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gbio
songbio
宋哲元将军传略
1 post
Biography of General Song, Zheyuan
Don't wanna be here? Send us removal request.
songbio · 6 years ago
Text
第一章 家世・青少年
黃河下遊的魯北平原,肥沃豐腴。宋哲元將軍就誕生在這塊土地 上。他的父親是一個以教書和當幕客為生的清貧廩生。由於家境窘困,宋哲元從小在艱難中度日;雖貧不喪其誌,仍不忘刻苦攻讀。為生計所迫,十七歲時,他便放棄學業,走他父親的道路, 開始設館教書。
一.家世淵源
宋哲元,字明軒(在宋哲元親屬中,至今仍藏有宋哲元生前用過的閑印一方,文曰:“宋哲元字明宣,山東樂陵縣人”。不過,正式行文中很少見以“明宣”為字。),1885年10月30日(清光緒十一年,歲 次乙酉,九月二十三日),生於山東樂陵縣(1988年12月縣改市)趙洪都村。他的遠祖可以追溯到商、周之際的微子。微子在 周朝封宋國,治商邱,遂以國為姓,世居河南,後來散布到全國各 地。山東樂陵宋氏是從河南搬遷過來的,時間在明初。搬遷的原因與歷史上的“燕王掃北”有關。明成祖朱棣登基後,為了讓叠經兵焚的河北、山東一帶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秩序得以恢復,除頒詔 允許外省居民移入外,還將追隨他征戰的部分士兵留下來,復員 在該地居住。這樣,被征召在燕王軍隊中服過役的宋姓四弟兄, 便從河南徙居河北來了。
永樂初年,宋宣、宋申、宋宏及四弟(佚名)離開燕王的軍隊, 留居河北靜海北部,與同伍的夥伴喬某,共同在當地建立了一個 名叫良王莊的村落。1404年(永樂三年),宋宣南遷於山東樂陵 縣城西30裏的付家寨。次年,宋申、宋宏隨之遷來付家寨,而後 宋宏則在付家寨南50裏的土河崖定居。四弟仍留居靜海良王 莊。其後,隨著宋氏族人的興旺,付家寨改稱宋家集,土河崖改稱 大宋家。這樣,以宋家集為中心的宋宣、宋申,和以大宋家為中心 的宋宏,這三門後裔便構成了自河南搬遷至山東樂陵的宋氏家 族。 宋哲元族屬於宋宣這一支,從宋宣算起,到他出世,已傳17 代。在這一支宋氏族人中,以三世祖宋隆是個轉折。因為從他開 始,這個徙居山東的農民家庭第一次出了讀書人,他並舉家由宋 家集遷至縣城西關居住。四世祖宋應麟,是宋隆的長子,嘉靖年 間的貢生,做過山西忻州訓導。
宋應麟是宋哲元族屬第一位享有社會聲譽的人。他的父親 宋隆死後,葬在距西關二、三裏地的潘莊,宋應麟為之守墓3年, 以孝行聞於鄉裏,其事跡載入《樂陵縣誌》。而在樂陵民間和樂陵 宋氏家族中,卻廣泛地流傳著一些關於他的口碑資料。如說他在山西忻州訓導任上,忠於教育事業,正直為人,很受地方愛戴。當時有一位敢於抗爭封建壓迫的農民,蒙冤入獄,民怨載道,宋應麟設法營救其出獄。後來這個農民揭竿而起,成為一支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宋應麟歸家守墓期間,義軍轉戰到樂陵地方。這位農民起義的領袖沒有忘記宋應麟的救命之恩,號令三軍武裝保衛樂陵鄉裏。宋應麟在 廬墓期間,還義務進行教育工作,專門招收貧窮無力上學的農民 子弟,在廬棚辦起學校,教授文化,分文不取。宋應麟的作為對於 其後裔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後嗣的長者們總是用宋應麟的思想 品德來教育後代。宋哲元本人就經常用宋應麟的事跡教育自己的子女。 在宋哲元的祖先中,以其六世祖宋槃的功名最顯赫。宋槃是宋應麟的孫子,萬歷辛醜二十九年(1601年)進士,歷官山西長子縣、河北大名府魏縣、南京陜西道監察禦史、陜西按察司分巡 隴右道金事、陜西布政使司西路靖邊道右參議、陜西按察司中路 榆林道副使、陜西布政使司右參政仍管中路榆林道事、都察院右金都禦史巡撫陜西。由於歷經萬歷、天啟、崇禎三朝,為官“亢 直”不阿,優國憂民,素為宦官魏忠賢所嫉恨,宋槃憤而辭官,告歸鄉裏。崇禎帝即位後,宋槃奉詔回朝,官拜兵部右侍郎,轉左侍郎署印務。宋槃旋奉詔出兵遼東,為保衛大明疆土,抵禦後金侵 擾,“增修備禦,慎用將才”,連奏大捷。59歲病卒故裏,詔賜兵部尚書大司馬,其墓地潘莊,1956年被定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 護單位。在樂陵縣城東門內曾立有“宋大司馬坊”石牌坊以誌紀 念(1939年為日本軍毀)。宋槃素以清正廉潔傳世,臨終時“僅余圖書數卷而已”。在社會上“一時有祖為孝子,孫為名臣之論”,就是指宋槃和宋應麟而論的。他們兩人憂國憂民的精神 風貌,給宋哲元族屬留下了良好的家風傳統,對宋哲元的成長起 到重要作用。
宋槃有9個兒子,和其父一起居住在樂陵東關。隨著明末清初的社會劇烈變動,居住在東關的宋槳後裔,因為政治、經濟的原因,逐漸分散到農村去維持生計,自謀出路。於是,七世祖宋凱箕,八世祖宋填徙居城外趙洪都村。趙洪都村坐落在樂陵縣城偏西北五裏處,原叫槐抱鐘樹,因村西寺廟前有一棵古槐掩映著的大鐘的鐘亭而得名,後來一位綠林豪傑 落居於此,即以其名“趙洪都”作了村名。從第九世開始,直到第 十七世宋哲元誕生,宋氏這一支族人便世代居住在這裏。
從宋氏後裔徙居趙洪都村開始,到宋哲元出生,宋氏列祖的 出身情況列下:
   九世        宋昉,     農民;    十世        宋如芝, 監生; 十一世       宋得仁, 監生; 十二世       宋夔龍, 武庫生; 十三世       宋維翰, 武摩生; 十四世       宋慈熊, 登仕佐郎; 十五世       宋堪,     諸生; 十六世       宋釜,    凜生。
從九世祖以下,這一支宋氏族人仍然保持著農民出身的始 祖宋宣的特點,是中國封建社會中一個地地道道的以農耕為基礎,以讀書謀進取的士農結合的家庭。這種家庭雖可稱為“書香 門第”、“耕讀世家”,但是,在經濟上並不富有,在仕途上也未見 顯達,所以風雨滄桑而致家道中落的情況,便會隨時可能接踵而 至。十四世祖登仕佐郎宋慈熊“勇於為善,邑中義舉,多所手創”, 其妻劉氏“恒以耕績之資,出販貧乏”。到了十五世,哲元的祖父宋堪,字子宜,更是好行善舉,“值大水,傾家貨以拯溺者”,家道由是中落。哲元祖母史氏“用女紅供甘旨”,可證中落之況。宋堪 有三子:名釜、鑒、銀。宋釜,字湘及,即哲元之父,清末虞生。他 雖然博學多文,經術行誼重於一鄉,但是曾遭文字獄之累,僅以身免,失去仕途機會,“不得誌於有司”(宋值魯(宋湘及先生墓誌銘並序》,載《宋故上將哲元將遺集》(以下簡稱《遺集”》下冊,第1284頁), 終生從事教育事業。娶妻沈世尊,為同窗沈蘭案之姐。由於宋湘及是個讀書人,而且家中已無土地可供耕作,婚後經年外出教書謀生。他們婚後生有三 子二女:長子哲元,次子春元,三子智元,長女淑真,次女淑貞(宋氏姊妹出生順序為:宋哲元9歲時大妹淑真出生;11歲時,二弟春元生;14歲歲時,二妹淑貞生;18歲時,三弟智元生。)
二、清貧的青少年時代
宋哲元出生後,宋湘及經年在外教家館,因此撫養孩子,維 持家庭的重擔,便不能不落在他的妻子沈世尊的肩上。宋母“是從困苦中過來的”,她在宋湘及終年不回家的艱難條件下,硬是 “帶著孩子們苦幹苦撐,維持生活,絕不遺笑鄉裏”(宋景昭《先父宋公明軒百歲冥誕紀念》,《遺集》下冊,第1027頁。 )
宋哲元三歲時,宋母攜其回後顏村娘家居住。後顏村坐落在 樂陵縣城南十二裏處,相傳為孔子大弟子顏回後裔落居於此所建。宋母雙親早已辭世,娘家親人只有兄弟沈蘭縈,以設館教書為業,亦貧甚。由於沈家無多余住房,哲元母子只好住在打麥場 邊一間破爛的看場茅草房中。宋氏母子在這裏一住就是四年,過著困苦的生活。宋母靠賒購鄉人所種棉花,紡線織布到集市出售,掙些蠅頭微利糊口,有時還得挖野菜充饑。因經常不能舉 火,宋母被迫一次做出可供幾天食用的幹糧,用陽光將其曬熱了給宋哲元吃”(李騰漢《宋哲元的家室與生活》,載陳世松主編《宋哲元研究》,第213頁)。宋母餵了幾只雞,下的蛋舍不得吃,積攢起來拿 到市場上賣掉,添補家用。一次集市上賣雞蛋的人較多,就有了 爭市的情況。這時正有人要買宋母的雞蛋,別的賣雞蛋的人爭市說:“別買她家的雞蛋,她家的雞蛋沒有油,她家人都吃不上糧 食,還能拿糧食餵雞嗎?那雞下的蛋能有油嗎?這事鄉人一直傳 記至今,足見宋哲元幼年家庭生活的艱難。
宋哲元七歲時,客居外地教私塾和家館的父親回到後顏 村,用積蓄在村中蓋了幾間土坯小房,這才算有了自己的家。在其後的幾年間,宋哲元的兩妹一弟相繼降世,隨著人口的增多, 家庭生活更加窘困不堪。哲元和幾個弟妹,常以糠菜為食,穿的是用槐米染成黃色的粗布衣。每當青黃不接,家裏斷炊時,哲元常到樹上摘把青棗充饑。有時他還帶著弟妹們捕田鼠、捉青蛙或 打野鳥吃。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宋哲元還學著刻印一些家堂、佛 完、竈王爺像,裱糊點紙冥器,拿到年集上出賣,以接濟家用。
早年的清貧家境,使宋哲元從小就養成了熱愛勞動、吃苦耐勞的習慣。勞動強健了他的體魄,磨練了他的意誌。加之勤儉善 良的宋母對他的言傳身教,對宋哲元一生性格和思想品德的形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幾年過去了人們發現樂陵宋氏家族的 第十七世傳人哲元,秉賦忠純,謹厚樸實,少年老成,不茍言笑, 處事穩慎,言必行,行必果。宋哲元一生節儉樸素,從不揮霍浪 費,直到後來身居高位,也無任何奢侈嗜好。由於他從小生活在下層人民之中,體察過窮人的艱苦生活,所以他一生都對窮苦民眾極富同情心,從小立誌要“幫助窮人”,直至後來他成為統軍主帥,也能和窮苦民眾打成一片,仍不忘隨時接濟生活在苦難之中的眾鄉鄰。1925年,宋哲元任熱河都統,坐鎮承德,臨時設官邸 於避暑山莊。適逢他的母親前來探望。宋母望著這紅墻黃瓦、畫 棟雕梁的宮殿建築群,問宋哲元:“還記得妳小時候跟娘住過的 那間破茅屋嗎?”宋哲元斬釘截鐵地回答:“那咋忘得了呢!” (李騰漢《宋哲元的家室��生活》,《宋哲元研究》,第235頁)。由於家境清貧,宋哲元從小失去到正規學校和塾館求學讀 書的機會。然而他生性聰穎,“從小就喜歡讀書” (宋景昭《悲歡離合幾十春》,《景昭詩文集》。), 充分利用了 父、舅均為塾館教師的有利條件,終於通過隨父、隨舅學習的機 會,順利地完成了一般塾生的課業。
宋哲元對他這一段求學的過程,作了如下的自述: “余七歲上學,隨父隨舅讀書,未請他人為師,至十六歲失 學,即務農。讀過四書、詩經、書經、禮記、左傳及各種詩賦,未讀易經”。(宋哲元《明軒自紀》,《遺集》上冊,第74頁。)宋哲元七歲時,在父親的督促下,開始讀書寫字。宋湘及在其居家三年中先以《孝經》授哲元“課責甚嚴,昧爽即起,至黃昏 乃罷” (宋哲元《明軒自紀》,《遺集》上冊,第61頁。)由於家貧,買不起燈油,宋哲元經常早起,就讀於晨曦。 白天要打草拾柴,晚上便借月光背書。缺少筆墨紙張,他或用沙 盤練字,或以木棍在地上抄練詩文。
1894年,宋湘及應鹽山舊縣(今河北鹽山縣城南40裏)劉宅家館之聘,前往劉宅教授私塾。離家前,他把年僅十歲的哲 元的學業托付給在外村塾館教書的內弟沈蘭菜。宋哲元在舅氏 的指導下,先後讀完了《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 子》)、《毛詩))(指毛註《詩經》)、《小戴記))(指《禮記》)、《左氏傳》 (即《左傳》)。宋哲元隨父隨舅就讀,不僅學習了儒家經典四書五 經,學習了詩文詞賦,能背誦名家語錄,而且還能通其義,曉其 理。這其間,宋哲元最喜愛的先賢語句是“博施於民,而能濟眾, 與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宋哲元最喜歡誦 讀《孟子》中一句話:“夭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 筋骨、餓其體膚”。
1896年,十二歲的宋哲元隨同作家館教師的父親,來到鹽山 舊縣劉宅塾館,陪同劉氏子弟就讀。正好這時,鹽山進士潘江在 京中刑部任職。宋湘及久聞潘江之名,傾心追求學問,於1897年辭去鹽山劉宅家館,赴京拜潘江為師。宋湘及在潘江的資助 下,參加丁酉(1897年)監試,以額滿落第。1898年,為謀生計,宋湘及只好在嚴尉史家中教家館。這樣,14歲的宋哲元又得以在北京嚴尉史家隨館就讀。宋哲元在北京讀了兩年多的書,直到1900年秋八國聯軍攻陷北京,京師大亂,其父宋湘及才率他返回樂陵。在北京,宋哲元拓寬了視野,增長了見識,他不僅從書本 上廣泛涉獵了帝王將相、英雄豪傑的傳記,熟知了諸葛武侯、嶽 飛、文天祥等偉大歷史人物的功業,慨然有建功立業、留名青史 的大誌;而且,從發生在北京的八國聯軍的燒殺搶掠中,目睹了 帝國主義強盜的侵略暴行,及其給中國人民所帶來的民族災難, 從而深感外侮辱國的切膚之痛。於是一種報國禦侮、保國衛民的 強烈的民族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從此深深地紮根在他的心中。
1901年,宋哲元十七歲,在列強瓜分中國,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年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宋哲元 的家庭亦不能幸免。他因生活艱窘,被迫“失學”,並“即務農”。這時潘江任廣西桂林知府,邀宋湘及去作幕賓。於是,1901年末, 宋湘及再次離家,前往廣西。為分擔母親的重荷,維持全家五口 人吹生活,作為長子的宋哲元,毅然放棄繼續求學的念頭,開始了自己的教書謀生的道路。
宋哲元授徒為生,頗有點類似乃父乃祖的樣子。然而,他卻沒有他們的功名,這就決定了他最終不可能成為擁有乃父乃祖地位和成就的業師。宋哲元設館教書,歷時三年。他曾先後在後顏家村、前顏家村、李仕村開設簡陋的塾館,招收十來個村童入 學,教授的課本也僅限於《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啟蒙小書。宋哲元教書別無過高要求,除由學童家長輪流供飯外,年薪僅十八吊錢即足矣。他對家境貧寒的孩子特別關照,有的不收J學費,而且也不用他家供飯。在課徒方面,宋哲元要求嚴格,但不體罰。他講解文史詩詞,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常結合歷史上防寇禦侮的故事,激發學生愛國上進的熱情。他每夭還帶領學生排列 隊形,操練步伐,並繞村跑步,以增強學生體魄。他的這種教學方法,在當時農村私塾中尚屬少見。
宋哲元把教書和求學結合起來,白天授徒教書,晚上則以讀 書進修自娛。遇到疑難之處,便向舅父沈蘭縈請教。他時刻銘記 父親對他的教誨:“君子莫進於學,莫止於畫(戲),莫病於自足, 莫罪於自棄”。他還常以荀子的話:“君子博學而參乎於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自勉。(張金生、李騰漢《宋哲元在樂陵生活片斷》,《樂陵文史資料��第2輯。 )
宋哲元的這一段求學和教書的經歷,使他長時期地接受儒 家經典的薰陶,這不僅為他以後的事業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而且也必然使他受著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哺育。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