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ctator-do
spectator-do
督視人手札
20 posts
藉由公民的力量,使我們的城市更美麗 Make our cities even more beautiful via the citizens. app: spectator.do tweets: @spectatordo facebook: du.shi.ren
Don't wanna be here? Send us removal request.
spectator-do · 11 years ago
Video
vimeo
督視人短片 | A short intro video
0 notes
spectator-do · 11 years ago
Text
【督視人開箱文】雙北市市長信箱
督視人從2月中上線至今已經運作了71天,目前已累積了30個暴龍蛋,其中有8件好事分享,22件問題回報,其中已處理為11件。
督視人沒有公權力,當然是利用市場信箱和台北市、新北市政府負責的局處進行了不下10次的回報及陳情,在問題回報、解決、確認的過程中,督視人有一些小小的想法,若要一言以蔽之,我們認為市長信箱乍看之下好像很貼心,卻充滿很多非常「離奇」的不方便。
首先,球員兼裁判很值得驕傲嗎?
台北市市長信箱的監督單位為台北市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簡稱研考會),同樣隸屬台北市政府,根本是完美的球員兼裁判,台北市的市長信箱背後的標準作業程序、績效評估也由同樣隸屬台北市的研考會來處理。民眾反映問題後,由研考會分派給市府內各局處處理,最後再由市府的研考會依據民眾的滿意度調查決定各局處處理的成效,看似合理但是卻有兩個問題:
1. 初步處理後民眾仍不滿意的話,需要在七天內填寫問卷調查表,若民眾因工作忙碌或忘記,則此案件可被算結案,被當作正面績效的一部份。民眾經常很忙,所以這些case大概都被當成「民眾無異議了」,換句話說承辦單位/延考會可以積極解讀成「問題有解決了」。
2. 好,就算民眾在七天內填寫問卷調查表達不滿,之後負責的局處可能會來電,幸運的話問題會被馬上解決,但若是無法立即解決的問題則可能被告知「會將問題列入檢討清單中,結案。」試問在這種情況下,民眾後續該如何追蹤?還是故意要讓民眾難以追蹤?
陳情問題的結案該由誰決定?
所以承上所述,問題結案之決定權到底應該在誰?陳情者?局處的承辦人員?研考會?督視人幾次對於結案之處理結果仍有意見後只能以電話聯繫,無法直接藉由線上的回報系統接續反應,且承辦人因公務繁忙經常不在座位上(話說督視人們白天也有正常工作啊),整個過程讓陳情者感到很挫折,甚至覺得「幹嘛浪費自己的休息時間,市民回報問題又不像承辦的公務員一樣有錢可以領。」督視人認為既然是陳情者提出的問題,結案與否應由陳情者決定,而承辦人員的職責便在於和民眾溝通、想辦法讓民眾了解政府施政的想法,不要輕易地便覺得民眾很歡、講不聽,公務員的薪俸是從人民繳交的稅賦來的,多一點服務精神也是應該的吧~民眾沒有義務、不可能、也不需要跟承辦的公務員對於某項業務有同樣的理解程度。
蛤?沒有改善後照片?這不是很基本嗎?
督視人最初也嚇到了,在陳情關於下水道側溝污染的問題時,環保局處理完畢後只來信告知處理完畢,沒有提供任何佐證照片。提供陳情者問題改善前後的照片難道不是很正常的嗎?這難道是督視人的奢求?問題解決了卻不主動提供「改善後照片」,打電話去詢問後才知道有些根本沒留下前後的影像記錄,那請問承辦人員如何判斷現場處理人員的實際作為?一切以處理人員口說為憑?那請問研考會怎麼抽查績效?僅以文字為證?正常邏輯思考的情況下都會認為要提供照片的,憑什麼公部門連這些基本功都不用做?太離譜了。
另外,如果陳情者只是偶然經過發現問題,並非以問題發生處為生活重心,請問不提供改善後照片,陳情者如何確認問題是否已解決?還得利用假日休息時間繞過去看?若無法���認自己陳情的問題到底是不是真正解決與否的話,請問陳情者下一次是否還會「主動協助公部們改善都市環境?」
多一點審美觀,好嗎?
Tumblr media
這樣的結果,承辦人員也認為沒有問題的時候,那我們該說什麼?你們有美的概念嗎?
資料公開性太差
市長信箱也好1999市民熱線也罷,資料都不是完整公開、透明的,頂多有「類似問題」、「相關問題」可讓市民免選參考,但是對於想更全面性了解各種陳情問題的民眾而言,這些資訊有沒有公開的管道?難道納稅人沒有權利知道所有問題的全貌?這不是以納稅人的錢來執行的業務嗎?納稅人為什麼不能檢視執行狀況?還是公部門說統計資料是A就是A?民眾只能照單全收?
這一切是故意如此不順的?
這一切(指的是整個問題回報改善流程的不流暢度)很難讓可以正常邏輯思考的人覺得不是故意設計出來難為民眾,促使民眾主動放棄的:「這麼複雜啊,算了」、「公務員安排上班時間做現場勘驗還有錢領,我上班時間怎麼去現場勘驗啊,請假扣薪去嗎,算了,我可沒那麼有使命感」,這些聽起來都會是民眾很正常的反應。
不過,督視人不會放棄任何一個陳情者回報的問題,我們不只是不輕言放棄,督視人會針對每一個問題打破砂鍋問到底,不管要花多大的努力和多少的時間,你要我們豁出去,我們一定奉陪到底。市民一定要展現這樣的意志力,才能夠讓公部門體會到要求他們為民服務只是剛好而已,不然繳稅給政府幹嘛?
0 notes
spectator-do · 11 years ago
Photo
Tumblr media
督視人需要城市・程式的UI設計師的加入!
以下為此肥缺條件:
熱情,覺得台灣的城市應該更美好 熱血,覺得台灣的現狀需要被挑戰 信念,堅信自己可以改變世界
以下為此肥缺福利:
月薪/年薪零元(無誤) 每週工作時數約30小時(低估) 每月一次成員聚餐(自費)
PS.目前督視人團隊全員皆志工,歡迎兼差!
以下為此肥缺成就感來源:
建立經濟成長率/貿易數字以外的台灣價值
意洽:
督視人平台:support[ at ]spectator.do 督視人推特:@spectatordo 督視人臉書:du.shi.ren
0 notes
spectator-do · 11 years ago
Photo
Tumblr media
呼~終於有時間來寫一下前一陣子去參觀「2014智慧城市展」的感想,這個智慧城市展今年是第一次舉辦,其展會緣由如下:
「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源於IBM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所謂的「智慧」就是透過新一代的資訊���技例如,物聯網、雲端運算、移動互聯網、智慧型終端等,應用到城市中的電力系統、自來水系統、交通系統、建築物和油氣管道、工廠、辦公室及居家生活等生產或生活系統的各種物件中,將我們的感知與所有的設備系統能形成經濟、有效的互動,讓人們可以有更好的工作效率及生活品質。過去幾年台灣各縣市積極參與ICF智慧城市的評比並履獲佳績,此舉顯示各縣市政府也十分重視智慧城市的建設。
利用ICT技術強化公共市政服務,不僅可以提升政府效能,更可以讓民眾享有更美好的生活品質,因而各國政府都將建設智慧城市視為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指標;然而在綠能環保及永續發展的社會需求下,加上智慧型手持裝置及無線寬頻環境的興起,早期U-City的概念已經轉變為智慧城市的概念。廣大民眾對智慧化服務的殷切需求加快了智慧城市建設的速度,而所有的軟硬體服務業者變成這波智慧城市建設的主要力量。早期官方是U-City的主導力量,當ICT業者因外在環境的轉變成為智慧城市的推動力量時,台北市電腦公會乃決定匯集業界力量舉辦 「2014智慧城市展」,希望逐步將本展會發展成兩岸或亞太地區在智慧城市交流的重要平台。
它提到「此舉顯示各縣市政府也十分重視智慧城市的建設」,無外乎是在說各層級縣市政府「也應該」購買這些大型IT企業的解決方案,以改善其服務品質和行政效率,進而提升居民滿意度。的確,智慧城市的推廣雖然可以分成好幾個層級【註】,由上而下的方式若執行良善且充分反映市民需求,未嘗不是一條康莊大道。智慧城市概念的成形或許有其科技、環境發展的歷史脈絡,包括無線寬頻及行動網路技術的成熟(3G、4G、LTE)、環保綠能觀念的興起及時下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的包羅萬象讓一般人體驗到「智慧生活」的力量等,智慧生活的尺度,因此也逐漸從「人」延伸到「建築」,由「建築」慢慢擴散到「社區」,再由「社區」向外蔓延至整個「城市」。
雖然這一切看起來都非常理所當然,美國都市計劃學者Anthony Townsend卻在他的新書《Smart Cities-Big Data, Civic Hackers, and the Quest for Utopia》中指出「2008年由雷曼兄弟所引發的金融危機才是一切的源頭」,因為各大企業財務開始面臨緊縮且全球景氣如自由落體般落下時,直接受到影響的便是這些企業對於IT設備的投資意願,而這使得當時的IBM、Cisco急得跳腳,必須趕快找到替代的市場。而各位是否也記得當時各國政府為了擺脫金融危機、拯救危及企業,提出了各種景氣刺激方案,以好幾百億甚至好幾千億美金的規模投入各項救火工作,因此,IBM想出了「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這一個口號,企圖將過往大型跨國企業使用的資訊通信技術及設備導入負責管轄城市基礎設施、土木建設、能源製造、環境保護等生命線事業(Lifeline businesses)的公部門。
當然這一切並不如想像中的順利,因為公部門的決策制定邏輯與民間企業不一樣,公家單位不見得只以「效益、效率的最大化」為依據,且繁複、僵化的政府採購程序也不如以往企業間交易般地單純。雖然如此,從2008到現在2014年,經過這六年來的努力宣傳和執行,「智慧城市」已不再是IBM、Cisco幾家國際大廠的獨角戲,國內外廠商紛紛投入戰場欲搶食大餅。相對于國外智慧城市產業的相對成熟和活躍,國內智慧城市產業則尚處於萌芽階段,這點從本次展覽中也可得到某種程度的應証。以下為督視人對於2014年智慧城市展的一些看法:
產業能量尚不足,城市規模感頓失 展場規模小、參展/看展廠商少:像是少數大廠的集中產品demo秀,且這些大廠幾乎全為本展之主要協力廠商,會場不到半小時即可走完一圈,整體而言似乎無法看出產業能量和商業機會,難道這就是我們能做的智慧城市嗎?
缺乏草根性應用 參展大廠使出渾身解數、盡可能的陳列各式各樣的解決方案,若無法實際將系統設備裝設於展場,也必定會以大型液晶顯示器、海報等方式展現商品或服務。在這些由大廠主導的各種應用情境中,看不到與城市中最重要的「市民」有關���互動和協作?難道市民在城市中是背��,技術才是主軸?另外,以顯示器展示的廠商們,應該重新思考展覽的意義,若被參訪者詢問到產品實物時僅能回答「請到官網上看」的話,那麼何必到現場來參展呢?
少數有趣的應用 督視人的確也有發現一些比較有趣、草根性的應用:找狗網和友善台北好餐廳,除了利用科技的力量解決問題之外,也藉由「市民」群眾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的發揮,達到更全面性的結果,同時也能提升市民意識和參與度。一樣是解決問題,但唯有藉由市民的力量才能真正達到都市的規模,因為只有市民力量的加總才能被稱為城市,任何幾間大型企業的產業聯盟都不可能被稱之為城市。
督視人看智慧城市產業 城市的發展,100%取決於城市居民個體行為的加總,或可將各個層面的結果看成是城市集體行為表現(一個城市的騎車族:開車族比例為 7:3,加總起來或許可將此城市看成以機車族為主的城市)。過往都市計劃理論認為城市是可以由上而下規劃的,但經過幾個世紀的試行錯誤後,大家逐漸認為唯有「市民生活的尺度」才是最真實的、也經常自然的能夠符合永續發展精神。自詡智慧城市產業推手的企業們要能夠意識到這一點,積極地將「市民生活」納入各種情境之中,唯有如此才能成為真正的智慧城市創新者(smart city innovator)。
【註】智慧城市應用,依發起單位分級可約略分成三個層級:由上而下,即由政府單位主導、與中大型IT企業合作推廣之模式;由下而上,由市民自己發起、具草根性之相關應用模式;最後從中間切入,由民間企業獨自進行的智慧化方案,通常以建築為應用之載體。
0 notes
spectator-do · 11 years ago
Quote
因為我們相信城市的一切活力源於美好的居住環境,而我們都有這個基本的權利。
督視人
Because we believe all the vitality of city derives from a beautiful living environment; and we all deserve it.
0 notes
spectator-do · 11 years ago
Photo
Tumblr media
督視人-你我的公共空間改造平台
為什麼道路紅線還是被停車佔用?為什麼人行道動線設計會如此不人性化?為什麼建築工地占用人行道卻未作好臨時行人保護措施?為什麼小巷子的兩邊一定要停滿汽車?為什麼道路側溝充滿煙蒂和垃圾,好像馬路就是這些人的垃圾桶似的?為什麼有些攤販或餐廳會把直接把洗碗的水甚至廚餘等倒進水溝裡?
在2010年全球已經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全球不論是先進或發展中國家,都市化發展皆勢不可擋,都市是一個超級強力磁鐵,她具有很多迷人地方,例如多元的藝文活動、蓬勃的商業環境、眾多的工作機會、發達的交通網路等,這些資源皆由市民共享;同時,也因為公利和私利之間的衝突對生活產生許多負面的影響,例如空氣品質、氣味、人行道占用、交通阻塞、噪音和環境污染等。由於一個人自私的行為,並不會立即對城市造成顯著的影響,甚至不會被注意到,公共空間中也因此存在著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也由於同樣的特性,城市中的正面改變也很難凝聚,例如:僅僅一個人減少開車、騎車的話,對於都市環境和交通改善的影響幾乎趨近於零的情況下,使任何一個人都很難願意「先跨出」第一步,但若都沒有人願意跨出第一步,則能夠讓城市更美好的正面改變永遠不會發生。
因此,督視人認為市民需要有一個平台,讓大家可以看到城市的好與壞,藉由比較其中的差異讓彼此更加意識到環境對於生活品質的影響���或許,進一步可以讓更多人達成共識,然後「共同跨出」正面改善城市環境的第一步。
早在2008、2009年左右,網路上就陸續出現群眾外包的城市問題回報平台,而這一兩年更是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只有市民真正的發聲、行動,公共空間中的問題才會得到改善。在台灣,也有對應的督視人(spectator.do)平台,但是除了負面的「問題回報」之外,督視人認為正面的「好事分享」同樣的重要,這大概也是督視人與下列各國的平台最大的差異:
日本 fixmystreet.jp 英國 fixmystreet.com 美國 seeclickfix.com 瑞士 zueriwieneu.ch 加拿大 fixmystreet.ca 紐西蘭 fixmystreet.org.nz
大家還知道其他的類似的平台嗎?請告訴督視人喲!
0 notes
spectator-do · 11 years ago
Photo
Tumblr media
今天督視人去參加了由Code for Tomorrow在101大樓所舉辦的2014 Open Data Day,大約有30~40個人左右,現場臥虎藏龍,有些人身懷絕技參加活動是為了尋找「生活的意義」,有些同樣身懷絕技的人則是已經在「測試這些生活的意義」到底有沒有意義(笑);有才剛考上大學卻兩眼炯炯有神,彷彿眼前一切的陳規都是可以挑戰的、未來充滿無限可能的年輕人,也有已參與過許多計劃、投入此領域已有10年以上的專家。參加者的背景非常多元,有來自資訊、電機的科技人,也有熟諳統計、需求模型的資料分析人,也有來自公關公司的理念宣傳者、和作設計的視覺溝通專家。這是督視人首次參加的公開活動,收獲非常豐富,也再次感受到網路社群的力量,以及大家的一股熱情與傻勁。在此,真的很感謝Code for Tomorrow工作人員的籌劃,因為有你們,我們才會在今日匯集、討論、一起成長。
在大家簡短的(?)自我介紹後便分組進行討論,主題有Beyond Transparency、城市改造、開放食庫、DSP和開放企業資料等,當然督視人自動就往城市改造那一組靠攏,一場激烈充實的討論就此展開。很榮幸的和幾位朋友介紹了督視人的主要任務及使用者介面,得到許多非常正面的回應,這幾個月下來的努力在今天有了初步的成果:督視人終於露臉囉!
整體而言,有以下的收獲:
1999資料開放的可能性 面對1999市民回報資料的不透明性,在場剛好有對於政府部門資料管道相當熟悉的朋友,他表示將會和相關單位進行溝通和意見整合,若將來有機會討論也會邀請我們一起參加。基本上,市政府對於開放1999資料是持正面的態度。
都市資料的利用與視覺化 現場朋友也分享了在2013年Open Data Day開始的城市儀表板計劃,經過一年後內容也變得更加豐富。透過視覺化的方式整合市政資料,讓我們能夠用不同的面向去檢視與分析資料。當然,最終我們所要面對的還是「我們究竟要解決什麼問題?」
激發 + 碰撞 + 挑戰 增加督視人的曝光、積極尋找願意解決公共空間中各種議題的企業家,然後永不放棄地遊說公部門相關單位來主動從督視人平台中找尋問題。如果督視人平台對於台灣的城市發展能夠有一點點的貢獻,就值得一群人互相激發、碰撞和挑戰。
1 note · View note
spectator-do · 11 years ago
Photo
Tumblr media
督視人在日本的孿生兄弟-FixMyStreet.jp
FixMyStreet.jp是由位於札幌的一家網站設計開發公司獨立開發,於2012年起開始營運,截至目前(2014年2月16日)為止,有509個問題被回報,其建置的主要目的,如網站首頁上的slogan所說:
不只是公務員,不論是誰任何時候都可以讓自己的城市更好。
市民們在公共空間中發現問題,上傳到網站與其他市民作資訊共享(別人也可能發現了同樣的問題,或者已有解決經驗和辦法)、討論,也同時回報給行政單位,行政單位會負責修復、改善該問題。
系統同時提供iOS和Andorid的app(督視人要加油了…),從網站上也可以直接上傳問題,主要功能除了讓市民回報之外,也提供身為問題解決方的行政單位使用者一個簡單好用的問題管理工具。大致上問題以交通類居多,特別是人行步道相關問題,例如人行道被道路切斷無延續性,柏油剝落、道路標誌倒塌、道路坑洞、路燈壞掉、斑馬線油漆剝落,其他還有塗鴉、亂丟垃圾等問題。
Tumblr media
以上面這個回報為例,市民回報了一個問題:雜草叢生並已經擋住了人行步道,特別是此條道路經常有大卡車經過,會有安全顧慮。然後半田市(位於日本愛知縣)市政府土木課的負責人注意到此回報後,表示謝謝該市民的投稿。之後該負責人去現場勘察,確認這是因為雜草是由民地所生出來的,市府無權進行修剪,但是會請土地所有者將擋到人行道的部分做修剪。約10天後市民再次回報,表示感謝土地所有者將原本的雜草修地漂漂亮亮的,該段人行道變得非常好走了。
上面有一個重點就是行政單位的積極度和雙方對於解決問題的熱誠,再來就是大家都不忘互相謝謝協助。市府的負責人原本無法注意到的地方有市民幫他注意到了;問題順利解決,市民又可以有安全良好的行人空間可以使用了。
以下這個回報可以讓我們見識到日本一般市民對於公共環境問題的重視:
Tumblr media
(解決前:一小撮雜草從水溝裡探出頭來而已耶…蠻可愛的啊)
Tumblr media
(解決後)
日本一般市民都這麼認真,難怪他們的街道會這麼乾淨了。我們台灣城市的街道也需要市民的熱心協助喔!快用督視人馬上回報問題吧!
0 notes
spectator-do · 11 years ago
Photo
Tumblr media
2014 New Year Party & Official Release Party
從去年11月左右開始籌備至今將近三個多月,大家白天都有工作的情況之下,藉由co-working和meetup,網站app終於成型。雖然還非常陽春,但我們相信先roll out後,藉由使用者的使用和回饋再來改善才比較務實。在此也特別想感謝Hun(混公社),我們真的知道有時候在我們聊得很起勁時,你們其實很想回家了,謝謝。:)
督視人只是城市改善運動的第一步而已,城市裡的問題不是假裝沒看到就會消失,僅僅用嘴巴抱怨,台灣的城市也不會突然變得更宜居(livable),開車的人也不會突然對行人更友善。社會中各種進步都是源於人民呼籲改善的聲音,督視人相信這些聲音一定要被集結,各種事件一定要能夠被追蹤,而改善的問題一定要被忠實地記錄,公共空間中的accountability才能夠真正被建立。
啊,對了以下是party時間地點,will you join us?
時間:2014.2.13 18:30~ 地點:熱翻天生猛海鮮熱炒
0 notes
spectator-do · 11 years ago
Photo
Tumblr media
督視人(Spectator.do)是一個公民行動平台,一個簡單好用的網站app,讓居民上傳照片、討論城市的黑白、美醜與好壞,藉由分享與討論提升公共空間意識。我們會邀請政府相關單位、NGO、NPO或有能力改善問題的民間企業或個人積極參與,讓民與官可以一起付諸行動改造城市,因為我們相信一個美好的城市環境是人們幸福生活的基石、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
我們想做的事情很簡單:幫助城市居民,讓他們的聲音被聽見,他們期望的改變被實現,他們的城市更適宜人居。這一件事看似簡單,卻非常的關鍵。我們認為21世紀的城市必須要更能及時地回應居民需求(responsive),也必須更具社會包容性(socially-inclusive),並採用創新的手法評估城市的各種指標、衡量城市治理的效率。欲達成此一目標,過往的單方面的、由上而下(top-down)的城市治理方法已不敷使用;城市居民必須更關心生活環境,並在適當的時候採取行動以由下而上(bottom-up)的方式落實公共空間中的改變。
許多縣市雖然已經有了1999市民熱線,但資訊的不透明、不公開讓申訴者有如一座座的孤島,改變的聲音無法集結成力量,許多意見也容易石沈大海;也因為資訊的不透明、不公開,市民也無從追蹤過去議題改善狀況及成果,公民參與度低落。此外,督視人也知道城市中不會只有「問題回報」,還有很多事情是值得讚美和感謝的,「好事讚美」便提供此一個功能,讓市民讚美這個城市的美好,希望讓政府相關單位及公共空間規劃者更容易找到方向,一同創造更美麗的城市。
0 notes
spectator-do · 11 years ago
Photo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督視人從去年11月初版完成後,已經改頭換面了好多次,這次的幅度大概是最大的。整體來說,線條變得更簡單清爽、顏色也更穩重單一,主要目的就是希望使用者可以把焦點放在大家回報的問題或分享的好事上,也就是以內容第一(Content First)的角度出發,將UI可能造成的視覺分心降到最低。另一方面,背景選用深藍色最主要是因為在設計過程中,督視人發現城市街道的照片非常很寫實,特別是在台北這個一見灰濛濛的城市,照片整體來說會呈現一種黑黑髒髒的感覺,用稍微沈穩的背景顏色可以使照片看起來活潑一點。
在上方加了導覽列,使用者可以根據想瀏覽的內容進行過濾,問題回報&好事分享是兩個主要的大分類,問題回報是讓使用者回報任何他/她們認為需要解決的問題,像是廢棄物堆置在人行道上,水溝傳來惡臭等。督視人平常便會定期會向相關單位反應使用者回報的問題,也會請相關單位主動、積極地注意督視人網站上的回報訊息。好事分享顧名思義,則是讓使用者分享他/她們覺得這個城市美好的一面,不論是具美感的建築設計,貼心的街道傢俱或是其他好事情,藉由好事分享,督視人希望城市中美好的一面可以讓更多人知道,讓美好的事情可以忠實地被呈現出來,形成正面的影響力。
督視人認為,每個被回報的問題或分享的好事,都會形成城市中潛在的改變力量:只要有開始總有一天會茁壯,就像新生命一般,替城市帶來無限的希望。
大年初一pushing code rocks! 
0 notes
spectator-do · 11 years ago
Photo
Tumblr media
日本都市計劃家石川榮耀曾說,
所謂都市計劃,就是對於社會的一種眷戀吧。
幾個年輕人雖各自來自不同專業領域,但彼此都熱愛都市生活和這塊土地上的人、事、物,覺得應該要為自己成長的土地做些什麼。於是,在2012年夏季尾聲,我們啓動了督視人(Spectator.do)計劃,也許只是我們對於都市的一種依戀,而因這個計劃所產生的各種行動,或許就是我們求愛的方式吧! :)
0 notes
spectator-do · 11 years ago
Photo
Tumblr media
督視人持續進化中,好期待!
0 notes
spectator-do · 11 years ago
Video
Changing Place研究團隊(隸屬MIT Media Lab)主持人Kent Larson在一場TED演講中談到smart design (肯特·拉森:讓都市能容納更多人的聰明設計)。都市計劃的手法到目前為止、仍然依循著50、60年代的觀念和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家為了追求經濟發展並努力達到經濟規模,將工廠、住宅及商業等功能分區擺放,彼此之間再藉由道路或鐵路交通串起來形成大型都市巨獸;現今絕大多數的都市,都已經無法在一天內以雙腳橫跨了,造成了許多環境污染和能源耗竭等問題,但這是都市計劃手法的問題,並非都市本身的問題,都市本身是非常美好的,有各種多元多樣的機會和活動,城市生活是多彩多姿的。如同Larson教授所說,「都市是歡慶、表達個人感情的地方。」
Cities are places of celebration, personal expression.
關鍵還是在「步行」:所有生活所需要的事物都可以在20分鐘內到達、取得,這種生活形態是更直覺的、更自然的,當然也更加環保。而除了將城市中的不同機能混合集中之外(有別於將不同機能分區集中),步行的環境也非常重要,如果步行環境不夠友善,行人感到危險、緊張,則願意步行的人就不會增加。在台灣,大家是否經常在人行道上看到竄來竄去的機車?或是曾經親身經歷過要右轉的汽車駕駛不顧還在緩緩走動的小綠人而硬要鑽入前後行人的縫隙中?我們需要更重視行人的路權,走路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而開車並不是,車子可以換,但是唯一不能換的是我們的雙腿和人類的本能。
...but in the end the main thing we need to focus on are people. Cities are all about people. They're places for people. There's no reason why we can't dramatically improve the livability and creativity of cities like they've done in Melbourne with the laneway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dramatically reducing CO2 and energy. It's a global imperative. We have to get this right.
我們沒有理由接受現狀、委屈妥協,城市一定可以更好。
1 note · View note
spectator-do · 11 years ago
Photo
Tumblr media
MIT Senseable City Lab 主持人Carlo Ratti談智慧城市-如何激發市民的參與。他在本篇文章的最後提到,智慧城市(smart cities)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由上而下的(top-down),由上而下的方式主要是關於都市各種營運項目的最適化過程和策略,如道路交通、電力供需等;而第二種則是由下而上的(bottom-up),也是比較令人興奮的,通常以創新資訊科技的應用來激發市民的參與,充分利用群眾智慧(crowd intelligence)使上述各項最適化過程以分散、集中、衝突、調和等步驟發生。由上而下的方法,通常因為打從規劃初期便具有較大的野心,目標系統/策略的規模大且影響範圍廣,因此建置、推廣所需之資源自然不少,通常是由政府或大型企業主導,例如各縣市政府、IBM、研華等。那麼由下而上的方法是什麼呢?除了提供更即時的訊息給市民做更聰明的決定(informed decision)之外,利用群眾的智慧建立任何人皆可利用的新形態城市資料庫則是較為進階的手法。相信不少人已經耳熟能詳,各式各樣的自行車分享app (如Smiley Bike、公車來了沒)、群眾導航app (如Waze)、模擬城市計劃家app (如RunThatTown)、和群眾外包(crowd-sourced)的路面平整測量app (Street Bump) 等,利用幾乎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的風潮,使人人皆成為移動偵測器。
督視人認為除了上述兩種方法以外,智慧城市還有第三種方法:從城市的角度出發時,也許城市中的建築可以看成是許多個體,由一棟棟建築的智慧化開始,使之成為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 smart building),加總起來也會是一個充滿智慧的城市。但是要推動一棟既有建築的智慧化,或是使新建建築融入智慧建築理念與設備也絕非一件簡單的事:業主的決心是基礎,除了建築師、電機技師的想法與觀念之外,專業的顧問團隊和專案管理人才等缺一不可,更重要的是投資各項設備時所做的成本效益評估是否能夠說服業主買單,畢竟沒有效益的事情誰也不想做。若成本效益評估無法過關,那麼之前規劃設計的努力可能都是白忙一場。從智慧建築出發時,或許有幾個好處,因為它不見得是「公共」的,所以不需要政府單位主導,再者是它不見得要是大規模,任何一個小型建築物都可以成為智慧建築,所以不需要非得大型企業參與,總之,這個出發點給中小型企業一張通往未來的入場券,當然,對於個人而言這張入場券也不見得便宜就是了。
最後Carlo Ratti提到下列這段話,是督視人一直感到強烈共鳴的:
In the end, this is all about people, about citizens, about how new technologies can empower all of us to make more informed decisions in our cities.
最終,這一切都是關於人和居民的,還有關於創新科技如何能使居民在城市生活中做出更睿智的決定。
督視人 = 城市 x 科技
@東京御徒町
1 note · View note
spectator-do · 11 years ago
Photo
Tumblr media
Spectator.do beta版功能測試及版面調整中,即將登場!
城市的永續發展、安全、美好的環境需要大家一起來監督,而Spectator.do的目的正是提供給大家一個簡單好用的工具來監督我們的城市發展!請大家多多支持!:)
0 notes
spectator-do · 12 years ago
Photo
Tumblr media
Spectator.do的landing page上線,web app目前也正緊鑼密鼓的製作中。 Spectator.do認為,唯有大家一起畫下彼此心目中城市的想像,並努力地實現它,這裡的城市/城事才會變得更好。
1 note · View 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