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ngshanching
xiangshanching
象山慶-讀書人
131 posts
Don't wanna be here? Send us removal request.
xiangshanching · 2 days ago
Text
剛出生就往生的小菩薩(象山慶25.7.21) https://blog.udn.com/6ccc7d15/article
小菩薩 您也許上輩子有行善積德,但就差這麼一點點,所以沒上天堂,也沒往生極樂,於是今生就投胎來這裏 ,但又與這個世間的業緣較淺,所以來了就走,還來不及報戶口,也免得在這裡逗留,經歷更多的痛苦。 幸運的是,您生在有念佛因緣的家庭,該是宿世的福報,因此,現在很多人在為您念佛,請您就在這些念佛祝福的聲音中,跟隨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一方面免除在此受苦的業報,另方面直接往生去受大樂,且很快就成佛,再回來度化一切與您有緣的親人與衆生,這就更好了。所以啊 ,不要有任何掛念,雜想,一心一意的坐上蓮台,跟隨阿彌陀佛往生吧。南無阿彌陀佛
0 notes
xiangshanching · 4 days ago
Text
修行,修正三業之行(象山慶25.7.19)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3029769 
      有人說,修行就是"修正"不如法的"行為"。這要有基本的定力與知見--在日常生活中淡定的觀察一切起滅的心念,言語,動作, 並對照於佛法的六度,四攝, 若有違背了解脫與利他的方向, 就隨即停止-修改-轉向,乃至於懺悔,發願之後,重新出發。這是一個認識個人業習 而除舊佈新的過程,一輩子無休止的反覆: 止-觀-修-決定, 以此累積足夠的福德與智慧, 一世又一世的投生於更適合修行的環境,跟隨更慈悲權巧的善知識, 繼續三大阿僧祇劫/52位階的精進,直到成佛。 對這樣的修行方式與進程,若無足夠的勇猛與把握, 又怕出世未成身先墮,畏難且怕死,那就承認自己是「懧弱怯劣,無有大心,非丈夫志幹」之人, 放下自力的矜持與辛苦, 轉向彌陀淨土法門,以信佛,願生,稱名為日常,成佛願力而生極樂吧。南無阿彌陀佛
Tumblr media
0 notes
xiangshanching · 9 days ago
Text
土狗小黑往生(象山慶25.7.14) https://www.facebook.com/aihua2020st/
https://blog.udn.com/6ccc7d15/article
我兒子多年前從網路認養的土狗‘’小黑‘’,昨天下午往生了。南無阿彌陀佛
說來曲折,我兒子愛養寵物,花錢買���柴犬,雪納瑞,吉娃娃,白土狗 各一隻,養在樓頂陽台。另有兩隻貓,兩隻兔子,兩隻烏龜,兩隻天竺鼠,......每天都很熱鬧----飼料,洗澡,美容,看病,晶片,結紮........很忙,很燒錢。我只負責遛狗,帶牠們去散步,放風。
後來他有個韓國同事,請他代為「認養」一隻台灣土狗,預計要帶回韓國養,卻因"檢疫"的問題,出不了國,就留下來一起養--就是這隻"小黑",是收容中心的流浪狗;來到我家,很沒安全感,又好動,不聽話;先送去專業"訓狗場"培訓半年,學會了坐下,握手,定點大小便......基本禮儀。但是,有自卑感,動作粗魯,不懂得跟其他名種狗相處,也不受疼愛。我就每次帶他去爬山,讓他激烈的奔跑,打滾,消耗體力。但還是改不了"流浪"的習慣,常"偷吃外食",或"失蹤"很多天.......就這樣來來去去,七八年後,才認家,安定下來;而其他名種狗也陸續往生,只剩他一隻,可以獨享全部的寵愛與照顧。
到去年,已十幾歲了,器官老化,行動無力,氣喘,牙周病,屎尿失禁,......家人輪流照顧,抱祂出去散步,大小便,看獸醫,很折騰的。幾個月前,牠四肢乏力,站不起來,卻不肯安分地躺著趴著,就不停哀叫,我們給牠弄了一台代步輪車,讓他撐著走走。雖然很痛苦,很失能,牠卻頑強的活著......直到昨天,捨報了。我們為牠開示,助念,勸牠往生極樂,不要再投胎做狗了。
接下來,依之前的慣例,請專業的「寵物生命禮儀」公司,派車來接大體,送去新北(金山/萬里)火化超薦,再送骨灰罈回來安置。南無阿彌陀佛
「寵物善終中心」來帶小黑時,牠身體很乾淨 柔軟,無臭味。這幾天,中心都讓小黑聽念佛機。 7/18週五下午4:00~5:30是告別式 ,接著就「火化」遺體,三天之後就可拿回骨灰。過一陣子,再與其它寵物的骨灰,帶去木柵‘’福德生命公園‘’的「寵物灑葬區」灑葬。
0 notes
xiangshanching · 11 days ago
Text
「善意與信任」的轉向(象山慶25.7.12)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2970673 近日有一本書《善意與信任--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 Jamil Zaki)說:當代社會因詐騙、假新聞、社群謾���而加劇了「憤世嫉俗」(cynicism)的防衛心理與集體心態,以致於人際的「信任」下滑,成了孤立與疏離;這可能「封閉」與他人及世界的連結,不只侵蝕了個人的心理健康、也破壞了職場與家庭的文化,甚至動搖了民主與社會的共識。在團體中,若彼此防備、互相猜忌,如何孕育創新與合作?又如何建立親密與歸屬?其實,人類比我們所認為的更善意、慷慨與開明!當我們選擇「善意」與「信任」,它也會被喚醒。就如連鎖反應,或能點燃另一個人的信心,觸發社會一連串的正向改變,化解當代的集體與個人的困局!在看似支離破碎的時代,讓我們一起以理性、樂觀而重建「善意」的連結,「找回」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的「信任」感!
慶案:從佛法而言,社會上人情的「冷漠」、風氣的「敗壞」,是一切人的共業所成,也是所有人的行為結果,若不了解這個事實並自我反省,卻以卸責的情緒而「怪罪」他人,表現為「猜神疑鬼、憤世嫉俗」的人格,並以此自視「清高」或自認「受害」,選擇了遺世獨立(邊緣)或冷眼旁觀(局外),進而封閉了社交的通路、隔絕了人際的交流,讓虛妄的「我」陷入自憐自艾而淪於陰沉、萎縮,乃至於失智或喪屍。這或即是「不了舊業,又造新殃」,只可能讓心性更汙濁、業報更惡劣,也斷絕了「見賢思齊、見善隨喜」,與他人互相支持、彼此分享的善緣,讓社會更敵對、生活更難堪,反過來成了加害者或破壞者。
學佛人就是從經論的聞思中「熏習」佛菩薩的智慧與慈悲,或多或少看透人生的虛妄,關懷自他的罪苦,而從「自心」思惟、觀察、調整、修正,體會他人的需求與善意,也釋放自己的關懷與同理,讓彼此在「善念善行」中沉浸、滋潤,獲得一些世俗生活的溫暖與連結,進而了知「諸法因緣生(滅)、一切無自性」的正理,對五蘊(欲)所現的苦/樂,任其自來自去,不存於心,而將意念轉向出世法,按部就班的修習;或直接「信受」阿彌陀佛的大悲弘願,放捨此生此界的人情物理,「願生」西方淨土,在一心相續的「念佛」之餘,隨緣的盡人事、對人好;也相信他們都是善良而無奈的--在業力的推動下,或愛或恨、或恩或怨,當事者雙方也是身不由己;若能逆來順受,或借事練心,以此深化彼此厭穢欣淨的決心,那就更好更有福氣了。
對娑婆人間的「善意」、對彌陀淨土的「信任」,可以是我們共同的決心與行動。
0 notes
xiangshanching · 16 days ago
Text
往生淨土的「說法」之德(象山慶25.7.4)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2918194
    問:淨土宗出版社《無量壽經.譯註》之科判--<正宗分>之四、「眾生往生果」有4.「說法自在之德」,但5.「自利利他之德」又有(3)「說法之德」,為什麼? 
    慶答:《譯註》科判之 
 4.說法自在之德,是「說法」與「自在」二事,前者「所可講說,常宣正法,隨順智慧,無違無失」是概說,淨土菩薩以經常性「說法度眾」為要,所說「正法」乃隨順彌陀的智慧,上契諸法實相(法-無違),下契眾生根性(機-無失)。
5.自利/利他之⑶說法之德--是細述其心態與行動,包含了自利(摧滅嫉心,不忌勝故,專樂求法,心無厭足)與利他(常欲廣說,志無疲倦,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癡闇;修六和敬,常行法施);可與(1)正說之「以無礙智,為人演說…..志求佛法,具諸辯才,除滅眾生煩惱之患」相照看。
也就是4.與5之⑶兩者之「說法之德」可以是一略一詳,互相呼應。以「智慧」度眾生的方式,主要是「說法」,是故於【往生之果報】中,再三強調及譬喻:「從如來生,解法如如。善知集滅音聲方便」;「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慧光明淨,超踰日月。清白之法,具足圓滿,猶如…….」;「常為師導,等無憎愛。唯樂正道,無餘欣戚。拔諸欲刺,以安群生。功慧殊勝,莫不尊敬。」
    其次,此《無量壽經》之組織圖表(科判),乃取自日本淨土真宗柏原祐義[1]《淨土三部經講話》的看法。比較而言,佛說之「經文」靈活而隨機;人為之「科判」呆板而條理,雖方便於閱讀者掌握「整體」之架構綱目及「章節」之次第與關連,但每個人對經論之分析與判定,有其專業偏見與知識盲點—也就是各有所取與所捨,不能完整、週全,且易於教條化而限囿了自/他之(教理)視野,不能開展、���通。初學者或可偶爾參考而不必完全遵從。想了解、探求佛經之義理,最佳的方式是 如臨(法會之)現場,依經文之順序而直接的「受持、讀誦」,聞佛說法而領略其意,這才有心開意解的受用;而不可依賴某人的「科判」而在頭腦上分析、組合,停留在平面的結構及抽象的概念,且被個人之見(一家之說)所侷限(框架)。
       近代學者對"科判"的研究,亦提出類似的評論:「科判」的優點,是佛經的教義和結構能清楚呈現。湯用彤:「佛典譯本,或卷帙太多,研讀不易,或意義深奧,或譯文隱晦,了解甚艱。不藉注疏,普通人士,曷能通達。」「科判」是系統的閱讀法,讓佛教界祖師依各自獨到的科判而成立不同的宗派[1]。
           科判的缺點在過度簡化或扭曲原意,易把整全的文本過於瑣碎的分析,不利於文本的整全了解及深度學習,智者《法華經文句》卷一:
      古講師但敷弘義理、不分章段,若純用此意,後生殆不識起盡。又佛說貫、散,集者隨義立品。……昔河西憑、江東瑤,取此意節目經文,末代尤煩。光宅轉細,重雰翳於太清,三光為之戢耀,問津者所不貴。曇鸞云:「細科煙颺,雜礪塵飛。」蓋若過、若不及也。
        若對「文本」理解的要求較高,太依賴「科判」可能對內容過於淺解,忽略了作者的細膩與文本的複雜。況且,科判的層次過多,讀者眼花繚亂,過簡則不能捕捉文本的關鍵。
         其次,「科判」只能反映作者對佛經的解讀,卻不是唯一、必然的。該人闡釋的動機、理解的能力,當時的環境等。
[1] 趙敬邦<佛學研究方法的反省(二)>,涂艷秋<判出現前中國佛教注經方法研究>,郭捷立<中國佛教「科判」研究之文獻回顧——從藏經資料談起>,釋真吉《以數位分析進行《金剛經》註疏科判脈絡探索》
0 notes
xiangshanching · 16 days ago
Text
德不孤,必有鄰(象山慶25.6.30)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2875717
「昔日曾為梅花醉不歸。......人已老,事皆非。花前不飲淚沾衣。如今但欲關門睡,一任梅花作雪飛。」這輩子參與其中的各種(世間)機構與(人為)團體,投注了太多心力與期待,最後多半是灰心、嘆氣。而今年已老,體已衰,心也累了、倦了,不該有多餘的夢想或無謂的堅持;曾努力維護的名聞與卓見,或源於不如法(實)的我見與妄想,縱似暫時擁有,終必消散,徒然自苦又自障,其實沒什麼可認真、可把持的。共業的世間相,雖有我貢獻的一分業力,卻極其渺小,起不了甚麼作用,所以「事不如意,常八九」,使盡渾身解數,不動世間毫髮。人情是相對的,你若不在乎別人,別人也不關注你,自閉自憐的久了,就如隱形人,坐困於繭城,卻奢想有人來敲門,自動送暖--如此自視清高,靜等他人「茅廬三顧」或「明夷待訪」,算了吧,死了這條心,回去安分念佛!同時,放下不合時宜的矜持,主動與一切人事物和好,讓陽光入心、清風上身,這一切對念佛人而言,或可感同阿彌陀佛的恩賜與極樂世界的投影。
有一種流行的觀點:一人「獨處」更快樂?獨自在時光中悠然度日,澆灌植物、靜心冥想、聆聽音樂、沉浸書香。《論語》開宗明義第一章:「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選擇性的自願孤獨,走一條人跡罕至的路,忍一刻人聲遠去的境,不再討關注、不再尋慰藉,能平靜的與「赤裸之我」相遇,是真的富足、自由。孤獨可以是「靈性」成長的儀式,能享受一人的孤獨,才能透視群聚的熱鬧,甚至可激發創造力、增強自信心,改善周邊的人際關係。進而言之,若孤獨是不可避免的(被漠視,被放逐,被遺忘),那就平靜的接受,淡然處之,讓邊緣化轉為完整的閒暇,在其中安心念佛,深入法義。《論語.庸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有阿彌陀佛與諸上善人,及同見同行的法界兄弟,在渾然一氣的念佛聲中,相感應、相連結,相知相惜相迴向,平等同生安樂國。所謂「德不孤,必有鄰」,十方世界念佛人,同仰彌陀功德,同乘彌陀願力,一人念佛,諸方應和,何曾有孤身的寂寞,亦不須人為的喧囂。
0 notes
xiangshanching · 22 days ago
Text
群組上問候生病的同修(象山慶25.7.1) https://blog.udn.com/6ccc7d15/article
可愛的OO,雖然話稍多,而心思單純,從oo禪到如今,二十幾年的同修感情,隨著歲月變老,也變淡,但是淡中有味, 細嚼慢嚥有喉韻, 不粘牙,不礙胃.........。罹癌以來,生活上雖有種種不方便,不舒適,但病中依舊孩子氣,別人也不曉得如何為他著急,或安慰他。 就這樣吧,幸好,他念佛,我們也念佛,大家就一起念佛,我們不懂 也沒能力的事,就託付南無阿彌陀佛吧。當然,該看的醫生要按時看,該做的治療也要繼續做,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有什麼心得,也可以錄音 上傳群組給大家聽。 我們都是關心的,............。如此這般,南無阿彌陀佛
0 notes
xiangshanching · 22 days ago
Text
保健,維修,無量壽(象山慶25.6.29)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2864534
    兩週前參加國健署辦理的「成人預防保健/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健檢」,今天去看檢查報告,據護理人員的解說,表單上各項目的數字都很好:身高(167),體重(73.5),腰圍(89),脈搏(66),血壓(159/90),矯正視力(0.8/0.9),耳鼻喉.口腔.頸部.胸部.腹部.心臟.呼吸.四肢,無明顯「異常」;血糖(86).膽固醇(161).尿酸(7.1).三酸甘油脂(93),……也在安全內。整體評量上健康,無特別要注意或進一步檢查的項目。護理員笑著說「70歲有這樣的成績,很好。其他老年人有各種狀況的很多。」之前在中醫院用<身體組成分析儀>測量的結果是「體重」過重, 「脂肪」過多,又進食後「血糖」偏高,為此而調整飲食(少油少糖),以「米食」為主;吃素20年了,「蔬菜」量夠;也勤於運動(爬山/散步),「肌肉」力強。但是,免疫力下降,冷熱調節力差,……。這就是「老化」的反應吧。終究是人類,且是「愛(煩惱)不重,不生娑婆」的凡夫 .
    世間的無常不只顯現在色身的生老病死,也顯現在器界的生住異滅,我每天在電腦上工作、瀏覽三、四小時以上,軟硬體操作的知識與技術又不夠,經常出錯、當機,或毀損,自己不會修理,只能花錢求助於專家,幾年前淘汰了桌上型電腦,改用小型notebook,連接一個獨立的23吋大螢幕,兩年來用得順手,幾天前螢幕卻不停地閃爍各種顏色與細線,嚴重干擾了作業,自己瞎搞了好久,只是更迷糊,就請熟識的工程師來看,以為是傳輸線或設定的問題,後來才認定是「面板」壞了,還在「保固」期限內,可送回Philip服務中心修理,又須很多天的忙亂與疲累。
    體檢之後的保健、當機之後的修復,人間諸事看似瑣碎,卻沒完沒了,就在業習慣性與無常變異中重複、循環,幾乎耗掉了大部分的心力與時間,不僅俗事上不知所云,道業上也無所成就,從無始劫來一世又一世的流轉,至今仍是無明造業、煩惱受報的眾生,尤其年老體衰了,很多情況是力不從心,卻不得不勉強應付,只留下疲累與厭倦。唯一可幸的是,從年輕走過千山萬水,經歷宗門教下,50年之後,人疲馬困的歇止於淨土門內,每天心上口中,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反覆稱念,自動播放;或身或心,或動或靜,或自薰習或共談論,三句不離此六字。阿彌陀佛之所以立名「無量壽」[1],就在於「建立常然,無衰無變」「其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永無人身的老病死,亦無世間的壞與空,不但「常住」不變,且「現在」即時,往生者同享「無量清淨」的壽命,且「隨時與佛」同在,不須任何憂懼與等待,相對於娑婆的「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人之生也,與憂俱生」,一淨一穢、一樂一苦,所謂「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學佛人今生幸聞 佛說彌陀弘願與極樂往生之教導,而信受入門,願生稱名,必得佛力接引,往生彼國,身是金色身,壽是無量壽,再也不須操煩「身體保健」或「電腦維修」,乃至於苦行自修「斷煩惱、除無明」之類的大小事,真的是佛所恩賜的大清淨、大安心。
[1] 《無量壽莊嚴經》: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慈悲,利益諸群品。
0 notes
xiangshanching · 29 days ago
Text
超「發」無上願?我「建」超世願? (象山慶25.6.23)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2816163
在《無量壽經》中,有「超(起)發無上殊勝之願」及「我建超世願」兩種用(譯)語,從字面上,「發」是興起、表示、送出;「建」是設置、製作、成立。其差異是:「發」乃意志決定(理想),根本動機;「建」是身體力行(實踐),方便完成。誓願,是一種承諾,發願是動力與嚮導(想做/起因),建願是依而行之(實現/求果)。然而,在《無量壽經》中,
「發」字,如「發深智慧」,「尋發無上正真道意」,「發願於彼,力精所欲」
「我發無上正覺之心,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我當修行,攝取佛國清淨莊嚴無量妙土。」
「聞佛所說嚴淨國土,皆悉睹見,超(起)發無上殊勝之願。……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
「汝今可說,……發起悅可一切大眾。」
「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
「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
似乎發慧、發心、發願之後,隨即有所行動。
「建」字,如:「建法幢」,「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
似於建置、建構的同時,可(期)許為完成。但是,也有兩字並用:
「發斯弘誓,建此願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
從其先「發」後「建」,似有次第之始(起心/發意)終(具足/成事),後文由「專志(至心發願)」「所修(思維、攝取、修行、力精所欲、修諸功德)」而「建立(必至、滿足、常然)」,似乎也是從心起行而成果。
「文義」分析如上,「玄旨」非我所知。僅供參考,並請指正。
0 notes
xiangshanching · 29 days ago
Text
慚愧,仰謝,分享(象山慶25.6.22)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2817546
    做自己,執著;學別人,迷失。別人對我好,是他有德,我受之有愧 ?我對別人好,是他值得,我理當如此。活在這世間,凡事不得不依賴別人,我除了空思妄想之外,什麼也做不成。感謝大家隨時以各種方式給我支持、給我溫暖,我雖然活得不如大家的期待,但每一分成長中都有您們的恩惠,一點一滴感動在心,必有所報,願繼續與大家 互相珍惜,共結好緣。您們真好。
    若以「我」為中心,也可以說:花為我開、雨為我下、萬物為我服務、世間為我存在、諸佛菩薩為我修行證果並為我開示,阿彌陀佛為我建立淨土並接我往生……。我們生存所憑藉、領受的一切,都來自眾生的共業與三寶的功德,豈能問心無愧,或視為當然 ? 雖一時做不到「點滴之恩,湧泉以報」,也須知恩,轉施,讓一切加惠我身的善事,經由每一雙手、相遞相接的傳出去,擴及天涯海角。
    今天我們有一口飯吃,有一間屋住,乃至一份工作,一些娛樂,也有固定的眷屬,常態的朋友,這一切生活的優勢,都仰賴於世界各地一切人的付出--他們是無名英雄。生在這世上,是共業,也是同體,他人有難,我須相助,是做人的本分。佛教所謂「報眾生恩,濟世間苦」,與一切眾生結善緣,從往昔至未來,或許互為父母子女.善友同事,仍須同甘共苦,同事利行,誰也不能遺世獨立,而應以同理心,做布施行。
   研修佛法, 自得受用之餘,可盡一己所知,分享他人。法是佛所證所說,我只受教奉行,並轉述一點心得,既非好為人師,亦不吝法藏私。在淨土門,就是自信(念)教人信(念),以此報答諸佛傳法之恩。所謂「自信教人信(じしんきょうにんしん) 難中轉更難(なんちゅうてんきょうなん) 大悲傳普化(だいひでんぶけ)真成報佛恩(しんじょうほうぶっとん)。」菩薩亦如是發願:「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我輩凡夫,或可隨緣量力的「給人安心,歡喜」,盡本分、結善緣,學彌陀的悲願,啟眾生的信心,讓自他同在「南無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中,法然上人:「一向念佛者,阿彌陀佛心與我心成為一體也。」開口就唸, 心中無事, 「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
   多數人於念佛之時,每感到很殊勝,若提及「自信教人信」、推廣淨土門,就似乎心虛、無奈,其實我們每天「念佛」的心念與聲音,就在傳播六字名號:煩惱凡夫,若能隨時隨地多念佛,就可減少惡念惡行,身心柔軟而有溫暖,讓人親近。何況,佛號所到之處,彌陀的光明與功德,就加護當地,化戾氣為祥和。因此,至心念佛人,其身口意自然散發一種佛力攝受的氣息,若加上親切的關懷及溫言的勸說,拉近眾生與彌陀的關係,讓彌陀本願進入他的心中。
自信.自行.而往生,是重點;教人信與為人助念,可隨緣,不急於互相拚業績、搶功德而起競較心。凡夫之今生,壽命/能力皆有限,能勸一、二有緣人念佛往生,即是大功德。彼於淨土成佛之後,乘願再來,即可圓滿成就一切度生的事業。
   「陪我念佛,其餘免談!」這是念佛人決心。所謂:「唯除往生無大事,教念彌陀專復專!」或委婉的說:「愛我,就陪我念佛」。世間無常,人情多變,除了念佛,沒有更重要,更真實的。
    念佛人的氣質是:悠閒從容、平心靜氣;生活中總有足夠的時間念佛--能事不受相迫促—每天就在念佛中工作應酬、照顧家人,與人無爭,隨喜同情;印光師所謂「敦倫盡份,老實念佛」,即是因地心修果地行,不離俗諦而圓滿真諦,相應於本願的念佛。我們都是幸福的念佛人,有許多良師益友;「你分享,我隨喜;你念佛,我唱和」,徜徉在一片念佛之聲海中。
    誠懇、適度的為人介紹「彌陀本願」及「極樂莊嚴」,然後勸他、陪她一起念佛。不要以個人的情緒或價值去干涉他的俗事,或糾正他的行為--我們沒有比他好,同是煩惱、造業的下劣之機,阿彌陀佛平等應許「稱名滅罪,接引往生」,並不要求我們成為聖人。
    一切與佛有緣,依佛的指點而來的,都是佛的兒女,我們的兄弟,應以慚愧、承事之心,善待對方;淨土門中一切功德與資源,全是佛的恩賜,個人不可有任何「伐善、施勞」之心。自己念佛之餘,能力所及、人情許可,就隨緣去勸人信,當下能聽的就至誠為他講,暫不相應的就祝福而讓開。「行所應行而若無其事」,是諸佛菩薩給我們的示範。
    勸人念佛及為人助念,看似我有功勞,實乃彌陀悲願的「三力外加」,我只是將個人得自彌陀的感動與經驗,謙卑的轉告,以此為引子,讓阿彌陀佛直接攝受他。他若因此入心而起信稱名,安詳往生,也是他與彌陀久劫植下的因緣,今生成熟,故能信受奉行,我反而要感謝他,讓我有機會為他轉介佛號或到場助念。
    誠以待人,樂於念佛:在過程中圓滿,在做事中體會--修行是無所求的對人好。隨緣扮演各種角色,品嚐各種人生,就在浮世光影中念佛,蒙佛攝受!個人能力雖有限,救不了全世界;但灑水處亦有一片清涼!苦人如此多,我只能略盡念佛之力,平等的迴向,讓阿彌陀佛光照他、救護他--每個人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也是阿彌陀佛的兒女,值得全掏一片心善待他,就如阿彌陀佛總是無條件的救度我!對每一位被救的人,這就是他全部的宇宙!    
    病之前無藥,機之外無教—佛菩薩有足夠的智慧與方便,能以「四攝法/四悉檀」而對一切眾生因病施藥、觀機逗教,如是善巧的「約時被機」而出教,則法不徒說、機無空過;若眾生無病,則諸佛寂靜。凡夫念佛人以「常懷慚愧,仰謝佛恩」而略知佛菩薩的大悲心行,雖不能對所有人「慈心相向,佛眼相看」,或許能逐漸的降伏一些負面情緒,長養一些正向心思,念佛之時,就更清平信樂了。
    亞歷山大說:「山不來我這裡,我就去山那裏。」世間生意人有兩種:坐賈(來店)、行商(外送);佛教弘法師也有兩種:坐在道場等人來,或走入群眾滿所求。那一種較順乎時代脈動與人性需求?有人這麼問:「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有,念佛乘佛本願力,現世來生皆得益;順佛願,不負如來,教人信,不負眾生。真俗雙全,自他兩利。中國讀書人有兩種機遇:「獨善其身」或「兼善天下」,「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念佛人也如此,自信(念)之餘,對他人的勸請,隨緣而不強求,分享而不推銷。雖說獨樂不如眾樂,也須隨順人情(他意)而導引之,以免引起反感而互增煩惱。 
   念佛生淨土,而見佛聞法,開發本具無漏智,薰習成佛、領受佛德之後,迴入十方度眾生,如遊戲園林無障礙;這是念佛人的至誠心、菩提願;此外,還能做什麼?弘一大師:「我生西以後,乘願再來,一切度生的事業,都可以圓滿成就。」     
       迴向也是一種教人信:迴己向他, 迴娑婆向極樂。個己的心力藉諸佛菩薩的願力而轉達於對方;如陽光之(鏡/金屬)折射,可照室內暗處;於己無損,於人有益,是加乘(synergy)的擴大:一燈,可燃許多燈,卻不減自光。念佛人行一件善,念一句佛,就迴向一切眾生分享。人若有心(願),佛就有感應,尤其為了「未稱名的眾生」也能起信領受同樣的功德,更須「平等施一切」的迴向,將對方託付於彌陀本願的攝受,我只是介紹人;雖然我可能不認識他。但是,今生念佛及迴向的功德,是阿彌陀佛十劫的成就,我被告知而信受而稱名而受益,「信願行」在我是被動領受(彌陀的迴施),再轉施於人,一切現成,我順佛願而稱佛名,自然領受「名號」含藏的內外功德;受惠之餘,以迴向「某某」的形式,讓他也蒙受佛光加披。從始至終,雖不完整了知「迴向」的原理與過程,但信受彌陀不思議的智慧與感應,必能滿我之願、成他之利。也就是說,「迴向」的因與果,皆佛力運作,我與他置身「迴向」的兩端,同獲彌陀的功德冥加,心.佛.眾生三圓滿。
0 notes
xiangshanching · 1 month ago
Text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韋馱菩薩誕辰 2025.6.27 (象山慶25.6.21)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0760364
0 notes
xiangshanching · 1 month ago
Text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災變與念佛(象山慶25.6)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2682915
0 notes
xiangshanching · 1 month ago
Text
宮廟狗,我的山友
宮廟狗,我的山友(象山慶25.6.1) https://blog.udn.com/6ccc7d15/article
以前家裡養狗,我負責帶牠們爬山放風。後來,家狗老了,往生了,我就帶山上宮廟養的狗(牛奶+貓貓+kulo),繼續爬~~山中的大路小徑,隨處亂逛,大熱天或下雨天,登高或走低,都不嫌棄,順路與別的狗兒會面,玩耍。
一路��就是走路,或停下來等我吊單槓,伏地挺身,沒吃沒喝(其他山友常帶飼料與肉食給牠們吃),只偶爾摸摸頭,叫牠們名字,兩三個小時之後,各自回家,下次再見再玩。我們的交情與默契,就是這樣簡單。
或許我只懂得讀書寫作演講念佛,不習慣與人交際,所以沒什麼往來的朋友,只能自說自話的陪狗玩吧。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0 notes
xiangshanching · 1 month ago
Text
善導師「六字釋」今詮
善導師「六字釋」今詮(象山慶25.6.14)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2742705
《觀經疏.玄義分》云:
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歸命為信,發願是願,名號即行,迴此「三資糧」向於極樂淨土,必得(彌陀攝受)往生。如是「六字三義」,乃《觀經疏》要義之一,能楷定古今:「十聲稱佛」具足「信願行」:又,南無是信願之「機」,阿彌陀佛是救度之「法」,六字名號為法體,本來具足信願行,眾生若至心稱名,機法相應,必得往生。本願念佛人,信受「彌陀為我成就不可思議之功德,納入名號,迴施於我」,《無量壽經》云:「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善導師《觀經疏》以機法二信之安心,導歸「稱名」之起行,而願生彌陀報土。蕅益師《彌陀要解》:
  信願持名,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
信願行三資糧,缺一不可。又言:「信願為前導,持名為正修。」信願乃乘佛力而往生,稱名即是落實之行,《靈峰宗論》云:
      淨土之訣,在信願行。此三非三,三只是一;此一非一,一必具三。
此義與前引善導師「六字釋」相合,所謂「十聲稱佛,願行具足」。法然上人引「六字釋」而論「諸行」、「念佛」二行得失, 成立「法體(如來)廻向」之義,故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是「皈命彌陀,念佛往生」,歸命必具「至誠、深信、迴願」三心,而成就「一心」,如天親菩薩《往生論》「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以此決定「捨自(機)歸佛(法)」,也就是轉依「他(佛)力」,信受、隨順,往生極樂,享有阿彌陀佛的果地功德。
    六字名號之釋,既是對(有願而無行)之「別時意」的楷定,亦是對「正定業」的詮釋。稱名具足信願行,故任何人不拘「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一向稱念,無不往生。
 善導師依世親菩薩《往生論》五念門,調整為「五正行」,分別對應於本/具五部書中,更於五念之「讚嘆門」別出「稱名」行,並含攝了「作願、迴向」二門,又增入五念所無的「讀誦」正行。比較言之,五念門以「作願、觀察」(止觀)為主,五正行以「稱名」(念佛)為重。《往生論》的作願門是「奢摩他/止」,觀察門為「毗婆舍那/觀」:曇鸞師《註》卻說「作願」是「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土,此如來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並將所觀察之極樂依正「三嚴29種」,從廣入略,結歸讚歎門的「一向專稱 南無阿彌陀佛」清淨句:「觀彼三種莊嚴……,修行者亦得如實功德。」決定得生彼土,見佛證法身、成佛度眾生。曇鸞、善導二師是從佛力詮釋「五念門」的(他力)止觀,並結云:「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善導師《往生禮讚》依《觀經》而釋往生之「三心(安心)」及「五正行(起行)」。三心之「深心」,以「就人、就行」為立信之途徑。後者開為「五正行」,也就是「一心專注」的讀誦、思想(觀察/憶念)、禮敬、口稱及贊歎供養;這五種行持,專而不雜,一致指向《淨土三經》與「極樂依正」的歸命往生。五正行又以「專念佛名」是唯一正定業,餘四者助業。善導師較具獨創性的是「稱名」與「讀誦」二行,一正一助,對應於「五部九卷」的《四帖疏》與《法事讚》;《四帖疏》詮釋《觀經》,《法事讚》轉讀《小經》;前者為「本疏」(教體)、解義、安心;後者為「具疏」(事用)、行儀、起行;以教導行,以行輔教,教行一致。
明.蓮池 <除夕上堂,有出多娑婆三韻>:
「六字真經」攝義多,總持一似唱也娑。自從驀直西方去,閒殺臺山指路婆。
 稱「南無阿彌陀佛」為六字「真經」,或乃區別於密教的(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總持是「以簡略的詞句,總攝其深廣的義理,生智慧,破無明」。「也娑」是《華嚴字母》第39,「一切法空」。唱「也娑」,入般若波羅蜜門,「宣說一切佛法境界」。往生成佛之路,就是一心信佛念佛,乘佛本願力而「驀直去」,不迂迴,不夾雜。六字名號是真實了義的佛經,總攝了眾多教理,稱念佛名,就似唱誦「也娑」,宣說「諸佛萬法的不可思議的(智慧)境界」;因此,只管「一心稱名,正念直來」,隨順「二尊之教」,踏上這條此遣彼喚的「二河白道」,無疑無慮,向西直去,命終必生西方極樂;如此簡明易行的「往生成佛」之道,萬修萬人去,就不須(勞)五台山禪婆子為我們另外指點「明心見性」的參禪之路了。《徹悟大師遺集》卷上: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一句佛號,俱攝「悟/修」兩門之要,舉悟,則「信」在其中,舉修,則「證」在其中,「信解修證」俱攝,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罄無不盡。然則一句彌陀,非至要之道乎。
    法藏菩薩因地所發所修的就是「生佛同體,自他不二」之願, 乘眾生之「佛性」而成就一切佛果無漏業。乘(生佛)不二性,立(機法)一體願,以此功德,平等迴施於一切眾生;念佛眾生之若行若信,皆是彌陀清淨願心之迴施;以此同體/不二之果德, 同入一法句,總為六字名。眾生乘佛「本願」而稱佛「名號」,則往生淨土乃自然之所牽。
    「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一心歸命無量光/壽如來;歸順(釋迦、彌陀)二佛之命,就是回應阿彌陀佛「歸去來兮」的呼喚。眾生在娑婆六道起惑造業,長劫枉受輪迴之苦,永無出離之緣(機);若能信受彌陀救度,乘彼願力,往生極樂,就與阿彌陀佛同享無量壽(法);這「二尊、二邊、二信」,因「歸命」而總結為「一佛一法一淨土」。眾生是往生歸去,彌陀是接引歸來。眾生是信機而厭穢,信法而欣淨;彌陀乃應機而施教,說法而勸請,各有去來,終歸於淨土團聚。
    眾生雖發願往生,也須知阿彌陀佛的因地願行及極樂淨土的由來,也就是因行果報的內容,於「如來如去,不來不去」之中,成就報身與淨土的莊嚴,為眾生指方立相,光號攝取,所謂「無去來(理)中事宛然」。宋譯《莊嚴經》云:「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如」是實相、第一義,「來」是示現於娑婆(或極樂);過去諸佛,超三界,了生死,乘真如之道而去涅槃,成佛果。「如去」是上成佛果(自利),「如來」是下化眾生(他利),諸佛不離亦不住於涅槃,從如而來,又歸於如。眾生雖發願往生,也須知阿彌陀佛的因地願行及極樂淨土的由來,也就是因行果報的內容,於「如來如去,不來不去」之中,成就報身與淨土的莊嚴,為眾生指方立相,光號攝取,所謂「無去來(理)中事宛然」。宋譯《莊嚴經》云:「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如」是實相、第一義,「來」是示現於娑婆(或極樂);過去諸佛,超三界,了生死,乘真如之道而去涅槃,成佛果。「如去」是上成佛果(自利),「如來」是下化眾生(他利),諸佛不離亦不住於涅槃,從如而來,又歸於如。
    阿彌陀佛以「光明/名號」之無量功德而攝受眾生;以此之故,乃有凡夫的往生成佛及還來度眾,一往一還、一去一來,皆須仰憑阿彌陀佛的大悲弘誓之力。《觀經疏》:
  「如意」者有二種:一者如「眾生」意,隨彼心念,皆應度之;二者如「彌陀」之意,五眼圓照,六通自在,觀機可度者,一念之中,無前無後,身心等赴,三輪開悟,各益不同也。
極樂世界在「西方」,阿彌陀佛「現今」說法,這對於「住心取境,著相求佛」的眾生,其方位與時態很具體、很明確而可欣向;順眾生之性,令其身心有所依憑,而落實於「信、願、稱名」,平生業成而安心,命終佛迎而往生。
若就善導大師《往生禮讚》之「安心→起行→作業」,先得安心,依序漸進而有起行、作業,歸止於極樂,安住而不動,則不再六道輪迴。安心就是三心,攝歸於「意」業之信心、「口」業之稱名,心口相應,內外一如,必能乘佛願力,往生淨土。乃至於三心歸一(信)心,更以行立信,以行滿願,而只管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總括機法之信與歸命之安也。
 「一心歸命」是念佛人生命與信仰的託付;也是阿彌陀佛本願的呼喚、光明的攝取;生佛感應而濃縮為「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往生論註》云:
  夫菩薩歸佛,如孝子之歸父母,忠臣之歸君后,動靜非己,出沒必由。知恩報德,理宜先啟。又所願不輕,若如來不加威神,將何以達,乞加神力,所以仰告。
龍樹菩薩《易行品》: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日.顯意上人《竹林鈔》:
一心歸命者,行住坐臥,身口意業,或寤或寐,皆乘於「阿彌陀佛者,則是其行」之願力船,淨土「無生之彼岸」無不到,……善導和尚釋本願「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之文,唯言「稱我名號」,……淨土一門者,以「歸命」之一心為正因,「阿彌陀佛」之願力為強緣故,「名號」之法體,具足願行之道理也。
以他力三心而歸一心,以「己命歸於佛命」,是把世俗(虛假無常)的生命,轉託於阿彌陀佛的救度,其中有佛的招喚,也有我們的回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能歸(一心歸命)與所歸(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融為一體,淨土宗三經及歷代祖師論著,千叮萬囑、千勸萬請,就這麼一以貫之曰「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具來我剎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亦以大慈悲,利益諸群品。」念佛人每日的生活,隨忙隨閒,在心在口,三句不離六字「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既出,能所一體、萬事具備,無欠無餘,現代禪李老師云:
唯有『南無阿彌陀佛』是我生命中的依靠。……南無阿彌陀佛—當這樣唸出時,不知也不覺人生還有什麼事要做,甚至宛若癡獃,沒意識到世間的存在。……一切障礙,南無阿彌陀佛;得念失念,南無阿彌陀佛;成法破法,南無阿彌陀佛;智慧愚痴,南無阿彌陀佛;……諸戒定慧及淫怒痴,南無阿彌陀佛;眾生國土,南無阿彌陀佛;地獄天宮,南無阿彌陀佛;有性無性,南無阿彌陀佛;一切煩惱,南無阿彌陀佛。
十萬億佛土之外的西方極樂,只是阿彌陀佛(指方立相)的所在之一。而眾生的歸命,雖在娑婆人間,卻不能障礙「眾生與彌陀」的感應、往來,因為歸命與往生,是靠佛之大悲大智本願力。
    念佛人若於諸佛的「福滿智圓,三業清淨」,有所仰知,即是法深信;又於眾生「福薄智淺,三業濁惡」,有所自覺,則為機深信。機法二信中有厭穢欣淨之心,依此而專稱佛名,具足往生三資糧:信(領納於心,入心為信)、願(發表於口,出口成願)、行(實踐於身,動作為行),就是第十八願的「至心信���、欲生我國、乃至十念」。眾生一心歸命而稱念佛名,皆可蒙佛救度,往生極樂,此即「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之意也。
如上所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代表了念佛人生活與學佛的一切內涵及行為,乃至圓成了諸佛經教的一切開示重點與結論,「六字名號」具足彌陀的無量功德,永恒不變;也總攝行者的「信願行」,畢命為期;每個人依其根機而一心稱念即可,「信者信此,行者行此」。佛的清淨心、凡夫的煩惱心,機法一體,《往生論註》:
「是心作佛」者,言心能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心外無佛也。譬如火從木出, 火不能離木也。以不離木故,則能燒木;木為火燒,木即為火也。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彼此不相捨離,這就是「佛/凡相憶」,就是「入我/我入」,善導師六字釋,可歸結於一專稱佛名之正行云: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 佛願故。
0 notes
xiangshanching · 2 months ago
Text
災變與念佛(象山慶25.6.6)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2682915
問:這世間有地震,每次地震我都很大聲喊佛,也很恐慌。《觀經》第11觀提到大勢至菩薩行時、坐時,一時震動,一時動搖,它是一種表法方式,每次看到這段經文,還是會恐慌,請代為解惑。
    慶答:怕是眾生的本能反應(貪生怕死),凡夫皆如此,在意識之先而來不及認知。念佛人除非已「淨化」意根而生死(隨緣)任運,否則不直接在這裡作種種「對治」,就只管「相續」唸佛—不強求(計較,鍛鍊,壓抑,偽裝)不怕,而是慶幸「念佛」能消災免難、命終往生。
         天災人禍,雖依舊(習性)是怕,但是心中有準備、有依靠;邊怕邊念佛,不礙往生。若因害怕與無奈,而於身心/世間起厭離心,而轉向彌陀/淨土求往生,那就因「怕」而得福了。
         一切眾生都貪生怕死--由「我愛」而對(自我)身命之深固的愛,與「第七(末那)識」從無始來相應俱生而活動,這是業力的習性,一般人也無可奈何—意根的恆審思量,是輪迴的根本。「念佛」是用第六識(意識)改變第七識(意根),例如,用第六識去聞熏經論,如理思惟(止觀);或信受彌陀救度,持續稱念佛名,以「理」以「信」而化解第七識的我愛與我執。
               五蘊:色(四大種)+識(受、想、行),內成根身,外現器界;第七識攀緣第八識(阿賴耶識)的見分,妄生一種「生命」的我見,牢固的抓住,並恆常(相續無間)的觀察、思量「我」的存在。眾生的心識所造「共業」,投射為「環境」與災變,心動則國土動,天災不離人禍,內外相應,依正不二。 世界依「成,住,壞,空(四中劫)」而轉,無窮循環,有小三災(饑饉、疾疫、刀兵)與大三災(火初禪,水二禪,風三禪)。眾生在世間遭遇的一切天災,多由於人心不正(邪知見),境隨心轉,「四災」唯心:貪心招水災、愚癡感風災、嗔恚招火災、傲慢感地震。這不是外境(物理)所成,乃內心(煩惱)所致[1],雖然源起無自性,而凡人「分別」妄執以為實有。
          凡夫心剎那不停,不出貪瞋痴—起心動念,如浪推湧,遍滿宇宙,又從宇宙邊際,返回自心。對他人好,即對自己好;討厭他人,必射回自己,自他都不好。「自我」的需求,不離世俗五蘊的欲求與夢想,是「意根」的執取、「意識」的幻現,是因緣的聚散離合,「剎那」變化(無常),「虛假」不實(無我),若攀附其上而費心索求,則有求皆苦(求不得,患得;求得,患失),到後來,一場空。
         「我執」與「煩惱」都是意根與生俱來的習氣。意根依什麽業種,就顯現什麽心行,主導「意識」的思維。意根無始劫來被「無明」遮障,恆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相應,執五陰身為我/我所(俱生我執),其虛妄的習氣,伴隨每一世的五陰。「意識」每一世更新,從零出發的學習,且不與「往世的記憶」連結;其「我執」既受「意根」的影響,也受「環境」的熏染,例如見到往世的恩人或仇人,就直覺的喜歡或討厭人,也不知為何,ru.4造作各種煩惱業行,意識也難以預知或違抗。
          人世多苦難,佛懷有平安--天災人禍,難以預料,若常念佛,大事化小,化無。念佛人,佛常住頂,放光守護;菩薩相隨,天神擁衛--現世安樂,臨終往生。
          法然上人:世間之難住多憂,即是出世間之緣;身雖卑賤不高貴,亦是入菩提之導,………信心雖淺,本願深故,任憑(念佛)必往生。
        <諸天趣頌>:六欲諸天具五衰,三禪天上有風災,任君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歸去來。
           根源的說,「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因此,四季的寒暑,乃至如夏酷熱,也是人類共同的業因與果報,尤其「欲界」眾生的五蘊熾盛,生命之火,就是「無明、慾、瞋」三毒之火,人們一輩子五欲焚身,向外攀緣;內心的狂熱與環境的燥熱,互相加熱,最後是劫火「從地獄至初禪天」之間,燒盡了一切。「心靜身涼」最有效的是安心「念佛」--佛號出口,一片清涼 (佛水澆熄貪瞋癡)—佛號中自有彌陀淨土的寶樹流泉,寶池淨水,蓮花無染,清風演音……,在連續播放的「無常,苦,無我,空」的反覆薰習下,讓念佛人心灰意冷的淡出娑婆五欲而欣向極樂莊嚴,淨化其意根,而相應於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
[1] 《百法》「二所現影」故,色法是「心/心所」顯現的影子,八識的相分。
0 notes
xiangshanching · 2 months ago
Text
慢活+念佛(象山慶25.6.4)之二
慢活+念佛(象山慶25.6.4)之二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2660377
    其實,人只在乎自己(Self-我見.我愛.我執.我慢),與「他者(the other)」相交、對「他者」關懷,有壓力也有條件,因此,每個人在世間依業報及需求而建立的親(血緣)友(契約)關係,多半不持久,或又愛又恨(悲欣交集、啼笑皆非),「孤單」就渴求交際,「應酬」又嚮往獨處,就這樣既期待又受傷,在「刺蝟」矛盾[1]中,分久必合,合久又分,到最後,可能別人先忘了你,你也隨而忘了別人,「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世間」,緣起如幻,諸行無常的人生,雖免不了「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互相溫暖,彼此慰藉,說穿了,或乃「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隨」,而終究「大限來時各自飛」,誰也顧不了誰,更不能互相替代,《無量壽經》云:
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  無有代者。……道路不同,會見無期。
念佛人於此看似傷感的無奈之餘,或起一念豁達,信知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永不遺漏、忽忘每一位眾生,平等的愛若獨子,乃至視若自己;我們若曾聞彌陀「名號」而信受稱念,又聞又稱,「一入耳根,永為道種」,就也忘不了;人與佛相憶(念)於佛號,
「同於形影,不相乖異」,更何況乘佛願力,得生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聚,永不退轉!可說是從此生至往生,因念佛而得成佛,又超越了憶與忘而一體無為。
[1] 《論語·陽貨》:「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靠太近,相刺;離太遠,受寒。
0 notes
xiangshanching · 2 months ago
Text
慢活,可念佛(象山慶25.6.3)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2660377
    年老了,行動遲緩,思緒散漫,五根(眼耳鼻舌身)退化,觸境少而感受鈍,意識也少攀緣而不伶俐,社交圈縮小而反應力減弱,就這樣逐漸被遺忘,也忘了別人;無可奈何只能(被動)做自己,或活在(私人)小天地—-這是眾生界的事實,大家都一樣,甘願與否,都必須安之若命。身疲了,心累了,凡事提不起勁,也做不得主,除了遷怒於人,或唉聲嘆氣之外,或可冷靜的反觀人情的無常、認知業報的因果,娑婆人生本如是,年輕氣盛之時,總想憑自力改變世界,也確實有過一些成就與功業,卻不過呼小風喚小雨,影響極有限。而今,走過長路、攀過巔峰,歲月+挫折,暗中體衰氣餒,乃至精疲力竭,再也逞強不來、堅持不住,「他力」的需求與依靠,越來越明顯,也多方面,尤其從來忽略的「老病死」,如今「才下眉梢,卻上心頭」,難以逃避、也沒辦法,任憑「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只能「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唉,自憐自艾之餘,就直心坦承的,接納世間的現實而信受他力的救度,隨順彌陀本願而每天念佛,將此泡影的山河及破碎的人生,託付於佛力的攝受與安排,從此過不一樣的生活。
    認知「他力」的存在與功能,是正確而必須、無可厚非的,尤其對我輩這樣的中低根器,一輩子瞎忙又無能,不如轉向彌陀的信仰,讓佛力接手--反常(煩惱)而合道(清淨),就在歸命轉依的歷程中,一點一滴的淡化我見,淨化我執,以至於往生淨土而證得涅槃。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