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智慧”为博客名绝不是为了吹嘘自己聪明,而是用来概括说明本博客所涉及的领域。本博客所讨论的大部分是哲学、逻辑、心理方面的问题,其中很多是底层的、普遍性的或者高深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可以获得大智慧,因此就以“大智慧”为名。这也代表本人的追求,我觉得人应该有一些高级的追求和探索精神。不过本博客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除了以上大的方面之外,也可能会有其它的小方面的主题。我将不定期的把自己对很多问题深入思考的所得整理出来与读者分享。欢迎读者关注!另外两个“大智慧”博客:https://dazhihui.blog.fc2blog.us https://dazhihui.wordpress.com
Don't wanna be here? Send us removal request.
Text
探讨一个有关前世的错误观点
【说明:本文的话题在2014-2015期间就想到了。但因为博客类型、要写其它文章等原因,直到现在才写本文。】
人们可能通过各种信息听过一个说法:一个人被另一个人不善对待是因为前世对待对方不善。有人把这说成是“前世相欠,今生讨还”。
解释一下其中的几个概念:
前世:不只是前一世,此生之前的所有生世都属于前世。
相欠:在本文中是指在前世实际发生的不好事情。不包括仅仅体现为情绪(如嫉妒)。后者不属于本文所要探讨的。
不善对待:不要只把它想象为吵架,那只是极小的一部分。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其它形式,比如恶意或者错误的态度、方式,及其它违背道德或法律的各种情况等等,包括长期的或短期的,直接或间接的。之所以不用“恶意”,是因为有些情况是无意造成的。
讨还:它含有报复以及惩罚的含义。它可以用来形容,但是很多事情的发生过程和更深的意义不能这么简单的理解。它是极度简化不符合实际的说法。不过为了避免探讨的很复杂,本文姑且就用“讨还”这个词。
【剖析一个错误观点】
有个错误观点:所有被不善对待的都是因为前世欠了对方。
这个观点关键在于认为“所有”都是。这显然是错误的。虽然存在与前世相欠有关的情况,但绝非所有都是。
可这么分析:如果所有不善对待的事情都是“讨还”前世相欠,则前世的事情也是更前的某一世被对方不善对待的“讨还”……如此往回追溯,无穷无尽。那么前世就是无限多的。这当然不可能。
还可以换一种思路:假设两个从没有过任何前世缘分的人打交道(这是完全可能发生的),他们之间就一定和平友善相待吗?一旦有不善对待的情况,当然与前世无关。很可能是因为人格类型、思想上的问题,这包括道德。少数可能是误解等其它原因。
因此,不管在哪个时期,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持续时间长还是短,都有很多不善对待的事情与前世相欠完全无关(例如我所遇到的至今持续十多年的被诽谤抹黑)。
之所以产生那种错误观点,主要因为:1、没有认真分析过。2、忽视今世所形成的心理、思想的作用,好像今世只是在简单、机械的反映前世情况。
【这个错误观点的危害】
很多事情与前世无关,什么都认为是前世相欠当然会有很多猜错的情况。但这还是其次。关键是这种态度会导致不重视心理,忽略对心理的理解和分析(只简单的归为前世),妨碍了对事情的正确理解。更严重的是把前世当原因,替代了道德上的是非标准。因为这种判断往往与今世的心理或者道德起因是相反的。
这个错误观念会给人造成这种情况:觉得被伤害者是错的,伤害者却成了无辜或者正确的。甚至可能觉得“讨还”的重要性超过道德。觉得不善行为是正当的、应该发生的。这就扭曲和替代了心理(思想)或者道德上正确的是非标准。造成纵容不善,压制无辜。
如果被伤害者有这个错误观点,遇到别人不善对待时会怀疑自己,会觉得自己在“偿还”,这会妨碍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或者伸张正义,也会降低自尊。如果品质不好的人有这个错误观点,则可能会自欺欺人的觉得自己正确,助长了不好的心理。
如果这种言论出自于心里阴暗的“权威”,就要小心了。那可能是为了强化部分人的这种错误观念,以产生上述的坏作用,目的是:
1、用来贬低、抹黑或掩盖:
由于这个观点容易导致颠倒是非,所以可能被用来打击、贬低、抹黑被不善对待的人们,或掩盖自己的错误。
2、用来挑拨离间:
这会给心理不好的人提供一个自欺欺人的理由,让他们理直气壮。当然,有这个错误观念的人由于是有神论者,一般不会做明显的坏事(如违法),但是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协调。
比如,一个嫉妒又缺乏自知力的人若有这个错误观念,则当他嫉妒的时候就可能觉得自己的情绪是因为前世对方欠了他,现在他不自觉的想要“讨还”——否定了嫉妒,把这种情绪正当化了。这会导致很多不良后果,如本来应该认同的正确观点却不认同。
我觉得有些病态恐惧太过度了。
【应不应该猜测】
有两个问题:
1、虽然不能把所有不善对待都当成前世相欠,但毕竟存在那种情况。那么猜测是不是前世相欠没有错吧?如催眠回溯就能知道前世。
2、对于那些与前世相欠有关的事情应如何看待?
回答“问题1”:
这种猜测没有意义,没有根据,因为一般情况下无法知道。关键是不管猜得是否符合实际,往这方面猜测的思维习惯就是不好的。如上面所说,前世相欠并不改变今生谁对谁错,很多时候和今生对错是相反的,对它的重视替代了道德上的正确标准。
催眠回溯是极少有的特殊手段,不具有普遍性。本文没有否定有些人通过催眠回溯可以知道前世信息,我完全相信它的真实性。有关前世的文章和书(包括催眠回溯)我都喜欢看。但是我并没有形成那种错误的思维习惯。
前世相欠只是前世信息中的一小部分。前世信息有着广阔的范围,远远不止“相欠”,比如还有神界的情况、外星的情况等等。
人们应该知道轮回真相。它的意义在于让人知道有灵魂存在,人不是只有一生。了解了这个基础真相,有助于理解更高的问题。知道这个真相是为了提高意识水平。绝不是为了让人遇到不善对待的事情都往前世相欠上猜测,更不是让人把错误归咎于被伤害的一方。
回答“问题2”:
人为什么会故意做坏事?就是因为人格、思想不好,这是根源。不管是今世还是前世,绝大部分不善对待的情况都是源于心理问题。可见心理的重要。无论个人的扬升还是对他人的影响,人的心理都是根本。
假设与前世相欠有关,如果今生的所谓讨还实现了,他们前世的相欠有可能就了结了。不过这仅仅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上说。可是“讨还”有可能对今生他们自己或他人的道德有不良影响。例如导致形成不好的人格(在道德上有体现)。有些违背道德的事情可能会引起他人仿效或拉低他人的标准。不善对待者可能由于没得到及时纠正而变得道德更低等等。
可以换一个角度理解:人的道德水平除了受到理论(观点)的影响之外,还会受到各种实际发生的事情的影响。所有可以影响人道德的事情中有些与前世相欠无关,但有些与前世相欠有关。所以说有些形式的“讨还”会对道德有负面影响。(“讨还”的形式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普遍道德较高,那么讨还的方式就会不会太低劣。并不影响相欠的了结。)
也就是说,即使真的与前世相欠有关,很多形式的“讨还”仍然是不发生为好。那么就更没有必要猜测是否是前世相欠,只从心理(包括道德)上找原因才对。
【结束语】
既然心理这么重要,那如何更准确更深的理解人的心理呢?
我觉得只有当深刻理解了心理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和结构时,才能从根源上准确理解各种心理表现。那��于理解别人或者提高自己的意识水平都有非常大的作用。
向读者们推荐我原创的“心理原理”系列。那虽然是我不断深入分析那个挑起者的病态心理而得到的,但它是原理性的系列,适用于所有人。
【本文于2024年1月31日首次发布在dazhihui.wordpress.com上】
0 notes
Text
心理原理系列——(1)辨析两个重要概念:自尊与自信
自尊是人的心理中最重要的要素,大多数心理问题都与自尊有关。同时,它也是本系列文章所围绕的中心概念,正确理解这个概念会对理解本系列文章打下基础。
由于人们普遍对于自尊这个概念缺少了解,并且经常把自尊当成自信,所以本文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辨析。
【自信】
“自信”即“信自”,也就是相信自己,对自己有信心。包括相信自己能做到什么,相信自己的观点或者所了解的信息的正确,相信自己的选择(判断)或所作所为。
“能做到什么”的自信是相对于标准而言的。可能在一个标准下很自信,而在另一个标准下却完全不自信。比如,要求一个普通人在1分钟内跑100米,这个人可能有绝对的信心。但是要求他12秒内跑100米,他可能完全没有信心。这些一般是根据以往经验来判断。
而对于观点的自信,其中有些可以通过逻辑来判断,而无需根据经验。对那些观点有可能有绝对的信心。
【自尊】
自尊是指对自己的满意程度、喜欢程度。既可以指个体对自己的整体,也可以指对自己的某方面(领域)。由是否满意、喜欢来划分高低自尊(高自尊好于低自尊),且高低自尊也各有不同的程度。自尊状况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可以改变的。
“自尊”并不仅仅是从字面上理解的“尊重自己”。“自尊”的核心是“自爱”(区别于自恋)。而“尊重自己”只是“自爱”表现的一部分。
不了解自尊概念的人们有些误解。其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情况是把很敏感、很爱面子说成是自尊心太强。我在不了解的时候也那么说过。实际正好说反了,那不是强的表现,而是脆弱的表现。
由于“自尊强”和“高自尊”相近,有时候也可以替换。这种说法让人觉得自尊强是不好的。而实际上真正的高自尊是好的(这是简单的说,还需要做复杂讨论)。那么就会对正确理解自尊造成迷惑。对于这类情况正确的说法是“自尊太脆弱了”。以后在分析自尊结构方面的文章中会深入探讨。
【对两个概念的辨析】
自信(程度)表示相信自己的程度;而自尊是表示自己满意、喜欢自己的程度。这二者是不同的。
人们经常把自尊说成自信。虽然一般情况下这种混淆对于所要表达的意思影响不大。但是如果需要以自尊这个概念为基础来深入探讨一些问题,就必须要正确。
使用“自信”必须得指出哪方面在什么情况下(如面对的难度大小,与什么样标准比,或者对于什么观点)对自己有信心。否则相信自己什么呢?如果没有这个条件(语境中也没有),就不涉及“能不能”、“正不正确”等判断,也就不能说相信自己能做到什么或正确了。此时所说的自信只是说明一个人的积极心理,它实际指的是“高自尊”,而“不自信”则是“低自尊”。
例如,“这是一个很自信的人”、“他很自信”,假如语境中完全没有指出哪方面在什么情况下,只是笼统的说,那么实际说的就是高自尊。
概括来说,凡是对自己“能不能”、“正不正确”等判断的就是指自信;凡是对自己整体或者某方面(能力、素质等)“满不满意”、“喜不喜欢”的就是指自尊。
对于自尊的理解容易只想到整体,要注意对具体某方面也一样适用。只要按照上述方法判断即可,而不论整体还是具体某方面。
【预告】
本文主要是为了明确自尊和自信这两个概念,后面将会有文章详细分析自尊是怎样构成的(不一定在本系列的下一篇,并且有可能不止一篇)。其中有本人所发现的独一无二的观点。
【本文于2023年10月30日首次发布在dazhihui.wordpress.com上】
0 notes
Text
重要预告:“心理”分类中将会发布的一个系列
在本博客的“心理”分类中将发布若干文章,算是一个系列。
这部分文章主要是深入探讨大部分心理问题的根源,还有部分人格障碍的特点总结。
这个系列中有本人与众不同的关于基本原理的一些观点。那是我在2009年之后,尤其是2016年之后的这些年中对遇到的很多特殊情况不断深入思考所领悟和归纳出来的。真正的突破性领悟只在近一年或近几个月中,此前大多时间都出于困惑的痛苦之中,也算奠定领悟基础的必要过程了。所以来之不易。
领悟了那些基本原理之后,我发现可以高屋建瓴的理解很多行为(心理),看穿原来所困惑的很多事情。
例如那些领悟使我进而深刻透彻的明白了以下这些问题:
人所追求的幸福或利益有哪些以及其中部分追求的心理根源是什么(包括很多人经常说的东西的本质是什么) 嫉妒的本质和产生机制是什么,什么容易导致嫉妒,如何消除 某些病态恐惧的产生机制以及如何消除 某些愤怒的本质。面对有些情况,有人愤怒而有人能不愤怒的根本原因 修行上某些要求的根本目的 提升意识水平的高效途径 等等
以上只列举了部分,还包含更多。有些内容是从来没有人说到甚至认识到的深入程度。
发文时不一定按照以上顺序。
这个系列甚至整个心理分类的文章对个人提高意识水平(扬升)会很有帮助,希望读者关注。我的目的除了留给自己的成果记录之外,还有一部分是为了促进更多世人的扬升。
可能有的读者对提高意识水平不感兴趣,但是也请认真看看这个系列。因为这会帮助读者更清楚的了解自己和他人,避免很多错误的发生。同时还能帮助读者了解当今世界不良状态或很多不良现象在心理上的根本原因。
“心理”分类中并不是只有这一个系列,以后还会有其它文章。
0 notes
Text
补充“蒙提霍尔问题(三门问题)”一文
不知是否有读者在看完《蒙提霍尔问题(三门问题)主流观点的错误及原因》后,仍然觉得主流观点正确。刚才想起这个问题又想到一个例子:
三个盒子,其中只有一个盒子中有球。现在排除一个空盒子。问剩下两个盒子有球的概率是否相等?显然是相等的。
这与三门问题的区别只是是否有人选择。所以说主流观点错误的本质在于由思维(选择)决定概率。
还有一点要注意:剩下两个盒子,必有一个有球一个是空盒。但不能说其中一个有球概率是1,另一个是0。这个说法是把可能性(概率)和实际情况相混淆了。
0 notes
Text
“终极问题系列”所要探讨的十部分问题
人们对“终极问题”有不同的理解。我也有自己认为的终极问题,就包含在本文列举出的问题中。本文所列举的所有问题都不属于任何一个信仰。
这些问题有十大部分,每个部分中都包含若干问题。但本文只列出六、七两部分所包含的问题。
一、科学、神通(神)与逻辑的关系
二、不同的次元(时空)是怎么构成的?
三、轮回的意义、人生的意义以及命运方面的问题
四、扬升(开悟)的基本原理
五、如果一切严格遵循因果规律,为何说人是有自由意志的?
六、宇宙总的构成和运行原理 (1)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2)宇宙的运行原理 (3)意识是什么? (4)平行次元(时空)的数量是有限还是无限? (5)最原始存在体有什么特点?(6)宇宙系统的一切物质总的产生过程
七、关于物质、空间和时间的一些问题: (1)时间的本质是什么? (2)对具体物质来说,时间是独立存在的吗?有时间场还是只是物质自身的属性? (3)能否回到过去?时间能否倒流?(这是不同的两个问题) (4)时间有开始吗?时间有结束吗? (5)为什么是存在,而不是什么都不存在? (6)空间的本质是什么?(指哲学意义上的空间,区别于平行次元)(7)空间(区别于宇宙)在广度上是有限还是无限?
八、自己的本质(真正的自己)是什么?
九、应该如何理解宇宙?宇宙和生命是否有意义?若有,分别是什么?
十、由理解“他人的自我”(包括“自己的自我”和“他人的自我”的对比)所引出的一些问题。 (第十部分包含哪些问题暂时先不公布,因为读者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会误解。但其中有最深最难的问题,并且极难以清晰的逻辑准确的表达出来,以至于很多人没有在心里明确的想到过,只是朦胧的产生一种奇怪感。部分人甚至从来都没觉得奇怪。 只有真正理解了前面若干文章,才有可能真正理解这部分的文章。前面有若干文章属于论证它的一部分。整个论证过程和深度会远远超过读者们的想象,无论读者是无神论者还是有神论者。)
以上十部分并不都属于终极问题,比如前四部分就相对比较基础。但这些基础部分也会有与众不同的观点和论证。
由于我想明白了所有这些问题(与我的特殊经历有关),我知道哪个(哪些)问题是哪个问题的基础,所以我把它们按照理解的顺序排列。这基本也是我发布文章的顺序。
可以确定,以上有些问题,别说找遍地球,就算找遍宇宙也找不到和我的那些结论完全相同的。因为有些问题对一切生命都是谜。如果不是具备非常特殊的条件,无数年也解不开。这些条件以后会在其它类别的文章中说到。
对于有些问题,虽然我会尽可能清晰透彻的论证,但是能真正理解仍然需要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
可能有读者会问,思考这些问题有什么意义啊?这是为了实现对自我的终极理解,由此会获得最深层次的喜悦和安心。
大致按照以上顺序写,也可能会有局部顺序的调整,还可能临时加入上面没有的问题。有的文章有可能探讨多个问题,有的问题可能分多篇文章探讨。
我不会很快就开始写,希望读者们先自己深入思考一下这些问题。我会先写一些其它类别的文章。
0 notes
Text
我修改文章的规律
对于比较复杂的文章,我经常在发布之后的短时间内要修改。因为发布之后会有更深的认识或者更恰当的表达。如果一篇稿子到了要发布的时候却不发布,就不容易在短时间内有这种完善。
有的文章可能要多次修改。但是一般来说,最多在发布之后5天左右,修改的比较完善。比如,我刚才在写本文之前又对《蒙提霍尔问题(三门问题)主流观点的错误及原因》做了一次比较满意的修改,希望它是最后一次。
所以,读者在我的新文章发布几天之后再看看,可能会看到更完善的作品。但不都如此,有的可能发完不会修改,比如一些简单的文章。
(本文首发于2023年6月19日,dazhihui.blog.fc2blog.us和dazhihui.wordpress.com两个博客中)
0 notes
Text
蒙提霍尔问题(三门问题)主流观点的错误及原因
“蒙提霍尔问题”又称“三门问题”。内容是:
在某个电视节目比赛环节中,参赛者会看见三扇门,其中一扇门的后面有一辆汽车,选中那扇门就可以赢得该辆汽车,另外两扇门的后面则都是一只山羊。当参赛者选定了一扇门,主持人会开启另一扇有山羊的门,并问参赛者“要不要换一扇门”。请问参赛者换另一扇门能否增加赢得汽车的几率?
【直觉和常规思路】
人们普遍的直觉是,剩下的两个门情况是相同的,则概率也应该相同,都是1/2。
或者用常规思路:A、B、C三个门,打开一个门(如C门)之后,只有两种情况:A车+B羊,A羊+B车。所以各是1/2。
所以更换选择不会增加获奖概率,不需要改变选择。
【现在的主流观点】
不过上面的直觉和常规思路被否定了。当时世界智商最高纪录的玛丽莲·沃斯·莎凡特(一个杂志社的专栏作家)给出了这种观点:
最初的选择的中奖概率是1/3,如果改变选择,中奖概率就变成了2/3。所以应该改变选择。
这个观点的思路是:最初选的门中奖概率是1/3,剩下两个门的中奖概率就是2/3,改变选择就相当于选择了两个门,所以概率变成了2/3,因此增加了获奖的可能。
也有以下这种讨论的思路: 一、选的门有车,主持人打开其中一个有羊门,剩下另一个有羊门。 二、选的门有羊1,主持人打开羊2门,剩下有车门。 三、选的门有羊2,主持人打开羊1门,剩下有车门。 因此,更换选择后,概率由原来的1/3变成2/3。
反对者们无法反驳她,后来这个观点成为主流观点,至今已经有好几十年的历史了。人们把它作为理性与直觉反差的一个典范。几十年中在全世界各种媒体上讲述,被千百万的人所津津乐道。
我并不迷信权威。极聪明的人也有错误的时候。这个主流观点让我觉得非常违反直觉,总觉得它有错误。经过深入分析之后,发现它不只是违反直觉,还违反逻辑。
【主流观点错在哪里,正确观点是什么】
通过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出那个观点的错误:A、B、C三个门,甲、乙两个人。甲参加节目开始时选了A,之后主持人打开了C。当甲选A时,台下观众乙恰好在心里默默的选了B。若按照那个观点,则甲、乙两人都觉得应该换:甲认为B比A概率高(认为B概率是2/3,A概率是1/3);而乙则认为A比B概率高(认为A概率是2/3,B概率是1/3)。这就产生了矛盾。由此可以直接得出二者概率一定相等。
人们没有意识到主流观点的严重错误在于:它的本质是两个门有车的概率可以由参赛者的思维(主观选择的先后顺序)所决定。认为参赛者已经选的门概率就是固定不变的(1/3),与主持人是否打开门无关。而未选的就是可变的(可由1/3变成2/3)。这是把“已经做的事就是固定不变的事实”的印象用在概率上了,认知上的混淆。如果那样,则完全可以同时有一个相反的先后顺序的选择,从而导致矛盾。就像上面甲和乙的例子。
当其它条件不变时,两个门的有车概率就是固定的。两个门的情况是相同的,二者概率应该相等。仅仅是人主观(只是思维)选择顺序的不同,这不应该造成概率的差异。
除了上面的错误,对“概率”概念的理解也有错误:
以“参赛者选了A门,主持人打开了C门”为例,C门打开之前,A门概率是1/3。这时样本空间包含的基本事件数是3。而认为C门打开之后,A门概率仍然是1/3,即认为样本空间没有变化。
这是对“样本空间”的错误理解。样本空间是所有可能的情况(基本事件)构成的集合,同一个样本空间所包含的基本事件必须各不相同。它的本质是“等可能”,如同抛硬币一样,正面和反面出现的几率相等。比如剩下A、B两个门时,它只可能是A车+B羊、A羊+B车这两个基本事件,不可能是A车+B羊、A羊+B车、A羊+B车这三个基本事件或其它三个及以上的基本事件。因为样本空间中A羊+B车这个基本事件有两个。
概率是可能性,它针对的是未发生的事情,而不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实。或者说它针对的是“将来”,而不是“过去”。当一个门打开后,它就变成已经发生过的事实了,不再具有可能性了,也就不能针对它说概率了(比如C门打开之后,不能说它是羊的概率为1或者是车的概率为0)。所以该门就要被排除。则样本空间就变了(包含的基本事件数减少了),计算结果也就随之变化。
有车概率是1/3是指:A可能有车,B可能有车,C可能有车,所选的门有车的可能性是其中之一。有车概率是2/3是指:两个门,如B和C,B可能有车,C也可能有车,二者有车的概率之和是2/3。它们只有在A、B、C都是未知的情况下才成立。打开一个门之后,从三个门都是未知的变成只有两个门是未知的,只有两个门可以说概率。所以A、B有车的概率同时从1/3变成了1/2。
也就是人们普遍的直觉和常规思路才是正确的:换与不换的中奖概率是一样的,都是1/2。
再看主流观点的另一个思路: 一、选的门有车,主持人打开其中一个有羊门,剩下另一个有羊门。 二、选的门有羊1,主持人打开羊2门,剩下有车门。 三、选的门有羊2,主持人打开羊1门,剩下有车门。 因此,更换选择后,概率由原来的1/3变成2/3。
上面三种情况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由它得出那个结论却是错的。正因为这三种情况是正确的,而且剩下的门有车的情况看起来真有两个(情况二和三),好像真是剩下的门无车(情况一)的二倍。所以它很有迷惑性,难以发现由它得出那个结论错在哪里。
它的错误在于:在现实的比赛中,对于一名参赛者的一个选择来说,主持人只能打开一个门。可是上面的情况二和情况三,却是主持人各自打开了两个门。
下面以“参赛者选了A门,主持人打开了B门”为例来说明:
①A门后有车,则B门有两种可能:可能有羊1(此时C门后是羊2),或者有羊2(此时C门后是羊1)。 ②A门后有羊1,则B门有两种可能:可能有羊2(此时C门后是车),或者有车(此时C门后是羊2)。 ③A门后有羊2,则B门有两种可能:可能有羊1(此时C门后是车),或者有车(此时C门后是羊1)。
对于①中B的两种情况来说,主持人都可以选B门。 对于②中B的两种情况来说,只有在前一种情况(B有羊2)下,主持人才可以打开B门。另一种情况(C有羊2)下,主持人就不能打开B门,而要打开C门。 对于③中B的两种情况来说,只有在前一种情况(B有羊1)下,主持人才可以打开B门。另一种情况(C有羊1)下,主持人就不能打开B门,而要打开C门。
因此,事件“A门有车”包括①中的两种情况,基本事件数是2。事件“C门有车”包括②中的一种情况和③中的一种情况,基本事件数也是2。而“参赛者选了A门,主持人打开了B门”的基本事件数为4。所以“A门有车”和“C门有车”的概率都是1/2。
其它如“参赛者选A门,主持人打开C门”或者“参赛者选B门,主持人打开A门”等情况也是如此。
综上所述,蒙提霍尔问题(三门问题)现在的主流观点确定无疑是错误的。人们普遍的直觉和常规思路才是正确的,即更换选择并不会增加获奖的概率。
(本文首发于2023年6月15日,dazhihui.blog.fc2blog.us和dazhihui.wordpress.com两个博客中)
0 notes
Text
我为什么做这个博客?有人帮我做博客吗?
本文解决标题的两个问题。
(一)我为什么做这个博客?
可能有些读者对我做“大智慧”博客的动机有些误解。不要猜了,没有必要,浏览就行了。
我做“大智慧”博客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把我的思想精华整理出来留给永恒的自己(很多读者目前还没法理解这些)。它包含我在这个极为特殊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我特别满意的能够解除最深困惑的哲学思想体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不管知不知道),主要是终极问题系列。
很多年之后的将来,我处在那个境界中,和现在的思维和性情不同了。很可能完全没有这种想写文章的心境了。所以最好现在把这些收获到的认识形成文章。如果只是为了给读者看,博得读者好感好评,我就没有这个动力,尤其是终极问题系列。
即使不形成文章,现在的记忆将来也一直都在。但是形成文章和不形成文章绝对是不一样的。它有一些好处:
1、为了让读者更好更容易的理解,会把认识以逻辑结构尽可能最佳的,语言尽可能最为明白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
2、在写的过程中,不但会清晰化,还会深化自己的认识。比如《“上帝造石推理“错误的最根本原因》,如果我不写文章,就没有那个认识程度。
3、写文章能够促使自己更好的发现并纠正错误。因为要把文章给读者们看,所以要求就高,会尽力避免错误。
此外,我还想在这个博客中纠正一些错误观念,这对世人有益。
(二)有人帮我做博客吗?
技术方面。可能有的读者没做过博客,你做了就知道了,博客的设置比较简单,因为它几乎是现成的,网站会尽可能让用户觉得操作简便。
对于我这个外行来说,唯一难一些的技术方面的操作是修改fc2博客的模板(这个博客可以自己修改模板)。我最早接触代码,是我在保存的网页文件上单击右键选用txt打开,才发现的代码。然后简单了解一点如换行、链接等代码。到目前为止,我也只认识换行(p、br)、链接、图片、标题字体等少数几个代码。比如每次需要自己用代码做链接放在文章中,我都要复制粘贴保存的链接代码(因为一直没记它)。
dazhihui.blog.fc2blog.us目前的模板就是我把官方模板修改之后的模板。对于这么复杂的修改,我这个外行靠的都是推测和试误(可以预览)。我花了半天多的时间才修改成功。对我来说虽然难,不过有些成就感。
相对来说,这些并不太难,因为毕竟只是对现成模板少数几处的修改(和设计编写模板不能比)。
对我来说,很难的是写有些文章。
也就是说,我不需要任何人在技术上帮助我做博客。
总之,我的所有博客都是我一个人做的,不让其他人知道。也不要误解我做博客的动机。
(本文首发于2023年6月6日,dazhihui.blog.fc2blog.us和dazhihui.wordpress.com两个博客中)
0 notes
Text
“上帝造石推理”错误的最根本原因
上周,我又看了看保存的关于“全能悖论”的资料,才知道它竟然有超过千年的历史(公元6世纪有人提到)。我觉得这个问题之所以上千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是因为缺乏正确方向。而我幸运的发现了正确方向。
前一文说了,虽然它被称为“全能悖论”,但是实际它是“二难推理”(不过是错误的)。这个问题其实和上帝无关,提出者想证明“全能”这个概念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它的完整形式是:
如果上帝能造出自己举不动的石头,则上帝不全能。
如果上帝不能造出自己举不动的石头,则上帝不全能。
或者能造出或者造不出(二者必居其一)。
因此,上帝不全能
把“全能”概念分为两种:
1、“全能”包括能做出违反逻辑规律的事物。
2、“全能”不包括能做出违反逻辑规律的事物。
为叙述的简便,在以下讨论中,把二者分别称为“概念1”和“概念2”。
该二难推理的前提有两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两个前件“上帝能造出……”和“上帝不能造出……”是矛盾关系。把两个前件分别用A和非A表示。
已知A和非A相矛盾。后件是否定命题,也就是后件命题所否定的“全能”概念被前件所排斥。现在要求后件中的“全能”概念同时被A和非A所排斥。那么只有在“全能”概念同时包含A和非A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即上面的概念1。
这就是为什么当针对概念2时,这个推理必然是错误的,因为概念2不可能同时被A和非A所排斥。
同时,这也是为什么不能把概念1当成一种情况来讨论,因为它正是这个推理所要否定的。
有人认为当“全能”是概念1时,虽然有矛盾,但是无法否定全能:因为任何重量的石头都能造出来都能举得动,同时又能造出自己举不动的石头。所以没有做不到的,因而是全能的。
可是它有另一种含义,那正是这个推理所指的:能造出自己举不动的石头说明有举不动的,造不出来说明有不能造的。
在概念1之下,两个前件同时为真会导致两种相反的含义并存,二者是平等的。它导致的结果并不是不能否定上帝全能,而是上帝既全能又不全能。没有理由选中哪个而排除另一个。
这个二难推理针对概念1看起来要比针对概念2要接近正确。那么是不是这个推理可对可错,当针对概念1时,它就是对的呢?
仍然不正确,只是错的没有针对概念2那么严重。这涉及到一个不易发现的错误,我不知道在逻辑学中此前有没有人指出来。
正确的二难推理的前提的两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前件只是一般的不同。而这个二难推理特殊之处在于,两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前件为矛盾关系。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举一个类似的二难推理的例子。即著名的“自相矛盾”。
如果你的矛戳不破你的盾,那么你说的是假话。
如果你的矛能戳破你的盾,那么你说的是假话。
或者戳不破,或者能戳破(二者必居其一)
因此,你说的是假话。
正确的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后件是前件所导致的,例如:如果天下雨,则地面会湿。当前件发生时,一定有后件发生。当前件不发生时,后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可能有其它原因造成地面湿)。而上面的例子是前件发生不发生,后件都一定发生。
如果一个命题虽然在形式上是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如果A那么B),但是后件必然发生,与前件发生与否没有关系,也就是后件不是前件所导致的。那么前件就不是后件的充分条件。它就不是真正的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如上面矛与盾的推理,后件必然正确,即那个人所说的话必然错误,这是后件自身所决定的,与前件是什么无关。
如果只看前件,也能得出相同结论:如果A,那么B。如果非A,那么B。则不管A发生不发生,B都必然发生。所以A和非A都不是B的条件。而且后件的发生不需要条件。因为无论其它方面是什么情况,它都会发生。没有条件,也就没有充分条件了。所以它不是真正的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再举个例子:
如果今天是周末,那么1+1=3是错误的。
如果今天不是周末,那么1+1=3是错误的。
两个“前件”是矛盾关系,“后件”相同。“后件”的正确与“前件”的发生与否没有关系。“前件”不是“后件”的充分条件。所以它不是真正的充分条件假言命题。
(昨天我在了解充分条件假言命题时,看到了真值表。觉得有必要补充说明。有的情况仅仅从真值上是看不出来的。从真值上说,只有前件真后件假才是假命题,其余都真。若出现前真后假,则该命题一定假。但是如果没出现,该命题也不一定真。如以上三个“前件”相互矛盾的例子中“后件”都没有假的情况。注意,真值表上命题的三种真指的是“可能是真”,而不是“必然是真”)
再回到矛与盾的例子,那个推理中还有一个前提:或者戳不破,或者能戳破。二者必居其一。这是无矛盾律的直接应用。只是这一个前提就否定了那个人说的话。既然有这个前提,那么前两个命题就多余了,并且还错误。
当针对概念1时,“上帝造石的二难推理”与“矛与盾的二难推理”的错误原因是一样的。不过只是证明过程有一半错误,而结论是对的,即上面的概念1的那种全能是不可能存在的。
概念1的产生原因是对逻辑没有真正了解导致的。
(本文首发于2023年5月26日,dazhihui.blog.fc2blog.us和dazhihui.wordpress.com两个博客中)
0 notes
Text
深入剖析所谓的“全能悖论”
所谓“全能悖论”的表述是:上帝能否造出自己举不动的石头?如果能造出,则上帝有举不动的石头,所以上帝不全能;如果不能造出,则上帝有造不出的石头,同样上帝不全能。
严格来说,它并不属于“悖论”。从表面上看,它属于“二难推理”。这二者的区别是:二难推理是A、B两种情况,由A可得出C,由B也可得出C。而悖论的一个主要形式是如果A发生,则推出非A,非A发生则推出A。如“理发师悖论”。(悖论还有其它形式,但都不符合,这里不一一说明) 为什么要说“从表面上看……”呢?因为经过深入分析会发现它是错误的二难推理。它很不直观,难以直接看出它的错误。下面进行分析。 【分析过程】 “能”有“不想或不应该”的含义。比如“我不能作恶”意思是“我不想作恶”。不过该推理中“能”的含义显然指的不是“想不想”,因为不想不等于不能。所以这里的“能”应该指的是能力上是否能实现。 该推理本身没有给出“全能”的完整定义,只能得出“全能”的部分必要条件。该推理不需要判断“是全能”,只需要判断“有没有否定全能”,也就是要看“是否一定不具备‘全能’所要求的某个(些)必要条件”。 该推理包含两种能力:造石头的能力和举石头的能力。这二者是“全能”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若符合这两种能力的要求,则没有否定全能;若不符合,则否定了全能。可以把二者的关系分为以下两种: 关系1:能造石头的重量的最大值>能举石头的重量的最大值。 关系2:能造石头的重量的最大值≤能举石头的重量的最大值。 其中,“关系1”能造出自己举不动的石头。“关系2”不能造出自己举不动的石头。 为叙述方便,以下把能造石头或者能举石头的重量是有限的或者无限的简称为:造有限、造无限、举有限、举无限。(注意,这里说的“无限”并不是指重量的无限大,而是在可能的范围内没有限制) 由“能造出自己举不动的石头,则上帝有举不动的石头,所以上帝不是全能的”可知,该推理默认的全能定义一定是要求举无限。 “不能造出自己举不动的石头”的情况就是上面的关系2。它可以分为举有限和举无限两种情况: 1、当举有限时,自然不符合默认的全能定义所隐含的举无限的要求。 2、当举无限时,又分为两种情况: (1)造有限。 根据全能定义要求举无限可知,全能定义应该要求造无限。则造有限就否定了全能。(假如全能定义不要求造无限,则存在不否定全能的情况)。 (2)造无限。 此情况下,造和举都是无限,显然二者的“无限”不可能违反默认的全能定义。此时的“不能造出”不是能力上的不能,而是逻辑上的不可能。而这并不违反全能定义(原因见下方),即无法否定全能。 因此,它是错误的二难推理。
本人发现了这个二难推理之所以错误的最根本原因,将在后面的文章中详细的说明。
【其它问题】 “全能”一定不包括能够做出违反逻辑基本规律(同一律、无矛盾论、排中律)的事物的能力,无论在什么世界。可是为什么又会有违反逻辑、逻辑错误等说法呢?这二者分别指的是什么?二者的本质分别是什么?以后可能会写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可能不止一篇,但顺序和位置不确定。
(本文首发于2023年5月13日,dazhihui.blog.fc2blog.us和dazhihui.wordpress.com两个博客中)
0 notes
Text
【文章预告】对一个经典悖论的破解
很多人应该都在网上或书上看到过一个被称为“全能悖论”的著名问题:上帝能不能造出一块自己也举不起来的石头?
意思是:如果能,则有上帝举不起来的石头;如果不能,则上帝有做不到的事情。悖论的提出者想说明:不管哪种情况,上帝都不是全能的。
对于这个问题的破解,部分读者可能有自己的观点。如果还没思考过,不妨认真的思考思考。
我曾深入分析过这个问题的逻辑结构,并且由此引申出重要的其它问题。我会把自己的发现整理出来奉献给读者们。请读者们关注!但何时发布不一定。
(本文首发于2023年5月1日,dazhihui.blog.fc2blog.us和dazhihui.wordpress.com两个博客中)
1 note
·
View 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