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書藝問道 ブックデザイナー 呂敬人の軌跡 (京都dddギャラリー第246回企画展)
展览地点:京都市下京区烏丸通四条下ル水銀屋町620 COCON烏丸3F 📍京都dddギャラリー(ddd) 展出时间:2025年04月10日(木)~06月04日(水)
展讯📖:書藝問道 ブックデザイナー 呂敬人の軌跡 | dddギャラリー
摄影:表 恒匡
0 notes
Text
“书艺问道” 东京站开幕


🚩ginza graphic gallery 東京都中央区銀座7-7-2
书艺问道 吕敬人的书籍设计之路
(ggg 第406回企画展 2025年2月12日- 3月27日)
🔸自序(节选)
…… 回归传统的视点,中国拥有悠久而辉煌的书籍艺术发展史,珍惜本民族土壤中生生不息的文化遗产,以敬畏之心重新认识东方古籍之美:“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考工记》),缺一不可。杉浦先生一再强调:“传承与创新像两条腿走路,一前一后交错而行,如果前腿不是有力地深踩大地,后腿就跨不出前进的一大步,这大地就是本民族文化的土壤,没有深深吸纳传统文化的第一步,就没有迈向前方未来的第二步”,令我醍醐灌顶,难以忘却。
面对传统与未来,继承与创新,东方与西方不要独守一端,所以设计中始终抱着“不摹古却饱浸东方品位、不拟洋又焕发时代精神”的追求,即不盲目复古,克制赶潮流的欲望,但又要做到适应时代审美的需求,寻找真心向往的「书艺问道」之路。
承蒙厚爱,这次受邀在东京ggg和ddd画廊举办展览,从我的40多年设计作品中选择了50余件供大家观赏。我的设计经历了从无知到懵懂的坎坷实验,至今还有许多不解,故甚感不安。谨此,通过这些作品若能让观众感受到拥有一丝东方语境的华彩书香,则不胜荣幸,并期待诸位方家指教为盼。
感谢30多年来给予我教诲的杉浦康平先生,93高龄的他特为展览撰写导言而深受感动。感谢本次展览的策划人祖父江慎先生、赤崎正一先生、佐藤笃司先生,展陈设计中泽先生的友情支持和悉心指点,以及ggg的田仲文、高木美部、伊藤纱知美为展览的辛勤付出,您们辛苦了。谢谢!
——吕敬人 2025.立春

ggg策展团队在工作中展现出极高的专业度和热忱,从2023年开始,历时一年半,并于去年8月来到北京,与吕敬人先生讨论展览思路,选定展出书目。
🔸如何安排展陈?
设计师中泽仁美将“树木”作为核心概念,设立了三重层次:

一、桥 离入口最近的1层展区。放置以《朱熹榜书千字文》、《怀袖雅物》为代表的重量级作品。在形似桥梁的站台上,书籍如同工艺品一般连接古老与现代,展现作者怀着将书籍文化如桥梁般延续至未来的愿望。

二、林 B1层展区。创造一个��是在森林中探险的空间。这个区域有更多的解说和图版展示配合,每部作品的设计与制作过程均有全面的介绍。

三、轮 2层展区。犹如图书馆般明亮的环境为来访者营造一个可以慢慢静下心来阅读和享受书籍的空间。人们拿起书本,体验翻阅的乐趣以及纸张质感。环形桌子犹如时间的年轮,将不同年代的作品依次排布其中。





🔸本次展览海报及出版物ggg Books则由敬人设计工作室吕旻担任设计。海报中的图形来自吕先生手绘“书(書)”、“艺(藝)”、“问”、“道”四个汉字的局部,一方红印为南京设计师速泰熙先生的篆刻作品——“华彩书香”。



🔸展览开幕当天,中垣信夫、葛西薰、新村则人、涩谷克彦、大迫修三、羽良多平吉、白井敬尚、松田行正、山口信博、高田唯、团纪彦,设计理论家臼田捷治等著名设计师到场,安尚秀(韩国)、黄炳培(中国香港)、科蒂·特里维迪(印度)、金炯均(韩)以及许多国内的设计师朋友也专程前来,令吕先生非常感动。下午三点,吕敬人与平面设计师佐藤笃司、前《IDEA》杂志主编室贺清德进行对谈,讲述其人生轨迹对于设计创作的影响,尤其���谢在日本学习阶段,杉浦康平老师给予的悉心指导,以及对一些重要作品设计理念的讲解,活动现场座无虚席。






🔸本次展出的50多组作品,在东京ggg展结束以后,还会在4月10日前往京都ddd画廊,展期持续到6月4日。希望美好的书籍能与更多人相遇!
摄影:吕昊
0 notes
Text

書藝問道 ブックデザイナー 呂敬人の軌跡 (ginza graphic gallery 第406回企画展)
展览地点:東京都中央区銀座7-7-2 DNP銀座ビル1F/B1F 📍ギンザ・グラフィック・ギャラリー(ggg) 展出时间:2025年02月12日(水)~03月27日(木)
展讯📖:書藝問道<BR>ブックデザイナー 呂敬人の軌跡 | ギンザ・グラフィック・ギャラリー
0 notes
Photo






来自敬人工作室的新年问候 2020年注定是难忘的一年。自正月开始,中国受新冠病毒(covid-19)影响陷入停摆,随着疫情的扩散,人们在世界各地的生活也都相继偏离了正常轨道。在写给2021年美好寄语的同时,不得不向今年因新冠病毒去世的病人、医护工作者,以及我们身边一时或永远无法相见的亲人、朋友道一声“想念你”。 因应保持社交距离的号召,敬人老师减少了外出活动,往年频繁的设计教育活动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早、晚在小区内规律地散步。图六来自老师用手机拍摄树干的照片。树的表皮看似一成不变,却年年不同,它粗糙、沉稳的质地让人联想到牛的脊背。刚巧明年是牛年,于是我们用photoshop修图的方式,借助自然的“画笔”绘制了一头壮硕的牛。 贺卡的材质选用了竹尾的新罗莎(NT RASHA 244g 无垢)纸,希望用它细密的肌理来再现树皮传导养分时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
3 notes
·
View notes
Photo
2015年,@敬人纸语 搬迁至南锣鼓巷,敬人老师做了全新的空间设计。工作室团队也为纸语打造了“Paper in Mono/单色生活纸”系列。“Paper in Mono”的产品涉及文具、餐饮等领域,推崇以纸本色、无印刷或最低限度印刷加工的理念去完成产品。系列的主视觉形象采用纸张开切的单线图,搭配连续不断折叠的纸卷,鲜明的色彩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受。 365个形态拼接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循环往复,象征环保的工艺与人们随处可以触碰到纸制品的日常。虽然成熟的产品尚需假以时日,但现在店内的“网红”纸墙即该系列的实体化设计,顾客可以优先按照心怡的色彩选取不同质地、不同品牌的纸张,这一看似简单的设置就是“单色生活纸”理念的最佳体现。
1 note
·
View note
Photo

《敬人书语》的腰封上有个可爱的看书老头儿。这个摘去眼镜的读者形象是吕老师近几年签名时会随手画的自画像~
6 notes
·
View notes
Photo




《我与乔冠华》全书米黄色的调子,是工作室书架上最像秋天的一本书。封面由敬人老师于1994年设计。翻开看版权页,出版后二印数量已达11万册,同步发行过精、平装两个半本,照片为精装版。 护封使用了当时还较少会用到的五色技术,主人物肖像、椭圆形作者像的外边缘以及手书题字的外轮廓均印有金色油墨。金墨之下,乔冠华先生标志性的灰发(曾被外交家周南形容为“Romantic Grey”)、西装面料整齐的斜纹在特定角度下闪烁出微光,犹如铜版画一般。精装版的环衬印刷有欧洲大理石纹纸的传统花纹,象征面向西方世界的外交家视角。天头、地角的纹理最终又融化在一抹暖色之中,恰好呼应作者开篇提到的,旧居院中两棵大榕树上“那一片粉红色的丝丝缕缕的花朵”。
2 notes
·
View notes
Photo










《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Early China: The Formative Period of Chinese Civilization,设计于2009年。
古陶纹的肌理在护封上触手可及,内封布面与书函的天地包布分别使用了两种双色布。松软的红土与闪耀着绿松石色彩的黑夜呈现出的上古气息。封面一侧的橙色是纸张本色,宛如大地之上黎明的微光。封底处还有设计师为同期举办的展览手绘的艺术字,因怕破坏书的稳重感,而藏在这个角落里。
0 notes
Photo









2017年底,首都博物馆出版部计划将所出版书目归类为——典藏、特展、读城、史志、文献、学人、文论、译丛等八个书系,以便让不同的出版商在出版图书时可以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制式。于是,敬人工作室担任了为新出版物形象系统设计标识的任务,几轮提案下来,我们最终与委托方商定采用延展首博标志的方法,让书系标识与之并置时不失主标形象原有风格(图五中心处即著名设计家岳昕老师为首博设计的经典标志)。敬人老师带领我们团队针对“典、展、读、史、文、人、论、译”这八个文字进行图案化的变形,文字设计虽然并非工作室的专长,但结合图案还是更加得心应手一些。设计师在8个特征字的局部结构中找到了“鼎(典)”“格架(展)”“鬲(城)”“云(志)”“陶罐(文)”“人”“脸(论)”“交叉(译)”这八个与各自系列内容相关的物品形态,设计出了新的象形字,粗略观看又与对应文字相似。
书系标识刚刚投入使用两年,不久前接到了一张照片,是出版部老师发来的合并在一起的新近出版物“全家福”,特别开心,想到编辑们在执行这个标准时需要和不同的设计师进行沟通,一定付出了很多辛劳。有细心的读者可以关注一下首都博物馆推出的大大小小的出版物,看看这些悄然发生的改变。
2 notes
·
View notes
Text
得到什么,同时也会失去什么……
“得到什么,同时也会失去什么。人们往往能立刻感受得到当时的舒服、方便,但不到彻底失去时却很难察觉,等到彻底失去时甚至会忘记它曾经存在过。”——高见邦雄《雁栖塞北——来自黄土高原的报告》


这本书敬人老师设计于2005年。版面上空四分之一,一、二级标题都使用了探出式的设计,与同期的敬人工作室作品相比,创意新颖。正文字体纵向压扁了5%,读起来似乎并不会受什么影响(也可能是高见先生或是译者的语言太过流畅所致)。


本书的图片来自桥本紘二,桥本是长期关注农民生活的日本摄影家,他于上世纪90年代跟随高见创办的“绿色地球网络(GEN) ”组织一同扎根在大同农村地区13年,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影像资料(图9是桥本紘二的作品集《中国黄土高原》,更多的这组系列照片可以通过绿色地球网络的网站观看)。

刚刚引用的话来第九章“何为富裕?”,一次同事因病在大同医院的住院,高见回想起二哥因病早逝,自己作为家中的三子,童年和青年时代都得到了父母和哥哥的格外照顾,反而学业、事业无成,远隔家乡千里的土地和他自己的人生被纷乱的根须所缠绕,不禁潸然泪下。然而植树这种工作就是如此,“失败立竿见影,好的结果迟迟不出。但反过来看,效果虽然缓慢,但副作用少,在结果出来之前,有充分的时间思考”。

高见将黄土高原上的孩子们比作娜乌西卡——宫崎骏动画电影《风之谷》中酋长的女儿。风之谷过在影片中是一座正在沙化,且被邪恶孢子侵袭的城市,娜乌西卡肩负着拯救风之谷和保护村民的重任。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自然环境的改善,还是要靠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



如果您有时间,推荐您读一读这本《雁栖塞北》。
0 notes
Photo

NCPA classics古典音乐厂牌形象由敬人工作室设计于2016年设计,在过去三年中,工作室为NCPA设计唱片、DVD近百款。2018年厂牌正式在Sony Hi-Res平台发布数字唱片。作为厂牌自身划时代的产品,设计时我们希望注入不同于传统实体唱片的视效活力,既然媒介已经突破了传统,去“违背”一下唱片购买者的习惯也有了勇气。可以看到图1陈萨的钢琴协奏曲专辑上,仅仅使用了极其概括线条去呈现国家大剧院的外轮廓。机缘巧合的是,第一次登陆数字平台,NCPA选择了Live现场系列,围绕剧院轮廓做文章的想法很自然地得到唱片公司总经理和编辑们的支持,方案一稿通过。正式上线前,钢琴家陈萨还亲自为她的专辑选择了配色。
1 note
·
View note
Photo










《敬人书语》由重庆大学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著名设计家刘晓翔担任本书的整体设计。晓翔老师对文本倍率化的理性设计,可以说是本书的一大看点,加之本书丰富的体例更是让逻辑缜密的设计语言在细微处发挥到极致。《敬人书语》收录了吕老师自千禧年之后写下的56篇文章,除了19篇书籍设计论文外,还首次汇总了老师回应友人所撰写的以及于期刊、展会上发表过的文章。这些文章按照体裁归入书艺问道、对话、人物谈、创作谈、书评、展序、教学档案等七个单元之中。话题涵盖了从基础的版面构成、字体设计、材料印制、图书编辑、手工书甚至是出版产业规划等多个领域,几乎可以当作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近二十年出版行业的全貌。下图与大家分享的是2017年本书成书前的一本打样,当时书名暂定为“敬人话设计”,使用过的痕迹记录了设计过程的一个片段。全新版的《敬人书语》可通过当当网购买 http://product.dangdang.com/25322240.html
0 notes
Text
一张珍贵的感谢状
“2020年1月1日起,长江正式进入十年禁渔期。”看到这则新闻,想分享一张感谢状背后的小故事。

这张感谢状是武汉白暨豚保护基金会于2014年8月颁发给工作室的。同年年初,敬人老师在中国地图出版社的一位老朋友曹江雄先生突然来访,提及《人与生物圈》杂志想委托我们制作一张信息图。曹先生充满期望的眼神总是难以拒绝,不久我们便同杂志社的两位编辑到访了基金会所在的武汉水生所。整个水生所像是一座迷你水族馆,被丛林覆盖,位于以重烟火气而闻名全国的武汉市市区内,却分外静谧。

“水族馆”的后院有一方平静的露天水池,从工作人员口中得知这里便是白暨豚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此时白暨豚在长江绝迹已接近十年的时间。虽然所有这些先进的高科技设备顺理成章地转向保护、拯救江豚的工作方向,但从各位工作人员的脸上可以看到一丝不安。

为了号召更多的政府部门联合行动,基金会寄希望于用一张言简意赅的图片向水、林、牧、渔以及跨多个省市的市政相关责任部门提出保护江豚的三大措施,其中第三条措施“实现十年休渔期,保护长江种质资源库”正式从今年实施。整个设计过程持续了约四个月,杂志社主编陈向军老师、水生所的科研团队都非常支持敬人老师提出的用绘画与信息图结合的表达方式。


成果最终顺利于2015年首期《人与生物圈》杂志中发表,信息图以折页形式呈现。全程参与江豚保护调研工作的先义杰博士还撰写了“为动物发声、为科学代言”的文章谈及首次和书籍设计师合作的体会,文章刊登于《书籍设计》杂志第14期。


0 notes
Photo


Jingren Book Design Workshop #8
赤崎正一 + Jonas Voegeli
2017.07.10-23
3 notes
·
View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