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hyan
anhyan
唐古家園
2 posts
Don't wanna be here? Send us removal request.
anhyan · 4 years ago
Text
吳越太極-唐古禪的意動修習理念
作者:anhyan(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84855205/
吴越太极作为唐古禅的“参聆读拜守”之拜天仪轨,旨在通过意动修习炼就“儒表道骨佛为心”的人格,重振中华雄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举凡大智若愚、大爱无疆、大气磅礴,迪个就是中华民族的大唐品格。
吴越太极践行五五操守,分为“真善��”三段。“真”就是儒为表,真心进取、修齐治平、敢于担当;“善”就是道为骨,上善若水、大道无为、齐物逍遥;“美”就是佛为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极乐大智。
真一段从掤ban揽孔雀开场,初学入门,一招一式务求真真切切。慢里藏架,搂膝拗步左右逢源,架起亭台楼阁。柔以克刚,花豹回眸倒卷肱,展阴阳鱼手。真心实意,“掤捋挤收按”操出吴越太极的忠孝廉耻勇。
善二段以宝马分鬃亮相,中学铺垫,一掌一步务求善始善终行到位。正承正转,织女穿梭四合经纬献锦缎。圆满圆融,云雀翻飞三五成群缘起缘落度迷津。以善制动,“捻推劈斩捶”练就吴越太极的仁义礼智信。
美三段依白鹤亮翅点睛,大学成功,一意一动务求美轮美奂。云舒云卷,独立托掌海东青,高原探马白羊群。和谐和合,青龙腾跃鱼摆莲,双峰贯耳望明月。美意卓识,“弓马蹬进退”修成吴越太极的温良恭俭让。
吴越太极立意念为先,音乐响起,意念随节奏流淌,一招一式随意念舞动,“慢柔正圆舒和”六字要诀,贯彻“真善美”三段式的起承转合,如同念“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加持太极操练的全程,其陶冶品格、增强体魄、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功效无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古中华禅】
TANGUTA
平常心愿,参聆读拜;
守则五五,逢缘修观。
1、参禅-三平四印;护念止观;行动双运;
2、聆音-梅花引;高山流水;浔阳月夜;
3、读经-大学中论道德;诗易墨管心经;
4、拜天-吴越太极;大道无为;齐物逍遥;
5、守则-五伦五常;五德五行;五戒。
三纲九目,参见sandy本月八日的豆文:
从人道神学到普世共识。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783319241/
Tumblr media
参聆读拜守,参见sandy2019-5-18豆文:
《唐古中华禅研修纲要》初稿记略。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718847164/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0 notes
anhyan · 4 years ago
Text
吳越太極-太祖練將修心的秘傳功夫
作者:anhyan(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89966463/
中华太极拳申遗成功刚过两周,听到周围有不少人想把陈家老祖包装成七天创造世界的武功上帝,实在让人啼笑皆非。从申遗文本对太极拳的定义可知陈氏太极拳是传承有序的,并不是陈家老祖的凭空创造:“太极拳是基于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以中正圆活为运动特征的传统体育实践项目”。
迄今为止华人武术界的共识是,清初的陈家拳传承自戚家拳,明中的戚家拳传承自赵家拳,宋初的赵家拳则脱胎于大唐风靡天下的道家太极功夫,這就是中华太极拳的千年传承轨迹。由此可见,大唐盛世的道家太极功夫是源,陈氏太极拳是流,而吴越太极则是功夫源流的中流砥柱,是吴越太祖练将修心的秘传功夫。
公元974年,宋太祖封吴越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合兵围剿後唐,李後主的30万兵马遂即化为乌有,公元975年李煜拖儿带女被软禁于宋京汴梁。唇亡齿寒,吴越王虽家大业大,其治下共13州86县55万户,富甲天下。然而,钱弘俶的区区十万兵马,在赵匡胤的百万虎狼之师面前,恐怕难建自卫反击保境安民之功。
为了吴越��生百姓免遭生灵涂炭,公元976年吴越王决定易帜归顺,赴汴梁觐见宋太祖。赵匡胤封钱弘俶的孙夫人为王妃,并准许吴越王佩剑上殿。尔後,宋太祖备厚礼送吴越王回,其中一个宝盒嘱其到家後再打开。吴越王归国後打开一看,原来是宋朝文武大臣上奏赵匡胤杀钱弘俶的奏折,吴越王感慨宋太祖仁义。
公元978年赵匡义继位後,即诏吴越王入汴京,遂软禁其十年之久。赵匡义把自己的亲哥都毒死了篡位,为何让吴越王苟延残喘整整十年,其中的奥秘历代正史野史均语焉不详。而钱氏家谱却透露了关键消息,原来弘俶公在汴京教大宋的文臣武将吴越太极呢。這吴越太祖练将修心的秘传功夫,彼时却救了吴越王一命。
李唐一代自认是道家祖师老子的後裔,于是,竭力扶持和崇奉道教,使之成为中华传统三教之首。大唐贞观年间,天下大旱,飞蝗遍地,唐太宗诏告于天下名山大川,俱未感应,而武当节度使姚简奉旨在武当山祷雨而应,天下遂风调雨顺,太宗皇帝在武当山敕建五龙祠以赀还愿,尔後,武当山被忝列为道教的第九福地。
道家的太极功夫,进可为练将修心的内丹,退可作练兵格斗的拳术。李唐马上得天下深感于太极功夫的神通,认祖归宗奉道家祖师为先考。有唐一代的道家大德如云,姚简、孙思邈、陶幼安、吕洞宾等,都曾驻足武当传承太极功夫,因其普遍遵循师徒相传的道家规矩,导致武当太极直到元末明初的张三丰都不曾留下谱纪。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孟诸,山东登州(蓬莱市)人,祖籍濠州定远(安徽定远县)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理论家。戚将军开创了用太极功夫的双向实践以著书立说的先河,《纪效新书》的拳经捷要篇,简明扼要记录了太极功夫退而作练兵格斗拳术的实践,图文并茂的刊出了戚家拳三十二势拳谱。
在戚家拳经谱《纪效新书-拳经捷要》出版四百年之後,陈家拳十七世传人陈发科(1887-1957)出版了《陈氏太极拳图说》,对照一下可知,其中29势完全一致。值���注意的是,戚家拳谱的32势是不重复的实数势,而陈家拳谱的72势和85势都是有重复的虚数势。所以,29势的雷同成为陈家拳传承自戚家拳的铁证。
作为太极功夫双向实践的另一端,向上进化为练将修心的内丹,在《纪效新书》的练将篇中有所阐述。修心的传统从魏晋南北朝以降主要是静坐修观,然而,打坐冥想往往容易走火入魔,出现严重的精神障碍。所以,唐中发明了动舞修心的太极功夫,這就是道家的内丹运动,而吴越太极就是吴越太祖实践其中的一个流派。
附上戚家拳图文并茂的经谱,以窥這脉口耳相传的秘密功夫于一斑。其中,第一势懒扎衣,清初变为懒擦衣,民初又变为揽雀尾,其吴语和闽语方言的印记昭然若揭,而戚家拳的传承区域主要就是在戚家军驻守的江浙闽地区。也许,仅从戚家拳三十二势演变成中华太极各路名相之中,即可寻访其传承路径于柳暗花明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
拳法似无预於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故存於后,以备一家。
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 若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 此谓上下周旋,无有不胜。其拳也,为武艺之源。今绘之以势,注之以诀,以启後学。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2 notes · View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