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t wanna be here? Send us removal request.
Text
西藏桑耶寺修缮保护工程进展顺利
记者近日从西藏桑耶寺寺庙管理委员会了解到,总投资7697万元的桑耶寺修缮保护工程自2010年9月开工以来进展顺利,目前已完成近50%的工程量,此外针对寺庙主殿乌孜大殿的维修工作也正在规划当中。
已有1200多年历史的桑耶寺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哈布山下,是藏传佛教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院,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由乌孜大殿、四大洲、八小洲、日殿、月殿以及红、白、黑、绿四塔等建筑组成。199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桑耶寺,记者看到经过三年多的修缮保护,寺庙展佛台及一些庙宇殿堂已经焕然一新,朝佛群众转经、供灯的身影随处可见。在白哈王宫殿和灵魂殿,老远便能看到施工人员推车、锯木、运沙的劳动场景……
桑耶寺寺庙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布琼介绍,此次维修重点是桑耶寺展佛台、白哈王宫殿等建筑,内容包括对寺庙屋顶、墙面进行修缮,对木质结构的梁柱进行修补加固,对墙体裂缝采取灌浆加固,对寺内壁画进行修复和技术保护,以及对寺内消防、给排水设施进行规划建设等。
据悉,此次对桑耶寺的保护修缮是有史以来投资最多的一次,维修本着“不改变文物原貌”的原则,严格依照传统施工方法,坚持使用传统施工材料。
桑耶寺僧人平措多吉说,桑耶寺是藏传佛教各大教派中平等共存的“不持教派”寺院,受到各教派寺院的尊崇,目前寺院有108名僧人,工程全部完工后,僧人们的学经环境和信众的朝佛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
0 notes
Text
遗产被妥善保护 现在是藏族民族文化发展最好时期
西藏历史上投资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正在进行
从今年3月开始,西藏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三大文物”维修工程陆续复工。这一总投资3.3亿元的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于2002年6月正式启动,现已接近尾声。
从1989年到1994年,国家拨款5500万元和大量黄金、白银等贵重物资维修布达拉宫。2002年起,布达拉宫开始第二次大修。三大重点文物维修工程办公室负责人尼玛次仁介绍说,由于西藏海拔高、气候条件恶劣,一年中能够施工的月份较短。每年气候最寒冷的时候需停工,待第二年气候转暖时再复工。
始建于公元7世纪的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罗布林卡建于1751年,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园林建筑;萨迦寺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主寺,内藏浩繁的经卷和稀世文物。
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是国家援助西藏的重点项目,在当年的全国六大重点古建筑维修项目中占据半壁江山。
“十一五”期间,国家决定投入5.7亿元,对西藏22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进行维修。这也是在西藏实施的一次性投资最多、维修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
“一次性投入资金5.7亿元对20多个文物点进行维修保护,这在西藏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局长喻达瓦说。
西藏文物界人士表示,“文物维修是对西藏文化最好的保护措施。”
将要进行维修的这22处文物点中,包括15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要的寺庙和7处历朝历代中央政府有效治理西藏的历史遗迹。大昭寺、小昭寺、扎什伦布寺、哲蚌寺、色拉寺等都在这次保护维修之列。
在过去20多年里,国家和自治区政府已累计投资7亿多元,维修开放了1400多座寺庙、文物古迹和宗教活动场所。同时,西藏各地文物部门已完成对12万余件文物的登记建档工作。这项始于1999年的宏大工程,将为更好地保护西藏丰富的文物资源起到积极作用。
藏语言文字在西藏得到广泛应用
从藏语电视节目到藏文短信,从藏语文教学到藏文书籍和文件法规,如今,藏语文在西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均得到了广泛运用。
从西藏群众的视听文化生活可以看出藏语的广泛运用程度。西藏电视台在农牧区的入户调查显示,超过80%的农牧民将西藏电视台藏语频道作为首选频道收看。2007年末,藏语频道在全国少数民族语言电视频道中率先实现全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以更好地适应藏语节目的收视需要。
西藏藏语文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洛桑土美说,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藏语已经融入了西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藏族孩子继承母语的权利在教育体系中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多年来西藏教育部门始终把藏语文课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课开设。在课程设置上,小学开设1440课时,中学开设630课时。学校的各类考试均把藏语文作为考试科目,农牧区的夜校和成人学校广泛开展了藏文扫盲工作。
洛桑土美说:“旧西藏只有领主子女和少数僧尼才有受教育学习藏语文的权利,而广大劳动人民没有机会进入学校专门接受藏语文的教育。”
在其他领域,藏语同样得到了广泛运用。目前,西藏各级党政机关下发的文件、地方性法规以及大型会议的材料等均译成藏文,并与汉文同时下达,西藏每年的公文翻译量达5000多万字。
西藏的出版机构至今出版了各类藏文图书4900余种,印数达9100万册。为继承藏民族优秀文化遗产,西藏抢救、整理和出版了藏文古籍261部,近1.3亿多字。
近年来,从事藏文创作的作家先后创作出版了多部中长篇藏文小说。藏语相声、小品以及刚刚兴起的藏语情景喜剧更是被藏族群众喜闻乐见。
藏文信息化水平近年来不断得到提高。西藏电信推出的藏文手机业务实现了手机界面的藏汉双语转换,并且可以收发藏文短信。在国家的推动下,藏文计算机编码已通过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认证,成为中国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少数民族文字。
洛桑土美说:“藏文是藏民族文化的根,我们挚爱它如自己的生命。走过历史的长河,藏文正在以勃勃的生机走向未来。”
西藏文化艺术以浓郁民族特色走向世界
长久隐藏于遥远青藏高原的歌舞、唐卡、藏戏等藏文化艺术,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古朴清新之风让世人感到惊喜和新鲜,近年来,在世界掀起了一股“西藏热”。
自2001年“中国西藏文化周”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拉开全球访问序幕至今,“中国西藏文化周”已经先后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比利时、泰国等多个国家举行,西藏歌舞艺惊四座,令观众如痴如醉,每到一处都会引起巨大的轰动。“中国西藏文化周”已成为西藏对外文化交流的著名品牌。
从艺58年的藏族表演艺术家土登曾随中国西藏民族艺术团先后出访过英国、希腊、意大利、瑞士等国家。在英国女王的皇宫,他举行了个人专场演出,表演了长达55分钟的《格萨尔》说唱节目“宗巴赞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今年已经70岁的土登回忆起当时演出时的盛况非常兴奋:“观众对我的肯定也是对西藏传统艺术得到保护和发扬的肯定。”土登曾是拉萨市功德林寺的一位小僧人,还俗后他有幸学习藏戏、格萨尔说唱、藏语相声等,成为获得中国曲艺界最高奖——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的藏族曲艺大师。
泰国下院副议长素察·丹差伦参加了在泰国举行的“中国西藏文化周”后说,以前从未见���色彩如此丰富的艺术表演。无论是节目的形式、内容还是服饰,这台演出与以往任何一个来访艺术团体的表演都不同,让人感到非常新鲜。
奥地利科学院亚洲所藏学家赫尔穆特·克拉瑟在得知中国政府斥巨资挖掘整理藏传佛教经文后,期待着与中国同行分享研究成果。他说:“西藏不仅很好地保护了本民族的文化,还保存了梵文经典,这对世界文化是很大的贡献。”
西藏自治区藏戏团新落成的演出中心里,90名演员正抓紧排练大型藏戏歌舞《吉祥奥运》。经北京奥组委初选,《吉祥奥运》从全国上百个节目中脱颖而出,有望成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二十几个文艺节目之一。
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藏戏被誉为“西藏文化活化石”,已被列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正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如今,随着奥运的到来和藏区交通、旅游的发展,这一积淀了藏民族独特的庞大剧种,正在现代中国的精心呵护和创新传承中焕发生机。
西藏著名音乐人旦增边洛一手创办的“边洛工作室”是目前拉萨最好的音乐制作室。
当才旦卓玛高唱《翻身农奴把歌唱》,藏族歌手巴桑深情演绎《天路》时,洋溢浓郁藏族风味的歌曲让人震惊,并迅速唱响世界。亚东、容中尔甲、琼雪卓玛等一批藏族歌手,以及西藏首支摇滚乐队——天杵乐队等一批新锐乐队,在探索着更时尚、更现代的西藏现代音乐,并不断扩大着歌手各自的影响力。
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西藏的手工业就有了很高的工艺水平,如今,这一古老的艺术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大量深藏闺中的手工艺人制作的唐卡、纺织品、藏装服饰等远销到美国、日本、德国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
同样,世代扎根并流传于西藏各地、社会各阶层当中的谚语、故事、歌舞、戏曲、神话、传说,甚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生产、生活习惯也都成为各国学者收集、整理、出版研究的热门。
绵延千里的青藏铁路如同一条哈达,连接起西藏与世界。大型原生态演出剧目《幸福在路上》、《喜马拉雅》、《藏谜》等通过铁路让更多人感受到了西藏独特、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也成为展示西藏山歌王、情歌王、踢踏舞王、六弦琴王、热巴王、鼓王的窗口。
在旧西藏,拉二胡、唱山歌,是为达官贵人所不屑的乞丐技艺,从事各类金属加工行业的手工艺人则世代沦为“黑骨头”、“贱人”。如今,通过对藏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弘扬工作,西藏文化艺术进入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潮,越来越多的西藏民间歌舞、民俗文化走出高原,唱响世界。
1 note
·
View note
Text
西藏:保护弘扬传统文化 民族精神薪火相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民族精神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回顾“十一五”期间西藏自治区文化建设的成果不难发现,西藏传统文化正愈加受到重视和保护,传承人的确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推荐,为西藏民族文化的传承保留着火种。8月23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将专门立法保护。
记者近日从西藏自治区文物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了解到,自2005年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启动以来,通过对西藏民间艺术的挖掘和保护,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弘扬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西藏优秀民族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承和发展。
目前,西藏共有藏族天文历算、拉萨囊玛等6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包括藏族唐卡画师丹巴绕旦、藏医洛桑多吉、藏戏大师大次旦多吉等在内的53名来自各传统行业的名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此外还有222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34人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735项入选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确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仅是对文化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在保护的基础上,让这些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2009年,西藏自治区藏戏和格萨尔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年,西藏又有16项(包括藏族矿植物颜料制作技艺、嘉黎县民间故事、尼玛乡谐钦、勉唐派藏族唐卡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名单。
2005年以来,国家和自治区级先后投入4000余万元,大力实施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名录项目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有效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队伍、活动建设、学术研究以及宣传展示等工作,为实现“使西藏成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西藏自治区共启动了21个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工作。重点包括藏戏的各个流派,觉木隆藏戏、江格尔藏戏,迥巴藏戏,湘巴藏戏、雅砻扎西雪巴藏戏、琼结卡卓宾顿藏戏、昌都香堆藏戏、门巴戏;藏香制作技艺,囊玛等。
保护文物古迹 尊重历史
历经千百年的洗礼,在西藏这片高天厚土之上,至今仍保留着不计其数的珍贵文物,承载着这片热土厚重文化底蕴的历史文物古迹如今也在国家的特别关注下得以重焕光彩。
西藏“十一五”期间,国家共投资5.7亿元对西藏自治区22处重点文物单位进行保护和维修。经过前期调查准备工作,自2008年22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正式启动至今,已开工建设21项,竣工4项。
22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江孜宗山抗英遗址、夏鲁寺、大唐天竺使出铭、朗塞林庄园、昌珠寺、桑耶寺、拉加里王宫、色喀古托寺、科迦寺、古格王国遗址、拉萨关帝庙、波密扎木中心县委红楼、东嘎寺、乃宁寺、亚东清代海关遗址、太昭古城等。
在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中,如桑耶寺、阿里古格遗址等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进行过维修,历经多年,此次“十一五”期间,通过对这些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再次检查和维修,确保文物得到切实保护。
在各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施工期间,施工承建和监理单位均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严格按照“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维修原则,通过对文物单位施工工程实地考察、严格把关等措施,保护好文化遗迹,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
西藏自治区文物资源丰富,纯粹的自然环境,穿越古今的人文积淀,为西藏这片雪域高原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保护和发展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支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保护民族文化资源,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于国家,利在文化经典香火不断,代代相传,于民族,是精神和灵魂的延续
1 note
·
View 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