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mgik
chaoleek-archt · 1 year
Text
游盪的空間
首爾的人才文化中心(JCC) 設計於2010-15年,這是由教育文化公司人才教育與建築師安藤忠雄共同打造的複合型文化藝術空間和文化交流空間。 它由舉辦各種類型的表演、展覽和講座的JCC藝術中心和可以進行專業領域的討論、研討會、講座和交流等學術活動的JCC創意中心組成。
建築物由兩座獨特塊體融為一的人才文化中心,蘊含著「培養具有敏感性和創造力的未來人才」的人才教育理念,這是一個教育與文化相結合的文化藝術空間,豐富了學習的生活。建築上下內外無阻,體現流動空間,就像河流一樣,人們在路上游盪,也有相遇和分離。
安藤忠雄將 JCC 場地視為一系列流動的路徑。 任何人在惠化洞的街道上經過JCC藝術中心時,都可以從藝術中心外的樓梯爬上,滲透到安藤的作品中。從JCC創意中心一樓樓梯到四樓屋頂花園,再到一樓通往它的道路表達了「一條自然流動和循環的水道」。
另外 ,JCC創意中心的對角線也遵循山體的坡度和流動。這是一個創意教育的地方, 一個充滿精神安慰和藝術感受力的交流場所 「我想建造一座充滿夢想和活力的時代的建築。」2010年4月在人才教育總部舉行的演講中,安藤忠雄透露了自己的願望。 人才教育的座右銘是「通過更好的教育讓生活更美。
自1977年創立「天才教育」以來,40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教育事業的朴成勳會長,通過讓具有無限潛力的人才盡情享受文化的過程,表達自己的創造力和敏感度,從而發展自己的夢想和個性。
內容。想離開作為其中的一部分,我在10年前就精心構想了一個教育與文化交彙的創意交流空間,在這個過程中我結識了世界著名建築師安藤忠雄,並用夢想、個性和哲學建造了JCC。人才教育的教育思想體現在教育、藝術、創意空間上。 然而,
江銅集團的建設過程並不順利,兩個基地之間有另一棟建築物。然而,安藤認為這是一個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獨特地點。作為運用水平和垂直的「直線」的代表藝術家,他也接受了名為「斜線」的新挑戰。於是,利用建築場地的特點和業主的個性,將缺乏轉化為個性。
事實上,惠化洞路是一條有著500年曆史的活路。街道上處處洋溢著人們的溫暖,巷子裡的每一個角落都蘊藏著文化藝術的記憶。 JCC是一座向這條道路開放的建築。因此,任何沿著惠化洞街道行走的人都會自然地進入這座建築並體驗一種新的文化。 這座城市不斷地以新的面貌發生著變化,它與文化發展密切相關。 JCC 將光、風和天空帶入城市中心未經裝飾的裸露混凝土中,正在逐漸改變首爾的面貌。它把自己定位為創造一種為下一代開放的文化的重要場所。 (譯自JCC簡介)
0 notes
chaoleek-archt · 3 years
Text
2020/9/8 Tuesday
世紀龐嘉飛(Gottfried Bohm b.1920)
1978年我到費城的Vincent Kling建築師事務所工作,住在賓大建築系旁的34th & Walnut St. 老屋閣樓,接近康的Furness Library 平時可以方便找資料,也可以到建築系館看評圖或演講。
當時美國已進入軟趴趴的後現代,那年秋季班賓大卻來了二個客座,一個是講日語的象集團的人,比較熱門;另一個講德語的表現主義現代建築師,就是Gottfried Bohm, 全身黑衣,臉無表情,有些硬邦邦,高大又話少,修課學生不多,美妹更少,這是我殘留的一點記憶。
但是後來我去歐洲,看了他們父子二人的作品,一個比一個精彩,令人敬佩,1986年他榮獲普利茲克建築桂冠。
1992年我回臺灣後,才發現我們也有一個他的早期作品- 台南菁寮聖十字架教堂(1960)只是使用多年已衰敗,需要快快修復原貌。
龐嘉飛 今年已一百歲了!
https://mp.weixin.qq.com/s/fbKC4UFhUqJULZkBdrXj6Q
0 notes
chaoleek-archt · 3 years
Text
2021.8.20 Friday
成為對方,向對方學習
-懷念老師戴維奇
2020是個災難年,新冠肺炎全球蔓延,我尊敬的許多老師及朋友都相繼離開這個世界。戴維奇(René Devisch 1944-2020 )是我在魯汶的文化人類學啟蒙老師,他是人類學家以研究剛果Yaka部落成名。戴維奇常常引用結構主義大師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的話:
「首先要成為他們(原始部落)的學生和見證人。」
他把這種田野研究態度傳給了魯汶天主教大學(KU Leuven)和金夏沙大學(U. Kinshasa)的學生,「成為對方,講對方的語言,融入對方生活,消除你我是研究的第一步」,這種概念深深影響了日後我對建築設計的態度,遠離了喃喃自語的後現代英雄主義的世界。由於戴維奇長期對剛果文化的深度研究和學術貢獻,金夏沙大學於2007年授予他名譽博士學位。他能夠以自己法蘭德斯人身份,不顧水土差異,長期投入異文化Yaka 部落研究是了不起的。
戴維奇 出生在比利時法語區邊境的一個農業家庭中,年輕時他決定成為一名耶穌會士(Jesuit)。如同許多的西方傳教士遠離家鄉,他曾在Institute Canisius de Kimwenza 研究哲學,並在金夏沙大學學習了社會人類學。直至1971年他才離開耶穌會士。從1972年1月到1974年10月,他在Angola附近的金夏沙西南部的Bandundu的Yaka部落居長期居住,他「與Yaka一起變成為Yaka」。 1986年之後,他固定每年回到金夏沙的Yaka居住研究了三週。
戴維奇的人類學導師是Lévi-Strauss, Merleau-Ponty, Bourdieu and Lacan等人。戴維奇從1980年至2009年擔任魯汶大學心理學系的人類學教授,我是在1984-85年修他的文化人類學,這是當時我讀的最痛苦,卻也是最有啟發性的一門課,讓我從抽象的建築理論回到關懷真實的身體與象徵的空間。後來戴維奇創立了CADES,這是相關人類學方面的發展計劃和社會變遷研究碩士課程。從1980年到1986年間,他參加了U. of Antwerp的家庭醫學研究工作營,戴維奇是心理分析家,也是比利時心理分析學院的成員。他或許受到Lacan的影響,他在晚期作品中,試圖更進一步傳達「難以言說」之文化狀態。
當戴維奇於2009年退休時,他創立了有趣的跨領域組織Die Keure,一個非正式的人類學家和藝術家團體,成員包括當時許多菁英。2017年Koen Peeters出版的小說《人民療癒者》,這作品內容,顯示來自戴維奇人格的啟發。戴維奇的跨領域組織,讓我想起王大閎的「奇美拉」,每一個專業,需要他者的啟發,方能超越創新。如果建築師在作品落成之後,每年能夠在作品居住三週,成為居住者,理解設計真正的問題所在,我們的建築將更合適人居。
戴維奇主要著作:
• 1979 - Mort, deuil et compensations mortuaires chez les Komo et les Yaka du Nord du Zaire (met W. de Mahieu)
• 1984 - Se recréer femme: manipulation sémantique d'une situation d'infécondité chez les Yaka du Zaire
• 1990 - J. Van de Loo, Guji Oromo culture in Southern Ethiopia, co-writing door R. Devisch
• 1991 - The oracle of maama Tseembu: divination and healing amongst the Yaka of southwest Zaire/Congo. Colour film. M met D. Dumon, BRT- AfricaMuseum Tervuren
• 1993 - Weaving the threads of life: the khita gyn-eco-logical healing cult among the Yaka
• 1996 - Forces et signes: regards croisés d'un anthropologue et d'un psychanalyste sur les Yaka (met Claude Brodeur)
• 1999 - The law of the lifegivers: the domestication of desire (met Claude Brodeur)
• 2011 - The postcolonial turn : re-imagining anthropology and Africa (met Francis B. Nyamnjoh)
• 2017 - Body and affect in the intercultural encounter
• 2018 - Corps et affects dans la rencontre interculturelle
• 2017 - over René Devisch: Koen Peeters De mensengenezer (roman)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0 notes
chaoleek-archt · 3 years
Text
2021.5.11 Tuesday
歷史性建築再生
Frank Gehry 發表新作,改裝費城最大的藝術博物館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1876) , 233 million。該建築原是為美國首次萬國博覽會及建國百年所興建的新古典主義的西臘復興風格建築。
今天博物馆後的西入口(面对船屋街Schuylkill River的入口)重新開放,將向公眾增加90,000平方英尺的吸引力,包括北向增加新的美術館和新的中央大廳。
博物館側方河畔的古蹟Fairmount Water Works抽水站是Frederick Graff設計,早於博物館興建於1812-1872年間,一直運營到1909年。因其設計尺度巧妙而成為受歡迎的旅遊景點。 1976年因其建築風格和工程創新而被指定為國家歷史性地標。 這是美國第一個使用明輪輸送水的供水站。
古時候的城市都有一條河扮演著交通運輸的功能,這條河也就成為城市活動的重要空間,收藏著城市的歷史以及市民的共同記憶,如同巴黎的塞那河,維也納的多惱河,鹿特丹、安特衛普的萊茵河等。
台北城的開始也是從淡水河畔發展,可惜的是政府不懂治水,不想麻煩,而高高築起堤防和高架道路。如此隔離了城市空間,也摧毀了城市歷史。諷刺的是近年我們高談闊論生態保育、古蹟保存,為什麼不思考保護我們的河流,讓城市空間文化再生呢?
0 notes
chaoleek-archt · 3 years
Text
221.5.12 Wednesday
設計幾個讓自己驕傲的房子吧!
- 追憶後現代建築師:楊火木(Helmut Jahn 1940-2021)
芝加哥知名的後現代建築師楊於上週末母親節前一天在郊區騎腳踏車時,不幸在車禍中逝世,享壽八十一歲。
楊於1940年出生於德國紐倫堡附近,1966年留學芝加哥伊利諾伊理工學院(IIT),在密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86-1969)晚年最後的指導下學習。 一年後他加入了當地大事務所C.F. Murphy Associates,並參與了多個著名項目,包括芝加哥McCormick Place和華盛頓特區的J Edgar Hoover Building。 後來他收購了公司將其重命名為Murphy / Jahn,在2012年將其重命名為JAHN Architects
楊在1970年代末和80年代末贏得了自己的後現代聲譽,在芝加哥他的傑出創作,幫助他成為美國最傑出的建築師之一。 特別是他在伊利諾伊州政府中心建於1985年,現在被稱為湯普森中心,精彩的室內市民廣場,解決了芝加哥的氣候問題,成為他最具標誌性和著名的作品之一。 楊的作品最好用他精密細部設計的後現代鋼結構和玻璃結構來定義,該建築整合歷史和都市涵構,又與高科技工程解決方案相結合。既理性又感性,既向Mies致敬,又與Mies的現代主義背道而馳。
每個優秀建築師一生都會有幾個好作品,他受好評的另一個作品是位於芝加哥奧黑國際機場的50萬平方英尺的聯合航空一號航站,其中包括引人注目的霓虹燈照明的人行隧道。
他的建築公司歷史優久,卻永遠保持靣對時代帶來的新挑戰。 在他的成功領導下,業務從最初成立於70多年前的原始公司穩步發展壯大至今。他的專業使命如下描述:
我們對專業的承諾是
努力地將抽象建築概念轉化為現實的基礎。
我們致力於打造具有前瞻性的建築物。
這些建築物將經受歷史與文明的考驗,成為其擁有者、使用者、鄰里社區和我們自己的驕傲。
這個專業承諾很平凡,卻是很真實。在這個大師缺席的時代,或許臺灣的建築師也可以參考,努力設計幾個讓自己驕傲的房子吧!
https://m.youtube.com/watch?v=XTB0fruYD5w
0 notes
chaoleek-archt · 4 years
Text
0 notes
chaoleek-archt · 4 years
Text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