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here-and-after
the-here-and-after
之後的時間
58 posts
此時總算有一股新鮮的氣流迎面撲來,彷彿他面前那道牆裂開了,而他聽見旁邊有人說:「起初他想走,然後就算別人跟他說了一百遍這裡是出口,他還是一動也不動。」
Don't wanna be here? Send us removal request.
the-here-and-after · 1 day ago
Text
0 notes
the-here-and-after · 4 days ago
Text
真實具有某種重力,圓不起來的部分堆疊起來就會開始崩塌。我們應該都記得自己說謊的聲音越來越小聲,或者越來越空洞的情況吧。
——濱口龍介《在鏡頭前表演》p.22
但至少在寫本時,我認為語言和身體是交互作用的。人要說出某句話時,那句話會拉著身體前往某個方向,而身體的狀態也會決定當下說出來的話,因此台詞才會是表演者強力的「表演」線索。
——濱口龍介《在鏡頭前表演》p.28
(步態蒙上了一層灰……)
紀錄總是指向未來,攝影機是現身於拍攝現場的部分「未來」。
——濱口龍介《在鏡頭前表演》p.32
(東北三部曲,逐漸逼近災情的中心地帶、失落經驗。災難與日常之間的共時存活。)
0 notes
the-here-and-after · 24 days ago
Text
0 notes
the-here-and-after · 27 days ago
Text
Tumblr media
今天爬完一條大斜板V2~婷葭的同事奕揚看我完攀有幫我鼓鼓掌🧙‍♀️
雖然之前的沒有記過、但想說從這期開始算自己能爬完的永和V2好了!!同期的橘色鱷魚V2滿簡單的flash掉(之後也有再多爬掉幾次,慎重以待、腳法對的話基本上沒問題~)
0 notes
the-here-and-after · 29 days ago
Text
0 notes
the-here-and-after · 1 month ago
Text
0 notes
the-here-and-after · 1 month ago
Text
youtube
這個竟然有mv(竇真的好像偶常去的理髮廳的設計師)
0 notes
the-here-and-after · 1 month ago
Video
youtube
0 notes
the-here-and-after · 2 months ago
Text
1 note · View note
the-here-and-after · 2 months ago
Text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0 notes
the-here-and-after · 2 months ago
Text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0 notes
the-here-and-after · 2 months ago
Text
又鬆懈又忙碌的時節就忘東忘西包括紀錄⋯⋯先丟著存檔的話又常常不會回來編輯不過好像也只能這樣。正祥跟彥翔帶ㄉ竹圍/航空城導覽,分三篇⋯⋯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Tumblr media
0 notes
the-here-and-after · 2 months ago
Text
0601 讀書會筆記
http://open-group.org.ua/en/projects/repeat-after-me-2022
http://open-group.org.ua/en/projects/repeat-after-me-2024
youtube
Repeat After Me 分成 2022 年的首作跟 2024 年的續作。創作團隊透過拍攝記錄俄烏戰爭當中的烏克蘭人,讓ㄊ們用聲音去複製、重現戰爭中各種類型的武器聲音(包括坦克、飛彈等等……),影片中的烏克蘭人民會先示範一次武器的類型與聲音,穿插有該武器的介紹字卡,接著再對觀眾說Repeat After Me,邀請閱聽者跟讀演練武器的聲音。
而 2024 版本最大的區別是被攝者的所在地,戰爭受害者們從2022影片的背景(烏克蘭的利沃夫)逃難到各國各處。作品簡介的最末寫著:Repeat after me 2024 speaks of all refugees of the world,連結兩年之間烏克蘭人的離散處境,戰爭暴力不是局部的不是指屬於特定地區的,牽一髮所動到的也是別處的緊繃關係(比如以巴、比如中台)。
Siren先是一顆城市邊際線的空景鏡頭,有一道空襲警報聲響出現,接著創作者邀請好幾位烏克蘭小孩用自己的聲音重現空襲警報的聲響,每位小孩都有姓名字卡,重複空襲警報聲兩到三次,結束後再以文字說明揭露模擬空襲警報是當今烏克蘭小孩日常的遊戲環節之一。最後一顆鏡頭與開場同樣的空景鏡頭作為背景,拍攝一架紙飛機下墜到從視野消失。
RAM偏喜歡,Siren讓人覺得有點單薄。前者雖然影片結束後可能也記不住對方的臉孔或任何資訊,但因為在過程中的互動產生我自己體感還滿深刻的聯繫,就會感覺到一種共振;Siren雖然每個小孩都附上了名字字卡,但影像陳列在一起、搭配我感受到的創作意圖,ㄊ們就是有點單薄ㄉ感覺(一群戰爭受難者孩童#純真#可憐)。
在《Repeat After Me》中,模仿槍聲的行為產生了什麼樣的身體經驗?你覺得觀看這個行為並被邀請來做二次模仿的你,處於什麼樣的位置?
很深刻。第一次嘗試的時候就想起自己身在台灣的處境,可能有一天也要學會辨認這些聲音。比較簡單(?)的聲音可以快速跟上,但到後面出現複雜、很多音節的武器聲響的時候,會一陣茫然,盯著影片上的卡拉ok字幕發現這些字幕根本就無法憑空給出提示(WHUEHSZYTT之類的),身體在這種時候就有一種追回(但知道自己沒有可以追回之物)的姿態,你要仰賴面前這個人的記憶與重現,才能學習到戰爭的聲音。距離跟時差在這個時候就被拉出來。
這兩個作品讓小孩/非軍人進行聲音的模仿,你覺得這兩個作品有什麼相似與相異之處?他們的異同又如何影響他們各自的效果?
同一段的聲音與不同類型武器的聲音。前者呈現出繁多各異的臉孔背後有一段集體記憶的感覺。
啊我想睡覺..
0 notes
the-here-and-after · 2 months ago
Text
當「未來」變得不確定的時候,「當下」就變得有價值了。
幻想自己大受歡迎然後發財好好笑。
高二高三剛迷上電影的時候虔誠非常,感覺自己的未來要是能跟電影沾上一點關係生活就可以非常安全。那時候覺得自己做一些基本時薪的工作然後每年都去當影展志工也很好,但凡能為電影奉獻一些什麼、能讓更多人順利地看電影就好了。逐漸不自認是影迷的現在常會覺得電影沒什麼好尊重的。睡著無妨、分心無妨、快轉無妨、只看解說影像也無妨,站得遠一點去盯著銀幕,總覺得隨時走開都沒關係。一部電影是一群人紛雜的意念,我平常就不太有耐心聽別人講話了,哪還能要求我在黑暗裡死守兩小時ㄋ。
阿彼察邦寫給新冠病毒的一封信【譯】 2020-05-03 21:37:50 作者: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De Filmkrant) 譯者:csh 本文首發於《虹膜》
1 note · View note
the-here-and-after · 2 months ago
Text
youtube
很不幸地覺得歪讀版本的好像沒有比原版的情愫有趣(當然它們可以並存,此指非得要抽離出來比較的話⚖️)。
0 notes
the-here-and-after · 2 months ago
Text
0 notes
the-here-and-after · 2 months ago
Video
youtube
tripleS(트리플에스) 'Girls Never Die' Official MV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