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mgik
#爸b淨係識依啲
olo-mag · 5 years
Text
問資深傳媒人:在網絡年代,我們還需要副刊嗎?
Tumblr media
雨後的旺角黑夜天台,兩個中年男人。
譚偉健和何兆彬在香港傳媒界載沉載浮,於報紙副刊與生活雜誌游走廿多年,寫過飲食、旅遊、潮流、文化等副刊內容,曾在多家媒體相會交錯。今次聚頭,不禁要問他們一句:在網絡年代,我們還需要副刊嗎?
這裏的「副刊」泛指文化生活beat(分線)。今天的媒體莫不受到網絡衝擊,但副刊似乎更加「傷亡枕藉」,畢竟網上KOL都分一杯羹,飲食旅遊更是必爭之地。拿經典的B書《飲食男女》為例,何兆彬稱它為「助攻王」。B書不似A書要爆要 juicy,沒有賣書責任,編採、攝影、排版以美感和質量為先,各方面都是行內頂尖:「夾落邊本,個本書都會升。」搬到網上世界,相片、標題和正文各行各路,排版空間極為有限。單談標題,他們已大為感慨。
譚偉健,簡稱WK 何兆彬,簡稱SB
小揭開雜誌,看見一條題的浪漫
Tumblr media
WK:以前(紙媒)啲題愈改愈短,愈短愈好。不嬲讀新聞學都係咁:版面寶貴,一定要用最少嘅文字表達最多嘅嘢。我曾經做潮流版,起過一條題,一個「拉版」兩粒字:「鴉正!」,講graffiti。
SB:好有型啊咁樣,呢個真係舊式人嘅浪漫。仲可以跨版,我地好鍾意揭書個感覺。你諗下,淨係條題你唔明㗎嘛。加埋張相你就知講graffiti。一打開個版,張相同條題已經融為一體。而家(網稿)唔係,未click入去就睇唔到,所以啲題愈改愈長。以前好睇編輯個性或者佢對報導嘅理解,起一條有文采或合適嘅題。
WK:你幾有文采都好,(網稿條題唔中個啲terms都係會沉落去。我都試過俾人彈題啊,我起題起咗咁多年都俾人彈。總之將五個最重要嘅terms放喺條題度就得。
SB:我地好多老鬼由傳統傳媒轉過嚟,就喺呢個位轉唔到,唔止一條題,係成個思考。
沒有數字,更有力量
Tumblr media
兩個人勾勒了一筆香港副刊簡史:最先的副刊只是方塊專欄和連載小說,以文字為主,直至「快報」副刊「快姿采」開始聘請記者採訪撰文,才出現現代版副刊,繼而影響「現代日報」,其記者成為日後「蘋果日報」的班底。蘋果聘請一隊記者專責副刊,引得其他報紙例如「東方日報」,也擴充人力,改革「老土」副刊迎戰,那是副刊的輝煌年代。從前的紙媒是眾多記者的心血成品,銷量不與個別記者表現掛鉤,部分記者尚有空間寫曲高和寡的文章,現在每篇文都有專屬的數字,「太坦蕩蕩,無得拗。」但同時他又覺得網上的數字虛浮又弔詭。
WK:以前唔知幾多人睇過你篇文,乜都唔知,但嗰時好見到文章嘅力量。今日出第二日就爆晒,爆到佢求你唔好再寫。而家明明白白有數字,我有幾多engagement,幾多reach,出完後無嘢。網上世界太碎片化,啲人睇完係咪有去到呢,你見唔到。但PR可以有筆數,同老細交功課。
SB:以前好誇張,寫潮流嘢,個對鞋出咗就賣晒,出邊款就賣晒邊款。
WK:啲舖頭好鍾意你,開心到不得了。聽日就冧檔做唔切。宜家有晒數字反而無影無蹤,無數字根據反而明白見到佢嘅力量。
自媒體年代,放下身段自創網上副刊
Tumblr media
譚偉健早就走出傳統媒體的庇蔭,自設專頁「跟住爸爸食買玩 譚偉健」,大方地抛開紙媒的文字包袱,涉獵台前幕後工作。他送給自己的五十歲禮物,是成為銀髮模特兒。「網上副刊不再規限在傳統媒體之下,KOL都是自媒體,有傳播功能,有自己自由,我不抗拒的,我都是自媒體。 」
何兆彬則依舊在傳統紙媒工作,不時在網絡撰寫或轉載其洋洋灑灑數千字的文章,曾經寫過「數碼血淚史」系列,講述在數碼轉型下,記者sales化與網媒的白癡行銷策略。但原來他並非全盤否定,也低調地在學拍片、剪片、攝影,不時一腳踢做訪問,只是沒有大肆宣揚。
SB:點解我會扚起心肝,要由頭至尾(拍片、剪片、拍攝、撰文)做一次呢?前年採訪任達華,我做完訪問之後有個女仔做個名人食早餐嘅節目,拎個菠蘿油、蛋撻出嚟,自己set手機、燈、tripod,自己出鏡、影埋,自己返去剪。我睇完就覺得如果我學唔識呢啲,我就食蕉啦。
WK:我地老一派嘅記者基本上只要放下身段,就可以handle到網絡語言,我地係「由深入淺」。倒轉叫後生嘅寫廿版稿,無可能做到,如果要拎真功夫,佢地寫唔到何兆彬寫草間彌生的四千字。
SB:血淚史講明明做開文化版,寫幾千字人訪,但一定要寫多篇網稿,問人減肥、教仔方法。我而家唔同,我主動拍片,因為難得訪問劉香成,值得拍,但我唔係話寫篇「劉香成的十個秘密」嗰種稿。
俾錢Netflix,唔俾錢蘋果?
Tumblr media
傳統媒體是綜合體,買大送細,ABCD疊任君選擇,提供全面的閱讀體驗,網絡支離破碎,不同版面拆夥單飛,單打獨鬥,造成惡性競爭。會員訂閱制集結各版內容,能否挽回頹勢?不少評論以Netflix和New York Times作範例,證明收費可行。
WK:蘋果唔係Netflix,唔係接受資訊嘅only one way。香港人除非非睇不可,唔係唔會俾錢。你問我我又唔覺得佢啲嘢特別好睇,唔洗錢就當多個渠道接收,要錢另計啦。
SB:我睇好嘅,佢fan base好大。呢個係目前唯一諗到嘅生存方法。而家好多嘢睇,佢甚至要同Netflix競爭。要搵到佢好獨特嘅嘢。我最近愈嚟愈睇好,蘋果有太多嘢,可以一個 package咁,只要愈多平台就愈多內容,層層分得清楚,發揮好助攻角色,讀者就覺得好抵。例如俾多十蚊可以睇埋「飲食男女」、或者長片的「果燃台」,一啲本土化、有價值嘅嘢,例如「名采」我覺得唔應該免費。
何兆彬說得樂觀之際,譚偉健澆下一頭冷水,指蘋果似在縮減人手和營運規模,為全面收費作準備,其中「飲食男女」幾近瓦解。當他們在緬懷副刊時光,重新審視副刊價值,媒體似乎往相反方向疾走。在天台論盡江湖事後,二人徐步下樓,回到熙攘的現實。
撰文:方晨 攝影:洛.信
1 note · View 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