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mgik
annesmoviehub · 7 years
Text
「水底情深」─那不是愛、是控訴,而且無聲
(原標題:為什麼水底情深比意外更適合拿頭獎?)
Tumblr media
奧斯卡給獎政治正確的傳統各界有目共睹,隨波逐流、反映當代氛圍的習慣也不是一天兩天。第90屆奧斯卡開獎前的風向是:好萊塢性醜聞大爆炸,多人此生大約無法再以過去光環遊走影壇、《大災難家》(The Disaster Artist)男主角James Franco抱走金球獎影帝後,遭爆曾伸狼爪,從此在各大電影獎消失無蹤。「時間到了」(Time's Up)因「#我也是」(#MeToo)應運而生,重大場合大家都說上幾句,尤其女星,演講三句不離性別不平等的壓迫現象。
與這個主題乍看息息相關的《意外》(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在各大電影獎項連莊拔得頭籌,這部由 Martin McDonagh 編導的黑色喜劇,內容描述一名女兒遭人姦殺的母親(Frances McDormand 飾),因為遲遲等不到正義,在密蘇里州外租下三塊廣告看板,對鎮上警方施壓,希望真相水落石出。
略談《意外》,第一次觀影的感受是,節奏詼諧詭譎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恰到好處的結尾更有畫龍點睛之妙,不禁拍案叫絕。但整個頒獎季,各界紛紛將電影旨趣與性別平等作連結,難免感到莫名其妙。喪女之痛僅僅是電影背景,也只是氛圍營造的橋段之一,故事由這裡開始,卻並不圍繞這件事,更沒有在這件事情上獲得圓滿結局,導演編劇大做文章的部分另有其事。反倒是同樣入圍多項大獎的男配角 Sam Rockwell,全片性格刻劃極其入微,流漏出的諷刺感不亞於女主,若將《意外》全片宗旨歸納在為性侵發聲,未免太小看導演,也太扭曲整部電影的意涵了。
相反地,出自 Guillermo del Toro 之手的《水底情深》(The Shape of Water),乍看只談人獸之戀,充斥古典與浪漫,實寓意深厚,不難看出電影既想打造優美觀影經驗、又想借題發揮的野心。雖基於某些原因,不是個人心中的完美電影,但本屆奧斯卡拿下頭獎當之無愧。
Tumblr media
《水底情深》背景發生在冷戰時期,女主角 Eliza (Sally Hawkins 飾)是個啞吧,住在畫家 Giles (Richard Jenkins 飾)家裡幫傭,並在美軍研究單位擔任清潔工,非裔的 Zelda(Octavia Spencer 飾)是她最好的朋友。 Eliza 在實驗室水缸內發現了被軍方從南美洲抓來的人魚,人魚的外型奇異,被激怒時具攻擊性,遭電擊凌虐、綑綁而沒有自由。 Eliza 開始偷偷送食物給他、放音樂給他聽、教他手語,兩人日久生情。
管理實驗室的 Strickland(Michael Shannon 飾)是個一心想升官、目中無人的軍官,不斷說服高層殺掉人魚作研究,美軍科學家、實是蘇聯臥底的 Robert Hoffstetler(Michael Stuhlbarg 飾)百般阻撓,因為他認為人魚具有靈性,能夠溝通,應作為活體研究,不能貿然殺害。 Eliza 眼看人魚將遇不測,連同 Robert Hoffstetler、Giles 和 Zelda,偷偷協助人魚潛逃,住到 Eliza 家中,劇情後續如火如荼地展開。
本片細節講究,從衣著到音樂,無不和場景完美交融。表面上看,這就是一部略嫌老掉牙的故事:善良的弱者、邪惡大壞蛋、緊張的你抓我躲橋段、打打殺殺,頗落俗套,劇情大架構略乏新意,也是個人比較不喜歡的地方。
但撇除劇情架構,電影中俯拾即是的隱喻卻撐起這部精緻巨作。全片大膽用層層議題包裹中心主旨,大自然(怪獸人魚)、喑啞人(Eliza)、清潔工、女性、非裔(Zelda)、同志(Giles)、學者(Hoffstetler),分別對比文明社會的人類、能言者、主管、男性、白人、異性戀和國家機器及權力傾軋,這是強權和弱者的對比,是達爾文主義和人道關懷的拉鋸,是剝奪與犧牲的累世劇情。現實社會中處處可見的強弱關係,在這部奇幻童話中被刻劃得益發刻骨銘心。
將所有角色擺在一起,織成了一張悲情的網,圍繞著成功、菁英及進步主義打轉,只能提出卑微的控訴。 Eliza 不能說話,人魚不懂語言,同志不能表白,這些弱勢設定與全片主旨交相輝映,一幕幕都在影射族群剝削和無聲抗議。
Tumblr media
片中多次出現的「綠色」,包括 Strickland 的凱迪拉克、他妻子做給孩子們吃的果凍、Giles 前東家指定的廣告修改風格……,都是對進步、未來、科技等追求的嚮往及投射。汽車銷售員不斷強調,車身是「未來的顏色,先生您就來自未來」;廣告商也不斷吹捧,說「綠色才是未來、是趨勢」,同時也提到了新興攝影技術的高端。這些滿腦子對「綠色」的憧憬,正是對科技進步、資本主義競爭的追求狂熱。於此同時,那些先天弱勢的族群便遭排擠、不被接納,在時代的洪流裡被吞沒。
不過也因此,導演內心的柔軟和溫暖在本片架構中更嶄露無遺。現實世界裡頭,弱勢者命運往往坎坷,許多人沒能翻身,生生世世過著邊緣的生活,被霸凌卻無力回擊;但在電影裡,Guillermo del Toro 串起一顆顆受傷的心,給他們相愛相知的權利、能夠扳回一城的力量,即便無法說話,也能在心底歌詠戀情、也能遇見真愛,即便無人相助,也能力拼強大武力。片中的弱勢者們孤身一人時力量微薄,攜手共度卻能顛覆預設腳本,如 Giles 告白碰壁後答應替 Eliza 救出戀人、Zelda 放下顧慮挺身相助等,都在暗示著團結的力量,似有鼓勵之意,要弱勢人們不要放棄希望。
如果用童話的層面看待「水底情深」,那麼這是一部唯美、精緻、對角色刻畫入微的小品;如果用社會意識的層面切入,全片則無處不展現導演對世界的憐惜和人道關懷,以溫柔筆觸,替脆弱的群體發出了強而有力的無聲控訴,同時處理環保、性別、種族、身心障等議題,卻又能夠緊扣主旨、拿捏恰到好處,沒有詞溢乎情的疑慮。「水」片能脫穎而出,勇奪奧斯卡最佳影片及最佳導演,在女權反撲、職場平等議題抬頭的該屆奧斯卡上,只能說是當之無愧。
後記:原文撰於奧斯卡開獎前
1 note · View note
annesmoviehub · 7 years
Text
一一 ── 貌合神離
Tumblr media
22年後進電影院看楊德昌的《一一》,相隔長久時間新鮮感卻並無褪卻,時代的劇變絲毫沒有洗去電影的精妙與刻劃入微,反而因為年代久遠,筆觸尤深,諷刺手筆都變得韻味有致。電影節奏忽快忽慢,片長近 3 個小時卻晃眼即過。全片故事線繁多,緊緊相扣,相應對照,乍看瑣碎敘事,其實深意暗藏、禪意饒富。
片頭以鋪張的喜事開場,同時呈現整個家庭生活的轉折處,奶奶病倒、阿弟濫情、NJ 巧遇舊愛、婷婷的友人墜入情網讓她眼紅...等等;片尾以簡約的喪事收場,奶奶離世、敏敏回家、NJ 告別紅粉知己,家庭生活卻回歸平靜坦然,盡在不言之中。導演巧妙的安排,讓主旨於片尾再次鮮明:生命的起落與悲喜,未必與表面所見相符,真正的幸福來自心態坦適、順其自然。
Tumblr media
在公司都偏管理階層的一對夫妻、就讀北一女的長女、可愛的小兒子,與年邁的外婆三代同堂,住在台北市大安區的公寓住宅,乍看應當平凡美滿的家庭,其實人人都對生活徬徨,對生命失意,對彼此的愛感到陌生,也都看不清自己。洋洋拿著照相機、拍下後腦勺一舉,就像在提醒片中人物、也提醒觀眾,我們再怎麼聰明,對自己和身旁的人總是知道得太少,在廣大的世界裡因而顯得盲目。
全片多處使用人際對比,凸顯導演所欲呈現的關係。例如父女的關係和夫妻的關係,婷婷是女兒,卻坐副駕、和爸爸更有話題,與她相比,身為妻子的敏敏與 NJ 間明顯沒有激情,只剩下生活上的遷就,也為NJ日後的精神出軌埋下伏筆。
除此之外,還有婷婷的愛情。婷婷和胖子以及莉莉和胖子的關係差異明顯,觀眾很容易感受到胖子對莉莉上心,婷婷或許只是一時的陪伴。導演巧妙運用這段關係,烘托 NJ 和舊愛阿瑞的戀愛本質,包括交替呈現兩對戀人牽手過馬路的畫面,以及回憶第一次「開房間」時的反應,藉婷婷和胖子的關係,暗喻 NJ 和阿瑞之間──儘管乍看相愛,也不會長長久久,更如最後NJ所下的決定:就算重來,他也會做出一樣的選擇,兩人並非「命中注定」。
故事人物眾多,每個角色卻都鮮明,且都有著不可告人的秘密,對最親近的人有所保留,對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滿意。這些親愛的人都如同陌生枕邊人──即便常伴左右,卻像兩個獨立的個體,呼應片名暗喻的主題:一和一兩槓上下擺放,照理說應當成為一個「二」,但片名依舊讀「一一」,意味兩人即使成雙成對,彼此關係卻還是疏離,無法合而為一。
1 note · View note
annesmoviehub · 8 years
Text
海街日記
Tumblr media
海街日記
- 痛苦相疊即是溫柔
因為伯伯所以研究起了是枝裕和的電影,第一部是幾年前看過的「空氣人形」,第二部是伯伯喜歡的「比海還深」,第三部,是「海街日記」。
故事發生在鎌倉,自力更生的三姊妹因為一場葬禮,與同父異母的妹妹鈴子相遇,開始了共居生活。三姊妹的父親多年前因為婚外情,拋家棄子,與鈴子 (廣瀨鈴 飾) 的生母共度餘生,後其生母逝世再娶繼母,鈴子於是照顧久臥病榻的父親至其臨終。三姊妹的母親在前夫離開後遠赴故鄉,留下長女幸 (綾瀨遙 飾) 撫養次女佳乃 (長澤雅美 飾)、么女千佳 (夏帆 飾) 長大成人。
鎌倉市背山面海,正對湘南海岸,舉目所及盡是筆直岸線與夐袤靛藍。恬淡的海風輕拂小城,看似平靜的生活其實暗潮洶湧。故事圍繞著四姊妹,並以幸和鈴子著墨尤深;四個女子各有著天差地別的性情,全片卻無處不顯露著深深羈絆,從反骨的次女佳乃身上最可看出端倪,雖然夜不歸宿、嚮往爛醉如泥的自由生活,她卻仍一定回家吃早飯、嘴上說著想搬走但從沒有付諸行動。這一切都拜幸「長女如母」的風範所賜,她一手拉拔妹妹、白手起家,在醫院裡是好護士、在家裡她是好姐姐。
然而,幸壓抑複雜的堅忍性格,在鈴子進入家庭之後,成為四人最沉重的課題。她對生父生母的恨意濃郁難解,矛盾的是,雖深深恨著出軌的父親、對妹妹的情人指手畫腳,自己卻與有婦之夫發展著地下戀情。也因此,儘管幸對鈴子說著「有什麼心事都可以說出來」,對鈴子而言,要在幸的面前訴說奪走三人父親的生母的事,是極其難以啟齒的。隨著劇情鋪陳,觀眾無須聽到佳乃的一席話,也能感受到「幸和鈴子其實非常相似」;壓抑、為人著想、固執,這些共通點雖然深化了彼此身分的矛盾,卻也奇妙地使兩人更為惺惺相惜。
Tumblr media
是枝裕和擅長鋪排樸實的血脈之情,雖少了曲折離奇,卻因衷於呈現真實人性,每每使觀者心有戚戚。片末,幸帶著鈴子看鎌倉的海,幸對著海喊道「爸爸是笨蛋」、鈴喊著「媽媽是笨蛋」,隨後二人緊擁淚落,我們才明白導演的深意──我們預期恨會隨四人的包容與相處消失,其實不然──恨並不會逝去,痛苦永遠存在,但相互交疊的痛苦卻是無比溫柔的。帶著恨與愛織成的一切,才是生命最深的羈絆。
2 notes · View notes
annesmoviehub · 8 years
Text
La La Land
Tumblr media
La La Land 樂來越愛你
【2016年進入尾聲之際,累積整年的眼淚還是被賺走了,不被動人音樂、也不被聲光繽紛的劇碼收買,卻是踏踏實實心碎了一次。和張洋一起走出戲院時,午夜月光灑落大街,像延長的電影,通往夢境樂園。】
「真的很難看,」朋友說,「唱唱跳跳,不喜歡這種形式。」
進電影院前,被這樣警告了,半信半疑的;最終還是走了進去,因為屈服於兩件事:一是Stone,二是爛番茄──不知道何時開始Stone挑片的能力沒讓我失望,爛番茄呢,那一定又是更早以前開始了。
今年我已經看了10多場電影,前前後後也花掉自己很多辛苦存的生活費,到了年底特別窮酸的時刻,想再多看一場,都得要斟酌再三。朋友的話說完,我開始回想很多事,High School Musical,Mamma Mia,Pitch Perfect,這些不要說花錢進電影院,就是要我去巷口的白鹿洞租片都懶;歌舞片的魔咒是,進入狀況的人像發瘋一樣沒人理解,無法進入狀況的,被過多的情緒淹沒,迷失在聲光繽紛的劇碼裡,獲得一次十分不舒服的觀影經驗。
燈暗,銀幕一亮,畫面是通往洛杉磯的高速公路,停滿車輛載著紅紅綠綠的人,顏色醒目,人們相互唱和,在車間與路肩跳舞,駕駛都成了舞者,喇叭聲都化作音樂的點綴。僅此一開場,一點也沒有要喬裝成一般愛情喜劇的姿態,儘管突兀,卻煞是乾脆痛快。
故事場景拉進Mia的咖啡廳裡,她在咖啡廳當吧檯手,卻做著躍上大銀幕的美夢,工作只是短暫寄居的處所,被責備也心不在焉;一次次被拒絕的試鏡經驗,讓她感覺生活才像悵然若失的一場夢。男主角Sebastian是眷戀老爵士時代的優秀鋼琴家,拒絕世俗商業的工作邀約,只因與音樂的理想相悖,在狹窄破舊的公寓裡、堆疊成山的未繳帳單中,理想依然堅不可摧。兩人在Sebastian丟了工作後的歲末相遇,開啟相扶追夢的戀情,有逗趣,有欣喜,也有心酸。
電影敘事浪漫且跳脫現實,歌曲與對話間銜接得不著痕跡,似夢非夢,時真時假,虛實交替貫穿了這部兩小時的影片。電影最精妙的,是將背景敘事營造進細節中,省去流水帳的交代與鋪排,高明大膽又不見斧鑿。這個手法從片頭到片尾處處可見,也未因故事進行得如火如荼而轉為拋頭顱、灑狗血的粗糙編制。
Tumblr media
New Yorker資深影評人Richard Brody批判導演不懂得將主角夢想的深厚與背景融入電影中,應該解釋Mia童年的夢想如何成形,並非只用阿姨的影響一筆帶過。實是Mia的夢已與她片中所到之處連結甚鉅,包括房裡牆上的巨大女星海報、走進片場向Sebastian介紹電影製作過程時,背後駛過的巨大製片卡車、色彩繽紛如馬戲團般轉動著的劇組……,導演細心地把各種觀眾能察覺到的視覺元素都融進她的日常生活,並不需花費一時半秒來解釋她作夢的過程,唯一稍有提及、卻也不費唇舌的,只有她挫敗回老家時圍繞房間的戲劇獎盃和相片而已。此外,Mia對Sebastian音樂的感受、兩人漸行漸遠的不安、為其欣慰的複雜情緒,導演只用一個畫面便交代完整──她在人海裡微笑,笑容充滿祝福感動,卻被人潮狠狠地推遠。
與Mia情形不同,Sebastian的夢想建立在不可動搖的堅持中,Mia的默默無聞是因尚未被看見,Sebastian的難圓美夢卻是因為固執和不願妥協的本性,從影片初始對一張凳子、一間酒吧的沉迷,不願屈服於指定樂章即明顯可知。Damien Chazelle在Whiplash時就做到了音樂、心境與故事線三面合一的效果,在La La Land也相同。他不斷運用Sebastian闡述音樂的方式來表達他的真實感受,整部電影因為他的喜好充滿爵士風情,也嶄露了爵士古典和現代的多元風貌。
Damien Chazelle對Mia的背景交代是畫面式的、對Sebastian的背景交代則是聽覺式的;對前者強調的是嚮往、對後者強調的是原則。嚮往和原則於夢想都是普世價值,並無須過多著墨,即可引起巨大的共鳴;導演利用題材的親民性,迴避了冷飯熱炒、落入眾多先前文本俗套的風險,化危機為轉機,用精緻的細節營造出一部截然不同的追夢電影。
唯一稍嫌不完美之處,是導演對這部電影的市場定調拿捏模糊,既希望取悅大眾、又希望取悅專業影評圈,導致了一個矛盾的結果:藝術感強烈、敘事卻並不深邃。儘管如此,還是被譽為最有Academy Awards Best Picture得獎之姿者之一。
電影另外成功做到的一點,是僅僅用一條時間線講了三個故事,乍看是一部電影,其實有三部的重量:一個是關於Mia的,一個是關於Sebastian的,最後一個是兩個人的。Mia追夢是辛苦煎熬的,飽受忽略批判、不被肯定,但熬過去總有收穫,是最典型的追夢腳本,她的痛苦被融進 “The Fools Who Dream”這首歌裡,直觀式地引人共鳴;Sebastian追夢的過程則是現實的,他在遇見Mia後做出妥協,學會認清夢與現實的界線,他既是最先改變自己去接近夢想的人,卻也是最先遠離夢想的人,從他身上,導演反映出了「夢想本質非常脆弱」的事實。最終兩人美夢成真,過去歌舞的浪漫都化為現實美好──代價是畢生難忘的一段愛情,愛情終於回到夢裡,兩人在La La Land (Los Angles 夢工廠) 相遇作夢,惺惺相惜,當兩人分離,便也把戀情留在這座夢境樂園,完美結局只存在想像之中。
Mia和Sebastian,所有人都明白自己和他們相同,在夢裡糾結、挫折、妥協、有失有得;這世界本沒有完美結局,也不總是盡如人願,但我們都中了夢想的毒,幻想、追趕、然後盡情地心碎,如Sebastian形容爵士,也恰為夢想本質── 
“It’s conflict and it’s compromised, it’s very, very exciting.”
Tumblr media
0 notes
annesmoviehub · 8 years
Text
Toni Erdmann
Tumblr media
Toni Erdmann 顛父人生
【跟張洋到超大電影院看這部德國片,現場少說有幾百人,在放映燈下特別像是一場童話。】
男主角 Peter Simonischek 詮釋一個性情古怪,天馬行空的父親 Toni,如何在遙遠的羅馬尼亞探訪忙碌的女兒 Ines (starred. Sandra Hüller)。這本是一個溫馨的故事, 疲憊不堪的工作狂女人, 千里迢迢趕到異地的父親,鮮少相聚的父女深情,然而,現實並非如此。 導演用片段日常拼湊兩人的生活,Ines的任何行程總伴隨著偉大的目的,Toni則缺乏動機,只為搞怪,甚至影響到女兒的工作。一個人 失序搗亂,另一個汲汲營營;一個熱愛製造無俚頭的樂趣,另一個充斥責任義務和功利。觀眾跟Toni一起漸漸發現,Ines並非家人們所言那麼光鮮亮麗、功成名就,成就的背後總是伴隨著深刻的容忍、壓抑和捨本逐末,資本世界裡的追逐,也往往不乏荒誕脫序的腳本,顛覆社會對完美成功的想像。
Maren Ade同身為女人,極度寫實地描繪 Ines 生活裡的壓迫、緊繃、恐懼、急促,以及漫無目的的空洞,在電影裡,我們看不見Ines被刻意賦予任何典型傳統的女性特質,更不刻意去迴避她女性的本質,卻也因此,她的角色格外真實。所謂「強人」,何嘗不是咬緊牙關硬撐著的一���諷刺劇碼,Ines 的壓抑還有逼近精神分裂的自我鞭策,終究崩解,電影裡唯一的歌曲Greatest Love Of All,雖則為Ines忘情高歌,卻在在體現身為人父對女兒的關愛與不捨。整部電影雖然在荒誕和混亂中不斷往前推行,卻離不開主調──父愛無所不在,不論是以什麼形式,縱然無法完全參與女兒的人生,也想要她過得快樂而有尊嚴。片末,Ines究竟能不能接受父親的人生哲學,體會箇中深意,導演留了伏筆,她戴上怪帽和假牙,又猶豫地取下,燈就亮了。
功利與rat race本身都是難戒的癮,需要花上一輩子領會;更難戒的,是即使被往外推開不下千百次,也要纏著妳不放──因為我不願妳僅僅為了名利而踐踏自己,──那是 Maren Ade 詮釋的父愛,赤裸深刻,讓人不住落淚。
(因為愛妳的片名到底在翻三小,這部更適合叫做因為愛妳)
0 notes
annesmoviehub · 8 years
Text
The Lobster
Tumblr media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是在2016年的3月,今年春天,和宸兩人在午夜前夕擠進小小的電影院,天空飄著毛毛雨,有點陰涼。記得那天晚上,川還因此對我發了頓小脾氣。
《單身動物園》講述一個奇異的世界,單身的人會被送進旅館居住,在期限內若找不到伴侶,就要被變成動物。有些人選擇變成狗,有些人選擇變成狼;男主角選擇變成一隻龍蝦,因為可以活得很長。
電影處處充滿諷刺的劇碼,單身者不見容於世,唯有找到伴侶才是完美結局。壓力下催生的關係讓人們放棄自我、屈就、逃避真實、偽裝,在美好的表象下共生、共享。逃出牢籠的主角David來到了森林,加入一行單身的人們,出雙入對的生活成為禁忌,他們不相愛,幫助彼此而毫無感情牽扯。在這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自由不再奢侈,David卻在此遇見「真愛」。
Yorgos Lanthimos 的姿態這麼高傲,毫不在意票房,正如演員們在專訪座談中的回應,「我們,就是,喜歡」,這部電影用了像山一樣多的隱喻,卻赤裸裸地把愛情的本質嶄露無遺。人們究竟可以為愛犧牲奉獻到什麼地步,太多的堅持與原則是不是尋找伴侶的束縛,究竟比較悲慘的,是孤老終身、還是偽裝自己,以白頭偕老。當你遇見真愛,對方卻總會改變,你愛的究竟是誰,真愛是不是永遠存在?這些問題,都在裡面,也都沒有答案。
我最喜歡的角色是一個擁有一頭美麗金髮的女孩,她為自己的頭髮感到驕傲,也希望找一個髮質完美的男伴。但她終究失敗,變成動物的前一天,即使男主角向她示好也不為所動。後來她被變成了一匹美麗的馬。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像她一樣,但我總是希望自己像她。大限來時,也要秉持初衷,毫不屈就現實或他人的期待。
如今過了半年,發生很多事,自己也改變很多,重新回去看這部電影,感受特別深刻。
雖然人都自私,也常常一直改變,我很慶幸的是這麼多年以來,即使遭遇各式各樣的事,挫折、難過、欺騙、失望、落寞,在愛情裡我要永遠當像馬一樣的女孩。我期許自己終究在等待一個頭髮閃閃發光的人,縱使要變成馬,我也會一直等下去。
0 notes
annesmoviehub · 8 years
Text
奏鳴曲 Sonatine
Tumblr media
星期二跟宸去看北野武,一直到結束前一刻都依然被無數的畫面給填塞著。然電影的最後一幕,出現得太迅速,唰地一下,像鐵針敲在神經上發出尖銳的響,黑暗裡的我禁不住潸然淚下。
北野武在「奏鳴曲」裡講述日本黑道村川的故事,體系裡有爭權奪利、有相互傾軋、有忠誠有犧牲、有背叛有逃亡。村川殺人不眨眼,冷眼行走人間,失去太沉重,卻因習以為常而輕盈如雪。一切至終帶他走出危難,也走到盡頭,像一發發子彈,毫無顧忌,槍聲裡有悲鳴。人都善良寂寞,邪惡總出自身不由己。生命只是棋,這比喻並不新穎,每每正視,都依然如千刀萬剮,割切我們對溫柔的想像。
奏鳴曲這樣,菊次郎的夏天這樣,北野武是這樣,你跟我也都是這樣。
1 note · View note
annesmoviehub · 8 years
Text
Irrational Man
Tumblr media
Annie’s Movie Hub
《Irrational Man 無理之人》
哲學教授Abe Lucas樂於探討康德的道德論述和存在主義。當他調職前往學生Jill的學校任教,兩人相遇,彼此的生命都逐漸產生變化。Abe有股奇特的魔力,深深吸引他身邊的女人,包括人生順遂、甜美可愛的Jill,也為他所著迷。Jill看見了Abe個性中的敏銳和脆弱,是這麼理性、這麼悲觀,卻又聰慧美好。她離開了原本的愛侶,與Abe談起一場跨齡熱戀。直到兩人遇見被法官Thomas Spangler責難的婦人,Abe的人生彷彿瞬間找到了活下去的意義,隨之而來的謀殺案,也考驗著Jill與Abe之間的感情。
諷刺大師Woody Allen善於用詼諧、輕鬆的氣氛,詮釋悲慘、駭人的故事,浪漫的爵士樂、明亮清澈的畫面,營造出幸福洋溢的感覺,與故事背景格格不入,透著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誕。Abe的人生沒有動力、沒有目標理想也沒有快樂的追尋,如同一具空虛的軀殼;雖貴為「理性的哲學思想家」,卻也一再做著違背所謂道德的事:他接受了有夫之婦的勾引,上演校園不倫戀情,計畫謀殺、偷竊,然後用華麗的詞藻和辯解包裝他的所作所為。更荒唐的是,看似聰慧的Jill被這一切神秘所迷戀著,甚至差點釀成難以挽回的悲劇。
乍看之下,這是一部浪漫喜劇,語調輕鬆、氛圍恬靜,運鏡穩定而溫柔。「早熟」的美女學生Emma Stone婉約細膩,哲學教授Joaquin Pheonix是等待被了解的寂寞之人,劇情設定似乎能夠導引出一場世紀之戀,拋開年齡、經歷、價值條件,用相互理解來建構靈魂層次的愛情。但幽默的Woody Allen偏不落入這符合觀眾期待的腳本,他就是要告訴你,這一切都只是bullshit──當Jill發現Abe的祕密以後,真有如大夢初醒──那些冠冕堂皇的謊言、自我救贖式的厭世哲學,也才令觀眾驚愕於自己徜徉在這場想像裡的可笑怪誕。劇中出現的哈哈鏡一幕令人印象深刻,Abe與Jill熱戀如日中天的時刻,卻也透露著兩人感情的扭曲、異常,暗示著未來的可怕悲劇。
當迷戀成為迷惑,浪漫成為爛漫,貌似渾然天成的理性,也只不過是詭譎異常的無理之人。Woody Allen又一齣出色的諷諭小品,提醒著人性的脆弱與愚蠢。
1 note · View note
annesmoviehub · 8 years
Text
Room
Tumblr media
Annie’s Movie Hub 《Room 不存在的房間》
這是一個悲慘的故事,但悲慘的,究竟是離奇命運,還是現實人生? Joy和五歲的兒子Jack生活在房間裡,陽光從天窗灑進,流理臺的左邊是浴缸,床的前方是飯桌,他們哪裡也不去,哪裡也不能去。 房間是Jack的全部,Joy是除了他自己以外唯一的人,這個世界只有「你和我」;房間的外面是太空,太空中有很多電視星球,再外面是天堂。Jack看電視,認為電視上的東西都不是真的,固定時間回家的「老尼克」有奇特的魔法,可以從電視裡變出他們的食物和玩具。因為世界是如此地小,自己也就變得龐大,Jack天真而無比快樂。然在他滿五歲的那年,Joy做下的決定徹頭徹尾改變了原本的生活,世界再也不同Jack所想像。
本片前半段,「房間」是Brie Larson與Jacob Tremblay唯一的舞台,兩人的日常生活僅止於不到2坪大的空間,情感卻格外清晰、踏實。無窮無盡的想像只存在電視裡,蛋殼可以做成玩具、馬桶的水箱漂浮著手做的帆船……;生活在床邊故事、一天24小時的親暱裡,完整了一個小男孩的成長經歷。電影後半段,跨出「房間」的Joy面臨的是早已不同於七年前的社會,還有四面八方湧來的關切與質疑;而這一切,才真正令Jack明白真實世界的模樣。
這部改編自Emma Donoghue同名小說的電影,由原作者親自執筆編劇,且大幅參與拍攝過程、斟酌演員的表達和敘事方法,頗有破除「改編電影比不上小說好看」的先聲。也因此Brie Larson的內斂溫潤,Jacob Tremblay的靈動純真,都與《Room》的劇情結構妥善地結合。真要說美中不足之處,是對完整呈現原著的過於堅持,對諸多接踵而來的事件著墨過深,使調性失焦,難免可惜。
《Room》所揭露的不只是一個高潮迭起的社會事件,更是人性在簡單與複雜間所跌宕的心境轉變。同樣受到囚禁,Joy是痛苦的,Jack卻是快樂的;Joy渴望逃離房間,Jack卻依然深深想念,即便剛逃出房間,也想回到自己的床上、即便已經事隔多月,還是想回味曾經以為的全宇宙。片尾,當Joy和Jack回到「房間」時,Jack很訝異,房間怎麼似乎縮小了呢?他看著房間裡所有東西的遺跡,轉頭對Joy說,「是因為門打開了」。在房間裡,Jack呼出凝結的水氣想像自己是噴火龍、跟蛋殼蛇作伴遊戲;到了外面,他捧著智慧型手機看卡通影片,對所有玩具興趣缺缺。在房間裡,Joy和Jack吵架了得馬上和好,因為房間裡只有他們兩人;到了外面,Joy可以跟吵鬧的Jack隔離、她可以吞藥逃避,因為Jack再也不只是依賴著她生存。乍看之下,這對母子重獲自由,可他們卻落入了另一個巨大的牢裡,挑戰著他們對世界的認知與想像、他們彼此之間的愛和親密。他們不再只需要自得其樂的能力,還得有堅韌與更多的相愛相知。
我們都曾經擁有安全快慰的童年,總有一天,也都要離開那可愛的世界。童年就是「房間」,打開門便是成長;當門開了,許多事物都難免消失的命運,我們再也不可能一如以往,為平凡無奇感到滿足快樂、在生活中的小細節裡,察覺樸實單純的美好。因為世界很現實、很大、很可怕,瞬間就能拆散彼此。我們多幸運,能夠成長至今,身邊的一切、所有的人,也因此是這樣值得我們深深感激。
正如Jack的在電影中的旁白,「這世界有這麼多東西,有時候還有點嚇人,但是沒關係,因為你跟我還是在一起。」(There’s so many things out here, and sometimes it’s scary. But that’s ok, because it’s still just you and me.)
0 notes
annesmoviehub · 8 years
Text
Spotlight
Tumblr media
Annie’s Movie Hub 《Spotlight 驚爆焦點》
奪得2016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Spotlight》,由Tom McCarthy執導,描寫2001年為波士頓環球報工作的真相調查小組,如何深掘一起大型的宗教包庇案,並且大舉公諸於世的真實故事。這個名為「Spotlight」的調查小組,是四名對新聞追查資歷豐富、飽含熱情的記者所組成;他們於新主管到任後,經過討論,奉命調查波士頓教區神父猥褻兒童的事件。 挖掘陳年真相本非易事,Spotlight面臨的不僅僅是資訊回溯上的困境,更大的壓力,來自天主教會中相互包庇、掩蓋事實的封建體系,也因此令蒐集資料、追查脈絡格外困難重重。然而,儘管一再遭到婉拒、勸阻、要脅,Spotlight小組的成員並沒有放棄;他們用盡人脈、挑戰自己的私交,四處打探尋訪,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專業諮詢,甚至提出尖銳的質疑,以便獲得更多的情報和真實。他們以記者之名,惹惱法院的公務體系、得罪了辯護律師、挑戰了天主教會在當地的崇高權威;他們犧牲睡眠與生活時間,還有大量的心力交疲,最終一步步突破被封鎖的真相原委,2002年一月於波士頓環球報上,大幅報導了共計400多篇的事件重現,不但掀起群眾熱議,更引發了湧現至今的教會自白潮。 以敘事能力見長的Tom McCarthy,在《Spotlight》中充分發揮了這項長處,搭配演員恰如其分的演技、故事本身的豐富內涵,將整起事件的來龍去脈交代得萬無一失。紀錄片性質的電影,往往較其他類型有著更多挑戰:重現真相的使命、縮小的發揮空間、擺脫全知觀點的敘事本能、以及電影本身娛樂性質的拿捏。因此,處理紀錄片的命運,不成功即會令人不知所云、難以身歷其中;成功的紀錄片,便能善用事件本身真實的性質,帶給觀影人更強烈的體驗、感動。 在《Spotlight》中,Tom McCarthy成功了,他有系統地將漫長的調查過程區分成多段,並在每一段中置入相同性質的劇情、於每一段劇情中再做出些微的改變;這樣的運作模式,替觀影人無意識的塑造了章節脈絡,幫助理解前後因果和察覺形勢轉變。如Walter運用人脈搜查、Michael在法院和律師間周旋和「死纏爛打」、Sacha一次又一次的接觸受訪者、Walter和Sacha與律師會面…等等,這些橋段都不只出現過一次,而是被細心地反覆安排在每一段章節中,形式也幾乎相同:主要的人物並無改變、主要的話題並無改變、場景也都十分類似。透過這樣的模式,我們可以在相當冗長的故事中,回顧同一條訊息線的進度,比如Eric Macleish先禮後兵的態度、Mitchell Garabedian原本的防衛心態到片末的誠懇、Jim Sullivan不斷的迴避乃至終於妥協,這些有跡可循的線索,並非無心插柳,堪稱別出心裁。 除了敘事結構的完美,另一方面,我認為《Spotlight》很值得欣賞的,是對立場「不偏不倚」的講究。當一部電影需要訴諸某種普世價值來引起觀眾的巨大共鳴時,最危險的莫過於偏頗激情;即便能因此使觀影經驗更深刻、高潮起伏,卻往往不自覺流於接近媚俗 ,用略顯誇飾的手法和感性的視角,「替」觀眾感動 ;這樣的電影可能出現在意識型態強烈的題材、甚或是強調國族認同的某些英雄電影、戰爭電影中。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單一意識型態受到解放,人們越來越執著於真實遠過於塑造虛擬的感動,又或者說如今電影工業的使命已然比「喚起意識」更向前邁進,這一切都在《Spotlight》中表露無遺。 本片中,劇情並未刻意營造出記者的高貴或律師的卑劣,甚至對神父的所做所為也僅以片段口述、神父自己的發言來追溯而已,全然以記者們接收的資訊去反推、詮釋,可見本片的定位並非再現人神共憤場景,而專注於Spotlight團隊採集面臨的諸多現實。劇情毫不避諱談到媒體「獨家新聞」的商業考量,隱約地承認其「大眾行業」的本質、營運基礎脫離不了對話題性的依賴,其中權宜尤為困難。此外,律師們在片中的態度,也沒有被極度的汙名化和批評視角處理,而選擇反映這個職業本身的矛盾,以及律師所面臨的掙扎、向體制外求助又毫無回應的無力。《Spotlight》最成功的地方在於,並未全然將事件的責任歸咎於任何一個團體、一個個人,而是用這樣的敘事方式,透露它的中心訊息:我們所有人都責無旁貸。當結構所造成的問題浮現,需要反省的恐怕不只他人;正如片中所言,「如果一座城能扶養一個孩子長大,那孩子受到虐待也和整座城脫不了關係。」(If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it takes a village to abuse them.“) 然而,身在自己的崗位上,仍然可以做出不一樣的選擇──波士頓環球報的Spotlight團隊、Mitchell律師為受害人所為的奔波,正因為對生活場域的關愛、因為出自使命的動力,才有勇氣去推翻體制,挑戰權威。
我們擁有這些犧牲一己的人們,何其幸運。但你,是否也願意成為這樣一個人?
0 notes
annesmoviehub · 8 years
Text
Carol
Tumblr media
Annie’s Movie Hub 《Carol 卡蘿和她的情人》
雖然台灣片名翻成《因為愛你》,但個人還是喜歡《卡蘿和她的情人》這個標題:既保留了英文片名的重點,也恰到好處地透露了劇情。 故事背景發生於1950年代,擔任百貨公司專櫃的Therese Belivet,因為一雙手套的插曲,和一見如故的Carol相識、交往。兩人性情迥異、身分懸殊,卻莫名地受彼此強烈吸引。Carol不只是個舉手投足充滿魅力的女人,她有家庭,有孩子,又有過女情人;與生俱來的獨特與複雜,使她離婚的過程格外艱困。Therese則是沈默的,壓抑的,穩定從容的;她的人生乍看之下沒有什麼問題,卻也顯得不特別快樂。 當對彼此的感受再也無從掩蔽,Therese放下了原本生活,陪伴著Carol度過漫長的單人假期。然而,在60年前的北美,同性之戀畢竟不見容於社會,兩人遭到竊聽、質疑,Carol更被當作生病的人一般對待;儘管深深相愛,仍然迫於現實而離開了彼此。 《Carol》甚少在臺詞上著墨心靈交流或聊天暢談的種種,而是頻繁地用眼神,用動作,暗示Carol及Therese之間忘卻社會束縛的狂戀。這是女同志電影很常使用的手法,在《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裡,同樣慣用此種動作大於對白的方式,讓異性戀佔多數的觀眾,能夠同理兩人的關係,而非以既定的框架(比如友誼)去理解同性伴侶的性和愛。 然而,不同於《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挑戰尺度、悉心處理性愛過程,《Carol》透過女主角在生活上遭逢的困境、緊張的反應,凸顯她如何抗拒社會主流價值、以及對Therese的迷戀疼愛。Carol的丈夫極力想用女兒來挽回她,讓她繼續做一個順從的妻子,回歸於家庭並且奉獻自己;但Carol並不接受,她對著前夫叫嚷『我不想違背天性過活』;影片後段,甚至大膽承認自己的性傾向,同時動之以情,為了求取探訪女兒的權利。 這部電影表面上主要描繪Therese的生活,從Therese的角度遇見Carol,打量著她的人生,因為相遇而有了巨大轉變。可是電影的重點仍然是Carol本人,她是一個時代女性的縮影,能夠出席聚會、發表言論,但沒有自主,必須聽從丈夫,備受要求和操控,成功經營完美家庭才能代表一輩子的幸福……她選擇不受限於所有規範,也不願意妥協維持家庭的完整。她是自私的,也是自由的。 Cate Blanchett敬業詮釋了一個動人、難測的Carol;同樣飾演著落寞的貴婦,不自覺地帶上《藍色茉莉》的影子,又多了嫵媚、撩人與神秘;Rooney Mara展現的純淨、澄澈,遇上Cate優雅包裹辛辣的氣質,交織出一部跨出既定框架的愛情故事,值得作為翻轉主流價值的觀賞素材。 《Carol》不只是唯美愛情,更是所有親情、友情、甚至自我追逐的省思。
Tumblr media
1 note · View 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