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t wanna be here? Send us removal request.
Text
心平安,手感做原我:專訪阿原肥皂創辦人江榮原( 轉載自印刻文學雜誌採訪)2009.7.1 《阿原的肥皂傳奇》在二○○八年九月出版,就是雷曼兄弟宣布破產、全球金融海嘯狂襲的那一個月。太平洋的這一端,北台灣的金山海角,阿原肥皂生產團隊和阿原農場裡的「做實人」猶仍日復一日,安靜沉著的勞動著,於時間的流動中身心安然,不知外面的資本主義世界已經天翻地覆、鬼哭神號。 二○○九 年「阿原肥皂」邁入第四年,不過是一塊肥皂嘛,你說,但 這一塊高單價的肥皂卻在經濟黑暗期裡,隨著中產階級美學、樂活精神與手感經濟的勃興一再衝高業績,從台灣賣到星馬和中國大陸,還將推出「非安打不可」的新產品洗頭水, 這還只是未來阿原系列產品的一環。 你不知道一塊肥皂背後的悠悠風景,也無法想像一塊肥 皂會與天地、政治、宗教、文學、音樂,如此緊緊相纏,相互滲透,說到底,就是一種世道與人心的維繫,又述說著一種隨機相遇的偶然與創作的自由,不僅僅是品牌,也不僅僅是本土在地、有機天然、手感經濟而已。 「阿原」真有其人,他叫江榮原,這個《阿原的肥皂傳奇》 裡頂著光頭,與勞動者站在一起的黝黑精實中年男人,一走進堪稱低調空間美學典範的阿原肥皂淡水工作室,又倏忽變身成文學的朝聖人,說起故事和道理來滔滔不絕,腦袋裡還裝著一具電力驚人的創意馬達。 這樣的江榮原對「傳奇」二字確有一些敏感,如果不是出版社堅持,他喜歡的是低調柔軟的「風情」。 說傳奇太沉重也太霸氣,這不是阿原肥皂的樸實哲學,也無法展現阿原肥皂中心思想的「低姿態勞動力美學」。「風情」裡則含藏無邊無際的溫柔想像,還有他一路走來的反躬自省。 便是 江榮原用自身的生命故事孕育了阿原肥皂,阿原肥皂又有了屬於自己的生機,一眠一寸的長大。 對底層勞動者江榮原有一種本能的關心,真誠的尊敬,從勞動者身上他看到父親的身影,以及他不斷搬遷不斷轉學的寂寞童年。 每一個寂寞的孩子都在尋找出口,江榮原找到的是閱讀,小學時除了漫畫和台灣民間故事,他也讀了《簡愛》、《西線無戰事》、《愛的教育》、《戰地春夢》、《野性的呼喚》,一遍又一遍的隨著 文字遁入另一個世界,然後再由黃春明、洪醒夫的鄉土小說、八○年代風起雲湧的報導文學以及深度報導台灣底層邊緣故事的《人間雜誌》,賜予了他一身的血肉和 骨骸。 阮義忠、黃春明、楊憲宏,江榮原牢牢記住了這些名字,但是當時,他與他們相遇的路還很遙遠。 這就是「阿原肥皂」的原形,「你不知道這些書對我的影響有多深呀!」江榮原說。 有人說人生是一連串的累積,江榮原的人生卻是切割的了了分明。三重高職畢業後他進日商公司工作,卻礙於學歷無法升遷,後來又當過美編,再成立廣告公司,為大企業做廣告文宣,為民意代表策畫選舉戰略,之於社會風氣把台灣帶入集體恐怖而泛生深惡痛絕之感,「台灣需要正面的力量,需要祝福」,他極剴切地說。 十幾年高低起伏的事業帶給江榮原一筆積蓄,一身反覆過敏的皮膚,以及一大塊不知如何填滿的空虛心靈。有一天,他決定「暫停營業」,歸零,等待下一個出發點,這一歸就是三年。 這三年恐怕是江榮原一生中最實在的日子,他每天端坐看書,參《金剛經》與《心經》,讀賽斯書,也聽佛經,學瑜伽,上遍新時代課程,又研習漢醫,學會了針灸和經絡推拿。 有一天朋友來訪,原意是想來鼓勵想像中「窮困潦倒」的江榮原,卻看他住得一室清爽,書茶飄香,禁不住氣起來大罵道:「喂,你還沒有那個條件過這 樣的生活!」 對未知的以後,人到中年的江榮原不是不慌亂,可當他一慌亂,就會被一本書吸引而欣然神往,沉浸其中而忘記現實,比如 《逆境的祝福》、《當生命陷落時》、《當下的力量》。 《當下的力量》搭上「心想事成」的秘密旋風是如今的暢銷書,很少人知道它之前有另一個譯本,江榮原比較這兩個譯本,「第一個譯本是純粹因為感動而翻譯,第二個譯本變得太商業,但兩個譯本都有可取之處。」 靈鷲山的心道法師、法鼓山的聖嚴法師,都在這段期間成為江榮原「精神上的追隨者」,《枯木開花》一度讓他看到淚流滿面,他看法鼓山,「簡直就是心靈的誠品」。 江榮原沒有想到他的肥皂將在誠品販賣,誠品的勇敢在打破被框限的台灣味道,這也是阿原肥皂想要做的,「我不要把阿原肥皂搞得像台南擔擔麵,不要以為只有台南擔擔麵代表了台灣的味道」。 為什麼是肥皂?早在開廣告公司時江榮原就自己做肥皂,那時是因為需要,他的皮膚無法與化學藥劑和平相處,便憑著對祖母、曾祖母做肥皂的記憶慢慢摸索,又在三民書局找到幾本應用化學的書,以最大的熱情把手工肥皂一塊一塊做出來,除了自己用,還用月桃葉、芭蕉葉包起來送給朋友,沒想到這份小禮讓朋友大大驚豔,便 有開有機商店的朋友建議他做來試賣,這便是阿原肥皂的前世。 二○○六年「阿原肥皂」事業總部在萬里鄉一處民宅誕生,江榮原帶著三個 員工從頭教起,雖然只有三個人,只有肥皂,而肥皂不過是鹼、油與水混合的低門檻工業,但這些都沒有限制江榮原的想像。 他的心很大,一開始就立志打造一個代表台灣好氣味、好滋味以及好品味的完整品牌,當第一塊肥皂生產出來,他甚至想找阮義忠拍攝照片,想用黃春明的小說內文���包裝,一直到現在,江榮原都相信這 構想終有一天會實現,不只阮義忠,還有蕭青陽、郭英聲等等。 媒體用「爆紅」描述阿原肥皂的一飛沖天,但 「爆紅」二字反遮掩了阿原肥皂 「洗身也洗心」的精神,它「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大象無形,大音稀聲」的原創概念。阿原肥皂因此用七個人做三個人的事,肥皂裡於是有了人的溫度和感情。連有機肥料都不用的去耕耘一塊休耕二十年的三甲地,這是對土地和自然的敬重。 今年初,阿原肥皂有員工被扣掉三千元年終獎金,因 ���沒有用完公司每年補助來看電影、表演(雲門和歌仔戲是一定要看的)、買書、上訓練課程的兩萬元「消費券」。江榮原也恐怕是最愛送書給員工的老闆了,《虎與狐》、《世界又熱、又平、又擠》、《紫牛》、《藍海策略》都是他送過的書,不過送出最多的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因為這本書和《小王子》不一樣,每 個人都看得懂」。 然而肥皂究竟不只是肥皂而已,一塊肥皂承載著無限的想像。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塊柔軟的地方沒有被滿足,這一點江榮 原深深明白,而滿足必須通過想像,當提供想像的材料夠豐富,必然的,就會與文字、文學、文化發生關係。 這就是江榮原與阿原肥皂要走的路,即使路是越來越複雜曲折,也將反過來萬般考驗、艱辛實踐「愛惜人身,將心比心」的初衷。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