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HI-FI PROTOTYPE
https://xd.adobe.com/view/3eabea8b-38d2-4c3c-4f9b-f8488f8e380f-489a/
0 notes
Text
2018.10.24 [更加便捷的點餐方式] A.E.I.O.U (觀察記錄法)& Storyboard (情境故事法)
A.E.I.O.U觀察記錄法:
在做Storyboard之前,我們先進行了A.E.I.O.U, 觀察記錄法的分析。

>A.E.I.O.U,依照情境的不同分成五個面向:
Activities 活動
Environment 環境
Interaction 互動
Objects 物件
User 使用者
>依據三位不同的使用者,我們進行了活動、環境、互動、物件的情境分析,這樣的分析有助於我們後續進行Storyboard的劇情情境分鏡發想。
Storyboard (情境故事法):
>草圖發想 (辦公室情境):

>Storyboard (辦公室情境):



















1 note
·
View note
Text
2018.10.22 [更加便捷的點餐方式] How Might We (HMW)&Brainstorm (腦力激盪)

>在前面進行了多項資料搜集與分析後,我們即將進入到發想階段。
在發想點子之前,我們首先要先定義出我們的核心問題,還有此活動歷程會遭遇的Challenge。
>在課堂中,我們使用「How might we …… 」(以下簡稱HMW)。
HMW的使用是把自己想做的Challenge寫成「我們該如何 …… 」這樣的句子框架,幫助我們把問題想得更清楚。

>五個關鍵HMW
「我們如何讓消費者知道最新資訊?」
「我們如何幫助消費者做出決定?」
「我們如何縮短訂餐流程使其更簡便?」
「我們如何讓消費者減少等待的焦慮感?」
「我們如何讓支付方式更方便快速?」
>根據我們所想的HMW,我們針對問題做了腦力激盪:

0 notes
Text
2018.10.18 [更加便捷的點餐方式] Customer Journey Map使用者旅程圖
>在課外時間,我們共同討論了[Customer Journey Map],延續課堂中的便條紀錄法,快速且簡便的紀錄我們的想法:

討論結束後將上面的便條加以整理與修改。
>[使用者旅程圖]我們所設定的三位使用者如下:
U01上班族、U02學生

U03家庭

0 notes
Text
2018.10.17 [更加便捷的點餐方式] Persona (人物誌)
>[人物誌]我們所設定的三位使用者如下:
我們的目標對象為:U01上班族、U02學生、U03家庭
U01上班族

U02學生

U03家庭

0 notes
Text
2018.10.15 [更加便捷的點餐方式] Empathy map (同理心地圖)
>針對我們的目標族群,進行了 [Empathy map]:

>我們的目標對象為:U01上班族、U02學生、U03家庭、U04聚會
詳細的記錄如下:
U01上班族

U02學生

U03家庭

U04聚會

0 notes
Text
2018.10.12 [更加便捷的點餐方式] 抽取洞見&親和圖
>我們將上次課堂中在白板所進行的[標記主題]於以整理,分類如下:

>並在這週課堂中,用橘色小張的便條寫下我們的[觀察洞見]:

>最後將重複出現的資訊、不清楚的分類加以整理,完成我們的[親和圖](主要以訂餐的流程為順序):

放大細節如下:
0 notes
Text
2018.10.05 [更加便捷的點餐方式] 分類&標記主題
>在這次課堂中,我們針對上週訪談的結果,予以分類並標記主題。
老師告訴我們使用另一種不同顏色的便條貼來黏貼主題便條紙,正確又清楚的主題標籤能讓我們日後更加快速的閱覽分類。

>一開始我們使用5W1H的方式,進行使用者行為的分析:

>但在放置便條紙時,發現許多不同面向的資訊並不容易用此方法來分類,因此我們決定以「擇餐方式」、「訂餐方式」及「取餐方式」等整個訂購外食的流程來進行分類:

>依據訂購外食的流程來進行分類有改善到前面的問題,不過這樣的排法卻讓不同的目標對象,在相同的行為層面中不能直覺地作出比較,因此我們聽從老師的建議,將這些分類拆開來放:

>老師在課堂中有提到:當我們不知道該如何標記這些便條的時候,就可以考慮重新分類。我們也聽了老師的建議,重新做了另一種分類,果然在後續的分類上也順利了很多!
>此次課堂討論先概括分為以下十二類,待後續做細分及標記主題:
族群
外送動機
菜單取得
訂餐方式
擇餐方式
考慮因素
常吃店家
支付方式
取餐方式
用餐地點
用餐時間
食物類型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