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mgik
katzkrogsgaard02 · 2 years
Text
老人拒絕接受照顧服務 該如何溝通?- Hello醫師
安養中心 台灣約46萬失能者是由家人獨自照顧,其中有7成5的照顧者都是像黃秋謹這樣的女性,她們可能未婚無子,可能是女兒或媳婦,每天平均花13.6小時照顧家人,很多人一顧就是超過9年的照顧歲月。 去年4月,知名作家瓊瑤首度對外界坦言,10多年來陪伴丈夫頻繁進出醫院,她只能靠看精神科醫師,吃藥支撐自己不能倒下。 台灣78萬失能者有過半數靠家人照顧,隱性照顧者達270萬人,平均照顧長達9.9年。 缺點:安置時間較固定,但有些子女可能無法配合上下班時間接送長輩。 而且所安排的團體活動,不一定能符合長輩個人期待,較無自由。 每個人都是一顆星星,小時候長輩們說的,當人老了,人走了,星星就暗了,就滅了。 每個人會變老,每個人都會走,至少這在現在,還是無法改變事實。 曾太太說,他們遇過不錯的照服員,認真負責、也很細心,不太需要操心;先生因肺結核住進醫院負壓隔離病房時,一開始沒有照服員願意來,她只能親自照顧,後來找到照服員,但常常一喝水就是半小時不見人影,花了錢依舊無法放心,還是得時刻看著。 回想父親住院時的狀況,曾先生的兒子說,媽媽年紀大,當時只希望趕緊找到照服員幫忙生活照顧,「只求有、不求品質」,還曾到護理站詢問能否找較負責的照服員,護理站也只說照服員都受過訓練、每位都不差,事實上卻非如此。 不料,阿龍的公司得知他媽媽病情可能要拖很久,必須經常請假照顧,竟要求他離職,讓他慘遭雙重打擊。 媽媽出院後,阿龍趕緊申請長照居家服務員的協助,在2個月的空窗裡,阿龍每天待在家照顧媽媽,直到申請到每月有90小時的居家服務,才又重回原來的公司上班,但不久後仍被迫離職。 於是,他利用工作外出時間趕到醫院看媽媽,果真2小時都沒見到照服員。 為人子女的,對父母親總是萬般擔心與不捨,又或是早已被沉重的照顧壓力所籠罩著。 「不需要一個一個道再見,你是你的明天」—徐珮芬,人生不就是一個一個明天鋪就,然後再一個一個明天化成為今天被消失? 秉持「忠於真實,看見未來」的理念,由一群來自各個領域,對社會進步發展有熱情的人所組成。 期望藉由先進的網路技術、社群的凝聚及擴散,讓多元的意見被包容接納,並開啟更多理性思辨與對話的空間,進而為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 今周刊今舉行第五屆「幸福熟齡台日論壇」,左起為今周刊社長謝春滿、心能量管理中心執行長許瑞云、嘉義縣長翁章梁、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天成醫療體系創辦人張育美、臺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與牙醫師兼作家李偉文。 試著讓老人理解子女或照顧者的立場,親切地和他們說明,若接受照護服務,家中成員的日常生活較可繼續維持正常。 雖要嘗試溝通到讓他們能夠理解,但別忘需適時妥協和讓步。 例如設置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提供老人關懷訪視、電話問安並辦理健康促進活動,發揮鄰里互助精神,讓老人在熟悉的環境中放心生活,也令家庭照顧者擁有短暫的喘息空間。 若平常上班忙碌無法照顧老人,長期的老人照顧機構是家庭照顧者會考量的選項。 例如長照中心服務對象包含需要醫療照顧,或有意識但生活無法自理的老人,由國家認證合格照服員時刻關注出院後的復健和恢復情況,也讓家人更放心,但服務對象有年齡限制,僅限60歲以上的老人。 皇家護理集團在北部地區不僅有設置長照中心,還有不限年齡的護理之家,服務有慢性疾病或重症患者,或簡單安養需求的人,提供全方位的照護。 除了有醫師定期巡診,合格護理師24小時照顧,為家庭照顧者減輕照顧老人壓力,維持家庭生活的平衡。 面對名為「超高齡社會」大魔王的挑戰,長照體系是保障我們未來生活品質的重要配備及武器,因此,如何讓長照體系永續經營是值得思考、深究的議題。 出院銜接長照:106年4月起推動「出院準備銜接長照2.0計畫」,鼓勵醫院結合健保的出院準備服務,研發因地制宜的出院準備銜接長照服務流程。 因加入該計畫的醫院增加,有長照需求的民眾在出院3天前完成需求評估,出院後到取得長照服務,原需等待50多天,已大幅縮短至5日。 從少年時代退伍到半百中年,已60歲的林大哥,過去30多年的生活裡,他沒有工作,全職照顧父親、母親。 近幾年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提倡,照顧者也要擁有「三分之一的人生」:三分之一的時間工作、三分之一的時間照顧長輩,剩下三分之一的時間給自己。 但根據統計,多數家庭照顧者幾乎全心全人投入,他們照顧期間把自己的生命取消,幾乎「零」活。
1 note · View 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