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mgik
lingfeng1988 · 3 months
Text
科技助力中国海洋保护
#两会解读
在WavyOcean平台上,可以通过3D模拟看到粤港澳大湾区沿海的洋流移动情况。
用户还可以查看和下载繁、简体中文和英文版本的水域数据(如平均温度、盐度和溶解氧水平)。
WavyOcean由香港科技大学推出,是中国首个可通过网络浏览器或手机应用程序访问的以科学为基础的海洋环境可视化平台。
甘剑平告诉中外对话海洋,他和他的团队用了十年时间开发这个项目,目的就是要提高公众对海洋的认识,促进学术研究,并协助政策制定者做出明智决策。
WavyOcean是中国利用技术改善海洋管理的一个典范。在最近一次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级别海事论坛上,专家们强调了数字化在保护中国沿海环境和推进可持续海洋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海洋经济也被称为蓝色经济,是中国“海洋强国”计划的“支柱”。海洋经济不仅包括航运、渔业、风能等海洋相关产业,还包括海洋提供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效益,如海洋生物、航运通道、碳吸收等。
了解海洋的“健康状况”
WavyOcean提供了大量有关大湾区海域的信息。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包括深圳在内的珠三角九市组成的城市群,总人口8600万。
香港科技大学海洋科学系讲席教授、港澳海洋研究中心主任甘剑平说,珠江排放的污染物(主要由化肥径流造成)使该地区成为中国沿海海洋环境最糟糕的区域之一。
“停止使用化肥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需要确保粮食安全。”他补充道,“因此,监测海洋状况、提高环保意识就变得非常重要。”
“在我们采取适当措施确保海洋可持续性之前,了解其健康状况也至关重要。”
甘剑平解释说,WavyOcean根据历史条件和海洋气候长期平均状态做出预测,数据范围不只是大湾区,还覆盖了中国所有海域——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以及西太平洋。
这些计算以甘剑平及其团队在天津和广州国家超级计算中心支持下开发的中国海多尺度海洋模拟系统(China Sea Multi-scale Ocean Modelling System)为基础。
用户可以在平台上看到诸如近期大湾区海洋表面、中部和底部硝酸盐的每日和每小时平均水平等信息。硝酸盐是植物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但浓度过高可能会引发过度生长并影响生物多样性。
WavyOcean应用程序截图,显示的是2023年7月31日粤港澳大湾区的海温数据。图片来源:WavyOcean
该平台一个单独的页面展示了中国及其周边地区海洋环境的计算和存档数据。在这里还可以查询到风向、温度和压力等大气信息。
甘剑平说,收集真实数据很困难,因此,WavyOcean对于获取和管理中国的海洋信息有了极大改善。
“从既定的站点进行监测或许不难,但难的是对所有海域进行全天候监测。”他指出。
自2022年1月该平台发布数据以来,目前日均下载量约100次,用户来自包括中国、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地。
这个平台也引起了政策制定者的关注。甘剑平说,香港官员注意到了WavyOcean并利用其了解城市周围的海洋状况和条件。他们还利用它来管理水质,如通过采取行动控制水体的缺氧状况等。甘剑平说,该平台还帮助他们评估基础设施项目的影响。例如,位于香港西南部大屿山一带、耗资6240亿港元(799.8亿美元)的“明日大屿愿景”填海计划就引发了环境方面的担忧,而当地主管部门“可持续大屿办事处” 目前正对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构建“智能海洋”
多家中国海洋学和海洋数据组织联合发布的《国家海洋创新指数报告2022》显示,中国东部海洋经济圈(包括上海、浙江和江苏)在海洋产业创新方面排名全国第一,而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和福建四省在内的南部海洋经济圈则位居第二。
推荐阅读
该报告根据一系列指标对中国主要的沿海经济圈进行了分析,比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海洋科研经费投入规模以及海洋产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等。
毗邻东海的浙江省被视为数字化海洋经济发展的未来领导者。去年年底,以该省沿海大数据汇集、展示、和管理为目的的浙江省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揭牌。
该中心依托北京一家科技公司开发的SmartEarth人工智能融合项目,可在一个平台上提供包括海洋状况、海上交通和自然灾害预测在内的多种信息。
“智慧海洋”是一项旨在深化现代技术在海洋领域应用的国家海洋战略。而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的建成反映了浙江加快建设此战略的规划。
数字围栏和海豚数据库
在城市层面上,浙江东部的舟山群岛已经开始创新性地利用海洋“数字围栏”系统,向靠近三个海洋特别保护区的船只发出警报。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沈刚告诉《舟山日报》:“虚拟航标会沿着保护区边界排列,显示在过往船舶的AIS屏上,告诉船长前方就是海洋特别保护区,方便他们调整航线,尽量避开保护区范围或尽快驶离,这项功能在业内以前是没有的。”
基层社群也在采取行动。例如,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就建立了一个在线的海豚数据库。
智渔科学总监、海洋生物学家郑锐强花了10年时间在珠江口跟踪和识别印太洋驼海豚,也就是中华白海豚。这一物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物种,也是中国目前唯一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国最高保护级别)的鲸类海豚科动物(鲸目,海豚科)。他利用人工智能对每只白海豚的大量照片和视频进行分析,然后与团队推出了iDolphin数字平台,希望借此提高公众的海豚保护意识。
用户可以在iDolphin数字平台上找到在中国南部五个观察区发现的白海豚和其他海豚物种的信息。图片来源:Magnus Lundgren/Alamy
该平台除提供了一系列关于海豚的数据(如发现和确认的海豚数量)之外,还包括一个以背鳍图像分类的海豚个体档案。
郑锐强博士对中外对话海洋表示,利用数据可视化工具,从整体上掌握中华白海豚的种群生态信息,是政府保护决策和公众参与的基础。
海洋创新的政策支持
近年来,海洋保护在中国政策制定中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创新——尤其是数字化创新——已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3年初,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要重视发展海洋科学技术,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科技瓶颈。
2021年3月发布的“十四五”规划描绘了中国2021-2025年的总体经济和社会发展蓝图。其中有关海洋的一章强调,要围绕海洋工程、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2022年1月,六大部委联合发布《“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这也是2021年至2025年海洋保护的顶层指导文件。
据中外对话海洋报道,中国此前曾发布过有关渔业和海洋经济的海洋五年规划,但去年的这份指导性文件是首个专门针对环境的,其四项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利用技术创新提高国家和区域管理海洋环境的能力。
推荐阅读如何共享关于海洋的海量数据?
包括浙江、河北、江苏、广东、海南、福建和山东在内的多个省份已经发布了各自的“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且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
此外,在去年11月由中国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编制的《“十四五”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还提及了几项海洋技术,包括研究海洋生物多样性及遗传资源保护利用技术并建立相关数据库。
一位中国业内专家强调,数字化对中国发掘海洋经济非常重要。
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国家研究机构专家告诉中外对话海洋,“通过数据的有效管理和整合,不仅能够形成支撑科技发展和海洋管理的权威的、全面的、共享的、持续增长的海洋信息资源,而且可以形成面向不同用户需求,并能解决重大海洋问题的权威数据集和基础系列产品;同时发展成为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基本功能的有效支撑工具。”
这位专家补充道,“数字海洋”技术体现了海洋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等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数字海洋系统是海洋信息化的核心平台。
国家海洋创新指数课题组主要负责人、海洋一所正高级工程师刘大海认为,中国海洋科技前途光明。
刘大海在6月份接受《青岛日报》采访时表示:“总体来看,我国海洋科技创新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来海洋科技创新的发展前景广阔。”
0 notes
lingfeng1988 · 3 months
Text
高质量教育托举希望与明天
2024年03月07日08:23 | 来源:云南日报
#中国发展
  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王宁通过人民网致信网友时表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美好生活。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离不开更好的教育。从“上好学”到“学得好”,从“全面普及”到“优质均衡”,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几年间,云南省教育事业在提高质量、促进公平等方面不断发力,群众急难愁盼的“揪心事”变成“暖心事”,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幸福底色更足。
  强供给 实现“上好学”
  3月1日,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嵩明中学正式揭牌启用,家住嵩明县职教新城附近的刘先生盼来了期待已久的新学校。他说:“再过一年,孩子就要上初中了,现在名校办到了家门口,太好啦。”
  为回应人民群众享有优质教育的期盼,嵩明县还先后引进了北大金秋燕园明阳学校、师专附小优质教育资源。一年内,三大优质教育品牌落地,扩大了优质教育覆盖面,满足了当地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近年来,为办好老百姓满意的教育,切实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从根本上解决优质教育资源总体不足与人民群众期望“上好学”的矛盾,云南省加快补齐短板,促进教育公平惠及更多群众。大力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组建由优质学校牵头的义务教育集团263个,2272所义务教育学校深入推进管理、教学、教研紧密融合和资源共建共享,加快办好一批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建立“五个一批”帮扶机制,实现普通高中帮扶县域全覆盖、61所三级及以下等级公办薄弱高中受帮扶全覆盖;创新建立教师“省管校用”对口帮扶机制,设立1000个“省管校用”专项编制,依托一级一等、二等高完中和优质初中,对口帮扶69所普通高中、55所初中,涵盖27个国家级和30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实施新一轮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加大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建设力度,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条底线全部达标;2021年以来,新建或改扩建幼儿园655所、新增学前教育学位约13万个,实现30万人口以上县设置特殊教育学校全覆盖。
  筑牢教育保障底线,通过“互联网+控辍保学”系统开展日常监测,持续保持义务教育阶段脱贫家庭辍学学生动态清零;健全从学前到高等教育的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2021年以来,全省累计落实资助资金467.04亿元、资助学生3099.64万人次,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推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促进青少年儿童快乐健康成长。
  提质量 实现“学得好”
  在临沧市临翔区蚂蚁堆中心完小四一班的教室里,一堂特殊的课后服务课程正在进行。揉泥—造型—制模—彩绘,学生们跟着老师的制作步骤,一步一步走进泥塑的奇妙世界。
  课程以“美育+泥塑”为主题,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工艺走进校园,有效丰富学校课后服务特色课程建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对泥塑的兴趣、对家乡的热爱。
  近年来,云南省各地区各学校充分挖掘特色资源,因地制宜设计中小学课后服务课程,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让“双减”政策奏响校园生活“欢乐颂”。
  为推进义务教育“双减”“双升”,云南省省级每年安排奖补资金4亿元,推动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99.2%;落实“五育并举”要求,率先推进中考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改革,大幅提高体育分值,增加艺术和劳动教育分值;全面启动高考综合改革,有序推进选课走班、高职分类考试招生、自主命题等有关工作,促进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建成云南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覆盖教师65万、学生128万,有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教育质量的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云南省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2021年以来,全省教育系统43个党组织60名党员荣获全国、全省“两优一先”表彰,涌现出“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时代楷模”朱有勇等一批教师模范代表;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构建省州县校四级联动教师培训体系,开展“万名校长”、义务教育青年教师培训等引领性项目,全面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面向14万名乡村教师全面实施生活补助政策,每年表彰500名从教20年以上优秀乡村教师,每人给予10万元奖励。
  云南省全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出台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推动产教深度融合,3所高职院校进入国家“双高计划”;成立市域产教联合体11个,组建生物医药产业等62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推进以一流专业和一流学科建设为核心的高等教育“121”工程,持续深化学分制改革等重点工作,A类学科增加至4个,国内一流以上专业占比提高到7.1%。(陈怡希)
1 note · View 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