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mgik
brucebai · 3 years
Text
做了8年“农民”,他想解决国人对食品安全的信任问题
做了8年“农民”,他想解决国人对食品安全的信任问题 https://ift.tt/2VDAqYp
Tumblr media
作者|周超臣
头图|视觉中国,图注:2009年9月8日,柳传志和陈绍鹏(右)
《商业夜总会》是虎嗅旗下的一档播客栏目,专注于用有深度的声音内容展现具有前瞻性的商业观察,每期聚焦一个商业领域,邀请一到两位嘉宾,带你快速了解和穿透一个行业。
第一期我们邀请了百度副总裁李明远谈他是如何思考物业管理的,听众的反响超出了我们的预期。第二期,我们邀请到的是柳传志的爱徒和得力干将、联想控股旗下的佳沃集团董事长陈绍鹏,聊的主题跟农业相关,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种地。佳沃从蓝莓起家,到涉足榴莲、奇异果、车厘子、香蕉、蜜瓜、火龙果等水果全品类,再到牛肉和海产等优质带白的全产业链布局,最后走到我们的餐桌,陈绍鹏想做Ready to eat和Ready to cook……
2020年11月上旬,秋收后的播种已基本完成,佳沃是否取得了丰收呢?在坐落于北京中关村的融科大厦,虎嗅《商业夜总会》见到了佳沃集团董事长陈绍鹏。
时光荏苒,八年多弹指一挥间,多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像今日头条、拼多多等已长成了巨头——又有多少企业灰飞烟灭、哀鸿遍野。这8年,佳沃没有大红大紫,甚至极少出现在媒体的射程之内,但它幸运地活了下来。
选择做佳沃,原本我们以为是柳传志钦点的陈绍鹏,没想到是陈绍鹏自告奋勇跟柳传志要来的一个机会:“这些东西都是我主动的选择,没有一次说我后悔过,越难我会越勇敢,越有韧性和斗志要去克服它,我是这么一个人,后悔这两个字好像跟我是几乎无缘的。”
那么,作为某种意义上的“农民”,陈绍鹏,他是如何带领佳沃从一颗蓝莓走到今天的?这八年,他错失了哪些机会,领受了怎样的教训,学到了什么,以及如何看待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无论从哪个维度来衡量陈绍鹏都是幸运的。1993年从国营单位下海后,24岁的陈绍鹏经过层层面试进入了当时年轻人梦寐以求的联想,本来面试的是技术岗,却被调剂到了销售岗,从此一干12年。2005年9月30日,联想集团正式任命陈绍鹏出任联想大中国区总经理,在两次本命年都享受了命运和努力的馈赠。按照陈绍鹏后来接受采访时的说法:“我从来没有,至少当时没有想过自己会坐上大中国区总裁的位置。”
2011年10月,陈绍鹏再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这次,他主动挑起大梁,拥抱了一个他熟悉又陌生的领域——现代农业。他出身于甘肃一个农民家庭,对土地有一种深切的感情,但那种小农经济跟他即将投身的现代农业是完全不同的领地,也跟他熟悉的科技行业没什么干系。
从此,他开始了接近10年的“务农”之路。
以上是背景。回到现在,准确的说是回到2020年11月10日那个下午,融科大厦。跟陈绍鹏短暂的热情寒暄后,我们直奔主题,探索他做了八年多“农民”的诸多心得和沟沟坎坎,陈绍鹏宽厚的声音无疑是具有很强的辨识度的。
Tumblr media
佳沃陈绍鹏:我们想解决中国人对食品安全的信任问题
(点击上面链接收听)
虎嗅·商业夜总会 Vol. 02
嘉宾|陈绍鹏
主播|关雪菁
录制|戚露丹
剪辑|楚   樵
为了方便读者更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下面仅摘录部分对话的文字版,更完整的对话内容,还请移步虎嗅App、小宇宙、喜马拉雅、QQ音乐等,搜索“商业夜总会”,关注和收听。
对话摘录:
佳沃这几年的布局
主播:联想当年刚开始做佳沃的时候,大家关注住过一波。结果这几年感觉你们也很低调,产业也很低调。这两年因为生鲜电商,整个赛道又火了,然后大家又重新关注到农业,但是其实上游他们要趟的路好像佳沃都走过,一个都少不了。其实大家可能不太了解佳沃在这里面做的事情,这些年有哪些布局和变化?
陈绍鹏:我们在刚开始佳沃创立的时候,我们在布局第一个主业叫水果产业的时候,其实我们跟消费者、跟客户、跟公众沟通的还是比较多的,那几年可能大家的印象:佳沃就是水果,佳沃就是蓝莓。
我们以蓝莓超级水果为代表切入,然后做了水果的全产业链全球化的布局,主要核心的布局工作是2013到2015年这三年。
后来的这几年水果的产业越做越好,大部分的精力是在全球布局的继续深耕和扩张,更多的是转在国内的渠道销售和品牌工作。通过两个历史阶段:前面(2013到2015)三年的布局;从2016~2019年四年左右的深耕。现在水果产业我们也是特别不容易,但是做到了我自己也觉得比较满意的一个状况,就是成为中国水果行业最好的一家公司,它的市场地位肯定是中国最大的水果企业,也是最好的水果品牌。
当然我们佳沃品牌的产品,除了我们当年发家的蓝莓之外,已经扩展到了全品类,包括蓝莓,第二个就是我们的榴莲,我们的奇异果,我们的车厘子,然后还有我们的香蕉,我们的蜜瓜,还有火龙果,这六七个品类我们是非常强的,在中国是绝对的No.1。
剩余的品类我们也做得非常好,可能很多的产品形态不是打的佳沃品牌,是打的我们的副品牌。我们有很多个产品线的品牌,这个是按照水果的门类分的,这些品牌可能吃那个品牌的一些消费者,他知道比如说像天山一号的蜜瓜,可能大家知道这个牌子,但他不知道这是佳沃的。
这是我们第一个产业做起来的一个大概的历史脉络。
近几年我个人的关注的精力稍微多转移到一个新产业的布局上,这个产业我们可以叫优质蛋白产业。
水果在整个的食品领域,果蔬是一大类,水果大概是1万多亿的总行业产值,蛋白的产业仅仅猪肉就1万多亿,水产1万多亿,再加上牛肉、羊肉这个加起来也有差不多5000亿,禽肉加起来也差不多有5000亿。
所以说蛋白这个产业不算深加工的话,各种口径加起来大概至少有3万亿,所以说优质蛋白领域更大,这就是为什么它也可能更难。这是我们佳沃布局的第二个产业。
蛋白的布局,其实我刚才讲到有陆地动物的,也有禽类的,也有水产类的几个大类——肯定还是按照食物的门类来讲还是有很多小类的。这三个大类我们想来想去的一个核心的切入思路就是中国比较稀缺一点的,中国人的膳食结构里面原来少一点的门类去布局的,我们侧重是在牛肉和海产领域做的布局。
从中国人的膳食结构来讲,从原来吃禽肉和猪肉为主,一定会转到一个平衡综合的——我不会因为我们做了海产,我就会说海产最重要的——它会从比较单一的、大路货的这种蛋白,转向优质蛋白,牛肉和海产类的蛋白,特别是海产类的蛋白,由于跟人类是远源的生物,它对给人补充优质的蛋白,优质的氨基酸,优质的脂肪,然后是它非常重要的一个来源部分。
所以说我们就切入到中国人能吃得更多的东西,中国人已经吃得很多的、已经有很多的巨头做得非常好的,像猪肉和禽肉,我们佳沃暂时不碰。我们觉得我们要给行业做新贡献,不能进去跟巨头去做他们已经做得很好的,对于行业来说没有什么特别的价值,这是我们选择切入的门类的一个逻辑。
从布局来讲,我们是全产业链布局,我先讲就是说我们全产业链是怎么布局的。优质蛋白,一听这个词你就会知道,食品其实原料是很重要的,我觉得基本上就七分原料三分加工吧。如果原料是不好的,再加工你也只能改变口味,不能改变它对身体的营养和健康的贡献,我们就是想到它这个行业的特质,所以说我们一上来还是做了较重的一个资产的布局。
我相信短期看如果要赚快钱,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个肯定是有问题的,但是我们是想做一个百年老店,能不能做成再说,但是我们是冲着这样一个愿景去努力的。
蛋白领域我们一定要有研发,从它的价值链来讲研发和加工是蛮重要的,所以说我们等于在中国做研发的这个布局,我们现在的研发中心,一个是在上海,一个是在成都,还有青岛,我们的研发就是做食品创新。
将来大家的消费除了在餐厅里面——餐厅里是厨师去做加工,有些甚至也已经变成半成品,中央厨房去加工了——那么在家里的话,消费者将来越来越会买半成品,不太会去买原料再去做,所以说我们做了研发和加工的布局。
那么现在我们在青岛、上海、武汉、成都有工厂,这是我们自己控制的工厂,还有一些联盟合作的工厂,联盟合作的工厂是在包括大连,青岛地区也有,也还有在京津冀的天津,还有在广东,这些地方是我们的联盟工厂。这样,佳沃就已经有一个三D的研发,加上上海、青岛、武汉、成都4个自有工厂的布局,再加上有四五个地方的联盟工厂的布局,所以说,我们已经在中游的食品创新研发和加工上做了一个很好的布局,可能在未来的三五年就是我们优质蛋白领域的一个发力的阶段。
我们在这个领域总体上是非常看好年轻一代对���种创新食品的消费,它是升级后的食品,它是半成品甚至是加工好的产品,我们叫Ready to eat和Ready to cook。Ready to cook就是拿回家,你放到锅里一炒就行了。Ready to eat或者说Ready to heat,你放到微波炉里一热就可以了。我们相信年轻一代一定会是以这两种为主。
……
主播:我记得当时有很多朋友都在问,问虎嗅PRO(现在的妙投)、问我们黑卡的专家说,新发地闹这么大一场疫情,是不是接下来批发市场会渐渐的萎缩?你看生鲜电商,然后这一波这么火,前置仓什么的,未来是不是批发市场会被渐渐取代?我正好今天问您这位专家。
陈绍鹏:我觉得产销直接衔接的这种通路,它会占有越来越高的行业里面的比例,但是批发市场我觉得占有的比例会逐渐缩小,但是不会很快消亡,历史周期可能会非常之长。
第二个观点就是说它的形态会变化,它会变成新一代的、进去之后跟超市一样的非常整洁干净、体验非常好的这样子的购物场所,就是新一代的批发市场,甚至有些仅仅是一些交换信息看产品的体验场所,可能最后很多交易也会变成批发市场的线上平台,也会组成一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新业态。我觉得是必由之路。
我们把自己还是定位成一个to C的公司,品牌型的to C的公司,虽然我们的产品也会通过批发通路去覆盖低级别的市场,还有去覆盖一些我们不能直接有人员去覆盖的这些零售通路和餐饮通路,但是我们定义的我们的核心产品最主要的还是to c的一个品牌型的产品,所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不会去经营批发市场,这不是我们的主战略。
这个渠道业态的一个核心理论叫手风琴理论(虎嗅注:零售手风琴理论又称为综合-专业-综合循环理论、手风琴模式和伸缩模式,它是用拉手风琴时风囊的宽窄变化来形容零售组织变化的产品线特征),在某一个历史时期,随着一个创新技术的引入,把那个风琴的琴弦会拉得比较大,它会吃掉旁边的一些通路的量,但是慢慢地再有一个新技术出来,它又会被压缩一点,回到它最适合发挥的一个比例。所以说,我觉得渠道业态可能用手风琴理论可能会理解起来比较好。今天你看批发市场,再给10年也不会把批发市场消灭了。
主播:我看20年都难。
陈绍鹏:20年不敢说,中国变化太快了,但10年内我觉得还是不会的。
为什么选择品牌这条路?
主播:其实联想做农业第一天就是奔着品牌去的。
陈绍鹏:是的。我们就是一盒一盒的卖的,一上来就是品牌化的,而且一上来我们是讲的全程可追溯的,就是消费者吃得比较放心。优质的、比较安全放心的、包装化的、以现代的产品形态呈现的商品,这就是我们当时很笃定的一个方向。
主播:为什么是要以品牌来撬动呢?因为其实我觉得联想一直做事都还蛮高举高打的,就是说希望是能够为中国的农业的变革添砖加瓦的。那为什么要选择品牌这条路?
陈绍鹏:因为我觉得食品行业核心要解决的一个挑战是信任问题,消费者的信任问题。那信任问题最可持续的、凝结起来的一个资产是什么?就是品牌,就是消费者对这个品牌的一个信任。所以说食品行业我觉得最经久不衰的就是品牌,因为通路业态5年、10年就会有大变化。
食品是一个时尚产业,你今天喜欢吃麻辣产品,过几年你就想我要特别健康、特别清淡的,少油少盐少糖的,重口味的我就会吃得少。所以说我觉得食品它是有这种时尚产业的概念,这种特性我觉得是比较明显的。所以说它会不断推陈出新,但是品牌积累的这种消费者的信任是,这家公司生产的产品安全、优质,我敢给我的孩子吃。这种感觉我觉得是无可替代的,所以说我觉得食品行业最主要解决的是一个信任问题。
为什么信任问题比较大?是因为它的链条极长,它还依然需要有大量的人的参与和干预,它是很容易在过程中污染,很容易在生产过程中有这种比如说农残的问题,有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问题,也还有水的污染的问题。所以说它的脆弱性、易污染性就决定了解决信任很关键。
举个最不恰当的例子,就是IT产品,10年后这个企业你都不知道它还在不在,但是食品企业、农产品企业随便一数都是几十年上百年、一两百年、两三百年的,所以它形成品牌资产之后,它的价值是极高的,护城河也挺高。所以说我觉得这是我们行业的特质。
……
C2M模式成立吗?
主播:我们看像拼多多这种电商这一波它能起来,它其实选的品类是生鲜,它是用这个品类,然后用社交的流量,把自己给做到了现在的体量。但是它现在讲的故事就是C2M(Customer-to-Manufacturer),特别是讲的是农业的C2 M。想向您请教一下,现在到了这个历史阶段了吗?它现在想做C to M这件事是成立的吗?
陈绍鹏:黄峥(拼多多创始人)是我很好的朋友,真的这个问题很难回答。首先他是特别优秀的,也做了特别成功的一个企业。我觉得就是说我们可能纯粹谈C to M、产地直发模式可能更好谈一点。
因为农产品你怎么C2M啊?我觉得还远没到这个历史阶段,可能更多是产销的链条可能中间环节去掉得更多,生产者和销售者直接对接,是这样子的一种模式。我觉得是他们做得是非常好的,我觉得也让行业里的所有的人看到说,其实有时候一些创造性的业务模式,也能够极大地推动这个行业的一些领域的快速进步,黄峥是做得非常好的。
还是要回到从消费者端来看,就消费者你是怎么细分的?针对的是哪一个用户群?这个用户群它最care的是什么?他的日常他最优选购物通路是什么?可能每家工作都是这么一个组合,以一个客户群为主打,可能还有几个打出去直接能够稍带着命中的几个客户群一起选择自己的通路组合和产品组合的。
我觉得C2M一定是个未来,你定制到什么程度,确实我觉得是有一个历史的不同阶段,另外一个客户群不一样,这个市场都是共生的,没有哪种模式就一定是唯一赢者通吃的模式,没有一个东西能打动所有的消费者,甚至现在社会变化到不同的消费场景下买不同的东西。现在真是到了一个超级消费时代,锤炼的是你对客户群和场景深度的洞察,去聚焦型地形成你自己的产品组合和业务模式,可能才会赢得未来。
……
做佳沃,有没有那么一刻突然不想干了?
主播:联想属于制造业,IT领域,然后您转到农业,这一路走过来,您觉得最大的碰撞是什么?
陈绍鹏:我觉得刚才讲到的全是碰撞。我讲的这些东西都是跟团队一点一点地摸索、踩坑,然后有教训,然后大家就不断地学习成长。因为回到我们的初心,就是说我们还是想在这个行业里带来一些较多的根本性的改变。然后因为这个行业里面原来就是人才较少,获得的资金较少,技术积累不够,管理没有升级,所以这种情况比较的突出。所以说我们进来之后,初心就是想在这些方面做一些贡献。如果当年这个行业都已经很好了,我们坚决不会来的,因为就是说可能没有我们的机会嘛。
主播:对你而言最大的一个教训或者记忆最深刻的。
陈绍鹏:最大的……比如说我们可能有些教训,比如说我们的有些基地选错了。虽然我们回过头来看,根源是什么?还是人才。是因为你的选址在基地的前期研究工作上做得不充分,就是根源还是那方面的人才,那时候积累的还不够,他对基地选择的这些要素的维度的掌握不完整,认知的深度不够。
表象是一些基地选错了,选错了之后由于你是较大的投入,因此基地选错了之后,代价就比较大,会花很长的时间去调整它。比如说你可能要额外的一些投入去解决他选择的这个地方的缺点,可能是气候的缺点,也可能是土壤的缺点,还有一些外界环境要素的缺点,你会去额外有些投入去弥补它,那个基地你可能就效益差一些等等。还是有很多的这样子的失误和错误的,才会积累出来自己公司的 Know how这一个门类的专业知识足够的深度。
主播:这么难一个行业,您在制造业、在联想已经做到那么高位阶了,您到了农业,没有一刻真的是觉得我真的好想跑吗?
陈绍鹏:我觉得没有,这不是为了夸我自己,这可能跟我个人的性格有关系。我就是这么一个性格和价值观的人,具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不是因为笨啊还是什么原因,反正做事情可能还是有这种坚持的精神。
开始我认为柳总(柳传志)可能选错了,是因为我也不是做农业的,我也不太专业,后来我觉得他还是比较懂我的。确实这个产业,柳总他虽然没有真的钻进去抓很多研究工作,但是他可能有这个精神本质的把握能力,他可能觉得这个行业它就是一个需要非常坚持的精神的行业。
因为我想他这个道理也简单,就是中国市场经济都发展到2000年以后,尤其2010年以后了,这个农业为什么没做?我们当时作为农业战略的时候,是两拨人做的,我之前有一拨人做过一轮,我来又重复做了一轮,做那么多汇报,他(柳传志)每次都问说,为什么这个行业没有发展起来?他总是问这种问题,而不是说这个行业缺什么。这个行业一讲我们就会容易讲到技术环节,缺技术、缺人才、缺管理、缺资金。
他就说那中国社会好像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2000年以后,这个资金可获得性也很好了,后来他还是觉得可能这里面缺乏好企业。好企业肯定是创业者打造出来的,可能还是缺少一批有奉献奋斗精神的创业者在这个行业里���久久为功,然后可能几代人一起做工作,他会把这个行业转变了。
回到你的问题就是,我就是这么一个性格和价值观的人,所以就做了这样子的工作,希望从商业上来讲是联想控股的一块好业务,从消费者来讲也给消费者带来很多升级的好食品,也就很有成就感了。
普鲁斯问卷,八卦时间
主播:你最恐惧的是什么?第一个跳到你脑海里的。
陈绍鹏:小孩子的成长可能我会比较揪心一些。因为我这个人的工作投入的时间精力比较多,教育孩子的工作全就交给我太太了,我参与的不是特别够,所以说我会很恐惧说是不是孩子教育方面真的是我们尽到了父母的责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是这么反过来说的,我觉得人的养成是最难的,所以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将来都是一个健康的,心理健康、自己生命有意义、对社会有意义的一个人。经常会觉得我和太太是不是尽到了责任,然后给他们一个好的教育,让他们将来有一个好的生活,更多是这些方面的一种担忧和恐惧。
我太太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她说你放心工作,反正她也是贤内助,家里教育孩子的工作都交给她了,我经常会觉得说我的责任没有尽到,我会有很多的愧疚,觉得我父母教育我还是挺尽责的——虽然我不觉得要用成功不成功去衡量,我对于我的职业是蛮满意的,我自己的生活状态什么都是很挺满意的——我父母虽然他们出自农村,但是我觉得(对我的)教育做得我觉得还是挺好的。所以首先我是挺感恩的,并不是说他们只是生活上养育了我,是说教育上我觉得也挺好的。
我自己有时候就恐惧说,我自己这方面做得怎么样。因为你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纠结和焦虑,我觉得我们家焦虑最多的就是孩子,别的事情好像从来都没有。我的工作你比如说也有很多的挑战,但是我觉得相比这个东西,好像它有一种不确定性,不可控性,也有很多的天生带来的禀赋的东西,还有偶然性等等。
我觉得可能我们人类最大的一个缺憾就是把教育孩子、养育孩子这门功课做得不够深,不构成体系。都是一堆新手,新司机上路,一个孩子两个孩子都是新司机上路,然后社会的未来的发展和延续是靠一代一代的接续,下一代怎么能够让他们教育得更好,让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
我觉得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是靠下一代的,所以我会从我的孩子的教育推及到社会的教育。这个社会变得要美好,就是根本要靠教育,有了教育,然后就有了其他的一切,然后就有一个更美好社会的根本,所以说我对教育这个事情是特别恐惧的,很焦虑的。我就觉得我父母教育我们这几个孩子都还算争气,还算有出息,到底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这样子的一个感觉。
主播:感觉您在思考孩子的问题上跟思考农业的问题是一脉相承的。
陈绍鹏:也许可能我父母就把我教育成这样一个性格和思维模式的人。
主播:你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有吗?
陈绍鹏:最后悔的事情好像没有,我这个人就从来不后悔,很少有事情让我说特别的后悔,我的一生都是我努力去争取的。
比如说我是农村长大的,你要上不了大学,你就这辈子你可能就在家里种地了,我觉得种地不是一个丢人的事情,最主要是你没有受到教育。但是我经过努力,我一路受到了我觉得还是蛮好的教育,教育之后我先分到了一个国营——我不是对国营有偏见啊——那时候它非常传统,我觉得跟我想象的上进的环境不太符合,我工作了六七个月我就跳出来了。我是暑假分配了工作没回家就去报到了。人家说都是9月份来报道你怎么7月2号毕业,7月3号就来报到了?人家这办公室也没准备,桌子也没准备,然后我自己找桌子、自己弄办公室,然后你就可以看到我这个人就是这么急着要去上班的。
后来工作了7个月,我就觉得这不是我要来的地方,人家都很羡慕你一个农村孩子能留在北京、分到一个这么大的好的一个单位。这个单位是非常好的,我并不认为它不好,是它不适合我,然后我就又跳出来了。跳出来我父母居然就让我哥哥专门到北京来找我,说这个孩子脑子进水了,这么好的铁饭碗不要就下海了,就特别担心。然后我哥来一看说孩子也还挺正常,挺好,脑子没进水,然后就回去跟父母去复命,我就进入联想了。
进入联想之后也从来没想过,一路发展,努力争取,从做一小片的业务到做全国的业务,到管全球的业务。做农业也是我争取的,因为职业发展的阶段和年龄阶段,我说我能不能有一个独当一面的、做一个新产业这么一个机会?正好控股有这么一个机会,我说柳总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我试试。
所以说我的这些东西都是我主动的去选择,没有一次说我的选择我就后悔过,越难,我会越勇敢,越有韧性和斗志要去克服它。我是这么一个人,所以我觉得“后悔”这两两个字好像跟我是几乎是无缘的。
主播:您最喜欢男性身上什么品质?
陈绍鹏:觉得男性身上我最喜欢的还是这种上进的品质,就是要如饥似渴地学习,进一步改变自己。这是我最看重的。我最不喜欢去一起工作的人,是那种自负、刚愎自负、不思进取的人,特别喜欢那种就是把今天的最高表现当作明天最低的要求的这样子的人,这种人是我最喜欢的,就是对上进心要求特别高。最反感的就是刚愎自负,不思进取,这两种人我是最不喜欢的。
主播:您这一生最爱的人或东西是什么?
陈绍鹏:最爱的人我觉得是我太太了,因为我这个人是以工作为中心的一个人,我的夫人她特别能理解我个人的人生的追求,工作的投入度,她要能比较支持我,比较理解我,比较支持我,要不然的话这日子是没法过的,对吧?反正我太太她特别理解。家里的真的是很多的、所有的事情她都不让我操心,对我的工作非常理解。因为你看我这个是高强度工作,出差特别多,甚至有些时候休息日也被占用的比较多,所以她都还是比较理解和支持的,所以我觉得这个是我特别幸运的。
主播:感觉就是借我们的电台节目表白一下。您最近在看什么书?推荐一下最近你觉得特别喜欢的。
陈绍鹏:我最近看的比较多的是梁漱溟的全集。最近看他关于东西文化比较方面研究的东西,梁漱溟的书大概有二三十本,啃了多一半了。
可能近些年来,从联想国际化之后,特别是从2008年开始,我自己个人业余的一个爱好就是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是我花比较多的时间的。因为说实在的,我英文水平只是工作水平,不影响工作的水平,你读英文的原著还是很费劲的。所以说我去找好的翻译的东西,特别是中西兼顾兼通的那些大家,就是国外的东方文化研究的机构里面的这些大家,中国的这些东西方文化研究的这些大家,像比如说冯友兰先生的书我也深度的啃过,李泽厚先生的东西我也深度的啃过。甚至从经济学的角度,比如说啃过杨小凯的所有的经济学、张五常的经济学的著作,到像梁漱溟先生这些做比较文化研究的人的著作,我反正一一本在看。
因为那时候联想刚开始国际化,遇到一些东西的文化的冲突,我就试图想对东西文化有一些洞察,因为我坚信未来世界还是一个地球村嘛,我觉得中国企业、中国人会全世界遍地都是,我们怎么跟别的大洲的人去共处,在哪儿都是被人尊重的一个人。一说中国人现在都会带一些有色眼镜。我就想把这个背后的根本的东西找出来,形成自己的一些认知,我觉得也很有意义,对生活、对工作都会很有帮助,所以说读这方面的书比较多。还有一些像什么宗教的比较研究这些书读的比较多一点,这些是这几年来一个恒定的主题。
因为有时候业余时间你总得有一些乐趣,我的乐趣就是看书。还没有动笔的这么一个决心,就想着退休了好好写点东西,现在就真的是太忙了。我特别钦佩那些工作、事业干得特别成功,还一一本出书的人,我说哪来的那么多时间?一相比,马上觉得自己特别渺小。
下载虎嗅APP,第一时间获取深度独到的商业科技资讯,连接更多创新人群与线下活动
BruceFav 02-互联网新闻 via 虎嗅网 http://www.huxiu.com August 8, 2021 at 01:22PM
0 notes
brucebai · 3 years
Text
网红品牌开始“变味”,是从疯狂造词开始的
网红品牌开始“变味”,是从疯狂造词开始的 https://ift.tt/3Ca8Suq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自动播放
play 钟薛高特级红提实为散装红提 网红品牌是否值得买
向前 向后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原标题:网红品牌,都是“营销狗”? 
 文/黎明  编辑/魏佳
 来源:深燃(ID:shenrancaijing)
 “现在就连吃烤串,都有一股网红味。”一位消费赛道的投资人感叹。
 在看完一大圈消费品创业项目后,他感到难以下手。因为这些项目“全都长着一副网红脸”,先不说产品、渠道高度雷同,有些品牌甚至连代工厂都一样。“毫无壁垒可言。”他吐槽道。
 但这些项目很火。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消费品创业赛道就热起来了,多个低度酒、零食、餐饮连锁品牌获得融资,就连兰州拉面都被资本集体盯上。
 品牌们对外宣讲的故事也大同小异。做饮料的,一定得搬出“零唐零脂”的概念,之前是元气森林气泡水,现在是各种低度酒;做食品的,健康养生的概念很管用,就连薯片这种“垃圾食品”现在也是“健康零食”了;做彩妆的,只要跟国潮扯上关系,瞬间好像就“高端”起来了,以至于炸串都包装成了国潮风。
 创业者们,正在用相似的配方,批量“炮制”网红消费品牌。
 投资人也乐见其成。上述投资人看过一个初创的零食品牌,打法很“网红”——号称低卡零食、吃不胖,在小红书等平台大量种草,靠网红来引流。但他没有投,因为月销才十万,供应链也不完善。但没过几天,今日资本砸下1000万元投资,让他直呼“看不懂”,更“投不起”。
 “现在的消费品创业,泡沫很大,很多项目已经透支了三年以后的业绩。”他感慨。
 但有钱的投资机构并不在意,很多类似的新消费项目,正在遭到投资机构疯抢。
 一家人民币基金的投资人对深燃表达了无奈:“我们定不了价,就看人家开价。原来是真正的好项目这样,现在是大部分的项目都这样。反正气氛烘托到这了。”
 如今,创业者、投资机构、流量平台,联起手来将品牌捧红,他��造词、造风、造势,拉着消费升级的大旗,想从这一轮消费品创业大潮中淘到金子。
 但还是有一些行业人士保持着清醒,认为这种狂热的氛围持续不了太久。元气森林“零糖”翻车不是唯一,农夫山泉掉沟里也并非孤例。疯狂的消费品投资热,是时候降降温了。
 CEO造词,概念比产品更重要?
 ——“不会造概念的CEO不是好CEO。”
 网红品牌开始“变味”,是从疯狂造词开始的。
 今年4月初,一位关注消费行业的投资人,在成都参加2021春季糖酒会时感到震惊,一些新出现的酒水品牌,居然打着“0糖0脂0卡”的概念大行其道。以他的经验,酒这种粮食酿造的东西,要实现零糖零卡,几乎不可能。
 这个概念本来是元气森林发明的。然而几天后,元气森林发布致歉声明,表示“0蔗糖”与“0糖”不同,要将之前在乳茶中宣传的“0蔗糖低脂肪”改为“低糖低脂肪”。
 元气森林翻车了,但初创的低度酒品牌们毫不在意。目前市面上至少有五款以上的低度酒产品,打着“零糖”或“无糖”的概念。
 这些新兴的消费品牌,非常精准地抓住了当代年轻人一个非常大的痛点——要健康。于是,美好的商业故事,就围绕健康这个点徐徐展开了。
 初创零食品牌小伶鼬,卖的是鸡肉脆片产品,主打的概念是“0油、0蔗糖、非油炸”;另一个自称健康零食的初创品牌食验室,创始人称发明了“0油清膨化技术”,要打造“改造薯片的新品类”;而元气森林创始人投资的好望水,号称是用枸杞、雪梨、陈皮等不同功能的草本食材熬制,能健康养生。
 就连前两年资本追捧的电子烟,努力向外界传达的,同样是“健康”的故事——比传统香烟减害。在被央视315点名之前,很多电子烟品牌打的是“0焦油”旗号。
来源/Pexels
 抓住了用户的痛点,找到了营销的爽点,这些新品牌和资本一拍即合,快速打进市场。
 而在具体落地中,为了丰富故事内涵,创业者们使出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花样。现在最流行的就是国潮风。
 不论是茶饮界的当红炸子鸡茶颜悦色,还是当前颇受资本热捧的项目墨茉点心局,都走的是国风路线。明明是升级后的现代化产品,非要搞出复古国潮风,而年轻人似乎很吃这一套,创业者更是跟风成瘾。
 在彩妆领域最典型的是花西子,通过各种营销和明星代言,把“国货彩妆”和“东方彩妆”这两个标签牢牢贴在自己身上。就连串串这种很接地气的小吃,现在也跟国风扯上了关系,最典型的是夸父炸串,从名称到外观设计,一股神话故事风扑面而来。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一些网红消费品牌的创始人,并非产品或渠道出身,此前并无消费品行业经验。比如,当下大火的中式糕点项目墨茉点心局,有报道称其创始人王丹曾在湖南广电任职导演,擅长设计和营销;网红雪糕品牌钟薛高的创始人林盛,曾从事咨询与广告营销。他们都是跨界创业者,且营销特质很明显。
 现在的很多创业者,都喜欢把一个词挂在嘴上——重新定义。按照他们的说法,所有的消费品,都值得重新做一遍。于是,我们看到了被重新定义的雪糕、零食、点心、炸串……而网红品牌,就在这种重新定义中诞生了。
 平台造势,推波助澜、炒热气氛
 ——“你要做规模,要速度,就要砸钱。”
 光有故事肯定是不够的,还得有人买单。用业内的说法,得有流量。
 一家人民币基金的投资总监孙颖达前不久刚看过一个跨境电商项目,数据看起来很不错,毛利率超过80%,不到半年时间做了近5亿元销售额。但他在看完成本结构后大跌眼镜——60%的收入都交给了流量平台和网红,剩下的20%勉强覆盖运营成本。“营收过亿,但只是过了过账。”
 被流量平台绑架,是现在很多网红品牌的通病。完美日记去年收入52亿元,其中营销费用34亿元,占比65%,比上述跨境电商项目还高。
 这些高额的营销费用,大部分撒向了微博、小红书、抖音、B站等内容平台以及几大电商平台,通过KOL推广、信息流广告、直播带货等方式获取流量。
 这是现在很多新品牌通用的打法和套路。食验室创始人在一次采访中直言,其推广的方式就是与内容平台和KOL合作,“通过种草营销收获第一波消费者”。去年12月的天猫零食节,食验室出现在了李佳琦直播间。
 完美日记是这种玩法的典型代表。去年,完美日记86%的收入都是来自DTC渠道(品牌不通过经销商,通过流量平台直接触达用户),但也造成其营销费用高企。
来源/视觉中国
 而具体落实到运营中,就是早期打爆品。孙颖达发现,现在很多消费品牌,都喜欢去打一个类目,“比如天猫的某个品类,过去一个品牌最高月销量是1000万,我发现了一个新的品类,想办法造个品牌出来,通过运营一下子把月销量冲到5000万,创下它的历史新高,这样品牌一下子就曝光了。”
 今年天猫618,出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天猫发了个榜单,459个新品牌拿下细分类目第一,去年双11这一数字是360。这多出来的99个细分类目,也就对应着99个新品牌。但这些类目看起来显得“过于具体”,比如咖啡液、鸡肉零食、苏打酒、玫瑰花茶等等。
 现在排名都不是用咖啡、零食、酒、茶这些大类了,榜单被拆得更细,意味着更多品牌能成为“冠军”。而只要成为冠军,就有了营销的资本,即便这个冠军在参赛时总共都没几个选手,而且还只考察了15天。
 要达到这种短期爆炸性的效果,拿下冠军的头衔,就需要花钱买流量。
 一家大型流量平台的某类目负责人对深燃坦言,现在新品牌要跑出来,营销必不可少,“你要做规模、要速度,就要砸钱。”
 营销大战是平台乐意看到的。“既然赛道已经准备好了,有玩家来了,资本也来了,消费者的需求也到了,我们要做的就是进一步让赛道更热,把赛道真正做大,一起教育市场。”他说。
 品牌和平台乐在其中,毕竟这是一个“双赢”的事情。品牌获得了流量,平台获得了抽成。入场玩家都想在这一波热闹中各取所需。
 但孙颖达持谨慎态度。“从投资的角度,我觉得还是需要等这一波营销过了,再看它的自然增长是什么样子。我不希望你把销量炒起来了,显得数据很好看,估值也很高,但我们一投进去就套好几年。”
 投资人更担忧的是,这种拼营销的品牌发展模式,可能是“扯虎皮拉大旗”的空架子。
 “前端跑不出差异感,大家只能疯狂砸渠道砸营销。这导致整个消费品创业,最赚钱的是上游的工厂和中间的渠道,品牌是最不赚钱的。”消费行业投资人钟嘉成对深燃说。
 资本造风,做局者与跟风者
 ——“大机构做局,小机构跟风。”
 资本看似不关心品牌现在能不能赚钱。
 多位投资人都对深燃表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涌入消费品赛道,很多是之前不看消费的投资人,而且不少是美元基金的大机构。此外,抢项目的情况越来越多。
 孙颖达此前接触过墨茉点心局,想要跟进投资,当时是按10亿到20亿的估值在谈,没多久这一轮融资就close了,他没投进去,后来还有投资人想挤进去,再一问估值,已经涨到50亿了。这家去年8月才开业的中式点心品牌,不到一年已经完成四轮融资,而根据大众点评搜索出来的店铺显示,到现在已经开业的门店只有16家,且全部在长沙。按20亿元的公司估值算,单店估值超过1亿元。
 “一个店凭什么值1个亿?我理解不了。”孙颖达说。
 以前,对于那些不需要烧钱扩张、财务结构相对健康的消费项目,投资人在估值时一般是根据PE市盈率(估值/利润),只有那些互联网项目,比如滴滴、拼多多、美团这类平台型公司,才会用PS市销率(估值/销售额)来估值,因为这些项目往往是亏损的。但现在,投资圈开始流行用PS来给消费项目估值。
 以元气森林为例,这家公司今年4月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估值60亿美元,公开资料显示,其2020年收入不到30亿元,按此计算,市销率约为13倍。作为对比,可口可乐的市销率只有7倍。
 已经上市的完美日记,到了二级市场之后更夸张。2020年收入52亿元,亏损27亿元,市值一度超过1000亿元,市销率最高时有20倍。
 这意味着投资人开始接受消费项目也可以亏损扩张,新消费行业的玩法和估值逻辑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就像前几年移动互联网浪潮中的用户逻辑一样,投资人开始越来越看重规模、增速、市场份额,而不再盯着企业的利润表。
 一位消费品行业的连续创业者对深燃总结了这其中的差异:“原来的消费品发展都很慢,要靠积累,用自己的辛苦钱慢慢滚动,到最后阶段资本才送你一把。但现在很多消费品,一开始就是资本驱动的,快速扩张快速走量,只要把规模做起来了,即便是亏了很多钱,但只要能上市,按收入来估值,乘以10倍,很快就能套现。”
 这其中最核心的点在于,创业者和投资人在这个游戏中,赚的不是利润分红的钱,而是市值上升的钱。
来源/Pexels
 而在抬升估值、做实市值上,投资机构经过前几年的互联网大潮历练,早已驾轻就熟。“完美日记打通了二级市场的故事,创业者和投资人跟风,这轮品牌能火就顺理成章了。”
 于是在今年,我们在消费品创业赛道看到一副极其壮观的景象,大大小小的投资机构,就像接力跑一样,一轮接一轮疯狂投资新消费品牌。
 不到一年时间,墨茉点心局拿了四轮融资,好望水融了三轮,食验室融了两轮,而这几个品牌都才平均成立一年时间,它们推新品和开新店的速度甚至都赶不上融资的速度。
 如此快节奏、高密度、针对初创公司的融资,就是放在过去五年的中国互联网历史中,也是少���的。
 而在投资机构进场的顺序上,也能看到明显的套路和规律。以墨茉点心局为例,种子轮是两家不知名的小公司,天使轮时专注餐饮行业的番茄资本加入,Pre-A轮吸引了元璟资本、清流资本等知名机构,而到了B轮,风投女王徐新的今日资本正式进场。而每完成一轮融资,公司的估值就要上一个台阶。
 “按照这种玩法,如果用传统的投资回报来看,前几轮的投资人都可以退了,泡沫太大。”孙颖达说。
 网红容易,长红很难
 ——“从网红到长红,没那么简单。”
 在资本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新兴消费品牌正在冒出来,而且很多具有网红潜质。随着行业内的打法成熟,且逐渐套路化,一眼望去,仿佛所有新消费品牌都长着网红脸。
 但网红这个词却开始有点逐渐黑化的意味,网红总是容易跟疯狂营销、资本助推、恶意炒作扯上关系,尤其是元气森林、钟薛高、农夫山泉营销翻车后,人们对网红品牌的印象大打折扣。
 有两家垂直赛道的头部网红品牌明确告诉深燃,不想被称为“网红品牌”,相比之下,它们更愿意用另外一个词——“长红品牌”。
 从网红到长红,并没那么简单。它需要的可不是618这种短暂的营销造势。外界质疑的是,网红品牌营销背后的产品力究竟如何,以及企业的竞争壁垒究竟在哪里。
 多位投资人对深燃分析,这一波消费品创业的大背景是,上游的供应链已经非常完善,直播带货、短视频等平台又提供了新的渠道流量,这改变了创业者打造新品牌的逻辑。
来源/视觉中国
 以前一般是先做工厂,等工厂出货了才开始往下铺货,但现在流行DTC模式,创业者找到上游代工厂,换个牌子,做好设计,直接线上卖。“这样起盘快,不需要做后端,只需要做前端的营销和平台设计就行了。”
 找工厂代工,是目前大部分新消费品牌的产品落地方式,极少有品牌从一开始就自建工厂。无论是前两年很火的电子烟,还是今年火爆的低度酒,又或是以完美日记为代表的国货美妆,头部品牌都在初期选择了代工模式。
 电子烟巨头悦刻的产品早期是由麦克韦尔代工,元气森林在自建工厂之前是由健力宝代工,网红“李子柒”的一部分产品同样是代工生产,完美日记、花西子也是跟代工厂合作。
 这些品牌都试图重新定义某个品类,自己掌握前端的设计和用户,但后端的供应链这半条命,却掌握在合作方手里。
 在另一面,没有门槛也就意味着很难有壁垒,很难有竞争优势。产品能很快落地,但不同品牌之间只能去拼营销、拼运营、拼组织。
 孙颖达在投资团队内部进行了充分讨论后得出结论,在这种模式下,品牌可能的壁垒,就是迅速把规模做到最大。在有限的窗口期之内,谁能迅速建立起竞争壁垒,将其他玩家挤出赛道,谁就可能得到资本的继续加持,从而胜出。
 但是现在,看起来风风火火的新消费品牌创业,还处在比较早期的阶段。虽然资本疯狂下注,但新跑出来占据绝对优势的新玩家尚未出现。
 “热闹半天,都是我们这种A轮B轮的机构在投,很少有项目跑到C轮,而大部分项目是活不过C轮的。”钟嘉成说。
 品牌追逐流量,资本追逐利润,在这场火热的新消费创业浪潮中,创业者、投资人、流量平台,共同将气氛热度推到高点。但当网红容易,长红很难,当冠军容易,当赢家不易。新消费品牌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题图来源于Pexels。应受访者要求,孙颖达、钟嘉成为化名。
 你会买网红品牌吗?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BruceFav 02-互联网新闻 via 新浪专栏-创事记 https://ift.tt/3y6EHRG July 2, 2021 at 09:00PM
0 notes
brucebai · 3 years
Text
年近40,我在互联网大厂做高龄“大头兵”
年近40,我在互联网大厂做高龄“大头兵” https://ift.tt/3lmYVUu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Tech星球”(ID:tech618),作者:陈桐,36氪经授权发布。
“P7、30岁以内,P8、35岁以内,P9、40岁以内。” 
从2019年左右开始,中国互联网流传至今着这样一句话,作为互联网大厂招聘年龄标准。甭管你是清华、北大、交通、复旦,还是海归回国,年龄若是过了参考线,招聘方都得掂量掂量,让不少人颇为不爽。 
“年轻化”成了招聘热词。一些公司的简介里,甚至将“团队中的90后占比”作为重要卖点,让80后、70后的老员工们压力山大。 
在字节跳动2019年公布的官方数据中,该公司员工平均年龄不到27岁,90后员工占比为63%,80后员工占比34%,60后和70后只有3%。且在一线leader中,有50%是90后。 
图片来源:字节跳动2019年官方数据 
而在互联网大厂,不管是第一梯队的阿里、腾讯、字节、百度,还是二三梯队的美团、滴滴、网易、小米等公司,内部却都真实存在不少年龄严重超过以上等级标准的员工。 
他们自嘲是大厂里的“高龄大头兵”,他们在夹缝中生存。 
他们是工程师,是测试专家,是产品经理,是市场和运营,是供应链项目经理……互联网“三百六十行”里,行行都有“大头兵”。 
“大厂凭什么要年龄歧视?”“是只有国内互联网才来这一套吗?”“我是过了35岁的一线大头兵,该如何破局?”在中国互联网上个十年高速扩张,野蛮生长之后,这些当初努力过的建设者们,切身感受到了职场压力的焦虑。 
01
以前太傻,不懂邀功,只会闷头干
张闻,35岁,所在公司职级:京东T6
我从今年年初就在看机会,到现在也还拿不定主意,是走还是留。 
我在京东工作了7年,做的一直是后端开发。之所以今年开始愿意看机会,一方面是听说今年一些科技公司招人的时候,对年龄的限制有所放宽;另一方面,我也觉得自己在京东,可能是真的升不上去了。 
因为最初所在的是冷门行业,在进京东的头三年,我还挺开心的,觉得能进入互联网行业是一种幸运。在京东的第四年,我从T5晋升到T6。此后三年就再也没升过。最近一年,我逐渐承担起一部分架构的工作。但是从来没有作为团队领导带过人。 
我不觉得我是一个不求上进、追求躺平的人。事实上,我中间曾多次拿到过优秀的绩效。后来我发现,高绩效的确能带来不错的年终奖,但并不直接和升职这件事情挂钩。 
想要升职快,不是靠你每天拼命写代码到12点。当然,我们以前内部宣扬过这种加班文化。我曾见过一个隔壁组校招进来的男生,有时候会揽下其他同事的活儿,干太晚了就在办公室里铺上睡袋休息,就像是曾经刚加入京东时的我。 
而就是这样的我,因为不会说话,不懂得在关键的时候邀功,不仅升职轮不到自己,好的项目也抢不着。甚至好的资源,最后都被会来事儿、懂得跟老板搞好关系的同事抢走了。 
以前,我一直相信“金子总会发光”,最后发现,“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老板和老板之间的竞争输赢,的确会影响我们下面“大头兵”的晋升。但我最烦的,是那种空降“摘桃”的老板。本来个别项目我们自己做得好好的,不需要他过来也跑的动。结果他一空降,功劳全归了他。只能说,职运这件事是真实存在的。 
好在老婆还算支持我,以前父母总劝我回家考公务员,她都能站在我这边,替我多说两句。 
真正的压力来自去年孩子的降生。老婆过去唯一跟我意见不太相合的地方,就是不太很想要小孩。为此还吵过一次架。我到现在都记得她最后突然安静下来,很认真地盯着我,说:“咱要是能在北京养的起,那就生。” 
今年,我打算通过跳槽,来实现职级跨越。 
我面过快手、阿里、和拼多多,都没有过。我得时不时求着接触过的每一个猎头,问他们还有没有啥机会推荐。眼见大厂的路不通,有好心的猎头又和我说:我多少有点儿大厂背景,好好包装话术、准备面试,也许可以去初创公司,转型做下管理,也许是个不错的路。但跳出代码,涉及到新团队的管理,我自己也没啥胜任的把握。 
过年回家乡,明显感觉现在三线城市也在快速发展。一些冷门行业的大外企早已进驻,在里面的老同学向我抛出橄榄枝。“再想想吧,再想想”,每次和老婆讨论的时候她都这么说。对于北京,她有自己的情感牵系,同时也希望未来孩子能获得这里的教育资源。 
如果工作难找,注定要继续做“大头兵”,不如做个俗人,让我去个钱多点儿的地方吧。 
02
为了让工作保持舒适,我拒掉了升职加薪
吴婷,34岁,所在公司职级:网易3-2
我在网易做游戏的一个团队里,承担测试类的工作。 
我们整个团队的压力应该都不大。业务已经存在了很多年,也没啥波动起伏。在这里我工作了9年。很多人听到都会觉得惊讶,好奇地问“你怎么能毕业9年一直在一家公司”,我都开玩笑说,可能我是一个长情的人。 
有很多互联网的猎头和HR找过我,我把简历从招聘网站上关了都还一直找。但我一解释我不想跳槽的原因,对方都很不理解,有些比我还激动,要“diss”我,还差点吵起来。 
事实上,我算我们组里待的时间比较短的。工作11、12年的大有人在,包括上面的老板。在这里,我感受不到网上炒得很热的“内卷”,还有什么“996”、“加班文化”,这些都太荒唐了。我之前还在微博上跟一个强烈支持996的“奋斗癌”撕过一架,但后来想想没有必要,我过得舒服就行了,他们累成那样和我有啥关系。 
我在的部门里,氛围也很好,大家都是老同事了,互相尊重。 
以前有老板提过要帮我升职、加薪,被我一口回绝了。我很清楚,升上去了就得承担更大的能力范围内的事儿,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但升职加薪不是我最想要的。我只想好好带娃,下午到点我要去接他放学,送补习班。我们两口子也没有很缺钱。我老公目前在国企,家里有房,日子靠两个人完全能过得下去。周末的时候,我也会抽出一两个小时,去练字、练瑜伽。为什么这种有滋有味的生活就不值得被提倡? 
如果可以,我想在网易干到退休。 
03
手握阿里百度股票加理财,年入千万,我一点都不怕“被优化”
李子木,39岁,所在公司职级:百度T6
在现在的工作岗位上,我很少和人提到,入职百度前我有一年的Gap。 
今年是我在百度的第6年,也是我从硕士毕业回国后的第12年。我很有自知之明:放在就业市场里,我就是条没啥人要的老黄瓜。可我前期的职业发展,还是不错的,在IBM和阿里都待过。 
在阿里的那个时期,可谓是最拼命的,经常加班,一开始也不觉着太累,反正做学生的时候也习惯熬夜赶作业。后来慢慢身体吃不消了。下午长时间坐在工位上,感觉心跳会变得很快,或者漏拍,就是那种让你觉得会不会有心脏病了的感觉。发际线也开始往后脱,我一下就怕了。 
从阿里出来后,我给自己放了个一年的长假。在这一年的Gap Year里,靠着过去几年的积蓄,还有边旅游边兼职做线上小项目赚的钱,我去了巴基斯坦、尼泊尔、缅甸、越南、马来西亚、韩国、日本。别看我是搞算法的理工男,我其实很喜欢游记,喜欢各地的人文风物。 
直到时隔六年的现在,我都日夜想念那段日子。我认识了很多有趣的当地朋友,有些朋友从互联网辞职后还去做了游艇生意,他们让我看到了过好这一生的其他可能性。这一年里我还学会了如何管理自己的现金流和投资。但这些,我不会让现在的身边人知道。 
至于在百度的这块儿业务,我感觉一直有点扶不起来,但老大还在跟我们画大饼,说多么有前景。还让我带人,不过长期也就带一两个人,我都不好意思说。 
今年我还是希望能升一下,到T7的级别。因为,我有从其他同事嘴里听说,我下面的这两个小弟,曾经背后抱怨过我无法给他们带来资源,说我没有向上争取的能力。这句话挺让我受伤的:你自以为做到了倾囊相授,人家却都还嫌弃你是“大头兵”。 
我以前的同学,级别现在基本都混的比我高,但还是很爱跟我聊天。听他们说,中高层的会议特别多,从早开到晚,也没做啥真正有价值的事儿。 
你听说过“母胎单身”么?说的就是我。现在,我只希望攒够自己的养老钱,过两年等疫情稳定下来之后,能再次去周游世界。我听说,现在有些HR不接受简历上有Gap的人,不知道他们见过的那些有Gap Year经验的人,是不是都和我一个德行。 
我一点也不怕“被优化”:以我目前手中的股票,加上早年还持有的阿里的股票,再加上理财收入,每年也有1000多万,房子在老家买了一套。这大概就是我的底气所在。 
04
6轮面试后取得国内大厂口头offer,最终卡在年龄
Fei,46岁,所在公司职级:Amazon(北美)L6
我的职业经验稍微有点特别。国内硕士毕业后我先后在联想、创业公司等干过,大概工作了15年后,出国读了2年硕士,然后选择留在美国工作。 
我是做供应链出身,做这方面的项目经理,当时Amazon作为当地电商Top1的业务体量和场景,非常吸引我留下来。 
疫情期间,我很想念身在国内家乡的父母。同时,也有朋友在劝我,说Amazon的职级给得也不高,不带人的话,相当于也是个“大头兵”角色。思前想后,我决定回国。 
一家国内一线互联网大厂的机会也很快找上了门。 
一开始,我在领英的个人页面上没有把最早的两段本硕时间写明——反正都是工作经验20年的人了,还有人在乎这个吗?猎头也没有问我要详细版简历。而我听说过,国内公司会在意年龄,猎头和HR都安慰我:不要紧,先聊聊看。 
经过6轮面试,我成功取得了口头offer。但这并没有代表一切皆大欢喜。我“挂”在了背调环节。尽管HR和猎头都各自找了其他借口来婉拒我,但我用脚趾头想都知道,他们看到了我填写的真实年龄是46,所以撤销了offer的发放。 
后来和身边层次相仿的朋友交流,他们也在回国面试的时候遇到过类似困扰。有意思的是,那家大厂的终面面试官也私下里对我表达了惋惜,他说,从我过去的面试沟通中,其实充分展现了他们想要的人的“味道”,但无奈因为集团统一的规定,我却被卡在了门外。 
我还在继续想办法,寻��国内的机会。但也在想办法,说服父母来���美,到加拿大养老。这是无奈中的“Plan B”。 
作为对祖国基础设施建设有自己的一片热心和理想的人,我太希望能为国内的互联网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不认为,年龄会是限制我们这些所谓“高龄大头兵们”工作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因素。 
也许是我的履历和人生与常人有别,虽然会有外界的年龄趋势使然,但我一直相信:一个人的边界,是由自己的内心决定的。 
备注:应受访者要求,文章中出现的人名皆为化名。 
BruceFav 02-互联网新闻 via 36氪 - 24小时热榜 https://www.36kr.com July 12, 2021 at 07:53AM
0 notes
brucebai · 3 years
Text
二手消费电子的中场战事:资本涌入,三强分化
二手消费电子的中场战事:资本涌入,三强分化 https://ift.tt/37e7wQX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自动播放
play 国家发改委: 多措并举扩大消费 取消二手车交易不合理限制
向前 向后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林晓晨
 来源:阿尔法工场研究院(ID:alpworks)
 中国二手消费电子行业整体未来可期,但同时也要求平台本身保持较高的战略专注度。
 中国二手消费电子(3C)行业正式商业化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2011年,当时一家名叫爱回收的公司打破传统,首创互联网+回收模式,填补了中国3C回收领域的空白。
 伴随手机产品迭代加速,越来越多的资本看重了这一领域,此后几年中很多3C回收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经过十年的发展变化,中国二手3C市场已经形成全新格局。阿里系的闲鱼,京东系的万物新生(爱回收),58系的转转成为三大头部玩家,整个行业呈现三强鼎立的格局。
 过去一年,三家头部平台都有了各自的最新进展。闲鱼走出舒适区,从闲置平台向内容社区转变;万物新生赴美上市,成为国内二手交易平台第一股;转转经历低潮、调整、重组,终于在6月17日完成新一轮融资。
 站在历史发展的维度看,二手3C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万物新生的上市属于行业里程碑事件,第一次将这一蓝海赛道推向资本市场。
 资本聚焦之下,势必会造成整个行业热度爆棚,而在发展过程中也势必会有玩家被市场所淘汰。关于二手3C这个赛道投资者应该如何抉择?未来的投资方向又在哪里?
  蓝海市场的热战
 二手3C,可能是这个世界上除二手房和二手车外,最大的二手交易品类。
 不同于二手房与二手车的高市场渗透率,二手3C行业在中国起步较晚,到目前该行业仅仅发展了十年时间。据灼识咨询(CIC)的数据,2015年至2020年,中国二手3C行业的市场规模由510亿元增至2252亿元,年化复合增长率高达34.5%。
(数据来源:灼识咨询(CIC))
 放眼未来,CIC预计五年之内中国二手3C行业的天花板就有望触摸万亿级别。未来五年,这一赛道将保持30.8%的年化复合增长率,至2025年达到9670亿元。显而易见,二手3C行业是一个渗透率很低的行业,仍有大量空白市场等待挖掘。
 火热的赛道吸引了大量资本集中注入。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现存“二手电商”相关企业共4.2万家。最近四年是“二手电商”的注册高峰,仅2020年就新增0.86万家,同比增长14.3%;今年前五月新增0.41万家,同比增长49.3%。
 尽管入局的玩家很多,但整个行业的集中度却在不断提升。现阶段,国内二手3C电商主要被闲鱼、万物新生、转转三大头部平台瓜分。
 CIC数据显示,闲鱼、万物新生、转转在2020年二手3C产品GMV分别为320亿元、181亿元、104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33.3%、73.8%和9.5%。
 其中,闲鱼是交易规模最大的平台,而万物新生则拥有三家平台中最高的交易规模增速,相比之下,转转的增长不仅大幅落后其它两家,甚至大幅低于行业增速。
 从模式上看,大致分为C2C模式和C2B2C模式两大类。C2C模式更倾向于开放,平台提供场景,买方与卖方直接沟通,让交易回归最原始的状态;C2B2C模式加入了平台背书,由平台作为中间人,承担品控、质保与售后服务一环,但适用品类有限。
 闲鱼正是依靠C2C模式起家,涉及包括3C在内的各大品类;刚刚上市的万物新生则是垂类平台的典型代表,成功打通了整个3C交易的完整产业链。转转的模式则较为尴尬,处于两者之间,前景仍不明朗。
 对于二手3C行业来说,资本的关注让整个市场更加活跃,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企业都可以高枕无忧。
 尤其在万物新生成功上市后,越来越多的二手3C企业可能冲着上市目标努力而忽略了企业的良性发展。如果企业最终没有上市,那么可能遭到资本的抛弃,这正是目前这一朝阳行业存在的最大风险。
 中场战事序幕已经拉开,从头部玩家身上投资者又能获得怎样的启示呢?
 闲鱼:从闲置平台到内容社区
 作为全国最大的二手综合类交易平台,闲鱼的优势人尽皆知。
 阿里是中国电商界的顶流,虽然近些年电商行业竞争激烈,但其手中依然拥有淘宝、天猫两大王牌,再加上1688、考拉、飞猪等垂类电商平台,其在中国电商界的地位依然无人能撼,拥有最强大的流量优势。
 闲鱼是阿里巴巴在2014年孵化的产品,主要为了打通整个电商闭环,通过闲置物品的交易,绑定用户。2016年阿里巴巴将闲鱼与拍卖业务合并。使闲鱼成为中国最大的综合类二手电商交易平台。
 从创立至今,闲鱼的战略意义就大于其商业意义。阿里巴巴并没有希望从闲鱼身上赚多少钱,而是将其当做沉淀用户的重要一环。有闲鱼的存在,阿里就可以形成完整的电商闭环,汇集海量的用户,建立起坚不可摧的护城河。
 基于这样的背景,闲鱼并没有将重心放在商业变现之上。
 尤其在最近一年,“社区化”逐渐成为闲鱼的转型方向。
 2020年10月底,闲鱼正式发布公告,直播业务、鱼塘业务等过去的重要入口相继被取消。截至2020年8月,闲鱼已有各类鱼塘超40万个。
 鱼塘取消后,闲鱼设立了“会玩”取而代之。“会玩”是闲鱼APP主页下方新增的一级菜单,让大量社会用户的内容得以展现。重注社区业务,不仅能够让用户更加活跃,而且能够有效的增加浏览时间,从而沉淀更多有价值的数据信息。
 近些年来,新消费崛起培养了一大批新兴品牌,正如很多商家说的那样,过去做好一个品牌需要三十年,而如今可能只需要三年。以小红书为代表的新兴电商平台成为这些新消费品牌的孵化器,闲鱼走出舒适区,探索转型内容社区,有效仿小红书的意思。
 但与小红书不同的是,闲鱼拥有者自己的交易体系,C2C模式让其能够产生真实的交易体验。通过分享的方式,能够激发其他用户的购买欲望,从而驱动更多的交易达成。
 转型内容社区,闲鱼相当于走出舒适区,从被动工具属性的平台转向主动出击的内容社区。
  万物新生(爱回收):打通生态闭环
 刚刚上市的万物新生是过去一年国内GMV增速最快的二手交易平台。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3月底的LTM(过去12个月),万物新生集团全平台成交的二手商品超过2610万件(不含京东备件库业务),同比增长46.6%。
 同时,公司全平台GMV为228亿元(不含京东备件库业务),同比增长66.1%。在这个基础上,公司实现整体营收56.80亿元,同比增长49.4%。
 作为中国最早入局二手3C赛道的玩家,近十年的探索实践让万物新生对行业发展路径有自己的理解。万物新生创始人陈雪峰认为,二手3C跟二手房和二手车一样,都是供给驱动的行业。
 基于这样的特性,实际上二手3C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有两点:其一是交易场景;其二是供应链。这两点之中,供应链能力尤其重要。
 与闲鱼和转转相比,万物新生在供应链体系中持续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具体而言,万物新生建立起包括回收、检测评级、分销及零售等串联产业链上下游的一体化业务链条,辐射C端、B端、海外市场。
 在回收端,万物新生拥有全国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回收平台爱回收。
 目前,爱回收的回收场景已经覆盖线上、线下。线上方面,爱回收已对接京东、华为、小米等电商和手机厂商垂直渠道。线下方面,截至2021年6月底,万物新生集团在全国经营超过800家线下门店。回收类别集中,手机占了近七成份额。
 在检测和评级端,万物新生通过自动化、智能化技术,不断提升检测准确性和运营效率,将单台机器流转时间压缩在3天内。
 在销售端,万物新生拥有拍机堂和拍拍平台两大核心品牌,分别针对B端市场和C端市场。
 拍机堂是全国最大的二手3C产品B2B交易平台,聚集超过11万商家。拍拍则是全国最大的二手B2C零售平台,全面承接京东商城所有的二手销售业务。
 从回收端到检测评级端到销售端,万物新生建立了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从而打通了“C2B+B2B+B2C”的一体化货物流通平台。深耕二手3C行业多年,让万物新生沉淀了丰富的质检定级经验和数据,多年累积的能力是强有力的背书。
 万物新生的C2B2C模式,让3C产品的二手交易逐渐规范化、透明化、高效化。未来二手3C平台的竞争,不是单点能力的竞争,是一体化平台的综合能力的竞争。
 对于二手手机这种非标资产的交易而言,是需要完整供应链支持的。前端供应链保证获客的效率和交付的体验,后端供应链保证成本的控制和货品的质量,完成整体交易闭环。
 完整供应链的体系虽然加重了万物新生的资产,但同时也让其在行业内的话语权大幅增加。
 7月15日,高盛、美银、华兴在万物新生集团首次覆盖报告中,均给予买入评级,12个月目标价分别为20.8、20.0、19.0美元/ADS。其中,高盛分析师看好万物新生提供的供应链基础设施服务,以及公司定义行业标准的能力;美银报告也提到,看好万物新生的市场地位和行业基础设施能力。
  转转:战略漂移,前路未知
 几乎就在万物新生上市的同时,转转也宣布完成了最新一轮D1融资,融资金额1亿美元,由小米领投,此次融资距离转转上次融资仅过了两个月时间。频繁在资本市场融资,转转急于上市的心情已经溢于言表,但融资并不能掩盖转转本身存在的问题。
 战略摇摆不定,虽然屡获投资,但转转却依然在探索前方的道路。具体而言,转转在过去犯了三个错误:战略漂移、供应链缺失、定位割裂。
 转转成立于2015年,最早是由58同城的58同城二手频道升级而来。2017年,转转获得腾讯2亿美元投资,并在次年接入微信钱包“九宫格”入口,由此微信的流量成为了转转最核心的竞争力。
 腾讯社交的流量优势无需多言,京东就是在接入腾讯“九宫格”入口后获得了飞速的增长;同程艺龙在接入“九宫格”后,也始终通过收割腾讯流量红利建立优势。与他们相比,转转可谓将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起初,转转寄希望于依靠腾讯的流量去对抗闲鱼,因此在早期开启全面对标闲鱼的全品类C2C战略。
 但单纯的流量是很难转化成交易的,尤其在闲鱼在2016年建立“鱼塘”社区文化后,更是直接对转转产生了致命冲击。
 迫于生存压力,转转在2018年开始放弃全品类,改为专攻垂类路线。先后推出转转有书、切客等项目,进军二手书和二手潮品领域,但始终没有找到突破。
 据艾瑞咨询数据,2018年6月~2019年5月这一年时间里,转转的月活跃独立设备数从1318万下降至652万,用户数出现腰斩;反观闲鱼2019年5月底的用户数为1434万,是转转的两倍。
 2019年,转转开启第三次转型之路,将发展方向聚焦于二手3C市场,并在2020年5月收购二手手机B2C平台“找靓机”,转型成为二手3C垂类电商。但收购之后转转的月活用户却在持续下降,最近两年的降幅更是达到40%。
 尽管在收购“找靓机”后,转转的发展开始愈发聚焦,但在拥有腾讯强大流量支持之下,转转依然取得如此表现,战略的频繁漂移让市场对其未来的发展充满质疑。
 同时,在如今整个移动互联网都面临流量见顶的情况下,低频垂直电商获客成本越发高昂,习惯了通过大量采买流量进行获客的转转,也走到了两难时刻:不投放广告,就没有增长。如果要增长,就要大规模投放消耗资源,更无法构建起供应链能力。
 而对于后续增长而言,如果仅建立在流量之上,而不考虑如何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那么再多的用户也是无法留住的。因为用户没有体验到“AHA时刻”,没有继续使用平台服务的理由。
 对于二手3C垂类平台而言,其提供给用户的核心价值就是如何快速解决信任问题,方便快捷的促成交易。从本质来看,二手3C垂类平台还是供应链的竞争,这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需要平台长期积累。
 从万物新生身上,投资者深知供应链对于二手3C的重要性,但这却正是转转长期以来欠缺的。供应链属于重模式,而在过去转转则是一个完全轻资产运作的平台,想要在短短两年时间内追上万物新生多年的积累,显然并不太现实。
 为了迅速追赶,转转在验机服务上选择自营与加盟并举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是速度更快,但缺点则是加盟商的品质无法控制,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
 相对标准化的商品交易来说,解决信任问题对于促成二手交易显得更关键,也更复杂。因此,二手3C平台最核心的价值也正是巩固供应链根基、建立信任交易,为买卖双方提供一个可以交付信任的场所。
 但就目前而言,显然转转并没有将精力放在这一方面,供应链的缺失让其并不具备核心竞争力。
 最后,转型之后的转转其实存在极为明显的定位偏差。目前转转的定位是“国内唯一独立的面向消费者端的综合型二手电商”。但实际上,目前转转本质做的是二手3C垂类的生意,而讲的却是全品类的故事。
 究其原因,从数据上看,转转短时间内是无法在二手3C垂类业务上对标万物新生的,只能选择“避其锋芒”,向资本市场去讲对标闲鱼的故事。
 但策略上的小聪明可能会成为转转的最大掣肘,因为无论在消费者眼中还是投资者眼中,二手3C平台与二手全品类平台之间都有明显的认知差异。企业转型,也并不是收购一家公司那么简单,而是真正构建起核心竞争力,为用户和行业贡献价值。
 转转屡获融资是好事,但与急迫上市相比,如何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才是管理层应该考虑的核心问题。很多时候快并不是一件好事,夯实基础往往更加重要。
  下半场的启示
 至2025年,中国二手3C市场有望达到万亿大关。行业快速增长之下,整个行业有望展开更加激烈的下半场争夺。
 2018年6月,日本二手交易平台Mercari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首日股价飙升76%,此后股价更是完成翻倍。Mercari是日本最大的C2C平台,其模式与闲鱼类似,但用户体验却被闲鱼完爆。
 之所以Mercari如此被市场看多,主要是因为在日本二手交易一门赚钱的生意。
 日本经济曾经增速极高,当人们收入增长,消费就成为唯一的理由,因此一度日本是世界上消费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但在日本楼市泡沫破灭后,整个社会的经济陷入停滞,直接导致人们不得不将之前买的东西出售“回血”。
 再加上,日本本身对旧物处理有着严格的规定,这就导致日本的二手回收行业十分发达,由此也孕育出Mercari这样的独特平台。据悉,在日本二手电商总体市场中,Mercari的占比超过70%。
 日本“闲鱼”Mercari的成功表明,C2C模式是可以走通的。另一方面,万物新生上市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这就表明专注于垂直市场的C2B2C模式也是可以获得成功的。
 从Mercari和万物新生的情况看,战略聚焦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对于还没有上市的公司,在急于规模扩张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需要积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二手垂类电商,还是二手综合平台,都应该保持战略的专注度。
 另一方面,持续的战略聚焦也会让资本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更加准确的认知,无论是投资者还是用户,都会更青睐于自己了解的东西。
 总体来看,中国二手回收行业未来可期,整个市场将会延续高速增长趋势。但同时,随着资本的不断注入,行业的集中度也将持续提升,优秀的公司才能获得更大的市场优势。
 谁能够成为这个行业最终的赢家呢?虽然短时间内可能暂无定论,但保持战略专注度肯定其必备的能力���对平台而言,切不可左右摇摆,战略漂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BruceFav 02-互联网新闻 via 新浪专栏-创事记 https://ift.tt/3y6EHRG July 28, 2021 at 01:57AM
0 notes
brucebai · 3 years
Text
分析了二季度增粉最快的1000个抖音账号,我们发现了这些趋势
分析了二季度增粉最快的1000个抖音账号,我们发现了这些趋势 https://ift.tt/3fk7sDA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卡思数据”(ID:caasdata6),作者:卡思数据,36氪经授权发布。
每年年初,短视频创作者们都会格外关心一个问题:今年的短视频内容生态,风往哪吹?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卡思一直定期观察抖音每个月内增粉最快的20个账号,以期从他们的内容特性中挖掘此阶段内容风向,以及有可能出现的内容趋势。而今,2021年已经过半,随着新玩家不断涌入,抖音的内容生态俨然又呈现出了一种新风貌。
那么从当前这个节点来看,有哪些规律和趋势是值得创作者关注的?有哪些机会和切入口是不容忽视的?为此,卡思盘点了第二季度增粉最快的1000个账号,试图从中挖掘“蛛丝马迹”。(注:以下数据来源为卡思数据,不代表抖音官方)
他们,占领了涨粉高地
首先,我们放宽视野,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下Q2增粉最快的1000个账号,哪些内容类型占领了“高地”?统计发现,1000个账号覆盖了剧情搞笑、影视娱乐、美食、时尚、音乐、才艺技能、知识资讯、教育、颜值达人、户外、运动健身等30余种垂类,其中:
影视娱乐类账号在数量上延续了Q1的增长趋势,占比明显增加,达到了14.4%,其中去除一些电视综艺节目在抖音上开设的官方账号外,影视剪辑类账号的增长势头更为强劲。尽管在4月上旬,影视作品的二次创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联合抵制,但从Q2季度的粉丝增长情况来看,该类型账号的增粉势头还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用户在短视频上追剧的热情依然居高不下。
剧情搞笑类账号占比12.8%,虽然依然具备优势,但相较Q1有些许滑落,相较此前的鼎盛时期,尤显萧条。分析其中缘由,自vlog流行开来、生活纪实类vlog账号凭借其真实感、沉浸感等特性大行其道,在某种程度上分走了传统剧情用户的一部分注意力。
除了影视娱乐、剧情搞笑账号外,我们还能看到在美食、音乐、种草、颜值、知识资讯、情感、运动健身等领域,均有表现亮眼的创作者涌现。
其中,美食类内容的优势由来已久,且在账号类型、风格上愈发多样,从Q2 上榜的美食账号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像@特别乌啦啦、@是个泡泡、@小贝饿了这样游走于不同国家和城市街角的探店类账号,也能看到像@川味盐太婆、@牛爱芳的小春天、@潘姥姥这种将家长里短与美食完美融合的乡土风账号,还能看到像@培根日记、@-肥猪猪的日常等带来沉浸式体验的治愈式美食账号。
总体来看,尽管美食类内容已非常多元化,但从内容形式、风格调性出发,依然能找到新的切入口。
此外,音乐和颜值赛道继Q1迎来回潮之势后,在Q2仍然保持着上升的姿态。@唐艺、@王玉萌、@莫叫姐姐等音乐达人的表现都可圈可点。而在颜值领域,@一栗小莎子、@iiiis、@万小七、@迅猛龙特蕾莎等达人也陆续进入大众视野。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垂类的多数达人都是靠着“视频内容+高频率直播”来吸粉并固粉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知识赛道的受关注程度也在持续攀升中。尤其是@绝密研究所所长3个月增粉584.4W的成绩,更让我们见证了知识科普类内容愈发强劲的出圈能力。
关于其他优势赛道、潜力赛道,我们在下一部分还会进行分析。
在内容类型之外,我们再来看下4-6月这3个月的时间内,增粉最快的1000个账号主要落在哪些增粉区间。
据统计,第二季度增粉量突破千万的账号共有5个;增粉量在800W-1000W之间的账号共有6个,还有22个账号增粉量分布于500W-800W之间。剩余账号中,11.7%的账号增粉量落在200W-300W之间,49.6%的账号增粉量在100W-200W之间。
总得来看,Q2相比Q1,在涨粉力度上似乎有着更强的爆发力,且相较Q1中,不少老面孔“霸屏”,在Q2中,明显涌现出了更多的新鲜面孔,这或许也意味着:相较此前短视频行业增速明显放缓的态势,Q2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些许回暖之势,且对于后入局的创作者们而言,只要能找寻到新颖的内容切入口,均有可能获得爆红的机会。
接下来,我们再聚焦视野,重点看下其中增粉最快的20个账号。(注:不含媒体、明星/名人、政务机构、综艺节目、字节官方等)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TOP20的账号分布在户外、母婴、种草、剧情、美食、影视娱乐、运动健身、颜值达人等多个内容领域,且每个领域的账号数量都分布得较为均衡,呈现出“多面开花,亮点纷呈”的特征。而从账号的“新鲜”程度来看,我们再一次直观地看到,相比Q1的TOP20,Q2的“熟面孔”比例大幅度降低,新面孔们后来居上,占领着各方高地。
在此之中,我们还注意到除了剧情搞笑、美食、影视娱乐这些由来已久的优势赛道外,户外这一相对小众的类别在Q2呈现出了极大的爆发力。上榜账号@天元邓刚和@大表哥Viog一个在户外钓鱼、一个户外抓鱼,妙趣横生的过程惹来了一批又一批用户的围观。两个账号不仅同时快速吸粉,还都名列前茅,彰显出了用户对此类内容高涨的热情。
这些赛道也在“蓄势待发”
除了上文中提及到的优势赛道外,卡思还发现了一些增长迅速、呈现出蓬勃生机的赛道,他们有的已经实现了持续增长,在后续还有可能焕发出更大的活力,譬如知识资讯赛道、运动健身赛道;有的赛道虽然小众,但从其发展势头来看,很有可能创作更多惊喜、为相关创作者带来更多机会,譬如才艺技能赛道,这里我们将再挑选2类赛道进行解析:
1、才艺技能赛道
在1000个账号、30余种赛道里,剔除掉排名靠前的明星和媒体类别外,卡思发现才艺技能赛道的上榜账号数量排名为第十一位,虽然无法和剧情搞笑、影视娱乐、美食这些强优势赛道相提并论,但却比母婴、美妆、动漫、汽车等赛道的排名都要靠前。
分析上榜的22席账号,可以看到这些才艺达人们身怀着五花八门的技能。排名最高的@老耿爱画画,3个月的时间内共增粉307.8W。其视频内容主要通过完整的绘画过程达到画画教学的目的,此外他也会通过定期直播,来强化自己的技能输出。
@老耿爱画画之外,还有几个账号同样是以画画作为基本技能,比如登上6月涨粉榜的@米雷-RayDog,不仅在作品中展示了自己高超的绘画技能,同时还在内容形式上进行创新,以“真人出镜+对应画作”展示的方式增强了账号的可看性。
除了绘画技能以外,我们还能看到像@卡卡宝贝贝这样掌握高超拍照技能并手把手进行教学的拍照达人、像@左手圈王这样擅长套圈的游戏“圈王”、像@王铁锤这样四处切磋的象棋高手、像@小熙瓜儿童编发这样专注于儿童编发的造型高手……均吸引了一批用户关注。
在卡思看来,用户对于技能展示型内容的渴求正在逐步升高,才艺技能赛道整体来看蕴含着很大的潜力。在输出技能的同时,技能型创作者们还可以在内容表现形式上做更多的探索和尝试,这样就有可能获得更高的关注量。
2、情感赛道
在进行数据统计时,卡思发现情感赛道“意外”地为我们制造了一些惊喜:1000个账号中共出现了41个情感类账号,虽然账号的增粉量整体名都在100名开外,但从上榜数量来看已然彰显出了一定潜力。
细看账号类型,多数达人是根据自己的体验来“传授”一些情感感悟、人生道理。如3个月增粉179.8W的账号@皮皮真的狗,主人公面对画外音中提出的种种情感问题给出的漂亮回答,总是让粉丝有醍醐灌顶之感,譬如问“怎么样男朋友觉得你独一无二”?皮皮答“逆性别”,即“对他做印象之中只有男生会对女生做的事情,这样他一定永远对你印象深刻”,类似于此的精妙问答不胜枚举,皮皮自嘲的“狗眼狗语”让不少人在评论中惊呼“学到了”。
和@皮皮真的狗类似的账号还有@杜鹏程、@沈一只等,他们结合真实、故事分享的情感道理,往往很容易引起用户的共鸣,亦或是引起他们的思考。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用户对于情感这个议题的极大需求,而围绕于此或许还能延展出更多关于内容形式的想象。
有哪些创作趋势值得关注?
在详解了赛道详情后,我们再来看下具体到内容创作上,呈现出了哪些风潮和趋势。
首先,卡思注意到,在Q1时就蔓延开来的“乡土风”在Q2并没有减弱的趋势,我们依然可以在诸如美食、音乐、剧情、户外等多个领域下的上榜账号中,观摩到非常浓郁的乡土风情。从目前的情形来看,用户对于乡土风的热情并没有减退,而随着用户的不断下沉以及城市用户对乡土内容的好奇感和新鲜感不断增强,“乡土风”很有可能在持续蔓延下去。
其次,我们还发现主打正能量内核的内容在Q2也吸引了不少用户的眼球。以@北京小伙·羽铮为典型代表,账号主人公会在不同的情境中面临对方的偏激言语或不公正对待后,输出一连串让人热血沸腾的正能量语录,不仅“怼”得对方哑口无言,也会让屏幕前的用户心服口服,连连称赞。凭借这番正能量操作,@北京小伙·羽铮3个月涨粉877.9W,目前粉丝量高达1172.7W,获赞量达1亿。
在@北京小伙·羽铮之外,卡思还观察到很多剧情号、生活记录型账号、亦或是情感账号,都牢牢地围绕着正能量内核展开叙事,并且直白而又精准地击中了用户的共鸣点。
最后,卡思还观测到vlog+这种形式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各个领域中,且帮助不少账号获得了脱颖而出的机会。比如“钓鱼大亨”@天元邓刚,此前的内容比较松散,有时会分享一些纯粹的钓鱼技巧,有时会分享钓鱼趣事,还有的时候会穿插剧情,数据一直没有太大起色。
而从后期开始,该账号通过vlog+的记录形式,记录了自己去不同的水库、野河、湖水中垂钓的趣事,整个内容的可看性和趣味性大大增强,账号的粉丝量也随之开始急剧增加。
再如@名郑言顺,该账号的本质其实是分享关于各行各业的内幕资讯,前期时它采取的是一种“介绍+采访”相结合、比较正经严肃的输出形式,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后期账号开始尝试vlog+,即通过镜头详细记录下主人公去探寻各个行业的真实过程,加入了更多的主观输出和互动环节。新的内容形式确立后,账号原有的沉闷感被打破,在轻松有趣、具有沉浸感的氛围中,受众也因此有了更强烈的观看热情。
BruceFav 02-互联网新闻 via 36氪 - 24小时热榜 https://www.36kr.com July 28, 2021 at 12:07PM
0 notes
brucebai · 3 years
Text
流量之门终于对小程序电商打开了
流量之门终于对小程序电商打开了 https://ift.tt/3jgym0g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字母榜”(ID:wujicaijing),作者:谭宵寒,36氪经授权发布。
昨日,字母榜(ID:wujicaijing)发现,北京地区的微信九宫格增加了一个新产品腾讯惠聚,入口位于“支付-购物消费”板块,排在京东购物、拼多多之前。今年6月,曾有广东等华南地区用户发现,腾讯惠聚已加入九宫格,如今这一入口内测范围正在扩大。
腾讯惠聚小程序上线是在去年年底,与腾讯同时在运营的社交电商产品小鹅拼拼不同,腾讯惠聚走的是品牌聚合路线,即将数百家头部品牌的官方小程序商城集合在一个小程序页面。
一位接近腾讯智慧零售业务的人士告诉字母榜,微信九宫格的腾讯惠聚入口将在今年内覆盖全国大多数省份。显然,腾讯正加大对腾讯惠聚的投入力度。
去年疫情期间,品牌商们曾掀起一轮私域流量淘金热,建设小程序商城成了品牌商的统一动作。
在小程序电商的1.0阶段,品牌商家的小程序用户或来自线下门店转化、或依靠品牌自身影响力引导用户主动搜索,或依靠商家线上社交裂变活动。但这些获客手段都较为依赖品牌影响力和运营策略,微信尚缺少一个逛一逛的场景和入口。
在这一阶段,品牌商就好比是在一个慢速传送带上快步行走,但品牌商若想获得更多增长,传送带提速就变得必要了。一个中心化入口正是微信电商生态传送带的加速按钮。
腾讯惠聚就承担着这样的生态任务。去年9月,腾讯高级副总裁林璟骅曾指出,要在私域这个去中心化场景里,提供更多中心化流量、中心化的产品。“我们在考虑让品牌在公域获得的流量能流转到私域里,形成一个持续滚动的飞轮。”
腾讯惠聚此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它承担着给品牌商导流、带来增量的任务,却尚未在C端拥有足够的用户认知,自身流量还不充沛,算不上是中心化入口。如今,情况正发生改变。
众所周知,腾讯的优势在于连接。微信与C端的连接能力曾滋养一众互联网公司,美团、拼多多、京东无不从中获益。不止平台方,已进入微信许久的品牌商同样需要这份势能。过去两年,品牌商在微信里的运营动作多属私域运营范畴,但它们想继续获得增长,就不可缺少腾讯主动为其注入的公域流量。
可以这样理解腾讯惠聚的布局节奏,上半年是码品牌阶段——相比今年年初,目前腾讯惠聚的商家数和SKU丰富度皆上了一个量级。当商家和商品码齐,腾讯惠聚就进入到强化用户认知的下一阶段了,入驻微信九宫格就是节奏转换的信号。
这一次,腾讯惠聚能从微信流量的浇灌中生长出来吗?
A
在品牌吃掉第一批小程序电商红利后,私域这块流量洼地的开采难度随之加大。
“任何一个项目在初始阶段一定可以招募到较多活跃客户,但长期维护粉丝要比拉新困难得多,特别是单品牌社群。”科颜氏品牌电子商务经理Dennis此前接受字母榜采访时表示。
Dennis表示,要解决这一问题,如果只看品牌自身努力,重点就是利用社交裂变吸引更多活水进来,如果遇到增长瓶颈,会考虑增加直播频次、广告投入等方式给小程序引流。
无可否认,小程序给许多商家带来了巨大增长,腾讯财报显示,去年小程序生态的总交易额增长超100%,商家自营小程序GMV同比增长255%。但生长在去中心化的微信里的小程序电商生态,缺点也相当明显,那就是缺少让用户逛起来的场和一个可导入丰沛公域流量的入口。
一位阿里人士曾打了个比方,天猫就像是西单大悦城,小程序商城就像是一个独立专卖店,“如果你要购物,你会选择哪个?”
电商最讲究“人、货、场”,微信的人气自不必提,这已经是一个拥有12亿月活的超级APP;货也有了保���——多年积累下来,绝大多数头部乃至中腰部品牌都已上线了小程序商城;但在场这一环上,始终是缺失的。
“一般用户来到微信生态里的初始诉求不是购物。我们要让用户发现这里也是一个很好的购物平台,这中间就要有认知培养的过程。”多点合伙人刘桂海此前曾向字母榜表示,如果用户没能形成这样的认知,微信生态的流量价值就不会被充分释放。
在小程序电商发展的初级阶段,品牌商尚可通过线下、社交裂变获得私域流量,但当这一线下线上的转化进程进行到一定阶段,流量供给不足的问题就摆上台面了,商家私域急需导入公域流量。
小程序电商正进入公域与私域联动运营的时刻。
一位腾讯人士此前就曾透露,腾讯广告部门今年的KPI除广告消耗量外,另一个KPI是,客户在公域投放广告后,在私域的GMV转化效果。
事实上,腾讯架设一个公域电商场的动作并不晚。2019年4月,腾讯曾上线一款名为“逛一逛”的小程序,基于地理位置展示附近店铺的各类导购内容,点击热卖商品列表,可跳转至商家小程序。单从名字判断,便可知这款小程序是想要用户在微信里逛起来。
同年11月,微信九宫格上线“智慧零售”,据知晓程序报道,智慧零售正是从“逛一逛”更名而来,是一个聚合了用户附近好店、商圈,并提供种草、购买、上门配送等服务的小程序,最早在福州地区上线。
早期的智慧零售小程序是要造一个基于地理位置的场,这也符合腾讯帮商家完成从线下向线上转移的定位,但这个场景,在货这一环上又遭遇短板,能被引流的商家数量和范围受限,且该小程序无法进行交易闭环,成交必须到商家小程序进行。
于是,腾讯智慧零售舍弃了基于地理位置做商家推荐的方案,推出了集合品牌商家的腾讯惠聚。
B
不过此前腾讯惠聚能给商家起到的引流作用十分有限。惠聚自身尚未养成足够的用户心智,毋庸谈为其他品牌商引流。
可以这样理解惠聚的建设节奏,过去半年,是惠聚的一期工程,主要任务是密集招商,先修好通向各个品牌的道路。
字母榜拿到的一份腾讯惠聚招商标准显示,在入驻商家选择上,腾讯惠聚会优先考虑已有官方小程序旗舰店、私域运营水平较高,且在微信生态内投入意愿强的头部品牌或者一级代理渠道。
相比今年年初,如今入驻腾讯惠聚的商家及上架的商品要丰富许多,除品牌旗舰店外,也已有专营店入驻。
当商家和商品码齐,二期工程便可以开工了,这一期工程的核心就是连接惠聚和微信用户。微信九宫格入口就是惠聚二期工程开通的第一条路,另外一条路则是惠聚自己去微信生态里寻找用户。
字母榜发现,近期腾讯惠聚正加大拉新力度,比如给新用户发送满12减10元的新人红包,同时用爆品吸引用户。腾讯惠聚在产品上线初期便设有秒杀栏目,这一栏目也保留至今。上述腾讯智慧零售业务人士表示,现阶段,腾讯惠聚会重点补贴一些爆品。
除了直接补贴,惠聚拉新的另一条路则是社交裂变。5月,腾讯惠聚上线了购物号功能,用户可添加最多四款商品进入到专属好物清单,将商品推荐给好友,不过未给带货者设置佣金,且好物清单中可供选择的商品SKU较少,目前来看,腾讯惠聚并未将购物号作为主要功能推广。
近期,腾讯惠聚与微信九宫格开城同步进行的动作,还有通过“砍价拿好货”这样的社交裂变活动拉新。惠聚砍价活动页面显示,20包清风手帕纸、网易严选、蓝月亮洗衣液等商品经好友助力后,用户可1元购买商品,且砍价页面会显示“需X人”助力。
直接补贴和通过社交裂变拉新这些动作,使腾讯惠聚在拉新策略上与拼多多看起来有几分相似。上述腾讯智慧零售业务人士也告诉字母榜,在起步阶段,腾讯惠聚客单价还相对较低,销售量较多的主要为个护、食品饮料等标品。
但显然腾讯惠聚并不是要走拼多多路线。惠聚不是腾讯要做电商的产物,而是要给已入驻或即将入驻微信生态的品牌商家寻找增长这套逻辑下的产物,这注定了惠聚走的是大牌路线。
产品功能也说明了这一点,最新版本产品的主页写明了腾讯惠聚的三个标签,“官方正品”、“平台优惠”、“新品优选”,据字母榜了解,后续腾讯惠聚还将上线奢侈品商品集合页面。
而走品牌路线的腾讯惠聚,又与天猫有几处相似。它们同样是走区别于拼多多等性价比平台的品牌路线,同样是架设一个公域场,为商家导入流量。如果说商家在朋友圈投放的付费广告是公域付费流量,那现阶段腾讯惠聚就是微信给商家创造的一个免费公域流量池。
不过腾讯惠聚迥异于天猫发展路径的是,它并非纯粹的电商平台,现下更大的使命是,获得集中性流量,并将这些流量分发给品牌商家。
C
最终腾讯惠聚能否实现给品牌商家导流的战略任务,就取决于它能否形成用户心智。
从近期腾讯惠聚接连上线新功能、入驻微信九宫格来看,惠聚的战略地位正在上升。虽然已有其他电商平台拥有微信九宫格入口位置,但腾讯自家电商入驻九宫格的意味还是稍显不同。
目前,微信九宫格的“购物消费”板块已有京东购物、拼多多、蘑菇街、唯品会这四个电商产品,腾讯惠聚此次正内测的入口位置均列于这些产品之前。
据Questmobile报告,去年10月,拼多多月活用户中,微信小程序用户量在去重总用户量中占比为40.8%,京喜则更为夸张,微信小程序用户量在其去重总用户量中占比达到96.1%。
除了产品自身社交裂变的运营策略外,微信的中心化入口对拼多多、京喜助益不少。这一次,腾讯惠聚能从微信生态中跑出来吗?
有利于腾讯惠聚的一面是,平台电商获取新用户难度依旧在逐渐加大,站内流量随之水涨船高。相对而言,私域运营存在流量优势,并可通过社交裂变等私域方式将流量价值放大。
微信生态的商业基础设施也正发生变化,比如去年年初视频号的上线及其后与微信生态其他产品的联动。新工具的出现显然会带来一套新的流量运转体系,这对公域、私域的联合运营无疑意味着新增量。
艾克CEO何健星此前接受虎嗅采访时曾表示,私域运营的关键还是如何从公域流量中捞出来流量并转化为私域流量。目前看起来可行的主要有四个锚点:微信公众号、微信、企业微信、社群,视频号有发展成第五个锚点的趋势。
报告也证明了这一点。据阿拉丁研究院最新发布报告,2021年上半年网络购物小程序用户月人均使用2.8次。其中,分享是最大的用户来源,在拉新方面表现尤佳;活跃用户通过视频号、订阅消息进入小程序的比重较大。阿拉丁研究院预计,未来三年,小程序和视频号双螺旋战略将促进微信电商GMV提升,整体有望突破10万亿。
相比平台电商,腾讯惠聚另一个争夺品牌商家的优势是,现阶段小程序商城尚无需支付佣金,在成本端有天然优势。
不过惠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不小。电商平台已默契发起一轮争夺品牌商的暗战,争夺对象既包括电商平台淘宝、拼多多,也包括内容平台抖音、快手。阿里在今年已经连续取消多项服务费用,试图降低商家开店成本;抖音、快手则是在补齐支付、物流、广告工具这些电商平台基础设施。
决定平台能否争夺到商家更多精力和财力的关键,不只在成本端,最终还是要看哪个平台能给商家带来更高的增长,更好的ROI。
在培养起用户购物心智这层上,腾讯惠聚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入驻微信九宫格或许是破冰点。
BruceFav 02-互联网新闻 via 36氪 - 24小时热榜 https://www.36kr.com July 28, 2021 at 12:07PM
0 notes
brucebai · 3 years
Text
B站“新顶流”、不到半年涨粉100万,这个UP主太强了
B站“新顶流”、不到半年涨粉100万,这个UP主太强了 https://ift.tt/3C1UTGZ
天才小熊猫又双叕火啦!
这个 B站的“新人” Up主,上传的第一个视频《千万不要随便染头发啊》,播放量就高达 800 万,全网播放量超过 2 亿,当日涨粉 20 万,成为「日涨粉冠军」。
来源:B站 @Up主粉丝数量日报
同时期,抖音平台也登上热榜,当日抖音平台涨粉破百万。
图源:IMS(天下秀)
5个月时间不到,天才小熊猫只发布了 5 条视频,每条视频播放量都好几百万,B站粉丝数直接冲到了 100 万,堪称 B站“新顶流”!
感觉照这种速度发展下去,今年上“百大 Up主”也不是不可能。
既然是个“新人”博主,我为什么说他又火了呢?
可能很多 B站用户不熟悉他,但其实「天才小熊猫」,是个“古早级别”网红 ——
早在 10 年前,他就是微博最著名的“搞笑段子手”之一(现 804 万粉丝),以脑洞奇大、故事性极强的「图文内容」而出名。
据说,他的一条微博广告报价就超过了 6 位数。
随便找出他以前发的一条微博,就能看到十几万的转发量,阅读量近亿次,流量堪比「当红明星」。
在 2015 中国网红排行榜上,他排第三,当年热度仅次于王思聪和 papi 酱。
来源:《互联网周刊》
天才小熊猫的这一次华丽转型,让大家看到了图文时代的“老兵”来到短视频时代,依旧“能抗能打”。
不巧,我从高中就是他粉丝(暴露年龄);现在看着他,真的有种“多年媳妇熬成婆”的感觉。同时,出于职业本能,我的心里也有很多疑惑:
为什么他创作的内容就会火?有什么独特之处?
他是如何成功从「图文博主」转型做「视频博主」的?
同样是广告,为什么他的软文就价值 6 位数?
在「考古」完他过去发的 2221 条微博和 5 条视频后,我发现了他内容创作的秘密。
01 「天才小熊猫」何许人也?
秉承着对内容严谨负责的态度,我仔细去 QQ空间、贴吧、微博、知乎等地方「考古」了一番,总结起来一句话:
哥不在江湖,但江湖依然有哥的传说。
天才小熊猫原名张建伟,曾是一家 IT 公司的产品经理,业余时间喜欢画画和写段子。
2010 年,张建伟因为创作了《右下角的战争gif》而一战成名。这个 gif 动画内容将 QQ 和 360 拟人化,吐槽了当年的 “腾讯和360”的撕逼大战。
这条动画传遍了微博和当年的大大小小的 QQ 群,由此,「天才小熊猫」这个 IP 在江湖中得以传开。
《右下角的战争》
随着天才小熊猫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其广告收入逐渐超过了本职工作,于是张建伟决定辞去工作,专心做搞笑博主。
之后又创作了“千万不要”系列故事、每年恶搞总结苹果发布会、以及那些「出其不意」的广告段子,让他稳稳坐上了「微博网红」前三的宝座。
由于天才小熊猫以「内容创作」为主,从来不露脸,而图文的形式又很容易被复制和传播,所以网络上出现了很多内容「搬运工」及他的模仿者。
甚至,到了 2020 年,在某电视台的王牌综艺节目上,还有一个小品,疑似抄袭了天才小熊猫 2017 年在微博上创作的故事。
可以说,只要你在互联网冲浪的时间够久,你八成看过天才小熊猫的段子(但可能不记得他这个人)。
说了半天,天才小熊猫创作的内容到底有搞笑、多有梗呢?我们不妨来先来看看他的作品。
1)“段子”故事大王:“千万不要”系列
天才小熊猫的“千万不要xxx”系列,就是典型的、具有「小熊猫式」风格的段子。
以「故事」+「段子」的模式,从一件生活的小事作为起因,展开后续令人匪夷所思,但又啼笑皆非的故事。
拿他在 B站发布的第一条视频,播放量 800 多万的《千万不要随便染头发》举例子。
故事的起因,是小熊猫经常剪头的理发店要倒闭了,但充值卡上还有 1000 多元没有用掉,在老板建议下,于是决定染个发。
小熊猫在看了染色效果图之后,决定染个蓝色的头发,但没想到买家秀竟是这样的:
作为染发失败的补偿,理发店老板把店里的灯送给小熊猫,回到家以后,小熊猫挂在闲鱼上卖。
但没想到的是,晚上陪孩子睡觉,关灯以后,头发竟然开始发光!原来是染发剂了加了荧光……
心情极度郁闷的小熊猫,于是决定第二天去找老板理论,但是去的时候,发现理发店已经被拆了。走在路上,小熊猫的头发备受关注,心态崩了的他决定要祛除荧光。
他查了网上的攻略,说是「醋」能消除荧光,在头上倒了一堆醋,没效果不说,头发还一股醋味。怕晚上影响孩子睡觉,不得已,他只有去阳台躲着。
没想到这头荧光发色吸引来的隔壁邻居的关心。在一番解释后,邻居提出,蒜可以消除荧光,小熊猫决定尝试用大蒜洗头。
万万没想到,他的头发到最后从发蓝光变为发绿光,同时还多了一股腊八蒜(醋+大蒜=腊八蒜)的味道。
而他之前在闲鱼挂着卖的灯,有个买家提出要用他的自行车换。但没想到,去了交易地点,才发现原来是辆三轮车。
而故事的结尾,则是小熊猫头顶蓝发(晚上绿光)在北京街道,凄凉地骑着三轮车……
他的其他故事也一样,几乎都是以一件平常的生活小事开头,但事件的结果总是出乎大家意料,却又十分合理,「反转再反转」;而发展过程,也是笑点频出、高潮不断。
2)年更博主:恶搞总结「苹果发布会」
要说天才小熊猫最经典的一个系列,要数“恶搞苹果发布会”。每年的苹果发布会,天才小熊猫都会以吐槽、幽默的图文,总结发布会的内容。
由于早期的苹果发布会,每年只开一次,所以“总结苹果发布会”就成了年更内容,这一系列一更就是 8 年。因此,小熊猫也被称为“年更博主”。
比如,2014年,他拿王思聪做梗,吐槽 iPhone 6 和 iPhone 6 Plus 的区别——为了满足用户装逼。
下一年,就拿林志颖作梗,吐槽 iPhone 6 和 iPhone 6s 外观上设计得一模一样;
当然,他也不是只吐槽名人,也吐槽自己:假意嘲讽自己的内容很无聊,来暗讽苹果这几年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再配上一些只有中国人才能看懂的英文字幕,疯狂埋梗,不仔细看还真发现不了:
不过,随着微博「搞笑内容」式微,小熊猫的更新速度也逐渐下降了,从日更变为月更,到后来变为年更。
很多早年间关注他的粉丝们,似乎都“遗忘”了他。但每次一到苹果发布会,小熊猫又会回到大众视野。而下方的留言,总有一条会说:
这货居然还记得更新?!
为了催更小熊猫更新,苹果每年要开一次发布会。
因为是早期网红,很多从前关注他的粉丝现在都成年,或者迈入中年。因此每当小熊猫更新,就会有网友“故意”留言:
爷爷,你关注的博主更新啦!‍‍‍‍‍
3)最“横气”的乙方:粉丝追着看广告
天才小熊猫,是我见过最“横气”的乙方之一。
作为公认的广告业界第一人,据说,小熊猫有着特殊的工作原则:
不保证传播效果,不接受甲方修改意见,只接受打包价格。网 传一条内容报价超过 6 位数。
比较知名的一次广告,是和王思聪的一次“合作”,要为某个游戏打广告。
故事的开头是他在游戏里,发现一名被游戏bug卡住不能动的玩家。没想到,加好友以后发现是王思聪。在尝试了各种办法后,不仅没有救成功,反倒俩人都困在里面。
后续大批网友为了去游戏里围观看热闹,纷纷下载了这款游戏。
每当小熊猫发文以后,就会有粉丝调侃,是不是又没钱啦,来接广告?
最令人叹服的一点是,天才小熊猫到后面几乎变成了一个纯(打)恰(广)饭(告)的搞笑博主。就连这次微博举办超级红人节,小熊猫让大家给他投票同时,也在打广告。
他是怎么做的呢?
他在微博上发起了 24 小时直播:找来一个拉票机器人,用各地方言,例如河南话、粤语,24 小时滚动轮播。
拉票方言和内容还会每天更新:
拉票第二天:新增了泰语、猫咪语;
拉票第三天:新增了 Rap、鸭鸭语等方言,还添加了背景音乐;
……
还会紧跟时事热点,在滚动屏幕上更新:
河南加油!
中国奥运加油!
今日奥运赛程播报……
防疫提醒:戴口罩、勤洗手……
截止到 7 月 30 日,已经累计超过 100 万人观看他的直播。
网友们为了听完整个“方言版”拉票内容,会坚持每天打开他的微博直播间观看,还会自发在下面互动、评论,一边骂“小熊猫”沙雕神经病,一边给他投票。
但你如果仔细一看,就会发现,这其实,又是一条广告!
连拉个票都那么有创意和搞笑,同时还附带广告,让人不得不服……
02 天才小熊猫转型成功,背后的秘诀是啥?
无论是图文时代还是短视频的时代,小熊猫的内容都很受用户的欢迎。
最绝的是,他的每条内容都能做到不仅让粉丝看得爽,让广告商觉得花钱花得值,同时还给自己账号涨粉,实现「一箭三雕」。
1)相同点:以「内容为王」,精细打磨
简单来说,天才小熊猫的内容总能引人大笑、爆火的原因在于:构思精巧的叙事、处女座式细节、互动式埋梗,以及非常接地气的“人设”。
①构思精巧的叙事安排,能让用户看下去
一般来说,天才小熊猫产出的内容,无论是图文还是视频都非常长,在流行“短平快”的微博内容时代,让用户读完本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但是,他总能通过构思精巧的故事线,让用户读起来毫无负担,顺畅地读完。从用户评论也能看出,视频的“完播率”和图文的“完读率”都非常高。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好的故事往往都具备「起因-经过-高潮-结尾」的结构。
而小熊猫的故事,不仅完美地贴合了基本的叙事结构,在每个环节都有 1-2 个笑点,引起一波小高潮;同时,前一个环节总是为后一个环节做铺垫,由此来吸引用户不断往下看。
比如前文提到的「染发的故事」,如果我们把故事的高潮笑点剖解下来,能得到一张波段图:
整个故事以他染头发作为主线,中间穿插了在闲鱼上卖灯、用「大蒜+醋」去荧光的支线剧情,出现“孩子”、“老婆”、“隔壁邻居”、“闲鱼卖家”几个人物,推动整个故事「顺理成章」向前发展。
「起因-经过-高潮-结尾」流程中的每个环节,都会产出 1-2 个爆发笑点,持续刺激用户的神经、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最后在不知不觉中就看完了整个作品。
② “处女座”式死扣细节,以假乱真
天才小熊猫“处女座”式扣细节,做戏都要做全套,才让他的作品总是被人模仿,但从未被超越。
但凡小熊猫故事里提到的账号、官网地址,甚至是在现实生活中的实体物,只要你想找,都可以找到证据佐证。
比如《千万不要随便回复网友评论》,就提到一个 @动画家王者 的号,每天都会创作一个动画视频并 @天才小熊猫。
网友们顺藤摸瓜,居然真的找到这些账号,而且账号从视频发布的几个月前就开始更新。
如果你以为他的细节到这里就结束了,那就有点小看这个博主的“处女座”细节狂魔。
这个视频内容在 B站、微博、抖音、小红书、视频号上都会有分发,考虑用户原始在哪个平台上看到,就有潜在可能在该平台搜索 @动画家王者 这个账号。
于是,小熊猫竟然在每个平台都开了小号,每天更新。即使是大号视频内容已经发布,小号为了圆完整个故事,直到现在,也依旧勤勤恳恳地在创作(合情合理怀疑有续集)。
再比如,《千万别欺骗孩子》这篇文,因为不想让孩子养猫但又不想扫兴,就自己用毛毯套在扫地机器人上,发明了一个新品种叫“滑猫”。
为了让孩子信以为真,他特意做了“滑猫”科普视频、滑猫专用猫粮,甚至还注册了一个新域名,连夜开发了新网站叫“猫咪百科”……
这样的处理方式,让新粉丝看到他的内容,会觉得特别新鲜有趣,老粉丝则乐此不疲地猜广告、找亮点,由此大大提升了粉丝活跃度。
③ 超爱埋梗,内容互动性强
天才小熊猫给自己视频引流的手法特别微妙,我称其为“悄无声息”埋梗法。
他给自己其他视频引流,不像其他 Up主在视频里面很直白地说:想要了解xxx,请看之前xxx视频。
小熊猫的操作是:
下一个视频里有之前视频里的出现的物件;
之前视频里提到的内容,在下一个视频里能找到后续。
你要看懂一个梗,很自然就会看完他的其他视频,或者去微博考古,不仅给视频引流,还有自己的微博账号引流,手法极其巧妙。
《千万不要把沙发改装成马桶》视频中,埋的“苹果CEO库克”的梗
这些只是线上的互动,还有粉丝特意去到线下找它的作品,传到网上,又是一次流量曝光。
比如他之前发一个《千万随便把沙发改装成马桶》的视频,里面提到,他改装的沙发最后变成了放在「北京 798 爱马思艺术中心展览」的艺术品。
当有网友到 798 去求证,发现他在视频里提到的艺术作品,还真就放在那个位置……
④ IP 人设“接地气”
小熊猫的故事,一直都是以第一人称视角来撰写,同时还给自己立上了“怕老婆”,“爱孩子”的中年男人形象。他的很多作品都是以给孩子做 xxx 为由,来展开故事。
他的段子里,还经常出现:隔壁邻居、公司同事、便利店员工,这些都是我们平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人。
所以,网友们在看他的内容时会非常有代入感,甚至还能和他共鸣。
2)差异化:转型短视频,内容再创造
仔细观察一下天才小熊猫现在更新的几条内容,你会发现,几乎都是以前的图文改编的。
但是,这些好几年之前的内容重制发布后,不仅没有引发老粉的反感,还让他们大呼“爷青回”、“太精彩了”;同时,又吸到了很多新粉。
① 数据优质图文转视频,做好冷启动
在一次采访中,小熊猫提到,他首先会依据过去的图文数据做一个参考;其次,考量这些内容中哪些适合传播到视频上,做二次筛选。
在已经发布的 5 个 B 站视频作品中,我发现,他选中的“千万不要xxx”系列作品,曾经在微博发布时,数据就很好,转发量都超 10 万,属于他的「经典作品」。
有了过往数据的验证的内容,相当于已经通过了市场的考验,显然更容易“翻红”。
另外,这一系列故事本身也偏日常生活,时效性很弱,就算过了几年再拿出来发布,也不会显得违和。
② 转视频,图文内容再创作
作为“图文时代”的老兵,在转型做视频博主,天才小熊猫没有纯“吃老本”,直接把旧图文按照原样转化成视频;而是在原有的素材上进行改编,将内容再创造。
第一步,从语言上,视频的脚本语言相比图文,需要变得更加简练和口语化。同时,删减掉当时为了做广告而铺垫的素材。
第二步,将从前用文字展示的内容,尽量做成了动画,让故事更加可视化。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小熊猫在原先素材的基础上,再添加新的内容。比如《千万不要随便回复网友的评论》这条视频,就给原先画漫画的网友增添了后续的剧情。
这样即使过去看过一遍内容的用户,在重新看这个故事的时候,也能发现惊喜,找到不一样的感觉。
通过这三步操作,让原本的故事散发了它的“第二春”,重获了新的生命力。
03 结语
天才小熊猫的这次能够转型成功,不仅仅完全依靠他个人的创作能力,还依赖于背后视频制作团队的帮助,或许也有「时代」和「平台」的红利作为推动力。
但是,决定一个内容创作 IP 生命力的,还是看 ta 是否有能力可以“持续、长久地”输出高质量内容。
唯有「高质量内容」产出,才能真正打动观众。
参考资料:
IMS天下秀,《天才小熊猫超2亿播放量的爆款视频,是怎样炼成的?》
创业邦,《3Q大战“幕后导演”张建伟:走红“右下角战争”》
中国广告网,《天才小熊猫是怎么炼成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运营研究社”(ID:U_quan),作者:杨佩汶,设计:浩南,36氪经授权发布。
BruceFav 02-互联网新闻 via 36氪 - 24小时热榜 https://www.36kr.com July 31, 2021 at 12:08AM
0 notes
brucebai · 3 years
Text
“朱一旦宇宙”破败300天后,刘大鹅广场势力在B站崛起
“朱一旦宇宙”破败300天后,刘大鹅广场势力在B站崛起 https://ift.tt/2WMl5VO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遊人
 来源:三节课(ID:sanjieke01)
 当一群大妈,抢起了地盘。
 你以为的画风,可能是这样: 
 但事实上,她们是这样的:
(优雅而不失凶狠) 
 有话事人、有组织、有预谋、有菜刀。。。。。。小小的红富广场上,竟然齐聚了几大“村霸势力”。 
 最近,这群大妈在B站火出了圈。
 大妈们主演的“广场往事”系列,基本上每次都能上B站热门。第一部播放量就达到了650万,且8部平均播放量在290万以上,妥妥的顶流水平。 
 热议之下,大妈们也顺势获得了一群铁粉。
 特别是主角刘大鹅,有人尊称之为“酵母”,有人戏说刘华强是她侄子;有人玩梗喊起了鹅姨,直呼“鹅姨来了,鹅城就太平了”。 
 也有人按照演艺圈惯例,称其为“策女郎”。 
 之所以叫“策女郎”,是因为这个系列的导演,正是当年创作出229部“枯燥”系列的朱一旦IP的张策。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一年前朱一旦和编剧张策分家时,曾闹得沸沸扬扬。
 朱一旦IP背后的光曜联晟传媒实控人王布斯,在其知乎账号上对此事件发布的评论:“钟会之乱”,更是把双方之间的矛盾争议,推上了热搜。 
 虽然,在舆论关注中,双方随后做出了澄清、和解的反应,但此后也很少有公开的合作互动。 
 一个月前,知乎上出现了一个问题:“就目前而言,朱一旦和小策分伙是不是双输?”
 时间指针转动300天后,两人如今的境遇,或许给出了答案。
 全网爆火IP团队,“分手”始末
 曾经的《朱一旦的枯燥生活》,可以说是B站年轻人必追的热门系列之一。
 张口“枯燥”、反手“非洲警告”表情包,大家在社交平台上,玩的不亦乐乎。
 其作品内容,多以一个富二代创业老板为核心角色,围绕着自己身边的打工人或生活遭遇,进行充满荒诞任性的奖赏或者惩戒的支配。
 最常见的,就是动不动的发配非洲。
 视频长度多在1-3分钟内,不变的BGM、拖得悠长的低沉男声、劳力士出境,结尾一句经典独白“有钱人的快乐,往往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构成了整个内容的记忆要素。
 视频的成功,是出乎意料的。
 2019年的夏天,当第一支视频完成后,负责分发的朱亘(朱一旦人物的现实名字)并没有将成品直接上传,他多少担心内容有损自己的形象。
 直到半个月后,朱亘申请了一个新抖音号发布。没想到当天播放超千万,次日便有了3万粉丝,三天后涨粉20万。
 “6月底上线,7月底客户爸爸就找上了门。”
 接着便一发不可收拾,@朱一旦的枯燥生活不仅在B站创造了最快超500万粉丝的奇迹,并在全网收获粉丝2600w+。
 视频主角朱一旦随之成为当之无愧的网红,除了《GQ智族》对其进行专访,各类商业活动的邀请,也是目不暇接。
 其作品《一块劳力士的回家路》,借助讽刺倒卖口罩产业链的无良,仅在B站就获得了千万级别的播放量,同时吸引了各大官媒的议论、转发。
 一时间,朱一旦成为火遍全网的IP。
 但这一切,都在去年的10月1日,戛然而止。
 朱一旦所在的光曜联晟传媒与张策同期发的解约声明,让大众的目光再一次转到,作为@朱一旦的枯燥生活内容创作的策划、导演、编剧和配音的张策身上。
 据说这位专业是兽医兽药,做视频只是爱好的年轻人,在第一次应聘时,交给朱一旦一个样片,被说“你这很烂!”
 谁知,张策回应:“我其实想考验考验你,看你懂不懂。”
 然后重新发了一条高水平自制作品,立刻得到了朱一旦的面谈和offer。
 然而,这offer又被张策莫名其妙地拒绝了。过了几天,张策才纠结地说,再聊聊。
 这种行事风格,颇似他的创作调性:皮中带稳、思路清奇又充满反转。
 在以往的专访中,朱一旦声称自己是“比他老婆还要了解他”的老板,而张策却念念不忘地暗示他和朱总之间近乎韩信和刘邦的关系。
 但个人之间的芥蒂,似乎不算是双方“和平分手”的主要原因。
 在本质上,基于社交媒体和网红营业的空前火爆的MCN市场,仍然是一个新兴事物。其中,关于生产者、运营者及资本方之间的利益比例分配,远未探索出一个成熟、透明和平等的公开标准。
 从而,网红IP与MCN机构之间,互相成就又互相抛弃的故事,在业内屡见不鲜。
 不同的是,这次的分手双方,朱一旦既是网红IP、又是MCN机构合伙人;而张策,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幕后编剧工具人。
 所以,在刚开始,大家都觉得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毕竟朱一旦有资本、有团队、有IP,再重新塑造一个流量系列,并不算难。
 而张策单干之后,可以说是从头再来。这对于一个小小的工作室而言,挑战之大,显而易见。
 网红只是网红,策划还是策划
 但在目前来看,朱一旦的IP本身,算是彻底荒废掉了。
 在张策离开后,朱一旦账号更新的视频内容,粉丝要么吐槽配音不够味、影响观感体验,要么嘲讽剧本不行,我上我也行;
 更直接的,则是脱粉取关。据观察,从张策离开后朱一旦账号在B站共更新了29个视频,其粉丝量则从原来的507万左右掉到目前的444万。
 平均一个视频,掉粉2.17万。
 这种惨淡,也表现在更新频率上。朱一旦方面的更新变的越来越慢,日更变成了半月更,并在5月20日之后,没了新作品出来,公司其他矩阵账���也大多停更。
 这表明,在朱一旦IP的流量变现能力持续走低状况下,公司收益的持续萎缩面临的运营压力非常大,从而停更挽尊、砍掉矩阵项目,都成为必然举措。
 不过,作为网红的朱一旦本人,则没闲着。
 朱一旦在双方“分手”之后,发的第一部视频,主题就是诉说厌倦了当工具人,不想再照着稿子念台词。
 于是,中年创业者朱一旦继贸易、能源勘探(采沙)、广告、影视、短视频之后,正式签约杨天真,跨入娱乐圈。
 这也符合朱一旦的个性,连续创业失败,但并不影响他持续折腾。
 如他所言:“在娱乐圈边缘混迹了一年之后,我发现了一个定律,演员开始拍短视频和直播了,我作为一个短视频博主又想去做演员。”
 朱一旦顺势推出了出道短剧《悔于一旦》系列,但观众并不买账。从播放量、口碑和掉粉量来看,这一系列成了真正的“毁于一旦”。
 在签约之后,其参加的《青春的选择》、《非正式会谈》等综艺节目,也受到了较多的质疑。
 很显然,在自身依赖的朱一旦IP本身的价值粘性,持续下滑的同时;闯进综艺圈的“演员朱一旦”,很难有更多的比较优势。
 出走半年,朱一旦依然是网红,但也仅仅是一个有人认识的网红。
 在张策这面,他的爬坡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最开始,张策试图进行一些人文风格的作品演绎,并将自身定位为新的“人物IP”。
 虽然视频播放量并不低,很多达到了百万级别,但增粉量有限,且播放波动也较大。
 同时,题材驳杂加上如《马小策梦游江湖》系列口碑不佳等问题,使得@导演小策的账号定位不够清晰,也很少有出圈作品。
 说到底,这也是转型期的阵痛。
 没有张策的朱一旦,只剩下强行幽默,固然尴尬;但朱一旦代表的形象,正是整个内容架构的“血肉批判”符号。
 形无神,如行尸走肉;神无形,亦虚无缥缈。
 所以,没有了朱一旦的张策,内容必然缺乏批判的爆裂,观众就会少掉很多爽感。缺少了讽刺性的辛辣,观众就会失去很多回味的空间。
 只剩下煽情,就显得太像说教和鸡汤;只剩下创意,又显得过于炫耀自己的刻意构思。
 直到他从《七姑八姨》的爆红中,延伸出《广场往事》系列。一个新的“刘大鹅”宇宙,才又冉冉升起。
 目前,@导演小策账号的粉丝数量为136.1万,从离职创业到现在,共发布48个视频,平均每个视频涨粉1.8万左右。
 商单则包括小鹏汽车、QQ飞车等科技互联网品牌,可以说其账号的市场价值和内容口碑受到了双重认可。
 刘大鹅爆火:黑色幽默,YYDS
 当小策走后,大家觉得朱一旦系列,再也没有原来的味道了。
 于是,纷纷吐槽,“原来配音才是灵魂。”
 但事实表明,黑色幽默的底色,才是真正的内核。
 从朱一旦的枯燥生活,到刘大鹅的广场江湖。总是那一抹,游离于“秩序与混乱”边缘的荒诞感,令人印象深刻。
 如美国作家冯尼格所说:“让他人给混乱以秩序,我则给秩序以混乱。”
 张策,无疑是一个黑色幽默创作的高手;黑色幽默,则是喜剧内容里,YYDS。
 黑色幽默,本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重要的文学流派。
 其内容,大体以一种荒诞的、变态乃至病态的文学演绎为主,把人间的痛苦与欢笑、荒谬的事实与平静得不相称的反应、残忍与柔情糅合在一起。
 本身黑色幽默的颠覆效果和戏剧化反转,很适合影视节奏。只是,其表现力上的扭曲畸形,很容易令观众感到沉重和苦闷。
 而周星驰开创的无厘头风格,以其全新的秩序视野,即“存在就是意义,解构就是建构”的创作逻辑,为剧情添加了“将小人物的痛苦扭曲,嫁接为观众乐趣”的密集爽点。
 这就像把一杯咖啡,泼到四川火锅汤底里去,吃的人只会感觉到不断袭来的“麻辣爽感”,从而忽略了苦涩的一面;但吃到底的时候,又会在回味时,感受到一丝喜中含悲的异样。
 由此,在人们的认知里,将黑色幽默与喜剧结合的最完美的,大概就是周星驰了。
 同样的,张策钟爱小人物的故事,也最喜欢周星驰。
 这一方面,让他在处理故事情节上,更喜欢通过刻板和刻意的细节,来强化人物叙事。
 比如朱一旦的劳力士手表,三炮的标志笑容和“嘚~”。
 这也凸显出角色在剧情世界里存在感的渺小,以至于只能借助重复和丑化,来塑造自身的记忆点。
 在周星驰电影里,稍显神经质的酱爆、充当小反派的猥琐眼镜男、回眸一笑的如花等,都是这种记忆模式。
 另一方面,在情节上既与现实藕断丝连,又与生活常识格格不入的火候把控,也极为关键。
 作为老板的朱一旦,就经常通过超出常人预料的行事方式,来操纵下属或者周围人物的现实体验;
 刘大鹅,作为一个强势的乡村家庭主妇,本身不算罕见。
 但她成为一个组织化的头目,并介入一系列的抢广场舞地盘的谈判、密谋和火拼,则是超出人们常规认知的。
 在传统的“黑帮电影”中,往往只有大哥、大哥的女人和抢大哥女人的小弟。
 权力,此时与女性是相斥的。
 但就像周星驰电影里,强盗成了孙悟空,流氓成了功夫大师,收垃圾的成了功夫足球明星,卖猪肉的成为有功卫士。
 这些主角的光环,全部被导演赋予给了传统演绎中的边缘人物,进而引发观众强烈的新世界观察兴趣和价值反差的回味。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小小广场也是江湖。江湖被缩小了,人物却相对的被放大了。
 掌管一方广场的刘大鹅,成为这种不协调感的中心。
 整个喜剧内核的荒诞与人物本身的严肃、凶狠,构成绝妙的冲突与突兀的一致。
 人们凭借着符合常识的理性,会隐隐预期这种设定应该是会垮掉的;
 但情节的走向,却利用经典剧情的摹刻和对大妈攀比、勾心斗角等现实现象的夸张解构,来在观看者那里重新构建起剧情本身的秩序感。
 这种将掉不掉、欲止不止的感觉,才会引发观看者的不断回味。
 离谱,但是很合理。
 这也是黑色幽默的精髓,代表着一种虚拟设定的自由、反抗、浪漫和散装严肃。
 自由来自于平行世界般的规则定义,让人物脱离了刻板束缚,比如大妈为什么不能是沉着冷静、凶狠果断、游离于灰色地带的大佬?
 反抗精神,来自于荒诞的现实感,消解掉了当下的自我危机:如果我观看的“剧情”这一充满现实感的事物,都是如此荒诞,我为什么不敢笑对这个世界呢?
 浪漫,来自于主角不是被崇拜的,而是被诠释和展览的。因为剧情中充满了反转,没有单调的赢家通吃、没有强行升华的完满结尾,只有天马行空的创作观赏。
 比如教授发明“任意门”这集,时空穿越情节叠加主角精神分裂的可能,让人觉得足够悬疑。
 散装严肃,则是观众自身拒绝将其视为完全的娱乐内容,并试图重构反思。
 无厘头的镜头语言,有时就像一次当事者的精神分裂,呈现出一种完全不同于常人的脑回路,比如大妈动不动变身奥特曼的离奇操作。
 作为观众,此时就像一个自学成才的精神分析大师。
 我们并不会满足于嘲笑角色本身,而是试图从中寻找剧中世界,之于现实世界的映照意义。
 那些生活中的小心思,只有被放大演绎,人们才能直接捕捉到。
 观看者,由此从生活中的自怜者,变为了诊断和品评他人精神流动的知味者。
 《中庸》曾批评大众: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或许,只有在观赏黑色幽默的那一刻:俗人是剧中人,我们则成为了超越俗人的意义主体。
 写在最后
 张策和朱一旦分手300天后,留下的人物IP朱一旦在演艺圈里做一个边缘角色。
 团队IP,如马小玲、十佳员工、三癞子等则在《C座802》节目中,上演着不温不火的“职场勾心斗角”剧情。
 在张策这边,虽然事业开始展露头角。但火起来的主角却是剧中的“刘大鹅”,他仍然要充当幕后的策划。
 朱一旦做不了IP,小策成不了网红。
 这种命运的既定轨迹,又何尝不是一种黑色幽默。
 张策的视频创作,只是处于上升期。想要复制朱一旦那样的现象级成功,前路依然漫长。
 事情还有没有反转呢?我们大可以拭目以待。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BruceFav 02-互联网新闻 via 新浪专栏-创事记 https://ift.tt/3y6EHRG July 31, 2021 at 09:15AM
1 note · View note
brucebai · 3 years
Text
衣二三倒闭了,它的美国“老师”却在冲刺IPO
衣二三倒闭了,它的美国“老师”却在冲刺IPO https://ift.tt/3jgoGmm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自动播放
play 衣二三关停,共享衣橱为什么凉凉了?
向前 向后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王亚琪 编辑/斯问
 来源:电商在线(ID:dianshangmj)
 果然,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困扰:女人的衣柜里,永远少一件衣服。
 曾经,ZARA、H&M等快时尚品牌们用便宜的价格、不断上新的款式,力求让妹子们换新;现在,也有商家动起了别的心思,瞄准那些不想让衣柜变得更“臃肿”的消费者,做起了减法,应景地推出了共享租衣。
 最近,共享租衣行业发生了两件大事。7月9日,国内头部的共享租衣平台“衣二三”宣布将于8月15日关闭服务,留下一地鸡毛。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据路透社报道,美国互联网租衣平台Rent The Runway已提交IPO,今年冲刺上市。
 Rent The Runway(以下简称RTR)意为“把T台租回家”,它是全球最大的服装租赁平台,估值一度高达10亿美元,被称作时尚圈的“Netflix”。国内的一众共享租衣平台,最早就是模仿了RTR的模式:通过支付一定的会员费用,用户可以租穿各种时新的漂亮衣裳,节省一大笔钱。如此一举两得的生意,也吸引了不少创业公司涌入这个「风口」。
 2015年,共享单车炒热了“共享”概念,一时之间万物皆可共享。最火的时候,一年有12家企业冲进共享租衣赛道。但和单车、充电宝这些标品比起来,服装是更私密性,更个性化的商品,让共享租衣自一诞生,就叫好和质疑参半。
 过去几年,魔法衣橱、爱美无忧、有衣、摩卡盒子、跳色衣橱等共享租衣企业都已经陆续停止运营。如今,RTR跑步上市,带来一个问题,共享租衣到底是不是伪命题——如果不是,为什么RTR的中国门徒没能复制它的成功?共享租衣生意要做成的几个关键环节是什么?
 薛定谔的“租租女孩”
 打开衣二三的APP,精美的图片搭配,双信息流的方式展现,会让你恍惚间以为打开了淘宝。但它和淘宝做的是两种生意。
 首页顶部位置的四个板块已经能概括它的主要业务:租衣服、超值购、洗衣服务、租礼服。
 你点进一件商品后,可以选择“买这件”和“租这件”。用户每月交499元成为会员,就可以每次租借3件衣服,平台会发快递给你寄送和返还,同时承担洗护的工作。
 在中国,消费者过去最熟悉的租衣生意,大概是租婚纱,对应的是“租礼服”等场景化的需求。而国内的共享租衣平台们,一开始瞄准的就是租衣“日常化”。在衣二三、女神派等平台,日常装占据了C位。衣二三的创始人刘梦媛曾透露,她做过一个小范围统计:“100个职业女性中,70%以上每年要买60件衣服,其中10%每周会穿,30%每月穿一次,60%一年穿3次。”消费者购买大量服饰但重复使用率低,是衣二三创立的出发点。
衣二三APP
 换句话说,租衣平台们想要干掉的,不是出租礼服、婚纱的传统线下租赁店。包上了“共享”概念,它们想要满足的,是那些容易喜新厌旧、渴望“低成本换装”女性的日常着装需求,是更为高频的生意。只不过,当越来越多玩家倒下,这种需求正在不断被质疑——那些共享租衣平台们拼命想要抓住的用户,到底在哪里?“租租女孩”们就像薛定谔的猫,让市场迷惑她们到底是否存在、需求有多大。
 「电商在线」记者在知乎、小红书等内容平台上搜寻,发现有不少“租租女孩”。搜索#租衣服#关键词,显示小红书笔记超过11万篇;在#各位小仙女有没有租衣服的软件或者平台#知乎话题下,显示浏览次数超过85000次。她们针对衣二三停运事件的评价惊人的一致:爱过、恨过。“它让我实现了每天都能换新衣服的梦想,但衣服越来越旧、服务越来越烂,又让我像个渣男,毫不留情地抛弃了它。”
租租女孩们的评价
 共享租衣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虽然它的体量远比不上女装销售市场。
 往整个行业来看,RTR起初也是从租礼服切入,逐渐拓展到日常服装租赁。2014年RTR宣布推出包月无限次租赁服务后,仅花了两年时间就实现盈利,到2016年全年营收已经超过1亿美元。2018年,刘梦媛就曾对外公布一组数据,称衣二三在当年已经拥有超过1500万注册用户,用户平均每日打开APP约2-3次,平均每次停留5分钟。
 一个问题在于,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有需求还不够。一个健康的生意模型,要完成从需求到经营,再到变现的链条。“租租女孩”们爱美丽,但她们下单前会比较下“划不划算”。共享租衣有需求,但经营起来不容易,至少不能算是个易变现的好生意。
 共享租衣的“亏本账”
 国内共享租衣平台的不断折戟,有经营的问题,也有整个市场大环境的问题。
 拆解租衣的整条产业链,共享租衣平台首先要从供应商手里选款、上架,然后再把衣服推荐给用户,找快递给你寄送,还回来之后还要进行清洗、消毒、重新上架。中间涉及到供给、仓储、物流、售后多个环节。
 每个用户高矮胖瘦体型不一样,平台进了一件衣服,就要备不同尺码、颜色的多个库存。它还要有一整套完善的系统,追踪、记录每一件衣服的租借日期、归还信息。
 从本质上来看,共享租衣其实是“速度经济”,赚的是库存和周转的钱,但它又是重资产、重运营、重服务,非常考验成本控制能力。国内的平台看到了共享租衣的前端需求,却没有做好后端的匹配,这就为它们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我们大致算一笔账。一般来说,用户租衣加上物流的周转时间大约是7天,早期衣二三打出的概念是“衣箱无缝连接”:用户在下单48小时后,就可以在APP下第二单。
 也就是说,隔3天就可以下一次新单,而平台从寄送到寄回重新上架,大约要10天,在这10天内,第一天、第三天、第七天用户都可以下新单。按照这个时间差来算,如果有10个租客,衣二三至少备30个衣箱、90件衣服。如果一件衣服的成本算300元,那么购置成本就是27000元,而衣二三的月费是499元,10个租客的收入也才4990元。
 此前,衣二三曾透露过一件衣服的回本周期,大约是三个月。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多数衣服的回转次数在20-30次,之后就会报废,很多衣服基本都撑不到回本时间。
 营收远远无法覆盖它的支出,这也是为什么后续平台不顾用户体验,坚持调整会员规则,控制租赁数量和频率的原因。除了成本以外,和RTR相比,国内平台最大的问题是供给——RTR走的是高端路线,雨果博斯的运动夹克、Marc Jacobs的迷你挎包都能借到,平台和750多个设计师品牌签约合作,也给RTR足够的差异化支持。
 这些设计师款是用户平常购买不到、承担不起的,这会让消费者觉得“很值”。综淘宝、亚马逊、SHEIN等综合性电商平台上的服装品类更全,垂直电商平台购物要吸引你,一定要有特色和差异化服务。
RTR
 相比之下,衣二三说自己的服装平均吊牌价要1500元,消费者却评价,平台上很多衣服“只是照片拍的高级,实际穿上身效果差一大截”、“其实款式就是大家都买得到的淘宝款,就加了个不知道是啥的英文品牌名,它就敢比淘宝贵”。 
 用户不满意,品牌方也同样。一位华东区的供应商曾解释过和衣二三合作的两个原因:一是为了营收,二是为了品牌引流需要,但最后都���有达到他的预期。“一件大衣成本价680元,平台定价5.5元/天,一个冬天能租大衣的日子最多只有120天。即使满租也无法做到回本。我们算下来平均出售率只有5%左右,对品牌宣传的作用微乎其微。”
 作为一个小众的生意,共享租衣平台自身的流量又不足以支撑起营收。中国服装供应链和电商的发达,让消费者的购买成本本就不高。淘宝上丰富的供给,已经能提供各种性价比超高的漂亮衣服。直播带货的兴起,激发了冲动式购物,缩短了消费决策,侵占了女孩们有限的预算。
 没有流量,就吸引不了优质品牌方;没有过硬的品牌入驻,就无法提升用户的数量和质量,这是个死循环。共享租衣平台的倒下,至少有一半的原因,是由于国内的品牌和市场都没有做好准备,企业教育各方的成本太高。
 从租衣切入二手市场
 共享租衣平台要活下来,有几个思路:
 1、拉长会员租赁时间、降低会员租赁频次,减少成本;
 2、提高会员客单价、开拓新的增值业务,增加营收;
 3、供应端打出差异化,或者切入细分品类做垂直市场。
 共享租衣平台不是没有转型,但过程太过激进,引起了用户的反弹。
 衣二三将原本每月无限次数租赁的收费模式,直接改成一个月大概只能租4次,费用却没有优惠。女神派悄悄更改租赁规则,引发用户大规模维权。相比之下,RTR以前的收费模式也是包月无限次数租赁,但从今年3月开始,从原本的159美元包月费调整为89美元,用户可以选择每月租用4到16种产品。从心理感受上,给了用户“更省钱包月的选择”。
 在生意的起步阶段,牺牲用户体验去换取短时间的增长是不可取的,尤其在一个不那么刚需的行业。国内的共享租衣平台中途为了收缩成本,擅自修改服务规则、降低服务质量,这就是自折命脉。反而是尝试的新业务,比如推出寄送洗衣等增值服务,增加汉服、lo裙、旗袍等细分品类,是原本最合适的转型路径,是生意的增量。但在衣二三APP的板块分类上也可以看到,这些细分品类没有得到重视,展示的旗袍甚至只有2件。
 过去十年里,RTR创建了大约50个独立的清洁项目,用于清洁特定类型的织物和污渍,这能增加服装的流转次数。RTR的联合创始人Hyman投资了人工智能、无线电身份标签和机器人,以更有效地分类、清洁和运送她的衣服。这些业务彼此协同,不是通过降低服务标准,而是通过提升服务效率来做出转变,这是更健康的经营模式。
 今年6月,RTR放开了二手交易服务,卖起了旧衣服,向资本讲述新故事。从整个市场层面看,二手服装生意确实是新的风口。2月上市的美国版闲鱼Poshmark,目前市值已经超30亿美元。
 直接卖旧衣服的二手生意,比出租衣服利润更高,市场更广阔,运营起来也更轻便。对于RTR来说,踏入二手交易市场是寻找新的生意可能性。
 无论如何,共享租衣依然是个费精神的生意,但国外平台趟过的路已经给出了足够的启示。比起看到需求一头扎进赛道,更重要的,还要看后端服务能否匹配前端需求。尤其是在这个小众的领域,愿意每月掏出几百来为你付费的用户,要怎么留下他们,成为平台的种子用户,才是问题的关键。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BruceFav 02-互联网新闻 via 新浪专栏-创事记 https://ift.tt/3y6EHRG July 31, 2021 at 09:15AM
0 notes
brucebai · 3 years
Text
反光镜 | 为中国观众制造国产烂剧
反光镜 | 为中国观众制造国产烂剧 https://ift.tt/3j57foU
文|王毓婵
编辑|张信宇
如果你是古装偶像剧爱好者,那你大概已经知道,腾讯视频一部原本蓄势待发的 S+ 级古装大剧《青簪行》,或许永远都无法播出了——因为腾讯不得不规避男一号吴亦凡带来的巨大商业风险。
“做我们这个行业,心里的不安全感是很强的。”北漂了十年的自由编剧川宁早已见怪不怪。
中国娱乐圈上一次引发全民舆论震荡还仅仅只是半年前。如今郑爽已经销声匿迹,由于都美竹曝光出的不当性行为,吴亦凡接棒成为了新的靶子。
受性丑闻影响,7 月 19 日,韩束、央视云听App、立白、滋源、康师傅冰红茶等品牌迅速与吴亦凡解约。同日,腾讯视频也宣布,向吴亦凡方进行了品牌代言人合作撤销告知,已与吴亦凡方终止了一切品牌层面的相关合作。
要知道,S+ 级古装剧的成本会在 3 亿元以上,而《青簪行》开拍于 2019 年,是女主杨紫与男主吴亦凡风头正盛的时期,成本只会更高不会更低。如果这部剧确因吴的丑闻而再未播出,不仅腾讯视频和其它出品方,还有很多人会因此受到不可估量的损失。
“我接触到的项目至少有百分之七八十会中途流产。项目一黄,你前期所有的投入就只能换回一点微薄的基础报酬。”近年来因各种原因而被停拍、禁播、下架的影视作品不胜枚举。一个网剧项目的背后不只有流量小生小花,还有出钱和做事的人。青簪不行了,人生随之改写的又何止吴亦凡。
“所有编剧,100%都遇到过项目突然中断的情况。”川宁说。
但观众很难与川宁共情。观众能看到的,只有年复一年换皮谈恋爱的老套剧情、烫嘴的台词、不合逻辑的人设和一天 208 万工资的骇人传说。
流量小生小花就算演技再不行,永远都会有粉丝心疼。而川宁却得不到认同与理解,他们只是观众眼中“制造国产烂剧的人”。
你看的网剧不是拍给你看的
写了两年的网剧终于上线,编剧邱杉开始休假了。
与川宁不一样的是,邱杉签了编剧公司,这让她每个月至少有一份最低标准的保底工资。但相应的,她从每份工作中获得的回报也会低一些。在职编剧的工作只有项目周期,没有假期,她与公司达成协议,每结束一个大项目,至少有一个月的休息时间。
6 月,有挺多人想把休假中的邱杉提前调回工作模式。“满世界人都想找我复盘,我说该复盘的人不应该是我们。还是等平台复完盘了我们再复吧。”邱杉说。“你那么着急干啥?你能决定的东西太少了。”
邱杉参与的这部作品是大投资、大 IP、大制作网剧项目,它显然被倾注厚望。
但直到大结局播完,它的豆瓣评分也不尽如人意。而且,即便它的播放量高于同期竞品,但作为一部高成本的大剧,日均播放量还是太低于预期了。“当初大家都认为这部剧铁爆,结果第一天播放量一出来,所有人都傻了。”邱杉说。
复盘看起来很有必要,但这已经不是邱杉最操心的事情了。“剧扑了,谁的影响最大?我觉得平台方是第一,制片人是第二。谁花的钱最多,谁的影响最大。”
虽然大家都对播放量有很高的预期,但这跟赚钱是两码事。“从一开始投入制作的时候,所有人都知道成本这么高,利润不一定收的回来。”邱杉说。“但我们还是得去做。因为平台每年都得有几部这样的大戏,就像开商店,你得把货架塞得琳琅满目才行。
一般来说,网剧项目由 IP 方或编剧发起,准备好故事大纲以及 3-5 集的剧本,向平台方(如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发起邀约。平台方随后发起会议,集体审阅大纲,评价故事的影视化价值,业内称之为“上会”或“过会”。平台方代表会进行投票表决,对项目进行评级。S 级项目能获得的资金支持最多,A 级项目次之。
在接下来的生意中,平台方会跟进剧本创作、选定出品方、推动剧组按时拍摄交工。虽然自制剧、定制剧和版权剧在结算方式上有区别,但可以确定的是,最终 IP 方、编剧、导演、演员、编剧公司、出品公司全部会获得收入,而长视频平台是最终买单的一方。
这就是网剧的逻辑,它本质上是一门 To B 的生意,片方的最终目的是让平台方爱优腾满意,这与 To C 赚票房的电影行业有本质的区别。
在这个逻辑中,影视公司也会更倾向于去做古装剧,“利润更高”。邱杉基本没见过现实主义题材项目评上 S 级,“就算有一两部 S 也是比较虚的 S,预算不会像古装剧那么高。因为它的体量和场景有限,花不了那么多钱。”
但银子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有人赚就有人赔。2015-2020 年,爱奇艺净亏损分别为 25.75 亿元、30.74 亿元、37.37 亿元、90 亿元、103 亿元和 70 亿元,6 年累计亏损已经超过 350 亿元。没有独立上市的优酷和腾讯视频并未公布最近一年的财务数字,但 2019 年腾讯视频运营亏损 30 亿,阿里大文娱(以优酷视频为核心)亏损 158 亿。
在这场 To B 的生意中,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三家平台是绝对的甲方,它们对于买什么剧不买什么剧,以及剧本怎么写、演员和导演请谁有绝对的话语权。
云合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产连续剧上新了 205 部,比 2020 年上半年只减少了 2 部,但累计有效播放量却同比下滑了 32%。根据腾讯视频的数据,过去一年观众变得更加挑剔,弃剧率上升了 25%,也变得更加不耐烦,选择 2 倍速的概率增加了 100%。国产剧对观众的吸引力在继续下降。
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平台方对观众口味的判断出现了偏差,原本非常吃香的网剧类型对观众的吸引力正在减弱。
这种趋势带来了两种改变,一是新一年的网剧类型被大调整,今年 6 月腾讯视频公布的新一年片单里,古偶剧、甜宠剧式微,而现实主义题材、年代剧和主旋律剧集兴起;二是平台对热门 IP 的追捧更加狂热,不确定性会让平台更有动力去开发已经被验证了的热门 IP。因为相比原创带来的扑街风险,IP 改编确实是一个听起来比较科学和安全的路线。
大 IP 是新的“财富密码”?
“对于一个制作公司来说,项目能不能在平台评上 S 级,一看 IP,二看演员。”任子扬说。
任子扬已经写了五年剧本,他所在的圈子里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影视资本很热的时候,圈内有一家公司花 400 万买下了一本起点大神的小说,然后拿着这个 IP 跟平台敲。因为 IP 热门,又谈下了比较好的演员班子,平台愿意在这个项目上投入超一个亿的制作费用。于是这家公司一下子估值飙升,创始人就因为这本小说实现了财富自由。
对热门 IP 的追捧早已有之,但今年,腾讯视频与爱奇艺在 IP 开发上的步调明显加快。
以第一批搭上阅文、新丽、腾讯影业“三驾马车”战略的《赘婿》系列为例,接棒《庆余年》,剧集从开机到上线只用了八个月,播出期间带动原著小说阅读日活人数翻了 17 倍。
由于网文IP改编网剧的成功,去年,《庆余年》第二季已经开始启动,今年,《赘婿》第二季以及网络电影《赘婿之吉兴高照》也已经在筹备之中了。
爱奇艺 CEO 龚宇在多个公开场合提到“一鱼多吃”的商业模式,以《洛阳》为例,围绕一个 IP 进行漫画、剧集、综艺、网络电影、动画、游戏、纪录片、舞台剧等多个领域做细分开发,其实在思路上与腾讯视频并无本质区别。
对于平台来说,把 IP 的利用效率提起来,可以平摊巨额的版权采购费用。IP 越成熟,影视化改编扑街的可能性通常就越小。影视公司承担风险的能力越弱或盈利压力越大,就越有动力去开发老 IP 而不是创造新 IP。
但另一位编剧杨哲对这股潮流不太热衷,尽管他已经完成了很多出色的 IP 改编作品。“IP 不是决定性因素。我们见过太多大 IP 拍得一塌糊涂的了。”
杨哲是中国最擅长做悬疑题材的编剧之一,他参与的作品包括 7.1 分的《法医秦明》、7.0 分的《危险的她》、8.2 分的《龙岭迷窟》等。
适合做 IP 改编的作品到底有多少,杨哲有些怀疑。《龙岭迷窟》拍完后,许多冒险题材的项目找过来,但是他没有接。“一个《鬼吹灯》加一个《盗墓笔记》,这个盗墓探宝的类型其实就被占满了,很难再找到其他有价值的 IP。”
而且,即便像《盗墓笔记》这样的大 IP,影视剧作品的质量也差异巨大。今年在腾讯视频开播的《盗墓笔记之云顶天宫》豆瓣评分仅 2.5,再一次刷新了该系列作品的口碑下限,IP 本身的价值被持续透支。
但即便如此,《盗墓笔记》仍然是中国被开发得最成功的当代小说 IP。你很难再找到一个像它一样适合无限次被开发的作品了。
“鬼吹灯这类故事没有时代特色。00 年你看鬼吹灯觉得挺有趣,20 年看也挺有趣,也许 40 年看也会觉得有趣。它是可以跨越时间的。”杨哲说。“但很多情感类型的片子会特别强调时间感,这类 IP 不会一直有开发价值。当年觉得挺甜蜜的恋爱,现在你再看会觉得很蠢。”杨哲说。
这是事实。B 站影视区 UP 主吐槽得最频繁的就是古装和甜宠剧,其中大量作品由古代和现代言情小说改编而来,比如 4.2 分的《风起霓裳》4.5 分的《一不小心捡到爱》和 3.0 分的《你微笑时很美》。高冷面瘫的总裁、有意无意的肢体接触、欲说还休的暧昧氛围,在几年前的小说里受读者追捧,在如今会被批判为情商低、没风度甚至是侮辱女性和性骚扰。
“甜宠剧的惯用套路已经不足以继续吸引观众。男女主吻得再甜观众也不会买单了。”腾讯在线视频副总裁韩志杰在发布今年片单时感叹。
平台都想把台子搭得高大宏伟,但适合站在大舞台上唱戏的人可能没那么多,更不用说台下观众的口味变化往往在倏忽之间。
“也许做 IP 改编,重心并不在 IP,而是要找一帮特别牛的编剧们,在不改掉原著核心价值的前提下,重新创造一个故事。”杨哲说。
被绑在战车上的编剧
杨哲的太太最近痴迷在知乎上读小说,并且兴奋地把一些情节讲述给了他,出于编剧的警觉,杨哲注意到了其中的逻辑漏洞。两人讨论一番,太太才注意到了不合理的地方,但第一遍读小说的时候,这些漏洞被读者用想象力填补了。
读文字时不会注意到的逻辑 bug,影视化后就是万人吐槽的降智素材。观众的审美在更迭,而文字与影视之间的沟壑永存——这些都需要编剧一点一点去填平。“好好做 IP 改编,其实比做原创更难。”杨哲说。
杨哲的工作���正在写一个原创剧本,光大纲就已经写了一年,而大纲的报酬只占一个项目剧本开支的 10%。好好写剧本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杨哲很清楚。“只有我们为了理想在干这个事儿。普通编剧还要为房租发愁,哪有时间琢磨这些东西。”
像杨哲这样既有自己成熟的工作室,又有成名作的编剧是极少数。他在面对制片人时有更强的话语权,团队协作性更强,公司也有资金储备和抗风险能力。但大多数编剧确实只是做自由职业的普通人罢了。
2018 年 10 月,川宁以“救火”的姿态被紧急招入一部 S+ 大剧的剧组。当时距离原定的开机日期已不足一年,而甲方对剧本初稿很不满意,他们需要川宁重写剧本。
“签下合同之前我就非常清楚地知道,它不会是一个好项目。但是我真的需要签下一个能播出、投资体量大、有知名度的剧。”川宁说。“不然两年内我可能就会从这个行业里消失。”
这部剧没有辜负川宁的赌博,也没有超出她的预期。这部剧基于网文热门小说 IP 改编,是 S+ 项目,获得了数亿投资,签下了流量明星出演,累计播放量超 50 亿。但它的豆瓣评分不到 6 分,超过 65% 的人给出了三星及以下评价。
在 B 站搜索相关词条,能找到大量的吐槽视频。一些 UP 主甚至会点出川宁的名字,嘲讽她写的剧情可笑、荒谬、不合逻辑。
像川宁这样的编剧有很多。他们没有固定收入,有很强的失业危机感,在不对作品抱任何期待的情况下签约,成为话语权很弱的乙方,遵照制片人的意见做无数次修改,交出一份自己都不满意的剧本,拿到收入,等待剧上线,然后被观众痛骂。
所有在本文中受访的编剧,在提到与制片人的沟通时,都将自己定位为“乙方”,而他们的“甲方”是出品方和平台方的制片人。
川宁这部剧的出品方是一家上市影视公司。“公司有一整套很严密的系统,用于保证资金的安全和项目的安全,而不是保证项目的精彩。如果广电的审查尺度能给到 100,那么他们会在 70 的地方就砍下一刀。”川宁说。
这也是川宁在试稿阶段就判断最终作品不可能优质的原因之一。制片人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重新设计最终反派、给原本架空的故事安一个具体的朝代、让故事情节扣上具体的历史事件、删掉大量辅线人物和剧情、男女主必须在剧开始的前 10 分钟有亲密接触、大量删改打戏等等。
尤其令川宁印象深刻的是,在这个武侠剧项目中,因为导演与制片人都判断“没必要把精力放在这么多打戏上”,且项目的预算被中途缩减,所以制片人对演员的动作戏量要求极为苛刻。“我剧本中写一个角色‘健步如飞’,被公司的审核部门批改:不要飞!要走!”
川宁是一个有点理想主义的人,进入这一行是因为自认有一些文学天赋,同时又恰好能包容自己不爱交际的性格。虽然已经从业多年,但在面对甲方有伤作品本身的要求时,她还是做不到躺平。
多次冲突之后她的情绪终于崩溃,川宁在剧组里失声痛哭。
川宁的遭遇不是个例。因为立场的不同,制片与编剧的冲突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在投资体量大、制作周期短且 To B 的网剧行业,双方的冲突往往会比电影行业要更激烈。即便编剧判断制片人的要求会损害作品本身,最后也一定是以乙方妥协为结果。
这也是电影编剧任子扬不愿意与长视频平台打交道的主要原因,这些年他已经不怎么写网剧,把重心放在了电影上。“编剧朋友们聊天时说,如果我可以不跟平台打交道,写这部戏我愿意只拿一半的钱,因为剩下那一半都是精神损失费啊。”
任子扬为数不多的几次与网剧制作人打交道的过程不太愉快。制片人要求他“有网感”,要求他“不脱离年轻人”,在整个创作过程里,制作人团队的成员会“七嘴八舌地提意见”,而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疗法最终会把剧本搞得一塌糊涂。
“一个最基本的东西,就是他们要保证安全。虽然大家总喊着要去创新,但实际操作中我感觉他们还是在追求安全。”任子扬说。
大家都在追求安全,那么怎样才能安全?就是继续套用那个已经套用了一万遍,不会出什么好东西,但也绝对不会出大错的框架。
即便有《豪斯医生》的版权在手,最终呈现给观众的也很有可能是一个国产职场爱情剧。事实上,目前平台围绕甜宠剧的“创新”,大多也只是给主角叠加了一个军人、飞行员、医生、运动员、电竞选手的身份而已,看起来是职场剧,但恋爱的内核并没有动摇,追求“安全”也仍然是第一要务。
任子扬与平台发生了几次意见冲突之后,这类的活儿也渐渐地不会来找他了。“你如果是一个有很多想法的编剧,平台给你的判断经常是,你不好控制。”任子扬说。
有的人离开了战车,有的人留了下来。
跟大多数编剧一样,邱杉也经历过与制片人的冲突,但随着了解深入,关系已经逐渐缓和。“制片人的工作比我们还窒息,他们没有时间去抱怨,因为每一分一秒都在烧钱。”
剧组要花钱、布景要花钱、演员的档期是死的,制片人必须去解决每件事情,以确保这个项目可以按时交工。演员演不出来的时候,制片人没有时间去追究责任,也不可能现找老师来给演员上课,最快的办法只能是改剧本,把戏删掉。
他们的工作不是保证作品的质量,而是确保它能顺利按时交工。
所以到底谁有话语权?谁也没有。川宁感叹。“所有人都在为系统打工。”
系统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也不可能因为某个人振臂一呼就彻底扭转。在一个更健全的体系取代它之前,年轻的编剧们还在赌上青春为观众制造烂剧。虽然为这部 S+ 大作写剧本的工作过程并不愉快,作品的口碑也不太好,但川宁不后悔接了这个活。
影视寒冬漫漫长夜,川宁明显感觉这两年圈子在急速收窄。倒计时的滴答声在她心底作响,提醒她被淘汰的风险一直存在。川宁身边已经有很多同行去当了瑜伽教练、做村官、卖电子烟、拍短视频。川宁知道如果没有签下这部剧,现在的她会更加狼狈。
“要做一个好口碑的作品真的很难,因为这不是你一个人可以决定的。作为一个编剧,最重要的是活下去。你要保证自己一直在牌桌上出牌,才能有胡的可能。这就是我的工作信条。”
注:文中邱杉、川宁、任子扬为化名
BruceFav 02-互联网新闻 via 36氪 - 24小时热榜 https://www.36kr.com July 31, 2021 at 12:06PM
0 notes
brucebai · 3 years
Text
刘德华“平常的一天”,抖音明星生态的一次不平常尝试
刘德华“平常的一天”,抖音明星生态的一次不平常尝试 https://ift.tt/3zRLjV8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无忌”(ID:caijwj),作者:江小桥,36氪经授权发布。
在十天的时间里,一个视频和一场直播,让无数人拥有了共同的1分钟,和共同的2个小时,以及一场几代人对过去40年的集体回望。
它们,是属于“绝对的天王”刘德华的,也是属于抖音的。
先是7月19日,一条刘德华出道40周年抖音独家直播宣传视频在社交媒体刷屏。视频中,刘德华用一句“1981年,很平常的一天,我正式出道了”开场,以“这不是庆祝一个人红了40年,还是要庆祝一个人认认真真工作了40年”结尾,引发了全网的共鸣。
刷屏的背后,是千万级的点赞,#刘德华出道40周年的话题,在登上抖音站内热榜后,也在微信视频号等社交渠道内迅速登上热榜。
更大的热度还在10天后。7月29日这天,粉丝们潮水般涌进刘德华的抖音直播间,与他们心中永远的天王一道,庆祝刘德华出道40周年。因为粉丝们的热情,直播的时间比原定的计划增加了半个小时,成为刘德华出道以来时间最久的一次直播。而超过1亿的观看人数,超6亿的点赞和无数直播间内的互动,在流淌出社会级的集体记忆同时,也创造了明星直播的新记录。
这场直播,无疑是抖音与明星的又一次互相成就,但在抖音此次再度深入娱乐圈、探索新玩法的背后,意义还更为深远。
如果说,此前抖音已经用3000+的明星生态,证明了互联网强大的改造、重塑文娱内容生态的生产力与生命力。那么这次,在某种程度上,这场直播发掘了艺人和粉丝互动与抖音明星生态的新可能——头部明星们借助时下最流行的媒介平台,与粉丝直接交流互动、拉近关系的同时,与优质内容产生强关联的直播,其所衍生出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又进一步滋养着抖音,抬高了抖音明星生态的天花板。
“欢迎大家来看我出道40年的直播,这平常的一天。”
7月29日晚8点,刘德华从直播间的镜头远处出现,他穿过抖音首次全程运用XR技术展现出的众多刘德华不同时期演艺场景,一步步走过40年时光来到镜头前。他以这样一句话,开始了在抖音的出道40周年庆独家直播。 
与刘德华简单平实的叙述相对的,则是一个夸张的数字—— 10分钟内已经有超过1000万人涌进直播间,随着数字的不断升高,当天在抖音上观看整个直播的人数最终超过了1亿。而在接近两个小时的直播中,点赞数达到了更惊人的10亿。
所以不难理解嘉宾主持人马东的疑惑——这是一个大日子,你真的觉得是平常的一天吗?刘德华的回答是,“有很多人说我不平常,但其实我只是一个幸运的人,是因为始终有你们这样的一群人捧着我,鼓励我,才让我变得不平常。”
在刘德华看来,这不是一次明星和粉丝的互动交流,而是平常人刘德华和家人们的一次共度。因此,这场直播关闭了送礼物的功能,而刘德华和马东以及另一位嘉宾易立竞的交流,也是围绕着众多生活化的话题切入——你是不是衬衣只穿一次?你是不是咖啡控?你是不是多年收了红包从来不拆,还有一个专门的地方用来摆放这20多年的红包?你是不是喜欢收集古董表,还被贼偷过?……
更多的交流,围绕着刘德华的演艺生涯40年。他们从出道之初的胸口碎大石,聊到无线五虎和四大天王,从演员到投资制作人的身份切换谈到对中国电影发展的思考,从对偶像的理解谈到对人生的理解,而刘德华也金句不断——“偶像,要成为榜样”,“再大的梦想,都是从一个平常的躯体开始的”,“把努力当成习惯,慢慢就变成自律。自律是刚刚好,不多也不少”,“要字字反思,不要句句反驳”。
马东在直播中说,刘德华的40年,也是中国巨变的40年,刘德华不仅是一个在审美、流行等各方面影响了至少几代中国人的重要文化符号,也是时代的见证者。
流行文化作为一个工业化、商业化的时代产品,也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正如抖音的另一条宣传视频《在每个人的生活里》中展现的那样,40年的陪伴与喜欢,刘德华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或许是80年代流行过的刘德华贴纸,90年代风靡一时的《忘情水》磁带、又或许是几部难以忘怀的经典影片……每个人的生活里都有刘德华。
因此,这次直播既是刘德华对自己过往40年的一次总结,也是几代中国人的一次集体回望。
在直播的最后,刘德华带来了一首自己词曲的新歌《奉陪到底》。这是他对这些热爱他的人们的一次深情表白,“从没想过有谁为我这样,萍水相遇,然后一生无底线给我,奉陪到底”。
网友们也用奉陪到底给出回应——直播结束后,仍然有大量的网友在直播间久久不愿离去,共同见证了观看人数破亿的时刻。
无论对于刘德华还是抖音而言,“这平常的一天”注定无法平常。一个绝对的头部明星与国民级媒介相遇,产生了超级的化学效应。
这场直播的影响力几乎是可以预料的。
从1月27日刘德华入驻抖音开始,就带来了全网的超级热度。第一条还原无间道天台名场面的抖音视频,发布12小时后点赞量和个人账号的粉丝量就双双突破1000万,从普通用户到各路明星全都加入到了欢迎刘德华的活动中。入驻半年以来,刘德华已经在抖音收获了近6000万粉丝。
“抖音+刘德华”带来了什么?对于用户而言,追星不再受到年龄、圈层、时间、空间的限制;对于刘德华这样的头部明星而言,在有着庞大用户基数的抖音进行独家直播,促进了原有基础粉丝的再度活跃,又通过其自身影响力、平台的宣推力,吸引到了更多年轻用户深层次地了解头部明星,进而关注抖音、喜欢抖音。
而抖音的内容属性,又让头部明星开始全链路打造个人IP、丰富形象标签。刘德华正是这么做的,他在抖音上展示自己的生活点滴,在呈现了刘德华与荧幕前完全不同一面的同时,也让刘德华与粉丝们产生了更广大的互动。
具体到此次40周年直播,更是在抖音的助力下不断发酵。
抖音站内发起互动话题#刘德华出道40周年后,众多粉丝、达人通过创意改编、万字拼画、娱评团、时尚仿妆穿搭复刻深度分析等形式应援。有粉丝将直播当成线上KTV,在直播间里播放或是翻唱刘德华的经典歌曲;也有粉丝将刘德华的各种经典影像进行剪辑和二创,以此来和站内更多人分享偶像的精彩瞬间。
包括#刘德华出道40年、#刘德华经典电影、#刘德华的每一个精彩瞬间等等话题,���吸引了明星和达人自发进行视频创作。这些视频,在抖音站内收获了超过百万、甚至千万的浏览量和点赞数——在明星爱DOU榜上,刘德华以近3000万的互动值“遥遥领先”,拿下了周榜冠军。
更广大的应援,在整个互联网上。从微博到朋友圈,从90后到70后,从平民到名人……小��当家人雷军在微博上转发直播宣传视频时,还特意引用了视频中令所有人共鸣的那句,“不是庆祝一个人红了40年,而是庆祝一个人认真工作了40年。”
而这次直播,自然也引发全网关注。在站内,从央媒矩阵到众多娱乐相关账号,再到千万的粉丝们,都纷纷进行转发,相关话题的关注也最终破亿。而在站外,网友们纷纷在社交媒体上用各种饱含情感的文字,表达着对刘德华的热爱与敬佩。 
关注直播的不仅是粉丝,还有众多明星。李易峰就直接跑到直播间表白刘德华——92年才5岁的他在爸妈看的MV里认识刘德华,从此荣幸成为刘德华的粉丝,“追随29年,刘德华先生的完美与辛苦带给我们很多,希望华哥身体健康”。
易立竞在直播中问了刘德华一个问题,若干年之后,如果有人提起刘德华,您希望听到什么样的评价?刘德华说,记得我就好了,不用评价。
刘德华当然会被人们记得——在XR技术的帮助下,上亿人看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瞬间——无数陪伴了天王40年的面孔在刘德华的身后出现,他们组成了这40年的时代表情之一,而这些面孔,也会继续陪伴下去。
刘德华曾经没有任何社交媒体账号,选择抖音,首先是抖音所能提供的流量与宣发助推力。在拥有6亿日活,和长期积淀的海量短视频达人与原创内容培养用户互动习惯的抖音,让明星拥有了巨大的传播势能。
但更重要的,是因为抖音的温度。
抖音深耕明星生态多年来,已经成为明星们更具真实性和互动性的粉丝交流平台。抖音的视频化呈现方式具有“面对面”交流的赋能,通过视频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也能通过视频看到粉丝们的喜怒哀乐。此外,直接呈现画面,比起纯文字,也天然适合头部明星拓宽粉丝基本面、增强粉丝黏性的愿景。通过同粉丝更为接地气的对话,刘德华不光和老粉丝联络了感情,还将其影响力延伸到了更年轻的圈层。
从今年1月入驻抖音之后,刘德华展示了更真实立体化的个人,持续产出了有价值有温度的内容,也形成了自己的星粉互动生态。
抖音当然也需要明星,尤其是刘德华这样的绝对头部明星。具有国民性的顶级明星IP完善平台的明星拼图,不仅为其整个娱乐生态提供了资源和营销出口,更以一种集群效应,拓宽私域流量的局限,打开全新的内容生态。
但抖音早已经过了依靠明星入驻拉动流量的阶段,而是与明星共生共赢。刘德华出道40周年直播活动,正是抖音再一次深入明星生态、探索新玩法的体现。
头部明星的抖音直播并非首次。不久前,王力宏就以一场直播时创造了“刮胡子”的梗,带动了抖音站内外对明星直播,以及直播带货模式迭代的讨论。
但周年庆直播,无疑是抖音集结优质内容、明星效应为一体的一次尝试,为头部明星带来了更丰富的表达空间。
明星需要解开传统的社交与互动困局,进一步积累社交资产,一个有别于传统的明星形象的日常生活一面,既能以差异化形象带来惊喜,更能无限贴近粉丝。明星周年庆直播正是这样一个明星互动方式更生活化的转变。
对于抖音而言,这场直播更重要的意义是,它或许正在成为抖音明星生态下一程的关键养料和催化剂。
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是,在直播最后刘德华演唱《奉陪到底》,他对直播间的网友们说了这样一句话,“还有很多的话想说,很多的歌要唱,未来的日子还很长”。
这句话也仿佛是抖音明星生态进化的一个隐喻。刘德华的周年庆直播,提供了一个新的明星与粉丝互动交流的方式,也让抖音上的明星内容生态更加多元化——除了周年庆之外,生日歌友会等更多的明星主题直播或许在未来也会出现在抖音上。
而作为绝对头部明星,刘德华的周年庆直播和未来可能出现的生日会直播,为未来更多的“刘德华”们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样板,从而带动更多的头部明星参与,创造出一种新的明星生态内容。
这些顶级明星所能取得的流量扩容和内容增产是抖音未来的宝贵财富,抖音正在通过大众娱乐方式的变革实现短视频平台价值的持续升级。
在抖音的生态中,明星和平台,正在互相成就和塑造。
用户对明星内容的需求,要求平台必须要打造和完善明星生态。而抖音覆盖几乎全年龄层的庞大用户,和迎合更多用户兴趣的多元化内容生态,再加上抖音平台充满创意的爆点制造能力,也对明星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吸引力。
但抖音不只是引入明星,同时也是在重新塑造明星。
明星通过抖音与粉丝们建立强连接,通过短视频和直播这两大类内容,以及平台内的多元化玩法,放大了粉丝价值的持续转换,对明星的"加持"也是贯穿明星全生命周期的。抖音的多样化运营与形式上的探索和深耕,还正在为明星持续打造更丰富的个人IP提供丰沃的土壤。
在抖音,每个明星的个性化特征与抖音的基因产生了千万种不同的化学反应,让明星的传播势能形成了更强的“飞轮效应”。
林俊杰在抖音从短视频宣发新歌,到突袭式的“野生直播”,再到个人IP《咖啡调调》落户抖音平台。抖音与头部明星的合作已脱离1.0时代纯入驻的模式,进阶到2.0时代,针对头部明星的个人特点,开展精细化合作,定制明星IP化合作内容。
更多的明星在抖音也获得了生活化的新一面。陈赫、王祖蓝在抖音中强化自己的搞怪一面;关晓彤、欧阳娜娜等明星则主动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拉近与用户的距离;而天王刘德华,有再现电影《无间道》中天台飙戏名场面等电影相关的视频,也有记录疫情期间的隔离生活,和学习网络用语的轻松生活片段。
老艺术家们在抖音也生长出新的活力。冯巩在抖音跟闫学晶、牛莉、贾玲、张小斐等人合作短相声;潘长江在抖音上爆笑模仿陈奕迅,而陈佩斯则和儿子在抖音上演起了小品剧。
短视频平台帮助明星展示多样化的面貌,衍生出更多的可能性,从而在明星与粉丝之间建构了一种更加开放化、平等化的关系场。
而刘德华的40周年庆抖音直播,更是抖音一次全新的内容生态尝试,具有主题性的直播,让明星们展示了更真实立体化的个人,产出了有价值有温度的内容,不断贴近受众,不断互动,制造更生活化的情感连接。
更多的“刘德华”正通过抖音走进每个人的生活。
在强娱乐属性、强互动性、强真实性的抖音明星生态里,星粉之间的社交互动壁垒被明星和平台“联手”进一步打破。粉丝看到明星更真实贴近、更生活化、更多样的一面同时,明星创作的日益多元化的内容也如流水般自然地涌出,带来更多的热点讨论和粉丝转化,明星IP价值的提升也有了长尾效应,明星的势能也在持续放大。
BruceFav 02-互联网新闻 via 36氪 - 24小时热榜 https://www.36kr.com August 1, 2021 at 12:10AM
0 notes
brucebai · 3 years
Text
轻芒封面 #0629:看了 B站十二周年的报道,我们试图寻找一个更真实的 B站
轻芒封面 #0629:看了 B站十二周年的报道,我们试图寻找一个更真实的 B站 https://ift.tt/3hllCVq
每周一到周五,和轻芒一起深度阅读。 欢迎通过邮箱或者社交媒体分享本期 Newsletter。
轻芒封面 #0629:看了 B站十二周年的报道,我们试图寻找一个更真实的 B站
By 轻芒 • Issue #30 • View online
每周一到周五,和轻芒一起深度阅读。
欢迎通过邮箱或者社交媒体分享本期 Newsletter。
看了 B站十二周年的报道,我们试图寻找一个更真实的 B站
张企璐
6 月 26 日,B 站迎来了成立的第十二周年,哔哩哔哩董事长兼 CEO 陈睿进行了周年演讲,分享了过去一年用户、UP 主、社区等维度的数据表现和发展思路。而在这些天,我们又看到一批媒体报道,基于演讲内容,强调了 B 站在维护社区氛围方面,建立共识方面的努力。也指出, B 站的知识类视频增长,本身的内容生态也在向健康状态发展。
文香传媒 纪要 | 哔哩哔哩12周年陈睿演讲纪要(图文详细记录)【天风互联网传媒】
36 氪 B站12年:做社区,共识比效率更重要
但这些报道都基于 B 站官方演讲而来,所展现的更多是 B 站想要展示或者想要达成的内容。在这些称赞声的报道之外, B 站又是什么模样的?我们翻阅了数十篇文章,想知道日常的报道中,媒体都是看待 B 站的,试图去还原一个更为全面的 B 站。
新老用户的分裂
B 站最早是二次元起家,聚集了一批以二次元为共同爱好的老用户们。关于 B 站的环境如何,他们的评价或许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
我们查阅报道后,发现很多老用户事实上在吐槽 B 站逐渐走向主流的态势,和新用户产生了很多纷争。如去年 4 月,B 站开启了「心动混剪大赛」,吸引了很多 UP 主参加。但由于粉丝大幅度刷票,导致榜单中排名靠前的只有肖战相关的视频。很多老用户开始投诉,但 B 站官方在两次公告处理后,开始了删起了用户评论。许多用户因此不满,转而投向了同样是二次元起家的 A 站。
差评 为了躲避饭圈,他们从B站退回了A站。
今年年初 B 站二次元 UP 主 LexBurner 批评《无职转生》的事件中,同样也涉及到了新老用户的纷争。由于 B 站所引进动画《无职转生》含有争议内容,遭到 LexBurner 的炮轰,认为喜欢这部动漫的都是「底层人民」。后续动画也被下架,二次元核心用户认为动画成了 B 站讨好主流用户的牺牲品。一位 B 站 5 年的老用户写文分析,认为随着 B 站的急速扩张,新老用户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互联网怪盗团 对B站当前问题的总看法
消失的弹幕氛围和被吐槽的弹幕质量
另一个遭到老用户吐槽的,则是弹幕氛围和质量的下降。
「新芒daybreak」的文章分析了近年来弹幕从有趣走向重复无聊的变化。文章指出,B 站弹幕的种类在最初四年基本成型,包括高能弹幕、野生字幕弹幕、计数弹幕、科普弹幕和空耳弹幕等,也常常含有讽刺感。而在如今,弹幕里充斥无意义的重复、打卡、引战、黄腔与戾气等,B 站的弹幕管理也难以禁止这一现象。
新芒daybreak B站的弹幕焦虑
弹幕中也时常会充斥着戾气的评论。典型的例子是去年年末。身患癌症的 UP 主卡夫卡松饼君被怀疑装病骗钱,因而遭到了网络暴力。在当时,卡夫卡松饼君的视频弹幕和私信中,充满了诅咒和谩骂。
澎湃新闻 被网暴的抗癌UP主,“用死证明了自己的病”
竞争白热化的 UP主们
除了用户外,UP 主的生存现状也值得关注。
「阑夕」在评价 B 站 12 周年时,提到了科普作者的创作困境。在 B 站,一共有 220 万位活跃 up 主 ,平均每月发布 3 条视频,用以争夺 2.23 亿人的 B 站留存时间,竞争极为激烈,甚至导致了抄袭事件的发生。
阑夕 B站用户的极致爱恨
而即使不考虑创作上的困境,UP 们在兴趣、流量和变现之间似乎也难以找到平衡点。「财经十一人」分析了 UP 主们的困局,指出在 B 站的流量玄学背后,全职 UP 主只能不断提速创作内容。也有很多开始选择接推广,进行变现。
财经十一人 B站“后浪”的捞金困局:为爱发电没饭吃,将爱变现没尊严
「舞蹈区」的软色情争议
而在内容层面, B 站的部分主要流量区一直有着软色情的争议。
在去年 12 月,上海市相关部门对 B 站行政立案处罚 6 次,约谈 10 余次,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一些内容涉及色情低俗。 「市界」指出,B 站的舞蹈区、直播区两个大区分类中,以及音乐区的弹钢琴类视频中,一直存在「露大腿」「卖肉」的争议。而类似视频往往有着相当高的播放量,文章补充说,由于 B 站主要面向25 岁以下的用户,将面临着更大的内容审核压力。
市界 B站的车开翻了
B 站成立 12 周年的报道多是溢美之词,这些展现的更多是 B站最美好或是最想实现的一面。但 B 站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对于不同的人,看到的也不一样,而今天找到的这些报道,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展示了 B站更多的一面,虽然不一定是全面,但起码不再是只有官方报道中的什么都在变好的 B站了。
(完)
每日先锋读者马克精选
看理想 | 嘲讽“明星读书”,作为另一种鄙视链
读书为何会成为一种人设?对于读书和阅读的讨论,甚至某些“鄙视链”,是否又成为另一种迷思?我们又该用怎样的姿态去看待阅读?
来自轻芒联合创始人、前豌豆荚技术负责人范怀宇的马克 
mp.weixin.qq.com  •  Share
Philosophia 哲学社 | 女性主义经济学是什么?(上)/ 翻译
作者不断强调的是,她所做的工作并不是创立一种和「男性经济学」对立的女性经济学。相反,这种对于男性偏见的考察和纠正能够使得现有的经济学得到改进,并且使得更多从业者意识到一些之前被边缘化的议题的重要性。因此,作者认为,来自女性主义的批评不是毁坏性的,而恰恰正是建设性的。
来自「不可理论」主播郭宝婷的马克 
mp.weixin.qq.com  •  Share
德外5号 | 全球新闻消费观念转变5大趋势:用户要的不仅仅是信息|德外视窗
在过去的25年间,互联网技术促使用户越来越苛求“效率”,社交媒体在这一方面做出很多尝试,例如,增加箭头、标签、按钮等设置。但是,消费时长仍是媒体现阶段追踪用户忠诚度的最佳指标之一,尤其是针对订阅用户。那么,如何创造引人入胜的、简短的内容,来吸引有付费意愿的年轻观众,已经成为媒体的重要课题。
来自中国科学院生物信息博士思考问题的熊的马克 
mp.weixin.qq.com  •  Share
人物 | 「过气超女」恳谈会
关于「超女」或「快女」的故事描绘也从未停止。命运将戏剧化的故事,平均散播在她们每一个人身上,面对名利、欲望和无常,她们在演艺圈经历着不同的沉浮,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观察群体。
来自新世相联合创始人、躺岛联合创始人远骋Koji 的马克 
mp.weixin.qq.com  •  Share
阿朱说 | 这是美国MarTech最大的一家独立公司:HubSpot
所以我国广大人民对手机App熟悉对微信IM熟悉,对网站没啥习惯,对线上和销售交流只能浅浅接触一下还得线下见面深聊,对邮件营销更没习惯。但是我国人民在投放广告方面可是历史悠久:前几天我看了一眼说字节社交媒体平台广告营收高达2366亿,阿里的交易平台广告营收也高达328亿美元。
来自互联网产品经理、「海螺电台」主播 Shawn 的马克 
mp.weixin.qq.com  •  Share
远川研究所 | 万店时代:餐饮连锁化背后的中国故事
中式餐饮以往面临的种种扩张难题正在被一系列品牌攻克。这无疑是过去五年中国餐饮业发生的最大变化之一。
来自轻芒编辑的马克 
mp.weixin.qq.com  •  Share
乱翻书 | 如何削弱科技巨头?
互联网公司面对的被削弱的可能性有:被拆分、霸王条款被取消、被罚款、被征税等。本文介绍互联网公司涉及的反垄断悖论问题、已经和可能采取的可以削弱互联网公司的税法手段。
来自轻芒编辑的马克 
mp.weixin.qq.com  •  Share
极昼工作室 | 在流水线上带娃
这条流水线上的女工有着相似的人生轨迹:年轻时与丈夫外出打工,生子后将孩子托付给父母照看,最终为了孩子辞工回家,在学校和家之间循环往复。
来自轻芒编辑的马克 
mp.weixin.qq.com  •  Share
燃次元 | 北上广的年轻人,“买不起”县城的房
这是一些房价虚高的县城必须面对的现实:经济的步伐跟不上房价的涨幅,虚火的楼市,无法承受虚华的泡沫。而这一天是否也会轮到新的高房价县城,时间将给市场带来答案。
来自轻芒编辑的马克 
mp.weixin.qq.com  •  Share
八点健闻 | 中国人为什么爱神药:片仔癀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只要人们对天然、对神奇故事的信仰不变,整个社会对金钱的信仰不变,神药便不会消亡,没有了阿胶,还有片仔癀,没有了片仔癀,还会有别的什么。
来自轻芒编辑的马克 
mp.weixin.qq.com  •  Share
一个热议话题,通过数篇深度文章,看到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角度。
十篇先锋读者马克精选,为你甄选值得阅读的好文章。
点击这里 免费订阅「轻芒封面」,每周一到周五,和轻芒一起深度阅读。
Did you enjoy this issue?
By 轻芒
每周一到周五,和轻芒一起深度阅读。
Tweet     Share
If you don't want these updates anymore, please unsubscribe here.
If you were forwarded this newsletter and you like it, you can subscribe here.
Powered by Revue
BruceFav 03-小众内容社区 via 轻芒封面 https://ift.tt/2VONBU9 June 29, 2021 at 08:31AM
0 notes
brucebai · 3 years
Text
出海电商大地震:风口、封杀、转机
出海电商大地震:风口、封杀、转机 https://ift.tt/367Rs2u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自动播放
play 我国有超60万家跨境电商相关企业
向前 向后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苏琦
 来源:开菠萝财经(kaiboluocaijing)
 一聊到疫情期间逆势翻盘的行业,不少人第一时间会想到出海电商。
 过去一年,跨境电商实火。2020年,从亚马逊走出来的智能充电品牌Anker在创业板上市,目前市值超过680亿人民币;而尚未上市的快时尚跨境电商品牌SheIn,在2020年初完成E轮融资时,估值已高达150亿美元;就连一度传出要被阿里巴巴收购的敦煌网,业绩也扭亏为盈,于近日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了上市申请
 和国内的电商业态多强相争不同,在出海电商领域,不仅亚马逊、eBay、Shopee、Wish、速卖通、Lazada等巨头并未垄断市场,独立站和大卖之间也相互竞争,加上背后有各类软件、物���、仓储、支付等基建平台的支持,生态持续繁荣,引得无数创业公司和资本方跑步入场。
 天眼查显示,2021年我国有超60万家跨境电商相关企业。另据网经社“电数宝”大数据,2021年1-5月,共有超20家跨境电商平台和服务商获得了资本垂青,总融资金额超100亿元人民币。还有机构预测,中国出口跨境电商2021年整体交易规模将达7.73万亿元,2023年预计将突破9万亿元。
 但就在今年4月,出海电商被浇了一盆冷水。亚马逊会员日(6月21日和22日)前夕,不少中国跨境大卖们(大卖家)正准备大干一番之时,等来的却是亚马逊大规模的“封号”整治,原因是不少大卖违规刷单。从业者们发现,赛道的火热反而倒逼行业向规范化、成熟化方向发展,行业一时遇冷也并非坏事。
 与此同时,在跨境电商疯狂式增长的背后,不论是ToC还是ToB的玩家,都不能只盯着海外市场的“广阔”,还要应对海外市场渗透率没有国内高、用户网购习惯还需培育、互联网配套的商业生态远不成熟等现状。
 但不少但不少从业者都坚信,出海电商依旧是未来十年最有机会的领域之一,其中多个细分赛道都值得长期押注。
 被Anker和SheIn代表的跨境电商
 2020年,整个出海领域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发生了跳跃性的巨变。一些平台在蛰伏十多年后抓住机会一举上市,还有不少加紧入场的创业公司,也获得了资本的青睐。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2020年,国内外发生在跨境电商领域的投融资事件至少有40多起;2021年,资本继续押注跨境电商:1月18日,跨境电商服务平台“店小秘”宣布完成1.5亿元B轮融资,6月初又宣布完成1.35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6月25日,国货严选出海电商“橙意出海”完成数百万元Pre-A轮融资。
 业内一般将出海电商行业分为跨境卖家和卖家服务商两大块,分别对应ToC和ToB企业。
制图 / 开菠萝财经 
 跨境电商出现之后,跨境卖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中国企业利用供应链优势在第三方平台(比如亚马逊、速卖通、Shopee等)上开店,以做站群的形式,出售低价产品,很难有溢价权。经过几年的发展,在深圳出现了一批优秀“大卖”,俗称坂田五虎(蓝思科技、泽汇、宝视佳、公狼、拣蛋网)、华南城四大天王(傲基、有棵树、通拓、赛维 )。除此之外,深圳、广州一带还有数量众多的跨境电商小团队,但散兵游勇居多,很难资本化。
 到了第二阶段,一批有运营能力、供应链能力的企业,或在第三方平台做起了自己的品牌,或开始搭建自己的独立站。Anker和SheIn,就是其中的代表。Anker主要借助亚马逊,依靠产品的研发创新,打造自己的品牌;SheIn以独立站的方式把用户抓自己手里,考验前端获客和后端供应链能力。
 英诺天使创始合伙人王晟认为,SheIn这类快时尚服装品牌,更偏向于渠道品牌。快时尚需要不断上新、出货,自己控制渠道和供应链的快速反应能力是最重要的。现在每年还有30-40%的服装会成为库存,如果不控制渠道,就不能以销订货,它必须要有自身的渠道连接到消费者。而Anker是产品品牌,主打功能性驱动的3C电子产品,可以利用别人的渠道卖货。
 两家公司都一样赚钱。去年7月,Anker在国内深交所创业板IPO,财报显示,2017年至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9.03亿元、52.32亿元和66.55亿元;年度净利润分别为3.29亿元、4.27亿元和7.22亿元。据界面新闻报道,SheIn也已开始筹备IPO,2020年SheIn营收近100亿美元,连续8年营收实现超过100%的增长。
 到了第三阶段,各家开始讲究出海品牌的价值。“这一历程可以对比淘宝,从一开始的批发市场进货,到后来工厂开店卖货,再到近两年消费品牌的火热,逻辑是一样的。”王晟称。
 Anker和SheIn在特定历史阶段抓住了红利,它们在近半年内的爆火,也引发了行业对第三方品牌和独立站讨论。
 9年跨境电商卖家邓树博称,从2009年左右开始,每一年都会有一波商家做独立站,每一年也都有一波倒下去。“大家觉得第三方平台门槛更低,已经解决了客户和流量的问题,只需要把产品做好。商家都想做私域流量,这是独立站才能带来的。但拥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独立站,可能是每一个品牌卖家的梦想,不过任重道远。”
 站在投资人的角度看,星瀚资本创始合伙人杨歌认为,资本方并不倾向于投资独立站。“独立站对于产供销端的完整性要求比较高,不一定能快速整合。同时,独立站有一定局限性,并不利于与其他卖方或厂家合作,也没有发挥出互联网流量的最大价值。而第三方平台也有独立品牌,和独立站相比更具备灵活性。”
 从ToB角度去拆解电商出海,想要完成对接供给需求,需要完成用户(营销服务)、商家(供应链、软件服务)、基础设施(支付、物流、仓储)等多维管理,这其中也产生了众多积累深厚的巨头公司。就在昨天(6月29日),Payoneer(派安盈)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成为“跨境电商支付第一股”。
 相比于其他更稳定的细分赛道,出海电商中的营销领域,近来发生了一些变化。原来,很多卖家用搜索引擎的方式去营销,近来变为用直播/短视频的方式营销,在这个过程中,成长出了一些服务商。“一般情况下,广告的花费会占到整个销售额的10%左右,也就是说做一个亿的销售额,要花1000万的广告费,智能营销可以省下30%左右的成本,还能提高运营效率。”邓树博称。
 总的来说,疫情使出海电商的发展步伐加快了,行业也有机会从此前“捞一把就跑”的草莽时代,变得越发资本化、品牌化。
 出海电商大震荡
 经历了去年的火爆后,今年的跨境卖家和卖家服务商走向了两极。
 “亚马逊大卖去年有多风光,今年就有多惨,一半都被封了。”一位亚马逊卖家吐槽道。
 6月17日,A股上市公司星徽股份发布关于子公司重大事项的公告显示:“深圳市泽宝创新技术有限公司旗下有三个品牌涉及的部分店铺,于2021年6月16日被亚马逊平台暂停销售。经查,原因可能是部分产品赠送礼品卡,涉嫌违反亚马逊平台规则。”这个行为,被不少行业人士称为“刷单刷好评”。
 自4月底以来,位于深圳的多个大卖接连遭遇亚马逊平台封号处理,其中包含帕拓逊、傲基、通拓、猿人科技、泽宝、万拓科创等旗下的主力品牌,亚马逊产品链接均被下架,至今未恢复。这场封号整顿,被业内形容为“十年不遇的行业巨震”。
 据一位业内人士猜测,“因为有一批大卖正准备上市,便冲业绩冲刷单,而这些投机取巧的做法,严重干扰了亚马逊的算法体系和行业规则。两个月前刚封的时候,大卖们都还挺乐观,觉得跟平台沟通一下就可以解决。现在不但之前被封的没恢复,还在持续不断地封,大家有点慌了,开始撤回‘礼品卡’,成本加剧。”
 亚马逊封杀一批违反规则的大卖,由此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一批违规大卖,现金流出现问题,很多供应链厂家也可能面临大危机。”上述业内人士称,此事对整个出海电商影响巨大。
来源/Unsplash 
 在亚马逊的封杀动作之后,整个出海电商市场开始呈现出降温的态势。
 一是亚马逊开始限仓限容量,导致很多卖家的重点产品无法补货,非重点产品和滞销产品一直滞销,卖家们都在想办法清仓清库存;二是亚马逊今年7月1日起将全面代缴欧洲增值税,对于一些原本毛利就不高的商家而言,需要再加上20%的税。这两大因素都导致商家们的整体利润严重下滑。“后者的情况下,商家一般会选择提价,但有些商家还在清库存,根本无法提价,非常被动。”邓树博称。
 同时,受去年疫情影响,今年亚马逊卖家的注册量一路走高,市场容量有限,供大于求导致整个市场竞争更激烈。不过邓树博认为这是好事,“在这样的情况下,真真正正规范化管理的企业,如果能对供应链体系进行很好的整合,发力产品研发设计,一定会有比较好的发展”。
 反之,跨境贸易中的卖方服务商,依旧很稳。
 ToC的生意一方面要面对时刻变化的政策、管理和疫情情况,另一方面还要花时间培育海外用户的消费习惯。杨歌称,把中国电商的商业模式快速复制到海外是很难的,相比之下,ToB更容易进行复制。“尤其是SaaS、ERP等软件服务,需求是始终存在的。”
 王晟也很看好ERP赛道。他认为,其它的基础服务赛道资产很重,比如专线公司、物流、海外仓,都需要投入巨大,没有吃到早期红利或没有资本支持,现在起步很难再有机会。ERP市场目前还处于混战状态,最终谁能胜出还不能确定,不过目前其中主要服务中小卖家的“店小秘”市占率最高。
 邓树博还观察到,以前大部分的卖家都喜欢直接用亚马逊FBA仓,去年疫情期间亚马逊封仓之后,很多货物没办法入仓,商家开始关注到海外仓。“听说亚马逊现在为了让商家尽可能清除滞销产品,已经不再扩仓,第三方海外仓存在机会。”
 2021年行业机会多,但在TikTok上做电商为时尚早
 新的机会还会继续产生吗?
 在多位受访者眼里,今年出海电商的机会将聚焦在出海品牌(DTC,Direct To Customer)上,其中有流量运营能力,相对高毛利、有中国供应链优势的品类,将大受欢迎。
 “出海品牌型的项目和一般的大卖,最大的差异在于毛利结构,好的DTC品类都能卖到70%以上的毛利空间,达到这个要求的品类都有机会。”出海投资人卫贤称。
 他注意到,越来越多跨界的、复合背景的新面孔进场做出海品牌,往往选择的是一些更适合本土化的品类,用中国更具优势的供应链,打不一样的客群,为其提供大量的供给,更好的定价和包装。
 王晟将这一批出海品牌,类比为几年前的淘品牌。“很多新兴国潮品牌也在不断发现新品类,再对其进行升级,而且海外用户对品类和场景的需求跟国内不一样,非常多的不同当中,一定存在机会。”
 同时,王晟认为,出海电商比国内的新消费品牌市场更加良性。“国内的新消费市场基本上都是靠砸钱博未来。相对而言,海外市场的很多品类基本都是人民币进价美元出价,有六到七倍的定价倍率,国内新消费品牌很多定价倍率都是三倍,甚至低于三倍。”
 春泥资本合伙人周文静提醒到,哪些品类在中国有很强的供应链优势而在国外没有,且这些优势不会随着疫情过去而消失,这样的品类将大有机会。因此,一定要在创业初期加深供应链的壁垒,这样在国外的供应链复苏以后,才能继续保有优势。
 伴随短视频电商在国内的火热,以TikTok代表的短视频和直播平台中,是否存在一定的机会?对此,大部分受访者暂时还持观望态度。很多亚马逊卖家告诉开菠萝财经,在TikTok上的获客效果不是很好。
 究其原因,一方面,依旧是用户习惯的问题。海外用户在线上O2O、直播电商的受教育过程还没有完成,即使是线上消费,海外用户反而更信任独立站。
来源/Unsplash 
 另一方面,业内人士认为,TikTok的商业化还没有真正开始。今年2月,TikTok官方才在印度尼西亚市场灰度上线TikTok Shop,即抖音版小黄车功能,随后又在英国试点,但目前还未在海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试点。
 “毋庸置疑,现在海外有流量,大家都在跑马圈地,积累自己的粉丝量和自己在不同类目里面的品牌能力,但目前还没有特别具象的投资标的。”卫贤称。
 其次,那些想依赖TikTok做海外市场内容的中国MCN玩家,也需要面对团队的本土化、用户转化率低的难题。“在中国做MCN都比较难资本化,何况是面向海外市场,运营团队在中国,网红团队在国外,把控度就更弱了。而且还要了解国外用户的需求、兴趣点,难度不言而喻。”周文静称。
 王晟认为,TikTok的商业化价值长远来看一定是极其巨大的,当下的时间点可能还略早。“就看谁有能力去做,但肯定不是国内现在做MCN或直播电商的这波人。”
 伴随着更多ToC端的玩家进场“卖水”,也给了“地基”型的ToB玩家一些机会。卫贤认为,这些ToB玩家的客户可能会从原来的超大客户变成一些中小体量的客户,从原来非常定制化的非标的需求,变成一些集约化、系统化的需求,一些新品牌也对传统营销服务的审美提出了新的要求,资历较老的传统团队,也不一定能完全覆盖新入场的C端玩家的需求。
 总的来说,出海电商行业的火热才刚刚开始,能火多久则取决于赛道有多大、渗透率有多高。“长远来看,中国优秀的创业者,把产品生产出来销往全球,肯定是未来5-10年的大趋势。”卫贤总结道。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BruceFav 02-互联网新闻 via 新浪专栏-创事记 https://ift.tt/3y6EHRG July 1, 2021 at 07:09AM
0 notes
brucebai · 3 years
Text
年轻人都在「反算法」,没想到它先站出来了
年轻人都在「反算法」,没想到它先站出来了 https://ift.tt/2Sb5ZHC
作为煎饼果子圣地,天津人评价最高的煎饼店,一定不是人们趋之若鹜的网红店,而是「我家楼下那家」。
人们对于音乐的喜好,和天津人对煎饼果子的爱有异曲同工之处,好友热情分享过来的音乐,通常会被你归为「垃圾」。随着卡带、CD、MP3 逐渐被移动互联网取代,音乐应用最终承载起满足人们音乐品味的重任。
社交媒体上经久不衰的唯二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随机」推荐并不真的「随机」,另一个就是为什么音乐平台推荐的音乐都这么「垃圾」。如果有机会,估计所有人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去面对面问一下音乐应用的程序员,自己到底怎么才能「调教」好这个 App,让它推荐更多自己喜欢的音乐。
以用户数最多的音乐平台 Spotify 为例,他们最近开发出了一种新的算法——偏好转化模型(Prefenrence Transition Model,PTM),想要预测,一年后的你会听什么音乐。
揭开 Spotify「算法黑箱」
抖音、微博、淘宝、YouTube、Spotify,这些平台的算法想尽办法猜测我们喜好,然后把它们觉得我们会喜欢的内容推给我们。
有些时候,这些算法确实猜得很准,我们看到的都是喜欢的内容。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只看了自己喜欢的内容。
互联网活动家伊萊·帕里瑟(Eli Pariser)在 2011 年的时候提出了他著名的「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理论:算法会根据用户的地址、历史点击、过往搜索等用户相关信息猜测用户喜好。这个过程中,那些与用户意见相悖的信息就被过滤了。长期下来,用户就会无法接触新的想法和信息,逐渐隔绝在自己的意识形态泡沫中。
在处理过滤气泡的问题上,Spotify 一直因为精准的算法而为人称道。不只是让用户在自己熟悉的内容中打转,它总能帮用户发现那些新鲜的歌曲。而恰好,这些歌曲还很讨人喜欢。
「每周发现」(Discovery Weekly)是 Spotify 在 2015 年 7 月的王牌栏目。每周一,Spotiy 就会向用户推送 30 首完全没听过的歌曲。同时,它又总能带来非常好的用户体验。截至 2020 年 6 月 25 日,每周发现总共被播放了 23 亿小时,约合 26.65 万年,比人类文明存在的时间还长。
Spotify 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当然还是算法。
Spotify 主要使用了三种推荐机制——协同过滤算法(Collaborative Filtering Model)、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和自然语言分析(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etflix 是最早使用协同过滤算法来推荐内容的平台。在 Netflix 大获成功之后,这种算法就变得越来越流行。简单来说,它会根据用户之间的相似性而不是内容的相似性来推荐新事物。
对 Spotify 来说,摆在它面前的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库,里面装满了用户听过内容的历史。协同过滤算法会根据用户 A 听过的歌曲,找到也喜欢这些歌的另一个用户 B,然后向 A 推送只有 B 听过的歌曲。
Tumblr media
「同喜 QRS,则尝试一下 P 和 T」|Erik Bernhardsson,前 Spotify 员工
但协同过滤算法的一大缺点是所谓的「冷启动」问题,只有掌握足够多的数据,协同过滤算法才能起作用。如果用户是一个还没有听过多少歌的新用户,或者内容库里有一首非常冷门歌曲,协同过滤算法就无法精准匹配。
这就引入了另一种算法——自然语言处理。Word2Vec 常被用在自然语言处理中,它可以将我们日常的对话编码成数学关系——向量。
Spotify 做了和 Word2Vec 相似的工作。它会抓取网络上描述音乐、歌曲或者歌手的词语,通过算法分配给它们不同的权重。这个权重,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人们用这个词来描述音乐的概率。通过自然语言处理,Spotify 就能确定那两首歌彼此是相似的,从而解决冷启动问题。即使是冷门的歌曲或歌手,也能得到推荐。
Spotify 的第三种方式是卷积神经网。
在前两种算法的帮助下,Spotify 已经获得了足够多的数据,但卷积神经网络可以进一步提高了音乐推荐的准确性。
卷积神经网络会分析歌曲的特征,包括拍子、音调、模式、节奏、响度等。通过阅读这些歌曲的特征,Spotify 就可以根据用户的收听历史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匹配用户的喜好。
Tumblr media
Daft Punk 的歌曲「环游世界」的数据分析图|The Echo Nest
正是通过这三种算法,Spotify 像魔法一般猜准了用户的喜好,打造出了千人千面的 Discover Weekly。
但即使 Spotify 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流行的流媒体播放软件,即使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在这里构建出了无比精巧的算法,过滤气泡的「诅咒」依旧存在。
于是,Spotify,又多做了一步。
但是,人是会变的呀!
2021 年 4 月,Spotify 联合多伦多大学发布了一篇论文《下一步去哪儿?一种用户偏好的动态模型》(Where To Next?A Dynamic Model of User Preferences)。
��们在 4 年间(2016 年至 2020 年)分析了 10 万名用户的收听数据,来观察用户的消费分布变化。他们发现,随着时间的变化,用户的消费习惯也在发生变化。先前的算法擅长捕捉用户的静态喜好,但当面对长时间的跨度时,却无法捕捉用户动态的喜好变化。对于 Spotify 的长期用户来说,他们依旧可能困在过滤气泡中。
Tumblr media
这是 2016 年第一季度对比随后每个季度的总消费变化直方图。颜色越深,对比的时间跨度就越长。比如,最左边的浅色曲线是 2016 年第一季度和 2016 年第二季度的对比;最右边的深色曲线是 2016 年第一季度和 2020 年第二季度的对比。随着时间的增加,变���也越来越明显|图片来源:Spotify
Spotify 同时发现,当免费用户消费的音乐种类越多时,他们越有可能转化为付费用户。也就是说,用户听到的音乐类型越多,他们越喜欢 Spotify。
那么该如何知道,一个人未来的音乐口味呢?
Spotify 给出了一个新的算法——偏好转化模型(Prefenrence Transition Model,PTM)。
在这张偏好转化模型的草图中,我们可以大致窥见 PTM 的工作原理。
Tumblr media
图片来源:Spotify
我们现在有个用户 1 号,根据历史,可以知道他喜欢听灵魂乐(Soul)。我们想知道,他以后会不会喜欢新世纪音乐(New Age)和布鲁斯(Blues)。
转换矩阵 A 是 PTM 的核心,将上述的数据输入 A,就会得到一个预测的结果。可以看到,新世纪音乐的数值(0.4)和灵魂乐(0.4)非常接近,那用户 1 将来很有可能会喜欢上新世纪音乐。
当然,这只是一个最简单的模型演示,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Spotify 总共归纳了 4000 种音乐流派。而在 Spotify 的数据库中,还有有 3.56 亿个这样的「用户 1 号」。
Tumblr media
PTM 的核心算法:指数加权移动平均分布和泊松多项式两级分布|Spotify
Tumblr media
与之前的算法相比,PTM 在各项测试中都得到了最好成绩|Spotify
除了预测性能,PTM 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可以直观地解释从一种音乐是如何转换到另一种音乐的。假定我们现在有两个音乐流派 a 和 b,PTM 就可以提供用户在听完 a 之后转换到 b 的概率。这就解释了两个问题:
1、a 到 b,哪条路径是最短的?
2、如果用户听了 a,那么他接下来最有可能播放哪个流派?
回答这两个问题,大大提高了 PTM 的效率和预测准确性。
Tumblr media
这是一张偏好转化的示意图,显示了初始流派(绿色)到目标流派(红色)的最短路径|Spotify
如何「驯服」算法
看起来,Spotify 已经做得很好了。但再聪明的算法,都可能时不时抽一下风。毕竟,人确实很复杂,没有人可以像你自己一样了解自己。
Spotify 官方也给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帮助你更好地「驯服」他们的算法。
给你喜欢的歌曲点个❤️。
如果你不喜欢一首歌,在 30 秒之前跳过它。30s 是个关键节点,如果在这之前跳过一首歌,相当于算法在内部给它点了👎。
听听新的歌手和他们的音乐。这样算法就可以更好地学习你的行为模式。
提供你的年龄和位置信息——要是你不介意的话。Spotify 会根据用户的年龄和地理位置推荐不同的音乐类型。
如果你不想 Spotify 注意到你的行为,可以使用「私密模式」。
最后,保持耐心。算法在设计中会忽略新的收听行为中一些迅速的、突然出现的峰值,因为许多人会分享他们的 Spotify 登录信息。因此新的收听活动可能不会立刻导致你的播放列表变化。
本文由极客公园 GeekPark 原创发布,转载请添加极客君(ID:geekparker)
BruceFav 新闻-互联网 via 极客公园 https://ift.tt/2RUsVF9 June 8, 2021 at 06:19PM
0 notes
brucebai · 3 years
Text
如何去判断,这是不是一个值得你去创新的产品?
如何去判断,这是不是一个值得你去创新的产品? https://ift.tt/3galske
我们前沿社的一批企业家,经常会有不定期的交流。在最近的一个饭局里,我们交流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去判断,这是不是一个值得你去创新的产品?」
为什么要讨论这个话题?创业其实意味着你必须要有所创新。我发现很多创业者在选择创业方向的时候,会想去做一个新产品 。但其实这个产品是不是值得你去做?这是不是一个好的方向?
其实创业者并没有想的很清楚,甚至在思考上是很单一维度。比如,因为我有更强的技术,产品的性能可以做得更好;有销售渠道资源能把产品卖得更好;有顶尖的设计能力,可以在产品的审美上秒杀其他同类产品...
但在我接触的那些产品做得特别好、甚至重新定义了自己从事行业的创业者。我发现他们除了那种对做产品的热忱和兴奋之外,你去认真推演他的逻辑,会发现他们做产品是多维视角着眼,这让他们的理解远超一般从业人。
前沿社一直很倡导交换世界观,对抗狭隘。参与这次饭局一起交流的人也挺跨行业和混搭的,有做消费电子产品特别厉害的创业者,有做用户社区的成功企业家,也有策划能力和洞察力很强的非科技圈媒体人。这样不同维度思考的碰撞,还真的产生了一些有趣的讨论,值得分享给大家看看。
产品洞察型创业者和豌豆公主
我们当时谈到扫地机器人是不是一个值得做的产品?为什么要谈这个,其实主要是我们交流中的一个创业者想去做扫地机器人。她问华米创始人黄汪「你觉得扫地机器人适合像我们这样的非技术人去做吗?」黄汪当时就给了一个逻辑,我觉得说的很有道理。
他说,首先要看你是什么类型的人,如果你是技术型创业者,你要去看,技术能给这个产品带来多大的迭代空间。往往在技术创新驱动的早期,技术人进入是有很大机会的。
而如果在这个领域里,有 80% 的技术,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也没有大的技术迭代在持续地发生,技术人其实没有多大发挥的空间。这个时候,往往是产品洞察型创业者可以胜出,因为他能更好地去定义产品。但如果还处于技术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产品洞察型创业者就进入,他们大部分也会面临失败的结果。
石头科技就是属于那种技术型创业公司,他们用技术创新,让这个领域的产品完成了一次跳跃,甚至进入了技术创新的平缓期。这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段子。以前有一个扫地机器人论坛,大家天天在里面讨论,应该选哪款?什么功能比较好?后来石头的扫地机器人出来之后,大家讨论就不多了。因为大家发现扫地机器人就是他们家最好,你要的全有,在一段时间里就没什么值得讨论,论坛转而去讨论其他机器人了。
而字节跳动投资的一家做扫地机器人叫云鲸智能的公司,大概就是属于那种产品洞察型的公司。他们的核心产品是拖扫一体机器人,并且可以不用洗抹布,这简直懒人福音。得益于这样产品的创新,他们产品销量还挺不错。
扫拖一体这个事,其实你发现是产品经理对于用户的需求洞察,再加产品定义从而弄出来。它并不是技术上有多大的演进。所以你看产品洞察或者消费洞察通向的是产品定义能力,它未必需要你是个技术出身,或者是你的技术要怎么领先。
那什么叫产品洞察力强呢?我们可以重新理解一下安徒生的那个童话故事《豌豆公主》。从前有一位王子,他想找一位公主结婚,但是她必须是一位真正的公主。但真正的公主的特点是什么呢?要足够敏感,甚至连压在二十张床垫和二十床鸭绒褥子下面的一粒豌豆都能感受得到。
顶尖的产品洞察型创业者也需要像豌豆公主一样,拥有这种超强的敏感力,感知到普通从业者都感知不到的用户需求的痛点。当然创业者还需要多一层能力,就是把这种痛点的感知,变成好的产品。
足浴盆、美容仪和消费心理
洞察到用户痛点就可以了吗?不是的。曾经在我们「未来前沿」(由前沿社发起创立的早期创业者社区)里有几个很年轻和优秀的创业者,想做面向 80 后的智能足浴盆,他们调研后发现这个群体最大的痛点就是懒得去倒洗脚水。本来接完热水、泡了脚挺舒服,但过一会儿还要自己拎着盆出去倒水,还要刷盆,这可就太麻烦了。
所以他们基于痛点的观察,就想做一个可以自走的智能足浴盆。就跟机器人一样,可以自己去接水和倒水,甚至可以自己去清洗。后来发现,行走的路径设计实在太复杂了,产品化难度大。于是方向变成,可以用少量的水就把脚洗了,清洗也更简单,然后各种工业设计,都围绕着这个做迭代。
推理上听起来好像还都挺对的,分析了用户的需求,甚至还用了技术去做跨界,把更高级的自动驾驶技术都降维用在里面。但为什么后来「未来前沿」的飞行教练把这个创业项目给否定了?其中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在于,面对这样的一个用户痛点,他们要做的究竟是传统足浴的替代方案,还是面向年轻人的一个「养生朋克」新设备?二者区别的背后,还潜藏着对用户消费心理的洞察,我觉得我的一个媒体人朋友说得非常有穿透力。
她说「脚对于人来讲不值钱。」你从用户的角度,这么好的东西到底卖多少钱?一个足浴盆大家心理上,可以接受的价格是几百块钱,或者一千以内。但你是一个创业团队,要做那么好,如果你只能卖一千,公司没有足够的利润变大。你说我把这个产品做到可以卖三、四千,这样就有足够的利润去支撑往前走。但是有多少人愿意为自己的脚,去花这么多钱?这样一下子其实就把用户收的特别窄。
从用户的心理层面来说,足浴盆这个品类不是创业团队应该去干的事。但如果你本身已经是依附了一个大厂,他们一年卖上千万台,在他们上面有这样一个品类,你来做是可以的,用户也是有可能会买单的。
听起来这似乎是品类的问题,那换一个人愿意花钱的品类。人不在意脚,人在意脸,做美容仪会是一个好的创业项目吗?其实也未必是。首先美容仪它利润率很高。王石说「如果一个生意,利润率超过25%,我坚决不做! 」为什么呢?过高的利润率容易招苍蝇。如果不是业界老炮,不是上来就能有独家或者垄断的资源,你瞄向了一个看起来利润率非常高的行业。就需要去面对随之而来的极其复杂、无法预料的事情。
另外美容行业有一个特点,就是做好了似乎是理所应当,但是鉴于人体的复杂性,又特别容易因为一个说不清楚的点就出问题,从而被无限解读和放大。只要有一个人挑他的脸是被你做坏的,就很难继续做。这里面不管是不是同行给你使坏,还是真的有质量问题,可能瞬��就被清理了。
我们可以看到不止是对于用户的洞察,行业的特性和消费心理也是很重要的考量维度。甚至还有势、事和人的匹配,你要做的事情是不是适合你这样一个从零开始的创业者。当你去选择你要做的产品创新的时候,你的思考不能只是源于那个让你兴奋的点,也不是所谓臆想中带来的更好产品。
而是需要在心里有一个判断的坐标轴,这个坐标轴维度越多,思考的维度就越全面,就越可以减少因为认知的盲区带来的决策失误。很多时候你只有考虑更多,成功率才会更高。
顺便说一下,面向早期创业者的「未来前沿」长期开放申请,新一届就要开始了。这个创业 Club 里的教练都是一线企业家,实践得来的知识远比纸上的更加「反脆弱」。如果你是创业者,欢迎你报名参加,大家一起探讨和交流,去找到值得你创新的产品,也找到属于你的值得开始的一段旅程。
Tumblr media
BruceFav 新闻-互联网 via 极客公园 https://ift.tt/2RUsVF9 June 11, 2021 at 07:52PM
0 notes
brucebai · 3 years
Text
刘作虎最好的一次访谈,让我看见了一加的世界观
刘作虎最好的一次访谈,让我看见了一加的世界观 https://ift.tt/3iH8Oux
前段时间有人问了我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 —— 创业者和企业家的区别是啥?看起来简单的问题真让我琢磨了半天。
在中国,企业家似乎是对一个做公司的人功成名就后的尊称,但在英文里去找对应的词汇,你会发现企业家和创业者其实是一个词 —— Entrepreneur。
我更喜欢创业者这个词。过去 20 多年我深度结识了上千位优秀的创业者。如果让我总结下��群人的共性,我更倾向于这么描述 —— 一群认为自己的事情很重要,甚至比自己都重要,并且努力把这件事儿变得对世界也重要的人。
如果他们不认为自己做的事情重要,就不会「逼」自己快速学习和迭代,最终把事情做好;如果不够自信地认为实现这件重要的事情是自己的使命和意义,就坚持不下来,也推动不了改变真正发生;如果最终世界也没觉得这件事情很重要,他们往往就会创业失败。
所以创业者必须自信又要不自信,这其实挺难的。因为专注注定会带来狭隘,自信注定容易持有偏见。大家都是人,毛病都是一样的。
4 年前我和几位创业者朋友发起了一个叫「前沿社」的社群,主要就是想拉更多优秀创业者来「交换世界观」 —— 创业者之间的坦诚交流,能把别人的常识变成你的前沿认知,看到世界更丰富的真相,这是一种对抗狭隘和偏见的好方法。
5 月份极客公园前沿社组织了一次纯闭门的「前沿思考论坛」,定向邀请了很多已经被尊称为「企业家」的优秀创业者,在两天时间里,一起分享和交流。把创业者变成听众而不是邀请来做台上的嘉宾,还是很有挑战的,但从众多正向的反馈来看,也很有意义。
接下来我会陆续分享一些在闭门交流中让我觉得有启发的「世界观」。今天准备先讲讲一加创始人刘作虎和得到 App 总编辑李翔的现场访谈。我觉得这是我认识刘作虎 8 年来,他带给我的最有触动的一次分享。
一加手机创始人刘作虎前沿思考论坛 2021 对谈选段
更难的选择,是更简单的
全球化问题是这个论坛热议的话题之一,对于这个话题的探讨,一加是个令人感兴趣的样本。
手机行业里,一加是个独特的存在,关于一加为什么选择坚定地做高端手机,为什么能那么快就在海外市场受到认可,一直是个看得见结果但是看不清原因的事情。
我记得早在 2014 年,刘作虎跟随极客公园前往硅谷走访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Tesla 等科技公司。那时候一加刚刚起步,一代产品刚发布 5 个多月,这些公司里的高管、工程师们对同行的张一鸣和他的今日头条,都还只是「点头感兴趣」,还没意识到字节跳动未来会有怎样的影响力。但当他们转向知道了刘作虎一加创始人的身份之后,却都立即显示出令人难以理解的亲切感,一加就这样成功成为了团里最提升交流氛围的「破冰者」。
很多人可能会感兴趣 —— 一个中国品牌「如何」去攻克美国市场,「如何」在全球高端手机市场中获得认同。「方法」固然重要,但我其实更好奇刘作虎「为什么做这个选择」。
这也是李翔在访谈里问刘作虎的第一个问题。
刘作虎说,其实这个选择是个「惯性」,源于 2006 年,他参与创建 OPPO Digital 蓝光 DVD 的经历。
但凡对影音发烧圈有点了解的,无人不知 OPPO Digital 蓝光 DVD 塑造了那个时代的巅峰,后来居上打败了当时业内最强悍的天龙和索尼。
刘作虎回忆说,当时就是觉得上一代巨头的产品并不够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做就做比他们好的产品才对。
时代当时也给予了一个契机。进入蓝光时代,软件开始变得重要,而如日中天的天龙当时的软件工程师是很少的,OPPO Digital 因为直接做蓝光机,反而在软件力量上聚焦完成了超车,很快就做出了明显超越巨头的产品。
而另一个超越巨头的原因,刘作虎认为是「搞定了最难搞定的一群人」—— 那些最专业的用户群体。
早年的时候,刘作虎长期「混迹」于 Hi-Fi 论坛 AVS Forum 上,那个论坛里藏龙卧虎,什么声纳专家、技术极客,都是又专业又较劲的挑剔用户。但其实满足他们的方法就是认真地听,开放地接受意见,根据用户的问题反馈不断迭代产品。这样做的好处是,除了让产品确实越来越好,还让用户对于品牌有了拥有感和参与感。实实在在地解决用户的问题是对用户最好的运营,反而不需要去刻意维护、搞「氛围组」啥的。
「有一年在 CES 展上,一名索尼的员工主动过来握住我的手,感谢我们做出如此棒的产品,这让我印象特别深,我那时也就刚刚 30 出头。」刘作虎有点被这个画面「击穿」了,毕竟天龙和索尼曾经是他仰望的偶像。
OPPO Digital 那段经历对刘作虎影响很大,他觉得就应该做最好的产品,并去经受最挑剔的用户的考验,而不是去琢磨怎么找缝隙、切局部。因为产品真的做好了,很容易向下兼容,被整个市场真正认同。这也决定了一加后来走了几乎一样的路径。
「最难的事情做好之后,其他问题解决起来都会相对容易。」刘作虎觉得产品是最难的事情,赢得专业用户是最难的事情,但如果时代给予机会,同时你敢于选择去解决这些问题,其实会让做事情变得简单。
因为你的目标无比清晰,你不需要复杂的策略和运算,你专注认真地做就好了。
Tumblr media
一加手机创始人刘作虎|前沿思考论坛2021
好的审美是有力量的
一加从美国市场入手,一路在全球各个市场收获了粉丝,甚至在印度高端机市场,多次超越苹果,拿到了第一名。
有意思的是,刘作虎觉得对于手机和很多科技产品来说,好像没有什么「文化之墙」。他拿苹果公司举例,他评价 AirTag 是「一个极其优美的工程设计」 —— 这里其实有很多技术层面的思考,比如纽扣电池如何做到长达一年的续航;而这些复杂的技术交付给用户的,却又是极其简洁的产品体验。他觉得这种技术产品的审美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你如果真的做到了,又能有什么「文化之墙」呢? 审美这件事,是刘作虎经常提到的。听起来很虚,那到底说的是什么呢?
刘作虎说,如果你要做真正的高端好产品,其实全世界对「高端」和「好」的感受都是差不多的,比如你会发现高端的,往往也是简约的、极致的、无负担的、有着让人舒服愉悦的色彩和结构、每一处细节都贯彻同样的逻辑、严谨到挑不出毛病和漏洞 ……
而审美其实就是,你到底是不是真的相信这才是「好」的定义和标准,没有妥协;是不是自己会竭尽全力去一次次追求比好更好,不能容忍自己做出与之相违背的东西。
这很难,因为需要一切细节、一切动作向「好产品」这个「唯一目标」看齐。它也最简单 —— 「做低端,反而要去适配不同人群、市场,去做取舍。而做高端,你做到更好的审美,更极致的产品就能画出市场的同心圆了。这不是更简单一些吗?」
「怎么判断一个产品是不是审美上的好产品呢?我觉得如果半年之后,你拿到手上依然觉得很漂亮,很可能这个感觉就对了。」虽然手机圈是个拼参数和配置成风的领域,但刘作虎认为把「感觉」作为判断标准,是与用户产生共情最关键的一步。
不过他坦言,审美这种主观判断很难被量化,难以成为一套指导公司运行的方法论。他也在摸索如何提升整个公司的审美能力,这件事可能要从组织形态开始。
在一加内部,刘作虎「执念」地认为审美是不能分工的,这是一个全体系要共同创造的事情。工程师不能一味只是交付设计师提出的需求,也要带着审美,以自己的工程能力去参与创造。一个滑动、一个震动反馈、一个间距有没有做到极致,工程师心里是最清楚的。在他看来,研发团队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产品团队。
无论是设计的审美,技术的审美,甚至是对定义问题的审美,本质上都是一种选择。刘作虎认为创业者,就是靠选择来获得力量、创造价值的。
和刘作虎交流,你基本上看不到太复杂的方法论和逻辑,他面对所有的复杂问题,给出的都是个「简单」的解法(虽然听起来都很难)。
我曾经以为他不善言辞,但时间长了我发现,他应该是努力想做一些简单而不复杂的选择,即便这个选择是难的。但按照科技圈的说法来说,「这是个工程问题,不是个科研问题」——也就是说,它是可以实现的。
Tumblr media
OnePlus 9 Pro
本分就是平常心
很多人知道刘作虎深受段永平的影响,身上必然延续了段永平一些做事的理念和方法。段永平思想里的「本分」,一度引发了很多人的讨论。但是这个词 100 个人可能有 100 种解读,所以我也很好奇,刘作虎又是如何理解「本分」一词的?
他举了一个例子。一加 2 直到上市的最后一刻,都没能让他有心动的感觉。摆在刘作虎眼前的是一道选择题:是完成对用户的承诺,按照计划准时把产品交付出来,还是冒着交付不了的风险,先把产品做好 —— 这两种做法哪个才是真正的本分?
迫于压力,一加 2 还是上市了。但是刘作虎坦言,这到今天都还是他的一个遗憾。如果重来一次,他会选择推迟交付,先把产品做到让自己满意。
刘作虎一直把这个例子当作一种教训,他觉得所谓本分,其实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平常心是很难的,因为你要抵住诱惑和压力。平常人难有平常心。」既定的产品上市节奏是压力,用户的期待是压力...... 但是刘作虎后来发现,这些压力纯属是自己「想多了」 ——「用户对你其实根本没有每年升级一代产品的需求,那是你自己想多了。你一旦交付的产品不好,他凭什么买你的?」
「所以你要保持平常心,回到理性,抛开情绪和情感,你就会更容易有平常心,阿段就是一个超级理性的人。」刘作虎说。
创业��来都是较劲的,追求极致的,这和平常心听起来完全是冲突的。刘作虎也承认这一点,所以他也感叹「不做 CEO,是很难理解这个平常心有多难的。」
但他觉得不能把平常心理解为「随遇而安,差不多就行了」,而是要对难而长期的重要的事情,耐得住性子、守得住原则、识得出诱惑。
刘作虎提到段永平的时候,说阿段有一句特别「神奇」的话:「反正每次你对一些不那么成功事情,讲述理由或者寻求指导的时候,阿段往往只有一句话回你——那只能说明你的产品还不够好。」
「说明产品还是不够好」,这是一句「万能」的话。听起来没啥信息量,但刘作虎觉得它确实解答了企业面对的所有困惑,又显得极其有力量。每次他都会因为这句话重温一下「求责于己」,然后一些焦虑也就化解了,总之就是要把产品再做好一些,这是个简单而清晰的路径。
刘作虎觉得把自己推到最核心的问题上、心无旁骛地专注,是修炼平常心最好的方法。因为你不会有时间胡思乱想,也不会被情绪左右去纠结那些不值得浪费时间的问题,也就可以少做些错误的决定了。
BruceFav 新闻-互联网 via 极客公园 http://main_test.geekpark.net/rss.rss June 15, 2021 at 12:42PM
0 notes
brucebai · 3 years
Text
宁德时代,一家新万亿巨头
宁德时代,一家新万亿巨头 https://ift.tt/3vJpHso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品玩”(ID:pinwancool),作者:Decode,36氪经授权发布。
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的前老板爱打麻将,有“赌王”这一称号的曾毓群继承了这一衣钵,还在自己办公室的墙上挂了一幅字画——“赌性更坚强”,据说就是其前老板送来的。
这不是说曾毓群是打麻将的好手,而是他知道商场如麻将场,需要根据环境、人心、手牌、底牌等因时而变的条件赌出一条血路。曾毓群曾对投资人说:“光拼是不够的,那是体力活;赌,才是脑力活”。
今年5月21日,曾毓群表示,将于2021年下半年发布钠电池,这是继新能源汽车常用的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之外,宁德时代寻找的新替代品,这也是曾毓群的又一次下注。
这次下注的最终结局还无人知晓,但市场对宁德时代的看好已经溢于言表:
5月31日,宁德时代股价刷新记录,市值一度突破万亿,成为创业板首家万亿级别市值的公司。
从2017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出货量超越比亚迪爬升至全球第一;到2020年的最后一天,作为新能源代表的宁德时代市值超越中国石油,完成能源行业新老皇位的更替;再到今天市值破万亿,相当于比亚迪、长城、上汽三家车企在A股的市值之和。曾毓群犹如赌神,不到十年频频繁变换座次。
曾毓群的“赌”字背后似乎有着更丰富的寓意,这是一个关于策略、时势与技术积累的故事。
脱胎于锂电池巨头
外界曾把超越松下和 LG 等老牌企业的宁德时代称之为“黑马”,但曾毓群不认可这种说法:“我们不是黑马,是厚积薄发。”创立宁德时代、从事动力电池之前,曾毓群在消费电子锂电池行业,就已经做成了一家电池公司 ATL。
2011 年底,此前由三星 SDI 供货的宝马,在中国市场寻找本土电池合作伙伴,为华晨宝马旗下的“之诺”电动车供应动力电池。
他们的目光很快聚焦到了 ATL 上。ATL 全称 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由曾毓群与人合伙创立于 1999 年,主攻聚合物锂电池。2000 年,MP3 和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迅速起量,ATL 跟着这股东风成长为一流代工厂,2002 年就实现了盈利。2004 年,苹果找上门来,ATL 开始为其 MP3 供货。
2005 年,日本 TDK 公司(东京电气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收购 ATL。ATL 成为一家外资子公司,为宁德时代的诞生埋下伏笔。
2007 年,苹果进军智能手机行业,ATL 顺理成章成为 iPhone 的电池供应商。有苹果的背书,ATL 在手机行业所向披靡,相继成为三星、华为和 OPPO 等头部企业的供应商。从规模上来讲,ATL 已经是全球最大的聚合物锂电池供应商之一。
在当时,主要服务于消费电子产品客户的曾毓群不会想到,多年后自己会成为电动汽车领域举足轻重的玩家。不过,这一切已经有所苗头,在大洋彼岸的另一家刚刚开始生产电动车的公司,在寻找电池产品时发现,市场上并没有专用于汽车的动力电池,于是选择了松下原本为消费电子产品设计的圆柱形电池,这家公司就是特斯拉。
2011 年,宝马也找到了 ATL 。当时后者还没有正式进军动力电池行业。当时在宝马集团负责采购业务的魏岚德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说:“我与宁德时代的曾总(曾毓群)有着非常深厚的个人友谊,最早就是我说服他进入动力电池领域发展的。”
他表示,起初对于启用宁德时代还是有所犹豫的。不过,让他最终做出选择的原因也和特斯拉类似,尽管当时中国动力电池的生产技术还处于一片空白,但宁德时代原先的母公司 ATL 在消费类电池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曾为苹果供货,相对而言有一定的技术基础。
但 ATL 不能直接进入动力电池行业。2011 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发布,受日本 TDK 全资控制的 ATL,不具备在中国本土生产动力电池的资格。于是,曾毓群带领一个团队从 ATL 中独立出来,成立了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Ltd,简称 CATL)。由于公司成立于宁德,所以称之为“宁德时代”。ATL 原先持股宁德时代 15%,后来在 2015 年完全退出。
敢于啃硬骨头
宝马和宁德时代确定合作后,把 800 多页的德文标准给了宁德时代。据第一财经报道,合作初期,宁德时代对动力电池的认知以及生产经验还处于摸索阶段,如此高的标准对宁德时代而言,无疑是很难征服的高山。但敢于啃硬骨头,是曾毓群及其团队的一大特质。之前创立 ATL,他就是通过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来塑造核心竞争力。
1999 年刚成立时,ATL 没有任何核心技术,只能通过向贝尔实验室购买聚合物锂电池专利授权来开展业务。但贝尔实验室的锂电池存在缺陷,反复充放电后,电池会鼓气变形,以至缩短电池寿命。贝尔实验室认为,“鼓气是这项技术无法解决的本质问题”。
当时获得贝尔实验室专利授权的,有 20 多家企业,但他们都认为电池鼓气是在实验室里才会出现的情况,而消费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很快,消费者意识不到这个缺陷。
只有曾毓群非常在乎这个问题。他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两周,做了多次实验,推测出可能是电解液成分造成电池鼓气。他让生产电池溶液的企业弄出了七个配方,排除了原来配方里低沸点的化学物质,造出了不鼓气的电池。
凭借着这一改良,ATL 的锂电池在迅速扩张的消费电子品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从 ATL 出来创办宁德时代后,曾毓群依旧延续着啃硬骨头的特质。面对宝马 800 多页的德文标准,他和宁德时代同样没有退缩,一字一句地啃下来了。不过这一次,宝马为宁德时代提供了很多帮助。
魏岚德说:“我们将内部电动车和电池方面优秀的人才,组建成专门的专家团队,与宁德时代建立高规格的联合开发团队,共同解读动力电池生产标准,帮助其建立工艺流程。一位宝马高级别工程师曾在宁德时代长期出差,一待就是 2 年,当时还让宝马一些工程师提前退休,为宁德时代所用。”
最终,宝马要求的动力电池生产标准,宁德时代全部做到了。宁德时代所生产的电池,被用于华晨宝马旗下第一款纯电动车“之诺 1E”上。这款车续航只有 150km,且只作租赁用途。
但对宁德时代来说,这次合作意义重大,让他们走完了动力电池研发、设计、开发、认证和测试全流程,正式进入动力电池领域,使他们成为宝马集团在大中华区唯一的电池供应商,为后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策略与竞争
在宝马的“孵化”之下,宁德时代成长迅速,并且赶上了中国本土大力发展自己动力电池技术的大好机会。
2012 年,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将推进电动汽车和插电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作为重点工作。2015 年,工信部发布《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推出动力电池企业“白名单”,日韩的松下和 LG 都在名单之外,而宁德时代成为首批入选的企业之一。
政策红利让宁德时代获得了快速成长的机会,但它同时面临着来自国内同行的竞争,其中最大的对手是比亚迪。
比亚迪进军动力电池的时间其实更早。2003 年,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获得汽车生产许可证,正式进军汽车行业。当时,中国本土的电动车产业链极不完善,比亚迪不得已采用垂直整合的模式,生产汽车大部分配套零部件,包括动力电池。在动力电池技术路线上,比亚迪主推磷酸铁锂电池。直到 2018 年之前,比亚迪的动力电池在乘用车市场都仅供应自家车辆。
而宁德时代一直采用广泛与汽车厂商合作的模式,且选择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双管齐下。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各有优点。前者安全性更高、成本更低,但能量密度和续航能力不足,且低温衰退严重;后者价格更高,能带来更长续航,且抗低温,但受到撞击和高温时,起火点比较低。
简言之,磷酸铁锂电池更安全,但能量密度低。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高,但安全性不如磷酸铁锂。宁德时代创立之初,三元锂电池主要用于消费电子产品,而用于汽车属于冷门。但宁德时代依旧选择双管齐下,两种技术路线一并研发。
2016 年之前,中国本土政策对磷酸铁锂的支持力度非常大,由其是新能源客车市场,比亚迪和宁德时代都受益于此。但 2016 年之后,风向开始转变。政府开始认可三元锂材料用于动力电池的安全性,于 2016 年恢复三元锂电池客车申请新能源推荐目录的资格。原来都是磷酸铁锂电池的新能源客车,逐渐采用续航能力更强的三元锂。而早早布局三元锂电池的宁德时代,占尽了优势。
此外,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国本土产量上升很快,2017 年增长了约 72%,达到 47.8 万辆。此时比亚迪的电池只供应给自家车辆,而松下和 LG 化学等国外厂商因政策因素不能进入国内市场,宁德时代吃尽政策红利。
2016 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出货量为 6.72GWh,全球排名在松下和比亚迪之后。到了 2017 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出货量为 11.8GWh,增长了 73%,超过松下和比亚迪,爬升至全球第一的位置。
回过头看,宁��时代之所以能在中国本土超越比亚迪,政策或许是主导因素,但其自身策略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宁德时代选择了磷酸铁锂和三元锂两只脚走路,同时采用与车企合作的方式,待有利政策到来时,有能力抓住红利。
2020 年,新能源乘用车热度一时无两,背后的宁德时代也是春风得意。2020 年 2 月初,宁德时代发布公告,将从 7 月开始向特斯拉供应锂离子电池。整个 2020 年,宁德时代的电池装机量,分别占蔚来的 100%、小鹏的 83.1%、理想汽车的 70.07%。
那,就赌技术吧
如今,新能源汽车的格局仍未稳定,动力电池市场也是变数横生,宁德时代仍面临着激烈的外部竞争。
在技术路线上,磷酸铁锂电池大有赶超三元锂电池之势。2020 年 3 月,比亚迪发布了磷酸铁锂电池的改良优化后的“刀片电池”,不仅安全性增强,能量密度也得到提升。中国本土另一电池厂商国轩高科,也在提升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上取得突破。相比之下,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高的优势逐渐被削弱,但其安全性却一直被诟病。
国外电池厂商和汽车厂商的入局,让竞争变得更加激烈。2019 年,政策风向转变,存在了近 4 年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白名单”取消,LG 化学和松下等国外电池巨头开始抢占国内市场。汽车厂商也在布局电池业务。国外的特斯拉、戴姆勒集团、大众集团都公布了自产电池计划。国内的长城汽车、吉利和广汽,也在规划动力电池项目。
面对越发激烈的竞争,宁德时代正做出改变,入手之处仍然是技术。据宁德时代介绍,其新一代电池开发平台 CTP (Cell To Pack),能让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提升 10%-15%。2021 年 4 月曾毓群公开表示,宁德时代在未来 3~4 年间将逐渐增加磷酸铁锂电池的产能占比,三元锂电池的产能会逐渐减少。
曾毓群也在开辟新的战线,宁德时代将在近期正式发布钠离子电池。与锂电池相比,钠离子电池技术可以理解为原理类似但材料换了配方。它的正负极主要为钠离子层状氧化物和硬碳,而锂电为石墨。目前对于电池产业的国际竞争来说,宁德时代等中国公司在锂资源上存在对海外的依赖,并且随着装机量增长而加剧。而钠则是地壳中最丰富的元素之一,这将有利于摆脱依赖以及降低电池成本。
不过,钠离子电池技术并非新出现的技术,它也已经经历了数年的研发,然而却至今没有成为主流技术。降低成本的潜质之外,是能量密度的瓶颈以及循环性能的不足。而且,曾毓群也表示,虽然理论上便宜,但钠离子电池“不是刚推出来就很便宜”。目前相关的供应链规模很小,导致事实上的成本依旧高过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目前看起来更像是一个适合某些特定产品和场景的补充技术。
但可以看出,无论技术前景的确定性如何,宁德时代不会轻易放过每个技术路线上的机会。技术成了曾毓群新的“赌博”方向。宁德时代的财报显示,其2020年的研发投入达到了36亿元,研发投入占比7%,均高于主要对手。一个有意思的注脚是,在公众号锦缎的一篇报道中,提到宁德时代最近的两份技术授权的相关公告。曾经宁德时代的前身ATL的母公司TDK,如今每年在向宁德时代支付1.5亿美元的技术许可费。
在人们对“骗补”的批评声以及对特斯拉鲶鱼效应的不绝讨论中,宁德时代已悄悄实现了在政策红利下从产量竞争转向比拼技术硬实力的迭代,成为了一个难得的样本。
BruceFav 新闻-互联网 via 36氪 - 24小时热榜 https://www.36kr.com June 2, 2021 at 12:05AM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