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tinglee1
suntinglee1
是一種除魅
16 posts
猶如亙竭的棄井,多為倏忽的喧囂
Don't wanna be here? Send us removal request.
suntinglee1 · 2 years ago
Text
三分鐘廢文:關於雞胸肉
■ 我看了前幾天的雞胸肉新聞,心血來潮,想寫廢文。
■ 自從跑步後,我跟沛萱開始調整了飲食。有意識地攝取更多的蛋白質,包含各種各種肉類、蛋、無糖��漿與牛奶。
■ 我大概有十來年不吃牛了。但半年前跟楊約沾美西餐廳聚餐,想說還是點個肋眼吃吧。吃完後驚為天人,腸胃洋溢著幸福,整個人也精神抖擻起來。我甚至跟楊說「我感覺到肚子在唱歌。」
■ 從那之後就破戒了。以前吃的拉麵,現在用牛肉麵取代。生魚片則用牛排取代。不但吃得更飽,而且還便宜了些。我向沛萱跟小明詢問了怎麼煎牛排,目前已經可以在十分鐘之內,煎出個五分熟、可以入口的菲力。以不會下廚的我來說,也算是件可喜可賀的事情了。
■ 好像有些離題,要寫一些跟雞胸肉有關的事情:我有一陣子常買超商的雞胸肉,但老實說我覺得有點鹹,不太好吃。
11 notes · View notes
suntinglee1 · 2 years ago
Text
Boston, we have a problem!
■ 昨天參加了台北星光馬拉松,半馬組。地點位在大佳河濱公園,沿著河堤兩側跑 21 公里。從下午五點半跑到七點半。
■ 這場半馬,自己設定以兩小時內跑完賽,俗稱破二,對於業餘跑者而言,算是初階目標。若能破二,則年底全馬破四的可能性就更大些。我私心以為,以之前兩場半馬的成績,破二是有滿希望的。
■ 比賽的前十公里狀態不錯,我愜意地完成了預定的配速。當時還心想:「這次應該能成功破二,��許可以快個五分鐘。」沒想到十三公里開始,體力大幅地衰退,體感以為在配速上,但錶上顯示的速度總是落後。 最後五公里左右,我推算慢��數分鐘,若不大幅加速,破二必定無法達成。但當下要維持在原本速度已相當地吃力,更不用說要加速了。
■ 最終,完賽時間是兩小時又兩分二十秒。比之前紀錄好些,但有些愕惋。
■ 根據賽後覆盤,我整理了幾個原因。主要因素是長跑的訓練不夠。我每週安排一兩次的十公里長跑,身體不習慣更長距離的配速,因此體力後期衰退相當快。再者,肌肉量還是不夠,其中包含臂部的發力、大腿的抬起、小腿與踝關節的穩定。另外我還注意到,腹部肌肉需要加強訓練,不然整體跑姿難以維持,身體較難向前推進。
■ 接下來計畫每週總跑量不變,維持在 40 公里,但增加長跑訓練的距離,約16公里。週間減少短跑量,以伸展、阻力與重量訓練代替。
2 notes · View notes
suntinglee1 · 2 years ago
Text
漫畫『獵人』的一些想法
Tumblr media
■ 在最終決戰還沒開打前,世界政府高層已有把握,用薔薇炸彈葬送蟻王;此外,有個高於獵人協會的勢力,打算藉此除掉會長派的人馬:其中包含殺了尼特羅,同時讓會長派聲勢全失。
■ 敵對勢力的戰略是:放任螞蟻殺害數百萬東果陀人民,同時尼特羅與蟻王同歸於盡。最完美的算盤是:雖然已經剷除蟻王,但因數百萬人民受害、尼特羅與諸多隊友戰死、餘下的人馬在獵人協會中失勢,進而由親敵派的獵人協專取代。
■ 我猜除掉會長原因跟新大陸有關。但元兇不是帕里斯通,因為帕里斯通是喜歡會長的。
■ 尼特羅出征前就已知道敵人佈下的死局。他的應對是:只帶莫老五跟諾布;雇用傭兵揍敵客家族。留下十二支等會長派坐鎮協會。
■ 我不確定尼特羅是否有考慮解救群眾。但在奇犽、莫老五與諾布等纏鬥下,鎮守了東果陀首都、守護人民。敵對勢力的戰略失策了。
■ 有些分析文章表示:「莫老五是整場戰役最不給力的人,智力武力上都被兩個護衛虐著玩。」這分析不對。莫老五的戰功在於以一人之戰隊保護首都數天、成功牽制蟻王護衛與順手挑掉了兩隻蟻兵。
■ 在最終決鬥之前,莫老五的體力只剩下三四成,但依舊是個開天眼的控場角:以智鬥困住護衛梟亞普夫、在彈盡糧絕下助攻護衛孟徒徒尤匹。個人的戰鬥雖慘敗了,但牽制護衛的計畫是成功的。
---
■ 一些冷知識:根據官方資料,蟻王是「放出系」念能力者。其造型跟念能力都是繼承了之前被吃掉的爆酷兒,這設定著實地獄;盲女棋士小麥是「強化系」念能力者,她能在無意識下強化了自己的大腦,精進棋藝。這設定實在出乎意料。
---
■ 蟻王篇中,我覺得最有意思的地方是:蟻王選擇從螞蟻成為人類的過程。蟻王名字的意思是「照亮是一切的光」,而在故事的結尾中,他的確將光明��給了盲女小麥。這段著實浪漫。
7 notes · View notes
suntinglee1 · 2 years ago
Text
《傳說的心理學3》速記
好似些地方讀不太懂,於此存參。我不確定有沒有誤讀,但先速記想法。
如果接受原文前段的論述:鬼魅的具現連結於個人表裡情感的斷裂。
那所謂的文字、音樂、廣泛地藝術創作,乃至各種將精神推至極限爾後記下的過程。也許可以被稱為某種除魅…嗎?
Tumblr media
2 notes · View notes
suntinglee1 · 2 years ago
Text
超羨慕!
Mono真的是大神…
8 notes · View notes
suntinglee1 · 2 years ago
Text
For a weirdo living in his own ivory tower, Tumblr may be a great place to record his ideas. For example, I find that the synthetic control method in econometric field can link to the mixture model, an old branch in statistical filed.
There are at least three breakthroughs to borrow the idea mixture model into synthetic control .
I need to survey more literature to confirm such finding is newest enough.
1 note · View note
suntinglee1 · 2 years ago
Text
Tumblr media
Daily supplement for a doctoral student, just borrowing from library a few minutes ago…
3 notes · View notes
suntinglee1 · 2 years ago
Text
他在黃昏時出生,落於荒煙中。
打從有記憶以來,他在草偃的小徑上,不斷地前走。
不知不覺中,小徑逐漸被蔓草淹沒,他只好拿起柴刀,使勁向前批出一條路。
黃昏時,他汗流浹背,氣喘吁吁。但前方望去依舊是綿延無盡的枯綠。他苦惱著多久才能走出其中…
突然間,他驚覺不對:發現自己不知為何身於此地、為何處除草、為何處向前?他趕緊回頭,想確認前來的足跡,但小徑早已消失。
他隻身一人蜷於蔓草中,祈求黑夜的到來。殊不知,此處只有黃昏,永恆地黃昏。
3 notes · View notes
suntinglee1 · 2 years ago
Text
All About That Bass
One summer, along about my sophomore , I dated a bass player. That girl showed me her room.
Isn’t it good, knowing she would? Ironically, it is dull as ditchwater, at least during the first few days. Instead of hanging out, I stayed in her cramped and humid apartment for entire two months, enduring the indifferent girl with her indifferent bass rehearsing. 
But after a few weeks engulfed in the  bass lines, I found that something aroused me: soft and plump notes she played pressed against my body, and the twang from her vibrating strings wandered over every inch of my hearing sense. Beyond that, I was completely swallowed up into the deep resonance.
1 note · View note
suntinglee1 · 2 years ago
Text
One Punched Man
Why was I eager for only one-punch? Why not two-punches?
Why not nonstop punches? Perhaps, an illusion of one-punch knockdown leads to being knocked down.
Not down the body but down the soul; a longer time needed out the hole.
0 notes
suntinglee1 · 2 years ago
Text
摻在一起做成撒尿牛丸,好不?
今天聽 podcast 時,聽到了一個有趣的說法:
「1951 年當電 bass 出現後,改變了全世界的音樂潮流,影響幾乎涵蓋了現存的所有曲風。」
Podcast 主持人引用的是國外某電 Bass 權威書籍的內容(該書還閒置在我架上)。我不太確定精準用詞為「改變」或「有關係」。但不論是因果關係或相關性,都令人好奇。
我稍微思考一下,有兩個在計量上有趣的地方。第一,撇除文字探勘,是否可以從音訊資料中,量化音樂潮流的時間趨勢。第二,假設存在可以量化的音樂潮流,如何推論「不存在電 Bass 」下,音樂潮流的反事實。
第一個問題,因為自己有碰點音訊工程,大概可以猜測文獻有什麼方法可以使用。對於第二個問題,近年發展的合成控制也許是一個出發點。
— -
同樣類似的問題,可以改問
「如果披頭���沒有解散,對於英國音樂潮流的影響。」
或是
「如果草東沒有派對沒有走紅,當今台灣獨立音樂圈的樣態?」
嗯,我知道第二個問題有點無釐頭。但我私心認為草東的發跡,某種程度上,強化了台灣普羅大眾對於獨立音樂的接受度。
Tumblr media
1 note · View note
suntinglee1 · 2 years ago
Text
也許狐狸喜歡小王子, 但也知道了小王子無法給予承諾,對狐狸是,對玫瑰亦是。
Tumblr media
狐狸說:
「如果你馴養了我,我們就彼此需要了。對我,你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對你,我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
小王子與狐狸的愛
是成熟的
是帶有祝福的
馴養與愛的定義截然不同
用心去愛,不代表就能相愛。
狐狸心知小王子愛的
就是那唯一的玫瑰
沿途冒險的風光
也只是一道又一道隨風而去的風景
狐狸最後對小王子說的是「再見」
小王子啊
好好去守護你心愛的玫瑰吧
17 notes · View notes
suntinglee1 · 2 years ago
Text
那些我們背對的幽光魅影
Tumblr media
我於上週四完成了系上的報告,最近幾天充滿了力脫之感。我惦記了此事將近兩年,能夠順利完成,實在感謝老闆。我試著將一些感觸跟啟發記錄下來,但發現所記下的文字情緒濃烈,反覆修改依舊無法淡化。索性將文章全刪了,改記錄一些其它的事情。
我深知自己在音樂上是個不足的人。老實說,過去對這件事情深感挫敗。而這樣的挫敗感緊緊地跟隨我超過十年。現在回想,這應該對於自己個性與行為上都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我從高中開始斷斷續續地彈奏 Bass,大學時期曾參加過一些樂團表演。但說來慚愧,認真開始聽音樂是在大學三年級,放下 Bass 開始念書之後的事情。除了一些 Hardcore 的音樂外,我花了比較多心思在聆聽後搖滾,一種沒有主唱、音樂性豐富但演奏技巧相對簡單的音樂。此外還聽了些古典樂、Beatles、台灣地樂等較為無害的音樂。
為什麼會說是無害的音樂呢?因為在選擇上,我有意識地避開些稍具有演奏難度的曲子,如 Funk 或是數字搖滾之類的。當然,古典樂與 Beatles 並不簡單,只是這些曲子離自己遠,因此容易抽離。
說來奇怪,雖然我過去沒有任何演奏爵士的經驗。我最恐懼音樂居然��它。好幾年前,我只要一聽到任何爵士曲,心情定會被強拉回挫敗感中,甚至會感受到生理性的不舒服。
之於我,聆聽音樂是痛快的 — 既痛苦又快樂。我這症頭有些嚴重。因此許久,我刻意避免去看音樂的現場表演。
我對於音樂大概經歷了憤怒、逃避等過程。到了三四年前,我開始對音樂感到恐懼。當然我沒有立志成為職業音樂人,但恐懼來於,我意識到自己還是對音樂有所渴望。渴望躲在高牆之後,但自己仰望著高牆,徘徊許久,卻始終無法跨越。我害怕自己不具備克服挑戰的精神力。久而久之,已經對此事漸漸絕望。我不太確定是不是自己想得太過嚴重。但總之,我前幾年的確身處在充滿音樂性的阿鼻地獄中,並沒有誇張。
我於前年十二月開始拿起 Bass 重新練習,並直接選擇最害怕的爵士樂作為開始。
到底是什麼樣契機呢?
我沒有明確的答案。也許是,那一陣子改編皇后合唱團生平的電影上映了,當中有個橋段是兩位團員吵架,其中一位說:「你會感到憤怒,是因為你認知到自己沒有才華!」我先是愣了一下,然後笑了,痛快地笑了。
覺得這些人實在是相當地勇敢啊。
我現在把比較多的時間花在練習 slap 上,一種敲擊 Bass 弦的技巧,可以營造較強的節奏感跟演奏張力。我正在練一首 Marcus Miller的歌,叫做 Run for Cover。說來慚愧,從去年十一月練到現在,前奏、主旋律、即興都用較慢的速度走過數遍,但始終不太對味。我猜依照自己執著的個性,可能還會反覆地、慢慢地繼續練習下去吧。
我希望自己已經跟音樂和解了。能夠處在和解的道路上,這種感覺讓我很安心。
最後以一段村上春樹寫於《萊辛頓幽靈》中的文字作為總結:
「我在想,我們在這人生當中真正害怕的,不是恐怖本身」…「恐怖確實在那裡。…它以各種形式出現,有時後壓倒我們的存在。但最可怕的是,背對著那恐怖,閉起眼睛。由於這樣,結果我們把自己內心最重要的東西,讓渡給了什麼。」
而我的情況,可以用音樂作為���比。這大概是在這次報告中得到的一點心得。
3 notes · View notes
suntinglee1 · 2 years ago
Text
側寫:《火影忍者》的小李
Tumblr media
在火影忍者中,我最喜歡的角色是小李。小李不會忍術,被認定為弱者。但靠著努力,他觸及了強者們的邊。
我猜想,那些如小李的人,深深地認知了自己的不足。但他是慈悲的,他理解並且想保護那些,跟他一樣不足的人。因此,他在心底有已有了一顆盎然毅力的巨樹,一個無堅不摧的忍道;一個即使失去性命,也想要證明並且保護的重要東西。小李所有的努力皆源於捍衛忍道。而,這努力的過程使他在心的根部灌溉了顆樹木:一套具有脈絡的自信。
我繼續猜想。這兩股能量雖然相輔相成,但是不能互相依賴、不能企圖使用其中一端去平衡另一端。不然如同走鋼索的人般,一不小心就會摧毀了心中根部,那長久細膩灌溉的樹木。
火影忍者中有一段,小李為了打敗天才般的強敵,廢掉了自己所有的武功。之所以這樣做,我猜小李想要能夠藉此捍衛自己忍道。
這一段讓我好心疼。幹他媽的心都碎了一地。
我很想告訴他:其實你很棒,你擁有相當優異的天賦、你很溫柔,而且你已經證明並且保護了心中重要東西了。就算這個世界不了解你,但你的忍道深深地讓我著迷。請別繼續苛責自己了,你值得得到更多的愛,尤其是自己的愛。
最後,僅想把這些話送給那些形而上的小李們。
2 notes · View notes
suntinglee1 · 2 years ago
Text
考察:關於《房思琪》一書的擦邊球
Tumblr media
我於今年年初起,開始在持續社群平台上發文。
我想要實驗一些論述方式,更想嘗試在不同精神狀態下寫字。包含焦慮、憤怒、開心、放鬆、連續熬夜幾天、連續睡幾天等等;接著,我在心情較客觀時,重新感受當時的文字,同時搜集一些觀眾 (如果有的話)反應。
這些試驗,是因為我想確定:於各種精神狀態下,我的文字是否還是可以脫離當下,依循著同個道德標準;並能指向一件 — 只有一件 — 我所在意的事情。
目前看起來,雖不滿意,但可接受。
— -
我反覆讀了「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為了考察作者的心理狀態,我也讀了些心理學書籍,包含心理諮商的側寫與病患的日記等。
此外,我看了作者的訪談。大概十來次有了吧。老實說,作者在訪談的三層��問,也是我持續思考的問題。我借用作者的語彙:
「我,持續地、痛快地思考的,既痛苦又快樂。」
以我目前的智性,我無法回答她的叩問。我甚至不知需要多少時間,才能碰觸這問題的核心。
但我想要先把這些文字記下。然後不斷地投擲擦邊球,看能不能愈趨核心。
以上是關於文字的動機。我目前能寫下的僅此而已。
— -
其次,
我很喜歡村上春樹的文字,村上春樹有著私人且深層的地獄。雖然痛感無法被比較,但我猜測,他所處的位置並不下於「房思琪」一書的作者。
村上春樹擁有異於常人的耐性。他經年累月,重複地搬運井底的淤泥,藉由大量側寫與重構,進行考察、測量與反思。即使在他初期的作品「挪威的森林」一書,文字就已經超脫了他的痛感,重構成某種觀者的視角或較超然的省思等。
因此,村上春樹的字,讀起來…不痛。
「房思琪」一書,動機並不是省思,而是側寫。側寫作者當下的心理狀態。我讀起來很痛,痛翻了,甚至讀完之後頭痛了幾天。
作者的字動搖人心、強烈地共感他人。甚至,作者有能力創造新的體驗,將沒有這種痛感經驗的人,帶入她的當下。誇張地描述,我覺得作者有重構現實的能力。
作為她的讀者,我好奇:如果作者能夠繼續寫作,而且如果有一天,她能夠超脫她二十來歲的心境,
那我又會被她文字帶往何處呢?
2 notes · View notes
suntinglee1 · 2 years ago
Text
Tumblr media
考察:關於同理與其超越
「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你會原諒現在的我。」
此話出於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剛好在上工前看到這段字。作為醒腦跟練筆,我想單就這段話,用文字捕捉自己的思緒。
我先試著繞離原文的語意,改寫如下:
「你如果了解我過往遭遇,或許你可以同理我因此遭遇下,所帶給你或世界的困擾。」
原文中兩個動詞:「認識」與「原諒」,情感上嗅起來有些濃稠,而且難以用文字捕捉。我將其改寫成「了解」與「同理」,想藉由著熟悉的語彙,掂量不同的文字於心中的感受。
我私心對「認識」一詞的最純粹的想像為:「大腦認知他人的客觀遭遇」加上「心靈上共感他人的主觀情緒。」兩者差別來自:即使皆立於相同客觀基石上,但因個人視角的不同,因此感受了相異的情緒。
我覺得「了解」這概念較接近「大腦認知了他人客觀遭遇」;而且很抱歉地,大多數的情況,我們無法完全地共感旁人的地獄。也許是錯覺,我讀原文中「認識」一詞,有聞到ㄧ絲類似的乞求。
因此我選用了「同理」這詞兒,我想表達的是:雖然只是部分,但你的遭遇也引發我一些共鳴,一些帶有痛感的共鳴。我不再如此苛責你了。
因為啊,你我有著類似的疼痛。
「同理」伴隨的連結是痛感。大家都痛了,大家都不好過了。這是我對於原文詮釋的某種折衷。
我很希望能捕捉另種連結,一種超越痛感的連結。也許可稱為一種更諦觀的「同理」:我倆不但感受著相似的疼痛,也分享彼此負痛前行的歷程,也因此賦予了痛感新的詮釋。也許某時,我倆可以一起渡過它。
在那種「同理」下,我倆都痛過,但我倆的連結是可以超越苦的。
— — —
目前能用捕捉文字捕捉的大概是這樣。
寫於最後,之於我,原文中的「原諒」帶有絕望。因此不想談論。我甚至懷疑,到底在這世上,有誰有能力或有資格原諒誰。因此,請容許我再ㄧ次,超譯作者的話:
「我啊,如果認識從前的我,那我可以原諒現在的我嗎?」
2 notes · View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