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oubb-blog
choubb-blog
I am in
374 posts
Don't wanna be here? Send us removal request.
choubb-blog · 2 years ago
Text
观影长安三万里
纵马长安道,撷花十千尊。李杜逢高适,尧舜志壮元。 催眉事权贵,都护帐中闲。不若鲸波御,揽月一人仙。 source https://www.choubb.com/?p=8830
0 notes
choubb-blog · 2 years ago
Text
淑女今文古文和伪书
关雎有“窈窕淑女”之语,毛传“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郑笺“言后妃之德和谐,则幽闲处深宫贞专之善女”,传笺皆指淑女乃后妃善女也,说文“善:吉也。从誩从羊。此與義美同意”,吉義美皆大人归葬之象,可知“淑女”当有关亡人吉凶,淑以求吉,其意或某人求女淑善,或女求某人吉善,以祈善终,反义词“不淑”之意至今清晰无误:不良,不幸,皆指亡人不能善终也。 文中之女字当汝字异体。先秦今文,言女乃言汝也,或男或女,并无性别之意,女/汝有还有小人鄙人之象,金文之象乃双手交叠于前而跪也,乃言其人臣服位低之意,僖公六年“許男面縛銜璧”之面缚即此双手在身前交叠之身姿以示臣服,所缚乃其双手也。尧典“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揚側陋。」師錫帝曰:「有鰥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聞,如何?」岳曰:「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姦。」帝曰:「我其試哉!女于時,觀厥刑于二女。」釐降二女于媯汭,嬪于虞。帝曰:「欽哉!」”之“二女”乃指四岳和師錫帝二人(最可能是两族),尧之二臣即二“汝”也,尧令此二人为虞舜之宾而辅政,令二人暗中考察虞舜于四时祭祀王政之情,即“厥刑”于二人的情况,二人为虞舜臣,虞舜赏罚二人即四时祭祀王政之要义,以此来观察虞舜的执政理念和能力,四岳是四人还是一人历代有争,但是从王政角度四岳乃一方一汝也,盖尧欲巽位于四岳如其所言“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可巽位四岳,最大可能四岳乃指一人也。周语下“共之從孫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導滯,鍾水豐物,封崇九山,決汨九川,陂鄣九澤,豐殖九藪,汨越九原,宅居九隩,合通四海。故天無伏陰,��無散陽,水無沈氣,火無災燀,神無間行,民無淫心,時無逆數,物無害生。帥象禹之功,度之于軌儀,莫非嘉績,克厭帝心。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有夏』,謂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岳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謂其能為禹股肱心膂,以養物豐民人也”可知四岳乃共工之从孙,被大禹赐姓姜,封地吕氏,也称四岳国,一国一人之谓也,姜之象即臣上有羊,以象此臣之族繁茂也,吕乃坎穴累叠,以象源远也。 以下女汝之辨中将女字所归类言你言妇并非解意,今日之你和女二字皆不能等同于古文之女字,也不是二字意义的综合,先秦之女字就是指臣仆之人,不具男女之意,若解为妇女之意乃自上下文意引申其意而非自字象本身,只不过春秋伊始男女地位失衡,女字逐渐成了妇女专指。所以,女汝之用也是先秦典籍古文金文之辨的利器:竹书汝字出现三次,皆地名,女字出现四次,言你言妇皆有;诗经汝字一次,当为地名,女字一百零五次,言你言妇皆有;尚书汝字一百七十九次,女字五次;周易无汝字,女字三十七次;左传汝字十次,昭公七年前出现三次皆言地名,自昭公七年起或言你或言地,女字二百二十一次,言你言妇皆有,昭公七年后也多有以女字指你;国语汝字三次,乃齐语一次言地,越语两次言你,女字八十九次,言你言妇皆有,其中或有如诗经难辨字用者,例如周语第一篇密康备物“恭王游于涇上,密康公從,有三女奔之。其母曰:「必致之于王。夫獸三為群,人三為眾,女三為粲。王田不取群,公行下眾,王御不參一族。夫粲,美之物也。眾以美物歸女,而何德以堪之?王猶不堪,況爾小醜乎?小醜備物,終必亡。」康公不獻。一年,王滅密”,此“三女”若解为三臣子也可通,意指陇右陇东一带戎狄三族。此篇言周恭王游于方国乃王师行田猎祭神之事,三族摄于王师来奔至粲,或言以此三族为粲作祭享之物,“美之物也”即指此物非大非美不可享,美于文本中乃恭王也,且等同“三女”为粲为物,其意在祭享,无妇女之象也,此文中人乃周王之民之士,别以“女”称呼来奔之人,乃蛮夷异族之人也;逸���书汝字五十九次,女字二十四次。综上可见,竹书,诗经,周易,文本流传有序,最接近先秦古文,绝无以汝言你之辞;左传,周语亦当流传有序之文本,而且显示了以汝代女的年代当自春秋晚期定公七年左右,以至越语勾践时代,言女大多指妇女,言汝而指你,但越语上“請句踐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之言依旧保留了女字的原始用意,勾践女乃勾践之臣,大夫女乃大夫之臣,士女乃士之臣仆,第二个女字作臣服之意,即勾践,大夫和越国士人皆遣送其臣仆去吴国分别臣伺于吴王,吴大夫和吴士,对应了下文“然後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吳,其身秦為夫差前馬”之三百人,前文“越人飾美女八人納之太宰嚭”之八美女的数量完全不合勾践大夫和越士之数量等级,此八人乃应前文“愿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之赂,很可能对应于“子女”之子,即越之国子,乃美奴也,而勾践女大夫女士女皆越国之奴,不可言美言大也,金文奴字乃有女也,获奴使奴之象,古人言奴当用女字;尚书和逸周书乃秦汉之人厘定的结果,尚书自伏生,而逸周书则不知自何人也,皆将女你之字皆厘定为汝,而女妇之字厘定为女,最接近现代汉语的字用,这二字在先秦古文中实乃一字也,若历代流转有序,改篆变隶也不会以一字改两字也,只不过春秋后期之文本开始大量以汝为女你之异体假借,以区分女字用于妇女之指,所以在秦朝汉初巨变文荒之时,伏生之流依照战国秦朝之文本抄录转隶,其文早已将古文之女字依照上下文解为汝女两字,而此前转篆转隶之诗经,周易,国语皆历代流传,与其后之竹书,左传隶变时皆未将女字做俩解。 source https://www.choubb.com/?p=8824
0 notes
choubb-blog · 2 years ago
Text
癸卯夏至
日永珠水广,龙舟番禺南。五毒薄項痈,寤寐空习闲。 金银花数饮,鱼石脂每敷。诗书计无豫,苍茫谁安禅。 source https://www.choubb.com/?p=8806
0 notes
choubb-blog · 2 years ago
Text
中医剧后浪观后
观后感乃两次感想合成一篇,已发豆瓣 非常好的传统中医入门剧,举重若轻,以中医为正统,哪一份热情,可以融化寒冰,那一份爱,可以温柔衰草。。。编剧背后一定是大德岐黄子弟,否则不可能有此正气,柔气,和气,通神鬼,敬先人,不真正回归传统中医不可能有此气象。 理解中医,要完全捐弃西式哲学和思维,摒弃逻辑,之后你会发现天空更高,大地更辽阔,海洋更深广。 如果吐槽角色演技小细节能,我觉得各花入个眼,但是如此多的贬斥此剧中医内容,才激起了我围观的兴趣,果真是个难得的佳作。 希望这个感觉能贯穿全篇。 以上乃前五集的观感,很奇怪,之后的情节渐渐肥皂化,中医和古典思维文化的内容越来越少,以致30-36集成了标准的肥皂剧,萌萌和那个权权充斥了整个屏幕,跟中医毫无相关,全是肥皂。 37-40引入武汉之役,本来是非常好的内容,介绍中医在抗击非典新冠中的功业和相关知识,可惜内容全在人事上。将一个高潮和剧终拍成一碗糊涂疙瘩汤。 二十四节气贯穿全局的创意非常好,三才阴阳是古典哲学的基础,对理解中医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可惜编剧没有把握这个机会,或者是对阴阳三才的理解不够,如果集数有限制,二十四节气着重介绍5,6个就好了,打通黄帝内经,月令以及季节病,甚至新冠的概念壁垒。 整片对中医的热情和真情是最大的加分,希望编剧导演可以再上层楼,去除肥皂么,练出至纯至真至坚至热之丹。 source https://www.choubb.com/?p=8803
0 notes
choubb-blog · 2 years ago
Text
无题
不通古文斗胆书诗草堂玄奘,吾宗吾师。 观山阅水臆测金石阴阳天地情深丕吉 source https://www.choubb.com/?p=8775
0 notes
choubb-blog · 2 years ago
Text
“果臝之實、亦施于宇”和“螟蛉有子、蜾蠃負之”以及鲁迅三兄弟还有大雅文王
豳风东山和小雅小宛都提到了“蜾蠃/果蠃”这个奇异的“虫子”,而鲁迅三兄弟都写过有关蜾蠃的小文,分别是鲁迅“春��闲谈”,周作人“蠕范”和小弟周建人的“蜾赢俗叫螟蛉虫”。诗经赋予了螟蛉和蜾蠃这两个小虫子特别的寓意,自汉儒解经,这两个小虫子则开始对应于具体真实的物种,而对诗经的解读,自南朝“山中宰相”陶弘景开始就不断有质疑和新的解读,不才所看到的最近的解读就是鲁氏三兄弟的文章。对螟蛉和蜾蠃这两个虫子本身的命名,这两千年没有什么争论,更无变化,而本文则解释了其命名的另一种可能性,以及蜾蠃和大雅文王的联系。 “果臝之實、亦施于宇”乃豳风东山之辞,乃言周人殖民于郁郅之地,已经遍地有实了。果蠃,郁郅(豳风东山:我征聿至)之宇也,果/蜾/过皆通假,似言裹,本意指其实,其体也;實,其喻殖民之周人也。 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負之。教誨爾子、式穀似之”也有蜾蠃之语,正义“陆机《疏》云:‘鸱鸮似黄雀而小,其喙尖如锥,取茅莠为窠,以麻紩之,如刺袜然。县著树枝,或一房,或二房。幽州人谓之鸋鴂,或曰巧妇,或曰女匠。关东谓之工雀,或谓之过羸”,蜾蠃/果臝和过羸之蜾/果/过三字乃通假也,言此三物能裹物建房,其别乃其下部虫果羊之部,虫乃尸体,果乃胴体,羊乃后代幼子,所以蜾蠃/臝乃言建巢筑壳以裹尸包体,过羸乃言建巢以遮蔽养育幼子。 正义“陆机云:‘螟蛉者,桑上小青虫也,似步屈,其色青而��小。或在草莱上。蜾蠃,土蜂也,似蜂而小腰,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七日而化为其子”乃妄言也。南朝陶弘景不相信古人所言,通过实际观察“蜾蠃”,断言“杀以为饲,以饲其子”乃言蜾蠃杀螟蛉而以螟蛉尸体饲养其子,此说当然是客观事实,但仍然没有将蜾蠃螟蛉命名之误纠正,更没有读通诗经之辞。 周建人有文“蜾蠃俗叫螟蛉虫”事实上已经纠正了二者之命名,也核实丰富了陶弘景的观察结果,其文摘录如下“我幼时,夏天早晨,祖母常指着在窗棂上行走的身子呈蓝黑色的细腰蜂说:‘螟蛉虫来了。’母亲也常这样说的。她们两人原生长在距离很遥远的不同的农村里,都用同一的名称,可见螟蛉虫这名称是很通用的了。。。原来螟蛉虫有不同的种类,它们并不都捉小青虫的,有的确实在捉蜘蛛。在我故乡放荷花缸的庭中向南的窗门格子上,夏季做着不少泥房(又叫育儿室),形状略像带壳的榛子,已经封人俘虏和产下卵的泥房上面是圆圆的,没有突起物。我拆开几个泥房来看,藏的都是蜘蛛。蜘蛛都是活的,但像睡着似的,脚略能动弹,但不会爬行。动物学者告诉我们说,螟蛉虫把俘虏封入泥房时,常用尾针刺它一下,好像打了麻药针,俘虏就麻醉了,但是仍活着,所以不会腐烂,螟蛉虫的幼虫孵出后,就可以张口吃鲜肉。到了把存粮吃完时,它也长大了,就化为蛹,再化为成虫,穿破泥房飞去。如拆开残存的泥房来看,泥房内残留着蛹的外皮或更有少许吃残的东西,那南窗的泥房都封藏着蜘蛛,可见那螟蛉虫的幼虫是吃蜘蛛的。可是有一次我从盆栽的一株小树的枝上的一个泥房里拆出来的却不是蜘蛛而是数条尺蠖。尺蠖是蛾类的幼虫,因为行走时一伸一屈像古时用弓量地的形状,故名。那尺蠖却不像被封藏的蜘蛛的如醉如痴,它们落到盆面就跳跃,很鲜活的,莫非它们没有打过麻醉针吗?至今是一个存留的疑问。后来在上海的万国公墓里,看到有的讲究的坟的外围有石头的围槛,上部凿着花,花纹间有不少螟蛉虫泥房。我拆开几个来看,封藏的又是另一种动物,几条幼小的毛虫,也是很鲜活的,不像蜘蛛的沉醉,但活泼不及以前所见的尺蠖。可是不论活泼的程度怎样,如果贮藏的活粮食能挣扎,对于螟蛉虫的卵或幼小的幼虫都是不安全的。如果卵在活动的蛾蝶幼虫中间,幼虫挣扎起来,卵会被挤坏或弄碎,这是很危险的。但昆虫学者告诉我们:原来螟蛉虫的卵不生产在活粮食的堆上面或中间,它却挂在一段短短细丝状物的下面,细丝状物则悬挂在房顶下面,离开活粮食的。下面的俘虏在扭动,也触不到它。螟蛉虫的幼虫孵化出来后,缘卵壳而下,头能触到粮食,咬来吃,如果活粮食有所动弹,幼虫就立刻缩回去,离开了粮食,下面的骚动伤害不到它。到了幼虫适当壮大,活粮食此时已愈加衰弱无能,它就下来在粮食堆上安心咬吃了”。螟蛉一词在民间几千年无误流传下来了,而民间却从来没有蜾蠃之虫,周人所言蜾蠃并不一定特指某种虫类,蠃乃言其房巢有虫尸也,周人以蜾蠃指内裹虫尸(果)的小泥屋。 裸异体字也,从字形看此二字跟裹也是异体字,皆言以衣服包裹躯体,跟蠃/臝二字音义皆同,后衍意为一丝不挂而裸体之意皆因六书之法已亡,而蠃/臝之意慢慢消亡泯灭。盖古人上衣下裳,由系辞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可知衣裳乃关社会根基之事,其用很可能就是别男女以成夫妇阴阳之事,衣有袖言穿,裳有围下体而言裹/裸;僖公二十三年“曹共公聞其駢脅,欲觀其裸,浴,薄而觀之”观其脅蜕衣即可,其下裳不必脱。裸言动作为裹,言物乃下体所围也,黄帝始垂衣,而下裹之皮裙围布远古于黄帝时代,赤芾即下裹之遗存也,这在未开化的原始部族中也常常可以看到无衣有裹之情,汤问“南國之人,被髮而裸;北國之人,鞨巾而裘;中國之人,冠冕而裳”即此情之总结,乃言南国无衣,仅围下体而已,吕氏春秋“禹之裸國,裸入衣出”也是言禹赴南国之情,赵策“而禹袒入裸國”之袒言脱去上衣而已,其下体尚有围裹;卫青霍去病传“單于視漢兵多,而士馬尚彊,戰而匈奴不利,薄莫,單于遂乘六臝”之六臝/裸乃言其驾六之车有帷幕而无车顶也;大荒西经“有蟲狀如菟,胸以後者裸不見”其虫胸后裸裹,所以看不见,否则以今裸露之意何尝不能看见;如图明万历北监本十三经“殷士膚敏,裸將于京”跟��本大雅文王“殷士膚敏、祼將于京”不同,今本当衍文也。万历北监本所引诗文文意贯通也,此乃武王伐纣胜利,押解殷商贵族返宗周以祭用之情,殷人皮肤细嫩敏感,周人去其衣,一路上身裸露曝晒被押解到周京,这不仅是对殷商士人最大的羞辱,也是去其“服”灭其礼之象。先秦文献言及衣服裸袒的地方很多,皆言其野蛮或言其受辱也。世俘解“武王乃廢于紂矢惡臣百人,伐右厥甲小子鼎,大師伐厥四十夫家君鼎,帥司徒、司馬”乃这些殷士“裸将于京”后所受处罚也,有净其身而献诸上帝文王之意。 先人言“蜾蠃負之”乃精准之笔,如周建人所言螟蛉虫卵幼子挂在蜾蠃之下,以避免“活尸”对螟蛉子的伤害。诗中蜾蠃是什么虫子的尸体,有心人可在郁郅之地灵台县,彬州和关中一带观察,也许跟上海的蜘蛛、尺蠖和毛虫有所不同。关中一带这种掐腰无刺的黄黑蜂很常见,自汉以来被文人称为蜾蠃实失察也,其名冥令有黑暗死神之杀伐,貌似无刺无害,先人早已明察其“阴杀”寄生之为。螟蛉子乃养子之异辞,取螟蛉生子不亲养之意,所以螟蛉子皆他人之养子也,否则应该称为蜾蠃子才对,古人言父子,当言血亲而非养父母。从发音角度,蜾蠃给人以臃肿笨拙之感,恰如今所谓“螟蛉”的肉身。此处“果臝之实”暗喻我周得天命如螟蛉,借西戎蜾蠃之身,播周之“实”于此宇,诗经里但凡称实,多指子嗣,而本句更多寓意在于果实,成果,且兼子嗣的意思,所以特书臝而非蠃,一生一死意象不同也。 “果臝之實”也是周人准确观察的结果:螟蛉子下垂于蜾蠃之泥屋,有如泥屋之果实,大概就是本句让汉儒错认为蜾蠃乃幼子血亲之父,所以此蜂之名就是蜾蠃。百度百科有螟蛉,螟蛉子和蜾蠃三个条目,螟蛉子和蜾蠃如图就是一个物种:细腰寄生蜂,这才是诗经中的螟蛉,而蜾蠃并不是某种生物,是螟蛉所筑的小泥屋,内藏麻醉的毛虫蜘蛛类的小昆虫作为螟蛉幼子的食物,蜾蠃,果(实)于裸(裹)也。 豳风东山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 我來自東、零雨其濛。 我東曰歸、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蜎蜎者蠋、烝在桑野。 敦彼獨宿、亦在車下。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 我來自東、零雨其濛。 果臝之實、亦施于宇。 伊威在室、蠨蛸在戶。 町畽鹿場、熠燿宵行。 不可畏也、伊可懷也。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 我來自東、零雨其濛。 鸛鳴于垤、婦歎于室。 洒掃穹窒、我征聿至。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自我不見、于今三年。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 我來自東、零雨其濛。 倉庚于飛、熠燿其羽。 之子于歸、皇駁其馬。 親結其縭、九十其儀。Read More... source https://www.choubb.com/?p=8743
0 notes
choubb-blog · 2 years ago
Text
“子胥鴟夷”和豳风鴟鴞之鴟
金縢“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于後,公乃為詩以貽王,名之曰《鴟鴞》。王亦未敢誚公”。 豳风鴟鴞(一章):鴟鴞鴟鴞、既取我子、無毀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 鸱鸮一诗乃作于杀管放蔡之后,周公明志于成王也,也可看出此时成王对周公既敬畏又怀疑。说文“譙:嬈譊也。从言焦聲。讀若嚼。誚,古文譙从肖”言誚乃责难之声,以誚字之象而言,乃于庙堂中以下议上,肖,下祭上之象。对照竹书,周公“居东”后再次见成王乃“二年。。。王逆周文公于郊。遂伐殷”,此会乃周公罪罚管蔡后回宗周见成王,且赠诗明志兼告管蔡之事,此时武庚东夷淮夷皆叛,情势之下,成王周公遂猷同而伐殷也。毛诗正义“郑以为,武王崩后三年,周公将欲摄政,管、蔡流言,周公乃避之,出居于东都。周公之属党与知将摄政者,见公之出,亦皆奔亡。至明年,乃为成王所得。此臣无罪,而成王罪之,罚杀无辜,是为国之乱政,故周公作诗救止成王之乱。于时成王未知周公有摄政成周道之志,多罪其属党,故公乃为诗,言诸臣先祖有功,不宜诛绝之意,以怡悦王心”不符合金縢“未敢誚公”之文意,成王未敢责周公,何以敢杀也,正义又有“王肃云:‘案经、传内外,周公之党具存,成王无所诛杀。横造此言,其非一也”,可知郑王不一而正义不破注之为。金縢“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不仅成王,以三公之一太保召公奭之明也持有同样的怀疑,君奭“召公為保,周公為師,相成王為左右。召公不說,周公作《君奭》”所言“召公不說”即召公不兑其言,不盟同于周公,更不用说岐周宗周之周人,这就是周公言于二公“我之弗辟”的背景,本篇乃法辟管蔡之后周公对成王周人的释辞,也是对武庚之叛后天下形势的说明,更是周公明志之歌。“鴟鴞鴟鴞、既取我子、無毀我室”之辞开门见山:管蔡已取(杀),山河飘摇我周室有凶也,此凶兼指杀管放蔡和武庚之叛,而最关键的鸱鸮一词却扑朔迷离,正义及其引文皆避而不谈。 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婦傾城。懿厥哲婦、為梟為鴟”并举梟鴟以喻褒姒,其象有王有杀也,吕刑“王曰:「若古有訓,蚩尤惟始作亂,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賊,鴟義,奸宄,奪攘,矯虔”以鸱言恶杀,義之象乃杀以成羊(后代)也,虽鴟字具象尚不明,楚辞惜誓“黃鵠後時而寄處兮,鴟梟群而制之”可知黃鵠和鴟梟乃品性相异之鸟,梟鸮通假也,楚辞七谏“斥逐鴻鵠兮,近習鴟梟”可知鴻鵠和鴟梟乃对立相异之鸟,而且鴻鵠和黃鵠似一物也,荀子“螭龍為蝘蜓,鴟梟為鳳凰”,孔丛子“鳳鳥不識,珍寶梟鴟”可知鸱鸮乃凤凰之对立面,管子“夫鳳皇鸞鳥不降,而鷹隼鴟梟豐,庶神不格,守龜不兆”并举凤凰不降鸱鸮丰而言世道晦暗非常,淮南子“鴟夜撮蚤蚊,察分秋豪,晝日顛越,不能見丘山,形性詭也”将古人对鸱鸮的印象讲得很清楚:夜明而日昏也,淮南子还有“猶狗之晝吠,鴟之夜見,何益於善”乃言夜明无益于善也,吴语“(伍子胥)將死,曰:「以懸吾目于東門,以見越之入,吳國之亡也。」王慍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見也。」乃使取申胥之尸,盛以鴟夷,而投之于江”乃太史公自序所言“子胥鴟夷”之事,汉书有杨雄之谣“鴟夷滑稽,腹如大壺,盡日盛酒,人復借酤。常為國器,託於屬車,出入兩宮,經營公家”可见鴟夷为国器,即礼器,乃盛酒器。无论鴟夷是何物,可盛酒,也可盛伍子胥之尸,一定是个大号的容器且有其所象所指,“子胥鴟夷”之指很明确“不使大夫得有見”,此即鴟夷之用,跟鸱鸮的特点一致:白日不明,人间事不知也,所以吴王以其服藏伍子胥,以使不见世事。 考古也有发现鸱鸮形青铜酒器,多于商代,周代几乎就没有了,著名的有妇好鸮尊,也是酒器,很可能就是古之鴟夷,夷当为彝之通假,鴟夷应当是君子王族的彝器,取其“夜撮蚤蚊”之象,以象其于阴间夜间依然明察秋毫,且能生杀蚤蚊之夜虫,可归于春官宗伯“春祠、夏礿,祼用雞彝、鳥彝”之鸟彝,襄公十九年“且夫大伐小,取其所得以作彝器,銘其功烈,以示子孫”,昭公十五年“彝器之來,嘉功之由,非由喪也”乃言周王求彝器于晋以葬周穆后,可见春秋末世人多以彝器为赙赗随葬了,由此看来妇好鸱尊很可能是实用器随葬了,以旌表妇好杀伐之功。范蠡亡越后易名鴟夷子皮,应当是名字具称,鴟夷和子皮各为名和字或相反,鴟夷,君子身后之器服,子皮,君子在世之服也,皆寓意有容,郑卿罕虎字子皮,乃春秋时代范蠡之前,其名虎乃君王之象也,可见子皮必有关君王也。对比凤凰和鸿鹄,鸱鸮出现于白日其象上天昏暗不明也,乱世也,凤凰鸿鹄之兆,则是乱世将有明也,竹书文丁“十二年,有鳳集於岐山”,此年乃文王元年,其象岐山有明有王也。鸱鸮二字之象乃有鸟号(嚎)于庙,立于砥也,即所谓的“周道如砥”之砥石,应当是太庙的基石或牌位之基,国族根基之象也,枭之象也是有鸟集于木,鸱鸮之象其一乃阴暗杀伐,其二兼君王象,乃杀伐之主,黑暗之主,有类印度教佛教大黑天的概念。明白了鸱鸮乃阴间之君,复读“鴟鴞鴟鴞、既取我子、無毀我室”就明白周公把管蔡之罚归于阴间之王,似有上天之指,又免除了文王和自己的责任,因为金縢上已经明言“我無以告我先王”意味着依周礼国法就无法处置管蔡之叛,现在的结果乃鸱鸮假手周公而已,事主乃鸱鸮而非周公或任何周人。周公托管蔡之罚于鸱鸮而责问其害,乃周公欲脱己罪于虚无的行为,不欲坏兄弟之礼,盖因男女父子兄弟乃周人社会之根基也,春秋战国之巨变,皆可归因于男女父子兄弟事也。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周公此计不售,其一后世对管蔡武庚之事极力隐匿,说明鸱鸮之借口不被认可,其二鸱夷之器也罕见于有周,盖见此器难免想到鸱鸮之诗三监之乱兄弟相杀也。 “無毀我室”之指明确指向上天,可见商周之交,鸱鸮当是重要的上天神祇,我室即周室,周公乃假王,言我即指周王周人周政。“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乃怨鸱鸮之语:斯祭于您恩,斯祭于您而有勤,现在却以您的子孙为牺牲为斯祭。此句依然是告鸱鸮之辞,辞意之间有鸱鸮乃上天之主之意,闵即有文于庙,祭祀也,斯即悼亡之祭也,管蔡之族多亡,周公一行乃其送亡者,鬻乃以鬲献烝也,鬲即后世之甑,今之蒸笼,士丧礼“夏祝鬻餘飯,用二鬲於西牆下”乃烝也,襄公十七年“齊晏桓子卒,晏嬰麤縗斬,苴絰帶,杖,菅屨,食鬻”乃所烝之食也,即今秦人所食甑糕,鬻子即烝子以祭也,此子指管蔡,“鬻子之閔斯”即以管蔡为牺牲而作周庙之斯祭,神主乃黑暗之主鸱鸮也,此祭即杀管放蔡之义也,以闵字兼明其情,有如言:我们敬您爱您,现在您却降灾于我:管蔡皆文王之子也,王子非有天命不得杀之,此乃常法也。今时鸱鸮翔,乱世作,王族非命,此乃老天降乱而非上帝太祖之命也,更不是我周公之为,这就是周公作鸱鸮一诗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source https://www.choubb.com/?p=8734
0 notes
choubb-blog · 2 years ago
Text
听Chris Botti之Italia有感
温温冬日暖,婉婉丝其柔。意国翁不朽,横吹笛独尤。 听乐有异常日之感,百度之下恍然乃翁(Ennio Morricone,1928年11月10日-2020年7月6日)去亡三年,如果丁忧二十五月的话,已过大半年了。江河东逝,星移日月,我行其野,漫漫何求? source https://www.choubb.com/?p=8729
0 notes
choubb-blog · 2 years ago
Text
“饁彼南畝、田畯至喜”为何“喜”
喜乃安葬之意,其金文之象乃棺椁平安着地也,周易否“上九:傾否,先否後喜”乃言窆棺有倾斜,否即悬棺下窆之象,后喜即窆棺终吉,平安落地。僖公五年“秋,諸侯盟,王使周公召鄭伯曰,吾撫女以從楚,輔之以晉,可以少安,鄭伯喜於王命,而懼其不朝於齊也,故逃歸不盟”乃言郑伯安于王命,因而不盟,盖此盟乃首止之盟之重申,齐桓公意图巩固太子郑的王位也,在此也可看出周惠王不欲太子郑和齐桓公做大而怂恿郑伯联合晋楚以助王权。僖公二十八年“公子歂犬,華仲,前驅,叔孫將沐,聞君至,喜,捉髮走出,前驅射而殺之,公知其無罪也,枕之股而哭之”,杨伯峻对喜字无言,其断句之误也,当为“闻君至喜”,至喜之辞来源于诗经,言卫君归国已安稳,叔孙因而心悦也。僖公二十六年“公使展喜犒師”,展喜当此子之名和字也,展乃大遣奠送亡是赙赗随葬铺陈林立的样子,喜乃安葬之象,皆意指吉葬也。 豳风七月“饁彼南畝、田畯至喜”乃送葬成葬之景,大遣奠,路祭直至南亩,行田事而下葬(畯),棺椁成葬(至)而喜(安),此乃淑吉有臧也,君子之志,君子之求也。 source https://www.choubb.com/?p=8721
0 notes
choubb-blog · 2 years ago
Text
桌面用Deepin了
老夫聊发少年狂,新装电脑御开源。国产内存兼固态,弃窗更喜深度蓝。 半月前偶尔看了一些国产计算机配件崛起的视频,深深被被国货大碗坚实的特质吸引,这几天终于欲火难销,在狗东上凑齐配件,昨日开干。本想全套国货,用龙芯A5000,最后还是怂了,用了AMD 5600G,其它主板内存固态一律用国货,长鑫,长江你知道的。如果来日有幸再装电脑,一定全国产。 近二十年不干攒机这活了,俗速成了几个视频,顺顺利利装好一次点亮。不过装软件折腾了昨天一宿没搞定,主要是Win11和Deepin双系统的事儿,Win11依照官网下载mediacreationtool,运行后win11一气呵成,检查发现竟然是激活的,有地上捡钱的感觉。然后装Deepin,也是丝滑爽快,没有任何问题。问题出现在win11找不到了,原以为Deepin会自动安装双启动,加上固态分区不合意,就重头来过,不就是十几分钟的事儿么?事实证明��一晚上加上今天上午一个半小时都搞不定的事儿。问题非常奇怪,重装win11时没到分区的界面,就提示电脑配置低,不符合win11的最低配置,这可能么?各种折腾后还是这样,包括把整个固态分区全部清除,以“原始”状态重装系统,结果还是这个提示。 最终放弃了双系统的想法,一次到位用Linux来做主力机,原来的老MAC Pro可以歇歇了,开个视频多三五个浏览器标签页就呼哧带喘风扇大作,实在让人心烦了。以后或许可以在Deepin上装个win11的虚机,玩玩老Window而已。似乎工作生活都没有用Window的需求了,七八年前从Window转MAC时还不能完全脱离微软,但是这四五年好像已经没有用过Window了,也可能是各方面需求和能力退化,对电脑的要求不高了。现在对电脑的希望就是稳定,浏览器最好能做一切工作,这也几乎就是今天的现状了:手机应付所有的吃喝拉撒,包括剪片子,电脑纯纯成了一个学习,码字和管理远程的工具。 写完这几个字后,Deepin和360安全浏览器就开始作为我的工作平台了,希望老天佑我,国货赞我,我也当不懈而涌泉以报。 source https://www.choubb.com/?p=8716
0 notes
choubb-blog · 2 years ago
Text
季孙意如对荀躒纳鲁昭公
昭公三十一年:晉侯將以師納公,范獻子曰,若召季孫而不來,則信不臣矣,然後伐之,若何,晉人召季孫,獻子使私焉,曰,子必來,我受其無咎,季孫意如會晉荀躒于適歷,荀躒曰,寡君使躒謂吾子,何故出君,有君不事,周有常刑,子其圖之,季孫練冠麻衣跣行,伏而對曰,事君,臣之所不得也,敢逃刑命,君若以臣為有罪,請囚于費,以待君之察也,亦唯君,若以先臣之故,不絕季氏,而賜之死,若弗殺弗亡,君之惠也,死且不朽,若得從君而歸,則固臣之願也,敢有異心 服虔,杜预对此文有不同的解读,而杨伯峻则认为”此段疑有错简“ 季孙”練冠麻衣跣行“,即自服���服,以自己为”活���人“,乃僖公六年“蔡穆侯將許僖公以見楚子於武城,許男面縛銜璧,大夫衰絰,士輿櫬,楚子問諸逢伯,對曰,昔武王克殷,微子啟如是,武王親釋其縛,受其璧而祓之,焚其櫬,禮而命之,使復其所”之升级版。许男衔璧,乃其入葬之服,国人丧服抬棺,乃出殡之为也,即自罚其罪,自认已死,其法微子也。宋微子世家“周武王伐紂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於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於是武王乃釋微子,復其位如故”跟左传细节略有差异,但是其意不改,皆服丧以见事主,自认其命已亡。季孙自服丧服,其意有二,其一效法许男微子,自认亡命,其二表明服罪之意,即自服其死也。明白其罪至死其人已死和服罪完全是两个问题,两种境界,比如有人知死罪而不服其罪,行刑之时就会说:头掉了不过碗大个疤,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就是不服罪的表现。 从季孙之服就可以看出,他不是来打探消息或者来讨价还价的,而是来表衷心的,理解这一点,是我们理解此文的关键。“事君,臣之所不得也,敢逃刑命”乃其知罪之言,臣不事君,死罪也。“君若以臣為有罪,請囚于費,以待君之察也”,此其知罪之知行也,所谓的听其言观其行,以明其信,其假设之词非指其罪,而是假设建议鲁昭公的后续行为事项,即季子可接受的问责罚罪的程序-随君任意处置也,而不是口头认罪,实际或不见鲁君或加强自卫。“亦唯君,若以先臣之故,不絕季氏,而賜之死,若弗殺弗亡,君之惠也”乃明其何以死也,古人生死同事,甚至更重于亡葬,善之善者乃求吉葬,淑善有臧有归也,即棺椁安葬于祖坟,牌位得以入庙,魂魄得以安抚寄托,犹如生人有家可归可安,名节不堕。赐死乃君命国事,虽不算吉葬,但其为国而终,可入祖庙祖坟,其魂有宴,反之君命杀之亡之,或名节身体有残损,或驱逐出境,皆不能为善终也,或不得袝庙入葬,或成孤魂野鬼,不得后人祭享。所以此文之赐死之辞和“弗殺弗亡”可看做互文,季孙服死罪,但希望鲁君有惠,非杀非亡而得安葬。 “若得從君而歸,則固臣之願也,敢有異心”乃言时政也。前面的认罪服罪之言仅仅是表明态度,无论鲁君晋卿还是季孙自己都知道什么赐死杀亡根本不可能发生,否则三桓会把鲁国掀个底朝天,届时鲁君何去何从就彻底没谱了。所以表明了卑微虔诚的态度之后,季孙作为鲁国首卿尽职尽责向鲁昭公作建言:你我一同回国吧,我不会有异心的。你复君位,我免罪责,晋卿交差,何乐不为! 子家子曰,君以一乘入于魯師,季孫必與君歸,公欲從之,眾從者脅公不得歸 从后文观之,鲁昭公完全明了季孙的态度和谋略,甚至不惜“一乘入于魯師”,即摆脱其一众老臣国子等从亡者,随季孙一人回鲁,此其欲善终之情也,人之将老,什么国事盟友,为了能归葬祖坟宗庙,一切皆可抛弃,盖杀亡乃临终之时最大的凶事。 source https://www.choubb.com/?p=8692
0 notes
choubb-blog · 2 years ago
Text
八佾之哀公问社和豳风“二之日栗烈”
八佾”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问社乃问社稷,治国之道也,宰我以谐音梗谈论三代之道,即夏后氏以公,殷人以白(伯),周人以祭祖之礼(栗)为社会的价值基础和社会构建的方法,栗在此形音皆取义,夏后氏之公即公共利益和权力,典型事件就是大禹治水,为公天下而得天下,殷人之白即伯,老大的意思,应该就是春秋所说的霸,以大小强弱来构建社会等级,就是武力治天下的意思,而周人则主要倚靠周礼,周礼的核心就是宗法血缘等序制度,子曰”遂事不諫“即丧葬之事不可再议了,指的就是”周人以栗“,此言乃”敬鬼神而远之“之异辞也。 诗书多有言栗,皆祭祖悼亡之意。栗乃祭亡也,其象木上有多亡人;唐风秦风”隰有栗“皆指地下亡人;秦风黄鸟”惴惴其慄“则为悼亡之心也;东山“有敦瓜苦、烝在栗薪”之敦敦烝皆祭祀之事也,瓜栗乃宗祖之象也;大雅生民”實穎實栗“言育人悼亡以实也;皋陶謨”寬而栗“言为宽厚者必须以悼亡怀远之心,否则宽厚则不行。豳风“栗烈”之意明矣,烈祖合祭也。 source https://www.choubb.com/?p=8675
0 notes
choubb-blog · 2 years ago
Text
钟鼓楼夜景有感
鼓楼是我室,钟楼乃我堂。文武熏冬夏,汉唐绍正风。大明端雁塔,漫漫路我求。南北复南粤,帝京风俗衷。 ​​​ source https://www.choubb.com/?p=8666
0 notes
choubb-blog · 2 years ago
Text
知,先秦起誓也
郐风隰有苌楚隰有萇楚、猗儺其枝。夭之沃沃、樂子之無知。 上文“无知”之词可以斟酌。知之金文不明,说文之象不明,这个先秦的常用字在金文篆文中尚未得到发现证实,说明大有隐情。若以秦系楷书观其象,乃矢(誓)于坎穴烈祖也,即新君于国人国族之盟誓,相类诸侯之侯字乃盟于广下,即庙堂,此其亲疏内外有别也,知字之用有个人或数人起誓于庙,见证于烈祖亡君的意思,所以后来衍意为知道,数人盟誓,其人“知人”也。 僖公九年“秦伯謂郤芮曰,公子誰恃,對曰,臣聞亡人無黨,有黨必有讎,夷吾弱不好弄,能鬥不過,長亦不改,不識其他,公謂公孫枝曰,夷吾其定乎,對曰,臣聞之,唯則定國,詩曰,不識不知,順帝之則”乃对大雅皇矣诗句的解读,所谓的君子不党即君子不盟不知也,不識即不淫祀也,識,伐言之言也,言乃坎穴之命,烈祖之志也,伐言之言乃求祝烈祖而得其言也,也指这个过程,后衍意为认知,知道之意,皆从此象得来,“君子和而不同”乃”不知“之异辞也,文中“公子谁恃。。。亡人無黨”之辞就是诗中“不知”之具体释读。诗经中多有知字,伏生尚书也有多处言知字,皆盟誓起誓之意,唯大诰君奭”不知天命不易“和無逸“”先/无知稼穡之艱難“之词似乎不能以起誓解读,诗书本身皆词奥义深之文,且语用也是多意且不断变化的,有未解之处很正常;譬如召诰”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歷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歷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之”不敢知曰“即我不敢发誓说;周易文言”「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以起誓解读就很合理,圣人即明君也,起誓即率众臣谋定国策也,君臣盟誓,国策乃成,此语言谋国策者应当守中,有进有退,有阴有阳,不可一味采用阳亢之策;系辞”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即乾元之要乃起誓定国策也,而功成则需要坤来达成,乾誓反映了易的核心理念:万物变迁,君王要在开始就谋定誓国,即太祖之谋也,以今天的思维来讲就是在开始要谋划制定策略方案,而坤成的方法就是简和能,简,庙祭也,君命也,此简书之谓也,即策书,简策一意也;能,上下俾私于祭也,君子率同国人全力以祭之象,简能即古人所言”在祀与戎“也;春秋左传具上下文就比较容易理解知字之用,如隐公五年”公怒乃止,辭使者曰,君命寡人,同恤社稷之難,今問諸使者,曰師未及國,非寡人之所敢知也“,鲁隐公与宋君有”知“,其盟誓之细节一定有敌师及国必救的条款,未及国所以鲁隐公言”不敢知“,即不敢践诺也;隐公七年”鄭良佐如陳蒞盟,辛巳,及陳侯盟,亦知陳之將亂也。鄭公子忽在王所,故陳侯請妻之,鄭伯許之,乃成昏“,即陈郑之盟有救乱的条款,知乱即盟誓陈乱之应对措施也,且以大子忽的婚姻作保;桓公五年”齊侯,鄭伯,朝于紀,欲以襲之,紀人知之“乃纪与齐郑签了城下之盟;桓公六年”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誘我也,君何急焉,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乃季梁不赞同隨君之策,不与其盟也;桓公十二年”公欲平宋鄭,秋,公及宋公盟于句瀆之丘,宋成未可知也“之辞明矣,”未可知“即未可盟,条件没谈好,宋鄭之盟不得成也;桓公十五年”祭仲專,鄭伯患之,使其婿雍糾殺之,將享諸郊,雍姬知之”,此文乃言雍姬承担类似小君的职责以备郊宴,”知之“即事此郊享,知字也暗示了雍糾以伪盟来诱祭仲赴宴,但是雍姬并不知道郑伯之命,所以雍姬告母告父之辞皆其疑点“吾惑之”也,盖雍姬只是知道要操持此郊宴盟会而已,但是种种迹象让雍姬起了怀疑,此“知之”句法于“饮之食之”类同;桓公十八年“秋,齊侯師于首止,子亹會之,高渠彌相,七月,戊戌,齊���殺子亹,而轘高渠彌,祭仲逆鄭子于陳而立之,是行也,祭仲知之,故稱疾不往,人曰,祭仲以知免,仲曰,信也”也是“知之”,乃祭仲相郑子立位也,立位之重乃新君与烈祖大夫们盟誓,知也,齐侯会盟于首止,按《中国历史地图集》的标绘,首止当在今河南睢县东南8公里周堂镇乔寨村附近,其卫地与陈郑相接,即使祭仲知郑子,应该也有时间以郑臣之首赴齐侯之盟,所以祭仲称疾不往,但祭仲之辞国人不知,皆言祭仲忙于“知之”,所以不能赴齐侯之盟而免灾,祭仲装傻说:太对了;僖公四年“姬遂譖二公子曰,皆知之,重耳奔蒲,夷吾奔屈”乃言重耳夷吾于申生盟誓弑君,此乃骊姬欲置二公子于死地也;僖公三十二年“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乃言戎事必出祖盟誓,即”鄭必知之“,郑君卿士大夫和出征将帅必盟于祖以言此征伐的目的,计划,人员和决心,如果郑师其行迹无所,即没有具体的目标,首鼠两端,说明此师有它心了,此征千里,如此重要的国事不可能是一两个人可以决定的,必然谋于祖盟于祖,郑君卿士大夫皆与盟,即“其谁不知”;文公十六年“夫人將使公田孟諸而殺之,公知之,盡以寶行”乃言宋昭公告庙出祖也,且宋昭公知道王姬夫人欲除自己而告此情于祖,与其臣为誓,王姬祖母欲除昭公之心宋人皆知,”公孫壽辭司城,請使意諸為之。。。雖亡子,猶不亡族“之言即此情,王姬使昭公出国都而田猎,昭公已经知道其将亡,是亡于他国还是身死并不重要,皆为亡君也,而宋昭公性格刚烈,所以“且既為人君,而又為人臣,不如死,盡以其寶賜左右,以使行”,此知乃誓死也,其告庙作誓,其辞可想而知,其情有甚于”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乎?!成公十六年”皆乘矣,左右執兵而下矣,曰,聽誓也,戰乎,曰,未可知也,乘而左右皆下矣,曰,戰禱也“乃明文也,”未可知也“言尚未盟誓,盖”聽誓“之后,众人要一起宣誓,即”戰禱“,戰禱时皆下车也;宣公二年”晉侯飲趙盾酒,伏甲將攻之,其右提彌明知之“似乎是今意知道,也可能是古意为誓,于此文即相此饮食盟誓之事,于”雍姬知之“类同;昭公四年“公孫明知叔孫于齊”言二人结盟也;昭公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適鄭,鬷蔑一言而善,執手遂如故知”之”故知“乃言旧盟也;襄公十三年”子囊曰,君命以共,若之何毀之,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有蠻夷,奄征南海,以屬諸夏,而知其過,可不謂共乎“之知乃今意知道也,若以“過”之古意如说文“度也”,知过,即盟于法度国度之意,从上下文观之,此解为似,可做一说。 有意思的是左传中君子所言知字者,大多当解读为今意:知道,不得以古意解读,如隐公十一年“君子謂鄭莊公於是乎有禮,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許無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後人,可謂知禮矣。。。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鄭也”,“知禮”可解读为誓执于礼制,也可以今意知道解读,“知桓王”只能以今意解读,盖君子乃书传之人,不可能盟誓于古人桓王;桓公十七年“君子謂昭公知所惡矣”之知当解读为盟誓,即昭公盟于高渠弥-其所恶,此盟不善,乃高渠弥”复恶“之一也,最终昭公高渠弥皆不臧也;文公三年“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為君也”乃今意也;文公四年“君子是以知出姜之不允於魯也”乃今意也;文公十三年”邾文公卒,君子曰知命”乃古意也,即践诺履命也,知命并非知道天命君命,君子立位而有命,知命乃践诺就义也;襄公二年”君子是以知齊靈公之為靈也“乃今意知道也。综观春秋左传中知字为用,多以古意”盟誓起誓“为解,襄公十三年”子囊曰,君命以共,若之何毀之,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有蠻夷,奄征南海,以屬諸夏,而知其過,可不謂共乎“起可能有今意”知道“之用,而左传中托君子所言大多以今意为用,可知左传作者,即托君子而言之人乃襄公或其后的鲁史官左氏(史)所注,桓公十七年”君子謂昭公知所惡矣,公子達曰,高伯其為戮乎,復惡已甚矣“之公子達很可能就是左传中诸多君子曰的其中一位君子。正义“笺云:知,匹也”,匹有盟誓之意,九辫“太公九十乃顯榮兮,誠未遇其匹合”之匹指太公盟于文王也,匹之象重在双方,知之象重在其言。 source https://www.choubb.com/?p=8652
0 notes
choubb-blog · 2 years ago
Text
猗为什么是反犬旁?
郐风“隰有萇楚、猗儺其枝”乃送葬之祭仪也苌楚乃大人之棺椁,隰乃坎穴墓穴也,猗儺乃其子孙猗儺以黻除其凶。猗之象乃坎犬以葬大人,以安其亡,傩乃巫觋虞祝以除凶也。周颂潜”猗與漆沮、潛有多魚、有鱣有鮪、鰷鱨鰋鯉。以享以祀、以介景福“之猗即”以享以祀、以介景福“,求福之举。商颂那”猗與那與、置我鞉鼓。奏鼓簡簡、���我烈祖“即猗與傩與,作猗作傩也,其祭祖之事也;秦誓”如有一介臣,斷斷猗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言介臣仅会坎犬祭祖而无它技,他的心会得到(烈祖)的休美福泽,他死去(如:跟随先烈)后会有空间(容),即有臧善终也,穆公此言其意心诚则灵。 source https://www.choubb.com/?p=8650
0 notes
choubb-blog · 2 years ago
Text
后汉书之周磐知命
后汉书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列傳有“建光元年,年七十三,歲朝會集諸生,講論終日,因令其二子曰:「吾日者夢見先師東里先生,與我講於陰堂之奧。」既而長歎:「豈吾齒之盡乎!若命終之日,桐棺足以周身,外槨足以周棺,斂形懸封,濯衣幅巾。編二尺四寸簡,寫堯典一篇,并刀筆各一,以置棺前,云不忘聖道。」其月望日,無病忽終,學者以為知命焉。” 故事的三要点,其一周磐于岁朝(朔日)梦中得先师之命,继而作善终之命;其二望日(月)而终,其有朔望之古意也,即告朔报望;其三曰知命,知之古意乃起誓作盟也,朔日作命,望日就命,其有灵乎?! source https://www.choubb.com/?p=8648
0 notes
choubb-blog · 2 years ago
Text
仲春过柳子庙
子厚兮独孤绝灭,愚溪兮婉曲瓞绵。曾追云终南逐鹿,不堪月永州重圆。 潇潇兮湘水和合,习习兮熏风右南。四千里复蹈秦道,柳子庙永叹世迁。 次日过永州博物馆,内容着眼史前,瑶族风情和女书而不着一字于有史之史,当然也无一字关乎子厚,联想之前在古镇柳子街所看到的皆韩服店,年轻女子皆韩服,此地风气邪异,其自古乎? source https://www.choubb.com/?p=8634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