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想荷蘭嗎
去年九月回來,算算到現在也快要半年了欸?!對於荷蘭最懷念的還是AH吧,一次可以購足將近所有食材,紅酒白酒啤酒又都相對便宜的世界... 當然也很想念Lombok的土耳其街,還有不太確定,但應該是想念的那種,沒有人知道你出身背景沒有人會給你期待沒有人會在乎你要幹嘛的社會狀態......
0 notes
Text
最後一哩路(?)
把今天在社團上 po 的文章轉來留存(13 JUN 2016)算是一年的半總結吧
◤ 房子
1. 能搶到 SSH 就直接跟 SSH 簽約吧,在 Utrecht 找房子根本比申請 UU 還難(?)
2. 每個月 300-500 歐是多數房子的價位,其他可能會因為大小跟地點有所差異;記得一定要找可以註冊的房子(推測是因為有註冊房東會被收稅,所以有些房屋會特別寫說不可註冊)
3. 原則上 Utrecht city 治安都滿好的,然後只要有心腳踏車可以騎到天涯海角,但對個別街區還是有疑慮的都歡迎直接問我
4. 如果(不幸)有找房需求,我這邊有一份沒整理完的找房平台可以參考參考,也誠摯歡迎共同編輯 https://docs.google.com/…/11pOUHGux2v4-FKbv3VQWCS3Tsr…/edit…
5. 網路上看到條件很好但說人在國外工作不能入內看屋的,五件會有四件是詐騙,千千萬萬不要亂匯款
◤ MVV & VVR 等(入境簽證跟���留證等)
1. 這部分 UU 規劃得滿好,總之沒有特殊情況就跟著學校流程走就是
2. 主要可以分成在臺灣辦的手續(入境簽證 MVV ),以及在荷蘭辦的手續(居留證 VVR &市政廳註冊)兩個部分
3. 臺灣手續部分主要就是「東西準備好,等。」不安的話可以參考我當初胡亂留下的筆記 http://poufturquoise.tumblr.com/…/mvv-machtiging-tot-voorlo…
4. 荷蘭手續部分其實開學之後學校都會安排然後通知。我那時候自己在開學前先跑去 IND Loket Utrecht 先拿到了 VVR,但也聽過幾個人開學後跑了兩三次才拿到;市政廳註冊的話則是必須等學校統一辦理,到時候會寄信通知何時去、去哪裡、怎麼去,註冊後才能拿到 Burgerservicenummer(BSN number)
◤ 銀行開戶
1. 出發前查到的資訊是說要有 BSN number 才可以開戶,所以那時候才急著想要自己去市政廳註冊;但去年經驗是學校在 Orientation Day 會有 ABN AMRO 的人擺攤,當天可以登記什麼時段去銀行現場辦理開戶,然後因為是學校統一合作,所以 BSN number 可以之後再補上( ING 可能也可以在開戶時問,但不確定)
2. 所以如果提早到的話,原則上先準備好抵達日至 Orientation Day 後兩週(保險起見或許三週)要用到的生活費即可
3. ABN 跟 ING 的差別除了前者有跟學校合作外,主要是 ABN 網銀有英文介面,然後 ING 管理費比較便宜,大家可以自己斟酌
4. 開戶時可以特別跟行員要求分設儲蓄戶頭跟現金戶頭,現金戶頭沒有利息但儲蓄戶頭利息也極低,主要是防止 pin 卡被偷走且被看到密碼時,只有現金戶頭的錢會被提走;兩個戶頭間隨時可以在網銀轉帳
4. 荷蘭現在現金交易很少,通常都是用銀行的 pin 卡(類似現金卡,直接從銀行間金帳戶扣款);因為 Utrecht 商業區規模不大,建議可以的話盡量在臺灣換小抄,不幸只能拿到 100 歐的話就去 ZARA 或 H&M 等大牌(微)血拼一下把錢找開吧,我剛來意圖去銀行換錢結果被告知他們臨櫃都沒有現金,現金只存在於 ATM 裡面
◤ 移動方式
1. 我第一台腳踏車買了五天就被偷,五天五天五天五天五天五天五天;雖然我是一個大學四年換了四台腳踏車的人,但五天還是破了我個人生涯紀錄;然後來荷蘭一年現在是我第三台腳踏車
2. 所以說,腳踏車只要會離開你的視線一秒就一定要鎖;荷蘭人很多會有兩個鎖,一個活動鎖一個後輪鎖
3. 買車的方式除了半夜運河旁之外,Amsterdamsestraatweg 上有可能買到相對便宜的二手車,Nobelstraat 上靠 Janskerkhof 的一頭也有幾間腳踏車店,另外這個社團也常有人 po 文賣車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545181045520780/?ref=group_browse_new
4. 商店的車通常都會要 50-70 歐,社團上幸運有可以買到 40 歐左右;總之無論怎樣跟臺灣比起來都是夭壽貴(台幣 500 在這邊可能連一個鎖都買不到)
5. 所以說,請千外記得鎖車
6. 如果要生活一年以上,還算常去其他城市的,強烈建議買 NS 記名 OV-chipkaart,因為火車票很貴;可以研究一下各種計價方案,另外他們三不五時也會推出特種優惠卡(例如除了火車票打折,還可以免費租公用腳踏車或免費停腳踏車之類)
7. OV-chipkaart 所有大眾運輸都可以使用,不過公車系統另有自己的優惠卡,但因為有腳踏車所以相對於火車優惠卡沒那麼必要
◤ 物資取得
1. 除了剛剛那個 Utrecht free ad 的社團之外,UUING 上也常會有二手東西在買,不管是房子腳踏車課本或鍋碗瓢盆 https://sites.google.com/…/ingutrecht/r…/google-group-uu-ing
2. 如果是 SSH 的宿舍基本上除了吹風機以外什麼都有
3. 荷蘭有很笨的電鍋(相較於聰明的大同跟日本電鍋);我是家裡前房客有買,其他朋友是室友有買或有機緣才買了二手,原則上煮出來的飯都可以吃啦,所以要不要帶大同就看個人意願了
4. 因為個人是個吃貨,所以那時候來行李箱有一半是食材
5. 但其實 Utrecht 不管是超市還是幾間亞超東西都滿全啦,尤其是東南亞跟日韓食材,中菜食材的話以中國產製的為多數;我覺得如果是真的很注重吃,這邊比較難取得可以自己帶的有:臺灣米酒、工研烏醋、麵線、臺灣茶葉、臺灣香菇、茶油、菜脯、虱目魚(沒錯就是虱目魚)(肉不能帶但魚可以帶)
6. 荷蘭天氣好是天堂,天氣爛的話可以比地獄還痛苦;去年是十底月左右開始轉冷吧?其中騎車靠杯冷,但室內又有暖氣,所以外面手套、毛帽、圍巾跟防水保暖大衣,裡面薄長袖是最方便的穿搭
7. 很常下雨但除了觀光客沒人在用雨傘,有時候是風大,有時候是雨沒有大到需要撐傘,有時候就純粹是懶
8. Netto Rama、ALDI 跟 Jumbo 應該是屬於相對便宜的超市品牌,Albert Heijn 是荷蘭市佔率最高的超市,但商品價格相對略高;喜歡傳統市場的朋友強力推薦 Utrecht Lombok 的 Kanaalstraat,整條街的土超(土耳其或摩洛哥人開的小超市)東西便宜之外也非常有混亂的活力(有些人會覺得不舒服不安全啦但我個人在這邊生活一年倒是覺得十分親切)
9. 其他生活用品資訊台灣人在荷蘭社團有整理過,除了部分區域性品牌基本上 Utrecht 都有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
◤ 人之類的
1. 上面提到的 UUING 是「在 Utrecht 生活的非荷蘭人組織」,除了房子跟二手訊息外,每週定時有約酒吧三不五時還會辦郊遊;跟朋友參加過一次,似乎主要是在 UU 念博士的人
2. 除了室友之外,UU 開學前會辦一次 International Meets & Greets,雖然視情況跟個人性情可能會三不五時覺得尷尬想死,但也是有可能藉此機會交到一些新朋友(而且有免費的咖啡跟荷蘭炸物)
3. ESN Erasmus Student Network 是個「歐際」學生組織,認真想要多方結交國際友人的也可以試試從開學開始參加他們的各種活動
4. 多數荷蘭白人很務實地友善,但想有荷蘭至交的話可能就要看命盤了,這大家可以自己體會體會;以我個人經驗是沒有太多直接的敵意或歧視,但間接的就看個人觀察與感受了
5. 現在去哪中國人都很多,荷蘭相對少,Utrecht 相對阿姆鹿特或海牙更少(其實也不確定自己講這個的目的是什麼,可能就只是想分享一下自己的觀察哈哈) — 目前想到的大概這樣了?總之有問題或需要隨時提出,也歡迎大家隨意補充!Utrecht 是個很棒的城市、UU 也是個資源很多的學校,希望大家都可以在這邊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www=
0 notes
Text
Smulhuis trial 1
去烏特勒支的街友組織當志工,結果吃到堪稱我來荷蘭最豐盛又美味的一餐(幹)再次讓我想到常常在歐洲街頭上覺得街友跟背包客的外表只有一線之隔,但那外表上的一線之隔,背後卻是天差地遠的社經資源。
Smulhuis 的組織目標是每天(一年 365 天)晚上為街友提供健康、可負擔的食物,一餐 2.5 歐(在荷蘭的物價約等於一杯美式咖啡),有肉有菜有澱粉還有甜點,咖啡茶水則是免費供應。
因為每個月只需至少輪班兩次,志工全部有上百人,輪班時間則分別從三點、四點、五點開始不等,全部打掃完約九點結束;每天的志工團隊因為輪班關係基本上會完全不同,成員有主廚一名、廚助一名、統籌人一名、三點到班志工一名、四點到班志工一名、五點到班志工兩名,另外開始發餐的時候還會有二至三名樓上提供街友住宿的 Sleep Inn 員工(保鑣?)協助。
根據目前收集的情報,Smulhuis & Sleep Inn 算是屬於同一個街友組織,除了這個據點外,他們在烏特勒支車站商場 Hoog Catharijne 附近還另有一個 24 小時的庇護中心,專門提供給有毒癮的街友使用。組織性質主要是民間的非營利單位,政府有提供補助但不多,背後似乎主要也是來自宗教團體的支持。
昨天第一天上工就幸運碰到超強的主廚米奇,一人幾乎包辦所有程序外,食物更是好吃到讓人落淚;主菜是烤雞腿(超好吃),澱粉有紅蘿蔔飯跟香料烤馬鈴薯(幹超好吃),蔬菜則是鷹嘴豆燉菜以及番茄節瓜沙拉,另外素食的主菜是華麗的奶油蕈菇塔(看到都傻眼),最後還有椰棗跟脆餅做成的甜點(再次驚呆)。
簡要條列紀錄:
1. 荷蘭政府似乎不准街友露宿街頭,所以都會有相關的機構提供空間讓街友可以不用在外過夜;但相關法條不甚清楚。另外此舉表面上是關懷,我認為事實上也符合所謂中產階級對於都市空間的「乾淨」需求。
2. 有些街友會使用其他組織提供的餐券點數來這邊吃飯,而如果願意到廚房幫忙善後,也可以獲得餐券點數抵免一餐;如同美國糧食券的概念,相關組織因為不希望街友把原本要吃飯的錢拿去做其他用途(主要是毒品或酒吧我想),多會直接以餐券點數的形式提供,確保他們好歹有食物可以吃,但志工莎莉告訴我這些餐券點數也是有他的交易市場,以物易物嘛人類社會。
3. 除了切菜擺桌打掃,我昨天主要幫忙分發沙拉,莎莉在旁邊聽到我用生澀的荷蘭文說著「當七 vel(謝謝)」,笑著提醒我說這邊的街友其實很多不會講荷蘭文,用英文溝通是可以的;後來打掃時跟另外一個有主動去和個別街友接觸的志工聊,除了鼓勵我如果想要跟他們聊天不要想太多「去做就對了」之外,也特別提到很多街友英文都很能溝通的實況。這和成為街友的因素有很大的關係,下一點概述。(我覺得語言在這其中的角色跟象徵很是有趣,例如很多主流論述傾向把「會英文」視為高人一等的技能,但事實上語言本身只是一種中性的求生工具,是語言可以帶來的社會資本���它附上了高與低的價值)
4. 莎莉跟我解釋荷蘭文有兩種 homeless 的說法,一種是「沒有屋簷」一種是「沒有家」,前者指沒有遮風避雨空間的人,後者則是沒有「家」可以生活的人,也許是獨居也許是沒有能力工作或採買/處理食物,甚或是沒有人可以一起吃飯等等。而會來 Smulhuis 吃晚餐的除了以上兩種 homeless 情況外,初步得知也有尚無能力進入體制的難民/移民;我還沒能確定的是荷蘭是否有相關的身份判定制度。
5. 因此除了素食需求外,莎拉特別提到 Smulhuis 提供的所有食物都是標準的清真食物(Halal food)(聽到其實滿感動),而最常出現的肉品則自然是雞肉了(「怎麼又是雞肉!」有些街友會這樣碎念哈哈);昨天有一群素食者甚至連牛奶都不吃(所以不能拿奶油蕈菇塔),很好奇是什麼原因。(剛稍微查了一下,有一種印度素是不能吃「惰性食物(例如一切菇類菌類)」,到底飲食文化有沒有這麼博大精深)(但如果我是菇類被歸成惰性食物應該會覺得滿靠杯)
6. 有些店家會捐食材來,另外 Lombok 似乎也是主廚跟廚助們最常採購的地方(每餐由他們控制預算),因為便宜又新鮮。
7. 領餐街友的口味普遍很重,「辣醬」是餐廳裡最受歡迎的東西;「他們根本連味道都還沒嚐過就直接加辣醬,有時候我會跟他們提醒今天的菜已經很辣,他們都還是堅持要加一大坨!」莎莉無奈地笑著。
8. 在正式開始工作前,Smulhuis 的員工和志工都會提醒一些和人身安全相關的注意事項,除了消防相關的事情外,主要就是人與人間的衝突以及交流;語言或輕微的肢體衝突是有,但目前發生過的都不沒有很嚴重(昨天聽到是一個人在近期內被禁止來這邊吃飯,因為之前和 Sleep Inn 員工發生爭執並出言侮辱);還有提醒我們不要隨意提供自己的任何個人資訊,我覺得本質上就是不把街友視為需要被特別對待的群體,別人做什麼事會讓你覺得不舒服就直接提出,差別或憐憫心最是無謂。
9. 志工組成五湖四海,年紀目前觀察到是以中年以上和學生為主,性別算是平均,但相較於 Sleep Inn 多為年輕男性,Smulhuis 則仍是以女生為多。特別的是其中有些志工似乎以前也是曾來領餐的街友,現在生活穩定下來,仍持續來參與組織活動、提供服務;昨天的主廚米奇似乎就是這樣的背景,可��我不會荷文他不會英文(好像是利比亞人),不然超想跟他聊的嗚嗚嗚。
10. 莎莉說昨天也是因為由米奇親自為街友們供餐,不然很多人都會吵說給的份量太少哈哈,米奇昨天宛如組織內的大老般穿梭其中,談話之外也用額外的辣椒安撫了許多人(哈哈);我不太確定要怎麼形容那種感覺,類似是即使我們已經盡全力放下自己所握,但「我群」和「他者」的界線仍是存在?不過也還是要待親身去接觸才可以有更完整的觀察和體認。
11. 女性街友的比例比我預期還要低上許多,昨天全部如果有 60 個人,據我印象只有 3-4 名女性街友;年紀方面倒是分布地較為平均;黑人比例略高,有一群明顯熟識的則初步判定為新移民/難民,白人的年紀相較其他族群似乎更呈現 M 型分布。
12. 切實體驗到社會/人類學家在做參與式田野調查的掙扎與困難。
最後附上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的美味。

0 notes
Text
夢境
不重要的小事但想記下來
昨天的夢很怪,不知道跟誰但總之是一群 3-5 人的組合在大樓間穿梭,好像是要找訪問還是被帶著 walking tour 之類,是一個介於伊斯蘭和亞洲文化間的空間,我們大概在三樓或四樓的長廊,領頭者要我們看向窗外,我在夢中的第一個反應是等下外面會爆炸,我不確定是自己覺得之前有在夢中做過類似的預知夢(像在摩洛哥那種),還是之前有做過一模一樣的夢(100% 重複的情境)。
然後廣場就真的爆炸了。
大樓搖晃碎片落下,稍微穩定後窗外��以看見陣陣濃煙,一開始我們分頭想離開大樓,最後卻又不知怎麼的繼續了類似導��的旅程,一種位處於臺灣校舍建築內的霍格華滋風格空間, 文件和雜物堆得好高好高。
我好像醒來一下在思考到底是在夢中覺得自己做過預知夢,還是真的做過一模一樣的夢。
上次在 Fez 吃完午餐的那一刻也很是可怕。
我們坐在騎樓下面向街頭,路人形色匆忙地穿梭,人群漸多,服務生把找來的現金放在桌上的那一瞬間,我腦中立刻浮現之前夢中一模一樣的場景,就是常見那種預知夢的感覺;然而在那次夢境中,隨之而來的是左方廣場的大爆炸與一團混亂。
當時離巴黎恐攻不久,時續又是陸續傳出威脅的跨年前後,就算不願意相信或理性上告訴自己夢境發生的機率極低,求生的本能還是驅使我快速步離了人多的 medina;我不敢也覺得不應該跟旅伴分享那個夢境,只說人多讓我覺得身體不舒服。
沒預期到的是在快速步離人群後,朝著飯店方向亂晃的我們隨即陷入 Fez 層層疊疊的迷宮陷阱,毫無規則生長的街道以及雖然沒有一棟雷同卻又都毫無記憶點可言的建築就像迷宮般把我們吞食,從一開始人煙罕至的住宅區到最後摩肩接踵的市集,那是我這輩子第一次因為沒有方向感而感到打從心底的惶恐,那是一種失控的感覺,你不知道你應該要往哪,你也不知道你直走你左轉你右轉會到哪,更加乘的是你不知道路上意圖與你交流的人是出於真正的善意,或是別有所圖。
上次有這種惶恐感應該是當郵輪在漆黑的大海中航行,引擎聲時起時停的那時候吧;只不過這次更劇。
恐懼對我來說不是一種常見的情緒(神經很大條),平常最多也只稱得上焦躁或害怕,但每次襲來都是那麼地獨特又深刻。
說迷人有點變態但真的有那麼一點。
0 notes
Photo

Anyone still following? I'm actually heading back to Taiwan now, but just for five days, practical reason. Feel kind of strange to move from 'home' to 'home' ... Even it's been only three months, everything is different; and moving away from parents really does make a huge change. The weather is amazing today haha, incredible.
1 note
·
View note
Photo

三不五時會想起臺東,除了臺北以外最想「回去」的地方;有時候甚至超過臺北?應該是因為相較之下沒什麼義務、框架以及被期待吧。
0 notes
Photo

View from the Window at Le Gras, Joseph Nicéphore Niépce, ca. 1826
source: http://www.hrc.utexas.edu/exhibitions/permanent/windows/southeast/joseph_nicephore_niepce.html
re-post from sci-histo
【科學史上的今天】
11/18 ── 達蓋爾誕辰(LOUIS J. M. DAGUERRE, 1787-1851)
現在人手一支手機,可以隨手按下快門,即拍即得,絕對無法想像最初法國發明家尼埃普斯(Joseph N. Nièpce)在1827年拍下史上第一張照片時,曝光竟要超過八小時才能完成。如此耗時的「日光蝕刻法」,即使在兩百年前當然也不具實用價值,因此當1829年,已頗負盛名的達蓋爾找上尼埃普斯時,兩人一拍即合,著手研究新的攝影技術。
達蓋爾當過建築、劇院設計、全景壁畫等不同行業的學徒,後來成了專門繪製舞台佈景的畫家,他善用透視畫法搭配道具,讓舞台上的演員彷彿真的融入背景之中。達蓋爾致力於呈現栩栩如生的真實感,也難怪會對攝影產生興趣,而找上尼埃普斯。
不過尼埃普斯於四年後即中風過世,達蓋爾獨自繼續研究,終於找到新的感光材料,可以將曝光時間大幅縮短至十分鐘以內。1839年1月9日,他在法國科學院與藝術學院的聯合會議上,展示他發明的銀版攝影法:在銅版塗上一層碘化銀,曝光後再用水銀蒸氣顯影,最後用食鹽溶液定影,再晾乾即可。
達蓋爾並未申請專利,而是由法國政府分別付給達蓋爾,以及尼埃普斯的兒子終身年金,做為買斷銀版攝影法的專利,然後法國政府再免費開放給所有人使用。銀版攝影法拍出來的照片畫質細膩、富立體感,而且幾乎不會褪色,雖然被拍攝者得一動也不動地坐著好幾分鐘,仍然大受歡迎。各地紛紛出現照相館,攝影首度流行成為大眾文化,為那個時代留下許多具歷史意義的影像。
銀版攝影法每次拍攝只有一張相片,無法複製,而且觸摸很容易刮掉影像,往往還得加一層玻璃保護,因此隨著相紙的發明,以及使用負片再沖洗的新技術出現,銀版攝影法自1850年代即逐漸被淘汰。然而,溯本追源,達蓋爾發表銀版攝影法那一天仍然被視為攝影技術的誕生日。
photo source:wikimedia
0 notes
Photo

never thought this would really happen!!! Caro Emerald LIVE concert <3 I actually didn't realize she's Dutch until I came to Netherlands... the concert is a little bit too short, but still good :) and it's also my first one-man concert experience haha, point gained!
0 notes
Text
mobility
讀著今年移民工文學獎卡菈(Carla F. Padilla)的文字,淚水不絕地掉了下來;我滿愛哭的所以其實不是什麼大事,只是這種兩相比較的移動與異鄉感這時候讀起來特別有感觸吧,一方面是感同身受,一方面則是心感愧疚。
想起那時候來荷蘭前,在臺灣工作時一直念我到底什麼時候要出國的阿嬤在我真的要出國的時候開始念我不要出國,「一個女生跑去那麼遠的地方」她越想越不安,終於有次我靈光一閃,「阿嬤哩免還腦啦,哩看 Ladifa 馬系幾壘郎遭來逮丸,依勾咖辛苦扣!挖幾系七塔冊,麥想哈賊啦!」
Ladifa 是那時候幫忙照顧阿嬤的印尼女孩,只比我大兩三歲吧,也是因為家裡經濟因素,在結婚後立刻就出來到臺灣工作,結婚前好像也是在杜拜待過一陣子。
想來荒謬,但以前從來沒有把跨國移工和國際留學生拿來比較的想法;另外則是這次出來頻繁接觸到的詞彙「expat」,主要泛指跨國流動的白領(白人)移工;還有歐洲 2015 年最重要的課題,跨國難民。
在都市地理相關的課程中,mobility 是很重要的研究主題。理論上隨著交通與通訊技術的發達,二十一世紀的每個個體(individual)都可以���備高度的 mobility(流動性?覺得找不到精準的翻譯字彙),但實際上 mobility 是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限制,像是經濟、教條等等;例如上述四種「移民」雖然都具備了「身在異鄉」的特質,其抉擇因素和社會資本卻都大大不同。
腦有點亂,但總之在讀文章的時候主要想到的是以下兩點:
1) 對比於課程中歐洲人們對於移民在 integrated 面向的態度和討論,反思臺灣,我們的社會準備好面對這項課題了嗎?姑且不論歐洲其他地方,荷蘭人對於異文化的態度或政策是否有什麼可以啟發的地方...... 另外也必須跳脫個案的思考,畢竟每個社會都有混蛋,但不是(好啦不是不可能但很少)整個社會都是混蛋。
2) 自己是以留學生的身份在外生活,享受了多少資源和優勢,不可愧對啊啊啊
前陣子和同學在聊正規教育的第二外語制度,「我們也是就德文、法文、西班牙文可以選欸...」我想了一下「喔對還有日文啦!」,丹麥女孩笑著說「對啊我就想說你們為什麼不是學附近國家的語言,而是學到大老遠的歐洲來」。
當下一面是覺得「啊還不就是因為歐美在文化跟經濟面的強勢」,一面則是感慨「對啊到底為什麼沒有納入東南亞任何一國的語言」;這問題在出國前自己就想過,但當下還是滿有衝擊感的��
雜感大概這樣吧暫時,最後附上卡菈(Carla F. Padilla)的文章「農田彼端」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0915/563173.htm#ixzz3lxTyOYxW(為中文翻譯);政治正確上來說職業無貴賤,但 Carla 原本記者的身份還是讓我覺得特別衝突,畢竟是有文字專業的背景耶......
早上剛好寫了給 Ladifa 的明信片哈哈,希望可以順利寄到!
0 notes
Photo

荷蘭(Utrecht)申請摩洛哥簽證
簽證還沒下來但因為整理了想說就先 po 上;當天承辦人滿親切的,說沒有意外應該兩週後會手機通知,希望沒有意外!!!
———
Utrecht 辦事處離我家腳踏車只要五分鐘哈哈哈,莫名近。
那天大門一進去就直接排隊,類似接待中樞的伯伯先是審閱了我帶去的文件,然後叫我左轉進去大房間等,現場幾乎都是摩洛哥國民在辦事情,在語言半通不通的情況下(法語荷語我都很爛,接待伯伯的英文也沒有很清晰)沒有號碼牌這件事讓我很是徬徨,又跑出去確認了指示;總之就是有種神秘的機制吧。
坐了好一陣後我的文件終於流轉到了辦事櫃檯(一開始承辦人不知道在喊什麼我還沒反應,後來他應該是看現場只有我一個外國面孔,直接叫我過去問那份簽證文件是不是我哈哈),承辦人又核對了一次文件,說需要補充銀行帳戶的證明,還連帶告知網路可以直接印,叫我印出來當天三點(還兩點)前直接回來找他(Utrecht 辦事處的規模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整個過程我還是覺得莫名有種外交機構少見的親切感)。
第二次回去也是先把帳戶證明給伯伯,然後(以某種神奇的資訊傳遞方式)承辦人就從大房間走出來把我帶到小房間,又認真地核對了一次文件,只對其中護照的 Republic of China 表示(非常)困惑,在我解釋並比對另一份中國申請者的文件後他決定需要影印護照封面(因為只有封面有 TAIWAN 的字樣),所以我(拿來蓋住黨徽)的臺灣黑熊貼紙就這樣被流傳出去了哈哈哈哈哈。
整個過程算滿順利的,沒意外應該作業時間是兩週左右(但我覺得應該會更久哈哈哈),說會以手機通知,希望不要發生像網友的五十天甚或三個月血淚史...... 之前聽了幾個朋友的案例都說臺灣護照要在英國申請摩洛哥簽證很難,我想應該是受到兩國的外交關係影響吧,而且昨天跟室友聊,說摩洛哥似乎是繼土耳其後荷蘭的第二大移民族群?
———
◤ Consulate-General of Morocco in Utrecht https://embassy-finder.com/morocco_in_utrecht_netherlands
ADDRESS: KANAALWEG 95 D/E 3533 HH UTRECHT Netherlands
PHONE LOCAL: (030) 293.0284 INTERNATIONAL: +31.30.293.0284 FAX LOCAL: (030) 293.0123 INTERNATIONAL: +31.30.293.0123 EMAIL: [email protected]
———
以下是需要準備的文件;英文部分為官網原文,中文為我 2015 年自己跑簽證的經驗。
Documents required for adults:
1) 申請表(我是先印好填好帶去,現場承辦人有念說是美國版本,但反正最後也是收了;網友說也可以現場索取現場填) Application for entry visa to Morocco, carefully filled in capital Latin characters. This form can be filled in Arabic but with the obligation to label the name, parentage and place of birth in Latin characters for reasons of technical convenience.
2) 兩張證件照 2 identity photos, colored on white background (4 x 3 cm) recent and clearly showing facial features.
3) 有效居留證明(提供影本,攜帶正本備查) Identity card or residency card or any document serving the same.
4) 有效護照(提供影本,攜帶正本備查;我去申請的時候承辦人幫我另外印了封面,因為封面才有 TAIWAN 內頁只有 Republic of China 他好是困惑,甚至還拿了另一份中國申請人的護照影本來比對,想確定我的護照不是中國發的......) Passport still valid: The validity of the passport or travel document must exceed 90 days and in all cases greater than the duration of the stay. Also 1 photocopy of passport (pages showing identity and validity).
5) 出入境摩洛哥方式的證明(機票或船票,證明你沒有要跳機摩洛哥) Toundtrip Ticket with fixed reservation.
6) 訂房證明 或 接待人的邀請函(我就直接把 booking.com 的訂房單全部印出來) Hotel reservation, or presentation of a "Voucher”; or support certificate duly legalized in case of family visit, with warranty of support for costs of medical care and possible repatriation; or request from a licensed travel agent or recommend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Tourism or the delegation of the Moroccan National Office of Tourism.
7) 行程表(官網上沒寫但我有附上)
8) 居留地銀行帳戶證明(官網上沒寫但承辦人叫我提供,應該是要證明你真的有在居留地生活(因為 pin 會有消費紀錄);���果是 ABN-AMRO 的話網站就可以直接下載 account statement)
0 notes
Text
mark it
每次身體不舒服的時候都會打從心底深處有種「啊人果然就是孤獨來孤獨去啊」的感覺
真的吧 因為那種身體上的病痛是除了自己沒有人可以感同身受的 不可能
昨天半夜輪迴數次的起床拉肚子發冷汗想吐沒吐拉肚子回床睡起床拉肚子發冷汗想吐沒吐拉肚子回床睡起床拉肚子發冷汗想吐沒吐拉肚子回床睡
數度覺得自己要昏死在半路 幸好房間離廁所近 而且一樓只有我不怕會吵到別人
總之是過了吧 希望今晚可以睡好些
禮拜一晚上拿到 UG 考試成績後大感崩潰
禮拜二中午心神不寧的煮了一鍋清冰箱蔬菜湯 晚上打起精神去外匯了壽司味增趴
結果當天晚上就急性腸胃炎了
不知道是課業壓力人生壓力(年屆 26)還是純粹吃了壞東西
禮拜三頂著身體去學校做了一整天的量化報告 覺得最後交出去的東西還是個屁
總之應該可以算是最慘烈的生日了
so, feel like marking it
Welcome to the world of 26, Wendy
也衷心感謝幫助我度過這 24 小時的朋友們
0 notes
Photo

an afternoon in Amsterdam with friends and food and sex and other stuff, to escape from the final week... the sex museum is interesting but was expecting more curated stuff... like the invention history of condom, some female perspective of por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sex toys of different culture, etc. how interesting could that be!!!!! but yeah that's not what u'll get for 4 euro... the location of the local good market is worth digging, should definitely look up for the history and the regeneration plan behind it. a classical hipster paradise.
0 notes
Text
室友們
昨天發完文之後順便看了一下之前的紀錄,才意識到距離上次發文竟然是一個多月前!好多事情都沒 update 到,現在既然報告(暫時)搞定就來處理(?)一下好。
有關室友的部分。
其實我不太確定應該要叫室友還房友,因為我們基本上只是五個房間合在一棟房子大家共用廚房衛浴跟大門而已,房間( = 室)都是獨立的,也沒有公共的用餐或活動空間,but anyway!
首先要澄清之前一下說美國一下說希臘的機車男其實是羅馬尼亞人啊哈哈哈哈哈,還有前情提要代稱機車男是因為他騎重機不是因為他很機車,喔好啦改叫重機男好了。
好來,室友目錄(蛤):
一樓 >>> 我:就是個客廳改成的房間,下次來不要再進我房間之後還問所以你房間在哪裡了拜託;離廚房超近而且不用爬荷蘭樓梯是最大的好處,壞處則是做為屋內通往後院的唯一方式,有時候會被借走(literally 的走)(如果不經過我房間就要從外面繞一大圈從社區連通的後廊才能進到後院)。
二樓 >>> 重機克斯:羅馬尼亞男,某交通顧問公司的工程師吧好像,興趣是重機跟叫外送,人很友善也很好聊;覺得是屋內少數真正看重隱私權的人,房間會鎖,也從來沒有跟我借通道去後院過。喔對然後也是少數都會乖乖洗碗的人,超愛喝啤酒(但其實應該也就是歐洲男性每日平均啤酒攝取量,只是在我們家沒有其他人跟他一樣這樣喝)(我絕對沒有)(真的)。 >>> 不洗碗亞希:伊朗女,UU 碩士第二年,好像是理科吧但我忘記物理還化學也可能兩者都不是(幹),人也很好聊但就是很愛一個禮拜洗一次碗;滿認真參與避球社活動的感覺,不是大美女但男人緣很不錯。懷疑也滿愛煮飯的(但就是不洗碗)(很在意)。 >>> 黑衣絲汀:羅馬尼亞女,應該也是碩士最後一年但好像不是 UU,之前在這邊住過然後去德國交換還啥的現在回來把碩士修完;無時不刻都要去阿姆斯特丹打工,覺得常常是半夜兩三點回家下午起床傍���去打工的作息。強烈懷疑也很不愛洗碗,甚至連一個禮拜都不洗一次(坐等碗盤自動消失這樣)。
三樓(閣樓) >>> 女友安娜:找房子時第一個跟我接觸的人。芬蘭女(其實我一直不待確定是北歐哪國但應該就是芬蘭吧(史上不負責任)),在念博士但不確定是不是 UU,人基本上是滿好的但有時候會臭臉或反應很怪,房東覺得她控制慾很強哈哈哈哈,是也覺得她似乎對男友滿強勢的,但兩人很般配(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似乎有參與某即興喜劇社團,熱愛各種運動。 >>> 男友瓦力:芬蘭男,好像是個攝影師,主要是因為女友在荷蘭唸書這幾年跟過來的感覺,人超好但也是有時候反應有點怪(說怪的話我應該也會被覺得有時候很怪哈哈哈,總之就是有時候會對不到拍吧);好像滿愛乾淨的(好像)。
共用的空間就是廚房廁所衛浴跟走廊,會碰到大家短暫交談也差不多就是廚房跟走廊,有好有壞啦,但反正沒什麼大礙(因為家裡沒有帥哥所以沒有會想要特別碰到誰)。
走廊上有個白板讓大家留言,有時候會有人突然狂暴請大家要打掃注重整潔哈哈哈哈哈,我一直覺得是閣樓情侶檔,最近有點懷疑是艾力克斯但他又實在太獨善其身了,總之有種舊時代的溫馨感。
整個家是有排打掃工作的,每週會(以我從來不懂的方式跟在我從來不知道的時間點)重新分工,大家理應要照實執行,但效果總是難免打折啦,然後三不五時就會有看不下去的天使卯起來大掃除;像我這週剛好被分到廚房,因為想說自己也滿常用那天閒著不想念書就卯起來擦擦掃掃,剛好被外出買東西的重機克斯看到,結果傍晚就聽到樓上傳來巨大的打掃聲響,洗澡時發現浴室煥然一新哈哈哈哈哈,覺得是一種同儕壓力的概念。但乾淨的環境使用起來壓力超大哈哈哈(我啦,但也不是每個人都在意,像廚房過了一個禮拜就又差不多亂了)。
閣樓情侶是我目前最無法掌握的交談對象,他們有時候臉很臭話不超過三句,有時候又會對我很好(像那天看我感冒就拿了神奇暖暖包給我)(都快哭了);其他大體來說都是可以聊但沒有摯友潛力的對象。
整體上來說還是滿喜歡也滿慶幸自己住在這邊的啦,首先也最重要的是地點真的很好,離公車近買東西便宜又方便,社區環境有點亂所以不至於太疏離,轉角有一間形同小七的雜貨店和很原味健康的簡餐店,夫復何求!其次是沒有太不社會化的室友,雖然沒有可以偶爾出去喝一杯的角色,但至少不至於說回到家壓力很大只想把自己鎖在房內;另外就是房東夫婦人滿好的,三不五時會來修東西、增東西(像他那天就看我們鞋子爆棚,幫我們裝了一個新鞋架),但又不會一直查崗。
找房子真的是緣分,那時候花了快要三個月的時間根本瀕臨崩潰;現在經過之前幾間差點要住的房子(或宿舍)(也不太算宿舍但反正就是 SSH),除了對轉角挑高藍窗還是會有點惋惜(還有不能交到更多同期朋友認識帥哥)外,其他都滿慶幸的哈哈哈。
真的很喜歡 Lombok。
改天再來說說 Lombok 社區氛圍跟縉紳化的事情。
0 notes
Text
說啥呢 我很忙
被奧莉維亞張提醒才發現好久沒(用中文)寫些什麼了(因為才寫了整整兩天的英文報告),隨意紀錄一下。
荷蘭學制是一學年 4 個 period(但又好像有學校是 3 個),第一個 period 已經快結束,所以最近課比較少但就要準備期末報告和考試,日程很空但要念跟要做的東西實在崩潰多,典型地讓人懷念的學生作息啊(至理名言:現在放棄假期就開始了);而既然說到這,就不得不回顧一下我個人對於「悠閒」一詞認知的前後轉變。
第一次來荷蘭念 summer school 時(約莫大三),印象最深刻是有一次老師問我這幾週下來,感受到最大的文化差異是什麼,我當下給的答案是覺得荷蘭人很會享受生活、步調很悠閒,隨時都有人坐在咖啡廳曬太陽;臺北很少看到這樣的景象,大家在咖啡廳通常都是有明確目的。沒想到老師(真心)一臉吃驚的說她以為亞洲才是真正步調很慢,「不是有像『禪』那樣的文化嗎?」
雖然說禪什麼的完全就是西方對東方文化的某種(不知打哪來的)刻板印象(sterotype)(就像他們對佛頭的熱愛),但那次的經驗還是讓我衝擊到開始回頭檢視自己的文化,並驚覺自己的捉襟見肘;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說是���崇洋媚日的轉捩點吧?然後就一直東方魂下去了哈哈,所以現在看那些傾力讚揚西方文化和制度的都會想翻白眼翻到脫窗。
但不知怎麼還是可以被花蓮民宿老闆說是她唯一看過還沒出國念書就像已經出過國的人。
好像有點離題,但總之是要說,直到這次真正來荷蘭念書、生活,才發現他們根本就一點都不悠閒。
開學第一天荷蘭文化短講的教授就有提到荷蘭人很喜歡把自己行程排滿這件事,「當荷蘭人問你最近過得如何,你只要回答『很忙』,他們就會知道你過得很好」;事後跟羅馬尼亞室友聊,他也說要隨興地約荷蘭人出去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們永遠都會說『歐等等我要確認一下我的日程』」所以他們最後都索性不約荷蘭人。
我想不管是誰應該都很疑惑我怎麼會跑來荷蘭念書因為連我自己都很疑惑,畢竟對除了英美以外的學校制度和學習氛圍,臺灣的資料都相當有限;而出國念書除了科系領域(文理的考量就會差很多)、社會評價(簡單來說就是排名還有需不需要跟親戚解釋很久啦)、資源(像是學費獎學金學校資源跟校友人脈等)、環境(人身安全文化慣習食物趴踢等)等個人偏好外,當然還有一個很現實的考量是「學位好不好拿」。
而現在以一個 ing 學生的身份,我可以很確信地告訴你荷蘭學校 一 點 都 不 好 混 。
我個人因為是一年的 master,已經不像兩年的 research master 那麼專精於學術研究,但一個 period 兩門課的份量還是遠遠超過以前臺大一學期我因為覺得學費都繳了不滿不划算所以幾乎都修滿的上限 25 學分;當然研究所跟大學部的課程深度本來就有差異,這樣相比好像有點不公平,何況還要加上語言隔閡的額外投入... 但反正我就是覺得跟臺大比起來很不好混啦!(耍什麼賴)
以我這學期兩門課為例好了。
Advanced Urban Geography 是只有一個 period 總共 9 週的課程,主要討論都市地理相關的學術理論,但因為學科間的相互影響還有都市地理學的跨域本質,範疇可說是社會科學相關理論然後以空間(space)和人(actor)為主題吧。這門課每個禮拜有 1-2 小時的 lecture(通常在週三),每堂 lecture 結束後有 4-6 篇 literature 要��然後在當週五要交出一份作業,以方便在下週一的 seminar 上討論,如此巡迴六次最後再加上一次期末考和一份期末報告。
Advanced Methods & Techniques Geografie en Planologie 簡單來說就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都市地理版本,算起來幾乎是在 18 週的時間內完成以前政治系一年應統加半年社科方的內容?而且開學第 4 週就考了課本總共 14 章的內容,我連課本有沒有翻開 14 次都不知道呵呵呵,完全沒要給你 2-3 週慢慢調適步調的意思。這門課在目前第一階段是 9 週內兩次考試三份作業。
好啦說了這麼多應然面的情況,實然面呢!當然也是一開始很認真覺得自己會好好念書全部 literature 都看過還額外找資料深入理解並與自己的背景經驗交互印證好棒棒,結果到了第四週考完 M&T 就釋然了(禪~),能看多少就看多少然後煮飯吃飯交朋友跟逛市集也不能偏廢。畢竟書跟理論永遠都在(畢竟他們都是經典了)(但經典根本不是這個意思)食物跟人還有市集卻僅存在這個當下 moment 的時空啊你們說是否!!!
一開始除了交不到朋友外當然也很擔心課業跟不上,但後來幾次和同學閒聊抱怨外加上合作報告的經驗什麼,便發現自己不是唯一覺得辛苦的人所以更加釋然,用功的學生永遠都會有(就像班上一定有胖子(欸不仔細一想我們現在班上沒有... 荷蘭根本很少胖子他們都很精實!!!!!(發現新議題)),但大家也都滿常抱怨念不完、念不懂,或是承認真的沒念哈哈哈,甚至也有同學說開學幾週學得壓力很大哭過幾輪的(不禁覺得我神經真的很粗);總之真的是體驗到你永遠不孤單這句話的精神吧(什麼爛結論)。
然後荷蘭好成績不好拿,文化短講的老師也有提過(那門短講真的很實用),滿分 10 分,「10 is for God,9 is for professor」所以基本上學生可以拿到 8 分就很強了,普遍來說都是 6-7 之間的分數;6 分以下在制度上算不及格,但 3.99 分以上都有補償制度(補考或補報告),最後可以被登記為 6 分通過這樣。目前的經驗是除非你真的很誇張,他們不輕易給好成績但也不會很愛給爛成績。
突然意識到我一開始根本不是要講這些...... 我是要說荷蘭人沒有很閒!!!
他們隨時都很忙,有次在咖啡廳念書就碰到兩個荷蘭人見面敘舊不到 30 分鐘就各自有事又分道揚鑣(不要質疑我為什麼知道他們的情況因為我根本聽不懂荷蘭文但我覺得就是),另外這也連結到他們好像不太習慣在咖啡廳點一杯飲料泡很久(會一直被服務生詢問騷擾要不要再點什麼),畢竟之前作為觀光客都是路過看到很多人在咖啡廳好像很閒,但實際上他們可能只是在那邊坐了10分鐘因為咖啡很小一杯又沒特色唯一可取之處只有內用會付餅乾;目前看來工地效率也挺高的,從 Lombok 往市區的地景和路線都隨時在改變,剛來那時和凱洛林約見面的 Julia’s 也在一夜內瞬間搬遷拆除。
但或許就像他們覺得東方很禪一樣吧,對於異於己身的社會和文化,想像的、旅遊的還有生活的觀點總是會非常不同。
好啦我累了暫先如此!然後有一句我一開始就打了的句子現在不知道該放在哪裡但還是很想留下來所以就隨便丟在最後吧。
西方永遠無法想像(同理)我們亞洲國家為了追趕上他們靠之前榨取弱經濟體資源而成就之現在的發展水平而做出了多少犧牲。
0 notes
Text
有關社會科學
現在 Adv UG 都在念理論,而每個個理論的本質都是 A 會影響 B,但 B 也會反過來影響 A,差別只在於每個理論關注的核心不同,可能是網絡(newtork)、時空(spacial-time)或是結構(structure),但角色不外乎就是「人、物質、制度」以及這三者構成的各種時空互動模式。
兩個禮拜下來覺得幹這不都是廢話嗎?!!?!?這就是時空架構的本質啊為什麼我們還要討論這個?!?!!(瞬間想到 Interstellar 的物理學)
我不知道這是否和文化地理學作為一個跨領域學科的本質有關?當我以社會科學背景的身份踏入地理學的領域時,發現他們很焦慮於科學與社會的互動方式,但社會與科學相互影響不是「事實」嗎?就像水在零度會結冰一樣?舉例來說 STS 就是一個我從知到有這個論點以來都一直無法理解他成為論點之必要的論點... 但我現在可以理解其中的 ANT,或許之後還會有其他啟發?
另外也可以來研究一下哲學中關於「事實」的討論......
所以是這樣開始覺得哲學似乎比社會科學更有用,其一是很多社會學研究的理論都是受到哲學轉變的啟發;其二是既然所有事物都只是相對、光譜,那搞懂其中的邏輯似乎比知道這些相對的內容是什麼更有意義?
而且從上面這一大串敘述來看就知道我邏輯根本超差(幹)
還有也深覺我個人就是不太吃演繹法(deductive study)跟量化研究(quantitive)這條路線。同步在看的《性愛是大事》就還是覺得挺有趣,這本書主要是採用歸納法(inductive study)和質性研究(qualitative)來詮釋華人文化(臺港中)和西方文化對於性的態度與社會現象;但若社會科學就是停留在觀察、歸納、詮釋,似乎就還是缺少了改善社會的積極動能。
不過這部分我覺得只是自己還沒想清楚啦,不是社會科學的問題。
以上雜感
0 notes
Photo

the official First Week (2015.09.07 - 09.11)
雖然說其實是第二週但他們好像都認為這才是正式的第一週結束,anyway!
居留證、學生證跟 PIN card 都收集齊全了,算是正式可以開始跟荷蘭人一樣生活了吧!接下來就是市政廳註冊跟 TB test 而已,好個終於......
因為並沒有想要太認真(畢竟市場在東南亞),所以報了 ING 25 歐的荷文課,想說至少成本低些,不像 BABEL 動輒 100 歐;另外也繳了攝影課的學費,九月底開始上十二堂,現在只剩下運動的地方還在猶豫了!也希望之後課程可以認識更多人,我需要哈哈哈不然不住 SSH 宿舍真的很難......
好吧來說說這禮拜的課程。
討論課沒我想像中可怕,而且大家也都對於文本的抽象感到困擾,雖然他們有些人真的都把文本看得很透徹,但還是因此寬心了些;至少主題真的都是我有興趣的吧,如果是經濟地理應該真的昏倒......
現在的行程基本上是一三五上課,通常早上九點(眼神死)。荷蘭的學校一年有 4 periods,假期頗少,就是一個很 dutch 的把自己行程排滿滿的方式;我現在 1 period 是兩門必修,禮拜三是都市地理講課��lecture),禮拜五是研究方法講課(lecture),隔幾週會有討論/電腦課,然後禮拜五通常要交這週的都市地理作業,下禮拜一都市地理討論課(seminar)再一起討論上週的作業跟主題。聽起來沒有很滿但因為 literature 很多,其實行程滿緊湊的,尤其是像這禮拜五剛好兩門課的作業都要交上,同學紛紛表示崩潰XD
最近開始要決定 period 2 的選修了... 所以可能要先好好思考論文的主題,目前有興趣的應該不出旅遊產業跟都市食物鏈這兩個主題,但切入點要怎麼樣、個案要怎麼選、實習可以怎麼配都還要再規劃一番......
班上大概八個國際學生,其他都荷蘭人,原本以為這樣算少,但這幾天打聽了一下其實差不多都這個數字,跟我預期的差滿多,不知道是荷蘭還是比較少國際生(但至少國籍很多元)還是去他國留學真的不像我想像中那麼普遍?就像我國中的時候理所當然覺得大家大學之後都會出國唸書一樣,後來才發現根本不是;雖然身邊很多人都在唸書,但其實學士以上的高等教育仍不是必須(畢竟現在碩士也不一定有工作)(連博士要在學術圈混都很辛苦),會出國唸的更是少數。
好笑是昨天班上同學在討論是不是只有我們幾個國際學生,「there’s one girl from UK but I’ve never seen her again after the first class. I think she drop off.」「oh and there’s a girl from Taiwan?」「ah yeah... I am the girl from Taiwan?」「what?!!! I thought it’s someone else! I met a girl that day and thought that oh maybe she’s the girl from Taiwan, but then she started to speak Dutch!!!」
你們到底覺得臺灣人長怎樣啦!!!!!!
除了課業是社交部分。
室友相處,就還算不錯啦,但因為沒有公共空間,平常也就是在廚房或走廊碰到會閒聊一下,主要是大家生活步調跟目標都不太一樣,所以除了壁球跟划船,也比較不會約出去幹嘛的;現在好想有點懂那時候他們找室友會特別要求都要是在工作或快要畢業的之類,確定大家的人生步調相差不多。
班上最好的目前就那個有荷蘭男友的德國女孩蘇珊,我覺得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我們英文都沒那麼好(幹),因為英美女孩好像兩三個吧就會一起講很快的英文,我是聽得懂但插不上話;另外印象中有一個希臘女孩,其他我真心不知道都哪裡人...... 不過因為之後都還要一起上課,雖然目前好像沒有下課一起去喝一杯的習慣,但之後不知道,希望可以有其他有趣的互動!(這部分我覺得一個原因是沒有至少兩三個男生,女生好像比較少一群去喝酒?另外就是有些人有男友,我覺得或多或少有差)
大家對臺灣和中國的關係比我預期的還要再更好奇一點,勉勉強強算是解釋了一部分,但還是覺得實在太複雜,再加上每個臺灣個體的取向也真的很不同,但總之真的是出了國才更加覺得自己是臺灣人吧?連原本覺得好像沒有必要的護照,現在黨徽也被我貼了臺灣黑熊哈哈哈,臺灣國部分因為不太喜歡簡體的台所以還在猶豫。
昨天下課後去 IBB 找學妹用米粉換紹興,因為剛交完兩份報告整個人像死水一樣無意進行任何腦部活動,最後聊一聊就決定一起來煮個咖哩吃吃,六點多備料吃完已將近九點,室友們來來去去我也就厚臉皮地一直坐在那邊,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這時候就真正是實踐了公共空間的重要性!!!!!!
紹興學妹(姑且代稱)也是北一樂隊的,跟怡君同系,小我兩屆(對就跟把我們畢典搞垮的那群小王八蛋同屆),臺北獨生女,總之生活背景有諸多相同!!!可能除了他們家不講臺語吧哈哈哈,似乎是和番薯類似的外省公教家庭。喔對她也喜歡攝影,但她是拿 Nikon。喔對(一直喔對)然後有男朋友在臺灣(其實這點才是最大不同)(根本是我近年少數認識時就有男友(不含老公)的人)。
學妹現在跟七個男生當室友,印象中昨天碰到兩個英國人、兩個德國人、一個西班牙(加泰隆尼亞)人、一個越南人、一個好像說奧地利人?英國人A在中國教過一陣子書,某個跟西方文化相關的奇妙計畫,總之所以會一點中文,但腔很重,可能再加上他的鬍子跟我的耳背,實在聽不是很懂;英國人B在河內教過幾個月的英文,但越南室友表示鄙視河內,認為胡志明市才是最棒的地方哈哈哈,超想去!
幾點簡要記錄一下:
1) 英國人不會說自己是 European,相對的他們要來歐洲大陸也會說「I’m going to Europe」 2) 越南南北民情好像差很多,昨天沒機會細聊但簡單來說應該是胡志明市的人覺得相較於首都河內,自己的城市比較有歷史、文化(不知道臺南人覺得怎樣) 3) 加泰隆尼亞人真的不太覺得自己是西班牙人,畢竟是文化、語言都不太一樣
然後聊一聊大家就說要去 ESN 的 welcoming party,抱持著順路外加田野調查心態的我就跟著去了;Utrecht 半夜散步或騎車真的很舒服。
party 在 Winkel van Sinkel,雖然說是夜店但滿親切的,沒有很潮或很誇張的裝潢,建築物本身很特別,今天跟 Bianca 聊才知道他原本是荷蘭第一間百貨公司!!!!!!超酷,繼原本是皇宮現在是圖書館、原本是教堂現在是酒吧、原本是教堂現在是公寓後,另一個超有趣的歷史建物活用!!!
活動本身普普通通,可能因為還很清醒吧而且我們去的時候已經有點晚(兩點多),覺得音樂荒謬老(大概是我們年輕時(十幾歲時)的潮歌),不過整體來說是個滿不錯的田野體驗哈哈哈。
1) 西班牙 party 的作息是 9 點吃晚餐、12/1 點 pre drink、4 點去夜店、6/7 點回家,隔天沒事的話可以睡到中午,但有事還是照樣 9 點多起床;西班牙室友的朋友說他有一陣子都只睡 3 小時,非常 ok(到底什麼構造) 2) 印度夜店 12 點就會開燈散場,政府規定;然後我忘記是誰說的但他有一次去印度夜店竟然不能跳舞,大家就站著喝酒跟音樂輕晃這樣哈哈哈超荒謬 3) 荷蘭人很愛站在酒吧外頭喝啤酒,但我昨天才知道是會有線圍起來的,應該是怕醉漢撞到腳踏車吧,而且如果市府收到超過三通路人的檢舉,酒吧就必須即刻關門;而且他們現在也不是每個地方都能抽煙了(再次想到陳妤寧那時候做的報告) 4) 空間裡有不少亞洲面孔的女生,但都一群群,我懷疑是中國人啦,原本有想要不要去搭話但說真的有點累...... 然後被一個沖繩人覺得我是同鄉哈哈哈,我的北界終於拓展到日本國土了!
好像差不多差不多?持續報導!
0 notes
Photo

this is a reproduction of the photo exhibiting around the Dom
這幾天的流水(到底幾天)
回個神竟然就已經過了開學第一個禮拜!禮拜三開學後接連就是禮拜五交作業的,然後又開戶啊領錢啊擔心沒朋友啊什麼的,總之時間實在飛快...
幾點必須要知道的大概是
1) 我是班上唯一的亞洲人,目前最熟的是一個德國女孩但她也會講荷文因為她男友是荷蘭人,同學以荷蘭人為多數;其他熟的都是兩年碩士(Research Master)的學生,一個紐西蘭女孩(人超好)、一個德國男孩、一個英國男孩(但其實只吃過一次飯),還有他們班的六個中國學生(好像是南京來的��
2) 來了才知道荷蘭一年碩士很少是英文授課,因為原本都是荷蘭學生念了好找工作的,以前在荷蘭也是只要有碩士學位就一定找得到工作,但最近幾年也不是;另外學校似乎有打算多開一些一年英文碩士,可能也想(需要)賺國外學生錢吧
3) 荷蘭人同學多數是地理系列學士畢業的,有些甚至好像就認識,總之不太好打入,應該就跟我們以前港澳生、國際生都還是會聚在一起一樣吧,臺灣人也都還是就跟臺灣人一起講屁話
4) 第一天原本有想要不要轉兩年,因為朋友都在那邊班上又都是荷蘭人覺得崩潰,但後來跟負責統籌課程的教授聊,發現兩年是以經濟地理為主,冷靜後想想自己數學那麼爛,而且又沒有真的很想在學術圈念理論念兩年(還是比較想工作),就暫且作罷,之後再看看吧?目前第一堂課時間地理跟結構化理論是還滿有趣的,紐西蘭女孩一直跟我哭說他們很多數據哈哈哈(她其實也想念一年,但因為獎學金只給兩年的,最後來是選了兩年碩士)
5) 荷蘭這周天氣跟瘋子一樣,上一秒陽光下一秒暴風雨,出門都要同時帶雨具跟太陽眼鏡!而且我發現自己也已經開始像荷蘭人了,開口閉口都是天氣;今天帶 walking tour 的姐姐有說荷蘭人平均半小時就會查看一下天氣預報
6) 做菜真的很療癒
7) 壓力很大就會很想購物,然後購物也真的有療癒到
8) 其實最大的焦慮還是沒有朋友,上次來荷蘭的時候就有意識到自己其實沒有那麼完全可以一個人活在社會中,而是比較享受在自己熟悉的人群中隱匿傾聽、觀察的感覺,有點還說不清楚但我想這一年應該有滿多機會可以思考的
9) 其實最大的體認是儘管我們的外觀、文化背景跟價值觀都不甚相同,作為人的七情六慾都還是一樣的,我們都會因為新環境而恐懼、擔憂,也會因為天氣舒服或食物美味而綻放單純的笑容,雖然講起來很像常識,但在種族、文化差異常常被提出討論(無論是正面還負面)的當今社會,這點很輕易地就會被其他議題覆蓋;其實我們真的沒有那麼大的差異,我們都是人,只是個脆弱肉體而已
下禮拜收到 debit card 後應該就算正式 settle down 了,希望還會繼續發生更多有趣的事情!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