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ilion
hailion
五千年 / 5000Nian
50 posts
海麟
Don't wanna be here? Send us removal request.
hailion · 8 months ago
Text
女娲之肠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
西北为室壁奎三宿,为冬至、立春太阳所在(前3000年左右)。其时祭祀太阳,有神十人即十日神,即一年十个月之月神。肠从肉从昜,本义为献祭于太阳的祭肉。食物在人体内从入口到排出,其间绝大部分都在肠道中,肠之所以表示肠道,实为引申义。女娲之肠,即女娲献祭于十日神之祭品。女娲是献祭者而非受祭者,女娲代表人。人祭于神,继而人化为神,即女娲化为神。女娲祭日化神,与太阳相配,因此神话中的女娲成为月神,与其配为夫妻的伏羲则是太阳神。
0 notes
hailion · 9 months ago
Text
《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说文》:“居,蹲也。蹲,踞也。”炎居之居实即“踞”。
《说文》:“夋,行夋夋也。一曰倨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倨者,踞之借字,实与蹲同。”清《康熙字典》引东晋徐广:“蹲古作踆。”《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乌。”
以“蹲”为义的炎居就是踆乌,即金乌太阳鸟。炎帝即太阳,炎帝生炎居,意思是太阳里有太阳鸟。
节并:冬至、立春为前后相接的两个岁首,表现为双猪首玉鹰、三孔双首玉器。
戏器:戏即羲,均表示杀牲祭祀。戏器即祭祀所用器具,即盛放祭品的各种器具,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彝器。
祝融:金文“融”从𩫖从䖵,𩫖即墉,表示城墙,后又分化出“郭”,墉与郭均为城墙之义。金文“融”所从之“䖵”写作一上一下两个“虫”。虫为动物总称,上下二虫意思是天上的虫(东方苍龙)在春天出现而地上的虫(包括人在内各种动物)开始又一年的活跃。“祝”是向神灵祝祷,“融”是以人和动物为主的万物生长,而万物生长又有赖于太阳,因此“融”也是指太阳,继而有光明、长久等含义。祝融之名,实际就是“祝”于“融”、“祝”以“融”,前者是向太阳神等神灵祝祷,后者是向神灵祝祷并得到神灵庇佑而五谷丰登、儿孙满堂。
炎帝-炎居-节并-戏器-祝融,顺序相生的关系,即:太阳-太阳鸟-历法-祭祀之器-祭祀之言。
祭祀需要用各种器物,即陶器、玉器、青铜器等,制器之人或制器者的首领就是“共工”。
术器:传世文献中“术”写作“術”,实为“朮”或“秫”,表示小米等谷物。术器即小米等谷类作类成熟后脱粒所用工具,也泛指盛贮谷物的工具以及耕种所用各种农具。
是复土穰:“穰”实为“壤”(《正统道藏》本《山海经·海内经》即写作“壤”)。《说文》:“壤,柔土也。”《释名·释地》:“壤,䑋也,肥䑋意也。”“壤”就是肥沃松软可种植庄稼的土地。“是复土穰”即使用农具翻耕土地以备播种的意思。
0 notes
hailion · 9 months ago
Text
五行三正
夏启伐有扈,战前动员称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
《尚书·夏书·甘誓》:“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五行,当出于十日太阳历一年分五季。三正,当指历法中的三个新年起点,即分别以冬至、立春及颁行历法的正月初一为新年起点。五行与三正是基于天时与历法的概念。
夏启对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的声讨,大致有两层含义:
一、表面意思是有扈氏不行用夏启���颁行的历法,也就是不奉正朔,实际含义是不尊王命。
二、五行三正为历法,历法是天道的体现。有扈氏对五行三正的威侮怠弃,就是逆天而行。
五行起源还可能与五星会聚有关,五星即五大行星,于夏禹受禅与大禹正式登基时出现两次五星会聚,前后相隔二十年。五行即五星之行,五星会聚有五方会聚、天下一统的政治寓意。在这个逻辑中,“威侮五行”也是不尊王命的意思。
0 notes
hailion · 1 year ago
Text
氏与族
Tumblr media
丂-甲骨文
Tumblr media
示-甲骨文
Tumblr media
氏-甲骨文
丂即考,长老为“丂”,死而受祭为“示”(参《仓颉密码》第八章《尧天舜日,文始中华》)。氏与丂示同形,表示同一祖先神的后代,氏即氏族、姓氏之氏。【主与示的甲骨文也同形。商汤之祖之父为主壬、主癸,甲骨文作示壬、示癸】
族从㫃从矢,㫃即旗,矢即箭,人以旗为标志而汇聚成群,群以箭为武器而外攻内防。
氏与族的区别,前者以血缘为基础(包括拟制血亲),而血缘于后者并非必须。在聚族而居的上古时代,最初的氏与族并无区别。随着时代发展,古代先民在空间上的交流与融合逐渐扩大,继而就有了氏与族的分野,但即便如此,血缘仍是氏与族最重要的底层逻辑。
氏的第二种可能:
古代受封建国,头等大事即立社,社即供奉社神之庙。如周代受封诸侯有国社、侯社之分,国社为该国百姓所共同供奉,侯社为诸侯自家所供奉。同为一国之人,即同奉一个国社,国社中之社神,相当于该国所有人的祖先神,这一国之人就是同一个氏,同氏即同国。换言之,氏相当于国,如夏后氏即夏后之国。在这种情况中,血缘之于氏也并非必须。不过,这里面也有时代先后之分,最初的所谓封国,大约仍是以血缘为基础的聚族而居——同国即同氏,同氏即同祖,或为初始样貌。
1 note · View note
hailion · 1 year ago
Text
向后看:《推背图》第四十一象
Tumblr media
金批本《推背图》第四十一象
谶曰: 天地晦盲,草木蕃殖。 阴阳反背,上土下日。 颂曰: 帽儿须戴血无头,手弄乾坤何日休。 九十九年成大错,称王只合在秦州。
对该象���解读,历来众说纷纭。从预言角度看,大可以各说各有理,既难成共识,也争论无益。若不谈预言,单从创作角度看,谶与颂的两首诗,其描述对象,其实是指二世而亡的秦朝。
谶曰四句,指向周秦之变。
秦灭六国,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升级为秦朝,秦国所灭者,不只是山东六国,更重要的,是周天子。周秦之变,是周之封建制被秦之郡县制与中央集权所取代、周天子被秦始皇帝所取代。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但周天子仍然是天下共主,秦国与山东六国均为周天子所分封。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比附于天地阴阳,周天子是天,是阳;战国七雄是地,是阴。“天地晦盲”、“阴阳反背”,就是属地属阴的秦国僭夺属天属阳的周室地位而成为新的天下共主。
“上土下日”,不过是“阴阳反背”的另一种说法。土者,土地也。日者,太阳也。上起先秦三代,下至近现代,以太阳比附君主,实乃数千年之传统。土在下而日在上,指原来的周天子时代。秦朝吞并���国并灭亡周朝,就是下土之秦取代上日之周,是为“上土下日”。位序错乱,阴阳颠倒,是为“阴阳反背”。
“草木蕃殖”,是天地倒悬、阴阳颠倒的具体表现。草木者,人也、民也。所谓人非草木、草菅人命,都是以草木喻人。天对地、日对土、阴对阳,在二元相对的结构中,民与君相对。“草木蕃殖”,就是民势畅旺而君势没落,继而民与君易位的意思。秦王与周王的关系,是君与臣,而本质上是君与民。尽管秦王非草根百姓,但在天子与天下的国家结构与政治秩序中,秦王受封治秦,秦王相当于所有秦人的代表——秦王是民,周王是君。周秦之变,实际就是臣弑其君。
颂曰四句,指向秦朝灭亡。
“帽儿须戴血无头”,“血无头”,去掉“血”头上一撇为“皿”,无头为“皿”,加上头是“孟”,孟从子从皿,“子”即人。人无头而死,指扶苏。始皇崩后,扶苏被赐死,自杀而亡。孟者,兄弟之长也。扶苏为秦始皇长子,是为“孟”。长子扶苏杀血而亡,是为“血无头”。所谓“帽儿”,指皇位,意谓秦始皇之后本该由扶苏继位。
“九十九年成大错”,对应史事当指秦灭赵的长平之战。九十九就是百缺一,百缺一就是“白”,指秦军主将白起。长平一役,赵国全军覆没,赵国被灭已只是时间问题。所谓“大错”,就是指长平之战中赵国数十万降卒尽数被杀(《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武安君(白起)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杀降不祥,酷暴过甚。
“称王只合在秦州”,“称王”之“王”有两层含义,一是秦王之王,秦始皇原为秦国之王;二是周王之王,周王即周天子,所谓王,实即天子。秦王取周王而代之,就是秦州之王取代了天下之王。秦朝建立后二世而亡,存续不过十余年(前221年-前207年)。王而速亡,此之谓“称王只合在秦州”。
“血无头”指向扶苏,“成大错”指向白起,前者是政权继承不得其人,后者是国家治理不得其法,此乃大秦速亡之由。当然,扶苏被赐死是否矫召、秦法是否真的严酷,于史实或有争议,但于大众认知与普遍观念而言,两千年以来,确乎如此。
注:金批本《推背图》出现于民国初年(民国四年,1915年),大概率是时人之作。
3 notes · View notes
hailion · 1 year ago
Text
2024 CCANB Lunar New Year Gala
Tumblr media
春之邀 Spring Adventure
一、茶 斗转星移,星回南天年复年。 冰消雪融,忽然青绿两岸。 春来早,晴空声声慢,柔荑卷珠帘。 只道是,醒了春眠,归来鸿雁。 一壶春水煮新茶, 一叶芳草,邂逅仙子少年。 一念相思雨霏霏, 一剪红梅,结缘青丝红线。 莫道春风不解意,玉门关外,吹面不寒。 谁说阳关无故人,执子之手,流连茶园。
二、江南 二月二,龙抬头,烟花三月下扬州。 扬州水暖西湖瘦,钱塘春潮,迷离繁花烟柳。 翩翩油纸伞,红晕蛾眉,欲语还休。 雨巷深深,暗香明眸,桃符门前黄昏后。 黄昏后,昨夜孤影、花灯如昼,今夕香满袖。 香满袖,晨露未晞,采撷木梨花稠。 携手从游,春风十里。十里秦淮,千古一梦水自流。 万里江河万重山,万家灯火,袅袅炊烟。 万花世界万世缘,万年辗转,今生团圆。 试问远方有多远?千帆过尽,只此江南。
三、庙会 二月春分玄鸟至,三阳开泰金乌还。 穆穆清庙社稷坛,熊熊社火五千年。 五千年太短,万古如斯, 日月照临人间,面朝黄土背朝天。 糖葫芦,穿成串,十颗果子一根签。 桃花开,香满园,千颗果子结金兰。 风行天下,大鹏一日同风起,万物播迁。 龙行天下,凤栖梧桐御龙吟,苗裔连绵。 天下,天穹之下——遥望郁郁桑林,此间枫香如盖。 且揖手,道珍重,诸君祈福如愿。
-----------------------------------------
1、春韵•茶园
春归大地,万物甦生。
当和煦的春风一夜之间吹绿了江南,吹绿了茶山,也吹醒了沉睡一冬的茶园,吹醉了采茶姑娘明媚的笑颜。
名山自古出名茶,名仕慕名来寻茶。
峰峦叠嶂疑无路,却入茶园仙女家。
2、春色•江南
 江南的春天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
水浸春色,雨巷幽长,而你,并不是那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你是明媚的、快乐的茉莉仙子,播撒着馥郁芬芳,传递着春天的喜悦和希望。
是的,你一句春不晚,我便到了真江南­! 波淼淼,柳依依,暮色中,晨光里,寻常人家,炊烟袅袅,花影妖娆。
3、春熙•庙会
春节逛庙会,是中国传统的民俗。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写福字、贴春联、剪窗花、挂灯笼,还有好吃的冰糖葫芦。 亲朋好友们相约着去逛庙会,互祝问候,祈福迎春。熙熙攘攘,热热闹闹。
千帆游子意,春归思故里。
春风吹来,冰雪消融,桃花灼灼,喜气盈盈,爆竹声声辞旧岁,烟花灿灿庆丰年。
1 note · View note
hailion · 2 years ago
Text
故乡
一个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0 notes
hailion · 2 years ago
Text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上图:马家窑文化( 公元前3300-公元前2100 ),变形侧面鸟纹彩陶钵(俯视图),高6.4厘米,口径16.6厘米,甘肃兰州西坡洼出土,《中国纹样全集》(新石器和商、西周、春秋卷),129页
下图:金沙遗址( 前1250年至前650年 ),太阳神鸟金饰,Jinsha Site Museum. Original author: ancient Shu people.,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Tumblr media
0 notes
hailion · 3 years ago
Text
2023 CCANB Chinese New Year Gala
1、千年
天地玄黄,苍茫深处传来一缕微光。
星河浩瀚,蛮荒之中燃起一堆篝火。
微光,晨光,鸿蒙初辟天地广,
看一轮喷薄朝阳,点亮世界东方。
篝火,薪火,青丝白发稻花香,
讲一个古老故事,我的名字叫炎黄。
飞龙在天天行健,擂响战鼓铿锵。
凤鸣岐山山海情,抚手琴声悠扬。
一念一生,一眼千年,
蓦然回首,万里山河无恙。
 2、缘起
沧海翻覆桑田,说不尽的岁月。
岁月无痕,故事的起点叫混沌。
泼墨丹青十万卷,写不尽的山河。
山河有路,长路的尽头是昆仑。
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
爷爷说,天有九重,山有九仞,我的家乡有九州。
破茧成蝶蝶恋花,风雨送春春满园。
妈妈说,七九河开,八九雁来,数完九九去春游。
踏青时节踏歌行,相遇人间渡红尘。
你说,百年太短,三生有缘,你是人间四月天。
// 一世三生缘何起?问路蓬山青鸟,此去东海沙洲。
 3、盛世
枫叶红透汉宫秋,驼铃声声,唐时花雨浓。
玉门关外春风暖,燕然山下天可汗,
朗朗太平颂,锵锵白马盟。
白露为霜,霜冷长河。冰雪凛寒,寒透长安。
一声叹息,千年婉转。旧符新桃,换了人间。
沉浮悲欢,日月丽天。离乱峰回,善得天年。
千帆过处,尽皆平安。彼岸此岸,俱是故园。
你听,春天的脚步如期而至,一切如你所愿。
九鼎化作金樽,且让我们沉醉,
沉醉在美酒中,沉醉在春风里,沉醉在今夜欢聚无眠。
0 notes
hailion · 3 years ago
Text
2022年8月2日
拦住不让去,是维持一个并不理想的现状。
所以, 你坚持去,我不会拦。
进去了,现状已被打破。
改变现状,转折即已出现。
0 notes
hailion · 3 years ago
Text
桃源行歌
重庆酉阳桃花源或为五柳先生所记世外桃源的原型,大酉洞为其入口。诗以记之。
清代《酉阳直隶州总志》( 同治年间冯世瀛、冉崇文等编纂 ):“核其形, 与渊明所记桃花源者,毫厘不爽。” 
清代《四川通志》:“酉阳汉属武陵郡之迁陵地,渔郎所问之津,安知不在于此?惟晋永嘉之后,地没蛮僚。自宋及明,又世为土司地。名儒硕彦,游迹罕至,故文献无征,不能正名为桃源耳。”
始皇收兵钟鐻前,八百秦川复狼烟。 将军百战兵旗偃,焚却诗书千百卷。 柔弱百家不敢言,夤夜出奔剑门关。 咸阳辗转酉山阳,负笈相携乌江畔。 鹿失终南走天汉,绿野红霞千山远。 从此了却君王事,十里清河遁桃源。 凿石补天遗五彩,缤纷草木染晴川。 鸿蒙开辟退身处,洞里乾坤说洞玄。 蓑衣懒,青牛倦,日暮星河别洞天。 渔樵问,剥玉茧,竹树花开忘流年。 冯唐不堪浮仕宦,耕读传家窗未寒。 含饴天伦摆龙门,可怜金榜盼孤雁。 三国五代君不见,凌烟阁里万骨椽。 悲喜交加秦���好,何如武陵野僚蛮。 东篱采菊何所见?铁马好放是南山。 陶公误走桃花溪,闲庭坐忘波云烂。 从来太古万万年,御宇不过食为天。 沧海无情知进退,梦醒黄粱满桑田。 通天大道康庄远,十亿神州俱欢颜。 喜看桃红花千树,原来世外在人间。
0 notes
hailion · 3 years ago
Text
鹭岛神女赋
百越东极,峡湾水滨。朝夕有金鼓进退之声,静听潮起潮落。寒暑有过客往来如织,闲看鱼戏龙游。忽然天南斗转,筛一地星河,散落礁屿无数。或问大嶝小嶝,谁人执子对弈?对曰:“太章、竖亥爰过。”
老农耕海烟波,童子牧渔蓝田。白露凝霜处,白鹭含嘉禾。谁说嵩泰之高此间无,拾级可上云顶。胡言江河源远堪化外,戏水也是龙潭。扬州荆州,伯禹分别九州。金溪银溪,百川汇成渊海。有道是,悬山海之万里,树百丈之相思,凤凰栖处是火树,麒麟回首东天竺。讲古说今,无非炎黄故事。东音南音,俱是赤子真情。
由来洞天福地,可怜黎民悲欢。胡里山,山前败北。石头城,城下之盟。五口通商,岂止行旅?万国租界,何异沦丧?叹八闽有壮志,上刀山,披沥肝胆;下南洋,敢走四方。寇仇胆寒,精忠父老皆鹏举,翻覆山河无恙。母邦离乱,游子星散而云集,穷达老幼皆不让。挽狂澜,靖怒海以安邦。扶大厦,铸九鼎而重光。嗟乎,祖述三皇,百世赓续,治乱分合,终始华夏。
神鸟震翅凌虚,扫尽百年风云乱。凤鸣岐山,青礁岭上万年青。金鸡啼晓,百花丛中天下白。再回眸,又是沧海桑田。湘君含笑去苍梧,精卫怡然远崆峒。借问神女何所去?筼筜如雪修千尺,波澜不兴白鹭洲。袅袅青丝濯清涟,撷来巫山朝云。澄澄秋水映湫���,汲引洛汭碧波。日暮星海归渔火,浮屿呢喃梦浮生。明月夜,海潮声声远,五老涅槃,正好万籁观音。
千秋已矣。曾经南柯失黄粱,看今朝,千家丰足渔米香,万户耕织中国梦。鹭飞东宫,王船破浪,丝路通忂再迎万国,金门辟启广纳太平。
远客曰:“美哉!美哉!大厦之门。”东主曰:“乐哉!乐哉!此心安处不羡仙。”
0 notes
hailion · 3 years ago
Text
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字起源于计数工具
法裔美籍学者丹尼丝·施曼特-贝瑟拉 (Denise Schmandt-Besserat)《文字起源》 (How Writing Came About) 一书通过分析伊朗、伊拉克、地中海东部和土耳其等地116个考古遗址出土的8000多个陶筹( 年代在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对陶筹的功用、与楔形文字的关系等事关文字与文明关系研究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明确指出:楔形文字来源于计数陶筹。
《文字起源》 是作者代表作《文字之前》( 1992年, 卷一:从计数到陶筹,卷二:近东陶筹目录   )的简本,  被《美国科学家》杂志列为20世纪引领科学发展进程的100本图书之一。
0 notes
hailion · 3 years ago
Text
新不伦瑞克中华文化协会45周年
此间邻里相伴,曾经异域山川。
此时霜鬓含饴,曾经豆蒄少年。
从陌路到相聚,守望相助,
是近邻,三冬暖。
从彼岸到此岸, 此心安处,
是故乡,月更圆。
Hi,你好!
Hello,你好吗?
路过人间,��散是缘,
我们流连于此,
走过半生,还是初见……
0 notes
hailion · 4 years ago
Text
高祖夒与十月历
甲骨卜辞中夒被称为高祖,一般认为即文献中的帝喾,为五帝之一。
关于夒并有月份的甲骨卜辞目前已发现共7条,略引如下:
壬戌王曰夒匚牛一月(合集24961)
 □𠦪□夒□二月(合集14367.1)
丙戌卜爭貞𡬳不作夒載王事二月(合集5476.1)
勿𠦪于夒三月(合集14368)
□夒告□六月(合集14366.2) 
 □奏酉夒□六月(英国所藏甲骨2087)
□燎于夒□羊□十月(合集14372.2)
对夒的祭祀发生在一月、二月、三月、六月、十月。
殷商所用历法如果是十二月历,那么,五月夏至,六月时已过了夏至;十一月冬至,十月时冬至还不到。
如果用十月历,情况就不一样了。
十月历即十月太阳历,一年分十个月,每月36天,年终加5天或6天作为节日。
十月历根据太阳运行而设计,可推知冬至和夏至是重要节点。
试以公元前1100年为例(时为商晚期),假设以冬至为十月最后一��,十月历与十二月历(现行农历及公历)对照如下。
Tumblr media
十月历十月最后一天为冬至,后世为祭天之日,卜辞中“ 燎于夒”为燎祭(将祭品用火焚烧),即是祭天之礼。
十月历六月第一天为夏至,后世为祭地之日。
十月历一月有小寒、大寒,此时天气寒冷,农事未起。
二月有立春、惊蛰、雨水 (汉代以前惊蛰在雨水前,原名启蛰) ,三月有春分、清明。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过后就进入新一年的农耕,卜辞中这两个月的祭祀当与农业生产有关。
不过,卜辞中也有十一月、十二月,可知商代已采用十二月历,是否十月历和十二月历都曾使用呢?
0 notes
hailion · 4 years ago
Text
甲骨文著录简称
引自小学堂: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aguwen?kaiOrder=1583&ZiOrder=821
1. 甲:《殷虚文字甲编》(一册) 1948年商务印书馆珂㼈版影印本 2. 乙:《殷虚文字乙编》(三册) 上、中二辑:1949年商务印书馆珂㼈版影印本,下辑:1953年科学出版社珂㼈版影印本 3. 河:《甲骨文录》(一卷) 孙海波,1937年珂㼈版影印本 4. 前:《殷虚书契前编》(八卷) 1913年珂㼈版影印本,1932年重印本 5. 菁:《殷虚书契菁华》(一卷)1914年实物照像影印本,富晋书社翻印本 6. 后:《殷虚书契后编》(二卷)1916年珂㼈版影印本,艺术丛编第一集本(原分卷上、卷下今改称卷一、卷二) 7. 摭:《殷契摭佚》(一卷) 李旦丘,1941年来薰阁书店珂㼈版影印本 8. 续:《殷虚书契续编》(六卷) 1936年珂㼈版影印本 9. 铁:《铁云藏龟》(六册) 刘鹗,1904年石印本,1931年蟫隐庐书店重印本 10. 余:《铁云藏龟之余》(一卷) 1915年珂㼈版影印本,1927年翻印本,1931年蟫隐庐书店石印本 11. 戬:《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一卷) 王国维编释,1917年艺术丛编第三集石印本 12. 拾:《铁云藏龟拾遗》(一卷) 叶玉森,1925年影印本 13. 福:《福氏所藏甲骨文字》(一卷) 商承祚,1933年珂㼈版影印本 14. 零:《铁云藏龟零拾》(一卷) 李旦丘,1939年珂㼈版影印本 15. 六录:《甲骨六录》(一卷)(见商史论丛第三集)附摹本,胡厚宣,一九四五年石印本 16. 天:《天壤阁甲骨文存》(一卷) 唐兰,1939年珂㼈版影印本 17. 簠:《簠室殷契征文》(十二编) 王襄,1925年石印本 18. 燕:《殷契卜辞》(一卷) 容庚、瞿润缗合编,1933年石印本 19. 粹:《殷契粹编》(二卷) 郭沫若,1937年日本文求堂金属版 20. 佚:《殷契佚存》(一卷) ���承祚,1933年珂㼈版影印本 21. 邺:《邺中片羽共三集》(初集下简称初下,二集下简称二下,三集下简称三下) 1935、1937、1942年珂㼈版影印本 22. 诚:《诚斋殷虚文字》(一卷) 孙海波,1940年修文堂书店珂㼈版影印本 23. 掇:《殷契拾掇一、二集》(二卷) 郭若愚,1951、1953年来薰阁书店珂㼈版影印本,简称掇一、掇二 24. 摭续:《殷契摭拾续编》(一卷) 李亚农,1950年中国科学院珂㼈版影印本 25. 明:《殷虚卜辞》(一册) 明义士摹,1917年石印本 26. 柏:《柏根氏旧藏甲骨文字》(一卷附摹本) 明义,士1935年石印本 27. 宁沪:《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三卷) 胡厚宣摹,1951年来薰阁书店石印本 28. 南北:《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三卷) 胡厚宣摹,1951年来薰阁书店石印本 29. 京津:《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四卷) 胡厚宣,1954年群联出版社珂㼈版影印本 30. 存:《甲骨续存》(三卷) 胡厚宣,1955年群联出版社金属版(内存下一卷摹本石印) 31. 陈:《甲骨文零拾》(一卷) 陈邦怀,1959年天津人民出版社石印本 32. 林:《龟甲兽骨文字》(二卷) 林泰辅,1917年日本三省堂石印本,富晋书社翻印本 33. 安:《河南安阳遗宝》梅原末治,1940年日本照像影印本 34. 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册) 贝冢茂树,1959年日本珂㼈版影印本 35. 通别二:《卜辞通纂别录之二》(即日本所藏甲骨择尤) 郭沫若,1933年日本文求堂金属版 36. 珠:《殷契遗珠》(二册) 1939年珂㼈版影印本 37. 龟卜:《龟卜》(一册) 1948年珂㼈版影印本 38. 库:《库方二氏所藏甲骨卜辞》方法敛摹、白瑞华校,1935年商务印书馆石印本 39. 金:《金璋所藏甲骨卜辞》(一册) 方法敛摹、白瑞华校,1939年金属版 40. 七:《甲骨卜辞七集》(一册) 方法敛摹、白瑞华校,1938年金属版
0 notes
hailion · 4 years ago
Text
甲金文著录简称
甲骨文 1. 乙、乙编:《殷虚文字乙编》 2. 天理:《天理大学附属天理参考馆甲骨文字》 3. 屯南:《小屯南地甲骨》 4. 文捃:《甲骨文捃》 5. 丙编:《殷虚文字丙编》 6. 北大:《北京大学珍藏甲骨文字》 7. 北图:《北京图书馆所藏甲骨》 8. 外:《殷虚文字外编》 9. 甲编:《殷虚文字甲编》 10. 合、合集:《甲骨文合集》 11. 合补:《甲骨文合集补编》 12. 存补:《甲骨续存补编》 13. 安明:《明义士收藏甲骨文集》 14. 佚:《殷契佚存》 15. 京:《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 16. 京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 17. 东文研:《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 18. 花东:《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 19. 前:《殷虚书契前编》 20. 南明:《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明义士旧藏甲骨文字》 21. 南师:《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南北师友所见甲骨录》 22. 南无:《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无想山房旧藏甲骨文字》 23. 南博拓:《南京博物馆拓本》 24. 契:《殷契卜辞》 25. 后:《殷虚书契后编》 26. 拼合集:《甲骨拼合集》 27. 英藏:《英国所藏甲骨集》 28. 库:《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 29. 殷拾:《云间朱孔阳藏戬寿堂殷墟文字旧拓‧殷墟文字拾补》 30. 珠:《殷契遗珠》 31. 通:《卜辞通纂》 32. 陈:《甲骨文零拾》 33. 善:《善斋藏契》 34. 虚:《殷虚卜辞》 35. 宁:《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 36. 粹编:《殷契粹编》 37. 缀集:《甲骨缀合集》 38. 戬:《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 39. 摹释:《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 40. 醉古集:《醉古集――甲骨的缀合与研究》 41. 历拓:《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拓本》 42. 辑佚:《殷墟甲骨辑佚》 43. 录:《甲骨文录》 44. 簠人:《簠室殷契征文‧人名》 45. 簠典:《簠室殷契征文‧典礼》 46. 簠帝:《簠室殷契征文‧帝系》 47. 怀:《怀特氏等所藏甲骨文集》 48. 类纂:《殷墟甲骨刻辞类纂》 49. 续存:《甲骨续存》 50. 铁:《铁云藏龟》
金文 1. 小校:《小校经阁金石文字》 2. 中青全:《中国青铜器全集》 3. 集成:《殷周金文集成》 4. 新收:《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
简帛 1. 上博:《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2. 包山:《包山楚简》 3. 望山:《望山楚简》 4. 阴甲:《帛书‧阴阳五行甲篇》 5. 劳:《居延汉简―― 图版之部》 6. 敦:《敦煌汉简》 7. 敦大:《大英图书馆藏敦煌汉简》 8. 新:《居延新简―― 甲渠候官》 9. 新蔡:《新蔡葛陵楚墓》 10. 楚居:《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楚居》 11. 罗:《罗布淖尔考古记》 12. 释粹:《敦煌悬泉汉简释粹》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