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mgik
parkerabbott2qsv · 8 months
Text
Tumblr media
教育不是模仿成功的甲方
很多年前,我翻譯過一本關於電影導演馬丁·斯科塞斯的書。那並不是一本傳記,只是在分析大導演創作的作品時,順便提了一下他的成長背景。馬丁·斯科塞斯出生在紐約治安很差的下東區,從小患有哮喘病。他的父母很為難:一個身體孱弱的小男孩如何在好勇鬥狠的街區平安長大?思考良久,他們決定買一臺電視機。那可是1948 年,斯科塞斯家是整條街第一個擁有電視機的家庭。 那個年代,看電視並不像今時今日一般充滿樂趣,因為電視臺播放的內容十分有限。同一部片子,週一剛在《佳片劇場》播出,週二又出現在《好片回放》裏。大量重複的觀影經驗在小馬丁身上產生了奇妙的效果,令他對電影的內容與形式爛熟於心。上學後,老師一給大家講故事,他就一幅接一幅地畫出場景,且堅持按照1∶1.33 的長寬比構圖。用視覺形象思考和表達,自然而然地成為他的習慣。 那時我的孩子還小,我對於教育還躍躍欲試。看到這裏,我就開始動腦筋了。這個故事是不是告訴我們:家長沒必要限制孩子接觸視聽設備?現在娛樂行業這麼發達,需要大量的人才去創造內容。如果不讓孩子從小消費內容,他們長大後怎麼能創造內容呢? 且慢,就在同一本書裏,還有一個截然相反的例子。馬丁·斯科塞斯的成名作是《計程車司機》,這部電影的編劇保羅·施拉德的人生則是另一種境遇。保羅的父母是加爾文宗的信徒。該宗派本來就有比較多的清規戒律,而保羅的父母又是特別虔誠、嚴格的信徒,以至保羅18 歲之前沒看過一場電影!從小接受嚴格教育的保羅長大後卻酗酒,依賴藥物……1972 年夏天,既失業又離婚的保羅,人生跌到了穀底。在最絕望的時候,一個計程車司機的形象如同一頭猛獸,一下子從他的腦海裏躥了出來。他用了區區10 天,就寫成了《計程車司機》的初稿。 這樣也可以啊?“一萬小時”理論呢? 也許,《計程車司機》成功的關鍵並非遵循了劇本寫作的某條法則,而是塑造了一個令人難忘的人物。當這個人物帶有自傳性時,用於積累失敗生活的“一萬小時”就相當於別人用於技術訓練的“一萬小時”。反正有馬丁·斯科塞斯負責把文字呈現在銀幕上,保羅的經驗不足並不是電影成功的障礙。 所以,成功的關鍵是找到合適的合作夥伴?教育的關鍵是拓展孩子的社交圈?要提高孩子的情商? 一晃10 年過去了。想到當年的心理活動,我不禁啞然失笑。為教育焦慮了這麼多年,回頭來看,我在教育上幾乎無所作為。倒不是說我的孩子一無是處,平心而論,他們也有很多優秀的地方,只是那些閃光之處並非來自我的有意栽培。 那麼,是不是說世界上不存在教育這回事呢?還真不是。所謂教育,從定義上說,是把甲方的信仰、理念、願景、知識、經驗灌輸到乙方的頭腦中。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是甲方,孩子是乙方。在我看來,家庭教育中存在3 種甲乙方關係。 第一種是成功的關係。甲乙雙方互相成就。乙方並不痛苦,甲方也沒有犧牲自己。這種成功的例子,我身邊還真有幾個。 第二種是痛苦的關係。甲方拼命想讓乙方成為自己理想中的人。絕大多數家庭都處在這種關係之中,只是焦慮的程度不同而已。這種關係中的甲方有一個特點,就是認為教育是有秘訣的。他們期待找到真正有用的經驗,並且加以複製。問題是:成功的教育經驗能不能複製?我認為,如果成功的經驗是真的,至少值得聆聽,能不能複製是另外一回事。要警惕的是偽經驗。所謂偽經驗,就是乙方的成功是偶然的,和甲方的努力沒有關係。 有一本叫《魔鬼經濟學》的書,致力於揭示隱藏在表像之下的真實世界。書中有一個章節,叫作《怎樣才算完美父母》,列出了家庭教育中與學生的成績高度相關(包括正負兩方面)的8 個因素,以及與學習成績無關的8 個因素。比如,學生家裏有很多藏書,這與學生取得好成績正相關;父母每天都讓孩子閱讀,這與學生成績完全無關。所謂相關與否,只是統計數字顯示出的結果,不涉及對因果關係的探討。不過我還是忍不住想:會不會有人看到這裏,趕緊跑到書店買一車書拉回家呢? 我也曾經熱衷於做個有效的甲方,卻失敗了,於是退而求其次,接受了第三種關係:甲乙雙方各自獨立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多年來關注教育,我最大的收穫就是能夠區別經驗的真偽。但看到真正有用的經驗,我也多半一笑置之,因為我深知教育不是模仿成功的甲方就能取得預期的結果。與其花時間做甲方,不如花時間做自己。在孩子的智力能夠領會的範圍,身教倒可能會無心插柳。別看保羅·施拉德18 歲前沒看過電影,說不定他的父母經常晚上偷偷出去看電影呢。
1 note · View 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