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man57stuff
goodman57stuff
美文·美图
7 posts
佳作共赏
Don't wanna be here? Send us removal request.
goodman57stuff · 5 years ago
Link
是的,我是一只老狗
是的 今天阳光真好 风也不大 可是 这里怎么这样 安静
可是 去年 还有前年 前年的去年 这个时候 却很不安静
那些两脚羊 总喜欢闹出些 大的动静 我最怕 用火点燃后的 炸裂
我很讨厌 那些小东西 逗弄我的 七八个幼崽 还会扔来一些 垃圾
不过我也喜欢 那个花头巾 傍晚时分 呼唤我的乳名虎子 给我送来 好吃的
可是这几天 讨厌的小不点不见了 送好吃的花头巾也没来 两脚羊们 都躲到 哪儿去了
明媚的冬日里 晴好的天气里 只有 偶尔刮过的风 还有 安静
路口那边 横卧着 一辆车子 路边的店铺 全都紧闭着 门
一个两脚羊 步履蹒跚走来 莫不是来送好吃的 啊不是 牠急匆匆走开 急匆匆躲进水泥楼
难道 牠们也知道害怕 莫非 牠们也晓得恐惧 是的 我是一只老狗
2020.1.27
1 note · View note
goodman57stuff · 6 years ago
Text
《1984》是如何在中国出版的?
平民书店2018  昨天  来源:本文原载于《中国新闻周刊》2013年第27期
Tumblr media
每一次纪念他的诞辰,每一次荣耀他的忌日,我们都会发现,乔治·奥威尔的预言历久弥新。他的警告如夏日的雷声,从遥远的地平线滚滚而来,在我们的窗外轰鸣:“老大哥在看着你。” 今年(2013年)更是如此。不久前,中央情报局的前外包员工29岁的爱德华·斯诺登出逃香港,揭露出美国政府大规模监视公民通信的棱镜计划,之后他高度戏剧化的逃亡之路,以及由此而生的无尽争论,《1984》再一次唤起了老读者与新青年的共鸣。 奥威尔的���名遂在媒体评论中(尤其美国媒体)不断出现,催生了美国读者对《1984》的巨大需求,该书在亚马逊网上书店的销量因此暴涨百分之七千,成为第二畅销的经典小说,仅次于有当红同名电影支撑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而中国知识分子与奥威尔结识60多年,他的代表作品《动物庄园》和《1984》,在中国传播近30年,不论现代或者当代随时代更替经历了不同的理解阶段。
他乡遭遇奥威尔
作为左翼知识分子,乔治·奥威尔没有到过中国也不曾去过他著名作品《1984》里映射的苏联(现已是前苏联),他到过离中国最近的地方是印度和缅甸,但不影响中国知识分子对他的认知。 早在1940年代,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国同英美苏等国组成同盟国,作家萧乾以《大公报》海外版的特派记者的身份被派往英国伦敦,当时的乔治·奥威尔恰巧也在英国,担任英国广播公司BBC远东部长,负责印度等东亚国家的广播任务。英国的出版社邀请萧乾写英文作品,其一就是《蚀刻》。 萧乾在后来回忆中说:“《蚀刻》的出版,为我带来了不少朋友,其中特别应提一下的是《畜牧场》(即《动物庄园》)及《1984年》的作者乔治·奥维尔。他读后给我写了一封十分热情的信。当时他正负责对印度广播,并在组织一批关于英国及苏联文学的广播。那是1941年纳粹开始侵苏,英国由反苏突然转为一片苏联热时。他约我也做了有关中国文学近况的广播。他在信中说:“我要使他们知道现代中国文学是多么生气勃勃。” 这之后,可考的在报纸上第一个公开介绍奥威尔的中国知识分子,应是钱钟书。他发表在1947年12月6日《大公报》上的一篇书评,评价的就是奥威尔一本名为《英国人民》的书。在二战期间,钱钟书曾携妻子杨绛留学英国,而且40年代的中国,已有很多的英文著作流传于市,而奥威尔的英文书,在当时的中国大陆,并不难买到。 在这篇书评中,钱钟书写道:“作者渥惠尔即奥威尔的政论、文评和讽刺小说久负当代盛名。至于其文笔,有光芒,又有锋芒,举得例子都极巧妙,令人读之唯恐易尽。” 那个时候,那本让他之后成为不朽、出版于1949年的《1984》还没有写出来。而萧乾和钱钟书都提及了他的另一本寓言小说《畜牧场》(即《动物庄园》)——他的另一部反极权主义的小说,小说通过猪的起义与革命,以及后来在猪领导下各种动物的命运,昭示了革命在其实现之后的变异过程,革命并不能一劳永逸,相反,革命的最大问题恰恰在于革命本身。钱钟书也曾说过一句异曲同工的话:“革命在实践上的成功往往意味着革命在理论上的失败。”
在中国初识《1984》
1949年,《1984》在西方国家出版,逐步收到了广泛的赞誉与反响。这一年,新中国成立。曾在英美留学的知识分子,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开始重新渴望回到中国。 1950年,奥威尔告别人世,《1984》却在这个世界上慢慢地传播,留学生巫宁坤正在筹划回到已经建立新政权的中国,他也是奥威尔作品的读者。
Tumblr media
左图/由奥威尔的小说改编的电影《1984》剧照。右图/7月4日,美国波特兰市,反对者举着“老大哥已经知道得够多了”的标语抗议政府的监控计划。美国“复兴第四修正案”团体选择在独立日这天发起全美示威活动,抗议国安局(NSA)藐视宪法搜集情资。美国法律第四修正案规定,民众及其财产享有免受“不合理搜查的权利”
多年以后,巫宁坤在回忆录《一滴泪》中谈到了当年这本书对他们的影响。巫宁坤写道:“1951年7月18日早晨,阳光灿烂。我登上驶往香港的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伯顿夫妇和政道前来话别。”而彼时,巫宁坤不仅读过《1984》,而且��行的行李箱中就有一本——作为科学家的李政道想的显然比他更多。 《1984》出版后,奥威尔在给朋友的信中曾经提到过他撰写这本书的初衷:“我并不相信我在书中所描述的社会必定会到来,但是,我相信某些与其相似的事情可能会发生。还相信,极权主义思想已经在每一个地方的知识分子心中扎下了根,我试图从这些极权主义思想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引出其发展下去的必然结果。”巫宁坤的感受,让这句话感觉不到矫情。 那时候,绝大多数中国人不知道奥威尔,少数知道的知识分子也不能读奥威尔。巫宁坤在课堂上让学生了解奥威尔,讨论《1984》。 在回忆录中,巫宁坤曾这样回忆学生们及自己的感受:“我只得临时抱佛脚,每天在手提式打字机上写讲稿,用生吞活剥的阶级斗争之类的新概念新名词装扮英国文学史。其中肯定有不少驴唇不对马嘴的地方,好在全班二十几个男女学生大多心不在焉,有的忙于谈恋爱,有的忙于搞进步政治活动,也有几个真正热爱文学的男生找上门来谈论《正午的黑暗》和《1984》之类的作品,或是借阅我带回来的美国小说。” 学者刘绍铭在《生命·爱情·自由——重证《1984》的价值》一文中说:我第一次看《1984》,是念大三的时候(1958年底)。那个时候掌握的英文单词有限,悟力不高,看过了也就看过了,没有什么特别感想。后来在美国教书,有一门涉及“预言、讽刺、政治小说”,才再用心地再看了一两遍。
唯一一部“极度震撼”
第一位把《1984》译成中文的是翻译家董乐山。 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大陆开始陆续出版了许多灰皮书等内部读物,在这些书中,并没有奥威尔的作品。随着政治空气逐渐宽松,开始有人接触到奥威尔,这其中,就有董乐山。 董乐山1924年出生在一个开始没落的宁波中产商人家庭,排行老三,从小接受良好教育,自比巴金小说《家》中叛逆的觉慧,读中学时就参加了中共地下组织。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毕业,1950年考上新华社外交部。在翻译国际新闻电讯稿时,他就接触到了奥威尔这个名字,但无法读到他的作品,“不过从上下文来看,可以大概知道他是反极权主义的”。 直到70年代后期。一个偶然机会,董乐山读到那本传世名著《1984》,他这样回忆当时的感觉:“我这一生读到的书可谓不少,但是感到极度震撼的,这是唯一的一部。因此立志把它译出来,供国人共赏。”1978年,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陈适五在外文出版局主持一本《国外作品选译》,专门刊登“某些有参考价值而篇幅过长或性质不合的材料,供领导及其他���志参考”,陈适向董乐山约稿,他选择了《1984》。 1979年4~7月,《1984》在《国外作品选译》分三期刊登,这是《1984》与中国读者的第一次见面。印数5000份,内部发行。董乐山得到的稿费是千字4元。 第一次刊出时,董乐山特意在《关于本书及其作者》的说明中解释:《1984》同札米亚金的《我们》和赫胥黎的《奇妙新世界》一起被称为“反面乌托邦三部曲”,这是与资本主义萌芽期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和安德里亚的《基督大都会》的“乌托邦三部曲”相对而言的等等。 而第二期连载时,《关于本书及其作者》改成了“编者按”。此“按”比董乐山的说明简短得多,内容与说明大抵一样,不同之处是加了一句:奥威尔“是一个从‘左翼’转到极右翼的作家”,以及最后一句话强调:“为了知己知彼,本刊从上期起全文刊载”。
在中国的第一个高潮
1980年,一名正就读中国人民大学商品学专业的学生从《国外作品选译》中看到了《1984》,事后他回忆说,“我在大学里读到了乔治·奥威尔的《1984》,这是一个终身难忘的经历。……但是对我来说,它已经不是乌托邦,而是历史了。不管怎么说,乌托邦和历史还有一点区别。前者未曾发生,后者我们已经身历。前者和实际相比只是形似,后者则不断重演,万变不离其宗。” 这个学生叫王小波。 80年代,花城出版社也找到董乐山约稿,他再次推荐此书。1985年,花城出版社出了内部发行版《1984》,直到1988年,作为《反面乌托邦三部曲》之一,出了公开发行版。 奥威尔在中国的传播迎来一个高潮。奥威尔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捧。 追捧的原因,王小波也有过不错的总结:“是因为有些人以为生活就该是无智无性无趣。他们推己及人,觉得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看法。既然人同此心,就该把理想付诸实现,构造一个更加彻底的无趣世界。”王小波反对这样无趣的世界,因此以奥威尔为师,进行小说创作,进行散文写作,他的作品从写作手法还是从细节描述上,都“很奥威尔”,甚至《动物庄园》中那只叫做拿破仑的猪,也会超越时空,成为《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黑铁时代》里,所描写的“黑铁公寓”也类似于《1984》里监狱式住所。
明白了就不走这条路了
出生于50年代的止庵,正是在1985年、他26岁时第一次阅读到了《1984》。何怀宏、刘苏里等人也是在这个时期读到这本书的。止庵记得,他读《动物庄园》更晚一点儿,他回忆说,“读《动物庄园》时,每每联想到早年读过的《联共(布)党史》。当下很感懊丧:假若起先到手的是这一本,而不是那一本,自己或许能明白得早一点儿吧”。 之后的28年,他不止一遍重读。而且只要有机会,他就向友人推荐这本书。有人问起对其影响最大的书,止庵想了半天还是举出这本《1984》。 新华社记者唐师曾比止庵小两岁,但他直到1994年,才借得了一本花城出版社于1988年首次在国内公开发行的《1984》。因为向朋友“显摆”,还弄丢了。直到6年后,他才从一个书商朋友手中弄到两本新的,还给当初借他书的朋友。 止庵仍记得,在最初读到这本书的时候,书的内容带给他的极大震撼。“尤其是那个开头。写打算去掉一个人,不能只从现实中去掉他,因为他在历史中存在,还要在历史上去掉这个人。温斯顿(主人公)的工作就是干这事。谁不行了,就奉命从过去的报纸、杂志、书籍,各种影像中删除这个人。我自己对历史一向很感兴趣,后来我发现,我们的历史竟然就是被温斯顿删改过的,真是一塌糊涂。举个例子,苏联文学我原来看了不少,但是读了一部《苏维埃俄罗斯文学》之后,看到这书上写的我大多都不知道,而我知道的这本书上大多一笔带过,甚至连提都不提。这给我很大打击,我发现,我原来的整个的文化背景都是假的,实际上这个背景后面藏着一个真的东西,而我以假的为背景了…… 自1988年后至今,《1984》在广州、上海、辽宁等地经不同出版社不同译者,已出了近10个中文版本。 止庵认为,这本书真正的历史意义并不是预言的多么一针见血,而是在于:有个东西,当时大家虚幻地认为它是人类可能应该走的一条路,奥威尔告诉大家,这是一条危险的路。大家明白了,就不走这条路了。 每多一个人读奥威尔,自由就多一分保障。 在《动物庄园》中,乔治·奥威尔深刻地写道:“所有动物生来都一律平等,而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加平等。““四条腿好,两条腿坏。””所有动物都是同志。”…… 奥威尔的这些深刻的语言就像一把把没有剑柄的利剑,深刻地刺穿着极权的统治,也深刻地刺穿着一颗又一颗在这种统治下懂得思考的心��。 这样直击人心的思考,不只是出现在奥威尔的《动物庄园》中,1984中,奥威尔更加深刻地形容:
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 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 战争即和平,无知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他们不到觉悟的时候,就不会起来反对,他们不起来反对,就不会觉悟。 历史在此时就像是一张白纸,被不断地擦干净并写上新内容……
Tumblr media
这些看似矛盾的语言,恰恰是折射出荒诞的社会问题。苏联和东欧曾经严禁他的作品,作为英国人的他生前也曾被英国的军情六处监禁二十年之久,直至1950年一月,因患肺病去世。他不受权力的喜爱,因为他的刀笔刺痛了那个时代。但是这个时代,人们就不需要他了吗? 在他去世后,单《1984》畅销全世界5000万册,1993年,英国正式开始颁布“奥威尔奖”,就是以这位著名记者、作家命名的政治写作奖,现有图书奖、个人奖和博客奖等三个类别,此奖项是英国最重要的政治新闻和写作奖。
2 notes · View notes
goodman57stuff · 6 years ago
Text
老司机
 青岛湾边上的太平路上
开来一辆老旧的雪佛兰
它在霾气沉沉的夜里缓行
像背了沉重的壳的蜗牛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司机
开着这辆摇摇晃晃的车
从莱阳路斜坡慢慢开上去
像负了沉重的货的老牛
 那半开半掩的车窗里
飘出来断断续续的歌
沙哑的喉咙声嘶力竭
像喝高了的迪厅的歌手
 苍凉萦绕于路边树的残枝
无助回响在初冬的海边的夜空
旋律分明流露出微醺
却分不出是莎当妮还是俄得克
0 notes
goodman57stuff · 6 years ago
Text
海市蜃楼(诗)
晚霞的远方据说是黑暗 黑暗的远方据说是子夜 夜晚的远方那个人在看着我 那个人说明天江边有一场盛宴 孤傲的盛宴桌上有欢快的游鱼 游鱼的桌边有叮当作响的环珮 据说环珮的主人来自遥远的 大草原和大沙漠和大盆地 大草原上是群群不倦奔跑的斑马 大沙漠上有片片绚美的海市蜃楼 大盆地里到处是无边的大森林 大森林里是否有清秀的鱼米之乡 海市蜃楼里是否能观照东方明珠 斑马群是否喜欢远涉重洋大海 牠们是否知道苏州河边有是没有 茂密的草丛和清澈的溪流 2018.11.6 夜,长涧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1 note · View note
goodman57stuff · 6 years ago
Text
那一朵云(诗)
那一朵云 那一片霞 那一阵风 那一缕光 是否前世有约 似在耳畔 又遥不可及 似在等待 又总是爽约 2018.12.13子夜,长涧 (各图摄于金水路长涧一带)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0 notes
goodman57stuff · 6 years ago
Text
青岛纺织谷掠影
12月25日下午,拜访青岛市流行色协会负责人。到协会所在地青岛纺织谷·青岛纺织博物馆,青岛四流南路80号,该馆系由青岛国棉五厂旧厂房改建。偌大的展馆人迹罕至,与青岛的纺织工业由辉煌迅速没落相映衬,也显得人气阙如。​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0 notes
goodman57stuff · 6 years ago
Text
我是编辑老周
你好!我是来自中国青岛的编辑老周,我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问候您!
1 note · View 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