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mgik
sillyfanchild · 4 years
Text
美貌也是一种福报。任何福报都有其必然的成因,就像财富来自施舍,尊贵来自谦恭一样,美丽的容颜来自柔和的性情。人到中年以后,就能显现出现世性格影响所致的面相了。比如性格宽厚的人多半一脸福相;性情柔和的人面相柔和美丽;性格格外粗暴的人总是一脸的凶相;许多品行不太好的中老年妇女往往一脸的刻薄相,这就是所谓的薄命相、克夫相。实际上不是生就的相貌,而是长期的心与行为在脸上的投影,这些相貌也在预示着其未来的命运。相术也就是一种经验积累,由脸观心,由心知未来。
那么幼年与少年、青年时期相貌的成因是什么?相貌特征与父母的遗传因素有关,脸型身材与禀受的先天之气有关,漂亮程度是前一生带来的习气所致。人的前半生是活在上一辈子的影响之下,下半辈子更多地活在前半生的影响之下。所以说,人到中年以后要对自己的脸负责任。
我从知道这个原理之后,留心观察过许多人,比如女孩,一些个性特别强势、犟头、刚烈的女子,往往长相比较粗糙,而且逐渐向着更粗陋的方向发展;而一些特别柔美的女孩,往往不知脾气为何物,或很少有脾气。
慈悲心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比较有爱心的人,往往从内而外散发出一种过人的光华,特别耐看,让人越看越顺眼、越来越喜欢与其接触。而过于自私的人是很不耐看的,侥幸生得姣好的容貌,也会在脸上逐渐显现出一些不招人喜欢的地方,比如面无和气等,仅是“第一眼美女”,稍多接触就毫无吸引力了。
还有一些方法,比如常在佛前供鲜花,能有效改善人的容貌,以后生生世世容颜过人,这一辈子相貌也能逐步改变,尤其是会由内而外散出一种吸引人的魅力,让见者不知不觉心生倾慕。很多时候,美丽与否是从看到的人心里生出来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这个道理。喜欢一个人的话,别人路边的草也会是他手心的宝,怎么看怎么娇美可人。所供鲜花的品种不拘,时令鲜花皆可,只要没有让人不舒服的、刺激性的气味即可。
身上有不好的气味的人,常在佛前供香气好的花,比如缅桂花、桂花、百合、香兰等等,坚持一段时间,身上不好的气味就会慢慢变淡,直至消失。不容易买到鲜花的地方,多烧香气很好的香应当也一样。我有一位朋友曾有很重的狐臭味,听了我的这个建议,常以缅桂花供佛,几个月后,未经其它任何治疗,完全正常了。
多念《药师经》,修药师法门也有很好的美容效果。我的一位出家师父的师兄有宿命通,能记起上辈子的事。师父第一次见到他时,非常惊讶一个男人怎么生得如此俊美异常。后来他自己说,他上一辈子是修药师法门的,所以这一生相貌圆满。
做其他功德时,如果做这方面的回向,也能得到美貌的福报。回向是起到定向作用,让福报按自己的意愿定向于某些方面。佛经中记载,曾有一位女人因供养证果圣人的功德,愿未来世容颜美如莲花。后世的果报成熟,果然容颜如莲花般娇艳,并且身上散发出莲花的香气,父母因此给她起名为莲花色。只是红颜薄命,由美貌引发种种悲剧性的人生遭际。后因供养圣者的另一方面心愿的果报成熟,得遇佛陀教诲而证圣果。这就是佛的弟子中,女众中神通第一的莲花色比丘尼。
肥胖也是困扰很多人的问题。佛经中有佛劝波斯匿王减肥的记载,“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其它减肥方法都是枝节,适当地节制饮食才是根本。
105 notes · View notes
sillyfanchild · 4 years
Text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了凡四训·立命之学》
1 note · View note
sillyfanchild · 4 years
Text
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文心雕龙·宗经》
1 note · View note
sillyfanchild · 4 years
Text
楼主:搬家时如何方便地搬书? 回复:搬前把书都借人看了。
1 note · View note
sillyfanchild · 4 years
Text
我们知道,孔子当时亲身经历了痛苦时代的忧患。他在晚年,有系统地整理了中国文化的宝典,删诗书、订礼乐之外,他又集中精力,根据他本国鲁国的历史资料,开始著作了一部最有名的历史和历史哲学的书——《春秋》。 在这部书里,记述了东周以来两百多年的政治、社会、军事、经济、教育等等变乱的前因后果,同时也包涵了对于历史人文、文化哲学的指示——如何是应该?如何是不应该?怎样才是正确的善恶?怎样才是正确的是非? 我们先要大概了解一下春秋时代的大题目。那个时代侵略吞并的战争,绵延继续了两百多年,由西周初期所建立的“封建”的文化基础,开始逐渐地被破坏,社会的紊乱、经济的凋蔽,所给予人们的痛苦,实在太多。现在我们简单引用董仲舒的话,便可知道那个时代乱源的要点: 夫德不足以亲近,而文不足以来远,而断之以战伐为之者,此固春秋之所甚疾已,皆非义也。 董仲舒认为,在那个时代,各国诸侯之间的霸业,都不培养道德的政治基础,因此政治道德衰落,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谁也不相信谁,彼此不敢轻易亲近,所谓“德不足以亲近”。对于文化的建立,更是漠不关心,只顾现实,而无高远的见地。国与国之间,没有像周朝初期那样远道来归的国际道德关系,所以说:“文不足以来远”。因此只有用战争来侵略别人。但是他们每次在侵略的战争上,却加上冠冕堂皇的理由,不说自己要侵略别人,而是找些借口来发动战争,这就是“断之以战伐为之者”。这便是孔子著《春秋》的动机和目的,也是孔子著《春秋》最痛心疾首的中心重点,“此固春秋之所甚疾已,皆非义也。”他说,春秋时代几百年的战争,都是没有道理的。所以也有人说,春秋无义战。 但《春秋》这部书并不是非战论,它特别强调中国文化的战争哲学是为正义而战,所谓“恶诈击而善偏战,耻伐丧而荣复仇。”例如在春秋二百多年之间,大小战争不计其数,只有两次是为复国复仇的战争,那是无可厚非,不能说是不对的。所以他说: 今(指春秋时代)天下之大,三百年之久,战伐侵攻不可胜数,而复仇者有二焉。——《孟子旁通》
1 note · View note
sillyfanchild · 4 years
Text
佛教的本义是佛法的教育,故而拜佛的意义,我想也应从佛法教育的意义上去理解。
进寺院门口,就能看到当来下生弥勒佛。弥勒佛是释迦牟尼佛住世时的弟子,现在在兜率陀天内院讲法,将是我们这个世间的下一位佛。寺院门前的弥勒佛是未来佛,寓意是凡进入寺院之人,即种下了菩提善根。金刚种子,历劫不灭。机缘成熟时,皆是未来之佛。如《妙法莲华经》所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以成佛道。”即便是漫不经心地进入寺院、随口念一句佛号,也种下了必定成佛的因缘,何况是以至诚之心礼佛?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念佛一声,获福无量。
弥勒菩萨面��门外,笑口常开,这寓意是我们当以宽容、乐观、慈悲的心态面对世间事。而背后的、面向佛堂里面的韦陀菩萨是执鞭而立,庄严金刚相,这是代表严以律己,向内审视自心,包括贪、嗔、痴、慢、疑等等。对外是宽容慈悲、随顺众生,对内是严格的自我约束,这是以形象向我们表述佛弟子应有的行持。学佛是净化自我、解决自我的问题,而不是整天拿眼睛盯着别人,指摘旁人的过错、苛责他人的行为。常有人说佛门也有怒目金刚,以此作为为自己一身戾气而辩解的理论依据。殊不知佛门的金刚,从来都是教育我们审视自心的。何谓金刚?无欲则刚。降服龙象未必多力,能伏自心方为大力金刚。如我的师父清禅法师教诲的“西来经教,第一了义,唯在离欲,跃出九天”,每位学佛者,心中都应有一尊自性韦陀。佛法是内法,是以戒定慧向内审视自我内心的贪、嗔、痴,得到心的解脱。
进大殿前,要经过天王殿。我们知道,生往天界的最低条件是践行十善业道。这就表示,学佛必须以十善业道为根基,才能真正登堂入室、进得佛门。十善业道是学佛的基础,很多人学佛误入歧途,认为既然什么都是虚妄,也就没有不敢做的事,偏离戒定慧,沉溺贪嗔痴,这就与佛的教诲相去甚远了。进入寺院必须经过天王殿,也就是教育我们没有哪个人学佛不需要从十善业道做起。
大殿中间供佛,佛是佛法的源头。拜佛是礼拜老师,对引导我们走出生死轮回的本师表示敬仰、忆念与感恩。佛的名号,有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每一种名号代表一种功德。忆佛念佛,就是忆念佛的这些功德。拜佛之时,即是放下自己的骄慢心,成就自己的尊贵。静下心来念一卷经,如身临佛说法的祇树给孤独园,法雨缤纷,如入芝兰之林,必染其香。
敬香三支,是以香味供养佛法僧三宝。在东南亚国家,多以鲜花供佛。而在信仰大乘佛教的地区,没有热带四时花开的条件,多烧香供佛。敬香的意义,是以心香供养三宝,即对佛的忆念、敬仰与净信,对佛法的学习,对清净僧团的尊重。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法供养者,学习与践行佛的教诲,自度度人,这才是最大的供养。
在佛前常念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念皈依,即表示以佛为导师,以法为指引,以清净僧团为典范。三皈依有形相皈依与自性皈依。形相皈依,指以佛为师,做佛法僧三宝的学生,从此在佛的教导下净化身心,自度度人。自性三皈依,即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
一者皈依佛。佛是两足尊,智慧具足、福德具足。对自性而言,觉而不迷即是智慧具足,无欲知足即是福德具足。世间再多的财富都填不满心中的欲壑,而一念知足,即是真富贵,这才是真正的福德具足。
二者皈依法。法是走向心的解脱之道,皈依法,是学习与践行佛法的教育。以四谛、三十七道品、六度波罗蜜、净土之信愿行等,指导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即是践行正道。
三者皈依僧。僧人过的是在戒律约束下的清净生活,皈依自性僧,即是选择清净无染的生活方式。
三皈依不仅在于形相,更在于内心,皈依自性的佛、法、僧,亦即觉、正、净,才是更深层意义上的三皈依。
到寺院拜佛,忏悔是需要常做的功课。学佛是不断净化身心的过程,忏悔就是净化身心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这种净化,需要不断地审视自我。低则以十善业道为标准,高则用八正道来衡量。后悔与忏悔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执着于过错,沉湎于痛苦,用过去的过错折磨自己;后者是改过自新,面向未来。忏悔完了继续做错事,那不是真忏悔,这种忏悔是没有多少用处的。断恶向善才是真忏悔。
《寿命是自己一点一滴努力来的》一书让我们要有拿香的手、念经的口。远离杀、盗、淫,就是有了干干净净的拿香的手;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就是有了干干净净的念经的口。再加上“拜佛的心”,远离贪、嗔、痴,就是有了拜佛的心。不妄作则身安,不妄求则心安。有拿香的手、念经的口、拜佛的心,就是践行十善业道,就自然灾祸远离,福报增长,身心安宁,这才是烧香拜佛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寺院的本来面目是佛法学校,是学习佛法的场所。沉香中,青灯前,佛陀结印,迦叶拈花。在这拈花一笑间,你悟到了什么?
0 notes
sillyfanchild · 4 years
Text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八佾篇》
0 notes
sillyfanchild · 4 years
Text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外篇·知北游》
0 notes
sillyfanchild · 4 years
Text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外篇·知北游》
0 notes
sillyfanchild · 4 years
Text
楼主:如果你在很高的天空玩蹦极,突然蹦极绳断了。只给你说两个字,你会说什么? 回复:变身。
0 notes
sillyfanchild · 4 years
Text
现在我们为了要研究《孟子》这本书,我觉得应该先了解一下孟子当时所处的时代,和当时现实社会的环境,就会觉得并不枯燥。而且对孟子的人品和风格,也更有一层深刻的认识。那么才会知道后世的人,为什么把孟子承继在孔子之后,称他作“亚圣”,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都知道,远距我们现在大约二千五百年前,我们的历史上,出现一个非常紊乱的时代,也可以说是我们历史文化转变的伟大时代。当然,这只是站在我们现在的立场,事不干己,无切肤之痛地加个评论而已。如果我们也生长在那个时代,在那种痛苦悲愤的现实环境里,大概就不会说这是个伟大的时代了。这个时代,也就是有名的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这两个名词所包涵的时代,都有几百年之久,如果我们用人物作中心代表来讲,孔子是春秋时期,孟子却是到了战国时期了。春秋时期也罢,战国时期也罢,这两个衔接起来有五百多年的时代,却是我们民族最痛苦的阶段,打打杀杀,乱作一团。可是在后世看来,这个时期,则是百家争鸣,诸子挺秀的时代,也为我们后世子孙奠定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基础。这深厚的文化,一直流传到现在,也会一直延续到未来。——《孟子旁通》
0 notes
sillyfanchild · 4 years
Text
这次到医院陪护生病住院的亲戚,有人劝我,你要出远门的人,这大新年的,就别呆在医院了。当然她是出于好意,因为大家都有一些错误的禁忌观念。比如大年初一不能说错话、不能往外倒垃圾,平时家中不能住别人家的病人、出门碰到什么事会导致走霉运、某些时间不能看望病人等等。世间任何事不离因果,看望病人是财布施、无畏布施,“所为布施者,必获其利益”,哪来不吉之说?比如要是大年初一或立春日能救助落难之人,越是不干净越是大布施,也就越吉祥。一念善心,天地感应,这一年肯定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平时救难别人,同样如此。
难道留传了很多代的禁忌都是毫无根据地想象出来的?也不是。看过易经的人都懂,世间之理,不离理、数、象。事情发生之前,或一件事情的开端、或一年的初始,发生的一些事往往预示着未来的吉凶。比如我有位亲戚结婚时,接新娘子的车在途中遭了车祸,当时大家心里对这场婚姻都有不祥之感,后来果然离婚;我与我的一位朋友在立春日早上帮人抬过两个大包裹,事后才知道包裹里面都是给亡人烧的纸钱,结果他那一年先遭了车祸,过了不久又进牢房,我却是平平安安。这些只是象,世间之事环环相扣,总有种种迹象表现出来。但吉凶祸福,与这些表现出来的象没有关系,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秋天的到来与这片叶子落还是不落、八杆子打不着。
大家在生活中看到很多事情开始之时的一些不祥之兆,然后又总是看到不好的结局,于是就错误地将其联系到了一起,将兆头当成起因,这就是禁忌的来由。若是新年伊始的吉祥之举,能决定一年的祸福,那么满天下的人年年春节,对联、鞭炮、祝福之词,好话说尽,当大吉才是。事实上还是发达的少,平常的多,不吉的也不少。所以说一些传统的禁忌基本上是没有道理的。
任何事,没有把握的,拿因果一对就清楚了。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吉祥的根本原因,《佛说吉祥经》中说得非常清楚,经文较短,全文如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陀园给孤独精舍。时已夜深,有一天神,殊胜光明,遍照园中,来至佛所,恭敬礼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 众天神与人,渴望得利益, 思虑求幸福,请示最吉祥。 世尊如是答言:   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   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是为最吉祥。   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   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   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暇疵,是为最吉祥。 邪行须禁止,克己不饮酒,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   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   忍耐与顺从,得见众沙门,适时论信仰,是为最吉祥。   自制净生活,领悟八正道,实证涅盘法,是为最吉祥。   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   依此行持者,无往而不胜,一切处得福,是为最吉祥。
0 notes
sillyfanchild · 4 years
Text
Tumblr media
0 notes
sillyfanchild · 4 years
Text
楼主:朋友的哪些行为或细节让你疏远了ta。 回复:ta把精明用在你身上。
0 notes
sillyfanchild · 4 years
Text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篇》
0 notes
sillyfanchild · 4 years
Text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0 notes
sillyfanchild · 4 years
Text
佛门是福田,我们可以在这块福田中种下种种福德。
但佛法更是给人学习的,将佛的教诲在生活中落实,践行十善业,去除心上的尘垢,才是真正的学佛。一面烧香,一面却全然不记得佛的教诲,这种香烧了是不见得管什么用的。
我的一位同事知道我学佛。一次吃饭时,与我聊起佛教的事,她坦言自己不信佛。说起原因,她一次参与一个项目的投标,提前去寺院烧香了,最后项目却没做成。“一点都不灵。”她说。
我们知道,招标的中标单位与数量都有预定的指标的。如果烧几支香,佛菩萨就将本来是别人的福报弄过来给你,佛菩萨能做这种事吗?
还有一件事,我很多年前在温州时,一次碰到当地迎神的场面。当时香客多如潮涌,随着神像的抬出,大家亦步亦趋,满怀虔诚。在人群中,有一位妇女捂着肚子倒在地上挣扎,痛苦万状。身边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没有一个人停一下脚步,伸一下援手。不知神灵有知,做何感想?聪明正直谓之神,相信神灵也不希望看到这些只知道一味索求的信众,更希望看到以嘉行懿德造就自己命运的信众。
记得曾经见过一个财神庙前有一副以财神的口吻写的对联,颇有深意:
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
不做半点事,朝来拜夕来拜,教我为难。
信神,就要学习神的光明正直,学佛,就要学习佛的慈悲喜舍,这才是真学。
1 note · View 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