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如何变得有思想?
通常,如果一个人对事物缺乏见解,我们就可以说:“他不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但是,什么是思想?一个人又怎样可以变得有思想?今天,我想说说我的想法。 我这么说,倒不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很有资格谈论这个问题,而是因为这些年来,我感兴趣的、也一直在学习的,都是思想性的问题。我想我确实有一些方法论上的心得,值得总结。
什么是思想?
首先,思想就是观点。当你对一件事物有观点时,你就是有思想的。根据我的观察,在别人告诉他��前,大多数人其实都是没有观点的。观点越多且越接近本质,那么你的思想也越是丰富和深刻。
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 (1)观点不是事实。 观点是基于事实之上的一种系统性判断和理解框架,事实是观点的基础。你了解和掌握的事实越多,就越容易做出自己的判断。(注意:这个命题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只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成立而已。)但是,事实本身不是观点。我们可以看到有这种人,他非常博学,但是没有思想。
(2)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 错误的思想也是思想。观点既然是一种判断,那么当然有可能判断错误。不过,更多的情况是,很难判断某种思想是否正确,大多数思想都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正确的。 因此,你可以问一下自己:你是否对大多数事物都有自己的观点,而且可以为这些观点辩护(defend),也就是可以说出支持这些看法的理由?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就是有思想的。
如何变得有思想? 人不是生来就有思想的。思想是通过勤奋的学习和思考得来的。我不否认其中存在天赋,某些人生来就是比其他人更有思想。但是,方法论也很重要,掌握正确的方法,确实有利于形成自己的观点。
要学会有观点,首先必须知道观点的结构。 世界上的所有观点,如果细分一下,无非有四个组成部分:
(1)事实。也就是客观的存在,是百分之百成立的,比如“太阳从东方升起”。 (2)前提。这是做出推断的依据,是不需要证明的公理,比如“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很多前提都是价值判断。 (3)逻辑。也就是做出推理的规则,就好像体育比赛必须遵守规则一样,思想也有自己的逻辑规则。逻辑本质上就是数学,所以马克思会说:“任何学科只有到可以用数学表达的阶段,它才是完善的”。 (4)结论。也就是最后得到的观点。
因此,我们有这样一个简单的公式:事实+前提+逻辑=观点
我做一个简单的分析示范。很多人说应该提高对高收入者的所得税,这个观点是怎么来的?
(1)“事实”是社会中收入分配不均,有人穷有人富; (2)“前提”是缩小贫富差距对社会发展有好处。 (3)“逻辑”是提高所得税是缩小贫富差距的一种手段。 (4)“结论”就是前面的那个观点。
有了这个公式,我们就可以明白,所谓“没有思想”,无非是下面的情况之一:你缺乏足够的事实,或者你没有明确的个人价值观,或者你的逻辑分析能力不够。 反过来也一样,如何变得有思想,无非也是在这几个方面加强努力: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明确个人的价值观(也就是不要有模棱两可的态度,凡事追问自己到底是赞成还是反对,理由何在),培养自己的逻辑分析能力(方法之一就是多做数学题或者GRE逻辑题、或者多编程)。
1 note
·
View note
Text
我国的教育把语文和文学过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至有时忘了文字本身最重要的意义。文学,只是文字应用众多领域中的一个而已。我国的语文教育忘记教会学生如何用简洁、有效、准确、朴素、具体的文字记录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以便将来通过共享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所以,中国人做不出Linux,做不出维基百科,写出来的网志大多是无病呻吟的心情日记。从人类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除了“文学”,文字还有更多其他的责任,如传递信息、积累经验、共享知识等,而且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后者可能更为重要。
1 note
·
View note
Video
“Space. It’s a $300 billion industry world wide. NASA is actually a tiny percent of that. Interesting, how small a percent NASA is to the total world spending of space. That little bit however is what inspires dreams. Every corporation in here with a representatives, to this conference, if you ever even touch a science mission, you lead off with that in your quarterly reports-your annual reports. Because it inspires, it is the act of discovery that empowers nations and the world to undertake these activities. we notice.
Apollo 8: That was the first time anyone ever left earth with a destination in mind. Yeah, it figure eighted around the moon. Photo of Earth rising over the lunar landscape, we all know it. Earth Rise over the Moon. There was Earth; seen not as the map maker would have you identify it. No the countries were not color coded with boundaries. It was seen as nature intended it to be viewed. Oceans, land, clouds.
We went to the moon and we discovered Earth. I claim we discovered Earth for the first time.
How does that effect culture? I got a list! The instant that photo comes out that is the identifying cover picture of the whole Earth catalog. Thinking about Earth as a whole, not as a place where nations war. As a whole.
1970: The Comprehensive Clean Air Act is passed. Earth day was birthed, March, 1970.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was founded in 1970. The organization Doctors Without Borders was founded in 1971. Where do you even get that phrase from? No one thought of that phrase before that photo was published, because every globe in your classroom has countries painted on it. DDT gets banned in 1972. We’re still going to the moon, we’re still looking back to Earth. Clean Water Act 1971. 1972 Endangered Species Act. The catalytic converter gets put in in 1973. Unleaded Gas, 1973. We’re still at war in Vietnam, there still campus unrest. Yet we found the time to start thinking about Earth.
That is space operating on our culture, and you can not even put a price on that. That is- That is a nation, that is a world reacting to a new perspective of what it is to be alive on this planet that we all share.
We need to look at NASA not as a handout, but as an investment. Because, as goes the health of space bearing ambitions, so to goes the spiritual, the emotional, the intellectual, the creative, and the economic ambitions of a nation. So goes the future of America.”
-Neil DeGrasse Tyson
2 notes
·
View notes
Text
在一般情况下,“提高效率”指的就是“原本只能串行完成的两个任务现在可以并行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说,为了提高效率,我们也有必要为自己的大脑打造一个“多任务操作系统”。
0 notes
Photo

要学着像一个项目管理者那样思考——他们更多地关注“方法”,他们会花费比别人更多(多出许多倍)的时间去落实每一个 步骤,在确认无误之后,他们才会有效地分配任务,团队才能够切实可靠地完成任务。
0 notes
Text
将大情节颠倒过来的欲望始于二十世纪初。像奥古斯特·斯特林堡、恩斯特·托勒尔、弗吉尼亚·伍尔芙、詹姆斯·乔伊斯、塞缪尔·贝克特和威廉·S·巴勒斯这样的作家都觉得有必要割断艺术家和外界现实之间的联系,从而进一步割断艺术家和大多数观众之间的关联。表现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荒诞派戏剧、反小说、电影反结构也许在技巧上有所差异,但其结果却殊途同归:对艺术家私人世界的一种归隐,而观众能否进入这一世界则必须听从艺术家的调遣。在这种世界中,不但事件没有时序、充斥着偶然巧合、支离破碎、混沌无序,人物角色也都并非以一种可以辨识的心态在作为。既不是神志清醒,也不是神经错乱,人物性格不是故意不连贯就是具有明显的象征意味。
这种方式的电影不是“实际生活”的比喻,而是“想象生活”的比喻。它们反映的不是现实,而是电影创作者的唯我论,并因此将故事设计的极限向着说教与概念结构的方向拉伸。不过,像《周末》这种反情节中的非连贯现实却也有其能够自圆其说的统一性。如果处理得当,可以让人觉得是电影创作者主观心态的一种表达。只要采取这种单一视点,无论影片内容如何支离破碎,对愿意冒险、探究扭曲生活的观众来说,也能将整个作品视为一个形散而神不散的统一体。
0 notes
Text
戈达尔在他的电影美学论著中曾经指出,一部影片必须具有一个开头、中间和结尾……但不一定非要按照这一顺序。
1 note
·
View note
Text
设计情节是指在故事的危险地形上航行,当面临无数岔道时选择正确的航道。情节就是作者对事件的选择以及对其在时间中的设计。
情节并不是指笨拙的纠葛、转折或高压的震惊和悬念。事件必须经过挑选,而且其设计型式必须通过时间上的排列来呈现。从“构思”或“设计”这个意义上而言,所有的故事都必须有情节编排。
经典设计是指围绕一个主动主人公构建的故事,主人公为了追求自己的欲望,与主要来自外界的对���力量进行抗争,通过连续的时间、在一个连贯而具有因果关联的虚构现实里,到达一个表现绝对、而变化不可逆转的闭合式结局。
1 note
·
View note
Text
幕是一系列序列的组合,以一个高潮场景为其顶点,导致价值的重大转折,其冲击力要比所有前置的序列或场景更加强劲。
场景以细微但意义重大的方式转折;一系列场景构成一个以适中的、更具冲击力的方式转折的序列;一系列序列便构成下一个更大的结构,幕,一个表现人物生活中负荷价值情境里一个重大逆转的动态单位。一个基本场景、一个构成序列高潮的场景,以及一个构成幕高潮的场景之间的区别,在于其变化的程度,或者更确切地说,在于其变化对人物——对人物的内心生活、人际关系、世事时运或以上诸因素的组合——所具有的冲击力的程度,无论是变好还是变坏。
一系列幕便构成所有要素中最大的结构:故事。一个故事就是一个巨大的主事件。
通过场景、序列和幕,作者创造细微、适中和重大的变化,但所有这些变化都可以逆转。然而,最后一幕的高潮却是不可逆转的。
故事高潮:故事是一系列幕的组合,渐次构成一个最后的幕高潮,又称故事高潮,从而引发出绝对而不可逆转的变化。
如果你能让每一个最小的成分各司其职,那么故事讲述的深层目的便可以达到。让每一句对白或每一行描写都服务于行为和动作的转折或情境设置的变化。让你的节拍构建成场景,场景构建成序列,序列构建成幕,幕构建成故事,以至达到最后的高潮。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