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mgik
costi · 9 years
Text
2014
去年在这里写了六篇,和我年初预计的每月一次更新有较大差距。 今年决定加强一下文本记录。
0 notes
costi · 10 years
Text
退订 Flickr pro
收到 Yahoo!的邮件说 Flickr pro 订阅快到期了,新一年的 pro 订阅会在9月1日开始。于是新开标签页,特地打开 Flickr 来看了下。
去年5月收到通知说 Flickr 全面改版,改版后的网站提高了普通用户的权益,1T容量作为首要卖点被列在网站首屏,同时原有的 pro 订阅账户也因此做了调整。调整之后的 pro 订阅相比网站新的付费订阅少了一半价钱,但所获得的权益和普通用户差别不大。对比看了下网站关于权益的说明页面,现存的 pro 订阅权益更多的体现在无广告、数据统计等细节上。
想了下这一两年拍照不少,但基本是用手机拍摄,而 Flickr 即便是在改版之后,给我的印象也是一个适合展示使用相机拍摄的照片的网站,虽然在更新后App中也上传了不少手机照片,但『用相机会更适合』的想法总是在的,于是 Flickr pro 对自己来说提升的点就少了。
距离9月1日还有半个月时间,好像在这期间如果继续购买 pro 订阅还可以接着用下去,超过的话再往后应该就无法订阅 pro 了。这半个月还可以好好思考下,不过多半是会把钱用在其它更需要的地方了。
1 note · View note
costi · 10 years
Text
MUJI "Like Water"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無印良品2009年的 "Like Water" 系列廣告是鹽湖之外最喜歡的一個主題,今天突然想起,不知哪裡能弄到原版海報。這個系列所要表達的理念真真切切地被感受到了。
4 notes · View notes
costi · 10 years
Text
好奇心日报与VICE中国
今天推荐两个站点,VICE中国和好奇心日报。这两个网站在我趋于同质化的信息源当中起到了良好的调和作用,网站所更新的优质内容不仅一定有你感兴趣的,而且还是你没看完就会想分享到每一个社交圈子的那种有趣。
好奇心日报
好奇心日报在微信公众号上对自己的介绍是『一个基于新闻和商业报道生活方式的网站。提供有品质、轻松但不轻浮的报道』。如果你有机会能翻过去阅读他们之前发表的内容,会发现这句自述基本到位,相比网站文章所展现出来的气质甚至还略显严肃了些。
今天想起这个是因为看到消息说《第一财经周刊》的总编辑辞职和原团队部分成员到好奇心日报团聚去了,这在纸媒每天被唱衰满86401分钟的时候算是个大新闻。遥想一财周刊几年���做出 特色引人瞩目,今天也得被新媒体抢走一些关注。
Vice中国
说到新媒体,定位青年文化展示平台的VICE似乎也没停止过对新兴媒体的探索和使用,VICE中国则承续主站惯常的行文风格和独特视角,带来不少在我看来颇有态度的文章。
VICE中国对自己的介绍是『 通过多种媒介,用直白、主观、在现场的方式,展示这个奇异的世界』。世界奇异与否各有见解,但总能看到并描述出一个奇异的世界,则让VICE有了无可替代的价值。
不久前,有报道称时代华纳正在和 Vice 进行谈判,希望通过注资获得股权,VICE 的估值约在 20 到 30 亿美元之间。这又是一个新媒体进击纸媒的故事,也许 VICE 无论从选题到媒体选用都颇具前卫气息的特质,让传统媒体看到了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持续成长的潜力。
0 notes
costi · 10 years
Text
使用大屏设备打电话怎么了?
Tumblr media
已经是2014年,还能在中文科技媒体上看到对使用大屏手持设备通话的嘲讽,在我看来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无论逐渐提高屏幕大小的 iPhone,还是遍布3.2到10.1寸领域的三星,甚至已然一片火热的智能穿戴设备,人们对待智能设备的态度不应该都根据使用场景来进行区别?传统通话功能问世已久,人们对能够在随时移动中进行通话的期待也早已得到满足,一段时间内移动电话也因为这种期待而变得越来越便携。但这些都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去将通话功能与设备大小联系在一起。
每个人对待设备的态度和想法完全不同,根据使用场景选择适合的设备(屏幕)大小,根据使用需求选择符合条件的功能和应用,做到这两点足够。但因此以惯性地思维和标准认为使用超大屏手机贴着耳朵打电话很蠢,继而认为拥有通话功能的设备最好不要超过5.5寸,则略微有点落后于时代了。
今天的可穿戴智能设备让人们能够在任何时候处理信息,也应该能够让人们自由地选择自己想使用的功能。从这一点看谷歌的 Ara 定制手机计划似乎更接近移动设备的发展趋势。当每个人都可以组装出根据自己需求任意组合的设备,移动设备的功能就更像我们每天穿在身上的衣服。你可以说一条裤子这样穿着不好看,但因此认为服装厂可以不生产这样的裤子… 是不是就要吃药了?
另一个角度看,使用大屏设备通话的人自己也终会感觉不便而接上耳机或者蓝牙,而已经被 Skype 或微信等产品打压得显出颓势的通话功能也许最终将变得无足轻重。那个时候设备的屏幕大小还有那么重要吗?今天指摘他人的人自己脑子里的传统成见应该都飘到不知哪里去了吧。
0 notes
costi · 10 years
Text
找不到问题在哪,然后问题消失了。
年前遇到 Medium 和 Duolingo 用 Chrome 打开无法完全载入的情况,这两天访问网站时发现问题不见了。
在同样使用 Chrome 的情况下,之前只有在连上广电宽带时才能打开这两个网站,因此有一段时间认为是不同 ISP 所做的区别限制,但某次接入另一条广电宽带后仍然出现同样问题。
后来又搜到可能是 Chrome 页面缓存的缘故,因为使用 Firefox 时这两个网站是完全正常的。但无论官方论坛还是其它地方,出现同样问题的人很多,但没有清楚知道或是写明解决办法的人。
然后就是这两天,两个网站双双恢复正常。
问题消失后,寻找解决问题的动力也随之衰弱了。
0 notes
costi · 10 years
Text
看新闻和听新闻
在 Medium 更新了一篇 从 Umano 到 BunnyCast ,发现『听』新闻还是件挺有意思的事情。
前两天看到 The Next Web 在某些文章正文之前出现了由 BunnyCast 提供的播放器,播放由真人朗读的该篇文章全文。联想起去年中旬发现的也主打真人朗读新闻的应用 Umano,想来这样的『阅读』方式也许能在今年发展出些更有趣、潜力更大的东西?
搜了搜似乎大中华区还没有类似的应用或服务,回想当年 Podcast 流行时,国内做出来的节目总量和精品数量都不及 Blog,如今换了一个思路的文本转语音,有没可能在国内出现些有趣的类似服务?
0 notes
costi · 10 years
Text
新年新气象
最近可能开始发些长点的东西在 Medium
Medium 编辑文章和最终完成的样式实在很是诱人 XDDD
0 notes
costi · 11 years
Video
youtube
今年的 Google Zeitgeist 视频上周出来了,又与世界共同前进一年。
0 notes
costi · 11 years
Text
"Ok Google" 登录桌面版 Chrome
Tumblr media
桌面端的 Chrome 现在也可以直接通过语音进行搜索了,虽然相比时刻待机的 Moto X 有更多限制,但能省掉点击搜索栏麦克风图标这一步还是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Google Voice Search Hotword 这枚扩展可以让你在 Google 首页直接说出 "Ok Google" 启动搜索,并会选择性地读出右侧 Knowledge Graph 的内容。在更方便地使用搜索功能之外,Google Voice Search Hotword 扩展对障碍人士降低使用搜索引擎的障碍方面应该也是提供了一大帮助。
Google Voice Search Hotword 在 Google 主页能提供语音热键之外,在搜索结果页面也能够持续监听语音命令,但相比 Moto X 所提供的全天候伺服不同,结果页的语音监听最多保持 5 分钟,据扩展设置页介绍,这是出于节约电量的缘故(但似乎手机的电量会显得更宝贵一些?)。
从语音命令的加入看,我想 Google 也许会在不久后给 Chrome 系统也加上类似功能,这样开启网页或者启动应用和扩展,也不需要触摸屏幕了。解放双手去做更多同步动作,或是将日常中的科技应用变得更为无缝和自然地使用,都构成一个值得期待的未来生活。
0 notes
costi · 11 years
Video
youtube
这两天把 Youtube 上 cdza 的视频都给过了一遍,有的甚至反复好几遍。这是一群能让一天的心情变好,以及变得更好的人。
0 notes
costi · 11 years
Text
Aviate 略有新意的 Andoird 启动器
前段时间打开 Google+ 发现很多关于 Aviate 这款启动器的内容出现在主页上,冲着比较清爽���思路新颖的模样,到主题社群里守着跟人拿到邀请码,随即开始试用。
启动 Aviate 后感觉还行,有别于原生、Nova 和 Apex 这样的『桌面+应用』的双层模式,Aviate 采用了『主题 + 类别 + 所有应用』的分类。
Tumblr media
其中所有应用一屏采用同联系人一般的字母顺序排列;类别一屏则按照系统默认的学习、游戏、娱乐、工作等不同组,预先将设备内部分应用归类分好;主屏模块化,类似于铺满挂件的传统桌面。
Tumblr media
主题的概念,是 Aviate 最为特色的部分。启动器默认分出了『工作 / 路途 / 夜晚』等不同主题,不同主题仅控制主屏的变化,可以定制各自不同的模块组合,而主题的变化则是根据时间以及位置的不同来改变的。一定程度上,Aviate 也是智能桌面的一种实现方式。
此外 Aviate 还有个能称为特色的功能 —— 不同类别默认显示的一个『+』号,点击后会显示推荐安装的应用,对于喜欢被推荐应用的用户来说会是个很方便的功能。但这同样也是为什么我最后决定卸载 Aviate 的原因,一是不信任这个推荐,二是轻易地变成了广告投放资源,这让人感觉不大舒服。
在试用 Aviate 的同时,Google+ 上还有另一个较有特色的启动器(名字忘记了),哪一款大概是个打包 UCCW 的整合式启动器,不同的主题就是各种预装好的类 UCCW 挂件,使用很方便,但没什么延展性和趣味性。
卸载后还是用回了 Nova,在原生启动器上进行优化、加入增强功能,以及使用上习惯的延续性,还是 Nova 这样的更符合我的需求。
0 notes
costi · 11 years
Text
Moves,Noom Walk 和 Pedometer
前几日不知在哪看到推荐着一款叫做 Moves 的应用,可以将每日外出路程自动记录下来。恰好国庆期间外出较多,于是装上试用,两三天后发现新装上的应用确实能将每天所到地点和路程翔实记录,略激起兴趣,遂试用了标题中列出的功能类似的三款应用。
Moves
Moves 在 Play 应用页上给出的截图挺清爽,应用的特点是根据个人行动自动生成由上至下的 Storyline 时间轴,可以分享出图片发布或保存。其次在地图模式中记录下的行动轨迹,也是提升了 Moves 趣味性的重要特性。
Tumblr media
Moves 的操作很简单,或者说大部分功能均由应用自动完成并展现出来,除了偶尔需要修改地点名称或更改应用判断错了的行程方式(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等),以及将记录分享导出,其它时候基本不需要打开应用。
当然由此也引出 Moves 几个不便的地方,一是后台自动记录所产生的数据流量消耗,虽然占比不大,但看了统计发现流量接近每天1M,按月看还是比较可观的。二是地图显示有偏差,生成的轨迹图均整体偏移。不知是否机器问题,偶尔还出现定位飘移的状况,待着不同也显示在地点周边移动。三是由偏移引出的地点名称错误,Moves 使用的 foursquare 地点数据,有些位置已记录有商铺,但由于偏移,当选择正确地点名称时,记录点会移动地图上的正确位置,而原本的实际所在位置就没有记录点了,个人认为这应该是个 Bug。
Moves 导出时间轴的功能很方便,希望今后的更新能够提供导出轨迹图的功能,视觉上能更丰富,对用户也是一种激励和积累。
Noom Walk
知道 Noom Walk 这枚应用,是在 G+ 某位用户展示 Noom 赠送的周边设备中初次认识,看上去 Noom 想通过周边鼓励更多人使用应用,而在之后的试用中,Noom Walk 所强调的社交属性确实颇具特色。
Tumblr media
Noom Walk 只记录一个数据,步数:日、周、总,三个区间,简单直白。不同的是,应用加入了社交属性,能够看到好友以及推荐用户的记录,同时还有类似『Poke』般的互动按钮『High Five』,以及给自己的记录添加附注,以及给其它用户留言的交流功能。
Noom Walk 的记录功能在我看来相对单调了些。应用所强调的建立在『步行』之上的社交功能,可能因为我添加的好友不多,所以感触不深。和 Moves 同时开启,倒是能看出两者对步数的记录略有差别。
其它方面,Noom Walk 的设计挺讨喜,操作方式略新颖,纹理的运用也很养眼。单看名字,会认为 Noom 和 runtastic 类似,Walk 只是系列应用中的一款,其它应用把玩起来应该同样有趣,但官网看了下,发现 Noom Walk 的整体素质远超同公司其它应用,只有期待开发者能在今后的更新中给应用添加更多功能了。
Pedometer
应用名称简单直接的 Pedometer 是 runtastic 系列产品中的一款,目的与针对性都很强烈,与 Moves 和 Noom Walk 各有突出的特性类似,Pedometer 所关注的,在我看来,应该是步行这一运动给身体带来的益处,应用所做的是记录相关数据,并帮助使用者在与 runtastic 其它应用协同使用的过程中,为更好地定制锻炼计划提供帮助。
Tumblr media
Pedometer 在记录步数的基础功能之上,提供步行均速,以及距离长短的数值,付费用户还可以看到卡路里的燃烧量以及步频数据。
因为记录的目的性有所区别,Pedometer 与前两者的明显区别是,需要用户手动开启监测,以及手动停止。需要控制的记录区间,也更符合有锻炼目的的行走,同时与记录日常行走相区别开来。
Pedometer 在每次步行后,提供感受、路况以及天气状况等简单指标的记录,方便用户查看、整理与总结自己的步行历史。同时在每次步行后,数据都会自动上传至 runtastic 服务器,另外提供了分享至 Google+、Twitter 以及 Facebook 的选项。
Pedometer 的界面与 runtastic 系列应用风格统一,对免费用户与付费用户之间的功能限制也大同小异,均是提供够用的基础功能,并以更详尽的统计数据吸引用户掏钱购买。另外 runtastic 官网在登录后应该也是提供各种数据的在线查看,在移动设备之外,也是全局管理自己各项被记录下的数据的好帮手,从这个角度看,Pedometer 与前两枚『轻量化』应用,更显专业一些。
总结
这三款应用现在每天都在持续或间断的使用着,Moves 和 Noom Walk 均拥有较为出色的特性,Pedometer 在有意识要观察数据的时候也能提供足够详尽的信息。Google Play 上还有挺多提供类似功能的应用,但无论是专业性还是以特色抓人,就和 Noom Walk 网页上说的那样,"Walk with the World",让惯于窝在显示器面前的人们走出室外,让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获取乐趣,才是这些应用的中心价值。
0 notes
costi · 11 years
Text
Evernote 扩展推荐:Context Booster
今年的 Evernote DevCup 前两月公布了最终入围的六个应用和扩展,看了一圈感觉其中一款出自德国团队的 Context Booster 扩展不错,应用当时还在邀请测试阶段,于是投了邮件等邀请,上周收到了邀请试用的邮件。
试用中发现 Context Booster 能够一定程度地帮助你整理"知识",但帮助有限,更多时候也许会好奇一下背后的技术是如何实现类似的功能。而且 Context Booster 一个算是先天不足的缺点也多少会降低人们对它的期待。
关于扩展
从 DevCup 和 Context Booster 自己网站上对这款应用的描述看, Context Booster 能够帮助你在使用 Evernote 进行资料收集的过程中,自动收集与笔记内容相关的内容,形成相互链接的知识库。"Context Booster scours the web for content relevant to your notes and populates your notebooks with information to help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连同官网的功能演示视频,都让人感觉这款扩展确实挺酷的。
条目自治地
收到邀请后,在创建账户的过程中, Context Booster 申请了创建、修改笔记的权限,笔记安全得到基本保障。确认了权限后,Evernote 上随即刷出不下10条笔记。由于这和之前对 Context Booster 使用方式的认知有点出入,不大清楚这些应该是新手指引的笔记,内容跨越了 12月13日、Bob Dylan、Martin Scorsese、The Beatles 以及 Music Video 的内容从何以及为何出现…
Tumblr media
还好,由 Context Booster 创建的条目都被归在同名笔记本组中,组内是 Context Booster 根据自己规则创建、命名的笔记本,现在看大约分有 Company, Media, Organization, Person, Place 和 Product,想来未激活的分组不会太少。这个设置至少让我觉得在不需要的时候,这些被第三方添加的条目能够一次给端掉而不会落下不想要的内容。
使用、功能和外观
Context Booster 的启用很方便,任何时候只需给原始笔记加上"contextboost"的标签,扩展就会自动搜索抓取相关内容。抓取的内容被写入不同的笔记后,跳转至相关笔记的超链接,会以链接群的形式添加在被标记了标签的原始笔记末尾,并以"Notes created by Context Booster"进行标注。同时原始笔记右上角会显示一个掀起一角的橙色即时贴样图案,作为 Context Booster "劳作"过的标记。
Tumblr media
由 Context Booster 创建的条目有自己的一套格式,现在能看到的有简介、相关文章、图集以及视频几个不同主题。以歌手 Isobel Campbell 为例(由音乐人 Belle & Sebastian 的维基页所收集来的条目),笔记分为主题清晰的若干节展示不同内容,跳转后会使用浏览器打开链接。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经 Context Booster 处理过的笔记页眉样式和官网视频里的不同,不知正式版发布后会不会比现在一个顶角的正方形更显眼些。
稍显薄弱的关联搜集
试用过程中发现, Context Booster 推送的内容对原始笔记内容的覆盖度还不是很完整,搜集规则在对原始笔记进行分析时还无法很好地契合使用者的意图。当然也许是因为测试用的原始笔记内容较长所致,如果能够视频中那样简单列个 list,扩展能够针对每个项给出针对性较强的内容。
Tumblr media
从分主题地创建笔记本能看出 Context Booster 应该是将不同关键词做了属性归类,而推送的内容如关联文章、图片、视频等也许是开始搜集那刻才随机抓取的。这样针对同个主题搜集而来的内容能够在不同用户面前呈现出有区别的展示。
有创建笔记就一定有不需要的笔记, Context Booster 可以考虑在用户指引或其它明显位置加上一句类似"请放心删除我们创建的笔记"的话语,这样至少不会有人跟我之前一样放着多出来的无关笔记却没敢动手直接删掉。
先天不足
和所有国内用户能够想到的一样, Context Booster 不支持中文笔记的关联搜集。若是全中文笔记添加了"contextboost"标签,将会显示"Sorry - we couldn't finy anything relevant!"字样。比全中文笔记表现更糟糕的是出现了若干英文的笔记,Context Booster 搜集来的笔记内容几乎都可以直接删掉了。
Tumblr media
其它
Context Booster 入围 Evernote DevCup 后,将会在9月26/27号参加今年的 Evernote 年度大会,最终将评选出金银铜不同名次的应用。之后不久应该能正式发布了,总体来说还是有挺高的实用性的。今年 DevCup 其它入围的五个应用分别来自韩国、台湾、香港、加拿大和波兰,香港的一款同步标记词句的应用仅支持 iOS,兴致挺高但现在还没有用过,也希望取到好成绩。
Tumblr media
最近用 Evernote 比较多,前段时间在思索许久后还变成了付费账户。这两天会写一下使用心得和推荐。
p.s. 这篇是在 Evernote 写的,看上去标题中出现 Context Boost 字样也会产生跟添加标签一样的效果。
2 notes · View notes
costi · 11 years
Quote
In the end, there is only offense or defense in life. So why not take the offensive?
Softbank founder Masayoshi Son, from an interesting piece on him by Mayumi Negishi and Daisuke Wakabayashi. (via parislemon)
47 notes · View notes
costi · 11 years
Text
更好的 Flickr
开篇第一句,我非常不喜欢 Flickr 最后那个 r 的颜色变成了雅虎紫,即便这是一个能够预料到的变化。这让人觉得 Flickr 传统红蓝调所蕴含的产品个性被『沉闷』给取代。
近年来 500px 和 Instagram 这些在照片展示、商业收益、社交属性、用户数量等各有优势的新兴服务的映照下,Flickr 显得低调许多(你有多久没看到站点存储图片再创新高的新闻了?)于是从网站页面开始,Flickr 这两年进行了诸多更新,在页面改版之后,付费账户也有了大幅调整。总体看来,这些变化都是为了吸引更多新老用户使用 Flickr,能让人看到团队做出的努力。在页面变化和收费政策的调整中,也能看到有针对性的、参考竞争服务的对应改进。
自己人,改版试水区
从去年『自己人』页面的 Justified View 更新开始,Flickr 开始了展示大图化的变革。从固定宽度的友邻更新信息流,到自适应宽度的满屏照片流,『自己人』率先进行大图化改版,能看出 Flickr 将一改以往图片展示过小的现状。在这次改版之前,『自己人』的照片更新信息,都是以 72px 的正方形小块出现在页面上。前后对比,页面的视觉体验更富现代感,更能直观地感受到照片的魅力。在『自己人』页面上进行试水般的改版,在当时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网页标题区的处理,在页面滚动至中下部后让人很难找到导航,容易产生不适感。现在全站改版后,悬顶的导航条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选择『自己人』率先改版,也是突出展现社群活跃的策略手法。2010年之后,最火爆的图片社区是从移动端起家的 Instagram。无论 Flickr 的群组每天更新多少照片,是否时隔一段期间再次迎来亿张照片的存储,却几乎所有人都认为 Instagram 的活跃度要大大地优于 Flickr,更不用说移动端上还有雨后春笋般涌出的无数照片分享应用。一段时间内没能有易用、稳定客户端的 Flickr,生生错失抢占市场的良机。在快速更迭的互联网新闻热点中,通过『自己人』展示改版界面,至少 Flickr 还能告诉大家,自己没有离开太远。
更大的图片,更满的屏幕
很快地,一年后的某个春季早晨,Flickr 全站更新悄然而至。黑色底调、全屏图片、增大的用户头像、改进的页面标题区… 全新的 Flickr 众多好评。
Tumblr media
改版后的网站最明显的变化是所有页面上的任何模块都以更大的图片分享了整个屏幕。主页的友邻动态、群组动态、Flickr Blog,个人页的照片排列、新加入的顶部通栏封面,群组页的所有小组列表…… 任何能够以图片展示的内容,Flickr 都没有使用一丁点文字。除了评论区和群组讨论区的主体区域仍保持原先的样子,其它需要展现的文字和按钮都展现在图片上(还不影响图片的展示,可想图片比例)。
Tumblr media
顶部固定的导航栏是个不错的变化,黑底顶栏加反白 logo 的组合一改先前的白底彩色 logo,显得更精致了一些,整体感更强的搜索框和个人头像,让导航栏在站内每个页面中都能很好地配合图片,突出照片的展示而不是抢夺目光。个人页、群组页等主题页出现的封面图设置,个性更强烈的同时也丰富了页面本身。相比改版之前,给予了用户更多能够展示自己的方法。一张令人骄傲的照片和一个让用户满意并会主动传播,呼朋唤友过来观赏的页面规划,对用户和网站都是件好事。
Tumblr media
单张图片页在新版网站中采用类似之前版本的幻灯片展示的形式铺了黑底,相比旧版,则是将视觉中心完全落在图片上,而刨去了原本白色页面上图片周围各种抢夺注意力的模块的温暖本。其实大概在去年『自己人』页面改版后不久,单张图片展示页已有过一次微调,应该是增加了默认的图片宽度,顶至两侧,类似 Youtube 现在视频切换大小框的模样。这次全站改版后,图片页的变动更像是在原有基础上稍作微调,为照片展示寻找到了一种适合、亦不显突兀的页面和布局。
Tumblr media
更贵的付费政策
和新网站一同现身的,还有现在已经启用了的新版付费政策。改版前的付费账户被称为 Flikcr Pro,它的权限如下:
相片上載容量無限(單張相片大小50MB以下)
影片上載容量無限(影片檔案長度90秒內,檔案大小500MB以下)
HD 影片播放功能
儲存空間無限
存取頻寬無限
可儲存完整解析度相片
取代此相片功能
可在至多60個群組中分享相片或影片
檢視計數器和推薦連結統計數字
設定別人可以看到的相片尺寸
瀏覽、分享時不會看到廣告
无限存储和去除广告,也许是很多 Flickr Pro 用户决定付费的原因。新用户可能很难想象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Flickr 对免费账户的限制有多大,广告显示另说,单一项『只显示最近上传的200张照片』这个显示,就足以没被限制给吓走而留下来的一半用户付费,为的就是能够让所有照片都展现在页面上,而不是通过什么窍门来获取照片的显示地址… 近两年在不断加入如视频和浏览统计等新功能后,一些 Flickr Pro 权限也有部分调整为免费账户可用,但上面列表所写的特性,还是让 Pro 有非常大的吸引力,而且年费只需 24.95USD/年,一次购买两年还有 5USD 左右的优惠。
价格,无疑是新版付费政策与旧版最大的不同。当新版账户类型和所拥有的权限加入对比后,价格上的差距就显得愈加明显了。
免費帳戶:
1TB 的相片和影片儲存量
可上載每張大小為 200MB 的相片
可上載單個大小為 1GB 的 1080p HD 視訊
每段視訊可播放 3 分鐘
可以原版畫質上傳和下載
每月的頻寬量無限
無廣告帳戶:
每年 $49.99 美元
享有免費帳戶的所有優惠
無廣告的瀏覽體驗
Doublr 帳戶:
每年 $499.99 美元
2 TB 的相片和視訊儲存空間
享有免費帳戶的所有優惠
Tumblr media
新版付费政策下,三种不同的账户类型都享受有同样的基础服务。从权限上说,所有类型账户所拥有的基础功能权限,与之前 Pro 账户相比只高不低,甚至还取消了对单个上传文件的大小限制。看上去限制了的 1T 存储,更像是为无限存储加设一个容易被普通用户理解的容量,简单算一下照片所占的空间,或许很多人还会觉得 1T 比无限存储要大一些?
但如果你希望去除广告,可以选择的『无广告账户』价格却已经涨到了 49.99USD/年,而在 24.95USD/年的 Pro 中,无广告浏览只是多个付费增益中的一项。如果选择了无广告还希望存储空间翻番至 2TB,则需要掏出十倍的价钱变成 Doublr 账户,价格是 499.99USD/年。
简单说,Flickr 将原来付费账户几乎大部分功能和权限都开放给了免费账户,而将去除广告的花费从 24.95 涨到 49.99 翻了一番。除了希望能在吸引更多用户使用服务的基础上展示更多广告,我一时还没看明白 Flickr 这样做的其它目的。存储空间增至 2T 需要缴纳 499.99… 也许有此类需求的用户,确实有能力、也肯接受这样的价格吧。
不清楚 Flickr 现在的广告还是不是老式的侧栏位广告条,我觉得雅虎可以考虑使用『内容式』广告,直接做进首页或者搜索页的照片信息流中,否则页面改版成现在这样,就算是招商的不提,也会有很多客户认为信息流是一块非常优秀的广告位置吧。
付费政策修改后,如果我是新用户,面对 49.99USD/年 的价格也许就觉得展示几个广告没什么影响了。不过还好 Pro 账户若是自动续费,还是能够一直交钱用下去,对老付费账户优惠20多刀来不显示广告,还算是雅虎有良心? XDDD
移动端,奋起直追
Flickr 网站上有个很赞的页面,相机使用率排行榜,从图片EXIF分析出不同厂商和设备信息后,根据图片上传数量显示趋势图。很长一段时间里,排行榜里都是相机厂商的名字和大家熟知的高中低端相机。直到有一天,这个榜单的第一名变成了 iPhone 4。
但在今年新的客户端出现前,Flickr 在 iOS / Android 两大移动平台上表现却是不尽人意,在 Android 上甚至很长一段时间给用户推荐的是张 wap 页面。应该是去年 Flickr 在两个平台都更新过一次应用,色调白色那一版,相比之前等于没有的状况要好一些,但使用感受上还是与操作一张页面无异。而在当时,Instagram 用户数量和照片数都呈爆炸性增长,甚至连已经挂掉的 PicPlz,都比 Flickr 显得更适合在移动设备里生存。
但这一次,你能看出 Flickr 在移动应用上的诸多用心之处,新出的客户端应该是抛开原有程序完全重新做了一个,界面和操作都更符合移动端规范,比如相比其它应用更早地使用侧栏推拉的样式,以及上传照片时的选择屏没有偷懒地使用系统设置而是自己做了一个界面等等。新版应用给人的感觉就是,重新让人知道 Flickr 还是能够在移动端有一番作为的。除了上传图片成功率不大高(联通3G),载入和上传速度不大令人接受外,应用可以打个中上的分数。
Tumblr media
总的来看,新版客户端已经能够在手机上展现出『另一种』不一样的 Flickr,但在小屏上所看到的完美图片转到网页版上还是能看出诸多不足,如果不是太在意『画质』这个东西的话,其实这也能够和 Flickr 上大量不同主题和器材所拍摄照片展现出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相融合,黑白、彩色、全画幅、波拉片、胶片、数码,到现在的摄像头,接受了这个设定,似乎还更能看出 Flickr 相比 Instagram 或者 500px 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更好的 Flickr
有变化总是好事,何况还是好变化。给所有希望分享生活每一刻精彩的人足够的空间,给每一张动人的照片以更富冲击力的展示,还有为随时掏出手机记录影像的人一个顺手的应用。虽然市场中还有不少更富特色的竞争对手,但几乎完全『进化』了的 Flickr,似乎更有魅力去吸引、留住用户,来发掘世界最精彩的一面。如同官方 Blog 里写着的 "A better flickr is here",这确实是一个更好的 Flickr 。
0 notes
costi · 11 years
Text
载入进度条的使用
早上在 UsabilityPost 看到一篇讨论载入进度条的文章,贴了两张 Youtube 和 Medium 所采用的页面顶部载入进度示意。Youtube 的前不久见到过,在站内进行搜索后的结果页顶部就会出现类似的进度条示意,而 Medium 倒是第一次看到。两个网站的进度条都选用的主调色,Youtube 的甚至在前进端还加了泛光效果。
Tumblr media
文章底部的读者评论反馈表示,这类进度条提示多使用在页面加载 JavaScript 时的场景,而整页加载还是以传统的转盘示意为主。(之前在 YouTube 发现类似进度条是在搜索结果页中,但刚才想去验证一下时发现怎么也挑不出来。)
这个样式的进度条出现,我认为除了 JavaScript 近年来逐渐变得更重量所致,让页面在处理样式及内容的时候都需要更多的时间以外。还有为了让不同内容之间的衔接,在用户视觉能够觉察的限度内保持一定的链接性,且不会造成页面停止响应的错觉的需求。于是需要这么一个较为新鲜,明显的进度条来提示浏览者当前页面将要做出改变,并且不会因此耗费耐心。
类似的示意在移动应用上也逐渐增多(也许还是移动应用的样式先出现?),比如 Google+ 最新的应用已经 Twitter 的官方应用。虽然前者使用的是类似的全宽度循环的彩条,后者似乎是顶部出现一定高度的空白辅以转盘示意。但移动应用应是给了网站一定启发,那就是保持页面内容可见或可操作的情况下,对页面内容进行加载、替换。
小屏幕上为网络连接不稳定及浏览体验所进行的载入方式的改进,在网站上的应用也非常适用的样子。但就像原文中后续的讨论所提到的那样,部分 JavaScript 动作能够通过这样的载入进度条实现流畅的浏览体验,于是并非所有场景都适用这样的进度条样式。更多时候这样的设置也许只会对浏览者造成迷惑吧。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