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 on law, gender, society and other miscellaneous stuffs.
Don't wanna be here? Send us removal request.
Text
加密通訊親民教學版(三之三)(給 Windows 用戶)
這篇文章是加密通訊教學系列文第三篇。第一篇是基本原理介紹(務必要讀!),這一篇是教大家如何在 Windows 上使用加密軟體 gpg4win 跟 WebPG。
在 Windows 上沒有像是 gpgtools 一樣那麼整合那麼完整的解決方案,變成說需要好幾個軟體拼裝一下。我以下介紹的 gpg4win 跟 WebPG 這個組合僅適用於 gmail 用戶。
註一:但是也不是非得這樣組合不可,例如說有在用 Thunderbird 收信的朋友可以用 gpg4win 和 Enigmail 這個組合,如果還有在用 Outlook(現在是不是已經停止支援了?)就不必另外裝外掛了,gpg4win 本身就有支援。
gpg4win 是一套軟體,類似 gpgtools 一樣把很多功能整合進去,包括最核心的加解密服務、內建的加密 email 通訊軟體 Claws Mail 之類的。但是考量到我認識很多使用者是習慣用瀏覽器上網收信(gmail 尤其是大宗),為了不要讓大家改變太多的日常使用習慣會太痛苦,所以我建議使用 WebPG 這個瀏覽器外掛(適用於 Firefox/Chrome,註二)來協助加密郵件的傳送。
註二:IE 用戶抱歉啦,人家沒有開發給 IE 用的版本。可是說認真的,就一般的網路使用安全來說,Firefox、Chrome 或是其他瀏覽器都是比較好的選擇,而且網站顯示的效果也比較「正確」,所以如果真的要安全地通訊的話,忍痛換一下瀏覽器學一下真的很值得。
二、gpg4win 中文使用介紹
功能介紹
gpgtools 是一款 Windows 上的自由加密軟體,功能包括:
金鑰與憑證管理(GPA/Kleopatra)
文字或檔案加解密、簽章(GnuPG)
電子郵件加解密、簽章(Claws Mail)
這套軟體是英文介面的,所以以下介紹如何安裝跟使用這套軟體,我會使用截圖並且加上中文註解。
安裝
先到網站下載安裝檔。我下載的是 2.1.1。
請按照一般安裝程式的步驟進行,直到最後一步:
把那個框哭先打勾再按 Next 即可。
安裝完之後,會多出好幾個程式,我們會用到的是 "GPA"。
建立自己的金鑰
第一篇系列文已經交代什麼是金鑰,這一段要介紹怎麼建立屬於自己的金鑰。
請特別注意:建立金鑰之後,請好好維持電腦作業系統的安全,萬一電腦中毒、被入侵,讓外人取得你的金鑰,那基本上你的所有使用這對金鑰進行加密通訊都會被破解。
打開 GPA 這個程式(開始功能表那邊找一下,不然就去桌面上翻)
它剛打開來應該會問你要不要建立金鑰,可以按 yes。或者是點這個按鈕:
會跳出一個對話視窗,要求你陸續輸入你的全名(我不確定能不能輸入中文,保險起見我會建議使用英文拼音姓名)跟電子郵件信箱(選一個你會拿來做秘密通訊的信箱;如果你有好幾個信箱都會拿來做秘密通訊的話也有辦法解決,但是先選一個再說),輸入完之後都按 "Forward":
到最後會問你說要不要建立一個密鑰備份,這點隨意,但是切記要保管好:
之後會要你自訂一個「密碼」(Passphrase)。這個密碼只是個認證身分的手續,你以後如果要使用這組金鑰,就必須輸入它,來確認是你本人。請務必牢記密碼,不然你就無法使用這組金鑰:
然後決定一下你的密鑰備份存在哪裡:
完成啦,恭喜你:
最後,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因為安全起見,金鑰基本上都有使用期限。gpg4win 做的金鑰基本上設定是不會過期.......但是其實這樣做有點詭異。我自己是建議定期換一下啦。(然後就要重新交換或發佈一次公鑰,然後把已經交換的公鑰作廢)
交換公鑰
接下來就是要交換公鑰了(私鑰要自己留著不能給別人!!),如果要寄出加密訊息,你必須要有所有收信方的公鑰才能加密。通常有兩種方法可以做:
直接匯出公鑰,然後附加在 email 裡面,給你要通訊的對象。反正公鑰這種東西不怕給人拿走,所以放在公開的 email 傳送無所謂。
把公鑰貼到公布欄(精確地說,是上傳到公鑰交換伺服器),讓大家搜尋你的公鑰,讓程式自己下載下來
這兩種步驟也是在 GPA 裡面做:選擇你要匯出的金鑰,如果是要匯出檔案寄給朋友就按 "Export Keys"(後面跟上面備份的狀況一樣),如果是要貼在公鑰交換伺服器上就選 "Send Keys":
會出現一個確認視窗,不要按 No 就好了。
接下來是把別人的公鑰抓下來,這其實也很簡單:
在 "Server" 選單裡面選 "Retrieve Keys":
會跳出一個視窗要求你輸入金鑰的 ID(就是你金鑰做出來的時候,底下資訊欄會有個 "Key ID",後面一串八位英數,就是那東西),我以下輸入 gpgtools 官方的公鑰示範:
之後就會跳出一個對話視窗告訴你它抓了幾筆資料下來,按 OK 就好。
然後要注意喔:如果你之後更動了金鑰(例如說把第二個電子信箱加進去),就需要更新一次金鑰。(就是重複貼一次,然後叫大家更新這樣)
安裝 WebPG 和傳送加密郵件
以下先介紹如何安裝 WebPG:
進到他們網站下載,選擇你的瀏覽器和作業系統版本,我之後操作會用 Chrome 示範:
安裝完之後,會在右上角出現 WebPG 的按鈕,按一下之後會出現三個選項,先選 Option 那個:
接下來進入這個畫面,請把所有的 Disabled 按鈕按一下,按成 Enabled:
再按一下 WebPG 的按鈕,選擇 "Key Management",進去那個畫面之後會先進到 "Private Key" 這個分頁,請選擇你慣用的私鑰,把 Disabled 的按鈕按成 Enabled:
設定完之後就是收發 email 了,Webpg 基本上有特別針對 gmail 做調整(至於其他信箱的朋友就抱歉了,可能要用 gpg4win 的其他服務手動來做了)
你的 gmail 撰寫介面會變成這樣:
選擇你要的選項,基本上只要有簽章的功能,都會要求你輸入金鑰的密碼,來驗證是否是你本人:
你的訊息之後會變成密文,對方收到信會長這樣:
開頭會有個 "BEGIN PGP MESSAGE",結尾會有個 "END PGP MESSAGE"
收到這種信的時候,解密的步驟是:拉到最底下,選擇 "Decrypt the Message":
之後會要你輸入密碼,密碼輸入正確之後就可以解密了:
3 notes
·
View notes
Text
加密通訊親民教學版(三之二)(給 Mac 用戶)
這篇文章是加密通訊教學系列文第二篇。第一篇是基本原理介紹(務必要讀!),這一篇是教大家如何在 Mac 上使用加密軟體 gpgtools。第三篇文章會介紹 Windows 上的加密軟體的使用方式。然後如果是習慣使用瀏覽器登入 gmail 的朋友,我會建議再搭配 WebPG 這個瀏覽器外掛(支援 Chrome/Firefox)一起使用。
二、gpgtools 中文使用介紹
功能介紹
gpgtools 是一款 Mac 上的自由加密軟體,功能很強大,包括:
金鑰與憑證管理(GPG Keychain Access)
文字或檔案加解密、簽章(GPG Service)
電子郵件(使用 Mac 內建的 Mail.app)加解密、簽章(GPGMail)
不過,這套軟體什麼都好,就是一點不好:它是英文介面的,所以以下介紹如何安裝跟使用這套軟體,我會使用截圖並且加上中文註解。
安裝
先到網站上下載 .dmg 映像檔。請注意,gpgtools 目前支援 OSX 10.6-10.8,請注意你的系統版本。
點擊一下映像檔檔案,打開後會長這樣:
點擊 Install 那個檔案,之後一路按 Continue 和 Install 按鍵即可。過程中會跳出密碼視窗,要求你輸入密碼才能安裝軟體,請放心輸入。
安裝完之後,會多出幾個東西:"GPG keychain access"(在 Application 資料夾裡)、GPGPreferences(在系統設定裡)、GPG service(在 Finder 裡面按右鍵,選擇 "Services",底下出現 OpenPGP 開頭的都是)
建立自己的金鑰
上一篇系列文已經交代什麼是金鑰,這一段要介紹怎麼建立屬於自己的金鑰。
請特別注意:建立金鑰之後,請好好維持電腦作業系統的安全,萬一電腦中毒、被入侵,讓外人取得你的金鑰,那基本上你的所有使用這對金鑰進行加密通訊都會被破解。
特別聲明:這一段的截圖,步驟 3. 開始都是直接取自 gpgtools 官網的入門介紹的附圖,我直接加上中文註解。
打開你的 Application 資料夾,找到 "GPG Keychain Access" 這個程式,打開它:
點兩下打開來,會長得像這張圖,按一下左上角的 "New" 以新增金鑰:
會跳出一個對話視窗,要求你輸入你的全名(我不確定能不能輸入中文,保險起見我會建議使用英文拼音姓名)跟電子郵件信箱(選一個你會拿來做秘密通訊的信箱;如果你有好幾個信箱都會拿來做秘密通訊的話也有辦法解決,但是先選一個再說),輸入完之後按 "Generate Key":
輸入完之後會要你自訂一個「密碼」(Passphrase)。這個密碼只是個認證身分的手續,你以後如果要使用這組金鑰,就必須輸入它,來確認是你本人。請務必牢記密碼,不然你就無法使用這組金鑰(對於詳細的技術原因好奇的人請看註一):

完成啦,恭喜你:
註一:因為 GPG keychain access 是把「你的密碼餵進雜湊函數吐出來的字串」當做另一個金鑰,把你的金鑰再加密。
最後,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因為安全起見,金鑰基本上都有使用期限。一般設定是四年就會過期(但也可以在做金鑰的時候就調整久一點),如果快要過期的話,就要換一個新金鑰(其實也可以展期,但是我不建議這樣做),請大家要注意。
交換公鑰
接下來就是要交換公鑰了(私鑰要自己留著不能給別人!!),如果要寄出加密訊息,你必須要有所有收信方的公鑰才能加密。通常有兩種方法可以做:
直接匯出公鑰,然後附加在 email 裡面,給你要通訊的對象。反正公鑰這種東西不怕給人拿走,所以放在公開的 email 傳送無所謂。
把公鑰貼到公布欄(精確地說,是上傳到公鑰交換伺服器),讓大家搜尋你的公鑰,讓程式自己下載下來
這兩個步驟也是在 GPG Keychain Access 裡面做,首先,請你先把 GPG Keychain Access 打開。
以下介紹如何匯出公鑰,其實只有兩三步:
選擇你要匯出的金鑰,按 "Export" 就好:
會出現存檔畫面如下。基本上軟體會幫你決定一個檔名,但是可以改掉。底下會有一個可以打勾的選項,千千萬萬不要打勾!!!再重複一次,千千萬萬不要打勾!!!!之後按 Save 就可以匯出了:
之後會多出一個叫做「檔名.asc」的檔案,請把這個檔案 email 出去。
另一種我個人覺得比較方便的作法,是把公鑰貼到公布欄(公鑰交換伺服器),然後也可以在上面搜尋你朋友貼上去的公鑰。
打開 GPG Keychain Access,選擇你自己的公鑰,在上面按右鍵,點選 "Send public key to Keyserver",你的公鑰就會被貼到公布欄了:
接下來是把別人的公鑰抓下來,這其實也很簡單,如圖示:
在跳出的對話框裡,輸入你通信對象的 email 地址或姓名(請先確定他們都已經把公鑰貼上公布欄了):
我直接拿官方的 email 示範,搜尋結果會長這樣:
按 "Retreive key" 把公鑰抓下來。(你會看到兩筆結果,是因為有兩個公鑰都有用這個信箱。然後呢,第二筆公鑰,內含多個信箱一起掛在這個公鑰裡,是給需要用多個信箱進行加密通訊的使用者用的)
然後要注意喔:如果你之後更動了金鑰(例如說把第二個電子信箱加進去),就需要更新一次金鑰。(就是重複貼一次,然後叫大家更新這樣)
傳送加密郵件
重頭戲來了:要怎麼傳送加密郵件呢?有兩種方法:
如果你是用 Mail.app 的話,恭喜你,這非常好解決,因為你在一開始安裝的時候,就有安裝 GPGMail 這個外掛
如果你還是偏好用網路瀏覽器上 gmail 或是 webmail 開信箱的話,手續會複雜一點點
以下先介紹如何用 Mail.app 傳送加密郵件(以下圖片還是取自 gpgtools 官網的介紹,感謝它們):
你現在進 Mail.app,寫一封新郵件,畫面會長這樣:
你會多出三個按鈕:加密按鈕(鎖頭打開是沒加密,鎖上是加密)、狀態按鈕(簽章有打開就是勾勾,沒打開就是打叉叉)跟狀態按鈕(視窗右上角綠色的那玩意,如果沒有作用會是灰色)。
先填入你的收件人(們),再按這兩個按鈕,就會長得跟上面那張圖一樣。通常這個步驟會要你輸入你的密碼來驗證你的身分。
接下來就繼續寫信、寄信,就完成啦。對方如果也有裝 GPGMail,然後是正確的收信人,對方看到的信會長這樣:
接下來是有些朋友比較習慣用瀏覽器登入跟收發 email,那步驟瑣碎一些:
我強烈建議 gmail 用戶之間都使用這個作法,不然可能會因為一些程式的問題讓加解密出問題。
先安裝 WebPG:
(以下以 Chrome 示範。好吧,我承認有幾張圖是在 Windows 底下截的,但是差異不大)點一下右上角的外掛按鈕,會出現三個選項,請選擇 Options:
進去之後一定會跳出錯誤訊息。別擔心,請按 "Advanced Options",在 "GPGCONF binary 那一欄,輸入 /usr/local/MacGPG2/bin/gpgconf",然後在 "Keyserver" 輸入 "hkp://keys.gnupg.net":
然後再把上面所有的按鈕全部按成 Enabled。接下來,再點一下 WebPG 的按鈕,選擇 "Key Management",進去那個畫面之後會先進到 "Private Key" 這個分頁,請選擇你慣用的私鑰,把 Disabled 的按鈕按成 Enabled:
設定差不多完成了,接下來的執行步驟,請直接參考本系列文第三篇(給 Windows 用戶)的最後一段,過程一模一樣。(請原諒我懶得寫兩次...)
結語
這篇簡單交代了最基本的使用方法,但是 gpgtools 的功能跟設定不只如此(例如說憑證的信任程度、金鑰展期、撤銷金鑰、加密檔案),我會建議大家還是可以去摸一下程式內容、看一下官網的 tutorial 跟討論區把這些摸清楚。
0 notes
Text
加密通訊親民教學版(三之一)
人們總是有各種加密通訊跟檔案的理由。我在這系列文章裡大概解釋一下現代加密技術基本原理,然後會交代在 Mac 跟 Windows 上,哪些軟體可以達到加密 email 通訊的要求。
(至於 Linux 的朋友就抱歉了,但是大部分的 distro 都有支援 GnuPG 服務,我想精熟的用戶要搞懂,它甚至找到合適的 UI 應該不是問題)
另外,我後面的文章只會介紹「在電腦上做 email 通訊加密」,智慧型手機上面也有一些 App 有加解密 email 的功能,但我沒有用過無法推薦。如果讀者是想要在即時通訊聊天(e.g. Facebook/Google Talk 等等)加密通訊的話,可以參考這篇介紹 OTR 通訊軟體的文章,或是這篇介紹手機加密通訊 App Safeslinger 的文章。
一、現代加密技術基本原理
我知道大家都討厭上技術課,但是相信我,知道一點基本原理對於正確、安全地使用加密軟體非常必要,所以請大家姑且耐點性子看過這段。
然後要先交代:這篇文章除了註一以外,其他註解不需要認真看,除非你真的對技術面很有好奇心。
前情提要
如果兩個人(下稱 A 跟 B)要秘密通訊,其中發送訊息的人(A)會把訊息(下稱「明文」),經過一些複雜的手續(加密),變成一堆外人看不懂的東西(密文),然後再傳送給對方(B)。B 收到密文後,會透過另一套複雜的手續(解密),把密文再轉換成明文,解讀 A 的訊息。
問題就在於,A 跟 B 玩的加密、解密手續,過程中會需要一些關鍵訊息(密碼學的人會叫它「金鑰」,另見註一)。傳統的加解密方法(例如凱撒法或表格法)基本上都會有個問題:A 和 B 手上都要有同一個金鑰、要知道同樣的數學方法,才能正確加、解密。所以問題會變成:如何安全地把金鑰送到對方手上?想想看,在戰爭的過程中,我方的金鑰被敵方截走,所有的秘密通訊就會被看光光。這在密碼學發明千年以來一直都是一場惡夢,直到有人在二十世紀七零年代發展了所謂「非對稱加密法」(註二),這個問題才終於獲得(暫時的)解決(註三)。
註一:然後,金鑰 (key) 跟「密碼」(password/passphrase) 是不一樣的。密碼基本上可以想成像是「芝麻開門」一類的咒語,輸入驗證你的身分後,就可以使用某些服務和工具,像是登入你的 email 帳號之類的;金鑰基本上就只是加密、解密需要用到的關鍵資訊而已。在比較簡單的加密方法裡,密碼可以就是金鑰,但是在複雜的系統中,密碼只是一種驗證手續,讓你可以使用金鑰,做後續你想做的事情。
註二:好啦,其實在更早之前就有發明出類似的東西,但是真的普及推廣是七零年代的事情,有興趣自己去翻 wikipedia。
註三:所有的加密方式都會同樣的問題:我拿不到金鑰,大不了我就暴力去電腦把密文破解明文啊。凱撒法非常好破解,運氣最差就把所有字母試過一輪就好了;表格法其實也有一些統計的方法可以破解,需要費一點功夫。最登峰造極的成就大概就是英國計算科學家 Alan Turing 在二戰時為了對付德國的密碼機 Enigma 發展出來的方法。
電腦普及後,大概就是依照加密方法原理硬是暴力算出來(不過其實也可能因為演算法的「缺陷」有些竅門)。所以現在大概常見的狀況是,你電腦很快,那我就還是同樣的加密演算法,但是把金鑰的長度提高,提高一點就讓破解的時間拉長很多,看你有多少力氣跟時間去算(而且值不值得花這個成本去破解可能沒什麼重要性的密文)。
非對稱加解密基本原理
以下介紹的就是各種非對稱加密的最基本原理(至於真槍實彈的數學呢,去找密碼學家不要找我我也不懂)。
首先,這些新方法一次會產生一對金鑰:一個叫做公鑰、另一個叫做私鑰。公鑰顧名思義,就是要公開周知讓大家知道也無所謂,私鑰則是千千萬萬要收好不能弄丟也不能讓你個人以外的其他人知道的。
(因此大家平常還是注意自己的電腦安全喔!該裝的掃毒軟體跟防火牆要裝還要更新、定期掃描,不該裝的怪怪軟體要清理乾淨,平常不要上一些奇奇怪怪的網站,可能有讀,然後可以使用安全的瀏覽器──基本上其他的瀏覽器都比 IE 安全很多啦。)
那加密跟解密的操作概念如下:
當 A 想要寄訊息給 B 的時候,A 可以去一個布告欄上去找 B 公布在上面的公鑰(或者是 B 也可以把他自己的公鑰事先送給 A),然後 A 會透過這個公鑰和數學方法,把訊息變成密文。等到 B 收到密文的時候,就可以用 B 自己私藏的私鑰,把密文解密回明文。
大家可以很明顯地看到,任何人基本上都可以拿到 B 的公鑰,也可以寄送密文給 B,但是因為只有 B 有自己的私鑰,所以只有他本人可以把密文轉換成看得懂的東西,因此解決了我上面說的「要怎麼把金鑰送到對的人手上不會被偷走」的問題。
另外的重要用途:簽章
那除了加密跟解密以外,其實非對稱加密系統有另一個也很重要的功能:簽章。
簽章是什麼意思呢?任何通訊基本上會遇到另一個問題:「我怎麼知道這封訊息是你本人寫的,還是別人假造你名義寫的?」
這個難題,也可以用非對稱加密法解決,過程概念如下:
當 A 要發訊息給 B 的時候,為了要證明「這封信是 A 寫的」,所以,首先 A 會把他的訊息餵給一個電腦工具(叫做「雜湊函數」),生產出一串奇怪的字串,也就是所謂的「摘要」。雜湊函數的特性是,只要輸入的訊息有一點點不一樣(例如說被動過手腳),跑出來的字串就會差很多。
接下來,A 會把摘要,透過 A 自己的私鑰,加密成「簽章」這個東西。然後,他就會把他訊息的「密文」跟「簽章」,一道寄給 B。
B 收到密文跟簽章之後,一方面用 B 自己的私鑰解出訊息的明文,另一方面,B 會用 A 的公鑰把簽章還原成一串奇怪的字串(暫且稱為「摘要 X」好了)。這時候,B 還會把解出來的明文,再餵進雜湊函數裡。如果這次跑出來的「摘要 Y」,跟上面還原出來的「摘要 X」比對後內容一模一樣的話,B 就可以相信:
「這篇訊息的明文是 A 發給我的沒錯,而且內容沒有被更改過」。
小結,還有加解密軟體的任務
上面介紹了加、解密跟簽章這兩種用途,基本上通常是一起使用的:
當 A 寄信給 B 時,A 會「拿 B 的公鑰對明文做加密變成密文」+「拿 A 自己的私鑰對明文簽章」
當 B 收到 A 的信時,B 會「拿 B 自己的私鑰對密文解密變成明文」+「拿 A 的公鑰,對簽章做還原變成摘要,並且把上頭解出的明文餵進雜湊函數結果跟摘要比對」
好了,原理說完了。所以基本上大家下載加解密軟體,要做的事情就是:
生產出屬於自己的公鑰跟私鑰
把公鑰貼在公布欄上,私鑰留在自己電腦裡
去公布欄把好麻吉(和會通訊的對象)的公鑰抓下來
把訊息、檔案傳給別人時,用別人的公鑰加密內容,用自己的私鑰簽章
接收到別人的訊息、檔案時,用自己的私鑰把內容解密,用別人的公鑰還原簽章並且核對
好消息是,除了 1, 2, 3 以外,4, 5 程式大都可以幫你自動做好。接下來兩篇文章分別會介紹 gpgtools (Mac) 和 Windows 上幾個程式的使用方法。我基本上會盡量選擇開源軟體(換句話說:免費,而且程式碼是公開的,通常這也代表這些程式有點信用,不會被偷偷埋漏洞),操作要上手也不太困難──很不幸的是這些軟體操作介面大多都是英文的!我會附上中文的說明跟有中文註解的截圖,讓大家熟悉怎麼操作。
然後還是要提醒:如果你的電腦不乾淨,不管你使用再好的加密程式也是白搭。千萬不要在自己不信任的電腦上登入 email 或留下任何的個人資訊。至於如何安全地保護自己的電腦,可以參考 Security in a Box(簡體中文)這篇文章(雖然說我覺得它有些建議有點太嚴格,在台灣不太需要啦),然後也要學會如何使用 email 或社群網站的兩階段驗證服務(據我所知 Google, facebook 和蘋果都有)。
0 notes
Quote
沈默是一切言說由之產生,最終又回復到其中的起源和歸宿;沈默僅僅存在於它與語言的關係之中,既然只有在期待語言,人們在語言中。
曾慶豹:〈沈默作為純粹的聲音:悼念遠滕周作逝世一周年〉
0 notes
Text
告別式
Principium et Finis. Alpha et Omega. Ipsius sunt tempora et saecula. Ipsi gloria et imperium. Per universa aeternitatis saecula. Amen.
病中小寐夢迴浮現的是你。我時不時貪婪又絕望地期望這是最末的傷害,可回聲的卻是最初的你,點了光創造了世界後停歇無聲息又無蹤影,留我孓然一身面對這深淵世界。
這深淵是瘋狂的,我只能在窺探瘋狂的時候看見你衣角,而後繼續被吞噬。我看見的瘋狂對你卻是完整的理性。被你降生已是最深沈的懲罰,但我的驕傲與不敬虔亦是於你而起,豈是從其中撿拾的小小歡愉得以表徵的呢,又何苦連此也剝奪,在意識與譫妄的邊界放映你身影你氣口來光照我的軟弱破碎。
0 notes
Link
The Supreme Court ruled 5-to-4 on Wednesday that the Defense of Marriage Act is unconstitutional.
快訊:DOMA 被美國最高法院宣告違憲(意味著在同性婚姻合法的那 12 個州/特區,同性婚姻者的各項待遇必須要與異性戀夫妻等同)。
What a historical moment.
建議搭配: http://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3/03/24/us/how-the-court-could-rule-on-same-sex-marriage.html?ref=politics
0 notes
Quote
The most decisive thing, however, that the higher authorities can invent and enforce against the even stronger power of hostile and spiteful feelings – and they do it as soon as they are strong enough – is the setting up of a legal system, the imperative declaration of what counts as permissible in their eyes, as just, and what counts as forbidden, unjust: once the legal code is in place, by treating offence and arbitrary actions against the individual or groups as a crime, as violation of the law, as insurrection against the higher authorities themselves, they distract attention from the damage done by such violations, and ultimately achieve the opposite of what revenge sets out to do, which just sees and regards as valid the injured party’s point of view –: from then on the eye is trained for an evermore imperson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action, even the eye of the injured party (although, as stated, this happens last). – Therefore ‘just’ and ‘unjust’ only start from the moment when a legal system is set up (and not, as Dühring says, from the moment when the injury is done.) To talk of ‘just’ and ‘unjust’ as such is meaningless, an act of injury, violence, exploitation or destruction cannot be ‘unjust’ as such, because life functions essentially in an injurious, violent, exploitative and destructive manner, or at least these are its fundamental processes and it cannot be thought of without these characteristics. One has to admit to oneself something even more unpalatable: that viewed from the highest biological standpoint, states of legality can never be anything but exceptional states, as partial restrictions of the true will to life, which seeks power and to whose overall purpose they subordinate themselves as individual measures, that is to say, as a means of creating greater units of power.
Nietzsche (1887, 2007), p.49-50, ‘Guilt’, ‘bad conscience’ and related matters, 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ity (translated by Carol Diethe). Lo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 notes
·
View notes
Quote
...from which we can immediately see how there could be no happiness, cheerfulness, hope, pride, immediacy, without forgetfulness. The person in whom this apparatus of suppression is damaged, so that it stops working, can be compared (and not just compared) to a dyspeptic; he cannot ‘cope’ with anything.
Nietzsche (1887, 2007), p.35, ‘Guilt’, ‘bad conscience’ and related matters, 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ity (translated by Carol Diethe). Lo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 notes
·
View notes
Quote
規範元素需要失範元素才能適用;然而,另一方面,權威也唯有在對於權力的生效或懸置中才能確認自身。因為法源自於這兩個某種程度上敵對,但在功能上又相互連結的元素之間的辯證,它在古代的居所是脆弱的,並且為了努力保存它自己的秩序,總是已經陷入毀滅與衰敗的過程。例外狀態就是藉由在失序與秩序(nomos)、生命與法律、權威與權力之間設置一道無可決斷的門檻,最終必須接合與連結起法律─政治機器中這兩個面相的裝置。它奠定在一個根本的虛擬之上;根據這個虛擬,無法/失序以權威、活的法律或法律效力的形式依舊關連於法秩序,而懸置規範的權力擁有對於生命的直接掌握。只要這兩種元素保持關連,但在概念、時間與主體上相互區分(就像在共和時期的羅馬元老院與人民的對比,或在中世紀的歐洲精神權力與世俗權力的對比),它們之間的辯證,雖然奠基於一個虛擬上,就依然可以透過某種方式運作。但是當它們朝向在一個單一人身中會合,當它們相互綑綁與混染其中的例外狀態成為常規,法律─政治系統就會將自身轉變為一部殺戮機器。
Giorgio Agamben(2003,2010),p.236-237,《例外狀態》(薛熙平譯)(台北,麥田)
#Agamben#Giorgio Agamben#State of Exception#Stato di eccezione#薛熙平#nomos#anomie#auctoritas#權威#例外狀態#無法#權力#potesta
0 notes
Link
(影片來源:公視新聞)
去年 10 月 28 日勞工團體在總統府前凱達格蘭大道遊行集會,並朝總統府方向丟擲雞蛋,表達對政府基本工資凍漲、放寬引進外勞等政策之不滿。
當時身為遊行領隊的前桃園縣產業總工會理事長毛振飛遭檢方以違反《集會遊行法》起訴,台北地方法院 5 月 3 日宣判,毛振飛被判處 20 天拘役並得易科罰金。對此判決,勞工團體紛紛表示無法接受,毛振飛本人則強調,他不認為丟蛋的行為有罪,因此將上訴到底。
凱道丟蛋遭判 20 天 毛振飛:上訴到底 (新頭殼 Newtalk)
蛋洗總統府毛振飛判拘役 20 天(自由時報)
蛋洗總統府拘役 20 天 自爆「判少了」(聯合報)
1 note
·
View note
Quote
因此,這個背景條件,似乎會造成某種普遍的世故狀態,一種公民性的冷感。在這個不夠嚴肅卻又被古怪地誇大的道德脈絡裡,建構或摧毀自我變成一種無恥的遊戲。而學會把這個過程看成一種遊戲,則會造成某種去道德化,因為這種遊戲是如此地根本。因而在醫院裡,住院病患會學到自我並非一座堡壘,而是一個小小的開放城市;如果是被自己的軍隊佔領就必須表現出高興,如果是被敵軍佔領就必須表現出不悅,因而感到厭煩無比。一旦他學會社會所界定的「缺乏一個可行的自我」是什麼樣子,這樣充滿威脅的定義─這威脅有助於讓人們依附於符合社會所賦予的自我─便會弱化。病人似乎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他了解到,即使自己的所做所為被被社會認為會摧毀自己,他仍可以在這種狀態下倖存。
E. Goffman(1961,2012),p.170,〈精神病患的道德生涯〉,《精神病院》(群學翻譯工作室譯)(台北,群學)
1 note
·
View note
Text
John Berger:〈七重絕望〉
每個清晨尋找 尋找殘羹剩餚 藉此活過另一朝
醒覺的知識 在這塊法律的荒野 無權生存
長年累積的經驗 未嘗見世況好轉 只有惡化
羞愧於幾乎無力 改變任何事物 而幾乎抓住的 終究是另一條死路
聆聽千萬承諾 從你和親人身旁 冷酷無情地走過
抵抗者示範了 被炸為塵灰
你自身被殺的重量 近似於 永恆的天真 因為它們多不勝數
------
source: http://www.guardian.co.uk/theguardian/2001/oct/25/features11.g21 (翻譯:吳莉君)
1 note
·
View note
Quote
preparative. TORTURE, is ordered to be judiciis manenibus [sic], so that if the accused do not confess, be cannot be condemned to death, but only ad omnia citra mortem.
The New Universal English Dictionary by Nathan Bailey, corrected by James Buchanan (1760). http://goo.gl/7wRDK
0 notes
Text
坂口安吾:文學的精神故鄉(節錄)
在此介紹一個發生在晚年的芥川龍之介身上的故事。有一個農夫作家常常來找芥川──這個人只是一個貧窮的農夫,但是有一日他拿著稿子來找芥川,內容寫著:有一個農夫生了一個小孩,但是因為家裡很窮,如果要養這個小孩的話,恐怕到後來全家都會餓死,因此農夫開始思考,為了大家和自己的幸福,看樣子還是不要養這個小孩比較好。所以農夫最後殺了自己的小孩,然後將它放進石油桶裡埋掉。
看完稿子之後的芥川,心情變得很沉重,但是若以這個農夫的實際生活狀況來判斷,似乎又不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因此芥川詢問眼前的農夫,稿子裡所寫的是否為真實情形。
沒想到農夫臉上毫無表情地回答:『這件事情就是我幹的。』當農夫看到芥川好半天都沒有回應時,臉上仍然毫無表情的問著芥川:『你是不是覺得我幹了壞事?』
面對這個問題,芥川完全回答不出來。多才多藝,不論什麼事都能夠對答如流的芥川,竟然會辭窮地回答不出來,可見晚年的芥川開始誠實面對自己的生活方式與文學之間的不同調,並試著讓兩者之間的步伐一致。
話說回來,當時農夫作家留下一個不可竄改的『事實』之後,隨即離開了芥川的書齋,等到客人一走之後,芥川立刻覺得自己像被人推入深淵一樣,久久無法反應,只覺得自己被人單獨遺忘在這個角落裡。後來芥川走上二樓,不經意地像門外看去,但是早已不見農夫作家的身影,只見初夏的綠葉正在閃閃發光。
當時農夫作家所寫的稿子,後來在芥川死後才被人發現。
不過當時芥川會覺得像被人推入深淵一樣,也是早已超越道德層面的問題,這裡所指的,當然不是殺了自己小孩這件事情已經超越道德層面,因為沒有必要把故事的重點擺在這裡,換句話說,這個故事若換成談論女人的事情、或是童話故事、或是其他不相干的故事都無所謂,反正只要是一個超乎芥川想像範圍的故事,而且是真實的故事,一個與落地生根的生活有關係的故事就行了。芥川就是被這種早已落��生根的生活給推入深淵的,反過來說,或許就是因為芥川並沒有將自己的生活,落地生根在與農夫作家同一個地方的緣故,才會造成他受到那麼大的衝擊。不過即使芥川沒有將自己的生活落地生根在該處,但是他被這種落地生根的生活推入深淵一事,就是一個落地生根的生活方式了。
簡而言之,將芥川推入深淵的並非農夫作家,而是落地生根的生活,而將他推入深淵的這個事背後,隱藏了芥川的完美生活。
------
坂口安吾(19??,2007),〈文學的精神故鄉〉,《墮落論》(蕭青雲譯)(台北,新雨)
1 note
·
View note
Quote
千百遍向每個猶太孩子腦海裡灌輸,對他們要行為規矩彬彬有禮,即使他們舉止粗魯,醉醺醺的,在任何情況下也不要冒犯他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和非猶太人議論,喋喋不休,不能惹他們發火,不能高昂著頭,和他們講話時口氣要輕,面帶微笑,這樣他們就不會嫌我們亂了,總是要用準確典雅的波蘭語和他們講話,這樣他們就不會說我們汙損了他們的語言,但是我們千萬別把波蘭語講得太艱深,這樣就不會覺得我們懷有提高地位的野心,我們不能給他們任何藉口指責我們貪婪成性,但願不要這樣,說我們的裙子髒了。總之,我們需要費盡心機留下好印象,任何孩子都不能破壞這一印象,因為就連某個孩子頭髮不乾淨,比如長了蝨子,也會損害整個猶太民族的聲譽。他們無法忍受我們,所以要是再給什麼別的受不了的理由的話,就更是天理難容了。 你們這些出生在以色列的人,永遠也搞不懂這一點一滴如何慢慢地扭曲你所有的情感,像鐵鏽一樣慢慢地消耗你的尊嚴;慢慢地使你像一隻貓一樣搖尾乞憐,欺騙,耍花招。我非常不喜歡貓。也不喜歡狗。但是倘若要我做出選擇,我寧願喜歡狗。狗像一個非猶太人,你一下子就可以看出它的所思所想。流放中的猶太人更像貓,這是從不好的方面看,不知你是否明白我的意思。
Amos Oz(2002,2012),p.211-212,《愛與黑暗的故事》(台北,繆思)
0 notes
Link
或許這樣問很沒同情心(然後,我是認真地希望我自己多一點同情心),可是,如果小林薰不是「真摯地認罪坦然地服刑」(畢竟都在申請再審,我想我這個推測應該可以說是合理的吧?),有山先生的想法會有什麼改變?他會覺得悲傷受到彌補嗎?他會願意一同背負著小林的生命活下去嗎?他會甘願接受小林在現在就被絞死嗎?
我想我是沒有資格去議論有山家的悲痛跟對死刑的看法的,只是我想說,死刑的執行,以及我所看到那麼一點點的司法的現狀,或許與他所期待的結局是背道而馳的。就這點來說,或許講維持死刑並執行、維持死刑但暫停執行、漸進或立即廢除死刑等等各方,所能達到(且所應該達到)的唯一共識:對現在執行死刑的現狀並不滿意。(雖然怎樣的不滿意就是各自表述了。)
------
我要怎麼說明、同理、承擔所謂被殺害者和身邊人的悲痛呢?或者是,為了求死而殺人的金川的痛苦(或許是所謂的怯懦,或者是其他的東西)呢?我要如何說明灰色而獨立的靈魂,還有存在的痛苦(存在竟是如此不堪),被他者被環境被外界撩起的痛苦。又或者是我們要怎麼理解那些(可能是)單純的惡戲,與這惡戲同根生的「惡」。這些都讓我迷惘。
我知道,親愛的 Arendt 曾經摘 Tocqueville 的論點說過:「過往無法給未來帶來啟示,人心徘徊在晦暗之中」(《責任與判斷》封底文案)。晦暗也是灰的吧,沒有啟示也就是無聲的吧。茂生師說,言說所退避的場域,語言的暴力也暫時不及,我是嚮往這樣的。在這種時候,可以看見什麼東西(或者就是被稱為 karma 的東西)靜止滾動,可以暫時成為超人、覺悟者。在這種時候,人既拘束,但又自由。
0 notes
Link
美國描繪同志父母的童書 In Our Mothers' House 因為被家長抱怨,被猶他州 Davis 學區圖書館撤架。家長 Tina Weber 得知後憤而控告圖書館違反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言論自由)跟第 14 修正案(平等)。日前兩方達成和解,校方並承諾,不會因為圖書內容有 LGBT 相關內容而將之撤架,學生如果有發現類似情況,可以聲請法院強制執行校方之承諾。
這牽扯到 Utah 的性(別)教育法案裡面禁止「推廣/支持同性戀的介紹材料」。在這個案子,學校現在也認定「描述同性戀父母的材料不等於推廣/支持同性戀」。(有沒有很熟悉?)以下是助理督學(assistant superintendent)對處置的建議:
大綱:這本書從來沒有被建議當做教學材料,因此不適用於 Utah 的性別教育法。委員會同意個別父母或圖書館決定要不要讓學生接觸這本書的權限,但是可以用限制較小的作法:透過個別父母的要求把電腦系統的搜尋結果對他們小孩移除掉。
所以說,考量到這個法律的存在,這個案例更複雜,也更讓人尊敬 Tina Weber 的勇氣。但是,注意到學校的聲明跟認定,我們可以知道,還有很多性別平等推動的工作要做、親權跟國民教育(還有,第 14 號憲法修正案保障的平等原則)之間的隱性緊張關係,而現在的處置是在這些背景下得出來的折衷結果。
註:另外,美國最高法院在 457 U.S. 853 這個 case 有針對圖書撤架這件事情做出限制,多數意見是:圖書館方不能單單因為館方不喜歡裡面的內容(包含在政治、信仰、國家認同或其他意見上離經叛道的意見)而將之下架。
#library#freedom to read#freedom to education#LGBTQ#Tina Weber#Davis School District#Utah#1st Amendment#14th Amendment#457 U.S. 853#In Our Mother's House#Patricia Polacco#sexual education#law#constitution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