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2016 What a Year
記得在 2016 接近尾聲時,社群網站上看到了越來越多人抱怨、調侃他們的 2016 是多麽的糟糕(每天都可以被 9GAG Instagram 還有 Twitter 上的 meme 娛樂)
雖然近來每一年好像都得到 the worst year ever 的封號,但今年讓我們看到了尼斯、Brexit、Harambe、DT in the house、俄國大使、杜特蒂等等,似乎也名符其實,繼續挑戰底線 😅(btw 對於那些想看熱鬧,支持唐川的人我無言以���;然後,在馬尼拉街道上走過的人,看到杜那些「執法」照片的應該會不寒而慄)
不過當世界在紛紛擾擾,今年對我而言也算是個迂迴曲折、五味雜陳的一年。短短一兩個月內收穫了一直以來努力爭取的機會,同時中斷了長久經營的關係。遇到有一頓飯之交的好人、和故友彼此重新出發、離開了許多地方,年初到年尾大大小小的事件,驀然回首讓我覺得今年好長。
Military Discharge & End of Application
年初,剛結束在信義區騎 Ubike 放假收假的預財訓,回歸營區果然大家都知道消息,面對弟兄們心裡都有些愧疚。但聽到好多人像是恩德、志展、冠宇等的祝福,卻又感動不已,當停役令終於姍姍來遲到了之後,我大概準備了最豐盛打退吧 XD 還請了幾位長官星巴克。 記得非常清楚,步出營區的時候,回頭瞧見四個預財好夥伴一起揮手,突然有種永遠忘不了這個像電影般的時刻的感覺。邊笑著自己的內心戲,心裡邊被複雜的情緒充滿,明知道這是個越快離開越好的地方,卻不捨如此機緣下認識的人們,以及人生中這段就算簽下去也不會再有的旅程。
回家的隔天,連續和我現在的老闆以及 MIT Media Lab 的學長姐 Skype 面試。幾天後 2/1 送出最後一間的申請,一切終於結束了。 從新訓結束撥交前殺去花蓮考托福,三天內台北花蓮台北花蓮台北桃園,到下單位之後,放假整天改 SOP、收假在車上改、在桃園各地網咖咖啡店繼續改、半夜在廁所寫信、邊站哨邊讀 paper、或是用功能型手機看推薦信等等,終於,都成為過去式了。
Grad School Offer & GaussToys
答案公佈的很快。新年認真耍廢的某天早上睡醒收到了 Michigan 的 offer 興奮不已,當下狂奔到樓下對還在睡的媽媽又親又抱,有種錢沒有白砸青春沒有白花的如釋重負。接下來幾個禮拜陸續開獎之後,在 UIUC 和 Georgia Tech 間搖擺不定最後���定還是念 CS。 三月和 QSearch、Umbo CV 和 GaussToys 分別聊了聊之後加入了 GaussToys 實習。與 Howie、大鳥、Andi 一起共事的幾個月成長很快,很感謝 founder 們的信任和指導,做產品的時候放手讓我玩不同技術,iOS、Unity 3D、Processing、Chrome App、BLE、Arduino,you name it。後來和大家一起去 Maker Faire、創業小聚和醫院佈展,加上每週一次桌遊教學,讓出國前的這幾個月可說是學得過癮、玩得開心 XD
是勞作桌也是遊戲桌
除了工作以外也衝了不少地方玩耍,好好把握賺到的半年。去完京阪(神)穿木屐趴趴造,終於可以不用說日本只去過沖繩;一起租車去花蓮露營,慕谷慕魚人山人海,開上武陵天氣竟然天氣超爛;第一次看祝山日出、重新發現台南這塊寶地,然後也在小琉球仔細的看到了海龜。在進入下個階段前,想把臺灣的樣子記得越深越好。
A New Chapter @ UIUC
一進入八月中,新生活的種種事務接踵而至。第一次踏上美國土地就因為班機取消在達拉斯機場睡了一晚,還讓 S&C 開了一小時的車來接我。住過 CitéU 葡萄牙館後覺得新居真是豪華,原來地毯地板只是標準配備。 大概過了一個月的 social life 之後,接下來的學期就是各種忙碌,TA、做研究、修課、找實習這幾件事成了生活重心。
Teaching Assistant
System Programming(系統程式設計)是 CS undergrad 的必修課之一,就我所知也是大部分學生最討厭的課之一。整班有近 300 人,每週有三天一小時的 lecture,以及一個半小時的 lab(���機課)。 這類非常強調實作的課程最大的好處是,作業都設計成能夠自行開發 autograder 來批改,但是作為一門必修課其課程要求自然非常重。每週學生都有兩份程式作業:machine problem 和 lab 要編寫,除了實作作業要求以外,學生們也要學會自行寫測試、使用 gdb / valgrind 除錯、在 VM 上運行、用 subversion 控制版本提交作業等軟體開發的重要技能。 作為 TA 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每週要帶兩堂的 lab,此外,還要在 office hour 回答學生作業問題,並參與程式作業開發(不過大部分只是 feature 增減和修 bug)。老實說整個學期下來很疲憊,也自覺許多地方做得不好,畢竟自己大部分的時間花在研究作業和補知識,沒有真的好好雕琢教學的這部分。
Research
剛開學沒多久就接了一個實驗室的小 project,也因為老師希望拿去拼個 10 月中的 IUI,研究上算是有個短程目標。不過由於題目的對象是小朋友,短時間內實在是找不太到受試者,最後只拿到零碎的資料,在期中考完的週末邊去北密玩邊生出了一篇 short paper,寫的時候痛苦,兩個月後果然也是被拒了(其實還是有另一篇 long paper 投上,不過相較來說貢獻少多了)。 期中投完之後研究整個停滯下來,直到期末考那陣子,才因為又要幫忙做 user study,開始一週兩天七點多起床跑去伊大附小讓小朋友玩遊戲(童言童語好舒壓 >//<)。最後,原本想說考完期末考這學期就收工了,老師神準的在隔天寄信問說想不想把 short paper 改投 poster,於是開始繼續工作終於在 deadline 的凌晨六點華麗結束這個 coda。 綜觀這學期雖然送出了不少東西,但是總覺得沒能想出 project 到底想回答什麼問題的話,還是走不遠的。
Internship
很慶幸有一群 UIUC「學長」在我來之前就千叮萬囑,說剛開學就要馬上開始找 2017 暑期實習,讓我意識到這件事會變成秋季學期最重要的任務。 剛開學沒幾週,校園徵才活動就如火如荼的展開,除了有工學院院級、CS 系上舉辦的 career fair、tech talk,學校的職���中心也提供各式各樣的 workshop、履歷 review 等服務。 透過各種校園活動、公司網站、線上平台發送履歷之後(印象中至少觸及了近 25 間公司),開始收到了一些回覆像是 coding challenge 或是面試邀請。最終這個學期大概有 7 間公司願意面試,扣掉員工內推更是只有 4 間,看來即使是 CS 主修,競爭還是比想像中的激烈許多。十月底左右,兩間公司在電話面試過後提供了 onsite interview 的機會,一間是 HQ 在 Seattle 的 Zillow,另一間是 Facebook。 Zillow 的辦公室位在海灣旁的高樓,面試的房間剛好是邊間於是得到了第一排海景(偷表一下 Zillow 中午連面三關也沒先提醒說不提供午餐 😂);Facebook 位於 New York 的辦公室和想像中的一樣活潑有趣,除了到處都有的裝置藝術以外,隱藏酒吧、練團室、跑步機辦公桌也是讓人嘖嘖稱奇。得到兩趟免費旅行之餘,最後運氣很好也都收到了 offer。
Facebook New York
Course
這學期課修得很爛就別多說了 zzz
UP MI & St. Lucia
雖然整個學期都很忙(甚至到了香檳兩個月才第一次出鎮!),感恩節過完我也是快把積蓄都花光了。 十月中的 Upper Michigan 楓葉 roadtrip 看到了 UMich 的兩位大大還有環遊世界就是狂的 SillyDuck,美國初次上路 30 分鐘後就被開 speed ticket,踏上了漂亮的 Mackinac Island 還有在 Route 41 隨停隨拍各種美。 感恩節的時候面試完直接殺去 St. Lucia 找 Anne,開心的潛了三天水(第一次發現吃飽飯潛很舒服)、參加了每週五的 street party、認識了些當地朋友和志工(一起看了 Fantastic Beasts @@)、在市集小吃街穿梭(吃個路邊攤也可以遇到臺積電 board member 和 ARM VP 的英國老伯伯)。最後回美還因為要在多倫多轉機沒辦 eTA 在 Barbados 滯留,多花了 $400 重訂機票,連自己也覺得很荒謬。然而被好心的斯里蘭卡裔加拿大公民在 Barbados 工作的 IT 顧問收留一晚,請他吃一頓晚餐交了個朋友,也可以說是因禍得福。
Pigeon Island
Marigot Bay
2016 記下了許多讓我振奮的時刻,也同時承載著令人心碎的時刻。草率的記錄完這一年之後,想到了跨年時貼的那段話,雖然有人跟我說看起來就像是從某些地方抄來的句子,但其實這是一兩年前就開始有的體悟,最終我還是會為所愛的人以及愛我的人而活。Hat tip to 2016, thank you.
0 notes
Text
The Recap: 2014 Fall 課程篇(下)
Projet Mécatronique
在當初申請 Mines 的時候就很期待這門課,除了專案很 "meaty" 外,相較於修課也能與外國學生合作更密切。 10 個教授們提出的題目中,我頗幸運的選中自己的第一志願:Airdog。 (話說教授真的在這個題目的投影片直接放了 Airdog 的 demo 影片 XD) 後來專案正式定名為 GoMouve,而且最後和教授討論出的 prototype 並沒有採用無人機, 而是將 camera 放在一個有機械手臂的安全帽上成為窮人版 Airdog。(我到學期非常晚才知道這件事...)
在我們這組第二次的 meeting(séance),就要選組長了(chef),這時順便觀察到法國人注重程序,以及嘴上說一套心裡想一套的個性。 組長選出來之後,��組一下子就把整個專案解構,並在我還沒適應法國人語速的時候就讓大家各司其職了,效率極高。 整學期下來,這種分散式的管理方式運作得不錯,期末時每個部分都累積了一定的成果,待下學期好好集成。 (但是聽說俊人那一組則運作得不太順暢,組長還做到想要辭職...)
專案中我主要與 Michal、陳珉一起負責 Arduino 運算和 XBee 溝通的部分。 之前在 MHCI Lab 的時候有簡單處理過接上 IR sensor array 的電路, 這次則一口氣玩到了 GPS、9DoF(陀螺儀、加速度儀、磁場儀)、氣壓計、XBee 模組和馬達 :D 原本期末想要做到兩端用 sensor 數據控制鏡頭[二維]移動,殊不知 XBee shield 在期末時很不聽話, 每每要 upload 的時候都會丟各種 error 根本無法開發,只待下學期測試新的 shield。
整年課結束之後,學校會辦一個 Mécatro Forum,讓每一組展示一年下來的成果,令人期待。
project link
Analyse d'Image
這堂課集中在學期中的某一周,一口氣上完(每天 9am - 6pm)。 早上 lecture 的內容非常紮實,5 天 15 小時的課程中講師們上完了 15 份不同主題的投影片,我一方面很佩服 Mines 的同學得在短時間內學習這領域幾乎所有的基礎,一方面也懷疑這樣的課程安排,是否真的讓人在遇到影像處理問題時具備能力解決。
此外每天下午會上機,利用學校自行開發的 python 函式庫 SMIL 練習不同影像處理演算法。 課程結束後另外要繳交一份 final project,同學需從 1) 巴黎空照圖之樹木辨識 2) 虹膜輪廓辨識 3) 手指輪廓與手勢辨識 這些主題中擇一。我選擇的 3) 實作起來不太困難,倒是報告來不及寫最後交了英文版有些可惜(其實是拖到不能再拖,在英國旅遊的時候花三天晚上才完成 project :p)。
Réalité Virtuelle
虛擬實境這門課和 Analyse d'Image 一樣,也是在一周內密集上完,其中前兩天半都在上 lecture,後面就是實作和 demo 課。 第一位上 lecture 的教授就是在 Mines 的 cafétéria 牆上照片中的那位,當���他可是在近 60 歲的年齡完成了從巴黎到北京的超級馬拉松,真的是太猛了...
由於前陣子剛去看 Interstellar,在做 Pov-ray project 的時候就畫了一個像 TARS 的機器人 XD 但是 Pov-ray 這程式要一行一行手刻模型還有動畫,實在讓人有種用 CD player 聽音樂的感覺 LOL。Unity 修網多寫遊戲的時候就碰過,實作課其實都有完整教學讓我們按部就班完成,整體而言是門輕鬆的課。
還有一點就是課程中參觀了 Mines 的 VR 室。受限於校園吃緊的空間,它其實是在不大的房間中,架上了和房間寬高一樣的超大螢幕,螢幕上接了一台 Kinect,天花板角落裝備如 Vicon 的紅外線動態捕捉系統。研究生 demo 了一個在工廠和機器人一起組合汽車零件的虛擬情境,使用者要依序和機器人完成任務,如鎖螺絲、裝車門等等,機器人會偵測使用者的遠近決定是否動作。 這個 project 屬於 Mines Robotics Lab 中的 Human-robot Interaction (HRI) 相關研究,和下學期找教授做的專題其實頗有關聯噢。
TAR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在記錄這門課之前,必須得解釋一下 "La Semaine ATHENS",雅典周這個東西。 交換前繳交預選課程時就稍微了解過,在 La Semaine ATHENS 這周 Mines 的學生能夠選擇前往其他參與這個計劃的學校進行一周的課程,課程以商管、理工類居多,但也有藝術、社會相關的選擇等。 最重要的是,參與計劃的學校遍佈歐洲各國,也因此在這周 Mines 的學生有機會前往如米蘭、布拉格、馬德里等地上課! 不過,更關鍵的是學校認為交換學生已經屬於「出國」唸書的狀態了,因此只能選擇在巴黎的課程... 儘管如此,課堂上一樣會遇到從其他學校來的學生,也算是難得的經驗。
上課的地點是另一所 ParisTech 聯盟的學校:Télécom ParisTech。 Télécom 相較於 Mines 資通訊領域的發展更為蓬勃,未來計劃搬遷至市郊,與巴黎未來科技園區、École Polytechnique 等接近。
這門課的教授是住在南法的美國人(btw 看課名就知道終於是英語授課啦 QQ),完全是個 business man。整周的課程帶過了簡報技巧、協商、團隊管理、履歷和動機信撰寫這幾大主題,最後就來一場臺大通識課常出現的團體報告。
最精彩的部分莫過於第一天關於簡報技巧的課程。他教的簡報技巧其實可以簡化為:讓觀眾知道現在我說的話很重要,及現在我說的話不重要。 從舞台站位、站姿與走姿、手勢到語速,這些細節都是為了強化這個對比,看似簡單的東西卻是我過往沒有注意過的。 其中有個練習是請報告者從 1 數到 20,然後強調其中一個數字讓同學猜。 結果報告者有沒有成功傳達那個數字不是重點,每一個上台的同學用英文從 1 數到 20 都會卡頓或念錯而不自知,教授應該覺得超莫名(當你聽到 four, five, six, eight, nine 的那種感覺)
可惜的是,課程精彩的部分就那麼一天,後面除了內容較一般之外,課程也很鬆散,多數時間都拿來準備團體報告。 同組的有 Marta 和另一位 Mines 來的碩班生、兩位 Argo ParisTech 的法國人和一位 Science Po 的俄國人。也許是運氣不錯,每個組員都很積極,除了在對於報告內容有爭議的時候,還是可以感覺到語言的侷限,似乎難以就各自感覺細緻的部分溝通。
修了這門課除了跟 Marta 變熟以外,教授也針對我的履歷給了不少建議。這些建議中我覺得最有用的竟然是這句:can you change your font to sth more sexy? 雖然我看很多理工科的都用 Times News Roman,但我換完之後就完全不想看之前的那份了 LOL
言而總之,這學期過得也算跌跌撞撞,除了必須適應法語授課外,跟同學相處、討論其實多少都會因為語言有些壓力(尤其有些真的很聰明的同學)。但口說和閱讀數理法文的能力因此長進不少,對於 Mines 如何培養這些所謂的 Science and Executive Engineer,以及法國高等教育的情況也更了解些。
其中觀察到令我比較印象深刻的部分有二: 一是法國人滿愛自己弄一套東西的,例如學校自編的 Recherche Opérationelle 的教科書 和 Programmation d'Objet Orienté 的 Java 手冊,還有自行開發的 jLevis、SMIL 等(Modelio 也是法國的)。不得不說他們能做到如此滿厲害的,但教科書文字太多與 library 文件很不清楚���問題,還是稍稍造成困擾; 二是有許多高密度的課程,與相對寬鬆的評分標準(如 Analyse d'Image 只看 final project,VR 也只看 Pov-ray project),感覺是希望學生能廣泛的接觸這些技術的知識,為未來成為科技業領導人才鋪路,而不完全是培養技術紮實的工程師。 這樣的感覺,很難不讓人和台灣的教育比較,我們相對強調實作能力,而對理工人才管理領導方面琢磨較淺(臺大有些學程來補足,但其他學校就不一定有這樣的資源),工程師的確是重要角色,品質好的工程師尤其是,但台灣想在產業鏈中出頭的話,總還是需要一批好的舵手。
0 notes
Link
Because you apply to specific research groups, you're not trying to show that you can do anything, you're trying to demonstrate two main things to the advisor of that group: 1. You have a track record of doing interesting work that is at least vaguely related to the research area of the group. 2. You have interesting ideas for future projects in the research area of the group that you can credibly execute (or rapidly learn to execute).
It really needs to be a whole package and you need to convince an advisor that you're going to be productive, engaged, creative, and a good group member.
Getting in touch with grad students in your target groups during the process can make a difference.
0 notes
Video
vimeo
Spin Top V1 from cw&t on Vimeo.
How long is the video? That's incredibly stable. I love its delicate physical design that settles the weight and balances torque.
0 notes
Text
Worth noted
Recommended Reading List
MSI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2013)
http://goo.gl/w0Pojr
HCI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for the World Wide Web, by Peter Morville & Louis Rosenfeld
Radical Embodied Cognitive Science, by Anthony Chemero
The Elements of User Experience, by Jesse James Garrett
Designing With the Mind in Mind, by Jeff Johnson
Don’t Make Me Think, by Steve Krug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by Don Norman
Pervasive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by Andreas Resmini
Content Everywhere: Strategy & Structure for Future-Ready Content, by Sara Wachter-Boettcher
About Face 3: The Essentials of Interaction Design, by Cooper
Handbook of Usability Testing, by Jeffrey Rubin and Dana Chisnell
Responsive Web Design, by Ethan Marcotte
Sketching User Experiences, by Bill Buxton
d.school, Stanford University (updating)
http://goo.gl/FktloA
Design Thinking
Innovation Process
The Art of Innovation, by Tom Kelley
Change by Design, Tim Brown
Design Thinking, by Nigel Cross
Design In Your Company
The Designful Company, by Marty Neumeier
The Design of Business: Why Design Thinking is the Next Competitive Advantage, by Roger Martin
Managing Innovation
Weird Ideas That Work, by Robert Sutton
Empathy
Wired to Care, by Dev Patnaik
Synthesis
Exposing the Magic of Design, by Jon Kolko
Sketching
Rapid Viz, by Kurt Hanks and Larry Belliston
Space
Make Space: How to Set the Stage for Creative Collaboration, by Scott Witthoft and Scott Doorley
Design in Education
The Third Teacher: 79 Ways You Can Use Design to Transform Teaching and Learning, by Cannon Design, VS Furniture, and Bruce Mau Design
Department of Cognitive Scien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http://goo.gl/kWGNJd
Behavior
Distributed Cognition, Everyday Cognition, Cognitive Engineering
Norman, D. A. (1988).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New York: Doubleday.
Baecker, Grudin, Buxton, & Greenberg.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Toward the year 2000. Morgan Kaufman.
Fleck, L. (1979). 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a Scientific Fact. University of Chicago.
Hutchins, E. (1995). Cognition in the wild. MIT Press.
Holland, D., & Quinn, N. (1987). Cultural models in language and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goff, B., & Lave, J. (1984). Everyday cognition: Its development in social contex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errow, C., (1984). Normal accidents: Living with high-risk technologies. New York: Basic Books.
Microsoft
http://research.microsoft.com/en-us/um/cambridge/projects/hci2020/reading.html
3 notes
·
View notes
Text
The Recap: 2014 Fall 課程篇(上)
在巴黎高礦的第一個學期終於在 Projet Mécatronique 為時 1 個半小時的期末報告中結束。
回首這半年來在這間 Grande École 的學習,相較於臺大偏美式大學的課程可以說有相當程度不同,
就趁記憶猶新來記錄一下,順便加油添醋一番唄。
Résumé
這學期林林總總 20 ECTS(註)裡面總共包含了 6 門課程:
Recherche Opérationelle
Operational Research,其實也沒啥梗,就是教些演算法的應用
Analyse et Concept de la Programmation d'Objet Orienté
除了複習了一些 OOP 的觀念和實作外(Java),這門課也花了許多時間講解 UML,final project 中也要應用
Projet Mécatronique
一年期課程,共有 10 個題目將全年級分成 10 組,如何作出成品是重點之一,課程目標也著墨於專案管理能力的訓練
Analyse d'Image
影像處理,課程就像一般人能夠想像的一樣(有不少在和韶逸專題訓練時碰過了),特別之處在於 morphological image processing 就是在 Mines 誕生的
Réalité Virtuelle
Virtual Reality,不過應該比臺大的弱多了,講了些課以外,其他時間都在讓我們玩 Pov-ray 和 Unity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Semaine ATHENS)
這門課在 Telecom ParisTech 上,內容以溝通為出發點,提到如何 make business presentation、team up、negotiate 等,以及如何寫履歷和 cover letter
以及 3 門語言課則是法語、西語、英語(沒錯),網球則選了旁聽(auditeur)不算入學分
Recherche Opérationelle
形式有點像臺大微積分一樣,分為大班課和小班實習課,只上半學期每週三小時。講到 Graph、Shortest Path、Minimum Spanning Tree、Maximum Flow、排隊問題、線性問題...等等。
我想對臺大理工科的人來說難度應該中偏易而已。然而讓人有點困擾的事,教授教的解法有時候有點...呃...「神奇」?雖不會奇怪到讓人覺得「神邏輯」的地步,但通常我還是會翻和麟演算法的筆記來解。
最後的考試放水放很大,搭配考古題後感覺就和電子學小考差不多 0.0
Analyse et Concept de la Programmation d'Objet Orienté
當初懷著期待的心情修這門課,主要是因為想要練練 Java(之前只有在網多硬兜出小畫家...),不過 final project 的安排實在不太理想,有種美中不足的感覺。
課程共兩位老師,但學生只有十位,這樣人力資源的安排在台灣的大學恐怕很難見到。同樣是半學期的課,有 final project,沒有期末考。
課程以 UML 為主,OO 觀念為輔,另有數堂課上機讓我們複習 Java。
而我們選擇的 project 主要要完成三件事:
以 random forest 來辨識圖片
利用圖片的 histogram of gradient 來當做 training data
Integrate 到老師實驗室開發的 jLevis 套件
另外由於 UML 是課程主軸,final project 中的「Avant projet」也要求我們使用 Modelio 設計程式架構。
半學期的課程中我們依照進度完成了 avant projet,課程結束後才要真正開始實作。
把 random forest 和 HOG 搞懂後,加上這個 Java 範例 基本上沒有太大問題,麻煩的部分在於老師只給了我們 jLevis 的 JAR 檔和幾乎沒有內容的 Modelio 自動生成文件,import 到 IntelliJ 後雖然能夠 decompile 出專案,但靠著 trace code 來使用非常花時間。
所以從英國回來後,我們放棄接上 jLevis,趕了兩三天補完專案。
最後向老師 demo 的時候(原本以為會集合全班分別 demo,但結果是各自和老師約時間),其實 HOG 參數都還沒最佳化,但是搭配其他測資驗證可以正確訓練出 model,老師看來還算滿意。
小黑特的點除了 jLevis 以外,原本預計半學期 2 ECTS 的課加上這種 final project 算是有點 overflow(DSnP 表示...)
project link
註:ECTS 是歐洲多數國家採用的學分單位,但所代表時數也有所分歧,在 Mines,1 ECTS 大約是 15 小時的課程
0 notes
Photo

留學生下廚系列: 番茄飯 / 外掛咖哩塊、豬肉、牛奶、奶油、羅勒 LOL 咖哩塊和奶油讓滋味稍膩,但很濃郁。買到不錯的豬肉,風味大勝培根和熱狗,下次別再省錢了。 —————————————— 週末得到了壞消息,出國之路感覺蒙上了層灰塵。今天被 RER 銃康,星期四才能剪髮。於是乎好好煮頓飯,讓腳步緩些。 這是個滿喜歡的題目,也有很棒的 Leader,然第一篇終究是要再等一會兒了。剩不到一年,step by step。 #nevergiveup #keeprunning
0 notes
Text
Baptême des Mines 巴黎高礦之洗禮
Baptême des Mines,是巴黎高礦二年級學生辦給新生的洗禮儀式(之一?),交換學生與 AST 們也很幸運的能夠參加。 雖名為儀式,其特別之處在於舉辦地點為巴黎近年來頗熱門的景點:地下墓穴 Les Catacombes。

by Plan: Émile Gérards (1859–1920)
早上七點半,月黑風高,小隊人馬抵達了墓穴入口,下次重見天日就是六小時後了。

入口的模型

安全帽、頭燈 ready,在入口簽完名後(為了核對最後出來的人是否一致…) C’est parti!

墓穴內通道多數不算窄卻很低,常需要低頭、歪頭、委身通過,時不時會傳來帽子撞到上壁的聲音與伴隨而來的咒罵。印象中我也有兩次撞得脖子都快扭到了。

話說某首領隊放的歌滿好聽的:Riders on the Storm
原本只是偶然遇到的積水,沒過多久就變成了這樣子的小河流。 實在不願想像這水中有哪些東西是從地下,和地上來的…
沒過多久我們就走到了歷年 Mineurs 在 baptême 時留下的痕跡。這才發現它比我想像的久遠太多,甚至還看到 1980 那屆學生的塗鴉。


今年的塗鴉走向第三個維度了 XD

接著就一直走路,途中偶爾會經過考驗柔軟度讓我腳筋快斷的迷你洞窟。 (話說領隊寫��行前通知中說酒精飲料全部禁止,但是休息的時候連領隊人手一瓶啤酒,還有人調果汁和伏特加==)
上面應該是人孔蓋

問愛是何物

在洞穴迷路的前輩,11 年後才被找到,葬在原處

某休息處的頭骨,感覺像假的

上面頭骨中拿出的紙捲

樹根

竹子塗鴉

在休息區也要 battle

後來大夥到了一個樓梯口,原來是小冒險的起始點。 規則很簡單:頭燈留下,蠟燭給你,遇到任何岔路左轉就對了。

等到前面的人走夠遠之後,就換我了。
在這條超過五分鐘的漫漫「長」路上,我的內心一直在小劇場。 短短五分鐘內,我看著越來越窄與一些又得涉水的通道,不斷懷疑前方還有路嗎?自己的呼吸聲、腳步聲突然透露無助。 然而除了一條指引和一盞光源,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幫我。
這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一片漆黑過程,就像是人生片段。 有時候就算走著前人走過的路,我仍會孤身一人,真正重要只會是心中堅定的信念(左轉指引),以及對未來的希望(蠟燭)。 滿滿的希望

// 廢話結束
接下來,就又是一路撞頭涉水的路程。
當我在納悶究竟為何一路上都沒有見到人骨時,大夥就都爬進去了一個房間。

雖然房間很小但還是十分驚人,我完全不敢用手碰任何地方


不過算是滿足了出發前小小的期待。 來 Catacombes 怎麼能不看到它們呢?
最後出洞口前的高潮也完全展現了高礦學生辦活動的能力。 這次我們也得關頭燈並拿著蠟燭,不過路旁會有小蠟燭們指引。 在每個路口都會有人穿著黑斗篷考驗準 Mineur,可能是謎語、遊戲、或是某種儀式等,不同的結果決定我們的下一步,很像在玩遊戲。 不過我發現我很不留情的破壞了他們想要塑造出的神聖氣氛,因為這些斗篷人都用某種低沈的聲音說話,我幾乎無法第一次就聽懂,只好一直 pardon XDD
最後免費獲得了安全帽很趣味,但是得將掛彩得很淒慘的鞋子、褲子等東西清理乾淨又是另一種趣味了… 劫後餘生的 Michal


Un vrai Mineur. Un coeur pur. X)
1 note
·
View note
Link
0 notes
Photo










來巴黎好說兩個多月了,遊記不但沒寫完連週記都還沒開始寫,只好先用條列式的方法來先行記錄。
上星期日去國慶餐會,雖然 Buffet 有點供不應求,但是能吃到台灣式的中西複合式料理也是感動。認識了很多法文三同班但是半句話沒講過的人,一位美術班學長,還有一位來念電影的,氣氛融洽。不過台大人真的是滿容易就產生小圈圈呢。
星期一跑到學校三樓上課,教室望出去可以看到盧森堡公園的頂端,實在美。在這邊辦公的法國人不知道心胸有沒有開闊點咧。 星期一同時也開始上了西班牙文,落後頗多。
星期二 Mécatro 來了外校同學,project 這麼多人要管理絕對是件頭大的事,有難怪組長派了兩位專門負責 communication 。
星期三上完英文跑去美院找慶知,既然是藝術學院抽煙的人不會沒有伴的。後來和他跑去了 Créteil 的 mall 買平價衣服。40 歐入手了鞋一雙、長褲、薄毛衣各一件、浴巾一條,頗划算。
星期四閒閒被揪去吃日本料理 Comme des Poissons 。擺盤簡簡單單,忠實呈現食材味道,但總少了台灣的氣派感。鮪魚倒不像台灣賣得軟綿細緻,有一點結實的韌性較合我口味。當晚和學弟合做燉飯與蔬菜燉肉湯,賣相不錯吃起來就知道沒啥功夫。
星期五天氣開始暖和,整天沒有產出就是上了 Coursera 上的演算法的第一週課程,功課也順手做了。簡單的 PA 用 python 竟然花了一小時,慚愧。 即將迎接雅決戰司法官的日子。
星期六又跑去平價衣服店為了換褲子尺寸,人滿為患。這次有稍微逛了其他店家,發現便宜睡墊和睡袋很心動。邊走邊做媽媽的生日小圖竟然在最後傳出去的一刻沒電,太不捧場了。 晚上到 Juno 家給房東請客,來了一位法國夫人與兩位台灣音樂學生。這兩個月在學校磨練法文果然有點效果,講起來比較不會害羞,也比較有餘裕表達自己的想法。春捲、沙拉和 5 歐亂買就好喝的白酒是當晚亮點。
今天早上則是去了 Marché Bastille 巴士底市集。除了海鮮無可避免的貴或可能不新鮮以外,我真的太喜歡這裡了。蔬果、肉品、海鮮、起司、麵包、各種熟食幾乎一應俱全。買了 8 歐的海鮮燉飯加兩隻小腿,有些失望,但用 1 歐就買到五顆超市少見的柳丁倒是超���我預期,下次一定要先找好食譜來這邊買海鮮、還有起司。 下午回來總算處理了一下學校事務,看來經過三四週的大週末還是沒能掌握好時間,但感覺的出來漸入佳境。
繼續加油。
#end
0 notes
Photo

留學生下廚系列: 是滷肉飯欸! 吃到的時候覺得好鹹,因為加了異鄉的眼淚。 #cooking #sharingfood
1 note
·
View note
Photo


留學生下廚系列: 醬油炒飯和番茄醬炒飯
感覺這還是離美味很遠… 雖然大家都願意稱讚我們
下次有空真的要找個食譜了!
1 note
·
View note
Photo

留學生下廚系列: 徹底太乾的義式燉飯與稍鹹的紅燒肋排 #cooking #risotto #sharingfood
1 note
·
View note
Text
⟪藍得徹底.蔚藍海岸⟫ Day 0:尼斯印象
楔子
由於在 9/1 入住 Cité Universitaire 之前,宿舍不願意提供住宿證明,提前來到巴黎處理行政手續的計劃只能宣告暫停。對於待在青年旅社研究巴黎生活的相關資訊,心情早已煩悶,這陣大風刮亂了計劃,卻帶來了令人興奮的不確定性。
八月下旬,得離開巴黎一會兒。
該去哪
當時認真的思索了飛去布達佩斯找酸酸(a.k.a. 科科鳥)玩一段,但是這麼晚訂真的怎麼找都找不到便宜機票,來回動輒 300€,所以最後決定待在法國。 旅行地點倒是挺容易選的,既然是暑假自然得到有陽光有海灘的地方:蔚藍海岸 在 SNCF 網站 訂票時,發現去程升級為一等艙只要 2€,回程則是一等艙最便宜@@1,因此我從巴黎到尼斯的 TGV 來回票就默默升等了... 住宿的話,自從上次在澳洲 couchsurfing 之後一直很想再嘗試,這次很幸運的找到了一位住在 Nice 的台灣人立為,雖然我的 request 算是非常晚才發,不過立為第一時間還是回覆接待的意願,真的很感謝 > <
尼斯印象
清晨一早從好心學長 Baskien 的宿舍出發,一路從第四圈坐到 Gare de Lyon 等待 6:50 出發的 TGV。

原本歷時 5 小時車程,在快到 Nice 之前遇上事故,於 Antibes 轉車後最後在下午三點到達 Nice Ville。

行囊在身,不過還是得先到舊城區晃晃。尚未鑽入舊城區小巷,如鑽石在陽光下閃耀的地中海讓人難以抵抗得走向海灘。

在台灣花東的太平洋擁有一片恬靜深沈的靛色,在尼斯的蔚藍海岸則猶如長裙,亮藍色的裙身至裙擺處混上土耳其藍,最終鑲上白色泡沫。岸邊 Promenade des Anglais(英國人漫步大道)為青天藍海棕櫚所夾,夏日熱情難以言喻。

在舊城區閒晃完,距離與立為碰面的時間還早,便搭車前往入館免費的馬諦斯博物館。 一路上是蜿蜒向上爬的小路,似乎有一大半的城市依丘陵而建,讓人想起基隆。 後來立為也告訴我,阿爾卑斯山從巴爾幹半島開始,一路畫了一個圓弧,最終結束的地方就是在東南法。

相較於在巴黎當代美術館看到的馬諦斯,這個博物館能看到馬諦斯較早期與不是那麼為人所知的作品,展品以雕塑、肖像、裸女速寫為大宗,不過最特別的是有些畫中的傢俱,以及模特兒穿戴的衣飾等,被保存下來一併展出。不過我個人對藝術家或是作品實在沒什麼研究(畢竟以前美術班時期沒上藝術史或賞析呀 > <),單純喜歡隨性逛逛博物館,對於藝術家背景有興趣的人一定要來看看2。

這隻很像黑輪。
晚上到了立為住的公寓,結果很不好意思地被好好招待了一頓台式料理,對於在法國頭幾天過著 baguette、jambon、formage 迴圈生活的窮學生而言,蕃茄炒蛋、蒜泥白肉已經是米其���四星等級的好料了! 吃飯的過程中聽了許多立為在歐洲旅遊、登山的故事,讓我想起大二時出過唯一的一次隊(印象中是守城大山),雖然之後幾乎沒有再出過隊,但直到現在還是很嚮往山林呀(sign...)
1 note
·
View note
Photo

Just arrived.
為了念書而出國的感覺很新鮮。
有時候會擔心繞路是否值得,會擔心自己無法達到期待。
不過心裡還是非常相信著能創造些什麼。
#fingercrossed
1 note
·
View 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