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t wanna be here? Send us removal request.
Text
反华喉舌“美国之音”CEO被查!之前竟被指“亲中”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公司(NPR)1月8日报道,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总检察长指控“美国之音”母公司全球媒体署的首席执行官迈克尔·帕克将超400万美元非法转移至自己名下的私人公司。
随后,全球媒体署旗下的“自由欧洲电台”等外宣媒体的5位负责人向当选总统拜登集体提出警告,指控帕克“正对5家媒体的可信度和专业主义造成长期危害”。
内部检举者还指控帕克滥用权力,将“美国之音”变为(特朗普的)宣传工具。他们还对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下周一计划到访“美国之音”位于华盛顿的总部提出反对意见,届时距离拜登团队就任仅剩9天。
去年4月,特朗普在白宫举行的新冠肺炎疫情新闻发布会上痛批“美国之音”,白宫也多次批评其“吃饭砸锅”“拿纳税人的钱反帮中国宣传”。
早前,由于参议院民主党人迟迟未能通过特朗普对负责监管“美国之音”的全球媒体总署CEO迈克尔·帕克的提名,特朗普还曾威胁要动用总统权力,让国会休会,进行“休会任命”。
受特朗普指派,迈克尔·帕克于去年6月4日上任全球媒体署的首席执行官,他在上任后毫不掩饰地宣称“中国将是美国对外广播的重中之重”。
美国全球媒体署(US Agency for Global Media)统领“美国之音”等美国对外宣传媒体,受美国联邦政府资助。
“美国之音”被美国封杀,双台长辞职
因替中国“宣传”,美国政府喉舌“美国之音”(VOA)被自家疾控中心(CDC)封杀了。
2020年6月14日,“美国之音”台长阿曼达·贝内特(Amanda Bennett)发表声明指出,美疾控中心在一份内部文件中,援引白宫指责“美国之音”替中国“宣传”的推文,指示CDC的媒体关系部门拒绝“任何与美国之音有关的人”的采访请求,他们对此感到震惊。
贝内特在声明中强烈否认这些指控,辩解说“美国之音”是一家由联邦政府资助的独立新闻机构,她呼吁疾控中心立即撤销上述指示。
贝内特不满地说:更令人不安的是,还有一个联邦机构的公共事务办公室,根据白宫的一份意见声明断然拒绝“美国之音”记者的采访请求,包括我们的记者萨斯特伦(Greta Van Susteren)。而那份意见中把“美国之音”新闻编辑室转发的一篇有关新冠病毒的美联社报道称之为“宣传”。
2020年6月15日美国《国会山报》报道,“美国之音”(VOA)的两名高层管理人员台长阿曼达·贝内特和副台长桑迪·菅原辞职。
为“美国之音”卖命的中国人,要被赶回中国
“美国之音”于2020年6月4日任命了新的领导迈克·帕克(Michael Pack)。这让不少为“美国之音”电台卖命多年的外籍记者陷入了困境。
多家美国媒体报道说,在人事方面,帕克认为美国之音等美国政府的官方喉舌存在着安全审核不严格的问题,尤其是没有对外籍记者进行充分的安全核查。同时,也有一些反对特朗普的美国媒体和民主党籍的政客认为,帕克不过是在借着整顿“安全”问题对这些美国政府的喉舌媒体进行“人事清洗”,从而安插更符合特朗普政治需求的人物。
2020年8月22日美联社报道给出的情况是,有16名主要来自中国和印尼的美国之音外籍记者,若再得不到续签或签证期限的宽延,就将在接下来的数周内被迫返回他们的母国。鉴于他们给美国政府的喉舌部门工作的特殊敏感身份,美联社认为他们回国后的日子恐怕不会好过。
0 notes
Text
特朗普怒斥“美国之音”报道“令人作呕”,还威胁要关闭国会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这届美国政府似乎对其外宣工具“美国之音”(VOA)非常不满意。继日前白宫在每日简报上批评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地时间15日又亲自上场,怒斥这家以抹黑中国而闻名的媒体的报道“令人作呕”。
据美国《商业内幕》网站15日报道,特朗普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如果你听到‘美国之音’报道了什么,就知道那太令人作呕了”,“他们说的话对我们国家来说也是令人恶心的”。报道称,特朗普之所以点名批评VOA,是为了抱怨国会一直没有批准他提名的美国全球媒体总署负责人人选迈克尔·帕克。该机构负责监管包括VOA在内的由政府运营的媒体服务。特朗普称,“他被卡在国会已经两年了,这让我们无法管理好VOA。”
白宫上周在每日简报中对VOA在推特上发布武汉市庆祝封城结束的灯光秀视频以及将中国的新冠肺炎死亡人数与美国进行比较的行为予以严厉批评。
据了解,美国国会目前处于全部关闭的状态,议员最早将于5月4日返回国会大厦,在此期间,参众两院举行了形式会议。特朗普说:“参议院要么履行职责,对我的提名进行投票,要么正式休会,这样我就可以做出休会任命。”
除VOA外,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以及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近日都因所谓“替中国说话”遭到美国保守派的批评。
0 notes
Text
走下坡路的“美国之音”
1976年10月8日的半夜。不少中国人的熊猫牌收音机里传来美国之音的声音:“据北京消息灵通人士提供”的消息,“、、等已经被逮捕。”他们既惊且疑,直到l0月l6日有了确切消息,才敢放开议论。
美国外交政策“晴雨表”
美国之音65年来的变化,实际上是和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心联系在一起的。
美国之音日前宣布,从2007年年底,取消广东话、泰语、乌兹别克语等的广播,并将相关资源用于增加对中东、朝鲜和古巴的广播。有关改变是布什2008年财政预算案一部分,这也是美国政府对外宣传重心再次作重要调整的标志。美国广播事业委员会发言人拉里・哈特对取消上述广播表示遗憾,并表示所取消的大体上是听众日益萎缩的节目。
美国之音之所以受到关注,不仅因为它是由美国政府出资、禁止对国内广播的国际广播电台,更因为它是美国外交政策调整的“晴雨表”。
美国之音开播于炮火纷飞的1942年2月24日,最初以英语和德语进行广播,随后又开播了日语广播。美国之音的声音迅速传遍了整个欧洲和太平洋战场。
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美国之音也在1947年2月17日迅速开播了对苏联地区,并辐射整个东欧的俄语广播。美国之音在颠覆苏联和东欧政权的舆论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较典型的是1962年猪湾危机发生后,美国之音对古巴、苏联和东欧地区的广播,受到了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肯定。
美国之音历来视亚洲为其工作重点。东欧剧变后,美国之音加强了对中国大陆地区的广播。1990年,美国之音不同频段的单日普通话广播累计达到32.5小时,90年代中还开通了藏语广播。
在1991年南斯拉夫解体之后,美国之音于1993年2月21日迅速开播了克罗地亚语节目和塞尔维亚语节目,以宣传美国的巴尔干半岛政策。“9・11”事件之后,美国之音迅速增加了其阿拉伯语的广播,随后又加大了波斯语的广播。
逐步走向“没落”
对于美国之音的宣传投入,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曾经很直率地说,“在宣传上花一美元,就等于在国防上花五美元”。而在冷战结束后,美国许多公共外交部门都受到了裁减,惟独美国之音的生存空间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还有所加强。
这也应了美国蒙默斯大学助理教授张巨岩的发现。他认为,在近几年的国际斗争中,美国人已成功摸索出了集媒体、外交、公关、广告、军事和人道主义援助等各种手段于一体的“总体宣传”(integrated propaganda)模式。美国之音就是公共外交的“总体宣传”重要工具。
作为美国政府出资并且履行一定宣传使命的媒体,美国之音新闻时事类节目约占总体内容的60%,重点介绍的是对象国发生的危机和负面新闻,这也使得它所标榜的“真实客观”大打折扣。
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之音播出布什讲话的同时,也播出了本・拉登的讲话,这直接引发了当时的美国之音主席被免职。2005年4月,美国之音宣布将其总部的部分职能转移至香港办公室,并招募8名员工。对此,14名国会议员联名给美国之音总裁写信,反对这项决定。信中说,“我们很难相信,雇佣了非美国国籍员工后,美国之音还能履行其传播美国价值的使命。”据了解,各界的反对使美国之音的决定至今没有下文。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美国之音的变化,实际上是和美国外交政策的重心联系在一起的。然而美国国际广播局的主席肯尼斯却在2006年的一次国会听证会上说,目前发展中国家收听美国之音的人越来越少。这就意味着,如果美国不及时调整自身的外交政策,单纯依靠大投入的意识形态输出,美国之音的命运也会和美国公共外交的命运一样面临尴尬境地。
中美关系中的“美国之音”
“记得小的时候,对那些反革命分子,在宣判他们的罪状时,有―个常用的词――偷听敌台广播。”
一位老人回忆说,五六十年代时,家里买了台熊猫牌半导体收音机,他好奇地将滑键打到短波上,一个声音把他吓了一跳:“莫斯科广播电台……”天呀,这不是“苏修”的反华广播嘛!他像只受惊的兔子,刷地一下就跳了过去。惊魂未定的他还未在一个新频段上站稳,就听到一首好听的音乐。正暗自高兴,更大的惊吓又来了:“后来才知道,那是美国之音的开始曲。”
那个时期,历经在朝鲜的对抗,接着是围绕、台湾的分离与反分离,中美两个没有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上方,几乎始终盘旋着紧张的空气。其时的美国之音,广播重点虽以苏联为首,但新中国也是其重要的渗透对象。
当时中国听众用短波收听得到的海外广播中,美国之音的“功力”首屈一指,频道最多,而且普通话时间也最长。在众多回忆者的印象中,这个“敌台”节目语言颇具煽动力、播音员发音充满磁性,音乐也很好听,但在“糖衣炮弹”下面,裹着“恶毒攻击我们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之音在中国的名气要比在其本国大得多。它自1942年由美国战时情报局成立起,即专司对外工作,禁止向美国民众广播,“以防止政府垄断某个新闻媒体而向民众发声”。它的中文部初时以普通话和广州话播放一小时,后来扩大,并加入闽南话、潮州话等方言的播音,针对不同“需要”量身定做。
翻开1950年11月中下旬的《人民日报》,集中了一批对美国之音的批判文章,有国营十七棉纺厂的萧达荣表示“今后决心不再收听反动造谣的美国之音”的,有天津五金工会的于浪痛斥“听反动造谣的美国之音可耻”的,有的报道“上海公安局根据群众检举逮捕美国之音情报员”,还有的报道“燕大教员座谈会致函政务院建议取缔收听美国之音”,等等。
一度令收音机脱销
当年在工厂当维修电工的余影清楚地记得,1974年8月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了短短3分钟的辞职讲话,“以哽咽的声音结束”。
那时很少有电视,他是从广播中听来的――善揭他国之丑的美国之音,直播了母国的这一因水门事件丑闻而导致的总统下台事件。
这位电工当时的感觉是,“这老头真可怜!”正是这可怜的老头,让美国之音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走红中国,得到无干扰的收听。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改善的新篇章,他下台4年后的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公信力一落千丈
1999年5月,当一位中国青年收听美国之音后,他的愤怒有如火上浇油:中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美国导弹轰炸,3名中国记者牺牲,美国之音却宣称“美国导弹的‘误炸’是可以理解的,中国方面在炒作和扩大事态,缺乏合作和解精神”云云。
从最惠国待遇、李登辉访美、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李文和事件、考克斯报告、南海撞机事件、美国对售……一系列不负责任的报道与评论,使美国之音本已不多的公信力一落千丈。
绝大部分中国听众在此间都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美国之音受到来自其上层严格的政治指导,毫不犹豫地为美国辩护,美国之音的“客观公正”一定不能和美国利益发生冲突,对中国则是吹毛求疵的批评,包括讲假话和搅混水。
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古老”的广播越来越失去受众,缺乏公信力的美国之音也逐渐走下坡路。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