅加達亞錦賽帶領北韓拿下亞軍,且不但場均26.8分榮登得分王,更勇奪該屆錦標賽MVP。不過李明勳真正受到美國籃球圈矚目,來到台灣參加1996年瓊斯盃,面對由一級學校大學��組成的美國隊,陣中像得分後衛普羅菲特(Laron Profit)、小前鋒麥克勞德(Roshown McLeod)和大前鋒傑克森(Randell Jackson)日後都成功進入NBA,他個人攻下27分,從此打響本身知名度。
礙於美國設有《禁止與敵國貿易法》,北韓方面決定先透過加拿大協助李明勳訓練,再藉由各個管道設法進行交涉,希望找到替代方案讓這位北韓長人有望亮相NBA。過去曾經執教高中時期賈霸、當時移居加拿大的教練唐納休(Jack Donohue)負責李明勳備戰NBA重責大任,他回憶:「以當時已經快三十歲的年紀來說,他當然已經不可能成為很好的NBA球員,但我相信假如是上場十到十五分鐘的替補角色,他應該能夠表現得很出色。」
短短兩個月時間,李明勳進步十分顯著,NHL冰球聯盟渥太華參議員的戈登柏格(Loren Goldenberg)督促下,他從最初240磅增加到280磅,體脂肪比率也從18%下降到15%,垂直起跳高度由12英吋來到16英吋,蹲舉重量也從95磅一舉攀升到260磅,戈登柏格強調:「一開始的他體能糟透了,我從來沒有看過像他進步這麼神速的運動員。」一位設法讓美國政府對李明勳敞開大門的律師柯尼(Michael Coyne)補充:「之後人們常說姚明是投籃很厲害的長人,但假如是比投籃的話,我不認為李明勳有輸的可能,我們常常一群人在旁邊看他練習,十幾分鐘過去他都沒有錯失一球。他有著教科書般投籃姿勢,射程甚至可以遠及三分線外。」一位NBA球探則直言,肯定有球隊願意簽下李明勳,因為高度是絕對教不來的,而他只需墊腳尖就可以手摸到籃框。
不過美國政府對於李明勳投入NBA卻始終抱持敬而遠之態度,一位官員甚至強調:「我不在乎你怎麼說,就算你在他身上漆上條紋,說他是頭斑馬,我們也不會讓他進到美國來。」美方也特別對李明勳薪水必須繳回北韓感到相當感冒,數個月後一次美國、中國、北韓和南韓針對朝鮮半島局勢談判時,美國將李明勳能否加入NBA列為斡旋籌碼之一,據聞此舉徹底激怒金正日,日後就算美方改變立場、持開放態度,北韓政府也拒絕讓NBA球隊接觸李明勳。
美方的北韓議題資深顧問卡林日後評論道:「我不認為當時我們的作法是夠聰明的,正值北韓方面積極想要改善對美關係的時候,他們真的很想向美國社會大眾證明,過去存在的敵意已經逐漸平息,所以他們願意讓李明勳來NBA效力。」李明勳來到加拿大備戰NBA的決定也受得到金正日支持,他取的英文名字「麥可」也為了致敬後者最喜愛的球星——喬丹。
可惜李明勳這趟加拿大行並未成為雙方交流的起點,只留下幾則讓西方世界嘖嘖稱奇的軼事,例如他身邊無時無刻都跟著保鏢,接觸李明勳的人都得到警告,如果意圖不軌的話,保鏢是格殺勿論、絕不留情。又或者,唐納休教練起初以為李明勳腳步不穩是舊傷所致,細查後才發現是他一直以來都試著把22號的腳塞進19號的鞋裡,但直到唐納休叫女兒偷走李明勳舊鞋,他才肯換成合適尺碼的新鞋。
此外,唐納休更印象深刻的是,李明勳隨行一位北韓教練因為生重病,不得已只能讓他先搭機返國,沒想到登機前這位教練竟死抓著通道扶手不放,且不停大聲尖叫、堅持不肯離開,最後處置方法是趁其回旅館時在食物下安眠藥,半沉半睡下才好不容易讓他乖乖搭上飛機返回北韓。
「我以為我要是可以打NBA,應該對促進北韓和美國友好關係很有幫助,但我的努力卻是帶來相反效果,他們希望拿我當作政治操作的棋子,所以我只好放棄這個夢想。身為籃球員,我只想測試我的實力到哪裡,錢或政治等其他因素都不是重點。」李明勳1998年底接受CNN採訪時說,他自此西方世界眼中銷聲匿跡,直到金正日2011年去世後舉辦盛大隆重的喪禮,觀眾赫然發現轉播鏡頭出現一位鶴立雞群的高個子,才又想起這位七呎十吋的李麥可。
土耳其之殤
雷霆長人坎特一般給予外界相當正面的形象,和亞當斯(Steven Adams)組成「八字鬍兄弟(Stache Brothers)」,拍攝各式各樣搞笑的照片或短片,今年四月份又在《The Players' Tribune》網站發表文章,大力讚賞衛斯布魯克(Russell Westbrook)領袖風範。可是其祖國土耳其的政府當局近期聲明中,竟指控坎特是武裝恐怖組織一份子,不僅取消他的護照還發布拘捕令,似乎完全違背所有球迷對這位土耳其大個子的認知。
一切衝突實際上有跡可循,去年坎特父親透過土耳其官方支持的���體,指出兒子遭到宗教領袖葛蘭(Fethullah Gulen)洗腦,更說出「我為有這樣一個兒子向所有土耳其人和總統致歉,假如我早知道事情發展會到這個地步,當初就不會帶他美國參加籃球營,讓他的籃球天賦被外界發掘」如此激烈言論,家族成員甚至強調不承認肯特是其中一員,本人也在得知此消息後,把姓氏從肯特改為葛蘭。
此外退役NBA球員特克魯(Hedo Turkoglu)同時也以土耳其籃協主席官方身份,強調:「兩年前,我就說過他腦袋不正常,他如今行為證實我的話,他就是個叛徒,我向上天祈禱不要讓任何人養出像他這樣的兒子。」
時間來到今年五月,坎特為了基金會公益活動走訪亞洲,一晚於印尼時經紀人半夜兩點半叫醒了他,警告說當地警方正在尋找他們一行人,經紀人獲得線報透露印尼政府接到土耳其當局通知,聲稱坎特是「危險人士」。坎特連忙趕在半時後坐上計程車,搭乘凌晨五點二十五航班離開。
但是這趟驚魂之旅並未結束,他轉機過境羅馬尼亞時被海關人員告知護照失效,最後靠著NBA官方與奧克拉荷馬州政治人物動用關係,才藉由聯邦政府協助其平安返回美國,坎特於紐約召開記者會時表示:「假如他們把我遣返到土耳其,你們就再也聽不到我的消息了。」
「這一切背後主因很簡單,誰如果膽敢反對土耳其總統,他就會試著對付那個人。」坎特解釋,他更重砲批評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是「我們這個世代的希特勒」。接著,事情發展益發失控,坎特父親在土耳其被逮捕的消息傳出,坎特這才透露去年父親和家族是為了自保,才公開切斷彼此關係,還補充說許多無辜的土耳其家庭都因為參與葛蘭的宗教慈善運動面臨政府迫害,自己也已經很久沒有跟土耳其家人聯絡,害怕因此連累他們入獄。
要了解坎特目前捲入的這場政治鬥爭風暴,首先必須對土耳其建國歷史有粗淺認識,過去專制王朝時期的鄂圖曼王朝推行所謂「政教合一」政策,意即君王不但是享有帝國統治權的蘇丹,也居領導伊斯蘭世界的哈里發之位,不過隨著歷史推演,鄂圖曼勢力衰微且西化趨勢銳不可擋,最終促成土耳其共和國的建立,國父凱��爾(Mustafa Kemal Ataturk)企圖徹底切斷政治與宗教間連結,此現代化路線雖取得一定成功,卻只是某種程度上略為消除伊斯蘭教對社會的巨大影響力。
凱末爾追隨者並未替土耳其帶來繁榮與穩定,該國近代政局動盪不安,發生數次軍事政變,九零年代遭逢經濟危機,通貨膨脹問題嚴重,對外與庫德族人關係緊張,對內像是強迫女性不可配戴傳統頭巾的政策也得到強力反彈,一連串內憂外患下促成改革勢力崛起,埃爾多安與葛蘭就是其中兩大要角,事實上兩人都曾因為被控顛覆政權而入獄。
初期埃爾多安與葛蘭互相合作可說是再合理不過,埃爾多安作為政治人物,除強調經濟建設外更主打親伊斯蘭教政策來拉攏選民,他的太太往往配戴傳統頭巾大方出席公眾場合,其所創立的正義與發展黨(註:簡稱AKP)很快就贏得大眾支持取得政權;葛蘭身份是宗教領袖,倡導開放且現代化的伊斯蘭教,接受現代科學並積極慈善活動,他提出「服務奉獻(Hizmet)」宗旨,在世界各地有伊斯蘭教徒的地方廣設學校,鼓勵信徒進入公部門對社會作出貢獻。
葛蘭運動表面看似大愛無私,卻被指控背後蘊藏巨大陰謀,《紐約客(The New Yorker)》引述知情人士說詞,指出葛蘭信徒大量滲透司法審判系統,形同影子政權,因此儘管葛蘭本人1999年就移居美國,沒有人懷疑其影響祖國政局的能耐。接著發生土耳其軍方中部份人士推翻埃爾多安政權計畫外洩事件,埃爾多安獲得葛蘭幫助,透過司法審判系統大幅整肅異己,其中甚至包括羅織證據消滅政敵。
雙方聯盟沒有維持太長時間,葛蘭派人士逐漸把矛頭改對準昔日合作對象的支持者,以查緝貪腐名義希望扳倒對方,就連埃爾多安也被指控收賄,察覺大事不妙後開始向土耳其大眾宣稱一切都是葛蘭的操弄,從此造就維持至今的水火不容情勢。2016年七月,土耳其發生武裝政變,埃爾多安驚險逃過叛軍拘捕,大難不死的他發動毫不留情的反撲行動,不僅其眼中的幕後首腦——葛蘭派人士遭殃,任何有絲毫牽連者一概連坐,且被視為恐怖份子。
即使葛蘭派人士堅稱,前述武裝政變根本是埃爾多安自導自演,目的是為了鞏固自身政權,並且取得正當名目以利實行高壓統治,不爭事實是埃爾多安發動的大���洗行動,根據《紐約時報》調查已經有14萬人護照被判無效、七萬人被拘留、四萬人入獄,更封鎖除官方許可外其他傳媒管道,幾乎社會各個層面都受到巨大衝擊,更令人憂心的是,埃爾多安於近日一次關鍵公投勝出,外界預估大權一把抓現象只會越演越烈。
目前當然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坎特與葛蘭派人士陰謀有實際牽連,合理推斷他只是尊崇葛蘭宗教上善意主張,其雖然被土耳其官方通緝,美國當局卻也明白該國敏感局勢,除非對方能夠提出明確鐵證指出坎特涉嫌顛覆政府,否則遭遣返回國的機率近趨於零,護照失效的問題同樣不如乍聽下嚴重,靠擁有的綠卡就能自由往返美國和加拿大兩地,不至於妨礙NBA賽季進行。
「籃球是我的工作,我不是政治人物也不是記者,但我的身份給了我發聲管道,我希望藉此幫助只因為表達自己立場與信念就平白無辜受罰的土耳其人。」肯特透露,他的出發點崇高而值得讚揚,更顯得埃爾多安派和葛蘭派近年的政治惡鬥不惜犧牲無辜土耳其人的醜惡。
【完整內文刊登於美國職籃雜誌2017年七月號】
https://www.facebook.com/HoopTaiwan/?fref=ts
Tumblr media
2 notes · View notes
fenghuileng · 7 years ago
Text
她紅遍全國被葛優苦戀 出國後離婚…
大陸直連看禁聞:https://j.mp/jproxy
wordcount=6326;
近日,蟄伏許久未露面的演員張瑜又在社交網站上有了動態。我們常常感嘆80年代那個時候美女多,不像現在的明星老撞臉,其實人是越長越好看的,只不過我們現在的審美比那時候單一。他們當中有的人,從青澀可人到沉穩大氣,一步步登上女王的寶座,比如劉曉慶、陳冲、鞏俐;也有的人高開低走芳蹤難尋……比如說張瑜。
她是80年代初最紅的女演員���她貢獻了中國銀幕第一吻,引發了改革開放後的第一波時尚潮流,是第一個在電影里穿露背泳裝,小熱褲的女演員,第一個金雞百花獎雙料影后,享受國人的萬千寵愛,也是80年代出國留學女星當中的一員……
61歲的張瑜迄今也只有過一段婚姻,但因出國深造後夫妻聚少離多,最終兩人心平氣和地辦理了離婚手續,而單身至今的她至今也沒有生子,活得十分洒脫。
張瑜出演的這張《廬山戀》的劇照,在1980年的中國絕對是一個轟動的場景。據說葛優在很早以前就曾將張瑜當做心中的女神,偷偷暗戀了多年。
幹部家庭出身的上海女孩張瑜,從小就倔強大膽,做事出挑。14歲就當一個游泳小將陪毛主席橫渡過長江。16歲加入上影廠,20歲就在《青春》、《啊!搖籃》中演重要角色。
《青春》這部戲裡,集合了上海電影廠當時老中青三代實力派演員:秦怡、朱曼芳、張瑜、陳冲。張瑜當時在戲裡演主角的亞妹(陳冲)的好朋友阿燕。
張瑜是1974年被招進上影演員訓練班的年輕演員,曾經在謝晉執導的《春苗》、《青春》、《啊!搖籃》等影片中扮演過一些小角色,基本��還屬於名不見經傳的小字輩。這樣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姑娘,堂堂一廠之長為什麼對她有印象呢?
那是因為謝晉導演拍《啊!搖籃》的時候,徐桑楚曾經代表廠里到拍攝現場慰問攝製組,剛好看到了張瑜的一場戲。張瑜在影片里扮演過一位身上帶有小資氣息的八路軍文工團員。這個場景中,她有一個上馬動作,但是那匹馬不聽她使喚,把她從馬背上摔了下來。
張瑜在鏡頭前非常投入地做戲,但謝晉就是不滿意,站在一邊哇啦哇啦地大叫。張瑜給嚇的,表演上更加賣力。多年後,張瑜回憶那個場面,還不好意思的說,為了這個動作,屁股都摔青了。當時,徐桑楚就站在一邊看,覺得這個小姑娘身上有一種難得的單純和率真。雖然張瑜的動作很簡單,卻給徐桑楚留下了不錯的印象。
這樣,在確定《廬山戀》女一號的時候,徐桑楚就想到了她。但導演黃祖模心裡有些不舒服,雖然答應了讓張瑜試戲,卻顯得比較勉強。所以23歲時候,她就遇上了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廬山戀》的女主角“周筠”。
這部戲現在看來很簡單稚嫩,但在當時是相當前衛大膽的。在這之前,我們電影的旋律大多是歌頌革命和勞動,演員們都是工農兵形象。而《廬山戀》說的是一對青年男女的相遇和相愛,不是遊山玩水就是談情說愛,這史無先例的題材讓導演為難,選角更是難上加難。
劇中的女主“周筠”是歸國華僑。但沒人知道歸國華僑是什麼樣的……洋氣又是怎麼樣的。郭凱敏和張瑜並不是導演的第一選擇,當時有兩對備選情侶,一對是郭凱敏和張瑜,一對是楊紹林和宮雪花(對啊,就是36歲去參加亞姐的性感尤物宮雪花)。
而且宮雪花這一對明顯是導演更心水的,覺得宮雪花(下圖右)長相更洋氣,張瑜之前演的都是工農兵角色,相對土氣了點。但據說後來宮雪花為了讓自己更漂亮就去做了微調,就這樣被刷下來了。張瑜和郭凱敏才被定下來。而張瑜在拍的過程中也是忐忑著的,導演隨時會把她換下來。
《廬山戀》不僅對張瑜本人意義重大,對整個80年代,乃至整個中國影壇而言,都是極其重要的一筆。戲裡張瑜輕輕的一個蝴蝶吻,融化了國人心中某種道德禁忌,愛原來可以大大方方坦坦蕩蕩表現的。
現在看來稀鬆平常的一個吻,張瑜措不及防就吻了上去。所以我們看到郭凱敏的表情,是真實的流露,就是影片都褪了色,都還能看到他臉都紅到脖子了。這場吻戲當時把整個劇組都搞得戰戰兢兢。又是做演員思想工作,又是清場的。張瑜更加是緊張到找不到嘴在哪裡。
張瑜在戲裡色彩斑斕、款式多多的時裝,也成了80年代女孩們的穿衣聖經。披肩小捲髮、畫家帽、窄絲巾、超大眼鏡、A字裙、皮衣、風衣、開衫、白襯衫、花襯衫、熱褲、露背泳裝、百褶裙……應該說中國第一個帶貨女王是張瑜。
關於張瑜戲裡的服裝,還是有一段故事的。當時整個劇組都沒見過華僑是怎麼穿的。所有服裝都是劇組到香港去買的。
這部��民熱捧的《廬山戀》也把廬山變成了國人熱愛的旅遊聖地,愛情聖地。廬山上現在還有一個“廬山戀”電影院,每天只循環播放《廬山戀》。《廬山戀》也把張瑜送到了一個無法跨越的巔峰,給了她在當時至高無上的榮譽,讓她成為時代的寵兒。當時的好劇本,好角色都送到她面前。
《小街》是郭凱敏和張瑜合作的第二部電影。這部電影雖然沒有《廬山戀》影響深遠,但它的電影敘述方式,開放式的結局在電影史上是很重要的轉折點。張瑜和郭凱敏的表演也更加成熟,兩人的合作更有默契了。
這首主題曲也是當年街頭巷尾的街歌,或許你的爸爸媽媽還能哼上一兩句呢。張瑜在戲裡穿的高領衫,剪的短髮也風靡起來。翻翻你媽媽,姑姑,表姐的相冊,或許能找到一張“張瑜頭”。
《知音》里,她是有情有義的名妓小鳳仙。電影版的《雷雨》,她又變成了身世可憐的四鳳。張瑜和劉曉慶、潘虹、斯琴高娃、陳冲成為了80年代初,全民公認的“五朵金花”。這就相當於世改革開放後,人們心目中第一批玉女掌門人吧。
時隔三十年後,崔永元看見小時候的偶像,還是激動不已,張瑜姐姐這身材也真是沒誰了,保持得真好啊……
1985年,張瑜作為大陸演員的代表,和馬季、姜昆還有港台的明星代表一起主持春晚。但成名也給張瑜帶來了不少困擾。上街被認出來直接造成了人群圍觀,後來乾脆交通擁堵這都不算什麼,最著名的一樁公案是有粉絲借張瑜的名字去談戀愛。
那時候最能吸引全民關注的人有兩種:演員和運動員,當時演員最火的是張瑜,運動員最帥的莫過於國家排球隊的汪嘉偉,雜誌上常見的面孔就有他倆。兩個無聊的女生打賭,要讓當時最火的演員張瑜和最紅的運動員汪嘉偉談戀愛起來,於是借張瑜的名義給汪嘉偉寫表白信。
在沒有手機,沒有網路的年代,人們交流靠書信,汪嘉偉馬上就信以為真了,並迅速墮入愛河,把正牌女友張潔雲,當時女排種子選手給甩了,還把自家的祖傳家寶給女騙子寄了過去。要不是後來報紙說張瑜去了澳洲拍戲,汪嘉偉還蒙在鼓裡。
更冤枉的是張瑜,平白無故被郎平這些女排的人痛恨了很久……世事難料以及最有趣的是,三十年之後現在的她和郎平居然成了好朋友……只能說,張瑜註定和排球有緣。
張瑜不止一次在訪談里說,感覺自己就像金魚缸里的魚,完全暴露在全國人民的眼皮子底下。更重要的是,不斷重複的劇本相似的角色,讓她覺得沒勁。
作為一個讀完中學就出來演戲的演員,張瑜是有幾分內怯的。當年的演員也比較老實、好學,都想回學校再學點東西,於是郭凱敏進了北影進修班,張瑜眼界更高了些,去了美國讀電影製作。
在美國的5年,可以說是張瑜最矛盾的5年。沒有了觀眾的關注,一下子變成普通人的她時常感覺到孤單,甚至開始懷疑出國的意義。想進好萊塢,但又因為角色不好,自尊心不允許。
想回家,但顏面更受不了。抱著一種複雜的心態學習,徒添壓力。和她前後腳出國的女演員,有陳冲、鄔君梅、龔雪、白靈……龔雪到了美國後嫁人息影了,陳冲、鄔君梅和白靈在張瑜所不屑的好萊塢演著小角色艱難度日。她們的選擇不同,但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選擇咬牙堅持著。
1990年,好不容易熬到快畢業,台灣的電視台找到張瑜,邀請她到台灣發展。台灣當時的影視環境還蠻寬鬆,對大陸明星接受度也很高。這對當時的張瑜來說,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台灣方面也很重視張瑜,給到的劇本和資源都不錯,《李師師》和《黃土地外的天空》里都是女一號。收視率都不錯,走在街上大家都喊她“李師師”。張瑜也成了台灣三家電視台爭搶的香餑餑。
張瑜在《包青天》中扮演的柔弱美貌的如夢,和戲裡顏值杠把子展護衛有一段情。
當時的香港演員、大陸演員在90年代初的台灣都很吃香。和大美人趙雅芝站在一起,張瑜也沒輸。她還以頒獎嘉賓的身份出席亞太影展的頒獎晚會,這在台灣影壇上,也屬第一回。
張瑜1990年剛到台灣的時候,參加過的台灣的綜藝《連環炮》。看得出台灣人對這個大陸來的“雙料影后”的疼惜,但也隱隱地說出了張瑜日後離開台灣影壇的最重要的原因:受不了他們高強度的工作壓力,還有邊寫邊拍的節奏。
張瑜是一個特別固執的人,很難適應外界的變化,個性也極為拘謹,需要額外細心的呵護,身段絕不柔軟,這和娛樂圈的瞬息萬變極為不合,張瑜對台灣高強度快節奏的影視製作環境感到不適。1993年,在台灣��了三年電視劇的張瑜,放棄在台灣苦心經營的名氣和影響,回到大陸。
但回來時候,她面對來更大的落寞。大陸影壇出現了巨大的變化,新人如雨後春筍,當年和自己平分秋色的劉曉慶,早已成了圈裡的一姐。和自己一起出國留學的女明星,陳冲和鄔君梅都等到了機會,在香港或者好萊塢站穩了腳。
“五朵金花”的紛紛離巢,讓一直堅持留在國內發展的劉曉慶開啟了霸屏模式,全面開掛。百花獎蟬聯三年。1995年更是憑著《武則天》從15歲演到82歲,角色入心入肺,也讓她成為最經典的武則天。據黃小姐說,前段時間香港書展上,不少七十歲的老爺爺,把劉曉慶的書一買就是四本,場面相當熱鬧啊。如果能坦然接受這份落寞,以張瑜的實力,可能是另外一番光景,不過自尊心極高,又特別有自信的張瑜,選了另一條路——製片人和導演。
從2008年起,張瑜開始轉向幕後,當導演、製作人、出品人一肩挑。導演了包括《八十一格》、《廬山戀2010》《雲之錦》在內的三部作品,但藝術成就和觀眾反饋都很一般。
《廬山戀2010》這部跟《廬山戀》基本上風馬牛不相及的電影,出動了方中信、秦嵐和冰冰家的大黑牛,但一樣挽救不了口碑。再說了,張瑜作為其中的一個配角,居然佔據了海報里最大的一塊,這存在感也是蠻強的。
她曾經找過郭凱敏來拍《廬山戀2010》,郭凱敏毫不猶豫拒絕了。對方還上節目,一針見血點出了張瑜的問題,稱張瑜去重拍經典,是吃力反而兩頭不討好,
不僅是導演,張瑜的統籌全局的能力,也不見得出彩。娃娃臉的林志穎曾經低調地拍過一部電視劇《陸小鳳》,這部戲實際上張瑜也是有份參與製片。但拍到一半,張瑜和合作的新加坡電視機構因為賬目問題,一直僵持不下。本來40集的電視劇拍了20集草草了事。從2000年一直到2015年,林志穎都生二胎了,還沒解決呢。
拍完《雲之錦》後,張瑜到現在再也沒有一部作品出現。影迷們也只能在微博上看到她四處雲遊,做瑜伽的照片,或者在貼吧時不時說一句:好久沒有張瑜的消息了。
作為中國銀幕的第一對CP,多少人熱切盼望著郭凱敏和張瑜在現實中能成為真實的一對啊,多希望他們是中國版的“三浦友和和山口百惠”,但他們就是沒能在一起。直到三十年後,歲過半百看盡千帆後,兩人才鬆口說:當年是有過想法的,但不敢往更長遠的方面去想。
郭凱敏做過的最大膽的事情也就是幫忙打個飯打個水,就是不敢開口說。但張瑜對郭凱敏的信號反應遲鈍,當時不知道這就是“喜歡你”。最重要的是,郭凱敏攻守意識都不強,把張瑜介紹給了張建亞,然後就沒他什麼事兒了。
張建亞是張瑜唯一的一段婚姻,也是張瑜唯一承認愛過的人。她和張建亞之所以能認識,還是郭凱敏介紹的。最後知道真相的郭凱敏不知道眼淚有沒有留下來。張瑜欣賞張建亞的才華,張建亞表達愛意的方式也比郭凱敏要明朗大方得多,打什麼飯呀,寒風中苦等兩個小時送張瑜回家,送玫瑰示愛,寫情信啊。
1981年,紅遍中國的張瑜和當時還在北影上學的張建亞低調地戀愛。一年後,張建亞調入張瑜所在的上影廠。1984年,他倆就結婚了。但是,婚後卻是各有各忙。1985年,張瑜就去了美國留學。兩人感情維繫只靠書信,連越洋電話都打不起。
張瑜不願意中斷學業回去,張建亞不願意到美國發展。兩人的生活環境、見識偏差越來越大。到最後張瑜連張建亞的樣子都模煳了。在去台灣發展之前,張瑜提出跟張建亞離婚。
但張建亞心裡還是對張瑜有感情,張瑜從台灣回到大陸,張建亞親自到機場拿著玫瑰等候,又請張瑜當了自己電影的女主角,給張瑜回歸後的一個漂亮的起點。張瑜卻很清楚自己不愛張建亞,把界限劃得很清楚,只能當朋友了。
張瑜還與台灣小生張佩華有過一段情。這段極其低調的感情,我們是從男主角的口中得知的。1997年,張瑜擔任製片人和主演的《煙雨紅塵》,請了台灣男演員張佩華當男主角。兩人惺惺相惜,互相欣賞。張佩華是80年代台灣當紅的瓊瑤小生,在瓊瑤的戲裡扮演了情深意切的翩翩公子。《雪珂》、《昨夜星辰》、《青青河邊草》……有印象了吧。他還跟瓊瑤女郎劉雪華有過一段感情。
張佩華為何與張瑜有緣無分,史料不詳。但後來張佩華舍張瑜後迅速奉子成婚,和一個空姐結婚又離婚,然後又迅速和另一個空姐在一起。而張瑜,對這段不了了之的感情從不談及,從台灣回來,怕也已與此情傷有關。
三十多年前,張瑜能風頭一時無兩,除了本人的天資,更重要的timing,彼時國門初開,人人都渴望自由和新鮮,《廬山戀》應運而生切中人們心中的痛點和癢點,加之當年人們對女明星對審美才從“銀盤大臉”中切換,秀美的張瑜自然成為了毋庸置疑的女神,聚焦了全國人民的目光。
二十齣頭就獲得了巨大成功,張瑜的心氣極高,不相信自己handle不了場面,不管是當年遠走美國還是後來選擇去台灣,還是自己當製片人,她都牢牢把選擇權握在自己的手上。
年輕時太過順遂的人生是能給人自信的,但這自信背後,需要更多運氣之外的支撐才能hold住場面,要再演戲需要調整心態,要做導演製片,需要才華和能量,而不管要做成什麼事,無一例外需要吃苦。
而年少成名只感受到人間善意的美女張瑜顯然對吃苦並不感興趣,做不了什麼事就不做吧,不能處理的問題就把它擱著,時間總是能解決。我自保持身材環遊世界享受生活,這樣也是一種活法(電視劇),讓那些想要嗟嘆她落魄人的都看著呵呵一笑。
算了,不紅就不紅,沒有什麼大了。之前說過,紅,是被時代選中,這是極之幸運的事,不紅,則是被時代拉下,這也是意料中事,有誰能永遠立在潮頭呢?
作為人,一個普通而正常的人,最強大的內心無非也就是接受,接受命運的起伏,接受自己可以很紅,也接受自己很不紅,誰讓你只是一個人呢?紅不是註定的,但有一天不紅了是註定了的事。
既然是註定的事,又有什麼好為它不自由?我想張瑜是自由的吧,你看她練著瑜伽,跟女性朋友去旅遊,生活絕不寂寞,時時有人陪伴,寄情山水,其樂融融,未嘗不是美人最好的選擇……
歷盡起伏的張瑜在佛學裡找到了平衡:“學會用超然和從容的心態包容自己所遇到的一切,才是最佳的人生態度。我們無法左右命運,但可以選擇怎樣面對現實。”
也因此,她成了一個遠比過去寬闊的女人,過去她只愛白雪,現在她學會愛白雪後的泥濘,“原本就沒有黑白,都是我們的界定而已,不是嗎?
只有深深領悟過生活的人才知道世界並非除黑即白,接受這個世界的黑與白,還有各種深深淺淺的灰色,穿梭自如,才能得到真正的寧靜和自由……
三十年的時間過去了,美人依然是美人,只是己悄然沉潛生活的深海,頗有點“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味道,是為《惘然記》。
如今的張瑜僅在網上分享自己周遊各國的旅行照。
來源:鳳凰網
王岐山重返政壇 美官員:王厲害 能幫中共對付美國
觸目驚心 美國「殭屍粉製造工廠」曝光
美國公布俄羅斯政界商界人士名單但不制裁
一紙定乾坤 — 美國《憲法》和《獨立宣言》(四)
在美國退休安度晚年 存夠多少錢才行
美國華裔夫婦從中國走私假鞋被判刑 出獄後遣返
陳破空:華為行竊美國,失手!川普版5G網路,防共防盜,暗助中國民主化
美國稱俄軍機從美國飛機前方1.5米處掠過
測試愛滋病毒不用抽血了!美國有新方法
原文鏈接:她紅遍全國被葛優苦戀 出國後離婚… - 娛樂新聞
本文標籤:世界, 中國, 主角, 代表, 全國, 全民, 出國, 劉曉, 劉曉慶, 製片人, 動作, 動員, 十年, 華僑, 印象, 發展, 台灣, 合作, 在台, 大陸, 女演員, 好萊塢, 導演, 年代, 廬山, 開放, 影片, 心中, 心態, 戀愛, 感情, 扮演, 找到, 時代, 時間, 明星, 曾經, 朋友, 演員, 環境, 瓊瑤, 生活, 電影, 電視, 電視劇, 留學, 離婚, 美國, 自信, 自己, 自由, 葛優, 角色, 謝晉, 運動, 運動員, 選擇, 問題, 陳冲, 雪花, 青春, 香港 from 中國禁聞網 » 娛樂新聞 http://ift.tt/2Ep33vt via via Blogger http://ift.tt/2FvCWlJ
0 notes
taipeishoegazer · 8 years ago
Text
SCOTT CORTEZ (OF ASTROBRITE, LOVESLIESCRUSHING, AND MORE) 訪談中譯
原文出處:https://somewherecold.net/2007/09/04/scott-cortez-of-astrobrite-lovesliescrushing-and-more/
By: September 4, 2007 by Brent
Tumblr media
翻譯:Taipei Shoegazer
--
嘿大家好,我們已經等了這個訪談好幾年了。 它是值得等待的。Scott Cortez或許是 shoegaze / dreampop 場景中最多產的藝術家。他已經發布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項目,他們發行了一些廣受好評的CD。顯然地Cortez是一個有著獨特音樂才華的天才,但他也相對默默無聞,只能引起一個小小而忠誠的粉絲群的關注。
那些幸運地聽過Cortez各種音樂化身的人都知道,這個人就是一個天才。 下面的評論,沒有大寫,冗長以及卓越的答案, 挑戰讀者以一種新的方式思考noisepop, 這正是人們期望Scott Cortez根據他的驚人音樂在採訪中回答問題的方法。 閱讀,學習,呼吸和享受,Scott Cortez專訪:
# 你是怎麼參與音樂的,具體來說,你是怎麼第一次意識到你想製作 shoegaze / dreampop 類型的音樂?
早在'86年,我就開始用我的Korg合成器製作氛圍樂(atmospheric)。 我向不同朋友借了4 tracks(譯註:早期4��卡式錄音設備)來製作音樂,所以我不得不盡快錄下所有的音樂。 開發起來非常困難,但它確實教會了我如何快速錄音。 我總是從吉他手那裡借用delay效果器並且也做一些音量Swell和texture。 我真的非常喜愛delay效果器和早期的Boss效果器的loop能力(譯註:loop常是Delay效果器附帶功能,可以很快錄下一段RIFF或是段落並且重複播放)。 我同時也是一個Bass,而且彈的相當不錯,但是我正在撞牆期。 我覺得很無聊所以轉向吉他。
'87年是個關鍵時刻,這一年我開啟了吉他之路。 我有朋友在某個樂團,他有一種碩大飄渺繚繞的逆向(Reverse)吉他聲音。我問他是如何得到這個效果的,他說這是一個機櫃式的Alesis midiverb 2(譯註:MBV當時錄音也是使用這台作為標準Reverse Revb)。
這是一個啟示。 這就是我以前想要的Tone,但那時候沒能夠得到。 這就是我放棄使用Keyboard來做ambient聲響的原因。 我看到我只是用一點轟音吉他就可以得到怪異的organic Tone。 我賣了我的合成器然後買了一個可怕的Peavey練習吉他。 我借了4 track和我朋友的midiverb,開始製作一些吉他牆的聲音,那是在88年。 我從來沒有再回去彈合成器,太精確,不夠髒。
# 你會說誰在音樂或歌詞上對你有影響?
聲音,我聽到的一切都以某種方式影響我。我要不接受就是拒絕它。我小時候就喜歡Eno,他所有的時期。(譯註:Brain Eno,被廣為人之的是在rock, ambient, pop, and electronic等創舉)我買了Jesus and Mary Chain卡帶,但被吹走了。The Durutti Column。Cocteau Twins。4AD。電影原聲帶。
那個影響就像是不同的前輩與老師把我帶往了功夫的新層次。
所有的影響都在幫助我找到自己的聲音,那正是我在做的事。我自己的功夫風格,像個酒醉的太空猴子什麼的。早在91年,我會和 Kirk Marrison 以及T.J. Martin演奏。我們就是圍坐然後就開始做一些很長的ambient作品好幾個小時直到深夜。
Kirk現在在Waterwheel樂團然後在Fibreforms或是KILN演奏。 T.J則是在做Stone Man Hiss。 在85年時,我也另外有朋友介紹Cocteau Twins給我。 4AD仍然是在黃金年代,Lush甚至都還在那邊。 我��可能蒐集所有4AD的東西。他們的音樂彷彿到達在當時極好的品質。 我曾去德國拜訪一位女孩,花了兩週的時間製作為她的唱片製作卡帶。 Dead can Dance, Swans, Red Lorry Yellow Lorry, Front 242, Laibach, Kraftwerk, In the Nursery, Lustmord, SPK, Throbbing Gristle, New Order, Siouxie, Echo, Joy Division, Hafler Trio, Wire, Skinny Puppy. Kitaro, Eno, Jean Michel Jarre, Phillip Glass, Daniel Lentz, Steve Reich. Kelly Hirai. Gary Numan, Japan, Kraftwerk, David Sylvian, Eno, Shreikback, Simple Minds, John Foxx, Talk Talk, Peter Gabriel,
我猜只要能記得,我總是在腦中聽音樂 我想我很謝謝dreampop或shoegaze, 因為符合這標籤的樂團對我確實帶有某種聲音想像的親和力。 我就是喜歡有趣而且獨特由吉他所塑造的聲響。 早在80年,當我還是個青少年時,我聽大量的New Wave。 Frippertronics, Adrian Belew, Durutti Column, Japan, Sonic Youth, The Cure, Glenn Branca, Jesus and Mary Chain 以及最後 Cocteau Twins, 他們的吉他風格,所有都留下了我對吉他解構的印象。 所有這些樂團都喜愛製作歌曲同時擴展吉他的詞彙。
以前在圖書館工作的時候, 我發現一本John Cage寫的書。 他開創了音樂新的可能性而我仍然在追隨他而努力。 我不得不說他對我還是最有影響力的。
我一開始之前是做視覺藝術。 很早的時候我就開始畫畫了然後小時候就參加各種藝術活動。 我的家庭是非常音樂性的,所以我是聽著各種風格的音樂成長,古典樂,爵士,搖滾,motown,tex-mex,tejano等。 我的爺爺會在木吉他上演奏老鄉村墨西哥德州風格的音樂。 大概三歲時,當他不在時我就會搗亂然後只會亂彈。 直到高中時,我才又開始彈吉他。 我的阿姨有一台管風琴然後我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就會彈彈它,這真是非常美好。 電影配樂也非常重要,它就是能夠吸引我。 我五年級的時候曾經嘗試學小提琴但是沒有什麼在練習最後放棄。 隔年有人給我一把從來調音不準的sears電吉他。 我把它用來彈空氣吉他,當我在聽The Police的時候。 後來我拿起貝斯開始自學,然後在九年級時參加一個Cover樂團。 在高中的時候,有人介紹我Eno和他的ambient專輯,這完全給我全新的藝術感。 我會在下課後在管弦樂室裡演奏,然後在自己的琴盒或顫音琴上的吊燈盒上錄音。 我會拿一台微型卡帶錄音機,只是把小鎮周圍的各種事情錄下來。
大部分的音樂是一首歌。其他則專注在一首歌的質感。 任何將聲音視為首要或是比較前面的音樂都是對我的影響。 我真的喜歡樂曲,雖然一個人自己唱歌對我來說也是很有愛。 探索和聲也是一個巨大的影響。
電影原聲帶對我有最巨大的影響。 他們遵循自己的一套規則,是取決於當時的需要而決定的。 他們不一定使用一套公式,所以電影音樂可以到處都是。 我喜歡這個想法。
John Cage。他在音樂上的想法是不可或缺的,他讓我感覺到一切都是音樂。 Eno。Drone(譯註:被歸類在簡約音樂中的流派,經常強調持衡或反覆的聲響及音符)在環境中產生的奇異聲響。 Fripp, Belew, Branca, Ligeti, Kevin Shields, Guthrie. Budd, Jon Hassel, Reich, Riley. 最大的影響可能是早期80年代的delay loop效果器以及midiverb 2 。 這些工具同樣是在創造樂曲缺一不可的,而且是我愛的那種聲音。
在89年,我總是會看到 My Blood Valentine的專輯放在店裡,但我一直沒有機會去聽他們。最後在90年時當我朋友Kirk Marrison給我一個合輯卡帶裡面有『No More Sorry』和『Lose My Breath』我才終於聽到MBV。
我喜歡它但是後來弄丟卡帶而且忘記這個樂團,一直到Loveless發行,我所有朋友都在討論它。在完整聽完Loveless之前(炒作很夠了),Melissa和我去看他們在底特律的現場。我們兩個幾乎被那場演出純粹的強度給吹走,到目前為止,那仍然是我看過最最大聲的現場。
隔一天,我們都買了Loveless的卡帶,然後它成為我們在92年夏天的總是在車上播放的專輯。那種聽起來像一個房間而不是另一個,空間本身的聲音。當他們在空氣中咽鳴時,那種人造的,鐵絲網圍籬,電纜般,路燈翁鳴,電源變壓器,無線電靜態,公路站,和歌曲相互交叉的方式如火車在遠方鳴響,有著延音踏板的鋼琴。大自然的,鳥鳴,昆蟲叫聲,貝殼聲在你耳朵。水流過管路,降雪的低喃...
# 對於初心者,你能夠描述的你各種音樂項目(特別是Astrobrite和Lovesliescrushing)嗎?
有一件事非常重要,任何人都需要知道所有我的project都沒有使用鍵盤或合成器來產生任何聲音。我在吉他和人聲中抽取出所有我要的tone。
我未來可能下一步會使用Acoustic樂器或是Field錄音(譯註:在錄音室之外錄音的作法,用於錄製人造或是自然聲響等)然後放棄後製,但我還沒開始做。
『Lovesliescrushing』的主要人聲是 Melissa Arpin和我錄製的吉他和其他一些歌聲。他的音樂元素是簡約的但他產生的音樂是非常大且寬敞的。Melissa唱的英文以及她本身的聲音詞彙等聽起來像是Cocteau Twins的Liz Frazier。Sigur Ros也有類似作法。
這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新專輯中的效果,這個專輯主要是Melissa的唱詞和聲音。然後,我再將這些單詞和聲音拼接成片段,成為有節奏的人聲詞彙的基礎。 接著我處理這些聲音位元直到他們成為她所唱的音樂性基底。一個人聲ambient音牆,它的特徵被退去但成為另種有機性的識別。 它是一種自我參照(self-referential)的音樂,映射自己,然後再成為新的自己。
我非常期待那些關於這是"Samplers"或是"Keyboard"等等的評論與討論了。
這個音樂真是(TMD)難做,因為他聽起來像是我在用合成器或是Sequencer。 這東西自己用手做更有趣。所有人都按壓Pad或是合成器。(譯註:他所有作品都沒有合成器) 至於人聲,他則帶來更多和聲訊息,無論如何,這就是我的全部。
ASTROBRITE 就是一個 noisepop。我在鼓機上唱歌然後彈貝斯以及吉他。
這就像一個很棒的巧克力。這些歌對我只是彈著好玩但我並不期待在我飲食上只吃巧克力。然而,你確實需要在每天都來一些巧克力來保持健康,那些黃酮類化合物(譯註:不被認為是維生素,但是在生物體內的反應裡,被認為有營養功能,曾被稱為「維生素P」)或是某些高含量的可可食物。 他是我比較流行的銷路。除了某些歌外,他的唱法非常無意識。
在發行新的Astrobrite專輯日本版時,他們想要每一首歌的歌詞。歌詞不存在,所以我必須聽完每一首然後拼奏出來然後再把字詞聲音翻譯成真實的字彙,儘管他們真的不存在。我唱了好幾首歌和不同的東西,所以那些總和創造了一個暗示的詞彙。
POLYKROMA 是96年開始,一個在old school拍子或是電子節奏上的looped ambient吉他。 我會盡快發佈這個東西。
PANAURAMIC 是一個長的,textural,drone,ambient吉他作品。 他的第一張作品是VEILS,是在90年錄音,接著是94年的GLITHERINE。
TRANSIENT STELLAR 則是當shoegaze遇到jungle,break beats,97年開始的。 我想我最後將會在Chris Jeely的幫助下弄出這些作品。
# 在你所有的發行中,你最引以為傲的是哪一個? 為什麼?
我喜歡全部,因為不同理由,但,喜歡不同方面的每一個。我想,我必須說,BLOWEYELASHWISH。因為他是所有的起源。這幾乎是我們所有的聲響實驗的入門,都集成在這張專輯中,是接下來的序曲。
他有 noisepop, dreamy, ambient noise, acapella, drones, feedback galore, 靜止爆發狂潮(static burst madness),吉他音牆,這全都在裡面。
它推進了某些東西。
建立了我們解構和改變吉他的標誌性的聲響,直到它幾乎聽不出像吉他。
我喜歡最新的那個,今年(譯註:2007)將會發行,叫做CHORUS(譯註:目前在線上找不到)。 他對我來說非常特別而且困難,由於擺在我們眼前的規則使我很難做到。 CHORUS當中,沒有吉他,他只有acapella,所以真的非常難。 我將努力專心在僅僅使用我們的人聲來作曲,將焦點放置在使我們LLC,為了使人聲通過。
我為此感到驕傲,因為它超出了我的期望:聽起來像我們同時又像個奇怪的外星人。它肯定會成為人們會記住我們的原因。Shoegaze,Acapella,實際上更像amibient acapella或blis-spella。 我認為這可能是我們探索的一個新的方向,我不認為有很多的樂團在做這件事。 我們在2001年在GLISSCEULE上用兩個acapella曲目暗示了它。
我也喜歡GLITHERINE,這是94年我大部分朋友們都喜歡的一個首曲目。 Mahogany的Andrew Prinz真的很喜歡它,吸引了他那古典的一面。 大概30分鐘長,有幾個動態,並且包括大約30個吉他層。 想像一下,當你站在噴氣發動機的下方時,聽著一百萬隻蜜蜂試圖效仿管弦樂隊的調音,這是一個無人機的大閃閃發光的平板。
GLISSCEULE,始終保持美學,它同時也讓我們與那些大部分對我們指責的對照產生距離。我喜歡簡約(minimal)的藝術作品,更注重內在的聲音,進入新的領域,同時進一步發展我們的風格。
# 你創造了一些優美的音牆,但最常使用低傳真(Lo-fi)錄音技術來捕捉你的音樂... 你能為我們描述一下你錄製音樂的基本方法嗎?
當走回家時,我哼著曲調,然後回到臥房工作室時,就錄把它錄下來。
首先我聽到腦中的東西,然後我試著在吉他上找到它並轉譯旋律。 它也可以是在吉他上,從我喜歡或嘗試建構重複和弦片段中開始。 然後,我開始錄音,並找到一個好的Tone。這時候處理和效果也加進來。 在聲音正確之後,我把歌曲放下,然後錄下來。 然後我回去摧毀它,把它在各種部份重新錄下(retape)再重新組合直到成為新的整體。
它類似於繪畫。首先你有一個很好的素描,你的東西是歌曲,那麼你必須把顏色放在上面然後刮去油漆,並塗上另一個濃厚的圖層。 我從來不知道一首歌會如何演變,因為他們幾乎不像原始草稿。 。 我不認為我們會被模仿,但CASINO VS. JAPAN向我提到FENNESZ。 我看到了CASION VS. JAPAN做了一個DJ Set,他把這個FENNESZ曲目放在一個LLC track前,讓我看看。 我驚訝於它有多相似。 我認為這是我們的一首歌的樣本。 我想這可能是巧合,我甚至不認為FENNESZ聽過我的作品。 我相信我們聽起來很相似,因為我們渴望類似的目的,使吉他聽起來完全不像吉他。只不過是使用不同的手段而已。
有時我受到概念和藝術的啟發,甚至從音樂的評論。 當我看到一個樂團的評論,作者描述他們的聲音,我會嘗試翻譯這個音樂的敘述。 當總論音樂時,字詞是一個糟的設備,但是在創作過程中可能會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我會讀一些描述聲音的東西,然後嘗試發出那個聲音。 當我最終聽到樂團的時候,我的解答通常聽起來是更正確的(sound more on the money)。
# 可以介紹一下STAR嗎? 成員有誰以及它是怎麼一起開始的?
STAR是Shannon Roberts的主唱。Theodore Beck處理技術方面。 我從Ted製作的節奏中想出音樂,加入吉他和貝斯的聲牆,然後把那交給Shannon。她在裡面唱,Ted則將它混音。 我有一些曲目,毫無進展,我不喜歡我的聲音。我沒有把它們丟掉而是因為好玩把它們給了Shannon。她賦予了他們生命。 在我知道發生了什麼之前,我們變成了一個樂團。這就像相親,然後第二天早上醒來時你意識到你已經在拉斯維加斯結婚了...和Natalie Portman或Alicia Warrington。
# 最近在聽什麼CD?
我朋友的樂團 PAIK。我正在導一部劇情片,PAIK將會負責配樂。所以我已經嘗試去找適合故事背景的各種他們的曲目。是的。
# 你已經成為『地下』音樂界受人尊敬的藝術家......提昇到這種地位的感覺如何?
我不知道我是有名還是有某種地位的。我仍然覺得沒有人知道我是誰。 我仍然一文不值,所以我不覺得做你所愛的這件事有所提昇並且靠它生活。 而這個狀態就意味著人們正在聆聽音樂,而那才是最重要的。做一些相較於自己對別人來說更有意義的事,如果這是真的,感覺很棒。我到處看看找新的東西,然後試著駕馭它,如果我喜歡然後我就會發行它。
有一次,97年在芝加哥的Projekt Fest。 我們正在做 Lovesliescrushing 的演出,演著短瞬恆星似,吉他完全蓋過鼓節奏和貝斯的聲響。在演出之前,我看到有個女孩在門口遇到麻煩,因為她太年輕了,所以票口不讓她進來。我走了出去和她談了一下,發現她是一個Lovesliescrushing 粉絲,而且她來自波士頓或那附近。 我感到很難過,她一路那們遠來看我們演出,但不能進去。 這讓我覺得自己好像有某種地位,有人願意到別州去看我們。 如果有人知道這個女孩是誰或是有她的Email,我可以給她一個唯一卡帶或其他的東西。 我有個盒子放一些我為其他粉絲做的音樂,他們不知道,所以這會是一個夏天的驚喜。
我不會介意人們為我挑選紅色的m&m,或者做出來,但是那不會發生......那件事。
# 名氣會影響你對待各種音樂努力的方式嗎?
至少我可以給別人發電子郵件,問他們是否想就某件事情進行合作,並且對此感到興奮。所以我的名氣相當令人興奮,聽到我的人,這是很酷的。因為音樂對我來說不是一件利潤豐厚的事,我的價值僅來自於同行對我的敬意。如果粉絲有好的要說,意味著聽到我的音樂在以某種方面感動他們。這個神秘的東西,我一直是個媒介。 如果他們有負面的要說,只有真的才重要。 如果是廢話,我不在乎。
有很多我高度重視的人。Andrew Prinz, Rob Smith(The Cure), Kirk Marrison, Adam and Cat Cooper, Roland Daum. Jehn Cerron. 很多很多人。 有些東西,我音樂上的喜愛,然後有些地方,我希望我已經發現過,但這些人做到了。最後,我想誰先發現什麼並不重要,我只是想讓人們從現在開始哼唱我的歌,如果他們夠好的話。
# 能和我們解釋Wavertone背後的概念嗎?
這個名字��的是波動性質,光,聲,或能量,音樂的本質以及物質的結構。
該死,我聽起來他媽的像new-agey。我只是覺得這個名字聽起來很酷,很科學,old school,好像我正在進行聲波實驗和開拓性的研究和開發。 我想讓它聽起來像一間音響公司。這只是我發佈音樂測試版本之前給上標籤的一個平台。最後我將會開始釋出其他音樂,但現在只限於我自己。明年我將進入那個場域。以目前而言,我仍在琢磨著 Wavertone 的藝術性,它將專注於實驗音樂,重點放在吉他,有時涉獵一點流行。有人也用『Wavertone』這個詞來形容我們的音樂,看吧,這真的成了這個標籤的名字。
# 如果你有機會告訴年輕吉他手或只有4-track錄音設備的車庫樂團或世界各地新銳音樂家一件事,你有什麼建議?
在『非音樂性』的情況下去聆聽並且意識到聲音。使你的限制成為創意解法的機會。在錄音上,如果你想要很多卡帶嘶嘶聲那就把錄音音量降低,如果想要少一點,那麼就將錄音音量增強。做這首歌真正需要的東西,他真的需要那個或這個嗎?還是你只不過是遵循過去公式而放進去的呢?享受去發現原本屬於你的聲音。不要限制你自己,往前推進自我。
時不時讓自己脫離舒適圈並且總是把握機會。
# Scott Cortez 將來會怎麼樣?
推動和擴大我音樂上的詞彙。加強合作。製作一些樂器和吉他。做一些放在沙漠他們也會自己動起來的音樂裝置。全國巡迴。釋出更多Project。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