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man2009
shaman2009
Shaman's RSS Stars
492 posts
Don't wanna be here? Send us removal request.
shaman2009 · 7 years ago
Text
保罗·艾伦的故事
上周,保罗·艾伦逝世。《财新周刊》约我写一篇纪念文章,发表在他们杂志上面。
Tumblr media
1、
10月2日,微软公司的共同创始人保罗·艾伦(Paul Allen)发了一条推特,宣布他的癌症复发了。
一些个人新闻:最近,我了解到我在2009年与之抗争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已经复发。我已经开始治疗,我的医生很乐观,认为我会有一个好结果。我很欣慰得到的支持,应对挑战时,我将依靠这些支持。
那时,他显然是乐观的。但是,两周后的10月16日,就传出了他去世的消息,享年65岁。看来两周里,他的病情急转直下。不过也有可能,癌症早就复发了,他只是在两周前宣布而已。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血液癌症,2009年保罗艾伦得到了成功治疗,但是九年后癌症还是复发了。它导致血液里的淋巴细胞异常,而淋巴细胞是人体的免疫屏障,所以患者的免疫能力很差,特别容易发生感染,大部分死者不是死于癌症本身,而是死于并发症,保罗就是如此。
1982年,保罗29岁的时候,就得过另一种血液癌症----霍奇金淋巴瘤。这种癌症比较容易缓解,对于年轻人,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7%。那时,经过几个月的放射治疗和骨髓移植,保罗成功康复了。
据说,由于年轻时就得了癌症,保罗意识到他随时都可能死亡,所以终生没有结婚,也没有子女。全世界富豪排行榜上,他排在第40位,有200多亿美元的遗产,现在都由他的姐姐继承。
2、
1953年1月21日,保罗出生在华盛顿州的最大城市西雅图。他一生都住在这里,小学、中学和大学都是在西雅图。中间只离开了两年,去波士顿当程序员,后来就回来创建微软公司,微软的总部就在西雅图。
保罗的爸爸是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图书馆副馆长,一直当了22年(1960--1982)。由于这个原因,保罗很小就能接触到大学里面的计算机设备。当时计算机是非常昂贵的机器,个人不可能购买,这对培养他的计算机兴趣起了关键作用。后来,保罗向华盛顿大学捐款4000万美元,新的图书馆大楼就叫做艾伦图书馆,纪念他的爸爸。
初三时,保罗遇到了比尔盖茨。盖茨比保罗小两岁,两人经常一起讨论计算机,研究编程。盖茨后来回忆说:
"我七年级时遇见保罗,这改变了我的人生。他在学校比我高两个年级,个子特别高,是个众所周知的计算机天才。我们开始在一起混,特别是在我们的学校有了第一台电脑之后。我们几乎把所有闲暇时间都消磨在任何我们可以接触到的电脑上。
保罗预见到计算机会改变世界。即使还在高中,在我们中还没人知道个人电脑是什么之前,他就预测到计算机芯片会变得超级强大,而且最终会带来一个崭新的行业。我们一起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基于他的这一洞察力。"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中学毕业后,保罗进了他爸爸所在的华盛顿州立大学,学习计算机科学,盖茨进了波士顿的哈佛大学。两年后,保罗辍学,去波士顿的霍尼韦尔公司当程序员。两人又在波士顿相聚了。
3、
1975年1月的一天,盖茨正在宿舍睡觉,保罗闯了进来,把他拉到哈佛大学门口广场的报摊上,给他看刚出版的一月号的《大众电子》(Popular Electronics)杂志,封面是一台崭新的 Altair 8800 电脑。
Tumblr media
以前,电脑都是大型设备,体积再小的型号,也有冰柜那样大小。但是,这时集成电路和芯片技术出现了突破,微型电脑开始萌芽,大小跟电视机差不多。这意味着个人电脑的时代很快就要来临。
保罗看到了这个趋势,认定从现在开始,他们就应该为个人电脑写软���。他说服盖茨跟他一起为 Altair 8800 写一个 BASIC 语言解释器,然后又说服 Altair 8800 的制造商 MIPS 公司买下这个 BASIC 解释器。由于这笔交易成功,盖茨就从哈佛大学退学了,跟着保罗一起创业了。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1975年4月4日,他们两人成立了微软公司。1980年11月,IBM 公司跟微软签订合同,让微软供应 IBM 个人机的操作系统,也就是后来的 MS-DOS 系统,同时还允许微软把这个系统卖给其他厂商。从此,微软取得了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直到今天。
盖茨后来说:"我从大学退学,以及微软的成立,它们的发生都是因为保罗。"
4、
1982年,保罗得了癌症,这时他与盖茨发生了冲突。他在回忆录写道:
"1982年12月下旬的一个晚上,我听到比尔(盖茨)和史蒂夫(鲍尔默)在比尔的办公室里激烈地说话,就停下来听。很容易听到谈话的要点,他们正在哀叹我最近缺乏生产力,并讨论如何通过向自己和其他股东发行股票,来稀释我的微软股权。显然一段时间以来,他们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保罗冲进房间,打断了对话,盖茨和鲍尔默只好道歉。保罗感叹道:"我曾帮助创办公司,虽然得病了,仍然是管理层的积极成员。可是,现在我的伙伴和我的同事都计划摆脱我,这是对待雇佣军的做法,就是这么回事。"
据报道,盖茨要求保罗出让一些微软的股票给他,盖茨拿6成,保罗拿4成,以弥补盖茨为公司的更多投入,保罗同意了。后来,盖茨又尝试把股票比例改成,他拿64%,保罗拿34%。
1983年,保罗离开微软公司,但是保留了股票。盖茨试图以每股5美元的价格收购保罗的股票,保罗拒绝了。后来微软股票上市,这个决定对他成为亿万富翁至关重要。此后,保罗一直在微软的董事会任职,直到2000年11月9日退出微软董事会。直到2014年,他仍然是微软高级战略顾问, 持有1亿股微软股份。
他与盖茨的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冷淡,还是和好了。
Tumblr media
5、
离开微软公司以后,保罗大量投资,涉入各种产业,他投资房产、橄榄球队、篮球队、足球队、有线电视网络、航空业、电影业等等。同时,他还对科学研究大量捐款,成立了艾伦脑科学研究所、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艾伦细胞科学研究所,并支持野生动物和环境保护。
保罗承诺,他死后至少捐掉一半的资产。他是美国当代最大的慈善家之一。
如果你现在去西雅图,到处可以看到保罗的痕迹。他建立了流行文件博物馆、计算机博物馆,创办画廊和音乐节。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图片说明:保罗艾伦出资建立的西雅图流行文化博物馆)
现在他不在了,但是他支持的这些事业还会长久地存在。正如盖茨在悼念文章中所说:"保罗应当活得更久一些,他一定会充分利用那些多出来的时间。我将非常地怀念他。"
(完)
4 notes · View notes
shaman2009 · 7 years ago
Text
阅读器 Reeder 3 在 macOS 与 iOS 双版本限免
阅读器 Reeder 3 在 macOS 与 iOS 双版本限免
0
Tumblr media
Loading...
青小蛙
on
2018/08/28 15:40:35
.
Reeder 3 是一款非常著名的苹果系阅读器,支持 macOS 与 iOS,小众软件早在 2010 年就由 二狗 介绍过当时的 1 代版本,并且在 2013 年限免,而如今 Reeder 3 限免,是不是意味着 Reeder 4 要来了呢。@Appinn
Tumblr media
阅读器市场在经历了突然的收缩后,全面开花了一阵子,然后又慢慢萎缩,如今只剩下个人开发者在挣扎…怕是再过一段时间,就真的不行了。
Reeder 3 不止是一个本地的 RSS 阅读器,你还可以在 Reeder 3 里同步其他阅读器的内容,支持:
Feedbin
Feedly
Feed Wrangler
Fever
FeedHQ
Inoreader
NewsBlur
Minimal Reader
The Old Reader
BazQux Reader
Instapaper
嗯,看起来像一个阅读器的阅读器。
无论你是否喜欢阅读器的模式,都可以尝试一下这款优秀的阅读器。
而青小蛙对于 RSS 的态度,其实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有过迟疑,考虑过是否提供全文 RSS,但想到如今阅读器用户已经非常少量,何不就让这些理想主义者继续在阅读器阅读呢 😂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from 小众软件 - Appinn https://ift.tt/2NqjzPD via IFTTT
0 notes
shaman2009 · 7 years ago
Text
API 之下
虽然标题里面有 API,但是本文谈的不是编程,而是更重要的事情。
很多公司的组织架构,都有一个中层。高层领导和基层员工之间,存在大量的中层干部。公司越大,中层干部越多。
2015年,硅谷创业家莱因哈特(Peter Reinhardt)观察到一个现象:硅谷科技公司正在变得越来越大,但是公司的中层几乎没有变大。原因就在于,大公司正在用 API 替代掉中层干部。
所谓 API,就是软件的接口。通过 API,软件接受外部指令,并且输出结果。莱因哈特发现,高层通过软件,直接给基层下达任务,因此不需要中层了。
举例来说,外卖送餐员就没有领导,他们直接从 API 接受任务,然后把送餐结果回报给 API。不仅是外包员工,现在的趋势是公司内部也采用这种管理方式,将日常管理制度化和标准化,基层员工通过 API 获知并完成公司下达的任务。
阿里和腾讯这样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只有几万人,但是他们的营业额和业务范围之大,如果换成传统公司,至少需要几十万人。为什么几万人可以做成几十万人的事情?原因之一就是,阿里和腾讯都有很强大的内部网络,员工的各种需求,不需要找领导,直接到内网查询或填写表单就可以了。传统上,中层干部承担的管理职责,都被内部网络取代了。
这种趋势发展下去,长期来看,未来只有两种工作:API 之上的工作和 API 之下的工作。 API 之上就是制定 API 规则、给 API 下达指令的人。API 之下就是接受 API 指令进行工作的人。
福布斯杂志根据莱因哈特的观点,绘制了一张趋势图。
Tumblr media
2005年,亚马逊推出 Mechanical Turk,允许世界各地的人们到该网站接单,完成任务后领取报酬。这就是第一种 API 之下的工作,此后这类工作不断增加,直到今天。
预计到2020年,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以后,API 之下的工作将急剧增加,API 之上的工作将急剧减少,未来的大部分工作岗位都是 API 之下的工作,大部分人都要接受软件的指令工作。同时,由于机器人越来越强大,会抢走一部分工作,以后想找一份 API 之下的工作恐怕也不容易。
很显然,API 之下的工作是比较差的,因为报酬较低、竞争激烈,能不能拿到活、工作业绩的评价都取决于别人,所以远不如 API 之上的工作。而且,API 不会对你进行职业培训,也不会关心你的职业生涯。莱因哈特说:"一旦管理层和基层员工之间引入软件层,就没有了明显的向上路径",基层员工将毫无晋升到管理层的途径。
软件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用途越来越广,那么 API 层将越来越厚。未来的年轻人生活在 API 之下,抬头向上看,只会看到一个无边无际的软件层,根本不知道如何爬到云端,去做那些 API 之上的工作。
(完)
from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https://ift.tt/2KMe0sG via IFTTT
0 notes
shaman2009 · 7 years ago
Text
小程序创业指南:不要只是做小程序,而是做一门生意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合创投”(ID:jiuheguancha),作者 许妙成。36氪经授权转载。原文标题:《九合小程序沙龙 | 19 页 PPT、七千多字的小程序创业深度分析,快收藏》。
本文是九合创投许妙成现场的分享实录,也是九合近一年来在小程序领域的深度调研总结,从功能分类、变现方法、用户黏性等多个维度解析,并提出了基于执行层的建设性意见。希望能给各位对小程序领域感兴趣的创业者和开发者带来思考和启发。
Tumblr media
今天分享的标题,“用微信,做生意”,是非常接地气的一个主题。为什么要用微信来寻找新的机会,也是觉得因为能在微信里面让创业者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很接地气的玩法,和原来接触不到的一些用户。今天的分享里,其实不是说要偷偷分享小程序怎么获量,怎么做变现,这些东���其实都是很常见的,并且都是一些不可以用理论来概括的方式去实现的。商业模式已经延续很久了,无非就是广告、电商,再加上现在新增的一些付费会员之类的,所以没有什么好分享的,所以我们本次的分享里没有讲什么商业模式。
Tumblr media
小程序其实还是应该放在微信里看。我们来看看微信生态里面的东西。从2012-2018年Q4的微信月活变化数据在这里。微信已经变得这么庞大。无数人想说,微信已经这么难用了,说微信是不是快到衰亡期了?从数据来说,微信还是像一只大象一样不断地增长,今年Q1突破了10个亿的月活。
Tumblr media
再看一些细的数据,它的MAU是380亿次,朋友圈有6800万次的视频分享量。相信打开每个人手机的耗电量,占第一的位置,毫无疑问是微信。除非你一天到晚玩吃鸡。
在整个大的人群里,通常是微信,吃掉我们大占比的电量和流量。所以在微信的 MAU 已经突破 10 个亿的移动互联网的背景下,不可否认地说,微信这样的巨头已经吞食了很大一部分的互联网流量。在这样的前提下,有一些新的机会,是可以依托在巨头的生态里,去利用微信的流量和生态。今天是分享微信生态,当然,也许字节跳动生态、今日头条生态,也可能很有价值。那也是一个话题,没准以后可以开一个分享,说说怎么利用字节跳动的生态来做生意。
基于微信通信录和微信支付的红利,有三个生态特点。
第一,是更廉价的获客方式。现在不论是安卓还是谷歌,不管是游戏还是金融、内容、电商,已经呈现出非常可怕的用户获取成本上涨状态。在微信里,还是有更廉价的互动方式。
第二,是更下沉的渠道人群。现在很常见的,就是回家看看咱们的爸爸妈妈,还有亲戚的爸爸妈妈,他们有手机,但是他们不一定用 AppStore 或者手机 APP 商店,但你能够用微信轻松接触到他们。下沉的渠道人群还有这个特点:手机上面有什么就用什么,他们并没有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能力,或者说这个能力很弱。
第三,是百团大战、打车大战给中国互联网带来的很长时间的支付红利。这就是简单概括的,在微信通信录和微信支付系统里的三个概括性的红利,而这个目标获客人群,都是基于微信通信录衍生出来的。
Tumblr media
来看看微信生态的力量和吸引力,也简单回顾一下,过去在微信里面长出来的大生意。上图中这些后面打了星号的,就是不太确定的。拼多多估值 270 亿,业务数据 2000 亿。云集估值是 20 亿美金,趣头条大概在 30 亿美金。在 2019 年想上市,DAU 大概一千多万。
趣头条早期就是靠微信生态起来的,在早期的时候,趣头条有一个非常凶猛的宣传图片,就是一个很红的海报,上面只有一个二维码,只有一个非常大的文案,叫“看新闻赚钱”。这个图片流传在各种朋友圈和各种群里,其实它不是小程序,但也是微信生态里面长出来的。包括下面几个公司,现在在微信生态里做小程序最火的两个公司,叫游光网络和豪腾嘉科,他们最早做过 H5 ,后来跑到微信生态里来做,找到了一波红利。
刚刚说的那些,都是已经成气候的企业。过去半年里,确实又跑出一些从微信生态里长出来的融资收割机。因为有了非常梦幻的故事,有些创业者融资比较快,比如在一年之内融了四五轮,这些公司都是因为在微信里确实比较快地积累了基础流量,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一直在积累。
Tumblr media
上面列出来的这些,其实都是不同方向的。列了一些金融方向的,也有 2B 的,也有图片切入的,还有一些想做社区的,也有电商。其实在微信里面长出来的融资收割机,也包括我们九合创投自己投的项目,所以其实我们自己投的很多公司,也是在微信生态里比较高效地利用了生态红利,也获得了比较快的成长,但就没有在这个 PPT 里列了。
这些公司都是在年初或者更早拿到钱,但是最近这段时间,没怎么听说有新的比较大的,做微信生态的公司融资。因为市场逐渐驱于理性,而且已经有部分拿到钱的公司在转型做新方向。比如说像嘿咔相机,现在已经变成了发力做游戏的公司。
所有人都在鼓吹。资本市场,还有在创业的 CEO 们,以及吃瓜群众们,都在说微信生态和微信红利,这个已经是从去年开始,大家惊叹于拼多多和趣头条突然间雄起之后,大家讨论最多的两个事情:一个是微信红利,第二个是下沉人群。这是人人都想利用这两个红利的时代,去发展自己生意的时代。家家都有小程序,也应该人人都开始做小程序。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这是阿拉丁的分类,其实它分为不同的方向,第一类是开发类,第二个是运营类,第三个是服务类。
补充一下,从 2018 年年初开始,可能只有 50 万个小程序量,但是到现在,��新的上个月的数据,6 月份的小程序量,是 100 多万左右。半年的时间,数据就翻了一倍。这中间可能一个公司就做了 N 个小程序,就跟最早的微信公众号一样。Q2 最新公布数据,最高日活是 2.7 亿。其实微信小程序的数据,是大家都知道自己的,没有一个人能非常精确地知道大家各自都是什么数据量,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小程序的量,都不是非常精确的,但是大概的趋势是可以看得出来的。在阿拉丁排名前 100 个小程序里面,腾讯系占了 28% ,在前 100 个小程序当中,小游戏占 60%,在整个 100 万的小程序量当中,有 34.6% 是小游戏。
Tumblr media
这是 6 月份时候的整个小游戏生态,细的数据不值得深究,就只是看趋势。除了小游戏之外,另外一类是跟支付相关的,这一类像单车、充电宝等,还有一些线下场景。有一个很神奇的案例。卖奶茶的公司。是台湾的嘟可。他们的小程序长期都排在前面,就是因为他们会让用户用他们的小程序来支付,以及做一些连接线上线下的互动。麦当劳这种小程序数据量,也是支付带来的量。所以最大的量是在支付跟小游戏,其他工具类只占 9.4%,按照大分类来说,其他类目的量没法跟这两个性质的相比。
Tumblr media
今天的主题是用小程序在微信里做生意。我们来讨论,在微信生态里做生意,会有哪些挑战和机会。我们写了两个:长板和短板。长板是能带给我们机会的地方,微信生态里有三个红利,最简单地就是把微信生态拆开来看,它让分发更简单了。现有的微信用户账户体系是非常健全的,点开一个小程序,只要授权一下之后,不需要注册,发个验证码,再重新注册一个账号。这些都不需要。原来起码耗时 5 分钟,现在可能网速好的情况下,5 秒钟就解决了。所以现成的微信账户体系是一个让用户非常快地进入到服务流程里的机会。
第二是现成的通信录关系。微信应该是全中国最丰富的关系体系。这个生态里,人际关系多种多样,都能够沉淀在这个体系里。其实“裂变”的源起,是因为通信录承载的关系链本来就在微信里。
第三点是基于以上两点带来的获客成本降低。不需要注册新账号,且已经有现成的关系在里面。比起 App 装机下载激活这些获客成本来说,小程序显然获客成本低。还有一点,微信生态覆盖了原来 APPstore 没有覆盖的人群。第四个优点就是天然的支付环境,连跳转都不需要。
Tumblr media
但毕竟是在巨头的生态里,所以也有天然的短板。微信分发的逻辑,从始至终都是去中心化分发。大家可以想象,微信从最开始推的功能,到现在推的功能,抛开服务号、订阅号、小程序这些产品形态来看,逻辑上和原则上,都是去中心化分发,用户爱看就看,不看就不看。这是微信在生态内分发的逻辑。说白了就是我微信不会给你量,你要自己找流量。所以这也是小程序天然的短板(当然也是和其他创业公司公平竞争的机会),因为它是去中心化的,你要想上流量,就得自己想办法。
还有可以看到的小程序的短板,有以下几个。左侧黄色的注线,是这些不同的服务,在微信小程序的留存。第一个是游戏,第二个是电商,第三个是旅游还有服务类的。第四个柱状图是在原生 APP 里的留存图,一是游戏、二是电商、三是服务类。大家可以看到,在游戏小程序内的留存还可以,但是对于电商和服务类的小程序 APP 来说,留存率远远低于在原生 APP 里。因为毕竟对于很多用户来说,我可以非常明确地知道,我打开了京东 APP ,买了一件商品,对信息的理解非常明确,知道在哪里消费了。而在很多情况下,用户只知道我在微信里买了一件裤子,并不确切知道,我在微信里的哪个平台上买了一件裤子。对于这个普罗大众的微信用户来说,品牌化并不是那么天然就有的,我只知道我在微信里买了一件裤子,并不知道在哪个平台上买的。
当这个小程序就只是电商或某项服务,用户对品牌+服务的留存就会低。我为什么要打开京东 APP ,或者登陆京东网站,可能是在我的理性促使之下做出的选择。比如京东服务好,快递到手快。但是用户在微信里用了一个小程序,对于信息敏感度不是很高的人,他们就会缺乏这部分品牌的信息。所以小程序留存困难,甚至没有留存的概念,这是小程序要面临的第一个大问题。其实年初在小程序最火的时候,很多创业者说,我有 8000 万用户,其实你就是 PC 时代的 8000 次点击进来,可能比 PV 稍微好一点,但我们觉得这也没有意义。因为其实还是要看每天有多少人在用。
还有微信小程序下拉的入口,其实现在很多人确实用起来了,但是对于很多服务性的小程序来说,还是入口过深。创业者要想办法在不同的位置去激活它。还有一个问题是,小程序无法推送,可能现在有一些 push ,但是和 App 的不太一样,以及它很容易被关掉。在传播困难方面,它毕竟是在微信里,可能要再传到微信生态外面去,难度就高。所以这个也是小程序面临的天然的短板,上述几个问题中,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留存问题。
Tumblr media
这个数据解释的是分享率的问题,可以看到大部分的行业分享率都比较低,排前三是社交游戏和教育。教育类可能有些特殊,其他的赛道,越是跟钱相关的东西,分享率就越往后排。
Tumblr media
刚才说了小程序的留存、长板和短板之后,我们简单地对于不同的小程序服务,进行了简单的分类。横轴是变现方式,今天的主题是用微信做生意,说到最后还是要聊变现赚钱。左侧的纵轴是获取流量的成本,做生意显然是你把客人招来,你让他掏钱,接着就跟他说你下次再来。客人有的来,有的不来,生意就是这个流程。从这个变现方式和获取流量的坐标图中可以看到,最难的是工具类,它在商业模式上最大问题是,只能卖广告,变现方式比较单一。线下工具是变现最快的,其实游戏也是偏服务和工具类的。中间的就是线上服务,比如说保险、金融,这是属于线上服务,还有买电影票、买机票都是线上服务。因为它的服务属性,所以它的变现方式还是可以的。还有内容和游戏类,其实它们获取流量没有那么方便。尤其是游戏类。
2018 年年初的时候,小程序里小游戏的数据量上涨非常快,今年 Q1 微信小程序发榜,当时的小游戏上流量上的非常快,一个星期几百万的 DAU 是很容易的,马上它的野蛮生长就开始被微信官方关注了,我们就发现,各种不同的群,全是海盗来了、猪来了,各种弹一弹都来了。这时候微信官方就开始收紧了。之前我聊了一些做小程序游戏的公司,现在已经开始花钱买量了。我 3 月份在广州见了一个公司,他们最近开始做了一个给各种小游戏放量的系统,据说现在一天能做一百万流水了。他们能做到这样,前提条件是,有人已经愿意为小游戏的流量付钱了,意味着那些做小游戏的自己已经很难找到量了。所以小游戏获取流量的费用可能还会往上走。
最后一个就是线下服务,它在变现最容易的那一端,获取流量其实也没有那么贵,原来可能已经有场景的公司,现在在利用小程序,我们觉得这种公司在接下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会有非常大的红利,因为他们不需要跟别人抢流量,只是把已有的流量更好地利用起来,所以他们的成本不一定比原来做游戏或者做线上拼团、做裂变的更高。
2017 年年底的时候,所有 VC 都在投小程序电商和微信电商,确实有很多做得不错的,但是很多新的品牌,大家也看不出来有什么特别。现在咱们都会看到很多群里分享很多裂变的电商链接,但看到了也没啥人点。所以说,很多竞争会改变商业的环境,现在小程序电商和微信电商的成本,在微信生态里,可能还有一段时间的红利,但是往后是什么样的,谁也不知道。
Tumblr media
所以我们今天的主题是——“用微信做生意,而不是用小程序做生意。”这是我们想要抛砖引玉的地方,因为微信是一个大的生态。这个生态里有支付,有下沉人群,有原来没有办法接触到的目标客群。小程序本身是没有流量红利的,它不像智能手机刚出现那时候,不管是设计好一点,还是功能好一点的 App ,应用商店和手机厂商看到就都帮创业者去推广,那是应用本身的流量红利。因为微信生态里是去中心化分发,所以不存在那样的红利。所以对于小程序而言,如果创业者不自己想办法分发它,它是没有红利的,所以大家在做小程序的时候,还是要落到一个核心的服务上。不要只是做小程序,而是做一门生意,更好地利用现在一些红利的机会。
Tumblr media
这张图是分类的服务。我们也把一百多万小程序拆了一下,横轴、纵轴分三类,成九宫格。第一个是创业型企业,就是新出来的公司。第二个是移动互联网公司,第三个是传统行业公司。其实大家可以看到这三类公司各有代表,传统行业台湾卖奶茶的公司,星巴克和麦当劳做的也很牛。第二类就是服务已经非常成体系了,比如美团、滴滴、转转、携程、还有卖电影票的,人家本来就很比较成熟了,再把自己的服务延伸,可以利用微信生态延伸自己的服务客群。我觉得这两类公司其实可能都跟创业者没什么关系,有可能利用一些线上的小程序把自己的公司变得更信息化一些,但是我们关注这类公司。再细分一下,可以分成三种:一是只有小程序,二是小程序和 APP 服务内容相同,三是小程序对APP的服务延展。可能你是一个卖货的,但是你发了一个小程序,你的小程序只发优惠券,这种的创业者可能有些机会,但市面上这种的其实也很少。
那么如果你只有一个小程序,那就要想清楚,你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要做的是什么生意。比如你要做的生意是纯广告生意,就是一堆又一堆的小程序,薅过来转化就行了。但创业者如果只有小程序,肯定是不够的。所以肯定要链接服务。更重要的,一定还是服务本身,不管你是卖狗粮,卖猫粮,还是卖二手,还是卖衬衫,更重要的还是你本身售卖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利用微信生态里的天然红利。
Tumblr media
我们把这些公司拆了一下,大致分五类:内容、服务、商品、游戏、工具,大部分的小程序也可以拆成这五种。
第一,内容,内容即服务,线上营销。可能我是一个卖沙发的,我投放了一个内容,是在小程序里分发的。这类小程序其实很容易理解,无非两种,一种是内容本身就是服务,另外一种就是你把你的服务内容化营销。
第二,服务。服务比较复杂,比如线上服务、客服这种,可能可以作为小程序。我之前看了一个 AI 的机器人创业公司,你可以问它,我今天鼻子上长了一个红包,是怎么回事,它在小程序里回你一下。服务里还有还有线下服务。用户连接小程序里提供的线下的服务。比如共享单车、充电宝之类的。我们九合创投去年投了一个公司叫来电,刚开始投的时候,他们只有一万单左右,现在翻了二三十倍。举个例子,如果他们让用户去站在充电宝机器面前,下一个 APP,可能损耗用户手机 80 兆的流量,那天然就会损失一部分用户拉新,很多用户都会嫌弃没有WiFi 而拒绝下载。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小程序,这些流失率基本就消失了。再举个例子。比如说什么线下服务的门店,让用户办会员卡,需要发短信接收验证码什么的,特别麻烦,现在开发小程序,扫了一下就成了会员了,这个路径就极大地缩短了,当然,线上线下联动营销,包括金融产品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
第三,商品,除了商品本身之外,会员管理是小程序运用比较有机会的场景。拼团、用户运营、分销,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会员管理都可以用小程序深耕。因为对于用户来说,用户更希望带给他们的是便捷,所以会员运营体系很适合做小程序。
第四,游戏,简单来说就是新增流量、带来新的产品机会。其实很多休闲类的小游戏,就不值得下一个 APP,现在在微信里就不需要下,用小程序就能玩。它就成为了非常轻量级的产品。
第五,工具,比如说记账、开发票、名片、P 图、摄像,这种需求不低频。有些场景,需要更高质量的服务,所以比较难替代 APP,而更轻量级的,更工具性的场景就比较容易被小程序所替代。
Tumblr media
在这一页里,我们拆了两类,一个是服务类,一个是商品类。
服务类里面的线下服务可以多谈谈。很多企业本来就在线下有服务,有线下设备,可能有线下门店,有线下的场景。我们觉得大家可以多利用微信生态去做会员管理运营,星巴克这个简单的例子做得很好,也是很多创业公司没有去做的地方。会员管理和营销获客方式,除了拼团群获客转化用户之外,留存用户和激活用户也是特别重要的。星巴克的小程序,有很多活动,比如今天你生日或者今天是什么节日,用户就可以就基于微信生态里的关系链去表达赠送礼物的需求,就会带来天然的裂变。被赠送的用户就会想着有人送我券我要用,只要收到礼券,收券的人不仅成为了星巴克小程序的用户,很大概率还会去门店兑换咖啡。可以从线上往线下导流。
Tumblr media
商品类服务,其实有两个小程序可以做起来,一个就是卖货的,第二类就是做会员管理的小程序。不管是线上品牌还是线下品牌,都可以多研究这类小程序,它能够极大地延长用户对品牌的黏性周期。大概就是进来之后,把用户分流,跳到另外一个小程序,卖货之后还会有会员管理的服务,有积分、活动等等。
我们九合创投看了很久,其实很希望能够找到上述这样既能利用微信生态获客,又能做好小程序去留住用户,做好用户运营和会员管理的公司。如果你看到这里,有符合这类要求的项目,也可以回复我们的公众号推荐或自荐项目。
Tumblr media
继续分析。服务类和商品类交叉的产品,它们是比较便于变现的。比如现在货已经卖的很好了,再卖货可能有机会,但是不会出现特别大的机会,但是卖货本身也是服务,也是交易,有些场景下,卖货是没有库存的,天然就能裂变完再裂变。这样的场景就包含教育还有金融保险这种。消费型内容,例如付费看小说,也算在内。这类产品的商品就是服务,且跟支付比较近。九合创投认为,这类创业者其实是很有机会在微信生态里继续去探索红利的。
Tumblr media
在微信生态里赚钱,无非就是获取用户,留存用户。现在这个时间节点,低成本把这两件事做起来的窗口期,可能时间不太长了,所以想做微信生态的创业者们,应该好好把这个半年左右的窗口期利用起来。祝各位老板,都能把自己的生意做好,谢谢!
from 36氪 https://ift.tt/2OtaWnt via IFTTT
0 notes
shaman2009 · 7 years ago
Text
请回答,1983
三十年前的七夕,人们是怎么表白的?
首先,被表白一方会听到一段铃声,然后看到下面这行数字。
「1798」「5824」「12234」
三十年前风靡一时的传呼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BB 机或者 Call 机,一开始是没有留言功能的,仅能显示呼叫你的人的号码。后来支持留言后,引发了一场「数字告白」的风潮。
而上面这些意思为「一起走吧」、「我发誓」、「与你爱相随」以及今时今日依然流行于年轻一代之间的「520」黏腻数字代码就是 30 年前通过传呼台和传呼机转达的恋爱告白。
要提早很多拨去 Call 台的,因为大家都想在零点发嘛。但是你很早打过去也没用,一直是忙音的,等到成功接入了,你就可以报了「你好,我要 Call 十台机,3314 5342 5313 4231……姓 X,全部发恭喜发财!」
我爸今年春节,还在给我讲那时候是怎样用 BB 机给朋友客户拜年的。
你说那时候怎么会想到,三十年后隔着手机拜年都能看到样了,你弟在美国旅游都能抢到我昨晚发的红包呢?
是啊,别说三十年了,即使十年,又或者两三年后,生活是什么样子的,我相信也很难回答得出来。
1983 年,命名为「长乐台」的中国内地市场第一家寻呼台落地上海,正式标志着寻呼机进入中国消费电子市场。1984 年 11 月,长乐台首批 1600 台寻呼机一抢而空。
就在随后的 15 年时间,寻呼业务达到了巅峰期,大街小巷中的每一个人,腰间几乎都会别着个寻呼机。「有空 Call 我」其实早在寻呼机时代就成为了那时候的流行语。
到了 1998 年,全国寻呼机用户突破 6546 万,名列全球第一。
同时期风靡中国消费电子市场的还有经常出没于港产片中,顶着一头蓬松卷发,穿着白衬衣、喇叭裤、尖皮鞋、戴着蛤蟆镜、夹着手夹包的黑社会大佬手中拿着的大哥大。
1987 年,广东与港澳实现移动通信接轨,率先建设了 900 MHz 模拟移动电话。同年摩托罗拉也在北京设立办事处,销售该品牌的大哥大。这也意味着中国步入了移动通讯时代。
当时价格在 500 到 3000 元间的 BB 机,不少人咬咬牙还是能买得起的。但大哥大就未���了。无论是早期的两万多还是后期的一万多,对于当时的普通消费者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自然,它就成为了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电影《乘风破浪》中的彭于晏,为了给未出生的孩子留下一笔财产,把所有的积蓄都拿去屯 BB 机了。当然,在今天看来这是很可笑的事情,但这确实是当时一部分人的缩影。
▲电影《乘风破浪》剧照
他们只是没想到,BB 机甚至是拿在手上倍显拉风的大哥大,后来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被叫手机的东西取代。
「波导手机,手机中的战斗机」李玟在广告中喊出的这句台词,成为了那个年代独有的记忆,深深地烙在了人民脑海里。
这是波导的灵魂人物徐立华投放在央视的广告,为此他贷款了四千万。此前的徐立华,是做寻呼机的。
▲波导手机广告.图片来自:搜狐网
率先感受到移动网络迭代所带来改变的徐立华,嗅到了手机即将爆发的味道。现在人们常说的 3G、4G 中的「G」其实是 Generation,也就是代的意思,而大哥大所使用的网络被人们称为 1G,也就是第一代移动电话通信标准。
2G 相比起 1G 最大的变化是由模拟信号,转变为了数字信号,而目前我们使用的 3G、4G 包括即将推出的 5G 所使用的都是数字信号。转为数字信号后,手机的玩法就多很多了。
你们知道,人类发出的第一条短信内容是什么吗?是 Merry Christmas(圣诞快乐)。
这是沃达丰公司工程师 Richard Jarvis 通过 GSM 网络(2G 网络的一种制式)在 1992 年 12 月 3 日发出的。
当然,第一次发出不代表这项功能普及了。短信业务在 2000 年左右开始迅速增长,当年全球有 17 亿条短信被发出,而到了 2001 年,这个数字增长到了 250 亿条。
踏入手机时代后,人们深切感受到的不仅是通信的方式发生了改变,连手机的样子也发生了巨变。
但进入 2G 时代后,真正改变生活的,是人们首次尝到了用移动电话上网的滋味。
我记得大约在我小学五、六年级(06、07 年)的时候,市面上的手机已经逐渐从只能聊短信打地鼠的小灵通换成可以上网、下 Java 软件的彩屏手机了。
现在给你 300M 流量,估计快的能 3 分钟用完,慢的也基本只能撑一天。但当时 10 块钱的 30M 的流量应该够用一周了。
上 3G 门户网看文字篮球直播、不聊天也要挂着的 QQ、在农场上「偷菜」、逛充斥这大量火星文的 QQ 空间,这些在现在看起来十分无趣甚至还有点傻的事,在那时候却让人倍感新鲜和着迷。
相信下图这个眼神深邃的男人以及他手上的手机大家都很了解了吧。
但你可能不知道,为了这台手机的发布,乔布斯也就是上图那个男人排练了好几天时间。而且直到排练的最后一天,网络无法连接、电话无法拨通、甚至死机、自动关机及的情况还时有发生。
所幸的是,发布会大获成功。这个男人以及他手上的手机,也被誉为再一次改变了世界。而我们,也正式步入智能手机时代。
至于智能手机时代的事,相信正在亲历的各位也无需我多说了。
寻呼机、大哥大的出现让烦闷的八十年代拥有了新的社交方式,增添了不少乐趣;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出现则是从衣食住行中让生活更为之便利。而 AI 的出现,则是从人与科技的连接上开始新一轮的生活革新。
经常逛淘宝的你,有没有留意过顶部滚动的 banner,展示的全部是你最近经常浏览的商品?一位设计师一天不吃不喝,顶多也就做五六十张海报吧,即使每十个用户配备一个设计师,那也得请几千万个啊。
▲ 阿里鲁班的设计逻辑. 图片来自:优设网
其实,这些海报,早已不是通过人手设计了,而是通过一个叫鲁班的 AI 设计师设计的。
你猜他一天能做多少张图?一秒 8000 张,一天 6.9 亿张。
自 AlphaGo 完胜人类后,AI 在被誉为人工智能元年的 2017 年渐渐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设计师鲁班、编辑 Dreamwriter、还有用于医疗影像的「腾讯觅影」等 AI 技术,在这两年中,开始渗透并改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 腾讯 Dreamwriter 现场演示
而 AI 下一个要革新的,就是我们的出行方式。
汽车在这数十年间,经历了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械时代到二十一世纪初的联网时代过再到即将踏入的 AI 时代。
将于 8 月底上市的广汽新能源 GE3 530 将搭载首款广汽腾讯车联 AI 系统。该系统拥有社交出行、一键找桩、智能语音、QQ 音乐、 实时导航五大核心功能,通过多方面改变出行方式。
▲ GE3 530
▲广汽腾讯车联 AI 系统语音助手
当驾驶纯电车出行时,车主最担心的就莫过于半路没电了。但是,有了广汽腾讯车联 AI 系统后,就不需要再为这种情况担心了。
该系统的一键找桩功能,可以实现通过 AI 检测实时续航状态,一旦 GE3 530 处于低续航状态下时,系统就会自动提示查找充电桩,并显示周边充电桩的类型(快充/慢充)以及数量,并能结合路况给出最佳路线,让车主彻底告别走到半路没电的焦虑。
▲一键找桩界面
社交已经成为了生活中的必需品。而广汽腾讯车联 AI 系统也将最常用的社交软件——微信,移植到了车上。通过车载微信,用户不仅可以在车上和朋友聊微信,还能通过系统发送实时位置、集结点等地理信息,让集体出行更方便。
▲好友集结功能
而拥有了微信支付加持的 GE3 530,能在全国超过 16000 个 ETCP 停车场中使用停车费无感支付,免去烦人的排队困扰。
▲ETCP 停车场
除了通过微信社交使驾驶更轻松,GE3 530 还实现了 QQ 音乐首次车端应用,超 1700 万首海量最高品质无损正版歌曲供车主选择,通过语音可实现模糊搜歌,通过腾讯大数据的用户画像分析功能,结合用户平时在手机上的收藏、播放历史等,为用户打造出专属于自己的车内「音乐厅」,使驾驶的过程更为愉悦。
▲QQ 音乐馆
车载导航功能似乎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当中大多需要付费升级,也不具备路况实时反馈的功能。导致很多车主宁愿选择使用手机导航都不愿意使用车载导航。
▲ 导航界面
而 GE3 350 搭载的免流量实时导航系统创新地集成高德地图和腾讯地图双核心,车主可根据喜好自由选择切换,不仅能实时更新路况信息,还能智能规划最佳出行路线。
▲地图搜索界面
另外,广汽腾讯车联 AI 系统在语音操控上比其他车载语音也走得更远,超快的 1.2 秒语音辨析,自备 31 项免唤醒功能以及包括天窗控制、座椅加热、仪表背光调节在内的多项控车功能。在双手无需离开方向盘的安全基础上,实现了语音控车的功能最大化,例如结合 QQ 音乐实现语音模糊搜歌,把车厢变成专属音乐厅。
▲系统语音助手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蒸汽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沟通方式。
尽管传呼机的 BB 声已经成为了消失的声音,但那些用「5201314」代表「我爱你一生一世」的记忆却仍然埋藏在很多人心中。而科技,也还在这个以 AI 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努力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 | 原文链接 · 查看评论 · 新浪微博
from 爱范儿 https://ift.tt/2OyX7nI via IFTTT
0 notes
shaman2009 · 7 years ago
Text
京东会员系统是怎么运营的?-20180814早读课
  企业经营的目的是利润,而利润源自产品的价值,产品的价值又取决于用户的使用,用户通过向产品投入资源换取利益的方式使用产品。用户的资源包括时间、内容、财富等,而用户的利益则多种多样,在社交类产品里体现为获取内容、发布分享、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等;在电商类应用里,则主要体现为消费行为。
无论是哪种产品,其本质都是资源交换。
不管现今世界与古代相比是如何的发达,人类的活动基础依然构建在资源交换这个古老的需求之上。
产品从概念上可以分为狭义的产品和广义的产品,狭义的产品指的就是我们平时使用的各种APP、软件和设备等,是被用户直接感知的部分。
而广义的产品不仅包含狭义的产品所包含的内容,还包括支撑狭义的产品运行的一整套系统,诸如品牌效应、售后体系、配套服务、产品文化等,都是产品的一部分。
接下来要说的会员系统也属于广义的产品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会员系统的目的也是资源交换。
  一、搭建会员系统的原则
根据会员系统的资源交换本质,可以推理出搭建会员系统时必须要遵守的三个原则:
01 需求匹配原则
会员的需求和企业所提供的利益要匹配,因为无论企业提供的利益有多大价值,如果不符合会员的需求,会员也会缺少参与动力。
02 成本和收益对等原则
会员在使用会员系统时付出的成本要与所得到的收益对等,否则会员系统就缺少吸引力,会员使用的效率也会大大降低。
反过来,如果企业给与会员的收益远远多于会员所要付出的成本,这样虽然可以激励会员更加频繁的使用会员系统,但却会加大企业的负担,对企业资源也是一种浪费,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03 资源充分利用原则
会员系统的资源交换本质决定了这是一个双赢的系统,因为只要有一方无法获利,那么交换都无法完成,会员系统也就形同虚设。
既然是双赢的系统,那么要想使企业利益最大化就需要充分利用企业的所有资源。
  二、电商会员系统的价值循环
在电商企业的会员系统里,用户的利益主要表现为购物折扣、消费抵现、附加服务等;企业利益则主要表现在提高成交总额上。
会员系统主要从两方面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
一是通过优惠来刺激消费者消费,从而直接提高成交总额。
二是通过对用户之前的投入进行量化,辅以配套的政策来增加产品的粘性,促使用户重复消费从而间接提高成交总额。
  三、京东的会员系统
1. 框架
京东的会员系统由三部分构成:京东会员、PLUS会员、京豆。
京东会员和PLUS会员为针对不同会员群体而分别设计的系统。
京东会员是以京享值为核心,具有动态调整特性的会员系统,其作用涵盖所有会员。
PLUS会员则是为付费用户提供特定权益的会员系统。
京豆则是具有货币价值的积分系统,除了有自己的玩法外还负责支持京东会员和PLUS会员的部分会员权益。
2. 京东会员、PLUS会员、京豆之间的关系
  京东会员系统的这三个部分各自独立又互有依托,分别作用于不同的环节,但其目的却又是一致的。
  四、京东会员详解
1 京东会员的结构
  京东会员主要由京享值和会员福利两大部分组成。
京享值是根据用户最近一年的行为进行量化得出的动态数值,会员根据京享值来享受对应的会员福利。
因此,京享值实际就是将会员对产品的投入进行量化,然后根据会员的投入大小给与回报。
其背后的逻辑就是资源交换,会员付出的越多,得到的权益就越多;相反,如果会员想得到更多权益,那就要付出更多资源。
此种模型的关键点是:会员和企业对各自所付出的资源与索取的权益的价值评估是否一致。
如果会员觉得自己的付出大于企业所给与的权益,或者企业认为自己所投入的资源没有换取对等的利益,那么整个会员体统将失去作用。
因此企业在设计会员系统的时候要充分理解会员的需求,以及用户使用会员系统时所承担的成本,还要了解企业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以及这些资源对会员的价值是多少;然后将以上四种评估结果进行匹配,寻找最优方案。
2 京享值的结构
  京享值主要由账户、消费、活跃、信誉和小白信用五个部分构成。
其中,信誉和小白信用属于风控机制,信誉是对用户在京东发生过的行为进行的风险评估,而小白信用则是对用户自身的身份属性、资产能力、信用产品的使用及履约等多个维度进行风险评估。
信誉和小白信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高风险会员进行过滤,降低会员系统的风险。
账户部分是京东获取用户信息的途径之一,鼓励用户进行实名认证和绑定微信和QQ。
  消费部分由会员在京东商城上的消费行为进行量化得出,这里的每一个京享值都是会员用真金白银换来的。
  互动部分则属于任务系统,会员进行下列互动任务即可增加京享值。
  3 对京享值的分析
如前图所示,京东会员的五个部分分别对应四个方向;账户信息只需要用户一次性提交,属于非常稳定的因子。
而信誉和小白信用属于风险控制机制,相信大多数会员的信誉和小白信用都能保持良好并处于稳定状态,不然京东的持续经营肯定会困难重重。
因此对京享值影响较大的就来自于消费和活跃两部分,这两部分也是给京东带来利益的重中之重。
在这当中,消费里的四项更是直接影响京东的业绩,而活跃里的晒单和订单评价也只有在消费之后才能进行,由此可见整个京享值主要来自会员的消费,这与京东的电商本质是一致的。
此外,晒单、评价以回答问题还关系到京东的用户体验,而用户体验依然是促成交易提高业绩的关键因素——分享的目的是为了推广,推广的目的也是为了促成交易。
最后,京东支付作为京东自有的在线支付方式,服务于会员的消费行为,依然是与交易密不可分组成部分之一。
这样算来消费和活跃两部分总共九个子项里共有六个子项直接与消费挂钩,其余三个则起到促进消费的作用,由此可见:整个京享值的核心就是会员的消费行为。
此外,京享值采用动态评分的方式,由每月1日结算最近12个月的分值,这也就是说:如果会员想要维持现有分值,就必须持续消费,一旦消费降低,就会对日后的京享值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采用动态计算分值的方式有利于京东对会员的真实价值进行评估,并提供与其价值对等的权益,避免企业资源的无效投入。
4 会员福利的结构
  京东会员的福利由权益中心、勋章和专属服务三部分组成,其中权益中心主要是京东为会员提供的折扣商品、优惠券和京豆抵扣的商品,是会员可直接享受的价格福利。
勋章则是京东会员中的一个很有特色的设计:根据会员在某一类目的消费行为给与不同的勋章,用户可凭借得到的勋章享受对应的权益。
虽然玩法比较独特,但其本质依然是价格福利。
下面要说的就是会员福利里的专享服务,虽然专享服务的内容五花八门,但归纳总结后无外乎三种方式:生日特权和京享礼包构成的价格福利,运费单免、运费双免、上门换新构成的物流福利,以及以换代修、闪电退款、贵宾专线构成的服务福利。
5 对会员福利的分析
从会员福利的结构看,主要可以归纳为价格福利、物流福利和服务福利。
价格福利来自于京东对会员的让利,具有促销的目的。虽然作为会员的福利出现在会员系统里,但其本质上依然是为了拉动京东的业绩。
而物流福利则是利用京东自有的物流配送体系给与会员的福利。
与其他电商相比,京东花费巨资投资的物流配送体系是一大优势,不仅有利于把控配送时效,而且也是京东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因此构建在京东自有物流上的物流福利对会员来说具有很高的吸引力。
最后要说的是服务福利,单从以换代修、闪电退款和贵宾专线的说明来看就能评估出这三项福利均属于高成本的福利,因此只提供给京享值较高的会员,其含金量可以说是所有福利项目里最大的。
综上所述得出结论:
这三种福利根据京享值的不同级别由低到高递进,而且越高级别的会员福利里服务福利的比重越大。
其中的逻辑体现的是:越高级的会员对服务水平越敏感,而提供高规格的服务恰��是会员福利里成本相对较高的项目,因此只对头部用户提供。
  五、PLUS会员详解
1. PLUS会员的结构
PLUS会员是京东的付费会员模式,只有缴纳一定的费用、或者拥有兑换码才能开通。
因为要直接投入真金白银,所以其会员权益的含金量也较高,PLUS会员与京东会员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此。
此外,PLUS会员不像京东会员那样需要一定时间的京享值积累才能获取相应的权益,PLUS会员具有即开即享的特性。
从上图可以看出,PLUS会员的权益大体可以分为四类,除了价格福利、物流福利和服务福利这三种与京东会员相同的类型外还有两项增值福利,分别是爱奇艺VIP和10倍返京豆。
整体结构依然延续了京东会员的逻辑,其所提供的资源也与京东会员近似。
2. 对PLUS会员的分析
单从名字就能看出,PLUS会员的价格福利、物流福利、服务福利与京东会员中高京享值的权益如出一辙,提供的福利近似、玩法也几乎相同,加之即开即享的特性推断PLUS会员的目标用户主要是京东会员中的中部用户。
因为高京享值会员所具有的权益与PLUS会员所提供的权益很多都是重复的(例如24小时客服和免费上门退换货),所以对高京享值的会员来说吸引力低了不少。
又因为PLUS会员的很多权益都是限量的(例如优惠券和运费券礼包),所以很难满足高京享值会员高频高额的消费行为,但这些限量权益的数量对中频中额消费的会员来说却刚刚好。
再从PLUS会员的付费价格和所提供的权益来说,因为低频低额的会员本身消费行为就较少,所以他们所能享受到的价格福利也会较少;而PLUS会员所提供的其他限量权益也很可能都用不完就过期作废了,所以对低频低额的会员来说PLUS会员的权益就显得性价比不高。
而对高频高额的会员来说他们通过自己的购物行为已经享受到京享值所提供的几乎同等的权益了,所以开通PLUS会员的动力自然小了很多。
对于中频中额的会员来说,PLUS会员的权益刚好能覆盖他们的需求,虽然要付出资金购买,但相比用大量购物行为冲高京享值的方式来说要成本要低得多,毕竟按照中频中额会员的消费水平要达到很高的京享值并持续保持是需要额外付出很大代价的。
因此得出结论:
PLUS会员的目标是那些对高级别权益有需求,但仅通过正常的消费行为又无法跨越高京享值门槛的会员。PLUS会员系统充分挖掘了这群中部用户的价值,通过付费的方式使他们享受到了京东最高的服务水平,不仅优化了用户体验,而且提高了用户的粘性。
  六、京豆详解
1. 京豆结构
  京豆在京东的会员系统里充当的是积分的角色,因此灵活度要高于京东会员和PLUS会员,玩法也更加多样。
京豆的结构由获取和消费两部分组成,形成一个闭环。
获取京豆方式中的签到、进店领豆以及抢京豆是为拉高日活服务的,实际就是将用于推广的资金返还于会员,而相应的推广需求则通过鼓励会员完成互动任务来完成;而购物返豆,实际就是变相的返现。
转让优惠券可以将闲置的优惠券投入券集市里进行出售,将自己不用的优惠券流转至有需要的人的手里,从而提高优惠券的使用率。
写评价也是京豆的获取方式之一,为的是以鼓励买家写评价的方式来优化京东的购物体验。
京豆的消费主要体现在京豆的货币价值上,通过对京豆的消费,将虚拟的京豆转化为实际的货币利益。
抵现、换流量、兑换优惠券以及充话费无一不体现着京豆的货币价值。
2. 对京豆的分析
京豆的获取方式体现的是京东的利益,同时也是会员享受权益时需要付出的成本。
而京豆的货币价值则是对会员获取京豆的欲望进行直接刺激,会员在京豆的货币价值的驱使下去完成任务。
由此可见:京豆的模型是对利益交换的体现,企业和用户各取所需实现双赢。
此外,与京东会员和PLUS会员的消费导向不同的是,京豆更倾向于让会员付出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鼓励会员用投入时间和进行互动的方式获取利益——所谓有钱捧个钱场,没钱捧个人场。
因此京豆系统设计的更趋于平等,这里面没有等级的划分,也没有付费与不付费的区别,所有京豆的价值一视同仁。但没有等级划分并不是说大家就可以不劳而获吃大锅饭,实际上京豆的获取方式很像“计件工资”,会员完成一个任务,收货一笔京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七、总结
经过前面一系列的分析,现在对京东的会员系统进行一下总结。
1. 需求匹配原则
京东会员和PLUS会员都是以消费为导向的作用于直接提升京东业绩的会员系统。
会员付出的成本以消费行为导致的货币支出为主。与之对应的会员权益也是以消费行为为核心进行设计的,旨在优化不同等级会员的消费体验。
而京豆作为具有货币属性的积分系统,致力于通过用户的互动来间接促进企业业绩,而其给与的回报则具有一定的货币价值。
可见整个会员系统的设计实现了需求的匹配。
2. 成本和收益对等原则
京东会员的等级制、PLUS会员的付费制以及京豆的“计件工资”制体现的就是成本收益对等原则。将会员付出的成本进行量化,根据付出的多少来享受相应的权益,会员不吃亏,企业不浪费资源,在实现双赢的同时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
3. 资源充分利用原则
京东会员系统中的京东会员、PLUS会员和京豆这三大部分向会员提供的福利多种多样。
有源自商品体系上的价格福利、有建立在自有物流优势上的物流福利、还有得益于京东售后系统的服务福利、用于推广方向的资金回馈以及和第三方企业的合作等等。
可以说:京东为了调动会员的参与欲望,把自身的资源发挥到了极致。
  作者:火药帝国。作者授权早读课发表,转载请联系作者。
微信号:市场部网(ID:scbw2006)
编辑:早读堂-Juvae
欢迎投稿到早读课,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如果看到这段文字,证明您已经看完这篇文章了,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有什么不赞同,我们期待您的留言评论,并诚挚邀请您加入“互联网早读课”QQ群,一同交流每天文章的心得并结识同行。官方11群:477502397,加群密码“城市+职业+姓名”,否则不予通过,入群后请修改群名片。
from 互联网er的早读课,专注产品、用研、交互 https://ift.tt/2KPDuoM via IFTTT
0 notes
shaman2009 · 7 years ago
Text
偏科
一个规则下什么样的人会获胜,决定了人的行为模式。这是经济学的基础之一。
比如过去吃大锅饭,有年资的人自然收入就高,于是大家都选择慢慢熬。后来玩起了个人产权,人还是那样的人,行为却完全不同。
从小我们都被教育不要偏科,偏科就不是好孩子。因为在12年的教育里面,你的成绩取决于你各科的总分。当一科分数到了某个高度,边际效应就很低,这时候,全面发展才是最优策略。
当然在我读书的年代,有两个变数。第一是我们广东的高考算的是标准分。146和147的成绩,可能还是很不一样。更重要的自然是第二:我处在竞赛班。为了保送清华北大,自然是往死里偏科。但这只是很小的部分,不影响社会主流观点。
正如欧大所说,在市场里,10-1-1-1的产品,胜于9-9-9-9. 当你资源有限,你要把所有资源全部倒进去一个点,才能在市场中生存。问题是大部分人所在的环境,并非市场。在中小学你要全面发展,而进了社会,如果你是打工仔,很多时候你要面临的不是市场的考验,而是领导的考验。领导不需要你多牛逼,但不能容忍你某些弱点。
只有当你自己创业,或者在最贴近市场的部门工作,你所面临的挑战才会是真正意义的挑战,你所满足的需求才是真正的需求。这就是为什么在大多数公司的大多数部门,员工所赚到的只是死工资。因为员工所满足的需求可能是9-9-9-9,甚至可能只是5-5-5-5。从这里转化为10-1-1-1,损耗是巨大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员工却无须为此承担风险或买单。
欧大之所以对10-1-1-1如此有感悟,一方面因为他是marketing出身,而另一方面,他曾经花了一万个小时玩文明2. 是的,二代,不是3,4,5,6代(我是从3开始玩的)。他认为二代平衡性最好,最合理。以他的性格,能玩到10000个小时,想必是席德级,就是最变态的一级。电脑一开始比你多很多很多的资源,你升级的难度也很难很难。难到变态。99.99%的人是无法生存的,甚至不会开始这个难度,但是,欧大可以生存。生存靠什么?10-1-1-1.
我们玩文明,通常是中等难度,玩个开心。兵比别人多,工业比别人好,人口比别人多,城市比别人多,奇迹也多造几个。全面发展。即便如此,有时也会被人打下一两个城,然后读档重来。为什么要全面发展?因为我不知道哪个重要。唯有什么都比别人好,我才放心。
但如果你玩的是席德级?对不起,你没有全面发展的资本。你甚至没有在所有方面都有别人50%能力的资本。你唯一可以做的,第一,放弃。如果有n样东西,放弃掉n-1样。第二,非常节约你的每一点资源,非常非常!然后第三,将你节约下来的资源,完完全全地,压在你所选择的那一个方面。可能是兵,可能是商业,可能是工业(具体我不懂,吹吹水)。压在上面干啥?压在上面,使得尽管你其他方面很差,但这个方面却牛到可以主导整个局势,以弥补其它方面的差距。举个栗子,你穷兵黩武,完全不顾人民死活,到极点,打败了身边一个强国,把他们的资源统统抢来。(我相信有更好的例子,但我真的不懂,有空找找有没有欧大当年的战报。他当年也分了几个阶段。20000个小时的他,看5000小时的他写的战报,也觉得很渣。)
所以结论很清楚了,我之所以混成今天这个样子,就是因为我什么都不愿意放弃。吃要好,玩要好,不愿辛苦,不愿当书呆子。也算是求仁得仁。想发大财?想A9甚至A10?先想想自己愿意失去什么吧。如果不愿意,那就算了,平平淡淡也挺好的。欧大云,神魔皆以血饲。
btw,最近买了欧大的“10年文集”,是他当年从天涯时代开始写的,未经大修的文集。能看到他很多原始的想法,t-1也。这也是当年宗传明老师传授的高招,要读高手的原始文献。
from 食神 https://ift.tt/2KwzRnX via IFTTT
0 notes
shaman2009 · 7 years ago
Text
手机市场陷入焦虑,一加靠什么突破重围?
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水下实则波涛汹涌,俨然另一个世界。这是今年手机市场的最好写照。继 2017 年第四季度中国手机市场出货量几乎全线挂红之后,数据显示,2018 年上半年国内市场销量同比下降 17.8%。今年对于手机厂商来说是非常焦虑的一年。
面对疲软的手机市场,怎样才能突破行业困境?或者从上半年表现出色的一加手机身上,可以寻得一些蛛丝马迹。
聚焦中高端市场
近几年智能手机行业迎来消费升级,有着更高品质和更好用户体验的中高端手机越来越受欢迎,各大手机厂商瞄准市场发展趋势,纷纷布局中高端。自成立以来便聚焦精品旗舰、定位中高端的一加成绩十分抢眼。最新上市的新一代旗舰一加6开售 22 天后全球销量破 100 万台。
Tumblr media
单品突破百万销量在手机品牌中并不新鲜,但对于中高端安卓旗舰机型来说,却并非易事。与 iOS 生态不同,消费者对安卓高端手机的接受度比较严格,尤其是国产品牌,3000 元以上的定价往往能触动绝大多数消费者的神经,很多品牌主打的高端旗舰机销量并不如意。作为今年第一款在3000元以上价位敲响百万销量号角的产品,一加6自上市以来表现一直很强劲。
在一加官方公布的首销战报中,新一代旗舰一加6开售50秒销售额破亿,12分钟销量突破十万。在之后的京东 618 购物节上,一加 6 再次凭借口碑的良好转化,冲入了销量排行榜前五,销售额同比增长了 25 倍。在 3000-3999 元价位排行中,一加6获得单品销量第一。
近日一加趁胜追击,为一加 6 新增了琥珀红版本。在 7 月 10 日的京东超级新品日中,一加6琥珀红的首销斩获了手机类目销量和销售额的双料冠军,一加品牌销量甚至超过了 618 当天。
Tumblr media
在被焦虑笼罩的市场环境中,一加6不断突破销量纪录,除了受益于近年来的消费升级潮流外,与一加品牌一直以来所坚持的精品旗舰策略分不开。一加从创立起就坚持只做最好的安卓旗舰,每年只出一到两款旗舰机型,但每一款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即便面对机海战术,这一策略也未曾动摇。在产品打磨上,一加秉承“无负担”的产品理念,不做不实用的“炫技”,对工业保持足够诚实,对用户坦诚相待,让产品回归用户价值,为用户提供自由 “无负担” 的使用感受。
刘作虎在一加6发布会上说到:“我们对品牌构建看的是长远”。正是这种前瞻性的长远构想,让一加在浮躁的市场环境中,能够踏实经营已有的疆土,冷静等待出击的机会。当中高端手机市场迎来发展新机遇之时,一加能顺势而上牢牢占稳这一市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开启航海时代
中高端市场让手机品牌看到了突破的方向,但国内手机市场整体趋于饱和,增长缓慢的形势仍然是不争的事实,拓展海外市场成为各大厂商的必然之选。
一加自成立之初,便确定了国内外同步发展的策略,用统一的国际标准打造世界级产品,在海外培育了一批忠实的用户。
欧美市场一直以来都是国产品牌眼中的香饽饽,但由于文化背景、消费习惯与国内差异明显,不少出海企业水土不服。一加却在4年前第一款产品发布后就迅速进入了欧美主流市场,并且做的风生水起,俘获大批欧美消费者,尤其是在硅谷这种聚集了大量科技精英的地方形成了独特的口碑效应。数据显示,在美国 $400-$600 价位的手机公开市场中,一加占据 44.3%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同时也在北美智能手机客户满意度排行中位列第一。在芬兰,一加 2017 整年都是运营商Elisa的手机销量第一。
在印度市场,一加没有选择低价路线、机海战术,而是用与欧美市场、中国市场同等质量的产品,通过印度线上高端市场寻求突破口。一加与印度最大电商平台亚马逊深度合作,一加6开售10分钟后即创造超 10 亿卢比(约147万美元)的成绩,并成为亚马逊印度网站历史上单日销售额最高的手机产品。根据 counterpoint 数据,2018 年第二季度,凭借当季印度高端手机市场最畅销的产品一加6,一加手机市场份额超越三星和苹果成为印度高端市场第一;同时一加也以高达284%的增幅成为印度手机市场增速最快的智能手机厂商。
一加手机 CEO 刘作虎曾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打造一款能跨越种族、地域、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好产品,让世界能真正认同和尊重中国品牌。”从一加目前在全球市场的表现来说看,它越来越靠近这个目标了。
在智能手机市场,中高端手机的销量走势一定程度上显现了消费者的偏好,国内安卓阵营的激烈竞争也随着各大厂商的海外布局而蔓延。一加定位精准,聚焦精品,在中高端市场成长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势力。在海外,一加凭借从创立起就确立的的双线并行的战略,以世界级的产品打造中国品牌,市场份额得以不断扩大。不管是在中高端定位,还是海外布局,一加的成绩都可圈可点,在当下焦虑的市场环境中,一加的发展经验或可为想要走上中高端和出海的品牌提供一些借��。
0 notes
shaman2009 · 7 years ago
Text
四城八店,出门问问智能体验店盛大开业
最新消息,出门问问智能体验店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落地。近日,在北京、深圳、成都、武汉4个城市,出门问问智能体验店8店同开,出门问问最新智能产品现货供应,为全国用户提供一站式的购物体验。
Tumblr media
                                              出门问问智能体验店
这8家出门问问智能体验店均根据对百万Tic用户活跃地图的大数据分析,选址在当地最繁华的商业地段,它们分别是成都市IFS国际金融中心店、北京华润五彩城店、深圳华润万象汇店、北京西直门凯德Mall店、武汉汉街万达店、北京合生汇店、北京蓝色港湾店、北京新中关店。
出门问问智能体验店是集形象展示、产品体验咨询和销售功能为一体的出门问问线下直营零售店,均采用简约、现代的设计风格。在灰、白、木色等主色调的烘托下,错落有致地陈列着包括出门问问智能手表Ticwatch系列、小问智能音箱TicKasa系列、小问智能耳机TicPods系列、问问魔镜Ticmirror等在内的共10+产品、50+SKU的出门问问全系AI智能硬件产品。
用户可以在店内亲身体验出门问问的最新产品,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出门问问产品的设计感和科技感,更零距离感受未来智能生活。在用户体验完展示样品、了解产品信息后,还能直接付款购买现货,省去线上下单等待收货的烦恼。据了解,为庆祝新店开业,各智能体验店正在进行到店有礼活动,每个城市有不同的优惠和神秘礼物赠送。
自2017年底起,出门问问便大胆从电商渠道向线下渠道沉淀,不断地在新零售道路上进行新的探索。今年5月份的出门问问春季战略新品发布会上,出门问问CEO李志飞曾透露2018年的小目标,称出门问问全年营收要达到10亿元,并表示出门问问今年计划在全国铺设20家线下智能体验店,未来期望线下销售能够占据整体销售的20%。如今,出门问问智能体验店已有8家落地,还将继续马不停蹄地在全国铺设新店。
李志飞认为,布局线下新零售主要是出于四个方面考虑。第一是品牌的建设。第二是规则的建立。第三是可以扩展出一个新的销售渠道。第四是可以在线下店用AI做一些新的零售方式探索。
据了解,未来,出门问问还将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AI新零售体验,引入人流监测、物品流动监测、VIP自动识别等AI技术,让消费者在从进店到选品到付款的整个购物过程中,享受全新智能的AI新零售体验。
Tumblr media
0 notes
shaman2009 · 7 years ago
Text
单车小镇之殇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今晚财讯(ID:jinwancaixun)
文字:吴傲寒,编辑:胡刘继
Tumblr media
图片来源:TNW
从京沪高速和津同公路的交汇处下来,再行驶几公里,便到了王庆坨。凝云罩住天空,热浪在灰尘上翻卷,树影相接处,是白茫茫一片。
出租车停在道闸前,司机与收费员相对打着哈欠。“我非常不愿意拉你这趟活,这鬼地方,风都是车轮带起来的。”司机一路上不停对我抱怨。
王庆坨人口中的“立交桥”,跨过一条长满绿萍的污水沟。目光循着路面望去,在弧顶处会冒出一群高低不一的房顶。
二十多年前,几乎每天清晨,这个方位都会出现老曹铆足了劲的身影。彼时的污水沟,还是清澈见底的幸福渠,老曹披着蒙蒙亮的天光,蹬一个半小时自行车去天津市区卖鸡蛋,一天能挣二十多块钱。“你别看只有二十多,在那时候可真不少。”
如今,年过七旬的老曹依旧会每天清早出门,却不再出镇,而是在王庆坨街口的树荫下蹲活。如果哪家自行车工厂要装车发货,会来这里临时雇用装卸工,一车支付五十元。
但老曹干等了整整一上午,一个活都没有。“还不如卖鸡蛋的时候过得好。”他接过老伙计递来的烟叶,蘸着唾沫卷好,在烟雾缭绕中回忆说:“不过,2016年的时候活多,挣得也多。”
就在老曹卖鸡蛋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国企改革打碎了许多人手中的铁饭碗,全国范围出现了下岗潮。在这期间,王庆坨许多从国营工厂走出来的工人纷纷创办了自己的自行车工厂。
“王庆坨先富起来的那批人,就是当年出来办厂的。”老曹对《今晚财讯》(ID:jinwancaixun)记者说。
津同公路、津保高速、京沪高速和津霸公路在王庆坨交汇,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为这座拥有约四万人口的小镇赢得了赫赫声名,镇口竖着的巨大标牌彰显了王庆坨的江湖地位——中国自行车产业基地。
巅峰时期,这座54平方公里的小镇曾贡献了中国自行车八分之一的产销量,而自行车产业也为王庆坨贡献了75%的GDP。毫不夸张地说,是自行车驮着四万王庆坨人的日子。
王庆坨镇自行车行业管理服务办公室副主任赵太忠曾如此描述:“这里家家户户都与自行车行业有关。”
2015年,车轮慢了下来。当年中国自行车产量为8026万辆,同比下降3.36%。天津的自行车产销量则出现首次下滑,下滑比例为3%。
不过,2016年在各大城市街头出现的共享单车,将王庆坨重新推上了峰顶,狂热的资本携着五颜六色的风,吹进了这座夏日沉闷的小镇。
数量庞大的订单在津霸线干路上游走一番,便扎进了两侧纵横密布的小胡同里。大大小小的工厂以及无数家庭作坊隐藏其中,凡是机器响处,几乎都与共享单车有关,昼夜不停。
老曹亲身体会过2016年的繁忙。每天早晨来到一街口,马扎还没支开,就被人喊去装车,从早忙到晚,有时候连午饭都顾不上吃,“汗衫塌了,连肉皮也汗塌了。”
那时候,董大姐经营的小作坊也忙得不亦乐乎。她说,当时忙到连淘宝上的信息都顾不上回。每天晚上,人停机器不停,她和三个河南工人轮流睡在车间里,那里有一道她省吃俭用攒出来的流水线。听着机器轰隆作响,尽管只能睡几个小时,可是“睡得踏实”。
共享单车在带来庞大订单的同时,也带来了庞大的劳动力缺口,这导致大量外地人涌入王庆坨。据当地人介绍,巅峰时期,王庆坨接纳了近十万外来人口。
当时,董大姐雇用的那三名工人走上街上,一定不会产生“��音何处吒”的惆怅。当时的王庆坨,东北话、河南话、陕西话、河北话……声调各异的方言常常会在熙熙攘攘的工人群中响起。
共享单车的风口将当地的消费吹得欣欣向荣。2016年春节期间,河北邢台的郭大姐从同乡口中听闻了小镇的繁荣,便打定主意北上来王庆坨一街开了家超市。“我天天看着店里一打打啤酒、一箱箱白酒卖下去,烟也是成条卖。当时我就想,可算是来对地方了。”
在距郭大姐超市不远处的美邦自行车厂工作的郑先生,在当时也坚定了辞职的决心,他已无暇工作,有限的时间要全心全意投入到他隐秘的、至今仍没有营业执照的烤漆厂经营上来,“当时随随便便就是几万辆的订单,我还怕没饭吃?”
郑先生向《今晚财讯》(ID:jinwancaixun)记者展示了当时的订单表,他用被香烟熏黄的手指在一行行密密麻麻的数字上面比比划划,“这是小蓝车的,这是小黄车的,这是酷骑的……”
2016年,是共享单车的高光时刻,也是王庆坨每家工厂的狂欢时刻。“两年前,有几百台的订单的采购商来找我,我都不带搭理他的。”丁老板一边开车,一边回忆起那段“订单自己找上门”的日子。
如今,丁老板对每个前来造访的潜在客户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不仅介绍自己工厂的报价,通常还会主动告知对方,在赵柳庄村朋友处有一批赔钱处理的共享单车。
在他的带领下,《今晚财讯》(ID:jinwancaixun)记者前往赵柳庄。行驶在乡间的小路上,车窗外是一排排被放在杂草中的共享单车,长久以来饱受风吹日晒,尽管有很多都是刚下线就被拉来了这里,可昔日明亮的漆色却早已暗淡……
Tumblr media
这些单车大部分都属于家住赵柳庄村的张先生。自从去年发生共享单车企业倒闭潮后,他在“共享单车坟场”中发现了商机,四处去打听哪里有积压处理的单车,收回来再转手卖出去。尽管原本造价600元以上的共享单车,只卖120元,却也能“挣到个差价”。
张先生对《今晚财讯》(ID:jinwancaixun)记者介绍说,为了做这门生意,他甚至“卖掉了燕郊的房子”。
当“共享单车”的风口偃息之后,人们开始关心王庆坨这片曾经风云际会的土地将要何去何从,而这也吸引了许多媒体记者纷至沓来探访。张先生不同于丁老板,他会对所有登门的陌生人都表现得格外谨慎。
“现在我对每个人都是50%相信,50%不相信,赌一把吧,没准能倒腾出点现金来。遇到真想买车的人,价格还能便宜。”丁老板说。
“王庆坨本地人不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那些人听不得别人说他们不好。”段老板掐灭手里的香烟说,“我是外地人,我肯说。共享单车一进一出,抬高了产量,压低了价格,破坏了王庆坨的市场,也搞死了许多工厂。”
在他的记忆中,“共享单车来得快,跑得也快”。2017年下半年,悟空单车、3Vbike、町町单车、小鸣单车、小鹿单车、小蓝单车和酷骑单车等多家共享单车企业要么倒闭,要么跑路,再加上各地政府部门单车限投令的相继出台,造成了王庆坨大小自行车工厂的订单锐减。尽管这里没有投放一辆共享单车,但是这“共享单车”这四个字还是给王庆坨留下了一地鸡毛,难以清理。
如今,王庆坨自行车工厂只要听到是共享单车企业来采购,总会详细盘问各种情况,在哪里投放,有没有融资,是不是只做单车项目……最后往往会讲出重点,“要车可以,先付全款。”
《今晚财讯》(ID:jinwancaixun)记者来到美邦自行车,尽管此前有多家媒体报道过其曾承接过小蓝单车40万辆订单,还专门为此追加了一条生产线,但是当记者询问一名员工时,对方却矢口否认:“我们不做共享单车,我们从没有做过共享单车。”
在老曹的儿子看来,这是共享单车给王庆坨留下的后遗症:“他们都被吓怕了。我老板看到共享单车就恨不得砸了。”
老曹的儿子之前在王庆坨开发区的一家自行车厂当装配工,尽管没有五险一金,但每个月还是能够拿到手七八千元。他没有结婚,这些钱能让他过得“很滋润”。
后来,因为一批由你单车的订单没有回款,他所在的工厂陷入了现金危机,老板裁掉了许多工人,只因为他是本地人才得以留下。为了生存,��厂会承接各种零碎活。
如今,老曹的儿子每天要做的事很简单,就是在自行车前叉上敲漏水孔,每敲出一个能挣两分钱,不过“每个月八千块是甭指望了”,“每天敲一万多下,还不得把胳膊震废了?”
他用那种天津话特有的俏皮语调说,“你知道我之前抽嘛烟不?”他指着地上被吸过的烟头说,“大金圆!黄金叶!”
“你知道我现在抽嘛烟不?”他笑眯眯的看着我,拿起桌子上烟叶,同老曹一样,蘸着唾沫熟练地卷起来:“你看,还是黄金叶!”
Tumblr media
老曹和儿子邀请我去他家吃午饭。闷热的天气里,老伴摆上了一盆从街上买回来的凉皮。一只小狗蹲在不远处,显得无精打采,眼睛却直勾勾地盯着我们手中的筷子。
老曹的儿子扔给它一块凉皮,小狗嗅了嗅,慢慢地叼去了外面,一会儿又慢慢地蹭了回来。老曹儿子嘴里吹着口哨,又要扔,老曹却拍打着桌面阻止他:“别喂它,喂了它也不吃。”
老曹说,前几天老伴过生日,儿子买了几斤排骨,家人将吃剩下的骨头丢给了小狗。“小东西好长时间没见过肉了,使劲吃,吃了又去喝凉水,结果拉肚子了,现在还没好。”老曹说。
我问:“为什么不给它看病呢?”
老曹翻着白眼回答:“这种小病,人都得扛着,一只狗算什么?”
而就在午饭前一个小时,郭大姐刚刚拒绝了白酒推销员承诺的一台液晶彩电,“一下让我拿十箱,什么时候才能卖得完?”
现在郭大姐的超市门可罗雀,雪糕这类在夏天的快销食品是她进货的首选。她对《今晚财讯》(ID:jinwancaixun)记者透露,今年几乎没有赚到钱,“想要回家了”。
产生过回家想法的还有郑先生。在我采访过程中,他拒绝了一名来找工作的河北小伙子。等那人离开后,郑先生笑骂对方是“傻子”,“没看新闻么,这时候来王庆坨打工?我都想要走了。”
而董大姐注定要留在王庆坨了。这位最远只到过北京的单身母亲肩上还有未卸下的担子,儿子大学还有一年就要毕业,婚房还没有着落。她的小作坊在今年初倒闭了,而那三名河南工人,早就在去年被同乡叫去了南方。
她辛辛苦苦挣来的流水线被一堆杂物覆盖着,昔日热火朝天的车间成了结满蛛网的储物间。她依然生活在机器转动的轰鸣声里,身份却悄然发生了转变,她从一名小老板,又重新做回了打工者。
走出董大姐工作的闷热嘈杂的车间,一抬头就能看到西边布满灰霾的天空下新盖起的楼盘。《今晚财讯》(ID:jinwancaixun)记者了解到,那里的房价为两三千元一平米。不过据董大姐讲,那是当地人开发的小产权房,没有房产证,“买了睡着也不踏实。”
老曹的儿子也从没想过离开家乡。我问他,“既然工厂效益不好,为什么不尝试到北上广这类的一线城市打工?”我的话让他听起来不可思议,他瞪大了眼睛说:“家门口就有活干,何必要去外面?”
在郭大姐的眼里,王庆坨经历了由狂欢到萧条的转变。据她介绍,来超市买烟的工厂主,已经将香烟价格下调了一个等级,“即使是在暑期学生放假自行车的旺季,许多工厂也没有开工,他们没钱了。”
郭大姐不无感慨地对《今晚财讯》(ID:jinwancaixun)记者说道,“这种变化,可能外来人看得更加真切。
Tumblr media
老曹将王庆坨如今的萧条归结为家乡人的目光短浅。他对《今晚财讯》(ID:jinwancaixun)记者说,两年前共享单车刚来的时候,各家工厂为了争抢订单开始打价格战,压低预付款,“你预付款收50%,那我就要20%。”结果,自然是“拖垮了一家又一家”。
这种看法,可以追溯到他刚刚记事,此后一直延续到今天。解放前,王庆坨曾出现过地主贱卖土地的奇怪现象。当时,一些手里有些余钱的贫苦百姓“贪便宜买了过来”,结果解放后实行土改政策,当初买地的人都被划归到了小地主行列。老曹的父亲当时“按住了口袋”,这让他至今仍感自豪。
据老曹介绍,他的外甥也经营着一家小型自行车工厂,共享单车正火的时候,曾有天津的大厂有意分发订单下来,但是外甥没有接受,想要“观望一段时间”。“你看,一年就变了天吧。”老曹称自己的家族“从骨头里就小心”。
老曹还对《今晚财讯》(ID:jinwancaixun)记者介绍,在十年前,中华自行车王国产业园区本来选址在王庆坨,可是“二街的一些人因为征地补偿款要的太多,事情就黄了。”老曹的儿子也又气又恨,“你说自行车王国如果建在王庆坨,这里得繁荣成什么样子?”
老曹作为自行车产业的“边缘人”,最看不惯的就是一些不良企业破坏环境的行为。他说,自己做梦时总会梦到镇子东边“能够直接浇地”的幸福渠和镇子西边那条“又清又凉”的小河沟,从前的王庆坨就是处在两条清水的中间。
《今晚财讯》(ID:jinwancaixun)记者实地走访过老曹口中那条不知名的小河,看到一名环卫工人站在河岸清理水中的白色垃圾。据他介绍,尽管河水并不深,他却因为“河水太毒”而不敢下水。
多家工厂对《今晚财讯》(ID:jinwancaixun)记者表示,之所以会有一些厂家停工,除了共享单车的冲击,很大一部分原因还在于严厉的环保政策。
《北京青年报》曾报道称,去年5月,包括富士达、爱玛等大型自行车生产工厂的部分车间都因为环保不达标而停止生产。
天津市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理事长刘学权则在今年年初表示,2017年,天津自行车电动车产业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三件大事,一是共享单车,跨界融合自行车产业带来自行车的格局变化;二是坚决治理“散、乱、污”的环保新政策对企业的影响;三是电动自行车交通治理及标准化进程的延伸。
根据武清区政府发布的公告显示,在去年7月治理“散乱污”行动中,共检查企业307家(784家次),断电查封企业106家,关停取缔企业42家,责令停产整顿企业25家。
不过,《今晚财讯》(ID:jinwancaixun)记者走访了解到,在严厉的环保政策下,还是有污染较重的烤漆厂与脱漆厂“顶风作案”。据郑先生介绍,自己许多做“浓硫酸脱漆”的朋友都是“白天关门,晚上开工”。
在他的眼里,环保政策难以长期执行下去,“真想彻查,晚上来王庆坨转一趟什么都查到了。不过工厂全都关张了,王庆坨的老百姓吃什么?”
王庆坨如今的“脏乱差”,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深有体会。郭大姐说自己平日根本不敢上街,一出门就恨不得把“全身都包上”。她表示,一到春节,王庆坨就成了“鬼镇”一般,因为外地人都回乡过年,很多王庆坨人也搬去了天津市区或者杨柳青,“这里又脏又乱,谁喜欢在这里待着?”
Tumblr media
如今,在王庆坨,有两件事牵动着人们的神经。一件是镇郊行将建起的水库。王庆坨人早已听到风声,届时会在这里修建“自行车赛道”。老曹对此希望满满,“要发展旅游业嘛,到时候可以开几间家庭旅馆或者弄个农家院。”不过,当他环顾了一圈自己逼仄的小院与低矮的平房后,又无奈地叹了口气,说,“走着看吧,谁知道呢?”
另一件则是天津地铁2号线何时修到这里。王庆坨开发区正在建设的楼盘均打出了醒目的标语:“地铁2号线向西延长计划,拉近城市距离,方便你的出行。”老曹对我开玩笑说,“地铁修通了再到天津市区,买鸡蛋就用不了一个半小时了吧?”
但也有人对此毫不关心,“见鬼吧,连杨柳青都没修到,猴年马月才能修到这里!”郑先生好像对王庆坨怀有很大的成见。
傍晚,在一片暮色中,我打车沿着来时的路,准备离开王庆坨。当出租车拐进高速路入口时,却被一辆装满自行车的大挂车横在路中间,挡住了去路。驾驶室里的司机满头大汗,随着用力踩下油门,轮胎摩擦地面发出了尖锐的声音,宛若一匹老马的嘶鸣。
“装这么多,等着被查超载吧。”出租车司机说。
然后,他瞅准空子,一脚油门钻了过去,几分钟后,我们便将王庆坨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0 notes
shaman2009 · 7 years ago
Text
聊聊阿里社招面试,谈谈“野生”Java程序员学习的道路
引言
很尴尬的是,这个类型的文章其实之前笔者就写过,原文章里,笔者自称LZ(也就是楼主,有人说是老子的简写,笔者只想说,这位同学你站出来,保证不打死你,-_-),原文章名称叫做《回答阿里社招面试如何准备,顺便谈谈对于Java程序猿学习当中各个阶段的建议》,首发于笔者的博客园博客,这里也郑重声明一下,所有内容类似文章均属转载或抄袭。 之前看过的朋友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要再次捡起这篇文章,还把称谓改成了笔者这么高端的词汇。
简单的解释一下,原因有三个,第一个原因,是说不得的原因,请各位看官自行YY。第二个原因,是两年过去了,笔者在阿里也呆了700+天的时间,所以对这篇文章,又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和想法,想回过头来,再完善一下。最后一个原因,是因为最近笔者经常刷某音,根据玩某音的经验,发两次会火,哈哈,-_-。
所以,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之前那篇文章的进阶版,为了方便大家观看,本文会引入很多原文章的内容,避免没看过上一篇文章的同学,还需要回过头去翻看。(好吧,我承认是为了偷懒,-_-)
阿里社招面试都问什么?
和之前一样,文章一上来,我们先来谈谈阿里的社招面试都问什么,其实这个话题并不是什么秘密,所有来阿里面试过的同学,都能回答一二。两年前的时候,笔者在文章里是这么回答的。
这个是让LZ最头疼的一个问题,也是群里的猿友们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
  说实话,LZ只能隐约想起并发、JVM、分布式、TCP/IP协议这些个关键字,具体的问题真的是几乎都没记住。而且就算LZ记住了,也告诉你了,你也背会了,但LZ觉得,在面试中,你被问到一模一样问题的可能性依然很小。
  甚至,就算你运气好被问到了,你也照着背下来了,也不一��就能对你的面试起到正面的作用,因为面试官万一多问一句,你可能就露馅了,那还不如干脆点说不会更好。
  LZ参加的是阿里的社招面试,而社招不同于校招,问题的范围其实是很随机的。因为能参加一些比较知名的互联网公司社招的人,70%以上都会有个3-5年的经验。这倒不是说一两年经验的同学没有机会进这些公司,而是因为这种公司,大部分情况下只招一些比较资深的开发和应届生,而不招那些处于中间阶段的人。而1-2年经验的同学,往往就刚好处于这个尴尬的阶段。
  对于能有3-5年经验的这部分人中,每个人的经历又都不同,所擅长的点也不一样,因此这就会导致每个人的问题和范围都不太一样。
  很少说有哪个知名的互联网公司,比如BAT、京东、360、搜狐、网易等这些公司,其社招面试还有固定的问题和模式,让你可以像应届生面试一样,在面试前靠临时抱佛脚度过这一关。
  大部分公司在社招的时候,不光是阿里,其它公司也都一样(因为LZ在一年多前也参加过很多其它知名互联网公司的面试,详情见《记录2015年年初跳槽的经历!》),基本上都分为两个阶段的提问。
  第一个阶段是主语言本身以及它的高级特性,第二个阶段是讲述自己的项目,并在中间穿插着问题。
  所以,LZ不妨就这两个阶段,谈谈社招面试的准备,而不是去把阿里面试的过程背一遍。说实话,LZ也确实记不住,所以不要再问LZ阿里面试都会问哪些问题了,你看看上面那个连接里的文章,也会发现,LZ里面也基本上没有写具体的问题,原因是一样的,真的记不住啊。(就是因为记忆力的问题,导致LZ从小偏科,文科成绩一直堪忧,-_-)
看到当时自己的回答,笔者有种在review几年前代码的错觉,不过好在,哪怕是现在来看,当时写的虽然多了些废话,但整体思路应该还是没错的。
只不过在这里,笔者想要再补充下,如果把以上两个阶段再概括化一下,其实得到的答案,就基本适用于所有面试,而并非只是阿里的社招面试。
那就是,第一阶段是主语言,第二阶段是项目。
这点相信不少人在面试的过程中,已经深有体会,大部分面试就是分这么两个阶段去问的,只不过针对不同的公司和职位,每个阶段面试的难易程度会不同,所问的问题范围,自然也会有所不同。
说到面试的难易程度,不得不八卦一下,据之前笔者在网上某地方看到的评论中说,就面试的技术难度而言,BAT之间的排列顺序是这样的,阿里>百度>腾讯。
对此,笔者实际的感受倒是和上面一致,因为笔者参加过百度和阿里的面试,就个人的感觉而言,阿里的难度是高于百度的。
不过笔者说阿里的难度比百度高,其实也仅限于笔者那一次具体的面试,实际上,两家公司面试的具体难度,是不能这么简单对比的。
面试的难度,根据职位的不同(比如低级工程师还是高级),部门的不同(比如业务部门还是纯研发部门),用人需求的不同(比如是急需还是人才储备),面试官的喜好(比如是装逼型还是温和型)等等因素,就算是在同一家公司,难度也是会有差异的,所以不能简单的对比两家公司的面试难度。
到底难不难,只有来试了才知道!
所以,阿里中间件团队欢迎你!(咳咳,不要问我为啥加这句话,说不得,0-0)
阿里社招面试如何准备?
这个话题相信是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之前笔者其实已经详细谈论过了,就这一部分内容来说,之前写的还是比较详细的,所以索性偷个懒,把原文搬上来了。
   LZ会分为四个部分来谈论这个问题,由于LZ本身是Java出身,因此关于主语言的问题,都是与Java相关,其它语言的同学可以选择性忽略。此外,面试的时候一般面试官的问题都是环环相扣,逐渐深入的,这点在下面大家可以更明显的感受出来。
1、主语言本身以及它的高级特性。
主语言当然就是你平日里拿来赚钱的家伙。不要告诉LZ你没有主语言,你会N多种语言,或者是你精通N多种语言,你要非这么说的话,你可以来杭州试试,LZ保证不打死你,最多打残。
LZ的主语言很显然是Java,那么对于Java来说,它的语言本身以及它的高级特性,都有哪些比较容易在面试中问到呢?
  一般情况下,主要有以下知识点很容易被问到。(PS:以下所列举的,都是一些Java相对而言比较高级一点的知识点,因为这里谈的是社招,而不是校招)
  1)Java的数据结构相关的类实现原理,比如LinkedList,ArrayList,HashMap,TreeMap这一类的。以下简单模拟一个数据结构的连环炮。
  比如,面试官先问你HashMap是不是有序的?
  你肯定回答说,不是有序的。那面试官就会继续问你,有没有有顺序的Map实现类?
  你如果这个时候说不知道的话,那这个问题就到此结束了。如果你说有TreeMap和LinkedHashMap。
  那么面试官接下来就可能会问你,TreeMap和LinkedHashMap是如何保证它的顺序的?
  如果你回答不上来,那么到此为止。如果你依然回答上来了,那么面试官还会继续问你,你觉得它们两个哪个的有序实现比较好?
  如果你依然可以回答的话,那么面试官会继续问你,你觉得还有没有比它更好或者更高效的实现方式?
  如果你还能说出来的话,那么就你所说的实现方式肯定依然可以问你很多问题。
  以上就是一个面试官一步一步提问的例子。所以,如果你了解的不多,千万不要敷衍,因为可能下一个问题你就暴露了,还不如直接说不会,把这个问题结束掉,赶紧切换到你熟悉的领域。
  2)Java并发包当中的类,它们都有哪些作用,以及它们的实现原理,这些类就是java.concurrent包下面的。与上面一样,咱们也简单的模拟一个并发包的连环炮。
  比如面试官可能会先问你,如果想实现所有的线程一起等待某个事件的发生,当某个事件发生时,所有线程一起开始往下执行的话,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这个时候你可能会说可以用栅栏(Java的并发包中的CyclicBarrier),那么面试官就会继续问你,你知道它的实现原理吗?
  如果你继续回答的话,面试官可能会继续问你,你还知道其它的实现方式吗?
  如果你还能说出很多种实现方式的话,那么继续问你,你觉得这些方式里哪个方式更好?
  如果你说出来某一个方式比较好的话,面试官依然可以继续问你,那如果让你来写的话,你觉得还有比它更好的实现方式吗?
  如果你这个时候依然可以说出来你自己更好的实现方式,那么面试官肯定还会揪着这个继续问你。
  为什么说面试的时候要引导面试官,原因就在这了。因为面试官的提问很多时候都是有迹可循的,你如果抓住了他的轨迹,能够猜到他下面很可能会问什么,那你在回答的时候就可以往你想要谈的方向去说。这样面试时就会显得更加从容,更加的游刃有余。
  3)IO包和NIO包中的内容。这部分里面NIO会是重点,IO包大部分都会比较熟悉,因此可能会直接略过,直接问你NIO的内容。
  IO包和NIO包的内容相对来说不是很多,首先NIO模型要熟悉,特别是其中的selector一定要非常清楚它的职责和实现原理。其实NIO的核心是IO线程池,一定要记住这个关键点。有的时候,面试官可能也会问你IO包的设计模式(装饰器模式),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有的面试官还会问你有没有更好的设计,这个时候如果你不知道请果断说自己现在的水平有限,想不出来更好的设计,千万不要信口开河,随意YY。
  4)Java的虚拟机的内容。这部分主要包括三部分,GC、类加载机制,以及内存。
  一个GC部分简单的连环炮。
面试官可以先问你什么时候一个对象会被GC?
  接着继续问你为什么要在这种时候对象才会被GC?
  接着继续问你GC策略都有哪些分类?
  你如果说出来了,继续问你这些策略分别都有什么优劣势?都适用于什么场景?
  你继续说出来了以后,给你举个实际的场景,让你选择一个GC策略?
  你如果选出来了,继续问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策略?
  下面是关于类加载机制的简单连环炮。
首先肯定是先问你Java的类加载器都有哪些?
  回答了这些以后,可能会问你每个类加载器都加载哪些类?
  说完以后,可能会问你这些类加载之间的父子关系是怎样的?
  你在回答的时候可能会提到双亲委派模型,那么可以继续问你什么是双亲委派模型?
  你解释完了以后,可能会继续问你,为什么Java的类加载器要使用双亲委派模型?
  你回答完以后,可能会继续问你如何自定义自己的类加载器,自己的类加载器和Java自带的类加载器关系如何处理?
  再来一个关于内存的连环炮。
首先肯定就是问你内存分为哪几部分,这些部分分别都存储哪些数据?
  然后继续问你一个对象从创建到销毁都是怎么在这些部分里存活和转移的?
  接着可能会问你,内存的哪些部分会参与GC的回收?
  完事以后,可能还会问你Java的内存模型是怎么设计的?
  你回答了以后,还会继续问你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问完以后,还可能会让你结合内存模型的设计谈谈volatile关键字的作用?
  你在谈的时候,肯定会提到可见性,那么接着可见性这三个字,还可以继续问你并发的内容。
  基本上Java语言本身以及语言稍微高级点的内容就是以上部分,如果你能把以上四部分了解的非常透彻,那基本上Java这部分就没啥问题了,因为光以上的内容就够你跟面试官聊很久了。你聊这些聊得久了,自然问你其它问题的时间就会短点。
你从LZ写这些问题的过程也应该能感受出来,很多时候,面试官都是顺着一条线一路问下去的,如果你觉得这条线你不熟悉的话,就要及时拐弯,引导面试官去问其它方面的问题。千万不要一直往下深入,直到自己跳不出来为止,那就尴了个尬了。
2、讲述自己的项目,并在中间穿插着问题
这一部分是面试过程中必问,也是聊得最久的一个阶段。除非你前面的语言部分非常扎实,扎实到面试官问了一两个小时,依旧没有探出你对语言本身的了解到底有多深。否则的话,你一定逃不过自己的项目这一关,而且一般情况下聊得时间不会太短。
  这一部分内容,一般的模式就是你自己去讲你做过的项目,然后面试官会冷不丁的让你去解释其中某一部分,比如让你解释当时为什么要这么做,或者问你现在觉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而这些穿插的问题,大部分与你的项目所用到的技术有关。而你需要做的,就是充分、再充分的去总结自己做过的项目(尤其是最近的一两个项目),挖掘出一个甚至N个亮点,以备于到时候可以让面试官产生眼前一亮的感觉。如果你能达到这种效果的话,基本上离你成功就不远了。
  这部分内容由于和每个人自己的经历息息相关,因此这里也没法列举可能问到的问题。这篇文章《程序员面经:面试前到底该不该刷题以及面试前该如何准备》是LZ之前写的,里面大概讨论了下如何在面试前总结,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
  3、额外的加分项
  上面两个阶段基本上是必问的,还有一些加分项。这些加分项中,有些内容面试官也会问你(比如TCP/IP协议、算法),但更多的是会先问你了解不了解,你了解的话再继续聊,不了解的话就直接略过了,不至于因为这种问题而直接把你打入地狱。
  下面LZ列举一下这些加分项,如果可以的话,这些加分项还是要争取一下的。
  1、计算机系统原理。
  2、网络通信协议(TCP/IP,HTTP等)。
  3、数据结构与算法。
  4、著名开源项目的源码。
  5、你自己有很棒的开源项目。
  6、你的个人博客。
  7、待评论区补充。
  这几项当中,对于前1-3项,如果你之前就比较了解,只是由于时间问题忘记了的话,还是可以临时抱佛脚一下的。至于后面4-6项,就需要你日常的积累了,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做到的。如果你平日里没有积累,那么后面这三个加分项只能抛弃了。
  4、与你职位相关的内容
  其实这最后一项是对前面三项的补充,你应该尽量去主攻和你面试的职位相关的内容。比如你面试一个实时计算的职位,那么你的算法最好要厉害,对于著名的实时计算开源项目要熟悉,最好阅读过源码,而且还要对分布式系统有一定的见解。
  因此,这个第4部分没有具体的内容,只是提醒你,如果你很明确自己的面试职位,最好在面试前准备的时候,尽量朝职位的需求方向靠拢,这样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看完以后,关于连环炮的部分,笔者这里还是想简单再补充几句,上面之所以举了那么多连环炮的例子,其实并不是想让大家背下来,而是想让各位看官体会一下社招面试的套路。
说到底,这些连环炮的例子,就是在考验你对某一个知识点理解的有多深。就笔者的亲身经历而言,其实上面所提到的这些连环炮,你并不需要每个都理解的很深,只需要有那么一两个点比较深,甚至超过面试官的理解,就可以达到要求了。
很多时候,面试官并不需要你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很深入,他只是在考察你的理解能力,以及平时有没有一些技术积累。
如果一个面试官,只因为一两个技术知识点而否决你的话,那么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这个点,可能确实是你所面试的职位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比如面试算法类岗位的话,算法不好是不行的,或者是面试偏运维类的技术岗位,Linux玩不好也是不行的。
第二种可能就是——他在装逼,-_-。
“野生”Java程序猿学习的道路
这一部分笔者上篇文章谈了很多,不过这一次,笔者在Java程序猿前面加了个限定词——野生。
笔者一向自称是“野生”程序员,所谓的“野生”,笔者这里先简单下一个定义,就是在大学之前,从来没想过会走程序猿这条路,而是在进入社会之后,才逐渐走上程序猿这条路的人,笔者称之为“野生”程序猿。
自学还是培训机构?
“野生”程序猿有不少程序猿“正规军”所不具备的共性,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共性,就是“野生”程序猿在进入社会之后,都会经历一个学习入门的阶段。
也正是因此,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培训机构,所以往往“野生”程序猿在入行初期,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到底是自学,还是选择培训机构?
笔者就收到过无数这类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没办法一概而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如果简单粗暴一些来说的话,假设你家里不缺那个培训费,就去培训机构,反之就别去。
毕竟花了钱,总会多一些学习上的资源,最起码聊胜于无。
所以,这个问题通俗点说,就是有钱就去,没钱就自学。
就像那个经典的笑话一样,说自己买东西有选择恐惧症的同学,不是真的有选择恐惧症,唯一的原因就是——穷,呵呵哒。
算法到底重不重要?
除了上述的共性之外,“野生”程序员还有一个共性,就是学习曲线和程序员“正规军”会有所不同,前者是从实践到理论,后者是从理论到实践,这就会导致“野生”程序员的基本功一般不怎么扎实,比如算法、计算机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等。
私底下,无数同学问过笔者同样的一个问题,到底算法重不重要?阿里面试考不考算法?
其实第一个问题,关于算法到底重不重要,笔者这里是有两个答案的,如果来问的同学互相对质一下的话,可能会发现笔者给每个人的答案会略有不同。
如果是一个学生来问的话,笔者会告诉他,算法非常重要,一定要全力学习。
而如果是一个已经踏入职场多年的人来问的话,笔者一般会告诉他,按需学习即可,如果你做的工作和算法关系很大,那自然要好好学,比如你做算法工程师,你告诉我算法重不重要?
当然重要!
而如果你每天写的是增删改查,更注重业务,那还是别花那个精力了,省省吧,有学算法这个精力,多研究研究业务,多思考思考技术与业务结合这种问题,可能比你学习算法收效更高。
至于第二个问题,阿里面试考不考算法,笔者清晰记得,面试官问了这样一个问题的,“你对算法的了解多不?”
而笔者当时的回答是,“不好意思,这个我不会。”
看到这里,可能有的同学会有疑问了,“作者啊,你这样做不太好,你这不等于告诉大家,算法不重要,不学算法一样可以进阿里吗?”
有这种疑问的同学,是没有想明白这么一件事,算法是否重要,和是否一定要花精力学习它,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卵关系。
更何况,不会算法能进阿里也很正常,难道你觉得阿里万千工程师,都是熟悉算法的吗?我敢说,你敢信吗?
还有不少人有一个误区,那就是,“算法好的人,工资都高了不少。”
关于这个,笔者只想说,如果这个人本身就是搞算法类工作的,那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他是搞增删改查的,笔者可以很确定的说,他学算法这个时间去学点别的,工资可能会更高。
所以,不要被这个表象迷惑了,他高工资本质是因为他业余时间学习了才高,而不是因为学习了算法才高。
俗话说学以致用,不光花钱要花到刀刃上,学习也是要学到刀刃上的,因为时间比金钱更珍贵。
当然,以上所说对于算法要按需学习的论调,仅适合于毕业多年,已经进入职场的同学,如果你是一个在校生,那么对于算法这个东西,就只有一个字——学!往死里学!
“野生”Java程序员如何学习
扯完了家常,咱们聊点正事,“野生”程序员,如何度过自己的学习和职场生涯。 关于这个话题,笔者会引用一下上一篇文章中的内容,但是两年过去了,笔者会对其中再做一些补充。 接下来,我们首先看一下之前笔者所写的前奏。
这一部分其实也算是今天的重点,这一部分用来回答很多群里的朋友所问过的问题,那就是LZ你是如何学习Java的,能不能给点建议?
  今天LZ是打算来点干货,因此咱们就不说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了,直接来谈每个阶段要学习的内容甚至是一些书籍。这一部分的内容,同样适用于一些希望转行到Java的同学。
  在大家看之前,LZ要先声明两点。
  1、由于LZ本人是Java后端开发出身,因此所推荐的学习内容是Java Web和Java后端开发的路线,非Java Web和Java后端开发的同学请适当参考其学习思想即可,切勿照搬。
  2、下面对于【第一部分】的推荐内容,目的是让你尽快成为一个可以参加工作的Java开发者,更适用于处于��业状态,准备转行Java的同学。如果你是在校学生,务必要在学好基础(比如计算机系统、算法、编译原理等等)的前提下,再考虑去进行下面的学习。
其实这段前奏中,笔者第2点中所说的“处于待业状态,准备转行Java的同学”,就是今天一直提到的“野生”程序员。
笔者这里专门提到这点,也是希望看官们可以明白,本文所有内容,都是围绕着“野生”程序员展开的,如果你不属于其中的一员,那么一定要对文中提到的学习道路自行取舍。
哪怕是“野生”程序员,也不一定就非要完全照搬文中的学习,也要有自己的思考。   
第一阶段——未参加工作的同学
这个阶段,其实就是上面笔者提到过的,是“野生”程序员学习入门的阶段。大部分人在这个阶段学习的时候,都是非常痛苦的,所谓万事开头难,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过没关系,谁让你运气好,看到了这篇文章呢(吹逼会不会遭雷劈?),你只需要保持学习的信念,然后按照下面的思路去学习就可以了。
强调一下,对于程序员来说,心中那股信念很重要,你要问笔者这股信念是什么,笔者只能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自己在职场生涯中慢慢体会吧。
一、Java基础
  首先去找一个Java的基础教程学一下,这里可以推荐一个地址,或者你也可以参照这个地址上去找相应的视频,地址为http://www.runoob.com/java/java-tutorial.html。
  学习Java基础的时候,应该尽量多动手,很多时候,你想当然的事情,等你写出来运行一下,你就会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儿,不信你就试试。
  学完以上内容以后,你应该对Java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了,你可以用Java语言写出一些简单的程序,并且你用的是最简单的编辑器,比如记事本。
  这个时候,不要急于进入下一部分,留下几天好好写一些程序,尽可能熟悉这���基础内容。
  二、Web开发
  等你写上几天程序以后,你往往会比较迷茫,因为你写的东西似乎看起来毫无用处,比如实现一个简单的计算器,读取一个文件等。这个时候你就应该去学着写一些让你觉得有意思的东西了,所以你应该学习更多的知识。
  这些内容主要是Web开发相关的内容,包括HTML/CSS/JS(前端页面)、Servlet/JSP(J2EE)以及Mysql(数据库)相关的知识。
  它们的学习顺序应该是从前到后,因此最先学习的应该是HTML/CSS/JS(前端页面),这部分内容你可以去上面的那个runoob网站上找。你可以试着自己写一些页面,当然,你可以尽你最大的努力让它变得最漂亮。这部分内容对于后端Java来说,理论上不是特别重要,但至少要达到可以自己写出一些简单页面的水平。
  接下来,你需要学习的是Servlet/JSP(J2EE)部分,这部分是Java后端开发必须非常精通的部分,因此这部分是这三部分中最需要花精力的,而且这个时候,你要学会使用开发工具,而不能再使用记事本了,可以选择eclipse。
  当你下载安装好eclipse以后,请视频中的教程一步一步去学习,一定要多动手。关于Servlet/Jsp部分视频的选择,业界比较认可马士兵的视频,因此推荐给大家。当然了,LZ本人并没有看过他的视频,所以不好说的太绝对,如果大家自己有更好的选择,可以坚持自己的,不要被LZ干扰。
  原本LZ也是打算出教学视频的,但是由于时间问题,还是决定放弃了。但是如果你看视频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欢迎来LZ的交流群提问,或者去斗鱼观看LZ的直播提出你的问题,直播地址和群号都在LZ的个人博客左侧。
  最后一步,你需要学会使用数据库,mysql是个不错的入门选择,而且Java领域里主流的关系型数据库就是mysql。这部分一般在你学习Servlet/Jsp的时候,就会接触到的,其中的JDBC部分就是数据库相关的部分。你不仅要学会使用JDBC操作数据库,还要学会使用数据库客户端工具,比如navicat,sqlyog,二选一即可。
  三、开发框架
  当你学会以上内容以后,这个时候你还不足以参加工作,你还需要继续深造。公司里为了提高开发的效率,会使用一些Java Web框架,因此你还需要学习一些开发框架。
  目前比较主流的是SSM框架,即spring、springmvc、mybatis。你需要学会这三个框架的搭建,并用它们做出一个简单的增删改查的Web项目。你可以不理解那些配置都是什么含义,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些留着后面你去了解。但你一定要可以快速的利用它们三个搭建出一个Web框架,你可以记录下你第一次搭建的过程,相信我,你一定会用到的。
  还要提一句的是,你在搭建SSM的过程中,可能会经常接触到一个叫maven的工具。这个工具也是你以后工作当中几乎是必须要使用的工具,所以你在搭建SSM的过程中,也可以顺便了解一下maven的知识。在你目前这个阶段,你只需要在网络上了解一下maven基本的使用方法即可,一些高端的用法随着你工作经验的增加,会逐渐接触到的。
  关于学习SSM框架的地址给大家推荐一个,这里面有视频,大家可以去观看,地址是http://edu.51cto.com/lesson/id-76468.html。
  四、找工作
  当你完成开发框架的学习以后,你就该找工作了,在校的找实习,毕业的找全职。与此同时,在找工作的同时,你不应该停下你的学习,准确的说,是你在以后都不能停下学习。
  上面这些内容你只是囫囵吞枣的学会了使用,你可以逐步尝试着去了解更多的东西,网络是你最重要的老师。
两年过去了,其实这个学习路线,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唯一变化的点,就是spring-boot的普及,省去了之前很多框架整合的工作。 回想11年笔者培训那会儿,想要搭建一个SSH框架,还要自己梳理jar包,整合一大堆配置,一不小心就各种报错,而且那异常往往都不是简单的NPE,甭提多苦逼了。 所以,同学们,珍惜你现在的生活吧,呵呵哒。
第二阶段——工作0到1年的同学
这个阶段是所有人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程序员,心里往往都是非常复杂的,刚找到工作,坐在明亮的办公室里,仿佛自己成为了电视剧中的主角,难免会感到意气风发,但是同时心中又不免会有些恐惧,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再次被打回原形。
如果你有这样的感觉,不用紧张,这是所有人都要经历的,你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彻底沉浸在工作和学习当中即可,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时候——你还是单身狗,-_-。
   恭喜你,这个时候,你已经拥有了一份Java的工作。这个阶段是你成长极快的阶段,而且你可能会经常加班。
  但是加班不代表你就可以松懈了,永远记得LZ说的那句话,从你入行那一刻起,你就要不停的学习。在这一年里,你至少需要看完《Java编程思想》这本书。这本书的内容是帮助你对于Java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是Java基础的升级版。
  这本书很厚,当初看这本书,LZ花了整整三个月。正常速度的话,应该可以在半年左右看完。LZ这里不要求过高,只要你在一年以内把这本书看完即可。当然了,LZ所说的看完,是充分吸收,而不是读一遍就完事了,因此有些内容你可能会看不止一遍。
  总而言之,这个阶段的核心学习思想就是,在工作中实践,并且更加深入的了解Java基础。
补充一下,看书的时候,不要只是看书,一定要经常思考,比如思考你所写的代码,和书中的内容是否有联系。
举个实际的例子,当你看到static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你是否会去翻一下你现在开发的项目里,是否有地方使用static,它使用的目的是什么,它使用的方式是否正确。
只有这样看书,你才能真正的把书看进去,一定要注意,看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引发自己的思考,只看书不思考的话,那叫背书,不叫看书。 说到这里,有不少同学问过笔者这样的一个问题,“我看书看不进去怎么办呢?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笔者这里可以很负责的告诉你,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而已。
所以,不要期望有什么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就把书给看了的办法,你想的倒还挺美,呵呵哒。
这玩意儿没有什么好办法,就是靠着自己内心的一股信念,强迫自己去看,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是最困难的,熬过那一段时间,后面看起来相对来说会顺畅很多。
万事开头难,用在看书学习上,也同样适用。   
第三阶段——工作1到2年的同学
这个阶段的你一般已经做了一年的增删改查,与刚入职时的意气风发不同,这个时候的你,会开始考虑你未来要走的路,但通常在这个时候,你很难看清前方的路,因此你或许会有些焦虑。
如果你存在这样的焦虑,不必忧心,只需记得,在程序员的道路上,学习能使你变得更加充实,继续沉浸在学习的海洋中吧。
  这部分时间段的同学,已经对Java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面向对象的体会可能还不够深刻,编程的时候还停留在完成功能的层次,很少会去考虑设计的问题。
  于是这个时候,设计模式就来了。LZ当时看的是《大话设计模式》这本书,并且写了完整版的设计模式博客。因此,LZ要求大家,最多在你工作��年的时候,必须开始写博客,而设计模式就是你博客的开端。
  请记住,LZ所提的基本都是最低要求,因此不要有任何松懈的心理,否则五年后,你不要去羡慕别人高于你的工资,也不要去羡慕别人进入了某公司。
  这一年,你必须对于设计模式了如指掌,《大话设计模式》可以作为你的开端。当然了,你也可以去看LZ的个人博客去学习,地址是http://www.cnblogs.com/zuoxiaolong/p/pattern26.html。
  此外,设计模式并不是你这一年唯一的任务,你还需要看一些关于代码编写优化的书。比如《重构 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effective java》。
  总而言之,这个阶段,你的核心任务就是提高你的代码能力,要能写出一手优雅的代码。
  
这个阶段笔者所建议的三本书,其实都是在教你如何更好的编写和设计你的代码,除此之外,设计模式这个系列,也是在锻炼你对问题的抽象能力。
使用Java这种面向对象的语言,抽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和上面一样,笔者建议,当你看完设计模式、重构和Effective Java这几本书后,一定要结合自己的项目,做深入的思考。
不思考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只干活儿不动脑子的人,看似勤奋,实际就是台机器,既然是机器,那就早晚会被取代的。
只有不断思考,总结过往,指导未来的人,才最终会成为这个社会的主导者。
第四阶段——工作2到3年的同学
这个阶段,对于程序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在笔者的学习道路规划中,这个阶段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你从初中级工程师迈入高级,实现质的提升,因此,这一部分的学习,难度会比之前两年的要高。
但既然你已经踏上了这条路,就没有回旋的余地,只能往前冲。
所以,做好心理准备,迎接挑战吧。
  有的同学在这个时候觉得自己已经很牛逼了,于是忍不住开始慢慢松懈。请记住,你还嫩的多。
  这个阶段,有一本书是你必须看的,它叫做《深入理解Java虚拟机》。这本书绝对是Java开发者最重要的书,没有之一。在LZ眼里,这本书的重要性还要高于《Java编程思想》。
  这本书的内容是帮助你全面的了解Java虚拟机,在这个阶段,你一定已经知道Java是运行在JVM之上的。所以,对于JVM,你没有任何理由不了解它。LZ之前有写过JVM系列的知识,可以去看一下,地址是http://www.cnblogs.com/zuoxiaolong/category/508918.html。
  另外,在过去2年的工作当中,你肯定或多或少接触过并发。这个时候,你应该去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发相关的知识,而这部分内容,LZ比较推荐《Java并发编程实战》这本书。只要你把这本书啃下来了,并发的部分基本已经了解了十之六七。
  与此同时,这个阶段你要做的事情还远不止如此。这个时候,你应该对于你所使用的框架应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Java的类库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因此,你需要去看一些JDK中的类的源码,也包括你所使用的框架的源码。
  这些源码能看懂的前提是,你必须对设计模式非常了解。否则的话,你看源码的过程中,永远会有这样那样的疑问,这段代码为什么要这么写?为什么要定义这个接口,它看起来好像很多余?
  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些学习的过程是环环相扣的,如果你任何一个阶段拉下来了,那么你就真的跟不上了,或者说是一步慢步步慢。而且LZ很负责的告诉你,LZ在这个阶段的时候,所学习的东西远多于这里所罗列出来的。因此千万不要觉得你已经学的很多了,LZ所说的这些都只是最低要求,不光是LZ,很多人在这个时间段所学习的内容都远超本文的范围。
  如果你不能跟上节奏的话,若干年后,如果不是程序猿市场还不错的话,你很可能不仅仅是工资比别人低,公司没别人好,而是根本就找不到工作。
  总而言之,这个阶段,你需要做的是深入了解Java底层和Java类库(比如并发那本书就是Java并发包java.concurrent的内容),也就是JVM和JDK的相关内容。而且还要更深入的去了解你所使用的框架,方式比较推荐看源码或者看官方文档。
  另外,还有一种学习的方式,在2年这个阶段,也应该启用了,那就是造轮子。
  不要听信那套“不要重复造轮子”的论调,那是公司为了节省时间成本编造出来的。重复造轮子或许对别人没有价值,因为你造的轮子可能早就有了,而且一般情况下你造出来的轮子还没有现存的好。但是对别人没有价值,不代表对你自己没有价值。
  一个造轮子的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对你进行系统的锻炼,它不仅考察你的编码能力,还考察你的框架设计能力,你需要让你的轮子拥有足够好的扩展性、健壮性。
  而且在造轮子的过程中,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这些难题往往又是你学习的契机。当你把轮子造好的时候,你一定会发现,其实你自己收获了很多。
  所以,这个阶段,除了上面提到的了解JVM、JDK和框架源码以外,也请你根据别人优秀的源码,去造一个任何你能够想象出来的轮子。
  
可以看到,这个阶段笔者列的任务非常之多,不仅要了解JVM、并发、JDK类库,还要自己尝试造轮子。
如果你仔细阅读了本文的话,你会发现,阿里社招面试笔者所举的连环炮中,有一大部分都是这个阶段学习的,那些连环炮中,基本上都是JVM、并发和JDK一些类库的内容。
而比较巧的是,阿里大部分招聘要求的年限,都是3年或以上。 这意味着什么?
相信反应快的同学已经明白了,你如果可以在3年内,完成笔者的学习计划的话,那么在你满3年的时候,刚好可以来阿里检验你的学习成果。
所以,阿里中间件欢迎你!(没有违和感的植入两次,今年我要3.75了,-_-)
第五阶段——工作3到4年的同学
这个阶段的同学,很多已经碰到了天花板,在此之前,只要你按部就班的学习,智商又没啥硬伤,90%以上的同学(有人问,剩下的10%呢?笔者只想说,我怎么知道?/尴尬),在工作3年的时候,都可以达到年薪30W左右这个范围(仅指2015年或以后北上深一线城市)。
而如果你的年薪想要更上一层楼(一般10W为一档,比如40W、50W等),仅靠之前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你需要打造你的核心竞争力,在之前的文章里,笔者把这个所谓的核心竞争力,称之为差异性,其实想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
具体如何在这个阶段学习,还是先看看之前笔者是怎么建议的吧。
   这个阶段的同学,提升已经是很难了,而且这个阶段的学习往往会比较多样化。
  因为在前3年的过程中,你肯定或多或少接触过一些其它的技术,比如大数据、分布式缓存、分布式消息服务、分布式计算、软负载均衡等等。这些技术,你能精通任何一项,都将是你未来面试时巨大的优势,因此如果你对某一项技术感兴趣的话,这个时候可以深入去研究一下。这项技术不一定是你工作所用到的,但一定是相关的。
  而且在研究一门新技术时,切忌朝三暮四。有的同学今天去整整大数据,搞搞Hadoop、hbase一类的东西。过不了一段时间,就觉得没意思,又去研究分布式缓存,比如redis。然后又过不了一段时间,又去研究分布式计算,比如整整Mapreduce或者storm。
  结果到最后,搞得自己好像什么都会一样,在简历上大言不惭的写上大数据、分布式缓存、分布式计算都了解,其实任何一个都只是浮于表面。到时候面试官随便一问,就把你给识破了。
  一定要记住,作为一个程序猿,平日里所接触的技术可能会很多,但是想要让一门技术成为你的优势,那么一定是你对这门技术的了解强过绝大多数人才行。
  因此在这个阶段,你就不能再简单的去学习前3年的内容了,虽然前面的学习如果还不够深入的话依旧要继续,但这个时候你应该更多的考虑建立你的优势,也可以称为差异性。
  差异性相信不难理解,就是让你自己变得与众不同。你前面三年的学习足够你成为一名基本合格的Java开发者,但你离成为一名优秀的Java开发者还有很大的距离。
  所谓优秀,即能别人所不能。而你前三年所学习的内容,是很多做过几年的Java开发都能够掌握的。那么为了让自己有差异性,你就需要另辟蹊径,找一个方向深入研究下去,以期在将来,你能够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比如分布式计算领域的专家,大数据领域的专家,并发领域的专家等等。
  此外,你除了建立你的差异性之外,还要去弥补你基础上的不足,直到现在,LZ都没有提及基础知识。原因是基础是很枯燥无味的,学的太早不仅容易懵逼,而且懵逼的同时还容易产生心理阴影,以至于以后再不想去研究这些基础。但基础又是你深入研究一些领域时所必须掌握的,比如你去研究分布式计算,你不懂算法你玩个毛毛?比如你去做分布式缓存,你对计算机系统的内存不了解,你如何去做缓存?
  如果你的基础本来就非常强,那么恭喜你,相信你在之前的工作中已经充分体会到了这些基础对你的帮助。但LZ相信大部分人的基础都很薄弱,哪怕是科班毕业的人,很多人也不敢说自己当初的基础学的多么强大,比如算法、计算机系统原理、编译原理这些。
  但是每个人时间都是有限的,而且这些基础的书籍每一本读下来,没个一年半载的,还真拿不下来,因此还是要有所抉择的。虽然艺多不压身,但问题是艺多是有代价的,是需要你付出时间和精力的,而LZ个人更赞成在同等代价的情况下获取最大的收获。
  首先,LZ比较推崇的基础书籍有三本,分别是《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tcp/ip详解 卷一、二、三》,《数据结构与算法》。其中TCP/IP有三本书,但我们这里把这三本看成是一本大书。
  这三本分别适合三种人,《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比较适合一直从事Java Web开发和APP后端开发工作的人群。《tcp/ip详解 卷一、二、三》比较适合做网络编程的人群,比如你使用netty去开发的话,那么就要对TCP/IP有更深入的了解。而《数据结构与算法》这本书,则比较适合做计算研究工作的人,比如刚才提到的分布式计算。
  另外,LZ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适合,并不是其它两本对你就没有用。比如你做Java Web和APP后端开发,《tcp/ip详解 卷一、二、三》这本书对你的作用也是很大的。这里只是分出个主次关系而已,你要是时间足够的话,能把三本都精读那当然最好不过了。但如果时间有限的话,那么就先挑对你帮助最大的书去读。
  理论上来讲,这一年你能把这三本其中一本精读下来,就已经非常厉害了。有了基础,有了前面的工作经验,你就可以去开拓属于你的领域了。
  在这一年里,一定要规划好自己的领域,建立好自己的优势,制造出差异性。如果你对自己的领域不够清晰的话,随着你工作的时间日益增多,你接触的技术会越来越多,这个时候,你很容易被淹死在技术的海洋里,看似接触的技术越来越多,会用的也越来越多,但你毫无优势。
  有的同学可能会问,“LZ,我也不知道我的领域是什么啊?怎么办呢?”
  对于这种人,LZ只想说,“卧槽,这还问我?要不干脆我替你学习得了,好不好?”
可以看到,在这个阶段,笔者提到了三本基础书籍(操作系统原理、网络协议、算法),这三本书,会让你更加的接近底层。
如果你仔细品味本文所提到的学习路线,你会注意到,笔者一直在让你由浅入深的学习,也就是一直在让你提高知识的深度,而不是知识的广度。
这就回答了不少同学问过笔者的那个问题,“到底是先有广度后有深度好,还是先有深度后有广度好?”
首先,很多人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一个误区,那就是一直在纠结这个问题本身,有的说学习要先学深了,才好提升自己的广度,而有的却说,学习要先了解更多,开阔眼界,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的深度。 其实,这种讨论已经本末倒置了,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看市场上需要哪一类,就是哪个好。
所以,把上面那个问题换一下,你就很容易得到答案了,“如果让你来面试一个5年经验以下的程序员,你喜欢在某个领域研究很深的人,还是每个都懂点的人?”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笔者相信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在某个领域有深度钻研的人,特别是一些一二线的互联网公司。
或许有的同学在这个时候,会用“全栈工程师”这个概念来试图反驳,毕竟全栈工程师这个概念,有一段时间被炒得很热,很多公司的招聘上都加了这么一条——全栈工程师优先。
全栈工程师这个概念,其实是小公司(或者是大公司的小部门)为了节省人力成本,想让程序员干杂活,却又不好意思直说,因此所编造出来得美丽的谎言,可笑可悲的是,一些不知全栈真正含义的程序员,还以自己是全栈为荣,觉得自己跟上了潮流,真的是被人卖了还在帮人数钱。
笔者在这里可以很负责的说,初入职场的头几年,一定是以提高深度为主才是正道,像全栈工程师这种潮流,就如同最近一些采用非常规手段出名的网红一般,注定只是昙花一现,只有一技傍身,才是长久之计。
第六阶段——工作4到5年的同学
4到5年其实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阶段,咱们先来看看,两年前,笔者是怎么来讨论这个阶段的。
  经过前面一年的历练,相信你在自己所钻研的领域已经有了自己一定的见解,这个时候,技术上你应该已经遇到瓶颈了。
  这个时候不要着急提高自己的技术,已经是时候提高你的影响力了,你可以尝试去一些知名的公司去提高你的背景,你可以发表一些文章去影响更多的人。当然,你也可以去Github创建一个属于你的开源项目,去打造自己的产品。这次的开源项目不同于之前的造轮子,你这个时候是真的要去尽量尝试造出来真正对别人有价值的轮子。
  技术学到这个阶段,很容易遇到瓶颈,而且往往达到一定程度后,你再深入下去的收效就真的微乎其微了,除非你是专门搞学术研究的。然而很可惜,大部分程序猿做不到这一步,那是科学家做的事情。
  这个时候提高影响力不仅仅是因为技术上容易遇到瓶颈,更多的是影响力可以给你创造更多的机会。程序猿在某种程度上和明星很像,一个好的电视剧和电影就可以成就一批明星,程序猿有的时候也是,一个好的项目就可以成就一群程序猿。
  比如国内几个脍炙人口的项目,像淘宝、支付宝、QQ、百度、微信等等。这每一个项目,都成就了一批程序猿。LZ敢说,这里面任何一个项目,如果你是它的核心开发,光是这样一个Title,就已经是你非常大的优势。更何况还不止如此,Title说到底也是个名头,更重要的是,这种项目在做的时候,对你的历练一定也是非常给力的。
  而你如果想要参与这样的项目,除了靠运气之外,影响力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手段。比如你在分布式计算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那么如果有什么好的关于分布式计算的项目,对方就很可能会邀请你。就算人家不邀请你,你自己主动去面试的时候,对方如果知道你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力,也肯定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而这个作用,甚至可能会超过你现在的技术能力。
  所以,在这个阶段,你最大的任务是提高自己的影响力,为自己未来的十年工作生涯那一天做准备。如果你能够靠你的影响力和以前积累的技术,参与到一个伟大的项目当中,那么你后面的五年也就有着落了。
  当然了,LZ现在满打满算,做程序猿也就4年半不到,因此关于4年到5年这一部分,LZ的见解不一定是对的,就算是对的,也不一定是适合任何人的。所以,希望大家自己有的判断力,去决定到底该如何度过这一年。
从引文中最后一段可以看出,笔者当初写的时候,才工作不到4年半,所以当时笔者也是处于一个摸索的阶段。
如今两年过去了,其实现在来看,到了这个阶段,笔者已经很难再提出有效的建议了。
如果你仔细阅读了本文,会注意到,在前3年的时候,笔者建议的学习道路都是一样的,因为笔者没有给出任何选择的余地,就按照笔者所罗列的去学就可以了。
但是从第3年开始,也就是第3到4年的时候,笔者所给的建议当中,已经出现了选择,比如操作系统原理、网络协议、算法这三本书,再比如你准备钻研的领域,都是在让你自己选择,而不是笔者直接告诉你,应该看哪本书,钻研哪个领域。
这其实是符合常规的学习道路的,初中级工程师的时候,大家学的都一样,3年过去,进阶为高级工程师以后,自然每个人会走向不同的领域。
就和上学一样,小的时候学的都差不多,高中就开始分文理班了,大学就开始选专业了,到了研究生……
额,忽然想起没上过研究生,不太清楚,但学习的道路肯定更加细分了,对不对?
所以,在4到5年这个阶段,其实同样没有固定的道路可走,之前之所以建议大家提高“影响力”,其实现在笔者自己回想起来,其中深层次的原因,是希望大家去一些知名的公司,比如……咳咳…….你懂的(这次完美的暗示,感觉要个4不过分)。
其实在第3-5年这段期间,最好的选择,就是一边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边着手开始进入一家可以“洗白”的公司,或者说是可以提高“影响力”的公司。
什么叫“洗白”?
作为一个“野生”程序员,你通常没有华丽的学历,你能仰仗的,只有自己的实力,这在你做程序员,包括做一些中低层技术管理者的时候,并不会特别阻碍你的发展。
但是当你想往上爬的时候,也就是做高层技术管理者的时候,你没有一定的背景,就算你实力再牛逼,也是无济于事的,��就是笔者所说的“影响力”,其实也可以叫“信服力”。
你听说过哪个公司的CTO或者是技术总监,是没什么学历,也没进过任何大公司,一穷二白的野书生吗?
可能有的人这个时候会举手发言了,“作者你说的不对啊,我见过这样的人啊!啥学历没有,啥大公司没进过,但人家就是CTO,老厉害了呢。”
这只有两种情况,第一种,你说的这个人太厉害,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呵呵哒,第二种,这个CTO,是一个披着项目经理的皮,管着十人二十人的假CTO,因为公司一共就这么点人,-_-。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说了这么多,“洗白”的意思就是,在学历不够亮眼的情况下,就想办法提高一下自己的公司背景吧。
最起码,如果哪一天,你真的坐上了CTO的位置,你的简介里可以加这么一句话,“曾就职于某著名XXXX公司,任XXX职位。”
是不是感觉多了一些信服力呢?
所以,还是那句话,阿里中间件欢迎你!5年了,同学,你该回家了!(老板,今年我要5,-_-)
第七阶段——工作5年以上的同学
这一部分之前的文章是没有的,因为那时候笔者自己工作还不到5年。 对于这个阶段的同学来说,与5年前初入职场相比,除了工作上的不同以外,最大的可能是来自于生活上的变化。
所以,这个阶段,咱们不谈工作,不谈学习道路,咱们来谈谈生活。 5年前,你可能还是单身狗,你自由,你拼搏,你各种跳槽,你四处流浪,但是5年过去了,你恐怕已经结婚,甚至孩子都有了,这个时候的你,不得不考虑一些现实问题。
买车?买房?落户?
这每一项,都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奋斗在一线城市的上班族身上。 特别是买房这件事,哪怕你此时已经年薪50W,在一线城市,买房依旧是非常困难。
因为50W扣掉各种乱七八糟,估计得缩水15W,等于是到手只有35W左右了,再加上你的花销,一年能存20W算是非常不错了,而一线的一套房子,首付基本上最少的都要上百万(也就是总价300W,这已经是一线的白菜价了),这都要存5年才够,更何况有多少人在这个时候,年薪还不到50W。
再者说,你敢保证这5年房价不涨?你敢保证这5年你一次都没有大的花销?
有的同学可能要举手说话了,“我爸妈已经给我在北京2环买好房子了呀。”
那笔者只能说,“这位同学,请你出去!呵呵哒……”
咱们这里讨论的,主要是非二代同学,关于二代同学们,笔者给你的建议只有一个,吃好玩好就行,就别出来抢饭碗了,-_-。
好了,言归正传,买房其实只是第一大难关,其它城市笔者不知道,但是在北京,落户比买房还要困难,基本可以说是无路可走,虽说最近出了个积分落户,但怎么看都是中看不中用。
当然,因为笔者早就逃离北京,所以对这个政策没有细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去这个地址研究下,看你有没有落户的希望,呵呵哒。
说到这里,笔者不得不提到之前写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程序员们,再不行动就来不及了!》,其实讲的就是程序员的安家之道。
具体的这里就不再具体详述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去看,这里只是引用一下文中的一句话——一线城市奋斗攒钱,二线城市安居乐业。
一句话已经道出了程序员的最终归宿,而在二线城市中,目前最合适的,杭州就是其中之一。
杭州的互联网行业相当发达,工资不比一线的低多少,甚至还可能会更高,但是房子均价却是一线的一半都不到,再加上杭州风景怡人,这样的城市,绝对是最适合在外拼搏的“野生”程序员,安居乐业的好地方。 而从一线转往杭州,总需要一个公司来过渡,那这个最合适的公司也自不用说,咳咳…….你懂的…….(毫无违和感的植入,-_-)
而其他知名互联网公司,大部分都在北上深,就算工资高些,但是从生活压力,和幸福感上来说,相信和杭州这样的宜居城市,是没办法相提并论的。
5年了,5年的奋斗是为了什么?或许在你初入职场的时候,你意气风发,你要改变世界,但是当你结婚生子以后,你会发现,在你改变世界之前,你要先安居乐业,-_-。
所以,还是那句话,咳咳……
阿里中间件欢迎你!
“野生”Java程序员学习道路小结
其实纵观笔者今天所讲的,就是“野生”Java程序员,如何通过学习和努力,进入阿里,并且在杭州买房落户的道路。
是的,这个学习道路的终点,不是帮助你成为技术大牛,而是教你安居乐业。
毕竟咱们在外奋斗,不就是想在大城市扎根安家吗?
至于当初改变世界的梦想,等你把生活安顿好了以后,再去谈改变世界也不晚。
当然了,有一点要强调一下,关于学习的那一部分(也就是前4年),是相对来说比较通用的,基本上所有的Java学习者,都可以适当参考一下笔者当时的学习路线,甚至在极端情况下,照搬也不无不可。(免责声明:学成啥样,作者概不负责,-_-)
但是,对于安家落户的这一部分(也就是4年后),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比如有的人老家就是深圳这种一线城市的,那自然没有必要来杭州了,毕竟深圳也有阿里中心嘛,-_-。
因此,在工作的前面几年,你可以按照笔者的学习道路去走,但是当你工作到3-4年这个阶段的时候(又或者是你讨到老婆的时候,-_-),一边工作学习,一边你也要规划一下,你未来要去哪个城市安家,进哪家公司。
认准目标以后,你就要好好研究一下这个城市的房价、购房政策、落户政策等,也要研究一下这个公司面试,都倾向于哪方面(比如本文第一部分的内容,-_-),然后等钱存的差不多以后……
好了,之所以后面用省略号,是怕你们现在的老板看到以后,来杭州找我拼命,但是我相信你们看懂了,-_-。
文末划重点
写到现在,整篇文章算是完成了10%,虽然之前已经写了2W多字,但本文最重要的,是在末尾的这一小段文字。
那就是——广告!
咳咳……就是这么直接……为了弥补,最末尾准备了双彩蛋,-_-。 老板说了,评论或者转发数超过1W,今年直接打5,明年直接连升两级,-_-。
反正你是老板,你说啥都对咯,1W……呵呵哒……
咳……说正经的,前不久,笔者给我们的产品开发了一个新功能,虽说这个功能不大,但是它是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feature,意味着凡是基于SpringCloud或者ServiceMesh开发的应用,从此在任意一台机器上,都可以轻松的接入EDAS。
就因为这个feature,笔者还有幸成为了云栖大会的演讲嘉宾,上去狠狠的装了一把,/偷笑。
这个feature到底是什么?
热烈欢迎你到这个地址来亲自体验一下,只需要几分钟噢,https://help.aliyun.com/document_detail/72618.html。
什么?你连EDAS都还没听说过?
你真的out了,-_-,EDAS(Enterprise Distributed Application Service)是阿里巴巴中间件团队研发的 PaaS 平台,专门为企业提供高可用和分布式的互联网架构解决方案,赶快到这个地址了解一下吧,https://www.aliyun.com/product/edas。
文末双彩蛋
2W多字的文章,能看到现在的,应该是真爱了。(假装不知道你直接跳到彩蛋,-_-)
多的不说了,献歌一首,《程序员版一人饮酒醉》,/偷笑,https://kg2.qq.com/node/play?s=lW1J2-lrkrR3klvD&shareuid=619598862d2a31893d&topsource。
最后,再附上当时云栖上的宣传照一张,不过要你们自己找,/偷笑,https://yunqi.aliyun.com/2018/shanghai/guest。
我的诚意已经送上,明年能不能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是没戏了),就看你们了,-_-。
诚邀您关注阿里中间件微信公众号! 我们懂您的胃口:定期分享最前沿技术干货! 我们懂您的喜好:大量精品大会、沙龙、比赛为您量身定做! 我们懂您的情调:海量惊喜奖品随时放送! 你还不来加入我们吗?就现在!最in的程序圈子,由您创造!
Tumblr media
企业级互联网架构Aliware,让您的业务能力云化:https://www.aliyun.com/aliware
from 阿里中间件团队博客 https://ift.tt/2m24Tdh via IFTTT
0 notes
shaman2009 · 7 years ago
Text
这些是 App Store 10 年来最受欢迎的应用,看看你用过多少个?
我们要把它(App Store)放到每一台 iPhone 上。
2008 年,当乔布斯公布 App Store 时,现场没有多少掌声和欢呼。当时可能很少有人能意识到这个决定的深远影响。十年后的今天,App Store 有超过 2 千万名注册开发者,每周拥有超过 5 亿的用户访问量,成为了苹果最为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Tumblr media
图 / Apple
在 App Store 十周年之际,App Annie 发布了一份报告,回顾了从 2010 年到 2018 年 App Store 的发展,从「下载量」和「用户 App 付费」这两个角度来展示这些年 App Store 的发生的变化。
2010 年:「会说话的汤姆猫」登顶全球下载榜
2010 年 1 月 5 日,App Store 上线还不到 18 个月,苹果就 宣布 App Store 下载量达到了 30 亿。在那一年,「会说话的汤姆猫」成为了全球下载量最高的 App。这款在当时风靡全球的虚拟宠物游戏,利用 iPhone 的多点触控屏幕,给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另外,当时用户们最喜欢的付费 App 大都是一些实用工具,比如能够在手机上查看和编辑 Office 文档的 Documents to GO,能够听歌识曲的 Shazam,以及相机滤镜应用 Hipstamatic 等等。这些体验出色的应用让 App Store 成为了很多人购买 iPhone 的理由。
2011 年:Instagram 迅速蹿红
2011 年,照片社交应用 Instagram 成为了当年最炙手可热的 App。从 2010 年 10 月推出以来,它迅速得到了全球用户的欢迎,并在 2012 年成功登顶 App Store 全球下载榜冠军,最终被 Facebook 以 10 亿美元的价格 收购。
用户 App 付费方面,由于苹果在前一年刚刚发布了第一代 iPad, 因此出现了一批专注大屏阅读体验的 App,例如 GoodReader,这款在当时体验最为出色的 PDF 阅读器,在当年成功进入全球用户付费榜前十 。
2012 年:Youtube 不再是内置应用
时间来到 2012 年。随着 iOS 6 的发布,Youtube 和 Google Maps 不再是 iOS 内置的原生应用。尽管如此,随着 WIFI 的普及,在手机上看视频这件事变得越来越重要,巨大的用户需求让 Youtube 在当年迅速占据了用户下载量第二的位置。
与此同时,付费订阅也正在兴起。Pandora 和 MLB At Bat 这些流媒体服务在当年首次进入用户付费榜前十。按月付费这件事开始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
2013 年:App Store 销售额突破 10 亿美元
对于中国用户来说,2013 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在当年,苹果首次将国行加入了 iPhone 的首发行列,终于国内的用户也能第一时间买到 iPhone 了。
由于 Touch ID 的加入,在 App Store 购买 App 也变得更方便了。2013 年,App Store 的销售额突破 10 亿美元。当年最受关注的 App 莫过于异军突起的 Snapchat,「阅后即焚」这种新奇的玩法迅速吸引了大批青少年用户,让 Snapchat 快速进入了全球下载榜前十。
2014 年:Facebook 最受欢迎
2014 年,苹果发布了 iPhone 6 和 iPhone 6 Plus,这两款大屏手机在当时收到了用户的欢迎,尤其是得到了来自中国市场的积极反馈。iPhone 热销也带动了 App Store 的收入增长,亚太地区的用户付费量在同年迅速提升,一举超过美洲地区,开始成为 App Store 最大的收入来源。
Tumblr media
亚太地区的用户付费量在 2014 年超过了美洲地区
App 方面,Facebook 无疑是当年最受用户欢迎的社交平台。在 Facebook Messenger 成为独立应用后,它和 Facebook 一起占据了当年全球下载量第一和第二的位置,直到 2017 年才被 Youtube 重新超过。
2015 年:QQ 和微信进入全球下载榜前十
对于 App Store 来说,2015 年迎来了中国市场的全面爆发。不仅在下载量上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下载量第一的国家,同时 QQ 和微信这两款「国民应用」也首次进入了全球下载榜的前十。
流媒体订阅服务也在这一年迎来了自己的春天。Spotify、Hulu、Pandora 和 HBO now 占据了全球用户 App 付费前十中的四席,在线音乐和视频服务已经成为了 App Store 重要的收入来源。
2016 年:App Store 更新政策,开始鼓励订阅制
2016 年,苹果重新调整了 App Store 政策,为了鼓励开发者采用订阅制,苹果宣布用户如果订阅 1 年以上,苹果对订阅费用的抽成将 由 30% 降低为 15%。这一年 App Store 用户付费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增长了 50%,这也是自 2011 年以来的最好成绩。
来自中国的流媒体服务也开始崭露头角。爱奇艺成为了首个进入全球用户 App 付费榜前十的中国应用。继 2015 年成为全球下载量第一的国家后,在这一年中国也首次在用户 App 付费量上超过美国,成为 App Store 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市场」。
2017 年:全新设计的 App Store
iPhone 在 2017 年迎来了自己的十周岁生日。除了全新设计的 iPhone X,苹果也在 iOS 11 上带来了改版的 App Store。每日更新的精美内容,再加上由资深编辑制作的应用合辑,昭示着 App Store 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应用也在 2017 年继续着自己的步伐。在 App Store 全球下载量前十的榜单中,中国应用占据了四席(微信、QQ、淘宝和腾讯视频)。腾讯视频、快手和QQ 在爱奇艺之后也进入了全球用户付费榜前十。中国应用毫无疑问已经占据了 App Store 下载和付费的「半壁江山」。
2018 年:抖音成为全球最火 App
短视频在 2018 年的大热让抖音一举超过 Youtube、Facebook Messenger 和 Instagram 等应用,登顶全球下载榜。视频和音乐流媒体服务则依旧是用户 App 付费的主要对象,在付费榜前十占据了 7 个位置。
从购买功能型应用到订阅媒体服务,App Store 见证着人们对于智能手机和平板使用方式的变化。与此同时,iOS 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也让很多工具型应用失去了自己的市场(比如手电筒应用),而社交、娱乐和阅读资讯依旧是 App Store 的主力。
App Store 在繁荣中度过了自己的第一个十年,它的未来如何?App Annie 在报告中给出了乐观的答案。根据他们的预计,到 2022 年 App Store 用户支持将达到 757 亿美元,比 2018 年增长 80%。看来 App Store 还会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继续扮演着苹果的「摇钱树」。
(题图来自 TIME,除特别注明,本文内图片均来自 App Annie)
> 下载少数派 iOS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让智能设备陪伴你成长 🙆
from 少数派 https://ift.tt/2Nq6GWa via IFTTT
0 notes
shaman2009 · 7 years ago
Text
当旧金山开始清理流浪汉
当旧金山开始清理流浪汉
无家可归者 Nick
五月初的旧金山一点都不暖和,在一个刮着大风的夜晚,硅星人见到流浪汉 Nick。
他站在斑马线对面,黑色皮肤隐藏在蓝色卫衣下,隔着窄窄的马路,只看得到一片黑,吓的人心脏乱跳。但为了去对面的便利店,硅星人还是硬着头皮穿过了马路。
进出商店时,又忍不住看了他几眼。毫无疑问,他也在回看。
这是旧金山一条硅星人经常活动的街,在这里总是能遇到 Nick,一次给了他一块刚刚出炉的汉堡,算是认识了他。
Nick 看起来 50 多岁,像所有无家可归者一样,他许久没有打理的胡子在脸上疯长。他的“床铺”紧挨日本城的一个桥洞。一条主干道从另一条马路下面穿过,当汽车经过时地面轰隆震动。
���天的午饭时间,他经常会去附近的汉堡王讨食物,从店里的两个门来来回回一圈又一圈,询问每一个就餐的食客,能否给他一美元,或将盘中食物送给他。很多食客无法和 Nick 进行正常的交流,对他左躲右闪。最后,Nick 不止一次靠翻垃圾桶饱腹。
不是所有人都将 Nick 看做是一个人,尽管他也是主队的粉丝。到了比赛日,他会向经过的路人询问勇士比赛的情况,戴着印有勇士队徽的滑雪帽。
Nick 是旧金山近 7,500 名无家可归者中的一个,他们已经成为最令旧金山头疼的难题。
根据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 2015 年的数据,拥有 88 万人口的旧金山市,无家可归者数量在美国排第六。非营利机构应用调查研究公司 (ASR) 去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旧金山无家可归者人数为 7,499 人。
很多湾区居民倾向于认为,这个数字严重低估了实际情况。
一座世界上财富最集中的城市,为何同时也是全美无家可归问题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无家可归者是如何沦落到街头,他们有着什么样的故事?而政府又打算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这一切让硅星人感到好奇。
“你想要听故事?”当硅星人尝试解释聊天意图时,Nick说。“每个无家可归者都有故事。”
他给硅星人看了他的全部家当:一个枕头,一床被褥,下面是旁边韩国超市要来的硬纸板,这就是他的铺位,离近时味道刺鼻。
铺位旁边摆着一个没人知道从哪来也没人要的铁桶,里面有 Nick 的一些家当。桶上面,插着一张美国国旗,这是他从慈善义卖机构 Goodwill 要来的。
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破旧的行李箱,用来“搬家”。
“每个街区,每个街区我都住过。” Nick 说。
在结识之前,硅星人几次看到 Nick 在路边推他的行李箱。先往前一推,自己再快步超过行李箱。
就好像行李箱是他的朋友,会一直跟着他。
“以毒攻毒”的旧金山政府
在旧金山,许多街道上飘着的不是自由的味道,而是大麻味和尿骚味。
和其他大城市的无家可归者一样,毒品是很多旧金山无家可归者所面临的相同难题。他们可能自身使用毒品,也可能曾生活在毒瘾者的家庭中,而当他们自己变成无家可归者时,就更容易受到毒品的侵袭。
今年四月,旧金山市民上传了一则在地铁站拍摄的视频,画面十分诡异:
大量流浪汉聚集在地铁站通道两旁,有人在公然注射毒品,有人睡在呕吐物中。一名毒瘾犯了的流浪汉,像丧尸般躬着腰,站在走道的中央。
Nick 将他和毒瘾的关系称为“运气不好”。
他来自印第安纳州,“很久以前”就来到旧金山。他忘了来的具体年份,也回答不上是什么原因促使他来到西海岸。他只是反复说:“我妈妈是个吸毒的,”语气里透着怨恨。
“所以我不吸毒,”他说,“这里很多人都吸,但我不吸。可能因此,人们才更愿意给我一些钱。”
旧金山 2017 年调查发现,41% 的无家可归者有毒瘾或酗酒。在无家可归者的群体里,吸毒已经完全成了公开的事情。 在旧金山街头经常会看到公然为自己注射的人,以及神智不清地向每个人兜售手中大麻的无家可归者。
无家可归者使用毒品,本身对城市带来了极大的卫生和安全隐患。与此同时,加州从 2018 年开始将消遣用大麻合法化,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无家可归者使用精神药物以及其他毒品的情况。
面对这样的情况,近两年来,旧金山政府尝试了一种另类的解题思路:既然不能阻止无家可归者吸毒,那就为他们提供他们想要的东西:更安全的药物,和更干净的针头。
本月旧金山市长马克·法瑞尔 (Mark Farrell) 宣布划拨 600 万美元给市府公共健康部门,让他们开发一套帮助无家可归者戒毒的方法。
实现戒毒的方式是“以毒攻毒”。根据公开信息,旧金山市将为无家可归者免费发放一种名为丁丙诺啡的药物。
在药理上,丁丙诺啡与神经系统里的鸦片受体的结合速度,比其他各类毒品快得多,从而阻断毒品对神经刺激。需要明确的是,丁丙诺啡也是一种成瘾物质,与可卡因等其他常见毒品相比,副作用小很多,也相对更容易戒掉。
今年 2 月,旧金山政府决议通过建立两个“安全注射站”,为毒瘾者提供安全场所,让他们在医疗人员的监督下进行毒品注射。政府不但发给无家可归者这种药物,还允许病患拿着医生的药方,从药店直接购入丁丙诺啡。
据《旧金山纪事报》报道,通过这些听上去很激进的方式,政府希望将 85%的静脉注射吸毒者引导到安全注射站,这样每年可能为政府节省多达350万美元的医疗费用。
这让旧金山成了全美第一个提供合法安全“毒窝”的城市。
这并不是旧金山第一次搞这种激进的反毒运动。90 年代,政府和一些非营利机构就开始免费为无家可归者发放干净针头,以降低艾滋病的传播几率。到 2016 年,政府已经每年的针头发放数已经超过 600 万枚。
还别说,这一社会实验,在有关部门看来颇具成效。据艾滋病基金协会数据,2016 年成功从社会回收了 23000 磅使用过的注射针头。旧金山卫生部门数据则显示 HIV 感染率比 2012 年降低了 51%。
给你买票,送你离开
这些措施并未减轻旧金山居民的抱怨。尽管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毒品相关问题得到缓解,但在当地居民的看来,街头还是有很多公开吸毒者,以及危险的使用过的针头。
这些实验性措施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无家可归者的问题。这让这座城市自由、包容的城市形象显得有些过度政治正确。
旧金山政府也在采取一些更“实际”的措施:清!理@低#端¥入%口
和美国其他大城市情况不同,旧金山的无家可归者中,大约三成原籍为其他地方。自 2005 年起,市政府开始为符合条件的无家可归者提供免费的单程 Greyhound 车票,以及每天 10 美元餐补,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
这里的条件是:提供在另一个城市的接收人联系方式。
据《旧金山观察家报》取得的公开数据,过往几年,每年送走的人数在 810 人到 940 人之间,平均每天送走两三人。无家可归者往往去到了比旧金山收入水平更低的地方。
与此同时,现任市长法瑞尔还加强对路边帐篷的取缔力度,有几个区几乎已经完成全部取缔,堪称清!理@低#端¥入%口。这些强硬的措施,让单程车票计划对无家可归者来说更有吸引力了。
但是,有批评者指出,旧金山政府只管把人送上车,之后发生什么都完全不关心。更令人感到不快的是,这些被送走的人们,在官方数据里被算作从无家可归变为“有居所”,让数据变得更好看了。
Nick 在多个街区生活过,他近几年也多次遇到过志愿者和警方的询问,问他是否对单程车票计划感兴趣。“我的确有家人还在印第安纳,我是可以离开。但到了那边能怎样呢?”Nick 说。
最近几年,他搬家的频率越来越高,也因此见证了更多警方针对无家可归者的强行执法。“什么巴士票,他们压根只是想把我赶走。”
曾经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每个想有工作的人,在美国都能找到工作。在别的地方,这句话来自于统计学的常理,而在旧金山,这句话意味着花掉更多纳税人的钱,并期盼努力能够取得效果,让市民满意。
旧金山市政府为无家可归者提供收容所,配套各种培训再就业服务。但据一些非营利机构的观察,整个旧金山的无家可归者收容所仅有 2,300 个床位,供应跟不上。
Nick “居住”的地方旁边,有不少饭店在招聘。问他为何不考虑一下,他显得很激动,“不,我不想去赚那么点钱,每天等着发工资。我还是喜欢呆在这(街上)。”
说完他就把我赶走了。
五月底,硅星人又在日本城附近的一个酒吧门口见到他。���天是勇士和火箭的西部决赛,酒吧里挤满了欢呼的人群,Nick 安静地坐在酒吧外,偷听着比赛的结果。
他,和所有无家可归者,已经成了这个城市的一景,但又似乎跟这个城市没什么关系。
Source:
https://ift.tt/2xve5zw
from Junyu's Recommendations https://ift.tt/2JmV3Qx via IFTTT
0 notes
shaman2009 · 7 years ago
Text
给互联网人的2018跨年书单-20171231早读课
摘要
小早说:书单来了!
Tumblr media
在从2017向2018迈进的时刻,我挑选了一系列科技互联网的畅销书,让它们带着去理解正在发生的新浪潮:人工智能、互联网平台、信息爆炸、认知升级。我选了八本书,作为这个探索旅程的路标,也希望它们能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指引方向。
Tumblr media
       我们分上下两篇,上篇四本书重点关注正在发生的趋势,下篇四本书则是我们自己该如何应对。
  上篇:趋势认知
路标之一《人机平台》
「科技互联网的未来是什么?」拿着这个问题去问10个人,估计有9个会回答「人工智能AI」。
Tumblr media
过去两年间,阿法狗战胜李世石、战胜柯洁,而最新版的AlphaGo Zero(阿法元)可以自学成才,不再需要人类积累数千年的围棋知识了。
过去两年间,人工智能也从概念变成科技互联网公司落地的战略与产品,从谷歌大脑、百度无人车到阿里巴巴会做广告图片设计的鲁班,从基于算法的新闻推送到苹果iPhone X的人脸识别。人工智能并非概念,已经是我们在用的实实在在的产品。
但当下的科技互联网趋势并非只有「人工智能」这一个,我相信你跟我一样都很想看清楚全貌。因而,我们这个未来之旅的第一个路标,我选的是《人机平台》这本书,原书名是“Machine, Platform,Crowd”(也就是三个关键词:机器、平台、大众)。
作者是美国MIT两位教授安德鲁•麦卡菲、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之前他们的《第二次机器革命》也是全球畅销的趋势著作。因在关注互联网平台,我很早就读了这本书的英文版,现在中文版很快就由中信出版。
我觉得,这本书书名就非常完美地给我们展示了未来的三股力量:
机器(Machine),代表的就是人工智能;
平台(Platform),代表是苹果、阿里巴巴、腾讯、UBER这样正在崛起的平台型公司,现在全球前8大公司都是科技互联网公司,也都是平台型公司;
大众(Crowd),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熟悉互联网上的大众力量,过去有各种各样的词来说这一点:从认知盈余到参与、赋能,从众包到共享经济。
将所有人的知识力量「聚集」起来,将所有人的「动员」起来,人人为人人,是互联网的最根本的力量之一。
我认为,机器、平台、大众,或者简单说「人机平台」,是对当下科技互联网趋势的最佳解读。
  路标之二《智能时代》
我们探索未来路上的第二个路标也跟人工智能有关的,我选的是吴军老师的《智能时代》。要提示的是,这本书不是一本专业书,而是吴军像写《浪潮之巅》《硅谷之谜》那样写的一本科普书,给非专业人士解读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吴军用很简单的方式试图让普通人也能理解它们:
第一,要解决智能问题,实际上把它拆解为大数据和算法两个部分,也就是:
智能问题=大数据+算法
第二,普通人要跟上人工智能的理念,关键是要,从追求因果关系转向重视强相关性。这是他说的所谓大数据的思维方式。
Tumblr media
正如20几年前开启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生存》一样,这是一本试图让所有人都读得懂的书。在一起读的时候,我们也会参考李开复和李彦宏等人写的人工智能普及著作,对照阅读。
这次重看《智能时代》,我觉得印象最深的是:当我们思考人工智能问题时,也不应该纠结于,「机器是不是像人一样思考?」。我们或许应该这么说,机器永远不会像我们一样思考。
而对照读李彦宏写的《智能革命》,我的笔记是:搜索引擎的工作逻辑跟深度学习的逻辑是相似的。它们的工作逻辑都是:
“以数据为主,通过抽取其中的特征、模式,然后用这个模式给用户带来价值。”
这其实是人类学习的基本方式。
我认为,以搜索引擎作为思考的架子很有益处。现在,众多公司都在考虑进行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但是,除了机器翻译、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少数领域之外,我们可找到的参照物有限。而如果具体地把人工智能系统和搜索引擎对照起来看,我们就有了一个已经存在的、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参照物,可以更形象、更清晰地思考。
  路标之三《未来简史》
我猜你可能跟我一样也想了解,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上,现在的科技与社会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一两年,《人类简史》《未来简史》风靡互联网圈的,它们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的厉害之处就是,从大历史观出发,在超长的时间线里看科技互联网、特别是人工智能对我们的意义。
我们现在的人类,都是所谓的「智人」。在《未来简史》中,赫拉利说了三句话,分别描述人类的三个阶段:第一,智人征服世界。第二,智人为世界赋予意义。第三,也就是现在,我们智人失去控制权。谁获得了控制权呢?计算机、科技、数据。他宣称,「科技已有了神一般的能力」。
Tumblr media
《未来简史》这本书的英文名是“神人”,也就是人成为了神,而未来简史原是副题。关于神,我也是想了一下才明白的:
赫拉利之所以认为人能成为神,是因为,我们现在通过基因工程能改变人类的身体; 现在我们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基于芯片、基于硅,造出全新的全球大脑。 这两者,都是在造物,都是只有神和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我再读这本书时候没有像最初那样,掉进人文主义这样的词汇的坑里面去,而是开始真的觉得读懂了:
为什么像“算法”这样一个虚构的事物,可能成为人类的主宰?
其实,虚构是人类最厉害的能力,公司其实是想象的事实,而民族与国家是“想象的共同体”,猫王、吴亦凡、鹿晗、Anglebaby都是虚构。算法只是我们生活中最新的虚构事物。
  路标之四《腾讯传》
我们这个探索未来的旅程的第四个路标是《腾讯传》,科技互联网的最重要特点是,它不是一系列概念,它影响我们的方式是通过一系列公司和它们的产品。
Tumblr media
我选《腾讯传(1998-2016)》来做我们第四个路标。在过去的一年里,腾讯和阿里巴巴都突飞猛进式发展,去年底统计它们的市值时,它们分别在2000亿美元这个范围,而现在两家都到了5000亿美元,一年增长超过100%。
现在它们均是全球市值最大公司前十名。
这两家公司占据庞大的领地、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
这两家公司均是基础性平台,是互联网平台的极致。腾讯经历了从产品型公司到平台型公司,再到开放平台的基础性平台的过程。
我们就借着《腾讯传》这本书,来看公司、平台与产品。
  下篇:个人升级
科技新浪潮的变化,不是是趋势的变化,更与我们每个具体的个体相关。我们每个人不是一个统计数字,而都是活生生的人,互联网的价值就是赋能,让我们每个人拥有更强的能力。我们接下来的四个路标是跟个人相关的。
路标之五《原则》
成功预测2008金融风暴的桥水创始人瑞·达利欧刚刚出版了这本《原则》,比尔·盖茨全力推荐,风靡美国商业和科技界。这本书风靡一时不是没有原因的:你可以把这本书看成是《黑天鹅》《反脆弱》那样的投资家的思辨作品; 某种程度上,你也可以把达利欧看成是巴菲特或芒格,这本书类似芒格的思维宝典《穷查理宝典》。我半开玩笑说:
达利欧《原则》=黑天鹅+巴菲特+芒格
《原则》这本书不是在直接谈科技趋势,但我觉得,它说的「以原则为基础」的生活,可能恰好是我们所需要的。
Tumblr media
就我个人而言,我尤其喜欢他的立场,要想尽一切办法看到真切的现实,不管那个现实自己多不喜欢——「做一个超级现实的人」。我也喜欢他说的,永远要「开放头脑」——「做到极度头脑开放」。
虽然达利欧洋洋洒洒地写了600多页的原则,但要知道,他不是理论派,他是实干派。我喜欢实干派,所以看他写的所有原则,对照自己的实践,几乎不用做太多转换。
达利欧在写下这原则时,他其实始终是以公司创始人、CEO这样的实干派的角度思考的,该思考的时候,该下狠手的时候达利欧先生挺干净利落的,是典型的美式CEO。
  路标之六《深度工作》
互联网上有各种各样的干扰,我们不断地在看微信、刷朋友圈、写微博。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随时在线,便利和干扰同步而来。
这带来的麻烦是,我们丧失了长时间、专注的能力,当我们要准备一个方案,当我们要写一个报告,我们想各种借口拖延。如果你有这种问题,你可以跟我们一起读读《深度工作》。从中,我延展出一个公式:
高质量工作产出
= 时间×专注度×工具
作者说要重视时间与专注度,而我从他的讨论中发现,优秀的工具应该加入公式,如果你掌握了优秀的工具,效率还会在成倍地提升。
只有谈了工具、尤其是复杂工具,我们才能和互联网和解,因为互联网不只是带来干扰,消耗我们的时间,互联网带来的是极其强大的工具。
Tumblr media
  路标之七《助推》
《助推》的第一作者是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泰勒,泰勒第一个心理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因而被称为行为经济学之父。
Tumblr media
助推(NUDGES),是泰勒和合作者卡斯·桑斯坦创造出来的一个词,助推英文原义指的是,用胳膊、手肘等部分轻轻推或戳别人一下,提醒或引起别人的主意。现在则有了特定的含义。
我们既是因为泰勒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来读这本书的,也可以说不是,因为自从他和桑斯坦提出这个概念以来,做互联网的人就一直在实际使用着他的理念:
怎么用小小的产品设计,来改变用户的行为?
自从多年前我读到这本书,我就觉得,这是理解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必读:当我们做一个互联网产品时,我们在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我们也是在引导和设计人们的选择。
亚马逊等购物网站上的猜你喜欢的商品,是助推;移动APP发给你的推送消息,也是助推。
对此在互联网上有很多讨论,但深入到深层原理的只有这本行为经济学的经典。
Tumblr media
泰勒获得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估计会让很多人注意到这本书。泰勒的学术自传性质的《“错误”的行为》也很好看,但他学术经历太过丰富了,因而那本书不像《助推》是从单个点深入下去。
  路标之八《知识的边界》
我这两年多主要做的事情是知识付费,还写了一本书《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在我看来:这是互联网带来了实物电商、移动互联网带来了服务电商之后,互联网回归到它最擅长的地方,再次变革信息和知识。
至于当下很热的知识付费,不过是一��大浪潮开始时的小浪花,是在用价格作为信息筛选机制,是在用金钱作为刺激生产的因素。
Tumblr media
关于互联网和信息、知识的关系,我想,没有人能够比戴维·温伯格讲得更好。当年他讲互联网上的信息本质是「小块松散组合」,我就是他思想的粉丝。在《知识的边界》这本书中,他全面阐述了互联网和知识的关系。
这里先说两个关键词:
第一,知识的网络化。
有了互联网之后,房间里面最聪明的人,不是房间里的任何人,而是这个房子,也就是,最聪明的是网络本身。
第二,专家已经被网络击败。
也可以这么严谨地说,「专家知识从专家个人的性质转变为网络的性质。」
我们也可以这么说,「在网络上,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
这本书我算是相当了解的,这次为了解读再读,有些新感受:
一是再次确认,我反复引用的过滤机制的变化、也就是互联网采用“向前过滤”的确是温伯格观点的精华;
二是,知识网络化之后,我们再也没有一个确定性的观点,观点必然变得极其多样化,也可以称为“观点的碎片化”。
现在,但凡讨论追求严密知识体系还是会吸引大量流量、吸引人点头称是,但我逐渐意识到,知识碎片化才是我们的现实,回到过去、回到远古那是不可能的事。
这就是我在2017年到2018年交接之时,重读一系列新书与经典著作的启发。我还为每本书写了近万字的笔记,并转述成音频课程,这是我自己鼓吹知识付费的又一尝试。
  作者:方军。作者授权早读课发表,转载请联系作者。
微信号:思维的乐趣(ID:mindmeters)
编辑:早读堂-Juvae
欢迎投稿到早读课,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Tumblr media
如果看到这段文字,证明您已经看完这篇文章了,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有什么不赞同,我们期待您的留言评论,并诚挚邀请您加入“互联网早读课”QQ群,一同交流每天文章的心得并结识同行。官方11群:477502397,加群密码“城市+职业+姓名”,否则不予通过,入群后请修改群名片。
from 互联网er的早读课,专注产品、用研、交互 https://ift.tt/2DBG7HX via IFTTT
0 notes
shaman2009 · 7 years ago
Text
9 条进阶命令,把 HomeBrew 打造成管理第三方应用的 App Store
使用 Mac 的读者可能都听闻过 HomeBrew,这是一个简单易用的 包管理器,可以让你轻松下载、管理第三方应用。
可惜的是,我们读到的文章往往止步于 brew install 某某应用[^1](用 HomeBrew 安装应用)这一条命令。其实 HomeBrew 的作用远不只下载,我们多学几条命令,就可以把 HomeBrew 打造成一个第三方应用的 App Store,集搜索、下载和更新功能为一身,简洁高效。
搜索应用
就像在 App Store 中搜索应用一样,HomeBrew 也支持搜索,而且它会同时从 GitHub、应用官网等多个源头搜索,很容易找到需要的应用,无广告、速度快。
要搜索的话,请在终端输入这串命令:
brew search 应用名(一般需英文名)
Tumblr media
我们可以看到 HomeBrew 提供了多种结果,如果只是单个应用名(如 squirrel),你可以用 brew install squirrel 直接安装[1],一般这类能直接下载安装的都是命令行工具。你还可以看到一类名字前带着 cask 的应用,它们需要换个命令来安装:
brew cask 应用名
就如其名字所代表的一样,brew cask(木桶)下载下来的是一个个打包好 .app 文件。
若想了解更多关于 cask 的内容,请阅读:
再谈 Homebrew Cask 在 macOS 上安装应用的轻松感
借助 Homebrew Cask,教你快速下载安装 Mac App 新姿势
更新应用和清理旧版
有的应用不会自动更新(或默认不打开),我有个同学的 Chrome 现在就还停留在二十多个大版本之前。其实通过 HomeBrew 的命令,哪些应用需要更新一目了然,即使它们不提供自动更新,我们时不时去检查、更新一下也能保证应用处于最新版。
首先用下面的命令检查一下可更新的应用有哪些,由于我比较勤快,只有一个 imagemagick 不是最新版本 🌚。
brew outdated
Tumblr media
接下来更新一下可更新的应用。一般我会更新所有应用,所以我最常用的是这条命令:
brew upgrade
但有时我们不想更新所有应用,比如 Chromium 有个历史版本不禁用 Flash,我一直留着它以应对那些食古不化的网站,不希望 Chromium 更新到更高版本。此时我们可以在上面那条命令的基础上加上需要更新的应用名,避开不需要更新的应用:
brew upgrade 应用名
Tumblr media
更新完后可以运行一下下面的命令,把应用的旧版本和缓存删除。
brew cleanup
Tumblr media
如果你只是想看看有哪些应用可以清理,但暂时不需要处理它们,则可以通过这个命令一窥究竟:
brew cleanup -n
当然,有的应用缓存和旧版应用是有用的(比如可能保存了我的用户配置文件),那就不能一杆子打尽,而是像指定更新个别应用一样,指定需要清理缓存的应用:
brew cleanup 应用名
👀Tips:访问应用官网
有时我们不确定自己是否需要更新一个应用,比如,它的新功能我是不是需要?它的新版本适不适配我的系统?纠结这些,不如即刻去应用官网上一探究竟:
brew home 应用名
Tumblr media
小结
电脑里的第三方应用越多,HomeBrew 的优势越明显。
如果只下载一个应用,可能径自前往其官网也不会觉得麻烦,但如果你每次下载第三方应用就要前往官网、每次更新都得去其菜单栏中寻找 update 按钮,那显然是不便的。HomeBrew 就为这些的零碎的操作提供了一个集中的管理办法。
学会了本文的几条命令,对你来说 HomeBrew 就不再是晦涩的命令行工具,而是一个简单好用的第三方应用版 App Store。
直接用 brew install 安装的并非「Squirrel 鼠须管输入法」  ↩
from 少数派 http://ift.tt/2F9FWsh via IFTTT
0 notes
shaman2009 · 8 years ago
Text
喜欢健身的加拿大留学生,手机里都装了啥
Q1. 介绍你自己。
Hi 大家好,我叫.... Klein 🌚 现在是一名留学生在 🇨🇦 上学,每天写到死的作业,算不完的题和刚刚 Final 完一颗崩溃的心,附带我饥饿的小钱包。🌚
关联阅读:北美留学生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这是我的一些经验
最想分享的经历算是对于健康的重视吧,因为被学习和游戏折腾的看起来体弱哪儿都虚,终于我老爹看不下去了,所以 2014 年到 2015 年我在 PLA 空军某师参与训练。2015 年之前我 171 cm、55 kg 非常我觉得不是很合适的指数,现在我 180 cm、76 kg。除了日常健身房和跑步,饮食和作息也是非常重要的,起码现在不会体弱多病了。(虽然我真的很排斥那段经历,几乎是隔绝了所有现代社会,我被禁止玩手机和外出,不过在超大训练量下我倒是变得特别能吃 23333)Keep going!
Q2. 哪些 App 对你的工作 / 学习 / 生活最重要?
iPhone 主屏
Mac
Q3. 那么,能否具体说说你是如何使用这些 App 的呢?
学校的 essay 特别特别多,每次都要很小心的排格式去写,之前有一次因为没有调整字体大小还被扣分了……并且老师死活不接受 Pages 的格式,有一个老师甚至不接受 email essay,学校的破打印机也只认 Word 文档,不过好在转换 Word 也不麻烦。
Ulysses 可以有灵活的语法,以及非常简洁的码字环境,开启全屏,灰色背景,加上一个机械键盘,作业稳了。虽然现在改成了订阅制,但是一时之间我也没有找到很好的 iOS + macOS 双平台支持的 Markdown 应用,所以暂时先支持一波,等到找到合适的替代就溜。
Spotify 我订阅了大概有两年了,期间我也有同时订阅 Apple Music 和网易云音乐,最后还是回到 Spotify 了。
主要原因是它的界面我特别喜欢,撇开了那些乱糟糟的评论和花里胡哨的颜色,只有黑色的设计以及很方便的操作。尤其是 Browse 里面的音乐推荐栏,雨天在家或者坐车听着特别舒服,好音乐特别多。(最重要的,其实是 Fido 和 Spotify 有活动,办理套餐赠送一年会员)配合 Airpods 和 Beats Wireless 3 还有 Bose soundlink speaker iii 使用感觉很不错。
Todoist,我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和好用的 GTD 软件,以前买过 OmniFoucs、2Do、Things(包括更新的 Things 3)、Clear 等等。最后觉得 Todoist 可以更好的去规划自己的任务事项,包括它每日的邮件提醒。
我女朋友每天都要吃很重要的药,对于甲状腺治疗的,Todoist 可以避免遗忘的事情发生。其中事件的标签非常好用,而且支持直接输入文字和时间设定,对于我这种无脑的懒人真是好极了。
Inbox、Today 和 Next 7 Days 是非常好的三个分类,它们提醒着我所有事项的进度以及轻重缓急的程度,不吹不黑的说,我还从来没有忘记或者迟交作业。
下面的 Project 可以自定义很多不同的分类,我设定的不同的清单,有阅读、购物、电影、训练等等,任务分类清晰了,也就不会看起来非常杂乱了。
Q4. 推荐一个让生活更美好的物件?
MUJI 的护照包,里面齐全的分隔,小从零钱数据线发票,大到现金银行卡护照等等,都可以有条不紊的放在里面,一点也不乱。拿在手也不会特别大,手感也很好。
Q5. 分享一个改善生活的小习惯。
男生每天 300 个俯卧撑,女生每天深蹲 100 次,动作标准些,少玩手机电脑,注意保护视力,多吃蔬菜,荤菜给我吃。好吧,其实多喝些水和茶,对身体好,注意按时休息,���要太过劳累,有好身体才会有好未来啊。
Q6. 说一个你很喜欢、但很少有人知道的 App。
Bobby 不算小众吧应该... 我派之前推荐过我记得。一个可以记录订阅服务的 App。
使用感觉很不错,加上不断的优化和更新,我买了内购蛮早之前。它详细的记录了订阅服务的费用,也算让自己心里有点数了。(因为,贫!穷!)
Q7. 在你订阅的付费服务当中哪一些是不可或缺的?
iCloud Drive 200G 储存空间。
因为用的是 Apple 全家桶,所有文件,照片,视频包括 iOS 固件,macOS 的 DMG 都储存在这里。iCloud 的同步速度其实还可以,文档文件也没有丢失过,加上配合一些支持很不错的软件以及 iOS 11 的 Files 出现,这一定会更加不错。
Q8. 有什么自己用过 100 元以内提升自己生活品质的好东西吗?
Hmm…. 离家不远有一家 Pizza Nova 披萨店,里面只要 18 CAD 就可以买到 12 块(一整个)超大披萨,每次一个人吃完都是超满足的感觉。
其次就是开罐器,3.99 CAD 买一个,再也不用拿刀去啃那些罐头了。
如果你也想在少数派分享你「装了啥」,🙋🏻 点这里。
from 少数派 http://ift.tt/2ibI7NR via IFTTT
0 notes
shaman2009 · 8 years ago
Text
Google CEO makes fixing hamburger emoji his top priority
Do you have strong feelings about cheeseburgers? I didn’t realize I did until I saw the following tweet over the weekend:
I think we need to have a discussion about how Google’s burger emoji is placing the cheese underneath the burger, while Apple puts it on top http://pic.twitter.com/PgXmCkY3Yc
— Thomas Baekdal (@baekdal) October 28, 2017
Take a good hard look at the position of the ingredients in the emoji above.
Apple’s ordering of the lettuce, presumably a variant of iceberg sourced from an Italian quarry, is understandable as a mechanism for preventing the lower bun from getting soggy. It’s the same approach taken by the In-N-Out chain.
Google’s positioning of the cheese is blasphemous, simultaneously defying both culinary physics (how do you cook it to drip down the bun like that?) and good taste (it’ll result in a soggy doughy mess). It’s so egregious that 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took notice and promised to “drop everything” and address on Monday if folks can agree on what the correct ordering should be.
Will drop everything else we are doing and address on Monday:) if folks can agree on the correct way to do this! https://t.co/dXRuZnX1Ag
— Sundar Pichai (@sundarpichai) October 29, 2017
Should be simple enough. I mean, how hard can it be to get the internet to agree on something?
According to Emojipedia, the hamburger emoji, alternatively known as the cheeseburger for obvious reasons, was approved as part of Unicode 6.0 in 2010 and added to Emoji 1.0 in 2015. Since then it’s been up to each company to decide how it wants to render the two buns, meat patty, and cheese; usually lettuce and tomato, too; and rarely sauces like mayonnaise and ketchup.
Let’s take a closer look at a few notable examples:
Image: Emojipedia
Microsoft’s hamburger is the American archetype. Bun - salad - cheese - burger - bun exactly as Ronald McDonald intended. It’s the Five Guys approach to the cheeseburger. It’s also the burger we imagine dad serving up on a hot summer’s day, flanked by buttery corn on the cob and a pistol, because no gawdam Fed’s gonna interfere with his 2nd amendment rights!
Image: Emojipedia
Just look at Samsung’s emoji for a second. To create this monstrosity, you’d have to put the lettuce on top of the sizzling patty and then put on the cheese to melt it. Nobody does this because it’s insane. I wouldn’t be surprised if the Galaxy Note 7’s battery designer was responsible.
Image: Emojipedia
LG’s cheeseburger is ideal for anyone like my colleague Sam Byford who hates tomatoes, because — let’s be honest — a tomato cross section is still in its larval stage. LG’s emoji is fine, it’s certainly less offensive than the LG Display screens found on the Pixel 2 XL and LG V30.
Image: Emojipedia
Look at this (symmetrical) madness from HTC. I call it the Wes Anderson burger. Like HTC, this emoji is largely ignored.
Having reviewed the respective emoji above, let’s now tap into the hive mind and vote for the proper top-to-bottom ordering of burger ingredients. It’s the least we can do to make Pichai’s decision a little bit easier today.
And Pichai, sir, while you’re at it, please explain this:
Hmmmm, Google, this is not how beer works http://pic.twitter.com/rLsmThcLKM
— Thomas Fuchs (@thomasfuchs) October 29, 2017
Source: http://ift.tt/2iIXfWO from Junyu's Recommendations http://ift.tt/2lrIFEf via IFTTT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