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mgik
jiandanxinli · 8 years
Text
可能是【心理】领域最有前景的公司在招聘
2016-09-30 简单心理
Tumblr media
我们来招聘了!
认真看,你有可能得到以下奖励喔!
伯乐奖:成功推荐一位人才入职,简单心理给予3000元现金奖励
简单心理是谁
简单心理2014年6月成立,是国内最专业的心理咨询平台(我们是个APP!)。目前平台产生的付费咨询量位居行业第一,服务超过10w人次。
创始人简里里(李真)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2016年入选福布斯亚洲30under30青年领英,出版心理学相关著作与译作,当选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是国内心理科普与知识分享知名KOL。
创始人何峰毕业于斯坦福MBA,历任波士顿咨询公司与联想集团高管,曾为众筹平台“点名时间”联合创始人。
简单心理的投资方包括,全球最大的风投机构NEA(恩颐资本),硅谷创业教父Tim Drape知名投资机构真格基金,与国内一线风投华创资本。办公室坐落于北京市东直门知名艺术地界,团队规模20余人。
硅谷式企业文化,扁平架构,弹性工作时间
优质办公环境,完善的员工关怀
学习型团队,成员背景优秀,氛围友好
行业地位领先,火箭式发展项目
我们是有温度、有边界、守伦理的心理服务者。
简单心理正在做些什么?
我们在做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标杆。我们培养、监督、选择数量有限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和相关领域的从业者、生产靠谱的心理服务产品,为有心理健康帮助需求的用户提供有偿服务。
我们认真、严谨、一切从无到有,从不妥协。
简单心理提供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服务?
我们是国内唯一参考美国心理学会(APA)标准筛选咨询师的心理咨询平台,入驻标准是业内最严苛的,让Top1%的高水平咨询师提供高质量的心理服务。“靠谱”绝不是说说可以做到。在过去的两年之中,我们的专业性得到了行业的广泛认可,我们很骄傲。我们筛选和服务专业伦理和受训最好的心理咨询师,我们在专业设置下进行突破和创新,为来访者提供好的服务。
我们关注学术研究。并自2015年起,陆续和和美国南弗罗里达大学、上海瑞金医院、德国创伤援助组织、北京师范大学侯志瑾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的Dennis Kivlighan教授的研究团队开展相关的学术研究,有相关的论文发表ing。
我们为超过10万人次提供了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我们深深懂得心理咨询和心理帮助对于一个人可能产生的影响,基础的科学研究不能为我们带来商业上的回报,但我们坚信它能够更好地推动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和发展,它能够帮助我们为用户提供更踏实的心理服务。
我们在找什么样的人?
Smart, Self-motivated and Sensible
喜爱心理行业,善于团队协作
热爱创业的挑战、快节奏、和高速成长
当前重点招募
Administration and Support 行政部门
HR职位
行政职位
Marketing and PR 市场品牌
市场职位
公关职位
内容编辑职位
实习生职位
Academic Operation 学术运营
学术BD职位
课程运营职位
咨询师运营职位
内容编辑职位
实习生职位
Tech Team 技术部门
iOS工程师职位
SEO职位(暂无详细职位描述)
招聘详情:
行政部门 Administration and Support
成长机会:
简单心理属于移动互联网和医疗行业,A轮公司,目前20人的团队规模,大多是海内外名校、名企背景。业务正在快速发展,我们谨慎选择优秀的、适合我们的人来加入。你会推动、并见证一个公司在关键时期的增长。
人力资源主管  
我们需要你:
五年以上人力资源工作经验
有互联网行业工作经验,熟悉互联网行业的运营管理模式,熟悉人力资源日常管理工作流程。对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人才的引进、薪酬福利设计、绩效激励考核、员工培训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为人正直,有亲和力、责任心,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学习能力强。聪明、有趣。
加分能力:
互联网从业经验 ++
医疗行业经验 +++
心理学相关背景+
工作职责:
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划,拟定公司人力资源计划
负责在公司内外收集潜在人才信息,组织招聘
组织制订公司用工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劳动工资制度、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员工手册、培训大纲等规章制度、实施细则和人力资源部工作程序
组织办理员工绩效考核工作并负责审查各项考核、培训结果
塑造、维护和发展简单心理的公司文化
人力资源专员
我们需要你:
本科以上学历,两年以上人力资源工作经验;
在招聘、员工关系、活动文化、薪酬管理(至少其中之一)模块有可说明的工作成绩;
具备较强的目标导向,优秀的执行力、沟通协调能力;
学习能力强,有趣
加分能力:
互联网从业经验 +++
医疗行业经验 +++
心理学相关背景+
懂心理咨询++
工作职责:
根据公司现有架构及业务发展需求,协调统计各部门的招聘需求,维护和开发招聘渠道,执行招聘工作;
负责公司员工活动的方案策划和组织进行
配合团队进行其他工作等。
行政人事助理  
我们需要你:
本科以上学历,熟练操作办公软件;
沟通能力强,有亲和力,问题解决意识强,有责任心;
好学,愿意成长;
认同我们的文化与价值。
加分能力:
有互联网公司,特别是创业公司的行政人事经验+++
工作职责:
与物业沟通,维护办公室家装、水电等各类行政事务;
定期采买办公室各类用品;
配合活动运营部,购买支持类用品等;
维护与各类供应商的关系;
团建的计划和具体执行工作;
HR、财务的各类支持性工作。
新媒体部门
Integrated Content Operation and Editorial Manangement
先说这个部门的成长机会:
简单心理已拥有150万+新媒体关注,20+新媒体渠道合作伙伴,大量往期精华内容。你有充足的资源可以使用;
新媒体属核心重点部门,由COO及市场负责人带领管理,充分的学习机会与提升空间;
有丰富的市场项目机会,日常工作基于内容且高于内容,不做“埋头主编”,而是成为“内容全能王”。
新媒体主编/高级新媒体编辑  
我们需要你:
优异的选题与策划能力,对新媒体和网生深度内容有独到见解;
丰富的内容产出及跨平台运营经验
出色的KPI管理与团队管理能力;
3-5年新媒体工作经验或传统媒体经验
加分能力:
优秀的英语阅读与编译能力+++
拥有一定平面设计、视频制作或音频制作能力++
心理学相关背景++
工作职责:
管理并监督执行新媒体内容的系列策划与内容产出质量,完成阶段传播KPI;
管理新媒体类合作资源;
策划并管理执行基于新媒体平台的市场推广项目。
新媒体编辑
我们需要你:
优秀的新媒体内容触觉,对热点敏感;
丰富的选题策划与内容产出经验,擅长强传播性的深度内容;
1-3年新媒体或传统媒体工作经验
加分能力:
优秀的英语阅读与编译能力+++
拥有一定平面设计、视频制作或音频制作能力++
心理学相关背景+
工作职责:
结合热点与流行话题,进行心理相关选题策划与内容产出;
反馈内容传播效果并优化执行;
维护并拓展新媒体类合作资源;
协助策划并执行基于新媒体平台的市场推广项目。
【编辑实习生】全职1-2名
我们需要你:
喜爱内容工作,热爱发掘知识,文笔佳;
每周3天以上,实习2月以上的稳定工作时间;
加分能力:
优秀的英语阅读与编译能力+++
拥有一定平面设计、视频制作或音频制作能力++
心理学相关背景+
工作职责:
协助编辑进行编译与内容产出;
协助维护多平台内容实时更新;
内容运营数据收集
市场和公共关系部门
Integrated Marketing and Public Relations
先说这个部门的成长机会:
简单心理已有50+合作方,微博、知乎、豆瓣等各平台的推广资源,优质的合作口碑;
市场部门属战略重点业务,由COO及市场负责人带领管理,充足的预算供你施展才华;
简单心理品牌气质&用户口碑上佳,是市场圈泥石流中的清流,让你能做个有深度的市场人。
市场经理  
我们需要你:
优异的市场触觉与传播思维,熟悉互联网常用推广方式;
丰富的项目经验,可独立带领提案完成策划;
出色的团队协作能力,可带领团队高效执行市场推广项目。
3年以上工作经验
加分能力:
出色的创意能力+++
拥有一定合作方资源/媒体资源++
了解心理咨询相关知识
工作职责:
结合阶段推广重点,管理并负责市场项目的策划和执行,完成项目传播KPI;
管理、维护并拓展商务及渠道合作伙伴;
基于市场项目,统筹协调产品及学术资源,协调团队共同完成目标。
市场专员  
我们需要你:
优秀的市场思维,喜爱传播与推广;
优秀的策划能力、各类市场文案能力;
积累了一定的市场项目经验;
出色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1-3年工作经验
加分能力:
出色的创意能力+++
拥有一定合作方资源/媒体资源++
了解心理咨询相关知识
工作职责:
结合推广重点,进行项目策划与落地执行,包括提案、文案等;
反馈推广效果并不断优化;
结合项目需求,与合作方保持良好沟通。
公关专员  
我们需要你:
优秀的PR思维,喜爱传播与媒体相关工作;
优秀的文案能力,可独立撰写公关稿件及媒体合作稿件;
积累了一定的媒体工作经验或PR工作经验。
1-3年工作经验
加分能力:
出色的创意能力+++
拥有一定合作方资源/媒体资源++
了解心理咨询相关知识
工作职责:
结合推广重点,进行媒体计划与落地执行,包括发布会策划、稿件策划与撰写等;
维护并拓展媒体资源;
结合项目需求,与合作媒体进行沟通、媒体资料准备、稿件跟进等。
学术部门 Academic Operation
先说这个部门的发展机会:
我们是国内最懂心理咨询的机构。我们严格筛选了国内外400个资深的咨询师和我们一起工作。不止是行业标准,我们还要一起建造服务于中国的心理服务体系。
学术部门是简单心理的核心部门。由CEO简里里带领团队,团队成员为美国、英国以及国内重点高校(北大、北师大、华师大等)心理咨询相关专业的硕士学历背景,确保简单心理所有心理健康服务产品的专业品质;
我们有国内最顶尖的学术合作方、国内最大的心理咨询行业数据、行业内专业最强的团队。如果你不止希望见证变化,还想要建构这个行业,现在是最好的时机,简单心理是最好的平台。
【心理咨询师运营专员 】
我们需要你:
有社区运营、用户运营的经验,理解PGC头部内容的产出机制;
有出色的内容策划以及运营能力;
沟通能力强,擅长团队协作。
有1-2年工作经验
加分能力:
对心理咨询相关内容的专业性有很强的判断力+++
对心理咨询、咨询师群体有深度理解,心理咨询理论基础扎实++
有数据监控意识 +
工作职责:
通过设计激励规则,提高咨询师的活跃度以及PGC产出,提升咨询师对平台的贡献度;
带领实习生筛选咨询师阐述的内容,把控PGC内容质量,设计咨询师内容产出的管理方式与精选规则,并收集反馈,不断优化;
配合市场项目,帮助咨询师提升个人品牌,以协助提升咨询量以及咨询师时间利用率;
【课程运营专员 】
我们需要你:
了解针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课程,熟悉心理咨询与心理咨询师群体;
擅长与咨询师打交道,沟通能力强;
开朗、外向、积极,喜欢与人沟通的工作;
参与过项目统筹或管理,有比较强的统筹能力。
1年以上工作经验
加分能力:
有过成功的课程、微课、讲座、活动的策划经验 ++++
有心理咨询机构(或心理培训机构)的助理经验 +++
有一定文案基础 ++
英语交流与沟通能力 +
工作职责:
策划咨询师的线上、线下课程、讲演等活动;
负责联络工作,与咨询师沟通,为各类活动做统筹与安排;
为课程的效果与转化负责,能够根据反馈,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与流程。
工作挑战:
经历一个扎实的课程的打磨过程,帮助咨询师课程体系迭代。
【学术项目BD】
我们需要你:
医疗行业或心理咨询背景;
对精神和心理行业有热情,强逻辑、调研、沟通能力;
有商务拓展、项目管理的经验;
2年以上工作经验
加分能力:
有心理咨询实践经验,拥有心理咨询圈人脉+
工作职责:
管理并利用现有学术项目的资源,维护现有合作资源,推进项目进度;
负责与各类公司、机构建立资源置换合作关系,拓展新的合作项目与合作形式;
【学术内容编辑】
我们需要你:
心理学本科或硕士学历,优秀的英语阅读与编译能力、有文献综述能力;
至少接受过一项系统的心理咨询培训,心理咨询理论基础非常扎实、系统;
接受过系统的编辑或写作训练,或有出色的文字编辑能力;
较强的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
1-2年工作经验
加分能力:
思维活跃,能精准把握咨询师群体的需求与优势+++
审美能力佳,愿意学习视频制作、音频制作++
有一定新媒体工作经验+
工作职责:
带领实习生,进行心理咨询学习相关选题策划与内容产出;
管理简单心理Uni的专业内容产出,对公众号的内容与传播负责;
与内容运营同事、咨询师运营同事合作,利用新媒体平台为咨询师提供学习、成长的平台;
不断根据用户反馈,优化执行。
【咨询助理实习生】
我们需要你:
心理咨询伦理与职业操守有深刻认识;
有过心理咨询实践经验;
对情绪敏感,较强的倾听、共情、澄清的咨询技巧,抗压能力强;
每周实习3天以上,实习4月以上的稳定工作时间。
加分能力:
热爱心理咨询行业,立志成为心理咨询师+++
能够全职实习++
心理系临床与心理咨询方向学生+
工作职责:
向用户做心理咨询科普,解答用户困惑;
处理投诉(这其中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素养);
收集用户需求与反馈,总结形成报告。
【内容运营实习生】
我们需要你:
心理系心理咨询(临床)方向;
对心理咨询相关内容的专业性有很强的判断力,心理咨询理论基础扎实;
每周3天以上,实习2月以上的稳定工作时间。
加分能力:
有文案基础+++
有过O2O互联网公司相关工作经验(尤其是PGC方面)++
沟通能力+
工作年限:不限
工作职责:
基于咨询师的PGC内容,筛选优质内容;
后台内容库的建立与维护;
协助维护多平台内容实时更新;
内容运营数据收集;
参与优化方案的制定。
【学术-编辑实习生】(急)
我们需要你:
心理系心理咨询(临床)方向;
对心理咨询理论技术有强烈兴趣,擅长文献综述;
喜爱内容工作,热爱发掘知识,修改文案,文笔佳;
每周3天以上,实习2月以上的稳定工作时间;
加分能力:
优秀的英语阅读与编译能力+++
心理咨询理论基础扎实++
心理咨询实践经验+
工作职责:
协助编辑进行专业内容的改编、编译与内容产出;
协助维护多平台内容实时更新;
内容运营数据收集。
(能够看到这里的胖友们你们辛苦了!)
技术部门 Tech Team
【iOS 开发工程师 】
我们需要你:
熟练掌握 swift 语言;
3年及以上 iOS 开发经验;
熟悉  iOS 框架,可以自行开发 UI 组件;
熟悉 HTTP、Socket 和 SSL 等常见通讯协议和功能;
熟悉 Hybird App 和基本的 Web 技术;
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
加分能力:
熟悉 Ruby on Rails 或一种后端框架
熟悉 App 运营
有丰富的产品和用户体验经验
感兴趣心理学或心理咨询
工作职责:
业务模块的移动端开发;
API 接口的设计;
App 易用性和稳定性的持续改进;
探索和总结 App 的开发模式和规范;
新技术的研究和调研。
薪酬
五险一金+行业有竞争力薪酬+带薪年假;
保管满意。
我们相信公司能够给员工最大的福利:就是公司的快速发展,个人的快速成长
工作地点:
北京市
除了产品岗有实习生岗位,其他岗位均需要全职
请发送你的简历 + 以往项目经历/文案作品 + 自荐cover letter
邮件请标题:姓名+申请职位+联系方式
我们希望见到你。
伯乐奖:成功推荐一位人才入职,简单心理给予3000元现金奖励
Tumblr media
1 note · View note
jiandanxinli · 9 years
Text
【报名中】小组|上海|鉴梦团体招募成员
简单心理咨询师宋钻豪带领的鉴梦团体。坐标上海。
这不是分析梦的团体,这是体验梦的团体;这不是人际动力团体,这是欣赏梦的团体;这不是一个人的梦,这是每个人的梦;这就是ULLMAN"鉴梦团体"。
对于梦,相信每个人都有过困惑,有过喜悦,有过恐惧,有过焦虑……
梦,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梦,试图用它独有的方式告诉我们大脑是如何组织我们的心灵,以及我们的心灵是如何组织我们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Montague Ullman医师在梦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尤其是他的"鉴梦团体"。"鉴梦团体"设置合理,使报梦者足够安全。与此同时,其他参与者也能体会到自己的很多部分。整个过程丰富而有意义!我相信,"鉴梦团体"无论是对我们的专业提高,还是自身探索,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本次团体将尝试走出"鉴梦团体"在中国的第一步。
“鉴梦团体”【基本设置】
招募组数:1组
每组人数:8人
团体时间:每周1次,每次2小时,周日下午或工作日晚上(具体时间申请成功后告知)
团体次数:10次
团体费用:200元/次(缺席仍需付费)
收费方式:团体第十次付款
团体地点:上海徐汇区漕溪北路737弄汇翠花园(具体地址申请成功后告知)
申请方式:关注公众账号【宋钻豪】后,请消息留言:鉴梦团体,姓名,手机号码。我会及时回复。加入团体按消息留言先后为准,满员即停。
“鉴梦团体”带领人:
宋钻豪
上海师范大学教师,从事精神分析和电影的教学与研究
纽约怀特精神分析学院(WAWI)精神分析师候选人
美国团体心理治疗协会会员(AGPA)
中美精神分析联盟会员(CAPA)
纽约大学艺术学院(Tisch School of the Arts at NYU)访问学者
0 notes
jiandanxinli · 9 years
Text
【报名中】小组|北京|学习体验型小组
简单心理咨询师路梅带领的成长小组。坐标北京。3月8日正式开组。
生活中总有一些让我们难堪、难过的坎儿,每每碰到这些的我们总有一套自己的应付方式,有时候管用,有时候失效,有时候你发现自己总是深陷在一个怪圈里不能自拔,道理你都懂,但你发现看上去绝对正确的道理对你不起一点作用;
有些莫名其妙的、混沌的、不知所措的,甚至是痛苦的情绪总是缠绕着你,每每这个时候可能你最渴望的是某种来自外界的理解和安慰,或者是内在的对自我的洞察,以及对自己深陷其中的处境与情绪的思考与感受的体验。 无论如何,我们需要对生活、对自己有一些把控感,一定的控制感让我们安心。而这能量部分地来自于我们对于自己以及他人的理解,还有同伴们安全而接纳的陪伴与支持,以及同属于某个群体氛围的安心与踏实…… 也许你会意外的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原来可以帮助我们消化那难以应对的情绪困扰。 如果你对自己的某些特质感到困惑,如果你内心正遭遇着无法解释的冲突,如果你感觉自己深陷孤独,如果你发现自己无法与其他人和谐相处,如果你感觉婚姻关系令你抓狂,如果你在为亲子关系问题而困扰,如果你对人类心灵的运作感兴趣,如果你希望通过学习和体验而获益;而最为关键的,如果你已经有了孩子或将要有一个孩子,那么你现在决定所要做的事,不仅使自己获益,更是造福于后代,我们都知道代际传递的力量是多么微妙和可怕…… 请来我们的小组,我们一起在动力学的背景下边学习边觉察边成长。
活动详情
小组特质:学习体验型 理论框架:是以精神分析为背景,结合精神分析的经典理论、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以及家庭系统理论,从不同角度对人性的理解和解读来探究与体验我们的内在心灵世界,以及对外在世界的影响。 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理论,而是借助心理理论这个媒介来探索和体验自己! 招收对象:有渴望解决社会适应、人际关系困扰、自我发展困惑需求的人群;对自己、他人的心灵感兴趣的所有人。
小组设置:封闭式小组6-10人,要求全程参予,20次为一轮,20次一续费,结束前提前四次申请续组、退出及加入新成员。一经加入,中途不退费 活动时间:2015/3/8, 每周日下午5:00-6:30 带领老师:路梅 小组收费:3000元/20次 联系电话:010-51613508,13910387325 邮 箱:[email protected]  
0 notes
jiandanxinli · 9 years
Text
【报名中】课程|网络|克莱因取向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培训与督导项目
简单心理咨询师刘红主办的克莱因取向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培训与督导项目。网络课程,在家就可以参与。3月25日报名截止。
课程背景
当今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成长道路上,以精神分析视角去理解个案对于心理咨询师/治疗师操作复杂、困难个案非常有帮助。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作为深在理解个案内心体验和心理结构的视角之一,以此为基础,可以拓展心理咨询师/治疗师觉察自身感受,并应用自身感受和思考去理解、涵容来访者的痛苦的能力。作为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人员,拥有精神分析的视角即是专业基本功,又是其职业发展的必经途径。 英国当代主流客体关系学派之一的克莱因取向精神分析心理治疗以其敏锐、深在和坚实整合的结构化框架,为心理咨询师/治疗师训练和融汇“知微、知彰、知柔、知刚”(取自《周易-系辞》)的治疗态度提供了良好平台,使治疗师们能够及时觉察并理解在每个细微的互动中的未及言明的种种感受,并以适当的方式传达给来访者,促进来访者的整合。 王倩博士是我国首批获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认证的精神分析师,是第四届中挪班(中挪精神分析治疗师督导师连续培训项目)项目负责人!国内寥寥几个IPA会员中姣姣者!她严谨的专业功底与学术风格的融合与冲击,会带给受训者的不仅仅是专业理论技术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我们内心的触动与成长,小组作为容器也将是成长的专业平台。如王倩博士所言,“希望在系统的精神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培训中,慢慢体会,学习关注并分辨复杂的临床现象,并发展出精准而深在的解释,是专业成长最重要的基本功训练!” 让我们跟随导师去系统学习感受客体关系主流脉络,从克莱因到温妮科特到安娜弗洛伊德,与大师亲密接触! 本项目采用网络培训形式,在家就可以学习自己喜欢的大师级别的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督导简直是我们心之所向!
专家介绍
王倩博士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精神分析师,直接会员;IPA中国委员会顾问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委、副秘书长;英国 Karnac 杂志 Psychoanalysis and Psychotherapy in China 国际编委会编委。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英国安娜.弗洛伊德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国家外专局引智示范单位办公室主任、北京精神分析与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办公室主任、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心理学系办公室主任
课程内容设计
第一年从英国客体关系流派中当今主流的克莱因学派的理论和技术入手,这个学派的技术容易操作,和理论联系比较紧密,同时对于处理临床常见的前神经症性人格结构比较有效,分为初、中、高阶,之后会安排专题培训,介绍当代克莱因学派临床议题。 第二年会涉及到中间学派(温尼科特)的理论和技术,这个学派对培养治疗师容忍焦虑的能力有独到之处。 阅读材料:  第一年中通常会选读克莱因学派经典文献。第二年开始学习温尼科特和安娜.弗洛伊德等理论体系。每个学派三到四个专题,每个专题4-5个topic,每次督导聚焦在一个topic上,阅读一篇经典文献。 第一年具体理论课程内容:
克莱因理论及临床实务
初级篇:理论
克莱因理论总论、分裂机制 弗洛伊德与克莱因的无意识幻想概念
偏执-分裂心位、抑郁心位、心位平衡象征化理论与表征系统内部客体关系 中级篇:技术
投射认同及其临床问题 抱持、活现与沟通移情的整体情境与“有如”空间比昂的涵容理论移情廓图与解释视角 高级篇:当代克莱因
1.自恋心理病理组织结构及临床操作: 自恋性客体关系及病理组织结构
自恋骄傲与自恋蒙羞;自恋的攻击性方面
无助;报复与怨恨
2.精神撤退与治疗僵局:
3.高阶移情-反移情:修通反移情;投射认同中的修复议题
课程设置
1.时间设置:小组设置2年,全年24次授课,24次阅读讨论。一月4次。(小组授课间歇那周学员需要一起阅读指定文献并讨论,提出问题。)小组课程时间为2小时/次(理论+督导形式)课程时间:预计2015年3月底4月初开始,周六晚19:30—21:30
2.成员要求:
小组成员必须了解或接受过精神分析初级基础培训
小组至少有部分成员可以阅读英文文献(参考的部分译文会发给小组成员)小组成员需要交给一份半页纸的简历,以便导师了解大家的情况
小组需要有案例,希望案例报告中有5分钟左右咨询对话。
3.小组人数设置:  本项目小班教学,招生人数20-25人(20人即开组),相对封闭式,第一年25人关组(以汇款先后),24次,中间退出不退费,中途如有人退出不加人。第二年依然25人设置,24次,依据退出人数补齐后关组。      
4.组织形式:上课方式:好视通视频会议平台
案例督导:一年总共有24次案例督导(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均可),每次督导1个案例,以提交案例的时间顺序进行安排。间歇学习:小组阅读指定文献学习一年24次,提问讨论,由学员自行组织。
说明:每次课程均安排在每周六晚上,如遇特殊情况会顺延或临时调整。课程内容的细节可以会有微调。
课程收费
1.课程费用:220元/次  24次5280元,一次性付两年48次10000元。优惠:3月25日前汇款4800元/人/年,9200元/人/2年;团报5人以上3840元/人,7500元/人/2年;3月25日恢复到5280元/人/年,10000元/人/2年。优惠价若开发票需付税款10%。
2.报名电话:028-86155525   13388196563 刘老师
3.缴款方式:单位转账:户名:成都怡馨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开户行:农行光华支行营业部账号:2280 4101 0400 19113
报名方式
请于3月25日前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邮件中需包含以下信息: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专业职称、电话、email、接受的个人体验和督导小时数、体验或督导老师、能否阅读英文材料、能否翻译英文材料、以往参加培训的经历。个人简历。
并备注:个人或团报,团报请注明成员姓名。
0 notes
jiandanxinli · 9 years
Text
你是“瓜哥”还是“盖”?——《疯狂原始人》赏析
本文由作者授权简单心理发布,合作及授权转载请私信联系简小单,或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文|wendy 温翠芹 从根本上来说,我们生活在“过去”。我们从“过去”出发,坚定地认为这个世界就是我们认为的那样。然而,这是一个发生在“潜意识”的过程,我们浑然不觉。影片《疯狂原始人》以一种有趣生动的方式展现了这个过程。 ===“瓜哥”的生活=== 电影以小伊的自述开场。十几岁的小伊告诉大家她的邻居都死光了:被猛犸象踩死了,被蛇吞掉了,被蚊子叮死了,得流感死了…….这里只剩下小伊一家了,而这多亏了爸爸——“瓜哥”,因为爸爸强大无比,并且遵守规则:一切新奇有趣的东西都是坏的!躲进洞里是最安全的。 小伊的出场充满活力,朝气蓬勃。她迫不及待地从洞中冲出来,跳到山崖上,赶走还没有睡醒的小蜥蜴们,躺下来伸伸懒腰。那份惬意和喜悦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因为她的全家躲在洞里已经三天了! 爸爸瓜哥紧随小伊出场,其实瓜哥是在追赶小伊,他认为小伊跑得太快了,不安全。接着出场的是小珊和妈妈。小珊是小伊的妹妹,大概两三岁的样子。小珊生龙活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样子,一只巨大的蚊子飞过,小珊一口咬住蚊子的脚,蚊子带着它飞过,妈妈一把拉住小珊的脚,往回拖。接着,就是爸爸在洞口对着洞里喊话。9岁的儿子坦克不肯出来,非要爸爸标准化地吼两声才肯出来,一出来跟爸爸撞个满怀,又抡圆胳膊,大吼大叫,还搬起一大块石头,往外扔去。显然坦克在学爸爸威武的样子,石头扔出去却把爸爸砸趴在地上。坦克的出场使本来就混乱的场面更为混乱。接下来是外婆,好长时间外婆没有出来,瓜哥面露喜色,显然,他以为丈母娘死掉了。待外婆扔出一句“我还活着”拄着拐棍儿晃出洞,瓜哥小声嘟哝“还没死啊!”外婆回一句“你还这么胖!” 至此,小伊一家全部出场完毕。出场的过程也是这一家人心理动力极具代表性的缩影。大女儿小伊渴望光明和自由,她精力充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这在爸爸那里被看作是极为危险的)、有主见(不听话、叛逆)、勇敢又坚强;爸爸瓜哥是一家之主,他强大、保护全家,并强调遵守规则。小珊和妈妈基本上还是一体的,形影不离。坦克听话,努力模仿爸爸的样子,但难免刻板笨拙;外婆老当益壮、有点累赘(对瓜哥来说),但不乏幽默感。 新的一天开始了,瓜哥招呼大家摆好狩猎的标准POSE,鼓舞士气、进入狩猎状态,口号是“永远不要不害怕!”他们跑得飞快,齐心合作,全家人历尽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抢到了一个大鸟蛋。付出的努力与所得极不相符。这就是全家人几天来吃到的唯一的一顿饭了。而且坦克不小心把蛋打碎了,于是全家人吃“快餐”,轮到瓜哥时只剩一滴蛋黄了。瓜哥故作轻松地说:“没关系,我上星期吃过了。” 故事到这里,我们看到瓜哥是一个担负保护全家人的责任、富有牺牲精神的父亲,是全家的领导者,也是他们的守护神。从小伊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样一个凶险的世界,他们全家能存活下来,是爸爸的功劳,因为爸爸遵守规矩:好奇的东西不能碰。但是,对小伊而言,这又只是无趣的生存,她对着爸爸大喊“这跟死了有什么两样!”。 她和爸爸谁错了?他们都没有错。爸爸在尽一个父亲的职责:保护全家生存。小伊渴望变化,渴望新奇的事物和不同的体验,而不只是整天待在黑暗和恐惧里——家也是洞。爸爸的口号是“永远不要不害怕!”这对爸爸来说,就是真理。 瓜哥常给家人讲睡前故事,然而,他的故事主题都一样:主角因为好奇作出危险举动,然后结局永远是一样的“然后他死了!”总是配合着在墙上按下一个血红色的手印儿。儿子坦克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这样的教育对坦克很有用,他惶恐地说:“爸爸,我懂了,我以后一定听你的话。”小伊对此很不以为然,她不放过任何可以自由探索外界的机会,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盖”的出场===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小伊无法入睡,在岩壁上看到了一丝光亮,她伸手去抓,这丝光亮在岩壁上移动。从未在黑夜中见到过光明的她追随着这丝光亮,来到了洞外,邂逅了一个来自“文明世界”的男孩儿——“盖”。这亮光就是盖的火把发出来的光。盖聪明、会造火、知道很多新奇的事情。小伊被深深地吸引。盖告诉她得赶紧离开这个地方,因为这里很快会发生大地震,天崩地裂,会有岩浆从地里喷出……小伊没有同意。盖匆匆离开,送给她一个螺号,如果她需要,吹响螺号,他会帮助她。 瓜哥找到了小伊,对小伊私自在晚上离开山洞,非常生气。他带着小伊回山洞,路上还要设法避开那只永远跟随他们的凶险的大野猫(现实层面的危险的确存在,但此处更具有象征意义——内心的恐惧)。见到家人,小伊得意地跟他们讲述自己的奇遇,并小心翼翼地拿出那只螺号,刚吹了一下,家人就一哄而上,把那个螺号扑打在地上,顷刻间把它砸个稀巴烂。小伊抓起地上的碎片,心疼地捂在胸口,然后暴怒,她要被自己的家人气疯了。盛怒中,爸爸要关她禁闭,威胁她说,直到她比外婆还老,才肯放她出来。 ===遭遇“新世界”=== 就在此时,盖告诉小伊的事情发生了,天崩地裂,碎石纷飞,万分危急的状况下,瓜哥示意大家赶紧躲进山洞——外面世界是危险的,躲进洞里最安全,以前他们无数次这样做,都安全地躲过危险,幸存下来。然而,这一次情况不同,这次是地震。他们的家园——山洞,被毁灭了,幸亏在他们跑进洞前,洞及时塌陷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他们逃到山崖边,这时,那只象征恐惧的一直追逐他们的大野猫追来。下面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无奈之下,瓜哥抱着全家人纵身跃下山崖,来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那里他们开始了全新之旅。瓜哥在前面小心翼翼地张开双臂,护着全家人,带领大家前行,每走一步,他都会说“等下!”,随后发生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情。在新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新的,以前的经验和规矩在这里大多不适用了。在一个危急关头,食人鸟冲他们飞过来,爸爸习惯性地伸开双臂护住大家,这个防护是无效的,他们曾亲眼目睹食人鸟将一只巨大的鱼样动物在顷刻间化作一堆森森白骨。小伊勇敢地冲出去,抓起一堆枯骨上的兽角,吹响了号角,盖听到了号角声“从天而降”,点燃火把,高高地举起,飞压过来的食人鸟纷纷避开。他们全家得救了!小伊崇拜地看着盖。瓜哥想赶走盖,但是,小伊和家人说服瓜哥把盖“留”下来——其实是“绑架”。接下来,他们一起寻找出路。 ===“瓜哥”与“盖”的竞争=== 瓜哥一家以他们惯用的狩猎方式,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捕捉到一只蝎子,这远远不够一家人所食。饥饿难耐的外婆咬住了外孙坦克的脚丫子…….盖和小伊趁着混乱,开始以盖特有的方式捕猎。他们成功地抓住了一只大鸟,并烤之,全家饱餐一顿。这是瓜哥一家有生以来第一次有“剩菜”。瓜哥叹了口气,陷入沉思。盖进一步赢得了瓜哥一家的敬佩。 瓜哥讲的故事都是以“死亡”作为结尾。他的家人们听他讲故事的反应永远是:先感到新奇,然后是恐惧,最后是失望和沮丧。小伊例外,她堵住耳朵,拒绝听他讲故事。盖听完瓜哥的故事,也讲了一个故事,尽管故事中也有险情,但故事新奇,充满了希望和不确定性,结尾充满各种可能性并让人满怀憧憬。瓜哥的家人的反应截然不同,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希望和憧憬。他们崇拜地仰视着盖,不愿离去。 瓜哥心中的嫉妒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他在家人心中的地位第一次受到公开挑战。为了捍卫自己的主导地位,他和盖之间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瓜哥”与“盖”的和解与合作 电影的后半部分,瓜哥和盖两个人同时跌落到沥青湖中,越陷越深。盖在绝望中,决定放弃努力,接受现实,因为他在儿时曾亲眼目睹父母葬身沥青湖。瓜哥想到自己的家人,鼓励盖不能放弃,他们一起想办法,最终成功脱险。在其后的各种各样的险境中,瓜哥和盖合作、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并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成功脱离险境,并拯救了家人。 电影的结尾,瓜哥接纳了盖,带领全家在新世界里以全新的方式生活。 ===从电影看现实=== 世界在改变,日新月异,我们的内心世界却未必。在我们的内心,“瓜哥”和“盖”并存。“瓜哥”是来自于过去的创伤性的经历和体验教训,我们需要时时刻刻警惕、谨慎、小心翼翼地生存,避免实际感知到的危险和想象中的危险。“盖”是我们的愿望,向往变化、光明和自由。没有了盖,我们的生活会充满了对死亡和黑暗的恐惧,用小伊的话说“活着跟死了有什么两样?!”。我们会拒绝任何新鲜事物,拒绝改变,换句话说,尽管世界已经改变,我们仍然生活在“过去”,看不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太多的心力耗费在避免“想象中的灾难”发生上。若是外界的改变超过了我们所能避免的限度,那就遭遇“灭顶之灾”——崩溃了。没有了“瓜哥”,我们的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也很难实现。因为过去给我们智慧、力量和勇气,有了这些我们才能够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很多来到心理咨询室的人,像前期的“瓜哥”一样生活着,时时刻刻生活在恐惧中,即便生活中没有生死,他们需要设想这个世界就是“弱肉强食”的世界,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因为这是他们得以存活并减少其它心理痛苦的精神支柱。这样的人往往偏狭地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逸”,认为“未雨绸缪”是生存的根本。 A出生在70年代,生活在一个标准的大家庭,爷爷奶奶、五个姑姑叔叔、爸爸妈妈、哥哥弟弟妹妹,爸爸在外奔波养家,在家庭中基本缺席,很少表现出慈爱。妈妈是那种典型的国产贤妻良母,任劳任怨,瘦小的身躯承担了大家庭的所有艰难与恩怨。妈妈最自豪地故事之一就是自己如何在最艰难的时候,以最经济的安排度过青黄不接的艰难岁月。A潜意识中认同了妈妈,尽管现在年入几十万,有车有房,仍然很没有安全感,无法享受富裕的生活。外出办事口渴了,他都想不到可以买瓶水解渴,而是坚持回到家再喝。他的心已经定格在那个饥荒年代。在童年,家里十几口人,要是吃得慢了,就意味着要饿肚子。现在即使面对一大桌子饭菜,他仍是狼吞虎咽,如抢一般。工作中,A过于谨慎,很难突破。 《疯狂原始人》以极端戏剧化的手法刻画了瓜哥一家生活的现实环境的变化,以及他们的心理和行为的改变,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童年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恐惧和创伤性的事件。为了应对困境和生存,他们发展了一系列心理防御机制,从而得以存活。但是,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心理的变化往往慢得多,甚至不会发生变化。 回到我们的标题,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既有“瓜哥”又有“盖”。关键是我们如何平衡他们之间力量,既能利用“瓜哥”的过去的经验教训,又能保持“盖”充满希望和开放的态度。对一些有严重创伤经历的人而言,单凭自己的努力很难做到这点,这时候或许需要借助心理学专业人士的帮助,尤其是精神分析(精神动力学)取向咨询师的帮助。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解与整合,才能够逐渐解除刻板的“瓜哥”禁锢,彰显“盖”的力量,让自己的内心发生改变,从而,带来外在生活的改变。 --------- wendy 温翠芹 ,简单心理平台咨询师。 我最擅长的是精神分析(精神动力学)取向的咨询,这是一段相互陪伴,来了解你的内心世界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我们会一起谈论你的梦、白日梦、亲密关系和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性、你的感受和所思所想、以及一切困扰你的问题。当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谈到你对咨询、对我的一些做法的感受。当我们越来越信任彼此,谈及的主题也会随之越来越深入,也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简单心理app上架��,欢迎下载反馈:) 简单心理 jiandanxinli.com 专业的心理帮助从未如此简单。
0 notes
jiandanxinli · 9 years
Text
打破强迫怪圈的关键——停止强迫行为
本文由作者授权简单心理发布,合作及授权转载请私信联系简小单,或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文|唐苏勤 俗话说久病成医,很多被强迫纠缠已久的朋友对它脾性的了解一点都不比精神病学家和临床心理学家少,轻而易举地就能说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在自己身上的表现。可是为什么对强迫症的认识已经这么清楚了,还是无法逃离这个漩涡、反而越陷越深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之间的关系,看看是什么让我们不断毫无意义地重复。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强迫包含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其中强迫思维是那些反复地闯入头脑、引起强烈焦虑或痛苦的想法、冲动意向或想象;而强迫行为指的是为减轻强迫思维带来的焦虑或痛苦而被迫做出进行的行为或心理活动。90%受困于强迫的朋友告诉我们,他们的强迫行为就是为了预防强迫思维的出现或是缓解强迫思维带来的痛苦。 看到这里,很多朋友会说,这些我都知道,那又怎样呢?别着急,下面我们通过一些问题更全面地勾勒出更多强迫症的细节,花点时间把答案写下来。 1. 在什么时间、地点、场合特别想做出强迫行为(如洗手、检查、数数等)? 2. 为什么这些时间、地点、场合对我来说很特别?会看到、听到、想到什么? 3. 我担心、害怕的是什么?如果担心发生了会怎样? 4. 想到这些真难受,我必须做些什么来让心里舒服? 5. 除此之外,还有别的什么时间、地点、场合会出现类似情况呢? 下面是一位受困于反复洗手的中年女性跟我分享的经历: 我在公园里散步的时候洗手的愿望最强烈,那种地方的动物太多了,不管是活的还是死的。我想那些死的动物一定是得了什么病,那些病毒随着雨水流的到处都是,出太阳可能把它们蒸发到半空中、吹吹风更是飘散在每一个角落,我根本不知道那里会有什么样的细菌和病毒。要是我去散步的话,分分钟都有可能被感染,这种说不清楚的病毒一旦跑到我身上肯定会生重病的。除了洗手我真是想不到更好的办法了,一定要用酒精洗、洗上半个小时才可以,这样我才能稍微确定暂时不会感染病毒了。对了,有花圃的街道、有小花园的小区我也不能去,那些地方跟公园差不了多少。 这个心理行为过程,想必朋友们都很熟悉吧,我们来梳理一下。 首先,接近公园或看到死去动物的时候(具有威胁的线索),会出现这样的想法“死动物身上的病毒会跑到我身上,我会生重病”(强迫思维)。接着,因为相信这些想法,产生强烈的害怕、紧张、焦虑等情绪,难以忍受,于是一定要用酒精洗手(强迫行为),这样心里就舒服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强迫行为的功能是缓解强迫思维带来的痛苦。这就是需要我们提高警惕的“强迫思维-强烈情绪-强迫行为-缓解情绪”的怪圈。 强迫行为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于是,下次具有威胁的线索出现、强迫思维来临时,我们会重复这个过程,让自己的痛苦和焦虑快速下降。可它也埋下了始料未及的隐患,慢慢的,这个过程越来越自动化,强迫想法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花在强迫行为上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不敢去的地方越来越多,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干扰。 强迫行为就是这样一种包着糖衣的迷魂药,刚开始放在嘴里,甜甜的,忍不住想让它停留久一些、或者一次性多吃几个;可当糖衣褪去、我们尝到越来越多的苦味,而且这颗药丸让我们手脚发麻、无法自如地做其他该做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想要把这颗药丸吐出来,可惜它已经融化在嘴里、怎么都摆脱不了了。 现在,历经千辛万苦的我们终于了解了这颗迷魂药的真面目。血的教训告诉我们,不管它长得再好看、表面再甜,都不要把它放进嘴里。 打破这个强迫怪圈的关键,就是停止强迫行为! ------- 唐苏勤,简单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在读博士。北京师范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2006年开始学习心理学,2008年开始学习心理咨询,2010年开始接受认知行为治疗系统训练,师从北京师范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王建平,2013年开始将正念融入咨询,实践基于正念的认知行为治疗,累计咨询强迫、恐惧、社交焦虑、惊恐个案超过1000小时。目前正进行长期个人体验,并接受香港认知行为专家的督导。 简单心理app上架啦,欢迎下载反馈:) 简单心理 jiandanxinli.com 专业的心理帮助从未如此简单。
0 notes
jiandanxinli · 9 years
Text
“强迫”怎么办
文/
@简里里
有一天我的咨询室来了这样一个身材健硕的……肌肉男。
作为一个适龄女青年,我咽了咽口水,问他,我有什么可以帮助你的?
肌肉男说他在健身,他的健身教练给了他一盘录影带,让他回家跟着这个录影带练习。但是最近出现了一个状况,他跟着录影带训练的时候,每次当他脑袋里面出现一些“不好”的想法,他就必须立即停下来,把录影带倒到最开始,重头开始。
我问他,什么样“不好”的想法出现,他会这么做呢?他说,比如忽然想起来今天上午在公司一个文档没有归置好,或者忽然想到隔壁办公桌的小mm,有些跟性有关的想法,诸如此类。
这原本是一个小时的录影带。无论这个“不好”的想法出现在第5分钟,还是第59分钟,他都像被虐一般,必须倒回去重头开始。所以他每次训练,都像有饿狼追赶,至少要做4个小时。
这个过程让他痛苦不堪。他说,
“你知道吗?我的生活好像失控了”
这句话几乎是所有我遇到的“强迫症”的来访者,都会重复的一句话。
很多人都说自己“强迫”,比如反复锁门,反复洗手,走路一定要踩格子线,或者一定不踩格子线。(我老爹也曾经干过在北京开会期间,专门从南三环溜出来打车一个多小时跑到我住的北四环,检查了一下门锁好没……自然是锁了!又慌忙打车一个多小时回到会场,会议已结束这样的事情,我会到处乱说嘛?)
那究竟什么是“强迫症”呢?美国精神分析协会的诊断标准是:
1、你有抛之不去的念头让你很焦虑 2、你有大量的、重复的、无意义的、跟实际解决问题无关的行为 3、你知道这些年头是自己的,而非别人强加于你的 4、你一点也不享受这个过程,你很痛苦 5、你每天花费在这些无意义行为上的时间,每天超过1个小时,持续超过两周
在我过去几年的咨询经验中,能够被诊断为“强迫症”的来访者,没有一个是欢天喜地来告诉我说,“你知道嘛,我有强迫症哎!”。他们都重复同一句话,说,我不知道我怎么了,我的生活和身体,好像不受我自己控制,我没有办法停下来(思考/行为)。
举一个常见的、关于锁门的例子。
在锁门的时候,强迫症的来访者心里面有一组数字,比如说3、5、7、9是一组,一共要做10组。所以你看见他锁门的时候,他其实是在数数的,1、2、3;1、2、3、4、5;1、2、3、4、5、6、7……在第十组的最后一下之前所有“锁门”的行为,其实都不算数。这个强迫的行为,跟门是否已经锁好毫无关系。
而他难道不知道这么数数一点意义也没有嘛?他当然知道。可是他无法停下来,边捉急,边数数。这期间如果你跑过去,一拍他肩膀,说嘿哥们你干嘛呢?他准跟你急,因为他本来可能快要数完了,你这么一拍,他又得重数一遍。
那回到我们开头的那个肌肉男身上,我们怎么帮助他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强迫症。强迫症的英文叫做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英文比较形象,把这个病症的原理全写出来了。
这个的意思是,一个人先有大量Obsessive thoughts(不可自拔的想法、念头),因此你会很焦虑。为了解决你的焦虑感,于是你发展出来一套Compulsive behavior(强迫行为),来缓解你的焦虑感。
所以,咱们的肌肉男,开始是不允许自己有“不好的想法”,一旦这些想法出现,就觉得无比焦虑。然后他就用“把录影到倒回去,重新开始训练”这个行为,缓解自己的焦虑。
这听起来似乎也说得通。如果你有想法,觉得焦虑,然后你做了些事情,不觉得焦虑了,这有什么问题呢?
打个不恰当、但是形象的比方。这和吸毒很像。你身体需要快感,你的身体很焦虑,于是你就去吸毒。只是在强迫症上面,你依赖的不是毒品,而是你的“强迫行为”。
所以,反复锁门、反复洗手、反复锻炼身体,这些都是“强迫行为”,是你发展出来拯救自己的手段。真正在作祟的,是你的焦虑感。
国际上将“强迫症”归类为“焦虑障碍”。所以在治疗强迫症的时候,治疗的是你的焦虑感,你如何和你的焦虑感相处,如何用更舒服的方式来面对焦虑。
治疗强迫症症状(注意,不是强迫症)的方法,在一开始,跟戒毒亦很相像。目的是打破obsessive thoughts(不可自拔想法)和compulsive thoughts(强迫行为)之间的链接。换句话说,当你再这么想,觉得很焦虑的时候,你不再用这种强迫行为来缓解焦虑。
所以,回到开头说的肌肉男身上,我和他要一起制定一个治疗计划。说接下来一周,当你出现blablabla想法的时候,你停下来,看表30s,再返回去重新做。他说不行不行我受不了,5s吧,我说25s,他说10s,我说好吧20s。
然后慢慢20s会逐渐延长为1分钟、5分钟、10分钟;录影带倒带会逐渐从“倒回重头”,逐渐缩短为倒回20分钟、10分钟、1分钟。当然,我告诉肌肉男,这个过程里面他会体验到“异常的焦虑感”和“生不如死的焦虑感”。
但是人的焦虑感是个奇妙的东西。
焦虑的时候,你如果什么都不做,你会觉得越来越焦虑、异常焦虑、焦虑到生不如死,但好消息是,人的焦虑感是有一个峰值的。当达到这个峰值的时候,你即便仍然什么都不做,你也会忽然觉得,呵呵,太阳照常升起,日子依旧甜美。
所以,在心理治疗的框架下,在这个难熬的阶段,咨询师给予来访者好的心理支持,鼓励来访者在生活中寻求好的支持(比如我们的肌肉男,有一个温柔贤良,非常支持他的女盆友)。
我自己的经验是,一般4-6周的好的治疗,来访者的强迫症状都会有大的改善。
肌肉男是在6周的时候,症状基本好转。
讲到这儿,我讲的这些治疗,制定行动计划等等,都非常“认知行为”。而其实我本身是个忠实的精神分析的爱好者。但我也不得不承认,有趣的是,面对“强迫症”的来访者,如果一开始坐下来,你去询问他的家庭,他的感受,他的人际关系,他们都会讲述出看起来非常有治疗意义的故事。然后你觉得哇,应当会有些效果吧?结果治疗三个月之后,来访者还是会说,你知道吗,我的生活还是像脱了缰,完全失控。
所以,对于强迫症的来访者,要先用认知行为的方法来治疗他的症状。当来访者的生活能力恢复正常,如果“焦虑”仍然在影响来访者的生活,那么可以坐下来,做进一步、背后的治疗。(这个个体差异就非常大了,按下不表啦)
讲了这么多严肃的东东,最后我想讲个自己的小故事。
我刚跟我现在的男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就是……那时候我们俩还不是很熟,有一次我说,我想吃水果。他就自告奋勇,说你等着我去给你切。
然后他在厨房半天没出来。
我捉急去看怎么回事,就看到他把水果排列组合成了下面这个样子:
我当时就很紧张,问他,我是该从左边吃,还是从右边吃?
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强迫行为”。比如一定要站在别人左边,走路一定要踩格子线……我还有个叔叔,每次吃完饭都一定要绕着饭桌转一圈,顿顿如此。
你有没有觉得,他们其实……很可爱!
“强迫行为”并不是“强迫症”。相反,有强迫行为的这些人,除了有趣又可爱之外,他们往往认真、 仔细、谨慎。
如果你是个老板,找了这样的员工,你大可将工作放心交给他们,他们大多做事认真、仔细、踏实;如果你和我一样,找了这样一个伴侣,恭喜你!他们体贴、周到、富有责任心。
那……如果你找了这样一个老板,自求多福吧。
摘自:简里里新书
《你是一切的答案》
<----戳可买
正在被“强迫症”所困扰?
下载简单心理App(可以在各大应用商店找到啦) http://jiandanxinli.com重新爱上你自己
分享
举报
0 notes
jiandanxinli · 9 years
Text
游走在半梦半醒间:村上春树与心理治疗(二)
本文由作者授权简单心理发布,合作及授权转载请私信联系简小单,或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文|冯晗
他一醒來,就發現自己變形了,蛻變成格里高爾·薩姆莎。 (譯:葉梓誦) He woke to discover that he had undergone a metamorphosis and become Gregor Samsa.
村上又一次向卡夫卡致敬。卡夫卡在捷克语中是“乌鸦”的意思,村上在长篇小说《海边卡夫卡》开篇就隐晦地用了“叫乌鸦的男孩”这一人物。而这次他近乎于直接引用了卡夫卡的《变形记》第一句话,只是《变形记》中主角Gregor Samsa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而在村上今年的这篇新短篇《恋爱中的萨姆莎 (Samsa in love)》中主角从某种六脚爬行的生物变成了一个叫Gregor Samsa的人。Kafka 用Samsa这个姓氏也绝非巧合。【1】
非现实主义【2】的小说中,会有一扇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门,推开这扇门,我们随作者进入了另一个想象中的世界。《变形记》中的“门”出现在第一句话,“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明明如此突兀但又会令人感觉像“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床头不知是谁放了一份早饭(好无趣的开头)”一样自然,以至于加西亚·马尔克斯谈到卡夫卡对他的影响时说“原来能这么写呀。要是能这么写,我倒也有兴致了。” 【3】
村上小说中的这扇门不总像《变形记》那么明显。在《奇鸟行状录(发条鸟年代记)》中,主角在一个废弃的院子里发现了一个的有年代的石雕鸟,听到了像“拧发条”声音的鸟叫声,而这个鸟叫声一次次在不同时代不同版本但有着相同核心的故事中回荡,串起了小说的主要叙事。在《1Q84》中,青豆被困在拥堵的东京高架路上,为了赶在约定的时间完成一项特殊任务,她从高架的逃生梯爬了下来,进入了有着两个月亮的“1Q84”年的世界。
是什么原因要有这样一扇门呢?现实世界遵循逻辑法则和因果律等等,一切“外显的(explicit)”事物出现在该发生的时间和空间里,头脑似乎占主导作用。而非现实世界里,现实世界的头脑和逻辑并不适用,心中的体验则成了这个世界的法则,情绪得以自由流动,平时人们极力压抑着掩饰着隐藏着的某些东西在这个世界以不同的面貌展现了出来。这些体验的能量如此强大,以至于弗洛伊德造出了“力比多”这个词去描述。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别的词汇或别的方式去描述这个,只是无法否认这个“内隐的(implicit)”心理现实世界的存在,以及由这些情绪和体验构成的内在个人化叙事。
心理治疗中同样有这么一扇门,或许大家能想到,那就是梦。这个梦世界包含普通意义上的梦、“白日梦”“清醒梦(lucid dreaming)以及某种意思上的广义幻想(fantasy)。 我们先看心理治疗中的某些有关梦的案例片段。关于案例的所有描述我都会隐去任何有关个人信息的部分,并对梦的情节进行改写,同时尽量保留个案的心理现实和梦的意义。“造梦”也是心理治疗师受训时的一项训练呢。
案例来自于一次案例讨论会中同行的案例报告。该来访者有堪称辉煌的职场经历,已婚并常年同时跟不同男人保持着错综复杂的多角关系,而且发生了很多离奇的情节。咨询师精心准备了这次案例报告,期待讨论中某些东西会浮现并帮助理解咨询过程,特别是来访者持续求助的动力来源与核心冲突。该女士的一个梦也引起了大家的兴趣。简言之,她梦到自己半裸着在客厅里做瑜伽,而公公从外面回来,若无其事地在沙发上看了一会儿报纸然后又走了,此过程中她也同样若无其事地做着瑜伽。
讨论会上的气氛十分热烈,一如该女士的现实生活。有同行还开玩笑地表示自己也想要有这样的生活。关于这个梦大家也都觉得非常重要,但有不同的理解,比如联想到可能的幼年性侵害等。
我也觉得这个案例的材料非常多,有很多能抓住人的东西,但这些东西之下是什么呢?这个梦又在告诉我们什么呢?一个念头突然浮现:“在另一个时空里,或许她做的这些不会令人惊讶与兴奋呢。毕竟那里变成甲虫也不会感到奇怪。” 然后我跟咨询师讲述了这个感觉:“从材料中我们看到她的生活如此精彩和惊心动魄,大家的讨论也同样热烈,我想论精彩这一点心理咨询中无论如何都比不上呢。我们知道一个现实的梦中各个人物有可能是任何人,如果她的公公是她幻想中的咨询师的形象呢?如果她能感觉有人能不只是对她的生活感到惊奇,而且能静静陪伴她若无其事地听她讲述并理解她会可能会有很大不同。” 咨询师也表达出了近几次咨询中有类似的感受。
CAPA的技术课上,老师讲到了治疗的艺术。她的一个来访者数次提到关于“Mother Earth”的幻想。她刚开始觉得是因为这个来访者因为需要治疗师像大地母亲那样包容她共情她,结果出人意料,一直没有特别的进展。某次持续困惑的治疗中,治疗师突然有了一个圣诞老人(Father Christmas)的意象,她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个想象,就跟来访者表达出了她对这个意象的困惑,看似无关的意象又似乎很重要。这时来访者哭了出来,说在她的印象中在每次圣诞节这个阖家欢乐的日子里她从未感到快乐,一次也没有,她母亲有着双向情感障碍,情绪总在这这个假日发作,而父亲并没能有任何作为,而她自己则总被遗弃在角落哭泣。治疗师终于看到她需要一个“圣诞老人”似的父性形象的咨询师,能够帮助她维持边界感,保护她不被别的某些东西入侵,能够给予不含诱惑的稳定的情感接触且没有侵入性。
当非现实世界的某些东西渗入现实中,治疗的过程就真正开始了。“外显”和“内隐”的两个世界开始互相穿梭与交融。
在第一个案例中,一个“若无其事”的咨询师在咨询室里平静地听她诉说,同时一个“若无其事”的走入她的内心世界里,就像那个平行的梦世界一样。这位女士开始了一些新的体验,即使她不拼命使生活变得格外精彩,还有人能够看到她陪伴她,而不是(道德上)评判她或只认同于她精彩的生活从而触发她的内疚或羞愧。
在第二个案例中,当“圣诞老人”走进了她的现实里,她终于能够感受到身处某个边界下的安全感,能够谈她的创伤。从“大地母亲”想到母性形象是现实世界里的因果联系,可惜这个逻辑在心理现实(psychic reality)中并不适用。而从“Mother Earth”联想到“Father Christmas”则是类似于梦境里的创造性,治愈从此开始。
我们知道,村上是一个物语(世界)的构造者。比如在非现实主义长篇中,《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构造独角兽的世界,《1Q84》中构造了小小人和两个月亮的世界。在这些世界里,他得以摆脱各种逻辑现实的束缚,通过在现实与非现实之间不停地穿梭使主角(以及自己)的体验流动起来,从而发掘并建构自己的叙事,并创造出意义来。
而村上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写作,更像是把发掘并建构的叙事整合进现实中,从而得以确认在非现实小说中创造过程的阶段性完成。这些现实小说中我个人感触最深的是《挪威的森林》、《国境以南太阳以西》和《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在这些小说里,某些非现实因素总是不经意地渗透进来。
以《挪威的森林》为例。渡边去阿美寮(Ami Hostel)看望因抑郁而疗养(入院)的直子,夜里住在套房里。深夜在渡边半梦半醒之间,直子进入了他的房间,但完全没有跟渡边交流,只是把自己的酮体完全暴露在月色之中,然后走出去消失在黑暗里。在渡边看来,那是直子“从未有过”的“完美”的酮体。直子是在通过这个行为展示出她在现实中无法展示的生命原始的活力。我们知道,直子后来自杀,使得这段情节那么令人唏嘘。就像是直子生命中最后一部分活力如烟花般绽放,而渡边能够得到足够信任来保留关于这份美丽的记忆。
电影《盗梦空间》中,童年的小风车通过了四层梦的掩饰终于到达做梦者的现实中,当做梦者感受到父爱后终于放弃了因想赢得父爱而做出的对他来说“无谓”的努力,发现父亲真正想让他做的并不是继承父业,虽然父亲这么说。但真正重要的是父亲未能说出的部分,父亲想让儿子完成自己并没有完成的事——真正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不管他的梦想从现实世界的意义上看是多么“渺小”,都是对他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映射。这个过程产生了极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化解了内心冲突。
来访者通过描述自己的生活及自己的思考来讲述外显的故事,也通过梦或幻想来诉说潜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内隐叙事。治疗师需要保持孩童般的好奇推开那扇门,并且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某些东西自然浮现。《奇鸟行状录》的结尾部分,主角冈田在“那边的世界”里与邪恶Boss激烈搏斗,终于用棒球棍击碎了他的头颅,结果“这边的世界”里恶的源头绵谷升突发脑溢血倒地不治。当我们看到由极致的冲突迸发出了某种穿越主观世界和现实世界边界的某种能量,这样的情节也显得自然一些。
马尔克斯在那篇访谈里也谈到他如何把俏姑娘雷梅苔丝送上天空。他说这个并不全是虚构的,现实中发生了呀,“有一位老太太,一天早晨发现她孙女逃跑了;为掩盖事情真相,她逢人便说她孙女飞到天上去了。 ” 通过什么方式呢?马尔克斯不知道。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一个漂亮的黑女人晾床单,结果床单被风刮飞了。他就突然想,把床单给她,她就也能飞了。于是,“俏姑娘雷梅苔丝就一个劲儿地飞呀,飞呀,连上帝也拦她不住了。”
注:【1】村上在纽约客发表的短篇《恋爱中的萨姆莎》。【2】仅用非现实小说这个词区别现实小说,非关于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等的理论探讨。【3】见作家永远是孤军奋战的——马尔克斯采访记
冯晗,简单心理平台咨询师。长期接受美国精神分析师/精神分析取向治疗师的个人案例督导及团体督导。 持续接受美国精神分析师的个人治疗中,已200小时。 个人心理咨询1500小时。
简单心理app上架啦,欢迎下载反馈:)
简单心理
jiandanxinli.com
专业的心理帮助从未如此简单。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公众号简里里(janelee1231)
分享
举报
0 notes
jiandanxinli · 9 years
Text
五个步骤驾驭你的焦虑
文|唐苏勤 焦虑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情绪。除了被诊断患有焦虑症或社交焦虑症的朋友外,很多人也常常会被焦虑情绪困扰,而每个人在人生的某一时刻也必定体验过焦虑情绪。但现代人工作忙碌、生活步伐急促,未必能定时抽空接受心理咨询和辅导,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让无处不在的焦虑情绪为我们服务,今天跟大家分享由自己就能完成的五个步骤来驾驭焦虑。 1.“按停”身体预警信号 当我们情绪起伏不定时,身体会出现变化及反应,如心跳加速、呼吸不顺畅、肌肉紧绷等。此时,必须把握时机,“按停”这些预警信号。 当我们感到焦虑时,身体会习惯性地出现一些预警信号,再一次检视一下它们。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下列方法去抚平焦虑情绪:呼吸放松、想象意象放松、喝冰水、闭目养神、听音乐,或者其他自己喜欢且有效的方法。 2.脑袋停一停 当身体预警信号响起时,代表我们可能正因为脑海中出现不合理思维而处于情绪起伏的状态,此时,必须提醒自己要立即停止所有的不合理思维。同时,问问自己是否跌进了哪一个思维陷阱。咨询过的朋友们跟我分享的“且慢,停一停”的方法和提醒话语有:-等一等,现在的情况并不如我想象的那么坏! -停一停,先想清楚,千万不要钻牛角尖! -内心大声呼喊:“不要再想下去了!” -停下来!不要把事情看得这么糟糕! 当然,我们也可以为自己创造更多方法和提醒话语,不管对哪种方法,每次使用后,我们都需要记录它的效果(0分代表完全没用,10分代表非常有效)。 3.反问自己 简单的自我反问,可以帮助我们纠正自己的不合理思维、从多个观点和角度看待事件。这一步是驾驭焦虑的关键。 首先,我们要问自己:“我最常跌进哪些思维陷阱呢?” 常见的思维陷阱有: 非黑即白:事情只有一个绝对的结果,不存在其他的可能性。 大难临头:把事情的严重性放大,把后果看成灾难。 感情用事:以情绪和感觉作判断或结论,忽略事情的客观事实。 归咎于己:出现不理想的结果时就怪自己,认为是自己的责任。 妄下判断:还没有足够的事实根据,就已经做出判断。 否定自己:经常不自觉地贬低自己、令自己意志消沉。 贬低成功经验:就算做得再好,总是贬低成功的价值,认为这是应该的。 其次,识别这些思维陷阱后,下面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客观、理性地看待事件: -有什么证据证明我这个想法是对的/错的呢? -这是不是事实的全部? -最坏的情况发生了又会怎样呢? -其他人(家人、朋友)会有什么看法? -如果我继续这样想,对我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呢? 4.分散注意力 当我们停止了所有的不合理思维,并以其他角度反问自己后,为避免继续专注在这些事情上无法自拔,我们可以进行一些正面行动将注意力分散或转移到另外一些不相关的事情上。这些行动可以是一些很简单或很小的行为,但能够带给我们开心或舒一口气的感觉。常见的一些行为是:外出散步、洗澡、看书、听音乐、看电视、打电话等。 5.制作鼓励卡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找一些精致的卡片,写下你从任何地方得到的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正面句子作为自己的人生金句。当我们受到情绪困扰时,可以去除这些鼓励卡来为自己加油打气。当然,我们也可以自行创作一些让自己感觉放松、舒心的语句来鼓励自己。比如我常跟焦虑的朋友们分享的“蹲在脑子里的老虎不吃人”,就常被他们写在卡片上随身携带。 看完这五个步骤,是不是很想去尝试一下呢?如果我们愿意循序渐进、多加练习的话,正面的改变一定会发生! ----- 唐苏勤,简单心理咨询师。2006年开始学习心理学,2008年开始学习心理咨询,2010年开始接受认知行为治疗系统训练,2013年开始将正念融入咨询,实践基于正念的认知行为治疗,累计咨询个案超过1000小时。目前正进行长期个人体验,并接受香港认知行为专家的督导。 简单心理app上架啦,欢迎下载反馈:) 简单心理 jiandanxinli.com 专业的心理帮助从未如此简单。
0 notes
jiandanxinli · 9 years
Text
村上春树从未放弃治疗
文|冯晗 村上春树从未放弃治疗。 写小说和跑马拉松是他治愈自己的主要途径。他在很多场合讲过自己33岁时为什么决定开始跑步,也讲过自己29岁时是如何决定写小说。直到现在他64岁,还在做这两件事,写了三十本长篇小说加短篇集,跑了三十次左右马拉松。 我想先从《挪威的森林》开始谈起。 第一次把村上春树和心理治疗联系起来,是两年前我参加的日本心理治疗师池见阳关于“聚焦心理治疗(focusing therapy)”这一体验式疗法的讲座。前一天和他聊天时发现村上春树是我们共同的话题,他说他们都是神户附近长大从小接触神户港区的西方文化也都在美国生活很久,而且鉴于村上为人熟知他会在讲座中引挪威的森林片段来例证聚焦治疗中“体会felt sense”这一概念。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想���出池见博士的引用但却又因为书中关于体验的描述很多,实在无法确定。下面这段是我个人喜欢的,选自第三章结尾部分,直子向渡边无法打断地讲述自己,因为某种无法获知的原因他们度过了在一起的第一夜,然后直子不告而别。接下来是对渡边感受的描述: “我心理失落了什么,而又没有东西填补,只剩下一个纯粹的空间被弃置不理。身体轻得异乎寻常,语音虚无缥缈。” “Something inside me had dropped away, and nothing came in to fill the cavern. There was an abnormal lightness to my body, and sounds had a hollow echo to them.” 我们可以欺骗自己的头脑。渡边可以随便找一些什么“合理”的原因安慰自己,告诉自己没有错因为他并没有强迫直子做什么,或者仅仅看做因为他们星座不合,也可以逛酒吧打游戏去寻找暂时的解脱,但这些也或许会使他把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封闭起来,从此感受不到那���真实的快乐和痛苦。体验是真实的。当我们真实体验到某些东西,我们知道它们就在那里。渡边非常失落,感到一种莫名的空虚感: “这种莫可名状的心绪,我既不能将其排遣于外,又不能将其深藏于内。它像掠身而去的阵风一样没有轮廓,没有重量,我甚至连把它裹在身上都不可能。风景从我眼前缓缓移过,其语言却未能传入我的耳中。” “I had no way to deal with it, no place I could take it to or hide it away. Like the wind passing over my body, it had neither shape nor weight, nor could I wrap myself in it. Objects in the scene would drift past me, but the words they spoke never reached my ears.” 我们知道这种“不能将其排遣于外,又不能将其深藏于内”的心绪部分来源于直子的抑郁。直子在与渡边的关系中用倾诉和行为表达了这种抑郁,渡边并没有防御自己或与自己或对方隔离而是选择了跟她一起体验,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容器”试图跟直子一起承担这份抑郁。“容器”也是比昂关于心理治疗关系的经典的描述。 他这么做的一个直接结果是改变了自己。 “我比以前更为按部就班地到校听课。课虽然枯燥无味,同班上的人也无话可谈,但此外别无他事。听课时我独自坐在教师头排的一端,不同任何人交谈,吃饭时也是独自一人,烟也戒了。” “I went to classes more faithfully than ever. The lectures were boring, and I never talked to my classmates, but I had nothing else to do. I would sit by myself in the very front row of the lecture hall, speak to no one, and eat alone. I quit smoking.” 关于行为的改变有各种讨论,我们这里看到的是真实的体验和关系会带来改变。心理治疗治愈过程发生时,咨询师和来访者一起面对来访者生命中的不确定性和痛苦,这种体验改变着来访者,也同时不可避免改变着咨询师。如果咨询师回避咨询关系对自己的改变,真实的治愈不大可能发生。这个工作对我而言最大的感受的一部分就是需要去面对某种改变带来的不确定性,生活中我会用跑步去平衡这种感觉。村上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也谈到了相似的东西,小说写作的过程伴随着对自己体验的深度探索从而带来不确定性。 关于抑郁,我想谈谈《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里多崎作是如何停止对死亡的渴求的。主角通过一个梦,梦到自己只能得到某个女人的肉体和心灵两者之一(他也意识到这个女人代表“存在”本身),从而引发剧烈的情感体验。 “他无法前进,又不能后退。 那时作感到整个身躯仿佛被一双巨手嘎吱嘎吱拧绞,剧烈疼痛。肌肉撕裂,骨骼悲鸣。还有一种全部细胞行将枯涸的极度的干涩。愤怒令肢体颤抖。 按作在梦中理解的,所谓忌妒是世界上最令人绝望的牢狱。因为那是囚徒囚禁自我的牢狱,并非被人凭借暴力关进去,是自己走进去,从里面锁上牢门,亲手把钥匙扔到铁栏杆外的。而且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知道他被幽禁在那里。当然,只要他下决心出去,就可以走出去。因为那牢狱就在他心里。然而下不了决心。他的心变得像石壁一样坚硬。那正是忌妒的本质。 他事后才想到:恰恰就是在那个时间,多崎作停止了对死亡的渴求。” 弗洛伊德在他早期的论文Mourning and Melancholia中阐述了哀伤与抑郁的关系。他认为当哀悼的对象僵死在那里,“无法前进又不能后退”,无法从潜意思层面完成哀悼的过程,抑郁由此产生。关于需要哀悼的内容,不同的人有非常大的主观差别,对多崎作来说,是那种“妒忌”的体验(这里的妒忌更接近于envy而非jealousy)。在接下来的故事中我们知道主角的这种envy跟他的一个原始幻想有关。而关于这种近乎原始的envy体验,最初的精确描述见梅兰妮·克莱因《嫉羡与感恩Envy and Gratitude》一书。 是什么阻碍了我们体验和感受的流动呢? 有一些研究表明,中国文化中的个人更习惯以身体为容器去处理创伤和由之而来的痛苦,而不是以心理为容器。这也和某些人的观察和思考相吻合,比如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书中对中国人“身”与“心”的探讨。由此我想到了一位医生讲到的心血管内科的某些事。心血管内科的火爆不仅仅来自于“心脏病”,在他看来80%的病人是心理问题。有的病人长时间感觉心里非常堵,但或由于创伤过于强烈使得他们那种堵的感受无法得以表达从而躯体化(强迫病人表达可能引起更严重的后果)。医生花了很多努力终于找到一个拥堵的血管并做了心脏搭桥手术。病人各种痛苦得以暂时释放,但没过两个月又来医院了,因为堵的感受还在。 很多人无法进入自己的体验,也有很多人无法清晰表述自己的体验。如果找原因的话,大致会包含以下几种可能: 1. 体验过于痛苦从而(潜意识中)选择了压抑。 2. 缺少共情的能力,无法与自己或别人的体验共情。 3. 积极的体验可能伴随着某些羞耻(或内疚)感,消极体验(或因内疚)无法自我抚慰。 4. 缺少一个心理层面的“镜子”,无法确认自己体验是真实存在的。 5. 长期以来自己没有被另一个作为主体的人深刻理解过,从而没有感受到体验是可以被理解的。 6. 自幼年起被教育客观认识世界,从而置自己的主观体验(心理现实psychic reality)于不顾。 当下的社会或多或少是一个“体验的荒漠”,我们有各种“体验”,如体验式休假和体验式购物,也用各种方式刺激我们的感官,但似乎越是如此,离我们的内心体验越来越远,这或许会令我们不是真正感到快乐,或因为真实的体验无法发生而感到“饥饿”。 卡尔·罗杰斯说“(对我来说)体验是最高的权威。Experience is, for me, the highest authority.” 村上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体验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我们可以去接近主角的体验和感受。在《奇鸟行状录》中,我们会跟随主角在枯井下待三天,直面人生中的很难触及到的阴暗一面,同时当正午的阳光恰好以某个角度照入井底之时也体验到了彻底渗入心扉的光明。 心理治疗是带我们走进自己体验的一种方式。治疗关系营造了一个安全的氛围,很多时候也是抱持性的氛围(holding environment),让我们能够尽量以自己舒服的方式去体会自己所经历的,并且去探索自己那些平常被遗弃或忽视或压抑了的体验。在心理化(Mentalization)疗法中这个过程也叫做"holding mind in mind"。那么,这些体验会把我们带到何处呢? 冯晗,简单心理平台咨询师。长期接受美国精神分析师/精神分析取向治疗师的个人案例督导及团体督导。 持续接受美国精神分析师的个人治疗中,已200小时。 个人心理咨询1500小时。 简单心理app上架啦,欢迎下载反馈:) 简单心理 jiandanxinli.com 专业的心理帮助从未如此简单。
0 notes
jiandanxinli · 9 years
Text
孩子,妈妈不代表正确
文|王雪岩 孩子,随着你长大的脚步越来越快,我也在越来越多的感受到你的独立。面对青春期的你,我其实也是有压力的,青春期,也意味着你会渐行渐远,终有一天,你会像长大的小鸟,离开我,飞向属于你的那片天空。在你飞远之前,我相信你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挣扎,在离开和留下来之间的争斗,所以,帮助你离开我,是当妈妈的责任。这对你对我来说,可能都有些残忍,但是这又是你我都必须面对的成长。还记得有一次我在讲课时谈到“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是培养他们有能力离开我们”,话一讲完,有位家长就哭了。是的,帮助儿女离开自己,对母亲来讲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其实对我而言,也是如此。面对你的长大你的离开,我会有失落也会有留恋,但我也知道,当你长大后,当你的翅膀足够有力的时候,我对你最大的祝福,就是让你自己去飞翔,让你自己独立去面对生命的风雨,而我,应该去寻找属于我的新生活,而不试图将你留在我有身边帮助我缓解渐渐老去的孤独和恐惧。是的,帮助你离开我,才能帮助你实现生命的独立,这是每一个人成长的意义。 独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一个人的出生,宣告了他身体上的独立,从此他不再需要借助于一根脐带的连结来保证生命的延续,从此后他可以自己呼吸,可以自己进食,他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但是,心理上的独立却要涉后很多。当这个孩子一点点长大,会走路了,他就可以离开妈妈的怀抱,去探索更广的世界,他与妈妈的距离可以远了一些;再后来,他上幼儿园了,上学了,工作了,他独立的脚步越来越快,离开妈妈的距离也越来越远。终有一天,他可能会结婚,会拥有他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活,此时,妈妈已经是另外一个家庭的成员。人生的重要事件一步步走下来,是容易完成的,不容易的是完成孩子与母亲心理上的剪断脐带,心理上的各自有家。这个过程之所以不容易,是因为,对于妈妈来说,孩子曾经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她生命的延续,虽然疲累,但是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妈妈的生活也有了意义,如果孩子不再需要妈妈,妈妈的人生可能也会因此失去寄托;对于孩子而言,独立,也意味着从此不再享受妈妈的照顾,同时也不再满足妈妈的照顾孩子的需要,这可能会让孩子慌乱或是内疚。所以,孩子的独立对母亲和孩子而言,都是会有些难度的,这个难度在于,有时候,在爱的名义下,妈妈会阻止孩子长大,孩子也在爱的渴求中,放弃长大的权力。在我的工作中,看到过太多孩子长大的艰难,所以我知道,我放手越多,你长大的路上会越轻松,所以,我愿意陪你一起,当然,也是你陪我一起,去完成这个过程,完成我们两个人的成长。 让自己长大,你要学会几件事,这几件事很重要,重要到会影响你一生的发展,影响你今后的生命状态: 尊重他人,但不必绝对顺从: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中,孝道是非常核心的内容,但是孝文化也在发展的过程中被滥用和误读。孝道原本强调的是父母子女间爱的联结,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孝道被统治阶层用来强调顺从,在子女顺从父母这个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孩子,长大后就会变得顺从权威,对于统治者来讲,这是加强其统治的方式,但是对于个体来讲,这会磨灭了个体的创造力,当一个人不能质疑前人传下来文化,而只能全盘接受的时候,文化就会萎缩,因为任何的传递都会在传递中损失,如果没有新的内容补充进来,就只有萎缩这一个结果发生了。这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不管是对国家对社会还是对个体而言。 所以,在你成长的路上,你要学会独立的思考,也要学会尊重自己的思考,而不是简单顺从于父母的意见。你现在正在青春期,你对世界的接触越来越广,你看世界的角度也会越来越丰富,所以,你可能对世界会有与我完全不同的想法,当你的想法与我不同时,不代表你是错的,也不代表我一定是对的,那可能只是因为我们的经历不同,我们看世界的视角不同,就像是我们同时看到一个苹果,你看到的那面是绿色的,而我看到的那面是红色的,你说它是绿色的,我说它是红色的,我们说的都对,因为我们站的角度不同。对的,这个世界是多元的,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唯一的正确答案。所以,你要学会尊重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的想法。当别人的想法与你不一样时,不代表你是错的,即便是大多数人的想法都与你不一样,你同样拥有自己独特想法的权力,当然,你也不必因为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不同而试图去说服别人,因为他拥有不同的想法,同样是他的权力。但是你可以试着把你的想法告诉别人,讲出你的想法,别人才能了解你更多,你也会贡献更多的思考给别人,但你的权力仅止于此,你没有权力要求别人一定都具有跟你一样的想法,也没有权力要求别人都顺应你的想法。除非你的想法基于你的权力,比如你是某件事的领导,你就有权力要求别人服从于你,但这个权力是与责任对等的,当你行使这个权力的时候,也意味着你要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结果。 在你与我的关系中,同样是这样的。从你一出生,就生活在被我的照顾之下,当你很小的时候,顺从我对你而言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因为那时候你还没有发展出独立的能力,但是,现在,你长大了,当你进入青春期之后,独立的需要在你的内心会越来越强烈。也许这会使你变得很冲突,也许当你的很多想法与我不一样时,你会感觉在背叛我。是的,有的时候你的想法也会让我惊奇,有时你反对我的想法时也会让我楞一下,但更多的时候,那会让我意识到,你在长大,我会为你发展出独立观察和思考世界的能力而高兴,你要知道,妈妈不总是对的,当你的想法与妈妈有冲突时,要记得听听妈妈的想法,但不是一定要遵从妈妈,对你的生命而言,你自己的思考、探索,即便是失败的经验都会是比顺从妈妈更宝贵的东西,因为属于你自己的人生,不应该是重复妈妈的。你不必为自己的长大而内疚,面对我内心因为你渐渐不再需要我而产生的失落,那是我自己需要处理和面对的事情,而你的任务只是让自己自由的成长,是的,你不必为我的情绪负责,让我开心不是你的义务,那是我自己要为自己负责的地方,这也是每一个妈妈终将要完成的功课,那就交给我去做吧,你只管张开翅膀试着去飞就好。 尊重自己,学会拒绝:在大家的眼里,你一直是个乖巧的孩子,但曾经,我也会为你的乖巧而担心,我担心的是你会因为自己那么乖巧而被喜欢,却因此忽略了自己的真实需要,很长时间以来,我真正期待的是,你可以是个淘气的孩子,所以,你小时候我也常常带着你去做淘气的事情。慢慢我发现了你的淘气特质,前些天当你讲到在幼儿园时因为设个小圈套把小朋友们锁在厕所里而被惩罚时,我发现自己笑得如此放肆,我知道那笑的背后有一部分是我童年被压抑掉的自由在那时得以释放,但更多的是,我突然明白,其实你是一个自由成长的小孩儿,我根本不用担心你的天性被压制了太多,而我的担心,其实只是来自我自己的成长经历。你看,妈妈虽然学了心理学,接受了很多年治疗,也得到了非常非常多的成长,可是,有时候我还是不能那么清晰的懂得你,而且可能这样的时候还很多,那是因为妈妈只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所以会有各种各样的局限在身体里,也会时时犯各种各样的错误。 面对一个可能犯错的妈妈,你要学会的,一个是允许妈妈犯错,一个是拒绝妈妈的不合理要求。我想这对你并不容易,因为妈妈是那个为你提供生活保障的人,接受妈妈会犯错会让你害怕失去依靠和保障;拒绝妈妈就像一场冒险,也许你会害怕因此而被妈妈惩罚。嗯,这的确是有可能发生的,因为每一位妈妈其实也是带着各种各样的伤口长大的,有的时候那些伤口本身就会带领妈妈不经意间伤害了孩子,有时这些伤害还是在爱的名义下发生的,所以有时被拒绝的妈妈会有强烈的挫败感,这可能让她变得很愤怒,可能会觉得自己“好心没有得到好报”,所以,她会因为被孩子拒绝而愤怒,而这个愤怒就会限制了孩子的成长。但是,我向你保证,我会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陪伴孩子成长的妈妈而不是限制的妈妈,也许我不会做到完美,但是我会努力做到去理解你,因为我爱你。爱孩子,就是帮助孩子生活得更好,而我已经懂得,帮助你生活得更好的方式就是允许你长大、独立,这样你才有能力创造你自己的生活。而你也要记得,妈妈是用来爱的,而不是用来满足的,爱妈妈的方式是让你自己生活得足够好,你生活得越好,妈妈的心会越安宁,妈妈也会因此感觉到生命的阳光。 你要学会拒绝的东西有很多,学会拒绝别人不合理的要求和期待,保护好自己的感受,你才能将事情做得更好,才能真正保护好你与别人的关系,因为只有当你不必为别人承担太多时,你才不会讨厌那个人。在陌生人中,这个拒绝是容易的,但是在重要的人身上,这个拒绝就会变得很困难,一个是有时候该不该拒绝并不是那么容易分得清,一个是拒绝对你重要的人时,可能会让你害怕,害怕伤害那个重要的关系。这里面,有一个很简单的诀发窍,就是你要学会尊重自己内心感受,不要让自己违心的接受。比如当你的姥姥害怕你感冒让你多穿些时,你可以拒绝她,因为你比她更清楚自己的感受,所以,你要尊重的是自己的体验;当你感觉任务太重时,你可以拒绝老师给你安排的工作,因为硬接过来你可能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很好的完成;当你觉得自己已经尽力学习时,你可以拒绝爸爸对你分数的遗憾,因为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成绩关系的是你自己的人生,相信你自己有能力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学习才不会成为在替爸爸做的事情;当妈妈责备你没有告诉我你一天做了什么时,你可以拒绝汇报,因为你已经是个大孩子,你有权安排自己的生活,而妈妈的担心是妈妈自己要处理的焦虑,你不必为妈妈承担太多责任。。。。。。。其实,我想告诉你的,并不只是这几件事情,我想告诉你的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你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而当你的选择与别人的期待有冲突的时候,你要尊重的,是自己的内心。 当然,告诉你这些,我并不是教你自私自���,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而忽略其他人的感受,恰恰相反,我想告诉你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关系社会中,我们永远无法逃开内心中被他人接受的期待,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尊重别人,至少不能伤害他人,所以,你要学会的是,当你拒绝时,你要有能力告诉对方你自己的真实想法。那,这会不会和有勇气拒绝别人相冲突呢?事实上,不会。 因为只有当你能够尊重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够不伤害自己的感受时,你才不会感觉被对方入侵、被对方控制,你才不会想逃离对方,这样你才可能从内心里接纳对方,才可能与对方保持比较好的关系。而当你在无法拒绝中一步步退让的时候,你就会变得越来越愤怒,最终你们的关系就会真的被破坏掉了。 建立清晰的心理边界,学会尊重他人与自己:在我们中国的文化里,父母与孩子之间有非常紧密的联结,这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边界常常是模糊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也常常被爱所伤。所谓心理边界,就是将自己感受为自己,他人感受为他人,并且愿意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也尊重他人与自己不同的能力。你可能会问,这当然很容易区分啦,但我想,你所感受到的容易,是物理上的区分,而痛苦,往往来自心理、情感层面的无法区分。一个孩子,从他出生那一刻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他将拥有完全独立的属于他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间,但对于中国的很多父母来讲,孩子从一出生就成为父母的私有财产,所以父母出于爱心,愿意为孩子操办一切,但这往往会剥夺原本应该属于孩子的成长空间。当父母不断催促孩子看书时,学习就不再是孩子的事情,而是为父母学习;当父母为孩子抵挡一切风雨时,成长就成为了父母的责任,孩子不再愿为自己的长大负责;当因孩子犯错父母大发雷霆时,改正错误成为了父母的期待,孩子在承担了内疚之后,就不再为改善做更多的努力。。。。。。。 当你还小的时候,你的确需要一段时间与父母之间的边界是模糊的,因为这时候的模糊可以帮助妈妈更容易的去理解你的需要,照顾你长大。但是现在,当你已经进入青春期的时候,这样的模糊只会成为你成长的阻力。所以,我已经花了十几年来做准备,准备接受你有一天向我宣告:我是大人了,你不许。。。。。。。你一定。。。。。。。我想当我真的听到你的独立宣言时,可能也并不那么轻松,但我知道这是我必须面对,同时也是值得欣喜的事情,尽管那意味着从此以后,我在你的面前再难是权威,但这恰恰是养育儿女的意义所在:当儿女有能力超越父母质疑父母的时候,就意味着社会存在进步的动能,当儿女不得不服从于父母,不得不以父母的想法为标杆的时候,每一代人能从上一代人那里继承下来的东西会逐渐减少,社会文化的积累也就会逐渐萎缩,而这样的结果,只能是每一个人的生活品质都在下降。所以,当你开始向我宣战的时候,恰恰是你的独立性,你的自主意识,你的创造性都在全面发展的时候,我没有理由因为自己的恐惧,恐惧对你失控而阻止你的发展。你可以有你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情感空间,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我不会把自己的生命经验强加于你,所以,你放手去探索你的世界就好了,不必为我的生命状态情绪状态负责,不必哄我开心,不必让我满意,因为那是我自己的事情,是需要我自己去努力改善的,而你,只要负责自己的发展就好。 我希望的是,当你与我之间可以安全的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时候,你可以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会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空间,既保护自己的空间不被入侵,也不去入侵他人的空间,学会理解和尊重彼此的不同,学会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而又不过多卷入他人的情感空间试图干涉他人的生活。当你步入社会后,你也同样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与你的领导、同事相处,当大家都可以尊重别人的心理界限时,这种有距离的关系,才能让彼此感受到真实的亲密,而不是彼此控制与伤害。 每个人都会犯错,包括妈妈和你:很长时间以来,我都是你的骄傲,这是让我非常自豪的事情,因为能够赢得青春期孩子的认可,对现在的父母来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孩子,不管在妈妈你眼里多么厉害,现实是,妈妈只是一个普通人。曾经我在你的眼里非常厉害,那是因为曾经你很弱小,当你感受到妈妈可以照顾你的时候,也许那对你来讲是一件神奇的事,但其实,妈妈并不真的具备神奇的能力。所以,当你渐渐长大,你就不得不学着接受一件事:妈妈只是普通人,而且,随着妈妈年纪的增长,某些能力会越来越弱,也许,这会让你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失望,因为你会越来越多的看到真实的妈妈远不是你曾经以为的那么有能力,因为你不得不接受慢慢失去妈妈对你的全面照顾;而妈妈自己,也不得不接受自己的有限性,很多很多的事情,远不是我的能力所及的,比如面对你未来的生活,我无力为你安排好一切,面对我自己的逐渐老去,我也无力阻挡。慢慢地,我们的关系会发生一些逆转,你渐渐变得有能力起来,而我,会慢慢变得越来越失去能力。这可能会引起我们两个人的恐慌,我害怕失去我生命的活力,你害怕失去我曾带给你的安全和依恋。但这就是生命的过程,每个人的每一天都会面临着新的经历,新的体验,而我们的母女情缘就是在这样每一天的不同中发芽、成长、成熟,而我自己,其实也是一点点跟随着你的脚步在成长。是的,其实你的长大也带来了我的长大,跟你在一起的每一天其实都是帮助我积累新的经验的过程,你的每一个变化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所以我也必须要试着找到新的、更恰当的方式与你相处,所以,我也常常会犯错。 我不知道对于妈妈曾经犯过的那些错你是如何体验的,很多时候当我回过头去回忆我们曾经的经历时,会后悔自己做得实在是糟糕。我记得有一次跟你说到我没有早一点意识到你的生病时,你很自然地说“你又不知道”,你那句无意中的回话,对我来说却是有非常重要的治疗意义,内疚曾是压在我心头的重石,但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追悔没有任何意义,唯有珍惜当下,才是真正的对生命负责。所以,那一刻,我决定,接受我曾犯下的错,接受自己不过是个普通人,当我可以接受自己的时候,我的生活也变得轻松起来。跟你讲些,我是想告诉你一段自己的心路历程:我们每个人都是普通的,都没有上帝一般的掌控能力,可以把所有的事情做到完美,既然如此,就接受我们自己的弱小和不完美吧,当我们能够接受自己的弱处越多,能够允许自己犯错,我们自己就会活得越真实,反而我们也会变得更有力量,因为我们不必再花太多的精力去掩盖我们的弱小去抵御我们的恐惧了。 表达情绪是你的权力,放弃虚假的和平: 在我的工作中,常常会看到对愤怒、无助、恐惧、爱与依恋等等这些情绪的害怕,因为害怕它们跑出来,所以就会用更种更样的方式阻止它们出现在生活中,当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允许这些情绪跑出来的时候,有的人会说,从小父母就不允许,比如生病时父母就会变得暴怒,所以他就不敢再让自己柔弱;有人会说,害怕自己生气就会惹恼别人,因为他小时候真的是被这样对待的,所以他就假装对什么都不生气;有人会说,他从来不敢让自己感觉某个人是重要的,因为他害怕一旦那个人对自己重要起来,失去他时会承受太大的痛苦,而他的这个害怕,恰恰是来自他曾经失去。那些这样那样的不敢背后,其实是有各种这样或那样的创伤,他们为这些不敢所付出的代价,可能是各种疾病,或是各种生活中的糟糕。现代医学发现,很多很多种的疾病,都是有心理原因的,当一个人的情绪出口被堵塞后,这些情绪就会留在这个人的身体里,伤害这个人。 所以,孩子,当你的人生渐渐展开的时候,你会慢慢增加许多许多的经历,你会遇到很多的人和事,在这个过程中,你也会经历到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你要记得,所有发生在你内心的那些情感,都是值得被尊重的,每一种情绪背后��也都在表达着各种种样的诉求,你要试着学习将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不管是爱的情感还是伤害性的情感,这些情感其实是在帮助你理解自己更多,帮助你与周围人发展更好的关系。 有的人害怕表达爱的情感,因为害怕表达之后会被拒绝;也有的人害怕表达愤怒,因为害怕表达之后会损害跟对方的关系。其实,很多时候,这些害怕只是来自我们的想象,想象当我们说出来后会发生我们不想看到的结果。但其实,当我们真实的向对方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时,只是表达,而不是责备对方时,对方可以感受到我们的真实情感,可以感受到我们对他的信任与尊重,所以,这不仅不会破坏关系,反而可能会因为理解而促进关系的发展。反倒是当我们不敢说出来的时候,那个折磨我们的情绪就一直停留在了想象的危险中,这相想象可能带领我们一步步破坏关系。因为当我们并没有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的时候,对方也并不了解我们内心在发生什么,也就不会做出调整和改变,他的继续可能会带给我们更多的伤害感,从而关系就这样一点点被腐蚀掉 。所以,当我们不能真实表达自己的情绪时,我们所努力维持的那个和平,其实是一个和平的假像,真实的愤怒就在假像下翻滚,当这些愤怒再也掩盖不住时,就会成为强大的破坏力。 王雪岩,心理咨询师。长期接受精神分析系统、连续训练,接受个人分析超过200小时(持续进行中),个体督导超过100小时(持续进行中),团体督导超过400小时。具有丰富临床经验,个案经验超过6000小时。 简单心理app全面上架,欢迎下载~ 简单心理 jiandanxinli.com 我们关心你的心灵
0 notes
jiandanxinli · 9 years
Text
有关抑郁:关爱自己,做个温暖的朋友
文|简里里 抑郁症 / Depression “抑郁症”是诸多心理障碍诊断名词中,大家最常听到的一个。上班久了心情不好,老公没刷碗心情不好,领导没给假心情不好……人人都会抑郁。典型的抑郁症核心症状是:持续的情绪低落、对周围一切事情失去兴趣、乏力记忆力减退。 我每次提起这些的时候,身边的朋友都大呼小叫:“我有哎!我也有哎!”。这让“抑郁症”显得不那么稳重,随随便便就得上了,随随便便也就好了。而实际情况是,它是和“感冒”、“肺炎”一样的生理疾病,有着自己的生理特性和生理症状,也因此它值得一个更认真、更规范的治疗。 更甚的是,抑郁症的来访者往往本身很聪明,又擅于假装自己“很好、没问题”。在生病的状态下,盲目的乐观鼓励,只能让他们雪上加霜。相比“打鸡血撒阳光”式的开导,他们更需要身边的人来承认他们的困境,关注他们的内心苦痛。 有幸受单向街书屋、媒体人心理沙龙和中国三明治之邀,我于2013年1月份在单向街书屋做了关于抑郁症的讲座。亦感动于当天观众的专注和鼓励,将当天的讲稿整理成系列文章。 (一)什么是抑郁症 我做咨询师接待的第一个来访者,坐下来跟我说了下面的话: “早上很难起床。我只想蒙头大睡,藏起来谁也不见。我不想和任 何人讲话。我不想吃东西,也瘦了很多。” “没什么事情能让我提起兴趣。我一直都觉得很疲倦,晚上一直睡 不好,但是我得咬牙坚持,因为我得去上班,还要照顾家庭。我觉得 很无望,看不到任何好转的希望,也觉得没什么能够好起来。” “我觉得自己很糟糕。我像是老了一样,什么都记不住,事情也想 不明白。我努力地想要积极一些,但是做不到。” “我觉得很绝望。” 这几句话,在我后来做咨询的几年里面,能够被临床诊断为“抑郁症”的来访者,用不同的方式、不断地重复讲给我听。 那,我们来一起看一看,什么是“抑郁症”。 --情绪持续低落。觉得空虚、没有价值感。 人们对抑郁症有一点小小的误会,是总以为抑郁症的患者每天都是“难过”、“伤心”的。实则不然。有一些抑郁症的患者,并没有觉得难过伤心,而是觉得空虚、毫无价值感。而这个“持续”,其意义更多是,每天都是这个样子。 --对周围一切事物失去兴趣。 重点是,对一切事物都失去兴趣。我们一般会问来访者,说,你平时喜欢做什么?周末喜欢干嘛?典型的抑郁症来访者会说,我以前还去打球,现在提不起兴趣了……好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 而我有些朋友,跟我叽喳许久,声泪俱下,说自己对什么都没什么兴趣了。收拾书包时候,忽然两眼放光,说,我带你去吃雍和宫附近的泰国菜,超好吃! --食欲丧失/激增,体重有明显变化。 人的情绪总是跟食欲有关。更严格的诊断是,体重在一个月内有超过5%的变化。 刻意减肥、增肥并不计入。 更意外的是,有些抑郁症的来访者,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面,并不能感受到自己体重真的有变化。 --睡眠出现问题,失眠/嗜睡 很多人最初来到咨询室,不会说“我抑郁了”,而常常会说“我最近晚上失眠”。有一个研究说,失眠有三个阶段。第一个是你很难入睡,而后会发展为夜里反复醒来,第三个阶段是早醒无法入睡。 --行为发生改变(烦躁/行动缓慢) 在这里强调的是,他人可见的“改变”。比如以前挺干净整齐的一个人,忽然变得邋里邋遢,蓬头垢面。以前挺机灵的一个人,最近思维特别混乱。 我常举一个例子:有个挺靠谱的朋友,在为重要的客户做presentation的时候,PPT上面满篇的小红线。Office有一个功能,如果你有拼写错误,下面就有一道小红线,你右键一点就更正。而满篇都是这样的弱智错误,就是他人可见的“改变”。 --疲劳、没精神 抑郁症,粗鲁地说,它是种身体疾病。就像你得了肺炎会发烧一样。得了抑郁症,你身体里面的化学物质会发生改变,让你觉得疲劳,没力气。 也因此,跟抑郁症的来访者说,加油!去锻炼!去交朋友!要坚强!你可以的!这就像跟骨折的病人说,加油!去跑步!咬咬牙!你可以的!一模一样。 --自我评价低,消极思维 这似乎也是不能控制的。没有人愿意消极思维,而且抑郁症的来访者,会努力地、想要更积极一些,甚至会因为自己的“消极”而不断自责。 但这是抑郁症的症状,粗鲁一些说,亦是身体里化学作用的结果。其实是超出抑郁症来访者自己控制的能力的。 --思维迟缓、注意力不集中 就像你加班加了三天三夜。你头晕、想东西特慢、注意力怎么也没办法集中,感觉一样。 我听到更有趣的描述是,就像健康时候,你想事情能想一个圈,甚至两个圈,抑郁的时候,想一半,圈圈就卡住了,回头连刚才在想什么,都记不住。 --有死亡的念头 死亡的念头会反复出现。当你以上的症状都出现的时候,很难再对生命有留恋和兴趣啊。 --持续两周以上 这是个更关键的标准。有时候女生生理期的时候,以上大部分症状都经历一遍。或者生活中遇到些事情,使得你有那么两三天滴水不进哭泣不止。但是,倘若你出现以上很多症状,每天如此,持续两周。请一定寻求专业的帮助。 美国精神分析学会有一个提醒,如果你出现1)“情绪每天都低落、空虚、没有价值感”、或者2)“你对周围一切事物都丧失了兴趣”,持续两周以上;世界卫生组织的提醒是,��果再加上3)疲劳、思维迟缓,这三项中出现任意两项,而持续两周以上,你就处在罹患抑郁症的高风险之中。请一定去专业医院寻求诊断和帮助。 (二)抑郁不止抑郁 前面讲的,都是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更规范一些的翻译,应该叫做“重度抑郁障碍”。这是我们常常见到的一种,也是我们每每谈到“抑郁”的时候,自然而然想到的一种。 但其实抑郁症还有一些其他的亚类型。 ---恶劣心境 恶劣心境更有点人格层面的意味。患者的症状不如重度抑郁症那么严重,不至于过分影响生活。但是情绪长期不好,亦长期消极。长期到以至于,身边的人,甚至患者自己,都认为“这就这么个人”、“TA就这样”。诊断标准之一,是要持续两年以上。 而恶劣心境的患者,有极高的重度抑郁发作的可能性。这时候就叫做“双重抑郁”。 而好消息是,恶劣心境和重度抑郁一样,其实是可以治疗的。 ---双向情感障碍 双向情感障碍,情绪有两个方向。躁狂和抑郁在来访者身上交替出现。 躁狂发作的时候,人会感受到极端的兴奋、充满能量、自信而无所不能,严重时出现幻听、幻视的症状,甚至不能觉察自己的行为。而在抑郁发作的时候,人觉得绝望、无力、无欲,自己一无是处。 我在精神病院的重症病房里面见到的双向情感障碍患者,两个极端的情绪在1分钟内此起彼伏(快速循环)。 作为一种疾病,它亦是可以治疗的。但是临床上,给双向的药物和抑郁的药物不同。治疗重度抑郁的药物,对于双向来讲,是有害的。 ---季节性抑郁 顾名思义,因为季节引起的抑郁。以前看过一个研究说,英国的季节性抑郁发作很多,我猜想北欧国家更是如是。 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最冬天的冬天,早上10点天亮,下午3点天黑。起床做了顿饭,还没刷碗天就黑了。能不抑郁么。 所以对于季节性抑郁,治疗方法中有一个特别可爱,是他们研制了一种发射光像太阳光的灯泡,让患者每天在灯泡下面照一段时间,假装是晒了太阳。 就像北极熊爬出洞来,伸个懒腰,晒晒太阳。 (三)转角遇到“抑郁症” 我们还是找一些老的研究来看吧。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一群人在欧洲做了一个大样本的调查。发现当时有17%的人报告说自己有抑郁的经历。而其中6.9%的人说自己正处在重度抑郁的状态之中,1.8%的人报告说自己轻度抑郁(恶劣心境), 而8.3%的人群抱怨说自己有抑郁的症状,但不至于影响自己的工作生活。有趣的是,美国同期做的调查发现,10%的人处在重度抑郁的状态。 而我很早以前看过一个文献,现寻不到出处,大概是讲,70%的人,在长长的一生中,会遇到抑郁症症状的折磨。 所以你瞧,咱们一屋子200人,按照人群比例来算,有好几十个,正在受着抑郁症的折磨,而大多数人,都会在街拐角,转身遇到TA :)。 那,抑郁症究竟对人有哪些影响呢? 一个是增加自杀风险。 有研究发现,60%自杀完成的人,在生前是能够被临床诊断为抑郁症的。而关于自杀这一点,我等会来讲。 另一个是,抑郁症的人,更容易罹患其他疾病。抑郁症也会带来很多社会性的损失。 另外还有些有趣的现象。Kenneth Wells和他的同事们有一个研究,发现抑郁症也会带来很多社会性的损失。比如说,抑郁症的患者,卧床的时间甚至长于肺病、糖尿病患者。而做同样一个工作,抑郁症患者缺勤的天数是健康人的5倍之高。 所以,下次你跟老板请假,跟老师请假,就说,我抑郁了。他也拿你没辙。 (四)抑郁症是心病,还是身病? 好啦。那我们来谈一谈治疗。 我们还是回去到上个世纪50、60年代。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大脑里面的神经递质水平是低于常人的。 什么意思呢。我们大脑里面一个神经细胞产生一些化学物质,向另一个细胞发送这些化学物质,以使大脑各个机能运转。打比方说,这个化学物质是让我们觉得开心的多巴胺。它需要有“神经递质”来传送。 而抑郁症患者的脑袋里面,这些“神经递质”是缺失的,没有递质能够传送“多巴胺”!所以抑郁症的患者,遇见令TA高兴的事情,脑袋里面分泌了多巴胺,发送出去,却没有递质接着。于是这些让人高兴的化学物质无法在大脑中正常运转。人就无法感受到“快乐”。 这就是为什么说,抑郁症,TA是有化学基础的。不是以我们人的意志为转移的。TA必须经过规范的治疗。所以科学家们就研制出药物来,或是刺激大脑中神经递质的产生,或是抑制大脑对于神经递质的吸收。总之,增加大脑中神经递质的水平,以让抑郁症患者能够重新拥有感受快乐的能力。 你看,这跟你摔断了腿,你会去吃药、打石膏一样。抑郁症也需要生理上的治疗。 可是抑郁症的药物,还有个特别作(一声)的个性。这个药物要4周以上,才能见效。整整四周的时间,药物不能改变你的情绪,它能使你身体更有力量,更有精神,却不能使你灰色的世界变的明亮。所以很多来访者会说,医生开了药,我也吃了,吃了两周呢,没用,我就不吃了。 我记得看易立竞老师采访陈可辛导演的时候,陈可辛导演说自己抑郁,药吃到第29片的时候,忽然觉得一切都好了。请允许我这么理解:药物在第29天的时候,终于起作用了。 当然,陈可辛导演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大脑中的神经递质不止一种,现在的科学研究并不能识别不同的抑郁症来访者,究竟缺少的是哪一种递质。所以一般精神科大夫都会跟来访者说,你先回去试试这个药,过一个月要来复诊。 我们总觉得是大夫在敷衍我们,尤其是吃了俩星期,觉得药没用,就自行停了药,再也不回去。 大夫往往先给患者开常用的药物(SSRI,它包含大多数人们常见的缺失的递质)。那如果1个月后无效,大夫才知道你缺的不是这个,我们换一种试一试。 所以谨记:要按时服药。要按时复诊。要遵医嘱啊,亲爱的们。 “抑郁症是一种终生的慢性疾病,复发的风险在80%以上,患者在一生中会经历4次为期20周的重复发作。”(Judd,1997) 用药物治疗抑郁症,这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然后人们发现,这是一种复发率极高的疾病。就像小时候你打魂斗罗,打了小妖,还有小妖。 于是,人们开始回头看,这个影响人们心情的疾病,用心理治疗,是否会有帮助。 研究无穷尽。各个心理治疗流派对于抑郁症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加之当“抑郁症”被还原成为一个人的时候,其生命的厚度和丰富亦不可一概而论。 所以把心理咨询交给“咨询师”们去做,作为大众,我们需要点亮的一句是:当药物治疗配合心理咨询一起来做的时候,能够有效地延长抑郁症复发的间隔时间。 这也和一切精神类疾病的治疗大方向一致:你要寻求精神科医生的药物治疗,亦要配合心理咨询师的心理治疗。 所以当你的朋友出现“抑郁症”的风险时,请尽可能帮助他接受专业的治疗,给予陪伴(接下来会详细讲)。并做危机识别。 前面说过,抑郁症会大大增加人的自杀风险。而曾经有一个调查说过,在自杀完成的人群中,只有极个别的人是冲动型自杀,就是我们总开玩笑说,跳楼的时候跳到一半后悔了。而几乎所有自杀完成的人,都是深思熟虑,而在自杀之前,都有过这样或者哪样的求救信号。 只是我们作为他们身边的人,出于这样那样善意的、或是自己的恐惧,错失了救助的良机。 所以,当一个人告诉你,说他觉得生命无趣,觉得死亡是种选择的时候。请你一定,停下来,认真地去询问他的感受,询问他是否有自杀的计划。不替他保密,24小时监护,寻求专业机构的救助。 你的关注,和承认他的绝望,这不一定足够,但是却敞开了一线挽救他的希望。 很久之前写过一篇关于死亡的文章,《面对死亡》此间不赘述。 (五)做个温暖的朋友-关于陪伴,和爱自己 我讲了这么多理论。大家也都听累了。休息休息,我给大家讲个故事。 有一个小男孩,很晚才回家,妈妈问他做什么去了。他说他今天去安慰了隔壁家刚刚丧偶的老爷爷。妈妈很惊讶,问他,你是怎么安慰爷爷的?因为即便妈妈作为一个成人,也觉得老爷爷的丧失太沉重,不知该如何安慰。 小男孩说:“我骑车路过老爷爷家,看见他自己一个人坐在院子里哭,我于是把车子放在一边,爬上老爷爷膝盖,跟他一起哭”。 这个小男孩是个天生的治疗师。其实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只是我们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学习到这样那样的道理,有了这样那样样的价值观。我们每每要感受情绪的时候,大脑便跳出来,指手画脚:说你这样想是不对的,你那样想是消极的,你看你拥有这么多东西,你看你有那么多人关心你。你不该再难过了。 于是我们就生生给别人/自己,加之一条罪名,你不该难过这么久,你该快快好起来。 而小男孩做的,是特别天然的“Empathy/共情”:我懂得你难过,而不指手画脚;我陪你哭,而不急于让你变成我所期望的样子。 而“Empathy/共情”(也作同理心)这个概念,是所有心理咨询师在长成的过程里面,要经受大量、大量的训练,才慢慢能够努力去做的一件事情。 我最喜欢的,关于共情的描述是:你从TA的眼睛里面,去看TA的世界。 我记得我在做学生的时候,看岳晓东老师的《登天的感觉》,自序里面写了大概这样的话:说,年轻的时候我想,理解一个人是多么容易一件事情,而做咨询越久,越发现,一个人去理解另外一个人,是多么、多么困难的事情。就好像登天的感觉。 后来我也开始经受共情的训练,开始尝试去理解我的来访者。我愈发感受,“理解”之不可能。因为你就是没有经历过TA的经历,没有感受过TA的感受。无论你如何用力,另一个灵魂之处,你终是无法到达。 可是我们能尽力地去共情的目的,并非去完成这个不可为之事。我们与他人共情所带来的陪伴,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他,去理解他自己。 @峰哥何峰 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是1970年左右的时候,个人电脑还没有出现。有程序员根据人本主义治疗师的理论,做了一个程序,叫Eliza。这有点像现在的Siri。 这个程序能够跟你对话。TA说话的方式,是提一些很概括的问题,或是将你说的话,重新组织一下,重复给你听。 比如你说,我今天很难过。Eliza就回复说,噢,今天你很难过。 你说,我不喜欢吃巧克力,它让我发胖!Eliza就回复说,巧克力会让你发胖,你不喜欢。 看起来都是些正确的废话,却有着出乎意料的作用。 实验者让一些人来使用这个程序,收集反馈。有趣的是,绝大多数人坚信,这台冰冷电脑后面一定坐着一个,这个世界上最理解他的人。 所以很多时候,如果我们能小小放下我们内心的评判、价值观,仅仅用些小的方式,给对方陪伴。这就足以让对方感觉温暖,而找到自己力量了。 所以,回来我们的主题。 当朋友心情不好,你可以: -理解ta的感受,承认ta的痛苦 -不期望ta快快好起来 -鼓励ta表达真实的感受 我们特别擅于给朋友打些鸡血,说,你看你拥有这些拥有那些,你还有这么多好的东东,不要难过了;说其实这不过是小事一桩,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你睡一觉明天就好了。 抑郁症的来访者往往本身很聪明,又擅于假装自己“很好、没问题”。在生病的状态下,盲目的乐观鼓励,只能让他们雪上加霜。相比“打鸡血撒阳光”式的开导,他们更需要身边的人来承认他们的困境,关注他们的内心苦痛。 若你真的希望TA好起来,请你,帮助TA来表达TA真实的感受。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当自己脆弱无助抑郁的时候,身边有一个“小男孩”,不评判不期望地陪我们哭。不幸的是,我们并不能要求身边的朋友个个都变成“小男孩”。可是,有幸的是,即便我们可能没有这个“小男孩”,但是我们都有我们自己。 我们学了这么多如何爱别人的方式,我们亦可以,像爱别人一样,来疼爱自己。 当你抑郁的时候: -寻求好的支持 -真实地表达自己地感受 -做一些自己可以掌控地事情 -必要时寻求专业的帮助 很久之前,我在一个工作坊上听到过一个女孩子分享的“333”.每天散步30分钟,每天晒太阳30分钟,每天三顿饭和人一起吃,能够有效地改善自己心情。 我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我们那时候还手写书信。每次信的开头都说,最近好吗?信的结尾都说,祝你快乐!人们都有单纯的愿望,祝你天天开心。可是越长大,越觉得这分明是种奢侈。没有谁的生活是一成不变的开心,没有谁的生活是一成不变的顺利。 当痛苦敲你家门的时候,你告诉他这里没有他的位子,他会回应你,不用担心,因为他自备了板凳 ——齐诺瓦。阿切比《箭神》(1967,p84) 我们无法改变痛苦,却可以增强爱自己的能力。 我们学了这样多如何去温暖他人,关爱别人。请你像关爱别人一样,来疼爱你自己。 ------ 简里里,伦敦大学学院认知神经心理学硕士,大学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美精神分析联盟成员(CAPA)。 心理动力学取向。从业六年,接待个案超过2000小时,长期接受督导和个人体验。 简单心理 jiandanxinli.com 做你温暖的朋友
0 notes
jiandanxinli · 9 years
Text
我害怕,因为我爱你
文|王雪岩 爱一个人,是有些冒险的事,因为当我们爱一个人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他,我们想和他在一起。 而我们心中都有一个幼小的孩子,那个孩子曾经那么爱自己的妈妈,因为他的生命要完全仰赖妈妈的照顾才能存活,可是,有的时候,妈妈也没有能力那么好的满足我们的期待,也没有能力完全恰恰好的给予我们回应。所以,对这个孩子来讲,有时他会体验到强烈的挫败感,因为害怕失去妈妈的爱,他就让自己发展出另一种处理挫败的能力:我不要自己那么爱妈妈,这样,当她没有那么好的照顾我时,我就不会那么伤心了。 这个伤心的孩子慢慢长大,可是这种害怕还是留存在身体中,影响着我们的成人生活。 前几日,晓丫头告诉我,她可以很顺畅的用英语表达各种情感,但是一用中文就会卡壳。我想,我明白这种状况,她是从小接受西式教育的,在西方文化中,情感的表达相对会直接些,但是在中国的“含蓄文化”背景下,表达情感就成了一件困难的事,因为那除了因为表达而带来的冒险,还增加了文化认同的难度。 人活着真的很不容易,在我所从事的心理咨询行业中,尤其会更多的看到人们内心的挣扎。 一个在成长中被忽视的孩子常常觉得自己没有渴望爱的权利 前些天的工作中,咨询结束,我走出治疗室,看到等候区我的一个小求助者在那里看着我。那天我穿了一件香云纱的长裙,虽是非常非常低调的款式,但是走路时却掩不住它飘动的特性以及沙沙的声音。 她看着,很灿烂的冲我笑,然后说“每次见到你,都是衣裙飘飘的样子”,我明白她这些表达背后复杂的含义:我们的工作正在蜜月期,她对我有强烈的依恋,所以,我的一切都会让她感觉是好的,温暖的;她的成长中,与妈妈有非常紧密的关系,而我此时就像是她所爱的妈妈,她可以很自由的与我在一起,所以,她的语气中充满了快乐与爱恋;由于需要妈妈为她付学费、生活费、咨询费的内疚,她平时不太买衣服,而她看到我的衣服时,也不可避免的会有些嫉妒,等等。 面对她的笑意盈盈,我冲她摇摇手笑笑,只是很柔和的回了她一句“早啊”。这一幕,正好被刚刚结束咨询的求助者看到。在后来的工作中,她变得有些不同。 她开始努力讲自己的一些成长性变化,她开始强调她的生活现在非常让她满意。当她讲这些的时候,我发现我并不是像通常那样会为这些成长感觉到开心,而是变得越来越焦虑和单调。这让我意识到,她现在是在用她的“成长”来形成她的防御。 于是我问她是什么让她今天讲了这么多自己的改善,是什么让她那么强烈的希望我看到她的好。她的神情黯淡下来,说:我觉得我不如她能吸引你,不过我也告诉自己,也许是你们之间更相似,所以你才那么喜欢她吧,她那么优雅,这是我做不到的。 我看着她,她把头垂下去,悲伤慢慢浮了起来。我��诉她,并不是你要非常优秀才会被爱的,你有权力渴望获得我的爱和关注,因为每一条生命都是独特而珍贵的。她抬起头来,眼里已经有泪光,说“我不敢,我觉得我没有这个权力”。 这就是一个在成长中被忽视的孩子通常的状况,他们觉得他们没有权力渴望爱,不渴望对他们是更安全的,因为渴望的背后,往往会是强烈的失望。 感受到自己对爱的需要,对很多人都是一件有点困难的事情,将爱的需要与渴望表达出来,就更加困难。所以,很多人就会用一种转换了的方式来处理对爱的需要,精神分析中有一个词来概括这些方式,叫做“防御机制”。有的时候,当我们懂得这些对爱的防御时,是会让我们感觉触目��心的。 “如果你对我很重要,你就会离开我” 我的另一个求助者,已经和我一起工作了很多年,但对他的工作,似乎一直非常困难,就像是在原地打转,但不管怎么样,他会风雨无阻,按时出现在治疗室中。他的无法改变,有时也会让我感觉很无措。他会出现一个很特别的状态,就是好像我对他做的所有解释,都被风刮走了,他更愿意要的,是每周和我在一起的这五十分钟,虽然他会抱怨我没有把他变成他所期待的那个样子,但同时,对于自己一直无法获得更多的成长,他也会为我找大量的理由开脱。 于是我们的关系就陷入了这样一个粘着的状态:他对我不满,但不会因为他的不满而放弃我们的关系;同时我不管怎么样努力,他好像都在拒绝我喂养他的任何食物。 对于这样一个状况,我问他是怎么看的,他告诉我,如果他吃下那些有营养的食物,他就没有办法不长大,如果他长成了一个大人,就不得不离开咨询室了。他是为了不离开咨询室,为了一直能保有从我这里获得的爱的感觉,而让自己一直陷在痛苦的状态的。 因为在他的想象中,如果他生活得好了,我就不会那么关心他了,就像他小的时候,只有生病的时候,才会吸引妈妈多看他两眼。他为了获得爱的体验,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他要让自己一直陷在受苦里,但其实他的苦也会吓跑身边不明就里的人,而他也会因此感觉被伤害,当他感觉被伤害后,就会拼命想补救,于是会更加将自己陷在困苦里面去。 另一个人,每当进入工作时,第一句话往往是恨恨的抱怨助理没让他早点进来,他觉得自己“又被她耽误了几秒” ,我惊讶于他的这几秒,试着去与他讨论这几秒的意义,于是慢慢看到了他的嫉妒:在他的感觉里,助理每天都可以跟我在一起,而他每周只有这短短的五十分钟,这会让他非常生气,因为他感觉“他们拿走了我的雪岩老师”。 在他的内心,对我有强烈的渴望,就像是渴望他可以回到子宫里面,我们就能够融为一体,他就可以拥有我的全部。他这强烈的渴望,来自于他成长过程中,与兄弟姐妹们的竞争,在他的感觉里,年长于他的孩子,因为有足够的帮父母的能力,所以是被父母重视的,而比他小的孩子,因为年幼,所以是被父母疼爱的,独独是他自己,因为各方面的发展都不让父母满意,所以他一直觉得父母不爱他,因为那些原本属于他的爱,“都被他们拿走了”。 回避对爱的需要,还有很多很多种方式。比如在我的工作,常常会见到,当我对他变得重要起来的时候,他的恐惧就会浮上来,在他的幻想中,我一定会离开他的,在这个恐惧的驱使下,他会变得非常不安,为了逃开我放弃他,他会在感觉我对他重要的时候,就先一步离开; 或者当他感受到我可能不能全部满足他的期待的时候,变得非常愤怒,指责我哪里不让他满意,这样他就可以在感觉中拥有对我的决定权,他的期待是当他可以把我搞得很内疚的时候,我就会在内疚的驱使下,对他好一些,事实上,这样的方式,在生活中常常是会破坏掉关系的。 再比如,当他不确定会不会得到我的关注的时候,就把我们的关系做一个逆转,这样,虽然他是来我这里寻求帮助的,但是他可以在自己的感觉里将自己感受为他在帮助我,比如给了我钱,可以让我养家,或是提供了他的故事,可以让我学习,再或者他将自己感觉为一个能力超凡的人,所以他可以帮助我见世面等,在他的期待中,他对我如此有用,我一定不会放弃他的,或者,他将自己感受为如此有能力,就不必让自己需要我了,这就可以帮助他避对免依恋的恐惧。可是,当他做这些努力的时候,其实他也投射了大量的贬低出来,所以,这种方式在生活中同样是会破坏关系的。 爱,的确是一种能力,因为当我们去爱的时候,需要我们有能力信任自己,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也相信爱的丧失不是致命的。 当我们对爱的需要充满恐惧的时候,只会让我们离爱与被爱越来越远,而我们这些能力的获得,来自于我们真实的与他人的互动 。这就是心理咨询存在的意义。  --------- 王雪岩,心理咨询师。长期接受精神分析系统、连续训练,接受个人分析超过200小时(持续进行中),个体督导超过100小时(持续进行中),团体督导超过400小时。具有丰富临床经验,个案经验超过6000小时。  简单心理 jiandanxinli.com 我们关心你的心灵
0 notes
jiandanxinli · 9 years
Text
理解你的拖延症
文|简里里 1991年,George Arthur Akerlof 发表了一篇论文,叫《拖延与顺从》。其中提到他自己有一次拖延了八个月,才把一箱早该寄出的衣物送去邮局。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关于“拖延”的研究,开始进入各种学家的视野 【1】。 十年之后,2001年,这个人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记者圈子里面流传一个说法,说如果你忽然看见谁今天在微博上异常活跃,晒晒TA的花花草草猫猫狗狗,东家长李家短,跟TA八杆子打不着的事情TA都要跟着去嚷嚷两句,那八成是TA的截稿日期要到了:这是垂死挣扎的各种表现 【1】。 George Akerlof当然不是因为拖延才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记者们也并非在交稿前一刻变得无比八卦而完成那些即时的稿件。可重要的是,从天才到普通人,拖延是我们人性的一部分。 和抑郁症、强迫症(等)不同,至今心理学的临床诊断里面,尚未出现过“拖延症”这个词语。尽管“拖延”似乎在“吞噬”着我们的耐心、精力甚至体力,但它还远不能被称为一种疾病【2】。 所以别担心:)。 那,各路学家研究了这二十多年,有很多相关的理论,所谓“战拖”的方法一一在江湖上出现。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皮尔斯·斯蒂尔教授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拖延公式”: U=EV/ID 战拖=信心*价值/冲动*回报延迟 我列出这个公式来,没有更深刻的意思,只是想让你们觉得“哇晒,牛X”。我真正想说的是,是否拖延,其实本质上来讲,就是你愿意付出的代价,和你的获得之间,你做一个选择。 人做选择依循两个原则:或者是追求快乐,或者是逃避痛苦。所以你上无聊高数课会迟到,但是你跟女朋友约会就不迟到;老板在办公室你就不会迟到,老板出差你就昨天晚上忘了订闹铃。对于你不想做的事情,你有排山倒海的理由拖延它;对于你事关重大的事情,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你也在所不辞。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拖延成性”。相信我,你都是有选择地在去拖延。 而更有趣的是,拖延也确实会带来价值。 在表面上看来,拖延的时候我们完全没有做正事,我们赏花摸狗吃薯条刷微博,创造一切和它不相关的事情。可是其实你并非什么都没有做。的潜意识一直在处理相关信息。你一边享受“偷来”的愉悦,一面不断地为自己尚未做的事情感到焦虑。这个过程里面你甚至还会收集和“做正事”有关的一切信息。你收集一根一根稻草,放在骆驼背上,等着drive你去行动的最后一根。 当然,有的时候一件事情拖着拖着,我们就干脆不做了。这其实也是拖延本身所给你传递的价值:你能够通过它,来区别事情的重要性:辨别哪些事情对你是真正重要的,哪些其实无足轻重。有些事情的代价,你愿意承担。有些事情你越拖越捉急,尽管情形糟糕,你还是会爆发去努力去做。 我还很欠抽地想说,拖延还能带来创造力! 很神奇。很多人说,常常拖了一周没有写稿,却在deadline前的两个小时,哇晒,灵感爆棚。广告圈里面也有句话说,牛X的创意,都在最后一秒出现的。(@点名时间何峰 也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讲最大的限制,往往带来最大的创意《远离庙堂 - 限制和创意的关系)》。 我常常觉得,有的时候我们是自动选择了“拖延”这样一个工作方式,以来激活自己的创造力。你的肾上腺激素在deadline之前加速分泌,你调用你全部的资源,赶在deadline之前拼命做完。 我无数次信誓旦旦说,哇晒,如果我当初不是这么拖延,如果我更早一些准备,我一定能做的更好,你看现在这个草草的结果,并非我的实力。我的经验是,忘了这个话吧:)你其实已经尽了你所有的努力,你耗费了大量精力在逃避和焦虑上面,亦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截止前一刻行动力爆棚。无论怎样,是你自己选择,要现在的结果。 借用@璇儿 在一次工作坊上说的话:其实人最舒服的,是在怎样的状态之下,就接纳怎样的状态;而最糟糕的,则是在拖延的时候,憧憬忙碌的状态,在忙碌的时候,去悔恨当初。 所以,面对这个人性的、可爱的,会带来些焦虑感,亦可能带来灵感的的“拖延”,不要捉急,请去享受它:)。 注:这是我8月底在木马剧场关于拖延症的演讲的整理稿。跟当时的演讲亦有调整出入,非写作文章。 =================== 【1】来自:科学松鼠会小如:《有种快乐的代价叫拖延》(强力推荐此文章)  同时推荐:刘丹《拖延的秘密》 【2】大多数拖延的行为是人的共性,但并不意味着严重的“拖延“无害。拖延是“症状”,但它不是”病“的根源。打个比方:拖延行为可能是“抑郁”、“焦虑“所带来的;或者由拖延所产生的抑郁、焦虑情绪你无法处理,那么,治疗的目标不是”拖延“,而是“抑郁”和“焦虑”。 -------- 简里里,伦敦大学学院认知神经心理学硕士,大学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美精神分析联盟成员(CAPA)。 心理动力学取向。从业六年,接待个案超过2000小时,长期接受督导和个人体验。 简单心理 jiandanxinli.com 专业的心理帮助,从未如此简单
0 notes
jiandanxinli · 9 years
Text
你欠我的:一种无效的关系模式
文|王雪岩 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讨债的社会,常常看到某些人在试图与建立更深入的关系时,很难真实的表达出建立关系的愿望,却往往采用一种“逼迫”的方式,却不知,这方式反而把他与人的关系越推越远。 看电视剧时,常见的镜头是守寡多年的婆婆跟儿媳之间的战争,这时候,最倒霉的,是夹在两个女人中间的那个男人,每每都能听到一句最让我感觉心惊肉跳的话:“要不是为了你,我……”,每当母亲使出这个杀手锏,当儿子的就会泄了气,战争也许就此打住了,隐患却也在此刻埋下了。 母亲成功的勾起了儿子的内疚,让儿子觉得自己若不能达到母亲期望的样子就是欠下了母亲一大笔债,于是,就想让自己对母亲多些顺从。当他顺从母亲的时候,又引爆了老婆的不满:“你这么大的人了,什么都听你妈的,你到底跟我是两口子还是跟你妈是两口子?”于是,这个男人又欠了老婆一笔债。 欠人债的日子不好过,想想看,谁有那么大的气魄一辈子跟自己的债主生活在一起,天天只要一见到他就马上会想到自己欠了人家一屁股的债?所以,只要是人格中没有受虐特质的人,他一定会因为受不了欠债的压力而试图逃开与债主碰面,逃开的结果,是使双方的关系越拉越远。至于说那些真的有受虐特质的人,关系同样也会出问题,因为,施虐和受虐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这个人只要愿意受虐,那他也一定会施虐,施虐的结果,他也一定会把人赶跑。 返过头来再让我们看看,当老妈和老婆在对那个男人抱怨时,她们真正表达的是什么呢? 其实老妈在说的是 “我爱你,因为你对我很重要,我曾经为你做过很多事情,那是因为我希望我对你也很重要,可是,我现在觉得你一点都不重视我,我很伤心”;老婆在说的是“我与你结婚,很希望拥有一个完整的老公,当你那么听你妈妈的话的时候,我觉得我没有办法得到你完整的爱,这让我感觉很失落,我希望能得到你的关注更多一点”。 看到了吗?老婆与老妈其实真正期待的,是能与这个男人更亲密一点,可她们的做法,却在实际上把这个男人推得越来越远。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在她们与人建立关系的时候,习惯采用一种无效的沟通模式:你欠我的。 其实,这样的关系模式在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 我的一位咨客曾跟我描述过她与母亲之间的过招:这个家庭本来是有两个孩子的,可是第二个女儿因病早夭,所以剩下的这个女儿便被当成了珍宝。她在母亲的珍爱下长大,母亲的爱让她觉得喘不过气来,她觉得自己已经完全生活在母亲的控制之下,三十多岁了,母亲对她的衣食住行照顾有加,她的儿子完全由母亲带大,所以,在自己儿子成长过程中,她也失去了发言权。 母女之间的冲突,因为儿子教育的分歧而暴发了,她觉得自己没有勇气与母亲沟通儿子的教育问题,因为母亲为她付出的太多了,可是同时她又觉得如果按照母亲的方式教养儿子,又有诸多的不妥。最终,在母女的僵持下,她选择了离开母亲,到外面租房住。 接下来出现的情况是,每次她回去探望母亲,母亲都会对着她鼻涕一把泪一把的控诉,说自己把外孙子带大多不容易,现在他们在外面住,自己有多不放心。母亲的哭诉让她觉得自己很不好,是个“坏人”,她来到我的治疗室,希望通过咨询把自己变成一个好人,同时,她也怕极了母亲,因为只要见到母亲她就会觉得自己实在是大逆不道,为了避免这种感受折磨自己,她尽量避免回到母亲家里去。而她的不去,常常使母亲恼火,于是更多的在她面前哭诉自己的不容易,这让她更怕回到母亲家里去,因为她觉得自己欠妈妈太多了,每次见到妈妈都会让她觉得自己是个罪人,所以还是远远离开妈妈让她感觉比较舒服些。 我的一位朋友的情况尤其让人揪心:将近五十岁的年纪,她时时会想起自己小的时候,父母对自己如何忽略。其实她现在事业有成,住在一座有私家海滩的大房子里,在外人的眼中,她的生活绝对算得上高水准的,这与她小的时候父母对她的严格要求不无关系,但她对那些严格要求的解读是:父母不爱自己,因为他们对自己实在是太狠了。为这件事,她的老母亲没有少向她认错,可是不管怎么样,她没有办法放下心中对幼时没有得到父母情感上滋养的不满,她对周围的人也充满了怀疑甚至敌意,这让她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当痛恨成为她生活的主旋律的时候,她使自己没有办法体验到生活中的一点点柔情,其实,她一直在折磨的,是她自己。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我们以为别人欠我们的,我们以为我们有权力向他们讨回那笔情感债,却没有想过,时间没有办法倒流,已经逝去的光阴不可能重新来过,真正欠我们的,不是父母,而是命运。是父母生活的那个时代没有教会他们什么才是对儿女的爱,而我们,没有办法向历史讨债,也没有办法要求命运偿还我们的缺失。当我们死死抓住自己讨债的“权力”,一定要向历史、向命运讨个说法的时候,我们也只能最终落得一个一败涂地。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我们为他人做多少事情,都没有人欠我们什么,因为,我们之所以愿意去做那件事,是因为我们从做那件事中有所得:母亲从养育孩子中收获了成长;员工从为老板打工中收获了价值,教师从教学中收获了满足……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没有权力制造“你欠我的”,何况,我们制造出来的那些债务,最终只能让我们自己受苦。 王雪岩,心理咨询师。长期接受精神分析系统、连续训练,接受个人分析超过200小时(持续进行中),个体督导超过100小时(持续进行中),团体督导超过400小时。具有丰富临床经验,个案经验超过6000小时。  简单心理 jiandanxinli.com 我们关心你的心灵
0 notes
jiandanxinli · 9 years
Text
我们为什么需要心理咨询/治疗
文|殷一婷 在这里,“我们”主要指精神基本健康,社会适应基本良好,却有着各自的苦恼或困扰的普通人,也包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成功但内心不那么快乐和谐的人,而不是指严重的精神疾病患者。 想要写这个题目已经很久了,因为不断地听到身边的朋友说“心理咨询是针对有问题的人,是治病,所以总是聚焦在问题和疾病上。所以很多人唯恐避之不及。”虽然这种想法不可避免地令热爱心理咨询的我感到失望、挫败、甚至有些愤怒,但每个人的观点和态度是由他的生活经验所塑造的,所以我能理解这样的想法是很自然不过的事。我很幸运地遇到好的老师,好的治疗师,从心理咨询中受益极大,也慢慢地开始领悟心理咨询的真谛,而很多人在这方面有令人失望甚至伤害性的经验,或者听说了一些这样的经验。但另外一方面,这样的观点也反映了很多人共有的一种两分的思维模式:不断地追求更好,期望所有的问题都有一个正确答案,把生活分成好和坏,健康和病态,成功与失败,追求一端而拒绝另一端。 而心理咨询对人对生命的看法不是这样的。我们也有成功的标准,否则就没有判断和行动的依据了,但这个标准和常人大为不同。这个标准主要有两条:1.是否社会适应良好,能够在这个世界获得你需要的东西,也让周围大多数人大致能够接受,感觉舒服。2.是否内心和谐没有强烈冲突。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应对生活的方式,这就是人格、个性、自我等等。比如有的人永远看到生活的积极面、不断往前冲;有的人则坚持稳定安全的生活方式。这种应对方式是一个人的天赋和早年的养育环境所塑造,然后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不断地修正和强化,逐渐形成的一套稳定清晰的模式。对于一个健康的人来说,这套方式在大多数时候是适应良好的。而且健康的人会有一定的弹性,能够从生活经验中学习,针对不同的外界需要,调整自己的应对方式来更好地适应。但是,再有弹性的人也有其局限性,所以难免会遇到适应不良难以应付的局面,比如遇到重要但无法相处的人,处理不好的事情,过不去的坎。还有的人反复遇到同样的问题。一个在大多数时候适应良好的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是外界的事件和人引发了自己的困难,殊不知自己的应对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心理咨询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需要、渴望���恐惧,了解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了解自己是怎样塑造了自己的命运。一个好的治疗师不是像很多人理解的那样锐利,突然给你一刀,让你很深地被触动,看到自己的问题,然后你就改变了。当然对一个自我功能比较好的人、特别是那些不断追求卓越的人来说,有时候这是很有效的,但真正的治疗是一个水滴石穿的长期过程。(顺便说一句,对于那些喜欢被刺上一刀的人来说,更重要的不是去了解怎样变得更好,而是看到自己这种没有止境的追求给自己生活造成的影响。治疗师的那一刀,更多地是他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来访者的需要,他需要让自己显得聪明、敏锐、对来访者有帮助。)治疗真正应该做的事情,不是向你指出你哪些地方错了,告诉你怎样可以变得更好;而是让你学习怎样去认识自己,更好地接纳自己,面对事实真相。当真相被呈现、被接受,来访者就获得了自由,改变或者不改变的自由。改变并不是最终目的,要不要改变由来访者说了算;但如果来访者看不到事实真相,那他就会被自己的方式所控制,陷入自我冲突的痛苦挣扎中。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有效的治疗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就是上面所说的治疗师对于事实真相的呈现。而另一个是治疗师给予来访者的不同的人际互动体验。我是客体关系学派的信奉者,我相信生活当中的很多困难是和人际关系有关的。一个人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预言自我实现的。当一个人对自己苛刻,或者认为世界是不安全的,他人是险恶的,他人多半会按照他写定的方式来对待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投射性认同。一个人如果从来不曾被当做一个独特的人来被尊重,那他怎么能够去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如果一个人从来不曾被很好地照顾,那他也必然无法了解要怎么做父母、怎样去照顾自己的孩子。而治疗师基于对来访者深度的了解,能够尽量避免用来访者投射的方式来对待他,坚持给予来访者最缺乏的尊重和照顾。这给予了来访者对自己缺失经验的体验,从而能够对自己过往的经历哀伤,看到造成自己困难的原因。从这个角度说,这也是一种对真相的呈现,对缺失这一事实的呈现。两个方面在这里得以重合。所以治疗师并不需要真的去做来访者的父母,只是需要帮���他重新体验和理解自己的经历和对生命的看法 但是这种对真相的呈现有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对来访者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一个人的挣扎冲突乃至困境和症状是他和自己的生活做艰苦的斗争,寻找解决之道的努力。这种努力也许很失败,甚至让人讨厌和憎恨,但是这种努力是来访者能够找到的最好的方式,他已经尽力了。这种努力值得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心理治疗领域有一个常识:咨访关系是最重要的治愈性因素。但是这个陈述容易造成一些误解。建立咨访关系不是通过赢得对方的信任使他能够告诉你他内心的秘密的一种策略,而是真正的对对方的尊重、理解以及信任。治疗的目的不是把来访者变得更好(更好,谁的标准呢?),而是让来访者增加对自己的理解,获得更多的自由和和谐。只有在充分的尊重和对来访者深度的理解的基础上,治疗师才有可能以人性的方式慢慢地松动来访者僵化的、受限的对生活的看法和应对方式,帮助他看到自己在当前的困难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在没有获得对来访者足够的理解和尊重的情况下,贸然地指出来访者的问题,很自然地会被视为一种攻击,对来访者的生存方式和自我本质的攻击,这会严重威胁到来访者的基本生存安全,来访者阻抗是自然的事。当治疗变成一场战争,那么治疗师不论输赢都是输家,治疗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效果。 长程治疗是一个痛苦但也极为美妙的经验。治疗师能够坚持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持续地存在于一个来访者的生活中,无论受到怎样的攻击承受怎样不舒服的体验都坚持以人性的尊重的同时又是有界限的方式对待来访者,这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这是对来访者作为一个人最大的尊重和关怀。当我在治疗中饱受强烈的移情困扰的时候,他只是安静地陪着我。他说,治疗关系是个很奇怪的关系,既真实又不真实。我慢慢地开始理解这个话。治疗关系是一种付费的职业帮助的关系,所以可谓是人造的关系。但是如果一个治疗师过于职业,过于严格僵化地遵守设置,治疗不会有太好的效果。这个关系真实的部分在于,治疗师以一种人性的方式存在,作为一个人真诚地关心着来访者的痛苦和困难。 越来越觉得,理论取向和流派的确不那么重要,而是像亚龙说的“做菜的时候悄悄撒进去的一把调味料”才是最重要的。这把调味料就是治疗师的独特个性、人生智慧、对来访者的深刻的理解和尊重。对来访者的理解和对事实真相的呈现需要专业的训练、良好的技巧和能力,但更需要真诚的尊重的谦卑的态度和不懈的努力,所以我现在对简快的方式心存警惕。技巧是实用的好东西,但问题在于我们往往舍本逐末,陷于对快速解决问题、对效果的追求,这其实是为了满足治疗师自己对成就感的自恋需要,而忘记了治疗发生作用的基础在于对来访者的尊重、充满人性的关怀、不断增进的理解。 ---------- 殷一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硕士,中美精神分析联盟会员。 以精神动力学为主的整合取向工作,接待成人和儿童。 长期接受美国资深精神分析师的个人和团体督导;自2010年起至今持续接受精神动力学取向的个人治疗。 简单心理 jiandanxinli.com 做你温暖的朋友
0 notes
jiandanxinli · 9 years
Text
心理咨询的亚文化圈
文|欧麟 最近有两次在跟经历了感情动荡的朋友聊天时,情不自禁的建议TA们去做心理咨询。如果说第一次我并没有任何觉察的话,隔了段时间之后第二次发生时,我突然发现我又在这么做,并隐隐的产生了一个不好的感受,那感觉像极了是在向朋友推销保险,而内心在担心会因此受到排斥。当这个感觉变得清晰时,我后背一凉,恍然发现原来自己早已结结实实的蹲在心理咨询这个略带“亚文化”色彩的圈子里,而在我身上发生的很多变化是我不曾反观和觉察的。 这些大大小小的身心方面的变化,悄然发生在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成长之路上,在学习工作中,在一次次泡小组,听讲座,接受个人体验中慢慢的积累着。而内心世界的改变,便这样悄悄的在日常工作、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反应出来。 如果说心理咨询是一个亚文化小圈子,圈里圈外最大的鸿沟恐怕就是对心理咨询以及心灵成长意义的认识了吧。第一次清晰感受到此巨大鸿沟之存在的经历相当搞笑,当时我正傻了吧唧的沉浸在“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心灵成长的重要意义”的妄想中,全身心的读书学习泡小组做体验。扭头便发现在俺们号称“北京个案量最大的心理咨询机构之一”的公司的支持部门中,那看起来明显需要心灵成长的同事们的存在。存在之余向成天忙叨叨的我们投来疑惑的眼神也就罢了,偶尔有机会交流起来也表示“看你们挺热闹的,就是不知道在干什么”。不知道也就罢了,问题是人家表示根本也不想知道,你们忙你们的,我下了班回家该干什么干什么。。。 还有一次印象深刻的经历是几个同事正在闲聊,这时网络部的大哥一本正经地向一位准爸爸传授育儿心得“我告诉你,小孩子哭的时候一定不要抱,一抱起来就撒不了手了,能累死你。就让它哭,哭累了它就不哭了。”。学了那么多育儿课程(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神马的)之后,听到这样的言论,难免会因担心孩子的遭遇而揪心,进而对持这样观点的父母产生反感和抗拒的情绪。在觉察的基础上试探性的提了一点“先充分回应孩子的需要,再慢慢做60分妈妈”的观点。大哥的反应很直接很纯粹,摆摆小手留下一句“你说的那都太理论了,我跟你说理论跟实际是不一样的,你说的那个根本不现实,等你有了小孩就知道了”便转身离去。所幸,大哥表示他就是在自家孩子身上吃了亏,抱着撒不了手,因而才有此一说,好歹也算是让我们悬着的心放回该去的地方。 类似的经历让我清晰的感觉到这样一个边界的存在,而且存在于身边最近的距离。 心理咨询师和喜欢心理咨询的爱好者有着自己独特的追求,讲着自己的语言,扎了针儿一般满腔热情的学习、体验、泡小组,孜孜不倦的追求着自身的成长,而自HIGH之余还带着热切的助人热情。这种想把成长、幸福撒遍世界各处的愿望如此强烈以致于实在HOLD不住的时候就会义无反顾地侧漏出来,搞得像极了人寿保险或安利推销员让自家“最好”的产品惠及全世界的赶脚。 在这一刻,我终于真正理解了推销员们的世界。当你睁眼闭眼就看到一个人可以有机会摆脱既定的模式,有如此多成长的可能和美好的未来,当你相信可以帮一个人将人生变为自己相对可以主导的航船而不是背负着所谓“命运”沿着既定轨迹射向既定目标的子弹时,特别是,当这个人碰巧又是你重要的朋友时,HOLD住为他们做点什么的动力真的需要功力。 为了在有限的生命内有限的把握自己的命运,心理咨询绝对不是唯一的甚至也远不是最好的途径,只是相对好操作且易把握的选择。而修通自己的自恋,只帮助主动求助的人,也当真是说起来比做起来容易。需要接受现在大部分求助者是捱到再也捱不下去才来求助,需要接受大部分能够从心理咨询中获益的人永远与此无缘,需要接受世界有它自身的运转规律。而我们能做的,只是以自己渺小的存在,企图做出一点努力让世界更多的沐浴在爱中。 PS:吐槽之余,赫然发现心理咨询圈里培训、督导、体验这种以老带新的模式分明像极了传销组织从下线吸金的模式。。。好吧,今天就先黑到这儿吧。。。。 ------------------ 欧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成员。长期接受美国精神分析师个人督导及团体督导。目前在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北京同志中心兼任心理咨询师。 欧麟在简单心理 简单心理 jiandanxinli.com 专业的心理帮助,从未如此简单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