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mgik
#古有秦汉用隶书
niteshade925 · 2 years
Text
Why the argument of "which system of written Chinese is the 'right' one" is kinda pointless:
All 12 characters below are different forms of the character 剑/劍/jiàn (means double-edged single-hand straight sword) that have been used throughout history. Which one is the "right" way? :P
Tumblr media
99 notes · View notes
choubb-blog · 1 year
Text
淑女今文古文和伪书
关雎有“窈窕淑女”之语,毛传“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郑笺“言后妃之德和谐,则幽闲处深宫贞专之善女”,传笺皆指淑女乃后妃善女也,说文“善:吉也。从誩从羊。此與義美同意”,吉義美皆大人归葬之象,可知“淑女”当有关亡人吉凶,淑以求吉,其意或某人求女淑善,或女求某人吉善,以祈善终,反义词“不淑”之意至今清晰无误:不良,不幸,皆指亡人不能善终也。 文中之女字当汝字异体。先秦今文,言女乃言汝也,或男或女,并无性别之意,女/汝有还有小人鄙人之象,金文之象乃双手交叠于前而跪也,乃言其人臣服位低之意,僖公六年“許男面縛銜璧”之面缚即此双手在身前交叠之身姿以示臣服,所缚乃其双手也。尧典“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揚側陋。」師錫帝曰:「有鰥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聞,如何?」岳曰:「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姦。」帝曰:「我其試哉!女于時,觀厥刑于二女。」釐降二女于媯汭,嬪于虞。帝曰:「欽哉!」”之“二女”乃指四岳和師錫帝二人(最可能是两族),尧之二臣即二“汝”也,尧令此二人为虞舜之宾而辅政,令二人暗中考察虞舜于四时祭祀王政之情,即“厥刑”于二人的情况,二人为虞舜臣,虞舜赏罚二人即四时祭祀王政之要义,以此来观察虞舜的执政理念和能力,四岳是四人还是一人历代有争,但是从王政角度四岳乃一方一汝也,盖尧欲巽位于四岳如其所言“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可巽位四岳,最大可能四岳乃指一人也。周语下“共之從孫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導滯,鍾水豐物,封崇九山,決汨九川,陂鄣九澤,豐殖九藪,汨越九原,宅居九隩,合通四海。故天無伏陰,地無散陽,水無沈氣,火無災燀,神無間行,民無淫心,時無逆數,物無害生。帥象禹之功,度之于軌儀,莫非嘉績,克厭帝心。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有夏』,謂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岳國,命以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謂其能為禹股肱心膂,以養物豐民人也”可知四岳乃共工之从孙,被大禹赐姓姜,封地吕氏,也称四岳国,一国一人之谓也,姜之象即臣上有羊,以象此臣之族繁茂也,吕乃坎穴累叠,以象源远也。 以下女汝之辨中将女字所归类言你言妇并非解意,今日之你和女二字皆不能等同于古文之女字,也不是二字意义的综合,先秦之女字就是指臣仆之人,不具男女之意,若解为妇女之意乃自上下文意引申其意而非自字象本身,只不过春秋伊始男女地位失衡,女字逐渐成了妇女专指。所以,女汝之用也是先秦典籍古文金文之辨的利器:竹书汝字出现三次,皆地名,女字出现四次,言你言妇皆有;诗经汝字一次,当为地名,女字一百零五次,言你言妇皆有;尚书汝字一百七十九次,女字五次;周易无汝字,女字三十七次;左传汝字十次,昭公七年前出现三次皆言地名,自昭公七年起或言你或言地,女字二百二十一次,言你言妇皆有,昭公七年后也多有以女字指你;国语汝字三次,乃齐语一次言地,越语两次言你,女字八十九次,言你言妇皆有,其中或有如诗经难辨字用者,例如周语第一篇密康备物“恭王游于涇上,密康公從,有三女奔之。其母曰:「必致之于王。夫獸三為群,人三為眾,女三為粲。王田不取群,公行下眾,王御不參一族。夫粲,美之物也。眾以美物歸女,而何德以堪之?王猶不堪,況爾小醜乎?小醜備物,終必亡。」康公不獻。一年,王滅密”,此“三女”若解为三臣子也可通,意指陇右陇东一带戎狄三族。此篇言周恭王游于方国乃王师行田猎祭神之事,三族摄于王师来奔至粲,或言以此三族为粲作祭享之物,“美之物也”即指此物非大非美不可享,美于文本中乃恭王也,且等同“三女”为粲为物,其意在祭享,无妇女之象也,此文中人乃周王之民之士,别以“女”称呼来奔之人,乃蛮夷异族之人也;逸周书汝字五十九次,女字二十四次。综上可见,竹书,诗经,周易,文本流传有序,最接近先秦古文,绝无以汝言你之辞;左传,周语亦当流传有序之文本,而且显示了以汝代女的年代当自春秋晚期定公七年左右,以至越语勾践时代,言女大多指妇女,言汝而指你,但越语上“請句踐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之言依旧保留了女字的原始用意,勾践女乃勾践之臣,大夫女乃大夫之臣,士女乃士之臣仆,第二个女字作臣服之意,即勾践,大夫和越国士人皆遣送其臣仆去吴国分别臣伺于吴王,吴大夫和吴士,对应了下文“然後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吳,其身秦為夫差前馬”之三百人,前文“越人飾美女八人納之太宰嚭”之八美女的数量完全不合勾践大夫和越士之数量等级,此八人乃应前文“愿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之赂,很可能对应于“子女”之子,即越之国子,乃美奴也,而勾践女大夫女士女皆越国之奴,不可言美言大也,金文奴字乃有女也,获奴使奴之象,古人言奴当用女字;尚书和逸周书乃秦汉之人厘定的结果,尚书自伏生,而逸周书则不知自何人也,皆将女你之字皆厘定为汝,而女妇之字厘定为女,最接近现代汉语的字用,这二字在先秦古文中实乃一字也,若历代流转有序,改篆变隶也不会以一字改两字也,只不过春秋后期之文本开始大量以汝为女你之异体假借,以区分女字用于妇女之指,所以在秦朝汉初巨变文荒之时,伏生之流依照战国秦朝之文本抄录转隶,其文早已将古文之女字依照上下文解为汝女两字,而此前转篆转隶之诗经,周易,国语皆历代流传,与其后之竹书,左传隶变时皆未将女字做俩解。 source https://www.choubb.com/?p=8824
0 notes
cprp-gaoyi · 2 years
Text
跟法西斯中共算总账。 中华和平革命党(CPRP)Chinese Peaceful Revolutionary Party,党员主席,高艺。Party Chairman,Gao Yi。
 跟法西斯中共算总账。
我叫高艺,出生在中国陕西省汉中市,这是汉高祖隆兴之地,汉高祖刘邦在汉中韬光养晦等待时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北上关中剿灭三秦,东进中原一匡天下。所创汉朝,乃中华民族中汉民族族号之所源。我一直以天下为己任,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求有功于社稷。
然法西斯中共杀我族人,毁我文化,灭我历史,害我黎庶,夺我民财,污我山河。摧残我幼弱,剥削我青壮,弃遗我老衰。法西斯中共所犯滔天大恶,罄竹难书,我必为民张义。我族与法西斯中共实有血海深仇,法西斯中共已经实质上成为对我中华敲骨吸髓、骑在我中华民族脖子上拉屎的侵略者。
中华民族必须清醒了!同胞之血,染我裳衣!屠族之仇,不共戴天!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不反抗,法西斯中共只会越加骄横。我们不觉醒,法西斯中共只会更加狡诈。法西斯中共才是我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上的绊脚石和臭虫,法西斯中共才是反人类,反世界民主潮流,反自由人性的反动组织,法西斯中共才是最大的反动派,法西斯中共才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共产法西斯主义才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
中华同胞们!是时候建立起真真正正代表我们的组织了!中华同胞们!是时候走上街头发出我们的怒吼!拿回那些本就属于我们的权力!去夺回我们的祖国!我们才是这个国家的主人!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国家,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这不是法西斯中共的地盘!以我们祖先的荣耀起誓!驱逐法西斯中共,光复我华夏领土!
同胞们,让我们联合起来!让我们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我们要与法西斯中共做最彻底的斗争!同胞们,我们要团结起来!去捍卫那些我们内心所珍视与坚守的价值与信仰,为了我们的挚爱与我们的下一代,免于恐惧、免于饥饿、免于独裁、免于压迫。我们要痛痛快快地说出那些我们压抑在心里很久的话——法西斯中共,滚你妈了个逼的!我操你妈逼!法西斯中共滚出中华民族的土地!
中华同胞们,我们要明目张胆地追求自由、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支持民主、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夺取做一个有尊严的人的权力!我们不要压迫、不要剥削、不要独裁、不要专制、不要腐败、不要官僚、不要特权,我们不要被反动的法西斯中共统治!我们要团结起来,共同推翻法西斯中共的反动封建帝制独裁专制统治!
中华民族要明白,我们还没有实现真正的民族解放,我们的民族还是处于被法西斯中共压迫和被法西斯中共奴役的状态,我们的奴隶主正是那个曾经欺骗了我们祖辈的法西斯中共,法西斯中共反动分子夺权之前在其狗脸上精巧地涂抹上“民主自由”的胭脂,将其封建法西斯专制帝制的反动野心与复辟阴谋小心翼翼地暗藏在其“开明言行”的背后,共寇法西斯妄称他们是来“解放”我们中华民族的,实际上呢?共寇法西斯反动分子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烧杀抢奸无恶不作,所用手段肮脏下流,共寇法西斯干尽了一切卑鄙无耻的反动畜牲勾当,共寇发动的历次法西斯反动政治运动,都是为了其反动官僚特权阶级的私利,共寇的历次反动政治运动,使将近1亿中华民族的父老乡亲非正常死亡,同时波及的中华无辜百姓更是数不胜数,几乎所有的中华同胞都被法西斯共寇的历次反动政治运动伤害过,其中侥幸未死却惨遭殃及而造成身体致残、心理出问题的、个人命运被扭曲的、在没有言论自由与思想自由的反动高压政治氛围中被共寇淫威胁迫而身不由己的中华同胞百姓更是不计其数,法西斯共寇也是打着高尚的“革命”旗号干尽卑鄙无耻反动勾当的畜生!法西斯共寇反动分子为了自己一小撮官僚特权阶级利益不惜暗地里出卖国家领土、不惜制造民族灾难、不惜无视中华民族普通老百姓的安危,对我中华民族族人敲骨吸髓、洗脑控制,置我中华民族族人生命安危于不顾,利益攸关于无物。也就是说,法西斯中共的反动政治迫害是针对中华民族全民的,法西斯中共反动分子的企图是奴役所有中华民众,法西斯中共对中华民族的发展百害而无一利。同胞们,我们要明白,中华民族要获得民族解放,必须也必定要推翻法西斯共寇反动分子的封建独裁与帝制暴政!
法西斯中共反动分子谎言的背后是封建皇权明目张胆地复辟,是奴隶制度、帝制集权、共产法西斯反动主义的暴力恐怖与谎言洗脑的结合,是中共反动官僚特权阶级打着 “为人民服务”的幌子,臭不要脸地骑在中华民族头上吃喝拉撒,实际上做着“让人民服务”的反动专制官僚特权之事。法西斯中共是寄生在我中华民族之上臭虫,法西斯中共对我族人敲骨吸髓肆意剥削奴役,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和我们中华民族的国家打造成了法西斯中共反动分子一党,一家,一姓的奴隶工厂,中华民族的父老乡亲现在只能在习贼近平这个大猪头皇帝脚下苟延残喘,所有中华人民都要被剥削,所有中华人民都要承受着法西斯中共反动独裁帝制统治的不幸!没有人开心!没有人快乐!所有人都热切盼望着法西斯中共倒台!现在中华大地满地都是干柴,只要星星之火就可以燎原!中华同胞们团结起来!我们从来都不孤独!向往自由、追求民主、崇尚科学是每一个人类的天性!而宪政正是保障我们这些天性的基础。我们所热爱的,是我们所有人类都热爱的!我们没有错!有错的是他们!是法西斯中共!自由民主科学宪政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力!这是正确的追求!中华民族绝不允许法西斯中共反动分子在我们祖先的土地上撒野!肆意奴役我中华民族人民!我们中华民族才是中国的主人!驱逐法西斯共产反动专制主义的文化殖民,推翻法西斯中共的反动统治!和平革命!光复中华!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民主!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由!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解放!我们要怒吼!我们要捍卫!我们要斗争!我们要从法西斯中共反动统治特权官僚阶级手中,夺回属于我们的自由尊严、民主人性,实现中华民族的真正全面解放!我们中华民族才是中国的主人!打倒法西斯中共反动分子!推翻法西斯中共反动独裁统治!法西斯中共反动贼头独裁伪皇帝习寇近平下台!推翻法西斯中共在中国大陆的反动独裁专制帝制!结束共产法西斯反动主义对全人类的残害和威胁!愿中华民族与人类共同走向民主自由、科学宪政、繁荣和平的新世界。自由万岁!民主万岁!科学万岁!宪政万岁!中华民族的民族解放万岁!人类的和平繁荣万岁!
中华和平革命党(CPRP)Chinese Peaceful Revolutionary Party
党员主席
高艺
2021年11月20日(修订)
Tumblr media
0 notes
tdntop · 2 years
Text
都是入室施暴,有人被开除,有人降级了事,新中国岂能有“官当”
中华文化史五千年,儒家思想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时间长达两千余年,在这两千年的时间里,儒家思想以其独有的阶级性、控制力和稳定性,为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做出过伟大的贡献,这是值得传承和褒扬的。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两方面的,一件事物,在具备很大益处的同时,往往也在你意料不到的地方展示它由来已久的弊端。“官当制度”就是这样一种由来已久的封建糟粕,它对于中华法系的害处,要远远大于它为中华文明所做的贡献,是对人人平等的天赋人权思想破坏力最大的一种制度。 什么是“官当制度”呢?它是指官员士大夫阶级可以用它的官职来抵消一部分犯罪罪行的制度,也就是说,官职越高,能够抵消的罪行就会越大,正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也。 一、“官当制度”的简明历史。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丑恶的封建旧社会,官员士大夫阶层与平民百姓从没有没有过法律上的基本平等,这也是为什么当年范进中举之后会变得如此疯狂的原因,因为只要考上了举人甚至进士,他就可以享受朝廷和官府给予的特权,有时候还真是可以为所欲为,个人认为,这也是封建王朝始终不能突破三百年这个时间限制的一大原因之一,因为为所欲为的封建官僚最终也会为自己的贪婪和腐败付出惨重的代价。 奴隶社会,官员阶层垄断法律,一般平民老百姓连法律是什么都不知道,那时候的法律其实是礼法合一的,所谓礼法,是礼在前、法在后,一切都是由官员阶层来自由裁量,老百姓和奴隶阶层只有听之任之的义务。我们前面所说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就是说的这时候。 封建社会,具体时间是春秋中后期,从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于大鼎”开始(把法律刻在大鼎上,供全国人民学习观看),中国正式进入了成文法时代,老百姓也终于有权利知道法律是个啥了。但是,说归说,做归做,封建社会的法律执行权力依然掌握在官僚士大夫手里,他们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老百姓是没有任何监督权的,那时候的法律完全是一种权力的附庸,执不执行就看官员个人的道德品质。 封建官僚既是法律的执行者,也是法律的制定者,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力和权利,封建官僚群体出台了一项又一项严重有利于自身的制度,如他们采用了“议、请、减、赎、当、免”等一系列措施,使自己能够顺利减免处罚甚至直接逃避法律的追究。虽然他们也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宣言,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掩人耳目的漂亮说辞,极少发挥作用。 我们开题所说的“官当制度”,就是封建社会时期,官僚阶层为维护自己权力和权利而制定的一种制度,是封建社会官吏法制特权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以允许官吏用官职爵位折抵惩罚为其内容。 “官当制度”的具体操作程序有点小复杂,我就不一一赘述了,反正大家只要知道,封建官员阶层是可以用官职来抵罪就行了,具体怎么做的,这种封建糟粕大家还是少学为好,以免影响我们对于法治建设的美好愿景。 宋朝是“官当制度”应用的巅峰时期,因为这个王朝士大夫可以与皇族共治天下,所以官员阶层更加的肆无忌惮起来。打个很简单的比方,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里提到的滕子京,就是一个贪污了4800万元人民币的大贪官(16万贯,换算下来,大约等于现在的4800万元),最后居然只是贬谪到岳阳当官而已。(我提到的这个事情,具体请参考本人的作品《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一篇藏着北宋灭亡密码的文学经典》)。 二、“官当制度”和儒家糟粕。 中华文明的成型和发展,与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分不开的,儒家思想里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还有儒家思想里尊重历史、尊重古籍经典的特点,都为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和稳定发展提供了最为坚定的思想基础。 但是,儒家思想里的糟粕也是不得不高度重视的,我们需要传承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全盘接收。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破坏平等的糟粕思想,我们就应该大力批判。二十世纪初,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优秀中国人曾经掀起一股又一股批判儒家思想的思潮,这里确实存在比较极端的一些东西,但是话又说回来,那个之前的两千年,中华大地确实也遭受了儒家思想的无尽压迫,他们那样做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 “官当制度”的出现,本质上就是儒家死活不承认这个世界人人平等而导致的。儒家思想试图维持一种严苛的等级制度,要求必须遵循“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所谓的“亲亲尊尊”、“君君臣臣”就是这种思想最直接的展现。而我们现在要说的“官当制度”,实际上也是这种不平等思想的直接维护制度,它高度认可官员地位要高于平民百姓,法律在官员阶层的适用上,必须要明显区别于百姓,同样一个罪行,官员可能是降级了事,而平头老百姓可能要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封建社会其实也有人意识到了这种制度的不公,有人曾意味深长地提出,“窃国者侯,窃钩者诛”,实际上就是说统治阶级和官僚犯罪依然可以为王侯,而老百姓要是偷了个铁钩,��能就要为此站上断头台,被拉到菜市口斩首才能在法律上赎清罪过。 中华文明曾经也有机会提早进入人人平等的社会,战国中晚期,倡导“刑无等级”的法家曾经一度站上国家文化统治的舞台中央,比如秦国名相商鞅、李斯等人都是法家代表人物,更早一些的郑国子产,也就是我们上面说的那个“铸刑书于大鼎”的人,也是法家的一个学者。当时法家在战国七雄中璀璨崛起,在各国呼吁以法治国,要求“法布于众”,“范天下不一而归于一”,即便是官员阶层,也不能够置身于法外。 可是,这样一种人人平等的法治社会,当时的中国人只享受了很短的一个时间,随着秦朝的灭亡和汉朝的建立,“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逐渐取代法家思想,成为国家治理的统治思想,到汉武帝时期,皇帝为了巩固权力,进行中央集权,凝聚人心一致对外,开始重用董仲舒,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儒家以其高度贴合统治阶级意愿的特性,从此拉开了它一统华夏文化思想两千年的盛大序幕。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曙光,就这样被汉武帝和董仲舒联手扼杀在摇篮里。 三、“官当制度”给我们的启示。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与欧洲革命》曾这样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每一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而把这句话运用到实践中的最显著的一个表现形式,就是我们说的“官当制度”,皇帝是紫薇星君下凡,而朝廷百官到地方官吏则都是天上的大小星宿入凡尘,与平民百姓的出生都有着显著的区别,因此,在对规范人间的制度遵循上,皇权可以为所欲为,而官员权力则可以轻松逃脱监管。 中国人民也与这种不平等的制度进行过殊死搏斗,秦朝末年,陈胜吴广率众起义,他们的口号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批判的就是诸如“官当制度”在内的一系列不平等制度,当然,陈胜吴广的格局还是比较低,他们推翻秦朝并不是为了打造一个平等的社会,而是要将自己推上“王侯将相”的位置,使自己也能够享受特权。 唐朝末年,大丈夫黄巢起义,他纵横大唐天下,据说曾屠戮了八百万人,一举将魏晋南北朝以来不断强化和巩固的门阀士族阶层杀了个干干净净,这里面,其实也有农民起义军对官员阶层享受诸多特权的一种极端不满。 宋朝是“官当制度”实施的巅峰,因此,文人笔下风华绝代的两宋,其实是农民起义最分散也最频繁的时期,宋仁宗赵祯在位的42年间,农民起义总计达到了近四十次之多,几乎是年均一次的规模,这还是北宋的盛世时期,其他时期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到了明清时期,“官当制度”逐渐走入了末世,起码在明清的法律当中,“官当”一词已经接近消失。这种情况的转变,要感谢明太祖朱元璋,这个起自微末的真正草根皇帝一心反对官僚特权,他颁布《大诰》,一举将全体官员纳入了法律监管之下,而且用重刑处置犯事官员,一度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只是,这种方式过于残酷(比如剥皮实草等等),也严重依赖于最高统治者个人的意愿。最终,随着朱元璋和他的追随者朱棣的离去,而成为一种虚置的体制,明朝中晚期,官员特权又重新回到了官僚阶层手中。 明清时期的努力最终失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世界并未到来,关键还在于统治思想依然是等级制度森严的儒家思想,“君臣父子”的观念还在,人们的潜在意识里,那种“官当制度”的劣根性还没有祛除。再一个就是,封建时代的人民追求平等的力量十分弱小,即便是他们用平等的口号夺得了天下,仍然无法避免自己走上前朝的老路。 官当制度是中华法系里最为糟粕的东西,没有之一。(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四、结语。 纵览数千年王朝史,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在不平等的观念和思想里已经被压迫得够久了,这种极端黑暗和落后的景象,直到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才真正有了一个完美的答案,而这个答案的取得,是中国人经历了数千年的苦难才得来的,可谓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倍加珍惜。 在新中国,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我们都是一个又一个平等的主体,只有在职业和服务范围上的不同,绝对没有地位和等级上的区别,我们共用一部《宪法》,享有在一切法律面前平等的权利,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在这样一个平等的社会,无论是平民打人,还是官员打人,只要在影响程度和受害人受伤害程度上是一致的,就必然会受到相同的处罚,而那种非官员没打人被开除,官员打人则降级撤职了事的做法,本质上还是沿袭了“官当制度”这种封建糟粕思想,有时候也就不要怪社会大众大加鞭挞和批判了。 因为,为了构建这个来之不易的人人平等之社会,我们这个民族曾经奋斗了数千年之久,说尸骨枕藉、血流成河也不为过,不说远了,为了建立新中国,我们有多少革命先烈和志士仁人献出过宝贵的生命,你做过统计、有过了解吗?他们当时的追求,就在于我们今天的实现。 愿这世界人人平等,且一以贯之!与诸君共鉴。 同时入室行凶者,处罚应该适用同一把标尺和同一个法律。(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更精彩:点击我查看原文
0 notes
aliu-ga · 4 years
Text
刘氏的起源始祖
源流一
  部分刘姓最早的祖先之封地:尧曾封其第九子监明于刘地(也称留地,今河北保定唐县)。
  按当时依封地为氏的惯例为祁姓里的刘氏,氏是姓的分支,监明(或曰又名源明)雄才大略,开拓进取。他把后裔分两支南迁:一支到山东平源,占领黄河下游一大片沃地;一支迁到山西一带,建立南唐(都临汾)和北唐(边界线上)。监明十八代刘氏里刘累名气最大。
  《史记》载:夏朝孔甲时,监明十八世孙刘累善养龙,被夏封为御龙氏,为豕韦后专事养龙。传说在今河南临颖县豢龙城一共饲养了四条,不幸有条雌龙病死,刘累畏罪,领带全家老少一同逃到河南鲁山县一带隐居起来,称为豕韦氏。商朝又在唐(今山西省翼城县西边)立国,称为唐氏。周成王灭唐后,把他的子民迁往杜原(今陕西西安市南杜林)建立杜国,因范围小称杜伯,便以杜为姓,称杜伯氏,又称唐杜氏。200年后周宣王灭杜国,杀害了杜伯,其子隰叔逃往晋国,叔的儿子杜蒍,任晋狱讼官,称为士师,故又名士蒍。其子成伯缺生子士会,在晋为大夫。士会才智过人,操守严谨,深得晋主赏识,封其食邑于范,亦称范氏。晋襄公去世,士会奉命赴秦迎襄公之第公子雍(在秦作亚卿)回国继位。晋太子夷皋的生母闹求大臣赵盾立幼子夷皋为晋君,故当士会和雍一行到达晋国边境时,遇晋兵阻挠,打败了护送的秦军,士会便滞留在秦国。赵盾考虑士会留秦对晋不利,便以献魏地为名,私召回士会。士会归晋,其子康和一些亲族仍留秦国,恢复刘姓。士会生长子明,明生远,远生阳。秦灭魏后,其第10世孙获被迁徙梁国(今河南开封)生子清,清迁至沛县生仁号(又名荣),号生煓字执嘉,嘉生子四:伯、仲、季(邦)、交。邦是为汉高祖(尧帝第76代孙),郡望彭城郡、沛郡(郡治分别是今江苏徐州市和安徽北部一带),刘邦后裔里中山王(中山国,今河北南部)刘胜儿子多达120余人,成汉景帝后代里分衍最多的支系。历史上最有名的刘氏开拓日本人物,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桥、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阿知王。刘姓在韩国亦有分布。另外,根据日本可查档案记载日本第三大姓高桥氏出自中国刘姓,为刘邦后裔。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定王赐给弟弟姬季子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周定王姬瑜八年(公元前599年)前后,周定王将刘邑(今河南偃师),封给他的弟弟姬季子做领地。至此,姬姓刘子国就正式地在东周王畿之内建立起来了,刘康公也就成了姬姓刘氏的肇姓始祖。姬姓刘氏世代任周朝卿士,主理内政外交长达一百多年。
  《左传》成公十一年:晋郤至与周争鄇田,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
  源流三
  源于投降汉朝的秦末齐国将领刘到:据史书记载,“平都孝侯刘到,平都。索隐县名,属东海。以齐将,高祖三年降,定齐,侯,千户。五年孝惠四年庚戌(公元前191年)六月乙亥,孝侯刘到元年。索隐故齐将。巳上孝惠时三人也”。
  源流四
  赐姓或改姓。
  1.出自项氏:汉初赐项羽的叔父项伯等人为刘氏,封射阳侯,刘邦当了皇帝之后,为感谢项伯的救命之恩。
  还封了三位项氏族人:桃侯项襄封邑在山东汶上,平皋侯项它封邑在河南温县、玄武侯,对这三位项氏侯爵及其家人均赐姓为刘氏。
  2.出自姒姓娄氏:赐娄敬为刘氏,封关内侯:娄敬,齐国人,刘邦采纳了娄敬迁都长安的建议,赐姓为刘氏。
  3.源于汉代礼仪(官职),出自汉代皇室秋祭——貙膢(貙刘),属于以官称为氏。注意:貙刘一支刘氏,本字为貙膢,因此正确姓氏读音作lòu(ㄌㄡˋ),不可读作líu(ㄌㄧㄡˊ)。
  4.出自王氏:东汉舞阳人王常,平王莽立大功,被更始帝刘玄赐姓刘;王郎冒名汉成帝之子刘子舆,自立为帝,被诛。
  5.出自龚氏:宋真宗继位后,赐皇后刘娥表兄(一说前夫)龚美姓刘,认其为弟;明朝嘉靖年间著名大将军都督刘显原姓龚,为报人知遇之恩,改姓刘。
  6.出自卢氏:安定三水人卢芳,诈称武帝曾孙刘文伯,曾自立为帝,据平凉等地,后失败逃奔匈奴:
  7.出自寇氏:三国蜀将刘封,原姓寇。为刘备义子,改姓刘。
  8.出自丘氏:西晋义阳(今河南新野)人丘沈冒称汉宗室后裔,改姓刘名尼。被拥立为帝,建年号为神凤。汉高祖刘邦。
  9.出自留氏:留氏改刘氏:后坡刘氏为永春留氏族裔,于宋末元初的动荡中易姓为刘;另《清源留氏族谱》载:第三十九世留天禄,泉州路录事,因军情严重,不仕,复入永春,居留安故地,改留为刘,为本支始祖。
  10.出自柳氏,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之后,因柳宗元和当时朝政大臣不和,招惹很多皇室亲信,其后人恐遭陷害,逃荒到山西的洪桐县,改姓为刘。很多年后因当地遭水灾,他们纷纷迁移到河南的周口、安徽的亳州、山东的曹县、泰安一带。
  11.出自薛氏:沙陀北汉王刘继恩,本姓薛,因是刘承钧的外甥和养子,改姓刘。
  12.出自何氏:沙陀北汉王刘继元,本姓何,因是刘承钧的外甥和养子,亦改姓刘。
  13.一说元末陈友谅败亡后其后代有改姓刘的。
  14.唐宦官刘贞亮,原名俱文珍,无嗣。
  15.明代宦官刘瑾本姓谈(音dan),改姓刘,无嗣。
  16.出自侯氏:刘亨赙(1872-1926年),又名侯夏饱,字图琼,号纯青,菲律宾名何塞·伊格拉西澳·宝华,福建南安码头人,是菲律宾独立战争中的一位华侨将军。其他近代、现代改姓刘氏者略。
  其他民族或外国刘姓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长期以来的民族混合,也反映在姓氏的演变上,刘姓是颇为典型的一例。
  中华刘姓始祖苑。
  1.匈奴刘氏:西汉初年匈奴强盛,刘邦采“和亲政策”,以刘姓宗女嫁给匈奴单於冒顿(���通话音modu墨读)为妻,冒顿姓挛(音luandi銮低)。匈奴族文化上汉化后,匈奴很多后代有以刘为姓者。汉朝打败匈奴后,南匈奴投降汉朝后,与汉族人杂居而作,慢慢文化上同化,由游牧转入农耕,姓名也改为汉字,当时说法是“胡人附刘,十胡九刘”。五胡十六国时期记载有汉国-前赵国建立者匈奴屠各部刘渊、刘曜,夏国建立者匈奴铁弗部刘屈孑(即赫连勃勃)匈奴铁弗部刘虎、襄国刘显等。
  2.独孤部:是五胡十六国末期出现的北方游牧部落之一,匈奴后裔。后归附拓跋鲜卑。北魏时孝文拓跋宏采取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部分独孤氏改为刘姓,(另一部分仍保持独孤姓,如李渊和杨广的外祖父独孤信)成为当时北魏鲜卑贵族最显赫的八姓之一。
  3.稽胡,又称山胡、步落稽,源于南匈奴。北魏时期稽胡首领刘蠡升、其孙北周时期稽胡首领刘没铎等曾先后称帝,建立割据政权。离石胡是山胡的一支,隋末唐初,离石胡人刘龙儿、刘季真,刘苗王曾建立割据政权。
  4.沙陀刘氏:唐德宗时,中亚沙陀人内附,定居于今山西大同一带,长期与汉族杂居,不少人改汉姓。其中沙陀部的刘知远家族两度建立政权:后汉(刘知远建立)和北汉(刘崇建立)、还例如五代.后汉刘承佑、五代北汉刘崇旻、五代北汉刘承钧、五代.北汉刘继恩、五代.北汉刘继元。后降宋朝,沙陀刘氏散居北方各地,成为刘姓又一支脉。
  5.契丹刘氏: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大辽之后,因为追慕汉高祖皇帝,便将自己的耶律氏兼称刘氏,起汉名刘亿。《辽史·后妃传》“序”:“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金史》记载“移剌曰刘“。(“移剌氏”即契丹国姓“耶律氏”)因此耶律氏有改为刘姓的。当代天津市郊区宝坻区耶律各庄村中刘姓村民较多。当地人说,这个村刘姓村民多为坐地户,是当年随蒙古军队来到这里定居的,刘姓是由耶律姓衍转过来的。
  6.魏晋时乌桓部族有刘姓者;另外后燕时独孤部刘亢泥曾被封为乌桓王。
  7.据《旧唐书·南蛮传》所载,唐代南蛮有刘姓者。
  8.回族中的刘姓,多为改姓。中国回族形成于宋元之间,初无固定姓氏,入居中原后,回、汉杂居,很多人使用汉字姓。刘姓是从古兰经经名译音“辽艾辽艾”(汉语义为珠宝)转音而来。明初以后,随着回汉民族间人文交融,内地回民普遍使用汉字姓,其中刘姓不少。至元七年(1207年)授蒙古国诸万户府奥鲁总管的铁迈赤之子,虎都铁木禄(字汉卿),母姓刘,故改名刘汉卿。(参见《古今同姓名大辞典)。清代归附回回伊不热业墨,“原隶内务府,后在凤城县(分属辽宁)入籍,改姓刘氏,遂为凤城刘姓回民先祖。”(《中国回族人名大词典》)另有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任河南行省平幸政事的刘哈刺不花,虽《元史》言“其先江西人”,但就其“哈刺不花”和“探马赤军户”的身份,以及受回回人泰不华(达不华)赏识推举为椽史(属员)的迹象来看,或是回回人。哈剌不花的刘姓,赐即改。再有,甘肃的回族中,也有将马、白等回族显姓,改为刘姓者。刘姓回族在中国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于河北、京津、山东、河南。
  9.蒙古族刘姓
  (1)元朝蒙古族中刘氏出现在公元1285年,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后来有位蒙族人名呼图克特穆尔的名士,酷爱汉族书籍和文化,他的母亲是汉人,姓刘。有一天,这位名士拜见元仁宗皇帝,谈论中,元仁宗对他的汉学水平加以赞赏,并为他起了个汉人的名字,叫刘汉卿。从此,刘汉卿的后代就形成了一支刘氏家族。
  (2)蒙古族鄂尔果诺特氏,满语为ErgonoteHala,亦称鄂柳特氏,本蒙古族姓氏,世居喀尔喀,后多冠汉姓为刘氏。
  (3)蒙古族刘佳氏,亦称留佳氏,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LingiyaHala,世居李佳和罗、瓦尔喀、乌喇、辉发、松花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刘氏、雷氏(蒙古留佳氏世居察哈尔)。
  (4)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称赤穆特氏,世居察哈尔,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CuijukHala,多冠汉姓为崔氏、刘氏。
  10.满族刘姓,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1)满族乌库理氏,亦称乌色里氏,满语为UkuriHala,汉义“细鳞鲮鱼”,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乌古伦”,世居黑龙江,后多冠汉姓为商氏、刘氏、乌氏、李氏、讷氏、桑氏等。
  (2)满族宁古塔氏,满语为NinggutaHala,汉义“六”,既清六祖世居地。以地为氏,所冠汉姓为宁氏、刘氏,世居宁古塔、绥分、珲春、讷殷和佟吉等地。元朝时女真人乌古伦氏迁居到中原,改姓刘氏,其后裔中有位刘国杰,英勇善战,成为湖广行省的要官,后又升任光禄大夫。还有一支女真人宁古塔氏也迁居到中原,改姓宁和刘,宁为宁古塔氏的头一个字;而“宁古塔”按满语的意思是“各六”或“每六”,其实就是“六”,“刘”与“六”同音,故姓氏为刘。
  (3)满族钮图氏,亦称宁武图氏,满语为NiotuHala,世居哈达。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后多冠汉姓为钮氏、刘氏。
  (4)满族喜塔喇氏,亦称奇塔喇氏、喜特勒那氏,是满族大姓,满语为SitaraHala,汉义“指甲”或“插孔雀翎的管”。俄国学者史禄国认为,它与瓜尔佳氏,满语为同属“阔雅里满洲”。另考,《龙飞御天歌》有哈兰都达鲁花赤姓“奚滩”,乃明时女真望族,曾冠汉姓为“刘”,有学者认为喜塔拉即其演变而来。世居尼雅满山、蜚优城、长白山盖吉、佛克顺等地,所冠汉姓为管氏、赵氏、图氏、祝氏、文氏、齐氏、孙氏、希氏、奚氏、喜氏、线氏、祁氏等。
  (5)满族伊喇氏,亦称伊拉喇氏,满语为IlanHala,汉义“三”,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移喇”(即契丹国姓“耶律”),世居三姓,后多冠汉姓为刘氏、王氏、肖氏、萧氏、李氏、黄氏、白氏。
  (6)满族纽塔氏,亦称努他氏,满语为Nuntamongu,老满洲部族,人数很多,有四个分支。满语NINGUTA为远祖之意,推想表示其远祖来自宁古塔,后多冠汉姓为刘氏。
  (7)满族查佳氏,满语为CagiyaHala,是满族脱谱姓氏之一,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满族同胞中有此氏,后改汉姓为刘氏。
  (8)钮祜禄氏(多改汉姓为钮或郎,改姓刘的不多)。
  其他还有伊里氏、伊拉齐氏、刘佳氏、以及隶属各旗本为汉族的刘氏和朝鲜族刘氏。
  11.朝鲜族\朝鲜国\韩国刘姓
  中国朝鲜族刘姓人口数量位居第30名左右。朝鲜族刘氏以江陵为核心本贯,后来分衍有忠州、巨昌、金城、裴州、延安、我州、庆山、平尚等数本。在韩国的二百五十多个姓氏中,韩国刘氏人口总数排在第三十二位。据记载泉州人刘载在高丽哲宗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定居高丽后,被任用为“守司空尚书右仆射”。日本第三大姓高桥氏出自中国刘姓,为刘邦后裔。
  12.京族\越南刘氏
  京族原称为越族,人口近两万,有31个姓氏,居住在广西南疆诸岛,刘姓人口数量在京族中占20%,是这个少数民族的第一大姓。在越南的京族刘姓有三类,一类是完全融入越南民族的刘姓,一类是越南族人使用汉字姓刘氏而形成的刘姓,再一类就是近代以后移民越南的华侨、华人。不过,今天这几种不同的刘姓已很难区分了。
  13.傣族、景颇族刘姓
  明朝初期,朝廷派军队到滕冲地区屯田戎边,许多内地刘氏将士随军来到该地,其中一部分人则定居下来,与当地主要民族傣族、景颇族女子联姻,成家立业,繁衍生息。由于这些刘氏人与傣族、景颇族人通婚,其后代多随父姓为刘氏,融入傣族、景颇族。据近年云南腾冲刘氏收集到的351个族谱中发现,有七支刘姓演变为傣族、景颇族。
  14.维吾尔族刘姓
  维吾尔族刘姓形成于元末明初。元代在河南为官的维吾尔族人刺真海牙,曾孙名叫忽都海牙,明初随祖母姓刘,名仲琛,隐姓埋名,作为普通百姓繁衍生息下来。刘姓维吾尔族人现居河南渑池县尚有500余人,一小部份移居到西安等地。
  15.壮族刘氏:
  湖南、广西等地都有壮族刘氏分布,名人有唐代著名的歌仙刘三姐。
  16.高山族刘姓
  高山族人本无固定姓氏,清乾隆二十三年,朝廷赐给高山族七个姓(卫、金、钱、廖、王、潘、黎)。高山族人多依托当地汉族人,认其姓为己姓,据统计共有79个姓,其中有刘姓。
  17.柯尔克孜族刘姓
  清末民国初期,柯尔克孜族姓氏改称汉姓,并从柯尔克孜族姓“蔡音德热”分化出汉族姓“刘”。
  18.达斡尔族刘姓
  清末民初两次户籍调查时,满文已被汉文代替。用多个汉字书写达斡尔族姓氏已不方便,于是便采用“哈勒”或“莫昆”音首或意义字表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同民族的联烟,达斡尔族又增加了讷迪、扎尼、雅库斯、尼尔登、涂库敦、张、王、李、赵、徐、邵、刘、陈等姓氏。
  19.仫佬族刘姓
  在仫佬山乡的客家人主要居住在龙岸镇,他们当中有刘家、陈家、李家、古家等13个姓氏
  20.苗族刘姓,湘西等地有分布
  21.瑶族刘姓,湘南等地有分布
  22.白族刘姓,湖南桑植、慈利的白族姓氏比较多,有谷、王、钟、熊、李、段、高、杨、张、刘、孔、施、车、于、马等。
  23.藏族刘姓,古代藏族逐渐发展成为六大氏族,即赛、穆、党、东、札和珠,各大氏族中又分化出若干小氏族和家族,取的汉姓中,其中有刘姓。其实,藏族人取汉姓是历史及生活环境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民族融合这一大趋势的产物。
  其他外国刘姓的来源,略。
  魏晋南北朝时期
  刘氏大举南迁,在江南影响很大,部分迁往日本和朝鲜半岛。据日本史籍也有关于此事的记载。有一部分汉朝皇室成员(刘氏)因出使、避难等原因开始渡海来到日本。西文首氏(王氏)也有人到达了日本。阿知使主及其儿子都加使主率领的汉人,自称为汉灵帝的后裔;身狭村主青又自称为吴孙权的后裔;再晚些如司马达止等则自称为南朝司马氏的后裔等等。刘姓作为两汉皇族也是此时到达日本的汉族归化人的主力。历史上最有名的刘氏开拓日本人物,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桥、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阿知王。阿知(也写作阿智)王,又称阿知使主,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的玄孙。日本原田家族族谱《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称,阿知王是汉献帝的玄孙。后来司马氏灭魏建立西晋,刘氏皇族地位表面上没有改变,但实际情况开始恶化。太康十年(289年),刘阿知见当时天下混乱之像已生,便于五月初一召集旧臣商议对策。这样,刘阿知便率领他的儿子刘都贺、舅舅赵舆德和族人刘国鼎、刘涛子、刘鹤明、刘信子等男女共2040多人,离开中国本土,飘洋过海,几经艰难,日本。阿知王到达日本后。据记载,当年随阿知王来日本的,还有段姓、郭姓、李氏、多姓、皂姓、朱姓、高姓等7个姓。阿知来日本后,派遣使都前往高丽、百济、新罗等国,将许多流落在这些地方的同乡族人招来日本。
  明末
  明末开始��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1 note · View note
Photo
Tumblr media
秦晖:为什么人们厌恶了帝制?(1/2)
作者:秦晖(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2011-08-25
大灾难的形成机制   与那些“封建”文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以后中国历史的明显特征就是它的大盛大衰。
承平之时,“秦制”不像“封建”那样领主林立多内耗,因而��以多次取得“大国崛起”的成就。
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说“鸦片战争前中国GDP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今天流传甚广,我以为难以置信。
但至少在明初以前,即马可·波罗和郑和的时代,中国的王朝盛世要比当时的欧洲繁荣许多,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我们历史的一大特点是始终无法摆脱“治乱循环”,即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而且中国秦以后历代王朝的寿命不但比“封建”时代的周“王朝”和欧洲、日本的宗主王系(不是dynasty)短很多,其“改朝换代”的巨大破坏性,更几乎是人类历史上独有的。
古代没有精确统计,惟一能反映国家兴亡、社会荣衰的指标就是人口的增减,而历史上中国人口的大起大落,可以说是任何别的民族都没有的。
固然,人口(在农业时代基本也就是经济)的升降并非传统中国独有。
罗马帝国极盛时人口据说达到一亿,帝国崩溃后原领土上的居民估计还有七千多万。
在整个中世纪“封建”时代,欧洲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是有起有伏、时进时退。
但衰退的主要原因是瘟疫与气候,而不是政治与战争。
六七世纪之交与14世纪的两次黑死病大流行,都造成严重的人口下降,涉及的人口少则有说减少四分之一,多则说减了三分之一,并由于生产破坏引发了社会失序和动乱。
但这两次大衰退与“改朝换代”和政治变故并没有什么关系:那里的“盛世”并无秦皇汉武,“末世”亦无汉献唐昭。
黑死病之灾后,又有以三十年战争为谷底的16-17世纪危机,据说使战争波及地区的人口损失三分之一。根据如今学者的研究,这次危机是“小冰河期”宏观气候异常导致的。
而所有这几次“封建”欧洲史上的大难,都与“改朝换代”无关。
近几十年,欧洲中世纪史学界关于中世纪危机原因的争论,主要发生在强调“人口周期率”的“必然论”观点,和强调瘟疫与气候灾变的“偶然”论观点之间。
前者受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启发,认为危机的根源是周期性的人口过剩,瘟疫只是过剩严重后,人口下降必然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瘟疫是中世纪旧大陆人口数量增加和活动的扩张,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有害副产品之一”, “即使没有黑死病,人口下降的情况仍会发生”。
而后者则认为黑死病的流行是“外源”的,它与气候变迁一样,属于偶然性灾变,与欧洲社会上的人口“过剩”与否没有什么关系,正如后来的工业革命,在一些人看来,就是因为煤和铁恰巧同时富集于英格兰一样。
“必然”论与“偶然”论的中国版
有趣的是,近年来这样的争论也从西方汉学界扩展到了中国史领域。
这就是近年来影响极大的、由美国汉学界发起、很快国际化并传入中国的争论,即“加州学派”与“人口论学派”的“华山论剑”。
前者认为中国传统时代(除了近代的一瞬间)一直都是世界第一,并没有什么大的制度缺陷,历史上的大乱都是“小冰河期”这类气候灾变。
欧洲史学界的一些“反人口论者”认为,中世纪欧洲人已经会以原始计划生育手段因应经济变化、以积极调整来打破“马尔萨斯铁律”,中国史学界同样有人发现了,传统时代我们先人的计划生育天赋。
而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似乎也只是因为江南没有富集的煤铁。
反之,后者则坚持认为人口过剩使中国沦于“低水平均衡陷阱”,陷入“过密化”和“没有发展的增长”,因此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停滞和危机,更别提发生工业革命了。
耐人寻味的是,这场争论号称是为了打破历史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但显然这样的争论,几乎就是西方史学界类似争论的中国版,只是有个时间差而已。
这恰恰是再明显不过的国际学术研究中的“西方中心”现象。
应该说,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这种争论都是很有意义的。
它不仅提出了许多、并且解决了其中的一些实证问题,而且从方法论上,对过去那种把一切问题都归咎于“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并且把差异很大的前近代中国与欧洲都归结为来自“奴隶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的“封建社会形态”的史学模式,是一个很大的纠正。
由于这种模式,改革前在中国史学界比在西方更具有垄断性,因此这场争论在中国的意义尤其大。
但是,如果说过去那种关于“封建社会”的西方中心论史观有问题,那么如今这种围绕“人口、气候和瘟疫”做文章,并且热衷于争论古代“GDP”数值的新西方中心论史观,恐怕也有同样的毛病。
过去那种史观是“制度决定论”,尤其是经济制度(即所谓生产关系)决定论,这当然有很大的问题,但是今天无论讲“必然”、“偶然”都不谈制度,恐怕也有问题。
如果说必然性的“人口规律”与偶然性的气候、瘟疫灾变,对西方中世纪的盛衰确实有某种作用,那么在中国它们也有同样作用吗?
就像过去说中国古代和西方中世纪都是“封建社会”,因而有同样的“规律”那样?
这显然是可疑的。
首先,像“小冰河期”这样的气候灾变,都是全球性的,但是西方中世纪的盛衰与中国传统时代的治乱明显不同步。
西方于六七世纪之交发生第一次鼠疫大灾难时,中国却出现“贞观之治”;14-15世纪发生更大的黑死病之灾时,中国却又出现永乐、宣德“盛世”。
而中国两汉之际大乱时,西方却正值繁荣的“罗马和平”时期。
全球性的小冰河期怎么解释这些相反的事实?
其次,如果说到“人口周期率”,那么中国与西方的不同步就更明显。
西方的人口下降主要表现为瘟疫,次数比中国少,下降的幅度也没有中国大,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人口下降通常都表现为残酷的战乱,与政治上的“改朝换代”高度重叠。
如果说西方的瘟疫不管“偶然”“必然”,表面上总还是一种自然现象,那么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下降就直接表现为“人祸”了。
当然,从另一方面讲,“人祸”之前中国也有胜于西方的“人福”。
正像老子所言的“祸福相倚”,对比极为鲜明。
中国人口繁荣时期增长比欧洲快,而崩溃时期的剧减更是骇人听闻。
相比前述西方人口下降三分之一的灾难程度,中国不仅灾难频率更高,每次灾难的程度,如果我们相信史书的说法,也要高出一倍以上。
西汉末年��口将近6000万,王莽时期发生大乱,几十年间就使人口损耗三分之二,东汉光武帝恢复天下太平时,人口只剩下2100万。
东汉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桓帝时人口又恢复到5648万,但马上又发生了更严重的黄巾之乱与军阀战争,就像曹操诗中讲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很多地方变成了无人区,重归一统时,魏、蜀、吴三国人口加起来只有760万,可以说消灭了七分之六。西晋维持统一三十几年,末年人口1600万,只有西汉盛期的四分之一。
紧接着又大乱几百年,一直到隋朝,隋文帝时代,中国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盛世,人口发展到四千六百多万,接着又发生了隋末大乱,也是毁灭性的,到唐高祖统一的时候,第一个人口统计是200万户,按中国传统的五口之家,当时的人口有1000万左右,只剩下五分之一。
经过唐代前期、中期一百多年的发展,在安史之乱的前一年,即755年,唐代人口达到最高峰,有5291万,仍比西汉平帝时要少。第二年“渔阳鼙鼓动地来”,又陷入了百年大乱,到了唐代宗时期,中国的人口又剧减70%,降为1692万。
历经晚唐藩镇,五代十国之乱,到了宋太祖统一的时候,剩下309万户、1500多万人的样子。
宋代人口发展比较快,经济比较繁荣。南北宋之交的战乱对人口的影响也相对小些,到1190年,宋金对峙的双方人口合计达到7633万,第一次超过西汉末年,再创高峰。
元灭宋金,人口再降,例如四川便从南宋的259万户剧减到元初的20万户。元朝的太平只维持了八十几年,元末大乱又使中国人口受到严重打击。
明代的人口记录很怪,在明太祖统治的31年内,人口增长出奇地快,到朱元璋临死时据说已经达到5987万,以后一直没有超过这个数字。
到了明末农民战争爆发前,人口大概是5200万左右,经过农民战争与明清战争又一场浩劫,清初恢复统一后,统计数字剩下1900多万。
清前期的100年,包括康雍乾盛世,人口增长很缓慢,乾隆中叶以后,人口增长突然加速,这是中国人口史上的第三个谜,在100年间中国人口先后超过1亿、2亿、3亿,到咸丰元年达到4.3216亿,形成中国人口史上的又一个高峰,很快又陷入大乱,
太平天国战争加上回捻之乱,1863年即太平天国灭亡的前一年,中国人口的数字已经掉到2.3亿。以后一直到1949年中国人口数字一直都在咸丰元年的水平徘徊。    周期性浩劫与“乱世增长”
当然,上述都是史书上的官方数字,其中宋代的户、口比例,明代洪武后的“人口停滞”,和清前期的“人口爆炸”这三大谜都存在着严重的统计争议。
一些研究认为实际情况没那么骇人。
其中,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挂帅的集体项目六大卷《中国人口史》,可以说是对历史上,历次大乱的灾难程度估计最为缓和的了。
该书综合了前人成果和自己的潜心研究,各卷作者都是各断代人口史的顶级专家,反映了该领域研究的当代水准,尤其对以上三个“人口之谜”的真相作了具有说服力的澄清。
根据该书各卷的研究,西汉末年与新莽大乱中,人口从6000万降至3500万;
东汉末年大乱,人口再从6000万降至2300万;
隋唐之际大乱,人口从6000万降至2500万;
安史之乱后以讫五代,战祸连绵,人口从7000万降至北宋初年的3540万;
宋元之际大乱,中国(指宋辽金夏之地总计)人口从1.45亿降至7500万;
元明之际,从9000万降至7160万;
明末大乱,人口从近2亿降至1.5亿, 清初顺治至康熙初的战争损失还有约2000万。
以太平天国战争为中心的清末咸、同大乱,人口由4.36亿降至3.64亿。
而辛亥革命后的整个民国时期,尽管实际上也是“秦失其鹿,楚汉逐之”,战祸不断,属于两个稳定“朝代”之间“改朝换代”的乱世,人口却破天荒地出现“乱世增长”,从1910年的4.36亿增至1949年的5.417亿。
因此根据该团队的研究,历史上中国人口的大起大落现象,大约可以分为三个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元以前,每次“改朝换代”人口通常都要减少一半以上,甚至60%以上。
第二阶段是元以后至清末,每次大乱人口减少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但是正如《中国人口史》作者所说,这种变化其实主要是因为,元以后中国人口基数大了,分布广了,而且出现了多个人口稠密中心,大乱不可能席卷所有这些地方。
但在大乱涉及的地方,人口损失的比例与元以前相比,骇人听闻的程度并不稍逊。
而整个大乱造成的人口减少绝对数,甚至远比前一阶段更大。
第三阶段就是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时期人口的“乱世增长”是此前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其意义我们以后再说。
显然,辛亥革命前两千多年帝制时代中国人口的大起大落,即使不像史书户籍数字所显示的那样极端,也是够触目惊心的。
世界史上别的民族有遭到外来者屠杀而种族灭绝的,有毁灭于庞贝式的自然灾变的,但像中国这样残忍的自相残杀确实难找他例。
民国时期外敌(日本人)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30万,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永不能忘的惨痛记忆。
可是两千年前,在短短几十年内,秦一次坑杀赵降卒40万于长平,楚一次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于新安,而当时整个中国人口也不过才两千多万!
可笑的是,西方人往往夜郎自大,我在美国看到好几本书说,美国南北战争是人类迄那时为止最残酷的内战。
真是少见多怪了。
国人自相残杀的残忍让人听来真是毛骨悚然。
太平天国战争,虽然全国人口减少的比率没有元以前那么高,可是战争波及的那些地区,人口减少之惊人绝不逊于前代。
按地方志记载,在太平天国战争中成为战场的江浙一带,人口耗减都达到一半以上,像苏州一府(注意是全府各县,不是仅苏州城)耗减了三分之二,常州、杭州等府竟各耗减了五分之四,屠城、屠乡的记载比比皆是!
说实话,至今我们都很难说摆脱了这种血腥的“遗风”。
我的家乡广西在几十年前发生残酷的内战(战胜一方声称是“剿匪”),而最残酷的还不是打仗本身,而是战后对失败者的大屠杀。
当时隆安、大新、上林、武鸣、浦北等县都发生割人肉挖肝煮吃的骇人事件,而武宣等县尤其多。
海外有研究者“深刻”地分析说,这与当地少数民族的食人野蛮遗风有关;
其实如上所述,这样的“遗风”何须推诿于少数民族,我们法家传统下的汉族历史上难道少吗?
(未完待续)
下一页
(本文发表于南方周末。并结集成为禁书《走出帝制》的一部分。)
原文链接
2 notes · View notes
flgzx · 6 years
Link
【真相网2018.6.30】今年的7月1日是中共建党97周年。 中共从其成立之日起,就充满了谎言。中共的历史,就是一部谎言的历史。中共制造的谎言难以计数,本文将从中共成立之后近百年的历史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十大谎言,来还原历史的真相。
谎言之一:“七一”是党的生日
中共每年庆祝的所谓“七一”党的生日都是假的。根据海外中共党史专家司马璐的考证,中共建党确实的日期应是1921年7月23日,是毛泽东将7月1日错订为党庆日。
毛泽东在1940年的一个讲话中,公开为中共建党日期拍板。毛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日,明年是党的20周岁,我们党从7月1日起庆祝一个月。”随后,延安新《中华报》发表社论,号召全党准备于1941年7月1日庆祝党的二十周年纪念。1941年6月,中共中央正式发表文件,以7月1日作为党的“诞生日”。
据司马璐回忆,早在他1937年10月抵达陕北之初,中共并无党庆之说。在他的印象中,苏联的国庆(11月7日)就是中共的党庆。在当年11月7日,他所在的青年训练班学员的伙食都加了菜,甚至吃到了肉。当时的政治指导员乐少华还即席讲话:“同志们,今天是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的纪念日……”。
早期中共党人如邓中夏和李维汉,都说是1921年6月。根据是1921年6月中旬,上海临时中央发出通知,中共一大定于1921年6月30日举行。然而,事实上,由于当年6月底,准备参加会议的代表多数没有到上海,所以决定改期。
据中共“一大”代表陈公博回忆,一大是在1921年7月20日召开的,不过,陈公博和周佛海的回忆提到的1921年7月底的上海社会新闻倒是为中共成立日的确定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据陈、周二人回忆,当时陈公博带着新婚夫人到上海,住在大东旅社。“一大”在上海停会之日,他们夫妇的隔壁房间“当晚发生了一件奸杀案,开了两枪,打死了一个女人”。因陈公博住处出现凶杀案惊动了警方,加上法租界巡捕又到会场搜查,代表们便转移到嘉兴南湖上开了一天会,便结束大会。是以,查到这次凶杀案的时间,便能查证会议的召开日子。
果然在1921年8月初的上海《申报》上有“大东旅馆发现谋杀案”的记载,案发时间为7月31日凌晨。这一命案日期前推8天,恰好是7月23日,
后来在苏共提供的共产国际的中共档案中,发现了与会的武汉代表陈潭秋在莫斯科写的回忆以及共产国际驻赤塔特派员的报告,他们都认为“一大”是在7月23日召开的,在上海开了8天。
司马璐1978年从其苏联朋友那里得来的原文资料,也证实中共“一大”是在7月23日召开的。1980年中共的《人民日报》则首次承认了中共建党是在1921年7月23日的说法。
谎言��二:红军长征是北上抗日
按照中共一贯的说法,当年红军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但事实上,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与中央红军撤离江西苏区时,并没有具体的前进目标,此后目的地多次更改,其中没有一次与“北上抗日”有关。红军长征其实是一次大逃亡,与“北上抗日”根本扯不上边。
从1933年10月开始的国民党第五次“围剿”,由于采取了构筑碉堡群包围“苏区”、步步为营的战术,不给红军打游击战、运动战的机会,使红军屡次受挫。1934年4月,“中央苏区”北方门户广昌失守,红军元气大伤。中共已无信心守住江西“苏区”。6月10日前后,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讨论“突围”事宜。周恩来提出,有两个方案∶第一方案是向东北方,沿闽、赣边转移到沿闽、浙、赣边,可以威胁国民党心脏地区江、浙一带。第二方案是向西南方赣粤边突围。周主张采取第二方案,毛泽东主张第一方案,林彪、彭德怀赞同毛的意见。结果通过了周案而散会。
显然,这两个方案均未将“北上抗日”考虑在内。
次日,中共“总负责”博古(原中共总书记向忠发叛变后,中共首脑一般不再称总书记,而称总负责。)、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朱德、周恩来、项英、龚楚开会研究突围的准备工作。这时,“博古提出以抗日名义,派先遣队两队北上,为红军主力突围试探。”会议决定∶
一,由方志敏率“红军抗日第一先遣队”,“向衢州方面挺进,创造皖、浙、赣根据地。”二,组建第六军团,“以萧克任军团长,称为红军抗日第二先遣队,向桂东、汝城间突围,沿湘桂边界北上湘西,与贺龙会合,准备策应红军主力突围后的行动。”三,“将粤赣军区改为赣南军区……以龚楚任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刘伯坚为政治部主任,负责部署突围准备工作。”
由此可知,“红军抗日先遣队”并无抗日的任务,也无北上的意图。中共组建“红军抗日先遣队”,纯为突围打个招牌,与“抗日”毫不相干。
博古是党内留俄派首领,在共产国际支持下成为党内头号人物,实际是书生一个。“抗日先遣队”的招牌固然响亮,可日本人远在三千里之外,老百姓不明白它如何抗日,政治效果几乎为零。军事上更行不通。第一先遣队被击溃,方志敏被俘,残部退回闽北。第二先遣队也折损大半,仅剩一千人与贺龙部会合。据龚楚说∶“这两个抗日先遣队的派遣,无论在政治影响上,军事行动上,均无补于红军主力的突围,徒然分散了兵力,招致重大的损失而已。”
不过,若无博古那���主意,中共历史上将不会有“抗日先遣队”一词,后来中共也就不会有红军“北上抗日”一说了。所以,博古提出“以抗日名义派先遣队”,后来竟给了中共一个用以自我吹嘘的资本,或许不能说一无是处。
1934年12月,中共中央与中央红军经湖南广东交界处之通道县,到达贵州黎平。在那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去向及立足点。会议决定“暂时以黔北为中心,建立苏区根据地。”这才有向遵义进军之举。遵义正是黔北最大的城市。显然那时博古、周恩来一伙没有“北上抗日”的打算。
次年一月,红军夺得遵义,再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联络王稼祥、说服张闻天,争取周恩来,扳倒博古和那个苏联派来的洋人李德,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三人小组负责军事指挥。
2月初,在云、贵、川交界的一个“鸡鸣三省”的村子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张闻天取代博古,成“总负责”。他负责起草并主持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此决议也没提“北上抗日”,只改变了其目的地:“扩大会一致决定改变黎平会议以黔北为中心来创造苏区根据地的决议,一致决定红军渡过长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建立苏区根据地。这个决定的理由是:由于四川在政治上、军事上(与四方面军的更好的配合,背靠西康一个空无敌人的区域)、经济上都比黔北好。”
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在遵义会议上过低估计了四川国民党军队的实力。进入四川,在成都西南建立苏区根据地的设想无法实施。他们只好边打边走,边研究落脚点。6月12日,中央红军与张国焘率领的四方面军在成都西北约一百多公里处的懋功地区(今阿坝藏族自治州小金县)会合。若中共有“北上抗日”之方针,会师后的去向就没什么可争论的。正因为无此考虑,双方产生了极大的分歧。张国焘主张西进,到青海、新疆寻求发展,或者南下,出长江,下武汉。张闻天这一边主张,先在川西北建立根据地,而后逐步占领四川、陕西、甘肃。6月16日,张、毛、周、朱联名致电张国焘等,说“总的方针应是占领川、陕、甘三省,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并于适当时期以一部组织远征军占领新疆。”可见,占领新疆、打通去苏联的路,这一点双方没有分歧。张闻天们反对张国焘放弃四川西进的理由,不是因为日本人在东边,而是因为西去千里人烟稀少,补充给养困难。张国焘固然不考虑“抗日”,张、毛、周这边也一样。
然而,由于兵力不敌国军,在成都西北的松潘一带建立根据地的设想也无法实施,红军被迫出川。9月17日,红军闯过天险腊子口,抵达甘肃岷县哈达铺。这时,中央再次开会研究前进路线,讨论是往西打通往苏联去的路,还是到别的什么地方。
此时,贾拓夫提出了到陕北落脚的建议。贾拓夫是个知识青年,年仅22岁。1934年初被“陕、甘边区”党组织派到上海去向中央汇报工作的代表。此时中共中央早已迁至江西。贾到上海扑了个空,便辗转到了江西,并于10月间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
在岷县哈达铺,见中央仍未打定主意往何处去,贾拓夫便向毛泽东建议:去陕北。他告诉毛说,陕北有上万刘志丹领导的红军,并且有一块不小的苏区。此时,中央红军总共才不到一万人,一听贾的介绍,毛泽东马上说∶“有一万红军就去,何况还有那么大的一个苏区呢!”
9月26日,中央在渭源县榜罗镇(或属通渭县)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贾拓夫特别被邀列席。在这个会议中,毛泽东们才作出了到陕北立足的决定。
会后,贾率领一连战士和一部电台,作为前哨,出发寻找陕北红军。在陕西甘泉县,他遇见陕北党的领导人郭洪涛和红十五军团政委程子华,完成了与陕北党组织联络的任务。
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合。长征结束。
10月24日,中共中央在甘泉县召开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在会上说∶“(在长征路上)得到了新的材料,知道陕北有这样大的苏区和红军,所以决定去陕北……以陕北苏区来领导全国革命。”
注意,这里毛泽东说的是“以陕北苏区来领导全国革命”,而非以陕北苏区来领导全国抗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联合发表《抗日救国宣言》,是11月下旬的事。而且其口号是“抗日反蒋”,“反蒋”是实,“全国革命”是实,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对抗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是实,“抗日”不过是争取民心的一杆旗而已。
总而言之,“红军北上抗日”一说是中共在北上结束以后编造出来的。 (原文题为《红军长征真的是为了“北上抗日”吗?》,作者丁抒)
谎言之三:中共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中共一向声称是它领导全国人民抗击了百分之九十以上日军,打败了日本人,因而也只有它才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而蒋介石国民党则是“真投降、假抗日”、“积极反共、消极抗日”。但事实真相真的如此吗?近年来海内外众多历史学家以大量的事实和资料告诉世人,这完全是对中国人民的欺骗愚弄,领导全国人民打败日本人的抗战中流砥柱不是中共,而是蒋介石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
首先,中华民国政府是指挥全国抗战的司令部,蒋介石先生是指挥全国抗战的最高统帅。西安事变和芦沟桥事变发生之后,中共两度向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国国民党提出了“保证抗日和不再作乱”的著名“四项保证”。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国国民党为团结全国抗日救国计,决定接受中共“输诚”。在中共,此为归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国民政府,则为收编中共。因此,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及国民革命军与中共地方政府及中共军队的关系,也就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对于这一点,中共当年也是完全承认的。不但承认,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还曾一再歌颂国民党和蒋介石领导抗战。1938年9月29日即武汉会战期间,毛泽东曾致函蒋介石称:“先生领导全民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民无不景仰……敌虽凶顽,终必失败。”时至1942年7月7日抗战五周年纪念日,皖南事变已经发生之后,中共仍然对外发表宣言称:“全国军民必须一致拥护蒋委员长领导抗战。”
其次,抗战的策略是蒋介石先生制定的。九一八事变一发生,蒋介石即在江西指出:“我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开始了!”1937年8月7日,中华民国最高国防会议正式决定全面抗战,并制订了“以守为攻、以退为进,以持久对速胜——非以打垮敌人为目标、而以拖垮敌人为目的”的持久战总战略。同时,在第一期抗战的指导方针上,确立了“以时间争取空间”的战略原则,重在赢得时间,消耗敌人,粉碎敌人“三月亡华”的狂梦,促成我西南持久抗战基地的形成和巩固。
第三,从力量上看,1937年3月左右,中华民国政府拥有1040万平方公里疆土,拥有4万万人民,拥有陆军270 万,海军10万吨位,空军600 架战斗机。而当时的中共逃到陕西时只有2 万人马,1 万3 千条枪,3 个县的人民、资源。在1937年8 月13日开始的淞沪会战中,国民党70万军队与50万日军浴血奋战,粉碎了日军3个月横扫中华的梦想。远在陕北的两万红军如何能领导120万人的会战?
再者,就事实而言,自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之间,中华民国政府军发动大型会战二十二次,重要战斗一千一百一十七次,小型战斗二万八千九百三十一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三百二十一万一千四百一十九人。空军阵亡四千三百二十一人,毁机二千四百六十八驾。海军舰艇损失殆尽。自1929至1933年,从中央军校毕业的大约二万五千名军官中,就有一万名牺牲在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四个月。在整个抗战中,国民党军队共消灭日军达其总兵力百分之三十五以上,从而振奋和坚定了全国人民持久抗战的信念,赢得了伟大卫国战争的最后胜利。
再来看中共,前6 年:1931年9 月18日,日本入侵东北,而中共却号召保卫苏联、工人罢工等,还要以武装暴动推翻中华民国南京政府。后8 年:要日蒋火拼,中共则到“敌人后方去”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在延安搞整风,种革命鸦片,偷敌卖国。其所谓游击战更是“游而不击”,专打国军,不打日军。其所谓“拥蒋抗日”则是执行苏共命令要为保卫苏维埃而行。日军在华毙命的一百二十九名将领之中,死于与中共作战的只有三个,其余都是死于国民政府军队手中。中共在抗战中牺牲的高级将领只有左权、杨靖宇两人,国民党方面却有二百零六人。
最后,从理论上讲,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满清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中华民族自己的共和国。孙中山说他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是一脉相承的,他在创建中华民国后祭祖的时候说他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所以孙中山和他领导的国民党承接了中华民族的国统和祖统。从1912年创建民国到1931年日本入侵到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党对外卫国,对内护国。反观中共,1920年苏共派人在中国建立共产党,从建党那天起就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政治上接受苏联的领导,经济上接受苏联的援助,军事上接受苏联的武器,并确立了颠覆中华民国、建立无产阶级专制政府和消灭中国国民党的目标,这样一个政党怎么能为保卫中华民国而战?
到底是谁领导全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事实胜于雄辩,数字就是证明。正如林肯所说:“你可以在所有的时间欺骗一些人,你也可以在一些时间欺骗所有的人,但你不能在所有的时间欺骗所有的人。”
谎言之四: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唱起这首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提起半个多世纪前的 “抗美援朝”,绝大多数中国人恐怕至今都还以为那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相信是“美帝国主义”首先挑起了这场战争,侵略了北朝鲜。
许多上了年纪的人都还记得,1951年10月23日,毛泽东曾在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三次会议声称:“如果不是美国军队占领我国的台湾、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打到了我国的东北边疆,中国人民是不会和美国军队作战的。但是既然美国侵略者已经向我们进攻了,我们就不能不举起反侵略的旗帜,这是完全必要的和完全正义的,全国人民都已明白这种必要性和正义性”。
半个多世纪来,提及当年的朝鲜战争,“党”也一直都是这么说的。对此,大陆人民从来都没有怀疑过,也不可能怀疑,因为他们能够接触到的资讯都来自官方管道。
然而,令中共没有料想到的是,1990年代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主动解密了一大批前苏联韩战档案,包括很多中共和北朝鲜当时的档。这些资料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当年是金日成在获得斯大林的同意和中国的支持后首先挑起了战争,中共根本不是什么“抗美援朝”,而是“助朝侵韩”。
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当时的联合国会员国代表苏联、中国国民政府、美国、英国共同承诺:由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及朝鲜的北纬三十八度线以北,联合国军解放三十八度线以南。1945年8月15日,苏军与原属于中共东北抗日联���军长金日成的两个朝鲜族师,进入了北朝鲜的三八线以北(此时日本已经投降),而美国代表联合国军进入了以南的地区,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二战结束后,南北朝鲜分别以李承晚和金日成为首组建了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政权。接着,美国和苏联分别于1948年撤出了朝鲜半岛。本来,日寇的侵略掠夺,已经把朝鲜半岛弄得满身创伤,这正是一个和平的,双方可以按照自己领导人的意志,建设自己国家的最佳时期;不仅可以在和平竞赛中各自争取对方人民的支持,从而实现国家繁荣人民生活幸福,而且可以由各自的人民选择国家的制度,实现和平的统一。
然而,北朝鲜的金日成却对南方一直怀有武力统一的迷梦。
1949年初,中共控制了整个东北,北朝鲜既有了一个安全可靠的大后方,又可望直接以中共军队中成千上万训练有素的朝鲜族人官兵为基础组建自己的主力部队。于是,金日成不失时机地两次向史达林提出他的以武力统一朝鲜的战争计划,但斯大林因为怕跟美国直接对抗,拒绝了金日成。于是,金日成只好求中共帮忙,他派北朝鲜的国防部副部长去北京见毛泽东,毛明确表态支援,说,“如果必要,我们可以悄悄派些中国部队给你们”。中、朝两国人肤色一样,美国人“认不出来”。在会见金日成的特使时,毛还同意将中共军队中的三个朝鲜族人师及两个团移交给北朝鲜军队,此即中共卷入朝鲜战争准备之发端。
1949年中共移交给北朝鲜的这三个朝鲜族师当时在中共军队中的番号为156 、164 、166 师,连同一并移交的另外两个朝鲜族团,中共共为北朝鲜提供了兵员69,200人,构成了北朝鲜军队的作战主力,占朝鲜战争前北朝鲜军队总数148,680 人的46.5%。这些朝鲜族部队主要是从东北的朝鲜族(尤其是延边朝鲜族)地区征集兵员组成的。按中共当时的政策规定,在中国境内居住的朝鲜族人属于中国籍,而且这些移交给北朝鲜的中共朝鲜族指战员中,大部分人的父母、配偶、子女、土地等均在中国而非北朝鲜,因此,这些官兵是中国国民而非北朝鲜国民。
由此可见,参加朝鲜战争的中国军队并不是于战争爆发后的1950年10月才首度跨过鸭绿江的,中共于1949年(即朝鲜战争发动前)移交给北朝鲜的三个师又两个团官兵,才是第一批中国的“志愿”军。没有这支部队的加入,北朝鲜军队就可能不具备足够的实力发动对韩国的进攻。所以,高岗的前卫士长魏宝玉曾透露,“中共中央东北局早就知道金日成欲以武力统一朝鲜”。
按照毛泽东和中共原来的想法,他们是准备秘密派兵进入朝鲜,而不是公开与美国对阵,但1949和1950年之交毛泽东访苏期间,斯大林就金日成的战争计划和毛交换了意见,毛改变了原来的想法,他要公开同美国作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从史达林那里拿到他想要的东西。毛设想的交易是:我帮你打败你的敌人美国,你给我军事工业、势力范围。毛之所以敢打,是因为他拥有千百万可充当炮灰的中国人。他相信美国不可能跟他比赛死人,他不会被打败。打朝鲜战争还给了中共一个处理上百万在国共内战后期投降的国民党军队的办法:把他们大量派去朝鲜。
从斯大林的角度看,中国和北朝鲜同美国打一场大仗对他有说不完的好处。第一个他可以做军火商。第二他可以实验自己的新式武器,还可以获得某些美国军事技术。第三他可以摸摸美国的底,在同共产主义阵营对垒上,美国到底能走多远。但最使斯大林动心的还是中国人能消灭并牵制大量美国军队,使世界权力平衡倒向对苏联有利的一边。毛很清楚斯大林的梦,反复向斯大林表态:可以依靠他来实现这个梦。于是,在毛泽东访苏期间,中苏双方达成协定:如果在朝鲜战争中发现(中苏以外的)外力干涉,那么,中国将派陆军、苏联则派空军入朝作战。
1950年1月,毛泽东刚与斯大林谈妥朝鲜战争的计划,在北朝鲜发动对韩国的进攻前数月,中国就开始为出兵朝鲜作准备了。中共的七个野战师于该月奉调东北,加上东北军区(含内蒙古军分区)原有之部队,那时东北共有军队40万之众。如此庞大的部队数量远远超出了维持东北治安的需要,毫无疑问,这些部队的集结是为了参加即将到来的朝鲜战争的。
1950年2月,中共42军行军赴东北途经北京时,朱德曾指示该军军长吴瑞林:“你们要一面生产建设,一面准备战斗。目前,美帝国主义仍占领朝鲜半岛……我们必须解放那里的土地和人民。”此外,中国还在河南屯兵九个野战师共12万人(隶属于13兵团),后来,朝鲜战争一爆发就急调这些师入东北,与先前抵达之部队组成了东北边防军,以粟裕为司令员。1950年8月中旬,高岗就曾在一次东北边防军的干部会议上说,“我们必须主动帮助朝鲜人民……让朝鲜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1950年1月中旬,毛泽东尚未离开莫斯科,斯大林就通知了金日成,金的战争计划已获批准。不过,斯大林告诉金日成:“此一问题仍须由中国和朝鲜同志联合作出最后决定。”因此,1950年5月13日,金日成到北京向毛泽东正式提出了向南朝鲜发动进攻的请求,毛泽东自然依照与斯大林的约定照准,并作出了必要时会派兵入朝的具体承诺。金日成同斯大林制订的战争计划得到毛的认可,斯大林于16日来电最后点头。
于是,1950年6月25日,北朝鲜借口“南朝鲜发动了向北方进犯”,突然发动了预谋许久的袭击南朝鲜的战争!到8月初,短短一个半月内,北朝鲜的军队就攻占了百分之九十的南朝鲜和南方几乎所有的重要城镇,大军直抵釜山。
面对联合国战胜国各方的承诺遭到粗暴的践踏,美国理所当然地不能坐视不顾。美国总统杜鲁门于6月27日宣布派兵入朝。9月15日,美军在三八线以南的仁川登陆,把北朝鲜军队截为两半,紧接着准备向北进攻。9月29日,金日成急电斯大林,请他叫中国派“志愿军”。
十月一日,斯大林告诉毛:履行诺言的时候到了。毛马上做出反应,十月二日,他起草了一封给史达林的电报,说他“决定出动中国军队到朝鲜和美国人作战。”
1950年10月19日,中国军队正式入朝参战。
可见,朝鲜战争是北朝鲜、苏联、中国三方共同策划的结果,是金日成在获得了来自苏联的战争物资和顾问、来自中国的久经战阵的官兵,又正式向苏联、中国“请求”向韩国进攻并获准的情况下发动的。北朝鲜军队和中国军队才是挑起战争的侵略者和罪魁祸首,而韩国国防军则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一方,美军不过是在朝鲜半岛执行联合国维持和平的任务。
中共一向自称参加朝鲜战争的主要目地是所谓“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其实,中共领导当时并不担心美国假道朝鲜入侵中国本土。他们知道,由于中苏同盟关系的存在,美国不会、也没有进攻中国的准备;同时,由于苏联不肯向中国提供海军舰艇,中国将长期缺乏渡海攻击台湾的能力,因此也不会与美国在台湾地区发生军事冲突。所以,在朝鲜战争是否会扩大到中国这一关键问题上,1950年中国政府内部往下传达的的估计是:“世界无大战,远东有战事;中国无大战,广东可能有战事”。这里所讲的广东的战事,是指国民党军队可能渡海挑起对大陆的局部袭击。
既然不是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那么中共主动参加朝鲜战争的主要目地究竟又是什么呢?正如一些历史学家所分析的那样,中共图的是借助苏联的援助,让军队取得现代化战争的经验,并用苏联的武器装备换装,建立中国自己的技术兵种和军事工业。
美国学者查阅前苏联政府的档案档后发现,“在斯大林于1953年3月逝世之前,他与毛泽东之间的大部分通信是关于中国请求苏联给予武器装备的”。中国出兵朝鲜一举,从苏联得到了很高的回报,斯大林及其继任者不仅用崭新的苏造武器替中国装备了100个步兵师,并帮助中国建立了能有效作战的空军、海军、炮兵、坦克兵等技术兵种,而且还援建了300多项大型工程项目,使中国得以形成独立的军事工业体系。如果把苏联从1945到1955这10年间为中国提供的武器装备加在一起,足以装备300余个步兵师。可以说,苏联对中共的武器转让规模是现代史上最大的一次。这样超大规模的援助是毛泽东以前的近代中国的历任统治者无法企望的,蒋介石从美国得到的武器援助远比毛泽东少。
朝鲜战争,至少造成70万到100万中国军人志死亡。
谎言之五:中国没有发生大饥荒
1961年,毛泽东在接待来访的法国社会党领袖后来的法国总统密特朗时,针对西方世界有关中国发生大饥荒的传言说,“我再重复说一遍,中国没有饥荒。”许多西方人对毛的这番话信以为真。
那么,当时的中国究竟有没有发生大饥荒呢?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可以说事实已经很清楚了——不但发生了大饥荒,而且还是人类历史上死人最多的一次大饥荒!
2011年,香港大学冯客教授《毛泽东的大饥荒:1958~1962年的中国浩劫史》一书出版,书中据公安部门同期报告及大跃进最后几月中共汇编内部报告,指出1958到1962年中国至少4,500万人非正常死亡。他认为人们常用的“大饥荒”一说似表明这场空前灾难是计划经济决策者匆匆上马的无心过失,忽略了这期间高压、恐怖和制度性暴力造成的死亡。
大跃进饿死4,500万人不是根据什么统计全国人口数量变化来的,当时各地成立了防病防疫办公室,把因饥饿产生的浮肿等现象诡称二号病,这一死亡数字是定期向书记处汇报的。现在在中央档案馆和各地的档案馆都查得到原始资料。
大饥荒期间挨整的人中有医生,罪过是诊断出大批人生病死亡的原因是饥饿。医生王善身在被问到为什么浮肿病治不好,少了什么药时,说了一句:“少一味粮食!”他被开大会批斗,扔进监狱。
二号病,在医学上霍乱的含义从来没变过,只不过是为了掩盖饿死人的情况,把饿死说成是传染病死,所以,在整个大饥荒期间,二号病也隐讳地代称浮肿!这个代称从初期一直沿用了三年。其实,当时不光是用二号病来掩盖,在大饥荒期间,某中央领导感慨,怎么那么多高血压心脏病肝炎死的!其实,都是饿死的。
1961年4月23日,安徽省公安厅写了《关于发生特殊案件情况的报告》:“自1959年,共发生特殊案件(人相食)1289起,其中阜阳专区发生302起,蚌埠专区发生721起,芜湖专区发生55起,六安专区发生8起,安庆专区发生2起,合肥市发生201起。——安徽省公安厅原常务副厅长尹曙生。”
原籍豫南的知名财经作家时寒冰记录母亲在大饥荒时遭遇。“村里谁家死人,都不会说,有的直接把死人吃了,有的瞒着多分一碗稀汤……某某的娘,就是把家里死掉的孙女吃掉活下来的,她吃了7个人。”
原新华社记者杨继绳在《墓碑——中国六十年代大饥荒纪实》中记载,安徽无为县昆山乡新华村一老妇人所食之肉乃其子之尸。当时即将饿死的人争吃无主尸肉也时有发生。有些饥饿乡民常到处打听谁家最近死了人,何处有新坟,一旦听说某处有刚死的人或新坟,人们便蜂拥而至掘尸而食,野外常见被剔了皮肉的尸骨。
“记得年少时听外婆提过一句关于大饥荒时的惨状,当时已非缺粮是真的无粮可炊,当树皮草根被吃完后,村民捞出自家粪坑中的蛆虫洗了煮食,蛆虫吃完吃观音土,尽管如此依然饿殍一片。有一家媳妇因无营养产下死婴且累得虚脱,家人闭门含泪烧开了锅……,媳妇命保泪伴终生。”
1959~1961年甘肃通渭大规模饿死人事件被称为“通渭问题”。65年7月通渭县委报告称:“全县死亡60,210人,死绝2,168户,1,221个孩子成了孤儿,外流11,940人”。2000年通渭县老干部座谈会上,亲历者说当年上报的数是缩小的,是实际饿死人数的三分之一,70%以上家庭有死人,有的全家死绝,大量尸体没人掩埋。
大饥荒通渭县大量饿死人,除了高层,对外严密封锁信息,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外面的人还很少知道发生了这样的事。为了封锁消息,当时饿死多少人叫“病”了多少人,不能说饿死。县里指示:“要把他们全部埋掉,‘病’一个埋一个”。县委还指示,只能说这是打扫卫生,不能说是掩埋死人。
原重庆市长寿县委书记纪俊仪回忆大饥荒年代,“我下乡调查,全县死了3,000多人,再调查,全县死上万人了。”1960年春节,他在除夕这一天向市领导汇报,市领导没有马上拨粮救济,一直延误到正月初二。“就这三天,腊月三十、正月初一、初二,死人数字由一万多增加到两万多。”
辽宁省锦西煤矿劳改队,经过大饥荒后,1,200名右派、犯人饿死1,000多人,没有饿死的200来人中的190多人,都已骨瘦如柴或全身浮肿地卧床不起,成了还剩一口气的僵尸;另两个人靠吞吃活剥青蛙、蚱蜢和蝴蝶,才能下床走动走动。(摘自新华社高级记者戴煌:《九死一生》)
邓宝珊,老同盟会员、国军上将,后协助傅作义“起义”,1949年后曾任甘肃省长,1960年大饥荒,毛泽东收到邓呈送的物品:用油渣和榆树皮粉糅合而成的食物,这是当时甘肃人赖以生存的食物。此举受到了省委的埋怨攻击,邓宝珊却说:“我个人的进退荣辱不是大事,群众吃饭问题要紧”。文革中,邓受迫害自杀。
大饥荒时,中国所欠苏联外债总共为57.43亿,而1959年财政支出达520亿元。所以实际上当年中国所欠债务数额并不大,而同期对外援助金额远大于还债金额。而长期来解释三年大饥荒时,却大讲“自然灾害和对苏还债”,“对内怨老天,对外怨苏联”成了推卸责任的推托之辞。
通过以上不完全的“大饥荒”档案,不知道是否可以提醒人们:到底是谁制造了这场惨剧?如何记住历史,使悲剧���再重演?怎样使人们能够穿透历史的迷雾,看清血写的历史,不再相信中共墨写的谎言?
谎言之六:六四天安门反革命暴乱
天安门事件,“六四”屠城,震惊世界。中共定义,那是“反革命暴乱”,中共出兵镇压,是“平暴”。
事实上,1989年的北京,在民主运动的两个月里,交通如常,秩序井然,民众齐心呼唤民主,连小偷都被感动得“罢偷”,各项犯罪率大幅下降。直到邓小平命令解放军(所谓“戒严部队”)强行开进北京,才酿成冲突和混乱。
1989年4月15日,以改革派和开明派著称的前中共总书记胡耀邦突然病逝,引爆积压已久的社会情绪。以悼念胡耀邦为出发点,北京各大学的学生率先走出校门,全国其他各大城市的学生,也纷纷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喊出“反腐败”、“要民主”的口号。学生运动,很快演变成社会各阶层参与的全国民主运动,遍及三百多个城市,各地动辄数十万人或百万人参加,历时近两个月。规模空前的民主运动,不仅创下中国历史、也创下世界历史的记录。 民主潮所及,不仅汇集了大量学生和知识份子,也汇集了大量市民和工人;不仅感染了大量体制外、即民间人士,也感动了大量体制内、即官场人士,如《人民日报》、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等,都有很多人打出支持民主的横幅。
那段时间,大多数中国人都很乐观,对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中国人似乎从来没有那么高兴过,每次游行,都像过节一样,兴高采烈。人们憧憬著,一个民主的中国,很快就会到来。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民主运动,各国媒体和记者云集北京,拍摄下大量的历史镜头。香港和台湾民众热心支持,两岸潜在的统一趋势,从来没有那么接近过,只待中国大陆民主化。 而在中共统治集团内部,也发生了空前分化。人大常委会里,包括委员长和六名副委员长反对镇压学生。一批老将军也表态反对镇压。以总书记赵紫阳为首的改革派,更是明确反对镇压民众而力主朝野对话。
然而,老人政治,早已成为中国的顽疾。在中南海的深宫里,大权在握的老人集团,磨刀霍霍,图谋以武力镇压民主运动。身为军委主席的邓小平,暗中调集30多万解放军,占当时主力共军的三分之一,包围北京城。以总理李鹏为首的保守派,竭力支持邓小平的镇压计划。
在党内,经过又一轮激烈的权力斗争,邓小平罢免了拒绝向人民开枪的赵紫阳,并将他软禁。这一幕,彷如百年前的清廷,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软禁了推行宪政改革的光绪皇帝。阴暗、冷酷、残暴的中国宫廷悲剧,再一次重演。中国政治,再一次倒退。
1989年6月4日凌晨,85岁的政治老人邓小平下令展开大屠杀。强行进入北京的解放军,用机关枪扫射、用坦克碾压人群。密集的枪声,此起彼伏的口号声和哭喊声,交织成一片。在邓小平和李鹏的极端指令下,共军疯狂射杀和辗压手无寸铁的学生和市民。大量民众惨遭屠杀,血染广场,尸遍街头。这便是震惊中外的“六四”大屠杀,也称“天安门事件”。
部分北京市民和学生,展开了英勇抵抗,阻挡并焚烧进城的军车和坦克。那一夜,中国首都,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北京,成为一座战争的城市、一座流血的城市。中国军队,对自己的人民发动战争,向自己的人民开枪!面对全副武装的共军,北京市民和学生最终寡不敌众。经过一夜屠城,共军控制了北京。波澜壮阔的中国民主运动,被政治老人、解放军、坦克和机关枪联合粉碎。
大屠杀之后,邓小平当局展开大逮捕。各地民运领袖纷纷被捕,被投入黑牢。部分民运领袖出逃海外。中共还展开大报复,许多参加过当年民主运动的学生,被剥夺学籍或学历,毕业的不予分配工作。许多体制内的知识份子则被开除公职。一度欣欣向荣、充满活力的中国知识界,重现万马齐喑的惨淡。
“天安门事件”,八九民运,以及中共当局的大屠杀,成为世界历史的重大标志性事件。自那以后,中共一直千方百计地力图遮掩和抹杀这段历史,但全世界都记录了这段历史。墨写的谎言,涂改不了血写的史实。(选自陈破空《倾斜的天安门》一书)
谎言之七:“非典”已得到有效控制
中国传染病法规定,任何可疑传染病必须在六至十二小时内向上报告,但2003年萨斯爆发,中共官方隐瞒疫情竟长达半年。
2002年11月中旬,广东省的五个城市出现了萨斯病例,到12月中,在其中一个城市河源已经引起了恐慌,七名医务人员被感染。但是消息没有上报,而该市报纸还否认有流行病在传播。在官方刻意隐瞒的同时,病人们开始到广州求医,把这种疾病传染给更多的人,其中一个十岁的男孩病例传染了五个医护人员,其中一位救护车司机和一位医生后来都死了。而另一名病人,就像一个“会走路的生化武器”,传染了他身边的每一个人。疾病就这样开始在广州流行,但中国官方命令记者不准报导这次疾病爆发。一月下旬,中山市的一份报纸发布一条消息:“这种病毒已经在广州出现了一个多月,这种病已经受到了有效的治疗和控制。群众没有必要惊慌。”到这时,记者才把这个疾病的资讯,报告中央。此时疾病已经流行了三个月。这是地方向中央的隐瞒。
卫生部此时才派出了中央专家组赴广州调查。而萨斯就像从潘朵拉盒子中放出的魔鬼,已经不可收拾。但是真相还在继续隐瞒。
2003年2月11日,广州市官方召开记者会,公告至2月11日止,广东非典型肺炎感染人数二百九十多人,死亡五人,病情已受到控制。同时官方要求:所有中国传媒都不许谈论“非典型肺炎”但是到2月28日,这个“已被控制”的非典型肺炎的病人数在广东已增至七百九十二人;死亡人数三十一人,是二月十一日资料的六倍!!!
从2月11日到3月下旬,在大陆传媒再见不到任何官方报导非典型肺炎的病人数目和死亡人数,但是萨斯已经从广州走向香港,再从那里走向其他国家。到3月底,香港已经有六百八十五例病人,死亡十六人。
3月初卫生部已向北京各医院通报过非典型肺炎的危险性,但为避免影响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的召开,禁止对外公布。这是中央政府刻意隐瞒事件的真相。仅广东南方都市报报导,有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要求让世界卫生组织调查非典型性肺炎,但该报随即受到批评。
香港的官员们也向大陆学习隐瞒病情。卫生福利及食物局长杨永强3月14日疾呼肺炎没有在香港爆发,也没有传播到社区,以反驳媒体的报���。沙田中文大学医学院院长钟尚志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于17号晚上九点半突然召开记者会,眼泛泪光地首次透露非典型肺炎个案其实已经有一百多,其中十多名病人来自社区。在这情况下,特区政府在3月19日被迫宣布病毒传播情况,源头来自64岁的广州中山医学院教授。这位得了SARS的广州医生,2月15日已不舒服,但他与太太、妹夫及一名朋友仍坚持来香港参加婚礼,于2月21日到香港入住九龙京华酒店9楼,第二天就病重被送进广华医院诊治,几天后去世。但是酒店的病毒已迅速感染6名旅客及1名香港人,其中3名新加坡女子回国后引发了当地20宗SARS,2名加拿大人则女死、男留医,至于26岁的香港人到酒店探访朋友,染病入威尔士亲王医院后,成为威院肺炎大爆发的源头,再传播出去。香港是极为开放的城市,国际交往频密,不少毒菌从中国经香港出口,香港被世界卫生组织当作“罪魁祸首”,香港人受到其他地区不公正的待遇,他们是董建华和中共的替罪羊。
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压力下,国务院新闻办才在4月3日召开记者招待会。卫生部长张文康说:“现在发病人数明显减少,治愈人数显著增加,死亡人数减少,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病原的进一步研究查找工作也取得积极的成果。现在中国大陆社会稳定,人们生活工作正常。在此,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在中国工作、生活,包括旅游,都是安全的。”第二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李立明还假惺惺表示道歉。但是在这以前,他们禁止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到广东调查,把他们留在北京十天变相软禁,到世界卫生组织呼吁旅客不要到广东后,才让他们去广东调查,但是同时又要世界卫生组织撤销这个呼吁。这是道道地地的流氓行径。 实际上在道歉后,北京仍然说谎。为了驳斥张文康的谎言,北京解放军三○一医院的七十一岁老医生蒋彦永向电视台和《时代》周刊揭发,首都北京SARS疫情已经蔓延,北京四家军医院包括医师和护士在内至少就有9人死亡,140名染病。并非张文康所说全北京只有19人感染,4人死亡。
4月10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再度举行记者会,请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等负责人介绍中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的进展情况。但他们不肯回应老军医所揭发的问题。广州呼吸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还声称香港人为了到广东逃避疫情而把病毒带到广东。但是世界卫生组织并不相信这些谎言,他们认为北京的疫情严重五倍。
谎言之八:“烈士”遗孤江泽民
江泽民的父亲是江世俊。1940年11月汉奸汪精卫的日伪政府成立后,江世俊投奔南京,改名江冠千,担任南京汪伪政府宣传部副部长兼社论委员会主任委员,为《中华日报》主笔胡兰成手下一员大将。胡兰成与周作人并称当时国内最著名的两大汉奸作家,他离开中国后在日本出了本《历史的漩涡》,书中特意提及江世俊(江冠千)和他共事的历史。
为了让长子将来出人头地,江世俊不但送江泽民去学费不菲的扬州中学,还送他去汪精卫伪政府办的伪中央大学读书,而且从小就送他去学弹钢琴。那个年代正是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受苦受难之时,一般人连生计都难以维持,而这位阔少的父亲挣的大钱却是做汉奸换来的。江泽民没有辜负父亲的苦心栽培,不但弹拉跳唱,又歌又舞,还会京戏、越剧。
不过,不论谁当政,汉奸卖国贼都为人所痛恨,何况共产党最讲究出身,动不动就问“阶级成分”,所以为了能够往上爬,从建立档案的那一刻起,江泽民就把比自己大15岁的六叔江上青的名字偷偷填在了“父亲”的栏目中,一来江上青闹过革命,二来已成“烈士”,盖棺不再犯错,所以保险系数达到了极限。江泽民就这么壮著胆把出身从“汉奸狗崽子”变成了“革命烈士子弟”。
邓去世后,江泽民三权在握,他迫不及待的组织了一个专门写作班子为自己写传记。这个写作班子在走访搜集资料时费尽心思、不辞辛苦也找不到江能服人的政绩,反而了解到其大量鲜为人知的不光彩一面,其中就包括伪造出身的问题。江泽民对这个写作班子非常恼火,命其立即解散。但人的嘴巴不上封条总有缝隙,江的丑事还是被陆续传了出来。 自从江泽民成立的写作组调查出他篡改出身后,江惊恐万状,利用手中的权力急着出各种各样的回忆录、传记等等,利用一切机会大篇幅的反复述说自己在13岁时过继给了已成“烈士”的江上青。
2002年10月,在江泽民的授意下,由其亲信、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在省委组织部管辖的刊物《广东支部生活》上刊出了一篇文章,大谈江泽民的“过继”问题。令人捧腹的是文章的第三部分:“烈士夫人誓育遗孤”──由生父江世俊悉心栽培的江泽民转眼成了“遗孤”!别小看这期杂志,发行量竟高达近两百万册,远远超过当时发行最红火的《南方都市报》两倍,其重点旨在告诉读者“江泽民是烈士遗孤”。
江泽民出任国家主席后,出访时被称作“戏子”的本事都是当阔少时练就的,那时他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学弹钢琴、吉他等乐器。
而那时江上青的遗孀和女儿却过着非常贫困的生活。江上青次女江泽慧对《江泽民传》名义作者库恩回忆说:“在我11岁之前,我唯一记得的就是无尽的贫穷饥饿,家里没有多少粮食,有时根本连一点儿吃的都没有。”
江泽慧的话无疑把江泽民所有传记里的“过继”问题给否定了。1938年3月出生的江泽慧比江泽民小11岁,假定过继给死人也成立的话,那江泽慧在江泽民“过继”时才一岁。如果江世俊夫妇真如传记中所描绘的那样好心接济著弟弟的遗孀,为何江泽慧说11岁之前“有时根本连一点儿吃的都没有”?既然江世俊夫妇知道弟媳妇连孩子都养活不了,就应该收养那两个亲侄女,怎可能好事没做倒忍心把自己儿子送过去跟着一起“绝食”呢,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江泽民是江家的长子长孙,他还有一个姐姐江泽芬和一个弟弟江泽宽。在中国的社会伦理传统和子嗣继承规矩中,如果没有特别特殊的情况,长子长孙是不可以作过继的。
江泽民杜撰出的生动有加的过继仪式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除了那些穿帮的西方礼仪(比如13岁的江泽民起身拥抱比他只大十几的江上青遗孀什么的),库恩在其《江泽民传》中还有这样一段描写:“‘我希望这个孩子能够继承他父亲的遗志,’江世俊在过继仪式上说道,‘向万恶的敌人复仇。’那年,江泽民13岁。”
这当然只能是一个笑话。江世俊随后便效忠于汪精卫的日伪政府,而江上青是中共烈士,不知江上青的“万恶的敌人”包不包括汪精卫的卖国政府?江上青是1939年死的,那时共产党未成势力,还被叫做“共匪”,汉奸江世俊避之惟恐不及,怎么可能把儿子过继给死去的“共匪”?
江泽民的堂妹江泽慧接受库恩的采访,谈到江泽民所谓的“过继”时更是“精彩”:“在以后的日子里,江主席一直叫他的生母‘妈妈’,叫他的养母‘娘’”,“在我们的文化中,这两个称谓都是‘母亲’的意思。不过,它们在亲密程度上还是有细微的不同。‘娘’要显得更亲一些,更像一个爱称。”库恩特地注释,这两个称谓之间的区别很像英语里面“Mother”和“Mom”的区别。
事实上,扬州人管妈妈叫“姆妈”(“姆”读第一声,“妈”读第四声)或“阿母”( “阿”读第一声,“母”读第四声)。绝没有叫妈妈为“娘”的。扬州几十年前倒是还有人说到老婆时用“我娘子”,但无人管母亲叫“娘”的。这段描写更证明江泽民从来没有过继给江上青的遗孀做养子。
江泽慧还对库恩说,“要理解江泽民主席,就必须懂得他的养父,也就是我的生父,江上青。”这种肉麻的话,江泽慧也说得出口。江上青成天在外闹革命,同江泽民相处无多,江家其他人又素对江上青的革命不理解,江上青被捕后,江家营救江上青的法庭说辞就是“上青仅仅是个被勾引而误入歧途的青年”,而且江泽民还只是个10来岁的小孩子,江上青能对他有什么影响?
库恩那本中文版的《江泽民传》里说“过继”是有法律手续的。但遗憾的是三十年代还是宗族长手握决定权,过继儿子不需要法律证书。(根据《江泽民其人》编辑)
谎言之九:法轮功练习者围攻中南海
中共官方新华社的报导称,1999年4月25日,“首都北京风和日丽。然而,就在这天,突然发生了一起大规模的非法聚集事件。一万多名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内蒙古等地的‘法轮功’练习者,有组织地集合起来围住了中南海,矛头直指党中央、国务院,严重干扰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机关的正常工作,扰乱了首都的社会秩序。这是1989年那场政治风波以来最严重的政治事件,在国内外造成了极其恶劣的政治影响。”
“四‧二五”事件之前,法轮功已经遭遇了三年不公正的对待,期间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对法轮功的打压接连不断,特别是到1998年7月,竟传出了公安部内部已把法轮功定为“邪教”的资讯,广大法轮功学员对此都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紧接着,1999年4月,罗干的连襟何祚庥又在天津教育学院的《青少年博览》上发表文章,攻击炼法轮功会致人得精神病,��暗喻法轮功会像义和团一样亡国。此文发表后,一举引发了一些法轮功学员于4月18日至24日前往天津教育学院及其他相关机构反映自己修炼法轮功后身心受益的情况,并期望能通过与杂志编辑部的交涉来消除该文章的恶劣社会影响。但4月23、24两日,天津市公安局却突然出动防暴警察殴打反映情况的法轮功学员,导致多人流血受伤,45人被抓捕,这就是“天津事件”。在其后交涉中,天津政府告知法轮功学员:公安部已经插手,要释放被逮捕的法轮功学员,必须北京授权。天津的公安还告诉学员:“你们去北京吧,去北京才能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情况,使得法轮功学员决定去北京上访,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4月25日的上访中,法轮功学员的代表向中央政府提出了三项要求:1、释放在天津被捕的学员,2、允许有合法的炼功环境,3、允许合法出版法轮功的书籍。其中第一条要求针对的是新近发生的“天津事件”,第二、第三条要求针对的是三年多来法轮功受到的打压。在当天的整个上访过程中,法轮功学员没有使用暴力、威胁等方法攻击胁迫警察,没有扰乱公共��通秩序和群众的正常生活,没有对国家机关正常运作造成任何不良影响,更没有使用暴力冲击国家机关,甚至连口号标语都没有,大家都很听从并主动配合警察及有关部门的指挥。时任总理的朱镕基当天上午八点多就出来与学员见面,下午又直接与五位学员代表面谈,并下令天津公安局放人,重申了国家不会干涉群众炼功的政策。很快,被抓的天津法轮功学员于当天下午被释放。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后,上访的法轮功学员于当晚10点平静散去。整个过程,自始至终平静祥和,井然有序。
中国法律规定,公民有上访的权利,上访不需要预先向公安机关申请,不需要得到事先批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1条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中国大陆的《信访条例》第10条规定:“信访人的信访事项,应当向依法有权做出处理决定的有关行政机关或其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国家信访办的职责就是接待群众上访,倾听群众呼声,了解实际情况,解决矛盾。因此,法轮功学员到北京上访,并没有抵触任何一条法律规定,更谈不上是什么“围攻”,“四‧二五”事件完全是一次合法的集体上访。
“四‧二五”事件开创了五十多年来中国官方与平民之间通过和平对话解决矛盾的先例,也震动了全世界,令国际媒体发出了 “中国民众素质提高”的惊叹,并认为四二五事件是中国政治民主,政府开明的里程碑。
谎言之十:法轮功练习者在天安门自焚
2001年1月23日,一场发生在天安门广场的自焚之火,经过中国媒体的反复渲染迅速传遍全世界。自焚者被一口咬定为法轮功学员。声情并茂的揭批中,要刻意煽动的是对法轮功的仇恨。
中央电视台的自焚节目播出后,许多人信以为真。但海外专家通过慢镜头仔细观察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自焚节目,惊奇的发现这其实是一场蓄意陷害法轮功的伪案。
细心的观众只要把电视镜头放慢就可以看见,在被官方媒体称为自焚而死的刘春玲身上的火焰基本熄灭时,有人突然用物体猛击她的头部,刘随即倒地,一条状物快速弹起,又以极快的速度从空中落下。那么究竟谁是出手打击的人呢?如果把那一时刻镜头止住,会看到一名身穿大衣的男子正好站在出手打击的方位。
另外,天安门广场没有灭火器,警察也不会背着灭火器巡逻,怎么可能在一、二分钟内就有4个人立即拿出灭火器围在刘春玲身边?
官方媒体报导说:“被烧重伤12岁的小姑娘刘思影在医院立即进行了气管切开手术。”但是我们在电视节目中却听到刘思影声音清脆地在与记者对白,难怪一位美国西医大夫看完此报导后,笑着说:“气管切开手术后,人是绝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里恢复讲话能力的。”
官方媒体还报导说,自焚者王进东被严重烧伤,可他两腿之间装汽油的雪碧瓶却完好无损,头发也基本完好。而且,他打坐、结印的姿式根本就不像法轮功学员。镜头前,王进东右边拿着灭火毯的警察,没有紧急扑火的运动感,他拿的灭火毯是静止下垂的,好像是为了拍照而摆好的姿势,这样的镜头场面发生在整个突发事件的一、二分钟内,而且摄影机处在最佳的拍摄角度……疑点重重。具有世界先进水准的台湾大学中文语音识别实验室,对《焦点访谈》中三次出场的王进东作了语音鉴定:第一集中的王进东与其他两集中的王进东不是同一人。
显然,有人精心策划导演了这场“自焚案”以栽赃法轮功。那么导演者是谁呢?国际教育发展组织于2001年8月向联合国提交的“天安门自焚”的报告中公布:“我们从录影片中得出结论,天安门自焚是中国政府一手导演的。我们备有这个录影片的拷贝,以供派发。”
2003年11月,分析自焚案重重疑点的英文记录片《伪火》,以其严谨求实的风格和对黑幕的曝光获得第51届哥伦布国际电影电视节荣誉奖。
结语
中共不但欺骗国人,而且欺骗国际社会,不但在党外谎话连篇,而且在党内也是说谎成风,谎言已经成了中共的行为方式、统治方式和生活方式。谎言作为中共“党文化”的一个基本部分,是中共对大陆人民进行愚民宣传和奴化教育并欺骗国际社会的重要工具,也是寄生在中华民族肌体上毒害中国人和世界的一个“毒瘤”。
认清中共的谎言,清除掉这个毒瘤,解体中共的党文化,才是中华民族走向新生的前提。
» 本文标题:张东园:中共建党以来十大谎言 - 真相网
» 本文链接:http://dafahao.com/ccp-top-ten-lies.html
» 如喜欢本站请关注:Email订阅真相网 | RSS订阅真相网 | 真相网G+ | 真相网Facebook | 真相网Twitter
2 notes · View notes
andyfan7896 · 3 years
Text
英国教授:中国不是在崛起而是复兴,它需要回到原本属于它的位置
“我和我的祖国,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那……”每当耳边回荡起《我和我的祖国》这首熟悉的旋律,作为中国儿女的我们都会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泱泱中华五千载,上下多少文明兴盛,几多如画江山。
Tumblr media
就连英国著名的国际关系学教授马丁雅克都曾这样表示过:“很多人认为中国正在崛起,但我不认为,我觉得中国是正在复兴,中国正在重回世界中心的位置,那个原本属于它的位置。未来的社会影响力依然是中国。”
是的,就如同马丁教授所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上最有��响力的大国之一,是世界版图内不可或缺的存在。今日中国的强盛发达不是新兴大国的崛起,而是古老伟大国家的复兴。
璀璨的朝代史
由于西方国家在近二百年间的不断发展壮大,很多人都对西方的政治体系充满崇拜和向往,认为那标志着先进和发达。甚至作为社会主义牵头人的苏联,也在西方政治文明的不断侵染之下成为了地道的资本主义国家。殊不知,若论政体经济,古代中国曾经影响了大半个世界。
Tumblr media
早在公元前2070年,中国就诞生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夏朝,让禅让制和世袭制这两种在今天仍旧备受推崇的政治体制有了最初的雏形。而那时,距离玛雅文明的兴起还有五百多年,其余的两大美洲文明也未发芽。
后来商朝取代夏桀统治,让奴隶制走向了鼎盛,这和大航海时代英国等资本主义贩卖黑人奴隶的历史相隔3000余年。我们的历史进程,领先了不止一点点。
紧接着中国又进入了拥有长达八百年稳定统治的周朝,分封制,封邦建国成为主流。而直至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结束统治,古希腊的城邦制度才慢慢走入大家的视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还被困在无穷的洪荒之中。
Tumblr media
结束了东周后期战火不断的春秋和战国,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大秦帝国。“车同轨,书同文”,中国的道路建设有了最开始的模板,纷繁复杂的各国文字也有了统一的规定。
还有震惊海外,即使身处外太空依旧依稀可见的万里长城和被如今被世界各国人民赋予不同寓意的孔方兄,都在秦朝这短短几十年的历史中渐渐成形。
随后,亭长出身的刘邦击败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建立了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汉朝,时至今日,很多外国友人都对“汉服”“汉妆”喜爱不已。就连张骞也背起行囊带着使团开始了出使西行之路,让中西方的文化在此时得到交融,世界文明史也因此壮举迈进了一大步。
Tumblr media
汉朝覆灭,隋唐争霸,本以为要寂灭的中华文明,却在隋唐时期丰厚的底蕴滋养之下越发地繁荣旺盛。
首屈一指的就是影响了世界进程的科举选官制,使最底层的贫民有了翻身做主的机会,打破了贵族垄断统治的传统,在今日已经十分健全的中考高考制度也有它的影子。
不止如此,由于唐朝时发达的经济和璀璨耀眼的文化生活,吸引了大批的外邦来使,唐朝处处都透露着“四海通商,万朝来贺”的盛景。与后来英国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相比,唐朝更加温和包容地让世界经济文化交织相容,推进了世界各族人民友谊的建立。
Tumblr media
繁华不止一瞬,唐朝的灭亡并没有让盛极一时的中华文明衰落,保守却又不失进取的宋朝很好地接下了这棒民族文化振兴的火炬。
在宋朝和平稳定的盛世之下,中国古代的工商业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繁荣发展。彼时,福建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城市,担负着世界工业制品的交换与运输功能。北宋的首都汴京,更是成为百万人口聚集生活的世界名都,为了描绘这一盛景,张择端流传后世的《清明上河图》便跃然纸上。
经历过经济文化繁盛的唐宋,中国又迎来了军事上战无不胜的元朝。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带领着他的蒙古铁骑,纵横欧亚,将中国的疆域扩大至1372万平方公里。无论是远在西域的斯坦五国,还是未改朝鲜前的高丽王朝,都曾是给元朝岁岁上贡的附属国,其景象的恢弘壮丽可见一斑。
Tumblr media
相比于元朝时期的霸气奔放,明朝在汉族人的执掌下则更加含蓄内敛,注重文化和经济的传播。著名的航海人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就发生在明永乐年间,他的足迹曾远渡至今日的东非红海一带,共计到访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在航海技术还没成熟的明朝,可以说是一个不朽的奇迹。
最后历史的车轮终于转到了清朝,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朝代,那时清朝的茶叶纺织品是欧洲皇室的珍爱,那时流传的小说话本也曾让中国的最鼎盛辉煌的时期始于此,最败落屈辱的时期也始于此。可那时的大炮也轰开了中国的国门,沉浸在鸦片云雾中的百姓官员也失去了自己的家园。
Tumblr media
然而“不破不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自省和奋斗,新中国诞生了,积贫积弱被世界瞧不起的中华民族再次站起来了。本就是雄狮笑傲东方,打够了盹自然要抖擞精神再创新高,中国注定要以复兴之势回归大国之位。
不朽的发明史
有人说爱迪生发明的灯泡点亮了世界,特斯拉的交流电机加快了整个20世纪的进程,可是真正论及发明的多少和对世界的贡献,中国的发明家们和他们相比,也绝不逊色。
首先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四大发明,这四项被世界认可的巨大贡献。如果没有中国人没有发明的指南针,那么麦哲伦和哥伦布不会成为远近闻名的航海家,英国不会成为日后拥有无数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国,就连非洲,可能还会生活在最原始的部族时期,靠着打猎果腹。
Tumblr media
还有造纸术和印刷术,这两项技术的发明从根本上带动了人类智慧和文明的传播,东方的画作可以惊艳民众,西方的作品,也能被刻印成东方的文字在坊间传播。我们能够阅读千年前祖先的故事,也能让后世对今天的我们予以评说。
正是因为有了它们,拉近了世界各地的距离,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让一切都有声有色,有迹可循。
而火药,这项技术的诞生,更是改变了整个人类的进程。在没有它之前,人类作战都是短兵相接,靠冷兵器取胜;有了它之后,炸药,手榴弹,地雷等等杀伤力巨大的武器在世界各地的战争中开花,让世界格局和势力划分不再单单依据人马土地,而是依靠火力强弱,武器的先进与否。从此人类彻底告别了冷兵器时代,进入了全面“热战”的时期。
Tumblr media
除了这四大发明之外,还有备受外国人追捧喜爱的陶瓷制品,拥有近3000年历史的泡茶技术和跨越4000多年时光种类越发繁多的面条等等。上到军事航海,地震监测,下到衣食住行,生活琐事,中国的发明可以说是绵延数千载,惠及世界人民。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中国,没有这些丰富灿烂又实用性极强的发明创造,人类社会,世界进程在今天会有怎样的变化,会是何种模样。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的古代发明史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中国用自己的强大实力向世界证明,中国的复兴,中国的强盛,对世界是福音,对人类是福音。
向前迈进的现代史
当然,辉煌灿烂如斯,也是昨日,最让我们骄傲的,应该是如今繁盛的中国。尤其是自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为世界所折服。
在1980年,中国的GDP总值只有0.08万亿美元,就算印度都高出中国近两倍,更别说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而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不仅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汽车奔腾不息,就连GDP总值也达到了6.29万亿美元,翻了近80倍,平均一年以2.6倍左右的速度增长,在世界范围实属首例。
Tumblr media
如今十载又过,中国的增速依旧不容小觑,据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202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5.5万亿美元,为日本的三倍有余,距离美国,也不过仅仅只差1/3。
要知道。美国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是靠了百余年的资本积累,而中国,只有这短短的几十年,由此可见中国市场的活力和可塑性世界罕有。
尤其是2020年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让无数的国家陷入了病魔的掌控之中。而中国在短短数月就基本控制了疫情,并且研究出一套成熟的预防,检测,救治体系。如今中国的疫苗开始向世界范围铺开,使无数挣扎在病毒漩涡中的国家看到了希望。
这是除了中国任何一个国家无法做到的,也是不愿意做到的。不过也恰恰是中国的这份魄力和担当让中国民族有了璀璨的文化,让中国在历经战火和屠戮之后依旧心存阳光善念,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而中国现在的做法却是“中国栽树,世界乘凉”。我们可以将数量稀少的新冠疫苗铺展世界,我们能够派出最优秀的医护工作者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我们还会在必要之时用精良的维和部队维护世界和平……
我们能做得很多,正在做得也很多。以前是因为中国的元气未满,让西方文明席卷浸染,今天的我们却能够用打造独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将中国特色再次推向海外。
50年前的“乒乓外交”让中美关系破冰,让中国同西方接轨;今天的“一带一路”计划则连接亚欧非,使中国���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纽带的新接点。多少载的风雨同舟,多少夜的不眠工作,才终于有了今天这样傲人的成绩。
保尔·柯察金曾说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今日的中国和昔日的中国,都是一话语的践行者。
回首千载的灿烂文明史,我们看到的是星河闪耀的历史之中无数个散发着夺目光晕的文明朝代。它们或保守奋进,或包容开放;他们用壮丽诗篇歌咏祖国山河,亦用尖兵利器保卫故国家园。
穿插在它们其中的是熠熠生辉的传统文化,是造福世界的伟大发明,是无数中华儿女奋进前行,不曾停歇地探索着。正是因为它们,中华民族的活力才得以保存 ,炎黄子孙的坚定信仰才会经久不衰。
放眼今天,载人宇宙飞船可以自由翱翔太空。蛟龙潜艇可以下潜数千米水域,我们真正做到了古人所说的“上天下海,无所不能”。还有我们的导弹原子弹,超级杂交水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等科技和经济双重作用之下的产物,都在一步步地迈向世界,迈向人类未来。
曾记否,忆往昔峥嵘岁月,叹今朝俯瞰群雄。中国的大国雄威,核心位置一直都在,从未随岁月和时间的流逝而远去,所以对于中国来说,这不是新星崛起,这是伟大复兴。
当然,面对如今百花争艳,各国并起的局面,今日的中国在捍卫和诠释自己大国地位的同时,更不能忘了检讨和反省自己的过失和不足。因为没有人是完美的,没有国家是完美的,我们要想长治久安,要想将这份荣耀光芒延续,就要深思己过。取人之长。
最后,就用孙中山先生的话来作为总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才刚刚开始,我们一定不能忘记拼搏进取!
1 note · View note
furrytyphoonchaos · 4 years
Text
孙晓:儒家与工业革命
孙晓:儒家与工业革命   谢谢蓝郡的指教,你的论点很好,「儒生阻碍科学发展」,这就是五四以来官方与民间的定调版,流行了百年以上,现代人如柏杨也好、黄仁宇也罢、都是信奉者。综合来说,这些说法大体不出以下几种论调。   一、中国文明的落后,以及产业革命不曾在中国实现,是因为科举制度与儒家思想造成的,因此必须「打倒孔家店」(胡适的五四与後来的文革)。   二、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的必须出路。这一论经历殖民战争、二战、冷战,发展茁壮,到了近代,开始有了哈佛大学知名学者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即人类社会只能有一版本(美利坚模式)。    三、人类必须不断进步,而竞争是商业与社会进步的根基,社会达尔文主义(弱者淘汰)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实现无gover-ment干预的市场机制(废除 国营事业、去除关税、减小gover-ment法规管制),是最容易让人类进步的手段。这就是近百年来流行於全世界的口号。   我并不是针对任何人,但对以上偏见,我做一答复。再强调,我不是针对任何人,而是针对这百年以来的风潮,我将认真探讨。   关於儒家思想与现代文明发展的差距,请参看JosephTerenceMontgomeryNeedham科学技术史。大一统帝国的工艺技术文明,从不落後於欧陆基督教帝国文明,直至十八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诞生。   工业革命为何不发生在中国?   儒家文明是阻碍工业革命诞生于中国的罪魁?   那我们反问,基督教文明呢?它不是障碍而是摇篮?   若是如此,基督教世界在英诺森三世(InnocentIII,灵界大帝国)时应该是世界工艺之都,称霸七海,但实情是他们落後可悲,在十字军东征里惨败。   所以,基督教文明不是「产业革命的摇篮」。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虽然「基督教文明」不是产业革命的摇篮,但「新教」是催生曲?(我解释一下,广义基督教包含东正教、新教、天主教三种形式,东正教与天主教是在废除偶像崇拜运动里分裂,时间在六世纪)。   是吗?新教是「工业革命的摇篮」?(MaxWebber,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例一:法国   法国是天主教国家,从来不是新教国家,但它适应工业革命的速度很快。在1756-1763的七年殖民战争里,它曾与英国激烈交锋,在殖民地开拓里,它更不曾落後於英国。所以,所谓「新教伦理」中所谓「新教是工业文明的前提」,实质并不存在。   例二:意大利   意大利在统一之前,是一真正天主教国,它落後而散漫,统一之後,它快速崛起,但它仍然是天主教国。同样的天主教国,何以前者一无所为,何以後者突飞猛进?答案在於统一,所以,这又简单证明了「新教伦理并无优越之处」,而是「大一统」之国家动员力。   例三:日本    日本从来不是基督教国,即使在「脱亚入欧」之後,它也不是基督教国,但它在明治维新後激烈崛起,日俄战争中,它连百姓的牛车都能动员。在太平洋战争初 期,它甚至拥有比美国更庞大的舰队。它不是新教国,更不是基督教国,它是「法西斯政权国」。它的力量是「法西斯」,一种比国家统一更强烈的社会动员力。   例四:苏联   苏联是无神论,国民之信仰为东正教,它和新教、天主教毫无瓜葛,但它在最短的时间飞跃为世界超强,它依靠的既非新教、亦非基督教,而是「斯大林模式极权」。   看完了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确定一点,没错,儒家当然不是产业革命的摇篮,可惜儒家也不是妨害产业革命的罪魁。同样的,基督教文明不是推手,也不是妨害、新教亦然。这些思想或信仰对於工艺技术的创造,并无帮助或破坏之处。    我再附注一点,中国在自然科学、数学、传统工艺上,从未落後於西方任何文明,直至工业革命诞生後的一百年(十九世纪初)。在那之前,所谓的「其他学问是 奇技淫巧、必须打压」的儒家迫害科学发展之说,在江南的纺织厂不曾出现、在织梭发明时不曾出现、在蒯祥建造紫禁城时不曾出现,在发明大炮时不曾出现,在神 宗引入大炮时亦不曾出现。   儒家文明是一种共存的秩序,它对於科学的传承与发展并不关心,也谈不上迫害,对科学工艺,儒家文明既没帮助、亦没有迫害。可以这样说,「儒家文化迫害科学」这种说法,过去从来不流行,也不是实情,对儒家文化的敌视,直至五四运动时方才出现。   那么,工业革命的摇篮究竟是什么呢?是什么神秘又伟大的力量,让我们拥有「电脑科技」?   创造产业革命的前提是:   一、财富高於人命。(重商主义,竞争的国际环境,使国家以累积财富为其存在之目的,战争动员与商业资本手段并行。)   二、私有财产权的绝对保障。(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立基,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西德基本法明文规定,一切财产皆负有社会之公共义务,这一观点至今在美国仍不流行。)   三、分裂的竞争政权。(战争为工艺技术进步之最重要程序,长期持续的战争使工业技术的突变成为可能。)   财富高於人命、私有财产权的绝对保障、分裂的相互竞争政权,以上三个条件都不曾出现於中国。你可以这样说,「儒家文明间接的毁灭了产业革命」,这一点我同意。    儒家第一个特色,就是轻视「钱」。因为对钱鄙视,所以有「贵粟论」,也因轻视钱,对私有财产权的绝对保障在中国是不可能被实现的。在君主专制的体制下, 人民的生存状态与政权立基息息相关,明代每有大商业家出现,动辄遭政治力压制诛杀。即使是科举进士自己因官而致富,亦难逃政治力之灭绝。   儒家主张大一统,追求「天下定於一」。自五代以後,直至太平天国,中国政权里没有持续的内战。相反的,春秋战国持续内战,终于进入铁器时代。宋代有持续的边境战争,火器发展神速。可以这样说,儒家痛恨战争,只要有机会,它一定消灭战争。   儒家否定钱,排斥一切战争(对外战争与内战),这是它间接毁灭产业革命的两大原因。至於最重要的一个挤压工业革命的因素,则是因为重视人与人的尊严。任何物事,都不能高於人,当然包含钱与财富。   这是谬论吗?我在美化儒家吗?让我们看看永乐帝。    永乐帝曾有一只无敌舰队(十五世纪初建造),但它无法维持下去,这不是因为技术,而是因为收支不能平衡,之所以收支无法平衡,是因为永乐的舰队不愿掠夺 奴隶劳动力,不曾在海外采行殖民政策,它的舰队必须仰赖中国农民供养,这使舰队成为沉重的财税负担,而不是西方人兴奋不已的赚钱机器,所以儒生选择烧毁了 舰队与设计图,以免後代皇帝继续这种荒谬的政策(成化时代的兵部尚书刘大夏)。   从舰队的维持问题可以发现,儒生们并没有因为财税问题而建议皇帝们「为何我们不占领海外领土」?「为何我们不夺取他国金银」?「为何不采行黑奴政策」?   因为,儒生的道德主张(人本主义),使他们排除这些。   我知道道德不能说服各位,但我在与各位有关的部份提出说服。也就是说,继续采用「工业革命万岁论」,最後会导致我们被杀。   我先谈欧洲。    欧洲实现了产业革命的前提,是分裂政权与长期战争(英法百年战争、三十年战争(蔷薇战争)、神圣罗马帝国内战),造成了君王追求战争技术的意愿,私有财 产权绝对保障,亦使人们愿意追求财富。财富高於人命之普遍奉行观念,使富人可以穷尽所有一切手段(奴隶与奴工制度、海外殖民主义)以得到财富,且不必担忧 国家打压。最终,持续的内战使国家消耗军费,使研发成为可能,使富人在战争中得益,最後,各国也从冷兵器时代,演化至今日的火器。   可以这样说,产业革命的诞生,与战争和掠夺是分不开的。产业的革命代价,是用人类长达十五个世代的死亡、以及超过数百个弱小民族的种族灭绝换取来的。   我知道,这也不关各位的事,所以,我要告诉各位的是,这还不是「工业革命万岁论」的死穴,它的死穴是它的「内部毁灭」。   工业革命的第一个极限,是1848年的共产宣言,用孟子的话说,叫做「吾与汝皆亡耶」。   当压迫达到极限,会发生什么事?答案在1789年就出现了,法国大革命,当时追杀富人几乎已经成为游戏,巴黎巷战死了一百万人。    持续的内战、私有财产权的绝对保障、财富高於人命(例证一、奴隶制度,例证二、劳动人权的崩溃),产生了革命浪潮,我们称为「内部保证相互毁灭」,穷人 与富人、压迫与罢工、然後从罢工进化为示威、进化为暴动、进化为社会恐怖主义、叛乱、内战、分裂。人类是会反抗的,如果继续「万岁」下去。   那么,传统帝国里,难道没有这种「剥削劳动者」的事情吗?   当然有,许多帝国都有,但每当中国商人要开始「大量化生产」这种行为时,朝廷就出现了,儒生带著棍子走来。   工业革命第一次修正,是在1832,英国选举制度改革,将更多的市民拉入统治阵营,虽非主导者,但亦能分享「国富论」的利益-----即参与掠夺海外财富之行列-----其後经历1867、1884,选举权终於普遍至绝大多数人。   听起来十分美好,像是一种无私的分享-----经济学上的「柏拉图效率」(使我更好而无须损害其他人之利益),我们仔细追究,以全体人类为度量单位,柏拉图效率有无可能在工业革命里实现?   公元2009年,也就是今天,马拉威(非洲)的平均寿命,是三十七岁。南非(非洲最先进国)的平均寿命,是四十八点八岁。与明王朝的平均寿命相近。   这代表了什么?   不代表什么。只是工业革命的成果从没降临在这些地方。有的,只是子弹、爱滋病与族群灭绝这「三宝」。   为什么?是因为不民主吗?(非洲全体为民主国,尤其是种族大屠杀的卢安达,它彻底民主),是因为不卫生吗?(反问,爱滋病为何不在十七世纪出现?)是因为内战吗?(���是谁训练胡图族种族屠杀部对的?)   知道南非有金矿吧,知道金矿的所有权在哪一国人手里?为什么会在他们手中?   经济学上的「柏拉图效率」(使我更好而无须损害其他人之利益),有无可能在工业革命里实现?   请各位自己深思。   当然,我知道非洲的现况还是无法让各位质疑工业革命,因为我们真的觉得自己过得「实在太好」了,好得不必像是「奴隶」(真的吗?),所以,我还是回到先前的警示:「工业革命万岁论会导致你被杀」。   为什么?二十一世纪,我们不是很讲人权吗?怎么会被杀呢?   一次大战机关枪的发明,造成了史上最惨烈的死伤,超过一千万人在冲锋中死亡。   种族灭绝大行其道,侵略、屠杀(财富高於人命)大肆散播,疾病无人医治(绝对财产权保障,保障医药厂之专利),战争可以被容忍(持续的战争军费开支是进步的来源),终於使人类全体激烈寻求核武,以确保「我的生存权」。   在工业革命万岁论的带领下,人类将进化到最後阶段,我们将-----「相互保证毁灭」。   相互保证毁灭,过去的冷战时期,今日的伊朗、北韩、昨日的印度、巴基斯坦,乃至於日後的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全体都将拥有「保证毁灭你」的武器。   为何要「彼此毁灭」?   因为您不关心别人的生命。因为您不在乎非洲,因为您不在乎工业革命是以十五世代的人的死亡与眼泪所换来,正因为您不在乎-----所以,主张自律的人被唾弃,主张烧毁舰队的人被蔑视,所以,普天之下将再无一人主张公道。   永乐帝若复生,将掠尽东南亚人民为奴隶,以遂其殖民。将以征服万国为职志,挡我者必死。   永乐帝国将使每一位汉民拥有丝衣绸缎,使所有汉民皆畜养黑奴黑仆,使汉人凌驾於一切民族,使物质得到绝对充沛,使工艺得到绝对发展……   但即使这样,永乐帝国仍然必灭。   别忘了经济学遗忘的天大漏洞-----资源是有限的。   今日之工业文明,离开能源即无所适,太阳能科技喊了数十年,可怜它那微弱的电流依然无法完美驱动一辆车。至今,人类仍无法有效保存电力,你若能,你的发明立刻跃居人类史上最伟大之发明,成为世界首富。   我们发的电,每一度都必须用完,否则立即浪费。我们烧的油,每一桶都无法再生。我们正走向枯竭。   没有任何人敢预期当石油用尽时,人类工业文明将是什么情况?   用电池驱动波音七四七?   要是连铀也用完了,那要怎么办呢?   科学万能论使人铤而走险,科学万能论宣称「我们将集体上太空,那里有无限的资源」。不要担心。我想,「科学万能论」真正该担心的是,在没上太空之前,我们已「相互保证毁灭」。   科学真的没有极限?   一八八五年,人类生产了一辆车,人们宣称一百年後,人们将有一种「飞行车」。   一百年後,车仍然在地上爬,一如埃及时代的马车。车就是车。   车更省油了?   说一个比尔盖茨的笑话:「如果拿软体科技在这二十年的进步与汽车业相比,就好比现在制造的汽车,可以用一加仑就驶上月球」,通用总裁冷冷回答:「我们制造的车不会开到一半,就出现『软体错误,请洽询你的软体工程师』。」   科学万能论宣称「人类移民太空」,秦始皇宣称「朕将会长生不老」。   人类花了两千年,仍然不能点石成金。   人类平均寿命达到七十岁,不是因为医药的发展,而是因为没有了工业时代的大规模毁灭战争。   人类这个种族,正在学习如何让自己「永续经营」,说来可笑,它们正在回归於传统-----一种和谐的、自律的、有秩序的、安分守己的、重视人命与尊严的制度上来。   和谐、自律、有秩序、安分守己、重视人命与尊严(民为邦本),这不就是儒家文化吗?   八国联军敲不醒儒生?朋友,难道沙漠化还敲不醒你吗?   已经二十一世纪了,请赶快停止1917年的论调,看看我们毁了多少东西,才换得了一台电脑。那种虚拟快乐的东西。说真的,要快乐,你还不如给我一管印第安人的大麻,我还更「虚拟」哪。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答辩。请别因此生气,因为,这就是我的思想。   (最後,关於「投降主义」、「不反抗者即无死」,任何人利益受到压迫时,都会反抗,也应该反抗。若因对方强大而逃避-----我温和的说,那永远输吧-----以直报怨,我们不惧强、不凌弱,不因打不过而不打,但问该不该打一架,你说是吗?)   我再补充一点,在离开理工之後,我曾是一个「国家学」的研究者,研究一切富国强兵之道,也研究所有驱动人类之技术与哲学(社会动员力),为了深入工业革命的背景,曾使我详读英法四百年史,以理解为何产业革命发生在英国。以上就是我的浅见。   最後,我再提出一个多年来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如果鸦片战争发生在永乐帝时期(十五世纪以来东亚最有自信的古王朝),人类历史将会走向何方?   暴力,是最容易解决问题的方式。别把暴力上的失败,归咎到灵魂。
0 notes
linoliu · 4 years
Text
谈伪青铜器〈[刀页]方彝〉(頍方彝)(《集成》9892)之伪
谈伪青铜器〈[刀页]方彝〉(頍方彝)(《集成》9892)之伪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考古研究所,收藏了一个所谓的西周青铜器,铭文被收入于《殷周金文集成》9892,定其名为〈[刀页]方彝〉,其实是一件今人伪铭文的伪文物。而叶正渤〈[丨页] 方彝铭文献疑〉(《考古与文物》. 2011年第4期)亦揭其疑。其铭文《殷周金文集成》释如下:
 『〈[刀页]〉肇佮贮百姓,扬,用作高文考父癸宝尊彝。用申文考烈,余其万年将,孙子宝,爻。』
 《殷周金文集成》以上释文,一读之下几不成篇。而近年来王保成〈頍方彝新解〉(《励耘语言学刊》,2015年01期)一文,翻案而认为系真铭。不过,吾人查其金文写法,发现此必伪于今人,而非西周之旧。今检视其具体内容:
 (1)“[刀页]”字,应乃“丮”字,《集成》此隶定“[刀页]”,实全不正确。叶正渤认为似甲骨文“虁”字,但他实际上一核对,发现至少上半部少许相似,下半部全不似,故非与“虁”相关。王保成同意叶正渤的看法,而且认为或为“魁”字的初文。按,其实此一造伪者是造一个“丮”字,右侧像高举一直棒,实即只是“丮”字,他依东汉的《说文解字》『丮,持也』而造此字,此造伪者于字的左侧再加一直棒只是他自创图解表示手持之示意而已。叶正渤隶为“[丨页]”或王保成隶为“頍”皆非。此字造伪者做持之义来解。而如此之用法,亦非西周金文用法,乃今人伪写之一证。
 (2)“肇”字,叶正渤认为“释文隶作肇,但字形不合”,与金文启的写法相似。按,此伪铭此字字形上方是近似“[户攵]”而下方似“口”形,虽不似真正金文的“肇”,但是乃造伪者搞怪之“肇”的造字,其解一如近人如陈英杰之释有勤敏义,一如金文里“肇佐”“肇帅”等,又如〈[录见]簋〉:「肇亯(享)」,而下一字正作“飨”,亦即“享”字义近。
 (3)“[卯]之间插入似”合“之字”。 王保成认为“此字中间的合写得很不寻常,亼与口中间间隔很大,应是食的省讹,或是误刻,或者部分笔划剥蚀”。按,此中间的“合”似合而非合,实乃“白”的故意省笔而加大中间空隙,其实,此字造伪者实要写成“卿”字,但故意把中间的“皂”的下方的“匕”去掉,留下上部的“白”以混淆他人。在金文里“卿”即与“乡“同字,是指“飨”的意思。王保成最终认为此字当即“飨”字是也。合前字即成“肇飨”一辞,即与〈[录见]簋〉的“肇享”同一辞。
 (4)“宁”字,《说文》:“宁,辨积物也。象形。” 《说文解字注》云:『辨今俗字作办。音蒲苋切。古无二字二音也。周礼:以辨民器。辨,具也。分别而具之,故其字从刀。积者,聚也。宁与贮葢古今字。』《集成》作“贮”亦可。马承源认为连上字成“会聚”而指百姓会聚,是错误的。此字于金文只做名字用,不用于释如后世的“辨积物”等释。此一伪铭文的写手采后世之义来用在仿西周金文里,自见其伪情。
 (5)“生”字,王保成认为是“对”字,其实细察该字,实为“生”字,诸家所释不误。“百生”指“百姓”,即西周古义指各家贵族。而“宁百生”其义指辖下各贵族的蓄积。
 按,前段文字『〈[刀页]〉肇佮贮百姓』应正如:
 『丮肇享贮百姓』,释如“把辖下各贵族用来祭祀之积蓄”。
 (6)“高”字,此字系明明白白的金文的“高”字,各家所释皆如此。但却从其使用法,即可知此系此铭文为今人伪造之明证。此点,叶正渤〈[丨页] 方彝铭文献疑〉即已指出:『本文在文考父癸之前有一个“高”字,这种表达方式,是其他铭文所没有的。西周铭文中的高,一般和祖连称作高祖,没有称高文考父某的』,而王保成则曲为解释,因为此字位置和金文常见的“厥文考” “朕文考”的『“高”与“厥”“朕”所处的位置与语法功能也相同,所以,这里是作器者以其名来指称自己,也就是说这里的“高”已被语法化了,其语法语义相当于“朕”和 “厥”。』呜呼哀哉,竟有此石破天惊的伪语法之饰词,以便辨伪为真。而王保成认为此“高”乃此作器者之名,可以将“頍方彝”改命名为“高方彝”,当然为误。
但为何造伪者用此一不通之辞。其实,叶氏及王氏之释,只从“高文考”三字去斟酌。但造伪者,是把“扬……高”一体来看,而他是仿用了1976年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村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秦公大墓石磬铭文里的“高阳有靇,四方以宓平”之句,把内中的“高阳”改写为“高……扬”,如前所释,“卂”本为金文“扬”字,造伪者亦用来转通假于“阳”字。于是在此伪铭里,『扬,用作高文考父癸宝尊彝』应联文成为『扬用作高文考父癸宝尊彝』,即『用作高扬文考父癸宝尊彝』,即指把辖下各贵族祭祀的积蓄用来制作光扬亡父癸的祭器。1996年王辉、焦南、马振智〈秦公大墓石磬残铭考释〉里释“高阳”为传说中的天帝高阳。不过,像〈秦公簋〉、〈秦公镈〉都有“高引有令”,一见即知“引”与“阳”应乃同义字。即“阳”其实当乃“扬”字,与“引”义近。此一造伪者有比较过这些秦金文,而参考来写此伪铭文。但把“扬……高”如此来用,乃今人自我领会的用法,而非西周金文之旧,故亦因而可知,此铭伪造于今人。
 (7)“申”字,此造伪者是依裘锡圭在1978年的《史墙盘铭解释》(《文物》)一文的解释而造字的。原来,在〈史墙盘〉里有一个字“[𤔔田东]”,而裘锡圭释成“申”,且指出:
『此字金文习见,通常写作“[𤔔东田]”,旧多释“緟”。……《尚书·君奭》有“割申劝宁王之德”语,《礼记·缁衣》引作“周田观文王之德”,郑注:“……今博士读为‘厥乱劝宁王之德’。”疑此语第二字本作“[𤔔东田]”,《缁衣》所引本依其声旁读为“田”,传《尚书》之今博士则误以左半之“𤔔”为声旁而读为“乱”。』
也就是,金文里的“[𤔔东田]”一字,裘锡圭释如“申”义。而造伪者把部件内删掉一个“东”部件,只剩“[𤔔田]”来做“申”释。故可知,此伪铭之器必成于1978年裘锡圭《史墙盘铭解释》一文发表之后。
 (8)“爻”字,在金文里“爻”字用作族氏名,此一造伪者把此作器者伪成爻氏之人。 故如王保成把此伪器当成高姓之人之作器,实即,此依造伪者之义,此作伪器者乃爻族氏之人。 此伪器之伪铭文的全文应改正如:
 『丮肇享宁百姓,扬用作高文考父癸宝尊彝。用申文考烈,余其万年将,孙子宝。爻。』
 释如:『把辖下各贵族祭祀用的蓄积,拿来用作光扬先父癸的祭器,来申明先父之美德,我子孙万年宝用。爻族氏人。』
故以上的分析可知,用字之非西周金文用法者多有,此器必为今人伪造铭文之器,实应唾弃之。而其伪器铭文之成,必成于他所参考之1978年裘锡圭《史墙盘铭解释》一文发表之后。(刘有恒,2020,10,8于台北)
0 notes
jekyll-hong · 5 years
Text
摘录《清代八股文》
前言
说起清代八股文,可以说早已是臭名远扬的了。历史上的争议不说,从本世纪初或上世纪末,就已被人骂臭了。直到近年报纸上,还有人写文骂它,可以说是骂了已一个多世纪。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痛骂八股文的,大多是清末的维新派,或民族革命分子,这些人也都是受八股文教育出身的,有的甚至是科举考试两榜出身,进士翰林,他们愤列强之侵凌,痛朝政之腐败,或呼变法维新,或呼排满革命,八股时文、科举制度,被攻击痛骂,均首当其冲。接着清政府废八股、停科举、兴学堂,种种措施,虽未能挽救清朝的灭亡,却也使中国教育制度向前迈进了一步。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民族革命继之反帝反封建,自然八股余孽,仍在痛骂之列。
时至今日,莫说实际接触过八股文、受过八股文教育的人一个也没有了。对八股文有些模糊印象的人,也十分稀少了。对这一历史事实,在毫无所知的情况下,仍然一再重复维新时期、辛亥、五四时代的论调去骂它,而又不知所骂者为何物,岂非滑稽。
八股文的作用,是在于强化思维能力的严格训练,在范围和条件的严格限制下,训练思维能力的集中性、敏锐性、全面性、辩证性。先天的聪明才智,再加后天的八股文教育对思维能力的特殊严格训练,这样明、清两代八股文科举考试,仍能人材辈出的历史之谜,就完全可以作出科学的解释,可以清楚地理解了。
第一章:产生的基础
八股文是在中国语言、文字、考试制度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萌芽、产生、发展形成的。
中国汉族语言的特征,是单音词组合的词语,纵然南北各地方言语音有种种不同,差异很大,但语词分子、组合方式基本上是一样的。单音词语特征,又有阴阳上去入五音构成抑扬顿挫的音节,这样就使语言在读音上有鲜明的音乐节奏感,节奏的和谐、回荡,听起来好听、读起来有劲,这种语言特征,是产生中国各种诗歌韵文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产生八股文的主要因素之一。
学习八股文,首先在于读书、背书,读八股、背八股,所谓琅琅书声、抑扬顿挫,越读越有劲,像唱歌一样,直接从声音上得感受。这是八股文在声音上的特征之一,也是产生的因素之一。
抑扬顿挫的单音词和整齐画一的形体字,这就给语言上、文字上整齐和谐的对仗、对偶准备了自然产生的条件,也给后来的八股文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中国文字里的对仗句式,是在最古老的从无到有的先秦文献中就已大量出现了。这种语言文字特征,是产生发展为四六骈文的基础,也是发展成八股文的基础。因为八股文的特征之一,就是每股和每股是成对的,等于长对联。但又不是纯粹的对子,而是加入许多虚词,包括连接、转折、语气“且夫”、“夫然后”、“之乎者也矣耶哉”等词语的对子。
对仗,表面看是声音、文字、词语对仗;实质是思维上的对仗,进一步追求的是意思上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对仗,而八股中所谓“八股”就是四组特殊对仗的文字,是特殊、复杂对仗思维的产物。
八股文产生的第二点历史因素,是“经书”。“五经”、《论语》、《孟子》(后加《大学》)、《中庸》一直是两千年间的读书教材。唐代以诗、赋考试取士,但仍要考群经为内容的“帖经”,即任选参试者平日所习之某种经书考试之。至宋代初年以后,国家不再以诗、赋试士,考试经义。士子于初步读书教育完成后,即专治一种经书,参加考试。由宋而后,直至清末废科举,读书人自启蒙识字,直到开笔作文,主要的学习内容,就是《四书》、“五经”。
八股文的题目全出自《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而且文字要模拟圣贤口吻,叫做“代圣贤立言”。
第三,八股文是因了考试的需要而产生的。国家推行考试制度遴选人材,给每个人以相等的竞争机会,相对说来是比较公平的。同一题目,成千上万程度差不多的人,写一篇文章,写一首诗,没有一些比较机械的严格要求,都随考试者任意去写,这样必然出现大量差不多的文章,你说这篇好、我说那篇好,而说好、说坏也只凭直观,这样就很难确定取舍标准,更难排成名次。这种凭文章考试的办法,首在考试其在共同知识基础上的思路条理、见解分析、出新才情、推理力度、邪正感情……“八股文”便是适应这种考试要求,比较能达到这种考试测验客观要求的有效工具,是为了适应这种考试要求,经长期发展而形成的。
“八股文”之难,简单解释就是文章意思不能随意发挥,必须按题目模拟古人语气写。说事情好像对策,即回答问题,说道理又像写论文。引证资料要像写赋那样掌握渊博的典故,对仗平仄,又要像写律诗那样严格。
一是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即要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尤其《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白文和朱熹注解都要背熟,而且要天天温习,一句也不能忘。要记熟《佩文韵府》,每个字的四声要弄清,要学会对两个字以上到十几个字的长对子。要读熟名家的八股文几百篇。要学会写小楷。具备了这些基本功,才能学作八股文。二是要经过由破题到完篇的长时期写作练习,有复杂的写作步骤,按步骤练习,等到会写整篇的“八股文”后,再写各种题目、经过成百篇的写作练习,再在老师及名家不断修改下,才能学会比较熟练地写出符合各种要求的八股文。三是在一定字数、一定结构,一定句法、句数、中间四组严格对仗的、及其他种种限制之下,写出模拟古人语气的八股,而且又要有新意,在成千上万篇现成八股文之外的新文章,这才有资格参加考试。
第二章:源流和历史
顾炎武《日知录》中说道:“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以后,股者对偶之名也。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衍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少。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下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弘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若题本两对,文亦两大对,是为两扇立格,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般,其次第之法,亦复如之。故人相传谓之八股。长题则不拘此,亦有联属二句四句为对,排比十数对成篇,而不止于八股者。”顾炎武这段话,把格律严密,组织完整的正式八股文的出现,确定在成化年间。
《清史稿》卷一百零六“选举志”开头就说:“自唐以后,废选举之制,改用科目,历代相沿。而明则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谓之制义。有清一沿明制,二百余年,虽有以他途进者,终不得与科第出身者相比。”这里所说“制义”,就是八股文。
康熙二年曾经一度废止八股文,改试策论,《东华录》、《清史稿》等书中均有记载。
乾隆三年,兵部侍郎舒赫德给皇帝上奏折,建议废除八股文,其主要论点道:“科举之制,凭文而取,按格而官,已非良法。况积弊日深,侥幸日众。古人询事考言,其所言者,即其居官所当为之职事也。时文徒为空言,不适于用,墨卷房行,辗转抄袭,肤词诡说,蔓衍支离,苟可以取科第而止。士子各占一经,每经拟题,多者百余,少者数十。古人毕生治之而不足,今则数月为之而有余。表判可预拟而得,答策随题敷衍,无所发明。实不足以得人。应将考试条款改移更张,别思所以遴拔真材实学之道。”
舒赫德的奏章发给礼部议复,给予了驳斥。其驳斥的理由说的也十分有力,道:“取士之法……隋、唐至今,出于科举。科举之法不同,自明至今,皆出于时艺,科举之弊,诗、赋尚浮华,而全无实用。明经徒事记诵,而文义不通。唐赵匡所谓‘习非所用,用非所习’是也。时艺之弊,今该侍郎所陈奏是也。圣人不能使立法之无弊,在因时而补救之。苏轼有言:‘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道,在于责实。’能责实,虽由今之道,而振作鼓舞,人才自可奋兴。若惟务徇名,虽高言复古,法立弊生,于造士终无所益。今谓时文、经义及表、判、策论皆空言剿袭而无用者。此正不责实之过。凡宣之于口,笔之于书,皆空言也。何独今之时艺为然?时艺所论,皆孔、孟之绪言,精微之奥旨。参三经、史、子、集,以发其光华;范之规矩准绳,以密其法律。虽曰小技,而文武干济、英伟特达之才,未尝不出乎其中。不思力挽末流之失,而转咎作法之源,不已过乎?……司文衡职课士者,诚能仰体谕旨,循名责实,力除积习,杜绝侥幸,文风日甚,真才自出,无事更张定制为也。”
乾隆后期,因方苞奉敕编的制义文程式官书《钦定四书文》通行既久,学写八股的人,大多抄袭源词,不知根底,侍读杨述曾又上奏折请废除八股文以文字抄袭源词之弊。但也只严责考试官,并未废除八股文。
第三章:存废争议
八股文从明代到清代这几百年中争论是不断的,而且是说坏的多,说好的少。大到说国家的命运,国破家亡是八股文断送的。小到个人的遭遇,考不中功名,作不了官,潦倒终生,也是八股文害的。
袁枚《随园诗话》记云:“余弱冠,即闻吴江布衣徐灵胎,有权奇倜傥之名,乾隆三十五年庚寅七月,买舟访之,一见欢然,年八十矣。灵胎尝有《刺时文》云:‘读书人,最不济;滥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案上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唏嘘,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日昏迷,就教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民间对八股文的争议,常常有这种情况,就是有些人学问很好,甚至八股文写的也很好,却不一定能考中,也有的人,考中秀才,多年又考不中举人;考中举人,多年又考不中进士。这种情况很平常,而这些考不中的人,不少学问都很好,八股文写的也很好。最有名的是蒲松龄,学问那样好,很小就考中秀才,却一生未考中举人,因而在《聊斋志异》一书中,有不少篇都对科举考试、八股文、考试官作了辛辣的讽刺。
《曾文正公文集》卷二中说到八股文道:“自制科以《四书》文取士,强天下不齐之人,一切就琐言之绳尺,其道固已隘矣,近时有司,又无所谓绳,无所谓尺,若闭目以探庾中之黄,大小惟其所值,士之蓄德而不苟于文者,又焉往而不见黜哉?”这也是认为以八股文取士,这个办法已经很狭隘,而衡文的人又没有水平,没有标准,只凭个人主观瞎摸,许多有品德不苟且为文的人,又怎能不被排斥呢。
光绪时朱瞑庵《时艺论》中反问“今之精通夷务者,无过李、郭、沈、丁诸公,之数人者,皆由时艺致身,初无隔膜之患��岂其性之独异哉?夫亦道光以前之科目不废读书耳,然则时艺何尝不可得人也。”照朱瞑庵的说法,似乎能作八股文,再去讲夷务,学外国事,也无往而不利了。这论调有似《儒林外史》第十一回鲁编修的话:“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
《戊戌政变记》卷三记云:“戊戌三月,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连署上书,请罢八股取士之制,书达都察院,都察院不为代奏,书达总理衙门,总理衙门又不为代奏。当时会试举人,达辇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均疾之,若不共戴天之仇,遍放谣言,几欲殴击。”
清代最后两科会试:癸卯科状元山东人王寿彭,甲辰科状元刘春霖,会试时都不是写八股文,而是改写策论了。
第四章:科举考试关系之一
清代社会上一般把“八股文”叫作敲门砖,意思是用它敲开仕宦之门。能够中了进士,作了官,就不需要八股文了,就可如丢掉敲门砖那样丢掉了。实际上也不尽然,纵使中了进士,点了翰林,入了翰林院,岂不知翰林院的庶吉士,还要参加派差事的考试,叫作“考差”;翰林院的翰林作到一定时期,也要考试,看看你学问荒疏了没有,如果成绩不好,则把你派到外省去作地方官,不让你再作翰林院庶吉士,叫作“散馆”,这些考试,都要考“八股文”。
由童生到考中秀才,要经过县考、府考、院考三个等级。
各省各府、州、县大面积乡村中各村镇读书儿童,遇到本县县官布告考试日期,向县衙署礼房报名参加考试,填写姓名、籍贯、年岁、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三代在世、去世、曾否作官等履历。并要同考五人互相联保的文约、本乡廪生保证的证明书等文件,保证没有冒充本县籍贯、不在服丧期中、不是顶替别人,不是假造姓名、身世清白,不是倡、优、皂隶的直系子孙,方准应考。试卷由县衙署准备,发给考生,红格纸,每页十四行,每行十八字,共十数页,附草稿纸,统一规格。交卷时连草稿纸一齐交。考试用品笔墨自带,食物自带,由本县官主试,要考好几场,但最重要的是头一场,黎明前点名入场,当天下午交卷。试《四书》文即八股文二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诗、文书写皆正楷,按一定八股格式,文章要点句、每一股画一勾标明,叫“勾股”,文章三百字完篇,不得超过七百字。卷子姓名弥封,只有坐位号数。这是县考正场,俗名“考童生”,考在第一名的叫“案首”。考在前二三十名的,县官都要面试。正场考完,还要考二、三、四场,不过只是形式,不考也可以。但不少考生还愿参加,目的是增加考场锻炼的机会,多作几篇八股文试帖诗而外,还可写经文,律赋等,为将来参加乡试、会试作准备。全部考完出长榜叫“长案”。
县试之后,就要到府里考府试。府考主试官即本府之知府,第一场为正场,仍作八股文即《四书》文二篇,试帖诗一篇,一切办法均与县试同。府试正场之外,也要考二、三、四场,有时县试、府试可至五、六场,不愿参加者听便。府试长榜发后,榜上有名者才能参加考秀才。府试长榜第一名叫“府案首”,这一个照例考秀才时要被录取为秀才。
经过县府考试,取得童生资格,童生名册经府衙送呈学政后,这些童生才能参加秀才考试。“学政”是专管考秀才的官,工作是到省巡历各府,主持岁、科两试考秀才。童生考秀才,每三年中有两次机会。逢丑、未、辰、戌年叫岁考,寅、申、巳、亥年叫科考。学政到任第一年为岁考,第二年为科考。科考为送乡试之考试。按成绩由学政编造名册送省城布政使衙门,准备赴省参加乡试,即考举人。岁考则为对已进过学的秀才的成绩考察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一等“廪生”,二等“增生”,三等“附生”,由公家发给一定生活费。考的最不好的可以处罚,革去资格。已进学的秀才在原籍,每遇岁考,必须参加。
院试正场考《四书》文,即八股文二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考试时学政亲自点名,核对十分严格。担任保证人的廪生认清楚,搜查所带文具物品等等,领弥封卷进场封门,题目写在木牌或牌灯上,人扛了在场中四周行走,参加考试的抄下题目作八股文,两文一诗,当天交卷。第二天有时学政还要提覆,即指名面试某人。然后还有复试一场。经过县、府、院试三关通过,榜上有名,才能“进学”,作个秀才。
童生考秀才,在年龄上没有限制,最小可以小到十三、四岁,大的也可以是五、六十岁。
秀才考举人,谓之乡试。乡试三年一科,逢子、午、卯、酉年进行,为正科。遇万寿或特殊庆典,加试一科,叫恩科。乡试在各省城贡院举行。乡试日期在秋季中秋节前后举行,各省日期一样。八月初九为第一场(正场),考《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首。与试者初九寅时进场,初十下午开始出场。考生在试场内过夜。十一日考生休息一日,十二日再进场,考经文五篇。十三日出场。十五日再进场,考策问五道。
考举人时,所有文上墨笔写的卷子,全由抄手用银硃红笔重新抄过,分给各阅卷官看,主要是防止因认识笔迹而作弊,这叫“硃卷”。等决定取中后,再与“墨卷”核对。
各房考官首先评阅的都是头场卷子,即三篇八股文,一首试帖诗、房考官看到好的,选出来送给主考。正、副主考看完“荐卷”后,再翻阅被丢弃的试卷谓之“点阅落卷”,遇到幸者,被主考看上,又被取中。取中之后,调来墨卷,掀开密封,才知道取中的是谁。
举人得中的卷子,都要刻成《新科闱墨》,发榜后在社会公开卖,给广大读者看的。因此“得中”的文章,如在读者中受不到赞赏,那主考不但要丢脸,而且要引起大问题,甚至被判罪送掉性命。所以主考不是好当的,对评判八股文的确要有一点水平,这水平也确是从自己的苦功和才华得来的。
如头年秋天考中举人,第二年春天即可到北京参加会试,即考进士。旅途费用是公家发给,所以叫“公车”。如果次年春天连着考中,就是连中举人、进士,若殿试再考第一,就是“连中三元”。会试每逢丑、未、辰、戌年举行为正科。遇有万寿等恩科,有乡试恩科,也有会试恩科。会试在北京贡院举行。三月初九、初十第一场,十二、十三第二场,十五、十六为第三场。
如会试考不中,可以隔三年继续考。还考不中,可以继续考,有得中举人之后,参加十次八次会试还考不中进士的。不管怎么考,八股文、试帖诗是最重要的。同考举人一样,会试仍以头场八股文三篇、试帖诗五言八韵一首作为取舍标准。 只有会试榜上有名,才能再参加殿试,分三甲时是写白帖、金殿对策。即考策问,不再考八股文了。但还有试帖诗,而且要会写馆阁体的翰林字。
第五章:科举考试关系之二
我国历史上国家遴选人材,任用官吏,在汉代用的是乡举里选,九品中正的办法;六朝时南朝因南渡偏安,家族势力影响政权,遴选人材,一时讲求士族门第。到了唐代立国,国势强盛,政治稳定,便以诗、赋开科取士。这样就给年青才俊之士以一个公平合理的进身竞争机会。其后宋、元、明、清一直采用这一科举考试制度,尽管考试文体不一样,公平竞争的机会还是一致的。清代继承明代办法和考试内容,后来在乾隆时除八股文而外,又加了试帖诗。作通八股文、试帖诗,已经是很难了;作好那自然就更难。正因为其有相当难度,所以对各级考试说来,才能有所区分,有所遴选。
科举考试制度,给千百年来读书人一个平等的竞争机会,而这种竞争是和平的,不是用暴力方式取得的。这样反过来又对社会、国家都起到一种重要的稳定作用。
清代全国各府县都有秀才名额,而且这名额是法定固定的。但是各地文化程度不一,各地水准不一、读书人多少不一样,因考试难易大不相同,如在江浙各府,考秀才时应考童生少时上千人,多则数千人,这样竞争就十分激烈,不但要八股文完篇,而且要写的好,能考中秀才很不易。相对在西北边远省份,文化十分落后,读书人极少,参加考试的人甚至不足法定人数名额,这就极易成为秀才,有时文章不足完篇,甚至只作个破题就可进学了。举人各省均有定案,一般只一百几十或零几名,因此文化发达的省份和文化较差的边远省份,在考试难易上大不相同,在程度上也不大一样。参试者人数与中试名额比例,大省如顺天、江南、浙江、福建等,大约均是百分之一强的机会。再有就是主考官只正副二名,阅卷官大省不足十七八名,小省十来名,头场制艺一万多份卷子,每份卷子三篇八股文,一首五言八韵试帖诗,即每个阅卷官要在十来天中看六七百份卷子,近两千篇八股文,这工作量是很大的。阅卷官水平不同,爱好不一致,责任心也不一样。也许有很好的八股文,但他看不入眼,或看不懂,或看上几行,便随手乱加个批,扔在大字纸篓中,根本送不到主考面前。因而考中考不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完全是文章的好坏。
清代乡、会试卷子,中与不中,在放榜后自己可以领回卷子,得中的可以刻出来刷印分送亲友;落第的也可以研究未得中的原因。
清代科举考试,虽有时有弊端,但制度是很严的,一有发现弊端,便严加处理,甚至酿成大狱,成为著名的科场案。这些案件有的是因为考试官舞弊,有的是因为题目出了问题。
第六章:八股与私塾教育
八股文同明、清以来的教育制度是分不开的。没有认真严格、踏实持久的长期教育,是教不会写八股文,更培养不出科举人材的。
我国重视教育的历史十分悠久,《礼记》中《学记》一篇,就是一篇完整的教育理论文献,如:“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所谓“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等县学、府学、国学类似的国家教育机构,更多的是一些监理考查作用。最起作用的还是那遍布全国各省农村、城市、包括穷乡僻壤的各种私塾。说是“私塾”,有时也不一定是私,多少还有些“公”的成份在内。约略分之,大体不外以下数种:一是城、乡有钱人家,为教育其子弟,请教师在家设帐,按年付教师聘金束修;或教师自己在自己家及其他公共房屋,如庙宇、会馆等处设帐招学生来读书,按月或按季节交钱给教师,等于学费,这就是纯粹的私塾。如一个村庄合请一个教师,立个书房教本村小孩,谁家孩子来读书,就交些束修,小孩来读书时又多少送些“贽见”(即见面时礼金),这就是公办的了。另外如一族人办的义学,或用某项公款办的义学,也都有“公”的成份在内。
从教学程度分,私塾并不像现代学校那样级别明显。私塾是高低程度浑在一起的,全看教师的水平,有的教师程度差,只能教教蒙学,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教到《论语》就困难了。这是极少数,一般的私塾教师,大多是些不第的秀才,他是读完《四书》、“五经”,而且会作八股文的。这样的老师从蒙学开始,一直教完《四书》、“五经”,教会作“八股文”,甚至教出名家,教出状元,也不稀奇。还有中了进士,甚至作了官,然后又因种种原因,再作教师的。自然,这样的私塾教师,不但可以教会作八股文,还可以把自己的考试经验传授给学生。
从启蒙教到参加全部科举考试,大约是这样:一是启蒙教育,即识字教育,约一至二年;二是读书教育,约三至五年;三是开讲、开笔作文教育,约五至八年;四是八股文完篇、练习揣摩、参加科举考试阶段,约八至十年;五是不断温书,不断练习作八股文,争取考中秀才、举人、进士,这就各人情况不同,期限也不一致了。
识字,由认方块字起,一般几个月或半年之后,读等于识字课本的“三、百、千”、《名贤集)、《神童诗》、各种《杂字》(如《五言杂字》、《七言杂字》)等等。这些识字课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句子短,句子整齐,四声清楚,平仄互对,音节易读,字很大,即使不很聪明的儿童,也很容易读,琅琅上口,很快读熟,句子读熟了,字也记牢了。充分利用了汉语、汉字单音、四声音节的特征,充分发挥了儿童时期记忆力特强的特点,也充分避免了儿童时期理解力差的缺点。突出记忆力的发挥和锻炼,这是我国两千多年以来汉字启蒙教育最有效、最成功的特点。
所谓“读书”,是读出声音来,琅琅上口,强调读熟背诵。读的范围,首先是《四书》、“五经”。《四书》或先读《大学》、《中庸》,后读《论语》,或先读《论语》,再读“大、中”。最后读《孟子》。“四子书”的诵读次序,没有规定,但《孟子》总是后读,没有先读的。《四书》是作八股文的最重要的基础。这点功夫非在十来岁时打好不可。之后再读《诗经》、《左传》、《书经》、《礼记》、《易经》等,自然也都是要读熟,而且能背诵。这些读熟的书,为了防止忘记,必须经常温习,尤其是《四书》,更是要连本文带朱注,永远烂熟于胸中。随口引用,像说话那样自然,没有这点基本功,是谈不到作八股文的。
私塾的教育方法,真正能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比如同时十来个学生,不但可以分别按不同程度读不同种类的书;同时同读一种书的学生,教师也可以按他们不同的智慧,不同的记忆力,理解力分别读不同数量、不同进度的内容。教学时一般以“句数”计算,即每天老师大体规定读多少句生书。老���教学生读生书时,用朱红毛笔点一短句,领读一遍,学生读一遍,到一完整句时,画一圈。老师点句领读、学生跟读之后,就要学生自己去读,一遍又一遍,大概读一二个小时,然后按规定时间到教师前放下书,背转身来背诵。
这样按照学生不同智力的实际,不同数量、不同进度的教读办法,却是十分科学的。这样既不限制聪明学生的读书速度,又保证了智力较差的学生能踏实地慢慢掌握其学习内容。真正作到了因材施教,保证了不同智力的同样教学内容。在教学效果上比学校班级教育,留级生制度科学的多。因为留级生制度不能保证智力稍差而又刻苦好学学生的积极性,往往因此而丧失学习的信心。
私熟中读书教育,首重识字和背诵,教师教读句逗,首重字形、读音,区分四声。而学生在读书时,通过拉长声音的大声诵读,自然而清晰地区分四声,记牢读音,这也是学作八股文的基本功。
私塾教学的初级阶段就是读书背书、写字写大小楷、对对子三样。然后在此基础上开讲,讲《四书》朱熹的注解,再读八股文选,学写八股文,这是中级阶段。学写八股文,先学写“破题”,然后再学写“承题”、“起讲”等部分,直到学会写完整的八股形式的文章,谓之“完篇”,这才算初步学会写八股文了。会作整篇八股文后,再温习读过的经书,多读名家的八股范文,揣摩练习作各种题目的八股文,准备考试,这就是高级阶段了。
第七章:八股文教育特征
八股文教育的特征,首先就是熟读背诵大量古书。即《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左传》)。这个熟读不是一般的熟,而是要能作到提到那里背到那里,真正所谓滚瓜烂熟,“倒背”如流。要把这一大堆古书背熟,一是要利用儿童时期记忆力强,但理解力较差的特点,根据不同智力,宁可少些,也要第一次读时就读熟,决不能让其夹生。二是利用语言声音节奏与习惯的自然合拍,会产生记忆效果的经验。而读熟的书,要保证不遗忘,就要随时“诵习”。这种教育手段从周代就开始了,《论语·学而》第一,开宗明义便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先突出“学”,再强调“时习”。这种教习方式既保证了熟读背诵大量古书的可能性,也强化锻炼了每一个读书人的记忆力。所以老一辈长期读过私塾教育的人,大多博闻强记,有惊人的记忆力,这并非完全出于天生,更多的是读书时期的强化锻炼。
八股文教育的特征之二是先强调记忆,在记忆了大量的素材之后,再谈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几部经典,都是古老的语句和抽象的道理,不要说儿童,即使大人也很难完全弄懂。因而儿童读书时,如先强调理解,那是不可能的。不理解这点,就不能认识中国传统教育的科学性。中国传统教育本身,是强调在熟读当中自然地理解,在读熟了许多篇章之后触类旁通。因而八股文教育的开讲,也都是在读熟一部分古书,有了一定基础和理解力之后才开始的。所谓“讲解”,是按照“朱注”分析,一句话如何发挥,如何写成一篇八股文。
开讲的同时也要“读文章”,这是八股文的特定概念:“文章”二字在当时是专指八股文,不包括什么唐宋古文以及其他一切文字的。“读文章”,就是读八股范文,有如现在准备高考,练习作前几届的试题,揣摩印出来的标准答案。清代乾隆年间,朝廷命方苞选了一部标准八股文选,书名《钦定四书文》,内选明代八股文四八六篇,清代八股文二九七篇。是为官书选本,至于私人的选本,个人的稿本,那就更多了。
学作八股文,开始只学着作“破题”,谓之“开笔”。等写了若干个破题之后,教师看写的有点意思了,然后再学写“承题”、“起讲”,然后再学写中间的长对子“排比”,或四、或六、或八,然后再学写结束语“大结”。由学写破题开始,直至学会写中间各股以至大结,就叫作“完篇”或叫“成篇”,这样就算学会写八股文了。
八股文教育的第三个特征,就是除了八股文外,教师再不教、也不让学生写其他文章。
八股文教育特征之四,是在读书同时,重视培养写文、写诗的“文学”基础,即俗话说的“对对子”。因为八股文、试帖诗都讲求严格的对仗,而讲求对仗先必须对每个字的字义、读音四声,各种变化有确切的掌握,这个基础必须从小时锻炼起。这种教学手段有三种作用:一是启发儿童运用文字、组合文字的兴趣;二是打下辨别字音、四声、字义、词性,进一步活用典故的基础;三是逐步引向学会组织长对子,为写八股文、试帖诗,自然而然打下组织句子的基础。
对对子在旧时书房中是开笔作文之前的必修课,每天于下午放学前进行之,花时间不多,而效果却很大。一般由二字、三字到五言、七言,视学生程度,由教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对对子需要学生思考,这中间就显现了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才情,不同的想像,因而引起学生的兴趣。
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写道:“彼辈纳晚凉时,秃先生正教予属对。题曰‘红花’,予对曰‘青桐’。则挥手日平仄弗调,令退。予不识平仄为何物,而秃先生亦不言,则姑退。久之、久之始曰来!予渐进,便书‘绿草’二字。曰‘红’平声、‘花’平声,‘绿’入声、‘草’上声,去矣!”这段写的极为简洁传神,儿童已能辨字义,理解红、青、花、桐等字词性,但平仄声尚不理解,教师亦不从理论上向儿童讲明,而用直接教育法启发、教育。
字音、字义、词性、词组、结构,在天天对对子的教学中,日积月累,便能熟练掌握了。这中间,有两种工具书必须熟记,一是《声律启蒙》、二是《诗韵》。第一种是蒙书,什么“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等等。《诗韵》更是一生都要查阅的、��熟不可。把诗韵记熟了,自然各个韵部平仄四声的字也记熟了。
八股教育特征之五是书写教育,从小把笔描红、写仿影、直到临摩、写碑写帖,每天一般大楷一张,小楷四行到半页,纵然进了学、考上秀才、中了举,写字的功夫还是要天天练。乡试、会试的卷子如字迹潦草,或有涂改超过规定之二三字时,叫作“污卷”,考官便丢到大字纸篓中不去看了,文章写得再好也没有用。殿试试卷是白折子,写半寸见方的恭楷,要有欧阳询字体的刚劲骨架,又要有赵盂頫字体的妩媚外形,俗谓“欧体赵面”,也叫“馆阁体”,一般叫“折字”。把这种字写好,才有点翰林的希望,所以也叫“翰林字”。
清代八股文教育特征之六,是把读书与看书分的很清楚,把看正式书与看闲书分的又很清楚。私塾中读书,俗称“念书”,是指高声诵读,一遍两遍,直到背诵。看书则是指阅读一般文言古书,如现在的阅读课外书籍。旧式私塾一般是不提倡学生看“闲书”的,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西厢记》、《红楼梦》之类。
现在语文教育最大的缺点,就是内容肤浅,教师“讲解”过多,学生没有时间自己读、自己思考。
第八章:举例说明
八股文的题目均出自《四书》,但命题方法种类很多。只要是《四书》能找到的,不管一句半句,都能出作题目。另外还有所谓“截搭”,就是把两句不连贯的话连在一起,或上一章最后一句连下一章第一句,或一章中一句的后半句连下一句的前半句,总之是把不连贯的硬连在一起。
有了题目,便要“破”题。“破题”是写两句概括剖析题目的话,这是八股文最重要的关键,必须准确、提纲掣领,一下子抓住题目中心。当时写八股文的人常说:“未作破题,文章由我;已作破题,我由文章。”
“破”是分析,但这个分析不是不受限制的。写破题是手段,锻炼思维才是效果。经过不断的写破题,思维方法也进一步提高,其先天才智在后天锻炼中得到充分发展。
“破题”之后是“承题”,承接“破题”的论点加以补充说明,使论点更加清晰、圆满。一般承题用“夫”、“盖”,“夫”有“要说”、“按说”的意思,“盖”有“原因是”的意思。 “承题”之后是“起讲”,由作者语气过渡到圣人口气(摹拟圣人的口吻),即所谓“代圣人立言”。
“起讲”下接“起比”,亦曰“提比”,是作者发挥议论的开始。要留有余地,使后文便于衔接,继续发挥。“提比”之后是“中比”,为作者的主要论述。“中比”之后是“后比”,作者要生发新义。按明代旧制:“提比”之后还有“虚比”,即提、虚、中、后四比,每比如两两对照,正成“八股”。但到了清代,虚比就不大注意了。因而实际所说的“八股文”,实只“六股”。在具体写作中,又不尽然。第一,在提、中、后各比之中,还有过渡句组承上启下,或转折、或发挥、或深入一层……使文章富有波澜变化。第二,每股文字也并非全然是两两对照,只两股文章,一付长对子。
文章最后,明人谓之“束股”。简单说,就是结束语。
八股文由破题至大结,起、承、转合,讲究的非常细。每一部分如何思维、如何表现,讲究各种手法,非常细致。各种题目不同,各个作者的思路、聪明才智又不一样,纵然同时读书,程度、基础近似,但因各人想法各不相同,文章的表现也自是大不相同。
第十一章:谈谈作法
作八股文,首先要适应各种题目。在题目限制的范围内思考,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灵活性。不管什么题目,既要清晰地分析推理,又要准切地概括归纳。这样就能抓住中心,言之成文了。
八股文针对题目展开思维的方法,其分析、归纳、演绎、推理等逻辑训练,与现代教学相比,虽然内容截然不同,但其规律是近似的。这种方法的掌握,关键就在一个“熟”字。所谓“熟”,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经典的熟,一是对写作的熟。所谓熟能生巧,妙文是由熟练的技巧产生的。而思路却是由读书的思考产生的。所以归根结蒂,还是多读、多思考、多练习。
八股文作法在抓住题目中心之后,就是按八股程式,起、承、转、合的章法布局。刘熙载《艺概》中《经义概》说:“昔人论布局,有原、反、正、推四法;原以引题端、反以作题势、正以还题位、推以阐题蕴。”意思是先说出题目的原始含义,再设一个对立面加以论证;论证时,先正面阐述,再进一步推演。
八股文又名“八比文”,“比”是指在内容论述上要两两成对。因此,作八股文要根据题义找出它的对立面,刘熙载《艺概》中《经义概》说:“剖一为两、补一为两、回一为两、反一为两、截一为两、剥一为两、衬一为两。”意思是或分两面说一个问题、或作补充,或说其因,或说其反面,或分成两个层次,或说明其表里,或找一个陪衬,总之都是内容上的需要,而不是形式上的重复。
第十二章:清代八股特征
清代八股文是继承明代而来的。清初,开科取士一切依照明代旧制。经历顺治、康熙初年之后,清代八股文从法定体制,到各种形式及文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点。
一是由顺治二年开始,规定了八股文的字数,定为每篇不得过五百五十字。康熙二十年,因考虑五百五十字似乎过少,作者词意未尽就草草结束,影响文章内容,故增至六百五十字。乾隆四十三年,又明确规定乡试、会试四书文字数为七百。即:百字为完篇;文章应在三百字以上,七百字以下。
二是明代制义有大结,即在文章结束后,作者可以“借题立论”,抒发见解,词句较多。清代八股没有“大结”。按“大结”之争议,其利弊着眼点不同。主张有“大结”的人,以八股文是据《四书》命题,只强调代圣人立言,全是孔、孟口气,那汉、唐以后的史事、各种观点就无人说起,不能借题立论,就不能表现作者对汉唐以后史事的见解,也不足以知作者的观点。而反对有“大结”的人,则因明代常有人以“大结”内容通节,如与考官、阅卷官约好在“大结”中留有暗号,便可取中。弊端容易孳生,所以悬为禁令,不能再用大结。
三是所谓“临文不讳”,就是在考场中写八股文时,没有什么忌讳,不管吉祥与不吉祥的字眼都可使用。
四是明文规定《四书》出题时各书的次序。明代科举考试,只规定从《四书》中命题,并未规定出自那种书。清代顺治二年明确规定为两种,第一种:首题《论语》,次题《中庸》,三题《孟子》;第二种:首题《大学》,次题《论语》,三题《孟子》。规定载于清代《科场条例》中,乡、会试各届考试官,均按此规定出题。如有违反,便要担处分。
五是明文规定可以出截搭题。
六是乾隆初方苞奉敕编了《钦定四书文》,后来收到《四库全书》中。明代八股文虽然名家很多,时文选本、专集很多。但没有钦定的专书收八股文。
七是钦定了统一的衡文标准,就是“清真雅正”四字。
八是要“磨勘”。所谓“磨勘”,就是每届乡试、会试之后,为防止敝端,把取中的卷子,另派官重新研究,如发现毛病,便要追究;纵无毛病,也可以研究文风,观察士子思想动态。
第十三章:八股与古文
首先要改变两种偏颇的看法,第一是不要把八股文与今日所说的“文学”联系起来,比较它的文学价值等等。第二是不只把它看成是一种科举考试的文体,而必须把它看成是一种文化教育、学习作文和科举考试的文体。
八股文盛行于明代,明代有八大家之称,这八家是��县王鏊、武进唐顺之、常熟瞿景淳、武进薛应旂、昆山归有光、德清胡有信、归善杨起元、临川汤显祖。而这八家中,却有两家是古文家,那就是唐顺之和归有光,归的名望犹其大,直到今天,中学教材中还常常选他的《项脊轩志》。
以古文、时文合二为一的手法写八股文,是古文对清代八股文的重大影响。
用八股文体给皇上写奏议,好的地方有二:一是不用典故,就事实现象清楚地分析比较。无四六骈文华而不实之弊,有分析事物,实事求是,明白如话之功。二是按照八股文的逻辑推理思维,两两对比,种种情况、种种办法,都用相当明确的言语对照论证之,十分有力,十分清楚。
第十四章:八股与诗
说到八股文与诗的关系,首先应该先说的是“试帖诗”。清代科举考试,自乾隆二十二年开始,于乡、会试增五言八韵诗一首,自后童试用五言六韵,生员岁考、科考、及考试贡生与覆试朝考等,均用五言八韵。官韵只限一字,为得某字,取用平声,诗内不许重字,遂为定制。
科举加试"试帖诗"的措施,促使那些治举业的人,于《四书》、五经之外,还必须读一些唐宋诗、史书、子书之类的书籍,对扩大知识面,促进其思维活跃,无疑是起到一定作用的。
按试帖诗的形式,所谓五言八韵,即十六句。形式上是唐人排律的作法,除起首和结尾外,中间都用对句。写这种试帖诗有两点主要的:一是熟悉五言排律技巧,诗韵背得熟,典故熟;二是能就题面字眼展开思维,知道题目出处固然好,如不知道出处,题目意思较枯燥,较狭窄,也要能从题目字面上逐字思维,联系起来,铺展开来,便有话说。另外,因为试帖诗目的是科举考试能以得中,所以一般都要有颂圣字眼。
试帖诗是限韵的,如:《月印万川》,得川字;《赋得‘一树百获’》,得年字。用字全要在本韵范围内选择,一错用了其他韵部的字,就叫出了韵,阅卷官是很严的,便会因出韵而考不取,或降等。因为诗韵有宽有窄,所以考试时如遇窄韵,是很困难的。
写八股文、试帖诗,其思维锻炼,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能达到如此缜密的程度,以此思维、以此文字,加以真情激动之时,去写诗写词,自然要诗是诗,要词是词了。
第十五章:八股与小说
首先应提到的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书中与科举制度、八股文相关的故事很多,如《于去恶》、《素秋》、《郭安》、《续黄粱》、《王子安》等篇,充分写了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但都集中在考官上,嘲笑考官不长眼睛,没有学问、昏庸无知等等,而对科举制度本身及八股文并未予以丑化描绘。
第二要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书中写周进中举会试、范进中举等等老童生得发的描绘,不能不说有作者自己的影子和希望在内。《儒林外史》是全面写科举制度、八股文,以及种种儒林丑态的。书中有许多讽刺的地方,但也有不少严肃的地方。书中对儒林的讽刺以考不中的假名士为多,还有其他形形色色形同骗子的儒林丑态,但对八股文本身却未有半点否定之意。
第十七章:历史作用试析
我国自汉代以来祟尚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政治思想的主导体系,经历魏晋南北朝、唐宋而后一直未受到影响而改变。自南宋后,以儒家思想、孔子言论为核心的理学,更促使儒家思想完整巩固,对自此以后的各代政治统治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自明代立国,开国皇帝朱元璋和他的大臣刘基确定以《四书》为科举考试的首要命题范围,以朱熹注解为《四书》的解释标准,以八股形式的文体为科举考的标准文体、作为制度规定下来。其后经过明代中叶成化年间的进一步完善。使以《四书》范围命题的八股文,一直作为全国教育、历届考试的惟一文体,延续了五百年。其根源就是由于儒家学说已成为一种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对朝廷统治、政治安定起到了极为巨大的作用。
从制度上把《四书》作为惟一的制艺命题范围书籍。既实际、又能使孔孟言论深入人心。所谓“实际”,是指《四书》的量不多不少。如把“五经”也作为科举制义的命题范围,则量太多,读书人很难在少年时期像背《四书》那样滚瓜烂熟,提那句背那句,出什么题都可以。而且把《四书》抬到作为法定考试命题范围的高度,对孔、孟言论的普及可以说是无比广泛的,因为孔、孟言论主要在一部《四书》中。
再有中国历史悠久,各代典籍众多,如不从根本经典入手,又如何能学会、继承。以“五经”、《四书》作为根本,读熟之后,再读《文选》、《史》、《汉》、读李杜、苏辛,以及老、庄、骚、赋,文字、训诂,则无往而不利。
从古至今,教育的内涵就是为了培养英才。虽然也说有教无类,但绝不是平均的。因而在任何时代、任何教育形式下,都会涌现出一些尖子人物。八股文教育的重点,大约是放在德育与智育二点上。德育是读圣人的书,受孔孟学说的影响;智育方面则是对思维方式的训练,讲究在限制思维范围内的集中性、准确性、敏锐性、全面性、辩证性。
八股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科举考试,而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按期为国家遴选行政官吏人材。它的教育手段、遴选方式、最终目的,都是十分明确的。用八股文考出来的正途出身人选,相对说是比较有能力的行政官吏。小到教谕、县丞、知县、各部主事之类的基层官吏,大到各部尚书、军机大臣,都是在参试者中比较杰出、冒尖的人。
八股考试相对公平合理,纵使农村、边远地区,寒家子弟,一经考中,便可平步青云。这样就使广大士子有努力方向,不致徬徨失望,不致不安分,既保证了国家的用人,又保证了社会安定。
第十八章:八股的历史负作用
历史上骂八股文的事例是很多的,比如好多书中都记载明亡时,有人用红纸大书“奉送大明江山一座”,下写“八股朋友同具”,(亦有记为“谨具大明江山一座,祟桢夫妇两口,奉申贽敬,晚生文八股顿首”)这些显然是愤激之语。顾炎武《日知录》中对八股文有简明详尽的说明,但他也说八股之害,甚于焚书,把八股文对文化的破坏和秦始皇焚书并举。
读书人最大的目标是科举得中,功名利禄。为此,其他书在科举得中之前,自然无暇去读;而得中之后,多数人热衷于作官,更不会去读。只有少数人功名得中的早,且又对读书感兴趣,成为各方面的学者。或者极少数未得中功名的落魄书生,偏又是读书种子,读了不少书,有了很大学问。
八股文最大的弊端在于读书人长期受限制思维之严格训练,思想习惯于束缚状态。
0 notes
ihatoo-blog · 8 years
Text
隶书|今日汉源词
Tumblr media
拼音:lìshū
英文:lishu隶书(1824进入英语)
          an ancient style of calligraphy current in the Han Dynasty
笔顺:
Tumblr media
【起源】
关于隶书的起源,所云众多,说法不一。
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云:“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据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云:“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事难成,即令隶人(指胥吏)佐书,曰隶字。”又云:“隶书者,篆之捷也。”
《唐六典》云:“五曰隶书,典籍、表奏、公私文疏所用。”
相传隶书是秦时程邈所作。程邈,字元岑,秦代下杜人,初为县之狱吏,他对文字很有研究,后困得罪了秦始皇,被囚在云阳狱中。因感到当时官狱公
牍繁多,篆书结构复杂,书写不便,因此决心改革,在原先大小篆的基础上再加以整理,削繁就简,变圆为方,拟定了一批日常应用的标准隶书,成隶
书3000字然后奏之。秦始皇看后表现出欣赏,不但赦免了他犯下的罪,而且起用为御史,并以其所造的隶书发交官狱应用佐书,故曰“隶书”。唐代虞
世南《书旨述》谓其书朴略微奥。所以世称程邈为“隶书之祖”。
但据《水经·谷水注》所记,隶书早在始皇前400年齐太公六世孙胡公棺上已经发现了。虽然此说在时间上亦有可疑之处,但至少可以证明隶书是古代
广大劳动人民在日常应用中日积月累创造出来的。
【汉字演变】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Tumblr media
近段时间,青城山的“采药超人”火爆网络,所以说还是要多读书啊~
Tumblr media
2 notes · View notes
marcus930 · 4 years
Text
上古汉语的大名冠小名语序
大名冠小名语序是指“帝尧”“城濮”这一类修饰成分在后的偏正结构所采用的语序。继清儒王引之、俞樾之后①,已经有不少人在其论著中涉及这个问题,但一直未能引起语言学界的足够重视,有些学者甚至忽略了这种语序的存在。②本文拟对上古汉语中大名冠小名的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澄清一些模糊乃至错误的认识,并探索一下大名冠小名语序的发展过程与消亡原因。
一 大名冠小名结构综类③
因为以往的研究者能够举出的例子有限,许多人都以为大名冠小名是一种罕见的语法现象。其实就上古汉语而言,大名冠小名结构是屡见不鲜的。以下我们把从甲骨文、金文及传世典籍中搜集来的例子分国名、地名、人名、星名、动物名、植物名、水土名等七类开列出来,并略加申论。
** (一)国名
传世典籍中,古国名前往往冠以“有”字。如:有虞(左哀一)、④有夏(左襄四)、有苗(尚书•皋陶谟)。
这个“有”字,一般看成词头或助词,其说均不可取,当以训“国”为是。《诗经•玄鸟》“奄有九有”,韩诗作“九域”。又《长发》“九有有载”,《晋书·乐志》引作“九域有载”,是“九有”即“九域”。《说文解字》:“或,邦也。域,或又从土。”段注:“或国在周时为古今字,古文只有或字,既乃复制国字。”是“九域”即“九国”。古国名前的“有”字正是“九有”之“有”,亦即后代所称之“国”。所谓有虞、有夏、有苗就是虞国、夏国、苗国,只是语序不同罢了。⑤
称“国”为“有”,大约是夏代以前的事情。我们在上面所列的古国,其活动时代均当夏代前后。到了商代,国不再称“有”而称“方”(如“人方”“鬼方”等),颇疑有商、有殷、有周的说法已经是出于模仿。
跟“有”字用法相似的还有一个“句”字。于省吾先生以为商代重文中的“句须”即春秋时代的“须句”。⑥
《左传》中称“句”的地名凡3例:
句须(文十五)、句绎(袁二)、句澨(文十六)。
疑句须、句绎、句澨皆古代小国名,后来成为鲁国和楚国的属邑。
《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奔荆蛮,自号句吴。”关于“句”字之义,唐以前人阙而不说,至唐颜师古始以“句”为“夷俗语之发声”,⑦近人多从其说。考太伯奔荆蛮时当商末,约与“句须”同时,故“句吴”当与“句须”同例,均为大名冠小名结构。
** (二)地名
《说文解字》:“丘,土之高也。人所居在丘南,故从北。”许慎据小篆说字形,不足为训,但先民多依傍高地而居则是事实,故早期地邑多以“丘”名。
甲骨文中大名冠小名用“丘”字的例子如:
“丘商”(合9774)。周代金文中则已写作“商丘”(商丘叔,集成04557)。《左传》50例丘名中有5例(异地同名重复计算,下城名同)保留了大名冠小名的语序:
丘皇(昭二五)、丘蕕(昭四)、丘舆(成二、成三、僖五)。⑧
“城”当是较“丘”后起的地名。《左传》中城名凡17例,其中8例是大名冠小名结构:
城父(昭九、昭一九)、⑨城郜(成十八)、城棣(襄五)、城鉏(哀十一)、城颍(隐一)、城麇(襄二六)、城濮(宣十二)。 (三)人名
君主名
从传世典籍来看,夏代以前的君主一般称“帝”:帝尧(尚书•尧典)、帝舜(尚书•尧典),帝鸿(左昭二九)、帝夷羿(左襄四)。
有夏一代君主称“后”:后羿(左襄四)、后夔(左昭二九)、后缗(左哀一)、后杼(左襄四)。
商代亦有称其君为“帝”的,如“帝丁”(合27372)。这种称谓在典籍中也留有痕迹,如“帝乙”(尚书•酒诰)。但从甲骨文来看,商王生前一般称“王”,死后一般称“祖”“父”等(见下“庙号”)。甲骨文常见的冠以“王”字的先祖有两位:王亥(合358),王恒(合14764)。殷人称同时的方国首领为“侯”:侯屯(合32187)、侯喜(合36482)。
庙号
所谓庙号是指举行祭祀时对于祖先的称谓。殷商及周初的庙号一般是亲属称谓加十干名组成的。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这种庙号很多。见于甲骨文的,如:
祖甲(合1775)、祖乙(合1520)、妣甲(合787)、妣丙(合32175)、父甲(合779正)、父庚(合438正)、母丙(合2530正),母己(合2537)、兄乙(合32729)、兄丁(合2537)、子丁(合21885)、子庚(合22079乙)。
见于金文的,如:
祖甲(祖甲爵,集成07845)、祖庚(作祖庚尊,集成05605)、妣乙(我鼎,集成02763)、妣戊(戊辰彝,(集成04144)、父乙(臣卿鼎,集成02595)、父庚(父庚鼎,集成01624)、母辛(田告母辛鼎,集成02145)、母癸(王作母癸尊,集成05807)、兄癸(兄癸卣,《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3.31)。
传世典籍中也可看到这类庙号。《尚书》中有如下几例:
祖甲(无逸)、祖乙(君奭)、祖己(高宗肜日)。
臣工名
上古汉语中臣工名的构成是在专名前冠以官位或职业。例如甲骨文:
亚雀(合22902)、师贮(合28195)、师般(合2837)、小臣妥(合27890)、小臣啬(合27888)。
金文:
史颂(史颂匜,集成10220),师望(师望鼎,集成02812)、小臣单(小臣单觯,集成06512)、小臣缶(小臣缶鼎,集成02653),作册大(作册大鼎,集成02758)、作册般(作册般甗,集成00944)。
《左传》也有如下的例子:
史佚(僖十五)、史苏(僖十五)、师悝(襄十一)、师旷(襄十四)、宰孔(僖九)、卜偃(闵一)、医和(昭一)、医衍(僖三十)、匠庆(襄四)、竖牛(昭四)、巫皋(襄十八)、寺人披(僖五)、行人子羽(哀十一)、行人子朱(哀二六)、大史克(哀十一)、大史固(文十八)、大司马固(僖二二)、大司马孔父(隐三)。
其他如《庄子》书中的“轮扁”(天道)、“工倕”(胠箧)、“盗跖”(盗跖)。孟子书中的“弈秋”(告子上),也都属于同样的结构。
春秋时王室或公室成员常常在专名前冠以表明其贵族身份的通名。
以下是《左传》中的例子:
王子带(僖十一)、王子猛(昭二二)、王孙满(僖三三)、王孙苏(文十四)、公子起(哀十七)、公子偃(庄十)、公孙固(僖二七)、公孙侨(襄二二)、大子忽(桓六)、大子友(哀十二)。
《史记》中有萧相国、陈丞相、灌将军、李将军、吕太后、薄太后、邢夫人、李夫人等称谓,说明西汉时大名冠小名的臣工名就已经被小名冠大名所取代了。
普通人名
普通人名是指在专名前冠以表示性别的通名而构成的人名。传说中夏代以前的女人或女神,一般在专名前冠以“女”字:
女娲(楚辞•天问)、女歧(楚辞•天问)、女媭(楚辞•离骚)、女夷(淮南子•天文)、女娃(山海经•北山经)、女祭(山海经•大荒西经)、女匽(大戴礼•帝系)、女志(大戴礼•帝系),女华(史记•秦本纪)、女修(史记•秦本纪)。
甲骨文中的普通人名主要有子名、妇名、母名三类,反映了商代奴隶主贵族男性称“子”,女性称“妇”或“母”的习俗。例如子名:子渔(合2978)、子汰(合3061正)、子雍(合3123)。春秋时子贡、子张等是这种称谓方式的继承,而孔子、崔子等则是新兴的说法。又如妇名:妇好(合2653)、妇良(合13936),一般认为是由“妇”加国族名称构成的。再如母名:
母犬(《甲骨文合集补编》6925)、母丁(合19136)、母子(合787)。
这类母名跟前所举母名有两点不同:一是这类母名是生称而不是庙号,其中专名部分不是天干,而跟妇名一样属于国族名称。二是这类母名跟前所举母名相比,可以看到小名冠大名的现象。如“母丁”亦称“丁母”(合21785)、“母子”(合787。编按:此为“女���”误释)亦称“子母”(合14125)。
周代男子于专名后加“父”,女子于专名后加 “母”,⑩跟甲骨文中的祖、妣、父、母、子、妇一样,都是性别的标志,只不过语序不同罢了。
5.神名
传说中神和人的界线是分不清楚的。《山海经》中神名大都采用大名冠小名的语序,如:
神天愚(中山经)、神耕父(中山经)、神耆童(西山经)、神陆吾(西山经)、神蓐收(西山经)、神红光(西山经)。
其他如《论衡》中的“神荼”(订鬼),《礼记》中的“神农”(月令),亦属同类结构。
《山海经》中已有小名冠大名的神名出现,如“泰逢神”(东山经)、“二八神”(海外南经),但为数较少。《山海经》成���于战国,后经秦汉人增删,则小名冠大名神名的出现当不晚于汉代。
** (四)星名
大名冠小名的星名只见于《尚书•尧典》,凡4例:星鸟,星火、星虚、星昴。郑玄曰:“星鸟,鹑火之方。星火,大火之属。”⑪孔疏:“马融郑玄以为星鸟、火星,谓正在南方。春分之昏七星中,仲夏之昏心星中,秋分之昏虚心中,冬至之昏昴星中。”经言星虚、星昴,而注疏言虚星、昴星,正好反映了语序的变化。 ** (五)动物名
虫螟 行春令,则虫螟为败。(吕氏春秋·仲夏纪)
虫蝗 行春令,则虫蝗为败。(吕氏春秋·孟夏纪)
虫蛇 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定法)
虫蚁 淳化鸟兽虫蚁。(史记•五帝本纪)
鱼鲂 故龙以为畜,故鱼鲔不淰。(礼记•礼运)
鸟乌 师旷告晋侯曰:“鸟乌之声乐,齐师其遁。”(左襄十八)
鸟雀 见无视于其君者,如鹰鹯之逐鸟雀也。(左文十八)
兽鹿 若如臣者,犹兽鹿也,唯荐草而就。(韩非子·内储说上)
禽鹿 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史记•李斯列传)
“鸟乌”只是“乌”,故继师旷之后叔向又告晋侯曰:“城上有乌,齐师其遁。”(左襄十八)一言“鸟乌”一言“乌”,所指相同。上举鸟雀、虫螟,虫蝗、兽鹿均与单言雀、螟、蝗、鹿无异。
小名冠大名的动物名在先秦便产生了, 如“鲂鱼”(诗经•汝坟)、“乌鸟”(管子•形势)。在小名冠大名语序取代大名冠小名语序后,原来的大名冠小名结构有两种不同的命运:一是消亡,二是保留下来获得泛指意义。如上文“虫蛇”与“虫蚁”,均与禽兽并列,已经由专指变成泛指。《说文解字》:“蠥,禽兽虫蝗之怪谓之蠥”。“虫蝗”与“禽兽”并提,亦系泛指。《礼记》中的“鱼鲔”,与下文“鸟兽”对言,不得目为专指。鹿非食肉动物而《史记》言“禽鹿视肉”,显属泛指,故司马贞《索隐》云:“禽鹿,犹禽兽也。”杜甫《羌村三首》:“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其中“鸟雀”亦泛指鸟类。
** (六)植物名
草名
草芥 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唯舜为然。(孟子•离娄上)
草莱 主好本,则民好垦草莱。(管子•七臣七主)
草菅 其视杀人如艾草菅然。(大戴礼•保傅)
草茅 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楚辞•卜居)
草苴 鸟兽鸣而群号兮,草苴比而不芳。(楚辞•九章•悲回风)
草蒯 苴,草蒯也。(《吕氏春秋•贵生》高注)
王逸注《楚辞》“草苴”曰:“生曰草,枯曰苴。”从《吕氏春秋》高注可以看出,这是不知上古汉语有大名冠小名结构而作的错误解释。
小名冠大名的草名也很早就产生了。《诗经》中有“谖草”(伯兮)、《韩非子》有“荐草”(内储说上)。《山海经》此类草名更多,如“莽草”(中山经)、“华草”(北山经),“茈草”(西山经)。
大名冠小名的草名跟上文的动物名一样,在大名冠小名的语序被取代以后,仍有一些保存下来,只是获得了泛指的意义。《悲回风》以“草苴”与“鸟兽”对言,则“草苴”已是泛指。汉以后人用“草芥”等,皆取其泛指义,并非专指一草。
树名
《诗经》中有于木名前加“树”字者,如:
树杞(将仲子)、树桑(将仲子)、树檀(将仲子)、树檖(晨风)、树檀(鹤鸣)、树桃(园有桃树)。
这些“树”字,前人多解为“种植”或“植立”,⑫实际是随文释义,不足为训。如见《郑风•将仲子》全句作“无折我树杞”,便把“树”解为“种植”,把整句话理解成“不要攀折我种植的杞树”,以区别于他人所植。果如其说,则“爰有树檀”便是“那里有种植的檀树”,“园有树桃”便是“园子里有种植的桃树”,古人会说出这种话吗?又见《秦风•晨风》全句作“山有苞棣,隰有树檖”,便解“树”为“植立”,以与“苞(丛生)”相对。实则棣与檖均薔薇科落叶小乔木,并无“植立”与“丛生”的区别。考“树”字在先秦已有“树木”义。《左昭二》“有嘉树焉。”《管子•七臣七主》:“大风漂屋折树”。皆其明证。余冠英先生《诗经选译》说“树杞”就是“杞树”,可谓得之。其余几例亦应分别理解成桑树、檀树等才是。
《山海经•海内西经》里说:“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看来至迟在汉代便有小名冠大名的树名了。
** (七)水土名
水潦 土塗、蓄水潦、积土塗。(左襄九)
河漳 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战国策•齐策一)
《说文解字》:“潦,雨水也。”《广韵》:塗,泥也。”“泥,水和土也。”可见水潦、土塗均为大名冠小名结构。《战国策》高注:“河漳,漳水也。”则“河漳”亦为大名冠小名结构无疑。
“水潦”,后代一般说成“潦水”,如王勃《滕王阁序》“潦水尽而寒潭清”。
二 大名冠小名语序的发展与消亡
大名冠小名在上古汉语中是一种常见的语序,同时也是一种走向消亡的语序。根据我们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大名冠小名语序的发展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夏代以前为第一个阶段,是大名冠小名语序占据一统天下的时期。我们虽然不能直接看到夏代以前的文献材料,但从保留至后代的语言化石来推测,这个阶段是应该存在过的。我们在前一节所举的古国名、古君主名、古女名反映的都是夏代及其以前的文化现象,而这些名称中没有发现小名冠大名的例子。
商周两代为第二个阶段,是大名冠小名语序与小名冠大名语序并存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的前期(商代),所谓并存主要是指不同类别的名称往往采用不同的语序。甲骨文中采用小名冠大名语序的主要是方名和一些地名,采用大名冠小名语序的主要有人名等。虽然人名中也可以发现小名冠大名的例子,但为数极少。这一阶段的后期(周代),所谓并存主要是指同一名称中两种语序并见。《左传》中丘名和城名反映的便是这种情况。
秦汉两代为第三个阶段,是大名冠小名语序消亡的时期。这一时期,除去反映古代文化的历史名词之外,小名与大名组合时一律采用小名冠大名的语序,口语中残留的大名冠小名结构也大都获得了泛指的意义。⑬《山海经》中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之名统统采用小名冠大名的语序,反映的正是这一时期的语言现象。
从上面可以看出,大名冠小名语序很早就受到了小名冠大名语序的威胁,并终于没能在竞争中获胜而走向消亡。为什么一种曾经占有绝对优势地位的语序会让位给另外一种语序而逐渐消亡呢?根据我们的初步观察,这大概是由上古汉语语法系统内部非线性结构的不平衡性决定的。
徐通锵先生在《结构的不平衡性和语言演变的原因》一文中指出:“结构上不平衡,不对称的单位最容易发生变异,这使我们作出如下的假设:非线性结构中结构的不平衡性是变异之源,从这里发出变异的指令而敞开结构的开放之门。”⑭我们把甲骨文中以名词为中心语的偏正结构分成五类,然后根据定语的位置把它们分为两组,如下表所示:
定语前置 定语后置
形容词+名词 ——
指示词+名词 ——
方位词+名词 ——
数词+名词 ——
名词+名词 大名+小名
说明:(1)“名词+名词”中不包括“大名+小名”。(2)数词作定语亦可后置,但没有构成对立的条件,所以表上未列。
不难发现,大名冠小名结构正是处在非线性结构中不平衡、不对称位置上的单位,因此它很容易受定语前置的偏正结构的类化而发生变异。
三 余论
大名冠小名语序的发现与认定,对于汉藏语系诸语言的比较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跟汉语同系的其他三个语族中,壮侗语族诸语言形容词或名词作定语是放在中心语后面的,藏缅语族、苗瑶语族诸语言形容词作定语也是放在中心语后面的,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断,在原始汉语或原始汉藏语中定语是后置的。
但我们必须指出,大名冠小名语序是已经能够确认的语言事实,而定语后置到目前为止还仅仅是一种有待证实的推论。我们在上古汉语中不但找不到形容词作定语时后置的足够证据,而且也不能找到名词作定语时后置(大名冠小名除外)的足够证据。因此有人把本文所讨论的语言现象简单地称为“定语后置”,甚至有意无意地把这种现象跟名词或形容词作定语时后置的语言相提并论,⑮便有视推论为事实的嫌疑,很容易使人产生误会,从而忽略后置的范围和条件。
引用甲金文著录书简称
合 《甲骨文合集》
集成 《殷周金文集成(修订版)》
作者附记
本文原刊于《中国语文》1993年第4期,略有修改。原文引用原始资料来源于多书,此次发表,蒙友生叶磊、杨熠帮我重新核对甲骨文和金文资料,纠正部分误标,并统一更改为《甲骨文合集》和《殷周金文集成(修订版)》编号(个别未收例证除外),谨致谢忱!
附注
王说见《经义述闻》卷十四,俞说见《古书疑义举例》卷三。
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册、潘允中先生《汉语语法史概要》、史存直先生《汉语语法史纲要》都设有专章 谈语序的发展,但均未曾提及大名冠小名语序。王先生并且认为:“修饰语在被修饰语前面,数千年如一日。”
帝尧、城濮等是词还是词组,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为避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我们姑称之为“大名冠小名结构”。
“左哀一”指《左传•哀公元年》。下文仿此,不另注。
参看秦建明、张懋镕《也谈古国名前的“有”字》,《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
《释“”和“亚”》,《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1期。
《汉书•地理志》注。
三“丘舆”分别在齐地、郑地和鲁地。
二“城父”均系楚地,前者又名夷,后者又名北城父。
参看王国维《女字说》,《观堂集林》卷三。
《诗经•七月》疏引郑注。
参看向熹《诗经词典》。
这是就通语而言,不排除大名冠小名语序在方言中继续存在的可能性。高诱为东汉末年人,但他注《吕氏春秋》称“蒯”为“草蒯”,注《战国策》以“河漳”为“漳水”,似其时高所操方言尚保留着大名冠小名语序。
《中国语文》1990年第1期。
参看邢公畹《汉台语构词法的一个比较研究》,载《中国语文研究参考资料选辑》;李瑾《卜辞王妇名称所反映之殷代构词法分析》,《重庆师院学报》1983年第1、2期连载。
0 notes
Text
诸葛诞与夏侯徽| 第一回 夏侯玄缔婚壬龙女 诸葛诞结雠甲木妖_1
黄初五年上巳节,委粟山下伊水与洛水交汇的河滩上。
暖湿的季风如约回到中原大地。沙滩上迷宫状逶迤的帷幔鼓着风,将不远处委粟山上桃李林子喷火蒸霞的艳烈的香味从缝隙间放进了宴席上。女乐垂目抚琴。座上正在高谈道德奥义的是尚书郎邓飏与故太尉荀彧的幼子荀粲,周遭人静静听着,还有姗姗而至的来宾被吸引过来,默然落座。二人皆是二十出头的年纪,出身名门,养尊处优,纶巾朱颜。清朗的辩论之声越过宴席四周的帷幔,回荡在大河上空。黑白驳色的鸽子们从新绿葱茏的大树枝叶间一齐起飞,在碧空上划出一队羽翮闪烁的光。
座中,诸葛诞一边听,一边玩弄系在自己身上的杂佩。他很久没有穿得这么正式这么华丽了。魏朝立国以来,以帝后为表率自上往下崇尚节俭,如果不是参加上巳祓禊,他哪会整得一身精致繁琐的装扮。日光透过手里这块碧绿的华琚,绽放粼粼水光。他想起伊水下面繁茂起来的绿茸茸的水草,映着太阳的欣欣向荣的样子。假如水底也有一个太阳,光芒从卵石缝里千丝万缕放射出来,穿过那一大片藻荇,就是此刻他手中碧玉绿莹莹的颜色吧。
琴声停了,邓荀二子的玄谈也戛然中止,眨眼间气氛有些诡谲。侍女一道软糯的声音打破了短暂的沉寂:“夏侯公子来了。”紧接着一阵风吹鸾铃,步履莎莎。帷幔尽头闪现一对少年少女,身后簇拥的一众侍婢衣着鲜丽、步态整肃。
少年面容看上去约莫十五六岁,个头却远高于同龄人。莹白的脸神色肃穆,而掩不住稚嫩。清澈的皮肤,瘦高的身段,春风轻拂的裳幅间琳琳作响的环佩,让人不禁联想到神话中的��玕树,在瑶台仙风里清脆锵鸣,典雅从容,如歌如诉。
他身后的女孩年少两岁,桃红的上襦玫瑰色的百褶裙,头上梳了一双螺髻,上面参差疏落插着雪白翠绿错杂的通草朵子, 鹿角一样翘起的螺髻顶部刚到走在前面少年脖子的高度。额上薄薄一层垂髫被迎面而来的风拂开两帘,露出弯弯的眉毛。人们常用“巧夺天工”形容女子高超的梳妆技艺,若是看到这个女孩天生一双宛转秀丽的眉毛,那只能感叹造化高妙,不是人工所能夺的。更美妙的是她的眼睛,没有羞涩,没有惧怕,充满新奇、喜悦、热情,仿佛汇聚了天地间至精至纯的灵秀气。这天地独钟的热烈的秀气在严谨礼教塑造出来的仪态下未及张扬,全都蕴藏起来,动静优雅循礼而不失天真,像贮满甘露的花苞,一失神就会洒落玉液琼浆,令芳香远溢天外。她偷偷扫视。水波流转,光顾过宴席上形形色色的人物。诸葛诞眼睁睁看着在座的所有人目光,都汇聚到一步步走过来的女孩身上,跟着她移动,跟随她转至宴会的中央,不由自主不约而同默认了她的主导地位。玫瑰红的裙裾一摇一摇由远及近,终于停驻了。
这时,邓飏起身出席,向停下脚步站在前面的少年长揖:“夏侯泰初。”“泰初”是夏侯玄的表字。夏侯玄出身高门,且早已知名京师,年未及冠便已取字。众宾客经邓飏一起头,从玫瑰红裙女孩身上回过神来,皆起身相迎。夏侯玄一一还礼,面色依然是最初的波澜不惊。
“年少知名就是这么大的排场?”诸葛诞排在后面,暗自打量人群中央的夏侯玄,以及他身后的少女。他没记错,她就是夏侯玄的妹妹夏侯徽了,而不是别的女眷。他虽然前世没有见过夏侯徽,但是凭借记忆推定,此时的夏侯玄身边尚无妻妾,与之年龄相仿、能跟随左右的姐妹只有夏侯徽。深闺中的夏侯徽名声自然不及其兄大,今日兄妹俩一齐出现能把所有人的目光吸引在她身上,除了她紧随夏侯玄身后所透露出来他俩之间亲密关系与她特殊的身份,恐怕是她夺目的美貌了。“不知道这个十三岁的小丫头长大以后,还像不像现在这么漂亮?”无聊的预想在诸葛诞心头一闪而过。
夏侯玄目光移到诸葛诞身上的时候,正好诸葛诞眼珠转个不停,时不时朝夏侯徽瞄过去。而此时的夏侯徽东瞅瞅西望望,兴奋得很,压根没有注意到人群中的诸葛诞。夏侯玄霎时纳闷了,困惑妹妹有什么地方让这个年轻士人兀自大费脑筋。他看了诸葛诞几眼,随即回神和站在自己跟前、慕名攀谈的士人继续原来的话题。一身主色靛青的衣袍,头上鹊尾冠,腰间长剑,眉目清朗,体格修长,匆匆瞥过的印象留在了夏侯玄脑海中,并没有让他产生不快,尽管得承认这家伙盯着夏侯徽的样子十分怪异,不免引人警惕。
想入非非的诸葛诞也察觉到来自附近的注意,赶忙收敛起来恢复一本正经的样子,看看夏侯玄还忙得很,没空搭理自己这边的人,于是松了口气,回到坐席上。
夏侯徽依然站在夏侯玄身后东张西望,无事可做。男宾们忙着和她哥哥搭讪,众星捧月般围在四周。女宾们中想去和她打招呼的,看到她身前夏侯玄,皆有了别的计较,止步不前。
夏侯玄十六虚岁,年齿稚嫩却俊美无双,才名方盛,被时人戏称为“玉树”,更兼父亲夏侯尚征南大将军、荆州牧,母亲曹舒德阳乡公主的显耀身份,招来洛阳满城士族贵女的恋慕。上巳修禊是出身士族、平素被礼教严密约束的青年男女,借踏青饮宴自由会晤的难得机会。丽日从漫天朝霞间冉冉升起,满山遍野的葵藿都抬起头来,一齐趋向遥远而灿烂的远方。足不出户的闺阁少女们眼看着梦中情郎近在咫尺,本可借搭讪斯人妹妹的机缘博得一瞥青眼,但人都是贪心的,萍水一顾的浪漫并不能满足女孩们更多的痴想,结为连理才是她们深藏心底却不敢言说的最顽固的憧憬。于是,害羞的,惧怕被忽略的,酝酿筹策的,各行其是,只可惜把夏侯徽一个人晾在那里。
这时,一人挟一身风尘翩然,疾步而入,朝宴会中心的夏侯玄道:“夏侯君久别了。”引得一干人侧目。坐在诸葛诞身旁的裴徽说道:“这是筑阳侯世子李公昭。”
诸葛诞循声望去,确实不错,即便经过前尘往事,后来数不尽的岁月蹉跎,风沙磨砺,当初熟悉的面孔也很难忘怀。
李胜,字公昭,筑阳亭侯李休的长子。李休曾是汉中张鲁的旧部,后随张鲁归降曹操,历任上党、钜鹿太守。这次李休卸去太守之职,带着家眷还京养老,不想长子李胜急着见好友夏侯玄,单骑先于家人来到洛阳。李胜少游京师,在京城士子间有“雅有才智”的美名,而与曹爽、夏侯玄交情最为深厚。
果然,夏侯玄听到李胜的声音回头,从进来之后一直保持的一脸严肃涣然冰释,唇角上勾,眼底泛起欣喜。
李胜上前径直抓住夏侯玄手腕:“总算赶在上巳之日见到你了。”
“这么快。”夏侯玄笑眼弯弯。他猛然想起身后的夏侯徽,侧身让开,牵着妹妹桃红色的轻纱袖子给李胜介绍:“这是舍妹阿徽。”知己相逢,一切逢场敷衍烟云般退散。李胜和牵着妹妹手的夏侯玄,径自落座,抚掌笑谈。
从皇帝将要自许昌还洛阳,到即将重新设立太学、制定课试之法的消息,再到今年筹备的伐吴之计,李胜夏侯玄二人谈论的话题通通不怎么能引起夏侯徽的兴趣。夏侯徽陪坐在一旁,兴味索然,无聊地吃着婢女荃察剥好、递到手里的栗子。她才十四虚岁,虽然生而为皇家贵胄,但是自小生长在和平安逸的环境,与在战马上成长起来的父母一辈大不相同,这个年纪、这种阅历还不能深刻体会国家大事的意义。
荃察看她从开开心心赴宴到一个人闷坐着,怪可怜的,于是附到夏侯徽耳边低语几句。
夏侯徽听罢喜笑颜开,拉着荃察:“好姐姐,我也要去。”
荃察年长夏侯兄妹二人七八岁,身份是婢女,实际上更像教导他俩的长姐。她知道夏侯徽一离开哥哥就是放出笼子的小鸟,谁也别想管得住,因此故意严肃起来:“不许乱跑,就呆在公子身边。等我回来。”
荃察离开后不久,夏侯徽跽坐起来,朝荃察身影消失的帷幔尽头望了望:“怎么还不回来?”扭头瞅瞅夏侯玄,见哥哥没有反应,又竖起身子张望。来回几次,夏侯徽忍不住了,拉着和李胜交谈正欢的夏侯玄的胳膊使劲摇晃。
夏侯玄被她摇得不得不停下,转过身看着嘴巴撅得像只小鸭的妹妹,不禁愁眉勾起,柔声问道:“这是怎么了?”
夏侯徽嘴撅得更高了:“哼。”
“想自己去玩吗?”夏侯玄扒拉她抓着自己胳膊的爪子,怎么也扒拉不下来。
“哼。”她抓哥哥的袖子抓得更用劲了,把衣领扯得歪到自己这边。坐在另一侧的李胜努力忍了忍笑。
“唉,你呀。”夏侯玄无奈地点点头,“荃察不在身边,你自个小心点。走慢点,别把跟着的人都甩没了。”他知道一旦放夏侯徽出去疯跑,没有荃察坐镇,多少仆婢也跟不上她。她总能狡兔似的七拐八拐把追兵甩到九霄云外。
夏侯徽蹦蹦跳跳飞跑出去,玫瑰红的百褶裙鼓满了风,褶子翼然舒展,被她曳在身后,随跳跃的步伐一翕一张。
诸葛诞正低头和裴徽说话,乍地觉察面前一道红霞掠过,抬头望去原来夏侯徽小兔子一样蹦着过去了。她这身裙子的颜色实在扎眼,让人不得不注意。
“怎么?很漂亮,挪不开眼了?”裴徽打趣对着夏侯徽背影没有回过神来的诸葛诞。
诸葛诞头也不回说道:“是挺漂亮的,得趁机多看几眼。”他在欣赏美色上一向耿直,从不遮掩,最烦那些道貌岸然的老夫子满嘴“败俗伤化”教训人。谁没有年轻过啊,装什么装。
这时,从帷幔入口处进来一群人,恰好和跑出去的夏侯徽打过照面。为首的是一位气度高华的贵妇人,身后一双青年男女,皆身着素服。那妇人看到和自己擦肩而过的夏侯徽,循她过去的方向扭回头,似是想叫住她。然而夏侯徽跑得太快,一眨眼就没了影,妇人只好作罢。她旁边的男子女子见状,面露尴尬之色。
裴徽凑到诸葛诞耳畔,小声说道:“安阳公主带着他们荀氏儿女来了。只怕荀廙见了他姨表兄弟脸色更难看。”
“夏侯泰初?”诸葛诞回过头来,眼睛睁大,随即冷笑一声,放松下来。“毕竟姨表兄弟,那么小心眼,至于吗?”
裴徽摇摇头:“是亲戚就能免除嫌隙?秦晋都不免刀兵相见,这又算得了什么。你说荀廙小心眼,那见了更厉害的还不得气死。”
诸葛诞叹口气,没有答话,听裴徽继续。“夏侯玄,做人太恣意了。皎皎者易污。恨他的人,比起仰慕他的人,只会多不会少。”
诸葛诞朝夏侯玄的所在瞥了眼。此时的夏侯玄正和李胜说话,端坐席上,声音不低,周遭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他很自然很放松的状态,说话间一双明眸时而与李胜青睐相对,时而波光流转。满腔心思在他清朗的言语间能表达出来流畅如滔滔江河,剩下的情思都在那双仿佛会说话的眼睛里流溢出来。他说着自己想说的,不在乎周遭的人谁在旁听,更不在乎那些人投来的目光,欣赏或者质疑,赞叹或者鄙夷。他只在乎同席好友的答辩,在乎他们所阐述的问题,在乎气类相吸间见解碰撞产生出的新的思想火花。
人常说,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桃李尚且有吸引人前去采撷的果实,而夏侯玄只是骄傲地活成自己理想的样子,从来与媚俗绝缘,同样招致了大批崇敬其风采的士人。与之相对,忌恨他的一类人就很有意思了。是嫉妒,还是他身上纯粹的磊落反衬出那些人见不得光的阴暗,值得琢磨。诸葛诞不由得窃笑。
安阳公主是太祖曹操的亲生女儿,当今天子曹丕的姐姐,嫁给故太尉荀彧的长子荀恽。荀恽生前与夏侯玄的父亲夏侯尚关系不睦,导致宠信夏侯尚的天子十分憎恶他。后来荀恽早逝,天子却对他和姐姐留下的儿女们很好,大概是厚待自家姐妹的缘故。今日安阳与她的一双儿女皆着素服,正是为荀恽丧期未满,尚未除服的缘故。而夏侯尚的夫人,夏侯玄的母亲德阳乡主,是太祖收养的代己被害的族人曹邵的遗孤,与曹邵的三个儿子曹真、曹彬、曹璠兄妹关系,也同为太祖的出身同族的养子养女。天子践祚后,由于血缘亲疏之别,安阳与德阳各被封为公主、乡主,却也算同辈的姐妹,所以裴徽才将夏侯玄说成是安阳次子荀廙的姨表兄弟。方才安阳看到外甥女夏侯徽在面前跑过去,兴许想叫住她问几句话。没想到夏侯徽没有留意周围,一溜烟不知去向,徒留公主原地尴尬。而荀廙和他的姐姐,想起他们亡父与夏侯徽夏侯玄父亲之间的抵牾,才会脸上更添难堪之色。
委粟山上,桃花李花红艳雪白,烧成了彤云,织成了锦绣。到处是肆无忌惮的烂漫,将生命熊熊大火般的热烈张扬到了极致。夏侯徽一头扎进桃李花树林子,在一株株满枝繁花的树中间绕来绕去,流连忘返。
树枝上缠了不少绣带香囊,五色缤纷,点缀铺天盖地一片桃红李白。有的绣带上粘了通草或是细绢制成的朵子。朵子不是桃李形状的,像别的时令开的花如荼蘼、蔷薇、桂花,乍然出现在桃花枝头,显得十分俏皮新鲜。更有人故意粘了桃李花朵子上去,试图以假乱真,如果不是没有水分的花瓣用手触摸尚能发觉,几乎可以混在真的鲜花中辨认不出了。
这些东西都是闺阁少女们弄上去的,或许也有男的。夏侯徽此来,就是想在绣带香囊中,找找有没有怀春少女藏匿进去的笔迹。反正这些士女不会傻到写完情诗附上自己大名,她偷看的���径暴露了也不会得罪谁。夏侯徽小算盘打得很美。她把手背到身后,大摇大摆逛来逛去,欣赏枝上鲜嫩的桃李,欣赏枝头缠挂的锦绣小物件,架势活像个巡视家养美人姬妾的浪荡子弟。
她瞅准了一只金线桂花绣纹的锦囊,摘下来解开。果然,被她抽出来一只罗帕,上面工工整整绣着几句四言诗。汉隶,绣功很好,罗帕轻柔,抓在手心缩为小小一团,看得出经过相当精湛的织功。“诗太一般了,可惜了这么好的绣功和材质。”夏侯徽心想。
她又抽了几只,一抽一个准,不禁对自己的眼力十分自鸣得意。可惜不是文采欠佳,就是太过平淡,夏侯徽一脸藐视,心道还是无聊极了。正当她打算尝试完手中这一个碧绿缎子缝制的香囊就收工,找找其他好玩地方的时候,展开在手上的纸条显露出一行字:“同游有琅琊人乎”。
夏侯徽嗤一声笑了出来:“居然有认老乡的浑水摸鱼。”她马上想好了应答的下句,从怀里取出随身携带的黛笔,将纸条按上树干,在大大的空白处一笔一划添上:“但有狗牙人过此”。
她写完这七个字,将纸条捧在手心窃喜不已。突然,身后有人声响起,吓得她一个激灵:“你是狗牙人吗?”
是兄长夏侯玄的声音。夏侯徽以为夏侯玄和李胜久别重逢,如胶似漆,才不会管自己跑哪儿作妖,压根没有想到夏侯玄跟踪自己过来,只好缩着脖子转回身,垂下头。头顶杵着的两只鹿茸似的螺髻正对夏侯玄的脸。
夏侯玄伸手将夏侯徽手里捏着的纸条和锦囊取来。夏侯徽乖乖地松了手,任他拿去。夏侯玄一边翻来覆去看这小玩意,一边问:“你今年几岁了?”
“十四岁。”
“你不告诉我,我还当你四岁。”
夏侯徽捣蛋被哥哥抓了现行,无话可说,偷偷抬起头朝他吐了吐舌头。夏侯玄继续:“别吐舌头呀,张开嘴,让我看看你的狗牙。”
“阿兄……”夏侯徽故伎重演,抱起夏侯玄的胳膊摇来摇去,一边摇一边自己原地扭个不停,“我才没狗牙呢。是……是那个人写什么狼牙的……”
“跟我回去。”夏侯玄牵起夏侯徽的手,要拉她往山下走。夏侯徽作怪未遂,心有不甘,于是挣开夏侯玄牵她的手,两臂抱紧对方,身体软绵绵地坠下去,把全身重量挂在哥哥身上。夏侯玄被她缠住,寸步难行,只好扶住她身体。然而小丫头变本加厉,倒伏的稻子一样硬往地上倾。夏侯玄抱着妹妹的腰,勉力支撑,使二人不致滚到地上,心中一阵无奈,不得不对她服软了。
“又想怎样?你起来,我什么都依你。”
“把东西还我。”夏侯徽嘟着小嘴,脸贴着哥哥胸口衣襟。
“还……你?还?”夏侯玄又好气又好笑。
夏侯徽又把嘴巴撅成了小鸭,仰头看着夏侯玄的眼睛:“阿兄你怎么能随便拿走别人挂在树上的东西呢,我只想把它们放回原处嘛。要是原主发现她的东西被你拿走,会误以为你对她有情呢。到时候你就该娶嫂子回家了。阿兄……”说着说着又扭了起来。
夏侯玄本来被她水汪汪的无辜的大眼睛盯得心软,当听到她扯什么“有情”“娶嫂子”时忍不住笑了:“好吧,你说得都对。”他把纸条锦囊一齐放到妹妹手中,免得她继续发表什么奇怪的高论。不过说起纸条的原主,他看那纸上笔划刚劲洒脱,还不太像出自闺阁少女之手。原主是男是女,犹未可知。
禊礼开始了。
士庶青年男女聚集在河边,或由侍儿用盆器盛了河水供他们盥洗双手,或亲自伸手到河水中掬水洗漱,还有活泼的,故意挑起水花溅到他人身上,相互逗弄嬉戏。
夏侯玄与夏侯徽擦干手,手牵手回到宴席中。宴席设在河滩新开凿的弯弯曲曲的水道边,窄小曲折的水道引入伊洛水,正对众宾客的坐席。曲水上泛着装满了佳酿的羽觞。羽觞小舟般晃晃悠悠,自行漂流,停驻在哪位宾客的坐席前,就由哪位饮下觞中之酒,并即兴赋诗一首。
夏侯徽还是坐在夏侯玄的席上。荃察已经回来,拿自己方才用细柳条编的细柳圈给夏侯徽戴到头上。
“哎呀,这个太小了,我戴不上,给阿兄试试。”
“公子头围比你大,给他戴更不行。”
“我头上的发髻卡着呢,姐姐比着我脑袋,现编一个给我吧。”
荃察用手量好大小,低头用摘来的柳条编织起来。夏侯徽看了看隔着水道正对面的几人,拉了拉夏侯玄的袖子:“阿兄,把这只柳圈给他戴吧,我看正合适。”
方才夏侯玄正和对面的李胜邓飏说话。诸葛诞正与邓飏同席。李胜向夏侯玄道:“南阳邓玄茂,邓禹之后。在名理变通上很有兴趣,堪与夏侯君交接。”
夏侯玄抬手:“公昭,我和玄茂早在南阳就认识了。”
“是吗?”李胜微微惊异,“原来你们俩瞒着我一个。”
“公昭不要生气,荆襄多饱学之士,年纪轻轻满腹经纶的很多。我前些年随家父军中,在荆州待过一阵子,就是那时结识的邓君。”夏侯玄解释,从容不迫。
李胜道:“正好不用我多费口舌了。不过这位夏侯君肯定不知道,琅琊诸葛公休,诸葛丰之后。与邓君同在尚书台为郎。”
“琅琊?”听到这两个字夏侯玄不由得眼睛微微睁大,重复了出来。
“是啊,琅琊阳都。和吴左将军诸葛瑾、汉丞相诸葛亮同族的。”李胜看到夏侯玄惊讶的神情有些得意。
诸葛诞象征性自谦了几句:“不过借了祖上和族人的虚名,惭愧得很。”
夏侯玄没想到之前盯着自己妹妹瞎琢磨的家伙出身现今闻名海内的琅琊诸葛家,又想起委粟山桃花林里的字条,一时淡定不下来。正当他反应不过来,袖子被身后的小尾巴拉扯到。他扭头过去,眼见夏侯徽眼神瞥向对面,手拿一只嫩绿的柳圈晃着:“阿兄,把柳圈送他戴吧。”夏侯徽没有听到他们几个男人的对话,只顾看荃察给编的柳圈了。
不等夏侯玄接话,诸葛诞忙问:“我吗?那么小我明显戴不上啊?”
“不是你啦,我是说中间的那位。”夏侯徽指了指坐在李胜诸葛诞之间的邓飏。邓飏虽然年龄略长,比起体格高大的诸葛诞还是瘦小一些,脑袋也没那么大。
李胜笑着附和:“人家不是说你。”几人经他一带都笑了起来,诸葛诞摇头自嘲,连夏侯徽也伏在夏侯玄肩头,一只手半捂住脸。
曲水中的羽觞摇摇荡荡,缓缓行舟。众人有目光聚焦在羽觞上,追踪其行藏,等待其停下的,有不在意座上谁来饮酒谁来赋诗的,视流觞如无物,径自与同席高声笑谈他事。
戴上新编好的细柳圈的夏侯徽第一次在洛阳参与曲水流觞的饮宴,特别新奇,目光紧紧追随着羽觞的踪迹,看它到底要停在哪里,哪个家伙有幸来饮第一杯酒。羽觞漂到夏侯玄坐席前的时候,夏侯徽紧紧抓住哥哥袖子,小声道:“它来了。”
“你紧张什么,就算它停下来也是我来写诗,轮不到你出丑。”夏侯玄侧过头小声安慰坐在背后的妹妹。
羽觞没有停住,以原来的漂流速度从他们面前过去,从诸葛诞面前过去,继续前行。夏侯徽松了口气,看着它越漂越远,漂到她不熟识的宾客坐席中间。
夏侯徽摇摇头,头顶的柳叶簌簌摆动。她盘算着等到夏天,要让荃察给自己和哥哥各做一顶荷叶帽,要用皇宫九龙池新鲜的大圆荷叶,到时候皇帝一定会赏赐下来鲜荷叶的吧。
正盘算间,听得宴席另一头一阵人声喧哗,她抬头望过去。夏侯玄拍拍她的手:“到毌丘仲恭那儿了。”
“毌丘仲恭?”夏侯徽回头,一脸困惑。
“你不知道,毌丘仲恭名俭,是平原王文学掾。将作大臣、高阳侯毌丘兴世子。”夏侯玄给她解释。
诸葛诞听到这个熟悉的名字,心里五味杂陈,因此不愿看过去,假装埋头啃食春饼。夏侯徽懵懂无知,重新回望,只见侍女铺纸砚墨处,一个青年坐姿笔直端正,气度清隽而神色带着温柔,让人感觉可亲可爱。
“文学掾?那很有文采咯?”夏侯徽问。
“嗯。很有才气,品格还很正直。”夏侯玄回答。
诸葛诞看了眼夏侯玄,继而低头默不作声。
“阿徽?”夏侯玄没有注意到对面诸葛诞神色怪异,只发觉身后夏侯徽浑身不安分起来,跃跃欲试。他轻笑一声:“待会儿好好看看他的诗。”
毌丘俭写在纸上的诗传过他们这边,夏侯玄和夏侯徽一人执纸卷一头,一起阅读。
“看好了吗?”夏侯玄问。夏侯徽点点头,手里的纸卷被夏侯玄收起递给李胜的时候还有点依依不舍。“怎么样呢?”
夏侯徽眨眨眼,嘟起嘴:“好。”
夏侯玄看她这幅样子,知道她不服气的心思,笑了笑没有说穿。第二轮流觞开始了。离奇得很,羽觞漂到他二人席前,死活没有继续漂下去,赖着不走了。
夏侯玄端起酒凑到唇边,正欲饮下。夏侯徽从他背后窜到耳边:“阿兄,我也想喝。”夏侯玄且住回头。一脸祈望的妹妹补充:“就一口,一口嘛……”
“白喝吗?那诗呢?”夏侯玄还是顺从了她的心意。
“一杯酒,我一口,你一口。诗就你一句,我一句。”
羽觞中的酒缓缓倾入夏侯徽口中不到一半,她就顿住,紧抿着嘴巴,嘴里含着酒。小丫头狠了狠心,吞下含在嘴中的酒,嫺婉柔顺的蛾眉随之深深蹙了一下。
李胜眼见她这副滑稽的情状,忍俊不禁:“第一次喝酒吗?”跟在夏侯玄屁股后的小尾巴太逗了,从夏侯玄把她介绍给自己起,她有意无意搞出些古怪名堂,时不时将自己注意力吸引过去。小家伙不谙世事,天真顽皮,该是在家里被当成掌上明珠、保护得太好了吧。
夏侯徽被看穿了,嘴里辣得说不了话,只是委屈巴巴瞄了李胜一眼。待夏侯玄将她剩下的酒饮尽,二人凑在一张纸前,一人执一支笔联起了诗。诗誊写完毕,于满座宾客间一一传阅。诸葛诞心里梗着毌丘俭的事,神色怏怏,对传来的诗卷没有兴致细看。
夏侯兄妹的诗卷传到了毌丘俭手里。夏侯徽趴在夏侯玄肩膀上,窥看毌丘俭阅诗的表情。毌丘俭看完以后和同席的李丰说了几句话,然后传给后面的人看。坐席隔得略远,夏侯徽听不到他们说了什么,不由得心生焦虑。她坐在原处,双手不知道该放何处,身子一会儿扭这边一会儿扭那边。然而瞧瞧毌丘俭,依然泰然端坐席上一边饮食,一边和李丰交谈,似乎并非把方才赋诗的事情放在心上。没多久,夏侯徽便垂头丧气,将下颌压上坐在前面的哥哥的肩上,垂着眼哼哼唧唧,一副心灰意冷的样子。
坐在夏侯兄妹对面的诸葛诞也无精打采,歪着身子,把头靠在邓飏肩膀上。
“死者复生,生者无愧”,他记得前世有人如此评说兵败身死的毌丘俭。当初,毌丘俭感念明帝曹叡,也就是此时的平原王,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在曹叡养子齐王曹芳被觊觎帝位的相国司马师废黜帝位后,投袂而起,表状司马师诸罪,昭示天下,起兵清君侧诛逆贼。倘若九泉下的曹叡复生于世,二人相见,最终做到拼尽全力誓回天的毌丘俭自然无愧地面对他了。
而自己呢?当时看到毌丘俭所派使者带来的罪状司马师表,自命聪明的镇南将军、豫州刺史诸葛诞连连发笑,旋即翻脸,将来使斩杀,檄文露布天下,表明毌丘俭凶逆为乱、豫州誓不与之同流合污的立场。他带着豫州军随真正的国贼司马师前往东南剿灭毌丘义军。他嘲笑毌丘俭空有一腔意气,不知审时度势。沙场宿将落得死于宵小之手的窝囊结局,一并葬送举族性命。身后污名,抱屈黄壤。
距离毌丘一族被诛杀殆尽仅仅两年有余,诸葛诞也走上了和毌丘俭同样的道路。举兵前夕的求福仪式上,寿春城神庙前的祭台香火袅袅、烟雾弥漫。诸葛诞看到浓雾里显出熟悉的身影,已经死去三年的夏侯玄缓缓向他走来。形影随飘摇的烟云若即若离的夏侯玄对他讲:社稷倾覆,一木难支,想要日月幽而复明、力挽狂澜,必须有人做出牺牲,不计代价的牺牲;当初轮到自己献祭,自己没有犹豫,为的是这一腔热血抛洒出去,打开了用热血消融天下人麻木冰冷的心的希望。夏侯玄感谢他,终于没有让自己死前的一线念念不忘落空。
如今他重新活了过来,重新开始,面前正对着回溯了三十多年的少年夏侯玄。活生生的夏侯玄就坐在他面前,他心中真的能如毌丘俭面对曹叡那样,没有丝毫愧疚吗?如今的诸葛诞心底偶尔会泛起奇怪的想法:宁可多看一眼天真懵懂的小姑娘夏侯徽、也得躲避来自她身前的兄长夏侯玄的目光。这难道不是他内心由羞惭生出怯懦的表现吗?他终究比不上毌丘仲恭。从前世斩杀信使起,他就成了毌丘俭心中不屑之人,成了助纣为虐的暴徒。他怎么不会明白,其实毌丘俭才和夏侯玄是一路人,一样为了挽救社稷危亡而甘愿付出一切的人。毌丘俭会如何不屑他诸葛诞,如果夏侯玄活着,看到了自己做下的背信弃义的罪行,就不会投来同样不屑的目光吗。他凭什么独占来自夏侯玄的宽容。也许,寿春神庙前的阴魂相告,只是他一厢情愿、用以自我欺骗的幻象吧。
“大兄弟,你能不能行行好,从我身上起来啊,压死我了!”邓飏抱怨靠在自己身上老长时间的诸葛诞。
“你个废物,看看人家夏侯泰初,不也一样驮着个人吗,咋人家就没有叫苦连天呢?”诸葛诞才不愿意起来。夏侯玄肩头驮着的是垂头丧气的夏侯徽。
邓飏哭笑不得:“嘿,你可真好意思,自己牛高马大,还跟个小姑娘比?”
夏侯玄早就注意到心不在焉、恹恹欲睡的诸葛诞,想起在桃李林��中看到的字条,心想他一定是想家了,于是主动和诸葛诞搭话:“诸葛君既是琅琊人,倒是让我想起曾皙的沂水舞雩,能不能借机请君讲讲琅琊的地理风物呢?”
诸葛诞正暗自为前世愧对夏侯玄一事别扭难解,突然听夏侯玄如此问他,自行欠起身来,在席上坐直,一时发怔,不知所云。
邓飏推了他一把:“发什么愣,自己家门前什么样都忘了吗?”
“哦,你说是沂水?舞雩台其实在鲁城南边,传说是曾皙想要在上面吹风的那个坛子,正对沂水。我小时候去过,可惜我不会水,要不然仲尼曾皙的理想我早就实现了。”他抿嘴一笑,夏侯玄邓飏也跟着笑起来:“你好狂啊。”
《论语》中载,孔子问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之志,曾皙舍瑟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点就是曾皙。先秦时代齐鲁的上巳,比起如今水边饮宴与游戏的花样繁复,算得上朴素而浪漫,先贤自由安适的情怀,更是令人神往。
诸葛诞继续:“既然说起了沂水,就先说说鲁郡吧。黄初二年鲁郡重修了孔子旧庙,你们听说过吧?雍丘王,当时还是安乡侯呢,亲自给旧庙撰写的碑文。以议郎孔羡为宗圣侯,邑百户,奉孔子之祀。”
“孔羡?”夏侯玄听到这个名字,眼底掠过一丝不悦。他神情细微的变化自然没有逃过诸葛诞眼睛。诸葛诞熟稔于言谈分寸,随即调转话题:“好,不说他了。泰初不是想听琅琊风物吗?沂水越过东莞蒙阴山进入琅琊阳都城东。现今的东莞郡,就是从原本的琅琊分出去的……”
夏侯徽百无聊赖,抬起眼皮望了望毌丘俭。不知为何,她这一望,恰逢毌丘俭扭头和李丰说话,突然目光从李丰脸上移开,正好和夏侯徽的目光碰撞到一起。四目相对,夏侯徽毫无防备,害羞地把脑袋缩了下去,让夏侯玄的身体挡在毌丘俭投来的目光和自己缩到后面的脸中间,只露出两只高高的大螺髻在夏侯玄肩膀水平线上方,没有被完全挡住。
毌丘俭这边,同席的李丰是和他同为平原王曹叡的文学掾。坐在旁边的还有李丰的弟弟李翼及妻子杨氏。李丰是太仆李恢之子,容貌美丽,皮肤白皙,被时人誉为“玉山”。满座年轻士子,形貌能和夏侯玄媲美的只有李丰一人了。只是李丰性情温和,不似夏侯玄锋芒毕露,不过这并不影响他名声远播。李丰年纪和毌丘俭相仿,比夏侯玄年长将近十岁。他早在魏国邺城时期成名,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而夏侯玄成名在洛阳,即天子受禅之后。毌丘俭和李丰二人,因在平原王府中供职,交情甚厚,因此出则同舆,坐则同席。
毌丘俭不是没有感觉附近总有朝自己飘来的神秘目光,一开始没有关注,然而时间一长,多少觉得被盯着的感觉很不自在。他余光扫了扫四周,发觉神秘目光来自固定的方向,似乎是夏侯玄李胜那边的。当他和李丰闲谈时,神秘人物再次瞄了过来。毌丘俭迎了上去,只看到一个梳着双螺髻的小女孩躲在夏侯玄身后窥视自己,发现暴露后一头钻了。
“那是夏侯泰初胞妹,征南大将军和德阳乡主的女儿。”李丰也看到这一情景,向一脸困惑的毌丘俭解说。
“是吗?挺可爱的。”发现这么萌的女孩子,毌丘俭不由嘴角上翘。他想起方才传阅夏侯兄妹合写的诗,看笔迹是一个人誊写的。笔划娟秀玉立,应该出自女孩之手。
李丰眼光很毒:“她好像对你很感兴趣,是有话要说吗?”
毌丘俭摇摇头:“可能吧,可是看样子有点怕生。”他令侍女重新安排纸墨,只要了一小片笺纸,疾书几行,然后令侍女传于夏侯玄之妹。
夏侯徽得了毌丘俭主动传来的笔墨,高兴得几乎从席上蹦起来。但是她知道那边毌丘俭正看着自己,因此强自淡定,故作矜持,也令侍女研墨,自己在笺上添诗。
侍女把夏侯徽添写上新诗的原来的笺纸送还到毌丘俭手中。毌丘俭见笺上已经写满了字,无处继续落笔,于是另取一笺,又赋一首。
夏侯徽拿到侍女递来的又一张笺纸发现,这首比方才自己送去的那首长多了。她不甘示弱,理了理鬓发,决心写一首同样长的赠答。于是再取一张纸,直起身子埋头苦诌。
毌丘俭看着那头小姑娘坐得端端正正,垂着眼,乌黑的长睫毛忽闪忽闪的,头上细柳圈翠绿翠绿的,写得非常认真,跟李丰叹道:“多可爱的小妹妹啊,夏侯泰初真幸福。”
“你想要吗?”
毌丘俭微笑着摇摇头,没有答话。
李丰继续:“征南大将军家里,可只有一个儿子。女儿两个,除了眼前这个,还有个更小的。征南弟弟早亡,他把弟弟的儿子养在家,当成次子。”
夏侯徽诌完了,抬头一看给她传递的侍女不知为何不见了踪影,可是她等不了了。夏侯徽眼珠一转,有了主意。她冲刚刚誊写好的纸卷上未干的墨迹吹了吹,吹干墨迹,然后把纸团成一团,朝毌丘俭席边掷了过去。还掷得挺准。纸团刚好落在毌丘俭膝边。
毌丘俭展开揉皱的纸团,继续默念,然后答诗。他写好以后,也学夏侯徽团成纸团,隔空掷去。于是,这俩人的纸团你来我往,在他们之间众宾头顶飞来飞去。夏侯徽虽然还没有跟毌丘俭直接说过话,但是看他给自己答诗,并不是目无下尘端架子的人,因此胆子大了起来。文思��涌,字越写越多,纸团越掷越开心。不再是最初的小心翼翼,内心欢快蹦跳的夏侯徽动作也放了开,一不小心就失了手,把纸团砸到了李丰旁边的弟弟李翼额头上。
李翼给妻子杨氏剔盘中鱼肉上的刺,猛然被不明飞行物砸到脑袋,失声“哎哟”。杨氏慌忙顾看,所幸没有弄伤眼睛。
夏侯徽吓得站了起来,慌慌张张摆手:“对不起对不起!”
李丰把纸团捡起,朝夏侯徽摆摆手:“没事的,放心。”
毌丘俭也起身走到夏侯徽身边。夏侯徽仰起头,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怂怂的,听他宽慰:“怪我太懒,刚才不动身过来。否则就不用扔来扔去了。”
李丰毌丘俭忙着安慰夏侯徽,竟不知惹怒了另外一位人物。安阳公主的女儿荀氏和安国乡侯司马懿的长女司马璎坐在一起,见夏侯徽纸团砸了李翼,不但没被责怪,反而被轮番安慰,十分替李翼不平:“这个徽丫头,越大越淘气了。”
司马璎年纪比夏侯徽还小一岁,却和年长的荀氏脾气最合得来:“啊,那是昌陵侯世子的大妹妹吧。”比起夏侯徽,她更关注夏侯徽的哥哥,昌陵侯世子夏侯玄,却为一个奇怪的缘故。她在家中,听母亲张春华说起,德阳乡主听闻神巫有言,她的儿子夏侯玄必须娉娶壬水龙女为妻,方能平安终老,否则成人后命途坎坷,甚至难逃身死宗灭的灾厄。壬水龙女是什么人物连神巫本人都说不清楚,只说是鬼神的示意。张春华讲,壬龙便是壬辰,壬水龙女便是壬辰年出生的女孩。恰好司马璎生在壬辰年,比夏侯玄小三岁,说不定就是神巫所言夏侯玄命中娉娶的贵女。为母亲这番话,她看夏侯玄总是比别人多些意味。
“是啊,德阳姑姑的好女儿。”荀氏一听她提起“昌陵侯”三个字,就想起和夏侯尚不睦、竟至郁郁而终的父亲,哪会有好气。
诸葛诞看毌丘俭走到夏侯徽身边,她立马缩成了只小绵羊,刚刚张牙舞爪舞文弄墨的气势无影无踪,眨巴着可怜兮兮的眼睛仰视那个和颜悦色的男人。他最初对毌丘俭未泯的歉疚全被冲冠怒火烧得干干净净:“这家伙,故意引诱小姑娘扔纸团,待她惹了祸自己再说些不疼不痒的话,趁机占便宜?以为自己很高明?”
诸葛诞强压怒火,假装视而不见,徐徐吐完口中“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几个字。他和夏侯玄等人正聊到被春秋时齐国杞梁妻哭夫哭到城墙坍塌的莒城遗迹,提及蔡邕《琴操》所载的杞梁妻所做琴歌“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几人正沉浸在古老故事悲怆壮丽的氛围中久久不能释怀,唯独诸葛诞被站在对面意图对夏侯徽勾勾搭搭的不速之客分了神。
不速之客没有因为诸葛诞内心抗议的激增而离夏侯徽远一点,反而蹲下来温言道:“你一个人在这儿坐得困了吧,要不我带你走走去?”
诸葛诞腹诽:“你哪只眼睛看见她是一个人了,当我们几个空气吗?”
低沉而柔软、带着莫名引人沉醉的魔力的声音让夏侯徽不自觉放松了许多。她回头看了眼沉迷于跟几个喋喋不休的男人胡扯淡,以至没工夫搭理自己的哥哥,眼中掠过一丝失望,随即朝毌丘俭点点头。
诸葛诞瞪大了眼睛,心中咆哮:难道重生一次,意味着自己要再一次眼看喜欢的东西被毌丘俭不费吹灰之力抢先拿走吗?前世是功名与忠信,这次居然是小美人?啊,她才十四岁,毌丘兄您都二十有三了,您好意思跟才十九的我抢吗……果然,经历许多世事,一个人对人和事物的看法会有所改变,变得深刻或者广博,但是一个人对某人或某事的情感很难变化。情感是最不由自主的东西。比如自己对毌丘俭的嫉妒。
正想到无可奈何处,他又被邓飏推了下。耳边一阵哄笑。诸葛诞有点懵,不知道邓飏夏侯玄几人刚才说了什么,光顾着走神了。他一脸无辜,扫视另外三人,努力回想从耳边溜走、未及烙在脑中的话的内容。
没等他想起来,夏侯玄笑盈盈重复了一遍:“荷衣兮蕙带,倏而来兮忽而逝。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兮云之际?”这来自《楚辞·九歌·少司命》,恰好前一句是和诸葛诞所讲琴歌的极为相仿的“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夏侯玄眼见诸葛诞咬牙切齿念完那几句就开始走神,于是故意用《少司命》来接,本意询问荷衣蕙带的女神少司命在云端等待什么人,又逗了神游天外的诸葛诞。
“毌丘仲恭。”诸葛诞面无表情地回答,“你家少司命跟毌丘仲恭玩去了。”
夏侯玄几人一怔,才想起被他们忘记的夏侯徽,瞧过去只见夏侯徽不声不响和毌丘俭一起走了,给他们留下一大一小两个背影。“悲莫悲兮”很不巧地一语成谶了。
日薄西山。万丈霞光从漫山桃李芳菲的委粟山而来,放射到游人攘攘的河滩,波光粼粼的伊洛水。天地万物都染上一层奢丽的温暖的金色。众宾陆续散去,鸟群盘桓归来。
李胜邓飏等人辞去,诸葛诞独自徘徊,不知不觉走到了山上的桃花林中。日暮的花树色泽正美。金红耀眼的霞光在滋润柔泽的花瓣上渐渐退却,薄雾霭霭升起,艳丽正被朦胧侵袭取代。他边赏边行,没走多远,竟然发现前面隐隐约约有人影坐在桃树下。身形瘦削,似乎是个姑娘。诸葛诞本想绕过,但是对方颜色鲜艳的裙子让他不由得回身走上前去。果然是夏侯徽。
小丫头两腮绯红,天上的火烧云退了,她脸上的火烧云还在。晶莹透白的脸面染上鲜艳欲滴的红,可爱到了极点。原本戴在头顶的细柳圈被摘了下来抓在手中,额上刘海稍乱,高高的绣花立领扯开了些,露出一截雪光粉艳、纤纤柔柔的脖子。淡色的桃花李花落满她的乌黑的发髻、微皱的衣裙,都没有被拂去。她懒懒的,一副不想动弹的倦态,这还不是喝醉酒、一个人躲在桃花树下乘凉了吗?
天知道毌丘俭带她去玩什么了。
“夏侯女公子?”诸葛诞蹲下身探问,满脸愁绪。
夏侯徽原本呆呆的,经他一问回过神,瞅瞅诸葛诞的脸。半晌,才柔柔地叫了声:“诸葛郎中。”声音很小,略带沙哑。夏侯徽说完抬手按住颈下,低头咽了口唾沫润润嗓子,动作小心翼翼。
诸葛诞没想到她一整天东张西望,不乐意哥哥和他们一伙人说话而忽略她这个小尾巴,竟然记住了自己的官职,尚书台郎中,不觉脸上愁苦散开大半。“为什么一个人在这儿,不回家吗?”
小丫头从靠着的树干上直起来,身体稍稍前倾:“我有点困,就坐下来休息……诸葛郎中,你看到过我兄长吗?”
诸葛诞想了想,回答:“嗯。刚才饮宴散了,我看见他被荀廙叫去了。可能有什么事情要说。”
夏侯徽有些焦急:“饮宴散了?他们说了很久了吗?”
“对呀。有一会儿了吧……是挺久的……”诸葛诞边说边琢磨。
夏侯徽颓然靠回桃树上,泫然欲泣,话音透着哭腔:“他就不记得找我吗?”
诸葛诞叹了口气。他不想骗她,只是实话实说,没想到她如此反应,只好淡淡安慰道:“怎么会?应该是有重要事情绊住了脚。你要在这儿继续等他吗?”
夏侯徽没答话,哽咽着点点头,样子带了小小的执拗。若不是自小娇生惯养,怎么会养出这么天真纯粹、不染纤尘的女孩子。诸葛诞也坐到她身旁,陪她等哥哥来接她。他侧头瞧了瞧夏侯徽悲伤而固执的神情,暗自叹息,如果自己是她的父母,一定会把她继续宠到长大,宠着她、护着她平安喜乐一辈子,谁不想有个无忧无虑、终身与幸福为伴的女儿呢。
晚风习习。头顶树枝上开透了的花簌簌飘落下来,飘在夏侯徽衫裙上,飘在诸葛诞衣袍上。鸟儿飞回,栖息枝头,一阵叽叽喳喳过后,渐渐安静了。天黑了。黑寂的树林里,枝头明亮而繁密的花朵映着月光,空灵璀璨,好像降临人间的星河,河道蜿蜒罗织在他们所处的土地上。两个人坐在一起等待,安安静静没有一句话。
倚靠在树干上的夏侯徽动了下,落在发丝间的花朵掉了好多。她一言不发,葱白的手指向后扶着树干,勉力支持站起身来。
诸葛诞见她自个起来,随同站起,却见夏侯徽两眼昏沉,以手扶额,身体摇摇欲坠。在她即将失衡倾倒的刹那,诸葛诞一把将她扶住:“起得急了。”
“不,”虚龄十四的夏侯徽个子不低了,头恰好靠在身��八尺的诸葛诞胸口,“我真的困了……想回家……”
“好,我送你。下山后我托人稍信给令兄,叫他不要担心。”面对柔弱的少女,诸葛诞总是忍不住想多对她好一点,再多一点。他想起白日曲水宴上,夏侯玄主动安抚自己思乡之情,那么温柔,尽管并不明白夏侯玄怎么看出自己想家了。夏侯玄对他那么温柔,那么好,他应该对夏侯徽更好才行。
“不等他了吗?”夏侯徽勉强抬起倦怠的目光,语气怯怯的。
“你觉得你还能坚持得了吗?”诸葛诞反问。
他缓缓扶起靠在自己身上的女孩子,在她面前蹲下身,示意她爬到自己背上。女孩没有拒绝,乖巧地趴了上去,搂住诸葛诞脖子。诸葛诞揽起她的两腿,稳稳站起来。对他来说,夏侯徽一点也不重,只是搂在自己颈上的小胳膊所裹的纱罗,蹭得痒痒的。
少女的混了酒气的体香从耳后袭来,搅乱了一路的暗夜花香。夏侯徽一开始手臂搂着诸葛诞脖子,一只手抓着叶子略蔫的细柳圈,抬起晕晕乎乎的脑袋,没过了多久就强撑不住,趴了下去。他们两个从未距离如此之近。夏侯徽的额抵在诸葛诞脑后的头发上,呼吸拂动他耳畔的碎发,习习温热。
“你家阿兄以前背过你吗?”诸葛诞想,她一定习惯了被兄长背在背上。
“没有。阿耶背过我。小时候表哥也背过我。”
“表哥?哪个表哥?”
“曹家默默表哥啊。我只有这一个表哥……”
默默表哥……诸葛诞可一时想不起来曹默默是哪位高人的小名,但是夏侯徽“只有这一个”的曹家表哥,想必就是中军大将军曹真的长子曹爽,曹昭伯。诸葛诞和裴徽,枉自将荀廙之流当做夏侯徽的姨表哥哥,然而他们没想到,在夏侯徽心目中,只有舅舅家的曹爽,才是唯一的表哥。曹真和德阳乡主曹舒是亲兄妹,同时被曹操收为养子养女。但是在曹氏同辈中,曹真曹舒依然是最亲的兄妹,血浓于水,曹爽夏侯徽依然是最亲的表兄妹,这种关系绝对不是其他同辈人可以相提并论的。
诸葛诞下了山,吩咐接应自己的小僮去给夏侯玄传话,而后继续背着夏侯徽往洛阳城方向回去。
“诸葛郎中……”
“嗯?”
“阿兄会赶在城门关闭前回去吗?”
“你还是放心他好了。跟他一起的那么多人,不会全都露宿野外的。”
夏侯徽默不作声了。诸葛诞没有主动找话,专心走路。尽管他年轻体健,步履平稳而稍快,从城外洛水河浦到洛阳城内坊里还有不远的距离。一路上,背后的夏侯徽安安静静,没有一句话,只能听到紧邻耳畔的均匀呼吸。三月初三夜晚的天空,没有星光,只有一轮高高的娥眉月,遥望他们回家。
当他走到灵台附近,原来被夏侯徽抓在手中、一路上蔫蔫的绿叶一颠一颠的细柳圈啪嗒一声掉在地上,若非诸葛诞反应及时,差点被一脚踩扁。夏侯徽枕着胳膊的脑袋压在他肩膀上,紧贴他的脑袋,致使诸葛诞回不了头。他没有扭头,小声问道:“睡着了吗?”
没有回应。
诸葛诞缓缓蹲下,身体压低前倾,使背上的女孩不致滑下来。他腾出一只手,去捡地上的细柳圈。细柳圈拿起来,这才发现下面还有一样东西,应该是被夏侯徽抓在手心,等她睡着以后手松开随柳圈一起掉下,而他之前没有看到——碧绿缎子缝制的锦囊。这是他今天清早上委粟山,挂到桃花枝头的。
盖了一层薄薄的罗衾、睡在席上的夏侯徽,被纱橱外的窃窃私语弄醒。朦胧中觉得很渴,尽管嘴里有酸梅醒酒汤的味道,她隐约记起自己被抱到席上,阿母用银匜给灌下醒酒汤。可是她现在还渴。
纱橱里没有别的人。夏侯徽摸黑下床,扶着案几站起身,打算到外面找喝的。纱橱外灯火摇曳,透进来几分幽光。夏侯徽走到纱橱边上,却听见阿母和哥哥夏侯玄的声音。
“这么说,李女就是我未来的妻子了?可我,”夏侯玄苦笑一声,“可我连她是谁都不知道。如果不是说她就这么,和我定下婚约的话。”
“对的,是你定给你的婚约。我也没有想到,申姬平日谦和忍让,居然会做出建议你父亲,给你娶她表妹的事情。你的婚事,这么大的事,我都思之再三,不敢草率决定。”母亲曹舒的话语充满无奈。
远在襄阳的父亲,居然给哥哥定下婚约了。难道哥哥傍晚被荀廙叫去,说的就是这件事吗。更出乎意料的是,建议新娘人选的,是在襄阳侍奉父亲左右的妾,申姬。她以前是那么一个乖巧听话、温顺到了极点的女子,也就比哥哥年长一岁,凡事都顺从夫主的意思,好像从来都没有要求过什么,遑论行事自作主张。真想不到,她会在夏侯玄,自己的少主人的婚事上建言,而且毫不避嫌地推荐自家表妹。
夏侯徽无法形容此刻内心的感受,仿佛自己从前认识的申姬被换掉了,换成了另外一个、与原主性情截然相反的人。这个新换来的人做下了令人无法承受的事情,致使她反应不过来,更无法评说什么,因为顾忌那个她从前对申姬尚有的一丝好感。她不愿相信这丝好感,已经在眼前的剧变下破灭。
“阿母,这样不可以。跟李女缔婚的人是我,他们不可以这么,完全绕过我,把事情定下来啊?”往昔辩言畅达的夏侯玄竟有些语无伦次。他是真的焦急了。
一阵沉默后,曹舒声音低沉缓慢:“跟李女的婚事只怕推不掉。她是申姬唯一的表妹,在世上为数不多的亲人。你父亲你也知道,申姬不说则已,一说他必定言听计从。只怕,不会有转圜的余地了。”
“不,等父亲回来,我亲自跟他说……”
曹舒出奇地平静,不疾不徐道:“阿玄,你不愿意吗?”
夏侯徽此刻心跳仿佛凝固,屏气听着纱橱外的动静。长长的时间,没有任何响动。时间好像静止了。不知道此刻哥哥的神情如何,她多想跑出去,拉住哥哥的手,告诉他还有自己,不管发生什么自己都是他最亲最近的妹妹,都会陪在他身边护他渡过难关。
她僵在原地,动弹不得分毫。她能做的只有等,等待他的回答,等待他说出“愿”或“不愿”。
“我现在没有办法决定。我害怕一时武断酿成错误。”夏侯玄终于开口了。他的语气很沉重,语速有些慢,话音落下而不减坚定。“荀廙把他所知道关于李女的事情告诉了我。齐郡单家。李公做过县令,现在的齐郡功曹。我不介意李女出身寒微,可是我……”他说不下去了,话语梗在喉头,突然加重的呼吸掩饰不住愤怒汹涌。
“我知道,我的孩子,阿玄。你介意出身寒微的人依靠裙带攀附,尸居高位。你最讨厌凭借姻亲关系谋取富贵,无功受禄。你更介意成为那些人的攀附的对象,垫脚石,对吗?我的孩子?”曹舒替夏侯玄明明白白说出了他想说却说不出口的。她太了解自己儿子了。夏侯玄心里想什么,她怎会不知道。
夏侯徽控制不住眼中溢出的泪水,划过两颊,沿着下颌边缘凝聚成大大的水滴,坠落下去。哥哥心中所想,终究和自己不是一样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夏侯徽从认人起崇拜的、天天瞅着模仿行为动作的哥哥,离自己越来越远。他有属于他的世界,那里关于伦理秩序,关于国家宗族,肃穆庄严,关于许多很宏大又很遥远的东西。总之,令幼小的她心生敬畏,望而却步。那样的哥哥,她觉得自己难以模仿得来,虽然他还会将自己的手护在宽大而温暖的掌心,虽然在庙堂上如冰雪肃然的他投向自己的眼神依然是独予的宽柔。他还是自己的哥哥,把自己当成小尾巴走到哪儿都带上的哥哥,可她再难跟上他的脚步了。
夏侯徽踩着发软的脚跟回去,轻轻趴到床席上,掀起罗衾蒙上头,躲在里面压抑无声的抽泣。无可奈何。哥哥早已先她一步长大,还会先一步和别的人结为婚姻,组建新的家庭,不再包括她的家庭。他并不是完全拒绝缔结婚约的。他会有妻子,那相伴走完未来人生的人。他和他的妻子,就像现在的父亲母亲一样,一起生儿育女,不离不弃,同富贵共患难。而她,只能是他的妹妹,离他越来越远,直到只能矫首遥望,脉脉不得语。她多想,不要长大,永远停留在幼年的光景里。他们兄妹两个,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没有其他人来打扰。她坐在一树繁花下等待,不会等不到他。他们手拉手踩过清浅的山泉上的石头,不会有离别的忧虑。
昏黄的灯光下,案几的漆色更加深不可辨,连同对面夏侯玄棱角分明的五官,映出深暗的阴影,神色更加冷峻苍凉。“是的,攀附与利用何异?人都会憎恨被利用的感觉,为什么偏要容忍被攀附?为了虚夸的贤名,短暂的爱欲,私党的勾结?就为这些,背叛了真正应该恪守的道义,为投机与不公张目?阿母,我真的没办法接受。”他眼神侧向灯光映照外的黑暗处,仿佛灯光下正面对着自己最憎恨的、破坏秩序钻营取巧的可耻之徒,这些污浊肮脏让他义愤填膺、无法继续青眼待之。“如果我真的娶了一个寒门单家女子,我绝不会为她卑微的出身感到脸上无光。其他的宗亲可以嘲笑我不与世家高门联姻、让自己无可凭恃的不智之举,而我绝不会因此轻视我下定决心一起过一辈子的妻子。我本来就厌恶被别人攀附,自己凭什么选择联姻高门、攀援别人的权势呢?”
“好,好。这才是我曹舒的儿子。”曹舒浮起淡淡笑意,欣慰与满足满载在她不掩沧桑的嘴角。“孩子,有你这句话,我可以毫不犹豫回绝了安国乡侯夫人为她女儿的求亲。”
“安国乡侯夫人?阿母你说的,是她为司马璎求亲?”夏侯玄目光调转,紧紧盯着母亲的脸,表情由瞬间的惊疑转为更加复杂不明的神情。
“没错。你已经十六岁,不小了。既然你在阿母跟前表明心迹,不愿接受攀附,不愿自己攀援任何人的权势,愿意为世道公正以身作则。那么阿母为什么还要在这桩求亲上犹疑不定?阿母尊重你心底最真实的意愿。”曹舒跟儿子从容言讲。这个年纪不过三十出头,早已经历种种世情、看尽世态炎凉的女人,没有被岁月磨砺得失去刚硬的棱角,而变得更加刚强,更加坚定,并决心张开羽翼,保护好儿子从自己身上传承而来的、同样强劲的正直品格。“更何况,我绝不允许,我未来儿媳妇在一个刻薄残忍的母亲教养下长大。”她语气淡淡的。
“司马璎的事,多半是冲着当年的谶言吧。”夏侯玄对安国乡侯司马懿的这个长女,说不上有好感,也说不上有什么讨厌的地方,只能算他认识的一个同龄女孩。只是提及其母张春华为她的求亲,让他想起了幼年神巫关于壬水龙女的预言。
夏侯玄知道母亲素喜温和良善,理家宽待下仆,很少严毅威压。司马璎的母亲张春华,那个出了名待下严酷苛责的女人,必定是不入她眼的。母亲的温良和风度都显露在外,对不同道之人的不屑从来藏在心里。但是和她性情脾气几乎一模一样的夏侯玄,自然深知母亲埋藏心底的真正的好恶。
曹舒话音平静,听不出任何不满的情绪:“壬水龙女。壬辰年出生的女孩很多,凭什么我偏偏要选司马家的女儿做儿媳妇。她有那么一个母亲,毒刺都长在身上,人碰都不敢碰,怎么会教出好女儿。就算她是壬水龙女,也只会给夫家带来更大的祸患。李女也是壬辰年生的,既然有李女,我还要司马女做什么。李女不也能化解灾厄吗?”
夏侯玄不由怒目睁大,辩说道:“不,不是。我正是为父亲和申姬他们借李女的壬辰生年为由结下这门亲事而生气的。真是,这都什么荒唐的说辞,就凭一个凑巧的生年,硬要把我和她拉到一起吗?如果真的存心攀附,就不要说什么她是壬水龙女,我还能敬他们行不义之事行得光明正大。说什么壬水龙女,反而搞得是她来拯救我,真是可笑。”
“阿玄!”曹舒突然严厉起来,“你忘了吗,我问这门亲事你到底愿不愿意,你说的什么?”
夏侯玄被镇住,一时间说不出话。刚硬的脾性使然,他身体僵住,眼中怒火未消,直直盯着案几对面的母亲。因为他尚未反应过来,自己刚才说的有什么荒谬之处。
曹舒冷冷地:“我替你重复一遍,你担心一时武断犯下错误,所以无法做决定。”她看了儿子一阵子,继续道:“你觉得你刚才言辞凿凿,为李家存心攀附而找出壬水龙女的借口生气,你觉得合适吗?你没见过李女就能这么言讲,还觉得自己不算武断吗?”
“阿母,我不是那个意思,我只是假设。如果她真是我认定可以过一辈子的人,我怎么会用自以为是的错误伤害她?我只会善待她。”夏侯玄蹙眉分辩,语速愈疾。
曹舒摇头看着儿子:“君子不逆诈。你知道自己是假设,认不得真,可是你这样的揣测对她公平吗?如果她不是你所谓的不义之徒。你回过头来想想当初说的话,算不算诋毁,算不算自以为是的伤害?”
夏侯玄眉头的攒蹙没有解开,沉默地听母亲的责问。
“如果你亲眼看见了李女,跟她说过话,处过事,这些经历足以让你判断出她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她和你缔婚究竟图的是什么,那么你可以将你的判断讲出来。没有可犹豫的,是什么就说什么,不需要顾忌。就像你亲眼见过司马璎,我亲眼见过司马璎的母亲,见过以后就该相信自己的判断,认定自己的判断。没有见过,那别把揣测当成真的一样。这对被你误解的人不公,更对不起你自己的知人的能力。”
曹舒说完,长叹一声,缓了口气:“阿玄,正直的秉性很可贵,用正直的名义伤害别人反而可鄙。坚持道义是为了找出每个人卸去伪装以后、最真实的一面,用公正的态度对待他们,但是不能不问情由,污名真正清白的人。你憎恨被攀附,憎恨被利用,可是你想过你单纯的爱憎,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吗?”
夏侯玄如被雨夜雷霆震醒,身体禁不住战���一下,难以置信地望着母亲。
曹舒因身体抱恙,上巳日没有陪儿子夏侯玄女儿夏侯徽出门,到洛浦参加修禊,而待在家里陪小女儿夏侯妙玩。然而夜晚经过和儿子的一番谈话,以她的聪慧世故,哪能不明白告知儿子此事的人,当时如何在言语间不动声色地引导了他思想的方向。
良久,夏侯玄幽幽道:“阿母,我明白了。如果这事最后定下来,我会善待李女的。”他紧绷的身体依旧没能放松一丝一毫。
曹舒叹息,合上眼睛点了点头。“壬水龙女。我也是今天才知道的李女生辰八字。命主魁罡,大富大贵。比司马女的八字强很多。善待她,一定会有福报的。”她微微点头,似乎在给自己确认“福报”不会有错。
曹舒安排在夏侯尚身边的人果然得力,不远万里从襄阳将夏侯尚和申姬给夏侯玄缔婚的消息送来,包括申姬拿给夏侯尚看的李女的生辰八字。可巧的是,这个消息送达曹舒手中的时间,恰好没有迟于荀廙将同样的事情透露给夏侯玄的上巳日。
虽然夏侯玄和母亲曹舒在对刚正与公义的坚守上,几乎完全一致,但是他始终理解不了母亲到了这个年纪,为什么会变得如此迷信虚无荒诞的术数命理。他自知无法说服母亲改变想法,只能默默不认同。然而今夜,事关自己婚姻大事,有些话他不得不说。
“可是我不信命。李女只是恰好出生在那个时间,这和她未来的人生有什么关系?我不信自己未来的命途只能被一个弱女子挽救,我更不该把自己人生的希望全押在一个弱女子身上。该做的是好好待她,给她幸福。如果她想要大富大贵,我作为丈夫应该给她富贵荣耀,怎么能把一己成败归咎于没有多少力量的小妇人呢?”夏侯玄注视着母亲,眼底闪过一点点晶莹。
三月的宜阳女几山,飞花逐流水,娇艳的桃红落在山涧里,聚散成一大片一大片的飘萍。溪涧曲曲折折,从重峦叠嶂深处一路而来,带来了深山里浮荡的花讯。褪去了红妆的树木,绿意更加葱茏,从初春开始渐渐泛青的山色,在暮春终于一袭苍翠的盛装,生机蓬勃地回到人间。
诸葛诞与好友桓嘉下马,各自牵着坐骑沿昌谷的河岸向前。诸葛诞向上司、尚书仆射杜畿请了回乡探亲的假,本该向东去往徐州琅琊,可他一得了闲就管不住自己想要东跑西窜的腿,反而朝着洛阳西边的宜阳而去,看望昔日好友桓祐。恰巧一出洛阳,就遇到准备回桓家宜阳精舍的黄门侍郎桓嘉,桓祐的小弟,二人一路同行,往西而去。
桓祐桓嘉兄弟是已故尚书令桓阶的儿子,说起来桓阶还是诸葛诞的老上司。三年前十六岁的诸葛诞从三署到尚书台参与课试,主持课试选拔新的尚书台郎中的人正是桓阶。而当诸葛诞课试通过,上台守尚书郎中后不久,桓阶却不幸身染重病,改任闲职太常后病故。因此二人并无太多交集,三年间直接领导诸葛诞工作、对他言传身教的则是现任尚书仆射杜畿。
诸葛诞这次请的回乡假,杜畿本不愿应允,因为皇帝曹丕又在筹划今年夏秋的南征东吴,作为权力中枢的尚书台早早为之紧张筹备,哪里容得台中二十三郎(《通典》:“魏自黄初,改秘书为中书,置通事郎,掌诏草。【即今中书舍人之任。】而尚书郎有二十三人,【有殿中、吏部、驾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祠部、度支、库部、农部、水部、仪曹、三公、仓部、民曹、二千石、中兵、外兵、都兵、别兵、考功、定课。】”诸葛诞所担任的尚书郎职能是什么并无明确记载,可能与水事有关)任何一人离开职守?然而杜畿年老之人,已逾花甲,待年轻晚辈不免心生慈恻,念及诸葛诞年少离家千里,忠勤公事几近忘私,眼见他思乡甚切,还是答应了。谁料诸葛诞一出京城就南辕北辙,与桓嘉纵马游山玩水,安心理得,早忘了回乡的恳恳说辞。
桓家的宜阳精舍建在女几山高峰处,别名云中坞。女几山是洛阳往西的美景胜地,山奇水秀,草木丰茂,奇花异卉疏落其间,珍禽灵兽时而隐现。最奇妙的是半山云雾缭绕,白茫茫一片隔断了山下人间烟火与山顶景致,引人遐思惶惑,这片缥缈雾气究竟是不是藏匿着仙境的门户,雾气之上会不会闪现仙人飘摇的裙裾。
桓阶在世时,与皇帝曹丕交情深厚。当年桓嘉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曹丕到桓阶家做客,还和桓嘉玩过手拍手的游戏。眨眼间,幼小的孩童已长成玉立的少年,而父亲桓阶过世,留下多病的哥哥桓祐守在故居云中坞。桓嘉这次回来,也是在朝中担心哥哥身体,为探望他来的。
二人脚踏河畔茸茸青草,满耳呖呖鸟鸣,或远或近,或清越高亢或宛转徘徊。两匹马儿见了鲜嫩多汁的青草,垂涎欲滴,不愿跟着主人快步行走。二人索性停了下来,放任它们低头啃食,自己信步至水前,闲扯了起来。
“转过前面的山口,就是兰香神女庙了。”桓嘉指了指昌谷奔流而来的前方,狭窄的两阙山壁挡住了视线大部分,不知山壁后是怎样一方洞天。
诸葛诞侧头问道:“兰香神女庙?供奉的可是在女几山得道升仙的杜兰香?”
桓嘉回头看向诸葛诞,清晨的阳光从生长在他们上方山壁上茂密的树林枝叶间散射下来,如万缕千丝的金线,隔开他们年轻的面庞。“对,是汉时的杜兰香。据说她天人之姿,灵颜姝莹,不是凡间任何美女能比的。可惜,就算是庙宇供奉的神像,木雕泥塑竭尽人工之巧,也不能让人想见天人那般绝妙的神容。”
诸葛诞笑了笑:“我倒想看看庙里的木雕泥塑是何模样。”
桓嘉摇摇头:“你是头次来的客人,难免好奇塑像的样子。我自小在这儿长大,早对神女庙的一砖一瓦不能更加熟悉,看惯了神像,反觉得那斧削泥砌的物件无甚新奇,只想知道真正的神女脱去雕砌的枯僵,是如何与凡世众人不同。”
“你说得我也想了。”诸葛诞伸展手掌,任澄澈的金色的光线倾泻其上。阳光被他手心截断,绿草地上呈现出阴影的轮廓恍若一只鸿雁,展翅欲飞。
二人牵了马,缓步行进,边走边聊。
“从前听说过杜兰香,家本在汉昌青草湖?”诸葛诞半似询问,半似接续前面的话题。
桓嘉兴致不减:“是的,汉昌青草湖畔。遭遇大风,举家沉溺湖水中,一家老少都没了,只剩三岁的兰香一人。西王母哀怜她的遭遇,把她接到昆仑山抚养。又将女几山给她做了道场。真不知一番艰辛,是祸是福?”
“是祸是福?”几分哀戚不觉爬上诸葛诞眉间,“对于世外之人,恐怕福祸已经不是他们所在乎的吧。”他情绪不自主地低落下来,联想到前世的这一年五月,自己和尚书仆射杜畿一起到孟津为皇帝亲征试验新造好的御楼船。
那一日也是天气骤变,狂风大作,乌云遮天。大风巨浪掀翻了黄河上失控飘荡的御楼船,船上众人一齐沉没河中。那一次,死了很多人,包括船上不习水性的兵将与一起检视水事的台阁僚属,包括总领台阁的杜畿。而他诸葛诞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也在船上,同样也不习水性,遭遇同样的险境,在浊浪中挣扎的时候发现,刚刚船上还站在自己身旁的杜畿,转瞬就被冲开,消失得不见踪影。看不见那个老人花白的须发,诸葛诞心中焦急万分,在浮水救援的虎贲抓住自己手臂之际,断然请求他们放弃自己,先找失去踪迹、很可能危在旦夕的杜侯。后来,失去了虎贲牵挽的力量、再次卷入洪波的他,被冲击得离河中楼船飘荡的残骸越来越远。在所向披靡、吞噬万物的黄河面前,什么都是不堪一击的,无论贤愚,无论贵贱。再后来,他活了下来,作为这场灾祸为数不多的幸存者,见证人。
活下来的他走了比遇难的杜畿更远的路,后来被他见证过的风浪,比孟津的更大的很多,甚至还有血泪化成风雨滂沱,白骨如山,腥秽当途。再世为人的诸葛诞不止一次想过,是不是自己应该早早地死在孟津,而不是走到后面,见到比天灾更为酷烈的人祸,走到无路可走,走到悬崖边缘退无可退,选无可选,只有赌上整个宗族的生死荣辱,赌上一身所有的一切,荡覆东南,拉整个天下随一己沦入万劫不复。如果没有后来的天翻地覆、血沃淮扬,那么承受下全数灾祸的可能只有自己一个人。只要当时自己默默无闻地死去,那么身后的家族、那些无辜的妇孺便无须陪葬,沦为献祭于王朝末世的牺牲。
毕竟,她们是最不该死的人。
男人之间的事情应该由他们亲自了结,何必牵扯到没有多少权位和力量的妇人身上。她们身上微薄而温热的鲜血,洒向碧空碎裂了亲族心胆,又被饮尽做了歃盟。凭什么这么对她们。
1 note · View note
Photo
Tumblr media
目前还无法断言“夏朝”确实存在 | 短史记
作者:杨津涛  2016-08-10
近日,中国学者吴庆龙等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证实公元前1920年左右,黄河流域的积石峡地区发生了一场特大洪水。他们推测,“大禹治水”的故事可能就来自于此,从而佐证了夏朝的存在。
(图注:大禹治水,见题图)
这一结论在学界引起广泛质疑:首先,积石峡位于青海省,华夏先民没有能力在这里构建水利工程;其次,现在最有可能是夏朝故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上限不超过公元前1750年,和积石峡洪水有约200年的时间差。
这次有关“大禹治水”的种种争议,其实只是近百年来,学界围绕夏朝有无问题大争论的一个缩影。
直至今天,夏朝是否存在,也依旧没有定论。
一、传说中夏朝存在了400多年,我们只知道其间发生的几件事
夏朝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个古代王朝,曾被定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按照《竹书纪年》的说法,夏朝从大禹开始,共传了14代,经历了17个王,总共存在471年(一说432年);1949年后,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即将夏的范围定为前21世纪—前16世纪。
然而对于这几百年间发生的事,我们知之甚少。
现在有关夏朝的史料,主要见于《史记·夏世家》和《竹书纪年》,在《尚书》《孟子》《周礼》《左传》《国语》等典籍中,亦偶有提及。
由这些片段史料,人们只能知道夏朝历史上发生过大禹治水、禹受舜禅、夏启夺位、太康失国、少康中兴,以及夏桀暴政等不多的几件大事。即使如此,古人对夏朝的存在依旧深信不疑。
直至民国时期,顾颉刚发起“古史辨”运动,中国学界开始重新检讨上古史事,其中即包括了对夏朝真实性的怀疑。
对于夏朝,顾颉刚有几个重要观点:
第一,禹是神,不是人,“商族认禹是下凡的天神,周族认禹是最古的人王”,禹和夏没有关系。顾颉刚推测,“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而古人又视鼎为夏人所制,于是将两者联系在了一起。
第二,夏启、少康、太康等夏朝人事都是先秦和两汉的人们编造的,此即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
第三,顾颉刚并不否认夏朝的存在,但主张依靠考古,而非文献去考察夏朝史事。①
在顾颉刚的影响下,20世纪中后期至今,国内外不少历史著作、历史教科书都是从商朝写起,将此前的历史视为传说时代。
Tumblr media
(图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管流爵)
二、关于夏朝有无问题,中外学者激烈对立
1、中国学者大都相信夏朝确实存在,二里头遗址可能即是夏朝国都
相信夏朝存在者,首先是从文献逻辑上验证。
在约3000年前的《尚书·周书》中,即有关于夏朝的记载,那么如先秦史学者周凤瀚所说,“西周早期文献已言及夏,时克商未久,商遗民众多,如果周人生生地造出一个虚构的夏来,用以宣传周到商,犹如商代夏,是秉承天命,那么如何能使早已有历史典册的商遗民相信?”②
同时,《史记》中的商朝世系已得到甲骨文的验证,那么司马迁关于夏世系的记述,也一定不会没有依据。如王国维即说,“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
其次,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掘,夏朝的存在有了实物依据。
1953年二里头文化遗址最早在河南登封玉村被发现,此后偃师二里头、郑州罗达庙、洛阳东干沟等属于同一文化的遗址被陆续发现,其中以二里头遗址范围最大,堆积最厚,故定名为“二里头文化”。
学者们很快注意到,二里头文化遗址分布的豫西、晋南地区,同文献中夏人所居的地方大致吻合。其次,通过碳十四测定,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约在前2395年—前1625年,和夏朝纪年相当。
因此,二里头文化遂被定为夏文化。③
按照中国学者的研究,在二里头遗址,发现有一号宫殿、二号宫殿,规模较大;同时有陪葬较丰富的“奴隶主墓坑”。二里头遗址的发现者徐旭生判断,“此次我们看见此遗址颇广大……那在当时是在为一大都会”。
中国学者也大都相信,此处是古代一处都邑,只是对于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商都,还是夏都有所争议。④
2、很多外国学者质疑夏朝存在,甚至认为夏朝只是后人编出的神话
现在国内学者已大都认同夏朝的存在,以及二里头文化遗址为夏朝遗址,反对声音主要来自于国外。
对于文献资料,有学者解读《尚书》《竹书纪年》中关于夏朝的内容时,指出前者成书于西周,夏朝是统治者为周灭商寻求合法性,而杜撰出来的;后者是魏国史书,成书于战国中期,距离夏朝至少有1000多年时间,可信度并不太高。⑤
英国学者艾兰即认为,中国学者默认这些史料的真实性,先入为主地相信夏朝存在,然后再去寻找证据,是有问题的。
艾兰鉴于至今未在甲骨文中发现夏朝存在的证据,以及文献中对夏朝的记录也都语焉不详,推测“禹创立夏朝和尧舜禅让的传说都是商代的神话发展演变而来”,“如果‘夏’原来是一个神话,后来被变成为‘历史’,那么考古学上的‘夏文化’也就难于成立了”。⑥
苏联学者刘克甫则认为,一个民族的“自我认证”,需要有文献做证明。同时“这些文献必须是书写而非口传的,是当时的记录而非后来的,是用本民族语言写成而非其他民族语言写成的”。目前并未发现有关夏朝的此种史料,无法证实夏朝的存在。⑦
中国学者对二里头文化的解读,也未能在国际上取得共识。
如美国学者索普认为,一看到大型的夯土基址就判断为“宫殿”是不妥的,“二里头的宫殿只有一个单一空间的前庭,无法容纳觐见的百官,不符合西周对于廷的描述,它可能是某种类似宗庙的建筑”(现在一些中国学者已不再坚持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型建筑一定为宫殿)。
对于中国学者按照墓葬大小来推导社会结构的做法,索普也持有异议,他认为“二里头遗址大型厚葬墓只是少数,只有在大范围内发现更多大型墓葬时才可以证明其王室贵族的属性。何况二里头的富墓在规模和随葬品质量上远不及陶寺或良渚的大墓”。⑧
Tumblr media
(图注:二里头文化遗址分布)
三、要想知道夏朝的真实情况,还需要更多的考古发掘
关于夏朝有无问题,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争议,最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至今没有发现夏朝文献。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数十个文字状的符号,且被认为同殷墟甲骨文存在一定关联,但是这些简单的字符,无法证明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朝。著名学者徐中舒甚至反对将这些符号视为文字,指出夏朝更多使用的是结绳、刻木记事。⑨
夏商周断代工程为夏朝划定了起讫时间,也无法服众。自其阶段性成果公布以来,质疑声从未断绝。
如在美国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断代工程被指“方法不科学:最吸引人是高科技口号,而碳十四采纳的英国牛津的程序,不代表国际标准”“试验数据不真实:‘人为拟合’的数据至少32%不可靠,批评者现场用电脑进行了演算”等等。⑩
曾任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的林甘泉也说,大多数学者对夏文化遗址的认同,“并不等于夏朝的历史已经得到考古学实物的证明”,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对夏代的目标是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这样说就比较慎重,不要让一般公众误解为夏朝的历史已经被证实了。”
总而言之,“夏”真实存在的可能性很高,不过目前依旧无法断言,“夏”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政权,是不是和商、周一样能算作一个朝代。
顾颉刚上世纪30年代在《夏史三论》的序中说,“好在夏代都邑在传说中不在少数,奉劝诸君,还是到这些遗址中做发掘的工作,检出真实的证据给我们罢!”
今天看来,这话也还不过时。
我们没有必要为了显示自己历史���长久,而急于宣布一些并不可靠的成果。
Tumblr media
(图注:二里头遗址部分)
注释:
①孙庆伟:《顾颉刚夏史研究与夏文化早期探索》,《古代史与文物研究》2015年第5期; ②侯仰军:《考古发现与夏商起源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5、106页; ③孙淼:《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94年,第101—113页; ④陈旭:《二里头遗址是商都还是夏都》,《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22页; ⑤⑧陈淳、龚辛:《二里头、夏与中国早期国家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⑥⑦闫敏:《洛杉矶“夏文化国际研讨会”英文本论文译述》,《人文杂志》1991年第4期; ⑨徐中舒、唐嘉弘:《关于夏代文字的问题》,《夏史论丛》,齐鲁书社1985年; ⑩吴锐:《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失败检验“走出疑古”》,《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原文链接
3 notes · View notes
taohuamobi · 5 years
Text
有些事是你到美国后才知道的
@Jiaren写道:
美国三害:
英制、小费、华氏度。是远远落后于主流文明(中国、欧洲、日本等)的封建恶习残余。
快速记住:
英里数 X 1.6 = 公里数;(这条很多人说不对,是你们理解错了:1英里等于1.61公里)
小费恶心在于开饭店的老板转嫁矛盾,把劳资矛盾转嫁为顾客和服务员的矛盾;
华氏度粗略转换是 (X - 30) / 2。比如华氏度80,就是大概25摄氏度;准确换算头疼不提;
旅店:
旅店没有拖鞋、牙膏、牙刷,不太方便;
进旅店后如果发现屋里的圣经是打开着平放在桌子上的,立刻要求换房(据说是屋里有东西正在读圣经,是什么你想想)
婚姻制度:
美国不是严格一夫一妻制的国家。[摩门教]老窝犹他州允许一夫多妻。(好像去年刚判犹他州这个法律无效?)(补充,这条是错误的。我个人对摩门教印象不太好所以随口说的,不是因为偏见,而是因为知道30年战争所以反对继续发展奇怪的分支)
当然,中国自古也不是一夫多妻国家,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
信仰:
新教不是国教胜似国教。几百年来唯一天主教总统是约翰肯尼迪。免费宗教影响下,非常宽容。(免费 == Free,这个机灵没看懂的自己面壁去,有人说机翻,是没看懂我抖的机灵)
军事:
唯一攻陷过美国首都的是加拿大(1812,严格说来应该是British Newfoundland),攻入过本土的是墨西哥,轰炸过领土的是日本。美国立国后第一次外战是对北非柏柏尔人(Berber),因为他们的海盗文化抓路过去欧洲的美国公民当奴隶,舰队是临时组建的。
华裔:
华裔在加州等西部已经生活了150+年,并非“新移民”;
跟大多数人印象不同,似乎美国华裔从事的都是高科技和智力型工作,华裔新移民只有不到1/7来自工作签证和杰出人才等,主力的4/7来自亲属移民,还有2/7来源不能说;(补充,这里是历史数据,现在大概都是8分之几,多出的8分之一来自投资移民,近6年投资移民狂增)
加州:
加州20%的常住居民在家不说英语;大部分美国或许不在乎加州被墨西哥人占领,第一,墨西哥人也是白人,第二,加州本来就是美国从墨西哥人手里抢夺来的,第一代的墨西哥人战争后就留在了加州;
有的小城,华裔比例高达30%以上;
酒:
中国店的白酒大多数都是假酒;不要为21岁以下的人买酒,容易出现问题;21岁是个坎,黄赌毒的坎;(这个假酒不是说纯假冒伪劣喝了死人,而是说很多来源可疑,比如茅台似乎不像是真的,大华只卖五粮醇而没有五粮液)
进口酒价格比较合理,跟本地酒差不多,可以喝到欧洲、俄罗斯、亚洲等各个地方的酒;
英语:
英语其实很简单,远远比汉语容易学习(可能是在传播中不断被简化的缘故,也可能是因为简单所以才被大多数不同的种族和国家所接受)。并且外国移民多的地区的本地人也习惯了通过几个词、手势来理解别人的意思。
英语常用词汇量较少,尤其是工程、学术上,英语优势极其大——用非常简单明确的词汇表达,并且语义清楚。当然,这原因很大程度在于大部分工程、学术的发源和发明都是英语国家。
钓鱼执法:
钓鱼执法不仅合法,而且是最有效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因为取证困难、证据链条必须完整,警方装作各种角色来钓鱼实在是最常见的手段。当年西雅图(其实是贝尔维尤)扫黄就是警方装作XX然后吸引微软码工前来交易,嗯,一条鱼,两条鱼…… 搞笑的是,居然有个被抓者是上周扫黄已经被抓一次然后保释出来的…… H1B们还是要老实一点。(我为什么知道,笨蛋,因为警方的渔网离我不是很远……)
国土:
真在这里生活,你会感觉到它比绝大多数国家(含俄罗斯、中国等)面积都大。可能是因为大平原(Great Plain)到处都能住人,也可能是因为众多的海外领地和岛屿。
医疗:
大多数人都说美国医疗很烂,对也不对。对于旅游者、外国人、无保险者,医疗的确很坑;但有一份好保险,医疗其实远远胜过全民医疗的加、北欧等。对我个人来说,大多数预约都在1-3天之内,每次看病10块钱copay然后账单好几百上千保险全cover。
我反对全民医疗很简单:如果全民医疗,你说是无业游民有时间天天去看病,还是我有时间天天去看病?我忙得没时间修车,也没时间修人,凑合着,老破司机开破车。
看来大家没有get到旅店的梗。美国迷信,说如果圣经在你进门时打开着平放着,说明什么?说明有人在读圣经,是谁呢?屋子里一个人没有,当然是鬼啊!因为下午1-3点服务人员会收拾好房屋,一般圣经是放在抽屉里的,怎么会被拿出来呢?
此外,旅店一般被认为是不安全的地方。蓝可儿事情请看下,特别的恐怖。
墓地:
跟中国文化相反,美国人不觉得墓地晦气,经常跟居民区挨着,甚至觉得自己住得跟先祖更近一些,会受到祝福。我师兄(中国人)甚至暑假无事时躺在墓地的草坪上看书。也对,他能量爆棚,神鬼难近。
警察:
说烂了的话题但为了安全还是要说。面对警察不要乱说乱做。美国人均人手一枪,加上很多人很暴躁,警察的压力极其大,很容易过激反应。我看过视频,有的人被警察超速抓了,下来盯着警察,警察连说“坐回去”他不听,然后他忽然拔出来枪开始对射……
所以面对警察不要套近乎,听指挥,别乱说乱做。我有个朋友的朋友,当年一车人被拦住,他喝多了,下车对警察大吼大叫,还不听警告靠近,警察很无奈说:“你老实点,其实我已经可以击毙你了”。周围人赶紧拉住他,其实如果不是亚裔、学生,“看着就像好人”,警察很可能就开枪了。
医疗问题:
很多人社会经验不足,认为“全民医疗”是根治美国医疗问题(甚至中国??)的良方,实际上我觉得不是。全民医疗被神化,但事实上未必是良药。全民医疗的最大问题是谁来付钱,第二大问题是对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我天天过敏,但上班忙碌,根本没时间看病;反而是没工作有时间的人,反正也是闲着,天天逛医院玩。这本来也无所谓,但我好不容易有时间去看病了,人告诉你等1个月,好多闲逛的排在你前面。我直接怒气值爆满对吧?
全民医疗不好,美国医疗体系极其昂贵保险公司尾大不掉,这两个都是true,但不相关。美国实行加拿大等全民医疗,情况只会更糟糕。认为全民医疗优于美国医疗体系的,是一种偏见。
流浪汉:
流浪汉不是穷人,是一种生活方式。很多人觉得流浪汉可怜,其实不是。严格来说,流浪汉是放弃了对社会规则遵守的人,穷人是依旧遵守社会规则的人。三藩市的流浪汉每周能获得救济金200多美元,而且是现金(三藩市奇葩)不是食物卷,所以他们领到就换成烟卷和酒精,所以三藩市里面每个街区必然有至少一家卖酒的,真正享受福利的是他们。
如果不想流浪,他们完全可以住Shelter(避难所),不要钱,只需要遵守卫生和一些规则,而他们无法接受。
老百姓认为,他们其实就是脑子被驴踢了。当然话不能这么说,所以我说得更文明一些:“这是一种生活方式,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
流浪汉的产生大多数是精神刺激,比如战争创伤、家庭创伤等,最终沉溺于酒精以及更重的一些东西,精神问题和成瘾相互作用,导致人无法振作。而因为发给他们福利的人已经形成利益群体,所以想收回过度福利也是极其难的(德国更严重,福利行业已经超过了宝马+奔驰产值,所以难民问题难以解决)。
从社会和人种的角度讲,我个人认为:美国社会非常孤立(中性词)每个个人和家庭,导致人的心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父母,一旦父母有问题,子女很容易受到连带影响;此外,白种人似乎忍耐力等颇不如东亚人;白种人的智商和情商方差大,导致很容易出天才、鬼才,但这种精神病也出了不少。
我问过三藩市上班的人,说你天天碰到这些人不害怕么?他说他们其实不攻击别人,习惯了就好。最后他说“就你这体格身高,一个打他们三个毫无问题”。我就��心了。
各州:
罗德岛州不是岛,跟陆地连着;
得克萨斯是唯一一个有合法独立权可以脱离联邦的州,前提是得到其他州同意,以感谢当年得克萨斯共和国加入联邦;
参议院按州算,跟州大小没关系,很多利益都是不看州的大小,所以达科塔州开开心心地分裂自己为南、北达科塔然后加入联邦……
有两个华盛顿,一个华盛顿州,就是有西雅图的那个西部州;一个是华盛顿DC;
中文:
在美国不要说中文“那个”,北方很多地区读作“内个”,跟英文发音“Nigger”非常像,容易引起误会(尤其是那个一词经常单用);
给自己孩子起中文名不要有英文歧义的,比如“诗婷”用拼音是Shiting直接跪;一般第一代移民大概一多半用拼音作为自己的名字,剩下的用英文名,第二代基本都用英文名;很少有随母亲姓的,因为如果这样做默认是单亲家庭(不如中国宽容);
道路上最常见的“Xing”不是中文“行”的拼音,而是“crossing”的缩写(表示有人可能从此横过)。X字母经常作为穿过等词的缩写;
番茄酱英文是Ketchup,有人说这个词来自于广东话(不知道真假),不是英文源头;
地理:
美国人的地理相当差,其实不奇怪。国家太大,对外界不敏感。对比一下也可以理解,比如我一直也不知道两个刚果什么区别,还有我知道格兰纳达(Granada,已经灭亡的国家)但不知道格林纳达(还以为是在非洲),几内亚也有俩我根本分不清。对于美国人来说,知道加拿大、英国、西欧国家就差不多了,日本中国也知道,到了别的地方就抓瞎了,比如以前的梗很多美国人以为越南是个岛。
太多奥利地人来了美国被人如此欢迎:“我知道!你们那里有袋鼠!”还有很多人认为加拿大算是“Domestic”(国内),你甭说,邮��上好像还真是对的。
婚礼:
跟中国相反,美国举办婚礼是女方家负责婚礼(以及开销),男方只负责结婚戒指;结婚没有买房的要求;很多人拖着不结婚,“没准备好”——这人说这话时33岁,已经谈了十年;
女性地位:
女性地位之高综合来看应该是全球第一。虽然产假少等方面被人诟病,但是男女平等做得比较好,比如严格杜绝性骚扰(其实矫枉过正也造成了很多冤案),严格杜绝家暴,严格杜绝歧视女性言论,全职主妇离婚可以拿到一部分财产和赡养费等。尤其是大公司为了平衡性别,更愿意招募女性,对中国来的女性其实是有利的。
当然另一面使得婚姻对女人(相对)有利,从而很多男人不愿意结婚等;
父母不管孩子:
这是一种误解。中国人认为美国父母到18岁就都把孩子赶出家庭自己想办法,其实的确存在很多这样的例子,但是并不是全部。Obama Care有一个重要的条款,就是子女跟着父母的保险可以到26岁(以扩大年轻人的保障)。
很多父母是管孩子的,跟中国一样,利用自己的资源、能力、金钱帮助孩子成长;川普就是富二代,好像听段子说他当年竞选讲演控诉他爹“(70年代)他就给了我100万美元创业,就把我踢出家门了啊!你看我今天干得多好!”底下有人低声说“100万也不少了啊!”他说:“这是我亲爹啊!”(也可以见富二代的起点)
当然,人说川普爹的真正作用不是这100万,而是帮他摆平背后黑白道的关系……
说回到这个话题,的确是跟中国比,父母愿意为孩子牺牲的程度相对低。更介意自己的享乐和生活,而不会为了子女一味地付出。所以很多白人孩子反而羡慕亚裔孩子,因为他们的爹妈上大学以后还是大量资金支持他们。
白人中也有很多妈宝男等。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其实人性在哪里都差不太多。
Las Vegas
第一次去Las Vegas的人肯定会为满街的小卡片震惊:太伤风败俗了!后来看一个梗,说“严格来说”,在Las Vegas的市区,其实这是非法的,并不允许;真正合法的是外边的几个市(aka城乡结合部)。但是,这里依然灯红酒绿,也算民不举官不究、法不责众了;
度量衡问题
底下评论有人说得对,度量衡问题不是在于英里这一个,而是在于大量的不统一度量衡。比如买东西用磅,大概是454克;但药又用毫克(国际单位);牛排论盎司(oz);加油用加仑不用升;身高用ft,比如6.0ft正好是182cm左右;买钉子论inch还是什么的;温度华氏度气温还行,一到体温就得换算;所有科学工程方面又得跟国际统一;
每一项都不难,但综合起来头很疼,纯属折腾人玩。思念秦始皇;
还有典型的是夏令时。夏令时的原意是为了节省照明用的电力,但现在电力严重过剩,完全失去了意义,却依然存在;
时区是合理的,毕竟都跟东部时区或是西部时区很麻烦,但也造成一些麻烦,比如给东部的朋友打电话要算好人的时间;
先解释一下旅店有翻开的圣经的梗,这个是我道听途说的,我忙,没时间考证,听过就算。就当我编造的好了。不过好多人指责我有神论,我还真想刚一下:
为什么灵魂、鬼魂存在就一定是有神论?万一最后真证明了我们这个时代存在精灵、灵魂、吸血鬼、机器人(人类创造的)等种族呢?只要这些种族跟我们和谐相处,没必要非要否定他们吧。(可能是我游戏玩太多了?还是我思路太包容了?)
我觉得每个文化都有很多禁忌,其实是用这种禁忌和传说来暗示一些事情。这个传说的来源可能是暗指旅店并不安全、是案件多发地。
第二个别人指出的问题是摩门一夫多妻不对。这个我真的不是很了解,也是道听途说,可能不准确。毕竟分支实在太庞大,记不住,比如Protestant还是Reformed还有分支不能开车还是不能使用电(好像都是尼德兰人后裔),川普投票时专门有华人组织他们投票,他们不能开车去,只好坐车……还有不能输血的吧,都很复杂,头很疼。
总体思想是大家看个乐子,不要太细揪每个事实。或者我说错了你帮我纠正,呵呵。再补充两个:
家庭结构
某全光谱吸收族完整(父母都在)家庭只有25%,全反射族是76%,我们(想起亨廷顿的一本书《Who are we》)是84%。完整的家庭更容易出现人才,更不容易出现有问题的人。全光谱族崩坏很大程度上是家庭的崩坏,但你话不能这么说,说了得罪人表示你情商低,所以只能说因为歧视。
所以反观华人的很多父母为了孩子不离婚,看似很古板强迫症,但确实相对是对孩子更有利的,美国人也是广泛承认这一个事实的。但美国人的观点是:孩子因婚姻破裂而受的伤,比因婚姻内的长期争吵和冷战受伤要小。
此外,美国出生纸申请表上Father一栏是Optional的,可以不填。因为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该填什么。
转专业
美国转行、转专业更容易一些。一句话足矣不需多说,自己研究吧。
审美
美国男性的整体审美都喜欢熟女或是偏熟女的,不喜欢萝莉,这是法律引导的。因为对未成年人保护相当注意和严苛,所以男人肯定不喜欢萝莉风格因为判断不清楚年龄出了问题,轻则Sexual Offender的标签跟一辈子(找工作、就业、甚至租房都容易被查到),重则送到监狱去那什么……很惨。
熟女绝没这个风险。所以日本那种风格来了就有吃牢饭的危险。
枪支泛滥
美国基本平均下来人手一枪。所以警察的工作非常危险,压力很大,不要刺激警察,他们会假设每个人都可能忽然袭击。
这是移民文化的残留,主要是在从建立殖民地到彻底打垮(压制)原住民的漫长的250+年中,原住民大量袭击移民,甚至杀得老幼不留吓得老美目瞪口呆,所以不配枪、不练枪、不会战斗基本上就是玩命。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一种理念和思潮(用枪支制衡某些东西)。
枪支泛滥有好有坏。坏的不用提电视天天报道,主要是精神病太多。
好的方面也不少:人人彬彬有礼,都怕对方忽然掏出来武器;少了满地打滚的、肢体冲突的;对于入室抢劫的一枪撂倒不会吃官司。有人说美国没死刑,巴拉巴拉的,是啊,不过好多人渣都被警察给,当场那什么了,连法律程序都不用走,其实某种意义上死刑更严重。
特别是国家层面,民间有大量自带干粮训练的神枪手和合格民兵,在过去拼人海的时期,美国的军事优势相比于德、日等国家其实相当大——同样的人口能够征募到更多、质量更高的士兵。
毒品泛滥
泛滥是中性词。大麻在加州、华盛顿等很多州已经合法化,而且很便宜(我算了一下,一粒糖果不到1美元)。效果更猛的也一直在黑帮控制下非法交易,我有个朋友读过高中,说他们party都要一人一口猛的,是一种风俗习惯,一桌都是好孩子。
但背后的故事很多,我毕竟不是专家,随便说点自己的想法: 大麻合法化我个人是支持的,是因为已经失控了,普通美国人想搞到大麻,跟玩一样。甚至有种奇怪的理论:合法化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为什么呐?因为非法交易的,肯定不会查ID,合法交易大麻店出现,由于“正规”“”经营,就轻松挤垮了非法市场,而合法的是要查ID的,不会卖给未成年人。
甭说,就“挤垮了非法市场”这条,还真是对的。大麻合法化后,西雅图黑帮互相火并Downtown天天枪响,因为收入严重被压缩,合并、裁员、重组。
但也得承认,的确造成了非常多的个人悲剧。但是你细想,这些人不使用毒品,可能也使用酒精等,总之人生就是doomed了。像正经的上班族比如我,哪有时间high。
小声说,其实那玩意还不如去健身房跑步舒服。
种族问题
不少人言美必称种族问题严峻,可以说这些人都是外行装专家、人云亦云者。美国的种族问题是一个问题,但绝对不是主要问题。可以说,大部分种族问题其实都是其他问题的一种掩盖。
阶级问题、全球化问题其实更严重。比如铁锈带、中西部红脖因全球化而失去工作,沦为下层阶级精神堕落,本质上是阶级问题,但表现到外部,可能就成了“这些人排外”等种族问题。
有人言必称人口结构——黑墨增长、白人减少,让社会崩溃,殊不知过去这些年亚裔的增加按比例几乎是最高的,所以这些人的鹦鹉学舌,其实也否定了亚裔的贡献和资质,自己成了KKK。很多底层白人的贡献其实很小,不思进取只会索取,尤其是全球化浪潮下,他们的缺乏技能、低效、高耗的特点更体现得淋漓尽致,反而是墨西哥人很多做苦活、当兵,贡献要大得多。
这些,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变迁。很多是新老移民的矛盾,社会阶层的矛盾,知识和非知识阶层的矛盾,资源分配的矛盾,跨国大公司无视本地人等。但人们懒而且滑头,很多东西就往种族上一扔,反正不会错。
体力劳动昂贵、人力昂贵
美国一个巨大特点就是体力劳动非常昂贵。比如通下水道,在中国50-100人民币?美国几百美元。修车就不用说了,也是个坑。以前出租车很贵,感谢Uber等,价格下降了。像什么割草坪搬家收拾屋子更是很坑。
这导致了美国文化中有种DIY思想——自己修房顶,自己换一些零部件等。我自己(动手能力较差)都换过Disposer(厨房下水处的搅碎机),可能省了200-400美元。
所以个人感觉,你说你背LV包等,别人未必觉得你是土豪——毕竟便宜的也就2000多,小年轻找个码工工作一咬牙也买得起;但是你要说你家里有管家、服务人员,那可了不得,绝对的富人阶层。因为人力贵嘛。
所以说,其实美国是体力工人的天堂——很多国内知识移民如果不移民,在国内估计也过得不差;但是底层非知识阶层一旦移民,非常舒服,因为体力工作报酬很高。无论开餐馆、搬家等,吃几年苦慢慢拉出来单干,比码工教授什么的舒服多了。
行车习惯
美国在交通不密集区域,车会让行人;但密集区域比如New York City,司机也不会礼让行人;
车速较快,对路权特别在意。有路权的情况下大多数是无脑冲,所以容易出事故。
此外,开车不注意行人(主要是行人稀少),所以行人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很容易出事被撞飞;
美国人开长途是非常厉害的。一天12小时一般问题不大,我听说最厉害的是一天18个小时的,差不多3天就能横跨整个美国大陆;我自己搬家时连续开过三天,每天12、11、10小时,很累;
租房问题
有人提到买不起房问题,的确,这里很多人也根本买不起房子。但对租客保护较好——房东不能随便赶人,也不能随便增加房租等。甚至,过度的保护房客其实催生了一批无赖租客——房东至少需要6个月才能赶走不付房租的房客,半年的租金收入就没了,说不定房子还被破坏得够呛;
——所以,约定俗成,某些人群是不租的;租房子前一定要查信用记录不要偷懒;
不许室外晾衣服
这是美国一个奇特的民俗。你可以看到,房子、阳台、庭院,没有任何晾衣服的。应该是为了美观,也可能是因为烘干机基本100%普及。
不随意说“Oh my God”
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民俗。很多人的口头禅是“Oh my gosh”其实就是My God的意思,但似乎是一种类似于中国文化中的“避讳”的思路,不直接提“God”。
“God Bless America”的单复数问题
这个没有人奇怪么?不是应该第三人称blesses么?难道还有“神格”所以不用第三人称单数?
其实这是“May God Bless America”的简写,既然有may,当然不用加es了!May在句首一般表达祈祷的语气,“愿”。比如“May my ancestors watch over me”。
再加点,针对国内来的旅行者的。前一段刚接了一波亲戚。
安全常识1-不要乱逛
旅游团的路线上以及旅游景点绝大多数都是安全的,居住的旅店内一般也问题不大,但不要出去乱逛,也不要离开团队太远,因为你不熟悉当地的治安状况。
因为汇率问题,旅游团和国内游客大多数是住2、3星为主,很多二星旅馆位置未必是好区,周围可能有不三不四的人。记得以前有个游客游西雅图,拍小巷子,体验当地风情,被流浪汉打了,其实蛮危险的。
不了解的话,还是把美国当危险和未知的地方比较好比较安全。
安全常识2-开车自驾游千万小心
一个是时差问题,司机会很困;第二个是车速很快,尤其是中西部,85英里每小时的速度很正常;第三个是驾驶习惯问题——比如美国直行不会让左转(跟国内不一样,有时候明知道会撞上但为了自身车稳定可能也不会拼命急刹车),以前就有悲剧直行大车撞了左转自驾游一家四口(似乎是北京人),1死3重伤,死者没系安全带。
所以也一定要系安全带,前排不用说,后排也必须。带未成年人的别嫌麻烦,一定要安座椅,就当入乡随俗了。
英文问题
请随身带字典和手机,装上翻译软件等,不要对英文恐惧。实际上,尤其是旅游区,美国人很习惯跟不会英文的人打交道,完全可以用软件翻译几个词表达简单的含义,对方一般会帮忙的(美国还是蛮好客和热情的)。
如今中国人在美国的非常多,尽量有一两个会说英文的朋友的手机号,以防万一,虽然绝大多数情况用不到。
购物
购物是天堂不必说了。最好的Outlets在LA(洛杉矶),其次应该是纽约和北加的。这些比较好的地方有高档品牌。当然也没必要小看那些欠发达州(其实是人口不足、商业不够繁华)的Outlets,至少Coach之类的中低端品牌是量足价美的。
结婚旅行
现在的年轻人也有来美结婚旅行的,也不错。比如LA的旅人教堂等,景色环境一流依山傍海,其实根本不贵。来一趟办个教堂婚礼,不失典雅和清秀,然后晚上聚众吃一顿,再逛本地的Outlets和各种景点,再参加旅游团逛一大圈回到LA回国,蛮不错的。
我家亲戚就是这么做的,我帮着定的20人的晚宴,倒是相当复杂(从国内直接定较为困难,很多旅行社的人也不会),至少花了我4、5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总共。
游学旅行
如今游学旅行也非常多。我有朋友就是做游学的。感觉还挺值得,给孩子们一次美国旅行不说,还能近距离见识硅谷等核心地区,很长见识。可能可惜的是Google、Facebook等大公司不让进,否则就更震撼和有影响力一些了(相对于小朋友来说)。
最后说说我比较喜欢的地方:
新英格兰地区的都市群——纽约市、华盛顿DC、费城这些,美国十三殖民地早期的核心,了解其文化、政治和历史;
尼加拉瓜大瀑布——不用说,就是两个字:震撼;
纽约的千岛湖、五指湖等——这个是个冷门景点,但其实很漂亮和安宁,美国的这些小景点其实非常漂亮,别看名气不行;
芝加哥——城市挺漂亮,挨着五大湖;
湾区——主要是看科技公司,城市景色很丑;城外的半月湾还不错,一号公路极品,适合深度游等;
洛杉矶——如果只能去一个地方建议洛杉矶,主要是Outlets一流,迪士尼和环球影城等;从这里出发的旅游团也是最多的;
圣地亚哥——小景点,但离洛杉矶近;
西雅图——有波音,城市不错,瑞尼尔雪山很漂亮,德国小镇免了路太长;
黄石公园——极品不必提,唯一的问题是位置不好,交通费劲;
奥兰多——主要是迪士尼和环球影城吧;
迈阿密——海滩一流,有Key West景色极美,还是通向加勒比的第一大港;
夏威夷——不必说,完美,唯一的问题是离美国大陆太远;
游轮——阿拉斯加航线,只有夏天开,要定带阳台的,躺在床上看冰山在岸上很舒服;
游轮——东加勒比航线,没去过,听说欧式风格;
游轮——西加勒比航线,去年刚去,地热人黑,但是景色都还不错;游轮之所以推荐,是因为简单、省时省力省钱,特别适合带孩子和老人的家庭,特别适合懒鬼;
帖子: 1
参与者: 1
阅读整个主题
from 桃花论坛 - 最新主题 http://bit.ly/2HgbT1K via http://bit.ly/2Sbj6SI
0 notes