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gentle monster
在soho逛街发现了一家很有趣的店。带着自然风的科技感跟gentle monster这个名字特别搭。没想到我的肤色配小绿眼镜竟然会好看。潮流真的会让人有莫名的自豪感哈哈哈。
Raptors
本来对东决不感兴趣,因为脱节太久都不认得场上的球员了。可是第三场见识到多伦多主场之后瞬间被点燃了!好久没见过这么热烈的主场,连球场外都分了好几个分区给球迷们一起来加油真的太有感染力了。垃圾时间也没有球迷退场,总觉得这点特别能体现主场球迷的支持度。冲着这个主场,我支持raptors进总决赛!不过总决赛我还是要支持小学生curry的嘿嘿嘿。
龟龟
家里添了两位新成员,龟儿子跟龟女儿。特意买了个新container,捡了几块大石子,给它们搭了一个新家。点睛之笔是本来应该拿来装盐的仙人掌盐瓶子。特别有禅意。光是看着它们贴着壁满场跑,爬石子把自己摔了个四脚朝天,“打架”抢占山头就感到满心欢喜。这满满的生命力呀。
今日份第一次
被朋友发的gumbo饭勾得心痒痒的,今天一爬起床就直奔cheesecake factory去了。昨天只吃了一顿饭的我们一口气点了两个小吃两个主食外加一个蛋糕。桌子那么小,偏偏碟子都是巨大的,完全放不下。8个春卷还有一盘tots,一次清空我吃油炸食物的quota,不过它家的酱真的每种都好吃,都想每样打包一份带走了。对bone-in牛排毫无抵抗力,不过最爱的还是绿茵阁的带骨羊排,下次回广州一定要多吃几顿。(wait,绿茵阁还在么?)以为gumbo“盖浇饭”是带cheese那种,发现是番茄汁的有点点小失望,不过味道还是不错的。唯一不足的是等上菜等了快50分钟,有点过分了哈。anyway,dine-in cheesecake factory体验check。
0 notes
Text
割裂,
这两天的关键词。
人生走到今天,第一次经历除分手以外的关系的破裂,感觉很奇妙。情绪的波动甚至比失恋都大,有点意外。
今天看了易立竞对马薇薇的访谈,再次感受到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的巨大。不管是好是坏,都无处可逃。马薇薇说在父母有生之年都不想谈论她的童年。我似乎能读懂那种强烈的挣扎。即使爱着,却不由自主充满恶念地想“他们要是不在就好了”。很矛盾、很扭曲、很真实。
跟原生家庭的割裂,是我等待已久的一件事。其实现在算不上割裂,只不过是对着他们说了一点实话。我这么爱自由,大概是因为心里从来没有自由过。即使到今天,看不见的链条依然把我锁在原地。不知道这一番实话能有什么作用,不知道是会填补裂缝还是让我终于能放下愧疚勇敢选择割裂,我都不知道。但该来的还是要来的,假象装一辈子都不会变真,且我从来就不愿意戴面具示人。
除了原生家庭关系,今天还割裂了一段友谊关系。总算切身体会到,人都是不会被改变的。只要主动决定改变的时机未到,一切就都是徒劳。每个人保护自己的方式都不一样,只不过是我不能接受的一种罢了。更加明白自己应该跟怎样的人结伴同行了,得到这个经验也算是不枉同路几年。该转身就转身吧,还自己一身轻松,最重要。
0 notes
Text
尴尬癌
在电视节目上看到奇葩言论都会尴尬得忍不住快进的尴尬癌晚期患者突然想研究一下尴尬癌到底是什么玩意儿。
偏见
今天碰到了两件让我想到“偏见”这个词的事情。
第一件事发在我和我老婆讨论奇葩说导师的时候。奇葩说第一季海选肖骁面试的时候,高晓松说了一句话,大意是这种类型只有康永哥handle得了。记得看节目的时候,我对高晓松说���句话的原因的第一理解是康永哥主持了《康熙来了》十多年,见了很多各式各样的人,因此应对肖骁这样的”奇葩“的时候肯定游刃有余。但是今天闲聊中却发现我的老婆对这件事有不一样的解读。她认为高晓松说的那句话有暗指肖骁与康永哥是同一类人的意思。因为康永哥的同志身份,所以可以handle看起来比较妖娆的肖骁。
这件事情给了我一点小触动。人和人背景的差异、经历的差异,会让我们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件事。但尽管我们都知晓人与人的差异,却依然常常对自己的看法深信不疑;常常忘了去想想别的可能性。我们的判断往往下得太快,还没经过深思熟虑就把结论锁定。
今天要说的第二件事就是一个例子。《看理想》发布了一篇梁文道写的文章,内容是关于泰国国王的加冕仪式。我并不了解这个新闻,甚至在看到这篇文章以前��我完全不知道这件事,所以想说的不是这件事本身,而是某些来得太快的评论。梁文道列举了一些网友的评论,并指出不少网友把皇后”匍匐在地,以侧头跪拜的方式接受册封“的片段解读为”男尊女卑“是不正确的。我得坦白承认,假如在没有看到这篇文章前我就看到相关新闻的话,我很有可能也会得出那个不正确的结论,而这也正是我想反思的地方。近来国内对女权主义的讨论越来越多,正因为有这样的共同背景,所以我们很容易从这个片段里得出和男女平等关系相关的结论。相反,我们大多数人仅把泰国当作一个度假旅游的地方,而对泰国的国情、文化、礼仪都说不上了解,甚至连好奇都没有。正是这样的”知识“缺失,导致我们完全倒向了与”礼仪阶级“这个更为贴切的原因完全无关的方向。
我明白没有人可以完全避免偏见,因为没有两个人的经历是相同的。只是想借着这两件事再次提醒自己,凡事多从不同角度去看、去思考,不要太着急下结论。还要充实自己的知识,以努力避免“知识缺失“带来的偏见。共勉。
0 notes
Text
感性
关于理性和感性的话题,突然有了新想法。
想起与朋友谈论过,人从“知道”到“理解”其实不止有两个阶段,而是三个阶段。一件新事物,我们从不知道它到知道它,但对它仅有模模糊糊的理解,这是第一阶段。从知道进展到实实在在地理解它,能用逻辑理清它的脉络,这是第二阶段。在这之后,还有第三阶段,一个至为关键的阶段。那就是从感性上体会它,真正像要把它融为生命里的一部分那样地去接受它。
几乎每个人都听过一句话,“听过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听过很多大道理,能从理性上理解这些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其实就源于缺少实践。而实践的本质,便是通过行动,去获得感性上的体会。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恍然大悟的时刻,那些早已知晓明了的道理,突然像一束光打在我们面前。在那一刻,原本已经懂得的道理,似乎变得”更懂了“。这就是感性具有的,而理性缺少的直接触动心灵的力量。
想明白了这个之后,似乎就不必去纠结孰强孰弱了。理性感性都是生命中缺一不可的部分。我的恐惧似乎能稍稍减轻了。
0 notes
Text
奇葩说
本着学习理性说理的心开始看奇葩说,却始料未及地被颠覆了一些观念。虽然用“颠覆”一词可能有点太夸张,毕竟以前也知道光说大道理未必有效,也知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句古语,但是在奇葩说这么个辩论场合,当“情感”、“情商”一而再地被提起并被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时,还是感受到了冲击。
我对世界的不信任甚至害怕由来已久,其中格外让我恐惧的便是人的“感情用事”。我害怕“情感凌驾于理性之上”这件事。面对一个理性的人,我有把握预测ta下一步会做的事,但面对一个感性的人,尤其是情感丰沛但逻辑混乱的人,预测便成了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我常觉得那样的人的行为背后缺乏一以贯之的准则,而准则的缺失会导致行为的无序。“无序”与“不可预测”都让我害怕。
我更害怕感情用事的人,会被善于挑动情绪的有心人引导去做有危害性的事。不假思索便自以为正确地伤害着别人甚至自己是多么恐怖的画面。
也许是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太片面才会有这样的感观,或许看完奇葩说之后我会有不一样的想法?
0 notes
Text
约定的梦幻岛(含剧透)
鬼抓人
这两天学习到了选择文章题材的原则。不管是故事里抑或生活中,一个人总会经历数不清的或大或小的事情。虽然每件事都是生命里的一部分,但是对“主题”而言,却不一定都相关,即使相关,推进剧情的作用性也有大小之分。梦幻岛里选择“鬼抓人”这个游戏做典型事例就是很好的选择。在故事的开端,“鬼抓人”既可以烘托出天真烂漫的小孩子们在草地上游戏的淳朴的快乐氛围,又可以在游戏过程中体现出三位主人公各自的性格特点。在故事的中段,“鬼抓人”成了训练逃亡的最好机会,也为逃亡成功提供了可能性。直到第一季故事的结尾,当鬼抓人不再是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危险时,“鬼抓人”游戏中充分地训练与准备,让他们最终跨越悬崖,逃出农场。一个事例,贯穿整个故事,在每一个节点都将剧情往前推进了一点,连游戏取名都暗含寓意,这个选材非常优秀。
画风
虽然故事里有不少惊悚诡异的剧情,但画面的整体色调是明亮的,室内的画面也以暖色调为主。小孩子的人物形象都非常可爱,大人的外貌也很端正。死亡的场景也并没有刻意渲染恐怖,尤其是克罗涅姐姐被花茎刺入心脏,她的生命凝为血红的花朵这一幕,是凄美的。这都说明这部动画对恐怖的使用是很克制的。
人物的形象有个有趣的地方。虽然设定中小孩的年龄都比较小,但我觉得小孩与大人的体型差距是有点夸大的。这个差距,能更好地表现出孩子们的弱小,更加增加了他们逃亡的难度,因而营造出来的紧张感也更强烈。
音乐
关于音乐我只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点。克罗涅姐姐回到房间开始自言自语甚至虐待她的娃娃的时候都会响起很轻快以及带点戏谑的音乐。跟克罗涅姐姐的神经质与她的娃娃被撕扯成几块的惊悚画面形成强烈的对比。不知道是为了平衡画面的诡异感,抑或是为了暗示克罗涅姐姐并非全然的坏人而作出的设计。也许两者皆有。
人性
故事里不同的人物,传达出了不同的对人性的观点。随着剧情发展,他们各自的观点,也都或多或少发生了转变。
艾玛和诺曼是“最早”发现真相的。最理想主义的艾玛没有一点犹豫便决定了要带走所有人。而格外理智冷静的诺曼唯一的软肋就是艾玛,所以短暂的犹豫之后,就同意了艾玛的决定。更加冷酷悲观的雷,只想保护他最想保护的人,所以一路冷眼旁观了很多兄弟姐妹的离去。克罗涅姐姐在经历了生存的残酷后,一心只想为自己创造出梦想的乐园,所以她一心要除去伊莎贝拉取而代之。而童年尝试过要逃亡的伊莎贝拉,早已接受了“彻底放弃”。我相信她是真心爱护艾玛,也许出于看见童年的自己的惺惺相惜,但也正因为这种爱,她宁愿亲手折断艾玛的���,折断她的唯一希望,去让艾玛获得绝望后的解脱与幸福。这是他们最开始的面貌,有未尝黑暗的天真,也有极致残酷的“善良”。
一连串的事件过后,各人有了不同的遭遇之后,他们的观念都有了改变。不知道真正促使艾玛转变的是哪一个节点,也许是吉尔达的提问让她明白了即使第三农场的人全部逃出也终究没法救下“所有人”,也许是逃亡计划的不顺利或者是诺曼的离开让她更能实际地考量逃亡的难度。不管是哪一个时刻让她发生了转变,结尾的艾玛已经是更成熟的艾玛,不再空有美好的愿景,而是能更全面地考虑问题,做出更贴合实际的决定。唯一没变的是她对所有人的爱,对未来一定会变好的绝对相信。
雷在最开始不惜以要挟的方式让诺曼答应只带走四个人,但在第一季的结尾,却会在艾玛表示留下了四岁以下的小孩之后感到惊讶。也许是诺曼不惜用自己的性命为他们打探好最后的情报触动了他。也许是艾玛一直以来的乐观积极感染了他。也许是一路以来送走很多兄弟姐妹所带来的愧疚转变了他。甚至是艾玛最后的行动,或者说诺曼最后的计划,让他终于相信了凡事有另一条出路。不管是哪样,雷不会再如以前那般冷酷悲观了。
克罗涅姐姐的转变,更像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不愿从报复的角度出发去解释她的决定。虽然得知伊莎贝拉决定要将她置于死地,给诺曼他们留下信息帮助他们逃亡可以报复伊莎贝拉,也是合情合理的解释,但我还是宁愿相信她的选择是为了带着一点人性离开世上,保留一点人性来结束这悲惨的人生。“在最后,我不想再背弃生而为人的尊严。”
对于伊莎贝拉来说,亲眼看着艾玛跨越了悬崖,大概就像圆了童年的梦一般吧。花了十几二十年埋起来的希望,被艾玛挖了出来,放在了面前。很想知道,除了祝福艾玛他们前路有光明之外,她有想过自己的光明吗?看过人性的力量后,会有做一点什么的冲动吗?
把诺曼放到最后说的原因是,他有很多不确定性。为了艾玛,他可以选择支持她救所有人的决定;为了拉拢雷,他也可以答应雷丢下其他人的要求。虽然他们三人都是满分小孩,但诺曼似乎总是更胜一筹。他可以瞒过艾玛和雷他有牺牲自己去完成情报打探的意图,也可以在最后时刻制定出他们最后实施成功的逃亡计划。他的智商、计谋、预见性都高人一等,但惟独他的立场我看不清。他似乎并不相信可以带走所有人,但也似乎并不真的想留下其他人独自逃走。最后的计划他是为着带走所有人制定的吗?还是只为了保全雷和成全艾玛?据说诺曼最后有黑化,如果是真的,会不会跟这些不确定性有关呢?
0 notes
Text
0这大概是第一张我完完整整、心无旁骛地听完的专辑。先看一遍歌词再去听音乐如何去诠释它的意思,能听到很多以前不曾听见的细节。很享受这样的体验。
林忆莲跟常石磊合作创作的音乐都非常有质感。以为他们只合作了《盖亚》这张专辑,没想到最近又出了《0》。依然有很多非常精彩的作品,能从里面听到非常独特的声音。
从《模仿大象的步骤》开始就喜欢上石头的音乐。石头对音乐画面的想象特别精准。他的编曲营造出来的氛围特别容易让人进入情境里。他的编曲风格其实很多样,可是像雾气一样的编曲是我最喜欢的。非常多的声音一起响起,却没有任何一种跳脱出来,一切都那么的融合。而且还完全不会喧宾夺主,当vocal响起时,人声跟配乐是那么的平衡,人声绝不会被编曲盖过。而且石头对音乐的爱也很触动我。这算是被音乐选中的孩子吗?那么纯粹、那么简单、那么幸运。
0 notes
Audio
自从听了珊妮的访谈和讲座之后,开始留意身边可能有的“意外之喜”。今天偶然之下,在意想不到的物体上,听到了非常有趣的声音。像是置身于小村落里,坐在一个矮矮的平房门口前,面前是此起彼伏的青翠的山。天空虽然下着雨,但太阳并没有隐去。大概它也沉醉在雨打竹子的清脆声中?
1 note
·
View note
Text
ordinary, light
今天收到苹果客服姐姐的一封长邮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激”让我有点感动。开始交流的起因是一件让人抓狂的事。试图使用app store购买产品却被反复出现的弹窗阻碍了,尝试了各种方法都无效,沮丧焦躁之下联系了客服。客服很快就给我回复了,然而提供的解决办法其实并没有太大效用,加上本已通过升级系统“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其实并不打算回复。然而一天过后竟然收到了同一个客服的follow up邮件。近期体验了很多非常糟糕的customer service,突然遇到如此负责任的客服竟有点小感动。所以决定回复邮件,并且略微描述了一下整个情况好让客服可以更好的反映给她的部门,顺便也感谢了一下她的负责。没想到不久后就收到了一封长邮件,完全没有用制式化的用语,字里行间都能看出来她的用心。
正如她邮件里说的,他们每天都会发出数以百计的邮件,然而能收到的kind words也许很少。我想我的appreciation的确light up her day。其实她的负责何尝不也light up my day。在这个ordinary day里,能感受到这一点小温暖,何其有幸。
约定的梦幻岛(含剧透)
一位新认识的朋友推荐我看“约定的梦幻岛”,开场展示的孤儿院设定、一群被标记的孩子,一度让我以为是类似never let me go的克隆人的故事,没想到是人类成为被实用的产品的故事。很有趣,很期待。
剧透
看理想今天发了道长聊“剧透”的文章。一本正经聊“小事”最有趣了。没想到剧透还能跟伦理学挂钩,虽然对用“功利主义”论证剧透不道德有所保留。不过问题似乎也不出在选择这个角度论证剧透,而是这个伦理学流派本来就有限制。个体幸福与集体幸福的轻重,怕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我需要了解的也仍有很多,只是下意识的倾向于个体幸福。不过剧透是用牺牲他人的快乐的办法成全自己的快乐,所以我是坚决反对的。(我能说其实复仇者联盟我一部也没看过吗?)
0 notes
Text
标签
最近几天一直在思考标签的问题。第一个急需解决的疑问是几个词的含义。“标签”、“身份”、“刻板印象”和“既定成见”,这几个词的异同、互相之间的关联是什么呢?(待续)
知道
今天重温了一下花花上可凡倾听访谈节目,再次听到花花去到海边亲自尝了一口海水的味道的故事。花花说当别人告诉他什么的时候,他第一反应都是否定。我特别喜欢、欣赏甚至羡慕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大多数人一路走来都有太多人试图给我们指引。“你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这个事情是这样的”、“这样才是对的”;我们甚至谈不上失去质疑的能力,而是根本就没有培养过这样的能力。有多少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只是别人强加在我们身上的理所当然?有多少事是我们确实知道的,而不是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罢了?正如多少没有见过大海的人,只是因为书上写了、别人说了,就对海水是咸的深信不疑?
诚然,个人经验也不一定可靠。就如自己能看见颜色就认为人一定能看见颜色,却不曾想有色盲患者的存在;或因自己是异性恋,便以为异性恋才是唯一可能的恋爱组合,武断地把同性恋划为妖魔鬼怪般的存在。这些都是个人经验的偏见。但时刻保持质疑的态度,包括对自己的现有认知,总是好的。称得上是社会功德一件。
0 notes
Text
有生之年
其实认识东方神起的时候已经是他们拆伙之后了,并没有经历得知他们解体那一刻的震撼。但即使是这样,越了解五人时期的东方神起,便越惋惜一代神团的陨落。顶级的唱跳实力,各有特色的声线,完美的和声,独特且有趣的性格,每一样都这样美好。所以不管解体后有多少粉丝分别站队的drama,私心依然一直在期待有生之年能看到五人再次同台,再次唱起最动听的和声。然而这个期待到今天算是彻底幻灭了。
看着一个接一个倒下的韩团,真的很感慨。人生路上找到一个同路人已经很难了,一个团队不下五个人,同路十几年还希望他们初心不变怕只是奢望了。况且谁又知道这个初心到底是��存在过呢?毕竟只是流水线上被包装在一起的精美产品,谁又有发言权呢。
不过是自己的梦醒了罢了。
0 notes
Text
打印机
今天很碰巧地做起了行为观察,原来在“暗处”注视着人们的行为还蛮有趣的。
在图书馆的负二层,走了一个来回才发现仅有的一个空位。那是一张能坐四个人的大桌子,已经有一位同学在其中一角坐着,出于社交患者的礼仪考虑,我在对角线坐下了。从右手位置算起,距离门口十来米的位置之间没有放置别的桌子了,大概是为了我正对面的长排的打印区域留的空间。
我坐下的时候,仅有的一台大型打印机旁边站着一个长发黑衣的姐姐(或者是妹妹?虽然一把年纪了还是习惯把样貌看上去跟我年龄相仿的女生们都称呼为姐姐。感觉这种心态也蛮值得一探究竟的)。坐下后,眼角余光不可避免地注意到连续有三个人试图使用打印机都被姐姐阻止了。图书馆里面的对话,对相隔三米外的人而言就应该��秘密,姐姐很好地保证了这点。所以我只能靠肢体语言猜测,姐姐阻止大家打印的原因是,打印机墨水不够了。
姐姐离开后,又陆续来了几个人,他们都重复了相似的动作。刷卡、看着打印机吐出纸张、翻看了其中几页并发现纸张依然白白的并拿起来随手扔上旁边的桌面,最后走掉。
“为什么没有人考虑写张告示放在打印机上呢?”在再度目睹了几个无功而返的同学之后,我不禁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最开始站在打印机旁的小姐姐为什么宁愿把一样的话说上三遍,也不考虑一下写张纸条呢?其他同学看见打印机不够墨水了,看见桌面上被浪费的纸都堆成一个小斜坡了,为什么不考虑一下写个告示好让后来的人可以省掉人生珍贵的几分钟,而且还可以保护一下环境?
当然,我没有揪住任何人进行提问,毕竟我还是更喜欢躲在暗处。不过平时很少多管闲事的我还是忍不住站起来走过去拿起一张纸写了两个大字“Low Ink”然后放在了打印机上。
没想到更有趣的事发生了。我的那张告示纸阻止了几个人,可是也有几个人一边疑惑地看着我的告示一边继续刷卡打印。”???“ 看到第一个人刷卡的那一刻我的内心真的升起了一连串问号。不过我的疑惑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很快就来了一位同学,走到打印机前,二话不说拿起我的告示纸就扔向了那个小斜坡。我的第一张告示纸的命运就此结束。欲哭无泪。
嗯,是第一张。在那位同学走后的三十秒内,我进行了严谨的复盘思考,总结了失败的经验,重振旗鼓,秉持着坚持不懈的精神,我再次走了过去。在小斜坡上拾起了告示纸,重新放回打印机上。在瞅了一眼告示纸后,我更加确定了我的复盘猜想:用0.38圆珠笔试图加粗不止size72那么大的字体就是个错误。所以第二张告示纸决定每一划只写一遍。果然大片留白加细线,虽然比不上粗的马克笔,也还是比第一版清楚多了。我总结的第二个失败经验是,放在打印机上免不了第二次被投入小斜坡的命运。告示这种重要的东西,就应该放在注意力第一时间投射的地方:刷卡处。完美。
之后的十分钟,再也没有一个人试图使用打印机了。心满意足。
0 notes
Text
密码
上很久没上过的网站会发生的很麻烦的事情就是忘记了用户名和密码。更糟糕的是发现Chrome也没帮你记住(好吧,怪我当初没选保存)。今天久违地试着登陆tumblr,果不其然悲剧又发生了。不过这次很难得地试着输入一次用户名就对了。正准备开始“重设密码”、“输入安全问题”等一系列动作时,发现tumblr竟然有用邮箱直接登陆的选项。从来没想过有一天密码也会被替代掉。
虽然一直知道理所当然的事情没有那么理所当然,但真的发生在眼前的时候还是很震撼,尤其是一些我还没来得及质疑它的必然性的事情。
思绪突然飞到了创作上。最近接触比较多的是“产品思维”。做最厉害的产品的人通常是最能把客户当傻子的人。产品越便利越好,越不用客户动脑子越受欢迎。跟创作比似乎是两个极端。把内容用一层又一层的审美包装包裹起来,抽象的意象、复杂的隐喻,越细致精巧越有趣。创作仰赖的就是观众的思考,去循着蛛丝马迹拆开一个个迷底。两个极端对比很有趣。虽然严肃创作似乎已经落了下风?
Johann
整体的亚洲流行音乐是非常受西方影响的,整个审美是西方的,韩国是第一个完全放弃(自己的审美)的。
这是李宗盛在金曲国际论坛的发言。一直觉得kpop席卷亚洲,韩团都红到美国了,很了不起,倒是没想过还有这种角度去看这个潮流。转念一想,韩国在追赶西方,中国在追赶韩国,事情变得更有趣了。
听闻韩国西化特别广,所以很容易就会碰上叫johann的人。朋友为了介绍johann的读音,标明了注音“哟汉”。探讨之下发现johann多的原因是christian在韩国很普遍。然后惊讶地发现,咦,那“哟汉”不就是“约翰”咯!
再也无法直视约翰福音(捂脸)
“想起来饿了”
typo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你永远不知道你说出的话能多么有哲理,多么有意境。mistake is a good thing.
fuck off
没想到特别讨厌粗口的我有一天会把fuck off当标题。更没想到会被戳了笑点。

人的关注点真的好奇妙。
1 note
·
View 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