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4o
edit4o
雜誌小姐的紙上現象學
174 posts
應用編輯術指南
Don't wanna be here? Send us removal request.
edit4o · 2 years ago
Photo
Tumblr media
/ 雜誌通信0111 / 這張是來自東京PAPIER LABO. 2023年曆 ,365個數字日期號碼都印在 426X 566 mm平面上。跟去年2022我第一次購買使用的微黃色塗布的紙張相較,今年是偏白色的紙,更銳利眼光一點。數字顏色一樣是設定紅與藍,最大的改變是字型使用另一款。 儘管我已經有超過十年都用的實心美術設計年度手帳,單日欄位是記下日常重點給未來的自己;雜誌工作是以月來為單位計算工作時程,秋季來時早就做了有印你晃蕩他方傳給我照片的月曆;這張牆曆我一開始是以單月來畫記,記下離開台北是去了哪些城市鄉鎮,以為會成為另一種書寫紀錄的工具,背面白底有非常多空間可以寫字。 2022年結束那一天,我攤開一整年標記一目瞭然的感覺真好,很像在看城市遊晃的地圖,也很像在看未知的號碼。突然下定決心繼續畫2023這一張年曆。 陰錯陽差之下,2022年多買的那張依然沒有寄給你。 我還沒有去東京。 #papierlabo #雜誌小姐 @magandzine https://www.instagram.com/p/CnR4L7RvL5Q/?igshid=NGJjMDIxMWI=
4 notes · View notes
edit4o · 2 years ago
Text
為什麼還要關心新聞的未來?2023年一月黃哲斌談疫後媒體現況
以下是我把演講內容整理,練習打成一封給訂閱戶新聞信格式
為什麼還要關心新聞的未來?公眾輿論與科技工具的使用介入到我們的民主與知識生活。數位廣告飽和,GOOGLE跟META的廣告總金額佔比8成。
————————
所有新聞媒體每天都在想改變的是?
————————
#發行形式  email 帳號是珍貴的資產。不會放棄新聞信,但閱讀時間有限。
#不囉唆��作 新聞是必須快速讀懂事實的文章,非抒情文。
————————
什麼正在形成?
————————
#新聞產製人力弱化
人力外包也讓事實查核原本是媒體內建功能變成外掛程式。
詮釋權是這個時代的幸福與不幸。
美麗也等於險惡,我們得理解跟尊重不同族群,事實確認不能不做,新聞是最基本的增進判讀解讀的管道。
ChatGPT:新聞記者價值再發現
Open AI :資料庫可以透過它直接確認抄襲
合成媒體 Synthetic media 
DeepFake 已經產生
粉紅組合肉 新聞:美國政治又率先示範。
印出意識形態紙本作為免費報塞入區域新聞記者少的地方。
————————
#現在最新的新聞網站是這個
————————
SEMAFOR 國際新聞網站正在創造新的溝通格式
改變新聞寫作方法:第一段事實優先,第二段記者觀察與評論
————————
#可以效仿的讀者活動是這個
————————
瑞典獨立媒體網站 Zetland 
————————
訂閱制興起,但是>>>>
————————
>>基礎班
+理解共識建立一種隱形契約,好感跟信任
+品牌與內容差異化(蘋果曾經做不出來的)內容差異化要拉開
+建立情感認同,而非單純交易
>>進階班
+追蹤訂戶滿意度,經營長期關係
+以訂閱為核心,展開多元營收
————————
如果我有錢我會?
————————
一個非營利平台,可以讓大家推薦新聞(像是之前的書籤網站)
設計信任機制,要排除惡意。
黃哲斌說他願意當無償的顧問。
0 notes
edit4o · 3 years ago
Text
出版雜誌的公司靠什麼賺錢?
/雜誌通信 0430 /
關於「雜誌」的定義每天都在改寫,你總是會提醒每次見面都可能是最後一次。2022年4月底發布的《2021年台灣文化內容產業調查報告》是統計2020年的數字,也同時對第一年調查2019年的調查項目對照。
因為25歲曾擔任一商業就職情報刊物執行編輯,偏向從人力與收入來源看這份資料,〈我國雜誌出版業者的經營重心 〉這張圖等於台灣有出版中文雜誌的公司現況。
對照這五年,2017年以來我從參與刊物創刊編輯、兼任出版廣告業務,這三年個人主要收入來自負責代製出版品、採訪專案執行(前面兩項職務也要同時維持),個人經驗跟這份調查呼應是準確的。 「跟廣播與電視遭遇串流平台取代與製作轉換比較起來,雜誌過往以平面印刷製造,內容產製門檻相對低,現以網路轉為社群打造垂直經濟工具成本也比較低,更需要發展視覺企劃與設計為品牌加值的溝通方式。」
#出版雜誌的公司營收:來自提供聚集群體的企劃與服務
圖表「2019 - 2020 年我國雜誌出版業者收入來源結構情形」 報告文字是這樣寫:雜誌出版業者的經營重心已跳脫傳統紙本雜誌出版領域,透過多元媒體與載具,將內容以符合市場需求的方式進行傳播(如線上平臺訂閱制、有聲內容等)。
另積極發展內容多元衍生發展與授權開發,如實體或線上課程、遊程體驗、活動策展、IP 與品牌開發等,以及以「市場」、「消費者」、「會員」為核心的業務發展,如提供其讀者所需要、關心的內容,或協助企業辦理員工訓練、研習課程、員工旅遊等,為其讀者或客戶提供相對應的內容及解決方案等服務,並持續探索與發展新型態的商業與獲利模式。
#雜誌社人力需求:企劃工作外,多跨公司合作
單就雜誌出版業者之問卷調查回卷資料進行推估,含全職、兼職人員之平均每廠商僱用約26 人,推估2020 年我國雜誌出版業者僱用總人數約為6,162 人,較2019 年(7,283 人)減少15.39%。
#雜誌社收入來源:以核心會員經營為主,圖書出版收入大於雜誌零售
2020 年受訪之雜誌出版業者,其以「募資、贊助、付費會員相關收入」占比為最高(24.05%),其次為「圖書出版相關收入」(22.51%)、「雜誌出版相關收入」(12.99%),以及「廣告、業配相關收入」(10.96%),其餘項目皆未達一成。
#讀者常看到的雜誌種類:財經特刊數量最多
2020 年店銷型紙本雜誌出版數量為786 種,較2019 年減少21 種(衰退2.60%),以特刊的種數最多(315 種/40.08%);其次為月刊(197 種/25.06%)、季刊(77 種/9.80%),以及雙月刊(75 種/9.54%)等。 2020 年店銷型紙本雜誌的出版類型,以「財經時事」類的數量為最多(25.45%),其次為「保健醫療」(11.20%),以及「生活品味」與「硬派風格」(都是9.16%)等。
價格方面,平均售價(220 元)較2019 年高13 元、中位數高8 元、眾數則與上年維持一致。
#非當期雜誌出版的中文刊物種類增加 2020 年於四大網路書店 (誠品、金石堂、讀冊及博客來) 上架之雜誌出版種數(含特刊、過刊重出版、不定期出刊)為786種,較2019 年減少。若扣除特刊、過刊重出版、不定期出刊等三類,2020年店銷雜誌出版種數則為410種 (2019年為404種)。
(雜誌小姐註:這裡是算國內出版的中文雜誌,加上書店可操作的日文與外文雜誌項目會接近單月600-700種。)
這兩項相減後,可以表示通路書架上有約一半以雜誌建檔的紙本刊物,除了健康與財經超商架上百元主題特刊,第三順位推估應該算是這十年增長的地方誌項目種類。對書店通路來說,增加種類就是增加消費群體。此類型是實體書店與網路書店區隔產品的優勢,不過這部分會跟長尾銷售圖書一樣需要特別花心力照顧。
於製作端來說,���面出版品是地方消息溝通工具之一,可銷售但非帶來現金,製作成本相對廣播電視低,行銷與平台維護成本相較製作廣播錄音與影音高,建議定價與品質要超越300元,要以雜誌項目出版就要特定時間跟活動銷售。內容最好可以轉換成其他可授權產品。
相關報告連結如下:
《 2021 年臺灣文化內容產業調查報告II:電視、電影、動畫產業》
《 2021 年臺灣文化內容產業調查報告I:圖書、雜誌、漫畫、原創圖像產業》
《 2021 年臺灣文化內容產業調查報告IV:遊戲、電競產業》
0 notes
edit4o · 3 years ago
Text
在舒適圈裡感受起承轉合
工作事件 《本地The Place 08:台北》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在台北市的邊界,有一座有機茶園。在台北市的邊界,有一座古老的廟。我們活在這座城市,嘗試以這個「已經環遊台灣一圈」的《本地 The Place》視野,摘選了台北的當下。
這是我2021年夏天開始《本地The Place08:台北》策劃選題寫下的文字(編輯的話),沒有印刷,如今整理在這裡。
「北漂」成為幾個世代追求夢想之詞,而依照正在遷出的人口數字推估,台北市將要重返1980年代、我出生時候的人口狀態。台北,百年來是試驗創意,落實夢想,發表抗陳的意見中心,在2021-2022年的疫情中此刻亦是等待復興觀光人潮的雙北區域。 「台北的旅館最近都是台北市民去住,我們直接會問說你是來自哪一區?」這是一開始進入街區採訪住宿時管理者告訴我的。住宿體驗是旅行時感受區域發展的溫度計,為了保持旅行的心情,我選題前一定會先去幾個空間住宿。
住在台北超過十年的我,以媒體工作為殼生存於此,從高中以來走路速度從來就一直被說像台北人(?)不過,因為國際旅行,島內移動返家與採訪其他縣市,而使得我(台中花蓮人)對台北,能保持「對照」的感受。偶爾還是會聽見羅大佑唱的那句「台北不是我的家」,隨著可支配所得要靠自己拼命爭取,對家的定義轉換,也逐漸打消「有了自己的房子就能成為家」的念頭。
在執行這本書時總是會一邊想起,大學畢業前後,住在關渡與灰色大樓的雜誌實習工作開始,讓我開始真正認識台北上班族,媒體出版業工作者很大部分從小就在台北長大生活工作,很少離開這舒適圈,他們的生活是「台北」跟「台北之外」。像是,採訪路上拜訪一位天母長大的品茶人,引導我們用氣味跟靜心完成喝一杯茶的心情,他在談吐中的世界也是「天母國」跟「天母之外」,這沒有嘲諷的意思,是為了讓我自己記得:台北養成的人的眼光,完全會收納在這本書裡。台北是我的舒適圈,這樣的眼光也會完全留在2021-2022年這個時空裡。
從2019年起我從未忘記「本地」的選題標準是:Long Life Design。而這次非文博會地方館的客戶為台北市產業發展局,是另一標準。路途中,隨著進度合約資料庫擴張與延期,它始終與B案進度交錯,不分軒輊地輪流當急件,是C案,更是年末諸多幫手協力才得以完成、順利出版的一件產品。
謝謝11月接手主編大任的健宏,與10月即開始進行採訪的亭諺與立真、攝影Kris,以及年末執行採訪的加速器們:撰稿的亞芳、伯麟、郭慧、明珆、映嘉、雅文、顧瑋,攝影科呈、家賢、天駿。 「我們還是幸運的吧,本地台北跟本地花蓮、本地嘉義縣相同,在疫情的細縫中完成。」你說,台北獲得的幸運是相同的,沒有比較多也沒有比較少,這些並非理所當然。
讀冊:https://bit.ly/taazetheplace 博客來:https://bit.ly/3r1MJL1 誠品網書:https://bit.ly/3o2Zh2T
總編輯|李取中 封面設計|葉忠宜 統籌策劃|林鈺雯 專案主編|羅健宏 採訪撰稿|何亞芳、吳亭諺、柯伯麟、徐立真、郭慧、鄒明珆、黃映嘉、鄭雅文 撰稿作者|蔡瑞伶、馮忠恬、顧瑋 英文編譯|Fang Kai-Ping 英文校對|李于一 攝影|林科呈、林家賢、康志豪、張天駿 美術設計|賴婉靖 內頁圖像|BASEDDESIGNSTUDIO、manual_for_all、Jean Zhan、汪德範、蔡耀徴、Zwhy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0 notes
edit4o · 3 years ago
Text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工作事件 馬祖藝術島特刊
不斷地追各條死線、年初雙週進印刷廠看印的時光,一直到《馬祖藝術島特刊》這份圖文指南送印、北方列島運到30箱、聽到東莒友人說這南竿封面津沙的圖像裡她喜愛的細節⋯⋯一切才停下來。我的身體也出現免疫系統低下的反應。(以致雜誌小姐沒有任何貼文產出)
2021年4月春天我沒想到我很快答應加入的馬祖藝術島宣傳書籍跟報紙專案工作,是延後至今年元宵節開展的案子。只因為十年前無意間與友人從基隆搭船去東引跟南北竿,想在秋末看燕鷗當然沒看到。你一邊聽著一邊回答:去東莒別忘了去小雯��草奶凍(?)。
最後這一份特刊處理編務時,呈現五座島嶼的各有面貌,從8-10月三趟日光燦爛的超過百張大景、情境人物生活照片中,選出五個「文化意涵」封面:南竿津沙聚落、東莒戰車遺骸、西莒青帆港威武陳元帥廟、北竿芹壁活動貓景、東引海蝕一線天是戀人擁吻。對我來說,南竿是本屆藝術作品最多、聚落最現代的地方,最後選到少數能申請空拍的角度畫面,是原本沒有預料到的最後一個決定;看見屋頂的顏色、飛機降落的情緒、沙灘上的漁業過往,都濃縮在封面這張圖像。
在2019年經手台三線10地的地方報之後,我這是第二回處理大型首屆藝術季(它定位是政策是藝術島十年計畫)的宣傳印刷品。一樣,得跟客戶在各種會議歷程中、風景踏查裡感受一起抓出宣傳波段,視覺溝通重點,爭取覺得這可行、要可行、做出不醜的東西。 面對眾多未知路線、未知藝術境界的作品,得在前頭出招的我經驗值依然很弱,深怕轉化的材料無法說出每個人想說的話。(事實上根據這些年的經驗,一次講一件事、達到一個工具能力,才有可能在時間內處理文字版面到傳達完整設計,精準發行)
根據經費印量推估,這份特刊是12頁、一座島一張海報的規格來設計,內容簡短有各島簡介、交通抵達方式票價,由編輯撰寫的體驗與飲食路線,馬祖很小不能指名店家(不過我都寫了路跟村留下線索),最後有廣告欄位與地方隱藏食物,啊,缺水淨化海水的列島飲食口味當然重要。與之前一樣,策展時間很長不代表宣傳製作時程很長,為加速,我得尋求在地生活的外稿協助,二次確認地圖各點位置與補充文字,及時討論。
這份特刊免費在列島交通要口、書店發送,隨2月週刊編集第55期發出,有興趣留藏的讀者請手腳快。
最後,讓我以此篇雜誌小姐的信,向東莒大浦聚落白馬尊王廟那艘南口岸邊小船致敬,那是我本次工作的起點與終點。(留下線索給你一二三)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0 notes
edit4o · 4 years ago
Text
雜誌後製的基本題複習
這期來了新的設計同學,以及本季更換了一名執行編輯隊友。double beginner 的情形並不是首次,上一回這個狀況是2018年下半年,根據經驗,通常會持續半年。
這期辦公室校稿流程必須重新:建(磨)立(合)默(熬)契(夜)。
製作刊物過程分為前、中、後,前端企劃實踐、採訪跟攝影經歷通常會讓部分人以為編輯工作充滿光環。中間是產品製作流程,文稿跟執行編輯的工作,不過現在團隊通常精簡2-3個人完成一份校稿更常見,前段與中段需要的工作技巧其實很少在同一個人身上相通。
後段是印刷、發行,會實踐證明的人物更少。這是個通路費用很高的時代,搞定最後一里路的人,在人力精簡下罕見。
————今天要談的是中段校稿————
「校稿符號」是設計與編輯的溝通方式。版面清晰,增進校稿流程與時間。
符號當然是從前輩校稿過程中依樣畫葫蘆學來的,不是表現自我的符號。
紙本雜誌編輯校稿的基本事項:
1-畫記要清晰易懂,要讓設計知道更動的範圍與統一符號使用。0.4的筆是好物,必備立可帶。以頁面簽名標示自己看過。每個人使用不同的顏色的筆。
2-圖說的功能,是補充內文。解釋圖片是基本能力,圖說文字能創造畫龍點睛之功效是進階。
3-欄位運用會讓版面有層次。像是,引言的功能,是擷取採訪人物與內文,放大點綴版面用。
4-紙樣校稿一的功能:事實若有不確定一定要現在更正,統一用字確認。落版後圖片圖說補上與文字孤字單行的增減。
5-紙樣校稿二的功能:製版後圖片不宜再換(當然可以換,就再次打樣檔案運算時間增加),圖說出處文字再確認。
6-紙樣校稿三的功能:確認前面兩次改的東西都改了。標題再看一次。

設計送印前的基本事項:
1-你好不容易排完的版面。送印前會進行落版紙樣校稿一,製版場打數位樣校稿二,最後還有數位樣校稿三。
2-一樣時太暗的照片你要校正。數位樣時,製版廠師傅那端會再確認你的圖片是不是印刷用的CMYK ,但你必須之前就已經確認過了每一張圖。
3-封面條碼你要更新。發行同事要確認條碼數字是否可掃。
4-要分段落製作檔案上傳。報紙就不會有封面另一個檔案。檔名就是以四頁或十六頁一個檔案頁數命名。
5-熟悉排版技巧會讓更改流程加速。看不懂編輯的畫記,就問喔。
每一次校稿都有其功能,不宜最後階段再處理每一階段該處理的流程。
後製改愈多就愈容易改錯——所以,(隊員們)截稿時間跟發稿精確度提升,後面校稿一二三就會俐落。
(千萬別讓每個月的熬夜讓你以為做雜誌該如此)
Tumblr media
#歡迎同業補充
#所以刊物通常做三期就收掉了
0 notes
edit4o · 4 years ago
Text
「雜誌也是活著的」 ——日本平面設計師杉浦康平
---------- 思考版面設計這件事從一開企劃、到採訪現場執行、寫稿都一直想像的事情,也就是一直想一直想,創造了雜誌的、呼吸的狀態。
0 notes
edit4o · 4 years ago
Text
八年前雜誌館TOP25 名單,看看剩下哪幾本中文雜誌還在架上?
Tumblr media
0 notes
edit4o · 4 years ago
Text
{ 編輯關係 } 地域的紙上再現 :正面回答題總整理
Tumblr media
昨天的{ 編輯關係 } 地域的紙上再現 ——區域出版品企劃跟視覺設計趨勢 講座結束後,收到一則訊息。
「因為自己不是雜誌編輯工作者,是因為看到講座介紹有提到和攝影設計的合作方式才報名,針對這部分的內容似乎沒有太多描述⋯⋯」
可能因為我講得很細瑣讓你沒抓到這兩塊重點。請讓我濃縮你的問題可能為:編輯如何跟攝影跟設計合作?以《本地05:花蓮》為例
A:謝謝你的來訊,除了製作成本,我下次會把這端也作圖表。
因為原定《本地05:花蓮》就是,二月採訪,三月翻譯加上後製,在文博會四月中要出版。當你執行的是同樣書系路線,提前預告安排好時程,就會找到有工作默契的夥伴。
《本地05:花蓮》全書攝影Kris 是2019年我們就合作過台三線在路上攝影集的攝影師。交給有經驗與合作默契的攝影是最快執行的方法之一。因為要離開台北出差,前期編輯會詢問攝影的時間,請他安排4-5天的時間兩段給團隊。
編輯將所有的採訪都安排在這幾天裡,負責聯繫所有的移動交通工具。
採訪途中,編輯 採訪前會告知訪問重點跟版面配置,現場請攝影看環境,適合怎麼取鏡。採訪前後會由攝影拍照。
採訪後,攝影會依照每場拍攝分資料夾提供照片上傳。
這次我們很幸運都沒有太多陰天。
設計這端,版面內頁設計我會優先選快手,就是排版《本地02:台南》合作過的內部設計OneJin ,我們不需要溝通很多,她可以自己排版,總編看板也不會花太多時間。
插畫,也是選二月到四月當中適合畫圖又有時間的畫家,也是本地系列之前合作過的,延續系列視覺。
封面設計,這是系列書籍,同樣出自葉忠宜之手,是在準備印刷申請ISBN前將封面文字提供給設計師。
————————————
以下是講座現場聽眾的問題,昨天以口語回答了約50分鐘,今天簡短貼在這裡。
————————————
問題1:雜誌期期須出的壓力下,請問您如何發想、企劃題目?(扣掉客戶指定題)
A:我負責主要的版面是出版跟書評,還有填字遊戲。我會接收大量的出版新書訊息,也會透過新聞閱讀抓到兩個月後可執行出來的題目。當然,同業作品或是新刊物是基本一定要看的。
問題2:請問若碰到想無限改稿的客戶(公部門)該如何進行溝通
A:要讓客戶知道你的改稿流程關卡有哪些?時間點是一開始就根據窗口跟長官的習慣來安排預設。在每個關卡前都要分配各自的校稿重點任務,(前面已經編過文字檔的狀態後)他要看的是法條圖表或是標題是否適當,你編輯要看的文字錯字跟缺漏字,孤字單行等等版面視覺問題。
這需要經驗來判斷關卡跟各自的任務。
問題3:好奇地方key person如何挖掘?像花蓮的小海
A:工作夥伴要時常累積,不能要執行案子前才找人,真正的高手是案子接不完的,要先預告工作時程。
我知道我要找的是:會重新用新的眼光看花蓮的人,有一點採訪基礎最好。你在聯絡他們之前,要知道自己想找什麼類型的執行者。
哲寧是我之前一起辦翻雜誌的夥伴,他這幾年搬到南部也還是有接觸刊物編務,很久沒聯繫,二月截稿晚上我突然想找他問問在哪?找不到電話,但打開工作櫃子,舊的名片簿就掉出來,裡面有他的電話,一打,哲寧就說他剛搬回花蓮啊罵家住。
品淨有自己的設計藝術策展等工作,是在台三線藝術季工作中認識的,偶然知道她家在花蓮,就記下來。準備啟動採訪時就問她可以負責石頭相關採訪嗎?正好她家裡就是作大理石切割的工廠,馬上就進入狀況。
第三位隊員,阿邦住在光復是阿美族背景的新聞研究員,也曾在原住民電視��工作,是我問了傳播系所學長推薦給我的人選,他剛好在換工作回家鄉當中的空檔,也就答應加入團隊。
問題4:對d design travel的看法 
A:每年去東京就喜歡去d47在渋谷的大樓展覽空間,一定要吃他們這個月的地方菜單。去京都跟沖繩就會去d的實體店面看他們選了什麼設計產品跟工藝品來賣。每一本區域封面都很有特色,值得收藏。
本地的參考書我不諱言是MONOCLE 跟d design travel 兩本混血作分類,再加上「最野最現代」這個策展主題初衷去選題。
問題5:如何訂出好題目和類別?
A:這題比較難回答,最後回答。
我在雜誌採購端工作時,對好題目的定義是,在這個時間點只有此刊做出來的題目,值得更多人關注的議題。像是二月的題目,現在就要做好了,想做好的話,看到了題目,到做出來的時間的掌握很重要。
問題6:我是這系列講座的新讀者,對於活動標題{編輯關係}感到很有趣!不知道你下這個標的時候,想表達的是什麼呢? 
A:編輯要負責聯絡出版品製作流程中所有的角色,拉起大家的關係。
問題7:我隱約感覺地方刊物的發行單位的比例,逐漸從地方工作室轉變為地方政府單位為大宗,不知道我這個觀察正確嗎?你覺得這個趨勢是怎麼發生的呢?
A:你的感覺是正確的。這是我去年2019年在{編輯關係 } 打造品牌印象:從視覺設計與攝影師談視覺標誌創造 兩場講座(以台三線地方報為案例),就嘗試預告的狀況。
「相信紙的人」與「提供新視覺的創作者們」正要互相溝通合作,讓台灣的平面出版品來到新的階段。
————————————
散場後的問題有:
————————————
問題8:我負責的組織會員刊物主要讀者群已經更資深了,如果要以刊物再連結新會員,該怎麼思考改版?
A:找到說服三人組織改變的理由,在現有的預算裡面分成兩刊是否可能。
問題9:剛剛問的無限改稿的狀況是我,現在是客戶直接對美術設計這是對的嗎? 
A:不對,這完全不行,這無助於進度掌控。
問題10:你跟本地新北的主編慈恩相較起來,誰比較是控制狂?
A:我沒看過慈恩的分類資料夾,但我能告訴你我平常打的療癒電動遊戲是Sim4 。
問題11:控管風險的過程裡,你是怎麼發現窗口會延遲?
A:���想過這個問題:敏覺度是怎麼養成的?經驗值累積了,大概是從27歲第二份工作是雜誌執行編輯之後,時間的掌握總是會感覺到「來不及」,這時候你就會準備各種「來不及的作法」。
{ 編輯關係 } 2020 地域的紙上再現:談區域出版品企劃跟視覺設計趨勢
░░ 講者
雜誌小姐
一九八四年生,跨越解嚴的一代,曾任職於網路書店、雜誌媒體和出版集團。現任職於 《The Affairs 週刊編集 》編集部專案主編,經手《本地 The Place 05:花蓮》企劃執行與主編,浪漫台三線藝術季《台三線地方報》主編。 2014-2016年擔任雜誌俱樂部「翻雜誌」活動共同主持人,2017年起與薄霧書店企劃開設「雜誌現象學」課程。
@magandzine
0 notes
edit4o · 5 years ago
Text
[印刷不死雜誌不死] 01_自主出版(不是獨立出版)新視線121期,2012年五月號
Tumblr media
/ 雜誌通信 0402 /
一直想寫這封信有點久了,最近有種各種時空的我聚集於此的感受。 2012年《新視線》121期主題60頁談自主出版——它不再像是英國詩人約翰·彌爾頓三世紀前印製離婚小冊、是地下出版;但它也不單單是fanzine 式的社會性次文化刊物,它更突出地表現作者與個人。在一個日漸均質、平板化的世界裡,更顯重要。
Tumblr media
這期一開始濃縮了幾本重要的外文雜誌歷史與目的:《Adbusters》、《COLORS》《INSPIRE》。 以攝影圖片為線索來組織內容,而非以文字報導為主,以一目瞭然的圖像,呈現意想不到的生僻話題——《COLORS》成為今日雜誌工業的模範標本。
如果只有談小雜誌、最大的DIY雜誌這樣,仍不足以讓我當時自上海追加訂了十本到辦公室(賣給網路書店周圍同事)。
「以圖像敘事手法是雜誌必要的路線」,隱藏的對於現世的價值與行動。接著篇幅介紹:搜圖者AMC 收藏購買新聞檔案跟各年代相簿、藝術家Erik Kesseis創作的視覺小說、Feldmann自60年代起製作的照片書、《Interview》某期以130張圖回應媒體130提問⋯⋯ 專訪《Toilet Paper》義大利雕塑蠟像藝術家Mauricio Cattelan (在69頁出場而不是最前)「以雜誌的形式廣泛存在,每個人都可以購買翻閱,至少喜歡上裡面的某一張圖片。從這個角度看,《Toilet Paper》其實是在挑戰當代藝術系統的邊界和界線。」
Tumblr media
當然也提到了「商業中的獨立靈魂」幾本品牌創立的雜誌:《Acne Paper》A3尺寸售價當時12歐元,傳達自身符號與願景,透過何種方式提升品牌形象,這是商業品牌的命題——品牌是否有當代意識?要看它對資訊、潮流的感受能力和解讀能力,獨立出版物無疑是最好的媒介。”news you can use”資訊不是對每個人都平等的,這也是有眾多選物品牌也出版刊物一樣。
這期最後部分:訪問我從未看過的《Visionarie》這本當時被寫作世界上最昂貴的雜誌,「人們不需要《Visionaire》也能生存下去,所以它是奢侈品,就像所有出版物,像時尚、藝術。但這些事物都是一個繁榮健康的社會中不可缺少的。這種表達的自由對於人類來說至關重要,就像我們會去健身房鍛鍊保持體態、我們的頭腦也需要鍛鍊運轉。來自藝術創意者對於當下事物的質疑與表達——他們的作品是反映世界景觀的鏡子,引發人們思考與交流。」創辦人Cecilia Dean 在專訪中回答。
Tumblr media
最後最後,提及這幾年持續進行的「慢出版」、「Zine Time」、2012年前最強的幾本藝術獨立外文雜誌。以及《VICE》核心讀者設定在16-25歲的年輕人。強調不是做給大眾看的,而是做給那些引領時尚潮流的人看的。「只要那些引領時尚的人喜歡、更年輕的人遲早會感興趣。」 Santiago Shelley 在受訪時回答。
最後四頁從對談講中國文學雜誌談當時的「回春」刊物現象。二頁獨立書店清單。
對,我是答應你要講書架上收藏的「印刷不死、雜誌不死」的主題,然後晃著晃著我抽出這本《新視線》,不騙你,第一本談自主出版是對岸的商業雜誌,當時我超想進口大賣,不過是簡體中文,法條規定不能進口銷售。 如果有人想做這題,建議強烈建議,要印刷,圖片資源一定要優先啊,要超前這本才行。期待下回。
@magandzine
4 notes · View notes
edit4o · 5 years ago
Text
Tumblr media
{ 編輯關係 01 }
紙,連繫破碎的身體與精神
2019年八月訪問拼貼藝術創作者 井上陽子
1 note · View note
edit4o · 5 years ago
Photo
Tumblr media
日記A 0108-09
「今天突然買了火車票要回花蓮。」
「上一個冬天被推薦的海邊住宿也訂好房間了。」
25、6歲時有段做雜誌執編的時間,應該是絕對是可能是面對城市與事件的壓力需要排解,每兩三個月出刊完我就回花蓮住海邊,脫離寄宿同學跟學姊家(象徵學生時代的人際關係),習慣在週日到週二平日去海邊住幾天。
我在鹽寮出海岸口那小小的哨亭住過春夏秋冬,每次去莫名地都會遇到同名的住客,印象最深刻是跨年裹著毛衣看晴朗的星夜,還在那裏自嗨找吉他手辦了兩三場不插電演唱會。那幾年有時帶著朋友回去,想介紹給他們隨意輕鬆的花蓮狀態,往九線走,或者走11線一直走。也曾在迷惘城市與花蓮工作選項時的空檔,海邊住宿打掃一個月,在接生孩子D的期待中度過。
而2012年做環境議題時,帶領���認識了另一角度的花蓮,利益兩方的計算,聆聽許多土地相關謊言。對我來說,那裡與我共同變化著,速度在某一個時間點,就加速運轉。
「後來咧?我是怎麼再也不想回去了。」
「一晃眼,跟大夥在海邊接生的孩子D上小學了。」
之前回花蓮用月份間隔計算,後來慢慢地改為「年」,再來我只路過,去年自台東北上在後火車站下車,在野花咖啡店喝一杯然後轉搭下一班車回台北。或者,問一下朋友是否有空吃頓飯聊聊近況就去搭車。最近一次也是前年夏天翻雜誌活動,住宿在日日兩天一夜就回去。
「我大概是已經能夠把台北活得像花蓮了吧。」
「或許是喔。」
「但我心裡似乎還是有一座岸口上的哨亭,可以沉澱著心情守望著太平洋,屬於家的模式。」
沒有忘記,十年前夏天離開花蓮的那一回,L的辦公室座位頭頂上漏水,然後拿起吉他,唱著孫燕姿的〈雨天 〉送別。在下雨的日子裡,想起雨後花蓮市區會見到雲聚集在山的腰帶位置,是再怎麼活都要喚我回去的風景。
「那你是怎麼習慣與花蓮道別的?」
「每一次火車離站,倒退的海景,搭配著眼淚,一次又一次地我漸漸地習慣離開它。」
0 notes
edit4o · 5 years ago
Text
皆川明談 minä perhonen
14/12/2019 在台北皆川明發表以下談話,我以第一人生接近8成逐字紀錄下來。 Cross Talk | 跨 ⌒!台日設計對話 皆川明 ✕ 李明璁 ✕ 鄒駿昇 #製造的人也感覺幸福 1995年開創了minä perhonen 品牌的皆川明。我沒有學過織品設計跟繪畫,就開始了設計工作。會進入這個行業是18歲去巴黎旅行,參加了時裝周的打工,在那之前我是田徑運動員,在偶然中認識了時尚。 正因為我學東西很慢,我可以花一輩子去學習。決心進入這一行,且我永遠不會停止。 真的創立品牌之前,打過很多工作,去了裁��工廠,也正好遇到經濟不景氣,工廠沒有工作。時尚產業一年至少要發表兩次,我開始想要怎麼長久下去。製作衣服的人看起來沒有穿衣服的人那麼快樂,我認為應該要讓製造的人也覺得幸福才對,在每一個製程裡也能感覺到幸福。
#品質的思考 在我創立品牌前四年,我一邊做衣服一邊在菜市場裡打工殺鮪魚。我要負責切掉鮪魚的尾巴,檢查肉質的情況,送上拍賣市場拍賣。為什麼是尾巴呢?鮪魚肚是最貴的,尾巴的肉質跟肚子肉質接近,所以可以這樣確認新鮮度。
我發現了一件事,我們要判斷一件事物的品質要全方位看起來品質一樣好才行。
如果要用時裝比喻,衣服並不是表面看起來好看,裡面的線是否精細,也都要跟表面一樣。這是我在市場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另外一提,每天都要殺五十到八十公斤的魚,所以不必去健身放也能維持好的體魄。 #每一款設計都有它的設計名字與故事 品牌哲學 幻想 情感 以上這三種元素是我們在腦海裡非物質的想法,透過企劃技術,變成物件。 我做了二十五年,最近才有參透這件事的道理——像水的存在。水蒸氣存在大氣中看不見,多了會成為水,甚至成為雨。 腦中的想像就像水蒸氣,在不同環境會創造不同的型態。設計、打折、丟棄我們相信製造出還的價值,不會輕易折損。這是對製作的人表達的敬意。 各品牌的定價策略會因為要打折就會定更高,但我們minä perhonen一開始就是定價。並不只是要思考讓東西可以回收,我認為一個良好的社會後環:製造不會讓人想要回收的物件,且要使用得長久。如何將製作的人的情感傳達給使用者,設計必須要經得起時間的淬煉。
#創造被愛惜的物件
在日本不談「戀物」而是「惜物」,在擁有時用什麼心情去看待它。不是為了物件,而是為了自己的人生。 物件儲存了我的回憶跟記憶的場所,跟對待我與我自己的回憶一樣重要。每個物件一開始都是因為外觀漂亮而想要擁有,當出想要擁有的心情會成為回憶的一部分。最重要的物件,會受到當時擁有的心情跟記憶影響。
我家裡的每一個東西我都愛,都保存了非常珍貴的回憶。
#按照步調做經典的品牌 我當時創立品牌,就想至少要維持一百年,我相信我的人生沒有那麼長,但我已經想到百年以後。創立品牌是要想比我的人生更長的事情。
回應到實際上的年紀,在這一百年我可以做到三十年,我可以在三十年做到什麼事情?
我思考到的事,製作的人與生產人建立長遠信賴關係。並且我要很確認可以對於在製作創作的熱情,以及絕對不妥協的信念。分享的就是我可以做到的事情,也要傳承到其他工作人員跟工廠維持好的關係。
對我來說,未來的風景,我一生中看不到,而可以安心去按照自己的步調去做。
Mina 是芬蘭語是我,自己。接手的人會必須承載名字跟品牌。用自己的意識,去延續這個品牌。把腦海裡的創意跟社會回應創造永恆,那是更重要的。
2 notes · View notes
edit4o · 6 years ago
Photo
Tumblr media
/ 雜誌通信1027 /
昨晚在薄霧書店裡的《Life Wear》創刊設計與編務企劃閒聊講座,有12位參與講座者,其中有人問了一題:「做雜誌如何不會破產?」我當然沒有正確答案,只能說目前的日文雜誌與外文雜誌現況,全球如何在環境中選擇自己與可以做的事情。另外,再次提及2015年秋季我離開了網路書店雜誌館工作的根本原因:紙本已經是人與活動的延伸,賣書其實是賣情緒。
-----
今天臉書再次回顧,四年前的今天我在東京,當時MUJI 有樂町設置第一間有書區的門市。在目黑區的男��店雜誌架拍了張照片,這樣寫著:「在書店之外遇到選好雜誌的店家,總是令人開心。有過期的《apartamento》,跟旅遊類《TRANSIT》還有最近沒看到新刊的《BirD》...還有免費發送《menu》半年小刊介紹目黑街上店家。」
順路爬坡去蔦屋書店看一下外文雜誌區,有幾個觀察:
1-書店裡各界實體展覽活動展增加不少,特別是有延伸做雜誌的組織也有,會放過期的刊物。像是:停留在2014年冬季號的《NORAH》有新作主題 Best Japen,將日本工藝做成一本與正刊很接近的書。
2-有平台陳列編集長選書,像是《家族》雜誌編輯的選書跟選樂。與MUJI也有做的十人選書會特別陳列櫃子,不一定是文學家的選書。
3-外文雜誌區主打11月創刊號是《Mill》英日文對照的貓咪雜誌,旁邊也賣貓食跟貓相關產品,之前有本《Cat》應該已經沒出了。跟2014年來訪,少了發現日文外文小刊物的驚喜,時尚前衛幾乎不會有人在翻。《DIRFT》被疊高高。 ------ 2019年最後一季的台灣雜誌狀態,以上的書店活動策展現象似乎發生得很快也沒有任何記錄,就已經減弱。
應該有比較光明樂觀的案例嗎?那或許可以觀察 十月 MONOCLE 與 THE KINFOLK  不約而同(或是講好的)都出了一本企業家特輯:The ENTREPRENEURS 。
0 notes
edit4o · 6 years ago
Text
與攝影師 佐内正史一起去公路旅行
Tumblr media
photos by Wan Chao fan writing by Lin Yu Wen 
佐內正史(Sanai Masafumi )1997年由青幻舍出版的首本攝影集《我還活著》(生きている)被譽為象徵九O年代日本的經典之作。2002年自費出版的《MAP》獲得第28回木村伊兵衛賞。2008年創立個人品牌「對照」,至今出版攝影集超過20本。 2019年9月為日本人氣女星綾瀨遙攝影、由講談社出版《綾瀨遙寫真手冊:ハルカノセカイ 01 台灣》。 ---
10月19日甫發行的《Route 3 台三線地方報》共有十個地方,十個封面都有二連版強大的攝影圖像,一開始就是這麼計畫著。在佐內正史夏初抵達台北舉行moom書店的講座前,總編輯向佐內提出這個公路攝影想法與邀約。
那天的講座與熱炒店裡,我記錄了佐內「在途中」的想法,道別時以掌心相對,發出咪咪咪咪的訊號聲向他說再見(為什麼會這麼自然地做出這些動作我也不知道為何)。講座裡佐內回答在台北拍攝跟東京拍攝有什麼不同?其中一段是這樣回答:「我平常看到蟲子飛過的時候也會很想拍照。看到杯子跟平底鍋、桌子、車子也是;會聽到他們發出「咪咪咪咪咪⋯⋯」這種訊號聲音,就會在心裡響起「啊!」一聲,就拍。有時候光線比較亮,有時候比較暗,都沒有關係,我都會拍。 構圖不是很好的東西對我來說更容易拍,被攝者在發呆的狀態我也比較好拍。我喜歡在途中的行為,對這樣比較著迷。」
一個月後的盛夏,我、左腦創意的皓升、以及攝影助理、佐內台北展覽策展人超凡,與帶著兩台Pentax 67的佐內一起開展了三天的台三線十個鄉鎮藝術展點的拍攝,當時,那些地方完全沒有作品,憑藉著兩個月後對藝術季的想像出發了⋯⋯
---
01
在早上九點抵達竹東市場,我們與攝影師佐內從外市場走入內市場,又在外市場來回徒步穿梭在人群裡,繞了整個市場兩大圈,佐內才開始進入拍攝情境。我們有了前兩天的默契與經驗,一樣小心翼翼地跟在佐內後方,一方面擔心若拍到人像得記錄到正確位置與人名,一方面又怕人潮中團隊人員失散⋯⋯時快時慢,亦步亦趨,直到佐內用光底片,點頭確認已經捕抓到整體感覺跟視覺畫面,才算完成。
高溫之下竹東市場拍攝結束,我們走到到麵店裡坐下來吃早餐。當我擺好筷子,佐內緩緩地對我們說,「覺得有點不可思議,這裡的空間氣味非常濃烈,混雜著各種人事物,」佐內進一步解釋,這種氣味不是衝突感,而是流暢感,一種自由流動的感受。「我就像是一條海獺,」佐內說。
---
02
下午兩點峨眉湖畔旁邊烏雲一大片飄移過來,在抵達十二寮露營區時滂沱大雨,我們四人在車裡,估計著這個場景該怎麼拍攝?在繞了營區範圍開車繞了兩圈之後,只能在車上按下快門,然後,佐內說這就像是今年的FUJI ROCK(雨很大),還是下車去拍吧,「這場雨擋不住「咪咪咪咪的訊號聲吧」我在車上想。一上車相機被放在車冷氣口上風乾,迅速由攝影助理擦乾淨。在大雨中淋濕的佐內,換上另一件乾T恤,說淋雨真好。
---
03
台三線上午後雷陣雨的預測大約是兩小時,我們奔到關西時已經晴朗無雲。茶廠、石店子街巷、林月冰鋪、東安古橋一路順利拍到,最後橋下結束時,佐內問皓升,橋上要拍嗎?因為皓升回答說拍一張吧!才有了地方報上關西封面這張攝影作品:紅色衣服男孩與黃色衣服男孩的背對,各自走往另一方向的畫面。佐內曾經有過一台黃色的車以及紅色的車,這兩個顏色一直是他作品裡重複出現的交集點。
第二天晚上安排住在北埔,往北埔的路上佐內向我確認,今天太陽下山預計是幾點?我看了iPhone預測回報六點半,佐內說要趕在這個時間點拍北埔。這次的旅途中唯一逆光的照片機會,要在北埔拍。為了捕抓黃昏裡的光線,我們穿梭在古蹟紅磚巷子裡,來來回回直到六點半。
----
04
台三線���起點,在北門前方。因為是公路旅行,佐內要求坐在右駕駛座拍攝,在台北車站到北門之間的馬路,我們繞了約六到七圈。在西門町附近,眼睛很利的佐內發現了之前來台北吃過很不錯的牛肉麵劉山東廣告,問我們,店是否在附近?他想要去吃一碗做為早餐。從那一刻我讓他拍照路上可以去吃牛肉麵起,整趟旅途的食物幾乎他指定都吃得到,連週末難訂位的人和園都訂到了。
----
05
在路上佐內聽什麼音樂呢?第一天車上,他放了王菲女兒竇靖童的英文專輯後,就開始指名我放歌。我的歌單是從《PINA》的舞蹈紀錄片原聲帶開場,以及2009年《這位太太》,還有坂本龍一1997年Soomchy專輯。太容易唱出來的歌曲我跟攝影助手超凡都不敢放,一直到東勢大茅埔路線上,車上兩位伍佰迷才合唱起《心愛的再會啦》,一邊跟佐內解釋,這位是台灣重要男搖滾歌手,然後繼續放伍佰,三個人在車裡當作卡拉OK包廂在唱歌「啊啊啊⋯⋯啊啊啊⋯⋯」。對啊!這就是公路旅行——音樂、雨天、還有一點曖昧。
-----
06
第二天早上我們從泰雅族多數居住的雙崎部落離開,往大湖路上,大安溪河邊有一大片芒花,很高很毛的花。佐內說他想下車,但底片有限不能拍很多張,「覺得這輩子不會再經過這裡了。」他告訴我們。 攝影師是最知道此時此刻的人吧。那樣的光線與瞬間,以及人物組合都是唯一一次。
-----
07
拍攝結束的晚餐中,我向佐內道謝,從觀察他的工作狀態學習到一些沒有感受過的事情。他說他在路上聽我們放了很多音樂,讓他知道人類的創造力沒有極限,在拍攝時也會將這樣的感受放進去。 透過超凡翻譯,我問他說:「是不是在工作中會有一瞬間覺得,會遇到這個人是來到這裡工作的原因?」佐內回答我:「不是的,工作中每一個人都很重要。」
------
08
「為什麼我們會在這裡,在這個空間裡呢?左邊的空間是音樂,右邊的空間是蟲鳴鳥叫的山邊?」佐內問我們。那個晚上四人住宿在大安溪畔的雙崎部落部落接待家庭,一邊喝著台啤一邊聊今天的工作心得。
當時,我告訴他一開始我只是陪攝影師濱田英明去moom書店看他的展覽,然後看到了最新的攝影集《銀河》,從中選圖聯繫作為七月封面,因為攝影師封面採訪由我負責,然後理所當然似的,我就接下了台三線上的拍攝任務,原本要輪流出差,發現台三線離所有高鐵站都很遠無法當天來回,變成一人出差,出發前,總編問我要不要負責內容編輯。這樣,我就開始了這趟公路旅行。
我承諾佐內,會將這十份報紙執行到印刷廠看印。
我知道當他的快門開始按下去,作為一位感受到攝影師這樣「以心」作為攝影思考的編輯,就要以最大的能量去完成這件事。上一次這樣的感受是十年前了,是我開始第一份工作時與攝影師N交心的時候。
當然,佐內回去東京後,我不僅僅是獨自一人走完這趟旅程,還有協助文稿、採訪的作者們,每一場會議中的每個人,各地策展團隊,總編取中。 總覺得時間上車開了很久,很遠了,謝謝那樣的承諾將我帶領到那個空間。已經過世的作家前輩黃小黛曾經告訴我,很多文章是只有當時才會寫出來的,今天可以寫,就要今天寫。
2 notes · View notes
edit4o · 6 years ago
Quote
我們需要繼續追蹤那些重要的新聞,不管它們是否正被列入“推特趨勢”。我們不能讓自己在誘惑下或掌聲中變成任何人的反對者或啦啦隊。我們的忠誠必須是對事實的忠誠,而不是對任何政黨或領導人的忠誠,我們必須循著事實前行,不畏懼也不偏袒,無論事實將把我們引向何方。
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190925/press-freedom-arthur-sulzberger/dual/
0 notes
edit4o · 6 years ago
Text
創造無法被搜尋到的事
/ 雜誌通信0908 /
今天很開心在市集裡的茫茫人海遇到你噎。 睡前一定要分享日文雜誌 nice things. 同時經營兩家店空間跟雜誌,內部有六位編輯人手的,總編輯谷合 貢講座,以下是 #雜誌小姐 現場快手重點整理。
對我們來說,媒體的任務不是下結論,而是讀者透過採訪,發現未曾發現的事。
經營一本雜誌,理念跟願景很重要。珍惜使用物件的人,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重視人與環境的關係,會創造不同的社會。 另外一個重要的,透過採訪,會維持跟受訪者長遠的關係,是有可能二度或是三度去採訪同一位創作者的。
目前 nice things. 定位: 1-空間(大阪,東京) 東京一樓 STORY是表參道店面週末會開,也會在隔壁藝廊作跟雜誌有關的企劃POP UP。 大阪,建構朋友的家 TOMODACHI 2-人與人的連結 3-發信的基地台
關於自己對雜誌的定義,谷合先生表示,漢字有不同的意義。誌:就是封面的表像,也是意志。雜:生活中察覺到的各種事物。是你在哪裡都看不到的,擁有自己世界觀的雜誌。
-------(以下是現場QA)-------
Q:雜誌版面上,照片視覺看起來是否都是女性攝影師嗎?
照片拍得很好,當下有無拍得好,其實是來自攝影師掌握了當下氛圍。 不止是照片視覺,身為創作者技術要精進,要你的觀點透過採訪跟照片去傳達。我都是讓我的編輯自己去想去寫出來的。 其實攝影師是男女一半一半,技術是差不多的,女性看的視線比較不同,更能傳遞一種生活感。
題外話:寫作採訪稿,才能看出男女的差別。男生會容易說很多說很明白,讓你完全了解。包含我自己,我覺得男性寫作者不要寫太多太鑽牛角尖。
Q:為什麼都要用外國女子當封面呢?
其實沒有限定男性跟女性為讀者雜誌。 日本男性購買雜誌多跟工作資訊有關。我其實也想要做男性雜誌。 之所以會用女性的模特,是想要傳達怦然心動的狀態,用女性的形象比較容易被傳達。 之前有做過男性雜誌只做了一期,希望未來可以再出一期。 所以希望男生看到nice things. 還是不要害羞勇敢去結帳。
Q:為什麼要取nice things. 這個刊名?
想了很多不同名稱,最後選定的原因,Things 代表是事情。包含了一些情感,你爺爺的椅子,就有情感,是具體看不見的事情。
所以我想的是:擁有記憶,擁有想法,這樣的物件一起生活,也會很開心。最後就選了這個名稱。 用日文沒有不好,後來覺得越寬廣越好,在台灣有讀者,看到那麼多人覺得用英文命名很好。
內容已經有很多詳盡的採訪,如果封面圖像擷取一位受訪者,讀者對於內容的想像力就會被限制框住。 封面不要給讀者多餘的資訊跟引導,但這是一本談人的雜誌,只好選了外國人。激發你的想像。
標題都下得很簡單,因為不想讓說服跟誘導讀者。 用中性的話語當作標題。 引領作者需要拋棄先入為主的觀念,才能接受這本雜誌要傳遞的訊息。
Q:在策劃店內企劃跟百貨合作的商品選物有什麼不一樣?會希望怎麼合作?
每一期零售量已經下滑到看淡了。每一期都要有「放電」的效果,不管是否買雜誌,或是去店裡,都可以。
在自己的店辦活動,跟百貨策劃主題,企劃也是來自我們的想法。 比較困難的是,百貨的品牌入駐後漸漸又不賣了。像是市集,消費模式也可能賣得比百貨好。真實的消費環境十分競爭,網路商店也很多,鄉下地方也是很多地方沒有人去街上買東西。而從企劃角度,會去思考如何帶入元氣跟能量。
Q:選創作者的知名度會放在什麼順序?空間經營的平衡,有沒有一個絕佳案例。
完全沒有考慮知名度,不會放什麼順序會賣好。會想的是:做的是什麼?有什麼想法?為了使用者投注多少心力。這才是基準。 在日本各地都尋找對象。很像在廣泛宇宙裡發現的那顆星星。 其實如果用知名度去想人,消費者都找得到,他想要珍惜重視的,這些價值觀共同的人,哇~~這樣的生活好好喔,或者可以透過雜誌傳遞這樣的觀點,激發這樣的想像。
現在第二個問題,正在面臨的挑戰。只是雜誌出版,不是出版印出來就好了,創造空間是我現在想要經營的面向。
Q:編雜誌時如何遇到氣味相投的編輯?開店時,如何發現懷抱共同想法的夥伴?
找人是困難的問題。工作重要的元素是你沒有長期一起工作,就不知道是什麼樣子。 像是有間麵包店,從三點開始烤麵包,應徵的人一開始會說:我願意學習,一年之後就說:很累了。一開始很踴躍參與的人最後會如何是很難預料的。 每月都有截稿壓力,換個角度想一年出版11次,我應該要開心地去截稿。 一定要多溝通,想企劃時要不斷的角力跟講話,才會工作更開心。同事有沒有聽進去,他也是會一邊工作一邊感受,之後才會知道這樣的人是否可以一起走下去。
雜誌對我來說,最有魅力的是沒辦法一個人完成的工作,至少要編輯團隊跟攝影師一起完成, 雜誌對大家來說不是生活必需品,天災很多,沒有雜誌你也活得下去,娛樂性跟電影音樂相比起來雜誌不會達到。 「讓讀者發現沒發現的,去思考沒有思考過的題目。」這件事是我一直維持做雜誌的原因。
--------
真的很開心遇到相同思考框架,也正在探尋雜誌新角色的總編輯。從20歲開始踏入雜誌圈的我,深深地相信,每一本雜誌都是一位總編輯的思想系統。
雜誌小姐的紙上現象學 @magandzine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