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塑膠
Explore tagged Tumblr posts
Text
詠翊科技有限公司
YONG YI CNCTETCH.Co.,LTD.
詠翊科技創立於2005年4月,團隊已擁有CNC銑床加工約二十年之專業加工經驗,其生產領域涵蓋電子、光學及半導體自動化設備…等產業。
目前廠內設備共有CNC銑床機台10台、傳統銑床7台、傳統車床及平面研磨機台共近20台精密設備。 此外亦陸續積極擴大規模及採購新的生產設備以有效擴張產能及服務範圍。 本公司可依據客戶之需求協助開發設計加工,各零件接單生產流程皆採嚴謹加工生產技術及品管檢驗作業,搭配各項表面處理,如:陽極、電鍍、代工代料代表處,全都處理到好。
詠翊科技本著「感恩的心、勤儉向上、追求創新、技術增長,並懷著努力不懈的敬業態度」,贏得各設備大廠及日本客戶一致的好評與信任。日後亦會秉持我們一貫的優良作風,「品質第一、快速交貨」,繼續為客戶服務。
Yongyi Technology was founded in April 2005. The team has about 20 years of professional processing experience in CNC milling machine processing. Its production fields cover electronics, optics and semiconductor automation equipment… and other industries.
Currently, the factory has 10 CNC milling machines, 7 traditional milling machines, and nearly 20 traditional lathes and surface grinding machines, a total of nearly 20 precision equipment. In addition, it has also been actively expanding its scale and purchasing new production equipment to effectively expand its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service scope. Our company can assist in the development, design and processing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customers.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each part order adopts rigorous processing and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quality control inspection operations, with various surface treatments, such as anodizing, electroplating, and OEM representative offices. Handled well.
Yongyi Technology has won unanimous praise and trust from major equipment manufacturers and Japanese customers with its “gratitude, thrift, pursuit of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growth, and unremitting dedication”. In the future, we will uphold our consistent good style of “quality first, fast delivery” and continue to serve customers.
#cncprocessing#cncprecision processing#semiconductor components#automation equipment#precision components#robot arm#stainless steel processing#engineering plastic#ceramic processing#cnc加工#cnc精密加工#半導體零組件#自動化設備#精密零組件#機器手臂#不鏽鋼加工#工程塑膠#陶瓷加工
0 notes
Text
鋁材質(+陽極處理)
#鋁材質
在 CNC 加工領域,鋁材質加工是非常常見且廣泛應用的工藝,因為鋁具有輕質、高強度、易於加工和良好的導電性能,廣泛應用於航空、汽車、電子和機械等行業。鋁的加工相對較簡單,但仍需注意其特性,如容易刮傷、熱膨脹等。以下是鋁材質加工的詳細工程製程流程:
鋁在加工過程中容易產生毛刺,因此需要進行去毛刺處理。這可以通過機械方法(如磨光)或手工打磨來完成。
根據需求,對鋁件進行表面處理,如陽極氧化處理、噴砂、拋光等。陽極氧化不僅能改善鋁的外觀,還能提高鋁的耐腐蝕性和耐磨性。
1 note
·
View note
Text
風景的螢幕實踐 第1回 中平卓馬與西澤諭志的權力=風景論【前篇】
風景的螢幕實踐|佐佐木友輔
第1回 中平卓馬與西澤諭志的權力=風景論【前篇】
由影像創作者暨媒體研究者佐佐木友輔執筆,圍繞電影、攝影、美術與動畫中的「風景」與投射風景的「螢幕」為主題,縱橫論述各式作品的連載文章。以1970年前後的「風景論」爭辯為出發點,企圖加以更新。本篇首回將攝影師中平卓馬與西澤諭志對照,以大阪萬博為關鍵轉折點,思索現代社會中權力=風景的樣貌。 中平卓馬——風景的殘骸(Detritus)
中平卓馬與《風景的死滅》
1971年10月25日發行的松田政男著作《風景的死滅》(田畑書店)封面,使用了中平卓馬拍攝的海景照片。這張照片也出現在中平於1970年出版的《為了未來的言語》一書中,為書中跨頁照片右側經裁切後使用的版本。畫面上方三分之一為天空,下方三分之二則為白浪翻湧的海面,水平線略為右斜向下。水面上的複雜紋理、拍攝當下的模糊與晃動、粗顆粒感等元素交織在一起,構築出難以分割的視覺關係。再透過高光澤的銀墨印刷,反射出帶有物質感的黯淡光澤。
取下書衣後,書本本體的封面也同樣使用了海景照片,這次是取自《為了未來的言語》跨頁左側經裁切後的圖像。畫面中省略了天空,以海面全面覆蓋畫面為設計。印刷質地比封面更為粗糙,一眼看去甚至難以辨認是否為海��。既像是沙灘表面的紋理,也彷彿是印表機故障所致的錯誤印刷。

如眾所周知,這種模糊晃動的照片正是中平卓馬在《Provoke》時期的典型風格。拍攝者或被攝者的移動造成的晃動與模糊、粗顆粒、曝光過度或不足、無視水平線的不穩定構圖……這些靜止畫面中卻具有動態特質的風景,既可視為中平攝影行為的刻印記錄,也強烈主張那是由「攝影機之眼」——與人眼截然不同的視角——所捕捉的風景。中平排斥那些如內心反射或意識形態投影般的主觀、感傷攝影,致力於將攝影作為如實記錄事物的工具。
《風景的死滅》收錄了許多與19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風景論爭」有關的松田重要論述。而中平也是這場論爭的中心人物之一,透過攝影與言說雙重實踐,發展出獨自的風景論。若讀者對當時論述不甚熟悉,聽到「風景論」一詞,或許會以為是探討「以風景為主題的攝影」或「應該記錄哪種風景?哪種風景最美?」這類直觀問題。但對中平而言,「風景」是如同「一層塑膠膜般的面紗」,遮蔽了應真正凝視之物的存在。
某個夜晚,或許是清晨,我匆忙爬上地鐵的階梯。就在轉角處,與兩位少女不期而遇。她們短暫���愣住,確實是兩位少女。高個子的是姊姊,矮個子的是妹妹——這也無誤。但當我開始凝視她們,她們迅速失去「姊姊」、 「妹妹」、「少女」的特質。我急促地、盡可能大聲地喊著:「少女們、 姊妹們、建築物、工業區,這是少女啊!」若不這麼做,這些事物就會被 從我頭顱頂部下垂的那層塑膠面紗所吞噬——這層面紗才是將我眼前一切事 物還原為所謂〈風景〉的元兇,這點已不言自明。
當某物乍現於眼前,人往往將自身內在或意識形態投射其上、賦予意義,並用「風景」這層面紗將之覆蓋,從而無法看清真實的現實。為對抗此現象,中平選擇捨棄嚴格的取景與構圖,有時甚至不透過觀景窗,任憑直覺與偶然拍攝,即所謂的「模糊晃動攝影」實踐。他的目標不是捕捉風景,而是在風景將其覆蓋前搶先按下快門,揭露其背後真正存在之物。
進一步來說,中平的風景論也受到了松田政男提出的「作為權力批判的風景論」的影響。松田曾針對1968年連續槍擊事件犯人永山則夫的動機提出見解,認為永山是被國家權力強加的均質化風景所逼迫,才開槍試圖撕裂那景觀。中平亦呼應此說,指出:「若要撕裂被權力均質塗抹的『風景』,只需一聲槍響,一道閃爍的刀光便已足夠。」那份模糊晃動所帶來的粗暴感,正蘊含著如刀劍揮下的軌跡或子彈命中的衝擊。中平的攝影,是風景的屍體,是風景被殺害現場的記錄。 無止盡的貓捉老鼠遊戲
然而,「模糊晃動攝影」迅速樣式化與形式化,不僅無法再撕裂風景,反而變成模糊投射拍攝者內在的手段。具體實例便是中平對「發現日本(Discovery Japan)」(以下簡稱D・J)活動的猛烈批判。D・J 是國鐵(今JR)於1964年東京奧運與1970年大阪萬博後為避免旅遊熱潮冷卻而發起的觀光推廣活動。初期的幾張海報(如第2號、第3號),以模糊晃動手法拍攝結合了現代都市女性與鄉村風景的畫面,營造出「美麗日本」、「美好舊時代日本」、「故鄉」��難以具體指認的匿名式、抽象式圖像,激起觀者的旅遊情感。中平尖銳指出:「就如1970年萬博成功地轉移了我們對70年安保的關注,最終讓民族主義獲得歡呼,這個D・J活動亦具有將我們的視線自現實中的種種問題引開,並持續鼓吹民族主義的政治功能。」

對D・J的批判進而演變為對自己過去風格的反思與否定,中平捨棄原先的模糊晃動攝影,徹底排除個人情緒或意義投射,嘗試捕捉事物本來面貌。例如他在1971年巴黎青年雙年展中展出的裝置作品《循環——日期、地點、行為》,每天拍攝並當天沖印、展示,照片填滿整面牆、地板與接待台,營造出多視角、多元空間,對抗「我與世界」這種從單一視角理解世界的西方式遠近法構圖。他於1973年將這些實踐概念化為「植物圖鑑」,主張應該捕捉的是物對人的注視,而非人對物的情感投射。此過程中,中平的照片也逐步由模糊晃動轉為清晰、由夜晚轉向白晝、由黑白轉為彩色。
若硬要借用風景論的詞彙來說,中平可謂窮其一生,不斷切裂眼前出現的風景。然而,當他撕開破爛的面紗、試圖捕捉真實時,那景象轉瞬間又凝固成新的風景,視野再次被不可見的面紗覆蓋。若欲以另一手段再度撕裂,又會有新的風景湧現並阻擋視線。如此周而復始,宛如無盡的貓捉老鼠遊戲……
其實這不僅是中平作家的個人問題,或權力過於強大的證明,更關乎「風景」概念本身的侷限。文學評論家加藤典洋指出,「風景」的混亂來自於兩種相反行為同時被「風景」一詞涵蓋:一是將���地經驗對象化所形成的「風景化」;另一是風景本身被視為觀看對象而廣泛定著的「風景」。依此劃分,中平的攝影終究仍是「風景化」的範例——只是另一種尋找新風景的嘗試。即使是清晰的彩色照、多視角的裝置作品,一旦發表,就會被定型、樣式化、對象化,進入應被觀看的「風景」之列。只要繼續使用「風景」這一概念,我們就永遠無法真正逃脫風景。若真有自由的一刻,那也僅是舊有風景被新的風景取代前,那段短暫的過渡時期而已。
風景的殘骸——回顧展《中平卓馬 火―氾濫》
自2024年2月6日至4月7日,在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舉辦了中平卓馬的回顧展《中平卓馬 火―氾濫》(策展人為攝影評論家暨攝影史學者增田玲)。對這場展覽,我懷有一絲擔憂——是否會將中平卓馬整個人生對象化,作為某種凝固成型的「風景」來呈現?從模糊晃動的攝影風格到「植物圖鑑」的創作,歷經急性酒精中毒導致的失憶,最終成為如純粹攝影機般,持續記錄現實的偉大攝影家——這樣的神話。或者,被視為投入與「風景」之間一場注定無法獲勝(同時也無法完全敗北)的戰鬥之中、悲劇又英雄的攝影家——這種浪漫化的想像。如果將中平對風景不斷切裂的苦行姿態加以通俗化,那他也可能被歸類為「一位不斷逃離陳腔濫調表現的攝影家」,成為另一種陳腔濫調。
然而,這些不安終究只是杞人憂天。毫無諷刺地說,在展場中,我一張也沒有看到能被稱為「如實記錄現實」的照片,也幾乎沒有見到任何企圖偽裝那類影像的展示設計。映入眼簾的,是龐大的風景殘���——中平所切裂、撕成破布的風景面紗的碎片,有的作為「作品」,有的則作為「資料」或「記錄」呈現。

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印象,是因為展場中陳列的,多半並非強調藝術品獨一性與原真性的底片或原始印刷品,而是刊登於雜誌或書籍封面、裝置藝術的記錄照片等——這些反而強調攝影為複製技術媒介之性質的物品。其中甚至包含了一些在二手書店或拍賣網站上仍可購得的資料(雖然可能價格偏高)。這些大量生產的媒體,有些甚至原本就不以長期保存為前提,有的會被隨意翻閱、塗鴉、裁剪。借用電影與電視研究者保羅・格雷因奇(Paul Grainge)的用語,這類媒介可稱為「短暫媒體(Ephemeral Media)」。
“Ephemeral”這個詞原意是短暫、稍縱即逝,在媒體研究中還帶有邊緣性、一次性與可拋棄性等含義。或者,為了更進一步強調這些短暫媒體雖薄弱但仍具有物質性的特質,也許應採用電影與媒體研究者阿梅莉・海斯蒂(Amelie Hastie)提出的「殘骸(Detritus)」概念——原意為「碎片」或「有機堆積物」*。
將中平的照片視為「風景的殘骸」,其意義之一在於,將這些影像作為過去實踐過程中所產生的副產物或廢棄物來對待,有助於避免過度神話化與理想化,同時分析當時人們所處的「權力=風景」的動態樣貌,以及對其各種抵抗實踐的方式。
中平經常選擇以偽裝成他所刊登媒體的方式呈現自己的攝影。舉例來說,在名為〈囚禁之旅〉的報導中,他在看似觀光地的照片角落加上說明文字,例如「就像DISCOVER JAPAN海報中那樣的摩登打扮」、「再次不斷拍攝證據照片,反覆獲得安心」等,對觀光客的視線加以諷刺。
表面上看來,這與中平自己曾批判攝影被用作語言插圖的言論似乎相互矛盾,但他並不執著於原則與主張的一貫性,而是優先因應「權力=風景」每次變形後的樣貌,展開如游擊戰般的實踐——偽裝成敵人、寄生於敵人體內,從內部動搖、破壞之。
特別是當他偽裝成雜誌等短暫媒體時,實際上是在拒絕讓自己的攝影成為具永恆價值的紀念碑,而是鼓勵觀者將這些影像作為暫時性文獻,使用一次即丟,最好在它們凝固成「風景」之前就丟棄。
引入「殘骸」概念的另一個意義,是透過強調攝影的物質性,使本應是個人且僅一次性的風景經驗、或原本抽象且無形的權力得以具體化,從而能夠被收集、組合、改造與破壞。即便只是殘骸,中平的照片也非歸於虛無,而是作為具有短暫物質性的「物」留存至今。若非如此,我們便無從得知中平過去所身處的「權力=風景」為何,也無從理解他進行了怎樣的抵抗。
透過觀看那些具實體的照片——重複翻閱、塗鴉以創造新風景、收集後並列於桌上仔細比較、依時間順序排列來追蹤權力變化的樣貌——我們便能嘗試想像那些殘骸出現之前的風景原貌,或構想出與既有風景不同的風景。透過這樣的「接觸」體驗,我們不只是以知識方式理解歷史,而是以身體實感,體會自過去至今那層層堆積的歷史厚度。這些「風景的殘骸」所堆砌而成的土壤,正是我們當下觀看世界的視角與新風景之所以能構築其上的基礎。
*在這裡,也讓人聯想到阿梅莉・海斯蒂(Amelie Hastie)為說明「殘骸(Detritus)」概念而舉的便利貼(Post-it)例子。便利貼是用來記下靈光一閃或備忘的東西,當完成其功能後就會被丟棄,具備短暫媒體的特性。然而,海斯蒂也關注於便利貼上遺留的無數思考碎片——這些片段如何被解釋、翻譯、拼接,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想法或概念。媒體研究中的「殘骸」亦同樣如此:它們是某種經驗或記憶所留下的知識碎片,透過蒐集、組合與銜接這些碎片,我們得以重建它們在變為殘骸之前的樣貌,以及使用這些媒體的經驗歷程。 出處:Hastie, op. cit. p.171.
10 notes
·
View notes
Text
桃園永大甲級環保公司專營:
1.事業廢棄物處理(廢塑膠,分隔桿,廢橡膠,橡膠墊,橡膠條,橡膠毛邊處理,保溫棉,廢紙,水泥袋處理,廢乾膜,風管,太空袋,廢布,廢纖維,擦拭布,廢棉絮,不織布,泡棉,石棉,隔音棉,玻璃棉,PVC地墊,鋁箔,廢樹脂,樹脂板,離子交換樹脂,PU樹脂,壓克力樹脂,廢濾心,靜電袋,保麗龍,離型紙,廢皮革,編織袋..等事業廢棄物處理)
2.生活垃圾包月清運(垃圾清運,廢棄物清除,生活垃圾包月,工廠垃圾清運,雜物清運,棄置垃圾清運,大樓住家垃圾清運,便利商店垃圾清運,工程垃圾清運,工地垃圾清除包月)
3.廢木材清運處理(廢棧板,廢木板,機械木箱,廢木箱,廢隔板,廢木頭,裝潢板,密集板,木漿板,廢板模,系統家具,廢木屑,樹枝樹葉..等廢木材清運處理)
4.商品報廢銷毀(食品(商品)報廢銷毀、即期商品銷毀,過期原料處理、不良品銷毀,國稅局退稅報廢、衛生局食品銷毀、文件銷毀、保稅品報廢銷毀、庫存品報廢銷毀
洽詢專線;0966581698曾經理
LINE ID:0966581698
掃QR code傳報廢商品照片,報廢商品數量,清運地點,會有專人為您報價服務
https://www.yung-da.com.tw/page/news/show.aspx......
#環保公司#廢棄物處理#生活垃圾包月#工廠垃圾清運#廢木材清運處理#商品報廢銷毀

3 notes
·
View notes
Text
1min,10min,1hr
這個玩法挺有趣的有空可以玩玩看
應該沒人會點進來看吧。
我想畫圖的人都挺瘋癲的,無論是哪種形式總對自己的作品有著執著。
無論對自己的能力有多少信心,但依然會用高度的眼光去嚴格檢視自己的作品。我會的依舊只是理論跟皮毛,對於實際投入去做還差得遠。而正是這份偏執才會轉換為進步的動力,這個過程通常談不上是快樂。
曾經夢過自己出車禍必須截肢右手的情境,夢裡的我挺絕望的,再也不能打喜歡的遊戲,一度賣了手把繪圖板顯示卡來籌醫藥費。那時只剩下領每���月的失能險跟一次性的意外險過活,好沒有生產力。
夢的最後是我在決定賣掉平板前用左手試著畫圖,沒什麼求生意志但依然對畫圖這件事充滿著慾望,矛盾卻又符合我。
我曾以為我活不過30歲,卻度過了2014跟2016兩個消失指數最高的時期。2019套著塑膠袋時,默默想著自己不見的話辦公室的工作沒人能處理完。想徹底消失與透過傷害確認自我存在的衝動依然並存,而看看現在,我都要過下一個生日了。
我想我依然會繼續矛盾的苟延殘喘下去吧。
2 notes
·
View notes
Text
構築活細胞環境:飲食如何從細胞層面支持膠原蛋白的生成與韌性
膠原蛋白的健康仰賴於體內細胞的活力與其周遭環境。飲食正是塑造這最佳內部環境的關鍵,它能為膠原蛋白的精準生成與長效維護提供堅實基礎。
膠原蛋白:細胞活力與環境的結晶與「膠原蛋白最多的水果」的誤解
膠原蛋白,作為人體結締組織的基礎,其品質與數量直接反映了我們細胞的活力及其所處環境的健康狀態。
許多人在追求膠原蛋白健康時,常會好奇「膠原蛋白最多的水果」是什麼,希望能找到能直接『補充』膠原蛋白的天然捷徑。
然而,真正的奧秘並不在於尋找植物中並不存在的膠原蛋白(植物沒有膠原蛋白),而在於理解飲食如何從更深層次——即細胞層面——影響膠原蛋白的生成、維護與修復。
我們的身體是一個動態的生態系統,膠原蛋白的構築仰賴於健康的細胞機能,以及它們能夠高效運作的有利環境。因此,飲食的重點在於提供必要的「養分」,讓細胞能夠自主且高效地完成膠原蛋白的生命週期。
從消化到細胞:確保膠原蛋白營養的「輸送與吸收」效率
飲食中的營養素,首先必須經過消化系統的有效處理,才能被身體吸收並輸送至全身各處的細胞,包括那些負責製造膠原蛋白的纖維母細胞。
如果消化吸收效率不佳,即使飲食中富含膠原蛋白支持性營養素,也可能無法被細胞有效利用。
因此,維護一個健康的消化道,尤其是一個平衡的腸道菌群,對於膠原蛋白的健康至關重要。
飲食中充足的膳食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並作為益生菌的「食物」,有助於維持腸道微生物群的平衡。
發酵食品(如優格、泡菜等)也能直接提供益生菌,進一步優化腸道環境,確保胺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這些膠原蛋白合成所需的「原材料」和「工具」能被高效吸收,並精準地「運送」到細胞內部。
塑造細胞內部環境:提供合成的「藍圖與工具」
一旦營養素被吸收並送達細胞,它們便開始���細胞內部發揮關鍵作用,塑造有利於膠原蛋白合成的微環境。
從蛋白質消化而來的胺基酸,在細胞內被作為構建膠原蛋白的「基礎部件」。
而維生素 C、鋅和銅等,則如同細胞內部用於「組裝」這些部件的「精密工具」。
維生素 C 作為輔酶,能啟動細胞內的特定酶,使其能夠正確地將胺基蛋白鏈進行修飾,這是膠原蛋白形成穩定三螺旋結構不可或缺的一步。
鋅和銅則參與了細胞內外膠原蛋白纖維的交聯過程,這使得新生成的膠原蛋白能夠彼此穩固連接,形成更具強度和彈性的網絡結構。
透過飲食持續提供這些「工具」,能確保細胞內的合成機械能夠高效且精準地運作,不僅確保膠原蛋白的生成量,更重要的是確保其結構品質,從而提升其在體內的韌性與功能。
細胞外環境的維護:降低「結構壓力」與促進修復
膠原蛋白一旦被細胞合成並分泌到細胞外基質(extracellular matrix),它便直接面臨各種環境壓力。
氧化壓力、慢性發炎、過高的血糖以及紫外線曝曬等,都可能在細胞外環境中對膠原蛋白結構造成直接損傷,導致其分解或功能受損。
飲食同樣能為這個「細胞外環境」提供重要的維護與保護。
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如各類色彩鮮豔的蔬菜、水果、堅果和茶等,能夠清除細胞外環境中的自由基,降低氧化壓力對膠原蛋白的「磨損」。
具有抗發炎特性的食物(如富含 Omega-3 脂肪酸的魚類、薑黃等),則能幫助細胞外環境維持在一個低發炎狀態,減少酶對膠原蛋白的過度分解。
此外,避免過度攝取精製糖,是防止膠原蛋白發生糖化反應、保持其彈性的重要策略。
這些飲食策略共同作用,為細胞外膠原蛋白提供了穩固的「生長與維護」環境,從而延長其壽命並維持其功能性。
整體飲食策略:為細胞創造最佳「生態系統」
膠原蛋白的健康,最終是一個綜合性、多層次的「細胞生態系統」問題。單一的營養素或食物無法獨自解決。
一個全面且均衡的飲食模式,能夠同時支持消化吸收效率、提供細胞內部合成所需的精準養分、並維護細胞內外的環境穩定性。
這份飲食策略強調食物的多樣性、色彩豐富度,以及避免加工食品,從而為身體創造一個最佳的「生態系統」,讓細胞能夠在這個和諧的環境中高效地生成、維護和修復膠原蛋白。
細胞的智慧:飲食是膠原蛋白健康的生態系統
總結而言,我們對「膠原蛋白最多的水果」的追尋,最終應引導至對身體細胞智慧的理解。
膠原蛋白的健康並非依賴外來補充,而是源於我們如何透過飲食,為細胞提供一個優化其所有功能的生態系統——從高效的營養吸收,到精準的細胞內合成,再到細胞外環境的保護。
一個滋養全面的飲食,才是支持膠原蛋白持續生成與維護的永續策略,真正實現由內而外的健康與韌性。
0 notes
Text
從自然取材到科技創作,馬修連恩用戶外筆電記錄他的綠色靈感
對長年關注自然與環境議題的音樂創作者馬修連恩(Matthew Lien)來說,創作靈感來自山林、來自風聲鳥語,也來自生活中每一段旅程。而他用來記錄與創作的工具,也逐漸與他的信念靠攏——包括一台能在戶外應付高效能運算的筆電,以及不再充斥塑膠的包裝設計。 Continue reading 從自然取材到科技創作,馬修連恩用戶外筆電記錄他的綠色靈感
0 notes
Text
Cast Bronze Alloy Processing
Processing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of Cast Bronze Alloys
0 notes
Text

【曉言 (六) 阿特blue(憂鬱藍調) 45家NGO組織 保守拜記者溫特斯揭露 2025-3-11】
揭露深層政府的網站很傑出的保守派記者吉米在德州被殺 在這藍州的首都發生這事,讓人覺得非常奇怪 這些地方的保護平安的總檢察長被索羅斯換掉,包庇犯罪 支持索羅斯的檢察官支持犯罪與不起訴,使治安混亂 盜用退休者(都老人居多)來捐款,志工上門調查 是多次捐款,老人們表示很驚訝,沒有錢做長期捐款,他們身分被盜用 這樣的手法很龐大,多年來發放到民主黨人當中,可以推他們的議程 當地好學區很推崇DEI與LGBTQ 如何把幾千萬的移民送到美國,為非法移名提供便利條件 大量資金投入。搞了很厲害的網站支援
有45家NGO組織被資助,阿特blue(憂鬱藍調)全方位資助非法移民入侵
反對川普驅逐非法移民,遍佈全美各地: 1 邊境天使 幫助大規模非法移民,有全天候庇護所,提供航班 提控飛機票費用運人來 2 人道邊界 在邊界提供開車卡車與徒步者飲水站 3 基諾邊境倡議 亞利桑那州大規模非法移民,為被驅逐者提供人道援助,攻擊邊境執法局 4 移民團結組織網路 幫助非法移民轉移地區,開通緊急熱線,避免被驅逐出境 他們都買到消息,今天會到哪裡抓人,把移民轉移找不被抓到, 5 邊境人權網路 開放邊境與主張大規模特赦,幫助組織活動分子與抗議活動 與反對邊境巡邏與協助邊境安全措施,搞大規模遊行,反對川普驅逐的集會活動 給非法移民前來活動 6 希望邊境研究所 大規模抗議活動,反對川普政府邊境政策,幫助與促進非法移民的流動,從這州到那州等等的遷移,創新的應對措施 7 卡羅萊納移民網路 面臨遞解出境的移民,提供法律服務,被遞解的都是犯罪份子,這組織的宗旨是「人人免於被遞解」的偉大目的,犯下天大的罪刑都不能遞解出境,還要留在美國。 8 天主教慈善機構 這個臭名昭彰的組織獲得開發署千萬美元聯邦撥款,把人從南部邊境運到美國內陸,在飛機場會看到非法移民坐飛機到各地,就是他們幫助出錢的,被幫助者不用出錢,帶著黃卡,卡片裝在塑膠袋中,他們能上任何班機,反對移民與海關執法局,使用監視與策略。成立宗旨「在廢除一切拘留之前,他們無法擺脫一切恥辱恐懼生活」目的是要廢除一切形式的拘禁,犯了罪亦不能拘留。積極起訴川普政府,要為面臨被驅逐的非法移民法律服務,及社會宣傳。教怎麼對抗政府。 9 黑人移民保釋機金 承諾所有被AS拘禁居留符合條件的黑人移民都獲得自由,否則我們絕不罷休。 10 加州人權移民領導行動 主張大規模大赦,了解你的活動,向非法移民宣傳,如何避免被遞解出境,有資金積極對抗,致力在全球廢止移民拘留,積極反對川普時代移民���策,包括法案。 11 移民捍衛者法律中心 南加州最大的遞解出境辯護組織,積極遊說法院推翻川普總統的移民政策。運營快速反應熱線,應對海關執法局突襲。抓人的時候要保護這些人。這些服務比對美國公民貼心多了。 12 移民法律資源中心 譴責川普總統的移民議程,承諾努力挫敗川普移民執法優先項目。 13 內陸帝國移民青年集體 為非法移民青年工作 14 內陸移民正義組織 對海關執法局與邊境巡邏行動的迅速反應,包括運營一條熱線,為非法移民提供,被避免遞解出境的資源。 15 全國移民顧問協會 組織面臨被遞解出境的西班牙裔非法移民,提供無償法律服務。 沒有任合法律服務是無償的,看是誰來付錢?對非法移民是無償的,沒有律師是不要錢出庭的,美國納稅人出錢給呂師辯護,非法移民免費被服務。 16 全國移民法律中心正義基金 遊說反川普移民政策。開通快速反應熱線。 協助非法移民被遞解出境。協助非法移民不要被遞解出境的行動,幫助犯法的非法移民,許多機構破壞這些行動。自己人破壞自己人的事情。可以以叛國罪起訴的。 17 聖路易斯谷移民資源中心 18 美國移民協會 批判川普總統移民政策製造恐懼,承諾將對抗川普總統的所有行政命令。 19 移民名單和公民行動 20 移民正義活動全國移民論壇 21 美國移民正義組織 22 佛羅里達移民聯盟 23 移民行動聯盟 24 平等移民權力中心 25 南喬治亞移民支持網路 26 伊利諾伊州移民行動 27 被拘禁移民宗教社區 28 國家移民司法中心ㄩ 29 青年移民權力兒童中心 30 移民服務與法律宣傳 提供無償法律代理 31 移民家庭服務協會 32 全國移民訴訟聯盟 33 路德會移民和難民服務社 這組織獲得數千萬美元聯邦貸款,為非法移民從美國拘留所釋放之後,進入美國提供便利。 這本身就是犯罪活動,所有非法移民在拘禁之後一定是要求他自動離境的,不可再進入美國。至少要離開美國,但是這個組織拿數千萬聯邦錢,幫助這些人觸法留在美國。 34 非洲移民社區服務組織 專門幫助到明尼蘇達州的東非難民。 35 黑人移民集體組織 致力於黑人解放,避免被驅逐出境,幫助獲得駕照 很多州通過駕照上的信息來發放選票,獲得駕照即有選票 這組織專門幫忙獲得駕照,再獲得選票,幾個週的時間就能成為這個州的選民,真正的身份仍是非法移民,是嚴重犯罪。 36 正義與公民聯盟 廢除?主義組織,譴責白人至上主義與父權制與資本主義,支持黑人與棕色人種與土著同性戀變性人等等性方面事情的組織 37 密西西比的移民權力聯盟 新墨西哥的法律中心 38 移民之家基金會 為有犯罪紀錄的外國人提供幫助 39 黑人��正移民聯盟 40 紐約市卡布里尼移民服務社 為非法移民提供無償法律援助 41 移民平等 專門針對LGBTQ,反對拘留他們,為非法移民提供無償的法律援助 專門為同性戀變性人…為愛滋病非法移民提供服務留在美國 合法移民來美國的人都知道,其中有一項是身體檢查,有愛滋病與傳染病者不能進入美國,也拿不到美國身份。治癒後才有可能進入美國。 42 Jackson(傑森)高地移民中心 在紐約,幫非法移民獲得公民身份,避免被遞解與驅逐出境
非法移民需要甚麼? 1 緊急住房與永久住房、子女入學、尋找工作 他們享有的服務比美國移民都全面
川普政府送非法移民出美國,保護美國人,而這些組織拼命作對,保護非法移民利益,傷害美國公民於不顧 最弔詭的是用美國人的錢來做這些事 他們進來很容易,送出去很難,由開發署、阿特blue(憂鬱藍調)、民主黨、全球主義者等來幫助保護他們,全球一盤棋 以前歐洲很難進去,現在也被攻破了 以上45間就是溫特斯揭露的阿特blue(憂鬱藍調)與聯邦資金援助,緊密合作對抗川普政府,這是犯罪組織,司法部必須調查。
1 note
·
View note
Text

上工囉 !2968
0307.25 星期五 陰多雲晚有雨 …….
還好終於沒下雨 ….
起碼在白天都沒下雨啦 ….
昨天跑完第四趟回到公司整理完物件袋沒提早下工!因為感覺天氣不穩回到家吃完飯就在家繼續偷休息!也因為剛好修理機車晚上也不敢偷睡,還一直到十點半老闆要打烊才終於修好,只是還不知道到底有沒有問題?要明天騎車才知道!開始也都還好!結果回程從八里到蘆洲就開始那幾個問題又出現了!
一早鬧鐘叫床後賴床幾分就起來上網回魂三分就到化妝室梳洗整理出來穿好衣服就出門,到公司整理好物件袋就上路,到八里提早24分抵達,第一次進大廳就先把課表數字填寫好再到外面等八點開門再次進大廳很快就離開,再來到蘆洲第一家後就直接走長安到底再轉進九芎後,再從九芎公旁巷子轉和平都還超順,應該有省二三分,也少被公車擋路再轉中山!
接著跑三四五再折返回到第二,因為到第二現在都是我去到之後才開始整理,今天是高帥哥很快就處理好,人帥就是不一樣,再到第六還是走舊路線,因為民族路綠燈不同步,就繞巷子走起碼少等二個紅燈到第六還有四分可以玩鳥抽根煙等九點開門!
就點一開跑還算順,哪知道一離開才到集賢路就遇到紅綠燈不順暢不同步,只能走集賢步往巷子去,於是就慢了!跑完蘆洲最後一家往三重也遇到高速公路口塞車又慢了點,最後跑完就只有比標準快八分!還是會去抽二根菸再回公司 …
回到公司交完袋子就要在門口等新人邱哥第一天自己跑!第一天就慢六分才回,接著跑中山北跟一零一大樓都還算滿順,跑完之後回到公司放好裝備袋就可以回家休息了!還是會在一點左右回公司拿袋子再回家繼續休息!
待到三點多就要出門去跑第四趟也是今日最後一趟三重區的物件了!現在四樓件都先去跑就不耽擱時間,第一第二都沒多等,第三要繞回去補收,再來回去因為等保全一分才出來開門,最後第二家虛驚等十秒!還好後來沒件就可以離開!最後跑完有比標準快四分!
跑完之後回到公司整理完物件袋沒提早下工!回到家吃完飯就七點三分才上線來跑派送!
有馬上來西門加南機場單,前到?只是前面有一單看到去木柵,感覺好像不是好地方,前到興隆二頭景興,看吧!真的到詭地方,後到景興過景中快到底,因為從南機場取餐完騎車到公館後就開始滴水,到景美這邊雨勢還更大些,當然就送完休息了!於是才剛過八點就被迫提早休息!!!
晚上只跑二單1.7分!還好沒接第三單到木柵,不然會更溼透吧!雖然後來到景中才穿上雨衣,只是只有穿上半身,所以下半截也是有點濕濕的,因為後來有拿大塑膠袋遮住保溫袋跟下半身啦!不過好像已經有點來不及。
回到龍山寺這邊去買手搖飲料紅茶加珍珠,帥哥店長一看到我本來是有點訝異?擔心好像沒珍珠了?還好還有?是他把剩下的都裝給我啦!變成珍珠比平常的要多快二倍!哈 ….. 是下雨天的幸福嘛!謝謝大帥哥囉 …. 那店長真的很帥!人也很客氣!!!
今日體重測量58.5公斤至61.0公斤
0 notes
Text
西武現實主義(Seiburealism)
/ Victor Burgin, 1989
四月的東京。在上野公園,櫻花低垂如雲,野餐席遍布其下。啤酒潑灑成水漥,載著狂歡人群的���膠布筏子順著櫻花樹大道漂流(每艘筏邊整齊地擺放著一圈鞋子)。這些瀝青河流的兩岸擠滿觀光客,他們既為櫻花短暫盛放的美感所吸引,也沉醉於花見野餐所展現的景象——櫻花短命的綻放成了這場狂歡的道德藉口、一種死的提醒(momento mori)。櫻花影像被傳輸到西武百貨澀谷店,以環境影像的形式出現在店內各處。透過十二層樓的螢幕、交錯的手扶梯與電梯中,櫻花在商場每個角落綻放;如同富士山的影像(櫻花融化為山景,伴隨著約翰·藍儂《Imagine》的旋律);又或是街上的路人影像,被隨機捕捉,短暫地使螢幕成為千扇窗戶,讓人望向外部世界。(從外頭望上,百貨外牆橫跨數層樓的數位螢幕上,行人可能只看見巨大的魟魚,在海底悠然擺動,然後畫面轉化為像素化的動畫新聞,播報最新的人質危機。)
班雅明(Benjamin)曾視十九世紀的購物商廊為從街道過渡到百貨公司之間的中介階段。商廊——一條室內街道——白天靠天窗照明,這種大片透明玻璃得以實現,乃因為鐵架的支撐使其成為可能。抬頭望去,人們可見白日的雲朵,或夜晚的星空。在西武百貨中,這些鐵框玻璃矩形彷彿已從格子中爆裂而出;我想像它們在電腦動畫中慵懶地翻滾,變形為無所不在的視訊螢幕。在一種與時間無關的均勻冷光照射下,這些螢幕可以顯示雲朵、火星地貌,或任何可用二進位編碼定義的影像。東京位於富士山以東約百公里之處。從江戶時代(1600年)起至明治末年(1912年),富士山仍可間歇而清晰地從市內望見——成為一種固定的時空精神指標(在東京,能望見富士山之地即為「名所」)。如今,建築與空氣污染抹去了富士山的輪廓,至少在肉眼中是如此。新的參照點、新的「山」,在城市中自身誕生,成為僅能從百貨公司中看到富士山的景觀。儘管如此,觀看富士山的現象學經驗仍保留於百貨空間中——人們在穿越商場、從一處螢幕移動到另一處時,如同昔日穿越建築縫隙偶爾瞥見山景一般。
日本人稱為「���讀(tachiyomi)」的行為,是一種移動中、隨機式、斷續式的閱讀方式:翻閱漫畫與雜誌,只是路過隨手翻看,並無購買意圖;或在地鐵上從鄰座撿起報紙隨意瀏覽。安德烈・布勒東(André Breton)曾回憶戰時與賈克・瓦謝(Jacques Vaché)在南特的日子,他們的習慣是「無論正在播放什麼,都隨意走進電影院,看到哪裡算哪裡,一旦感到無聊便馬上離席,前往下一家影院,如此不斷輪替」。如今我們不斷切換電視頻道。(有段時間,在紐約某些餐廳流行「瀏覽式點餐」——這嚐一點、那吃一口。)觀光客也像這樣「套餐式」地體驗文化:在這座城市待兩天,再去另一座城市幾日(就像我如今在這區閒晃,在那區遊蕩)。而日本人不也常被說是「瀏覽」西方文化、取其所需再「本土化」的代表嗎?如果文化本身是複雜的文本,��麼它們如今已成為富裕與閒適者邊走邊翻的文本——無須承諾,只是移動中的一瞥。
在這間西武百貨的書籍部(藏書四十萬冊,我甚至找到兩本由密西根安娜堡的UMI學術出版社出版的超現實主義論文),一整面牆成為了放映螢幕,播放經典好萊塢電影的片段——以主題分類,其中之一是「戰爭」。畫面上,美國轟炸機正準備夜襲(東京曾在戰爭中遭遇毀滅性燃燒轟炸),畫外音堅定表示:「無論敵人藏在哪裡,我們都會追擊。」螢幕右側,在轟炸機飛出畫面之處,擺放著一座展示模型——燒焦的塔樓,其頂部爆炸場景正是電影《魔鬼剋星》(Ghostbusters)結尾的鏡頭之一。
(布勒東初識瓦謝是在1916年的軍方精神病院,當時布勒東是實習醫生,瓦謝是病人。其他病人中,有一人堅信所謂的「戰爭」不過是模擬場景;砲彈是道具,傷口是化妝;死者是從醫學院解剖台上帶來的屍體,趁夜散佈在假的「戰場」上。)美軍轟炸機由畫面左側飛向右側,如同西方的閱讀方向。而在書區翻閱時,我又看到一部漫畫,開頭描繪的是日本轟炸機自右向左起飛。它們先摧毀珍珠港,然後轟炸美國本土。接著,日本士兵踢破美國住家的大門。一戶家庭——男子、女子與一名幼童——蜷縮在客廳中,被士兵襲擊。男子遭殺害。士兵開始撕扯女人衣服,孩子哭喊。一名日本軍官抓起孩子的腳踝,以一個橫跨雙頁的弧線將他甩向牆壁。孩子的臉部從頭顱撕裂開來,飛越畫面,拖出一道墨筆揮灑般的筆觸,讓人聯想到禪宗書法。接下來半頁畫面中,女人遭輪暴(其哀號以英文呈現),最後士兵們聚集起來,坐在倒塌自由女神像的伸展手臂上合照。下一頁,也是最終頁,我們看到裕仁天皇騎馬現身。有人說,東京之所以安全,是因為所有暴力都被收納於這些漫畫中。
布勒東在《超現實主義第二宣言》中曾寫道:「最單純的超現實主義行動,就是手持左輪手槍,走到街頭,盡你所能隨機射擊群眾。」如今,這樣的行為雖然不常見,卻也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現象。有評論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令超現實主義失效,因為現實世界的暴力早已超越藝術所能預見。(盟軍登陸時,超現實主義攝影師李・米勒(Lee Miller)遊走於滿目瘡痍的街道,每扇門像是通往駭人而奇幻的風景。有次她不慎踩到一隻人手,撿起後憤怒地將其拋向街道。)但人們往往忘了,超現實主義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其戰間期的重要使命之一,正是將日常生活中的恐懼與失落加以昇華——轉化為幻想,特別是在性愛的範疇中。
在街頭,人群偶爾會突然分開,使人瞥見某個身影、某張臉,但那一瞬即逝,卻觸動了情慾神經。班雅明稱之為「最後一瞥的愛情(Love at last sight)」。百貨公司則提供這一現象的變體:透過那些輕薄帷幕圍成的小空間,女性離開觀眾群,成為被觀看的對象——不僅為了自己與其他女性目光的觀賞,也為那因帷幕掀開而勾引來的非法凝視所設(羅蘭・巴特曾問:「身體上最具情慾性的部分,不正是衣物掀開之處嗎?」)。我匆匆轉移視線;某些光線在鏡面空間內反射、延遲,在我視網膜上形成混亂(與其說是超現實,不如說更像立體主義),只能依靠記憶,在其中提取出一段熟悉的、被愛的身體片段。班雅明在論述超現實主義的文章中寫道:「在秘儀式的愛情中,女人本身並不重要。布勒東亦如此。他與娜佳(Nadja)親近的,不是娜佳本人,而是娜佳身邊的事物。」我們可以將這種「秘儀��」以臨床術語命名——「戀物癖(fetishism)」。百貨公司,作為商品戀物的神殿,也召喚著佛洛伊德所言的戀物心理。男性漫遊者(flâneur)若欲前往正當之地,勢必得穿越洋裝海洋與香水濃霧的沙漠。他別無選擇,只能進入這些禁忌之地。他的藉口天衣無縫,而內心的罪惡快感則無可迴避。當他在衣架間無意識地翻看服飾時,或許以為自己在為情人挑選禮物,但同時他也正盲目地觸摸著母親的身體。某刻我在西武感到口渴,找到了飲水機,其透明上層水流覆蓋著石礫——彷彿是一段溪流被切割下來,擺放於展示台上的自然部件。
在街道層,有一家以廢墟為造型的酒吧(採用「後末日建築」風格),其立面突出一段飛機機翼,下懸的引擎艙象徵性地讓人聯想到曾夷平越南的 B-52 轟炸機。在奈傑爾・柯茲(Nigel Coates)設計的 Café Bongo 中,「內部空間」衝破與「外部空間」之間的脆弱邊界。在同一個六本木(Roppongi)地區,為時裝設計師安傑洛・塔拉齊(Angelo Tarlazzi)設計店鋪的建築師八束一(Hajime Yatsuka)曾說,他將整棟建築構思為城市的「內部」。班雅明曾評論:「對於漫遊者(flâneur)而言,街道就是他的住所;他在房屋立面間的感受,猶如市民置身於四面牆內一樣自在。」百貨公司已成為那些從榻榻米小房間逃出的富裕難民的共同居所,他們在地鐵裡入睡。在城市各處,人們沉睡的景象隨處可見。男性躺在西武百貨各樓層扶梯轉折處旁的寬大沙發上,看似專為此而設(否則用途為何?),進入沉睡。
在這家百貨公司底下的有樂町地鐵站內,年輕的女性上班族也入睡著。她們從城市邊緣通勤,來回奔波於狹窄的住處與辦公地點,週末則重返澀谷、銀座、池袋,或其他西武分店。她們購買的是三宅一生(Issey Miyake)、Comme des Garçons 等品牌的服飾,而這些品牌對歐美的同齡女性來說幾乎遙不可及。從她們狹小房間出發,搭乘約一個半小時的列車,度過一天如遊蕩者般的生活,徘徊於西武那奢華至極的空間——這些空間透過無所不在的環境影像,開啟通往無限空間的通道。作為來自英國北部工人階級家庭的流離者,我想起了那位較富裕的姑媽家中的「前廳」(frontroom)。那是一間擦得發亮、充滿蠟香的房間,平時封閉,只在打掃或有訪客來時才會開啟。來客可以看,但不能碰,只能站在敞開的門前觀看,而不能踏入其中(這間「起居室」沒人坐,這間「客廳」裡也無人交談)。這房間彷彿是一個全息投影的模擬空間,只為提供心理上的額外生活空間,如同西武百貨所帶來的慰藉一般。在西武百貨,正如其西方對應對象(至少在這方面),家具部就如同無數富人家庭的前廳;彷彿從其原始情境中抽離,再「傳送」到這座城市的樓層中——這座由無數「前廳」構成的城市,雖然沒有牆壁,卻以內部街道相互隔開,主要用途就是用來閒逛(flânerie)。
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曾表示過這樣的想法:既然任何東西都可以被拍進電影,那就所有東西都應該被拍進電影。比起電影,西武百貨更是一場由異質集體所創作的組合展——包括買手、租戶精品店業者、駐場視覺藝術家、圖書管理員、旅行社人員等。這裡沒有「作者控制」或「敘事封閉」的概念(因此也不需要布勒東與瓦謝式的逃避);其組織原則早已是非整體的、務實的、機會導向的。在某種程度上,這場組合也可視為一種整體,由此構成的過程類似於超現實主義者的集體書寫實踐。
西武百貨是超現實主義於後現代階段的作品,一件無盡變奏的作品,由遊蕩者(flâneur)「自動書寫」而成,其對於商品的興趣與對所處空間的興趣無高下之分。(班雅明有句格言:「建築是在分心狀態中被欣賞的。」)
在日本,想看一場重要的藝術展覽,你有很大機率會在百貨公司,而不是美術館看到它。當西武百貨展出尚・杜布菲(Jean Dubuffet)的作品時,東京上野公園內的東京都美術館也於1988年4月開展名為《1920年代的日本》的展覽。我在那裡得知,1923年摧毀東京的關東大地震,被視為日本「機械時代」藝術的開端。布勒東的《超現實主義宣言》與《超現實主義革命》首期,也是在1924年的巴黎發表。在東京都美術館,我發現大量機械美學影響的證據,特別是包浩斯(Bauhaus)對視覺藝術——攝影、繪畫、建築、工業設計、電影、劇場設計、時尚等的深遠影響。同時也能看出德國表現主義的廣泛影響,尤其在劇場與電影領域;而隨著1920年代結束,愈來愈多政治啟發下的「寫實主義」創作開始盛行。然而我幾乎找不到任何關於超現實主義的明確跡象。並沒有理由認為當時的日本在1920年代對於超現實主義的了解會比其他歐洲美學運動來得少。1970年,瀧口修造(Shūzō Takiguchi)——在布勒東與艾呂雅所編的《簡明超現實主義辭典》中被列為「超現實主義作家」——曾寫道:「在日本,從未出現過像法國那樣的超現實主義團體。」我無法判斷超現實主義在戰間期或今日的日本意味著什麼,也無從推測它未能代表什麼;我確定的是,它的意義絕對與我自己的理解不同。許多超現實主義研究者認為,這場運動的編年史應該終結於1968年五月事件。而就在同一年,一個法國電視台團隊前往東京郊區採訪三島由紀夫。他是傳統價值的擁護者(兩年後,他將以近乎完美的切腹行動實踐他的理念),當時他住在一間宛如法國蔚藍海岸別墅的宅邸中。一樓以十八世紀法國風格裝潢,而樓上則採用現代國際風格設計。三島說道:「在這裡,只有看不見的部分才是日本的。」
7 notes
·
View notes
Text
1.永大環保公司專營廢塑膠,廢橡膠,橡膠墊,橡膠條,橡膠毛邊處理,廢輪胎,保溫棉,廢紙,廢乾膜,風管,玻璃纖維,太空袋,廢布,廢纖維,擦拭布,廢棉絮,不織布,泡棉,石棉,隔音棉,PVC地墊,鋁箔,廢樹脂,樹脂板,離子交換樹脂,PU樹脂,壓克力樹脂,廢濾心,靜電袋,保麗龍,離型紙,編織袋..等事業廢棄物處理。 2.食品報廢銷毀,商品報廢銷毀,過期原料處理,國稅局報廢,衛生局銷毀,文件銷毀,保稅品報廢,庫存品報廢銷毀。 3.垃圾清運,廢棄物清除,生活垃圾包月,工廠垃圾清運,雜物清運,棄置垃圾清運,大樓住家垃圾清除,便利商店垃圾清運,工程垃圾清運,工地垃圾清除包月。 4.廢棧板,廢木板,機械木箱,廢木箱,廢隔板,廢木頭,裝潢板,密集板,木漿板,電木板,系統家具,廢木削,樹枝樹葉等廢木材清運處理。
洽詢專線;0966581698曾經理
LINE ID:0966581698 傳廢棄物照片,廢棄物數量,清運地點,會有專人為您報價
2 notes
·
View notes
Text
選擇適合自己的西洋書法工具(點尖篇)
銅版體、史賓賽體、摩登體
(由上至下)


在上一篇文章介紹了能用來書寫銅版體的五種工具,若你想學習銅版體和史賓賽體,這是屬於中高難度的字體,並且有嚴格的書寫要求,若你想要寫出最正統的美字,初學者強烈建議從點尖沾水筆開始學起!
雖然使用上麻煩了點又有刮紙感,但點尖沾水筆能夠呈現的精緻度、出墨流暢度比彈性尖鋼筆好上許幾倍,價格也親民得多,不怕弄壞!
反正沾水筆筆尖本來就是消耗品、壞了換新便是!
點尖沾水筆
(筆尖NT.40~NT.200)(筆桿NT.150~上萬元)

點尖沾水筆的種類實在太多了,這裡就只介紹較多人推薦的幾種。如果你從未接觸過點尖沾水筆尖,建議你可以軟、中、硬各入手一支試試手感。
軟:Brause No.361速記尖、Hiro No.40、Manuscript Leonardt Principal尖、Gillott 170、Hunt 101
中:Manuscript Flexible Shorthand尖、Gillott 303、Gillott404、Gillott 1950、Hunt 22B
硬:Zebra G尖、Nikko G尖、Tachikawa G尖、Manuscript Decorative Fine Point尖
點尖沾水筆搭配的墨水首推胡桃墨水,不易洇墨,可以寫出細細的髮絲線。 鋼筆墨水在控墨上較胡桃墨水差一點,若家裡有寫樂四季織、Waterman、百利金4001、Manuscript 鋼筆墨水,也可權充替代品。
斜桿沾水筆桿
(NT120~NT.5000不等)
英文書法的筆尖有各種尺寸,購買時需要特別注意筆桿和筆尖是否能相合,否則可能會有無法裝配的情形發生。

學習銅版體(E.S.)、史賓賽體時會使用到這種筆桿!
優點:省力好握、書寫時容易掌握字體的斜度
缺點:���一定和每種筆尖相合、需要自己調整法蘭的鬆緊以適應不同規格的筆尖
若擔心筆尖不相容的問題,我推薦去水占文房、賈絲筆咧的實體門市選購,他們都能幫顧客調整。
直桿沾水筆桿
(NT.80~NT.500)

是書寫摩登體、銅版體(Roundhand)、繪製點間花鳥裝飾會用到的工具,另外在上個平頭筆篇有提到能和平尖沾水筆尖通用。
畫面上深咖啡色那支Brause沾水筆,被我粗魯地對待後可以和Zebra、Nikko、Brause、Manuscript、Speedball的筆尖通用。
彈性尖鋼筆
(NT.450~NT.40000)

在介紹彈性尖鋼筆之前,非常重要的三件事!
普通的鋼筆不能壓!不會彈!重壓用力寫就壞掉!會壞掉!
請熟練點尖沾水筆再來,彈性尖鋼筆有滑順的銥點,不像沾水筆寫錯方向立刻有強烈的刮紙感,日積月累下來筆就寫壞了!正確的運筆方法請見這篇。
並非所有的彈性尖鋼筆都是設計作為書寫花體字用的,所以就算是彈性尖鋼筆,下手也不要太重!
我勸過你囉~
彈性尖鋼筆的魅力非常吸引人,彈性、寫感滑順、方便攜帶。
但在書寫花體字方面,大部份的彈性尖鋼筆的細線都不夠細,而且出墨多多少少都會有空心字的問題,差別在頻率多寡而已。使用流動性較好的墨水可以稍微改善。(如百樂、藍濃道具屋、Waterman、J.herbin)
我在剛入坑時收集了幾支彈性尖鋼筆,但到了現在,還是覺得使用點尖沾水筆書寫花體字較順手。
以下由價格低到高介紹,古董彈尖筆不易購買,就不介紹了:
越南KIMNGOCPENS彈性尖鋼筆 (NT.150)(中軟)
夭壽便宜!這一支嚴格來說是越南的沾水筆尖,裝在金豪或是其他便宜的鋼筆身上。先把最大的缺點說在前:它沒有銥點,非常刮紙!這刮紙不僅僅是個人感覺層面,而是能在寫字時把紙毛刮起來的程度。 我知道便宜這點讓很多人躍躍欲試,但我曾在幾堂寫字課上給同學試寫,大部分人都無法接受這種刮紙感。 除去這個最大的缺點,它的筆尖較小,所以能寫出的線條寬度也相當有限。但優點在: •出墨順暢,較濃稠的墨水也可用,不會寫出空心字。 •可以寫出非常細的細線,堪比髮絲。 •可以劈開的粗細有限,新筆大概1.5mm就是極限了,表現不如沾水筆G尖,需要馴筆。
金豪鋼筆改彈性尖 (NT.450)(軟)
這隻嚴格說來不算是彈性尖鋼筆,它是店家將沾水筆尖鍍膜改造後的鋼筆。它有供墨不及的問題,非常容易產生空心字,且因爲筆尖本身是沾水筆尖,太久沒有拔下來的話,筆尖還是會鏽蝕的,便宜歸便宜,個人覺得不是很理想的工具。
F.P.R.彈性尖鋼筆 (NT.450~NT.900不等)(硬)
有著印度筆特有的塑膠臭,味道強烈!這股臭味不一定每個人都能接受,多洗筆日子就了會散去。 對於我這手無縛雞之力的弱女子(妳好意思!)來說,筆尖實在太硬了些,需要請人將筆尖兩側稍微削去一點,才會較軟較好寫,水占文房有販售改軟的版本,售價會在NT.2000上下,價格實惠,個人覺得用來書寫花體字是不錯的選擇。 如果選擇活塞上墨的筆款,搭配流動性佳的墨水,空心字的情況會減少。 氣密性不好,三個禮拜以上不使用要整支筆洗乾淨存放,以免墨水乾掉結塊。
鯰魚彈性尖鋼筆 (NT.1000~NT.1500)(硬)
和F.P.R類似,也是一支印度臭臭筆!臭味不一定每人都能接受!筆尖一樣很硬! 印度臭臭筆的臭味很驚人,放在筆袋裡會整個筆袋染上那股臭味! 出墨很洶湧,所以空心字的情況也較少。 氣密性不好,三個禮拜以上不使用要整支筆洗乾淨存放,以免墨水乾掉結塊。
白金3776細軟尖鋼筆 (NT.2500)(細軟)
這支並不是彈性尖,是細軟尖,並非設計作為書寫花體字用,能劈腿的寬度很小,使用不當容易錯位,不建議初學者用來寫花體字,所以我除了演示外,私下書寫時壓筆我都盡量小力、壓一點點看得出粗細變化就差不多了。 筆尖很細,唰唰唰的寫感很過癮,氣密性非常好,號稱蓋子蓋著兩年不寫仍能一筆出水,所以帶出門很安心。
水占文房彈尖鋼筆 (NT.2000~NT.9000)(軟)
大推!特推!水占文房只要出了新的彈尖鋼筆我必定會去收集! 這家出的彈尖鋼筆都是特別改尖作為書寫英文書法專用的,因此銥點研磨得比較小,寫字是一定會有刮紙感的,需要特別注意不適合作為書寫中文之用。 筆尖粗細、彈性都改得相當卓越,出墨量和回彈力道都改得很好,個人認為是所有的彈尖鋼筆之中最適合用來書寫銅版體、史賓賽體的品牌。
百樂Custom 743 FA尖 (NT.7800)
百樂Custom 742 FA尖 (NT.5300) (軟)
在現代鋼筆中算是很軟的一支,若你追求筆尖軟綿綿的寫感,這兩支是不錯的選擇,743的供墨較742好,話雖如此空心字是難免的,需要搭配流動性較高的墨水書寫。 它的銥點較大,無法寫出精緻如沾水筆般的細線,所以後來我請專人幫忙研尖,讓筆尖的細度符合書寫銅版體的要求。 氣密性佳,適合隨身攜帶。
百樂 Custom 912 (NT.5200)
是我的新歡!軟硬適中,回彈力度剛好,有助於寫出穩定的線條。 同樣有銥點較大的問題,所以拜託水占文房的老闆娘替我研尖,其他的部分不用調整就很合我的意了,所以常常帶這支筆出門工作。
百樂Elabo SF尖 (NT.6500)(細軟)
較FA尖硬一點,寫起來反饋感佳。 我自己覺得彈性方面的確像細軟尖而非彈性尖,所以我自己私下寫的時候並不會劈得太開也不會太使勁,也會特別注意書寫的角度,以免錯位或是彈性疲乏。
好了,半途我要提醒一下。
個人認為純粹以書寫花體字而言,完全沒有必要購買萬元以上的鋼筆。
除非你是以收藏為目的或是特別喜歡下列品牌,不然初學者真的沒必要。
Aurora 14K 彈性尖鋼筆 Flex F (NT.12000)(中軟)
供墨方面也做得很不錯,空心字的問題很少出現。 筆尖中軟,可惜回彈力道不佳,寫中文很適合,寫英文需要多一點時間適應。 銥點較大,無法寫出精緻如沾水筆般的細線,但光供墨順暢這點,就已經讓我很滿意了。
WAHL-EVERSHARP DECOBAND 永鋒飾環系列 OVERSIZED 14K金 氣壓上墨鋼筆 (NT.27250)
筆尖很有彈性、回饋感佳,寫起來非常柔滑,供墨也很順暢,空心字問題很少出現。 銥點…實在太大了,若不改尖實在不符合花體字的書寫要求。 筆身…非常大支,簡直像一支棒子!我的手較小,有點hold不住它。 價格.也不怎麼可愛,其實買了之後就後悔了~
萬寶龍Montblanc 149 (NT.3,0400)
再說一次,書寫花體字完全沒必要購買這麼高價的鋼筆,因為目前市面上大多數的彈尖鋼筆銥點都很大,若是書寫中文,那麼這支是寫感絕佳的鋼筆;但要書寫英文書法銥點就需要研細一些……特地買了三萬元的萬寶龍鋼筆,還給人家改尖? 這就折損品牌價值啦!沒事瞎折騰什麼呢?
0 notes
Link
0 notes
Text
28 Dec, 2024
【自我歷史的辯證】
“Ego-historie”,自我歷史。系上一位從法國回來,我很喜歡的老師經常在史學史提的概念。自我歷史作為一種方法論,旨在建立個反思自身歷史的基礎。 隱喻地說,這個基礎位於歷史實踐與歷史學者所持有的哲學、存有思想體系之間,並能夠將其相連線。 但此基礎絕非僅是基於個人的;更多地由種族、性別、世代和國家等集體歸屬、認同決定;於是它優劣的兩面性取決於「自我反思」究竟做了多少:個體必須要承認自身為個人與集體的結合。抱持著這般認知後,在自我歷史中,歷史學者的客體和主體/(研究)主題和角色才終能融合。
28 Dec, 2024,年末大清算。我應該只有今天有這個資本將近日的日子做整理,吃完第一餐(雖已經是下午三點)後馬上回到床上打開電腦,開始斷斷續續的紀錄。
這個資本包含時間與心靈的餘裕,現在是學校表定放假的第一個禮拜,我結束幾堂考試、口頭報告和紙本的繳交,但也還有三份研究,忙裡偷閒、堅定要渡耶誕歲末所以硬生幫自己挪了幾天空閒,拋棄文字、外界資訊,睡得飽了後,身體才有重新運作的感覺:又開始做很多的夢;半夢半醒時,視界與意識間一些模糊的「覺」終於再現,創作的衝動要衝破身體。
「創作是需要衝動的。」前幾日和 A-Deng 從部落回家時我這樣說。
而這樣的衝動又是建立在自己與外界良好的關係上,我一直認為學術研究正是在我的生命裡切斷這層連結的主兇,我無法很好的平衡我的邏輯世界與感官世界,多數時候只能擇一,並在轉換狀態時花上很長的時間。「你真的可以做到完全屏除感受嗎?」A-Deng 問道。我想是可以的,很多東西可以被埋藏地很深或直接忽略,它們會躲在我腦子後烘烘的,或暗示或叫囂,我只需要幾次深呼吸、幾場睡眠跟嘔吐就可以說服它們,多等幾個月;但我們之間沒有建立太好的知情同意權,它們並不知道,幾個月後的它們可能早已變形。
「你的文字很不錯啊!是林榮三那種風格的。」
我不知道,林榮三風格是一種稱讚嗎?我承認有一段時期我揣著自己寫的散文躊躇是否該寄出試試,到頭來我還是覺得自己寫的東西太具結構、太匠氣,18-21歲的那段時間裡,我總是為了自己沒有書寫天賦而氣餒,看過太多天才的文字,也明白自己行文熟練卻欠缺靈魂的緣故。對文字精準地掌握來自⎯⎯從幼稚園起每日誦著的三字經、弟子規,從不意外自己對文言的迅速理解,當童年寥寥無幾,你就會在對著冰箱罰站的三十分鐘裡苦命拆解三三方塊裡,每個字的意義以及上下關係。在一個連續上不知道多少代教育程度始終只有國小、國中的家庭生長,父母死命鞭策要我能飛多遠就飛多遠;不知道從哪時起,我開始也拼命想逃離我的故鄉,卻又矛盾地不想失根。我還沒論婚,卻逐漸像個外人,outsider。父母會在吵架時對我說:「不要拿你在外面學的東西跟我辯」;回家的時間越來越少,總是睡一覺就走,我的櫃子開始蓋上防塵塑膠布,像旅館。游離過太多地方,彰女宿舍、八卦山下的小套房、基隆中正區、大一女、浦城街、晉江街,之前室友怪我對於公共空間的建立無所貢獻,因為我總是在搬,我不說是搬家,就只是搬,搬了12345次,留的除了貼身日常用的,早就都丟在路上了。
刺了一棵柏樹在右大臂,之前去買義式冰淇淋的時候老闆指著它說是 broccoli。那是我從小長大地方,父親在那幾年園藝業很賺錢時跟著風潮種了許多柏樹在後院爺爺留下來的田,到現在一棵都沒賣出去。但它們都還是種在土裡、自由生長的,這麼好些年,根可能早已在地上結成了另一道風景;我的,根,在盆裡,因為我是被這個家形塑的,唯一能做的只有向上長出不一樣的樣子,想盡辦法叛離。所以,我也想創造自己的家,不是我爸媽苦心經營的,是在自己的網路裡,跟重要的人一起搭建的地方。跟涵、多聊電影時,發現我們都曾經歷過那個,大量暴食電影的青春期,搭配的通常是一個很痛苦、撕裂、快死掉的狀態。在那個狀態之後不可能不討厭獨居(蝸居),那不是一個喜愛孤獨的人就能做到的⎯⎯還是無法回到重考那年的套房,清楚記得有多少個夜晚我眼淚橫流躺在床上想就如此結束一切;用現在的印象來說,那時的自己被漬得脫水,小小地掛著,”寂しい(sabishī)”空虛時嘴裡總愛念,雖然根本沒學過日語,空虛、匱乏、寂靜⋯⋯辭典裡這樣寫,還說是三種狀態的表示:
①失去原有的人物或物品,或欠缺渴望的人事物,無法滿足內心。
②感到孤獨。
③人煙稀少、死寂,令人感到不安的寂靜。
於是今年秋天與室友齟齬的時期無比痛苦,感覺新的舊的都在崩蹋,寂しい、寂しい、寂しい⋯⋯唸個一千次都不夠表達。但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顧影自憐,「一個死人是謀殺,一批死人是歷史。」我喜歡的電視劇“Bones” 裡在一樁辨識黑奴買賣沈船名單的案子裡這樣說。有時也不一定是件數問題,還跟代表性、或到底處在「交織」(intersection)的哪個位置、或結構到底壓在你身上的力量有多大相關。曾經拿這個概念去堵過一個人的嘴,自那之後我也變得很少談自己的情緒、創傷,年初的時候系上有許多事發生,公私之交、馮的愛情之亂,我們幾乎一週喝兩次,次次醉到凌晨,回家倒頭就睡隔天匆忙洗漱後再拖著茫茫身軀到學校繼續聽課,我以為我們藉此建立了什麼,家庭創傷、情感困惑或八卦,再到社運現場。發現我有點太想融入他們的圈子了,臺大生的圈子,原本不是這樣的,問原因的話可能是我也想做點實際的事,我佩服他們的行動力,也發現這是個由人際網路生成的市場壟斷,所以我必須加入。
圈子裡的大家都來自第一志願的資優班,高中就參加人社營接受最正統的學術知識,知道誰是 Franz Boas、Bronislaw Malinowski;什麼是社會主義、資本論?他們早早擁有足夠的資源,以清晰考慮自己的未來。暑假在同樣的營隊當助教時訝異於這些系統相承小孩的世故,這種世故並非鄉下孩子的早熟,是一種已瞭然全世界的自信與不畏懼,我逐漸了解為何馮總是在短講時宣稱自己是臺大的知識份子、而知識份子有種義務要站在街頭。但我並非這樣來到這裡的,一切都是在蒙昧黑暗中碰壁摸索,像個瞎子,摸到什麼就抓、抓了就嗅、生啃;甚至甚至,我對於「社會主義」、左派路線的啟蒙來自位沒有性別意識的性騷擾慣犯口中,我該如何自陳我的虧欠?或我的虧欠是什麼?還在問自己。小官問說,為什麼我能知道這麼多事?活網能活到這種程度?我跟她說,絕對可以,網路對我這個邊陲的千禧世代是個太好的工具,以此過濾、得到了太多資訊,從幼年便是如此。
【田野地的關係、與人溝通】
這個學期,因為修了一堂音樂學、人類學的課有幸跟新北的一個部落聯繫上,在課堂之後受到邀請又去了一次部落。沒想到卻是陷入無措狀態的開始。我的主要聯絡人跟我說他想介紹一些朋友互相認識,坐定後才知道是兩位做板模的「兄弟」,他們是親兄弟沒錯,過去也是真的混兄弟的。報導人要我趕緊把握機會問問題,「不是要做文化研究?這是很好的題目啊!」我沒想到到了田野地會自動有人把題目送上來,而且兩兄弟並非部落裡面的人,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因為怕冒犯什麼都說不出口,我的習慣是,喜歡在旁邊觀察一陣子才有所行動。
這種把題目送上來的狀況在整個夜晚持續發生,A-Deng 結束工作過來時,我們聊著天,Kina 剛從她姊姊的婚禮上過來,拉著 A-Deng 就問:她弟弟罹癌快死了,能不能拍個她弟弟的紀錄片?A-Deng 賊賊地轉頭就把鍋甩給我「臺大歷史系」、「很優秀」,Kina 馬上把臉貼在我跟前,問我如何,考慮看看、考慮看看,我重新考慮的是田野地與研究者、拍攝者的關係。為何那麼渴望凝視?(從自身的經驗我會說因為從未被看見)在從部落回家的路上我問 A-Deng 他每次來到部落都得面對這種期望嗎?他肯定回答,說但是在攝影機舉起的時候他們又開始顧忌這不能拍、那不能拍,或者在紀錄片撥出後認為不是自己想像的樣子而生氣。
但情況很快就轉成另一種困惑與無措。因為除了這種外者「凝視」的權力關係外,我不知該加入還是反對這場域裡面的性別互動:我是「女生」,所以報導人覺得他有責任要保護我的安全;我是女生,所以會被開合不合適當伴侶、可以當小老婆的玩笑。該笑還是該生氣,你說這是一種紅利嗎?我用一種身段喝兩口酒笑一下就可以打入這個聚會,但這是個相對開放的部落,就算今天是個男性研究者來到這裡,相信他們也有變好的方法,或許是 buddy—buddy 的大醉一場,應該不需要像Clifford Geertz 一樣在鬥雞局被取締十一同跟著當地人逃竄才被認同。更何況這種局面也不是一種認同,他們會說,我認識很多漢人嫁到部落裡後⋯⋯,我怎麼在這裡還是被當成未來新娘呢?
人類學總教後進的學徒如何警惕自身與研究對象的權力關係⎯⎯如何進入田野、如何離開?講的都是信任的建立與關係的持續性。但學徒自身的安全、在場域裡身心的不和諧,如何避免引發傷害也該敞開來好好談談,或許這是在告訴我該去實際修些田野方法了。
【「隨便」的概念】
多是個很會問問題的人。那天他問我,對於「隨便」這個概念是怎麼想的。我說可能國小、國中時也會對「性」有種保守/髒的認知;高中開始覺得批評女性聽起來不怎麼舒服,不過要到這兩年才從身上長出些力量,試著去踩社會對這條線的想像。
今天散步時突然想起,人生中第一個被攻擊「很隨便」、被造黃謠的女生。她是我國小中年級時的好友,雖然高年級不同班之後逐漸較少聯繫,但記得某天大家都在耳語「小昕在廁所��躲避球隊的學長做愛」,一個小學生如何想像性愛?大概就是插入、摸胸部跟咿咿喔喔的仿聲,你可以說大差不差,但也可以說差得可遠了!至少我在知道的當下嚇壞了,沒想過自己的朋友是「這樣的人」,至於是哪樣的人,自己也説不清,可能是擔著「小孩媽媽」的恐懼而覺得性是髒的、不好的;以現在來說,第一反應可能更多的是馬上關心:整個性的發生是安全的嗎?是否有被強迫?愉快嗎?什麼感受?應該多跟他站在同一條線上,而非疏遠,後來的我們真的就毫無聯繫,一段被蕩婦/聖潔二分概念摧毀的友誼。
「我是個很隨便的人嗎?」我從未這樣想過,因為從本意出發我本身就帶著挑戰、試探。母親在電話那頭氣得大喊:「你到時候吃虧就知道!」到底要虧什麼?她說,女孩子怎樣都虧!我看起來倒是怎樣都賺,得到的都是經驗與體會,不只是身體上的爽或不爽,更多的是觀察與來回互動後觀看世界與反身看自己。有的人會說,那這一定要是透過性緣關係嗎?當然是不一定,我又不是只在實踐性緣,只不過,被在乎、放大、觀看的是我的性緣關係而已,我互動裡千絲萬縷的被捨去,最後只看見性別符號與交合,那我只能說,你的世界還真是個大妓院。(我累了,不知道怎麼收筆,只想到 Friedrich Dürrenmatt 的 Der Besuch der alten Dame 中 Claire 大喊:「這個世界既然把我變成一個娼妓,我就要把整個世界變成一個大妓院!」)
當然當然,我也深知性解放派完全奠基於知識門檻。(21 Feb, 2025,想到李小江在訪談裡說:「女權(性)主義在我們這個社會中最理想的生存空間主要有兩個:一是大城市中的知識女性,她因此有較多生活方式的選擇,可以獨身,可以做同性戀;還有就是在文本中,作為一種批評方法,它很犀利,有開疆拓土的作用。」)
0 notes
Text
關於掃墓
外公外婆過世的時候,我人都在國外。
外公是2011年的四月走的。享耆壽92歲。我記得很清楚因為那年情人節,我正式搬到美國中西部,開始研究所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兩個月後,馬董高董蒞臨探親,卻在抵達的隔天就接獲了外公離世的噩耗。
老實說,我已經記不清當年實際發生了什麼事。高董多年後憶起往事,只說當時人已經不在了,就算倉促返台也無濟於事。於是理性地決定還是按照原定計畫走完行程再回去處理後事。我對於接下來幾天的日子是怎麼過的毫無印象。最讓我耿耿於懷的,是我怎樣都想不起自己到底有沒有做什麼說什麼安慰高董。
高董極度自律,個性堅毅,從不示弱。雖然主日聚會常常唱首詩歌就能一秒落淚,過年期間為著各種代辦事項忙到昏天黑地,容易失去耐性一秒炸鍋暴怒,但其實高董並不是一個情緒溢於言表的人。會不會是因為這樣,再加上外公也算是壽終正寢,而讓當時的我誤以為高董對於父親離世而自己不在身邊的事情在第一時間就已釋懷?
但事實上,高董卻是心有餘悸的。外公雖然高壽,卻還是走得突然。直至今日,高董依舊耿耿於懷,當年之所以安排美國遠行,也是因為外公狀況看似穩定。怎知前腳才出門,外公就出事。在那之後,好多年高董不曾再訪美國,守在外婆身邊,貫徹孔子教訓:父母在,不遠遊。外婆晚年失智,日益退化,有時認不得高董是誰。即便如此,高董依然盡心盡力照顧外婆,聘請看護全天候隨侍之餘,每週更是親自買菜送菜,確認外婆三餐營養均衡,有乖乖吃藥,飯後也有按時起身運動。
高董是在欣賞京劇表演,中場休息時,發現多通未接來電,才得知外婆送醫急救不治。那是2015年的四月,外婆享壽88歲,那一年我成功轉職,才剛落腳紐約。
記不得自己有沒有主動表達返台參加外婆追思禮拜的意思,也想不起是不是被高董勸退,又或者從頭到尾就不曾打算為了外婆快閃台北一趟?
我從小跟外公外婆並不是特別親密。雖然每週固定會全家聚餐,但對兩位老人的記憶非常模糊。依稀記得自己五、六歲時,是此生唯一留著過肩長髮的階段。那時常在外公外婆家被高董點名表演當年『潘婷Pro-V洗髮精』廣告中甩動秀髮、回眸一笑的動作,逗得全家人都笑到不行。
外公集郵,家中有好多本收藏了來自世界各地郵票的集郵冊。等不及想長大的我,可能覺得集郵是一個非常大人的高級嗜好,一度有樣學樣地開始集郵。但小小年紀根本沒人寄信給我,只好攔截爸媽的信件,小心翼翼用剪刀將信封一角剪下來,再仔細泡在廁所洗手台,洗去膠水讓郵票完整剝落,再曬乾收藏。長大後才發現,外公家的電視櫃裡,塞滿了歷史悠久的黑膠唱片收藏。我又再次拖外公的福,栽入了另一個既大人又高級的嗜好。
外婆很時髦,長年蓄短髮,但燙捲後竟能替身材嬌小的她增高個五公分,也是奇觀。記不起跟外婆單獨相處的時光,只聽說精通英語、上海話、福州話的外婆曾企圖在計程車上教二哥說英文未果。由此可見,高董的堅毅大膽、從容赴義,是基因使然。
這些年來,高董常常會提及,童年時是如何遭受外婆的苛待。小學三年級就要獨自去菜場,一個人大包小包的把食材扛回家。從菜場回家的路少說也要走個半小時。高董形容自己連個菜籃也沒有,只好徒手扛貨,稚嫩的掌心被塑膠袋割出一條一條先白再泛紅的勒痕。走不動了,東西擺地上,但也只敢喘大氣個幾秒鐘,馬上又得再出發。當年家中沒有瓦斯爐,不管是要做菜還是燒水洗澡都得先燒煤球。自己跟大姊負責煮飯,但有時貪玩忘了時間,要嘛把飯給燒焦不然就是連火都還沒升,外婆下班回家發現,免不了挨一頓揍。
即便如此,高董依然自責,都已經守在台北了,最後一刻竟然還是沒能陪在外婆身邊。
今年小年夜,隨高董馬董和阿姨們去掃墓。在金山的冷風中,我們一行人手忙腳亂地拆封三阿姨購買的美麗菊花。表弟自備直笛,在一邊吹奏『奇異恩典』。表弟大口大口吸進冷空氣,用苦肉計替我們換來live音樂演出,沒想到吹到後來他竟然病到鬧肚子,差點要錯過初二大餐。在外公外婆的墓前,大阿姨按照慣例開口祝禱。她提及了外公外婆墓碑上的碑文『安息主懷,好得無比』。我挽緊高董的手臂,忽然之間一陣鼻酸。想到當年錯過的不是外公外婆的喪事,而是錯過了挽著高董的手陪伴她走過人生的低潮。
身邊的高董傳來了吸鼻子的聲音。我不知道那一刻是什麼觸動了她。她後來跟我說很多小時後心中的傷口,現在都被上帝用奇妙的方式療癒了。雖然現在依然會有提著大包小包在路上氣喘吁吁的時刻,但如今可有搭計程車的選項了,她得意地說。從嫁過來的那一刻,所有大姑小姑都震懾於她的臂力。個頭明明沒任何一個馬氏姐妹們高,但不管是身體,抑或是精神上的負重力,高董沒輸過任何人。這一點,雖然實在不該算是外婆的『功勞』,但確實拜賜於高董那些年的勞其筋骨。
或許是自信所有兒時的傷痕都在復原中,高董追著問我,有沒有造成我的內傷或童年陰影?對多數母女來說,這應該是一道陷阱題。有一丁點求生慾的人,應該會疾呼我的童年真美好。不過童年美好和有沒有內傷兩者是可以同時成立的。我想想高董的童年,看看現在的她,忽然之間覺得,人生中的創傷,只要勝過了,它就成為你的養分。雖然誰都不希望在人生路上跌個鼻青臉腫,更不是鼓勵大家去感謝那些傷害過你的人,但講得更白話一點,那些殺不死你的東西,只會讓你變得更強大。
若沒有那些年和外婆的相愛相殺,高董不會是高董。
為著以前現在和以後每一個能和高董相愛相殺的時刻獻上感謝。
0 no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