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gchewulun
guangchewulun
无标题
3 posts
Don't wanna be here? Send us removal request.
guangchewulun · 2 years ago
Text
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2
7. 禅定光明
网友问:你禅定里有光明吗?(问题遗失,补录大义)
光彻五轮答:首先,色界禅定不是一定有光明相。现在只是帕奥禅系对这个禅定特别做此要求,所谓要观出光明禅相才能入禅定,原因是所谓“必须缘色界色,才是色界禅”,看似非常有道理,但事实并不一定如此。比如修慈心观,可以到三禅,所缘是慈心。比如修四界分别观,可以到初禅,四界分别观是修地水火风的所缘,所缘是动性,硬性,湿性,热性,也没有什么光明。
再在北传这边,修默照禅的,纯只是静心默照,也能入四禅断呼吸,却不一定有光明。
所以帕奥系强调的“必须”有光明禅相才能入初禅,我是持反对���见。因为说得太绝对了。
当然,禅定有光,也是很好的,有光明相对来说更好。但光明必须是现量显现,而不是幻想出来的。如果修禅定幻想光明就会进入独影境,变成做白日梦了。
网友问:八触十功德是入初禅的现象,十功德的明就是说会有光明相,你没有光明还敢说证了禅定?(问题遗失,补录大义)
光彻五轮答:八触,动痒轻重冷暖涩滑,十功德:空,明,定,智,善心,柔软,喜,乐,解脱,境界相应。这里并没有讲有光明相。十功德的“明”,是指心理上明了、清醒之义。明了清醒在现量境界中,不一定就有什么光明相。比如休息时闭目养神,对身体的感受都清醒了知。身体感受的境界即是色,但是当时并无光明。同理,初禅至四禅也一样。
据我所知,很多人观身觉入定,呼吸可断,光明却不一定起。若说呼吸能长时间断(比如1小时),以无光明而说不是入四禅,那请问是什么禅可以断呼吸?
为免各执己见做无谓争议,此话题就此打止,不再议论。
8. 禅定与神通
网友问:请问楼主,您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已得大自在神通。望赐教,什么是佛教?
光彻五轮答:修禅定与修神通是两回事。神通是定之用。只修禅定,不修神通,也不一定就有神通。
大自在在佛教特指解脱。佛教就是教大家修行离轮回苦海。
网友问:你对八触十功德理解不正确等等。。争执对错。毁谤**法师等。(问题遗失,补录大义)
光彻五轮答:我已经说明白了。每个人因各人根器智慧的原因,自古以来就对佛经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所以就有佛教部派分裂之事。学人不应参与此类各自标榜自己为正确的争斗,应取自己所需,能帮助自己朝向解脱即可。正确与否,唯有自己捡择,以实修为勘验。佛经是人编写的,编写人或翻译的人有没有加入自己的理解,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佛灭度时说: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
又有古德云,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可见,只在表层学习佛法是行不通的。必须要实证。
广超法师是俱德大师,是禅宗、南传、密宗三脉传承人,大圆满上师。我对他是尊敬的,也是信服的。您若无实修,建议不要轻易否定修行人。实践才能出真知。
另外我没有兴趣和你辩论。你在这里说的内容也没有说服力,观点很混乱,佛经证据也没有列出。建议您另外开贴,举例证据,系统论证您的观点。
网友问:既然断烦恼是智慧断,为什么不直接修慧呢,何必修定呢?(问题遗失,补录大义)
光彻五轮答:宗喀巴大师说:惟观离止如风中烛,瑜伽师心于境散乱不能坚住,不生明了智慧光明,故当双修。
师兄以为如何?我所引宗喀巴之言,乃指定慧双修。
网友问:大师在实作上很有见解,小弟觉得您愿意如此无私分享,实在了不起。
可否与小弟分享操作上的指引:如何有效分辨无想定和想受灭定呢?
光彻五轮答:无想定是入于无想。在唯识上叫第六识不起。入定后什么都不知道,如同睡着。出定后马上可以恢复身体的感觉,没有任何不适。
灭尽定是我执断灭,唯识上叫第七识亦灭。入定后也是什么都不知道,出定后,会知道身体机能停转(心脏停跳,血液停流),并且直觉知道死亡。这种情况下,有2种选择,一种选择可以抛弃这个肉身,也就是所谓坐脱立亡了。另一种选择,可以重新激活这个肉身。入灭尽定久的身体会冰冷(比如一小时)。出定后激活肉身会觉得身体不适。所以入灭尽定太久,这个肉身就不太适合使用了。
两者的差别在入定的因缘上就差别非常大。无想定是执持无想而入。灭尽定是灭执而入。实操上怎么区别,就要靠自己智慧去判断了。入灭尽定的,必定有经历四禅和四空定的经验,而能明晰我执之相而能自断。而无想定就只需要四禅的经验即可。
网友问:师兄,这个灭尽定和第八识阿赖耶识有关系吗?
光彻五轮答:没什么关系。只是借用一些唯识的名相来解释这件事。
9. 灭尽定与证果
网友问:灭尽定是三果以上圣者才能证得,三果圣者已经断除嗔恚结,请问大圣者,你会生气不
光彻五轮答:修行本来就会有进有退。三果并未究竟解脱,所断烦恼为暂伏,当遇逆因缘,则有可能退(另有说,阿罗汉亦有可能退。所以有退法阿罗汉之说),若退,则烦恼会再度升起。
网友问:是这样的,在下是从您描述的对“灭尽定”证得的体验来判断,您所谓的“灭尽定”的证得,并不符合佛法中对灭尽定的描述。在下自2007年开始在禅修上用功,各种境界及体验也非常的丰富,深知这当中的各种细节。最近几年我偶尔也在一些寺院给大家开课讲止观,也会给一些师兄答疑,常常遇到一些跟您类似的同修,就是自己获得了一些体验,这些体验有的很细腻,有的很精彩,有的很令人不可思议。然而体验仅仅是体验,对体验的准确判断,这又是另外的一门智慧。就拿您这个“灭尽定”来说吧,经典上说必须证得三果及以上的人才可以证得。
光彻五轮答:哪儿不不符合?我查了很多资料,佛经的,传说的,大德讲经的,等等很多很多资料,我发现灭尽定就是这么回事。你只是说,要修观先观破我见才能入灭尽定。这是你加入了“次第”的理解。我的理解不一样。我认为修到非想非非想定时,在要入灭尽定之前,由于他执持舍心,以至连“我”的知觉都要舍灭,此时他是定慧等观了。以此舍心,而能破三界之顶的微细惑,然后入灭尽。(他的我见是在入灭尽定前的一瞬间破的)楞严经中,二十五圣说修行法门,大迦叶尊者就是修灭尽定而证圆通。
网友问:心胸狭窄。请问怎么做。还有,怎么做一个阳光明媚的人?
光彻五轮答:修积功德,回向布施。放生供养,济度穷苦。种种善行,滋养善根。正气稳固,光明自生。
网友问:师兄:我在经行打坐观身的时候都觉得不是我,但一起坐就是我,我所,想请教您怎样破身见呢?谢谢
光彻五轮答:这就是见惑与思惑的差别。见惑破,则知道一切皆因缘,没有能做主的我。但是在行动中还做不到,习惯性的我执还是那么强烈,一样贪嗔痴俱全。
破身见就是要破我见。方法是修观。主要以观因果为主。现量见到因缘起灭因果次第,而觉悟没有一法是“可做主的我”。从而破除我见。
第二步就是要破思惑。从行为习惯上去改变执着。远离贪嗔痴。
具体修法,可以百度《定慧之路》。
网友问:随喜!请问你是怎么知道自己已经修成了呢?有什么标志吗
光彻五轮答:你是说禅定吗?禅定成没成,可以和经典对照就知道。经典有对禅定的情况描述。自己对比即可。当然,也可能会误解,臆测自己的一些幻觉是某某禅定。但是有两个最明显的现象,是误解不了的,就是四禅断呼吸,和灭尽定断心跳。拿此对比即比较稳妥靠谱。
(编者注:有人看了我这个回答后,执着断心跳,意图在禅定中控制心跳停止达到灭尽定。这是走捷径的心理作怪,犹如不修禅定,却希望仅靠憋气就达到四禅一样,是无智慧的愚痴行为!如此作意心脏,有干扰脏腑正常运行,搞出心脏病的可能。在此声明,四禅断呼吸的因是“杂念妄想停止”,灭尽定的因是“灭尽意执”,倒果为因是可怕的愚痴!)
网友问:请问对初学者有什么建议?闻/思/修上的,谢谢!
光彻五轮答:思维三皈依。思维四圣谛。发心持戒。背诵心经。多读金刚经。多打坐。多尝试经文中的道理(依文入观)。常明了自心,不要放逸。
网友问:谢谢。另请问禅坐观呼吸时出现妄念(那些妄念升起的时候我是没有觉知的,只是被习气带着跑)与定力不足时怎么处理比较好?是观呼吸还是"观"妄想。。
光彻五轮答:定力不足就要多坐。培养定力。定力说到底,是一种习惯。定的习惯。
坐中有妄念,可以观妄念,前提是只能看这妄念起灭,要看清楚,而不要陷入(就是随着妄念去想就不对了)。这样久久看妄念而不参与其中,妄念的力量很快就会消耗干净(所谓力量也就是习惯,妄想的习惯而已),这样正念的力量就会建立起来。不要多久,妄念就起不来了(当妄念自然没有时,差不多就入定了)。你可以试试。
如果这方法掌握不好,建议从数息开始修起。一呼一吸数1次,从1数到600以上。数错或忘记数,必须从头数。
这样逐步你会摸到修定的门道。
10. 禅定坐姿与数息
网友问:偶尔打坐,可能每两三天打一次,时间不长,大概半小时,平坐地上,按照七支坐法,但坐起来之后,低椎骨那边会有不适感,请问要垫软垫吗?
之前尝试过垫垫子,但似乎坐不稳。
光彻五轮答:七支坐法,坐好之后,要把身体向前伏下去,推开尾闾。再直起身,用手撑腿根部,尽量向上拉直脊柱,再放好手,轻轻放松打坐。你试试。
垫子应平整软硬适中。不要太硬。软以坐得稳为宜。
网友问:论书里都是建议从1数到6-10,你说数到600以上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么。。请问你这里说到的观呼吸是一种止还是观?
光彻五轮答:从1数到10,从10数到1,然后入定。如果做得到,就按这个当然可以。但是现代人生活节奏快,身心习惯了妄念纷飞的状态。仅仅只是短暂的数1-10,因为时间太短的缘故很难让心真正静下来。所以从1-600,大约在45分钟左右,是时间比较长的数息。一有利于培养一座的时间习惯。二数错重来是一个相对有难度的戒。有戒有利于入定。从此两方面,针对妄想停不下来的初学者,1-600的数息我认为更合适。
网友问:请问您对持咒和施食是怎么看的?
光彻五轮答:持一些佛菩萨的咒,当然很好。种种利益如经中所说。我体会也不深。但是个人觉得持一些咒,比如六字大明咒,准提咒,对净化身心,确实是有明显效果的。
施食,应该如同修慈心观一样来修。以慈悲心来修施食。有缘众生自会获得利益。个人修施食时,不应做有福德想。如此就比较好。
网友问:修完这些还要修什么?具体怎么修的啊?
光彻五轮答:你是指修完四禅八定吗?修完这些,还要修解脱烦恼。进一步还要修菩萨道,佛道。那是更深广的课题。对初学者来说,修好解脱是第一步。菩萨道也是要解脱的。没有不通达解脱的菩萨,这个是要知道的。
网友问:师兄,你好。我昨天查阅了一些有关“假悟”和“真悟”的介绍,不知师兄如何看待?我是在家自学自修的,还没拜师傅,不知师兄能都否介绍一些悟后起修的方便法门和佛经。谢谢!
光彻五轮答:真悟,就是证悟。假悟,就是解悟。
假悟不是悟,是自以为悟。
证悟无所悟。以破迷为悟。悟无所得。
悟后起修????悟后没什么修,以不迷为修。如何不迷,还是勤除烦恼,还是修戒定慧。
(编者注:解悟可以算是闻思所得慧。是干慧,需要修定实证,才能变成修所得慧。修所得慧就是体验到的了。亲身体验到才是真正的尝到法味!)
网友问:师兄,请教您如何观因缘法?动念前的那一念怎样能看到?谢谢。
光彻五轮答:修观法最好有四禅的基础。四禅舍念清净的状态是质量最好的正念,以此质量的正念修慧才容易有结果。动念前的那一念是烦恼。一切念都是烦恼驱动的。而烦恼的根本就是我执。就是痴烦恼。要看到我执。方法有很多种。可以观念头而追溯念头的源头而入(观入)。也可以修禅定而入,非想非非想定境界就是纯余我执,其他都没有。所以舍非想非非想境就我执断了(定入)。
我执的根本相就是能所的分别对立。所以能所双亡离分别为根本无分别智(本觉智)。原理都讲完了,怎么修,自己都可以想办法。总归向离相离分别而去。
网友问:问你一问题,你入定中能观见到什么?什么是四禅八定?
光彻五轮答:能观到心、念头、感受,造作等等。什么都可以观到。但必定在本身的十八界之中,没有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
四禅八定就是初禅,2禅,3禅,4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定。具体请查佛学词典。
网友问:师兄:我学打坐也快一年了,一般情况下我均每天二坐,一坐本来有四五十分钟,现在有一个多小时了,可是我就是一秒钟的入定都没有,是我的方法不对,还是有什么其它问题呢?
光彻五轮答:如果这样,就先持戒。挑选一个最难持的戒,专一的戒彻底。
修入定的也是持戒的一种。戒心妄动。专一取相。
所以,你这种情况,建议先在生活中持戒,累积福德和戒力。有助于入定。
11. 禅定对身心的影响
网友问:请问,生理上会有变化吗,身体是不是非常好了?
光彻五轮答:经常打坐的人,身体会变好。特别是在初禅至三禅坐得久的,对身体影响比较明显。
四禅以上,对身体影响逐渐不明显。但对心的觉知力提高比较大。
网友问:戒定慧,楼主四禅八定之前戒行如何?之后增益何慧?
光彻五轮答:修四禅八定灭尽定,最重要的是持不淫戒。否则白修。一漏全垮干净。。。
持不淫戒,不仅仅是行为上,更重要是心理上。心瘾要戒除。对美丑好坏的分别心要戒除。做到心如虚空,不着一物。如此方能有心力修四禅八定。否则心牵绊太多,想修四禅八定那也只会是有心无力了。
慧是以定力为基础的。定力以清净心为基础。清净心以戒为基础。
修定对慧的增益,就在于提高觉察力,从而能让慧力之光照了微细的烦恼,从而能断、能除、能改。换句话说,定是修,慧是行。定慧合并为修行!
网友问:师兄可否给我个皈依师傅
光彻五轮答:皈依佛、法、僧。无僧皈依佛、法。或皈依自性佛、法、僧。
12. 禅定与健康
网友问:对于痛苦的癌症病人,可否入定治疗?
光彻五轮答:对于修行的人来说,癌症病灶属于一个巨大的负能量区。要修行填补,并转化这个业力非常困难。这是一个巨大的障碍。但是,若能入得了定,能培养正气,不断的积累功德,也可能有一线转机。
如果癌症病人想在修行路上获得机会,我觉得发心要超越常人,以十二分的精力投入修行,若能稳扎稳打,步步深入,常入初-三禅,积累能量化为光明润泽全身,如此或有可能攻克癌症。
网友问:师兄,作为一个初学禅者,请给一个建议,读什么经书;-)?
光彻五轮答:背诵心经。读金刚经。读定慧之路
网友问:楼主,是有智慧眼这么一说么,真实存在不?前几日闭眼观光,过了一会就恍恍惚惚的,但不知怎么维持,这是初级入定的反应么,多谢指导。
光彻五轮答:闭眼观光可以修光明定。恍恍惚惚不行,那是昏沉了。要维持就要定入光线中去。和光合一。算是初学定的现象。谈不上入定。
慧眼,是照见真空无相之理之智慧的意思。真实这种概念是一种迷惑,是错误的知见。所以不存在真实的东西。
另,此修法要掌握度,若眼痛则不行(尽量不要用眼睛去看光线,要用身心去感受光线是解决办法)。因为有灼伤视网膜的危险。
网友问:请问定中怎么知道时间?看《定慧之路》说要到时间就出定的,但是实际我还远没有到定的程度,但是也很容易一坐就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感觉上仿佛才十几分钟。也不敢设闹钟,因为坐的时候突然听见声音心都会跳出来的感觉。这个时间该如何把握呢?
光彻五轮答:练习入定、住定,出定。练习纯熟。
然后,入定之前,打好主意入定多长时间。就好比睡觉前,先想好睡几个小时一样。人有这种潜能。到了设定时间,会自动出来。多多练习,就会掌握技巧。
13. 生死无畏
网友问:楼主,我想问你,你修完了之后整个人与没修之前最明显的改变是什么?
光彻五轮答:最明显的改变就是对生死的无畏。
(编者注:其实一个人经历灭尽定,并证涅槃后,就知道死亡是怎么回事,便会对生死无惧)
网友问:请问,我刚开始学修禅定,已经2个多月了,每天0.5小时,只是觉得心静了些,杂念还是自己来,请教我如何进步?!
光彻五轮答:0.5小时太少了。最少要45分钟以上。
另外,自修的话,应该从发心开始修起。发心是根本。后面的戒定慧都是辅助。打个比喻,发心是种子,修戒定慧是阳光和水。没有种子,光有阳光和水也不能开花结果。
请参见劣作《结构化修行》第一篇,如何发心。
网友问:怎么解决容易退心的问题?
光彻五轮答:退心就是发心不坚固,戒律不精严。所以应该从发心从头开始。以持戒护心,持心精进不退。然后才谈得上修行。
网友问:精神集中不了怎么破T^T
光彻五轮答:从决心的角度审视自己。自己找出原因。
网友问:您好,请教一个问题。还是呼吸入定的问题,一开始很粗,后来很细,很明显的触和受,再后来感觉不到呼吸气息了,这个时候只感到人中和鼻孔的动作,但是感不到气息,比如,只有鼻孔的收缩和扩张,然后持续一段时间,如果琢磨这个事儿,呼吸又开始粗了,于是逐渐调整;总之,就是到了“感觉不到呼吸气息了,这个时候只感到人中和鼻孔的动作”这个阶段,后面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请您指点一下。
光彻五轮答:首先,四禅是一定会断呼吸的。此时若有呼吸之相,执着于呼吸的习惯就会断不了,从而影响入四禅。所以应该舍弃呼吸的概念,将注意力停留在人中的触觉。乃至,什么都感觉不到,仍然是感觉。在这感觉中住入。
网友问:师兄,请问修完四禅八定断轮回吗?死时能否随自己意愿不入轮回?另外能否向你要下联系方式,今后修行中若有疑惑想请教您。
光彻五轮答:四禅八定不能断轮回。轮回由烦恼推动。要断轮回就要先断烦恼。禅定不能断烦恼。烦恼由智慧断。但智慧的能力来自定力。所以定是慧之基。有疑惑可��此处问。或者豆邮都可以。
网友问:多谢,我再好好读书
光彻五轮答:我不建议脱离佛经学佛法。要看书,必须看佛经。其他人的注解都只能做参考。至于脱离佛经写的书,更只能是参考中的参考了。有句话是“不要让别人的头脑代替我们的思考”,我觉得也非常适合用来指导佛法的闻思修。所以,依据佛经自己独立消化,思考并修证是正路,且是捷径。
从实修角度,建议心经、金刚经、楞严经、楞伽经顺序学习。
网友问:楼主你好哇。
求教一个问题哈。6年来在禅定上几乎无稳定的进步……多年来几乎一直处于坐着就睡着的状态……怎么处理啊……是该放弃了吗……
光彻五轮答:我在前面讲了数息的方法,你找来看看。从1数到600,数错从来。你试试。
网友问:楼主好~~~~初学请求如何从单盘进双盘
光彻五轮答:不用刻意强求。能双盘则盘。不能则单盘散盘都可以。
网友问:散乱的心该如何对治?有劳开示~~~
光彻五轮答:对治散乱心就是持戒修定。散乱是修行第一步要逾越的障碍。修行越进步,意味着散乱心越少。
网友问:问个常谈的问题,就是定里有无念头。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就跟睡了一觉一样,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光彻五轮答:定里有念头。但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住在定境的念头。所谓心一境性。四禅八定皆有念。只有无想定和灭尽定无念。此二定是无心定。
打坐如果和睡着了一样,那就是昏沉了。或者就是睡着了。那就不能叫修定了,叫睡觉了。
另外一种,就是可能入了无想定。这要自己判断。无想定是四禅的一种,断呼吸。出定在四禅近行定。并且修无想定的会有记忆力退失的现象。
网友问:楼主您好!我修行禅定的原因是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被俗世困扰得我很痛苦,时常在晚上哭泣,有一天晚上在梦中听到一位话外音说:我带你进入空门。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后来机缘巧合我就开始修习禅定,皈依佛门了,我想请教您,如果一个想要脱离苦海往生极乐世界的人能不能结婚呢?在俗世上既不能违背自己的父母出家,也不能不结婚生儿育女,这样会不会障碍我的修行呢?另外修行生活中吃肉是不是不太好。
光彻五轮答:一般来说,世俗生活对修行是有大障碍的。修行应该越少干扰越好。特别是在修行的初期。
吃肉肯定不好。对修行有障碍的,特别是障碍身体清净。
根本来讲,修行就是修业。修的是解脱的业。所谓解脱的业,就是停止轮回的业。若说造作因果是轮回,那么不造作不轮回即是解脱。
在这世间生活,造作因果,只要烦恼未断尽,这个烦恼推动业报轮回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修行就是要断掉烦恼。烦恼断尽了,则不再推动业报轮回。
所以,你自问,世俗生活是让你烦恼更少了,还是更多了。如果烦恼越来越少,那就是解脱道。烦恼不见变少,那就是轮回道。
往生净土是求生。往生不是解脱,是换个地方再修行。另外,还要看对净土的理解了。净土若做智慧的理解,比如身土不二,法身净土,如此修净土则是修解脱道。
网友问:能不能简单讲述一下从一禅到四禅的念头变化;比如,一开始的时候应该是散乱,后来入了一禅有寻有伺;二禅无寻有伺,这个伺,还是在呼吸的触感上吧;三禅无寻无伺,念头又是如何;四禅又是如何?谢谢。
光彻五轮答:请百度我的劣作《结构化修行》第二篇,如何修定。
网友问:看过了,取相和住相都明白,我的问题在于,一直觉察触感,随着呼吸的微细,触感也变得微细;然后微细到一定程度,放掉呼吸这个概念(因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出和入的触觉是不一样的),这个概念一放,好像随之触感也放了,然后人就进入一个无知无觉的阶段,应该是昏沉了,有时候也不像昏沉,说不出来。我的问题是,即使呼吸很微弱了,还是要去觉察这个触感,即使触感很微弱还是去觉察这个触感吗?那么,等鼻呼吸断了以后,又何从去觉察这个触感呢?谢谢您的指教。
光彻五轮答:呼吸断了之后,还有境界。有境界就有触(不要以为有身体才有触,这是迷惑的见解。四禅境界中是无身体的。但还有境界,这境界就是触。从心上去体会)。怎么察觉,只要清醒就在觉知中。
修定必须清醒。好的修定是越修越清醒的,洞察力越来越敏锐的。
网友问:我有问题数息的时候大师不是说要数到600+吗那这个时候是心分二路?一边要计数一边要觉知触感?还有一个问题是:现在的打坐简单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纯坐万事不想坐就是了此有人称之为无为妙法还有一个就是这里师兄们和法师们倡导的有为清醒的止定法当然还有打坐念佛此地不论前两种坐法到底都可行否?抑或有何优劣之分?我想五轮大师能一年内有此成就纯坐不太可能个人见解望过来人慈悲开示!感谢大家!
光彻五轮答:数息是方便法。在观呼吸之外加上数息的护栏(防止心乱跑忘记观呼吸了),帮助心定。心稳定了则不需要再数息。只需要观呼吸即可。
静坐默照,和止于一境,修法上有差别。观念上也有差别。
静坐默照是一条道走到底的,一直到解脱都可以修这个法门(但必须在般若正见的基础上修习)。是定慧等修的法门。
止于一境,然后出离,是次第法门。四禅八定,灭尽定,次第出离三界。
这没有什么高下优劣之分。只在乎于修行人自己能否做到修法的要求。
两者也没有矛盾。可以换着修。乃至一座中也可以变换2种修法来修。
其实讨论这些道理没多大用。人的意识受烦恼操控。烦恼重的人,即使有佛法摆在眼前,也会做出错误的理解。修行人最重要的是身体力行去体验,坚持持戒让修行不退,让心淡薄,制断烦恼,让心出离三界。实践才是学习佛法的唯一正确道路。
14. 断淫欲
网友问:五轮大师说断淫欲心念常清纳气于心不是很清楚是不是要时常觉照还有不生精是什么意思心念清净的时候能量去哪里了我说的是凡人无修没通经脉的情况下还有怎么感觉打坐的人都不太阳光人因邪淫而失去的灵性可否修回感恩师兄
光彻五轮答:那是我在另外一个帖子里的回复。怎么搞这里来了。
我说的纳气于心,心气合一,让气清净而能不犯淫欲。这个要先理解什么是心,什么是气。然后就好理解了。
我说气就是觉。感觉的觉。心就是知。将觉知合一纳于互照。觉中有知,知中有��,两不相离,同入无为之“照”,时时刻刻不放逸。这样即精气神稳固而易过淫欲关。这个其实是道家天元丹修法,放这里感觉有点不合适。。这个能修则修,修不了也别纠结。这本身就是需要悟性才能理解和体验的。
(编者注:淫欲是修行禅定的大敌,必须保持不漏丹,禅定才能保持不退步)
网友问:请教师兄一个问题:本来我打坐时是放空思想,然后数息,并不会把注意力放在哪,但我发现眉间会发紧,头顶会很不舒服,后来我看些指导文章会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小腹或鼻尖等等,但是我感觉,我如果把注意力放在某处,我就不能进入那种更加寂静的状态中,只有放空思想我才能进入那种状态(我也不会像有的师兄那样观气脉,这我不会),不知师兄的情况如何,若可以请指点,多谢,南无阿弥陀佛!
光彻五轮答:你这种情况是正常的。你的方法也应该没有问题。但是打坐中是观呼吸。不应该去感觉哪里舒服哪里不舒服(如果有感觉说明分心了)。这种眉间到头顶的紧张在某种程度上是注意力集中导致气(能量)集聚在头部引起的。这本身不是什么问题。并且禅定的稳定程度和这个气的集聚是正向联动关系。所以不用去特别处理它。但是在下座时,就有讲究。要将气降下来,否则气聚在头部会形成虚火。导致障碍下次禅定。虚火严重的话,会有严重的生理问题。比如牙龈出血,吐血,遗精等等。所以需要慎重对待。
打坐下座前,需要处理这些气下来。方法就是从禅定中出后,进入普通的松弛状态。放松全身。按摩头部让紧张的部位放松,按摩腿部,并且将注意力保持在脚部一段时间。这中间都最好不要睁开眼睛。
这样气下来就没有这些问题了。
在佛教的方法来说,主要是通过经行来处理这个问题。就是说下座后,要去经行10-30分钟。让注意力在脚部。这样气就下来了。
15. 无身之惧
网友问:我的打坐经历中有一次是全身都没有感觉了,我当时吓坏了,我当时的想法是否着魔了,所以我一边在心里念着阿弥陀佛,一边睁开眼,过了一会,身体才恢复感觉,这成了我打坐的心障,从此几乎间断了一年,现在在打坐就恢复不到以前的状态了,我也想知道,这种状况自己应该如何处理,还有,有时打坐会出现被巨大的无形的力量拉扯,那种感觉非常非常恐怖,我都不知道怎么办,请五轮师兄指点
光彻五轮答:你这种情况就是缺少“般若”的熏习。对种种境界太过在乎,以至于自己吓自己。
建议背诵心经,理解经义。
坐中一切镜像,不过是幻觉。有句话叫“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南怀瑾说“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一笑罢休闲处坐,任它落地自成灰”。理解此意再打坐吧。
(编者注:对身体的执着,会障碍修行境界的突破。所以应在修行之前,先做好心理准备,幻觉上的身体不见,不用在意,不用惧怕,勇敢的空过去,就能突破这种障碍)
网友问:五轮师兄,现在推开尾闾,挺直打坐,感觉气脉通畅.但是由于以前都是自然弯腰,感觉很累.这个情况正常吗?
光彻五轮答:正常。以前姿势不正,自然会不舒服。
网友问:请问可以私下联系您吗,谢谢。阿弥陀佛
光彻五轮答:可以,豆邮。
16. 一定万年
网友问:楼主,入定了会不会出不来了啊?
光彻五轮答:所有的定都会出来。但是一般的定一般不太可能超过7天。但灭尽定据说可以一入好多万年。
网友问:你好,菩萨。末学有几个问题想请教:
1、灭尽定是要过了四禅八定之后才能进入的吗?按照灭尽定的描述和禅宗所讲的开悟挺像的,是否要进入入灭尽定才能“开悟”吗?
2、二禅和三禅在像上有什么区分吗?末学在禅定时,只知道断了身识和耳识,但不知道是在哪一禅。
3、四禅只有别人帮自己看是否断了呼吸吗?自己能够判断吗?
光彻五轮答:1、灭尽定是要有四禅八定的能力才能入的。但入的时候不一定要次第经过四禅八定。可以直接跳跃到灭尽定。
开悟是一个很泛意的词。开悟有很多层次。所悟也有大小偏圆之不同。小乘以破我见为开悟。能入灭尽定的必须是三果的证量。也就是说入灭尽定的肯定已经破我见了。但是不一定达到了大乘的“明心见性”的要求。
2、禅定中如果断身识和耳识,那就肯定是入了四禅以上的定境。已不在二三禅范畴。二三禅都有身识享受轻安喜乐的感觉。四禅无身识耳识,但精神是清醒的。
3、四禅自己能知道。但不是动念去思维而知道,而是了知。若动念去思维在几禅,必定掉出四禅定境。但可以在近行定思维(但思维多了近行定亦会掉)。
17. 娱乐与无聊
网友问:真的想知道,象楼主这种状态一天24小时是怎样度过的?一点娱乐没有是吗?
光彻五轮答:娱乐=无聊。
南怀瑾说,修行第一步,学会享受寂寞。呵呵。。。。
(编者注:需要娱乐,其实是烦恼心作怪。普通人不修行,烦恼必须得到满足,否则便躁动不安,乃至心理变态。 但是修行人要内视自心,持戒护心,让心处于安静。心安静不向外攀缘,即是心清净。心清净,则有寂寞之乐,视安静为乐,则能享受此清净。所谓清福是也!)
18. 明心见性
网友问:断我见还没明心见性,怎样算明心见性?简单说下。。
光彻五轮答:明自本心,见自本性。破除愚痴之暗,显发本觉妙明,彻见法性光明。。。。(莫以有相会)。。。
(编者注:明心见性是禅宗用语。是指见到自心之本性。又叫自己本来面目。而此性即是涅槃,即是法界实相。大般涅槃经如此说:“善男子。是相法界毕竟智。第一义谛,第一义空。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故,得无上菩提”。)
网友问:请教下。。。你是如何降服男女之情的,感觉这个最难,不像其他的说放就放,自己想放却很容易再来
光彻五轮答:前贴已有回复,请参阅。
网友问:楼主,我打坐时候有时呼吸困难,是什么情况,怎么解决?
还有到四禅呼吸断,那不观呼吸了观什么呢?
光彻五轮答:呼吸断。就观呼吸暂停时的气。呼吸之气只不过从流动到静止而已。
网友问:还有~~~禅修的基本路线是什么。。。我目前只知道坐禅
光彻五轮答:建议阅读《定慧之路》这本书。
初学者请不要在此发帖。这贴不是给初学者开的。请去阅读一些佛教经典,并且在自己实修后有问题再来问。谢谢!
网友问:最近修禅定时偶尔会进入四禅然后发现呼吸停止又去注意它反而掉出来,看见前辈明示实在受用很多,十分感谢能有楼主这样的大德无私的奉献自己的修行体验。本人在修禅定的同时感觉身体也在自发的通周天,请问前辈佛道双修有没有可能因为在生活当中会常常有气感出现?
光彻五轮答:我对道教的东西了解得不多,姑且妄评吧。
我觉得佛道双修比较困难。除非在见解上统一。
从初学者角度,道教和佛教发心就有大差别。道教的那一套求不死之身在佛教是迷惑的见解。道教哪怕成就所谓阳神,恐怕在佛教重视的智慧角度还不如初果。。。
但是道教的方法也有可取之处,比如筑基,戒淫欲,修定,等这些也是佛教修行的基础。
道家通气脉同样有利于入定。相互在一些技巧上也许可以借鉴。但是在理论体系(见解)上,不可以参杂。
我比较反对现在很多修道家的人见一些光影就安上各种佛教名词如“明心见性”等等。
气感在佛教是要舍弃的东西。在道教却是要净化的东西。两者修行路线在初学者可能较难以调和,需要足够的智慧也许能圆融。但是我觉得很难。。。最好还是保持单一的修行路线比较稳妥。。
网友问:法脉正统不?可以说一下你法脉传承吗?
光彻五轮答:像我这种自大狂,怎么敢自报师门呢。。那会给师门抹黑的。呵呵。
再说,我说修四禅八定灭尽定这些,都是没有现实皈依之前自修自学的。一本佛学词典+百度+几本佛经+网上瞎请教,就是当初的师父。。。。
网友问:请问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真的吗?(问题遗失,补录大义)
光彻五轮答:我还没有往生,所以这个我还没经验。但是根据传说,是的。
网友问:感谢前辈开示,自从上次回复以来,我打坐已经到了外呼吸完全停止,靠胎息的状态,下步应该如何做呢,虽然还没有完全断呼吸,可是如果入了四禅定之后又要用什么方法修行呢?我的静心法门是反听和观人中,请前辈指引下方向
光彻五轮答:就修行佛法来说,修禅定是为了能更有效率的修慧。所以,四禅稳定之后,可以修观。禅定中的修观,以观心最为直接。观心就是观能知能觉之心。一直观下去,就会脱离三界(境界)。
也可以从四禅继续向上修四无色界定,直到入灭尽定。
也可以稳固四禅之后,在动中修观,比如大念处、四念处、名色、五蕴、十二因缘、十八界、五遍行等等。
直至烦恼断尽自知解脱。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次第圆满!
网友问:对于凡人来说,有家有子有工作,空闲时间是很少的。我现在能做到的,就是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对于外界,尽量在学习做到不被物转。但是觉得自己的心还说不够强大,很容易被事物拖着走。对于这种初人,怎样修心?需要看什么书,可以推荐一下吗?
光彻五轮答:看南怀瑾的书,比较适合初学者。南怀瑾的修行方法基本上都是非常对,是非常有经验的修行方法。并且南师讲法比较能激发人的发心。推荐阅读。
网友问:师兄真的好想请教您,我被一些鬼神众生的事件纠缠,很惊悚不安,很想求救,可以请教您一下吗,谢谢您,阿弥陀佛!
光彻五轮答:被鬼神纠缠,我没此类经验。所以我不能从经验角度给你建议。
但是从佛理角度,可以给一些建议。
按佛理说,你境界中的现象无非是五蕴十八界。是心的显现与造作。迷于种种相而受种种苦。鬼神纠缠也是这种迷相之一。应该保持自身精神清明,于一切境不动心,克服贪嗔痴,远离种种境界,安心于清净寂寞,进而寻求出离轮回,发出离心。若能做到。相信鬼神也会觉得无趣,懒得理你了。(一个有正知正念的人,一切鬼神不能侵)
另也可以“自主”做功德事业还债。
19. 普遍的弊病
网友问:楼主还是要仔细辨别,多参阅相关经典进行验证。
灭尽定首先是得三果,四果的圣人才可以做到。而得初果的圣人已经尝到了涅磐的滋味。楼主自问一下,有得圣果吗?
而且灭尽定不会自然进入,必须在出非想非非想处定之后,作意,然后才可以入,而且在入定前要确定出定的因缘。
光彻五轮答:现代学佛的人群之中存在一系列大弊病。我列举一些典型的。
1、带着怀疑的心态去猜测和研究别人证果没证果。
2、带着自己修不成的心态去学习佛理。
3、以口头禅来做“度人”事业。
4、以辩论驳倒别人来证明自己有“正见”。
5、以赶种种佛事为修行。
6、以贴文背书为“法布施”。
7、以末法难修为理由而推测别人不可能修成,并以攻击被怀疑者为事业。
此类无聊的人,学佛对他来说,只是带来了更多的烦恼。戒定慧没有体现在他的修行之中。出离并不是他的发心。他修的只是怀疑、嫉妒、猜测、愤怒、贪功、自大而已。
网友问:师傅!收我为徒吧!!!
光彻五轮答:我只是自修自学。有所心得已在此贴尽述。若有助益,即是我之福。
至于收徒,实不敢为,一无资格,二唯恐误人子弟。
所以建议还是依明师学习。依戒为师。个人推荐可以依止:广超法师、大愿法师。
网友问:请教楼主修完与未修之前,心境人生有何变化?
光彻五轮答:心境是逐渐清净的。从禅定来说,就是从杂念纷飞的常态,逐渐变成一坐就是一片清净,无杂念的状态。
在平常状态来说,则是从贪执状态逐渐变成淡泊的状态。有时候会觉得完全没烦恼。看事务会觉得没有立场。没有什么美丑好坏的差别。
但修行有进退。如果懈怠,定力会退,正念也会退。这样烦恼会再起来。所以,这个清净状态也是波动的。需要时常刻苦修定慧,保持身心清净。否则退转回来。也和普通烦恼人差不多。
网友问:随喜赞叹!有人甚至打坐数十年都不得要领,入不了门,楼主慧根深厚啊!
我想请教一下,我开始学佛,也想开始打坐,但我身体不好算命算的也很准说我五行偏枯命弱啥的。我的身体状况可以打坐吗?(我有些气短,手脚爱麻等等)现在正吃着药效果不大。
光彻五轮答:我个人认为,只要精神还好,能够一心练习缘取一境(比如观呼吸)就能修定。而且修定会对身体有好处。
如果身体上有不适,初期可以尽量忍一忍,不去理会,尽量保持一心修定。如果有定力了,这身体(不过是个感觉),直接可以抛弃,进入心一境性的状态。即无身觉了。
这样身体根本就不能障碍修禅定。(但是这样直接跨越,身体不会直接得到禅定的滋养)。
如果想要身体好,在保持身体适度舒适的情况下,在浅定久坐(不断呼吸之定)。因有身觉故,身体会受定力摄持而得转好。
20. 欲界无定
网友问:请问楼主,你是用了多久得到欲界定的?关于九心住的经验可否分享?
光彻五轮答:首先,我不认为有所谓“欲界定”。有定必在色界以上。
所谓欲界定,只是说将入定之前的进行定。是未入定境,但心已准备好入定的状态。
所谓九住心,就是调整心克服散乱的9种状态。调整好之后,即能入定。
这个欲界定,只是对初学者来说有点意义。对于修定纯熟的,近行定的阶段很短,乃至一念可以入定,所谓近行定也就只存在于出定和入定之间的瞬间了。
初学者可能久久不能入定,那他就一直在近行定(欲界定)阶段摸索。这个阶段不应该太长,比如几十分钟还不能入定,就应该检查修定方法是不是有错误。
网友问:你好,我是打坐念经类型的,请问这样可以入定吗?
光彻五轮答:打坐念经,如果嘴在动,那不能入定。
如果是心中默念,除非念到念不动,而念头自断(念断则呼吸亦会同时停止),则是入定。如果心声还在响,就不是入定。
网友问:谢谢,希望您能分享更多经验,既有高级也有入门级别的,我现在是刚入门,坚持每天打坐,可以坐到一个小时,刚开始是观呼吸,上过内观十日课程,按照观呼吸和遍扫身体法;后来放弃观呼吸,换做念经,念心经和大悲咒,由默念到动嘴不出声念,觉得可能念经更适合自己。请问您是一直观呼吸吗?希望能看到更多经验分享
光彻五轮答:修行一般来说,一个法门修到底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没有所谓一直观呼吸这种事情。各种法门我都会学习修习。
对于初学者,最重要的2件事,就是建立戒体和获得定心。可以用任何方法来成就这2件事就行。
自修修智慧的最好办法,就是看佛经。一个人如果平时持戒(主要是淫戒)清净,并有一念入四禅以上定力的话,他看佛经时,就可以依文入观,在理解经义的同时,观行也就到了。若观行到位,立即会获得身心的受用(或者证悟)。经中常有因佛一句偈语而��到法眼净的。就是如此。现今这个时代,都说人根器不行,不能那么快证悟,其实不是根器不行,而是心不清净,不能依佛义而入观。
网友问:请问您从零基础开始打坐,您坐时腿疼过吗,现在您入四禅,腿还疼吗?我现在打坐还是经常被腿疼困扰
光彻五轮答:一般来说,都会腿疼。但是有2种情况,腿不疼。
1,就是入了四禅,心一境性了,境界中只有清清静静,无身识,就忘记了腿疼了(发现腿疼时,说明掉出禅定了)。
2,就是能量充足,气布满全身,腿不仅不疼,还很舒服。
第一种,就是要赶快抛开身体的感觉而入禅定,忘身,忘息。就可以躲避腿疼(但出定会发现腿在疼)。
第二种,则是在观呼吸时,专注于鼻端前的空气,专注对了,则自然会能量充满(久之能量之感就会变成乐受),就不会腿疼(出定腿亦不疼)。
网友问:打坐过一段时间,不会双盘的。有一次中午午休,身子靠在椅子上,双脚放在花盆上,闭眼睡觉。没什么想不知怎么就观想起莲花了,观着观着就觉得咚的一下进入了一个黑洞洞空间,很清静,感觉身体没有了,身体就是个躯壳,空间的边际就是皮肤,只有呼吸的声音还在,外界的人说话也听的到,只是跟平常不一样,很清楚没一点杂音。也意识到可能是定境,反正是很舒服。维持了一会儿这种状态想着应该睡会儿下午才会有精神就睡觉了。醒来后身子很舒服,一个下午双脚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很软,心情也很好。末学当时是入定了吗?入的是什么定?一直想知道,希望不吝赐教!
光彻五轮答:根据描述,这只是幻觉。不是定境。
网友问:觉得楼主修行实在,一开始不相信现在末法时期有人1年多修行能达到楼主所说的境界,看完帖子后开始改变观念,相信楼主所说不虚,应该都是实修经验之谈。谢谢楼主分享经验。
光彻五轮答:其实,在这个时代,实修,并且有证量的人很多。就我个人都遇到不少,我未遇到的肯定更多。但是现在的风气是普遍怀疑,说证到禅定,就说别人妄语,说证到灭尽定或者空性,那更是听者起恐怖心,不加思索即给戴上邪魔歪道、大妄语的帽子。这种大环境导致实修的行者不敢出头,而口头禅师却大行其道,更助长了正法的沉沦。。。悲呼!
21. 盘腿差别
网友问:很多人纠结于双盘、单盘?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从实证的角度。谢谢。
光彻五轮答:从实际体验来说,双盘要好一些。但是无论双盘还是单盘,都可以入定。所以,如果能够双盘最好,不能的话,单盘也可以的。再不能的话,散盘也可以的。
但是,这个腿怎么盘,会影响能量的形态。双盘的能量是聚合的,单盘的能量会要散一些,散盘更散。这种能量,就是打坐时产生的炁,这种能量的充足会影响身心的方方面面。对于修行来说,这种能量,就是修行的资粮。没有它,身体不能起乐受,光明也不能发起。气脉不可能通畅。心力也没有。总之会有各种无力感。很多人修行,有心无力,就是因为不能积聚这个能量。包括为什么犯了淫戒会速退转,也是有能量漏失的原因。这个能量积累下来,就会转变身心,或者说叫变化气质。修行产生的能量,其本质,就是功德的累积,是修定慧的产物,定慧亦靠之支撑。
总体来说,双盘打坐,禅定较稳。心力较强(心无力则无法上更高禅定,也无法持久修观)。其他姿势都不能和双盘比。
网友问:谢谢回复。如您所说,双盘确实更稳固、安定、聚能。但是个人觉得那是对您这种有好的修行机缘的人。很多人没有这个福报。一天三座是奢谈,还要操心家庭工作的事情。再有妻子房事,打坐的进步便更慢。那么,在本就有限的时间里,执意于双盘,恐怕熬腿多过定心。久而久之,也不见得有什么进境吧?
光彻五轮答:借马云的一句话回答你:“成功者总是为困难找方法,而失败者总是在找借口”。
22. 提升记忆力
网友问:我专修转念法来念佛,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中用转念的方法念佛,几年下来,出现记忆力减退,常常记不住事,导致个人生活快要不能自理了,不知道有没有问题?怎么提高记忆力?(问题遗失,补录大义)
光彻五轮答:要提升辩才,可以去学因明学。因明是辩才的基础。
健忘,是你错误的修法导致的。对于杂念的处理,有2种情况会让人健忘。一种,是见到杂念强压不起,强迫心不起念想,这样就会趋于无想,入于无想定。这样无想成为习惯,从而自然不起想,当然也就会有不能想起来的现象了。第二种,就是刻意造作去忘记。刻意控制念想忘记一些事情。这样,久而久之,忘记就会变成习惯,从而让人记忆力变差。
我专门去搜了一下念佛的一些所谓的转念,他们是把生活中遇到的事物转换成另外一种概念。比如“淘米时观想:一个米粒就是一个众生,用大慈大悲的甘露水把众生的烦恼洗去”,这样转念的话,其实就是在有意忘记米的概念,转而替换成另外一种妄想出来的概念。这样,“想”的运用与实际生活脱节,即会在正常生活中需要运用正常的“想”时却想不起来。就是你出现的现象,忘记性大。
在我看来,这种转念修法,对于普通凡夫来说,问题很大。搞不好会修成精神病。
建议,尽快停修这种转念修法,恢复正常的日常处事状态。念佛就专心念佛,不要转念。观佛也是一样。
另外,需要提升记忆力,可以多持虚空藏咒。
(编者注:虚空藏菩萨咒
阿祢逻阇鞞 anilajiabi 钤浮娑阇鞞 kingbusajiabi
耶婆奈阇鞞 yabanajiabi 博厕娑迷 bachiesami
帕答逻阇鞞 padalajiabi 噶那婆逻鞞 ganabalabi
萨答罗噶逻泥 sadalagalani 乎嘛乎嘛 huma huma
摩诃 噶楼尼噶 maha galoniga 娑婆呵 sawaha
说明:上面咒文按拼音读即可,不必纠结汉字读音。)
网友问:谢谢五论菩萨!无想定应该不是。我转念从不在禅定中。禅定中不压不随,只看着念头生灭,我说的是平时,会单一的转到佛号上,也能见念头生灭,这样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吗?
看来,方法如果用错了,一定要及时修正,修行路且好走且不好走。试试您说的那种方法。
光彻五轮答:那你这种转念,就是我说的第二种情况。念佛就念佛,不要搞什么转念。
网友问:“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那已经是阿罗汉了!如果没有六神通,只是慧解脱阿罗汉;如果有六神通,那就是俱解脱阿罗汉了,顶礼!
光彻五轮答:能证灭尽定的阿罗汉为俱解脱阿罗汉。但我是在家人,未证解脱满心。所以,未成就阿罗汉道。
网友问:光彻五轮大师可以加我qq吗,希望您能给我修禅定的指导,我的qq号是271600XXX,或者您把号码发给我,,我加您
光彻五轮答:如果问题不方便公开说,可以豆邮。禅定的修法可以读定慧之路。
23. 除惑开慧
网友问:请教老师开悟的方法?利益无量众生,谢谢。
光彻五轮答:要开悟,就是要修智慧。
首先,开宗明义,为什么要修慧。就是要实现学佛初发心的目标。比如求解脱,求开悟等等。
其次,要了解什么是慧。慧是对“迷”来说的。换句话说,所谓修慧,就是去除迷惑。迷惑去除一分即是证得一分智慧。
所以,修慧,并不是获得什么新的见解或者新的什么东西,而是除去了什么迷惑。所以,修慧是以“无所得心,修无所得行,而证无所得果”。这是要点。
然后,来看修慧的解构。所谓修慧,就是破除迷惑。那迷惑有很多种,很多个层次,很多类型。
总体来说,可以分为见惑,思惑。从迷惑的角度(心、受、法、身)来说,又分为常、乐、我、净的颠倒迷惑。
那针对这些迷惑,就有特定的修法去破除。(当我们见惑,思惑都破除掉了时,即是证得解脱智慧)迷惑的破除,最要紧的,是破除见惑。就是“我”见的迷惑。
然后,修慧,有一个从迷到破迷的过程,就是三十七道品中的“七觉支”,其中的“舍”觉支,即是证悟。所谓舍觉支,即是舍弃的意思,舍弃什么呢?就是放下迷执的意思。
所谓“我见”的迷惑,就是将身体认为是我的身体。将心认为是我的心。认为有一个“我”在吃饭在做事情等等。
那为了破除这个迷惑,佛在四念处里说,要观法无我。所谓观法无我,就是将日常行为拆成“法”的因果反应过程去观察,持续精进的这样观察,如果观对了,就会次第产生七觉支。当舍觉知产生时,即会舍弃执“法”为我的见解。是谓破我见。(注意,理论明白没用,必须要亲身去修去体验,证到舍时会自知破了分别我执)再来,破除思惑。所谓思惑,就是因为见解上迷惑而习惯性的心理行为上的执着。比如,怕死(害怕“我”消失,执着“我”的存在)。比如贪图享受(认为有“我”在享受,贪执享乐)等。
为了破除这些迷惑,佛说了四念处法。其中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都是可以用来破除思惑的。可以任选其中一个或者多个换着修。思惑的破除也是一样需要升起七觉支。在证到舍觉知时,而得舍弃相应的执着。
然后,有个要点,所有的修观,都是一次性搞定的。也就是说,一次修观,破了就破了。没破就等于白修。下次从头再次第升起七觉知。所以,能较长时间的持续修观,是保证一次性完整升起七觉支的基础(七觉支的次第升起,需要时间来累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中舍觉知升起后为质变,前面都是量变)。而修观能持续多长时间中间不散乱,就是靠平时修定的定力来支持的。所以,修好定,才能磨刀不误砍柴功,否则定力不行,或者定的时间太短,这个柴砍不动。
关于四念处的修法简单说如下:
一身念处,观身不净:就是白骨观。或者观身如腐败的尸体,持续的观,而起厌离身净执。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受为苦乐之感,乐从苦之因缘而生,又生苦乐,世间无实乐,故观受为苦,而得舍弃执受为乐的迷执。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就是观能知的心,此能知心,念念生灭,更无常住之时,故观无为常。而得舍弃心为常“我”之迷执。
四法念处,观法无我:即观名色相对,一切法因果反应,无任何一法有自主自在之性,故观为无我。
另外,修慧是一个破迷的过程。破我见为初果,后面的次第破除,为2,3,4果。在未完全断尽我执之前,这些迷惑会再生。就像树,没有砍断树根的话,那些树枝还能再生长。所以,修慧会有反复过程。因此,平时需要保护好清静心,正念(就是平时要持好戒,修好定)。让烦恼迷执无生长环境。这非常重要。
随着烦恼心的减少,这个人的洞察力和智慧会逐步提高。洞察力提高故,能观见微细法。智慧提高故,能舍一切境。为证解脱故,当离三界。所以,修智慧到最后,应该要离一切的境界。那这个过程,在佛教里说,叫证入空性。即通过禅定,观察现前一切法,是心造作,持心远离,当一切法不现前时,即证得解脱,或者空性(南传称之为空定)。(最后这一段是否就是解脱,我不敢百分之百肯定,因我未解脱,非我所证。所以仅做参考)
另外2篇,我写的《结构化修行》,一并贴来这里,凑足戒定慧三篇。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一篇、修行之发心。
世出世间,万相造化,不出因果。修行之所以能成行,必定也是有因果在其中。所以,修行的要道,就是要明确的造作“修行”之因果。其第一步,就是发心。若无发心,则没有动力修行。
如何发心,从发心的结构来说,就有原因,动机,树立目标,发心,付诸行动,几个步骤。并且发心是会伴随着修行而不断重复这几个步骤,不断发心和坚固发心的。
原因:不同的人学佛,有不同的原因。有厌世、惧苦、求财、求寿、求神通,求智慧、求福报等等之不同。这里,发心不同会导向不同结果。所以修行之发心尤为重要。通常,我比较认同求智慧,求解脱,求自在之类发心。因为这种发心与三宝相应,修行的功德容易聚合而朝向佛道。
目标树立:这在发心时,是在明确理解了佛理,并充分相信能修行获证的情况下,自己发心要以修行来获证某个目标。这是发心最基础的一部分。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不同人,不同的修行时期,可以树立不同的发心目标。但是目标最好是简单明确,并且自己坚信是可以通过修行达到目标的。
对于目标的确定,可以是修到“某一禅定”,可以是“尝试达到心无所住”,可以是“我要进入涅盘”,也可以是尝试“体会某一句经文”等等。这种发心必须自己对实现这个目标非常感兴趣,并且信心十足,有决心和自觉有能力去实现这个目标。兴趣非常重要,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兴趣足够强时,我们的一切会围绕着兴趣而转,而且会有奇迹发生!兴趣所在的事情,我们总能乐此不疲,并且总能做出成绩!所以,树立目标,并让自己对这个达到目标充满兴趣。
付诸行动:前面所说,树立目标后,应该有一套行动方案,来实现目标。我混迹网络N年,看了太多太多学佛的同学不知道如何行动,寄希望于在外寻找老师,或自己忙修瞎练。但总是半途而废。因此,如何行动,确实是一种经验和技术。
对于行动,首先我们要分解行动的结构,并和目标进行配合,制定自己能实行的行动计划。
从行动本身来说,可以划分为“身行、心行”。从行动的状态来说,可以划分为“专修时的行动、日常工作中的行动,睡觉休息时的行动”。我们应该围绕实现的目标,来对这些行动的不同类型、不同状态制定专门的应对方案。
行动方案可以说是我们对修行法门的挑选和应用。比如对于“求解脱”的目标,方案可以是:“身行:不行淫、不化妆、不吃荤腥等”,“心行:不想淫,不好美,不好美食等”,“专修时:修定,修慧等”,“日常工作中:持五戒,持前面所说身行戒、心行戒等”,“睡觉休息时:持光明想等”。以上是针对行动的发心的一个规划。对于信心坚固,能长久按发心行动修持的,可以不设时间限制,比如小乘发心尽形寿持某某戒。若是菩萨信仰的,可以发心尽未来际做某某行等。若是信心不足,可以发心修行的时间周期,比如以7天,或7天的N倍数为期限,并加一条发心,在这个时间周期内,发誓一定做到的发心。这是一个以心编织内心的“堤坝”的过程。这个“堤坝”就是“戒”,“堤坝”的建立,就是“戒体”。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切的起行,都是从这里开始,没有这个,修行无从谈起,记住,修行就是在心里建立菩提道品,并进而改变身心。
第二篇、禅定的修习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禅定是戒定慧三学中的“定学”。也有说修定就是修止。所谓止观。其实,止是动词,定是名词。止是因,定是果。一言以蔽之,即修止而得定。
那从修止的方法来说,就有很多种,比如观呼吸,观白骨,观佛相,观心,观觉受,观念头,任何的境界,都可以用来修止。所谓修止,即止于一境。
从法门来说,个人推荐普通大众修观呼吸,因为观呼吸是二甘露门之一。
从修止的修行结构来说,可分为发心、取相、止于相、住相、持续住相,调心取细相,再止于相、住相,跳跃住相,出定等过程。
所以,修定,首先要发心,要有决心,有毅力,有愿力来修持身心达到入定。具体内容请见第一篇《修行之发心》
其次,应选择修定的法门。这里以观呼吸作为法门来说。
首先禅定的姿势,以双盘为最佳,其次单盘,再次散盘,再次坐凳子上。不管什么姿势,都要推开尾闾,保证脊柱端直,并保持身体舒适放松。
放松后,就是修止的开示:
1、取相:取呼吸之相。即觉知呼吸之气(的相)。呼吸之气有“冷热”“粗细”“滑涩”“长短”“进出”等相。任取一对或一个,体会呼吸之气的相。一般取相在人中部位的气。所谓观鼻端白(白是气的意思,冬天呼出去的气是白色的)。就是说,取相就是感觉那个冷或热。感觉是个动词,冷或热是感觉到的“物质”(物质即是呼吸之气)。自呼吸的时候,感觉气冷,我觉知道冷,感觉气热,我觉知道热,冷热在交替,觉知本身一直存在(记住这是要点)。这样持续并清楚的感觉某个物质,即是取相。——–记住取相(动词,或可以叫去感觉相)的技巧是修定的关键!
2、止于相:当我们能清楚的取相,并持续的去感觉“物质”,这时,初修定的人,因为习惯了散乱,所以常常会忘记了取相,跑去分心想事,或者去感觉身体其他部位的感受等等,这种情况就是散乱,就是没有“在取相”。所以我们应保持清醒,不断的控制心去不断的取相。
3、住相:如果按照上面说的,控制心持续不断取相,慢慢的,我们的心就会越来越少的离开取相,从而习惯于取相。这样我们的精进力就会上来,心就会非常稳定的持续取相,而不需要特别的去控制,这个时候,就是住相了。这也就是“入定”。
4、持续住相:当我们保持持续住相一段时间,就是所谓“住定”了。持续住相的时间应该保持在30-40分钟左右为较好(因为修观需要这么长的稳定定力)。如何训练这个持续住相呢,我们应该在发心阶段(或者上座时),就发愿住定时间的长短。这样,我们在时间到时,因为我们愿力的加持,就会自己出定了。
5、调心取细相:当我们前面有能力入定之后,还需要掌握一个技巧,训练上下禅定。怎么样上下禅定呢,就是调整心的专注力和取相的微细度。通常要上禅定,需要调整更集中注意力在取相上,取相更微细。虽然不管是初禅、二禅还是三禅,取相都是呼吸的触感,但是却有相粗和相细的差别。如果我们调整心取微细的相成功,我们会感觉到禅定的境界更深,更稳固,不易受外界声音的干扰。而到四禅时,呼吸会断。这时取相仍然是人中部位的触感。只是很多人执着呼吸,会导致呼吸要断不断而不能稳固的住入四禅。这个时候要忘记呼吸的概念,单纯的取触感之相。下禅定呢,就与上禅定相反,应该调心取粗相,并体会“相”在不同禅定的差别,训练住入。
6、跳跃住相:如果我们像上面那样训练上禅定和下禅定,训练比较多一些之后,我们会对同一个取相在不同禅定的差别非常熟悉,这时候,我们可以训练一念入某一个禅定,比如一念入四禅,住定5分钟,然后出定,又一念入2禅。这样可以训练1,2,3,4禅的跳跃。这种训练有利于心的自在(如果有能力修四空定和灭尽定的话,这样训练就可以成就狮子跳跃三昧和超越禅,这是心自在训练的基础)。
Tumblr media
网友问:大师您之前未修禅定前是否脾气很好,,,,脾气大的人修禅定是不是更难呢’
光彻五轮答:脾气大,只是升起了嗔心而已。贪嗔痴,存在于每一个未解脱的人的心中。只要因缘引发,就会有嗔心。
嗔心对于修禅定来说,肯定是不好的。但不是说,脾气大的人就不能修定。脾气再大,总不会发脾气一天发到晚。总会有心情平静的时候。心情平静时,就和普通人一样,没有什么差别,一样可以修定。
再一个,修禅定好的人,脾气有可能更大。因为,修禅定,或者平时戒嗔的人,一旦冲破了克制(戒)的围栏,脾气发出来更厉害。但这就是一种大的退转了。
并且,发脾气会对身体产生不净的影响。在禅定中观察,发嗔心之后的身体会有如火烧般的苦受(与轻安相反),及引发身体上更多不清净的串习,从而影响修禅定的自在。
所以,脾气大的人,应该从戒淫为根本,淫贪戒除,嗔的势力就薄了。并辅修慈心观对治。更多修功德回向。这样修的话,嗔心这个烦恼也不是很难对付的。。。
网友问:您修定的心得可以分享吗,包括出入定的经验,,
光彻五轮答:经验太多,泛泛而谈无益。经典分明写了四禅八定的状态。何须我再啰嗦。
请教问题,需是实修,有修有疑,有问有答。若是贪法,如猴子掰玉米,学一法,丢一法,整日在佛法里浸润而不实修,终将变成老油条。一路贪法学法,却无一佛法能有所触动,终而一事无成!
网友问:请问菩萨,如何在四禅中学习知识?谢谢。
光彻五轮答:四禅中不能够学习知识。不要搞错了。
四禅是定境。定境中培养的是定心和四禅舍念清净清净心。
虽然说证得四禅后,学一切事,随意成就。那是说,常修四禅的话能让心更清明,容易学习各种事业,包括神通乃至涅槃,都能成就。但这并不是说在四禅中学习。。。。
24. 空三昧
网友问:五轮师兄好,我一般打坐时是放空念头入定,因为我不能去注意呼吸或小腹的动相,注意了就无法进入寂静状态中(以前我也向你请教过这个问题,师兄也说这应 该是可以的),但我好像听到一种说法,这种放空念头的方法,时间长了会习惯修成无想定,是不对的,但我觉得我这种放空念头的方法 和比如听声音摄耳根所达到的目的应该是一样的呀,不都是为让杂念不起吗,我不懂为什么说我这种方法不对呢?请师兄指点
光彻五轮答:放空念头入静,这种方法是没有问题的。 这样修法当然不用去管呼吸等等其他。一切皆空之嘛。
这样修一般情况下不会入无想定。不要多余担心。
“空”,在佛教来说,本来有很多层含义。般若,中观都号称空宗。以空一切法为要义。
放空念头,乃至放空一切法,本来就是很好的修法。
但是般若空,和住着空,是有差别的。其中之微细,语言难以表达,需要自己去实修体会。
总之,多熏习般若(心经,金刚经)。以修正自身所修之“空”。即是正确之修法。在正发心的情况下(出离心),哪怕修错入了无想定,也可以自己发现而修正。不需要害怕。前怕狼后怕虎,本身就是修行的障碍。敢于冒险就是智慧之勇!
(编者注:若以空一切法的方法修,最终能入空三昧。此是三解脱门的修法之一。按此修法,“空”成为一个动词。修到最后,“空觉极圆”时,还要能空所空皆空,即空空三昧。即楞严经所说“空所空灭”)
网友问:感恩五轮师兄指点,心里放下了,何况我也没达到那种甚深禅定的状态呢,这下放心了, 不过还想请教师兄一个问题,昨天在打坐时,忽然感觉不到呼吸了,我不知道是呼吸极其微弱还是没有呼吸了,反正我是感觉不到了,同时感觉小腹有一小团气明显在动,像乒乓球大小,我 也不知道是气还是什么,在那动,我打坐是不观气脉什么的,怎么会有一团气呢,我不明白,请师兄指点 还有,感觉不到呼吸时,心会很慌乱,这时,我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哪才能缓解,请师兄指点,感恩师���,多谢
光彻五轮答:你既然是修放空念头入静的方法,就不应该有这些问题。在我看来,你问题中的呼吸,气,感觉,慌乱等等,统统都是念,都是应该放空的东西。这就叫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应彻底的空之。。。
网友问:如果在打坐的时候身体疼痛怎么处理?
光彻五轮答:尽量忍。忍不住就算了。休息放松一会再坐。有定力的话,空身入定。不用管这些痛觉。
网友问:我是一打坐,就不知道该怎么呼吸了,还是由意识去控制,不静下来都不用管呼吸,什么都不干什么都不想,却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呼吸了,困扰啊….
光彻五轮答:观呼吸并不需要去控制呼吸,而是以旁观者角度去观。
网友问:是不是借助医生或气功师处理更能帮助修行?
光彻五轮答:身体舒适有利于修定。外来的帮助,让身体舒适有一定辅助效果。但不是根本。
网友问:谢谢师兄的帮助。可我的问题是,我静下来后,只要念头变少了,一去观察,就会影响到呼吸,就变成了像控制呼吸一样。真不知道该如何…
光彻五轮答:换个观法呗。观觉受也可以。观念头也可以。观“知”也可以。观想白骨观也可以。随便。。。
网友问:师傅是不是修到四禅生活中就没有欲望,对财色,都没有了呢?
光彻五轮答:四禅是指的定境。在入定的当时,欲界的烦恼是暂时压伏不起。
但是总不可能入定了不出来吧?你总得出定的。出定了还是在欲界啊。没有断我见,没有除烦恼的话,怎么可能没有欲望呢?
可以说,修了四禅,如果不知道趋向清净,洁身自好除烦恼的话,放任欲望而行的话,那他的欲望比普通人还要大。因为他的能量足,更有资本行欲。普通人是有心行欲,却无力行欲。这些修禅定的,他有心有力,有力气行欲。行多败坏修行了,他也就一样有心无力了。。。。
网友问:师傅您都没有回复我上面的问题,,,,
光彻五轮答:前面帖子已经答复过。
网友问:您没有教我夜不倒单,,,
光彻五轮答:这需要教吗?入定一夜不就完了。
网友问:关键是我还入不了定,打坐久了睡着了会不会对身体有影响
光彻五轮答:那就修好入定啊。睡觉就躺下来睡,别搞成个四不像。
网友问:请问若是色界不需要有光明相,那么怎么个观法?
请问您现在的师父是那一位?是否已经帮你印证?
请问您的灭尽定在色界修成的吗?
光彻五轮答:观呼吸的触觉而入定的,就不一定有光明。或者观心而入定的,也不一定有光明。
比如,入无想定的,他的禅定也没有光明。但却是四禅。所以,不必以必须有光明为入禅定的前提。
灭尽定已出三界,不能在色界修成。必须要过无色界,而暂灭我执而能入灭尽定。否则不能入。
网友问:师兄您好,末学有几个问题请教,还请师兄不吝赐教!
一、末学下坐后感觉以前的心像满是墨的污水,下坐后感觉污水变得清澈了,心里有说不出的舒适感,这算是曾入过定了吗?
二、末学一直参照广超法师的《定慧之路》修学,感觉十分受用,当自己呼吸非常微弱的时候(如同没有一般)试着断呼吸,但出现了腹部剧烈的起伏,断不了,这是不是说明还不到断的时候啊?
还请师兄解答
光彻五轮答:1、这种情况应该是入定之后的轻安感觉的持续。所以,应该是曾入过定了。或者至少有近行定的状态。
2、修定,呼吸的断除,一般是自然发生的,不需要刻意断除。试着断呼吸,实际上已经偏离了入定的所缘。当呼吸特别微弱时,如果呼吸断不了,应该更集中心力去观呼吸之间的停顿。并且尝试在呼吸入—-出之间的短暂停息的一会儿去住入。这样就能摸到门道。
网友问:定慧之路没有讲灭尽定的修法,
光彻五轮答:我在前面的回帖中已经讲过怎么修灭尽定。你没有认真看我前面的回帖。本来不想再回答此类重复问题。今天再啰嗦一下。灭尽定是自灭知觉。其基础是非想非非想定。懂得从四禅舍色界入无色界的,即知从第八定舍无色入灭尽定亦尔。所以,欲修灭尽定,先修好四禅八定。
网友问:师兄您好,请教一下,我打坐曾遇到两种情况,1、突然间觉得自己在自己身体里面,觉得身体和我是分离的,认为这样下去打坐多久都行啊,一点不累啊,但同时有点眩晕感;2、突然间觉得身体非常巨大,我仔细体会下,其实身体本身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大,只是感觉到身体像是一座山一样庞大,但是没过多久就出来了,定不了这种状态。请问这两种情形正常吗?是什么阶段的状态?我很想进入初禅,如何才能进入初禅啊?
光彻五轮答:第一种,正常。
第二种,通常这都是打坐初期的现象。其本质就是对气脉变化的幻觉。属于气脉逐渐通畅的过程而已。如果不理会,则正常,如果以为了不起,执着在幻象之中,就不正常了。随着打坐越久,气脉通畅话,就不会有这些幻觉了。
初禅怎么修,方法有很多。可以参考我前面的回帖。
0 notes
guangchewulun · 2 years ago
Text
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大家有问题的可以问问
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大家有问题的可以问问(根据原豆瓣贴整理)
来自:光彻五轮 2013-09-24 21:59:13
(以下回答,仅是个人理解及心得总结。仅供参考。修学者应以戒律为根本,定慧为手段,经典为指引,解脱为目的,实修为验证来修行。)
1. 缘起
发帖缘起:起初发此贴之时,是看到有人在此小组发“我开悟了,大家有问题可以问问”,甚觉浮夸,而竟有信而学之跟随者。随即发此贴效仿之,标新立异,虽惶恐于众人不信而诋毁,但为树立实修实证的风气,冲抵网路上普遍光说不练的气氛,冲动之下发了此贴。几年时间来,虽有来捣蛋者、来争辩者,来疑谤者,但亦有真修实行者来此贴发问和反馈进展。有些人也在豆邮给我反馈修行的进展和收获。感谢这些师兄们,让我感觉我的发帖还有那么一点点的价值。
近年来,这贴来提问者,多是没有什么实际修行,问些泛泛的信仰问题,也是让我甚觉无趣。感叹于消遣佛法者多,实修佛法者少。今天此贴被禁,说明缘分已尽。不过也无妨了。我的修行心得与经验,已在这个贴里分享了十之八九。相信初步进入修行之门的师兄们,若能细心阅读,一定能有所收获。
世事无常,此贴到此为止。古德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当为我等之座右铭!
最后,祝愿广大佛门同修,早开智慧之光明,同证大乐之法喜!
南摩观世音菩萨!
嗡玛尼贝美哄!
——光彻五轮
2017年4月10日
2. 自修因缘
网友问:咋修啊,你拜师了吗
光彻五轮答:现在拜师了。但是修这些前没有拜师。全是自修的。
网友问:不是说禅修必须拜师再修吗,一个人修会误入歧道的嘛,你修的时候会不会定不住啊
光彻五轮答:只要以出离心发愿修持佛法,不求神通和怪异,必定不入歧途。
我修的时候,用了1周入断呼吸之定,从此禅定即上路。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网友问:你定住了吗?我觉得这很关键
光彻五轮答:当然了。这还要问吗。
网友问:楼主,你的呼吸和脉搏完全停掉了吗?
光彻五轮答:呼吸是在四禅停。脉搏停要心脏停。心脏停跳,要在灭尽定。我都做到了。
网友问:你好,我的意思是,呼吸和脉搏是不是完全停住了?
光彻五轮答:灭尽定时是的。但是在灭尽定的当时是不知道的。要灭尽定出定后才知道。
网友问:楼主,如果具你所说修完四禅八定,入定一个星期不吃不喝是随随便便的,如果不能的话,估计就不对路了。再者入定前,肠胃是必须清空的,也就是说要绝食, 否则谈入定那是自欺欺人。
光彻五轮答:不知道你从哪里得来的结论。佛还要吃饭,金刚经第一段就说���“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你认为呢?
不吃喝和入定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我也有过长时间辟谷的经历,但是这和修四禅八定没有直接联系。
我们学佛法,要符合经典,更重要的是,要以实修来验证。不要轻易信谣,传谣。否则功德未建,罪业倒建了N多,岂不悲呼?
网友问:你如果肠胃里面都装满食物,入定。你想想会是什么后果。况且你说你修四禅八定,如果入定都不能超过一个星期那谈都不要谈了,我一个师兄打坐两天(不起坐 ),他还说他还是属于比较粗的禅定。况且四禅八定是功夫(人为的功夫),外道也会的,你不要以为修成了四禅八定就是在学佛!
光彻五轮答:入定和时间长短没有关系。入定一秒钟也是入定。打坐坐得久,不能代表定力就深。四禅八定都是入定,外相上都是打坐,但是入初禅1天,就不如入四禅1秒。四禅八定外道会,学佛的人也要会。戒定慧三学,定是持戒和修慧的基础。不修禅定,单谈学佛,十有八九走上狂禅、嘴巴禅之路。为学佛之大歧途,岂能不慎!
网友问:释尊入定3年 达摩9年 济公也是9年(包括近代虚云和尚也是有入定一个月以上的经历)。时间当然不是衡量禅定标准,但是你告诉我你连一个礼拜都坐不住,你说你达到四禅八定,说出去,请问有谁会相信。我不是说修禅定不对,而是我确实怀疑你没有真正达到四禅八定的境界 ,你可能自己骗了你自己!
光彻五轮答:疑者自疑。知者自知。自若有疑,修证除之。
网友问:如何破解因果?
光彻五轮答:因果是不可以破解的。因果本身就是万法的铁律。是法尔如是,打比方好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因果关系一样。
网友问:随喜赞叹!楼主,我作为初学者,想请教一个问题。您这一年来的修行生活,具体到每天的日程表,是怎样安排的呢?我实在觉得在家人要修行好难,杂事缠身,障碍太多。
光彻五轮答:我是失业在家,每天除了打坐修行,就是上网查资料(围绕修行的问题找答案)。功课时间基本上是,每天3坐,早上一座,中午一座,晚上睡觉前一座。每座1-2小时。要保持修行不退,最重要的是持心戒和淫戒。心戒就是戒淫心(乃至不起美丑、男女之分别念),淫戒就是戒淫行。随着修行的提高,智慧的提高,这个心戒要步步设防,不断提高心戒的深度,乃至梦中亦不犯。如此修行则不退,则修行进步很快,如果心放逸,则修行退步很快。
在家人,如果要操持各种事情,必定对修行有障碍。所以最好的办法,是阶段性闭关性质的专修。如果实在不行,操持的事物最好是简单体力劳动,少动脑力(脑力劳动多了,易失正念,失正念则修行速退)。在做体力劳动之时,可以清醒的保持了知觉照,如此则也能修行不退。
网友问:有段时间和你类似。感觉上了层次,也不知道是自己误会了还是后来忙起来就堕落了,反正现在让我认自己到了什么层次是不可能了。
但总觉得,如果不能在这世界的纷繁复杂中保持境界也就算不上真的开悟或得道。
现在尽力试着坐卧住行皆在定中,至于境界什么倒不太在乎了,偶有小悟便是欢喜。
光彻五轮答:这个修行,还是有次序的,有方法论的。不是一蹴而就的。生活中引发烦恼的缘太多,烦恼深重的话,就没法修观证慧。所以要持戒护心,修定持心,所以能调伏烦恼,所以能修观证慧。有智慧后,才谈得上断烦恼,烦恼是智慧断。前面的修行,只能称呼为压服烦恼。是暂时躲避引发烦恼的缘而一心修定慧来的。所以凡圣的分水岭也就是智慧的证得。凡夫想在生活中修,叫妄想。叫以凡夫身妄想修大圣菩萨行(不离世,妄想修超越世出世间,绝无可能,最多也只能修修人天善法,修一点福报)。所以因果、本末不能倒置。
后期补光彻五轮答:近日,我应对以前的言论做些修正。原来说凡夫无力在不避逆缘的情况下修行。近日,我发现禅宗实有方法,可以摄万法为一心,以不二见统摄一切而能不离世间而修超越行。此不是妄想,而是可行可证。
网友问:禅宗的这种方法叫什么?
光彻五轮答:直指。
(编者注:禅宗直指心性,以心性为法船,统摄万法,无修无证为对治,腾腾任运,消磨习气,直载彼岸。其境界高远、手法高明,上上根人契之可顿超。)
网友问:这种修行方法应如何具体操作?
光彻五轮答:一念间,明心见性!若不会,还需修教下戒定慧相辅。
网友问:我的烦恼比较特别——感觉像是没有重心和可信之物。其他各种哲学理念和宗教我都会涉及学习。结果只是看到各种不同和类似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按时间排序和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你会发现很多其发展的脉络,最后变得似乎不是那种你本来以为的样子。所谓奇迹、神迹又有多少人真正看过,而各种矛盾及谬误却总是那么显而易见。
至于其他的生活烦恼,来的时候的确很烦人,但过后思量,总有种烦恼即菩提的痛快。若没有那些烦恼,我不太认为自己能对许多事有更深刻的了解。
光彻五轮答:佛教的理论只是用来引导人的(应众生病而说),所以想在理论里寻找一个逻辑脉络,妄想融会贯通,那基本上是行不通的。
佛教的道理很多是超意识的,即是说,是靠思维达不到的境界。所以常说不可思议。
佛法唯有证才能知。
所以仁者若对佛法有信心,建议从基础而修,从禅定修起。而后观佛法(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等)如此而修的话,自然在心会次序建立三十七道品。只管耕耘而收获自会不期而至。
网友问:首先,我并不是想融会贯通。只是无比较,你如何确定自己的位置呢?就好比你生在朝鲜,自以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准备解放全世界一样。我不想到头来浪费一生在一个笑话里。
我相信佛法能去修证。主要是自我修行体悟的缘故。但至于那些没有修到证到的东西你说让我直接就信了。那我信就是骗自己吗。
就像我前面所说的,只管修行便是。没人保证你此生成佛,也没人保证走那条路必然是通的。归元无二性,方便有多门。
还有个问题正好想到。关于神秘主义的。
便于理解我将解释复制如下:
神秘主义(mysticism),此词在中文中的翻译易与Occultism混淆,关于这一点,著名台湾学者傅佩荣先生认为,应该把mysticism翻译为“密契主义”。密契就是密切契合,密契主义中,一个关键的概念就是“密契经验”即感觉自己的灵魂与一个至高的精神实体相契合的经验)一词出自希腊语动词myein,即“闭上”,尤其是“闭上眼睛”。之所以要闭上眼睛,乃是出自对通过感官从现象世界获得真理、智慧感到失望。不过,神秘主义并不像怀疑主义那样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它仅仅主张闭上肉体的眼睛,同时却主张睁开心灵的眼睛,使心灵的眼睛不受现象世界的熙熙攘攘所干扰,从而返回自我,在心灵的静观中达到真理、智慧。因此,辞书中对神秘主义的解释一般是“通过从外部世界返回到内心,在静观、沉思或者迷狂的心理状态中与神或者某种最高原则结合,或者消融在它之中”。
而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的头脑坚信某种东西,那么身体会有确实的反应。南怀瑾老师的书中对静坐的现象的描述中也写到:由于没人接触的知识不同(比如中国的脉络或印度的三脉七轮)会有不同的感觉和反应。那么我怀疑神秘主义的体验是否是这种心理因素造成的。
光彻五轮答:佛法修行,并不是你说的神秘主义或密契主义。在佛法来说,一切的境界,心理,生理,都是幻觉,把幻觉当真,并在其中树立我的执着就是迷惑,就是轮回苦海。佛法修行就是要离幻。离幻不是契合一个更高的神秘境界。而是凡所有相皆当离。当离到究竟时,真心(也只是个比喻,没有实在的真心,只是无幻而已)如同云开雾散,没有了幻的蒙蔽,而赤裸显露。此时即是明心见性。再来世间,即不再迷惑(有些人还需保任才行),而能见到诸法实相,所以能幻化万物,得业自在,得涅槃乐。这就是佛法的道理。
信佛,是发心的根本。不信,那只有先多读佛经,熏陶闻思,待信心成熟,自当起行。
网友问:“灭尽”之意既是灭尽了一切六识的心,乃至灭尽执著第八识称为“我”--“我执”的心。请问你如何得知已经修到灭尽定这一层了?
光彻五轮答:因为入定出定,只在一瞬间(时间却过去了一个多小时,我入定是一念可入定,也就是说,一秒钟就能入)。但是出定时却发现身体冰冷,血脉停流。死光照身。直觉是死亡。而后凝聚能量重新激活身体,才能使用。对照经论,唯有灭尽定才可能如此。无想定必定不会有此现象。
网友问:我觉得,若是工作谋生的话,定境可能就无法维持了。那么,楼主将来有何打算?
光彻五轮答:工作谋生,在智慧不够力量前,确实会造成非常大的障碍。所以小乘说要过八正道的生活。否则就会退转。
但是大乘有实相智慧。若能入般若波罗蜜,则能入不二法门,于一切事见到实相,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如此则能即工作谋生即是修行。所以我打算趋向般若波罗蜜!
无法维持的定即非正定,也即是此贴到目前为止一直在讨论的。正定无出入,行住坐卧绝没妨碍。
定有世间,有出世间。
无出无入的定,就是本觉,就是佛性,就是如来藏,就是无住涅槃。正定无出入,乃是觉悟后之事,非是凡夫事。
凡夫还得修世间定,而后能出世间,而后能超越世出世间。才能正定无出入!
网友问:问题就在于,脑力劳动很难避免,若是要在脑力劳动的同时保持正念,似乎太难了。
光彻五轮答:一心多用必定诸事难成。所以初期最好是专修。待智慧力,定力稳固后,可以入世修行。
否则,也就只能修一下资粮道,比如闻思,持咒,放生,拜佛,供养等等。间或修一下戒定慧,但这样修总是进难退易。所以一切需要仁者自己取舍!
网友问:感觉终于找到高人了!问几个肤浅的问题:接触禅修7个月,却不知适合自己的方法,感觉适合的,却不知是否为正道。
例:最开始看某老外写的《8分钟幸福疗法》,采用观呼吸(也不知算得上“观”不),微微找到点感觉,第一次散盘便能坐近1小时,且心境平和感觉很美妙。后来开始在网上东搜西找,又感觉这不是正道,便开始练习单盘,年龄不小了,很是痛苦。采用安那般那法(不知是否正确),却静不下心,还频繁陷入昏沉状态,于是现在有退却之念。
我这是方法问题还是别的什么问题?望指点
另:平时少上豆瓣,若以后有问题通过豆邮,望能回复
光彻五轮答:禅修初期要突破,需要有一定的决心和坚持。修行佛法要上路,最重要的是修成四禅的定力。有这禅定力后,心就能趋向自控,从而能修观证慧。
观呼吸是甘露法门,是适合大众修的法门。你自修是可以的。具体修行方法可以百度《定慧之路》这本书,里面讲得很清楚。
初期建议最好是密集禅修,每日专修多次禅定(3次以上),一次1小时。直至能一口气之内入四禅,并稳定住定达到1小时。达到这个状态后,可以转修观法(或者参禅)。如此即能很快上路。信心不具足的,多看祖师传记(如米拉日吧传),或其他禅修日记(如金满慈的禅修日记)以增加自己信心,并坚固修行的决心!
网友问:师兄好,请问师兄说的前提是不是要身体有一定的健康保证,还请师兄给初学者推荐几本修证方面的指导书,感谢师兄
光彻五轮答:健康有利于修定,修定有利于健康。
修定的指导书,可以看阿含经。也可以看《定慧之路》。
网友问:我刚刚开始学习,你们说的太深奥了听不懂,嗯请教一��哈,我刚刚开始学习只会诵经抄经,可行啊?但是我作业的时候总是会联想很多事情,我真的是很诚心认真的在做了。
光彻五轮答:抄经诵经是很好的。当然也是于三宝培植信心与福报的好办法之一。
但佛经的精髓,是经义,而非经文。理解经义,如理修行,才是信佛,随佛行。才能入于法流,成就佛道。
3. 初发心
网友问:嗯,能不能教练我要怎么入门呢?我现在每天就是诵心经,抄僧伽吒经。本来是心理有所愿加上一直信佛,所以才开始学习。现在慢慢觉得一切顺其自然吧,就想认真学习一下。但是不知道要从哪入手才能少走弯路。谢谢~
光彻五轮答:从发心开始。
第一、修行之发心。
世出世间,万相造化,不出因果。修行之所以能成行,必定也是有因果在其中。所以,修行的要道,就是要明确的造作“修行”之因果。其第一步,就是发心。若无发心,则没有动力修行。
如何发心,从发心的结构来说,就有原因,动机,树立目标,发心,付诸行动,几个步骤。并且发心是会伴随着修行而不断重复这几个步骤,不断发心和坚固发心的。
原因:不同的人学佛,有不同的原因。有厌世、惧苦、求财、求寿、求神通,求智慧、求福报等等之不同。这里,发心不同会导向不同结果。所以修行之发心尤为重要。通常,我比较认同求智慧,求解脱,求自在之类发心。因为这种发心与三宝相应,修行的功德容易聚合而朝向佛道。
目标树立:这在发心时,是在明确理解了佛理,并充分相信能修行获证的情况下,自己发心要以修行来获证某个目标。这是发心最基础的一部分。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不同人,不同的修行时期,可以树立不同的发心目标。但是目标最好是简单明确,并且自己坚信是可以通过修行达到目标的。
对于目标的确定,可以是修到“某一禅定”,可以是“尝试达到心无所住”,可以是“我要进入涅盘”,也可以是尝试“体会某一句经文”等等。这种发心必须自己对实现这个目标非常感兴趣,并且信心十足,有决心和自觉有能力去实现这个目标。兴趣非常重要,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兴趣足够强时,我们的一切会围绕着兴趣而转,而且会有奇迹发生!兴趣所在的事情,我们总能乐此不疲,并且总能做出成绩!所以,树立目标,并让自己对这个达到目标充满兴趣。
付诸行动:前面所说,树立目标后,应该有一套行动方案,来实现目标。我混迹网络N年,看了太多太多学佛的同学不知道如何行动,寄希望于在外寻找老师,或自己忙修瞎练。但总是半途而废。因此,如何行动,确实是一种经验和技术。
对于行动,首先我们要分解行动的结构,并和目标进行配合,制定自己能实行的行动计划。
从行动本身来说,可以划分为“身行、心行”。从行动的状态来说,可以划分为“专修时的行动、日常工作中的行动,睡觉休息时的行动”。我们应该围绕实现的目标,来对这些行动的不同类型、不同状态制定专门的应对方案。
行动方案可以说是我们对修行法门的挑选和应用。比如对于“求解脱”的目标,方案可以是:“身行:不行淫、不化妆、不吃荤腥等”,“心行:不想淫,不好美,不好美食等”,“专修时:修定,修慧等”,“日常工作中:持五戒,持前面所说身行戒、心行戒等”,“睡觉休息时:持光明想等”。以上是针对行动的发心的一个规划。对于信心坚固,能长久按发心行动修持的,可以不设时间限制,比如小乘发心尽形寿持某某戒。若是菩萨信仰的,可以发心尽未来际做某某行等。若是信心不足,可以发心修行的时间周期,比如以7天,或7天的N倍数为期限,并加一条发心,在这个时间周期内,发誓一定做到的发心。这是一个以心编织内心的“堤坝”的过程。这个“堤坝”就是“戒”,“堤坝”的建立,就是“戒体”。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切的起行,都是从这里开始,没有这个,修行无从谈起,记住,修行就是在心里建立菩提道品,并进而改变身心。
网友问:平时多看的是台湾已逝僧人圣严法师的著作,这些书对修行是否有帮助?
光彻五轮答:他的书不了解。推荐看佛经原典。
网友问:您推荐的《定慧之路》已在看,方法写得非常详细,感谢推荐。
看过之后有个问题:自己心太粗,感觉不到人中的气息,有点打击信心
光彻五轮答:多多练习,呼吸之相有冷热、粗细、长短、滑涩。任取一对观都可以。心粗时,可以观长短之相,心细时可以转观其他相,多练习,自会找到方法。
后期补光彻五轮答:有同修问修禅的事情,答复如下:
禅修的热,冷,麻,胀,痒,变大变小,旋转等等这些感受是初期修禅的大多会发生的(久了就没有了),心里暗示会加重这些感受。正确的做法是不理会这些感受。保持清醒,不要走神。只能观呼吸,不能去找乐受。哪怕乐受来了,也不能去管,只是并且仅只是观呼吸。下坐不能立即睁眼,应调整专注呼吸为专注全是放松。从头到脚顺序放松。并轻微活动双脚。待脚部舒适后再睁眼下坐。
网友问:修完了还來此作甚?
光彻五轮答:来显摆的。因为现在国人都不相信能入禅定,我就来显摆下,让人知道禅定不难。
网友问:你修到了几禅天了?禅天的天人应该不用吃饭了吧?马阴藏相有吗?证灭尽定就是证果了吗?有漏尽通吗?悟后成家没影响吗?(问题遗失,补录大义)
光彻五轮答:首先,修定只是在定的当时,才是心一境性,才是超越欲界烦恼,当你出定,你还是人,并没有变成色界天人,你还是要吃饭睡觉的,行欲的能力还是在的。第二,超越五下分结,会有马阴藏相(因贪欲暂服),但是这个不是绝对,当人修行退转(或有意造作欲望),欲界贪可以再次生起,这时又会恢复行欲的能力。第三,灭尽定是三果以上罗汉可入,而三果是可能退失的。同理,曾暂伏欲界烦恼,不一定是永断,随因缘若退转,则欲又重起。第四,三果能入灭尽定,但并没有解脱成漏尽。第五,悟后成家,是从修行难易度来说,未悟成家,牵绊太多,修行事实为难,一失人身难有出期。悟后成家,虽退但能保人身不失,因有强盛功德镇身故。
网友问:“悟后成家,是从修行难易度来说,未悟成家,牵绊太多,修行事实为难,一失人身难有出期。悟后成家,虽退但能保人身不失,因有强盛功德镇身故。”
我觉得这里至少有两个问题:
1、悟后成家,难道牵绊就会减少了吗?
事实摆在那里,一旦有了孩子,孩子要吃饭、要读书、要成长,你还要花时间管孩子、教育孩子,否则孩子学坏了怎么办。为了养家,你不得不整天为赚钱而费心,因为钱不会自己找你,你的心再也定不下来了,因为你的心始终牵挂着工作、孩子和家庭。工作、养家养孩子就像被逼债,烦恼多多,你怎么入定?
2、虽退但能保人身不失,因有强盛功德镇身故?
我不知道你说的“强盛功德”指的是什么,怎么会“保人身不失”?
这个“强盛功德”是指习定而获得的“神通”吗?
这个“强盛功德”不会退吗?
光彻五轮答:我说悟后,是至少悟了“无我”。因悟无我故,而有强盛功德镇身,生不犯五逆重罪,死必灵台清明。终必七返人天而得解脱。所以,当排除万难(即暂离逆缘,如成家等)一心专修,以获证无我为第一目的,若不如此,庸碌一生,一入轮回,佛法再难相遇,岂不悲哉?
网友问:哲学形而上的是否就是佛法本义?(问题遗失、补录大义)
光彻五轮答:以哲学来研究佛法,是错误的。是比量的,无法契入本性。因为“不可思议”。
唯心唯物,在佛法角度,不是矛盾的,是统一的。因为“心物一元”。
佛教将心物一元的那个元,亦称呼为心。如,真心,真如,如来藏,本性,自性,法身,涅槃、一真法界等等异名。
此心非实有,需无所得而契。但有所求心,必不能得入。所谓无门之门,即是此意。
佛法研究,当以身心为工具,经典为手册,实修为验证,证入佛法,才能真懂,所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次第而行。否则都是邪想邪行,妄作凶!
网友问:初学者学啥呀
光彻五轮答:初学先从闻思,发心开始。读佛经原典,下载个佛学词典慢慢读。实修的话,从入定开始。
网友问:大师,我想请教一下,诵经是不是次数都是一定的啊?可以自己自行决定次数吗?另外每天诵经是不是都是要一样的吗?可以轮流诵吗?
光彻五轮答:既然发心诵经,可以定一个功课表,自己规定次数和时间,一来可以做戒(有戒修善,功德增上),二来有规矩可循,方便修持。
网友问:家中XX烦恼事的应对问题。(问题遗失,补录大义)
光彻五轮答:非佛法实修问题,一律不作答。生活中事,但问自己“良心”,从善如流,诸恶莫作即可。
网友问:哲学我很喜欢,佛家理论却接触少了点。今天���楼主的论述心里不由有豁然开朗之感。不过也仅在这个基础上,因为对于这些具体的神通我是不置可否的,反而我觉得你援引傅佩荣教授所谓的密契主义比较具有修行的现实意义。
光彻五轮答:哲学我不懂。佛理是应病而说,也就是说,是众生有什么病,就说什么理。所以有“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次第。最后佛理也没了,都是戏论了。只有事事无碍。
Tumblr media
4. 气脉学说
网友问:同修你好,请问四禅八定和灭定尽修完了,中脉以及七轮是否能够打通?出现天眼和出体是在哪个阶段?
光彻五轮答:显教不说气脉及七轮。只有藏密才说。
气脉及七轮,在藏密完全是智慧和报身功德成就。打通了就智慧稳固,能够妙用现前。(即身成佛义)
在显教���说,修完九次第定,不一定就打通了中脉及七轮。也不一定能够妙用现前。
出天眼和出体和各人因缘有关,不一定在哪个固定的阶段出现。不修禅定而有这些神通的人也有。一般来说,久定能发通。也可能不发通。修完九次第定,也不一定有神通。所以没有必然联系。
网友问:修完九次禅定还不一定能通中脉七轮?这还叫实修吗?
光彻五轮答:首先,佛教显教不讲气脉七轮。佛经显教强调无常、如幻,空性,没有真实存在的法在那里。
密教讲气脉,七轮。要知道,密教的气脉涵义是报身修习的范畴,是智慧的力用的修习。不是什么有相的东西。要知道,佛教是要涅槃的。这个身体是要消亡的。修气脉是功德报身的修习。不要以为是气功或外道的那一套东西。
修四禅八定乃至灭尽定,是不一定能成就得了报身功德的(当然也是修报身的基础)。报身是要建立在菩提心基础之上的。否则佛教不需要报身。只需要断烦恼就完了。
因为要度生,要庄严佛净土,要修集福报来布施众生,才有报身和净土这么回事。(我也没成就报身,所以是个人理解的臆测,不一定对,供参考)
这一切都要先通达空性。否则都是白扯。
5. 佛道区别
网友问:发心出离,请问心往道家的修佛法会不会不适合?
光彻五轮答:道家与佛法初期发心不太一样。
道家强调修不死,稳固精气神,所谓修丹,以求出神脱壳,弃壳飞升,所谓成仙。
佛家强调修不生,有受皆苦,无自主之我,远离三界幻,出火宅得解脱。
在后期,道家有向佛家合流的现象,强调炼神还虚,炼虚合道。那就与解脱有相似的含义了。
在我看来,道家在炼神还虚的阶段,才有出离心。
至于如何取舍和圆融,就看各人智慧了。
网友问:请教!我最近入四禅会起胎息,我的感觉呼吸不是真的完全没有了,而是非常的细微,也就是胎息起来了,小腹不停的颤抖,带动呼吸,但非常缓慢,中间还有停顿的过程。我也查了很多资料,一般都是讲“四禅出入息寂灭”或“呼吸断”等,也有查到有的说胎息起来,但对胎息是否完全没有鼻呼吸说法不一。当然,我也学《定慧之路》,广超法师讲的很清楚,但四禅地方也是直接说呼吸停止等的话,没有详细描述。
我现在的问题就是想知道四禅是不是真的完全停止?我这样的状况是不是还在三禅与四禅之间?还是四禅了?虽然我相信自己的实修,但还是想知道,谢谢!
光彻五轮答:四禅根本定是呼吸完全停止的。
胎息,是外呼吸停止,内呼吸开始。其实也可以说呼吸未停止,只不过不是口鼻呼吸了。
胎息是四禅近行定状态。而不是入定。
胎息因为有身,有执着,有呼吸之执,所以转为微细的内呼吸。
四禅无身,无身执,无呼吸之念,所以无呼吸。
这里有一个见地要记住,念断则呼吸断。呼吸之所以不断,是因为妄想心未断(妄想需要呼吸来吹动,呼吸与妄想是同时互生)。四禅所以能断呼吸,是因为舍念清净。
你这种情况,是因为执着呼吸和感觉。应该忘掉呼吸和身体的观念(或者叫空掉身与呼吸的概念),专注于人中处的觉受,若呼吸全停,身体全无,清明一片,则可以入四禅了。
6. 胎息与断息
网友问:完全断还做不到,会觉得憋气,要断不断难受。
请问进胎息对吗?是通过胎息慢慢入四禅安止定还是直接入?
还有我感觉胎息鼻口也是有进出气的,只是非常缓慢,呼吸由小腹发起,不由胸口发起,对吗?
光彻五轮答:如果有对呼吸的执着,呼吸是绝对不会断的。(执着纯粹是观念性的,观念放下了就过了这个关)。但是你现在憋气,要断不断,说明你已经具备入四禅的能力,只是对呼吸的执着障碍你了。
这个时候,首先要相信人在禅定中不呼吸是不会死的,要有心尝试长时间不呼吸(同时空掉呼吸的概念)。然后有个方便,这个时候把专注呼吸的心改为专注头顶3寸的虚空。等呼吸停掉之后再回转来将注意力放在人中处的觉受(不要去寻找呼吸,一找就会呼吸,就会掉下四禅)。如果境界已无身体的感受,就只需要专注在那清净的境界即可。
网友问:气完全断还是无法做到,师兄说的方法我暂时还是领悟不到。看来还是继续前三禅上面多用功,逐步来慢慢领悟了,感觉四禅确实是一个关卡,比入初禅那时难多了。
还有一个问题请教师兄,我现在入前三禅的喜乐觉受没有以前刚入的时候觉受强烈了,当时觉得三禅真的是无与伦比的舒服,现在也觉得舒服度没有那么高了,好像对这样的觉受不是很在乎的感觉。也可能是我对处在第几禅有时分不很清楚,或者说在定中没有去观察禅支,如果去很认真的观,才能知道自己是二禅还是三禅。问题就在与乐受没以前那样高了,会觉得自己是不是还在初禅。
我这样的情况是不是有问题,还是说时间久了,禅定都会这样?
光彻五轮答:任何事物,都是第一次尝味印象感觉特别深刻。禅定也是一样。初次入时,感觉喜乐特别强烈,多次入后,就觉得不是那么强烈了。再到后来,平淡全无感觉。这是正常的。甚至到后来,初禅到三禅都觉得没多大差别。只有四禅比较明显,因为断呼吸而得真正的清净(没有一点动相)。
四禅入不了,就久坐三禅。因为很多人身体有个适应过程,在三禅久坐,身体适应了,上四禅就轻松了。
实际上这也说明一个道理,喜乐等等,是对比出来的。是非真实的。所以佛法说,所谓乐不过是苦少一点而已。其实还是苦。所谓有受皆苦。
网友问:师兄,你好。我想请教三问题,1:从三禅到四禅,要把意念放在头顶3寸,我试验过一次,觉得双脚浮空感觉,就不敢维持下去了,重把意念集中在人中前,5分钟后才平静。所以想了解:是不是坚持下去,时间长了,自然就稳定下来了?2:四禅以后,我真不了解了,是不是还是守意念还是观境?3:这问题能回答就回答。你说的一年多,修到灭受想定,是不是从初禅算起?因为我也是在家的,假如了解,我大概可以做个时间计划。谢谢!
光彻五轮答:1.提到头顶只是一个方便法。不是必须的。用来临时转移对呼吸的执着。要点是,要放松,不要非常用力去注意头顶。当断呼吸稳定几分钟后,就可以转移回来继续放在人中的触觉上。
2.四禅到后,维持住定在清明的定境中即可。修观在定力稳固后再修。
3.我一年多,从什么都不会开始。完全零基础。
0 notes
guangchewulun · 2 years ago
Text
I have finished practicing the four meditations and the extinction meditation, so if you have questions, you can ask (based on the original Douban post)
From:光彻五輪 2013-09-24 21:59:13
(The following answers are only a summary of my personal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e. It is for reference only. (A practitioner should take precepts as the root, determination and wisdom as the means, classics as the guide, liberation as the purpose, and practical practice as the verification to practice.)
Origins
The reason for this posting: At first, I saw someone post "I have attained enlightenment, you can ask questions" in this group, and I felt that it was pompous. Although I was afraid that people would not believe me and would denigrate me, I posted this on impulse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culture of practical practice and to counteract the general atmosphere of mere talk without practice on the Internet.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although there have been some troublemakers, debaters and slanderers, there have also been genuine practitioners who have come to this post to ask questions and give feedback on their progress. Some of them have also given me feedback on their progress and gains in practice on Doumai. Thanks to these brothers and sisters, I feel that my posting has some value.
In recent years, I have been bored by those who have asked questions on this posting, most of whom have no actual practice and are asking general questions about their faith. I feel bored by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many people who are amusing themselves with Buddhism, but few who are actually practising it. The fact that this post has been banned today means that the destiny is over. But that's fine. I have already shared nine-tenths of my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in this post. I believe that those of you who are new to the practice will gain something if you read it carefully.
As the world is unpredictable, this is the end of this posting. As the old saying goes, "When the day has passed, life will diminish with it, like a fish with little water, what joy is there in it. All of you! Be diligent, as the head is saved, but think of the impermanence, and do not let go!" This should be our motto!
Finally, I wish all my fellow Buddhists the best of wisdom and the joy of great happiness!
Namo Kuan Shi Yin Bodhisattva!
Buzzing Mani Pemi Coax!
--Light Through the Five Chakras
April 10, 2017
self-cultivation karma
Netizen Q: How do you practice? Have you worshipped your teacher yet?
光彻五輪答:Now I have worshipped a teacher. But I didn't worship a teacher before practicing these. It was all self-practice.
Netizen Q: Don't you say that you must worship a teacher before practising meditation?
A: As long as you practice the Dharma with centrifugal aspirations and do not seek miraculous powers or weirdness, you will not go astray.
When I was practising, it took me one week to enter into the meditation of breaking the breath, and from then on I was on my way. I have not encountered any difficulties.
My friend asked: Have you settled down yet? I think it's crucial.
Mitsuki Five Wheel A: Of course. Do you need to ask that.
Netizen Q: Owner, have your breathing and pulse stopped completely?
光彻五輪答:Breathing is stopped in the four jhanas. The pulse stops to have the heart stop. The heart stops to be in extinction meditation. I have done both.
Netizen Q: Hi, I mean, do the breath and pulse stop completely?
Mitsuki Five Chakras A: At the time of extinction, yes. But you don't know it at the time of extinction. You don't know until after you leave the extinction stage.
Netizen Q: Master, if you have finished the four meditations, it is easy to go into meditation for a week without eating or drinking, but if you can't, then I guess it's not the right way. Furthermore, before entering meditation, the stomach and intestines must be emptied, that is to say, one must go on a hunger strike, otherwise it would be self-deceiving to talk about entering meditation.
A: I don't know where you got your conclusion from. The first paragraph of the Vajrayana Sutra says that the Buddha "finished eating, put away his bowl, washed his feet and sat down on his seat".
What does not eating and drinking have to do with meditation? Of course, I have also experienced long periods of restraint, but this is not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practice of the Four Noble Truths.
We should study Buddhism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lassics and, more importantly, verify it by actual practice. Do not easily believe in rumours and spread them. Otherwise, if we do not build up merit and virtue, we will build up sinful karma, won't we be sad?
Netizen asked: If you fill your intestines with food and enter into meditation. Think about what would happen. Besides, if you say you are practicing the four meditations, if you can't go into meditation for more than a week, then don't even talk about it, one of my brothers has been meditating for two days (not sitting) and he still says he still belongs to the coarse meditation. Besides, the four meditations are kung fu (artificial kung fu), and even laymen know how to do them!
A: There i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tation and the length of time. A second of meditation is also meditation. Sitting for a long time does not mean that one's meditation is deep. The four meditations are all meditations, and in appearance they are all meditations, but one day in the first meditation is not as good as one second in the fourth meditation. The four meditations and the eight stances are known to laymen, but they must also be known to those who study Buddhism. The three studies of precepts, meditation and wisdom, meditation is the basis for the practice of precepts and wisdom. If one does not practise meditation, and talks about studying Buddhism alone, nine times out of ten one will take the path of madness and mouth meditation. This is a great diversion in Buddhist studies, so how can we not be careful?
Netizen Q: Sakyamuni has been meditating for 3 years, Dharma for 9 years, and Jigong for 9 years (including the recent monk Xuyun, who has also been meditating for over a month). Time is certainly not a measure of meditation, but if you tell me you can't even sit for a week and you say you have achieved the four meditations, who will believe you when you say so? I'm not saying that meditation is wrong, but I do suspect that you haven't really reached the four meditations, and you may be lying to yourself!
光彻五轮答: Those who doubt doubt themselves. Those who know know themselves. If you have doubts, cultivate them and remove them.
Netizen Q: How can I decipher cause and effect?
A: There is no way to decipher cause and effect. Cause and effect itself is the iron law of all dharma. The analogy is like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ction and reaction forces.
Netizen Q: Follow the praise! Master, as a beginner, I would like to ask a question. How has your practice life been organised over the past year, specifically in terms of your daily schedule? I really think it is so difficult for a family member to practise, with so many chores and obstacles.
A: I am unemployed and at home, so apart from meditating and practising, I just look up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every day (looking for answers to questions around practice). Basically, I do 3 sittings a day, one in the morning, one at noon and one at night before I go to bed. Each sitting lasts 1-2 hour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o keep the practice going is to keep the precepts of mindfulness and lust. The precept of mindfulness means abstaining from lustful thoughts (and even abstaining from thoughts of beauty, ugliness, male and female distinctions) and the precept of lustful acts means abstaining from lustful acts. As one's practice improves and one's wisdom increases, one has to guard against this mindfulness precept step by step, increasing the depth of the mindfulness precept so that one does not commit it even in one's dreams. If you practice in this way, you will not retreat, and you will make rapid progress in your practice.
If you are a family member, if you have to manage all sorts of things, it is bound to be an obstacle to your practice. Therefore, the best way is to practice exclusively in stages of retreat. If this is not possible, the best thing to do is simple manual work and less mental work (if you do too much mental work, you will easily lose your right mind, and if you lose your right mind, your practice will quickly regress). When you are doing manual work, you can be awake and keep your awareness, so that you can practice without retreating.
Netizen Q: There was a time when I was similar to you. I felt that I had reached a higher level, but I don't know if I misunderstood it or if I got busy and fell away, but now it's impossible for me to know what level I've reached.
But I always feel that if I can't maintain my realm in the midst of all the complexity of the world, I can't really be enlightened or attain enlightenment.
I am trying my best to sit, lie, live and walk in meditation, but I don't really care about the realm anymore, and I am happy when I have a small enlightenment.
A: There is an order and a methodology to this practice. It is not something that can be achieved overnight. There are too many causes of worry in life, and if the worry is deep, it is impossible to practise koan and prove wisdom. Therefore, we need to hold precepts and protect our mind, and practice meditation and mindfulness, so that we can subdue our worries and therefore practise koan and wisdom. It is only after we have wisdom that we can talk about breaking our worries, and worries are broken by wisdom. The previous practice can only be called subduing troubles. It is a temporary avoidance of the causes that trigger troubles and a single-minded practice of meditation and wisdom. So the watershed between mortal and saint is also the attainment of wisdom. If a mortal wants to practise in life, it is called delusion. It is called using one's mortal body to delude oneself into practising the practices of the great saints and bodhisattvas (without leaving the world, it is impossible to delude oneself into practising anything beyond the world and beyond the world; at most, one can only practise the good Dharma of the human world and cultivate a little bit of blessing). Therefore, cause and effect and the end cannot be reversed.
Latter-day Supplementary Light Chewed Five Chakras A: Recently, I should make some corrections to my previous remarks. Originally, I said that mortals are incapable of practising without avoiding adverse karmas. Recently, I have discovered that there is a method in Zen Buddhism that allows one to take in all dharmas as one mind and to practice transcendental practices without leaving the world by unifying everything with the view of non-duality. This is not a delusion, but a feasible and provable method.
Netizen Q: What is this method in Zen called?
Guangzhu Wulun A: Direct instruction.
(Editor's note: Zen Buddhism refers directly to the nature of the mind, using the nature of the mind as the dharma boat to unify all dharmas, and no cultivation or evidence as a remedy. (It is a far-reaching and brilliant method that can be transcended by those with the highest roots.)
Netizen Q: How should this practice be carried out?
A: In a single thought, you can see your mind clearly! If you don't know how to do this, you will need to practise the teachings to complement the abstinence and wisdom.
Netizen Q: My worries are rather special - it feels like something without focus and credibility. Various other philosophical ideas and religions I get involved in studying. The result is just seeing a variety of different and similar values and worldviews.
Sorted chronologically and in the context of the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of the time you find a lot of its development in a vein that ends up becoming something that doesn't seem to be the way you originally thought it would be. How many people have actually seen the so-called miracles and signs, while the contradictions and fallacies are always so evident.
As for the other worries of life, they are indeed annoying when they come, but when you think about them afterwards, there is always the pain of the worries being bodhi. Without those troubles, I don't really think I would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many things.
A: Buddhist theories are only meant to guide people (in response to illnesses), so trying to find a logical lineage in them and presuming to integrate them is basically not going to work.
Many Buddhist theories are super-conscious, that is to say, they are realms that cannot be reached by thinking. That is why it is often said to be unbelievable.
The Buddha's teachings can only be known by demonstration.
So if you have faith in Buddhism, it is recommended that you start from the basics, with meditation. If you then observe the Buddha's teachings (the five skandhas, the eighteen realms, the twelve karmas, etc.), you will naturally establish the thirty-seven paths in the order of your mind. The harvest will come in due course.
Translated with www.DeepL.com/Translator (free version)
Tumblr media
2 notes · View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